Board logo

标题: 十大在演义中被低估的人物~luke19821001可进来看下贾诩的评价 [打印本页]

作者: 镇北将军    时间: 2006-5-25 20:53     标题: 十大在演义中被低估的人物~luke19821001可进来看下贾诩的评价

10.蒋干

蒋干,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他本是九江的名士,但在<<三国演义>>里却成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超级大白痴.
其实,正史中的他,的确是个风流名士,并不是个白痴.曹操南征,强征蒋干入他的幕府(和司马懿一样),而后又命他去劝降周瑜.
蒋干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语打动的人,但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方面是因为寄人篱下,不得不为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被称当世名士的周瑜进行近距离的观察.
周瑜确实是如演中所写的,一听蒋干来访,就知道了他的来意.便带着蒋干巡营一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愿.蒋干在整个过程中,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语",从来没有作过劝降周瑜的意图,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群英会.而之后的蒋干盗书,也完全是子须乌有,蔡瑁张允被攻杀,也是因为荆州兵有一部分仟乱,而被张辽于禁攻破,蔡张二人死于乱军之中.再之后的连环计,也是根本就不曾存在过~这完全是因为船只太多,不好固定才把船拴在一起的缘故.
蒋干回见曹操,也只说周瑜非言辞所能动,并劝曹操死了这条心.
之后,蒋干也仍然在曹营悠游他的岁月,过着他名士的风流生活~

9.孙邵

孙邵,孙权的第一任丞相,在孙权掌权的五十二个年头中,孙邵算是个老资格.

他并非是孙权的族人,而是青州北海国人,曾在孔融手下当过一任功曹,其后转到扬州刺史刘繇底下作官,于孙策击败刘繇时转为为孙策效力.

孙策死后,孙权刚上台,孙邵即上表劝孙权向许县朝廷纳贡,弄好了对曹操的关系,受到孙权的赏识.

孙权之后任命孙邵为庐江郡太守,在刘备表荐孙权为"行车骑将军"之后,他又作了车骑将军长史.

在孙权称王之后,即黄武元年,孙邵便作了孙权的第一任丞相.

可惜孙邵仅仅当了不到三年的丞相便在黄武四年五月病故.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孙邵并没有来得及有什么突出的表现,而且,陈寿关于<<三国志>>吴书的部分是根据韦昭所写的<<吴录>>,而韦昭是张温的党羽,张温又恰恰是孙邵的政敌,所以整部三国志,居然没有任何一卷或一个分卷对孙邵的介绍.所以,现在的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在孙邵当丞相的这三年里,孙权受不了曹丕催遣"任子"(即以儿子当人质)的压力,对蜀汉信使往返,言归于好.而这,极有可能是当时位居丞相的孙邵所向他建议的--因为其它人的传记中均未有提及向孙权提出此等的建议.

可惜呀可惜,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竟然因为个人的恩怨,而使得他几乎淹灭于历史的长河中.

8.高顺

高顺,吕布的部下,与张辽一起共同统率吕布的一部骑兵.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高顺应该是吕布最为倚重的大将,甚至超过了张辽.

在束整部演义中,吕布的武勇被片面而过份地夸大,使得他的部下几乎失去表现的机会,其实,他的几名部下都是很有能力的.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张辽,因为他打了逍遥津一战,名震八方.但是,当时在吕布的麾下,张辽每次出战几乎都是与高顺搭档,而高顺,几乎就是为吕布独当一面的大将.

在评论一名将军时,其实不需用要他打过无数的胜仗,只要有一仗打得煞费苦心,打得出名就行.

高顺最出名的一仗是在建安三年.

那一年,刘备在沛国驻扎,陆陆续续地招兵买马,已经达到了有一万多人.吕布很不放心,就出兵攻破了刘备.刘备投奔曹操,曹操送给他兵和粮,使刘备收复小沛.吕布就让高顺再次领了兵去打.

吕布当时在徐州的兵不会很多,至多不过两三万人,还要用来分兵防御曹操和袁术,所以交给高顺的兵顶多只有五千人,甚至于不到五千.

刘备当时已算是一个全国舞台上的角色,手下的武将也有关羽张飞等人,但是这样的一支劲卒完全禁不住高顺的一击,立刻就被高顺击败,击溃.曹操小看了高顺,让夏候惇领兵来救.

夏候惇可说是曹操麾下最著名的武将之一,但他也不是高顺的对手,被高顺轻易地击败.

虽然后来曹操亲自领兵来攻杀了吕布,但那已是吕布的事,与高顺无关.

破关后,张辽降了曹操,高顺选择了殉主.

诚然,吕布是个不值得殉的主君,但宁死不屈的气节,高顺也毕竟要强过张辽的吧.


7.淳于琼

淳于琼,是一个有名声,有能力,也有资历的名将.在灵帝末年,曾敕封八名校尉主掌禁军,由十常侍之一的蹇硕统领.曹操和袁绍都曾是这八校尉之一,曹操是典军校尉,袁绍是中军校尉,淳于琼,也是这八名校尉之一.
在袁绍军中,他是首屈一指一名将,根本没有什么贪杯误事之说.
官渡前夕,袁绍命他和郭图颜良攻白马,颜良贪功冒进,又大意轻敌,被张辽关羽刺死于军中.多亏有淳于琼,袁军才不致溃败,也使得袁绍能继续保持对曹军的压倒性气势,一路追击到延津.
乌巢之败,不是因为他喝酒,而是因为他的大意.
当时淳于琼手下有一万人,曹操虽带兵五千,但为了避开沿路袁军的盘查,都散布成小股部队改扮成袁军,直到乌巢前沿,才改装来袭.淳于琼乍看之下以为曹操没有多少兵,就出寨迎战,没想到曹军越打越多,他才知道不好,一面回寨自保,一面向袁绍求救.
袁绍一方面是刚愎自用,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淳于琼的信任,所以只派了少数人去救乌巢,反而令张郃高览去袭曹营.
结果乌巢终告失陷,曹营也没有打下来,张郃高览更是降了曹操.
说到这里,有件事必需要提一下.
根据<<三国志·袁绍传>>的记裁,淳于琼未死,他和袁谭二人单骑渡河逃走;而根据<<三国志·魏志·武帝记>>的记裁,淳于琼在此役战死.
这就是记传体史书的弱点,把一个史实割裂成数块不说,还往往自相矛盾.
可惜,可叹.
所以说,淳于琼虽然没有守住乌巢,但也不是个酒馕饭袋.他的对手曹操毕竟是三国第一人,败在他手上也没什么可说的.

6.刘封

刘封,刘备的义子,原名寇封.
在演义中,这个家伙在战场上什么作用也没起过,也就扯扯旗放放风而已,最后还把关羽给害了,一副死有余辜的样子.
但是在正史中,这却是个悲剧.
刘封是刘备在荆州时收养的义子,当时刘备无嗣,所以收了刘封为义子.等刘备入川时,刘封刚刚二十出头,已是个力大无穷,勇猛无比的青年将军了.在跟随孔明赵云张飞入川的途中,刘封攻战克敌,以功晋封为副军中郎将.
之后刘备遣孟达攻房陵上庸,怕他一人难以成功,加派刘封助之,果然二人令上庸太守申耽望风而降.刘封因此又升为副军将军.
关羽攻樊城时,请刘封孟达发兵相助,二人因与关羽不睦,加以拒绝.后关羽兵败,却不敢走二人所驻的上庸,结果兵败身死,刘封确实也是难辞其咎的,但关羽之死,主因在他自身,与刘封没有多大关系.

刘封因为关羽之事而责问孟达,结果与孟达致于不和,就夺去了孟达的鼓吹,孟达也就因此惧怕而降魏,并反过头来劝刘封也降魏.刘封拒绝投降,遭到夏候尚\徐晃\孟达三路攻击,又申仪叛变,刘封腹背受敌,只得退走成都.
之后的事情发展却让人大跃眼镜!
刘备见了刘封,只是责备他为何欺负孟达,以及不救关羽,并没有杀他的意思.但是诸葛亮却认为刘封刚猛,恐刘备死后刘封争位,那刘禅是万万争不过刘封的,力劝刘备杀死刘封.
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话,赐刘封自尽.
刘封临死时叹曰:“恨不用孟子度(孟达)之言!”
刘备听了,也不免为之流泪.
一代忠心猛将,只因有争位的可能(注意,不是嫌疑),便被赐死,真是惜乎,惜乎!

5张昭

张昭,是东吴的第一位首席辅佐官,是个很有骨气的人,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而把他写得不成人样,实在是太过份了.

早年的张昭声名就已远播,彭城国的国相,以及陶谦都曾扰络过他,均被他拒绝,陶谦为此差点杀了他,是赵昱将他救了出来.

孙策敬佩他,对他行"升堂拜母"之礼,使张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孙策的"长史"兼"抚军中郎将".

孙策很信任他,将一切行政事务都交给他,并对他以"管仲"相比.临死前还将孙权托孤给他,并说"若孙权不足以担当大任,则你自己担当.万一事不顺利,由'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所以说张昭日后主张降曹,与孙策的遗言有着很大的关系.

张昭的骨气,表现在他对孙权的犯颜直谏上.

正所谓文死谏,武死战,张昭不论是公私,对孙权的不当之处都能直言谏劝.也因此时常与孙权发生冲突.冲突最大的一次当属给公孙渊封燕王一事.

孙权当时气得要拔出剑来刺死张昭,张昭却丝毫没有退缩,回到家中以托病不上朝向孙权抗议.

孙权派人用泥封了张昭家的门,张昭也在门的内侧用泥加封了一道.

后来公孙渊果然杀了封赏他的吴国特使张弥与许晏,孙权这才悔悟,向张昭道歉.但是张昭却给孙权一个闭门羹,孙权气得放火烧了张昭家的门,也没能让张昭服软.

后来孙权灭了火,一再道歉,再加上张昭几个儿子的相劝,张昭才出门与孙权相见.

张昭死于喜禾五年,作了孙权几十年不是丞相的丞相.

不封他丞相,是因为孙权对他的爱护.

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

这就是孙权对不封张昭丞相的解释.

4.高干

高干,袁绍的外甥.应该说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这个名字很符合他.

袁绍当年全盛时期一共占有四州的领地,而高干却也领了并州刺史的职位.要知道,袁绍可是有着四位成年的儿子的.能让私心颇重的袁绍将一州刺史之位相授,没两把刷子是不成的.

在官渡之战时,袁绍曾命袁谭与高干各自领兵从侧方攻击曹操.但是直到袁绍兵败,也不见二人有所动作.或许有过动作,但是也不会是什么大的举动.因为当时奉命驻守在侧方负责防御事务的是臧霸,这也是位很了不得的将领,也许两军有过接触,但是臧霸的防守事务是做得非常出色的,没有任何的可乘之机.

之后曹操挟官渡之威来征高干,高干不得已而降.曹操却仍任命高干做并州刺史--究其原因,恐怕是高干此时也仍有一定的实力,曹操急于北方的稳定,不愿立即与高干开战.而高干,也不愿与此时风头正劲的曹操对决.

兴平十年八月,曹操征讨乌丸.东汉末年乌丸的兵力和战力都很强,一直是边境的大患.高干认为曹操短时间内不会得胜,便终于起兵作叛.曹操立即命李典乐进两将分两路围击高干.此时的高干兵力早已不如当年,但仍然为了袁氏一族而奋起抗曹.以他不多的兵与粮,对抗李乐二人的兵,居然从兴平十年八月一直打到兴平十一年也没有败.兴平十一年正月,曹操亲自领大军来攻,高干此时已打了四个多月的仗,兵粮均已告急,便向匈奴求救,未果.于是死守壶关.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壶关,曹操大军一共又打了三个多月也没打下来.

只是此时城中实在已无粮,高干只得弃城而去,结果在逃向荆州的途中在上洛被杀.

袁绍的众多儿子中,绝没有一个有高干这样的才能的.便是袁绍自己,恐怕也远远及不上高干.

3.刘焉

刘焉,也是在事实上割据了蜀中的人.比起刘备,他并不差多少.
刘焉是荆州江夏郡人,他是从寺主官的佐吏开始,以贤良方正(是一个官名,与孝廉茂才相似)进阶仕.之后一帆风顺,先做了雒阳县的县令,再做了冀州的刺史,再转做南阳郡太守,再做到九卿的太常和宗正.
黄巾之乱后,刘焉认为在京做官不如在地方为长,便活动到了益州牧之职.同时兼一个监军使者,爵封阳城县候.
刘焉对于益州的治理是值得后人称赞的,他的法冶很严,而且是对百姓宽,对那些豪强官吏"严".
刘焉最聪明的一项举措,是以张鲁镇汉中,密使他斩汉使阻隔道路,再宣称因为张鲁阻隔道路而无法上贡,在事实上进行了割据.
至于张鲁攻西川,是因为刘璋猜忌他而杀了他的老母,张鲁才对刘璋反目成仇的.
刘焉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汉朝朝庭因刘表上奏得知了他的反意,派了他在朝中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刘璋回去劝他安分守己.但是刘焉却让刘璋留下不回长安,一方面继续进行割据.后来他的长子响应他的号召,勾结马腾造反,结果被杀,另两个儿子也受到牵连而死.
从现实上来说,刘焉做得要比刘备好,只是他没有诸葛亮这样的贤人相助,且他也确实年老了,来不及多有布置便撒手西去,将益州留给了刘璋.在小人法正许靖张松等人的撺掇下,他把益州拱手让与了刘备~
悲啊~

2.魏延

魏延,蜀汉首屈一指的武将.

当刘备在汉中争夺战中对曹操取得战斗胜利后,准备回到成都时留下守汉中的将领给了当时还是一个屈屈牙门将军的魏延.

魏延是行伍出身,知道当兵的辛苦,很体恤士卒,能得士卒死力.刘备慧眼识英雄,提拔了他,让他做了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就是魏延的就职宣言,这番话让刘备满意,也镇服了众人.

魏延一生中所打的仗最精彩的,当属建兴八年率部与魏方的雍州刺史郭淮与后将军费耀之战.这一战魏延以少胜多,在阳溪将郭淮打得溃不成军.这也是诸葛亮北伐中战果最辉煌的一役.

诸葛亮也因此上表升魏延为前军师--也就是整个前部的总帅--征西大将军,进位南郑候.南郑候是县候,比诸葛亮自贬时的武乡候要高,更是高出关羽的汉寿亭候.

魏延对诸葛亮提出的以一万人出子午谷的战略构想也是千百年来后人所争议的焦点.至于他与孔明谁更正确,这里无暇评叙.只是在这里我要说,能够有这种构想的,当时的确再无他人,说魏延是当时第一的武将,这一点丝毫不为过.

1.贾诩

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姑臧人.演义中并没有对他有过多大扔描写,只在曹丕争嗣时才从侧面描写了他.其实,他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小的时候,因为他才高智广,所以被人孤立,没有人能理解他,只有汉阳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之能.之后贾诩曾举过孝廉,又作过一个郎官,但因朝庭昏暗,就辞官司回乡.
董卓入洛阳,征他为平津都尉,后升任讨虏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辅手下听命.
董卓牛辅死后,李傕郭汜张济欲解散队伍回乡,贾诩认为,如果散众回乡,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致众人死命,不如回军西攻,还有一线生机.
李傕等人从计攻长安,果然大捷.李傕欲封贾诩为候爵加尚书仆射,贾诩谢绝,只任了尚书.李傕等人虽然亲近贾诩,但也着实忌惮他的才智,贾诩就借口母丧而回乡.李傕郭汜争斗时,李傕欲借重贾诩的才智,加封他为宣义将军.贾诩也趁此机会请张济出面,使李郭二人和好,令献帝暂时转危为安.
之后贾诩又辞官而去,投奔驻守华阴的同乡人段煨.
段煨也一样忌贾诩之才,贾诩只得再走他乡,投奔张绣.并且说道:“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
果然张绣厚待贾诩,段煨也厚待贾诩的妻儿.
后来张绣与刘表结盟,曹操南征张绣,结果中贾诩之计,败走.
这里是体现贾诩超高智慧的地方.
在曹操败走时,张绣要追,贾诩认为以胜击败必败,张绣不听,结果果然中伏大败而回.贾诩半路迎候张绣,认为以败击胜必胜,张绣这回听了贾诩的话,回兵去打,果然大胜.
贾诩的脑袋究竟是怎么想的,简直是让人匪夷所思.
之后官渡前夕,袁曹双方都要争取张绣,张绣以为袁强曹弱,欲归袁绍,贾诩却慧眼独具,认为曹强袁弱,加上认为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要求张绣降曹.张绣听从了贾诩的话,果然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获全胜.曹操也因此升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候,遥领冀州牧(当时还在袁绍手中).平定河北后,曹操自任了冀州牧,迁贾诩为太中大夫.
曹操收荆州后,志得意满,欲东灭孙权.贾诩认为时机未到,且先前没有灭孙权的准备,以准备不足的态势出战,不会得胜.曹操不听,又以为贾诩不赞同东征,就留贾诩在襄阳负责后勤接济,后来果然在赤壁大败.幸得贾诩在襄阳有所准备,曹操才得保襄樊,不致回天无力.
渭水战马超韩遂,也是贾诩献的离间计.
曹丕曹植夺嫡之时,众人都看好曹植,贾诩却看好曹丕,并授计曹丕,以父子之情打动曹操.并以袁绍刘表废长立幼导致变乱的结局点拨曹操,终令曹丕得承大位.
曹丕继位后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候(魏国的寿乡候,不是汉的,当时汉南帝未废,曹操的魏王开府,可以任命一套魏国的政府班子).贾诩却自认为自己不是老臣子,反而更韬光养晦,不结交达官贵人,成日闭门不出.世人都认为天一第一智者非贾诩莫属.
曹丕曾问贾诩,吴蜀二国哪一国可以先讨伐,贾诩却认为曹丕代汉未久,应以德政为先,征伐为后.且曹操死后,魏国无任何一人可匹敌刘备孔明与孙权陆逊这两对搭档,战之必败.曹丕不听,后来果然在江陵大败.
纵观贾诩一生,出言献计从未失过手,而且先投董卓,封讨虏校尉;再从李傕,官拜尚书;等到转投段煨张绣时,已是宣义将军;再投曹操后,作了执金吾;曹丕登位后进位太尉.每换一位主公,官阶便升高一阶,有谁能比啊?
作者: hooddy    时间: 2006-5-25 21:09

不错!完全同意!!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