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每日一谜。欣赏之,学习之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10 07:33 标题: 每日一谜。欣赏之,学习之
从今起每天一谜,旨在共同学习,提高谜艺。大家有啥不同意见或是感想都可以跟帖讨论。谜语选自刘二安先生主编的《当代灯谜精品鉴赏》
吕布字奉先(字)宫
作者:陈寮斌
评语:侯 增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人物艺术形象,吕布便是其中的一位,可谓
家喻户晓。
作者独具慧眼,从这样一个人物的名字中挖掘素材,完全舍其本意,采用增损离合之法组合谜
底,很有新意。吕布名中的“布”字以提示词出现,作布置解,从而把“吕”字布置安插入谜底之中。
而其字“奉先”则派生出两种含义:“奉”作奉送解。其关联过渡的作用;“先”变为方位词,以此提示
取“字”的前半部分即“宀”,从而与“吕”组成“宫”字。
字谜所追求的应是自然的神韵和独特的构思,不必刻意追求气势的恢宏和词藻的华丽,而要细
腻生动,严密工巧,读此谜既可体会如此境界。
[ 本帖最后由 小小猪 于 2006-8-10 18:30 编辑 ]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4-10 10:15
搞些佳谜赏析,不错


俺再找十条和吕布相关的字谜,凑个趣。由于都是字谜,谜目就不标了。
1、吕布断后 右 陈良庆
2、吕布作先锋 铝 刘旭
3、奉先倒身依建阳 呵 詹鸿行
4、奉先心不正 怖 正念
5、安排貂禅诱吕布 宫 文新甫
6、奉先早有取卓之心 春 陆顺祥
7、其不仁者,奉先也 倡 武骝
8、哀哉失吕布 裁 文新甫
9、吕布作古,画戟犹存 鄙 许有金
10、吕布前头多是非 喜 鲁知苑
作者:
前田剑次郎 时间: 2006-4-10 19:03
有些看得懂 有些太勉强了吧?
完全是把字拆开了解 但意思根本说不过去
作者:
前田剑次郎 时间: 2006-4-10 19:24
不是关云长, 不是楚霸王,
一个走麦城, 一个刎乌江。 《打一名贵物品?》
这个跟三国人物有关 可以算吗?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10 20:22
觉得意思说不过去的,前田兄弟(估计比我小
)可以指明,正好大家讨论~~
那个贵重物品是翡翠。
作者:
刀剑笑 时间: 2006-4-11 00:08
呵呵~不错正好学习一下。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12 18:44
昨天论坛始终上不来,今天继续:
个人得失抛脑后(字)用
作者:王小勇
评语:尚 华
题句缀俚语,形象生动。其主旨积极向上,紧切时代脉搏,颂社会文明之事,赞美德
尚之举。所谓“不旨一人之利,公而忘私”,乃“奉献精神”之写照也。
究其谜理,其增损、叫入叫出两法得兼。即以“抛脑后”删去脑的后半部分,余“月”;凭
“人得失”,着“个”字而取“丨”。两者合二而一,结于“用”字。其法脉络清晰明了,其技法干
净利落,观者自是一目了然。
“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白居易《论画》)拙以为:斯谜简单,
无甚“花头”,似不在登堂入室之类,然制者妙悟清新,新奇正在于平常。有道为:“真骨凌
霜,高风跨俗。”(钟嵘《诗品》)尤斯谜之灯谜宣传、教化功用毕具,甚为谜例。假《赵州
和尚语录》以赞:
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
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4-12 19:49
初看有点迷糊,不知“个人得失”怎么解。
关键是这个“得”字,要读成dei,3声,这样就明朗了。
这样的”得失“是不是比较常用的技法?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12 20:09
“得失”的用法不算少,这是条“异读”在面的谜。
说开来,“异读”在面这种制谜手法是否合适一直没见到权威的说法。毕竟有些谜面异读之后,就和“面要成句”的谜理相悖了。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13 08:50
王佐断臂献丹心(字)璧
作者:方宗新
点评:蔡 芳
题面出自《说岳全传》故事。南宋时,金兀术破潞安州,守将陆登自杀,陆登幼子文龙被兀术收为义子。
16年后,陆文龙练就高强武艺,随兀术南侵于岳飞大军抗衡。宋将采用车轮战法还胜不了陆文龙,岳元帅忧思
难寐。当时杨幺部将王佐归顺南宋朝廷,寸功未立,献技如金营,乘间游说陆文龙。为了取得金兀术信任,王
佐砍断自己的一条手臂,连夜潜入金营诈降,那兀术果然收留不疑。后来王佐伺机说服陆文龙反金归宋,立下
大功。王佐舍死断臂,表现了对大宋的赤胆忠心。
谜法扣合避开典故之内涵,另辟增损离合之道。“王”者佐以“断臂”(辟),再献上一颗丹心(“丹”字之内
心,即“丶”),谜底“璧”字原形毕露,名典至此化为无典。“佐”、“献”在谜中示增,合之象征,“断”表离、损之
情况。脉络清晰,增损得体,离合自然,笔力纵横。
“王佐断臂”妙在避实就虚,“佐”由人名转化作动词“辅佐”之义,“王”由姓氏还其单字本来面目,全然不取
原意,仅作一种符号来摆布,尽得言外之意。此谜巧布迷阵,出神入化,沉雄悲壮,义气惨烈,惟能识弦外之
音者,方可味出绵长之余韵。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4-13 10:21
原帖由 大到暴雨 于 2006-4-13 08:50 发表
此谜巧布迷阵,出神入化,沉雄悲壮,义气惨烈,惟能识弦外之
音者,方可味出绵长之余韵。
好谜!
用“佐”和“献”做抱合词的好像不多见。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14 07:12
用爱心改变人生(字)牵
作者:王小勇
点评:侯 增
每当我听到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这首歌,看到一个个感人的爱心故事,常常感慨万
千,心绪难平。“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个人的爱心可以改变
一个人的人生,万千人的爱心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谜面正是由此立意,表达了人间的真情和
人生的真谛。
作者采用示形和重合的方法,先以方位词“心”示意“爱”字取其中心部位“冖”,“爱”是此处
的核心,“用”字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关联作用,“心”字是核心字取舍的关键,引领准确实在,
用“心”良苦。随后再用“人生”二字作中心词,通过“改变”二字提示,重新安排“人生”二字的笔
画构件,翻新作“大牛”,利落参差,不落一笔,配置恰切,变化适宜。这样底子“牵”的三个字
素“大、冖、牛”便显露出来。
此谜运用汉字间字素相同的特点,稍作修饰和掩饰,重新搭配,貌似形异,若有若无,于
谜面的典雅形成对比,相映成趣。
作者:
重阳 时间: 2006-4-14 13:35
原帖由 大到暴雨 于 2006-4-12 20:09 发表
“得失”的用法不算少,这是条“异读”在面的谜。
说开来,“异读”在面这种制谜手法是否合适一直没见到权威的说法。毕竟有些谜面异读之后,就和“面要成句”的谜理相悖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人批之为“砍鱼段”,也有人乐此不疲,以为合乎“使人昏迷”的道理。各人口味不同,大概永很难形成共识。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4-14 16:38
佳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自己做拆字谜的时候,总觉得很困难。就算勉强拆出来了,谜面也显得特别牵强。两位斑斑能不能谈一下做拆字谜的经验。
[ 本帖最后由 小小猪 于 2006-4-14 16:50 编辑 ]
作者:
风云再现 时间: 2006-4-14 17:20
好东东,学习中,请继续!!!
作者:
冰祁步 时间: 2006-4-17 22:13
好久没来支持射虎活动了
新一期的又跳票了?
四小姐以为制作拆字谜最为困难了
因为不仅要做得巧妙
而且谜面自然而又不抛荒
哎,难死我了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18 11:12
前几天论坛的服务器搬家,昨天是俺的宽带出毛病
继续:
安排着车儿马儿(字)早
作者:庄荣池
点评:甘当牛
面句出自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名剧《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叼叼令》:“见安排着
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初读之,以为用典,细看其扣合,却并非用典,是以
明白,定时就面成谜。然看谜面,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一是如坠五里雾中,难窥门径,
须得反复思考,多方位试着入手,功夫到处自然会有所得。果然,逐字理解,不由得被其
高超的手法所折服:谜面看似平常,实则大有文章。只一个“着”字,如画龙点睛,使人迷
路顿开:其并非但起辅助作用,而是转为动词理解,为棋着(即下棋)之意。依此思路,
即可知“车儿马儿”,并非活生生的车和马,而是象棋中的两个棋子,即车、马。知此,便
不难想到,其规定的着法(即走棋规则)是车型直线马走日。车型直线,指车每走一步只
能上下、或左右沿着直线走;马走日,指马每走一步只能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按摇把形走,
其范围,恰构成一日字。如此会意拢扣,车所走之纵和横,可得出“十”,与马所走之日“安
排”起来,岂不是“早”乎?此谜构思奇巧,出人意料,谜法新颖别致,回互其曲,扣合工稳
精当,谜眼隐蔽而趣味浓郁,反复把玩,以之为字谜中之佼佼者,名副其实。
(又是一则异读在面的谜,不过这一条我真是喜欢)
作者:
托塔李天王 时间: 2006-4-18 11:17
真是好谜, 只是很难想到与下棋有关, 能猜出的恐怕寥寥无几.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18 11:17
原帖由 小小猪 于 2006-4-14 16:38 发表
佳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自己做拆字谜的时候,总觉得很困难。就算勉强拆出来了,谜面也显得特别牵强。两位斑斑能不能谈一下做拆字谜的经验。
我对拆字作谜也是不得要领,天歌、萧然两位都是个中高手。以前转过一篇文章觉得不错,小小猪可以看下: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read.php?tid=79203&extra=page%3D4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4-18 17:56
好谜。思路新颖。用“着”来扣下棋的,还算比较常见。但用棋子走法来猜的,我从未见过。
异读在面也没什么关系吧,只要读着“有味”就是好谜。但个人以为,如果加了引号,作为用典,就最好不要在面上异读或别解了,这样就失去了用典的意义。
斑斑推荐的文章,学习中……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19 10:42
会后去把南京转(字)令
作者:王保武
点评:徐培波
此谜乍看似是一般,无非把“会”后半部分去掉。及看到“把南京转”时,只觉
眼前一亮,遂叹其思路之奇。“南京”为“小”,一转变成“令”的下半部分,谜底油
然而得。
这一“转”转的异峰突起,转得谜趣盎然,没有对字谜技法高超的驾驭能力,
没有顿悟的慧根,断不能成此佳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宋祁的《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句着一
“闹”字,则境界全出。此谜深得其中之三味也。
作者:
托塔李天王 时间: 2006-4-19 10:50
思路是很独特, 只是感觉"小"字转了以后还是和"令"的下半部分略有差别...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4-19 17:21
真强,看来做谜一定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啊。
顺便问一句,“轩辕心水”这个月没有了??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19 19:11
原帖由 小小猪 于 2006-4-19 17:21 发表
真强,看来做谜一定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啊。
顺便问一句,“轩辕心水”这个月没有了??
会晚几天,出谜的人暂时失踪了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4-21 00:34
原帖由
大到暴雨 于 2006-4-19 19:11 发表
会晚几天,出谜的人暂时失踪了
看到天歌回帖了,难道是重阳消失了??
今天的每日一谜也没有了……
看来大家都很忙啊,小猪我也不能天天在这里蹉跎了,该去忙点正事了。
作者:
托塔李天王 时间: 2006-4-21 09:38
最近射虎的活动是不太正常啊. 不但月竞猜迟迟未出, 连上个月的擂台赛的结果也还没出来. 不管怎样, 我还是会常来射虎, 支持射虎的.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21 10:32
在这里先给关心竞猜的朋友们道个歉。相对来说竞猜的谜题要求严谨一些,前几期的题都要经过出谜人反复推敲,这个月我们几个人比较忙,总也碰不上头,加上月中论坛的服务器搬家,导致4月的竞猜跳票了。谢谢大家关心竞猜、支持射虎。
每日一谜明天即会恢复。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21 22:58
来世枝头共化蝶(字)虫
作者:陈洪庆
点评:康重庆
初读此面,仅“化蝶”二字,不由得勾起我们对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
故事的遐想。那么,这“来世”必是他们相互订下的誓言:今生不能相守,愿来世能化成
一对蝴蝶,共同在枝头嬉戏。短短七字,营造出如此气氛,便显出此谜的不凡。或许有
人会说,此谜扣合过于简单,甚至在猜射时,有谜友都不敢相信此谜的底会是一个“虫”
字,觉得正式比赛中不会拿出这么容易的谜题。也许会有人因其简单而将其排除在佳谜
之外,对此看法我却不敢苟同。纵观此谜,谜面意境深远,颇有令人凄然泪下之势,谜
底应声而出。正所谓“好谜不难猜”,如此构谜,也是我们谜人追求的最佳境界。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4-22 16:16
原帖由 大到暴雨 于 2006-4-21 22:58 发表
来世枝头共化蝶(字)虫
作者:陈洪庆
点评:康重庆
初读此面,仅“化蝶”二字,不由得勾起我们对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
故事的遐想。那么,这“来世”必是他们相互订下的誓言:今生 ...
喜欢这样的谜,谜面优美自然,全无斧凿之痕,每个字都用的是常见的意思。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22 17:01
正如点评所言,“化蝶”从会意的角度可以想到“虫、蛹”,经作者一番润色之后,不仅通过离合技巧使谜面踏实一个“虫”,并且整个谜面语义深情饱满。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22 17:03
犹如潇湘黛未施(字)琳
作者:伍耿怀
点评:蔡芳
潇湘,本是湘江的别称,因湘水清深而得名,又指湘江中游与潇水汇合后的一段。谜中
“潇湘”却是取材于古典名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众儿女戏谑之称谓。由于林黛玉住在大观园
里的潇湘馆,众人就送她一个雅号曰“潇湘妃子”。《红楼梦》回目“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潇
湘子雅谑补余音”中之“潇湘”即潇湘妃子的缩写,作为林黛玉的别称。“黛”,青黑色,古代女
子用以画眉的颜料。由此可知,谜面告诉我们的是这么一种意思:好像潇湘妃子——林黛玉
眉峰上未描上黛色。
在谜面释义的表象掩盖下,谜作者采用了与漏补相逆的隐性衍消之法来处理扣合方式,
此谜表面上似乎看不出有衍消的迹象,而本质上却与自行抵消法同出一辙。潇湘(妃子)即
“林黛玉”,“黛未施”补充说明“林黛玉”三字中尚未加上“黛”字,于是仅余下“林、玉”二字入扣。
这是此谜的第一层解法,峰回路转,曲径盘陀,比一般衍消法谜作更显得扑朔迷离。此谜的
第二层解法,还要从相似于“林、玉”二字笔画组合的形象中找出真正的谜底“琳”字。
细加观察,“琳”与“林、玉”尚有一点之差,疑为作者笔下疏忽,其实不然。从会意来看,
偏旁“王”自古就同“玉”也,谜面谜底自然可以统一起来。而从字形来比较,虽然难掩一点之
差,但谜面有言在先,“犹如”二字说明了面、底之间(即喻体与本体之间)并非完全等同,
只能是相似而以,以此决定了谜底“琳”中之“王”乃是“无暇之玉”,底面扣合如出天然。
此谜另一特色在于善用衬字,句中“犹似”二字似可有可无,而在谜中确是举足轻重之组成
部分,大有好风借力之妙,仗其绾合面句与底材,若隐若显,若即若离,即具朦胧之美,又见
扣合之缜密,从而形成了此谜特殊的风格与魅力。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4-23 15:54
不太喜欢这样的谜,一个“犹如”就可以把“玉”当成“王”吗?不知大家都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PS:看暴雨推荐的文章中说“有些人做谜还是十年前的水平,虽然高产,吾不屑也,这种谜上趟厕所就能出个五、六十条,不如不制。”,好像我就是这样,
,看来出谜还是要重视质量啊
作者:
托塔李天王 时间: 2006-4-23 21:48
我也觉的用"犹如"把"玉"当成"王"有点勉强.只是不知这种手法在制谜时是否常用?
斑竹推荐的文章我也看了,其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如果说猜谜的是学生,那制谜的就是老师。学生学东西可以只明其大意,但老师就要专心备课,旁征博引,将问题了解全面,才不怕学生提问。猜谜有50%是靠感觉蒙的." 来射虎几个月,我觉得自己猜谜的水平有所提高,但制谜还是觉得很难,制出像样一点的谜就更难了.小小猪说他出谜只有数量没有质量,那我连数量也没有
,看来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水平啊.需要不断学习...
作者:
托塔李天王 时间: 2006-4-23 21:51
另外有个问题,射虎的另一位斑竹天痕是何方神圣啊?我怎么从没在射虎见过他啊?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24 06:28
TO小小猪:“犹如、犹似。。。”的确是制谜常用的手法,个人感觉也不如直接踏实的好。每日一谜旨在学习的同时开拓思路,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谜之优劣好恶,相信每个喜欢谜语的人心里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TO天王:那篇文章的观点说得不错,然勤学多练、熟悉并熟练掌握各种制谜手法对于初学者来说,仍然是渐入谜道、稳步提高的不二法门。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斯言是也。
天痕兄是辕门射虎的老斑竹,今次复任,射虎之幸也。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24 06:44
继续:
画堂深处歌舞声(字)古
作者:文木
点评:尚华
或许因有杜甫诗“侯门一入深似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适诗“战士军前死
半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先入为主,读斯谜题句,了无闲情逸致,徒自生一番感慨。然旨
其谜趣,不禁倦处生神。。。。。。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云: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斯谜以“画
堂深处”句,方位取其笔划与字素,构成底字“古”,已然深得谜之三味。然值得大书特书处乃
在于续缀之“歌舞声”。此乃以字母“g”、“u”之声,以示底字之音。斯谜法虽曰:赋字提音,
亦化而今所谓“拼音连字”例:风中秉烛相继灭(字冠拼音)xi熄(项行),断为难得。
作者:
ena 时间: 2006-4-24 09:03
原帖由 托塔李天王 于 2006-4-23 21:48 发表
我也觉的用"犹如"把"玉"当成"王"有点勉强.只是不知这种手法在制谜时是否常用?
成立的
柯国臻《灯谜法门100种》中的“更形法”:
摹形不足,更形补救。因为摹形法所选用作谜材的字,一般都已约定俗成,摹形成谜后
也会被人认可。但是,如果对"隹"与"佳"、"夭"与"天"、"匕"与"七"等作摹形法入谜,
则会遭人讥议。有了更形法,便能对摹形法的欠缺处加以弥补。如:
疑是玉人来(猜字一) 銇
谜面撷取《西厢记·闹简》中崔莺莺给张君瑞诗简的诗句。"玉人来"与谜底"銇"字三个
字素"[金-人]、人、耒"讹似。用"疑是"加以说明,其缺陷便有了交代。
又如"翠翳幽篁别有天"猜"笑"字。除前四字会意扣"竹"外,"天"扣"夭"是讹似。谜面用"
别有"点明"夭"与"天"有别,便可避免异议。
今重引摹形法中的"《兰亭集序》(猜'玫')"谜为例。如果谜面改为"得意忘形逢西伯"
,便是更形法了。周文王封西伯,这里用"西伯"扣"玫"。"玫"析开成"■攵",与"王文"
形似,故以"得意忘形"指明二者存在差异。由此可知,摹形是直笔,更形是曲笔,两者
有所区别。
今有"仿佛水连天"谜,试猜一字。(忝)
作者:
ena 时间: 2006-4-24 09:06
原帖由 小小猪 于 2006-4-23 15:54 发表
不太喜欢这样的谜,一个“犹如”就可以把“玉”当成“王”吗?不知大家都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PS:看暴雨推荐的文章中说“有些人做谜还是十年前的水平,虽然高产,吾不屑也,这种谜上趟厕所就能出个五、六十条, ...
我觉得真要能这么高产很不容易了……
作者:
冰祁步 时间: 2006-4-24 23:09
犹如潇湘黛未施(字)琳
我觉得这个谜没有什么问题呀
在我印象中以前都不叫“王”字旁,而叫“玉”字旁
相信很多看过红楼梦的人都清楚地记得
贾珍,贾珠,贾琏,贾宝玉在书中明明白白的记载着他们都属于“玉”字辈,而不是“王”字辈
而这个谜面正好扣合“红楼”典故,因此出得非常到位呀
当然为了照顾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再加上“犹如”二字,就显得更严谨些
四小姐拙见,不知道大家以为如何 
作者:
刀剑笑 时间: 2006-4-25 01:13
以字母“g”、“u”之声,以示底字之音
真是绝啦,我肯定不会想到的,哪天试着做一个,大家小心哦。
另外, 例:风中秉烛相继灭(字冠拼音)xi熄(项行), 这个给解释一下。
作者:
ena 时间: 2006-4-25 08:57
原帖由 刀剑笑 于 2006-4-25 01:13 发表
以字母“g”、“u”之声,以示底字之音
真是绝啦,我肯定不会想到的,哪天试着做一个,大家小心哦。
另外, 例:风中秉烛相继灭(字冠拼音)xi熄(项行), 这个给解释一下。
]
风中-x,烛-i,灭-熄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25 10:11
柳下闲聊说斯文(字)闻
作者:李曰洪
点评:刘二安
柳荫下,围坐着一圈人,谈天说地,说古道今,虽七觜八舌,谈吐却也
斯文,并无鄙俗之词。谜面为我问描绘了一幅纯朴的风俗画。然而,谜
作者还在其中暗藏层层玄机,一层:“柳下闲聊”,请注意字形,不可等
“闲”视之!“闲”字中间之“木”,“聊”字右边之“卯”,恰好合成“柳”字,于
是,“柳下”别解成将“柳”字删节“下”来,剩下之“门”和“耳”,又恰好合成
“闻”字。作者尤感不足,又以第二层——“说斯文”,以字音来进一步说明
谜底。说话听音,柳下闲聊之“闻”,“斯”乃与“文”谐音也。耳得之而为
声,目遇之而成色,至此,一则有声有色的佳谜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不禁令人为之叫好。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4-25 11:13
有声有色,拍手叫好
作者:
刀剑笑 时间: 2006-4-25 13:49
又以第二层——“说斯文”,以字音来进一步说明
谜底。说话听音,柳下闲聊之“闻”,“斯”乃与“文”谐音也。耳得之而为
声,目遇之而成色
这个有点不懂。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4-25 14:01
原帖由 刀剑笑 于 2006-4-25 13:49 发表
又以第二层——“说斯文”,以字音来进一步说明
谜底。说话听音,柳下闲聊之“闻”,“斯”乃与“文”谐音也。耳得之而为
声,目遇之而成色
这个有点不懂。
“说”,读出来。
“斯”是代词,指这个字。
“说斯文”就是“读出这个字是wen”
作者:
刀剑笑 时间: 2006-4-25 23:33
“说斯文”就是“读出这个字是wen”
厉害呀,不得不拍案叫绝啊!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26 17:47
伪劣假冒法不容(字)罪
作者:李明富
点评:兰自涛
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颁布和王海现象的出现,神州大地一片欢腾。
面对如今层出不穷的“伪劣假冒”现象,众多的消费者纷纷举起了捍卫的拳头,告
诫商家“伪劣假冒是法律不允许的”,令奸商汗颜,民心大快!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谜作是最受群众欢迎的,谜作者深明这一点。他用他那双
有心的眼睛在生活中寻觅到了打假这一素材,巧借民众的呼声自撰谜面“伪劣假
冒法不容”。初品斯谜,可知作者是以“假冒伪劣”会意成“四非”(非真非优)扣底
“罪”字,然“法不容”似有抛荒之嫌。细品之,方悟作者由此及彼,字字着意,是
以“法不容”暗喻有“罪”也,令谜底更是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此类乔布装点变化,
非新手可为,可见作者制谜功底不同凡响。
人民生活不容假冒伪劣,谜作评佳同理,斯谜反映的是假冒伪劣,若称之为
佳谜却是货真价实。
作者:
刀剑笑 时间: 2006-4-26 22:21
这次看懂啦,只是如果让我猜的话,真的很难想到啊。。。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28 13:01
修者,六一居士也(字)壁
作者:罗育辉
点评:尚华
猜斯谜,赏斯谜,拙之快事一件。
壬午初三夜,网上酣游,已觉饥肠辘辘,正欲离去。洽久未
遇之“普宁青松”推门而入,一阵寒暄,匆匆看了看了其贴的斯谜
一眼,招呼一声,告辞回家。。。。。。把盏独酌,谜兴犹在,
想起斯谜,刹那灵光,顿有所悟。欣喜之余,不迭叫好!
宋代大家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也。由此思之,自然
而然地落入其机关之中,浑然无知。“六一居士”恰十六划也,亦
正是其底“壁”字构成所有字素之所在。前缀“修者”,一者离合以
调整结构,即将“六一居”三字,结底而化为“辟”字,其手段,恕
拙坐井观天,真旷古未有,斯为首举。二者那面“士”与底“土”之
别,“修”以校正,精当熨贴。其趣其味,远非谜界之约定俗成“意
扣从严,形扣从宽”所能比及。雕镂其神。“修者”风流。
通观斯谜,题面蕴意悠远,清新流畅;制者匠心,精骛其法,
自然入臻。体味那“修者”真“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顾恺之)。
把玩再三,拙感其神韵气力,不让前贤,精谨微细,不若先哲。
夫至美至乐之谜也。
作者:
零星小雨 时间: 2006-4-28 15:34 标题: 回复 #49 大到暴雨 的帖子
这劳什子要是钻进去.比传奇还得上瘾.
.有没有新人村.让俺先热热身...
(初次进城.道路陌生.就近停车.失敬失敬-----)
作者:
托塔李天王 时间: 2006-4-28 16:05
这里的斑竹叫大到暴雨, 楼上的叫零星小雨, 该不会是斑竹的马甲吧
开个玩笑而已, 欢迎楼上的来射虎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28 22:34
自家的马甲被人抢注了
看来要赶紧注个小到中雨
欢迎零星小雨
这里就是新人村
作者:
零星小雨 时间: 2006-4-28 23:19
知道是自家人还怕抢啊....我没注个"短时雷雨大风"已经给斑竹留下进步空间了..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4-30 18:32
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得(字)双
作者:李春年
点评:李万超
初见此谜,使人如坠五里雾中,无从猜起。谜面似乎在讲一个人进退两难,谜底却
要猜一个字。会意?离合?过尽千帆皆不是。原来作者在谜面中谜面中巧妙地施放了烟
幕,利用了两个不得,将面中的二进二退抵消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两个又字,谜底当然
是双了。谜面抵消,古则有之。此谜则妙在自然。虽有抵消的字眼却巧妆打扮,将线索
遮掩起来,令人绞尽脑汁。在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后,豁然回首,方见伊人,此时在获得
一种极大的艺术享受的同时,又岂能不佩服作者的匠心呢?
作者:
托塔李天王 时间: 2006-4-30 20:04
这个谜不错,巧妙但不深奥,估计我有可能猜中
作者:
刀剑笑 时间: 2006-5-1 08:42
妙啊,看了点评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啊!~哈哈!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5-2 07:42
只缘古镇连月雨,大泽起义辨狐音(字)湖
作者:赵首成
点评:蔡芳
相传秦二世元年七月,阳城县遣发贫民900多人,北行出戍渔阳,陈胜、吴广二人为屯长,
由二员将尉监督向渔阳进发。行至大泽乡,大雨连绵不停,水又增长,进退两难,没奈何就地驻
扎。秦朝法定,征徭者误期到达处以斩首。陈胜、吴广屈指计算,到达渔阳难免逾期,走亦死,
不走亦死,不如共图起事,死中求生。因此密议假托鬼神,以收众望。翌日部卒购得大鱼下膳,
剖开鱼腹,见有帛书,丹文“陈胜王”三字,众皆惊异。夜间又从西北角树林里的古祠中传来狐狸
嗥声,起初声音模糊,后来一声声颇像人语,“大楚兴、陈胜王”约略可辨。楚人信鬼,鱼书狐鸣,
益令大众倾心。陈胜、吴广见时机已至,杀了将尉,揭竿而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泽乡起义。
谜面所叙之事即这一广为人知的熟典。
面句“古镇”本指大泽乡,扣合时“镇”由本意“居民区”转作动词用,牢牢将“古”字压住,以离合
拆字法成谜已见端倪。“只缘”系语句起始之衬词,“古”字镇于其中后,连上“月”与“雨”(“雨”无论
会意为“水”,还是示形为散点,都可以三点水“氵”来表示),稳扣谜底“湖”字。然谜作者并非到此
即止,它还继续引人入胜,让读者再欣赏更深层的奇绝景观。谜面后一句中的“大泽”揭去“大泽乡”
之面纱后,究其“义”乃指聚水的地方——沼泽、湖泽。仅从“大泽起义”四字会意,或“湖”或“沼”尚
难确定。于是,谜面又巧妙地借典缀入“辨狐音”这一情节,出其不意地利用“狐”、“湖”同音之偶然
因素,来分“辨”出谜底是与“狐”同音的“湖”字(而不是“沼”或其它字),底面扣合大有回旋余地而
不容移易。
此谜本系十多年前的作品,原作谜面仅是“大泽起义辨狐音”一句,它一问世就给人耳目一新之
感。但也有人认为“会意”与“提音”叠合的这种双扣方式不能成谜。前两年又在原作的基础上将谜面
补上一句“只缘古镇连夜雨”,不仅借典叙事更加完整充实,而且扣合公家严密而富有特色,从而避
免了争议。此谜离合、扣义、提音三者并用,音形义不仅可以各从一个侧面独立扣底,而且它们优
势互补,自然、完美地融成一体,具有回环往复,一咏三叹之妙。
此谜内涵丰富,造诣极高。电视的传奇色彩,令人心动神恍;谜作的扑朔迷离,诱人直入用典
的迷魂阵中。真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及至猜者从盘陀路中辗转出来时,方知
谜底与谜面仅有一步之遥,能不令人惊叹!“浮云掩却嫦娥面,不与凡人仔细看”,朦胧美,是为至
美!此谜堪推有典化无典谜作之典范。或云谜人乃文字魔术师,灯谜其为文字魔术,信乎?
--------------------------------------
五一长假要出门几天,这个栏目会有间断,请大家谅解。
[ 本帖最后由 大到暴雨 于 2006-5-8 17:33 编辑 ]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5-8 17:15
谜面应该是“只缘古镇连月雨”吧?
音形义都有,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5-8 17:36
原帖由
小小猪 于 2006-5-8 17:15 发表
谜面应该是“只缘古镇连月雨”吧?
音形义都有,
嗯,是我把字打错了,谢谢小猪纠错。
今天刚回来,明天继续~~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5-9 18:44
公正为先,油水不沾,法官之首要也(字)演
作者:吴海广
点评:甘当牛
作为执法人员,倘不公正执法,且还爱沾油水,大肆贪污受贿,不让老百姓过好
日子,即便不自愿回家卖红薯,想必老百姓也不会让他长久的“享受”的。理虽如此,
然现实中却颇有些执法者,那老百姓给的权作为肥己的工具,反过来为害百姓,还要
说我有权我怕谁,真正一副无赖相。本着有则惩处无则加勉的精神,的确有必要警戒
执法者们:公正为先,油水不沾,法官之首要也!设面如此,却隐增损离合谜法,且
看:“公正为先”者,“公、正”二字之先一部分,“公”先一部分为“八”,“正”为“一”;“油
水不沾”者,“油”之水(即“氵”)去掉,得“由”;“法官之首要也”,谓“法、官”二字之前
一部分必需要,“法”之首部为“氵”、“官”之首部为“宀”,所得各部重新组合,则只能是
“演”。此谜设面精美,构思出奇,扣合恰切,拆拼合理得当,可算是一则不错的字谜佳
作。
作者:
刀剑笑 时间: 2006-5-9 20:38
这次的比较简单,看懂啦~呵呵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5-10 08:08
谜,隐语也,盖起于宋,经演变成型。别解会意,得之道;直解离合,显之术(字)述
作者:辞明
点评:蓝汉钊
谜面似在谈谜的起源、演变及成谜技巧之所在,然则这都是作者在描绘底字。细揣摩可明其旨,
细推敲能得其窍,你瞧:“谜,隐语也”,明显指出“谜”字隐去“言”(语),则为“迷”字,无懈可击。
“盖起于宋”的“起于宋”以笔顺扣以“丶”,再根据提示将“迷”字盖去“丶”,经演变后成为“述”字,亦工
亦切。“别解会意,得之道”,则理解成(字体)不要分解,(“述”字)会意释义乃为“道”也,理明
意达。“直解离合,显之术”则理解成(字体)直接分离,(“述”字)合该示出“之、术”字素,形象
逼真。
谜作者就是这样一波三折将底字“述”描绘的淋漓尽致,前四句以增损离合法两度减笔,再经“演
变”推出“述”字,第五句赋义,第六句析形,极其精当的关合谜底,诚为妙绝!
此谜面句击底,反复申明,三次妙解,不觉其烦,但感其诚,足见灯谜之文字不可谓不博,灯
谜之功用不可谓不大;更见谜作者艺高技熟,构面无奇而法甚高超,题文若史而味却浓郁。或谓谜
乃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此言差矣!谜只是学有深浅,艺有高低,此中功夫,可于此谜窥见一
斑也!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5-10 23:30
好长的谜面,一看就晕了,不知该从何猜起。
辞明是不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谜人啊?这样的谜做起来真有难度。
作者:
刀剑笑 时间: 2006-5-10 23:44
谜面这么长,只猜一个字,猜更有难度啊。
作者:
ena 时间: 2006-5-11 23:40
原帖由 小小猪 于 2006-5-10 23:30 发表
好长的谜面,一看就晕了,不知该从何猜起。
辞明是不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谜人啊?这样的谜做起来真有难度。
是有名啊
辞明好像也在辕门射虎的QQ群里?怎么没见在版上露过面呢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5-12 01:16
原帖由 ena 于 2006-5-11 23:40 发表
是有名啊
辞明好像也在辕门射虎的QQ群里?怎么没见在版上露过面呢
也在qq群里?哪位是啊?中央聊天办?
群里似乎应该有不少谜界高人,暴雨给介绍介绍吧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5-12 13:10
不错,中央聊天办就是辞明老师,和谜里喇嘛、令狐大虫、施志等几位都是暴雨仰慕的高人。
他们确实未曾在版里露过面。辞明的徒弟匡吉(就是kjww)也是行家,原先常来,最近也少见了,很想念啊!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5-12 18:19
小宴三日,大宴五日(离合字二)贵食馈、关八天
作者:方炳良
点评:杨耀学
面句出《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关于被困后,屯土山约三事,暂投曹操。操爱其才,待若
上宾。题文即是描写曹操对关羽的优厚待遇。
谜底抓住“馈关”二字,衍化为六字,扣面滴水不漏,字字皆有交待。“馈”,意为“进食于人”,
形分“贵、食”二部;馈以贵食,与“宴”颇合。“关”踏实人物;而“八天”之用,另有妙趣。题文原意
是:每隔三天安排一次小宴会,每隔五天安排一次大宴会,喻款待之频,次数之多;谜作者却置
此本意于不顾,将“三日、五日”合计,意为“以贵食馈关(羽)八天”。这样谬解,即为成谜法所
允许,也为猜谜者所接受。
纵观此谜,佳处有三:
一是基金顿读,开合自然。“离合字二”连缀,较为难制;谜作者却信手拈来,以单句扣面,
顿读为“贵食/馈关/八天”,其中“馈”“关”为母字,构成动宾关系;“贵食”作状语,“八天”为补语,
六字圆合为有机整体,一气呵成,谜底效果良好。
二是采用熟典,成句挂面。凡谜无典失之浅薄,偏典失之艰深,熟典乃为上乘。此谜题文撷
取成句,句式整齐,琅琅上口;情节生动,妇孺皆知,而且面底关映非常贴切,实为难得。
三是脉络分明,受人欢迎。观面怀古,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关”字唾手可得。思“关”字之结
构,“八天”昭然可揭。由“宴”溯“食”,“馈”字虽含蓄曲折,思路却幽然可寻。笔者曾作悬猜,射者
皆曰佳妙。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5-12 22:37
这个谜应该加引号吧,强调用典,否则“关”字出不来
另外感觉“贵”字扣得不实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5-12 23:29
照目前的约定俗成,成句挂面是要加引号的。书中未加,暴雨也是原封不动拿来。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5-13 15:16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离合字四)鸟口鸣、奴心怒、手乃扔、禽离人
作者:李金海
点评:方炳良
题文撷自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意谓:把树上的黄莺打跑,不让它们在枝上乱啼;因为它们的叫声会惊醒我的美梦,使我无法在
梦中见到我那远戍辽西的丈夫。此诗从妇人思念征夫的无尽哀怨这一侧面,反映当时人民强烈的
反战心理,于今仍有一定教育意义。
此谜之所以被评为1996年《全国灯谜信息》年赛佳谜,除了谋面典雅浑成、富于教育意蕴外,
更重要的原因是底句组织的巧,离合得妙,面底关合多姿多彩。
离合字入谜,最忌的是生拼硬凑,如鲠在喉,欲流不畅,文意牵强,因此,能连缀两三组子
母字(子字为独体字,母字为包含所有子字的合体字)已属不易,而今此谜底句用四组子母字缝
合,且一脉相承,一气贯通,自然更胜一筹。
现看扣合技巧。现实中的景物“鸟口鸣”,揭示了故事的起因;心理刻画“奴心怒”(奴、妾是古
代妇女自称),是外部环境“鸟口鸣”所触发的内心感情;动作细节“手乃扔”,乃是“奴心怒”所引发
的连锁反应;景物描写“禽离人”,则是故事的必然结局。谜底12个字,因果相承,意脉清晰,层
次分明,关映题文诗意,尽得面句精髓。“鸣”得可恼,“怒”得可信,“扔”得可爱,“离”得理所当然,
诗中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读罢令人忍俊不禁。
纵观斯谜,起承自然顺畅,转合顺理成章,运法明暗交错,化境虚实相生。细品之,空灵传神,
韵味隽永;正所谓:“看似平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5-15 10:05
飞吻(四字常言)亲自指挥
作者:黄德沛
点评:尚华
纤纤出素手,情自指上流。扬扬作其态,灵台透风流。
题句“飞吻”之说,动作实乃手抚口,遗乎情,飞而举,扬其心。制者妙笔,乃
趣融其神思,白描其作,曲底定义为:“亲自指挥”。
其法乃别解就底释面。其理即以“亲”有意“亲脸”,“吻”合其说;“自”者其“从”,
意若自始至终、自古以来;“指挥”本义“发令调度”,剖而治之,以就“飞”(手)其
态,生动形象。爱人以亲,其虽在远,“亲自指挥”,送却一片情。妙哉!妙哉!
葛洪之《勖学》有云:虽云色白,匪染弗丽,虽云味甘,匪和弗美。故瑶华不
琢,则耀夜之景不发,丹青不治,则纯构之劲不就。端制者之功,“文理自然,姿态
横生”(苏轼语)神传阿堵。
刘勰云:请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拙赏斯谜,端的秀色可餐也!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5-16 18:15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四字常言)晓之以理
作者:马恩业
点评:侯增
清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历来被世大夫家族尊为治家之经,在
民间也广为流传,几乎是家喻户晓。通篇以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尽管封建伦理
道德观念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谨慎守信、热爱人民等正是我们民族
的的美德,“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之类的行为守则,在今天仍是文明举止和有教养的表现,
有其积极意义。
面句是《治家格言》的首句,可见旧时是把“要内外整洁”放在治家首位,“洒扫庭除”是每
日家务的第一件事,“晓之”让人明白了一日之计在于晨,“晓”得了拂“晓”才是黎明,晓畅通达,
“晓”字是此谜的第一动情点。“以理”讲明了“道理”,就是要“洒扫庭除”,整“理”家务,做到庭堂
内外整洁,“以”理服人,条理清晰,“理”字是此谜的第二动情点。
此谜引用格言,语句通俗,形式活泼,琅琅上口,浅俗而亲切中“晓之以理”,不自觉中受
到教益。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5-17 19:04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离合字四)鸟口鸣、奴心怒、手乃扔、禽离人
以成句为面,居然能猜四个离合字,
飞吻(四字常言)亲自指挥
这个谜有趣,生动形象,别解巧妙,回味无穷,好谜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四字常言)晓之以理
对这个谜感觉一般。“之”和“以”都变得没什么意义了。
不过因为此谜,我又将《朱子家训》读了几遍,颇受教益。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5-18 00:04
4字底靠其中的一两个字别解带动全句转义算是比较难得了,通常会有谜味不足的感觉。像“高考冲刺”那样字字别解,且语义豁达通畅的谜当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啊。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5-18 00:30
欢(四字口语)债多不愁
作者:汪永生
点评:尚华
“世人所难得者惟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
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汤显祖《叙陈正甫会心集》)汪永
生,人称“谜界东方朔”,其谜思高妙,探隐于谐,独树一帜。诸如“胖子为何
怕吃肉(卷烟用语)焦油含量高” ;“水温已到99C(俗语)快滚开”,令人忍
俊不禁。
斯谜乃扬州“竹西谜会”公选之佳构。人常言“债多不愁,虱多不痒”,斯
为阿Q式自慰。作者撷此,把“欢”设法,就底说面。其一,指拆“欢”字为“又、
欠”两字,突意于“债务又多了”。其二,“欢”释其喜,“不愁”反击而得其意,
此端复扣,一击一咏,语少而意密,寻常之法,贯穿驰骋,精微得当。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斯谜
作者鬼魅其思,戏弄其法,若张果老倒骑驴,得智慧底,其趣令人读之哑然。
此非谜谜之工所可至也,亦非常人所能也。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5-18 14:40
留取丹心照汗青(四字新词)文明标志
作者:慎思斋主
点评:杨基平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为抵御异族入侵,组织义军,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
年底引兵败被俘,元军将领威逼他写信招降正在抵抗的张世杰,他坚决拒绝,并用淋漓
大笔,写下了正气凛然,千古高音的《过零丁洋》。诗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绝句,表现了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
作者采取“留取丹心照汗青”挂面,读之令人生无限激励之心,扣合谜底“文明标志”,
堪称精工巧妙。“文”踏实“文天祥”,稳妥确切;“明”,“表明”也,可谓义正而理明;“标
志”则与谜面之诗意相呼应,浑括自然,把文天祥以诗明志,要把他自己的爱国忠心永远
照耀在史册的英雄气概和盘托出,形象感强,神情如绘。
综观全谜,借古诗抒今义,得托物寓人志;运典天成巧自然,映照妥贴妙生情。佳
谜也!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5-22 12:58
旧城改造后,当为何模样(四字口语)应该是吧
作者:杨怀晋
点评:甘当牛
初读谜面,不知从何下手,再三揣摩,乃知籍贯尽在“旧城”二字。旧城,意思是城在
旧时(即过去)被叫做什么。知道了面句之所指,则不难得出“城”在过去被统称为“邑”。
“旧城改造后”,意即为将“邑”进行改变,改变之后,“当为何模样”呢?试改变之,则“应该
是吧”字的模样。于此可以肯定,“吧”即其底也。倘只看“邑”改变为吧,乃一般的位移法,
并无什么新奇。而以“旧城”隐射“邑”,再将其进行改变的这种重门格法,却使全谜谜味大
增。虽为重门格法,却并不晦涩难懂。相反,因面句设问,谜底回答,一问一答,自然贴
切,出人意料,使人倍觉有趣,实施一条难得的口语佳作,“应该是吧”。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5-24 18:57
谈及工作有收获(六字口语)说得到,做得到
作者:安建国
点评:敖耀寰
谜面是一句司空见惯的官场用语,既像是单位领导作报告,又像是进行工作汇报或总结
发言。“谈及工作有收获”,通常的解释是,在谈到工作情况时,感到很有收获,即有体会,
有成绩,有效果,有所“得到”也。句中的“及”应作介词,即“(谈)到••••••”的意思。
按理说,既然谈的是工作,工作靠“做”,“工作”为中心词,那么“谈及工作有收获”,猜谜
底的后半句“做得到”就可以了。但仅此而已,那就不过是一则直而平淡、毫无谜味之作。
谜作者慧眼精心,另辟蹊径,巧妙地将面句中的“及”字进行词性变换而别解。即由介词
“到”变成连词“和”,这样“谈及工作”中的“谈”、“工作”就成为两个并列的中心词了。既然“谈”
及(和)“工作”都有收获,当然是“说”有所得,“做”也有所得,谜底“说得到,做得到”扣合谜
面就更准确、严谨而有谜味了。这有点像作报告和写总结的常用格式,谜面先总提,谜底再
分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仔细体会,真乃别解“及”时,谜味顿生。
作者:
猪牧狼马 时间: 2006-6-8 21:44
每日一谜,今日始拜读,大是受益。

作者:
袖里乾坤 时间: 2006-6-8 23:33
余初看几谜,已觉天昏地暗~难,难,难!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6-9 22:18
“每日一谜”对灯谜猜制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但近期暴雨较忙,此贴中断了一段时间。
从明日起,由我继续,将“每日一谜”进行到底。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6-10 15:39
前几天一直在忙投标,现已告一段落。6月份的每日一谜仍由暴雨主持,7月份小猪继续。
苟富贵,毋相忘(五字俗语)得理不饶人
作者:郭少敏
点评:孙峰
此谜系会意体,谜底别解有一特点:多次借助词类活用而引发一字多义
的谜趣。
得理不饶人,原意为得到(动词)道理(名词)不饶(动词)人;而对
照谜面,这里应别解为得(必须,副词)理(理睬,动词)不饶(富足,形
容词)的人。谜底之中的三个字有词类活用现象,而句读通顺,一气呵成。
再三品味,颇有意境。特别是这个“理”字,用词相当准确,答理、理睬,把
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距离关系尽浓缩在其中,何其的简单,其含义却颇为深沉。
面句原为《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一句名言,谜以旁敲侧击,一反一复,
寓意更为完整,使人引发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反对嫌贫爱富,缩小贫富差
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
通读此谜,也有一处漏洞,就是“饶”字的别解,有点不够确切,值得商榷。
富饶的“饶”字,表示富足,多,常形容事物的数量多,如物产丰饶,而没有
富裕、致富的意思,用来修饰“人”有点牵强,不够平稳。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6-10 20:13
咦?暴雨现在有空啦?呵呵,好,我下个月来接力。
这个谜,得、理、饶三个字的别解都很有趣,都是词性变化,使得整个谜妙趣横生,好谜啊。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6-12 00:00
削发为僧(足球术语)切入空门
作者:李著成
点评:高永华
释迦牟尼创教以来,影响之大跨越时空。君不见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或看破红尘
遁入空门;或欲脱苦海修造来生;或一心向善广结佛缘;或放下屠刀皈依佛门······
青灯黄卷、晨钟暮鼓,南无阿弥陀佛!至于济济僧侣尼姑善男信女能否五蕴皆空、
功德圆满,诵三宝而远离烦恼,越涅磐而普登极乐,不得而知,但这接受戒律的“六
根清净寸草不留”的剃度仪式得以完整保留延续至今却是千真万确的。佛学博大精深
浩瀚恢宏,它既向人们展示着这一古老神秘的文化现象,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
作素材。这不,谜作者又拈来“削发为僧”巧做文章,把与它风马牛不相及的足球术语
“切入空门”别解的诙谐有趣,处理得恰到好处,令人叹为观止。不是么,削、切虽都
是用刀之法,但以“切”来指“削发”总让人联想到“砍瓜切菜”、“切肤之痛”等字眼,大
有“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多少有点叫人脊背发凉的!妙就妙在
“入空门”三个字上,在谜面它是“出家当和尚”的代名词,而在谜底它却是······右路快
速突破,一个漂亮的传中球,左路包抄,“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从容将球推入网
底!”的解说术语。我们常说“寓知于谜寓乐于谜”,愚观此作,深有此感:它让我们
接触一下佛学,了解宗教之大概,启迪人生之思索;涉足一下绿茵,领略球迷之狂
热,分享胜利之喜悦。数位以为然否。
[ 本帖最后由 大到暴雨 于 2006-6-12 00:03 编辑 ]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6-12 23:23
三千宠爱在一身(成语)得天独厚
作者:韩凤林
点评:杨耀学
成语“得天独厚”的原意,是指所具有的自然条件或所处的环境特别优越。
如今成谜,转向人事,推出典故,切入历史,就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白居易的千古名篇《长恨歌》写道,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重色求色,终
于得到了绝代佳人杨玉环。由于天生的丽质和入宫后的娇媚,使杨玉环博得唐
玄宗独有的宠爱,以至“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柯国臻先生有谜
曰:“不幸中的大幸”。本谜底述面意,“天”转指“真龙天子”——皇帝,“厚”意为
“厚”爱,厚此必然薄彼,底意就被改造成“得到天子独一无二的厚爱”,这是对面句意义准确、简洁、恰如其分的提炼。
呜呼!历史的谜底却是严峻的、悲惨的。于是就出现底面严重“不投”:有
“得”必有“失”,“天”崩坍倾覆变成了“地”,“厚”到极处,便向反面转化,杨贵妃
“独”赴黄泉路。谜是墨写的,历史是血写的。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6-12 23:43
削发为僧(足球术语)切入空门
呵呵,这个和我出的少林神僧那个谜差不多嘛。他这个“切”字很妙。
三千宠爱在一身(成语)得天独厚
这个谜……感觉别解的意味不强啊。
“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说杨贵妃的得天独厚嘛。似乎不用别解也说得通。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6-13 23:23
长期苦练步如飞(成语)积劳成疾
作者:桂晓燕
点评:侯增
在我国体育界,有一位神奇人物马俊仁,带领着“马家军”,在女子中长跑
项目上多次取得世界冠军。说起“马家军”的成功之道,除了科学的训练方法,
最主要的就是苦练。题面就说明了只有长期刻苦训练,才能健步如飞。
成谜采用谜底别解法,“积劳成疾”原意是指长期劳累得病,这里把“积”仍
以原意作长时间积下解,与“长期”相扣。“劳”亦以原意辛劳与“苦练”相扣。最关
键的是“疾”字的别解,把其本意疾病暗左转换变成“疾走”之意,与“步如飞”相吻
合,正所谓疾足先得。
作者通过通俗的语言讲明了一个道理,清淡平易,朴实真挚。“看似寻常实
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6-21 10:08
欲射一马,误中一獐(成语)改弦更张
作者:柯国臻
点评:赵首成
成语“改弦更张”,原义指重新上弦、换弦或调整弦的松紧,使乐器声音和谐;后乃用以比喻变更制度、方针
或作法。谜作者慧眼独具,首先看出一“弦”字适为搭箭之弓与奏乐之琴所共有,由而在脑中大致形成“改射”的别
解概念。当作者进一步“伫中区以玄览,怡情致于坟典”,读《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奔剑阁张郃中计”,至“只见
孔明立于火光之中,指众军而言曰:欲射一‘马’,误中一‘獐’。汝各人安心而去,上覆仲达,早晚必被吾所擒矣”
一段时,忽“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拍案大叫道:有了!——原来,取此中孔明语“欲射···
···误射······”作面,以“弦”指代乱箭之射既有着,颇难借手的一个“张”字借谓张郃,也是巧不可阶;而“欲”先“误”
后,似乎未尽如人意的结果,对应“改”、“更”二字,更是有若铁定,不容移易!
此谜自然熨贴,奇趣横生,乃来自作者构思时“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以及创作时的“其会意也尚巧,
其遣言也贵妍”; “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6-21 22:54
这个谜,我看完点评还是有些糊涂,暴雨能不能通俗的说一下怎么扣合的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6-6-22 01:23
会意+拢意,不是逐字相扣。我的理解是这样:一箭射错了,目标变成了张郃。
作者:
油条作油灯 时间: 2006-7-1 11:52
原帖由 大到暴雨 于 2006-6-22 01:23 发表
会意+拢意,不是逐字相扣。我的理解是这样:一箭射错了,目标变成了张郃。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7-7 17:49
欣赏和学习灯谜佳作,是提高灯谜猜制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尽量将此栏目恢复。
感谢ena提供资料。
人要一直求上进 (字) 企
作者:陶维松
点评:侯增
谜面如同人面。制谜谋面最忌支离破碎、估屈拗口、词不达意。此谜面句的遣词用语婉正结合,贴切自然,立意构思健康向上、催人奋进。
作者不是简单地把底字“企”按上下结构划分成“人、止”两部分,而是进一步将“止”字部分细分成“丨、上”两小部分,既隐又显,隐显得当。在面句中,拆分的三个字素有藏有露。藏不过于艰深,故留蛛丝马迹,如“丨”作为笔画不宜直接出现,便用“一直”伪装成始终如一的恒心,但却急转直下,别解成“一”个汉字笔划“直”(丨),令人茅塞顿开,其奥妙在于汉字笔划的多种表达方式。露不过于明显,稍作粉饰,犹抱琵琶半遮面,如“人”字几乎不作修饰,仅以“要”字与其他字素过渡。再如“上”字,虽是原形直接人底,但却用“进”字组词加以遮掩,显而不露,再用“求”字关联,分散注意力。
好的字谜,不是字素的简单罗列,不是词藻的华丽堆砌,而是要“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隐而不晦,显而不露,才是上乘。
[ 本帖最后由 小小猪 于 2006-7-7 17:53 编辑 ]
作者:
托塔李天王 时间: 2006-7-10 23:12
这个栏目挺不错的, 希望能继续下去. 做不到每日一谜, 每周一谜也可以啊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7-11 00:34
原帖由
托塔李天王 于 2006-7-10 23:12 发表
这个栏目挺不错的, 希望能继续下去. 做不到每日一谜, 每周一谜也可以啊
有人支持就好。
其实以前类似的栏目也搞过几次,都是因为没有多少人来交流,最后就没有坚持下来。
既然天王来捧场,我尽力而为,每日一谜不一定能保证,每周来个三四条应该问题不大。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7-11 00:35
爷爷念大学,孙子学围棋(六字常言) 上有老,下有小
作者:谢新荣
点评:顾剑清
谜面富有生活气息。老年大学已不再是时髦话题,许多老人退
休后,又走进课堂,通过学习,充实晚年生活,增强身心健康。孙
子学围棋,则说明了素质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而高雅深奥的围棋,
对于儿童培养兴趣,开发智力,应是良好选择,谜面上下两句,一
老一小,各有所学,营造了浓厚的家族文化气息。底句“上”、“下”
两字,义随面转作“上学”、“下棋”解,使谜味陡生,令人难忘。
作者:
托塔李天王 时间: 2006-7-11 22:08
光我捧场也不够啊, 多一些人参与就好了.
上面这个谜通俗易懂, 而有些字谜就很有难度, 不加解析还真不明白.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7-12 11:02
一统中原,纵横天下(字)奢
作者:郑柞昌
点评:侯增
北宋饮宗靖康元年,金兵攻陷开封。抗击金兵,收复中原,成为
爱国将士的共同心声。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中也有许多表现。如岳飞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阀”。
作者根据此历史背景立面,以方位、会意等法组合成谜。“中原”
以“中”字取“原”的“白”部分,再“统”入“一”,再以“纵横”指笔画“丨、
一”,以上四部分组合成“者”,可谓一气呵成,气贯长虹,.与题面的
气势相统一。最后“天下”以“下”字提示取“天”字的下部“大”,与“者”
最终合成“奢”,联合工巧。
此谜底字拆分复杂,既有偏旁、又有笔画。而在谜面中,将分解
的五个要素不露痕迹地分布其中,变换手法多样,增添了情趣。
作者:
托塔李天王 时间: 2006-7-13 00:11
取“原”的“白”部分,再“统”入“一”,再以“纵横”指笔画“丨、一”, 以上四部分组合成“者”.
一个小问题, "白"字的一撇不出头, 而组成"者"后一撇出了头, 这样细小的差别在字谜中没问题吗?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7-14 16:38
原帖由 托塔李天王 于 2006-7-13 00:11 发表
取“原”的“白”部分,再“统”入“一”,再以“纵横”指笔画“丨、一”, 以上四部分组合成“者”.
一个小问题, "白"字的一撇不出头, 而组成"者"后一撇出了头, 这样细小的差别在字谜中没 ...
引用一段话吧:
燕云:
者拆土白,甚至激拆放泊,金拆余一,仔细推敲么,这离合字问题大了。
怎么办?怎么办??
我看不如折衷一下,
别人作的照旧猜就是,自己作时尽可能少用。
谜人之间玩谜适当用,面向新手和大众时最好不用。
有人甚至极端地认为如果作离合字,信和认都不宜拆成人言呢,太严似乎也就不好玩了。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7-14 16:38
申明:我是戴高乐派来的间谍(国际时人) 阿拉法特
作者:赵旭晟
点评:项行
一见此谜,脑中就出现这样一组滑稽镜头:一个头戴礼帽、身穿
燕尾服的绅士站在大庭广众之前自我介绍:我是戴高乐将军派来的
情报人员。由此引来了一片笑声。现实中这样的场景会出现吗?我
说:肯定会,因为这就是标准的法国式幽默。
谜面已经有趣,谜底更有回味。谜底中的“法特”别解为“法国特
工”来扣合谜面;“阿拉”是上海方言,意指自己,对于国际大都市的文
化,大家当不会感到陌生。因此,谜底也出现了一幅有趣的镜头:一
个身穿便服、手拿礼帽当扇子的特务在情报处长面前吹嘘:阿拉是戴
高乐派来的特工。潜台词是:比侬结棍(上海话“比你厉害”的意思)。
这样再回过头来看谜面的别解,就完全理解了谜作者的一番苦心:
“申明”两字,提示在先,一点也无断气的感觉,“申”作上海简称解。
此种方言提示,另辟途径,较其他以“上海人说”来提示的谜高出一
筹。虽说“谜底别解为谜之正格”,但看了此谜,面上别解也非邪路,
也符合“回互其辞”的要旨。所以谜有优劣,法无定法,此谜当是面底
双别解的上乘之作。
[ 本帖最后由 小小猪 于 2006-7-14 23:02 编辑 ]
作者:
托塔李天王 时间: 2006-7-14 22:20
阿拉法持? 该是阿拉法特吧, 打错字了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7-14 23:04
晕,我发现自己最近越来越迷糊……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7-16 14:16
秋叶半落,渔歌互答。闻有声霍起,此何声也?似鹤鸣,又若狐音(字) 和
作者:郭少敏
点评:方炳良
我认为,这是一则形、义.、音三管齐下扣合谜底的佳构。
题文系作者自撰,形式上骈散结合;内容上摹写秋声,答问自然,
山水人物,集于一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以特有的审美感受。
现看谜的扣合技巧。“秋”、“叶”都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秋叶
半落”,排列组合,只能组成“和”字(欲组“谷”字,不算规范),这是以
半形法扣底。“渔歌互答”撷自《岳阳楼记》,意谓“以声相应”,托出
“和”字,这是以会意法扣底。“和”是个多音字,有五种读音;作者使
出浑身解数,巧妙地以“霍”、“鹤”、“狐”三字,分别提示“和”的三种不
同的读音:huo,he,hu;这是以谐音法扣底。这样多重扣合,反复强
调,既确保了谜底的惟一性,.又丰富了斯谜的内涵。再三咀嚼,便会
觉得斯谜平中见奇,似淡实美,耐人品味。
作者:
托塔李天王 时间: 2006-7-16 14:44
绝对是好谜, 只是谜面长了一点, 而且扣三次是不是过多了
作者:
司马公谨 时间: 2006-7-16 20:20
早知道灯谜的学问博大精深,今日一见,果然不虚!
长见识了,顶!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7-16 20:43
原帖由
托塔李天王 于 2006-7-16 14:44 发表
绝对是好谜, 只是谜面长了一点, 而且扣三次是不是过多了
扣了三次,但是是分别从形、意、音三个方面扣的;音也扣了三次,但是分别扣的不同的音。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啊。
作者:
gsyzj 时间: 2006-7-17 10:01
学习
作者:
金圭子 时间: 2006-7-18 09:52
原帖由 重阳 于 2006-4-14 13:35 发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人批之为“砍鱼段”,也有人乐此不疲,以为合乎“使人昏迷”的道理。各人口味不同,大概永很难形成共识。
说实话,我觉得异读总比字拆的粉粉碎然后重新按照“作者”的“心意”组合起来要好的多。
毕竟灯谜是写在灯笼上的,怎么读都可以。但是把字拆的粉粉碎就是考验答题人猜作者心思是不是到位了……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7-19 01:12
原帖由 金圭子 于 2006-7-18 09:52 发表
说实话,我觉得异读总比字拆的粉粉碎然后重新按照“作者”的“心意”组合起来要好的多。
毕竟灯谜是写在灯笼上的,怎么读都可以。但是把字拆的粉粉碎就是考验答题人猜作者心思是不是到位了……
字拆的粉粉碎然后重新按照“作者”的“心意”组合起来,通常这样的谜都不是佳作。猜这样的谜,就像反复读进度来玩曹操传一样,虽然有难度,但是没什么乐趣。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7-19 01:13
念你、悲你、惜你,不见你踪迹,心全碎,惟剩残花还相依(成语)今非昔比
作者:郭少敏
点评:蔡芳
“念你、悲你、惜你,不见你踪迹……”谜面叠字频出,回环往复,
更显得离情别恨之深,思念情怀之切。面系自撰,宛如成句。一读谜
面,人们就先被浓烈的感情所扫一动,不容置疑,谜作具有先声夺人的
艺术力量。
“今非昔比”,用会意法成谜也许不会太难,但若分析了它各种可
能的别解义,便会让你明白,这个底材要制出一条佳作绝非容易的
事。故尔,谜作者避开会意法,另觅新途径。字海茫茫,能从“念、悲、
惜”三字中看出所包容的字素“今非昔”,读者不能不叹服作者的慧
眼。“不见你踪迹”将“念你、悲你、惜你”中的“你”衍消得踪迹全无,
用的是先擒后纵、故布迷阵之法,使人昏迷。继而,“心全碎”又将
“念、悲、惜”中的“心”(含“忄”)全部消去,谜底主体已见端倪。“残
花”为“匕”乃传统手法,成对相依即成“比”字,补足了谜底。此谜过
人处还在于谜底各字扣合顺序而出,脉络十分清晰,虽用的是离合
法,扣合却有如会意法般顺畅,卷舒自如。堪叹拆拼技巧奇绝,佳绝!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7-21 14:00
金榜虽落第,桃李育满山(成语)无中生有
作者:薛宝虎
点评:高永华
想萃萃学子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能有几人?走出“名落孙山”的
困惑,奋起“自强不息”的勇气……当春蚕,做红烛……甘为人梯,“化
作春泥更护花”;含辛茹苦,换来“桃李满天下”!
成语无中生有:语本《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
无。”原是道家对事物的朴素的辨证看法,后用以形容“本无此事,凭
空捏造”的贬义词了。当然到了谜人眼里,又是另一番情景:中,由
“里面”之义借指“考上、高中……”之意:生,也由“产生”坐实为“正在
学习的人(学生)”了。如此看来:这“金榜落第,桃李满山”铁板注脚
有根有据,哪有半点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欣赏此谜,既为灯一谜的新奇绝巧、无穷奥妙所倾倒,更为谜人的
“断章取义”、“无中生有”而折服。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7-25 14:20
相约两度春风里,携手同游一线天(字)攀
作者:孙培祯
点评:侯增
巍巍华夏,幅员辽阔,名山大川,风光旖旎。“一线天”是许多名
胜中的景点,一般乃二峰相对,高挺险峻,从中仰望,天如一线。作者
通过一对旅游爱好者相约同游的情景,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以
及人们对美丽自然的向往。
谜底“攀”字结构较为复杂,作者逐一拆开,分成“木、木、x、x、
大、手”六个元素。“木”由“春”字借代互置,“X”由“风里”定位得来,
“相约两度”指示“木”、“x”须重复进入,从而构成了“攀”字上部结
构,跨分奇巧,过渡流畅,“风”趣自然。“大”从“天”字“游”离出“一
线”得出,“手”从“携手”直接带入,两者构成了“攀”字的下部结构,得
来轻巧,变幻空灵,“线”索若隐若现,从而增添了神秘色彩。
字谜离合手法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相关字素的切换组
合。好的字谜不会把所有的字素直显地罗列起来,总会在谜面上由
直变曲,由简人繁,由浅人深,由薄增厚,从而增添谜趣。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8-3 11:51
右如何变成左(外贸词)出口加工
作者:龙汉德
点评:龙汉德
凡创作一条比较满意的灯谜,犹如创作一篇比较成功的文章,需
要精心的构思和熟练的技巧。为“出口加工”谋面,也颇费了一番心
血。开始构思此谜,想从正面会意别解入手,将底别解为说话(出口)
要经过修饰、润色(加工),于是拟面:“精心撰写发言稿”、“装饰语”
等,但都觉过于平淡,落入俗套。能否独辟蹊径、另寻出路呢?我反
复琢磨,发现可以从字形变化上找到突破口,这就是将一个字出一个
“口”,再加一个“工”,这样就可将一偏正结构的动词“出口加工”,别
解成两个动宾结构的“出口”、“加工”,这样既别出心裁,构思新颖,又
能增加谜的趣味,于是从“右”、“左”二字的“口”与“工”之差入手,创
作了这条谜。由此联想到,越是容易创作的谜,就越要挖空心思才能
创作出好谜来。
作者:
小小猪 时间: 2006-8-10 18:30 标题: 怒目横眉发厉声(字)丽
作者:许友金
点评:安建国
“怒目、横眉、厉声”是发怒者形象而真实的写照。我们虽未见其
人,但通过谜作者的描述,一个声色俱厉的发怒者早已活灵活现于面
上。回过头来一再看成谜手法,更令人为之拍案。“怒目”、“横眉”以象
形扣之,似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发厉声”用谐音提示,恰如柳暗花明
又一村。此谜扣形、提声连贯自然,不落俗套。尤其是该谜象形合情
合理,提声天造地设,评为形声双佳,实不为过。
作者:
长眉冷锁少年头 时间: 2007-2-17 17:32
个人得失抛脑后(字)用
作者:王小勇
评语:尚 华
题句缀俚语,形象生动。其主旨积极向上,紧切时代脉搏,颂社会文明之事,赞美德
尚之举。所谓“不旨一人之利,公而忘私”,乃“奉献精神”之写照也。
究其谜理,其增损、叫入叫出两法得兼。即以“抛脑后”删去脑的后半部分,余“月”;凭
“人得失”,着“个”字而取“丨”。两者合二而一,结于“用”字。其法脉络清晰明了,其技法干
净利落,观者自是一目了然。
“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白居易《论画》)拙以为:斯谜简单,
无甚“花头”,似不在登堂入室之类,然制者妙悟清新,新奇正在于平常。有道为:“真骨凌
霜,高风跨俗。”(钟嵘《诗品》)尤斯谜之灯谜宣传、教化功用毕具,甚为谜例。假《赵州
和尚语录》以赞:
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
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这个谜是我做的 怎么成王小勇了 王小勇先生又是谁?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