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杂说赵云 [打印本页]

作者: 云飞羽--亮亮    时间: 2006-3-31 17:03     标题: 杂说赵云

----------------------------------------------------------------------------------
    一、单骑救主
----------------------------------------------------------------------------------

    赵云传:“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二主妃子传:“值曹公军至,追及先主於当阳长阪,于时困偪,弃后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於难。”

    关于此事,很多人在理解上走入了一个误区。既:赵云本身是“侍卫长”,保护甘氏及阿斗是他的职责。或者说,赵云是受刘备之命去保护此二人的。
    其实不然。
    首先,赵云并非“侍卫长”,也没有守在“刘备家小”身边。因此,这并非其职责所在。所据有二:
    其一,先主传:“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很明显地指出了,赵云是跟着刘备走的。而设使刘备真有“让赵云保护其家小”语,又何来这三传中的“弃”。
    其二,曹纯传:“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
    设使赵云守在“刘备家小”身边,安得有顾此失彼之举?还是刘备的家小竟是分成两路进行?

    于是,又有人抛出了另一种说法:
    张飞传:“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
    张飞也是[先主传]中所提到的“数十骑走”之中的一员,却在其本传中又变成了“使飞将二十骑拒后”。既如此,当亦有可能刘备于让张飞断后时加派赵云去保护其家小。也就是说,刘备本来是“弃妻子”的,可走了没多远又后悔了,于是派赵云往救而张飞断后。

    这便是第二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既:赵云并非“受刘备之命”才去保护甘氏和阿斗的,而是主动、自发的行为。所据亦有二:
    其一,赵云传注引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
    此处虽未明言“当阳之役”,但结合上文“遂随先主至荆州”,及其后的“从平江南”语,应可确定既此时发生之事。
    而赵云“北去”是由他人告知刘备的。而刘备说“子龙不弃我走也”。设使是由刘备所遣,安得需要他人告知去向?兼且应当说明赵云是“身负重任”而非空话。
    其二,赵云传注引云别传曰:“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
    其中“忠以卫上”比较好理解,就是说忠心耿耿地保卫甘氏和阿斗。但是,“义贯金石”又该作如何解释?如果说赵云是受命前往,不更应该说“尽忠职守”么?料想,不会有人将此“义”当作“义务”来看吧。
    因此,愚意以为赵云是得知“先主弃妻子”后,私自往救的。而刘备在得人告知“云已北去”后,方才使“数十骑”中的“(张)飞将二十骑拒后”,以待奇迹的发生。

    而赵云首先得在乱民之中找到刘禅等人,而他需要面对的部队是曹军中的精锐--虎豹骑。
    首先,武帝纪:“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
    其次,曹纯传:“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
    再次,曹纯传:“仁弟纯,初以议郎参司空军事,督虎豹骑从围南皮。”
    至此,刘备中军主将赵云,对仗曹魏精锐虎豹骑。那么,赵云究竟有否与对方交上手呢?应该是不可能的。一则,没有记载;二则,赵云此时非如[演义]所说,只需将阿斗裹在怀里,而是“身抱弱子”兼且加多了一个甘夫人。但是,就凭赵云这片忠心、这份义气、这种胆识,也足已为人所称道。
   
----------------------------------------------------------------------------------
    二、截江夺斗
----------------------------------------------------------------------------------

    赵云传注引云别传曰:“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二主妃子传注引汉晋春秋云:“先主入益州,吴遣迎孙夫人。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乃得止。”

    虽然此事有两条记载,可以肯定其确有发生。但因其一书“云与张飞”、一说“诸葛亮使赵云”,略有差别,遂欲对其事件过程稍作推理。

    1、女一号--孙夫人。
    先是,“先主入益州”;其后,“吴大遣舟船迎妹”;于是,“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
    这一连串的事件,只是临时起意么?
    窃以为非。此事应是孙夫人和孙权双方商议好的,而非孙夫人单方面的行动。
    那么,此次事件应该被划归到哪一类呢?
    首先,此时孙吴方的“大遣舟船”中,不会有多少武装士兵。应该说,能够进入刘备领土内的,不会太多(如,本来有很多,但被阻于孙刘两方的防线以外,只余一小部分人往迎)。想来除了那“亲自去请”的刘璋外,也不会有人允许他方势力的大军直接开进己方腹地。
    所以,此次事件并非明刀明枪地“武装劫持”,顶多只是孙夫人小偷小摸地“私带挟藏”。而设使其真敢撕破脸来“武装劫持”,又如何便是赵云等人抢得回来的,此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尔。刘备方则更不会先行动手,万一对方“狗急跳墙”--“撕票”,或己方一不小心“误中副车”,又当如何。
    因此,整个过程中,双方都没有诉诸武力的想法。不过就是孙吴方借着“和平”的面孔,抱着侥幸的心理,偷偷带走了刘禅;而刘备方亦保持着“和平”的面孔,理直气壮地“要”回了刘禅。
    然后,孙夫人的行走路线是怎样的呢?有二:
    其一,由公安往南,入长沙界,则入洞庭而转北(或登陆往东入汉昌);
    其二,由公安往北,入南郡界,则沿夏水而东入江夏。
    因此次事件中牵涉到张飞,窃以为孙夫人走的应是夏水一路。

    2、男三号--张飞。
    通过前面几篇关于赵云的论述,我们知道,[云别传]应该就是赵云的[家传],而[家传]中或许不可避免“夸大其功”的情况出现。但是,是一人独得“夺斗”大功为好,还是两人分摊为好呢?很显然,是前者。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基本上确定一点,既“张飞是此次事件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是以[云别传]不得不如实记载。
    那么,张飞在此次事件中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们知道,赵云、诸葛亮等人是在孙夫人带走刘禅以后才知道此事。即使调军往追,也不可能赶在先行一步的孙夫人之前“勒兵断江”。
    所以,“勒兵断江”的实际执行者,只能是“南郡太守”张飞。
    为何[云别传]中“不可或缺”的张飞却没出现在[汉晋春秋]里?
    可能线索就在一个“使”字上面,既诸葛亮只是“使”赵云,而没有“使”张飞。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使”张飞呢?是不需?或不愿?还是不能?
    前文已述,由于张飞“不可或缺”,因而可暂排除“不需”一条。
    而“不愿”,则或多或少地搀杂了个人因素在里面,偏偏夺回刘禅是一国之大事,料诸葛不行此以私废公之事。
    如是,则惟有“不能”矣。

    3、男二号--诸葛亮。
    先主传:“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
    诸葛亮传:“亮与关羽镇荆州。”
    此二人,为刘备入蜀时特命的留守大员,一文一武、一政一军。
    而诸葛亮之所以不能“使”张飞,就正因其主政,而无调兵之权。若是发布某项政令,则“南郡太守”张飞需严格遵守;而如欲令“征虏将军”张飞行此“勒兵断江”之事,则非诸葛所能为也。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又可以“使”一个“牙门将军”赵云呢?但看,
    先是,“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
    其后,“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
    由是可知,这特别任命的“掌内事”,便是指的“刘备家里的事”。
    因而,诸葛亮所“使”,仅是“掌内事”的“留营司马”赵云尔。
    但是,既然刘备在安排了两位留守大员各主军政之时,仍特别授命赵云处理自己家里的事,就表明了赵云有自主行事的权利。而在他职权范围之内的事,是无需请示诸葛亮,或由诸葛亮“使”的。
    那么,竟然是“镇荆州”的诸葛亮比“掌内事”的赵云先一步知道“阿斗”失踪么?
    窃以为非。既然赵云“掌内事”,则孙夫人居处的守军当由他一手安排。而当下人得知“阿斗”失踪时,也只会就近禀报拥有“处理之权”的赵云。

    4、男一号--赵云。
    既然赵云第一个接到“阿斗失踪”的消息,本身又拥有“处理之权”,似乎就不关他诸葛亮什么事了。
    但是,赵云并非只是个仅知奋勇拼杀的武将,还颇有几分计略。所以,并没有立即点明军马拼命追赶,而是冷静地分析认识到此事的严重性:
    其一,此事已经由“刘备家里的事”升级成“国家之事”。
    其二,此事不可冒然强抢,否则只会出现前文所说的结果。
    于是乎,他想到了刘备三顾方请出的“卧龙先生”,遂问计于彼。
    那么,此时的赵云有没有时间先去“问计”呢?有。前提是,他先以最快捷的方法通知位于南郡的张飞“勒兵断江”,不得任由孙夫人一行通过。
    而诸葛亮的办法,便是由“掌内事”的“留营司马”赵云出面,借“刘备之令”,要求孙夫人交还“阿斗”,也惟有他才能理直气壮地“要”回“阿斗”。也惟有他出面,才可使孙夫人理屈词穷而不至妄动干戈。
    此是为“诸葛亮使赵云”。

    综上所述,张飞是“勒兵截江”的主角,但此人不必非得是张飞。任何刘备的臣子在遇到此种情况下,都应当如此。所以,只因张飞在南郡,才在此次事件中“客串”了一把,是为“男三号”;诸葛亮则是“出谋划策”的主角,因赵云谁都不问,偏偏问了他,突显出其重要性,是为“男二号”;赵云则贯穿于整个事件始末,发现“阿斗”失踪、请求张飞协防、又向诸葛问计、亲自处理善后,是为当之无愧的“男一号”。

----------------------------------------------------------------------------------
    三、入蜀之军
----------------------------------------------------------------------------------

    赵云传:“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

    此便是就后一条能够说明“诸葛亮为主帅”的记载,因为是“诸葛亮率领赵云与张飞等人”,所以诸葛亮是第二批入蜀军队的最高统率。
    但是,从各方面的记载来看,我们不难分析出:张飞才是此次西征的主帅。
    于是,有人抛出了另一种说法,既“亮率云,与张飞等”,亦既诸葛亮率领着赵云(自成一军,诸葛为主、赵云为副),和张飞(主力部队)一起西进。如此,则不影响张飞的主帅地位了。
    然,愚意以为,此种断句法不确。
    我们先来看看与此条记载差不多的例子:
    赵云传:“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诸葛亮只命令了赵云,没有命令邓芝?
    刘封传:“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孟)达共袭封。”
    魏文帝只派遣了夏侯尚、徐晃,没有派遣孟达?

    我们再来看看论者于“亮率云与张飞”之间断句的依据:
    1、刘封传:“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
    张飞传:“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与先主会于成都。”
    此二载皆未提及赵云,但却有诸葛亮和张飞。是以,赵云的身份略低于此二人。
    但是,相较刘封而言,赵云至少是“三道并侵”的主将之一,因此[先主传]和[诸葛亮传]中才会郑重其事将“诸葛亮、张飞、赵云”并列述之。可惜的是,赵云的确及不上其他二人的地位。因为张飞的确是此次军事行动的主将,而诸葛亮却是撰写者陈寿心目中的主将。所以,在最重要的两传中并列提及赵云后,就略过不提了。

    2、张飞传:“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与先主会于成都。”
    诸葛亮传:“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
    此二载皆言“与先主会于成都”,惟赵云“会亮”,是赵云归诸葛亮统属明矣。
    然,“会亮”语,却是承前文“亮率”而来。那么,“亮率”又是怎么来的呢?承前文“召诸葛亮”而来。因此,如果除去此六字的话,可得到以下结果: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而其后的“与亮会于成都”也会相应改为“与先主会于成都”。如此,则与上之[诸葛亮传]、[张飞传]无甚区别了。
    也就是说,如若[张飞传]中加多一句“召诸葛亮”,其后亦会书为“亮率”及“飞所过战克,与亮会于成都”。
    因为“召”的是诸葛亮,所以出现在“亮率”之后的众人,统统归诸葛亮所“率”。否则,这多出来的没有“受召”的张飞岂不是有点莫明其妙。而又因为是“亮率众人”,所以赵云只能“与亮会于成都”。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召诸葛亮”语?
    首先,“召诸葛亮”语,重不重要?论者答:重要。
    然,请注意,此事的双方当事人是刘备(召)和诸葛亮(受召),而[先主传]和[诸葛亮传]并在[关张马黄赵传]之前。可是[先主传]和[诸葛亮传]皆无此语。为何此语既不分前后顺序地载于后者,又不分主次顺序地载于旁人的传记中?
    因此,愚意以为,“召诸葛亮”语,不重要。

    那么,为什么刘备谁都不“召”,独独“召”了个诸葛亮呢?
    首先,刘备入蜀后,荆州主事为诸葛亮和关羽。所以,刘备发来的命令,必然会交予此二人手上。
    其次,关于诸葛亮、张飞、赵云带领第二批入蜀之军是早在刘备入蜀之初便安排好的,甚至还一应安排了接替此数人工作的人员(潘濬代诸葛亮、麋芳代张飞、士仁代赵云)。所以,此时来“召”,只不过是通知这些早就安排好的步骤正式启动。亦因此,在刘备只“召”诸葛亮的情况下,我们还是看到了张飞和赵云等人的英姿。
    或曰,为什么一定要是刘备安排于入蜀之初,而非诸葛亮受“召”后的临时调动呢?
    从这一系列人员的安排调动中,如选择由张飞、赵云、刘封、宗预等人西进;潘濬、麋芳、士仁等人接替工作等。其中除了宗预和潘濬是新近来投的人物外,张飞、赵云、麋芳、士仁等人无一不是早年跟随刘备的旧部,而刘封则更是刘备新收的义子。可以想见,如此大的手笔,似乎不应该是出自诸葛亮的安排,而是刘备早就预定好的。
    此是为“召诸葛亮”背后的真相。因为只是单方面的听命行事,而非只“召诸葛亮”,其他人事调动一应由诸葛亮来安排。因此,这条记载不直接书为“先主命、令、遣、使诸葛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
    所以,此语并不重要。亦正因其不重要,[先主传]和[诸葛亮传]略过不提。

    那么,为什么非要在西进大军中带上个诸葛亮呢?
    难道真的是因为另一个“军师中郎将”庞统身故?非也。那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而我们据上引[先主传]的记载可知,诸葛亮入蜀,更在刘备军围雒城之前,而庞统则死于围雒城之后。
    其实,诸葛亮的作用并不在战事方面,而在于刘备定蜀之后。
    诸葛亮是整个刘备势力中政事中枢的第一把交椅,而此时的刘备“军益强”,乃指使手下“分定郡县”,完全摆出了一副益州唾手可得的面孔。那么,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战事完结后,该如何整顿、清理。而这一切,一直是由诸葛亮在打理。难道刘备应该等到完全打下益州后,再勿忙从荆州调来诸葛亮施政吗?显然,刘备并不作此想,因而令其随军而行。

----------------------------------------------------------------------------------

    此处我们再来看看赵云独领一军时所遇到的对手。
    首先,无论赵云走上列路线中的哪一路,都得先经过江阳郡。所遇到的对手是程畿。
    杨戏传:“(刘)璋闻之,迁(程)畿江阳太守。”
    又“有谗於(刘)璋,说(庞)羲欲叛者,璋阴疑之。羲闻,甚惧,将谋自守,遣(程)畿子郁宣旨,索兵自助。畿报曰:“郡合部曲,本不为叛,虽有交构,要在尽诚;若必以惧,遂怀异志,非畿之所闻。”并敕郁曰:“我受州恩,当为州牧尽节。汝为郡吏,当为太守效力,不得以吾故有异志也。””
    从此处可以看出,程畿是一个极富忠君思想的人。
    又“羲使人告畿曰:“尔子在郡,不从太守,家将及祸!”畿曰:“昔乐羊为将,饮子之羹,非父子无恩,大义然也。今虽复羹子,吾必饮之。”羲知畿必不为己,厚陈谢於璋以致无咎。”
    从此处可以看出,即使以其子为胁,亦不可动摇其志。
    又“后随先主征吴,遇大军败绩,溯江而还,或告之曰:“后追已至,解船轻去,乃可以免。”畿曰:“吾在军,未曾为敌走,况从天子而见危哉!”追人遂及畿船,畿身执戟战,敌船有覆者。众大至,共击之,乃死。””
    从此处可以看出,程畿绝对不是一个会临阵投降的人。
    综合上三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江阳一役,肯定遭遇到了顽强的挡抗,而此时的结果只可能有二:
    一是赵云迫于时间关系,跟刘备、张飞一样绕城而走。
    二是程畿战败被擒。

    其后的路线则可两分:
    1、沿洛水而上,走汉安--资中--牛鞞--雒(或成都)一路,则会遇到牛鞞长李邈。
    杨戏传注引华阳国志曰:“(李)邵兄邈,字汉南,刘璋时为牛鞞长。”
    又“先主领牧,为从事,正旦命行酒,得进见,让先主曰:“振威以将军宗室肺腑,委以讨贼,元功未效,先寇而灭;邈以将军之取鄙州,甚为不宜也。”先主曰:“知其不宜,何以不助之?”邈曰:“匪不敢也,力不足耳。”有司将杀之,诸葛亮为请,得免。”
    又“建兴六年,亮西征。马谡在前败绩,亮将杀之,邈谏以“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失亮意,还蜀。”
    又“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疏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偪,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
    其人总是与当权者不合,先是“拒先主”,接着“失亮意”,然后“谏后主”。如此人物,想来也不会是个怕死投降的主。

    2、沿江水而上,走僰道--南安--武阳--广都--成都一路,则会遇到犍为太守何宗。
    杨戏传:“何彦英名宗,蜀郡郫人也。事广汉任安学,精究安术,与杜琼同师而名问过之。刘璋时,为犍为太守。先主定益州,领牧,辟为从事祭酒。后援引图、谶,劝先主即尊号。践阼之后,迁为大鸿胪。建兴中卒。失其行事,故不为传。”
    [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论]云:“刘主割据,资我英俊。鸿胪渊通,與道推运。何宗,字彦若,郫县人也。通经纬、天官、推步、图谶。知刘备应汉九世之运,赞立先主。为大鸿胪。方授公辅,会卒。”
    相较于前二人而言,何宗倒是有可能因“知刘备应汉九世之运”而开城出降。

    其余诸县令长则大都无考。而由于[法正传]中那封信里只提到了“资中”一县,因而赵云更多的可能只是沿洛水而上。
    赵云这路,也不可能顺风顺水。而之所以[赵云传]支字不提,亦如[张飞传]仅书“义释严颜”事(因尽显其“国士之风”),却不提败张裔之事。而我们之所以知道“张裔事”,却恰恰是因为他在[蜀书]有个人列传。惜乎上述数人皆无。

----------------------------------------------------------------------------------
作者: hadeswwy    时间: 2006-4-1 12:19

赵云堪称当时的国士无双了,无论是人品还是自我的能力都是十分之充实的。
作者: cubs    时间: 2006-4-1 17:10



QUOTE:
原帖由 云飞羽--亮亮 于 2006-3-31 17:03 发表
----------------------------------------------------------------------------------
     至此,刘备中军主将赵云,对仗曹魏精锐虎豹骑。那么,赵云究竟有否与对方交上手呢?应该是不可能的。

樓主寫了這許多,辛苦了,先贊一下。總結的很不錯,有很多很好的觀點。不過,還是感覺有主觀想像的成份在裡面。比如趙雲不可能和敵人交手,這個我覺得還是不要這樣說,因為無法證明是不是有交手。不可能這個詞越少用越好。雲別傳是家傳,趙雲向孔明請示之纇的,只能說是樓主個人的見解,有一定道理但不一定是事實。

QUOTE:
、沿江水而上,走僰道--南安--武阳--广都--成都一路,则会遇到犍为太守何宗。

華陽國志記載了趙雲收了犍為,而外水指的正是僰道--南安--武阳這一路,所以趙雲走的更可能是這一路。當然,也許他分兵了也說不定。
作者: 云飞羽--亮亮    时间: 2006-4-2 14:09

    “樓主寫了這許多,辛苦了,先贊一下。總結的很不錯,有很多很好的觀點。不過,還是感覺有主觀想像的成份在裡面。比如趙雲不可能和敵人交手,這個我覺得還是不要這樣說,因為無法證明是不是有交手。不可能這個詞越少用越好。”
    嘿嘿,诚如所言,因此亮书为“应该是不可能的”。

    “雲別傳是家傳,趙雲向孔明請示之纇的,只能說是樓主個人的見解,有一定道理但不一定是事實。”
    这个,亮只是抱着不轻易否定任何一条记载的态度所作出的推断。亮总是希望能找出各种记载能并存的可能性。

    “華陽國志記載了趙雲收了犍為,而外水指的正是僰道--南安--武阳這一路,所以趙雲走的更可能是這一路。當然,也許他分兵了也說不定。”
    首先,[三国志]云“从外水上江阳”,是因为“内水、中水、外水”这三水只有“外水可上江阳”。
    其次,此处只说到“江阳”,之后的路线并未说明。也就是说既可走资中,也可走武阳,毕竟此两路皆在“犍为郡”内。但是,我们却无法找到攻打“僰道--南安--武阳”的依据。惟[法正传]所表“分平资中、德阳”。
作者: 芝士    时间: 2006-5-20 21:27

赵云在当时可以说智勇无双浑身是胆的虎将.
作者: dasha1989    时间: 2006-5-25 04:55

同意楼主!!
赵云的确是三国虎将!说他不行的人靠边站去!
作者: zmgo    时间: 2006-5-25 12:01

支持楼主的原创分析!
相当精辟,长见识了。入川时赵云功绩比想象中的要大。
作者: 堕落游侠    时间: 2006-5-26 22:25

似乎有一定道理......
作者: ywd_85917    时间: 2006-6-1 03:04

楼主辛苦了,写得很独到。
总感觉赵云没有得到高官厚禄,和他的性格有关系。应该这么说,赵云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态,这一点从赵云反对刘备把田分给有功之臣,以及多次把上级奖给自己的钱财分给下属等等可以看出来。
我想赵云在关羽死前的怀才不遇,应该是和他自己没有积极争取有关,按照刘备和赵云的关系,如果赵云想立战功,机会还是有的;至于关羽死后,这应该是由于赵云和刘备的政见不合所造成的
总的来说,赵云际遇是悲惨的。但我想他在活着的时候,应该没有为这些事情烦恼过,毕竟一个像他这样忠心忧国的人,是没有时间去为个人得失烦恼的
作者: lzlin2006    时间: 2006-6-1 12:04

赵云是反对刘备出征东吴的,所以彝陵之战,赵云就做了看客
但并不表示,刘备不器重赵云
作者: 司徒苍月    时间: 2006-6-1 12:18

以本郡的观点来看
赵云、夏侯惇算是蜀魏2国武将中人品比较出类拔萃的
作者: superzz_0    时间: 2006-6-1 12:35

现在我学乖了,对赵云帖保持沉默
作者: 轩辕不聪    时间: 2006-6-2 14:07

我觉得魏人品较好的还有许诸
作者: hengsf    时间: 2006-6-2 14:12

赵云人帅,武艺高强,谨慎,勇敢,真是完美的人啊!可惜由于出身和关系亲疏的原因,没能取得巨大的功绩,天妒英才啊!
作者: cubs    时间: 2006-6-4 12:28



QUOTE:
原帖由 云飞羽--亮亮 于 2006-4-2 14:09 发表
首先,[三国志]云“从外水上江阳”,是因为“内水、中水、外水”这三水只有“外水可上江阳”。
    其次,此处只说到“江阳”,之后的路线并未说明。也就是说既可走资中,也可走武阳,毕竟此两路皆在“犍为郡”内。但是,我们却无法找到攻打“僰道--南安--武阳”的依据。惟[法正传]所表“分平资中、德阳”。

可若趙雲只定資中,走沱江,就不能和張飛孔明等人「合圍」成都。而走岷江,正好到達成都西南。這樣,和其他三部對成都徹底合圍。截斷劉璋與南中連通之路。很多資料寫趙雲定蜀岷。外水也是自江陽而分。
見圖:


另,趙雲在犍為西曾有專祠。

[ 本帖最后由 cubs 于 2006-6-4 14:36 编辑 ]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