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鹤舞晴山春日媚 [打印本页]

作者: TOP    时间: 2006-3-25 00:33     标题: 鹤舞晴山春日媚

鹤舞晴山春日媚
作者: 湘江子龙    时间: 2006-3-25 15:29

鹤舞晴山春日媚
柳梳绿水暖风融
作者: 阿困    时间: 2006-3-25 16:04

鱼跃碧水煦风吹
作者: 螢火蟲    时间: 2006-3-27 13:52

鹤舞晴山春日媚
鸦啼老树晚风轻
作者: 雪国    时间: 2006-3-29 20:25

鹤舞晴山春日媚
鱼穿霞涧杏花红
作者: 洗甲狼河    时间: 2006-3-30 22:15

鹤舞晴山春日媚
舟横碧水远霞飞
作者: TOP    时间: 2006-3-31 23:28

箱子老师对的最工整切合,由远及近,作得好流水。
雪国老师对的个人最喜欢,个人认为同上联的情绪最契合。
作者: 红泪    时间: 2006-4-1 09:48

鹤舞晴山春日媚
雪封大地梅花开
作者: 雪国    时间: 2006-4-2 00:16

TOP同学好
不过老师感觉“鹤”这个东东多少有点诡异,以“鱼”对还不太够了。李商隐“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好像虚的“鸾凤”才能押得住“鹤”。庾信有一句“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龟”、“鹤”仿佛能通灵,也是“鹤”来押底。鲁迅有个句子印象很深:“漂渺的名园中,奇花盛开着,红颜的静女正在超然无事地逍遥,鹤唳一声,白云郁然而起……”,要追求这种奇丽的境界……

TOP同学,今晚的作业是……咦,人呢?
作者: 晨山尚书    时间: 2006-4-2 00:35



QUOTE:
原帖由 雪国 于 2006-4-2 00:16 发表
TOP同学好
不过老师感觉“鹤”这个东东多少有点诡异,以“鱼”对还不太够了。李商隐“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好像虚的“鸾凤”才能押得住“鹤”。庾信有一句“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龟 ...

雪国老师真厉害,佩服滴说。
作者: TOP    时间: 2006-4-2 01:09

雪国老师博文强记,让人钦佩。不过以“鱼”对“鹤”确有先例。

《声律启蒙》上有句“鱼跃沼,鹤乘轩”,福州林则徐墓有联“风清华表翔无鹤,云护佳城关玉鱼”,杭州孤山放鹤亭有联“水清石出鱼可数,人去楼空鹤不归“,明神宗有题句“琴鱼留守泽、松鹤注风流”,我还记得有“ 洗砚鱼吞墨, 烹茶鹤避烟”的句子。

不过我还是最喜欢明代一首《咏鹭鸶》里的句子“飞来疑似鹤,下处却寻鱼”。

这个作业么……还是不要了吧。
作者: 雪国    时间: 2006-4-2 17:12

晨山、TOP几个“老师”我收下了,以后不要叫苦呦~~

谢TOP兄赐句,想法的交换就是许许多多想法:)……与TOP复议,除了“风清华表翔无鹤,云护佳城关玉鱼”、“飞来疑似鹤,下处却寻鱼”,其他句子都是“鱼”为上联、“鹤”为下联,对联时是不是下联比上联在分量上更重些?这是个人臆断,未必即是。。

又,感觉“关玉鱼”不太好解,可有什么典故?“飞来疑似鹤,下处却寻鱼”,莫非鹤不吃鱼?
作者: TOP    时间: 2006-4-2 23:43

感谢雪国老师的热情响应.

在联句中,个人认为上下句之间的轻重关系,如果说有,那也是非常难以量化,或者说有所标准的。

因为这涉及到作者和读者不同的主观认识,以及不同的知识范畴、人生经历。对一个词一个字一个音的理解上,往往都不尽相同。除非是存在一个不言而喻的、理所当然的、约定俗成的普遍准则。

我想,这样的准则,在以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的古代,是很自然的存在于对联,这种文字游戏中的。而作为以现代汉语或者白化文作为主要书面语言的我们,在玩对联这个游戏的时候,就比较难以形成这样的准则。

所以我认为,如果有所谓的轻重关系(无论是参照文言文语境规则,还是其他的准则方式),那也是一种更加专业的技术层面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对于初学者,譬如我这样水平的人来说,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将其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

当然,雪国老师在这里提出话题,也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的。

“关玉鱼”的解释,这里有个谬误。该联原文为

风清华表翔元鹤
云护佳城阖玉鱼

由于原联全文背不出来,就随便GOOGLE了一个,没想到这么多错误。

元鹤(不是无鹤,惭愧-_-!),就是黑色的鹤。我国古代以鹤为吉祥的象征。《唐六典》称“元鹤为上瑞”。陶潜《搜神后记》中记载,汉朝时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立于华表上作歌,故人们以后将鹤雕刻于华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阖(音“合”)关闭的意思。玉鱼,是一直鱼形玉佩。古人有刻玉为鱼,作为珍玩和佩饰的传统。也用作殉葬玉。杜甫诗《诸将》有句:“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个人理解,这里有指代比喻的意思。

总的来说,是一副应景的联,并非佳作,只为有“鹤”有“鱼”,就被我拿来用了。

“飞来疑似鹤,下处却寻鱼”的典故,是讽刺当时明代晚期政治腐败,一些官员一开始还作作姿态,让人以为是个清廉的好官。可不久就露出真面目,急不可待的寻找起好处来。诗名《咏鹭鸶》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 雪国    时间: 2006-4-3 14:35

从“我御天风来牧海,伊驱水浪竞排空”起,TOP兄的句子每每如越女新妆出湖心,想不引起注意都难……

TOP不惮烦,为“元鹤”、“玉鱼”、“寻鱼”一一作注,很可感念,理解学习中。。同时也惭愧自己书读少了:)

另,看到这里,

QUOTE:
原帖由 TOP 于 2006-4-2 23:43 发表
当然,雪国老师在这里提出话题,也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的。

呵呵,忍俊不能,so cute the sentence is~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