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煮酒侃三国》之:罗贯中的败笔 [打印本页]

作者: 灿烂海滩    时间: 2006-3-10 15:04

《煮酒侃三国》之:罗贯中的败笔
                灿烂海滩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长子,幼年非常聪慧,深得其父喜爱。凭借诸葛亮生前的威望,诸葛瞻十七岁就任骑都尉,先后担任过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军师将军等要职。在蜀汉后期日见衰落的环境下,诸葛瞻宛如又一个诸葛武侯出现在蜀汉的政治舞台上。这倒不是因为诸葛瞻自身有多大的能力,基本上还是靠诸葛亮的威望。蜀人非常怀念诸葛亮,逐渐变成了爱屋及乌,所以每当蜀汉朝廷出现了一个善政佳事,人们都会认为是诸葛瞻的功劳,那怕这和诸葛瞻根本没什么关系也一向如此。景耀四年(公元263年)诸葛瞻被委任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魏征西将军邓艾征讨蜀汉之时,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一起上阵御敌。期间邓艾曾经派人对诸葛瞻进行劝降,诸葛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

以上记载出自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在此陈寿虽然认为诸葛瞻“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但是对其在战场上表现和最后壮烈殉国的情形还是做了基本的表述。对于这个历史瞬间,裴松后来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中也引用了两个资料:

干宝曰:“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晋泰始起居注载诏曰:“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从以上的几个历史记载来看,虽然诸葛瞻能力不济,但是其忠贞不二、壮烈殉国的行为,却是值得后人赞颂的。诸葛亮祖孙三代虽然未能帮助刘备、刘禅父子完成复兴汉室的宏愿,但为了蜀汉的江山前赴后继,驰骋疆场,最后都是死在沙场之上,可说是满门忠烈了。

原本这是个忠义两全的历史佳话,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应当加以重墨渲染的故事,不过到了罗贯中的笔下却发生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转变:诸葛瞻差点成了个叛徒!在罗贯中所著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二十四“诸葛瞻大战邓艾”中,是这样描述的:

艾从其言,遂作书一封,谴使送入蜀寨。守将引至帐下,呈上其书。瞻拆封视之。。。。。。诸葛瞻看毕,疑之未决。其子诸葛尚在侧,问曰:“父亲有意降魏乎“瞻叱之曰:“吾为何而降耶?”尚曰:“儿见父亲有三顾之意,容魏使入寨,与之相见,一也;得其书而审其来意,二也;见封琅琊王而不怒,三也。”诸葛瞻扯碎其书,曰:“吾不及吾子也!” 叱武士立斩其使,令从者持收回营,见了邓艾。

经罗贯中这么一写,好象诸葛瞻犹豫不决,不知道如何是好,要不是因为儿子诸葛尚的义正词严才幡然悔悟的话,没准诸葛瞻就要当叛徒了!

这段描述,无论是罗贯中出于哪个目的、任何角度,都是一个明显的败笔:既篡改了历史上诸葛瞻父子毫不犹豫、以身殉国的史实,又破坏了人物塑造的完整性,对自己精心塑造的完人---诸葛亮的伟大形象也是一个间接而严重的伤害。这个情节的构思,不能不说是罗贯中这位文学巨匠的一个严重的失误。(罗贯中肯定是看过《三国志》的,这个情节的编排应该也是有意的,不过究竟是什么用意笔者无法猜测,还是留给专家们去研究吧)

清代毛宗岗父子在对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评改的时候,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对这个不合理的情节进行了重大改动。毛本《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邓士载偷渡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中是这样描述的:
艾从其言,遂作书一封,遣使送人蜀寨。守门将引至帐下,呈上其书。瞻拆封视之。。。。。。 瞻看毕,勃然大怒,扯碎其书,叱武士立斩来使,令从者持首级回魏营见邓艾。
这样一改,马上又回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这个改动对于毛宗岗来说,是一个得意之举。怪不得毛宗岗在本回的点评中写到:

诸葛瞻父子受命于大事既去之后,而能以一死报社稷。君子曰:武侯于是乎不死。盖战死绵竹之心,亦秋风五丈原之心也。使当日甘心降魏以图苟全,则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家训,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则武侯存。

这段评价在笔者看来,不但是毛宗岗对自己的改动所做的一个回顾,也算得上是对罗贯中的一个婉转的批评。对后世者来说,毛宗岗的成功改动也非常值得称赞。如何完整的体现人物形象,不但是一般作者面对的课题,对于文学巨匠来说,这一点也是必需认真对待、绝不能马虎的。
作者: 幽浪    时间: 2006-3-10 15:15

主旋律是什么,誰才是要歌颂的英雄?
作者: yedeyao    时间: 2006-3-10 15:54

不清楚谁才是英雄了,每个都被批得体无完肤了。
作者: 风云再现    时间: 2006-3-10 19:52

似乎有点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作者: yoyu    时间: 2006-3-11 02:24

人无完人..于小说而言这样改当然是塑造了一个"诸葛亮之子"的形象,但个人却觉得罗本的也并无不可.
诸葛瞻有他自己的生命,虽然是承自于尊敬的武侯,但他确有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拥有的寻求活下来的权利,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为自己考虑下将来也无可厚非. 历史上委曲求全的不在少数吧??难道就一定要为了个"忠义"的虚名来牺牲自己?而且是在自己不愿意的情况下??他本来就是个凡人,无论是从能力上抑或是从其他的方面来说.而这样写不也是描绘出了一副亡国之景么???
想想那些记载历史的人,谁会知道谁的真实想法??我还记得我小学的时侯学过董存瑞的故事,当时觉得他很伟大!!好样的~!咱祖国的好娃娃!~~可惜后来又听某同学说在某某书上看到其实小董当时是"一个不小心"当了烈士的,想逃命都没机会了,哪还有闲心喊那一嗓子??~~~
不过再一想想哎,也是啊!~~文学作品嘛!!
呵呵!!
作者: 叔权    时间: 2006-5-21 13:57

文学作品嘛……何必呢,老罗自有他的想法啦
作者: 笑谈三国    时间: 2006-5-21 15:49     标题: 回复

这点小小的败笔可以略去不计啦!
[qq]569382652[/qq]
作者: gsyzj    时间: 2006-6-7 10:28

《三国演义》总体上来看,是褒刘贬曹的,而且对诸葛亮也称赞有加,对他的后人也是持肯定态度,这部份的描写显然与整体不合谐
作者: 小关平    时间: 2006-7-4 10:22

诸葛瞻扯碎其书,曰:“吾不及吾子也!” ——知错能改,勇于认错的诸葛瞻,同样值得尊敬。
不觉得罗贯中写的是败笔,而且历史上的诸葛瞻真的是一个义无返顾的人吗?还是也有所保留呢?
作者: tanglei110    时间: 2006-7-12 15:28

同意8楼的,当时蜀国民不聊生,小诸葛不造反已经是仁至义尽了.犹豫一下而已,但还是为老诸葛的忠义名声所累,慷慨赴死.不失为英雄啊
作者: zmgo    时间: 2006-7-12 16:26

这个地方值得斟酌,但说成败笔有点太过了。
诸葛瞻显示出犹豫的一面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毕竟他最后还是维护了诸葛世家的名节。
作者: hadeswwy    时间: 2006-7-12 16:52

这可能也是罗贯中想要表达的一个方面吧.
作者: 对酒当歌    时间: 2006-7-12 20:48

可能是史实如此吧!!!!!!!
作者: =千層糕=    时间: 2006-7-12 21:28

小說而已,別太在意
作者: szwd1997    时间: 2006-7-13 20:14

成大业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
名节这问题 不在于过程,而在于结果。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