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从郭得刚看目前的相声界 [打印本页]
作者:
杨怀渊 时间: 2006-2-10 18:56 标题: 从郭得刚看目前的相声界
如今谁最火?超女和茶馆,唱歌的有李雨春,说相声的有郭得刚,李雨春有玉米,郭得刚有钢丝,现在的白领,要是MD里不存着郭得刚的几段相声,那就叫脱离时代,跟不上潮流.有人说郭得刚的相声最逗乐,有人说他斗的包袱是低级趣味,但是目前唯一能和电视相声抗衡的,让相声来个七级地震的,就属郭得刚了.
咱先不谈郭的相声,这里有必要从相声的发展和起源来说起.相声最早叫双簧,就是前面一个表演,后面一个说话,在嘉靖朝,曾经有人为皇帝表演过,后来相声又融合了口技,增加了表演的演员,相声这个艺术形式,就正式蹬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相声的历史也就100多年,从解放前,说相声的人都聚会在天桥,俗称划锅,就是用白灰在地上画一个圈,说相声的往当中一站,运用口才来招揽生意,后来有了茶馆,说相声就都奔那里去了,相声的发迹点也正式从茶馆开始的.哪个时候相声的主要包袱,还是以讽刺和挖苦日本人,和前清朝为主,后来解放了,新中国第一代相声演员,也就是侯宝林,常宝华,马三立,刘宝瑞等茶馆的中坚力量,逐渐的到电台和电视台录制节目,当然还是以电台为主,因为那个时候有电视的人家也少,那个时候相声的包袱,主要以讽刺和挖苦过去的封建社会, 比如侯宝林的<买佛龛>,<讲帝号>刘宝瑞的<假行家><法场斗>等等,在六十年代,相声在几位大师的演绎下,的确,火了那么一阵.这是相声这个艺术形式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峰,相声的第二个高峰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马季和弟子姜昆所表演讽刺四人帮和挖苦中国现状的一些相声段子,在后来有电视,特别是有了春晚,马寄率领众徒弟,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迎来了相声第二次高峰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陈佩斯和朱迟冒的喜剧小品的诞生,无疑对相声的喜剧地位造成了冲击尤其是90年代中期,东北小品军团陆续的进京,使得过去以相声为主流的喜剧形式,逐渐走向衰败,但相声衰败的原因,并不是小品造成的,它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大的因素是行业垄断,就是这个圈子你进不去,没人带你玩,我的二位老师马贵容和赵小林,现在也算小有名气,但当初进这个相声圈子,那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到的,郝爱民那段电影杂谈,在电视上受到观众的好评,这个段子就是我的二位老师写的,但是署名还是郝爱民,现在有好多人让马老师打官司,要回版权,但是这跟本不可能,因为一打官司,在这个圈里,就没人找你写相声了,不带你玩了.
老人压着新人,不让新人新作跟观众见面,这就打击了年轻人对相声事业的积极性.失去了年轻人对这个行业的继承,也就失去了主流人群,记得90年代初,跟我一起学相声的前后100多人,其中只有李然(这界立白杯相声大赛业余一等奖)和大师哥王月播(煤矿文工团)走向进相声行业,期于的都转行学别的了。目前的状况,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着。要知道,培养一个专业的相声演员至少10年的时间,这么多教育成本,这也造成了青年人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另外光有演员不成,还要有好本子,为什么没有好本子?因为没有素材,相声的素材从那里来?社会和政府的弊端,本来相声就是以讽刺和挖苦作为创作的主流,一但没有了讽刺和挖苦的对象,等于就失去了相声的灵魂,你敢写个段子讽刺城管么?你敢写个段子骂GCD么?你肯定不敢!所以相声跟电影一样,逐渐的以主旋律作为主流,以歌颂作为创作的主体,可是相声有史以来的两次高峰,不都是以骂为主体么.所以不让骂,相声就失去了它灵魂.这些方面所带来的弊端,就是写相声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全国听相声的观众有几亿人,而写专业写相声的只有不到10人而已.
在有一点就是人群多元化,和文艺的广泛化,过去听相声的人群很简单,五六十年代听相声的人群,基本都是从封建社会过来的人,粉碎四人帮后,听相声的人群基本属于在四人帮年代受到破害和愚弄的人,单一的人群则很容易能产生共鸣,所以在改革开放前,相声的人群还是单一的.可改革开放后,人群就复杂了,贫富差距拉的很大,你从下岗工人的角度写,政府不干.你从政府的角度写,下岗工人又不干,所以写段相声,要必须照顾好各个层次的人群。这个要求就高了,在加上喜剧形式的多样性,什么情景喜剧,手机短信,文艺小品,也造成了相声的市场分额越来越少,在二十一世纪,飞碟满天跑的年代,相声这个艺术形式,举步为艰,只能在夹缝里求生,但反观郭得刚相声的火暴, 22次反场,几千人的铁干钢丝,茶馆演出的场场爆满,连舞台上做的都是观众,这是相声届没有预料到的。
为什么郭的相声这么火,为什么郭拥有了主流人群,冷静来看,这也是必然,综观相声的历史,相声的发迹点,就在剧场,就在茶馆,只不过相声出去溜达了一圈,风光了一把,但风光过后,还是要回到它原来地方。郭的相声风格就是回归于自然,把传统的东西都放到了台面上,但是光有传统不行,郭的相声也有现代,什么布时说河南话,什么做飞机去伊拉克,等等。所以郭的相声和电视相声和以往的传统相声最大的不同,就以调侃为主流,没有讽刺,没有骂,斗的都是冷包袱,而且回归与剧场,就有了和观众互动的机会,比如在天桥乐茶圆的一场演出,连舞台上都做满了观众,郭一上台,就说了这么几句话:没想到啊,当年马三立《卖挂票》的时候,也没说舞台上能做满观众,今儿我郭得刚赶上了(笑声)一会儿,你们得单独加钱啊。于谦说:为什么啊?郭得刚说:你不得让人买参观票啊。这简单的几句话,就斗了一个小包袱,活跃了现场的气氛,观众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这是剧场相声最大的优点,而电视相声就没有这方面的优点,死板而僵硬,演员的兴趣也调动不起来。而且郭派相声把传统相声的用父母和亲人找哏儿的老相声素材,继承了过来。在电视相声发展的今天,基本上已经没有演员用父母找哏的包袱了,比如过去甲乙二人的互骂,一张嘴就是:我是爸爸。这种低级的包袱已经没有斗了,但是郭的相声,还是用伦理来做包袱,虽然是做的巧妙,但是难免让观众产生反感,比如在一段相声里:
郭说:你,你媳妇,你爸爸三人睡一张床。
乙:吁!你等等,等等,我,我媳妇,我爸爸,我们三人睡一张床?
甲:啊,对啊,你家那会不是穷么。
乙:穷也不能三人睡一张床啊。
甲:不是,床中间有一布连隔着呢。
乙:这还差不多。
甲:这布连把你爸爸和你媳妇搁开。你睡帘外面。
乙:走!你会说人话么。
象这种的伦理包袱,虽然很逗乐,但还是免不了有人的争议,所以郭的相声要想走进电视,必须要提高一下包袱的质量,但是这些争议,并没有影响到观众对郭得刚相声的热爱,反而沉重的打击了相声界的垄断集团,在一定的方面的促进了相声的发展,比如这次春节晚会,姜昆想写一个手机的相声,他发觉青年相声演员,李伟健,伍宾创作的关于电话的相声比他的好,于是就把机会让给两位青年的相声演员,这在相声届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从有春节晚会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根本没有相声新人能登上春晚的舞台,这也标志着青年相声演员终于有机会有舞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古英雄出少年,郭得刚不可能力挽狂澜,他也不可振兴相声,中国的相声界需要更多的李伟健,伍宾,郭得刚这样优秀的青年演员,才能把相声这一民间的喜剧形式继承发扬下去,而我作为一名业余相声演员,永远支持中国的相声事业!
[ 本帖最后由 杨怀渊 于 2007-2-3 18:41 编辑 ]
作者:
caorui4 时间: 2006-2-10 19:26
提个小问题,是李宇春吧
作者:
杨怀渊 时间: 2006-2-10 19:29
原帖由caorui4于2006-02-10, 19:26:38发表
提个小问题,是李宇春吧
丢人,真丢人.
作者:
春花秋月 时间: 2006-2-10 19:41
关于怀渊同志的错字问题我们就不深入研究了,具体说里头有好多,不胜枚举啊~~
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怀渊同志竟然是一名业余的相声表演家,真是失敬失敬,佩服佩服,久仰久仰,我这儿给您作揖了,给您鞠躬了,您准不准我跪安呐?
关于相声,现在应该说是绝对的低谷时期。怀渊有一句话说的很对,本来相声就是以讽刺和挖苦作为创作的主流,一但没有了讽刺和挖苦的对象,等于就失去了相声的灵魂,如果没有讽刺,那相声就永远不会有出路。相声不是用来歌颂的,这也是歌颂类相声抖不响包袱的原因,根本没有对比,没有美丑善恶的对立就不会有脍炙人口的段子,人电视剧还得有个反一号反二号什么的呢,相声凭什么就只说一面?
不过这也是个社会现象,你敢写么?你敢写了有人敢说么?有人敢说了有人敢放么?当然,关于这个问题就不深入了,再深入就要深出政治问题了~打住打住。
我还是那几句,说完就下台:“嗯,啊,这,是,您别挨骂了~~”
作者:
寂寞的烟 时间: 2006-2-10 19:50
没听说过啊
作者:
杨怀渊 时间: 2006-2-10 19:57
碰到知音了,我从五岁就开始说相声,师从马贵容和赵小林二位老师,一直学到14岁,本来打算以此为职业,可当时相声行业特别不景气,根本没有青年相声演员的生存空间,一些比赛也是给名师的弟子所举办的,所以就转行学别的了.至于秋月兄的观点偶非常赞同,没有对比也没有包袱,只颂而不骂,观众也不会爱听的,所以以后对相声的标准只能越来越高,生存的空间依旧狭小.
至于文章里的错别字,就不要讨论啦,私下告诉偶好啦,
作者:
春花秋月 时间: 2006-2-10 20:05
呦,那您可比我强不是一点半点呢,我只在小学六年说过相声,充其量也只是个相声爱好者,当时1197千赫中午12:00,于金玲的《笑声与歌声》我是天天听,据说这位主持人来头可是不小啊,老于家的后人,呵呵。
这儿的知音应该不少,最起码老桶也算是~~
作者:
柳褴衫 时间: 2006-2-10 20:15
怀孕写得好,支持一下!
在安徽台的《剧风行动》常看到郭,真没想到这胖秃子还有这道行.以前只觉得他猥琐鄙陋了,看来真不是个省油的灯.在电视娱乐节目里插科打诨,其用意不言自明.
怀孕既然作为业余相声演员,提升文字功力,对此专业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
杨怀渊 时间: 2006-2-10 20:27
柳兄说的既是.文字功利一定要提高,一定要提高! 不过偶怎么看不出又好多错别字
作者:
wrcxy 时间: 2006-2-10 20:28
刚看还以为是转贴,看了回复才知道楼主是学过相声的,不由叹一个……
作者:
方天戟 时间: 2006-2-10 21:32
真没想到在这儿碰到高人了,憧憬一下。还是觉得郭德纲的相声好,正如他说的,相声本来就是娱乐,干吗非要赋予教育意义。现在都说要改良相声,可是
都没有侯宝林先生的本事。像郭说的传统相声有1000多段,经过演员的努力,
现在只剩300多段了。
作者:
谷风及雨 时间: 2006-2-10 21:35
现在的白领,要是MD里不存着郭得刚的几段相声,那就叫脱离时代,跟不上潮流
错了 那是你们北方 郭在南方可能还是不太有人知道
作者:
ssbye 时间: 2006-2-10 22:14
郭的相声我现在还没听过呢,看了怀渊的介绍对他的风格已经有所了解了,应该是在原来传统相声的基础上有所改造,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进去,也算是与时俱进吧。
这是我在历史上的今天里发过的,那天发完了竟然没有一个人回复,弄的我灰心丧气的,以为没有人喜欢听相声了,看来是发错地方了 。
原帖地址
http://wt.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53062&st=1095#
唉,可惜了,自从这些老艺术家相继离开我们,现在的相声也真的是跌到低谷了。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括现在的一些相声演员不务正业(比如冯巩也就是每年春晚的时候弄点不伦不类的疑似小品相声,其余的时间几乎都放在影视上 。当然我说的也有点过,他好像还开了什么相声学校吧)。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值得深思的,就是相声在媒体上曝光率太高了也是导致相声衰败的原因之一。
以前大家想听相声都是进剧场听,所以很多新段子是很长时间之后才被大家所熟知,这样这些作品的寿命相对也就比较长。但是自从有了广播电视之后,大家马上就能听到和看到一些新节目,这样就会使这些作品失去新鲜感。因此很多节目只是为了一些晚会之类的专门准备,演员表演了一次就不再说了,这样也就相对的降低了相声作者和演员的积极性。因为以前很多作者都是下基层体验生活的,有时为了找灵感,一去就是大半年。而现在这样的信息时代根本没这个时间和条件给作者去体验生活了(这么长时间谁养活他啊 ),所以很多相声作品就是临时侃出来的,给观众的感觉就显得很空洞,没有意思。
在现在这样的时代,相声落后了已经是现实,要想继续活路,改革就成为了必然。但是也要看怎样改,冯巩最初改革的时候就是增加了一些道具等其他元素,当然开始也是起到一定的效果的(其实以前也有过类似的化妆相声)。但是现在越改越不是味儿了。有时明明看起来是小品,还偏偏要叫相声,那不是自欺欺人吗 (冯巩演的小品还是挺好玩的。我能记住的是和吕丽萍合作的两个,其中一个好像是在93年春晚吧。还有一个是和牛振华、倪萍合作的那个小品里的面的司机)现在好像火了一个郭德刚,据说北京演出的时候,场场爆满,叫好声不断,这个貌似又是回到了剧场(其实北京和天津的相声演员也一直在各个剧场为大家演出,只是大部分都是传统段子)。难道相声改来改去的最后都回到了原点 。
呵呵,我现在相声听的不如以前多了,不过我有时间还是会把自己带过来的刘宝瑞的MP3碟片拿出来听听(我自己带出来的音像制品除了两张《变形金刚》的DVD,就是这四张刘宝瑞的单口和对口相声了 )。这些作品真的是白听不厌,也许刚才说的在剧场里靠说传统相声来振兴相声事业确实是一条可行的方案(至少可以吸引我这样喜欢听传统相声的啊 ) 。
…………………………………………………………………………………
其实和怀渊这个帖子比,我写的这些就是表面现象了(毕竟不是内部人士哈 )。
作者:
ssbye 时间: 2006-2-10 22:56
再就刚才提到的冯巩的疑似小品相声扩展一下吧,相声演员的流失和小品的崛起是分不开的。(以下只是介绍,没有什么评论)
现在的小品演员里有很多以前都是说相声的,而且是不错的相声演员,比如范伟,巩汉林,刘亚津等等(范伟和巩汉林还有巩汉林的老婆金珠原来都是沈阳曲艺团的相声演员,金珠她老爸是和杨振华合作过的捧哏演员金炳昶),我就听过他们以前说的相声(范伟的代表作《五几年》)。但是他们出名都不是靠相声,而是小品(巩汉林和范伟好像都是和赵本山合作的第一个小品,巩汉林的是《十三香》,范伟的忘了 )。当时是相声相对不景气小品开始崛起的时候,很多其他曲艺行当的演员为了自身的考虑都干脆改行演小品了(黄宏原来就是说山东快书的),因为这样才能有发展前途(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在相声界光优秀不行,你不是腕儿就没啥发展的了 )。因为他们都有很好语言基础,改行演小品可以说是游刃有余 。再后来小品演员又开始向影视方面进军,越来越多的曲艺演员在影视作品里出现,这个好像也是时代发展产生的结果吧。
作者:
杨怀渊 时间: 2006-2-10 22:56
原帖由谷风及雨于2006-02-10, 21:35:48发表
现在的白领,要是MD里不存着郭得刚的几段相声,那就叫脱离时代,跟不上潮流
错了 那是你们北方 郭在南方可能还是不太有人知道
对,没错,相声还有地域性的特点,要去河南说相声,你就是干不过人家豫剧,而且南方人对北京的方言土语不是那么熟悉,所以地域性也给相声带来了局限性.
作者:
Maxwell 时间: 2006-2-10 23:13
ssbye你那帖子也不是没人看,问题是你当时没发,我看了两次都没看到。
说起讽刺来,当年牛群冯巩的《小偷公司》《假话世家》这些段子也都不错,就算搁到现在也都是讽刺的那些人人喊打的现象,也不用担心得罪这个得罪那个的,可是现在这种都少见了,所以创作能力是主要问题,大环境只是个借口吧。
作者:
大头笨笨 时间: 2006-2-10 23:17
大汗……我还真不知道这是谁
怕怕
作者:
wolf6lp 时间: 2006-2-10 23:42
相声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我感觉很难恢复到原来那种情况了
我现在连小品都不常看了
可玩的太多了
作者:
ssbye 时间: 2006-2-11 00:48
原帖由Maxwell于2006-02-10, 23:13:49发表
ssbye你那帖子也不是没人看,问题是你当时没发,我看了两次都没看到。
说起讽刺来,当年牛群冯巩的《小偷公司》《假话世家》这些段子也都不错,就算搁到现在也都是讽刺的那些人人喊打的现象,也不用担心得罪这个得罪那个的,可是现在这种都少见了,所以创作能力是主要问题,大环境只是个借口吧。
不会吧,我是发完了所有的才编辑主题的啊
冯巩牛群的相声确实不错,只是牛群改行之后,两个人谁也没法干了
作者:
慕容翩翩 时间: 2006-2-11 01:22
语言艺术的疆界特别明显,南方人明显听不懂北方段子,北方的看了南方的小品也大出汗....
郭的相声应该算普通偏上的,火的原因是因为说相声的除了他连普通的都少了.
算道理不
作者:
韩曦雅 时间: 2006-2-11 05:34
文里的错别字太多,短信装不下,反正有丑不怕揭,我自己的文也是错别字成N,我这里就给怀渊挨个指出错字吧,顺序为从上到下:
第一自然段
“有人说他斗的包袱”——“斗”应为“抖”
第二自然段
“就正式蹬上了历史的舞台”——“蹬”应为“登”
“哪个时候相声的主要包袱”——“哪个”应为“那个”
“马寄率领众徒弟”——“寄”应为“季”
第三自然段
“随着陈佩斯和朱迟冒”——应为朱时茂
第四自然段
“期于的都转行学别的了”——“期于”应为“其余”
“后无来着”——“着”应为“者”
第五自然段
“在有一点就是人群多元化”——“在”应为“再”
“受到破害和愚弄的人”——“破害”应为“迫害”
“在加上喜剧形式的多样性”——“在”应为“再”
“几千人的铁干钢丝”——“铁干”应为“铁杆”
“连舞台上做的都是观众”——“做”应为“坐”
“这是相声届没有预料到的”——“届”应为“界”
第六自然段
“什么做飞机去伊拉克”——“做”应为“坐”
“斗的都是冷包袱”——“斗”应为“抖”
“而且回归与剧场”——“与”联系上下文应为“于”
“连舞台上都做满了观众”——“做”应为“坐”
“也没说舞台上能做满观众”——“做”应为“坐”
“就斗了一个小包袱”——“斗”应为“抖”
“这种低级的包袱已经没有斗了”——“斗”应为“抖”(另外你这句“已经没有抖了”我听着怎么这么别扭呢,好像台湾人说话。写成“已经不抖了”或者“已经没有了”读起来会舒服一点。)
————————————————————————————————————————
基本上就找到上面这些吧,不太全面,有谁看到的可以接着帮忙指出来。怀渊打字真毛躁。
至于有的地方比如“一旦”和“一但”这样的通假报纸电视都用,应该不算错字……吧?还有比如布什写成布时,因为是翻译的任命,也可以那么写,就不挑了。还有比如你大师兄的名字,网站上看见是王玥波,但是我怕你写的才对,所以这也没挑。又或者到底是“郭德纲”还是“郭得刚”也算是小节吧
不光说错别字的话,怀渊这篇文字的断句其实也不太好,标点用得也很乱,“的地得”的混用程度看起来和我也差不多 。而且你段落起头不顶格,打字又比较毛躁,第三自然段起头甚至是个逗号,这样比较容易引起阅读者的视觉疲劳。断句和标点错误的例子我就不举了,因为我的文章这样的毛病也不很少,自己随便挑挑也能找出很多来,只是我一向懒得在重读自己文时候找错别字或者其他的毛病。 简单来说就是懒了~
看回帖,怀渊虽然现在不说相声了,加强在文字方面的功力还是很重要。不过可不是你在回帖里说的“功利”哦 。你还说没看到好多错别字,回帖里两句就有三个:“柳兄说的既是”——应该是“极”,“文字功利一定要提高”——应该是“功力”,“不过偶怎么看不出又好多错别字”——“又好多”的“又”应是“有”。
唉……怀渊啊,发帖要认真,下次可不能再有这么多错别字了, 不然会被雅雅笑话哦
作者:
大头笨笨 时间: 2006-2-11 10:20
原帖由韩曦雅于2006-02-11, 5:34:53发表
文里的错别字太多,短信装不下,反正有丑不怕揭,我自己的文也是错别字成N,我这里就给怀渊挨个指出错字吧,顺序为从上到下:
第一自然段
“有人说他斗的包袱”——“斗”应为“抖”
第二自然段
“就正式蹬上了历史的舞台”——“蹬”应为“登”
“哪个时候相声的主要包袱”——“哪个”应为“那个”
“马寄率领众徒弟”——“寄”应为“季”
第三自然段
“随着陈佩斯和朱迟冒”——应为朱时茂
第四自然段
“期于的都转行学别的了”——“期于”应为“其余”
“后无来着”——“着”应为“者”
第五自然段
“在有一点就是人群多元化”——“在”应为“再”
“受到破害和愚弄的人”——“破害”应为“迫害”
“在加上喜剧形式的多样性”——“在”应为“再”
“几千人的铁干钢丝”——“铁干”应为“铁杆”
“连舞台上做的都是观众”——“做”应为“坐”
“这是相声届没有预料到的”——“届”应为“界”
第六自然段
“什么做飞机去伊拉克”——“做”应为“坐”
“斗的都是冷包袱”——“斗”应为“抖”
“而且回归与剧场”——“与”联系上下文应为“于”
“连舞台上都做满了观众”——“做”应为“坐”
“也没说舞台上能做满观众”——“做”应为“坐”
“就斗了一个小包袱”——“斗”应为“抖”
“这种低级的包袱已经没有斗了”——“斗”应为“抖”(另外你这句“已经没有抖了”我听着怎么这么别扭呢,好像台湾人说话。写成“已经不抖了”或者“已经没有了”读起来会舒服一点。)
————————————————————————————————————————
基本上就找到上面这些吧,不太全面,有谁看到的可以接着帮忙指出来。怀渊打字真毛躁。
至于有的地方比如“一旦”和“一但”这样的通假报纸电视都用,应该不算错字……吧?还有比如布什写成布时,因为是翻译的任命,也可以那么写,就不挑了。还有比如你大师兄的名字,网站上看见是王玥波,但是我怕你写的才对,所以这也没挑。又或者到底是“郭德纲”还是“郭得刚”也算是小节吧
不光说错别字的话,怀渊这篇文字的断句其实也不太好,标点用得也很乱,“的地得”的混用程度看起来和我也差不多 。而且你段落起头不顶格,打字又比较毛躁,第三自然段起头甚至是个逗号,这样比较容易引起阅读者的视觉疲劳。断句和标点错误的例子我就不举了,因为我的文章这样的毛病也不很少,自己随便挑挑也能找出很多来,只是我一向懒得在重读自己文时候找错别字或者其他的毛病。 简单来说就是懒了~
看回帖,怀渊虽然现在不说相声了,加强在文字方面的功力还是很重要。不过可不是你在回帖里说的“功利”哦 。你还说没看到好多错别字,回帖里两句就有三个:“柳兄说的既是”——应该是“极”,“文字功利一定要提高”——应该是“功力”,“不过偶怎么看不出又好多错别字”——“又好多”的“又”应是“有”。
唉……怀渊啊,发帖要认真,下次可不能再有这么多错别字了, 不然会被雅雅笑话哦
大汗……我也是看得累
作者:
湘江子龙 时间: 2006-2-11 12:01
始终觉得相声是那种典型的草根艺术,离开了人民群众,不管包装得多么齐整光鲜,它也是会渐渐失去生命力。现在电视里,晚会上的相声日薄西山大约正是如此。
但是大家可能不太知道的是,那几年就是在大家一致认为相声干不过小品的时候,以奇志,大兵为首的湖南相声在湖南做到了多火。家喻户晓,人人传诵。很多词汇从此成为湖湘语言的常用句,比如洞庭湖的老麻雀。
为什么能如此?大兵说过,他们成功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是真正从场子里走出来的,你要一天不能把场子搞笑了,你就一天不能生存。
那么为了要让大家开怀大笑,是不是他们就要媚俗,就要低级趣味了呢?不容否认,有,他们的确有一些,但是成分很少。真正的相声其实还是发自内心的幽默。
关于幽默,林语堂曾经有过大篇文章讲述,这个词虽然译自国外,但是绝不能说中国人不幽默。
我们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让我们从学堂里出来的人常常觉得中国人死板,远不如外国人幽默。
但是你只要是真正在社会,在基层,你就会发现,其实中国人非常幽默。东北,北京,天津,四川,广东,江南。无不有人妙语连珠。更奇怪的是这些人其实就恰恰读的书不是很多,读的书多还能很幽默如钱钟书这样的,你能遇上,那要烧高香。
普通话是中国最没幽默的语言!
在这样的土壤里成长的相声才真正能做得到喜闻乐见。
奇志,大兵也曾经在全国年度的相声大赛拿到了一等奖,但是那个大兵已经改掉了方言,在搞笑方面下降了已经不止一个层次。
作者:
桓大司马 时间: 2006-2-11 12:14
原帖由春花秋月于2006-02-10, 19:41:25发表
关于相声,现在应该说是绝对的低谷时期。怀渊有一句话说的很对,本来相声就是以讽刺和挖苦作为创作的主流,一但没有了讽刺和挖苦的对象,等于就失去了相声的灵魂,如果没有讽刺,那相声就永远不会有出路。相声不是用来歌颂的,这也是歌颂类相声抖不响包袱的原因,根本没有对比,没有美丑善恶的对立就不会有脍炙人口的段子,人电视剧还得有个反一号反二号什么的呢,相声凭什么就只说一面?
不过这也是个社会现象,你敢写么?你敢写了有人敢说么?有人敢说了有人敢放么?当然,关于这个问题就不深入了,再深入就要深出政治问题了~打住打住。
我还是那几句,说完就下台:“嗯,啊,这,是,您别挨骂了~~”
不许讽刺,等于扼杀相声的生命
作者:
桓大司马 时间: 2006-2-11 12:20
原帖由湘江子龙于2006-02-11, 12:01:34发表
但是大家可能不太知道的是,那几年就是在大家一致认为相声干不过小品的时候,以奇志,大兵为首的湖南相声在湖南做到了多火。家喻户晓,人人传诵。很多词汇从此成为湖湘语言的常用句,比如洞庭湖的老麻雀。
为什么能如此?大兵说过,他们成功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是真正从场子里走出来的,你要一天不能把场子搞笑了,你就一天不能生存。
那么为了要让大家开怀大笑,是不是他们就要媚俗,就要低级趣味了呢?不容否认,有,他们的确有一些,但是成分很少。真正的相声其实还是发自内心的幽默。
他们过于低级趣味的那些反而不是很搞笑
最能逗笑咱们的还是那些没有过于庸俗的段子
作者:
远舟 时间: 2006-2-11 12:31
原帖由桓大司马于2006-02-11, 12:20:01发表
他们过于低级趣味的那些反而不是很搞笑
最能逗笑咱们的还是那些没有过于庸俗的段子
显然,奇志和大兵格调高于周卫星之流
奇志和大兵都还算是科班出身的
而周卫星之流还是正宗的“弹四栏”
作者:
杨怀渊 时间: 2006-2-11 12:35
雅雅! 我以后一定要加强文字功底,从鹅鹅鹅开始学起!
这句话没有错别字吧!
作者:
菜刀 时间: 2006-2-11 13:15
替怀渊同学做一下广告,大家来看看他小时在台上的英姿
图片附件:
怀渊.JPG (2006-2-11 13:15, 30.99 K)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83
http://xycq.org.cn/forum/attachment.php?aid=11879
作者:
慕容十二郎 时间: 2006-2-11 13:24
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
其實相聲也可以上得廟堂、下得江湖,慈禧老佛爺不也好這一口?
箱子不要小看了說相聲的,他們可是奉東方曼倩為祖師爺的
作者:
湘江子龙 时间: 2006-2-11 13:48
从来不敢小看说相声的。
只不过是认为越高级的语言大师,越是植根于乡里民间。
即便我们今天认为阳春白雪的古诗经,其实大半也不过是当时人民的一些顺口溜罢了。
我怎么敢小看呢。
作者:
老虎 时间: 2006-2-11 20:28
看怀渊现在基本上和小时候的样子差不多么。
作者:
大头笨笨 时间: 2006-2-11 20:49
哈哈,可爱啊
作者:
杨怀渊 时间: 2006-2-11 22:40
刀哥咋把照片帖出来了,让各位见笑了.
作者:
wrcxy 时间: 2006-2-13 10:48
哪个是?高点的,矮点的?
作者:
六韬五略 时间: 2006-2-14 19:14
相声有一段时间都没什么好听的出来。
奇志和大兵就那个时候冒出来的,有些段子真的很不错。推荐《结婚速配》
那天看大兵的访谈节目,大兵就说当时是湖南和湖北的打擂台,他和奇志和另一对说相声的要竞争,导致湖南湖北两地观众都认识他们。
作者:
冰祁步 时间: 2006-2-14 19:46
原帖由菜刀于2006-02-11, 13:15:44发表
替怀渊同学做一下广告,大家来看看他小时在台上的英姿
小怀儿真是好可爱
其实我觉得文字表现艺术是多姿多彩的
而作为相声,比起小品而言
缺少了很多肢体方面的行为表现
因此难免会处于弱势地位
此外央视春晚的选择
更加剧了这种倾向……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6-2-15 09:32
相声我更偏好传统的,尤其喜欢刘宝瑞。马三立也行,就是有些口齿不清,其子马志明也不错。
作者:
ssbye 时间: 2006-2-15 11:06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6-02-15, 9:32:54发表
相声我更偏好传统的,尤其喜欢刘宝瑞。马三立也行,就是有些口齿不清,其子马志明也不错。
握个手,那天和怀渊聊天也刚好提到我喜欢的相声及相声演员,我另外还比你多提到一个苏文茂,《文章会》百听不厌
作者:
思念思想 时间: 2006-2-16 21:08
我插一句,相声古时是有“暗相声”存在的,说白了就是荤段子,一向被相声老艺人所不齿,可见不是什么包袱都可以用的。郭虽然火,但有些所谓的包袱已经滑入道德的边缘,具体例子除了楼主说的之外,还有一段说“我老婆去慰安去了。于谦:不会说别说,那叫慰问。”类似这种段子很多,虽然火,很多老百姓喜欢(脱衣舞也有很多人喜欢,所以跳艳舞的中国现在也有大姐大了),但却很可能是把相声往火坑里推的又一只手。
当然,不能否认他的很多举措的积极作用,但希望注意一些伦理道德的问题。
作者:
君莫舞4 时间: 2006-2-16 22:07
相声的形式是别的艺术无法替代的
如果真正解决一些实在性的问题,一定还有大发展
偶几年没时间看春晚了(前几年有的节目也实在不耐看)对今年的春晚相声印象特别好
作者:
谷风及雨 时间: 2006-2-16 23:06
今年的春晚还有相声吗??-_-!
作者:
气流 时间: 2006-2-18 05:49
原帖由杨怀渊于2006-02-10, 20:27:15发表
柳兄说的既是.文字功利一定要提高,一定要提高! 不过偶怎么看不出又好多错别字
汗死。。。
我倒觉得相声未必一定要以讽刺为灵魂,轻松幽默的风格不可以么?像jerry sanfield,其实就是说洋相声的嘛。。。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6-2-18 08:47
原帖由ssbye于2006-02-15, 11:06:42发表
握个手,那天和怀渊聊天也刚好提到我喜欢的相声及相声演员,我另外还比你多提到一个苏文茂,《文章会》百听不厌
我其实没说全,近日又听了刘宝瑞的师父张寿臣的段子,也很经典,尤其是《巧嘴媒婆(垫话加长版)》,苏文茂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对侯宝林的喜爱程度不如以上几位,不过很佩服他在《戏剧与方言》中对各种方言的模仿,不愧为语言大师。
作者:
庞桶 时间: 2006-2-18 10:57
老实说,在中国干件事真不易
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本属性
相声的根本属性就是逗乐,让天天压力缠身的人们哈哈一乐,解脱一点,难道不是如此么?
如果没有这个根本属性,就算再有教育意义,哪有意思么?那还是相声么?
就像那个父子媳妇仨人睡一炕的包袱
有什么呀,谈得到道德伦理的地步么?
万物各有其用
马桶就是马桶,你硬在马桶周围刻上二十四孝,教育谁了?
鲁迅先生批评道学家总是看到露出的小臂就联想到大腿乃至奶子,我看也是。我们国家的好些事坏就坏在思想复杂的人太多
郭德纲的相声我最近下载看了,挺乐,这就够了
而且正如熟悉内情的楼主所言,对传统论资排辈的相声界构成了冲击,更让迷茫的相声找到了新的出路——回到剧场
这是好事啊
另,日本人“苏文茂先生”是我最崇拜的相声大师
说相声不能太诈唬(李金斗是个典型的诈唬),讲究的就是不温不火和冷不丁的包袱
郭德纲台风也挺能拿的住,当然离苏老的温文尔雅还有差距,不过已属不易了
作者:
杨怀渊 时间: 2006-2-18 11:14
原帖由气流于2006-02-18, 5:49:45发表
汗死。。。
我倒觉得相声未必一定要以讽刺为灵魂,轻松幽默的风格不可以么?像jerry sanfield,其实就是说洋相声的嘛。。。
假洋鬼子靠边战!相声是我们社会主义的艺术,不允许资本主义说三到四的.
作者:
杨怀渊 时间: 2006-2-18 11:57
原帖由庞桶于2006-02-18, 10:57:28发表
老实说,在中国干件事真不易
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本属性
相声的根本属性就是逗乐,让天天压力缠身的人们哈哈一乐,解脱一点,难道不是如此么?
如果没有这个根本属性,就算再有教育意义,哪有意思么?那还是相声么?
就像那个父子媳妇仨人睡一炕的包袱
有什么呀,谈得到道德伦理的地步么?
万物各有其用
马桶就是马桶,你硬在马桶周围刻上二十四孝,教育谁了?
鲁迅先生批评道学家总是看到露出的小臂就联想到大腿乃至奶子,我看也是。我们国家的好些事坏就坏在思想复杂的人太多
郭德纲的相声我最近下载看了,挺乐,这就够了
而且正如熟悉内情的楼主所言,对传统论资排辈的相声界构成了冲击,更让迷茫的相声找到了新的出路——回到剧场
这是好事啊
另,日本人“苏文茂先生”是我最崇拜的相声大师
说相声不能太诈唬(李金斗是个典型的诈唬),讲究的就是不温不火和冷不丁的包袱
郭德纲台风也挺能拿的住,当然离苏老的温文尔雅还有差距,不过已属不易了
桶王,终于把您老给盼来啦,没错,相声就是让人发笑的艺术,但自从文革以后(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什么事情都要总结到一个高度,提升到一个高度.而且大部分作品都必须是以歌颂为主,严重影响了各种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促进,电影电视,戏剧歌舞,甚至文学作品,在这样大环境的影响下,使得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普遍低于开放性的国家,也造成了国人的文化艺术空虚,所以相声这种艺术形式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另:其实最能咋呼的是姜昆的相声,比如<虎口遐想>.个人最喜欢听马三立的相声.
作者:
庞桶 时间: 2006-2-18 13:12
不错,马老也是高手。
个人以为天津相声土壤比北京更浓,曾经出差去天津,偶尔听那边人说几句就能逗死你。
马老的儿子马志明虽然有天津同志一贯的嘴快,但似乎没能继承其父精髓。
马三立和苏文茂高就高在能把本并不好笑的事儿说得倍儿搞笑的
譬如马的《练气功》、《吃元宵》和苏的《文章会》
如果不是他们来说这段,我觉得就不见得多有意思
这才叫能耐
侯宝林——马季——姜昆这一脉虽说出镜率高,但似乎并不能代表相声的最高水平(苏先生好像是常宝【那字不知念啥,此公在抗美援朝中被美军战机击中不幸身亡】的徒弟)
作者:
庞桶 时间: 2006-2-18 13:48
客观的说,相声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也未必一定要去讽刺什么具体的对象。
而况很多相声在今天看来讽刺的都未必正确,譬如马三立的《吃元宵》把孔子说得那什么呀,可是丝毫不减低其艺术价值。
但一桌菜就得荤素搭配阴阳调和,现在雷区密布的玩法当然遭人腻烦,可真要一水的损人打诨也不见得好。
重要的在于多样化。
郭德纲至少体现了其个性
他有一句超经典的:“上帝?哪个团的”,体现了草台班子和专业曲艺团的泾渭分明
作者:
春花秋月 时间: 2006-2-18 17:28
原帖由庞桶于2006-02-18, 13:12:35发表
(苏先生好像是常宝【那字不知念啥,此公在抗美援朝中被美军战机击中不幸身亡】的徒弟)
堃
作者:
caorui4 时间: 2006-2-18 21:56
原帖由春花秋月于2006-02-10, 19:41:25发表
关于怀渊同志的错字问题我们就不深入研究了,具体说里头有好多,不胜枚举啊~~
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怀渊同志竟然是一名业余的相声表演家,真是失敬失敬,佩服佩服,久仰久仰,我这儿给您作揖了,给您鞠躬了,您准不准我跪安呐?
关于相声,现在应该说是绝对的低谷时期。怀渊有一句话说的很对,本来相声就是以讽刺和挖苦作为创作的主流,一但没有了讽刺和挖苦的对象,等于就失去了相声的灵魂,如果没有讽刺,那相声就永远不会有出路。相声不是用来歌颂的,这也是歌颂类相声抖不响包袱的原因,根本没有对比,没有美丑善恶的对立就不会有脍炙人口的段子,人电视剧还得有个反一号反二号什么的呢,相声凭什么就只说一面?
不过这也是个社会现象,你敢写么?你敢写了有人敢说么?有人敢说了有人敢放么?当然,关于这个问题就不深入了,再深入就要深出政治问题了~打住打住。
我还是那几句,说完就下台:“嗯,啊,这,是,您别挨骂了~~”
可现在除了几本《杂文选刊》和网络还有人敢这样说吗
作者:
杨怀渊 时间: 2006-2-18 23:46
原帖由庞桶于2006-02-18, 13:48:15发表
客观的说,相声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也未必一定要去讽刺什么具体的对象。
而况很多相声在今天看来讽刺的都未必正确,譬如马三立的《吃元宵》把孔子说得那什么呀,可是丝毫不减低其艺术价值。
但一桌菜就得荤素搭配阴阳调和,现在雷区密布的玩法当然遭人腻烦,可真要一水的损人打诨也不见得好。
重要的在于多样化。
郭德纲至少体现了其个性
他有一句超经典的:“上帝?哪个团的”,体现了草台班子和专业曲艺团的泾渭分明
真爽,如果影音每个主题都有四篇的回复,和高质量的讨论.我就幸福的死掉啦
作者:
庞桶 时间: 2006-2-19 00:42
这得分什么内容
相声是那一代甚至几代老艺人们的心血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极有价值的,当然值得一议。
今年过年回老家时,突然心血来潮和表弟一起去探访一座多年前父亲带我去看过的古桥。
凭着记忆费尽周折才找到了这座已经荒废的桥梁,仍然巍峨的古桥一侧已被汽车公司占用为停车场,早已失去了通行的功用,桥梁上满地是风干的大便,与县文化局“保护桥梁”的石碑交相辉映。
表弟和我“穿花绕步”(躲避大便)的来到桥上,静静地在桥栏上坐了一小会。尽情地倾听风的倾诉、水的倾诉、桥梁的倾诉,谁也没有说话。
离开时,庞桶同志望着不远处拔地而起、闪闪发光的现代化大楼,向表弟说道:“多少年后,我们和这座大楼同样都会泯灭而无人记忆”,回头一指那座桥,“而那座桥应当还在”。
表弟深为赞同。
相声,或许就象那座桥。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6-2-25 10:58
最讨厌姜昆式的咋呼,好段子都给咋呼的笑不出来了。
作者:
梅梅 时间: 2006-3-26 23:55
原来是业余相声演员,失敬失敬。
相声,我觉得表演形式可以更灵活化,一般相声都是两个人在前面一站,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那两平米,有点局限,当然若是满场跑,那不就成了小品。
冯巩每年春晚表演的也不知是小品还是相声。
作者:
国米骄阳 时间: 2006-4-5 09:48
春节晚会毁了相声 这话没错
作者:
apes 时间: 2006-4-5 13:36
相声的素材从那里来?社会和政府的弊端, 本来相声就是以讽刺和挖苦作为创作的主流,一但没有了讽刺和挖苦的对象,等于就失去了相声的灵魂,你敢写个段子讽刺城管么?你敢写个段子骂GCD么?你肯定不敢!所以相声跟电影一样,逐渐的以主旋律作为主流,以歌颂作为创作的主体,可是相声有史以来的两次高峰,不都是以骂为主体么.所以不让骂,相声就失去了它灵魂.
说的好,中国摇滚乐也跟相声类似,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形式,都是以骂为主体,所以中国摇滚乐和相声都遭受了同样的命运。
作者:
hlk688 时间: 2006-4-8 21:32
原帖由 杨怀渊 于 2006-2-10 22:56 发表
对,没错,相声还有地域性的特点,要去河南说相声,你就是干不过人家豫剧,而且南方人对北京的方言土语不是那么熟悉,所以地域性也给相声带来了局限性.
这话实际,不过北方的相声在南方也是很吃香!
作者:
阿也 时间: 2006-4-18 20:39
堕落0.0哎0.0感觉他和芙蓉差不多是一路的了0.0
作者:
白居不易 时间: 2006-4-19 11:40 标题: 天啊,看得头晕
百家争鸣,都有道理仨,比较赞同讽刺是相声灵魂一说,看来和谐社会下很难有相声的市场啦
作者:
ielts3w 时间: 2006-4-25 01:16
没听说过啊
作者:
风使 时间: 2006-5-2 13:06
原帖由 杨怀渊 于 2006-2-10 20:27 发表
柳兄说的既是.文字功利一定要提高,一定要提高! 不过偶怎么看不出又好多错别字
又好多--有
马寄--季
朱迟冒--时茂
这界立白杯--届
后无来着--者
铁干--杆
布时--什
相声届--界
其实都是拼音惹得祸,我也不时这样。多看两遍就好些了。
我怎么现在才看到这好帖子呢,罪过。
郭德纲我觉得还是媒体炒出来的成分多些,至少在南方像上海,滑稽就比相声受欢迎。媒体炒出了郭德纲,这里也把同样草根、舞台出来的蔡嘎亮给炒了起来。我也是经不住媒体的连番报道,才去看这2位的,还真挺逗。
弱弱的问一句:郭得刚,好像人家叫郭德纲吧?说了半天,名字也错了?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6-5-2 13:12 编辑 ]
作者:
stopisneo 时间: 2006-5-3 00:17
相声到底往哪里去?
当然郭德纲的相声是很不错, 他也提出了很多新观念.
有很多观念是正确的,回归剧场,加强基本功,不能抛弃传统相声.
但是,这三个观念,恰恰突显了相声的尴尬地位.
到底是往艺术走,还是往草根上靠?
创作道路,是迎合低级趣味,还是坚持艺术原则?
我觉得很多喜欢相声的人都脑子犯混,一直把相声当成语言艺术来看待,我非常喜欢相声,可相声是语言艺术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声起点很低,发展时间很短,百分之90的包袱是来自民间笑话,原创成分非常之低,为什么?因为没有优秀的创作人才,相声的拜门制度,极大扼杀了它的发展.而百分之60的噱头是低级庸俗的.这是因为相声原来的对象就是社会底层.这里要澄清的是,服务对象是社会底层,是光荣和伟大的事业.问题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服务于社会底层的文化产品基本透露出了功利性,恶俗,和奴性!
回来说德云社,和郭德纲,真是有好段子啊!!!
西征梦,大保镖,托妻献子,买面茶更不要说五十年之怪状!
而近两年呢?郭在干什么?还写了点什么???
相声的拜门制度就是这样一个鬼东西!郭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甚至在这个制度下,他扮演了一个可卑可憎的小人角色.可是他还是要维护这个制度,他肯定也是这个制度的最强悍的卫士!!
因为这个制度可以保护他,直到相声本身死亡!
相声已经死亡了,郭只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
作者:
pdd_0804 时间: 2006-5-10 14:36
原帖由 谷风及雨 于 2006-2-10 21:35 发表
现在的白领,要是MD里不存着郭得刚的几段相声,那就叫脱离时代,跟不上潮流
错了 那是你们北方 郭在南方可能还是不太有人知道
这还用说吗?相声本来就是北方尤其是北京/天津一带流行的东西嘛!就像京味的剧集到了南方就吃不开了一样的啦
作者:
庞桶 时间: 2006-5-11 17:38
原帖由 stopisneo 于 2006-5-3 00:17 发表
相声到底往哪里去?
当然郭德纲的相声是很不错, 他也提出了很多新观念.
有很多观念是正确的,回归剧场,加强基本功,不能抛弃传统相声.
但是,这三个观念,恰恰突显了相声的尴尬地位.
到底是往艺术走,还是往草根上靠 ...
老弟所言极是,甚得我心
余秋雨在东方大讲坛上讲,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不再有生存土壤,消亡也是正理。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譬如说元曲,当时也不过流行了区区70年。
而现在国家每年出这么些钱养300多个剧种,其实是搞错了保护文化的形式。
文化应该是一种无需提倡、无需吹捧、无需挽救,本身就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深入人心的玩意。
相声的核心是讽刺,客观上不允许它讽刺到点上,其败也宜
作者:
stopisneo 时间: 2006-5-12 14:49
所以,我有时候,倒觉得,可能以后相声和小品和单人脱口秀,可能会融合到一起,发展出一种新的曲种.
这种猜测有点象猜测火星人一样,
呵呵,荒谬的地方,还请方家指正.
逗哽的地位和作用,会近一步地降低,因为,以取笑和作弄逗哽的噱头会渐渐让观众反味.而一种全面的,辛辣的,淋漓的批判粉刺现实社会的曲艺形式的出现,会需要把矛盾和焦点集中到一个声音上.
至于相声的小品化.我个人也不喜欢,相声变成一个讲故事的东西,觉得这个是扼杀相声.但这种趋势有点明显,因为,相声的创作力量比较薄弱,故事性较强的缎子比较好写,相对也比较容易成功.
作者:
神秘之光 时间: 2006-6-20 11:02
我就是标准的钢丝。我只说一句,那段《论捧逗》,多少人都说过?没有一对像郭、于二位说的这么到位的。
作者:
青山 时间: 2006-6-22 20:08
郭的相声听过两段,感觉没传说的那么好啊,真的是南方人听不懂北方味么?
作者:
一清居士 时间: 2006-6-25 12:23
我是天津人,要说我最喜欢的,还是喜欢听"少马爷"马志明的相声!
郭德刚的传统相声还有与人家有差距的~~~
我也确实不喜欢歌颂型相声~~~~~~一听有歌颂的我就想关了
作者:
方天戟 时间: 2006-6-27 22:19
原帖由 一清居士 于 2006-6-25 12:23 发表
我是天津人,要说我最喜欢的,还是喜欢听"少马爷"马志明的相声!
郭德刚的传统相声还有与人家有差距的~~~
我也确实不喜欢歌颂型相声~~~~~~一听有歌颂的我就想关了
郭德纲的大保镖就不如马志明的,吃元宵也和马三立的差得远,不过马氏父子是老前辈了嘛,
郭德纲以这个年龄有这成绩很好了.
作者:
metaldp 时间: 2006-7-7 01:54
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
作者:
老姜 时间: 2007-1-8 22:34
原来楼主是业余相声演员,厉害!
对于郭德刚,我觉得不要再去挑他什么不足了,相声的功效就是一个,逗人开心逗人笑,如果非要去将品味就没意思了,一段相声品味再高,也不会让听的人道德有什么升华,郭德刚自己说的好:受教育的方式太多了,饶了相声吧,就让相声给大家带去一点欢乐,我觉得很好了。
作者:
metaldp 时间: 2007-1-9 17:18
基本赞同
郭的相声<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面说了很多类似和别的原因
建议楼主看一下.最好是视频的
没有可以联系我
关键是希望郭爷能够走下去.他现在正是一个危险的时候
虽然相声到现在,已经可以说是死了.
作者:
关内侯 时间: 2007-1-13 22:25
不同意一些对相声的批评。
比如我最喜欢侯宝林大师的相声,难道说我是解放后那一批人吗?我是80年代出生的啊。非要给相声赋予政治要求,才是相声没落的原因。侯宝林的时期和马季的时期跟现在不一样了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