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简繁字体之愚见 [打印本页]

作者: 村夫    时间: 2006-1-2 01:07

简化汉字古已有之,当中並无不妥,但现在问题在于,我们现在通行的简化方式存在着诸多不合理處。

汉字简化有不同方式,诸如从古、去边、減笔、混用、改字、新字等,某些字如“”简化成了“”,“”简化成“”,是从古的,这既简单又方便,而且不破坏汉字的造字结构與其文化,並且在会意方面尤有过之,余以為是成功的。

但有些字,诸如“”與“”、“”、“”與“”、“”、“”與“”、“”與“”、“”與“”、“”與“”、“”、“”與“”、“”與“”、“”與“”等,不单使不同的字混淆,还做成了人们识别的困扰,比如“明了”與“明瞭”,“肉干”变成“肉幹”,又或如蒼龙兄的“做錯暸什么事”等,就可能是不理解简與繁之间兩字的差别,或者电腦简化繁时的出错,事实上,洒家每次简化繁都是要覆核的,这就造成了不便。

还有一些字,就随便去掉边旁或笔畫,实在弄得字不似字,既不美观,又破坏了字的结构與傳承,如“”变成“广”、“”变成“”、“”变成“”、“”演成“”。

除此以外,在简化过程当中,还有模糊不清之處,比如“成績”简化成“成绩”,“積極”简化成“积极”,“紡織”简化成“纺织”,而“認識”却又简化成“认识”,这里“”與“”同边近形却不同简法,“”與“”不同边却又同简,“”與“”同边不共用,跟其他简化字大不相同,这將做成诸多不便與混淆,而且使得文字沒有一个法则。

最后还要说一说改字改得极差的,如“”字,从字形與字义都是繁花似锦貌,喻美好的,却被简化成“”,这就絲毫看不出美好意了,看到的只是叫化;如“”,从字去看是走向佳景,可简化后成“”,未知是否跳井之意;如“”是心之意想,却变成不伦不類的“”,如此例子,不胜杖舉。

雖然说了这么多简化字的不合理處,但在繁体字流行的港、澳地区,人们还是蛮喜欢用简体字的,诸如抄寫笔记、餐庁记单等,说明简体字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人们也並非喜繁嫌简,除了台湾要保持與內地的不一致性與不協调、港澳主权等政治、历史因素外,主要就因為以上诸多简化方式的不合理,可以说,不是简化这个想法有问题,而是简化的过程问题,一套合理的简化程序與思维,是国人喜闻樂见的。


行文倉促,错漏难免,有空再修订。
作者: 江郎才尽    时间: 2006-1-2 01:14

积极打错了
作者: 勿随流水    时间: 2006-1-2 01:16

话虽如此,简体字用习惯了,再更改很难。毕竟只有从事特定研究的人才会经常和文字缘起和字形结构打交道。
作者: 村夫    时间: 2006-1-2 01:23



QUOTE:
原帖由勿随流水于2006-01-02, 1:16:59发表
话虽如此,简体字用习惯了,再更改很难。毕竟只有从事特定研究的人才会经常和文字缘起和字形结构打交道。

洒家就在珠海见过“澳門鮮肉幹”、“皇後”等字样(还有其他惹笑的忘记了)、电腦简繁互换时的“范”、“了”、“理”等就夠攪笑與烦死了。
最起碼不應把许多字混用啊。

QUOTE:
积极打错了

谢了。
作者: 轩辕苍龙    时间: 2006-1-2 09:28

我想该简的简了,不该简的留着或许比较好吧…………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6-1-2 10:16

什么叫“通行的简化方式”?就是在正式确立简化字的时候,民间的简化字已经流行起来了,简化字不是想简化成什么样就成什么样的。包括现在又有了一些简化字,都是从民间开始传开的。

“简化字实用,繁体美观”,楼主是这个意思吧。
作者: 村夫    时间: 2006-1-2 13:39



QUOTE:
原帖由马岱于2006-01-02, 10:16:25发表
“简化字实用,繁体美观”,楼主是这个意思吧。

也可以这样理解。

繁体字较美观,洒家想基本沒有异议,否则就不会有很多店铺的招牌、节慶活动的标语硬用繁体了,但有时也因此弄出笑话,如上面提到的“肉幹”、“皇後”等。

至于简化字实用,余以為要看情況,在日常生活中确是比较方便的,但却认為教育的话應该以繁体為主、简体為副。

首先,识得了繁体,简体基本就认识了,反之却较难,而且简体在學習时也较难掌握、较易混淆,在弄明白“干”與“幹”不是同个字后,再一律寫“干”,就不会弄出笑话了;另外,简体字对认识古藉古文造成障礙,而且如果在电腦應用方面,则绝对是繁体优胜,单讲输入法,繁体最常用的输入法“倉颉”,一个中等速度的人一分钟大概可打60+的字,快的一百多不成问题,而电腦主要用打的(手寫较少),则字体简化了沒多大作用,兼且繁体字出來的效果要更好。
作者: 轮回    时间: 2006-1-2 14:19

个人认为,简体字可作为入门字。繁体作为雅言,正式文字。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古文阅读课程,以繁体字教授古代散文、诗歌。高考时,古文和英语任选。
大学毕业,必须通过古文考试。
社会类大学毕业生,必须掌握500个以上的篆字和1500个字以上的繁体字。
作者: 村夫    时间: 2006-1-2 14:35



QUOTE:
个人认为,简体字可作为入门字。

这个,持相反意见。
由繁入简易,由简入繁难,而且先學简,就容易做成诸如“後”與“后”,“复”與“復”、“複”、“覆”等的混淆不清,在本国文化氛圍不浓的今天,无益。

QUOTE:
社会类大学毕业生,必须掌握500个以上的篆字

这个......太誇張了吧。
作者: 轩辕苍龙    时间: 2006-1-2 15:11

籇字作为军用何如?呵呵……
作者: 轮回    时间: 2006-1-2 15:13



QUOTE:
原帖由村夫于2006-01-02, 14:35:28发表
这个......太誇張了吧。  

矫枉必须过正,况且,相对于英语,一点都不夸张,而且是远远不够的!
作者: Phil    时间: 2006-1-2 15:32

我个人的感觉来说,由简入繁比较容易,由简入繁就不方便了。我的经历是这样的:

我自小接受的,就是简化字教育,期间还经历过第二套简化字的推行和废止,却从来没有接受过繁体字的教育,繁体字较多的还是在《新华字典》和《古汉语词典》上看到过一些。大学期间,看的港台录像也不多,现在也不大多。大学毕业后,我加入的第一家公司,就是一家沪台合资公司,总部在台南,大部分和总部的往来管理和技术资料,都是繁体字,但是我看起来却一点问题都没有,除了偶尔会将“曾”和“会”的繁体搞错。

而我当时的老板,是台湾来的,自小接受繁体字教育,后来在美国留学工作十年左右,再来大陆,他和他的台湾同事朋友看起大陆的简体字来,就如同读天书,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带一本台湾出的“简繁体字对照表”(大概是这个名字)来。

所以,我基本同意轮回的看法,简体字作为基础教育用字,繁体字,作为专业用字或者文化工作者的必修课,这好比你读中医必考古文阅读一般。
作者: kingtuo    时间: 2006-1-2 15:44

据说和台湾统一后,还要征求两岸三地的意见,对简化字做调整,把简化得不合理的字恢复繁体,在没统一之前先保持现状
不过我倒觉得中国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词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单个字的理解
作者: 勿随流水    时间: 2006-1-2 15:49



QUOTE:
原帖由轮回于2006-01-02, 14:19:29发表
个人认为,简体字可作为入门字。繁体作为雅言,正式文字。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古文阅读课程,以繁体字教授古代散文、诗歌。高考时,古文和英语任选。
大学毕业,必须通过古文考试。
社会类大学毕业生,必须掌握500个以上的篆字和1500个字以上的繁体字。

所说虽好,未免有点太难实行了。而且我认为不该把古文和英语对立起来,百年以来的大学者几乎无一不是学贯中西,片面强调英语固然是浮躁可笑,反之也亦然。我以为若要矫枉过正,就要在数学和英语、古文中任选,或彻底实行自由选科,把对未来发展用处不大的科目彻底从考试日程中驱除出去。
更何况,现在中等教育的语文考试根本不是考古文,如果取消英语,对于文科专长的同学来说将是个致命的打击。语文好的学生却考不好语文已经是高考中司空见惯之事了。

我也想学篆字,苦于从师无门,先从说文开始吧
作者: Phil    时间: 2006-1-2 15:55

这个“据说”基本上是传言性质的,因为现在“统一”都还没有准呢,何来“统一后”如何如何的?估计kingtuo是看了网友的一些文章中的提法呢。还有“据说”要商量国旗,国号,国都等的说法呢,相比之下,我觉得这些“据说”的可能性更高一些。至于字体,最开始,绝对会是“一国两体”。

kingtuo能否说一下自己的教育背景?要知道,文字教育还是需要一些专业方面的经历和知识的,我倒不是说你没有这些就不能讨论。

就我经历的教育来说,我认为大陆的中文教育,还是很得体的。至少我尽管在大学四年没有读过语文,也照样出来能读写听不成大问题。至于字还是词语偏重,我个人认为偏重于词语没有问题。首先,词语的信息量大;其次,词语的实用性强;最后,通过词语来学习单字更直观易懂,因为很多汉字单字的独义已经不是很明显,但是连成词语就容易懂,比如“莞尔”。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6-1-2 15:58

由简体字学繁体字其实不难学,很多人没怎么学,就是平时看到就认识了,当然有些繁体字的简化是不科学的(把两个不同意思的字简化为同一字等)。

那一套改的很BT的简体字我没赶上学,但是有一次借到一本那个时期的书,看到了一些,还是基本能够根据字形或上下文猜测出来的。
作者: kingtuo    时间: 2006-1-2 16:24



QUOTE:
原帖由Phil于2006-01-02, 15:55:42发表
这个“据说”基本上是传言性质的,因为现在“统一”都还没有准呢,何来“统一后”如何如何的?估计kingtuo是看了网友的一些文章中的提法呢。还有“据说”要商量国旗,国号,国都等的说法呢,相比之下,我觉得这些“据说”的可能性更高一些。至于字体,最开始,绝对会是“一国两体”。

kingtuo能否说一下自己的教育背景?要知道,文字教育还是需要一些专业方面的经历和知识的,我倒不是说你没有这些就不能讨论。

就我经历的教育来说,我认为大陆的中文教育,还是很得体的。至少我尽管在大学四年没有读过语文,也照样出来能读写听不成大问题。至于字还是词语偏重,我个人认为偏重于词语没有问题。首先,词语的信息量大;其次,词语的实用性强;最后,通过词语来学习单字更直观易懂,因为很多汉字单字的独义已经不是很明显,但是连成词语就容易懂,比如“莞尔”。

我就是一个本科生,还没有毕业.在读,不是文科
至于我提的那个"据说",是在一个叫《汉字的现状与未来》的电视讲座上看来的,讲课老师是北京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张大随。
再至于中国的语文教育,是在昨天给我上高中的妹妹听写后我得来的感受,她竟写错别字显然是不理解词语中字的意思!
作者: Phil    时间: 2006-1-2 19:09

哦,那就是张老师的设想,不见得是国家的主张。

至于从你妹妹的听写得出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影响,我觉得“以偏概全”这四个字来评论不算为过吧?比如你从我这个语文教育只进行到高三的人这里看得出中国语文教育的失败么?或者这里其他的朋友能让你看到这种表现么?
作者: kingtuo    时间: 2006-1-2 19:40



QUOTE:
原帖由Phil于2006-01-02, 19:09:47发表
哦,那就是张老师的设想,不见得是国家的主张。

至于从你妹妹的听写得出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影响,我觉得“以偏概全”这四个字来评论不算为过吧?比如你从我这个语文教育只进行到高三的人这里看得出中国语文教育的失败么?或者这里其他的朋友能让你看到这种表现么?

您教训得很对
作者: VcvSos    时间: 2006-1-2 19:50

别用 紫光的繁体输入用微软拼音输入繁体的“澳门鲜肉干”和“皇后”分别为:“澳門鮮肉干”“皇后”。

微軟幾乎沒有輸入錯誤。

作者: 村夫    时间: 2006-1-2 20:13



QUOTE:
原帖由VcvSos于2006-01-02, 19:50:20发表
别用 紫光的繁体输入用微软拼音输入繁体的“澳门鲜肉干”和“皇后”分别为:“澳門鮮肉干”“皇后”。

微軟幾乎沒有輸入錯誤。

如果是“澳門鮮肉干”的话,一样是错了,應该是:“澳門鮮肉乾”。
作者: 勿随流水    时间: 2006-1-2 20:45

我觉得phil同志太乐观了。我在上高中。我觉得如果没有一个好老师高中的语文教学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正常教学内容里字词只作为硬性默写,我的意思是根本就没有讲字词这道程序,所有字词练习都是课后完成的。至于为什么这么写,如果老师也不清楚或不愿意讲,那么即使想知道的同学也未必能得到答案。至于文字的演变过程那就完全不是高中生能涉及到的了,大多数老师看起来也知之甚少。
我帮老师判过一些语文字词卷子,别说学生,就是老师出的题都常常错误百出,前后矛盾。好在我校(市重点)还有很多学识渊博的老师,会传授一些从根源上掌握字词的方法和知识,但这些考试都不会涉及,考试只要能记下来就可以了。所以现在我们复习字词都是狗熊掰棒子,考试之后立马忘光。
从身边来看,非语文科目的老师每节课都能让同学挑出不少错字和口误,电视上写错字念错字的情况也比几年前严重多了。高中教育不涉及文字学知识损失真的很大,学生写作都围着什么“文化”“构建”“姿态”“底蕴”等等余秋雨式的流行词打转,能让人受益匪浅的词汇、日常生活不常用的一些成语要么不再作要求,要么只要求读音,总之日益被忽视了。至于这些词语为什么那么写对考试来说没什么意义,自然不会有多少人过问。

我记得有一次去初二搞调查,我提到“恃才傲物”这个词,他们(是年级最好的班)让我重复了好几遍都不明白,看来根本就没听说过。真的很令人悲哀。
作者: 轮回    时间: 2006-1-2 23:29

反正我觉得中国文化在所谓的恢复高考后受到了很大的摧残!
作者: 勿随流水    时间: 2006-1-2 23:43

反右和文革期间的摧残是现状的病根之一…………不恢复高考制度受到的摧残可能会更大,这就是社会问题了
作者: 月似飞    时间: 2006-1-2 23:55

表明一下立場:簡體字造成中國文化斷層,故本人推廣正體字。
作者: 村夫    时间: 2006-1-3 00:53

楼上朋友台灣來的?
作者: 五彩麒麟    时间: 2006-1-3 01:15



QUOTE:
原帖由月似飞于2006-01-02, 23:55:33发表
表明一下立場:簡體字造成中國文化斷層,故本人推廣正體字。

中国太大,先在新加坡试试吧~~~成功后记得告诉我
作者: 轩辕苍龙    时间: 2006-1-3 12:04



QUOTE:
原帖由Phil于2006-01-02, 15:32:13发表
我个人的感觉来说,由简入繁比较容易,由简入繁就不方便了。我的经历是这样的:

我自小接受的,就是简化字教育,期间还经历过第二套简化字的推行和废止,却从来没有接受过繁体字的教育,繁体字较多的还是在《新华字典》和《古汉语词典》上看到过一些。大学期间,看的港台录像也不多,现在也不大多。大学毕业后,我加入的第一家公司,就是一家沪台合资公司,总部在台南,大部分和总部的往来管理和技术资料,都是繁体字,但是我看起来却一点问题都没有,除了偶尔会将“曾”和“会”的繁体搞错。

而我当时的老板,是台湾来的,自小接受繁体字教育,后来在美国留学工作十年左右,再来大陆,他和他的台湾同事朋友看起大陆的简体字来,就如同读天书,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带一本台湾出的“简繁体字对照表”(大概是这个名字)来。

所以,我基本同意轮回的看法,简体字作为基础教育用字,繁体字,作为专业用字或者文化工作者的必修课,这好比你读中医必考古文阅读一般。

由简入繁既然容易又怎不便了?  
是词语颠倒了吧?  
注意下哟!
作者: 闲汉    时间: 2006-1-3 13:35



QUOTE:
原帖由月似飞于2006-01-02, 23:55:33发表
表明一下立場:簡體字造成中國文化斷層,故本人推廣正體字。

又牵扯到“正朔”之争去了。
作者: Phil    时间: 2006-1-3 15:54



QUOTE:
原帖由勿随流水于2006-01-02, 20:45:48发表
我觉得phil同志太乐观了。我在上高中。我觉得如果没有一个好老师高中的语文教学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正常教学内容里字词只作为硬性默写,我的意思是根本就没有讲字词这道程序,所有字词练习都是课后完成的。至于为什么这么写,如果老师也不清楚或不愿意讲,那么即使想知道的同学也未必能得到答案。至于文字的演变过程那就完全不是高中生能涉及到的了,大多数老师看起来也知之甚少。
我帮老师判过一些语文字词卷子,别说学生,就是老师出的题都常常错误百出,前后矛盾。好在我校(市重点)还有很多学识渊博的老师,会传授一些从根源上掌握字词的方法和知识,但这些考试都不会涉及,考试只要能记下来就可以了。所以现在我们复习字词都是狗熊掰棒子,考试之后立马忘光。
从身边来看,非语文科目的老师每节课都能让同学挑出不少错字和口误,电视上写错字念错字的情况也比几年前严重多了。高中教育不涉及文字学知识损失真的很大,学生写作都围着什么“文化”“构建”“姿态”“底蕴”等等余秋雨式的流行词打转,能让人受益匪浅的词汇、日常生活不常用的一些成语要么不再作要求,要么只要求读音,总之日益被忽视了。至于这些词语为什么那么写对考试来说没什么意义,自然不会有多少人过问。

我记得有一次去初二搞调查,我提到“恃才傲物”这个词,他们(是年级最好的班)让我重复了好几遍都不明白,看来根本就没听说过。真的很令人悲哀。

我不否认教师的水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是,我要说的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虽然是很好的老师,却也没有讲过什么字词方面的,他注重的,是文章上的功力。我在文字方面的皮毛知识,全都是后来在大学和工作后自己看书或者看网上的文章得来的。
--所以,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得有空看看啊。

学校的主要功效,从理论上来说,是教会你基础知识,然后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开始深入或者专业的研究。从实际角度来说,是帮助你顺利通过现阶段的学习过程,进入下一个环节。所以,学校的教学,是有“趋向性”的,不可能指望学校教会你所有的。

比如我们小时候,分数这个概念是在小学三年级就教了,但是在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12年后了),就将这个内容放到小学五年级的课本中去了,依据是生活中分数的出现频率不高,大多数此类概念都使用小数来表示,比如商店的标价,仪表的读书,所以,先教小数容易让学生更容易,更直观地掌握内在概念。

不过,其实这些都扯远了。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简繁体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影响。从这点来说,如果使用繁体字的台湾的学校老师水平不高,我也不相信他们就能通过学习繁体字掌握到什么更全面的知识,这根本是两码事,你说呢?
作者: 勿随流水    时间: 2006-1-3 21:43

这个不错,不论简繁,如果老师水平不高都没法学到很多东西。
我觉得写文章和国学研究不完全是一回事,放在一门课程里很可能顾此失彼。
作者: 庞桶    时间: 2006-1-4 17:09

同意楼上

而且语文这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不是提供标准化答案就能学好的。

如果按照楼上的观点,国学以死记为主,而语文以自由发挥的作文为主,倒是能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非常同意楼上另一位老兄的观点,文化断层是反右、文革的产物,和简体字何干?
简体字有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不应该苛责。
作者: fredghl    时间: 2006-1-5 16:07

本人觉得应该实行简繁并用
完全放弃繁体字是对自身文化的否定。繁体字的产生往往都是经过长期的孕育的,在表形,表意,表音上自然有其独特的功能,不是认为的进行简化所可以取代的,这样的简化往往会造成语言文字的混乱。
恢复使用繁体字可以加强国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而一下子取消简化字也是不现实的。
还是简繁并用比较具有可操作性,毕竟现在大陆的人都接受简体字教育
简繁并用还可以方便同港澳台地区的交流
教学时可以同时教授,在使用中,简体字可以作为手写体使用,而印刷体使用繁体字
这样应该对日常生产生活不会用太大影响的
作者: 勿随流水    时间: 2006-1-5 17:08

今日回家,听到同车几少女笑谑,曰:“历史老师跟我们说日本有罪,政治老师让我们和平共处,我看根本就是胡扯,还不如什么都不学!”我们的文化教育到此地步,实在令人痛惜,简繁其何与乎
作者: 疯猫    时间: 2006-1-5 18:13

其实文字的主要作用是人际交流.
从作用看,当然是越容易书写,越简单越好.
文字的规范问题.由于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所以,往往在民间流行了很久的汉字,经过时间的洗涤,最后也要加入到规范字里.
文字本身就是个发展的过程,离开这个过程去谈文字,是没有意义的.
基本的发展过程应该这样,创造,使用,规范,再创造,再使用,再规范.
好的文字发展方向,应该是易于书写,减少歧义,最终目的是方便人们之间的交流.
至于说汉字的书法,我是看不出那里好来,比如草书,不懂草书的看都看不懂,还谈什么艺术性?难道让我们当画看?说到画,汉字最初确实就是一幅"画".我儿子刚学写字,他根本就不是在写字,而是在"画"字.各种书法的发展,不过是没事的文人标新立异的作品罢了,而不是用于人际交流.
作者: 疯猫    时间: 2006-1-5 18:19



QUOTE:
原帖由勿随流水于2006-01-05, 17:08:16发表
今日回家,听到同车几少女笑谑,曰:“历史老师跟我们说日本有罪,政治老师让我们和平共处,我看根本就是胡扯,还不如什么都不学!”我们的文化教育到此地步,实在令人痛惜,简繁其何与乎

教育本来就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没必要过多的指责.教孩子和教大学生,怎么会一样呢.
如你所说,历史老师和政治老师说的不同,是因为他们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他们所说的,是都要讲授的,孩子能不能理解,那要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去检验.
对于受过多年教育的人,如果不会正确的评价历史,恐怕是白学了.
作者: 月似飞    时间: 2006-1-5 19:47

楼主?我是台湾来的又咋的,不是又咋的,台湾的跟不是台湾的同样讨论这一汉字话题没有什么关系吧。想用某一强权人物制定出来的简化字来代替沿用数千年来的正体字,想与秦帝统一文字相比美,只会是沐猴而冠,遗笑千年。
或许有的朋友会说:有些字是在简化之前都已存在的。
我们现在简化他,只是把原来的形式固定下来而已。
这一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因为,现行简化汉字,来源于一次造字运动。为了造简化字,无所不用其极。
固定原来形式的字作为简化字,算起来还不到简化字总量的百分之一。
现行简化字完全属于臆造。
用政治上的,臆造的简化字来代替沿用数千年,历经历史考验的正体字,造成的后果,现在已经表现出来了。
现在的国人对自已的文化知道多少?
口口声声说自已是中国人,对自已的历史,传统一无所知,像个白痴。
这种趋势成了大趋势,就去人云亦云,搞得自已披着中国人的壳,做着蛮夷的事。
现在不反思,更待何时。
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
日本国自已没有同化掉的中国文化,却被简化汉字等苏维埃逆流给同化掉求。/
别国灭不了我国的文化,自已来任意阉割。
真是欲练此功,必先自宫。于是自宫。
岂不知不自宫亦可?
等到自宫,悔时已晚,又要面子,强以撑之。
遗害千年,遗害千年。
还说自已是几千年文明古国。国风安在?
还说自已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今之安在?
此时不反醒,任本国发展成毫无凝聚力的行死走肉,灭国不远矣。
自称为泱泱大国,看看今天的大国,只将汉唐盛世作为永远不可复实现的梦。
看看今天的大国,只把大国的风范都扔掉。
之所以称此者,汉字简化其小者也,古国之风因是以。
故有此论。
作者: 村夫    时间: 2006-1-5 19:56

从作用看,当然是越容易书写,越简单越好.
即使从作用看都不是了,还要顧及电腦输入、文化交流等问题。

好的文字发展方向,应该是易于书写,减少歧义,最终目的是方便人们之间的交流.
现行的简体字就容易造成歧義啊。

楼主?我是台湾来的又咋的,不是又咋的,台湾的跟不是台湾的同样讨论这一汉字话题没有什么关系吧。
只是問一句,沒其他意思。
因為閣下說了“正體字”,這種說法在港澳比較少見。
作者: 月似飞    时间: 2006-1-5 19:59



QUOTE:
原帖由五彩麒麟于2006-01-03, 1:15:08发表
中国太大,先在新加坡试试吧~~~成功后记得告诉我

伙计,你先去问问新加坡人是不是中国人,再谈
作者: 月似飞    时间: 2006-1-5 20:01

正体字是一种观念,本人以繁体为正体,故称。
非某一政治人物之介定
作者: 心湖一笔斋    时间: 2006-1-6 12:23

沿用了数千年的正体字???吓坏人了

麻烦口口声声声讨简体字破坏中华历史的TW朋友  先把基本的历史弄明白再来吧
作者: 月似飞    时间: 2006-1-6 17:58

你吓坏了说明你心虚。沿用了数千年是没错。你可以算一算。
不会算只能算你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没学好数学,这不能怪你,因为大家都这样学。
现在任何一家书店都有汉朝拓的碑文,作为书法学习之用。可以从中看出,与民国时期使用字体无多大区别。
从汉到民国,至少已二千年。这时期汉字字形的变化为A
而民国到共国,才几十年,汉字字形就发生了变化为B
有心的朋友去可以研究一下,A与B哪个大
作者: 轩辕苍龙    时间: 2006-1-6 18:19

月某人…………简体字是宋朝出现的
作者: 右文    时间: 2006-1-6 20:30

我一般只买繁体字书,写给自己看的东西也只用繁体
作者: kingtuo    时间: 2006-1-6 21:00

哪位提供一下含有俗字的碑帖图片?
作者: 心湖一笔斋    时间: 2006-1-6 21:07



QUOTE:
原帖由月似飞于2006-01-06, 17:58:43发表
你吓坏了说明你心虚。沿用了数千年是没错。你可以算一算。
不会算只能算你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没学好数学,这不能怪你,因为大家都这样学。
现在任何一家书店都有汉朝拓的碑文,作为书法学习之用。可以从中看出,与民国时期使用字体无多大区别。
从汉到民国,至少已二千年。这时期汉字字形的变化为A
而民国到共国,才几十年,汉字字形就发生了变化为B
有心的朋友去可以研究一下,A与B哪个大


请问 这些是什么字?
作者: 啥都    时间: 2006-1-7 21:44

写书法时用繁体,因为有写字写起来顺手,比如东这个字,我比较爱写繁体东,其他的字也是一样,但你叫我看报看文章也用繁体,算了吧,都是方快的,我看不出繁简哪好看,只觉的繁体字看的头晕,以前看了台湾出的书,还是那种纵向排字的,晕死了。
还是那句话,字写的不好就别说啥繁简了,把字练好在来谈文化段层之内的,在电脑是打字谁不会呀。
作者: 村夫    时间: 2006-1-7 21:56



QUOTE:
原帖由啥都于2006-01-07, 21:44:08发表
写书法时用繁体,因为有写字写起来顺手,比如东这个字,我比较爱写繁体东,其他的字也是一样,但你叫我看报看文章也用繁体,算了吧,都是方快的,我看不出繁简哪好看,只觉的繁体字看的头晕,以前看了台湾出的书,还是那种纵向排字的,晕死了。
还是那句话,字写的不好就别说啥繁简了,把字练好在来谈文化段层之内的,在电脑是打字谁不会呀。

头晕不头晕这个问题呢,是看習慣的,港澳台大部分人是直印繁体看得最舒服。
作者: 勿随流水    时间: 2006-1-7 22:52

用繁体字时印刷技术尚不完善,蝇头小字较少,现在的小五号字用繁体就是纯晕…………我去过的繁体网站一般字体都比较大
作者: 疯猫    时间: 2006-1-7 23:16



QUOTE:
原帖由心湖一笔斋于2006-01-06, 21:07:10发表

QUOTE:
原帖由月似飞于2006-01-06, 17:58:43发表
你吓坏了说明你心虚。沿用了数千年是没错。你可以算一算。
不会算只能算你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没学好数学,这不能怪你,因为大家都这样学。
现在任何一家书店都有汉朝拓的碑文,作为书法学习之用。可以从中看出,与民国时期使用字体无多大区别。
从汉到民国,至少已二千年。这时期汉字字形的变化为A
而民国到共国,才几十年,汉字字形就发生了变化为B
有心的朋友去可以研究一下,A与B哪个大


请问 这些是什么字?

都不认识.
不过,以汉代的条件看,当时写这些字,恐怕得用毛笔而不能用钢笔吧(别告诉我说要用刀刻,那更落后了).
现在,要写这些字,是不是也要用毛笔才能写的好啊,如果现代还要用毛笔写字交流,是不是太落后了啊.
人类生产力进步了,人的交流方式也应该进步,这是时代的要求.
就如现在,你我在用互联网交流.大家都在打键盘.
书法,尤其是中国书法,现在只能作为艺术存在了,而失去了文字作为人之间交流工具的作用.
作者: 疯猫    时间: 2006-1-7 23:21



QUOTE:
原帖由啥都于2006-01-07, 21:44:08发表
写书法时用繁体,因为有写字写起来顺手,比如东这个字,我比较爱写繁体东,其他的字也是一样,但你叫我看报看文章也用繁体,算了吧,都是方快的,我看不出繁简哪好看,只觉的繁体字看的头晕,以前看了台湾出的书,还是那种纵向排字的,晕死了。
还是那句话,字写的不好就别说啥繁简了,把字练好在来谈文化段层之内的,在电脑是打字谁不会呀。

繁化简,主要目的是方便交流,而不是为了书法的好不好看.
作者: 疯猫    时间: 2006-1-7 23:23

文字,首先应该是以工具的形式存在的,书法,是"副产品".
时代进步了,工具也要进步嘛.
作者: Phil    时间: 2006-1-8 16:43

谁知道中国在秦代以前几千年用的字,是怎么被秦代“粗暴”地统一掉的?
作者: 村夫    时间: 2006-1-8 16:50



QUOTE:
原帖由Phil于2006-01-08, 16:43:35发表
谁知道中国在秦代以前几千年用的字,是怎么被秦代“粗暴”地统一掉的?

不能相提並论,秦时统一字体是在全国字体不统一的情況下。

老毛统一字体是在全国文字基本统一,已形成系统的情況下。
作者: Phil    时间: 2006-1-8 16:54

不统一有不统一的道理,当年不统一,中国文化不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么?结果秦始皇一统一,看看怎样了?用“粗暴”不过分吧?嗬嗬。

说毛干的,这个未免有点冤枉,我记得毛后来的书法作品,都是用繁体字啊。他推令简体字,自己继续写繁体字?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1-8 16:56

据说简体字中抄袭了不少日文汉字(最初日本人受不了汉字之繁琐, 先简化之), 不知是否真有此事.
作者: 村夫    时间: 2006-1-8 16:56



QUOTE:
原帖由Phil于2006-01-08, 16:54:05发表
不统一有不统一的道理,当年不统一,中国文化不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么?

这个理應與字体不相關。
作者: 门清    时间: 2006-1-8 16:58

日文汉字好像都是繁体字……假名才是简化过的罢。
作者: 村夫    时间: 2006-1-8 16:59



QUOTE:
原帖由天宫公主于2006-01-08, 16:56:51发表
据说简体字中抄袭了不少日文汉字(最初日本人受不了汉字之繁琐, 先简化之), 不知是否真有此事.

非也,日文汉字有不少还是繁体的。

另:好像说平假名和片假名,一种承袭于汉字楷書,一秉承袭于汉字草書。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1-8 17:00

日文汉字中有简的, 而且也没听说在毛的简化运动后, 日本也跟着搞简体.
作者: 村夫    时间: 2006-1-8 17:01



QUOTE:
原帖由天宫公主于2006-01-08, 17:00:03发表
日文汉字中有简的, 而且也没听说在毛的简化运动后, 日本也跟着搞简体.

應该是某些简体字原本就是古字,如“龟”、“从”。
作者: Phil    时间: 2006-1-8 17:03



QUOTE:
原帖由村夫于2006-01-08, 16:56:59发表
这个理應與字体不相關。

哦,那么还是说,字体的异同,其实和文化发展关系不是很直接的,是吧?用的什么字体,文化该怎么走,还是怎么走。就好比我们现在看古文,如果只是要知道大概意思,用简体字也没什么问题。
作者: 村夫    时间: 2006-1-8 17:07



QUOTE:
原帖由Phil于2006-01-08, 17:03:00发表
哦,那么还是说,字体的异同,其实和文化发展关系不是很直接的,是吧?用的什么字体,文化该怎么走,还是怎么走。就好比我们现在看古文,如果只是要知道大概意思,用简体字也没什么问题。

对此无异议。
作者: 月似飞    时间: 2006-1-17 14:04



QUOTE:
原帖由心湖一笔斋于2006-01-06, 21:07:10发表

QUOTE:
原帖由月似飞于2006-01-06, 17:58:43发表
你吓坏了说明你心虚。沿用了数千年是没错。你可以算一算。
不会算只能算你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没学好数学,这不能怪你,因为大家都这样学。
现在任何一家书店都有汉朝拓的碑文,作为书法学习之用。可以从中看出,与民国时期使用字体无多大区别。
从汉到民国,至少已二千年。这时期汉字字形的变化为A
而民国到共国,才几十年,汉字字形就发生了变化为B
有心的朋友去可以研究一下,A与B哪个大


请问 这些是什么字?

没听懂我的意思?叫你到书店去看。你在网上搜来哪个时代的什么杂牌玩艺?汉曹全碑看过没?大部分是正体字当前的写法~
作者: 幽浪    时间: 2006-1-17 14:34

谁爱用什么就用什么.

反正,国法规定,改用繁体时.直接给我一个通知:"文盲".好了.

简单.
作者: 轩辕苍龙    时间: 2006-1-18 12:27



QUOTE:
原帖由月似飞于2006-01-17, 14:04:48发表

QUOTE:
原帖由心湖一笔斋于2006-01-06, 21:07:10发表
[quote]原帖由月似飞于2006-01-06, 17:58:43发表
你吓坏了说明你心虚。沿用了数千年是没错。你可以算一算。
不会算只能算你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没学好数学,这不能怪你,因为大家都这样学。
现在任何一家书店都有汉朝拓的碑文,作为书法学习之用。可以从中看出,与民国时期使用字体无多大区别。
从汉到民国,至少已二千年。这时期汉字字形的变化为A
而民国到共国,才几十年,汉字字形就发生了变化为B
有心的朋友去可以研究一下,A与B哪个大


请问 这些是什么字?

没听懂我的意思?叫你到书店去看。你在网上搜来哪个时代的什么杂牌玩艺?汉曹全碑看过没?大部分是正体字当前的写法~ [/quote]
我已经笑翻了。
作者: 原昌豪    时间: 2006-1-18 15:38



QUOTE:
原帖由月似飞于2006-01-17, 14:04:48发表

QUOTE:
原帖由心湖一笔斋于2006-01-06, 21:07:10发表
[quote]原帖由月似飞于2006-01-06, 17:58:43发表
你吓坏了说明你心虚。沿用了数千年是没错。你可以算一算。
不会算只能算你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没学好数学,这不能怪你,因为大家都这样学。
现在任何一家书店都有汉朝拓的碑文,作为书法学习之用。可以从中看出,与民国时期使用字体无多大区别。
从汉到民国,至少已二千年。这时期汉字字形的变化为A
而民国到共国,才几十年,汉字字形就发生了变化为B
有心的朋友去可以研究一下,A与B哪个大


请问 这些是什么字?

没听懂我的意思?叫你到书店去看。你在网上搜来哪个时代的什么杂牌玩艺?汉曹全碑看过没?大部分是正体字当前的写法~ [/quote]
李斯的文也叫杂牌?????

是“玩意”不是“玩艺”  
台湾朋友的文学水平就是不一样啊不一样
作者: 七月人间雪    时间: 2006-1-18 15:59

我们大陆的文字教育是没有什么问题

但我们的文学能力太弱了

表达,书写等等,这样下去不但再也看不到苏秦张仪的绝世说客

连一般的高级辩论也看不到了,遇到问题就开骂
作者: 雷雨    时间: 2006-1-18 22:34



QUOTE:
原帖由原昌豪于2006-01-18, 15:38:47发表

QUOTE:
原帖由月似飞于2006-01-17, 14:04:48发表
[quote]原帖由心湖一笔斋于2006-01-06, 21:07:10发表
[quote]原帖由月似飞于2006-01-06, 17:58:43发表
你吓坏了说明你心虚。沿用了数千年是没错。你可以算一算。
不会算只能算你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没学好数学,这不能怪你,因为大家都这样学。
现在任何一家书店都有汉朝拓的碑文,作为书法学习之用。可以从中看出,与民国时期使用字体无多大区别。
从汉到民国,至少已二千年。这时期汉字字形的变化为A
而民国到共国,才几十年,汉字字形就发生了变化为B
有心的朋友去可以研究一下,A与B哪个大


请问 这些是什么字?

没听懂我的意思?叫你到书店去看。你在网上搜来哪个时代的什么杂牌玩艺?汉曹全碑看过没?大部分是正体字当前的写法~ [/quote]
李斯的文也叫杂牌?????

是“玩意”不是“玩艺”  
台湾朋友的文学水平就是不一样啊不一样 [/quote]
在這一系列討論中,開始月似飛提出的是“从汉到民国之間漢字的變化”,但那個反駁的傢伙卻找出李斯的字(按照你的説法)來做論據。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反駁已經失敗了。
作者: 雷雨    时间: 2006-1-18 22:41

漢字的簡化現象雖然存在,但並不是唯一的發展方向。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爲什麽這個說,後來要分化成悅呢?都用一個字多簡單啊!

在簡化字方案中,很多的詞被合併,結果造成歧義。比如古人魏徴,就被簡化為魏征,後人就會誤解他名字的含義。
作者: 轩辕苍龙    时间: 2006-1-18 22:58

别告诉我小篆跟汉语的发展没关系啊…………
作者: 勿随流水    时间: 2006-1-18 23:33

不是古的就是好的。而且字体和简繁字不是一回事,篆、隶、楷虽然经历了较大的变迁,但现在出版物毕竟不用这些字体了吧(字帖除外),所以只对于研究出土文献、书法艺术等个别学科才有意义。而且古文讹舛本来就多,出现误传可以用不同版本来考证,只是个学术问题。可是简繁字就不一样了,现在的部分古籍和大多数出版物都是用简体字,造成的歧义不属于“误传”,而是“正传为误”,等于很多以前的用法都不是那么回事了,长此以往我们的语言就要面临彻底更新或走向僵死的困境。

近取譬,今天在北大看见早餐店招牌:“一日之季在于晨”,“季”字错了,要是小学生学习这句话,就没法理解,只能死背。可“计”为正字,根据其本义、衍生义,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还可以了解很多带“计”字的词语的意思。有些简繁体字的区别就正像这些错误一样。只不过国家承认了这种错误。从日常生活来讲很可能造成很多错字,从学术研究来讲后人整理汉字流变历史,对我们的工作大概也将会有所訾议。

现在电脑普及了,简繁体字书写速度上的差异基本没了,我觉得重新整理这里面错误合并的字还是挺有意义的。至于书法则是另一码事,也很少有书法作品写的是正统的繁体字
作者: 轩辕苍龙    时间: 2006-1-19 17:57

随水兄的意见我还是基本认同的
作者: 原昌豪    时间: 2006-1-19 18:01



QUOTE:
原帖由雷雨于2006-01-18, 22:34:50发表

QUOTE:
原帖由原昌豪于2006-01-18, 15:38:47发表
[quote]原帖由月似飞于2006-01-17, 14:04:48发表
[quote]原帖由心湖一笔斋于2006-01-06, 21:07:10发表
[quote]原帖由月似飞于2006-01-06, 17:58:43发表
你吓坏了说明你心虚。沿用了数千年是没错。你可以算一算。
不会算只能算你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没学好数学,这不能怪你,因为大家都这样学。
现在任何一家书店都有汉朝拓的碑文,作为书法学习之用。可以从中看出,与民国时期使用字体无多大区别。
从汉到民国,至少已二千年。这时期汉字字形的变化为A
而民国到共国,才几十年,汉字字形就发生了变化为B
有心的朋友去可以研究一下,A与B哪个大


请问 这些是什么字?

没听懂我的意思?叫你到书店去看。你在网上搜来哪个时代的什么杂牌玩艺?汉曹全碑看过没?大部分是正体字当前的写法~ [/quote]
李斯的文也叫杂牌?????

是“玩意”不是“玩艺”  
台湾朋友的文学水平就是不一样啊不一样 [/quote]
在這一系列討論中,開始月似飛提出的是“从汉到民国之間漢字的變化”,但那個反駁的傢伙卻找出李斯的字(按照你的説法)來做論據。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反駁已經失敗了。 [/quote]
小篆又叫秦篆。公元前20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针对以前诸侯割据所形成的“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采纳了李斯提出的“书同文字”的建议,命李斯等对文字进行整理和改革成为“小篆”。小篆对大篆进行了简化,淘汰了大量的区域性的异体字,使全国文字统一起来。
    小篆实行了严格的定型、定位、定音、定义,使汉字发展成为一个严整的、定型化了的科学体系。小篆属于古文字定型期。
    小篆结构统一稳定,其中形声字约占80%。仅《说文解字》保留下来的小篆就有单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而“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王力语)远远超出了常用字字数。同时,小篆使汉字书写线条化,偏旁简单化,笔画固定化,字形成纵势规整的长方形,奠定了汉字“方块型字”的基础。
    小篆是秦时通用正体,汉始为隶书替代,仅用于书法。
    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来的。它源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秦始皇时,“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简易,施之于徒隶。”(《汉书·艺文志》)“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说文解字叙》)隶书即用于隶人佐书。它是因当时军政事务繁忙,为适应急就速写文字的需要,由下级官吏创造和推广使用的一种比篆书简易、书写速度更快的字体。



汉隶书原本就是小篆的简化体   居然成了沿用几千年不变的“正体”了   文字原本就是不断走向简化的  到了一些人嘴里居然成了“汉到民国基本不变”了  这样的歪理还要老爷费事来反驳?
作者: 夕阳残雪    时间: 2006-1-19 18:45

其实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是54年版本的,如果66年那版简体字推广开更令人觉得哭笑不得
作者: 幽浪    时间: 2006-1-20 15:31

追求字體複雜,估計更多是趣味吧?

郁悶。

文字語言主要作用還是“有用”爲主吧?好玩?高尚,成了評價文字使用的標准?現還得加上好古,而且也不是全古。要不回到甲骨,蝌蚪得了。。。。。

反正沒關係。寫不來,做文盲好了。。不怕。

改吧……,和和。大不了做文盲。不與此類文明人爲伍也罷。

記得前一陣,有個所謂的學者在批說“白話文”,似乎“五四”前“白話”從不存在似,過去的百姓皆雲:之乎者也乎?推崇“洋文”,似乎其便“千古不易”。
作者: sexme    时间: 2006-1-20 15:53

笔划多,不好写。
但好看。
我们老板只会写繁体字,因为是台湾人麻
作者: wzz1968    时间: 2006-1-20 15:59

使用繁体字的缺点如下:
1.笔画比较多,书写费事,增加了初学者的难度,对于降低国民的文盲水平是个问题.
2.为了看清楚内部笔画,必须放大字体.增加了印刷的纸张数量.
3.将民间的文书和正式格式分离.
优点只有一条,就是熟悉古迹比较容易.
作者: 雷雨    时间: 2006-1-20 21:44



QUOTE:
原帖由原昌豪于2006-01-19, 18:01:27发表
小篆又叫秦篆。……
    小篆是秦时通用正体,汉始为隶书替代,仅用于书法。
   
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来的。它源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秦始皇时,“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简易,施之于徒隶。”(《汉书·艺文志》)“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说文解字叙》)隶书即用于隶人佐书。它是因当时军政事务繁忙,为适应急就速写文字的需要,由下级官吏创造和推广使用的一种比篆书简易、书写速度更快的字体。



汉隶书原本就是小篆的简化体   居然成了沿用几千年不变的“正体”了   文字原本就是不断走向简化的  到了一些人嘴里居然成了“汉到民国基本不变”了  这样的歪理还要老爷费事来反驳?

前面幾段基本是廢話,即使你證明了“汉隶书原本就是小篆的简化体”,又能如何?

人家開始的論點是“從漢代(即漢隸)到二十世紀,漢字字形的變化比漢字簡化要小”,你要反駁,就應該提出證據,證明從漢隸到二十世紀正體中文,確實有很大的字形差別才對

結果,你們拿出的證據卻是秦代的字
作者: 雷雨    时间: 2006-1-20 21:56

用秦代的字形來反駁“漢代到二十世紀字形基本不變”的論據,本來就可笑至極,結果又“顧左右而言他”,提出“汉隶书原本就是小篆的简化体…… ”這些不相關的論點,其用意不難理解——轉移視線,掩蓋失敗而已。

請問,漢隸是小篆的簡化體,跟“漢代到二十世紀字形的變化”,有何關係?

或者說:你家住在某地幾十年未搬遷,是否可以用“你爺爺年輕時曾數次搬家”來反駁?
作者: 原昌豪    时间: 2006-1-20 21:57



QUOTE:
原帖由雷雨于2006-01-20, 21:44:41发表

QUOTE:
原帖由原昌豪于2006-01-19, 18:01:27发表
小篆又叫秦篆。……
    小篆是秦时通用正体,汉始为隶书替代,仅用于书法。
   
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来的。它源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秦始皇时,“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简易,施之于徒隶。”(《汉书·艺文志》)“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说文解字叙》)隶书即用于隶人佐书。它是因当时军政事务繁忙,为适应急就速写文字的需要,由下级官吏创造和推广使用的一种比篆书简易、书写速度更快的字体。



汉隶书原本就是小篆的简化体   居然成了沿用几千年不变的“正体”了   文字原本就是不断走向简化的  到了一些人嘴里居然成了“汉到民国基本不变”了  这样的歪理还要老爷费事来反驳?

前面幾段基本是廢話,即使你證明了“汉隶书原本就是小篆的简化体”,又能如何?

人家開始的論點是“從漢代(即漢隸)到二十世紀,漢字字形基本不變”,你要反駁,就應該提出證據,證明從漢隸到二十世紀正體中文,確實有很大的字形差別才對

結果,你們拿出的證據卻是秦代的字  



又问  这是什么字?
作者: 原昌豪    时间: 2006-1-20 21:59

别怪我不厚道  老爷这个确实是汉代的隶书
作者: 原昌豪    时间: 2006-1-20 22:04

汉代也不是就隶书一个  还有汉草呢


难道正体字就是光从汉隶里面发展来的 ?
篆  行  草  楷  金就算不得汉字了?成为异体了?

早说嘛    一开始说汉字没变化 现在又成了汉隶没变化  把汉隶等于汉字  WW的朋友就是高
作者: 雷雨    时间: 2006-1-20 22:06

首先,這字未必是正式文書中使用的,每個人在手寫中都會有不同的字體;其次,即使是“正規文書”之類場合使用的字,也未必能代表當時字形的主流。

請你提出足夠的證據,證明:
1. 你這種字體在漢代或漢代以後,是一種通用、流行的正規字體(非手寫或書法藝術作品)
2. 這種字體出現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並一直作爲正規字體流傳下去
作者: 雷雨    时间: 2006-1-20 22:08

加上一點:
你提出來做為論據的這些字體,後來發展成了什麽樣子?用了大約多少時間?
作者: 原昌豪    时间: 2006-1-20 22:17

是一種通用、流行的正規字體(非手寫或書法藝術作品)

又要非手写 又要不是书法作品  请问当时正规字体人们是怎么使用的?用打印机打的?

汉简牍书法和碑刻书法就成为两千年的通用的  又流行的正规字体了?看来你牛的不行了   不是每一种字体都能成为所谓的正规体  但是正规体从来都是各种书法的融合 不断演变?要不然你告诉我行书 楷书怎么来的  是你们先说汉到民国字体不变的  这个牛皮我可收拾不来
还有字体不等与字形  
要说汉字第一次字形大调整是周宣王时期  第二次是秦始皇的 秦篆
要说比较也应该和秦朝比较   我还没追究汉书法之于秦书法的变化为C呢 ABC哪个更大?
作者: 轩辕苍龙    时间: 2006-1-20 22:26

現代漢語都是從最初的篆體開始的…………
所以,如果真要論正體負體的話,小篆才有资格吧……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