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images/default/logo_bg.jpg)
标题: 小评战国四大公子 [打印本页]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3-8-21 15:21
战国四公子,无忌和赵胜是靠出生获得名爵的,孟尝君也是,只有我们的黄歇同志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卑鄙,吭哧吭哧攀上去的,实在不易。
虽然号称四大,但是内部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我的排名是:
无忌公子>田文>黄歇>赵胜。
无忌公子不用说了,田文好歹为齐国做过点事情,黄歇没用点,但是人家可是自己爬上来的,比纨绔子弟好多了。赵胜,呵呵,让他为长平40万赵国将士负责吧。
作者:
韦孝宽 时间: 2003-8-21 15:26
王安石同志说:“以齐国之强,如果田文同志能任用贤才,秦国都不在话下。可是他却喜欢找些鸡鸣狗盗之徒作食客,贤才自然不愿和这些人为伍。所以齐国的衰亡,田文同志是很有责任的。”
赵胜嘛,基本同意。
可惜魏无忌的老子没立他当魏王。
作者:
庞桶 时间: 2003-8-21 15:31
战国四公子,均以养士而得名,无忌轰轰烈烈过一把,田文亦有烧床之举,名均可符实。唯先生以赵胜为长平担责,恐亦与秦侩为武穆担责同,失之偏颇也。当斯时也,举国皆以为能,一人乌能罢之,纵有过,未识人耳。黄歇偏居一隅,名能与上三子同,必有异为,惜事多不显,可叹。
另,曾闻张学良为民国四公子之一之说,不知另三人为何,繁请高手赐教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3-8-21 15:32
原帖由韦孝宽于2003-08-21, 07:26 AM发表
王安石同志说:“以齐国之强,如果田文同志能任用贤才,秦国都不在话下。可是他却喜欢找些鸡鸣狗盗之徒作食客,贤才自然不愿和这些人为伍。所以齐国的衰亡,田文同志是很有责任的。”
不同意,齐国的灭亡在于长期的积弱和短视。在西方各国纷纷进行军事政治改革的时候,齐国还抱着空谈的风格(和晋朝挺像),这样的国家,灭亡也是应该的。鸡鸣狗盗之徒,和无忌公子的看门杀猪之徒,出身都差不多--真正的人才都是从这里出来的。
王安石说话是别有用心的。呵呵。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3-8-21 15:45
原帖由庞桶于2003-08-21, 07:31 AM发表
战国四公子,均以养士而得名,无忌轰轰烈烈过一把,田文亦有烧床之举,名均可符实。唯先生以赵胜为长平担责,恐亦与秦侩为武穆担责同,失之偏颇也。当斯时也,举国皆以为能,一人乌能罢之,纵有过,未识人耳。黄歇偏居一隅,名能与上三子同,必有异为,惜事多不显,可叹。
另,曾闻张学良为民国四公子之一之说,不知另三人为何,繁请高手赐教
长平之前,上党以全郡投赵国。任何一个明智的政治家都应该明白,此时的上党绝对是一个马上就爆炸的原子弹。扔之且唯恐落后,赵王确纳之不疑。此前,赵王在与诛臣商量的时候,平阳君晓得其中的厉害,主张不要接收。平原君同志确像一个只看到糖果没看到人口贩子的的小孩,说到“无缘无故得到一个郡,多好啊,还是接受吧!”--敌人给你一块肉,是想要你一条牛,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
接下来,赵王高高兴兴的去接收了这个炸弹--它的威力比广岛那颗还厉害,整整45万啊!赵国从此失去了和秦国抗衡的能力! --平原君没有政治头脑,可见一斑!
作者:
弓骑步 时间: 2003-9-13 11:25
原帖由庞桶于2003-08-21, 07:31:17发表
战国四公子,均以养士而得名,无忌轰轰烈烈过一把,田文亦有烧床之举,名均可符实。唯先生以赵胜为长平担责,恐亦与秦侩为武穆担责同,失之偏颇也。当斯时也,举国皆以为能,一人乌能罢之,纵有过,未识人耳。黄歇偏居一隅,名能与上三子同,必有异为,惜事多不显,可叹。
另,曾闻张学良为民国四公子之一之说,不知另三人为何,繁请高手赐教
王爰飞所著《张学良的幽禁岁月》之中曾经言及,某家还记得一个,张伯驹,其余两人也不过是北洋重臣之子罢了。
作者:
弓骑步 时间: 2003-9-13 11:28
某家也觉得平原无能,他不过名气大罢了,其实“毛遂自荐”是平原很丢脸的一件事,应该减分。
作者:
吴元叹 时间: 2003-9-13 22:45
袁世凯的三儿子袁克文也是一个,据说潦倒以后经常卖的一幅字是集句:
更能消几番风雨
收拾起大地山河
他媳妇好像是一个科学家
第四个好像有好几种说法,记不清了
作者:
何足道 时间: 2003-9-13 23:13
原帖由韦孝宽于2003-08-21, 15:26:37发表
王安石同志说:“以齐国之强,如果田文同志能任用贤才,秦国都不在话下。可是他却喜欢找些鸡鸣狗盗之徒作食客,贤才自然不愿和这些人为伍。所以齐国的衰亡,田文同志是很有责任的。”
赵胜嘛,基本同意。
可惜魏无忌的老子没立他当魏王。
王荆公还有脸说人家,他变法用的那些人也是些鸡鸣狗盗之徒啊。
作者:
萧让 时间: 2004-4-6 10:14
民国四公子: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卢永祥之子卢小嘉、张謇之子张孝若、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号寒云)。还有一个版本是孙科,无袁克文份儿,因为民国五年以后,袁世凯已非风云人物了。
此后,还有两个著名的“四公子”组合,是明末四公子方以智、冒襄(小妾董小宛比他更著名)、陈贞慧和侯方域(桃花扇的男主角),以及清季政界、文坛翘楚吴保初、谭嗣同、陈三立和丁惠康。
作者:
渝南子木 时间: 2004-4-6 16:05
原帖由
江城子于2003-08-21, 15:45:04发表
原帖由庞桶于2003-08-21, 07:31 AM发表
战国四公子,均以养士而得名,无忌轰轰烈烈过一把,田文亦有烧床之举,名均可符实。唯先生以赵胜为长平担责,恐亦与秦侩为武穆担责同,失之偏颇也。当斯时也,举国皆以为能,一人乌能罢之,纵有过,未识人耳。黄歇偏居一隅,名能与上三子同,必有异为,惜事多不显,可叹。
另,曾闻张学良为民国四公子之一之说,不知另三人为何,繁请高手赐教
长平之前,上党以全郡投赵国。任何一个明智的政治家都应该明白,此时的上党绝对是一个马上就爆炸的原子弹。扔之且唯恐落后,赵王确纳之不疑。此前,赵王在与诛臣商量的时候,平阳君晓得其中的厉害,主张不要接收。平原君同志确像一个只看到糖果没看到人口贩子的的小孩,说到“无缘无故得到一个郡,多好啊,还是接受吧!”--敌人给你一块肉,是想要你一条牛,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
接下来,赵王高高兴兴的去接收了这个炸弹--它的威力比广岛那颗还厉害,整整45万啊!赵国从此失去了和秦国抗衡的能力! --平原君没有政治头脑,可见一斑!
长平一事从结果上来看,的确是平原君的一大污点,
史记中也说: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觽,邯郸几亡
但正如谯周所言:长平之陷,乃赵王信闲易将之咎,何怨平原受冯亭哉
更何况,在长平一战之前,赵国与秦国之间并非兵力悬殊极大,还是有一战之力的,而且战国之时,本来就是几乎年年征战,不接收冯亭献地也不能消除秦国对于赵国的狼子野心,只能说这个是一个导火索和一个原因而已,而且最后导致长平惨败的,的确是赵王不智,对于平原君来说,不应太多苛刻.另外还应该看到,平原君还是比较能够知人善用,闻过而改的.毛遂一事不说,赵括的老爹赵奢也还是平原君向赵王举荐的,具体过程就不说了还有李同一事,同样的只是想说平原君还是具备一定的政治和治国才能的,并非纨绔子弟所比.
至于春申君,的确是具备了很强的能力,就凭他使计令楚太子平安返楚,以及其上书秦王所言,颇类苏,张之风.这个过程有点像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只是主角由庄襄王换成了考烈王而已,他的战场也有三秦大地换到了荆楚之境!
作者:
fahren 时间: 2004-4-6 16:12
至于春申君,的确是具备了很强的能力,就凭他使计令楚太子平安返楚,以及其上书秦王所言,颇类苏,张之风.这个过程有点像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只是主角由庄襄王换成了考烈王而已,他的战场也有三秦大地换到了荆楚之境!
两件事情都不太可信!
作者:
渝南子木 时间: 2004-4-6 16:18
原帖由fahren于2004-04-06, 16:12:40发表
至于春申君,的确是具备了很强的能力,就凭他使计令楚太子平安返楚,以及其上书秦王所言,颇类苏,张之风.这个过程有点像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只是主角由庄襄王换成了考烈王而已,他的战场也有三秦大地换到了荆楚之境!
两件事情都不太可信!
毕竟是史记中所言,太史公的记载应该还是值得相信的,当然不排除其他情况!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①顷襄王以歇为辩,
使于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于华阳,禽魏将芒卯,韩﹑魏服而事秦。秦昭王
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当是之时,秦已前
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竟陵,②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③黄歇
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遂见欺,留死于秦。顷襄王,其子也,秦轻之,恐壹举兵
而灭楚。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两虎相与□而驽犬受其獘,①不如善楚。臣请言其说: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②致至则危,③累澙是也。今大国之地,篃天下有其二垂,④此从生民已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帝文王﹑庄王之身,三世不妄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⑤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⑥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⑦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⑧桃,入邢,⑨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捄。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觽,二年而后复之;又并蒲﹑衍﹑首﹑垣,⑩以临仁﹑平丘,⑾黄﹑济阳婴城⑿而魏氏服;王又割濮磿之北,⒀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⒁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
亦单矣。⒂.........................
至于后者 史记中也有记载,可以看看!
作者:
fahren 时间: 2004-4-6 19:53
另一个出自战国策, 本来也是可信的.
但是有人以为是他们失败后, 他们门客们的捏造.
皇帝的出身秘密, 应该保密才对, 后人怎么有很确切的知道呢?
另外以司马公的恶趣味, 写清朝史, 肯定会写乾隆是陈家子的, 所以我不是太相信.
作者:
南霁云 时间: 2004-4-6 21:31
赞同贾兄之言,不能让赵胜为长平被黑锅,理由很简单,不管收不收,也不管赵国愿不愿意,秦兵东向是必然的。而接受了上党,不仅可以增强实力,而且可以凭借此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秦周旋。
问题并不在于要与不要,而在于怎么要,是用人错误带来的战略错误埋葬了四十万赵兵,可不要因噎废食。
作者:
rockhard 时间: 2004-4-6 23:33
长平德黑锅应该赵王来背把
作者:
渝南子木 时间: 2004-4-7 19:11
原帖由fahren于2004-04-06, 19:53:17发表
另一个出自战国策, 本来也是可信的.
但是有人以为是他们失败后, 他们门客们的捏造.
皇帝的出身秘密, 应该保密才对, 后人怎么有很确切的知道呢?
另外以司马公的恶趣味, 写清朝史, 肯定会写乾隆是陈家子的, 所以我不是太相信.
我当然不是指史记中记载的关于李园和春申的那段事情,单单只是说的春申向秦王进谏和助楚太子归国一事!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作者:
wzz1968 时间: 2004-4-10 22:26
魏无忌好象比其他三个好一些,他的门客水平要高一些,有兵法传世.
赵胜的污点是接受上党,好象没有功绩.
田文的污点是燕灭齐时置身室外,闪光点是狡兔三窟(是他门客的杰作).
黄歇的污点是暗代楚室,闪光点是助太子归国.
魏无忌的污点是锤杀大将,闪光点是矫诏救赵(二者是统一的).
作者:
紫冠道人 时间: 2004-8-12 15:52
對黃歇這個人一直不是很喜歡
作者:
keds167 时间: 2004-8-12 16:05
战国四公子四个加起来也不如一个秦王,更别说对付一个强大的秦国。六国连横也只不过是强弩之茉。要知道,秦国的人物可是颇多,光一个吕不韦加恬蒙就够其他六国受的,更别说还有王煎、王贲等名将和李斯等文官了!
作者:
elz5000 时间: 2004-8-13 11:52
当初吴起一个人就把秦国扁得晕头转向,那有怎么说
作者:
keds167 时间: 2004-8-13 12:28
那是因为当时六国的人物实在没什么可够看的,以至于太过轻敌,给吴起拣了个便宜,谁知草鸡中还能飞出金凤凰,再腐败的国家也会有一两个人才,但要从各方面与秦国的英才抗衡,也只是螳臂挡车——自不量力的了。
可以说,那时的六国可谓无人的了,区区一个吴起又怎能与英才百倍的秦国抗衡呢?
作者:
泡泡飞龙 时间: 2004-8-13 14:12
别忘了,秦灭赵的时候,照样被李牧揍的满地找牙,
要不是靠反间计,让赵国自毁长城,秦国连赵国都拿不下呢。
所以说,不能说六国无人,只可惜六国不能用罢了。
作者:
keds167 时间: 2004-8-13 14:49
是吗?即使如此,就算不用反间计,以李牧在朝中的地位和自己的性格,他也是不可能成为赵国的中流砥柱,这样的人只可用一时之需,根本不可能重用.这样的人连做人都不会,就算有再多的战斗能力也只是枉然,只能被可惜而已.至于他的战力究竟有没有达到使秦国被被揍的满地找牙的能力,还是值得另人怀疑的,但要用他与三国是魏将的郝昭相比的话,守护住一两座城池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的了!
但防御不是最好的做法,这还是不可取的.但他也只能去唬唬人而已.至于秦国对他的做法也不一定说明秦国拿他没办法,毕竟,秦国之所以强大,除了勇猛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做后盾外,适时地用些计谋、外交手段也正是体现他的实力。至于,手段的程度如何,过于低贬也是不智之举。而效果如何,则看六国的反映,如果六国人才真的还存在一些值得秦国可以注意的话,那么六国也已经处于败事,因为整场战争已经让秦国摸清了底细。如果还有什么摸不透的话,那么李牧也不会那么容易被反间。所以说,光这一点,六国可以说已经无人了!
战争的得失在于他的全局性,而不在于他的历史。一时的疏忽不是战争整个局面的决定,而是在给了别人一个机会而已,但不是所有机会就能给人抓住的,就算抓住了,也不是胜利。而真正的人才并不是于抓住机会的人,而是在给别人制造机会并送机会给别人的时候,知道出击时候的人。而秦国就是拥有了一些这样人才的人,就连秦始皇本身也是这种人。从他由个单纯的小孩子面对无数政治阴谋阻挠还能生存下来并创立许多不世之功起,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了。
作者:
q42474112 时间: 2004-8-13 23:22
秦国的人才不都来自于六国吗
可见六国不是没有人才只是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
作者:
建威中郎将 时间: 2004-8-13 23:24
士不产于秦而忠于秦,六国有材,秦实用之……
作者:
蒹葭苍苍 时间: 2004-8-14 11:22
春申君相楚多年,楚王无事。黄歇虽名为臣,实行事如君,而其时楚国国力日衰,春申君使楚复强。虽然能流传的事迹不如其余三公那么多。但他在政治上的作用是不小的。从这点上说,赵胜差远了。而孟尝君为齐相,却被国君猜忌,去秦差点连命也搭上。我个人认为黄歇比田文要好。
作者:
宇文铭 时间: 2004-8-15 09:33
春申君被黄易害了寻秦记影响了一部分人对他的看法
作者:
keds167 时间: 2004-8-16 08:38
q42474112老弟,我说的是战国后期的为六国效力的人才啊.如果六国还真有人才,为什么连自己的人才也外流.正因为君主的无能和昏庸才使得六国无人才.而此时六国竟无人能留住,不正说明六国人才俱失、民心俱失吗?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