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外表虽然平凡,但正如特尔斐神谕(Delphic Oracle)所示,他那超凡卓绝的智慧,在云云众生之中无出其右。然而,苏格拉底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反而谦称自己比其它人优胜之处,只是较有自知之明,清楚知道自己无知,所以从不自欺欺人,以非为是,以假为真。苏格拉底相信,人们声称拥有的学识和智慧,其实全都经不起严格考验;故必须唤醒世人,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因为只有谦卑的人,才会虚心追求知识和真理。“没受过考验,人生就过得没意义。”(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就是苏格拉底要向世人传扬的道理。
研究宗教史的学者都相信,耶稣在生时向人群传达的信息,都是与“天国”(Kingdom of Heaven)的到临有关,目的是要提醒人们改变固有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作好思想上的准备,迎接行将出现的转变。但从历史角度而言,真正关键的还是在耶稣死后发生的事情。本来已经心灰意冷的信徒们,当发现耶稣的尸首在墓穴里不翼而飞时,无不欣喜若狂,四处奔走相告,并著书立说,传扬耶稣基督死而复生,善良战胜了邪恶,天国即将到临,信者必将得救的福音。
当时有一位替朝廷办事的罗马人,奉命前往大马士革押送被指从事非法宗教活动的基督徒回耶路撒冷受审。途中这位罗马人害了一场大病,在迷糊中听到耶稣的呼唤,所以病愈后便决定皈依基督。这位罗马人不仅积极参与基督教的传教活动,而且还对基本教义作出了不少重要修改,废弃了一些保守的犹太教风俗,例如容许新入教的非犹太人母须行不受欢迎的“割礼”,令基督教由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变成了广义的宗教。这位原名扫罗(Saul)的罗马人,就是基督教中无人不识的使徒保禄(Paul the Apostle),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推销员”。
叫人惋惜的是,当时知识水平最高的经院哲学家们,都将全部精力放于抽象的哲学思辨和神学理论,对教会里种种腐败现象,不是视若无睹,就是避口不谈。幸而还有一些有良知的宗教人士,如圣方济(St. Francis of Assisi)等,不愿随波逐流,毅然成立自己的修会,以耶稣为榜样,救弱扶贫为己任,吸引不少热心信众加入。虽然被其它教会中人抨击为异端,圣方济及其支持者都能一直坚守原则和信念;奈何到圣方济魂归天国后,他创立的修会便逐渐被腐败侵蚀,最终沦落为建制的一部分。
我们要谨记帕斯卡(Blaise Pascal)的名言:“没有理性的信仰是盲目的。”(Faith without reason is blind.)当人们拒绝理性思考,把信仰视为不可质疑的绝对真理,一切思想行为的主导原则,就可能出现教条主义、极端主义或宗教狂热主义等种种弊端。政客更可能有机可乘,利用信仰作为控制民意的工具。当政客以上帝代言人的身分出现;以捍卫正义、真理的使命自居;甚至以宗教的名义发动战争,我们是否应该采取理性的批判态度,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加以警惕?作者:
凤凰涅槃 时间: 2005-11-9 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