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只有岁月不可停留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头笨笨    时间: 2005-10-24 11:19     标题: 只有岁月不可停留

只有岁月不可停留
    《孔雀》、《青红》和《红颜》,这是今年华人影坛的三部片子——很难得,今年的好莱坞并不喧嚣,没有遮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得以平静的去面对这三部片子。
    之所以不提《世界》,是因为我比较固执的认为自己看不懂它,这与《小武》和《任逍遥》并不相符,可以看作是贾樟柯的退步。
    每部片子各不相同,贵州、川南——地域分隔了我的观感,但我却在这三部片子里看到了岁月的痕迹……
    只有岁月是不可停留的。

坐青春的彼岸,看生命的流逝
    小时候喜欢拿学校的粉笔,因为老师每天都会检查白球鞋是否干净,用粉笔把鞋涂干净绝对比洗干净容易。而且那时候每天都要挤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上学,难免被人踩,在裤兜里放一根粉笔以备不时之需也应该。
    多年后的今天,我再也没穿过白色的鞋,只因为觉得白色的鞋太难配裤子。当年穿着深蓝色运动服配白色球鞋去上学的小学生模样已仅存于记忆。
    这些记忆并不珍贵,甚至有些好笑,但偶然间跟人聊起来,还是会有共鸣。所以,看到《孔雀》里的弟弟在阳台上擦球鞋时,便有些亲切的感觉。
    亲切还来自一些影子,比如哥哥在学校里被女学生误认作流氓,在雨天的泥泞地里被人围殴,镜头就残酷如北野武风格,而贯穿片子始终的少年心性却内敛不释放的愤怒则是杨德昌的感觉——在《孔雀》里,几乎可以找到所有青春片导演的影子。
    这是一部符号化的片子,许多细节都是怀旧的符号,除了白球鞋,还有蜂窝煤、手风琴、朝鲜舞,当然还少不了姐姐让弟弟买书的片断,那个被称作“2毛4,粉红皮,五个字”的《性知识手册》,冷幽默的让人想起小学时的讳莫如深。
    姐姐的故事明朗干净,就像她自制的降落伞,在古旧街道上亮丽的近乎刺眼,那是她第一个理想的破灭,做不成伞兵,就自己做一个降落伞,拖在自行车后飞驰着去挽留这个梦。这是片子里最令人留恋的意象,青春的梦想与车后的降落伞一起飞扬,是伞兵梦的破灭,也是初恋的见证。在这之后,为了理想,她愿意用贞操换回自己的降落伞,用婚姻换来好工作,刚烈的与现实抗争,但只能一次次面对理想的破碎。
    后来,她在街上重逢自己的初恋——当年那个帅气的伞兵军官,对方已成为在街上啃包子等老婆的落魄男人,只有当年那一口被姐姐称作“跟广播员一样”的纯正北京话还依旧纯正,而且已不认得她是谁。她笑着欺骗弟弟说着男人一直爱着她,可在地摊上挑已经不再新鲜的西红柿时,她终于知道了青春的一去不回,失声痛哭。刹那心动在岁月无情渐长后变成顿悟与剧痛,支撑少女时代的所有信念和追逐都轰然倒塌,现实终于让她一败涂地。
    但我喜欢姐姐对弟弟的欺骗,喜欢看她笑着说“他一直爱着我”——事实上,一个人卑微而没有依靠时,自作多情也是快乐的。
    弟弟更不幸,他的青春被父亲镇压了,于是他逃离了这个城市。后来他回来了,带着一个年纪比他大很多的女人,还有那女人的孩子。他成了不工作、靠老婆养的“继父”,天天跟与自己父亲同年纪的老人在街上下棋,被人称作“老高”。他没有成熟便已经腐烂,还有一股霉味。他渴望生命的继续,但生命只给了他佝偻的衰老。
    至于哥哥,那个装傻却占尽了便宜的家伙是片子里我惟一厌恶的人,他的幸福只因为自私和虚伪,他用痴呆的外表向父母和弟妹无尽的索取。
    片子用追忆逝水年华的语调讲述这一家五口的故事,影像斑驳如老照片,泛着黄色,却又曾经年少,原来我们都未曾忘记。
    能够坐在青春的彼岸,温情的打量岁月,心平气和的向时光致谢,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迟来的阳光掩盖不了阴霾
    在电影院里看《青红》时,全场只有六个人,还有两个半途离去。其实我忌讳在电影院里看这样的片子,因为导演的意识总是很私人的,并不适合在电影院上映,更适合在深深的夜里、在家中舒适的沙发上静静的看,比如数年前看《十七岁的单车》。
    《十七岁的单车》当初被禁,却在网上有无数“根据地”,也是高校电影课上的“必修电影”,无非都是因为“残酷青春”四字。青春在远离我们多年后又被提起,然后被活生生的撕裂。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十七岁的单车》,而对原名《我十九》的《青红》缺少更深层次的震撼,也许是因为故事的缘故吧,《单车》的剧本更讨我喜欢,《青红》太简单了。
    但大多数人的青春都并不复杂,所谓的轰轰烈烈总在某一刻化为泡影,多年后只会付之一笑,甚至连一点点的不甘都没有,但仍是会留恋——每个人对于自己成长时的年代和环境都会有一种说不清的眷恋,总想追寻那懵懂的最初,我也不例外。
    《青红》的年代与我并不贴边,花格子喇叭裤、蜂窝煤和收音机“横行”时,我还是个耽于幻想、不知道自己被同班女生暗恋着的小男孩,只是还记得第六套广播体操和女生喜欢穿的高领晴纶毛衣。我也没在贵州支援三线的环境中呆过,那一切离我太远。但十九岁离我并不远,六年前的我同样十九岁,逃课玩游戏,靠文字赚生活费,爱别人的同时也被人爱着,因为厌恶同宿舍那群可以不洗澡不睡觉、连续打四天四夜拖拉机的败家子,一个人搬到学校外住。一面叛逆着,一面又卓而不群着,就像不安于现状,但也不会在地下舞会里放纵的青红。
    回忆是因为害怕忘记,每个人在往前走的同时都会不停的回头看,布满伤痕的青春片在我的碟架上随手就能抽出几十部,但岩井俊二和北野武只会让我感叹“青春无国界”,特吕弗让我温馨的笑,而能感同身受、同病相怜的,只有中国人自己拍的片子,比如看《头发乱了》时会宣泄,看《孔雀》会无奈,看《十七岁的单车》会悲悯,看《任逍遥》时会愤怒。
    《青红》是大环境下的悲剧,到了最后,所有人都是受害者。他们要表达的都是爱,结果却被恨所代替。
    身份与归属感是矛盾的核心,王小帅没有能够挖掘青红的父母,是影片最大的败笔。青红父母从上海来到贵州支援三线,当年的无知与激情换来的是在小山沟里近二十年的漫长青春流放,他们懊悔不甘,在时代开始变迁时,他们不再屈服于命运,尽管对自己的“残生”已经不抱希望,但为了孩子,他们把“回上海”当成了最大的梦想。但生于斯长于斯的青红不同,为了留下,她默默抗争。如果没有遗漏,这应该是第一部将视角对准三线职工家庭悲剧,直面历史的电影,能通过审查并公映,无疑是时代的进步。
    青红父亲对青红的初恋情人、来自农场的小根那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结果却成了强奸事件的催化剂,小根最后报复的,一是他所认为的青红的绝情,二是出生农场的自惭形秽。结果,青红被推进深渊,小根作为强奸犯在“严打”中被枪决——导演用青红一家离去时的汽车喇叭声掩盖住了对他的宣判,而且五名犯人被押赴刑场,却只有三声枪响,以致很多人猜测小根并没有被判死刑,但我却更相信小根死了,他用子弹穿过自己身体的声音来为回上海的青红送行。
    影片最后,镜头给秀美的贵州山区一个远景,听着枪声的青红依旧温柔安静的笑着,世间一切已经与她无关。十九岁,命运仍然像风筝般操纵在别人手里,无奈而残忍,但这部青春片结尾处的字幕却清晰写着“谨以此片献给我的父母和所有像他们一样的三线职工”,也许更多的是在怀念那个时代。
    从十七岁的单车到十九岁的枪声,青春一如既往的残酷。每个人在青红的年纪时,都爱把理想当作一把刀,然后将自己和别人(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割得体无完肤。生活总是如此,经历着,然后绕过去继续强行。
    电影里的大多数场景都发生在雨中,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哪怕生命中迟早会出现阳光,也不能掩盖记忆深处曾经出现的阴霾。


寂寞的共存,寻找温暖的彼岸
    在一个微有凉意的晚上看了《红颜》,在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红颜》获得欧洲艺术奖,据说这意味着《红颜》可以在欧洲的3000个影院中放映——这注定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又据说这是中国版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但莫妮卡·贝鲁奇早已被我惊为天人,《红颜》的主角相比之下,单薄了些。
    但我喜欢这种青灰色的调子,自然清冷,有诗意的美。也许是题材决定的吧,尽管与《孔雀》、《青红》等片子一样充满伤痕,但却是三个女人的故事——三个母亲的故事,母性的光辉使得整个片子的基调都充满了韵味。
    缠绕小云和小勇这对互不知情的母子的,并非相差十六岁的“姐弟恋”,而是母子间本能的吸引。除了小勇,片子里其他的男性清一色不负责任、狭隘、好色,衬托母性的伟大。
对于这样一部片子,很庆幸导演没有想当然的搞悬念,隐瞒小云和小勇的母子关系,否则这就会变成一部欲盖弥彰的垃圾片子。李玉用了最简单平实的叙事手法,从16岁的小玉早恋、怀孕讲起,直到十年后,没有任何花俏的形式,只用最古老、简洁的电影语言,哪怕到了结尾,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小勇在月台上的背影,却足以让人心头一酸。
    长镜头的精彩是在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尤其是小勇上学迟到,一路从水闸上跑着的情景,片子采用了俯拍的形式,镜头里只有奔跑的儿童、流动的水、长长的闸道,非常干净。
   小云从16岁到26岁,偷偷收养小勇的姐姐从26岁到36岁,妈妈从36岁到46岁……岁月总是最无情的见证,无论多美丽的女人,总会被生活漂白,暗淡无光。
    如果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电影套路来衡量,今年几部片名为两个字的片子(《孔雀》、《青红》、《世界》等)没有一部合格的,当然也包括《红颜》。最后,小云远走,留下的依旧是这个川南小城,几个意图占有她的男人,还有她的母亲、儿子、初恋情人的骨灰盒……在十年时间里,她经历的是一场由爱着她的人所导演的闹剧,但所有人都是失败者——母亲最终失去了女儿和孙子,小云失去了儿子放弃了婚姻,即便是当年隐瞒着收养小勇的姐姐,也因为这个“便宜儿子”造成的误会,失去了丈夫。在这个川南小城里,人与人寂寞的共存,寻找温暖的彼岸,但又真的能找到吗?

[ 本帖最后由 眼儿媚 于 2008-5-27 21:42 编辑 ]
作者: 杨怀渊    时间: 2005-10-24 19:45

<世界>看过之后,感觉很遗憾,贾樟柯不是退步了,而是仍旧在他自己的意识之中,也就是说他拍摄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世界,只能他自己看的懂,我的感觉,<世界>就好象一篇散文,但是没有做到形散而意不散.
<青红>看过后,感觉很美,舒缓而哀伤,不过片中过长的镜头实在是让人觉得没有意义.
<孔雀>也是青春,但比青红来的残忍.或许我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我无法很深刻的体验电影的涵义,所以对这两部电影,我没有资格评论的  
  <红颜>  没看过,也没听说过
作者: 大头笨笨    时间: 2005-10-24 22:54

红颜是部好片子,可以看看
作者: 杨怀渊    时间: 2005-10-24 23:00

恩,大头兄推荐的一定不错.
作者: 杨怀渊    时间: 2005-10-24 23:01

电影散文,很美影评
作者: 大头笨笨    时间: 2005-10-24 23:14

呵呵,还有一部日日夜夜也还可以
作者: 老虎    时间: 2005-10-25 05:12

世界和孔雀都看过好一段时间了,印象也有些模糊。感觉贾章柯在世界中塑造的几个角色还是保持了他以往电影中那些人物平凡却色彩鲜明的特点,但对形式寓意上的苛求和对细节的粗糙处理造成了影片观赏性的下降,像小武里那些十分精彩的镜组也难寻踪迹。 孔雀正好有些相反,正如大头兄文中所写,这是一部符号化的片子,几个主角塑造得有些苍白,显得僵硬的肢体动作和没有征兆突如其来的行为常常使得观众迷惑不解,刻意加入的片断造成影片的拖沓,这些与导演对拍摄调度的掌控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孔雀的剧本算是相当好的,影片色彩的运用与情节的转变也是相辅相成,工作车间的阴冷色调,洒满明亮阳光的街道上如盛开花瓣一般的降落伞,还有那个父母强迫姐姐打针的镜头处理上也能看出导演用了不少心思。  
世界里值得一提的还有那首乌兰巴托的夜,站台唱出了对理想的追求,乌兰巴托的夜唱的则是坚强中透出对现实生活的一丝辛酸。他的电影终于走出了山西,影片的镜头也随着故事主角的成长而对准了这个更加残酷的社会。
作者: liaq    时间: 2005-10-25 10:39

孔雀没看过,青红和红颜都是很不错的片子,尤其是青红,给我的感觉是比十七岁的单车好很多。
作者: 大头笨笨    时间: 2005-10-25 12:15



QUOTE:
原帖由老虎于2005-10-25, 5:12:41发表
世界和孔雀都看过好一段时间了,印象也有些模糊。感觉贾章柯在世界中塑造的几个角色还是保持了他以往电影中那些人物平凡却色彩鲜明的特点,但对形式寓意上的苛求和对细节的粗糙处理造成了影片观赏性的下降,像小武里那些十分精彩的镜组也难寻踪迹。 孔雀正好有些相反,正如大头兄文中所写,这是一部符号化的片子,几个主角塑造得有些苍白,显得僵硬的肢体动作和没有征兆突如其来的行为常常使得观众迷惑不解,刻意加入的片断造成影片的拖沓,这些与导演对拍摄调度的掌控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孔雀的剧本算是相当好的,影片色彩的运用与情节的转变也是相辅相成,工作车间的阴冷色调,洒满明亮阳光的街道上如盛开花瓣一般的降落伞,还有那个父母强迫姐姐打针的镜头处理上也能看出导演用了不少心思。  
世界里值得一提的还有那首乌兰巴托的夜,站台唱出了对理想的追求,乌兰巴托的夜唱的则是坚强中透出对现实生活的一丝辛酸。他的电影终于走出了山西,影片的镜头也随着故事主角的成长而对准了这个更加残酷的社会。

世界的确粗糙了些。
孔雀的剧本可以,但可以表现得更好——现在的情况是略显生硬了。
作者: 杨怀渊    时间: 2005-10-25 17:15



QUOTE:
原帖由老虎于2005-10-25, 5:12:41发表
世界和孔雀都看过好一段时间了,印象也有些模糊。感觉贾章柯在世界中塑造的几个角色还是保持了他以往电影中那些人物平凡却色彩鲜明的特点,但对形式寓意上的苛求和对细节的粗糙处理造成了影片观赏性的下降,像小武里那些十分精彩的镜组也难寻踪迹。 孔雀正好有些相反,正如大头兄文中所写,这是一部符号化的片子,几个主角塑造得有些苍白,显得僵硬的肢体动作和没有征兆突如其来的行为常常使得观众迷惑不解,刻意加入的片断造成影片的拖沓,这些与导演对拍摄调度的掌控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孔雀的剧本算是相当好的,影片色彩的运用与情节的转变也是相辅相成,工作车间的阴冷色调,洒满明亮阳光的街道上如盛开花瓣一般的降落伞,还有那个父母强迫姐姐打针的镜头处理上也能看出导演用了不少心思。  
世界里值得一提的还有那首乌兰巴托的夜,站台唱出了对理想的追求,乌兰巴托的夜唱的则是坚强中透出对现实生活的一丝辛酸。他的电影终于走出了山西,影片的镜头也随着故事主角的成长而对准了这个更加残酷的社会。

越来越专业了.
作者: 大头笨笨    时间: 2005-10-26 21:43

下次谈谈日日夜夜吧,感觉比安阳婴儿好
作者: 冰祁步    时间: 2005-10-26 22:46

大头笨笨写得真是不错啊
文章中将自己的亲身感受也融汇其中

可惜我没有看过那么多电影
只能从字里行间中体会那份唯美吧 ^0^
作者: 扶苏    时间: 2005-11-1 16:35

大头的文字唯美中夹杂着一点点的感伤,很有感染力。
最近事多人浮躁,总看不了一些"静"的电影。或许境由心生罢。
作者: 鸾舞碧霄    时间: 2005-11-1 20:12

和女友看《青红》,我睡着了,醒了就只记住那段广播体操的音乐
作者: 大头笨笨    时间: 2005-11-3 00:01



QUOTE:
原帖由鸾舞碧霄于2005-11-01, 20:12:23发表
和女友看《青红》,我睡着了,醒了就只记住那段广播体操的音乐

广播体操的音乐在n多成长片里出现过,估计迟早成为一大俗。
不过也看出了我们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匮乏,导演的记忆不约而同指向广播体操,可想而知我们当时过的都是什么日子。
作者: 不一定驴驴    时间: 2005-11-3 00:16

个人多国产电影不太了解,但个人的感觉,清红和孔雀都没达到一种能引起艺术效果的共鸣,清红再很大的程度上,只不过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历史,选中的故事也不太具备代表性。
孔雀个人的感觉很细腻,比如烧开的水壶打搅了他们的练琴,不过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实在没必要用长镜头表达,第五,六代导演似乎都过分的喜爱用长镜头来表达一些无意义的生活常态,很是缺乏观赏性。
作者: 大头笨笨    时间: 2005-11-3 14:09



QUOTE:
原帖由不一定驴驴于2005-11-03, 0:16:39发表
个人多国产电影不太了解,但个人的感觉,清红和孔雀都没达到一种能引起艺术效果的共鸣,清红再很大的程度上,只不过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历史,选中的故事也不太具备代表性。
孔雀个人的感觉很细腻,比如烧开的水壶打搅了他们的练琴,不过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实在没必要用长镜头表达,第五,六代导演似乎都过分的喜爱用长镜头来表达一些无意义的生活常态,很是缺乏观赏性。

说到长镜头,那真是够烦的了。
比如贾樟柯的《任逍遥》,一头一尾,斌斌和小济都有开摩托车长达两三分钟的长镜头,美其名曰是向侯孝贤得《南国,再见南国》致敬。
爆晕。
作者: 白木    时间: 2007-1-26 17:06

孔雀
那屁股的确是光突突没毛的
大概揭露美好幻想后的真实 生活才是导演的主要意思把
总有点淡淡的忧伤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