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外国人笔下的中国风情 [打印本页]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37
外国人笔下的中国风情
前言 ——窥视东方文化的西方
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早已开始,但是形成规模是在明清时代。1582年利玛窦来到中国,初以僧自称,后又称儒,他穿儒服,说汉语,谦虚谨慎地接受中国文化,适应中国文化,成功地把基督教传人中国,随即耶稣会士纷纷来华。与此同时,欧洲商人和以通商为目的的各国使节也来到中国,前者集居于澳门、广州,后者通常由广州沿北江、赣江、长江人运河一路北上直达北京。到了近代,当中国门户被列强大炮打开以后,心态各异,身份不同的西方人更是蜂涌而入。
入境问禁,入国问俗,何况中华文化博大深厚。以早期来华传教士为例,在他们的著述中,就津津乐道于其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介绍中国文化,探究中国文化,如《利玛窦中国札记》 、李明《中国礼仪》、钱德明《北京传教士关于中国历史、科学、艺术、风俗习惯录》等等。在这中间,有一种特别的方式——绘画。与文字记载不同,绘画给人以一种直观的感觉,可以表现出一些不可言传的内容。作为一种直观的表现方式,在1839年摄影术发明以前,没有其他手段可以与绘画相比;摄影术从西方传来并能较为广泛的运用,又需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此期间绘画依旧是最重要的手段。中西绘画又有很大差异:中国传统绘画崇尚写意,即使是一些写实的画也因过于平面化而在表现真实场景方面大打折扣。西方绘画不同,它以焦点透视为基础,讲究人与物的比例,讲究明暗对比,用笔细腻,因而能够仓!造出一种如临其境的逼真效果,在本书选用的图版中,这种效果在一些铜版画中尤能感受到。
西方人观察中国社会,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本书136页“南京附近一官员家”的原说明中就拿中国人的居室与古希腊、古罗马进行对比,与庞贝古城的考古发现进行对比,与当时的欧洲、印度、波斯进行对比,这在同时代(十九世纪上半叶)未出国门的中国人是无法想象的。从比较文化的角度观察中国,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能够注意到中国人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现象,注意至为中国人自己所不屑一顾的现象,发现为中国人自己未曾发现的事物内涵与侧面,提出不同而又十分重要的观点。比如说耍坛子,这门杂技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是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但在西方人眼里却是了不得:“亚洲人都是表演手技的不凡专家,但似乎没有人像中国人那样把平衡艺术推进至帅,此完美的地步。”肩担一副行当、走街串巷的铁匠,对中国人来说一点也不起眼,但是一经对比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因为在欧洲,铁匠用具粗笨极了,而在中国却被“天才地简化”,“中国铁匠把铁凳、铁匠铺简化得如同钉子或一掬煤灰一样可以随身携带”。其中铁匠使用的风箱尤其受到称道:“中国的风箱不同于其它国家,虽然很简单,但确实是所有风箱中最好的”。拉洋片通常被认为是从西方传入的,但从1800年出版的一本画册中得知早期来华的西方人就已在中国见到并且颇感惊奇:“是欧洲人借鉴中国人的还是欧洲人自己发明的,此事难以裁决,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这种无害的娱乐品在东西方非常相似。”这一事实应该引起有关研究者的注意。关于吸烟的记述更是值得我们深思:十八世纪时,中国吸烟问题竟然那么严重,“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包括妇女,甚至是8至10岁的男女小孩,无论他们生活条件如何,都配备着吸烟用具,在街上,在劳动时,烟斗难得从嘴里拿出来。”
西方人记述中国并非从利玛窦开始,至少在十三世纪就有一位伟大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写下了一部举世瞩目的《游记》。但是马可·波罗时代往返于欧洲与中国之间的人物屈指可数,他们居留时间较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观察了解中国社会,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而在明清之际,进入中国的传教士便是数以百计,他们分布地域广,停留时间长,有条件对中国文化进行详细的了解与研究,到了近代,来华的西方人更可说是铺天盖地。作为一个商人的马可,波罗,他所受的教育和文化素养是不足的;明清之际的耶稣会上不同,他们受过严格的训练与培养,被选派到中国的传教士更是经过近乎挑剔的选择,除了熟谙神学理论,诸如哲学、伦理、语言、物理、数学等等亦有相当造诣,其中也包括一些绘画高手,如郎世宁、王致诚等等,他们的学识素养对于他们观察了解中国社会当然十分重要,至于近代,在铺天盖地而来的西方人中,不可否认有一部分是受过较好教育的。马可·波罗参予中西文化交流是自发的,到了明清以后却不同,耶稣会士确立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打成一片的政策,他们不仅着汉服,说汉语,而且如白晋等人还用汉文著书立说,他们自觉地观察中国社会,潜心研究中国文化,其中当然也包括那些画家,他们甚至在作画时也有意吸纳一些中国画传统。耶稣会士的这一做法获得了成功,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同时代的及其以后的其他来华西方人,比如说1800年出版的《中国风俗》画册就与在广州从事贸易的西方商人有关。正因为有上述各种因素,西方人关于中国的记述能够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本书收录的图画,涉及的内容就己遍及东西南北各地,这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广度。至于深度,他们的记载已不再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往往能够细致入微,并且还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关于酒,西方人注意到的不仅是中国人喜欢喝酒这一现象,而已从中认识到,因为中国人喜欢喝酒,喜欢喝的又是米酒,消耗了不计其数的粮食,在一个灾荒不断、饥谨连年的国度,无疑是在火上浇油。确实,奢侈与浪费是中国积贫积弱的一大原因。
毋庸讳言,用西方人的眼光来观察中国,未免有其局限,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妥的甚至是错误的记载与见解。如图,一个人手提放着各色饼的篮子,根据原图说明是个药商,是个贩卖中草药同时也兼带治病的江湖郎中。江湖医生本来鱼龙混杂,也许也确实有人将中草药制成各色饼状,但至少不应该把他作为一个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形象介绍给读者。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又有一个认识过程,这一点从书中收录图画的画面上就可体会到:西方人画的中国人物形象往往带有西方人的特点,而且越是早的画越不像中国人,正是由于这一点,本书专专门选录了一些二十世纪西方人画的画,如图“二十年代女子装束”,画于1925年,图中形象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当来华西方人接受中国文化并向他们的同胞介绍中国文化时,中国人也从他们身上接受了许多东西。也是基于这一点考虑,书中选录了诸如跑马厅、交谊舞、公园等部分作干二十世纪的图画。
本书所有的图画来源于西方人编辑出版的44种图书,除了由于上述原因少量地选用了二十世纪前期出版物外,绝大多数是十九世纪以前的,最早的出版于1665年。画的内容倾向于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画的种类则是多种多样的。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38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39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39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40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41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42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43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44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44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45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46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47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47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52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53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54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55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56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57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58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0:59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00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01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02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06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07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08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09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10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11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12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14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17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18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19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19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22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23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23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24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25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26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27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28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29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30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32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33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34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35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36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37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38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39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40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41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42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43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44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44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45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46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47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47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48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1:51
累死了.......
这位画家感觉画的都是浙江福建一带的风土人情,应该是清朝时候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5-10-13 12:25
贴图辛苦了!
换一种眼光欣赏下神州的山川物貌、风土人情,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作者:
白手违命 时间: 2005-10-13 13:36
辛苦辛苦,记得康熙帝过80大寿时,英国女皇派马尔格尼一行贺寿
随行中有一画家在途中也画过类似的具有西洋画风的中国风俗画.....
作者:
轩辕小混混 时间: 2005-10-13 18:45
赞一个~
斑竹不加精说8过去A.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10-13 19:48
原帖由轩辕小混混于2005-10-13, 18:45:06发表
赞一个~
斑竹不加精说8过去A.
这个能加精那偶精华早浦出来了
除了原创这里其他几乎没可能加精滴
作者:
梓庭君 时间: 2005-10-13 22:49
老外笔下的中国人乃至中国的建筑、物事总感觉怪怪的,不知道中国人画的西洋画是不是也是这样。
作者:
大到暴雨 时间: 2005-10-14 10:13
建筑就算了,人、物都是挺写实的,对清朝服饰等杂七麻八感兴趣的人,或许还算是资料呢。
作者:
潇湘暮客 时间: 2005-10-17 23:22
不光是建筑,就是人物,看起来都怪怪的~
作者:
晨山尚书 时间: 2005-10-18 12:11
外国人笔下的中国风俗画倒别有一般滋味,应该主要是东南的吧
作者:
贺兰拍马 时间: 2005-10-19 00:25
怎么看着感觉怪怪的?
作者:
山贼甲 时间: 2005-10-20 18:39
辛苦辛苦
从外国人眼里看那个时候的中国,还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作者:
象郡象 时间: 2005-10-24 05:24
都是北京的啊,还有颐和园+午门呢
作者:
鸾舞碧霄 时间: 2005-10-24 10:41
当时大家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错呀
衣服上基本没见什么补丁
作者:
随云逐水 时间: 2005-10-26 14:30
很逼真的诺!
老灵的!
作者:
百合 时间: 2005-10-26 21:12
男人都是大辫子,而且女装也不漂亮.
这就是华夏?!
作者:
西陵松柏 时间: 2005-10-28 06:42
感觉风景很好啊
而且好象人民生活富足
作者:
凯坦尼古斯基 时间: 2005-10-28 10:46
楼主辛苦.
从另一种视角看斯时的中国(应该是清朝中晚期江浙湖广一带)别有风味.
抛开国人对西洋画技法先天的微妙感知(也是让我们觉得不伦不类的原因),
应该说还是很写实的,尤其是细节.
对不少学科也不无参考作用(历史经济学/民俗学).
作者:
凯坦尼古斯基 时间: 2005-10-28 10:52
原帖由百合于2005-10-26, 21:12:11发表
男人都是大辫子,而且女装也不漂亮.
这就是华夏?!
由此也可见该系列作品基本写实的性质.
而非凭籍个人印象与喜好,对所谓中国风情浮光掠影一味的拼凑涂抹.
其一,应该是清朝中晚期江浙湖广一带的"太平盛世".而不是所谓"长发勘乱"时期.
其二,"深闺之说"现代人大都已经遗忘了.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