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郭嘉死得晚两年三国的历史要改写吗? [打印本页]
作者:
隐者刘 时间: 2005-10-8 12:43
赤壁战败原因众多
楼主说的对曹军起瘟于是不得天时,赤壁天堑是不得地利,郭嘉虽死然啊瞒手下谋士如云,但善水军的毕竟不多\江东孙权人才济济\是以人和各占一半.
所以一人不足以改变历史.
作者:
大头笨笨 时间: 2005-10-8 13:31
如果郭嘉真的不死,那曹操赤壁之后就要去哭戏志才了,呵呵,总要找个人哭一下的。
作者:
天涯雪 时间: 2005-10-8 13:52
虽然我非常非常喜欢奉孝,但我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赤壁的结果,这场战争并不败在人谋而是败在时势,程昱、荀攸等人都阻挡过曹操出兵,认为当时北方初定,人心思安,应该民休养生息,而兵士连年征战,此时亦应休整疲惫之师,不宜对外用兵。而曹操没有听从众人,一意孤行,这场战争在他决定南下时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唯一让我有猜测的是如果奉孝在,他是否能劝得住曹操,不过当时的曹操平定北方,正是野心蓬勃之时,即使他对奉孝的话向来极其重视,这一次能否听得进是很说的,人心,毕竟是最难把握的。
作者:
Sphynxyu 时间: 2005-10-8 13:58
楼主应该搞清楚一点:"历史是无法假设的",要是曹操他爸把曹操射在墙上了呢?
作者:
spzjl 时间: 2005-10-8 17:16
各位可能误会鄙人的意思了,我并没有否定曹操会输,只是认为奉孝在的话,曹军不至于败的如此惨烈,大家都知道赤壁曹军真可谓是“一败涂地”,从此退回北方不敢轻言战事,以至于刘备在南方能够迅速发展(东吴倒一直不思进取,从头至尾一直守着那点祖宗留下来的遗产)。
如果奉孝在的话,曹军虽败但能够迅速卷土重来,曹操一直认为只有刘备才是他的最大竞争对手(“煮酒论英雄”说的很清楚),鉴于当时北方又基本上平定,只要赤壁一战没有对曹军的士气打击太大的话,曹操拼死也不会让刘备有喘息的机会。
作者:
岑平 时间: 2005-10-8 18:32
……
無論誰的死或者舉動改變一分一毫歷史也會改變的……
…………
假設的話沒什麽意思了……
作者:
益德张 时间: 2005-10-8 18:40
……曹仁置酒与操解闷。众谋士俱在座。操忽仰天大恸。众谋士曰:“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戏志才耳!若戏志才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戏志才!痛哉,戏志才!惜哉,戏志才!”郭嘉、程昱等谋士皆默然自惭。
作者:
spzjl 时间: 2005-10-8 19:48
原帖由益德张于2005-10-08, 18:40:21发表
……曹仁置酒与操解闷。众谋士俱在座。操忽仰天大恸。众谋士曰:“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戏志才耳!若戏志才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戏志才!痛哉,戏志才!惜哉,戏志才!”郭嘉、程昱等谋士皆默然自惭。
怎么能随便拿奉孝与人比呢,奉孝的谋略可是有目共睹,下面给大家看看奉孝短短一
生的成就:郭嘉劝曹操捕杀刘备,后又阻止曹操放走刘备、官渡之战后曹操想攻击刘备但
怕袁绍乘机进攻,郭嘉料定袁绍不会进攻才使曹操下定决心扫除在徐州的刘备,为日后平
定北方扫除了后顾之忧、后来袁绍死后,料定袁氏必定会内乱因而力劝曹操不马上进攻、
远征乌桓时料定刘表疑忌刘备而不会乘机袭许以及看出曹操军队的弱点力劝曹操放弃辎重
轻军快速前进从而一举破敌的也是郭嘉
以上成就岂能说赤壁战败后曹操只是找借口随便搪塞?假如换成你的话你会恐怕也会
发出这样的感慨吧!难道你也只是虚伪的塘塞而已?!
作者:
fchu 时间: 2005-10-8 19:54
奉孝不过是戏志才的替补
作者:
spzjl 时间: 2005-10-8 20:20
哪个教练这么有个性,竟然用二流球员当主力,一线球员当替补,或许这个教练经常出奇兵,呵呵呵……
作者:
spzjl 时间: 2005-10-8 20:21
郭嘉简介
公元170年
⊙出生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
--------------------------------------------------------------------------------
日期:~~
⊙早年听说袁绍求贤若渴,遂往之。但不久看出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纳才而不知用,难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遂去之。
--------------------------------------------------------------------------------
日期:公元196年 (27岁)
⊙曹操得力谋士戏志才死,求才于荀彧,彧荐郭嘉。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大有相间恨晚之意,曹操慨叹道:“能助我成就大业的非此人莫数!”郭嘉也欣然觉得“真吾主也!”遂出仕,被表为司空军祭酒。
⊙ 从此,二人开始了十一年的黄金搭档。
--------------------------------------------------------------------------------
日期:公元197年 (28岁)
⊙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与信羞辱。操就北方之势问计荀彧,郭嘉。出来乍到的郭嘉详细立体的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状况对比,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劝说曹操征讨吕布。郭嘉的分析流畅缜密,很具说服力,不但重新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从而正式将自己送入了曹操军事智囊的核心。
--------------------------------------------------------------------------------
日期:公元198年 (29岁)
⊙吕布击败刘备和曹操的援军收纳了泰山贼部若干,势力壮大,虎踞徐州。曹操将战略重点转移到了东线,对吕布展开攻势。
⊙ 吕布在前期遇挫后固守,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
⊙ 郭嘉和荀攸却看出胜机。郭嘉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提出有勇无谋者若之气衰力竭只时便不久于败亡的观点,劝曹操急攻。曹操从谏,果然一鼓作气擒杀吕布。
--------------------------------------------------------------------------------
日期:公元199年 (30岁)
⊙曹操派刘备朱灵联合袁术。郭嘉看破刘备狼子野心,与程昱,董昭谏曰:“刘备不可谴也!”曹操从言大悔,派人追刘备回来,已经来不及了。后来刘备果然杀车胄叛走,联合东海贼寇聚数万之众欲与袁绍联兵。
⊙ (关于这一节,参考《傅子》及《资治通鉴》。《三国志》中没有相关记载,仅见于裴注。但是《魏书》中有完全相反的记载,说有人劝曹操杀刘备,郭嘉劝曹操莫因一害而伤众士之心,曹操笑而附之。)
--------------------------------------------------------------------------------
日期:公元200年 (31岁)
⊙曹操谴将征讨刘备,不克,欲自讨之。诸将都惧怕袁绍偷袭后方劝阻曹操,曹操拿不定主义,问计于郭嘉。郭嘉说:“袁绍性格迟缓多疑,就算要偷袭也不会很迅速。但刘备的势力刚刚聚集不久,众心未附。如果实行闪电战,必然得胜。”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获其妻子,擒关羽,进而又击破了和刘备联合的东海贼寇。
⊙
⊙ 同年,曹操和袁绍对峙于官渡,正要展开一场生死决战。
⊙ 此时,江东小霸王孙策刚刚成就江东霸业,乘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遂有谋图中原之心。
⊙ 曹军得知这个消息都很畏惧,只有郭嘉料道:“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杀的都是深得人心众养死士的英雄豪杰。而孙策本人又轻率疏于防备,虽然有百万之众,但还是和孤家寡人一样容易对付。如果有刺客伏杀,只不过能凭借一人之勇罢了。我看他必然死于匹夫之手。”(此前董卓,曹操都遭到过刺杀)果然,孙策是年死于许贡家客的刺杀,北进计划毁于襁褓。
⊙ 曹操终于打败了强于己数倍的袁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
日期:公元203年 (34岁)
⊙袁绍已死,袁尚、袁谭被逐退到黎阳。诸将想乘胜攻破二袁。郭嘉说曹操道,谭尚素来互不相服,又有郭图,逢记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搀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刘表,静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一举可定也。曹操十分赞同,于是南征,在军队形至西平的时候,果然谭尚变起,袁谭被击败走保平原。曹操轻而易举的分别击破了袁尚袁谭。
作者: 天涯雪 2004-10-14 11:36 回复此发言
--------------------------------------------------------------------------------
2 郭嘉年谱
⊙ 是年,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
⊙
⊙
--------------------------------------------------------------------------------
日期:公元205年 (36岁)
⊙郭嘉建议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并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彻底巩固目前的控制抵御。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甚至重用了曾经诋毁过自己的陈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
日期:公元207年 (38岁)
⊙袁尚逃入乌桓。诸将都说:“袁尚已如丧家之犬,关外夷人贪婪不义不会支援他们的。如果再做远征,刘备必然会挑拨刘表袭击许昌,万一有什么变数怎么办?”郭嘉进言道:“胡人自持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覆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迟早是隐患,现在四州未稳,袁家的影响还很大,这个时候南征,胡人一动,旧臣复应,民夷俱动后方就不安稳了。刘表是个只知坐谈的政客,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必然会对他有所防备不尽其用。现在虽然是虚国远征,但一劳永逸,就再也没有后患啦。”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立刻进兵辽东。
⊙ 到了易城,郭嘉觉得推进的速度还是太慢,进言道:“兵贵神速。现在千里远征,辎重太多,行进缓慢,被对方有所觉察必然就要做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曹操于是便问计熟知辽东地理的田畴,行小路奇袭柳城,大破仓促应战的敌军。这一战也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具有深远的影响。
⊙ 在从柳城回来的途中,也许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日夜急行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逝,一代星陨。曹操痛拗失声,嘉表奉孝,增邑八百户,谥贞侯,并谓荀彧等曰:“你们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只有奉孝最年轻。等到天下事竟,我还要将后事托付给他,但他夭折在巅峰之年,难道这就是命运吗!”
⊙
⊙ 嘉长子奕,字伯益,为太子文学,也早逝。子深,猎先后继承封嗣,生平不详。
⊙ 嘉孙敞,字泰中,有才识,位散骑常侍。
--------------------------------------------------------------------------------
日期:公元208年 (郭嘉去世的次年)
⊙曹操兵败赤壁,叹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又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作者:
天涯雪 时间: 2005-10-8 20:59
楼上这个……不是我家“天生郭奉孝”的年谱吗?
怎么跑到这来了!
作者:
superzz_0 时间: 2005-10-9 06:25
原帖由大头笨笨于2005-10-08, 13:31:19发表
如果郭嘉真的不死,那曹操赤壁之后就要去哭戏志才了,呵呵,总要找个人哭一下的。
这位说的搞笑,不过确实个体的作用其实很有限
作者:
yanhy 时间: 2005-10-9 07:32
原帖由spzjl于2005-10-08, 20:20:47发表
哪个教练这么有个性,竟然用二流球员当主力,一线球员当替补,或许这个教练经常出奇兵,呵呵呵……
这个历史上的戏志才应该是很厉害的,决不是二流货色。估计和郭嘉伯仲之间。
作者:
攻强守弱 时间: 2005-10-10 00:23
郭嘉虽在戏志才死后被旬玉推荐给曹操,可是却不要认为郭嘉就比戏志才差,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是否诸葛亮就比徐庶差呢
作者:
百里无风 时间: 2005-10-10 10:23
至于郭嘉倘若真的在世,是否能解赤壁之败也这也只是后人对于曹操的哭奉孝一说的臆测吧了。成败于否谁又能知呢?
作者:
秋水无痕 时间: 2005-10-10 14:00
是个未知数,但三国故事会更加精彩,试想三国中如最后郭嘉与诸葛斗智,肯定是好戏连连,惊心动魄。
作者:
fchu 时间: 2005-10-10 22:07
如果郭嘉真的有才 那么他活着在赤壁之战前就应该提出个十败论而被曹操砍了
而不应该在这YY他阻止曹操战败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5-10-10 22:39
转一个中华三国在线04年的帖子
原作者标注的是周泽雄
这个帖子基本说明了郭嘉在曹智囊团的特殊作用 属于挺郭派中较优秀的文章
天生郭奉孝
这个人有一双望穿秋水的眼睛。
这个人有一道洞穿人心的目光。
世上自古就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天才,他们的功业,即使不是高入云霄,改天换地,却至少是不可理喻的,他们以自己拗转正常生命成长链的成就,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常识猛不丁受到沉重打击。读过俄国诗人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人,肯定会被诗人画影图形、直指心源的惊世笔墨弄得目瞪口呆。凭区区二十二岁的经历,他哪来如此深刻练达的人世见解呢?他对毕巧林多重性格的准确把握,曾使得俄国公认的小说大家契诃夫叹气不已。韩国神童李昌镐的成就同样令人不可思议:他的天才最神奇之处在于他在棋盘上完全无意卖弄天才。如此纯青的炉火,如此宠辱不惊、渊停岳峙的棋枰风格,究竟是如何与少年心性结合在一起的呢?在他那老僧入定般的镇定从容之下,我们发现擅长在棋盘上下出最为灵动不羁的着手的中国天才棋士马晓春,竟常常显得不知所措。我们能理解法国诗人兰波十九岁前已完成全部的杰作,也能理解吴清源当年以神乎其技的天才把整个日本棋界打趴在地,但莱蒙托夫和李昌镐,他们的成就却分明逸出常理,使我们赞叹之余只能再忙着感叹:世界的确是诡谲多变的,难道李昌镐像传说中的老子那样生来就长有一头白发?难道莱蒙托夫未出娘胎已经历过惨痛的失恋?
回到本篇的主人公,我想知道那位曹操手下最年轻、最诡奇的谋士郭嘉,究竟是如何炼就那一双惊世的目光,能够一瞥之下就看出他人的肺腑?
在郭嘉追随曹操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为曹操东征西讨贡献了相当多的谋略,通过这些谋略我们无法肯定他是否饱读兵书,他似乎也很少将自己的计谋归纳成一句现成的兵法术语,不像荀彧时而玩一招"二虎竞食",时而又一招"驱虎吞狼"。我们能肯定的只是,他所贡献的计策,每一条都出人意外,每一条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危险,每一条都取决于敌手的心理状态是否严格遵循他的调度。我们且看下面几个典型的郭嘉式谋略:
曹操大军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敌强我弱,形势堪虞。与此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身后那个不安分的枭雄刘备,怕他突然发难,在背后捅上一刀。但正面的强敌已不克应付,曹军又怎能分出兵马,实施两面作战呢?郭嘉说"可以",而且事不宜迟,必须趁刘备目前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急出重拳,把刘备一举打败。至于袁绍,郭嘉料定他不会有何动作。"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这段时间差,正可用来消灭刘备。----这难道不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空城计"吗?使这项大胆计划得以成立的唯一条件,就是袁绍在该出手时不出手,不然,曹操将遭灭顶之灾。
也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又一个不安的消息传遍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铛铛作响,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将门虎子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业。孙策是令人恐怖的,曹营中人人胆寒,就像他的父亲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卓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的透彻了解,郭嘉断言孙策必定会在半路上死于刺客之手。----与其说这条计谋大胆,不如说它荒诞,难道能将曹操大军的命运,能将曹操"天下归心"的雄心寄托在那几个天知道会是谁的刺客身上吗?难道能保证这些刺客不仅能够得手,而且一定会在孙策赶到许都前得手吗?当年为陈寿《三国志》添注的裴松之先生,读到上述记载显然也被弄傻了,他的大脑想必只能理解所谓"上智",对于郭嘉在这里体现出的"神智",则无能为力,因此,他断言孙策后来死于许贡家族的刺客之手,只是一个巧合而已。
真是巧合吗?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不久咯血而死,兵权落入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之手。曹操很想乘胜追击,安定北方,但有一点又不能不防。刘备自上次失败后,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在荆州牧刘表身边又积聚了相当的实力。根据曹操此时对刘备志向的了解,他有理由担心自己孤军远征之际,刘备会在背后发难。这时,郭嘉明月清风般的笑声再次在曹操军机会议堂上回响起来:主公你尽管放心地去远征,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不妨,我料定刘备无法给你添麻烦。不是刘备不想添,而是有人会代替主公加以阻止。谁?荆州牧刘表。郭嘉的原话是这样的:"(刘)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刘)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何其言简意赅,又何其潇洒从容。--问题是,曹操再次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事实也再次证明了郭嘉的预见。曹操一支大军,完全以一派无后顾之忧的态势,远离都城,"孤军远征"去了。
曹操在对袁绍两个宝贝儿子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恐怕还要费点周折,士卒也将伤亡不小。郭嘉再次以自己玩人心于股掌之间的洞察力,劝曹操暂且收兵,先看一场兄弟阋墙的好戏,待两兄弟两败俱伤之后,再坐收渔利不迟。郭嘉凭什么认为这两个刚才还一致对敌的兄弟,只要曹操一退兵,便立刻会自相煎食起来呢?不知道,我们知道的只是,郭嘉预料的丝毫不差。
这种独一无二的谋略术,在郭嘉死后,也被善于学习的曹操玩了一手。后来当袁尚、袁熙二人投奔辽东时,曹操再次勒兵不前,停止追击,静候辽东太守公孙康将二人的首级送来。----也许罗贯中不相信曹操也会有这种谋略,也许他出于对郭嘉的敬意,结果在小说中,罗氏仍然以一回"郭嘉遗计定辽东",将这个计谋算到了郭嘉头上。
有一段话经常被人提到,并以此作为郭嘉才智的明证。当曹操正为自己是否具备与袁绍对抗的能力而委决不下时,郭嘉口若悬河,滔滔汩汩地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我曾多次对郭嘉这番陈辞犯过疑,我觉得正如孟子、贾谊的雄辩中往往藏着某种大而无当的内容一样,郭嘉的这段分析似乎也搀杂着不少水份,其中重复冗沓之处正亦不少。"度胜"、"谋胜"无甚区别,"德胜"、"仁胜"、"明胜"、"文胜"等,分类亦不甚科学,有凑数之嫌。按此段大话陈寿不载,见裴松之注引的《传子》一书。我的观点是:郭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若去除话中对袁绍的藐视,则其余种种均可见出传统儒士的迂阔诞夸习气,与郭嘉擅长的一针见血风格完全背道而驰。郭嘉并非不具备口若悬河之才,否则曹操也不会作出"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的评价,但郭嘉的发言应该更具针对性才是,应该更为简洁、干练才是,他感兴趣的首先在于可操作性,在于其中智慧的含量,而不是侈言行动的理论依据。我们知道曹操之所以与郭嘉最谈得来(所谓"惟奉孝最能知孤意"),正在于两人有着相近的务实风格,试着感受一下曹操诗文的实在风格,亦可知大言炎炎的风格(即使其中颇含哲理)不太可能得到曹操的激赏。
将曹操与他对手的关系看成战国时代秦与六国的格局,也许会有助于我们认清当时的形势。由于其余诸侯大多仅为割据之雄,他们习惯于偏安一隅,并无鲸吞四海之志。他们的用兵行动往往更像一种不够光明磊落的冷拳,只在有利可图之时实施偷袭,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这样,独以"六王毕、四海一"为己任的曹操,便正可效"连横"之法,利用别路军事集团的弱视短见,予以各个击破。事实上曹操曾大打"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交错使用恐吓和安抚之法(如遣钟繇安抚西北,不断地给暂时无力顾及的人物封官许愿等),以便在中原集中优势兵力,对强敌逐一击溃。这与当年出函谷关的秦军,利用六国间的利害关系最终一统天下的做法,确也不无相似之处。这里,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
这个弱不禁风的青年,有着惊人的胆略。他的作战计划总是最大程度地追求效率,为此不惜将风险系数每次都置于高危点上,他对对手心理的揣摩已经到了神而化之的程度,以致我们难免会想:总不见得郭嘉正好算度到袁绍的爱子会在曹操进攻刘备时生出一屁股的疥疮,导致袁绍方寸大乱,从而放弃了一举击败曹操的绝佳时机?中外战争史上,恕我孤陋寡闻,我的确没有看到这种先例,而郭嘉竟屡试不爽,曹操竟言听计从。
郭嘉的谋略当然也非全然寄托在对对手心理的把握上,但却无一不是寄托在甘冒奇险的胆量上。他说服曹操放弃辎重,突袭乌丸的那一仗,不仅打得极为漂亮,在曹操军旅生涯中也最为凶险。建安十一年夏天,北方多雨,道路难通,曹操在设置了一些撤军假象之后,暗中率领一支轻装精兵,在向导田畴的带领下,"堑山堙谷五百余里,"来到早已废弃的西汉右北平郡治的废墟,经过被乌丸毁坏得破败不堪的辽西大道,突然出现在蹋顿王的背后。乌丸军措手不及,首领蹋顿也被张辽击杀,同年秋天,袁尚终于被彻底消灭。这次行军由于路况极端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须掘地三十多丈才能见水。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地,并一举救出不少沦陷敌手的汉人。且不去争论这一仗是否属于反侵略的正义之战,仅从兵家权谋的角度看,它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郭嘉虽然没有参加这次行军,但他年轻的生命正是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征途上,不支倒下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将曹操的戎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为前后两部分,也许更能看出一些问题。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后剿灭吕布、袁绍和袁绍余部的战斗中,郭嘉居功至伟。用曹操自己的话说则是:"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郭嘉死后,曹操除在西北面与马腾、韩遂等草寇型军阀的战争中取得一些战绩外,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赤壁之战后,更留下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对此曹操本人亦深有体会,不然他不会选择"毒恨"这个强烈的字眼来概括失去郭嘉的心情,不然他不会在赤壁战败后的退却路上,发出这样一声孤猿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虽然中国史籍在刻画人物细微举止方面常显得粗率和语焉不详,但我们仍能从中捕捉出曹操在郭嘉临死前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这是一代雄主曹阿瞒最为无助、最为软弱的时刻,他像一个慈祥的外婆,不断地去郭嘉病榻前探视,刚刚摸了摸他发烫的额头,刚刚出得院子,突然又神智昏昏地折返回来,看看为郭嘉配的汤药,熬好了没有,结果,惊慌失措中,反而不小心把汤药泼了一地。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反正郭嘉死了,曹操坚强的神经暂时有点失常。一连几天他都给荀彧写信,里面充斥着绵绵无尽的哀痛之情:"追思奉孝,不能去心。此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何得使人忘之!"在"时事兵事"上被曹操称许为"过绝于人",正好像在智谋上得到诸葛亮的嘉许,都可说是最高的褒奖。有曹操为郭嘉流的大把大把眼泪作证,我们也可相信曹操说此话时的绝对真诚。
根据零碎不全的资料,我且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对郭嘉再做一番还原性的努力。
没人知道他长什么样,但我们可依据对所谓魏晋风度的一般理解,想象他有一种风神俊朗的气度,一条清瘦的身影,和一双波光粼粼的眼睛。如果他也有抟丹服药的习性,我们也可假设他穿着一件非常宽敞的大袍,假设他经常衣冠不整,服装像孔乙己那样可以连穿一季而不换,虽然,据鲁迅先生的意见,魏晋人的服药习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丹药),始于稍后何晏先生的提倡。郭嘉的出生地颍川(今河南登封、宝丰一带),虽然战乱频仍,但同时也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才库,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十之六七倒出于此地。躬逢其盛,浸染其中,我们自可想象他那逸兴遄飞的求学环境。然而弱冠之年,郭嘉即已养成"不与俗接"的清高脾性,和后来的诸葛亮一样,他好像也更热衷于当一个向社会大翻白眼的隐士,除了二三知己或个别慧眼独具的高明人物(如曹操手下最具总理之才的谋士荀彧),人们对他的了解非常有限,他当隐士的年龄看来比诸葛亮还要年轻些。在他二十一岁左右的时候,也许拗不过几位游学同年的坚邀,郭嘉一度也曾在袁绍的宫墙里出入过几天,仅仅几天的时间,他便对袁绍(包括他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看得一清二楚。他离开得非常坚决,顺便扔下这样几句把袁绍看到骨子里的判语,供袁绍手下那两个著名谋士辛评、郭图参考:"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如此时光荏苒,又过了四五年,在高贵、儒雅的荀彧的推荐下,郭嘉来到了曹操面前。两人立刻一见如故地攀谈起来。在这位小自己十六岁的天才青年面前,曹操与后来刘备在小自己二十岁的诸葛亮面前一样,顿生一股如鱼得水的欣悦感。曹操性格中最为人称道的通脱和不拘成见,眼前这位小老弟竟也表现得那么充分。他的思维里有一种1000年后才为中国士大夫中的精英逐渐把握的禅宗式的能力,能够在纷扰繁冗的万机中一举把握要害。曹操与郭嘉初次接谈的内容已全然无考,但我相信其中有某种"隆中对"般的智慧,郭嘉肯定以自己明晰的直觉和一语道破天机的颖悟力,让曹操一下看到了未来,就像诸葛亮为刘备画的那张三分图一样。不然,我们将无法理解曹操那一声由衷的感叹:"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事实上也正是这一次谈话,使郭嘉坚定了辅佐曹操的意念,这以后曹操的仗便越打越漂亮,甚至从每一次失败中,他都能立刻找到反败为胜的契机,结果,失败倒成了某种战术上的抛砖引玉,或两将相斗时的所谓"拖刀计"。
"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见人心"(季札),这句曾得到鲁迅先生肯定的判断,不知是否也能反之成理,即中国之君子,若明于见人心,通常便会陋于知礼义。至少,郭嘉属于这种人,在严于治军的曹操营帐里,他也许有着最为落拓不羁的步态,最为不拘常理的行为,虽然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郭嘉仍然有着种种嘉言懿行。他的死因显然与水土不服有关,但他会不会是曹营中的阮籍,平素手上总也离不开杯中物呢?曹操手下的纪律检查官员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的不够检点打过他的小报告。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全然忘记了自己当年设五色棒时的严刑峻法精神。不仅如此,他暗地里还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呢。曹操多半是这样譬解的: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我们所看到的郭嘉,是一个不拘成见,思路诡奇大胆的天才谋士,这一点他和后来蜀国的治国大师诸葛亮构成了鲜明的区别。拨开后人在诸葛亮头上人为添加的神奇光环,今人已越来越能认可陈寿当年对诸葛亮的这句评价:"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一生谨慎、严于律己的诸葛孔明先生,事实上从来不曾打过一个值得被人写入教科书的经典战例,虽然他宏观把握时势的能力,可说并世无俦。在长年带兵在外的军旅生涯中,曹操习惯于将管理后方的重任,托付给尚书令荀彧,而总是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因此,郭嘉并没有多少机会体现自己的治国才能。然而,曹操无疑认为郭嘉是具备治国才能的,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百年之后,愿意将天下事托付给郭嘉,就像刘备后来在白帝城里把天下事托付给了诸葛亮一样。总体上看来,对谋士的建议极为重视、较少独断专行的曹操,偶尔的力排众议,往往也因为这样一个前提:"此郭奉孝与我有同见也。"如曹操坚持不杀刘备的主张,就只有郭嘉附议。遗憾的是,曹操对郭嘉意见的领会不深,致使后来放虎归山,铸成大错。郭嘉的本意是对刘备实施软禁,虽不必杀,但绝不可纵,"一日之纵,数世之患。"后来曹操让刘备带兵打袁术时,郭嘉恰巧不在,这便留下了无穷后患。这大概也是曹操唯一一次没有听从郭嘉的意见,竟从此种下了不可弥补的后果,难怪他要感叹"恨不用嘉之言"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岁的郭嘉病亡。同年,刘备从卧龙岗里请出了诸葛亮。没能看到这两个不世出的天才彼此斗智,作为历史的看客,我深感遗憾。
作者:
马超将军 时间: 2005-10-10 22:47
原帖由spzjl于2005-10-08, 12:33:21发表
鄙人认为如果郭奉孝死得晚一些的话,火攻计划肯定破产,鉴于当时曹军失利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当时军中的瘟疫,因此说曹操当时能赢也太武断,但是至少赤壁之战即使曹军不能获胜也不至于大败,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蜀汉割据,也就无所谓的三国历史了,因此某得出一个很牵强的结论:郭嘉死得晚两年三国的历史要改写。不知各位同僚的意下何如?
又在拿演义来说事啊,赤壁之战曹军并非完全输在火攻上,主要还是士兵水土不服,患疾病的太多,加上瘟疫流行,另外曹操有些轻敌,战术不当,郭嘉的作用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10 22:49
原帖由天涯雪于2005-10-08, 5:52:00发表
虽然我非常非常喜欢奉孝,但我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赤壁的结果,这场战争并不败在人谋而是败在时势,程昱、荀攸等人都阻挡过曹操出兵,认为当时北方初定,人心思安,应该民休养生息,而兵士连年征战,此时亦应休整疲惫之师,不宜对外用兵。而曹操没有听从众人,一意孤行,这场战争在他决定南下时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唯一让我有猜测的是如果奉孝在,他是否能劝得住曹操,不过当时的曹操平定北方,正是野心蓬勃之时,即使他对奉孝的话向来极其重视,这一次能否听得进是很说的,人心,毕竟是最难把握的。
就是郭嘉建议先定荆州的。他怎么可能阻止曹操?
——傅子曰: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郭嘉传裴注)
有一点,郭嘉对南方瘟疫有敏锐的感觉,因此,很可能当曹军在巴丘感染疾疫时,郭嘉就会劝曹操退兵。当然这只是假设。
——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荀攸传)可见荀攸并不是反对南征的。程昱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孙权不会杀刘备。
作者:
慕容秋 时间: 2005-10-10 22:50
说改写就不必了吧.倒不是说曹操就一定会败.我是想说无论郭嘉早死晚死.三国历史都不会改写.魏国必将统一.理由很简单.得北方者得天下.历来如此.就好像诸葛亮活了那么久.也没能改变历史.
另一个例子.宋军在钓鱼城打死了蒙哥.还是没能挽回灭国的命运啊.
作者:
fchu 时间: 2005-10-10 22:58
原帖由恨地无环于2005-10-10, 22:39:22发表
转一个中华三国在线04年的帖子
原作者标注的是周泽雄
这个帖子基本说明了郭嘉在曹智囊团的特殊作用 属于挺郭派中较优秀的文章
天生郭奉孝
这个人有一双望穿秋水的眼睛。
这个人有一道洞穿人心的目光。
世上自古就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天才,他们的功业,即使不是高入云霄,改天换地,却至少是不可理喻的,他们以自己拗转正常生命成长链的成就,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常识猛不丁受到沉重打击。读过俄国诗人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人,肯定会被诗人画影图形、直指心源的惊世笔墨弄得目瞪口呆。凭区区二十二岁的经历,他哪来如此深刻练达的人世见解呢?他对毕巧林多重性格的准确把握,曾使得俄国公认的小说大家契诃夫叹气不已。韩国神童李昌镐的成就同样令人不可思议:他的天才最神奇之处在于他在棋盘上完全无意卖弄天才。如此纯青的炉火,如此宠辱不惊、渊停岳峙的棋枰风格,究竟是如何与少年心性结合在一起的呢?在他那老僧入定般的镇定从容之下,我们发现擅长在棋盘上下出最为灵动不羁的着手的中国天才棋士马晓春,竟常常显得不知所措。我们能理解法国诗人兰波十九岁前已完成全部的杰作,也能理解吴清源当年以神乎其技的天才把整个日本棋界打趴在地,但莱蒙托夫和李昌镐,他们的成就却分明逸出常理,使我们赞叹之余只能再忙着感叹:世界的确是诡谲多变的,难道李昌镐像传说中的老子那样生来就长有一头白发?难道莱蒙托夫未出娘胎已经历过惨痛的失恋?
回到本篇的主人公,我想知道那位曹操手下最年轻、最诡奇的谋士郭嘉,究竟是如何炼就那一双惊世的目光,能够一瞥之下就看出他人的肺腑?
在郭嘉追随曹操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为曹操东征西讨贡献了相当多的谋略,通过这些谋略我们无法肯定他是否饱读兵书,他似乎也很少将自己的计谋归纳成一句现成的兵法术语,不像荀彧时而玩一招"二虎竞食",时而又一招"驱虎吞狼"。我们能肯定的只是,他所贡献的计策,每一条都出人意外,每一条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危险,每一条都取决于敌手的心理状态是否严格遵循他的调度。我们且看下面几个典型的郭嘉式谋略:
曹操大军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敌强我弱,形势堪虞。与此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身后那个不安分的枭雄刘备,怕他突然发难,在背后捅上一刀。但正面的强敌已不克应付,曹军又怎能分出兵马,实施两面作战呢?郭嘉说"可以",而且事不宜迟,必须趁刘备目前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急出重拳,把刘备一举打败。至于袁绍,郭嘉料定他不会有何动作。"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这段时间差,正可用来消灭刘备。----这难道不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空城计"吗?使这项大胆计划得以成立的唯一条件,就是袁绍在该出手时不出手,不然,曹操将遭灭顶之灾。
也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又一个不安的消息传遍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铛铛作响,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将门虎子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业。孙策是令人恐怖的,曹营中人人胆寒,就像他的父亲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卓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的透彻了解,郭嘉断言孙策必定会在半路上死于刺客之手。----与其说这条计谋大胆,不如说它荒诞,难道能将曹操大军的命运,能将曹操"天下归心"的雄心寄托在那几个天知道会是谁的刺客身上吗?难道能保证这些刺客不仅能够得手,而且一定会在孙策赶到许都前得手吗?当年为陈寿《三国志》添注的裴松之先生,读到上述记载显然也被弄傻了,他的大脑想必只能理解所谓"上智",对于郭嘉在这里体现出的"神智",则无能为力,因此,他断言孙策后来死于许贡家族的刺客之手,只是一个巧合而已。
真是巧合吗?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不久咯血而死,兵权落入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之手。曹操很想乘胜追击,安定北方,但有一点又不能不防。刘备自上次失败后,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在荆州牧刘表身边又积聚了相当的实力。根据曹操此时对刘备志向的了解,他有理由担心自己孤军远征之际,刘备会在背后发难。这时,郭嘉明月清风般的笑声再次在曹操军机会议堂上回响起来:主公你尽管放心地去远征,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不妨,我料定刘备无法给你添麻烦。不是刘备不想添,而是有人会代替主公加以阻止。谁?荆州牧刘表。郭嘉的原话是这样的:"(刘)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刘)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何其言简意赅,又何其潇洒从容。--问题是,曹操再次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事实也再次证明了郭嘉的预见。曹操一支大军,完全以一派无后顾之忧的态势,远离都城,"孤军远征"去了。
曹操在对袁绍两个宝贝儿子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恐怕还要费点周折,士卒也将伤亡不小。郭嘉再次以自己玩人心于股掌之间的洞察力,劝曹操暂且收兵,先看一场兄弟阋墙的好戏,待两兄弟两败俱伤之后,再坐收渔利不迟。郭嘉凭什么认为这两个刚才还一致对敌的兄弟,只要曹操一退兵,便立刻会自相煎食起来呢?不知道,我们知道的只是,郭嘉预料的丝毫不差。
这种独一无二的谋略术,在郭嘉死后,也被善于学习的曹操玩了一手。后来当袁尚、袁熙二人投奔辽东时,曹操再次勒兵不前,停止追击,静候辽东太守公孙康将二人的首级送来。----也许罗贯中不相信曹操也会有这种谋略,也许他出于对郭嘉的敬意,结果在小说中,罗氏仍然以一回"郭嘉遗计定辽东",将这个计谋算到了郭嘉头上。
有一段话经常被人提到,并以此作为郭嘉才智的明证。当曹操正为自己是否具备与袁绍对抗的能力而委决不下时,郭嘉口若悬河,滔滔汩汩地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我曾多次对郭嘉这番陈辞犯过疑,我觉得正如孟子、贾谊的雄辩中往往藏着某种大而无当的内容一样,郭嘉的这段分析似乎也搀杂着不少水份,其中重复冗沓之处正亦不少。"度胜"、"谋胜"无甚区别,"德胜"、"仁胜"、"明胜"、"文胜"等,分类亦不甚科学,有凑数之嫌。按此段大话陈寿不载,见裴松之注引的《传子》一书。我的观点是:郭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若去除话中对袁绍的藐视,则其余种种均可见出传统儒士的迂阔诞夸习气,与郭嘉擅长的一针见血风格完全背道而驰。郭嘉并非不具备口若悬河之才,否则曹操也不会作出"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的评价,但郭嘉的发言应该更具针对性才是,应该更为简洁、干练才是,他感兴趣的首先在于可操作性,在于其中智慧的含量,而不是侈言行动的理论依据。我们知道曹操之所以与郭嘉最谈得来(所谓"惟奉孝最能知孤意"),正在于两人有着相近的务实风格,试着感受一下曹操诗文的实在风格,亦可知大言炎炎的风格(即使其中颇含哲理)不太可能得到曹操的激赏。
将曹操与他对手的关系看成战国时代秦与六国的格局,也许会有助于我们认清当时的形势。由于其余诸侯大多仅为割据之雄,他们习惯于偏安一隅,并无鲸吞四海之志。他们的用兵行动往往更像一种不够光明磊落的冷拳,只在有利可图之时实施偷袭,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这样,独以"六王毕、四海一"为己任的曹操,便正可效"连横"之法,利用别路军事集团的弱视短见,予以各个击破。事实上曹操曾大打"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交错使用恐吓和安抚之法(如遣钟繇安抚西北,不断地给暂时无力顾及的人物封官许愿等),以便在中原集中优势兵力,对强敌逐一击溃。这与当年出函谷关的秦军,利用六国间的利害关系最终一统天下的做法,确也不无相似之处。这里,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
这个弱不禁风的青年,有着惊人的胆略。他的作战计划总是最大程度地追求效率,为此不惜将风险系数每次都置于高危点上,他对对手心理的揣摩已经到了神而化之的程度,以致我们难免会想:总不见得郭嘉正好算度到袁绍的爱子会在曹操进攻刘备时生出一屁股的疥疮,导致袁绍方寸大乱,从而放弃了一举击败曹操的绝佳时机?中外战争史上,恕我孤陋寡闻,我的确没有看到这种先例,而郭嘉竟屡试不爽,曹操竟言听计从。
郭嘉的谋略当然也非全然寄托在对对手心理的把握上,但却无一不是寄托在甘冒奇险的胆量上。他说服曹操放弃辎重,突袭乌丸的那一仗,不仅打得极为漂亮,在曹操军旅生涯中也最为凶险。建安十一年夏天,北方多雨,道路难通,曹操在设置了一些撤军假象之后,暗中率领一支轻装精兵,在向导田畴的带领下,"堑山堙谷五百余里,"来到早已废弃的西汉右北平郡治的废墟,经过被乌丸毁坏得破败不堪的辽西大道,突然出现在蹋顿王的背后。乌丸军措手不及,首领蹋顿也被张辽击杀,同年秋天,袁尚终于被彻底消灭。这次行军由于路况极端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须掘地三十多丈才能见水。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地,并一举救出不少沦陷敌手的汉人。且不去争论这一仗是否属于反侵略的正义之战,仅从兵家权谋的角度看,它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郭嘉虽然没有参加这次行军,但他年轻的生命正是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征途上,不支倒下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将曹操的戎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为前后两部分,也许更能看出一些问题。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后剿灭吕布、袁绍和袁绍余部的战斗中,郭嘉居功至伟。用曹操自己的话说则是:"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郭嘉死后,曹操除在西北面与马腾、韩遂等草寇型军阀的战争中取得一些战绩外,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赤壁之战后,更留下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对此曹操本人亦深有体会,不然他不会选择"毒恨"这个强烈的字眼来概括失去郭嘉的心情,不然他不会在赤壁战败后的退却路上,发出这样一声孤猿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虽然中国史籍在刻画人物细微举止方面常显得粗率和语焉不详,但我们仍能从中捕捉出曹操在郭嘉临死前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这是一代雄主曹阿瞒最为无助、最为软弱的时刻,他像一个慈祥的外婆,不断地去郭嘉病榻前探视,刚刚摸了摸他发烫的额头,刚刚出得院子,突然又神智昏昏地折返回来,看看为郭嘉配的汤药,熬好了没有,结果,惊慌失措中,反而不小心把汤药泼了一地。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反正郭嘉死了,曹操坚强的神经暂时有点失常。一连几天他都给荀彧写信,里面充斥着绵绵无尽的哀痛之情:"追思奉孝,不能去心。此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何得使人忘之!"在"时事兵事"上被曹操称许为"过绝于人",正好像在智谋上得到诸葛亮的嘉许,都可说是最高的褒奖。有曹操为郭嘉流的大把大把眼泪作证,我们也可相信曹操说此话时的绝对真诚。
根据零碎不全的资料,我且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对郭嘉再做一番还原性的努力。
没人知道他长什么样,但我们可依据对所谓魏晋风度的一般理解,想象他有一种风神俊朗的气度,一条清瘦的身影,和一双波光粼粼的眼睛。如果他也有抟丹服药的习性,我们也可假设他穿着一件非常宽敞的大袍,假设他经常衣冠不整,服装像孔乙己那样可以连穿一季而不换,虽然,据鲁迅先生的意见,魏晋人的服药习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丹药),始于稍后何晏先生的提倡。郭嘉的出生地颍川(今河南登封、宝丰一带),虽然战乱频仍,但同时也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才库,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十之六七倒出于此地。躬逢其盛,浸染其中,我们自可想象他那逸兴遄飞的求学环境。然而弱冠之年,郭嘉即已养成"不与俗接"的清高脾性,和后来的诸葛亮一样,他好像也更热衷于当一个向社会大翻白眼的隐士,除了二三知己或个别慧眼独具的高明人物(如曹操手下最具总理之才的谋士荀彧),人们对他的了解非常有限,他当隐士的年龄看来比诸葛亮还要年轻些。在他二十一岁左右的时候,也许拗不过几位游学同年的坚邀,郭嘉一度也曾在袁绍的宫墙里出入过几天,仅仅几天的时间,他便对袁绍(包括他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看得一清二楚。他离开得非常坚决,顺便扔下这样几句把袁绍看到骨子里的判语,供袁绍手下那两个著名谋士辛评、郭图参考:"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如此时光荏苒,又过了四五年,在高贵、儒雅的荀彧的推荐下,郭嘉来到了曹操面前。两人立刻一见如故地攀谈起来。在这位小自己十六岁的天才青年面前,曹操与后来刘备在小自己二十岁的诸葛亮面前一样,顿生一股如鱼得水的欣悦感。曹操性格中最为人称道的通脱和不拘成见,眼前这位小老弟竟也表现得那么充分。他的思维里有一种1000年后才为中国士大夫中的精英逐渐把握的禅宗式的能力,能够在纷扰繁冗的万机中一举把握要害。曹操与郭嘉初次接谈的内容已全然无考,但我相信其中有某种"隆中对"般的智慧,郭嘉肯定以自己明晰的直觉和一语道破天机的颖悟力,让曹操一下看到了未来,就像诸葛亮为刘备画的那张三分图一样。不然,我们将无法理解曹操那一声由衷的感叹:"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事实上也正是这一次谈话,使郭嘉坚定了辅佐曹操的意念,这以后曹操的仗便越打越漂亮,甚至从每一次失败中,他都能立刻找到反败为胜的契机,结果,失败倒成了某种战术上的抛砖引玉,或两将相斗时的所谓"拖刀计"。
"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见人心"(季札),这句曾得到鲁迅先生肯定的判断,不知是否也能反之成理,即中国之君子,若明于见人心,通常便会陋于知礼义。至少,郭嘉属于这种人,在严于治军的曹操营帐里,他也许有着最为落拓不羁的步态,最为不拘常理的行为,虽然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郭嘉仍然有着种种嘉言懿行。他的死因显然与水土不服有关,但他会不会是曹营中的阮籍,平素手上总也离不开杯中物呢?曹操手下的纪律检查官员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的不够检点打过他的小报告。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全然忘记了自己当年设五色棒时的严刑峻法精神。不仅如此,他暗地里还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呢。曹操多半是这样譬解的: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我们所看到的郭嘉,是一个不拘成见,思路诡奇大胆的天才谋士,这一点他和后来蜀国的治国大师诸葛亮构成了鲜明的区别。拨开后人在诸葛亮头上人为添加的神奇光环,今人已越来越能认可陈寿当年对诸葛亮的这句评价:"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一生谨慎、严于律己的诸葛孔明先生,事实上从来不曾打过一个值得被人写入教科书的经典战例,虽然他宏观把握时势的能力,可说并世无俦。在长年带兵在外的军旅生涯中,曹操习惯于将管理后方的重任,托付给尚书令荀彧,而总是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因此,郭嘉并没有多少机会体现自己的治国才能。然而,曹操无疑认为郭嘉是具备治国才能的,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百年之后,愿意将天下事托付给郭嘉,就像刘备后来在白帝城里把天下事托付给了诸葛亮一样。总体上看来,对谋士的建议极为重视、较少独断专行的曹操,偶尔的力排众议,往往也因为这样一个前提:"此郭奉孝与我有同见也。"如曹操坚持不杀刘备的主张,就只有郭嘉附议。遗憾的是,曹操对郭嘉意见的领会不深,致使后来放虎归山,铸成大错。郭嘉的本意是对刘备实施软禁,虽不必杀,但绝不可纵,"一日之纵,数世之患。"后来曹操让刘备带兵打袁术时,郭嘉恰巧不在,这便留下了无穷后患。这大概也是曹操唯一一次没有听从郭嘉的意见,竟从此种下了不可弥补的后果,难怪他要感叹"恨不用嘉之言"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岁的郭嘉病亡。同年,刘备从卧龙岗里请出了诸葛亮。没能看到这两个不世出的天才彼此斗智,作为历史的看客,我深感遗憾。
阁下做人真厚道连原作者都写出来了
但是骂一个人时骂的一无是处,夸一个人时又夸的是天下少有!全然不知何为中肯
此文归于此类
作者:
飞霞客 时间: 2005-10-10 23:08
原帖由秋冶容于2005-10-10, 22:50:44发表
说改写就不必了吧.倒不是说曹操就一定会败.我是想说无论郭嘉早死晚死.三国历史都不会改写.魏国必将统一.理由很简单.得北方者得天下.历来如此.就好像诸葛亮活了那么久.也没能改变历史.
另一个例子.宋军在钓鱼城打死了蒙哥.还是没能挽回灭国的命运啊.
好象魏国没有挨到统一吧?统一三国的好象叫司马而不姓曹啊?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5-10-10 23:35
原帖由fchu于2005-10-10, 22:58:09发表
阁下做人真厚道连原作者都写出来了
但是骂一个人时骂的一无是处,夸一个人时又夸的是天下少有!全然不知何为中肯
此文归于此类
厚道惯了
看一些历史评价:
陈寿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曹操表版本一: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曹操表版本二:臣闻褒忠宠贤,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恩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馀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
《三国志》中,郭被归于“筹画所料”之伦,同一类的程昱长处在其有统兵的勇略(统兵擅守御,勇略赖其胆识,非武夫之鲁勇也),郭与其前任戏志才一样,长于奇计。故曹公多次称其为奇才、奇佐。郭去世之后,曹智囊团中就缺少了这种擅长以奇险求胜的筹画士;郭去世后,曹操的战绩也的确不如以前,不能说完全是郭的原因,但确实有影响。
至于郭在则无赤壁之败,也未必然。个人感觉郭长于以奇险求胜而非以周全免败。
对于三十八岁就弃世的郭嘉,早亡留下了完美的空间,出于惋惜,评价过高也是情理之中的。
作者:
其实不想 时间: 2005-10-11 16:51
一会儿把他打入地,一会儿捧上天!烦不烦!
有人说
奉孝只一个参谋!
治国不是强项!
等等!
在从柳城回来的途中,也许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日夜急行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逝,一代星陨。曹操痛拗失声,嘉表奉孝,增邑八百户,谥贞侯,并谓荀彧等曰:“你们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只有奉孝最年轻。等到天下事竟,我还要将后事托付给他,但他夭折在巅峰之年,难道这就是命运吗!”
天下事竟!
后事托付!
也就是管理整个国家!
也
就
是
治
国
之
才!
作者:
大雄GG 时间: 2005-10-11 19:23
天下事竟是个啥意思?
作者:
Roalfan 时间: 2005-10-11 20:19
嗯,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发生的究竟最后会发生什么情况谁也不知道。若要YY的话,俺还可以假设戏志才不死,郭嘉什么都不是,年纪轻轻死于战乱呢!
作者:
wwwlixin 时间: 2005-10-11 20:42
鄙人认为如果郭奉孝死得晚一些的话,火攻计划肯定破产
敢用‘肯定’两个字,楼主肯定玩是曹操传玩多了。
作者:
Roalfan 时间: 2005-10-11 20:53
在这个YY贴中,俺在无责任YY一个(不符合历史区规定了,版主觉得没必要删好了):
郭嘉平袁之后勉强保得一命,但此时曹操因兵出塞外险些不能生还,(曹操归来之后凡谏其不出兵者皆厚赏,并大发感慨:“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对郭嘉开始有隙。征荆州时郭嘉虽随军前行,但所献之计皆不得重用,于是郁郁不乐,兵屯赤壁,士卒多疫病,郭嘉体质又弱,加上郁郁寡欢,故而急病来袭,一病不起。奉孝虽病,但身处前线,仍然日日探听军情,病势更重。一日忽闻得东吴来使宣称诈降,大惊,不顾病体安慰,要求左右扶起出帐见主公曹操,谁知江风刺骨,这一侵,风寒入骨,痰毒上涌,一口气没上来,眼见是不活了。曹操闻讯连忙赶来,只听得奉孝断断续续说到:“千~万~不~要~放~东~吴……”话未说完,人已一命归西,曹操大恸:“奉孝,我绝不放东吴归山!”其实奉孝临终前想劝曹操别放东吴降将入水寨,结果阴差阳错,让曹操误解了。曹操号令三军臂缠白纱,出水寨迎接降船,待得东吴降船靠近,以其为先导,立即杀奔东吴水寨!事后,赤壁之战倒是没发生,不过曹操由于脱离水寨断了后路,在火海中成了黄盖的俘虏……
三国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作者:
我不是迭戈 时间: 2005-10-16 22:07
想不到楼主也喜欢郭嘉。
郭嘉不死的话,蔡瑁张允也不是死,曹操的八十万水军也就不会败了。
迭戈浅见。
作者:
曲逆侯 时间: 2005-10-30 20:35
如果郭嘉还在,估计也会说出“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之类的话。应该是建议与东吴修好,西平关中,争汉中,入蜀。
作者:
葛朗台 时间: 2005-11-1 13:10
当然要改写了,一个本来死了的人活下来了,历史当然不一样了~~~至少多了一个人~~~
作者:
桠枫 时间: 2005-11-1 14:46
楼主真搞笑~难道郭嘉在就一定能使火攻破产???
难道仅仅是因为曹操的一句话,就认为郭嘉在就能识破计谋??
呵呵~~~~
作者:
桠枫 时间: 2005-11-1 14:48
原帖由我不是迭戈于2005-10-16, 22:07:40发表
想不到楼主也喜欢郭嘉。
郭嘉不死的话,蔡瑁张允也不是死,曹操的八十万水军也就不会败了。
迭戈浅见。
哈哈~~何来83W大军??兄弟演义看多了吧~
作者:
人生得意须尽欢 时间: 2005-11-3 01:32
啊啾 ̄ ̄我晕倒. ̄看人要全面,虽然是假设,我还是认为赤壁之战还是有改变的,从奉孝的生平来看,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比周瑜,诸葛来比也不会差到哪,曹操统一河北有他一半的功劳也不为过,有人说他是戏志才的替补,我觉得很可笑,那诸葛是不是元直的替补?后到就是先来的替补这是哪个定的规矩?
赤壁之战的失败,可以说是败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天时就是风,地利就是水,人和吧就是周瑜的反间了,把蔡瑁给搞了。其实我觉得还有点是曹操本人有点急功燥进了(我的想法是曹操本人年际偏高,跟晚年的毛泽东一样)如果说孙权有长江天险,那他曹操不是一样有,当时曹军不习水战,只有荆襄投降的降军,但是如果能等上两三年,我想训练出一支水军还是有可能的,而且长江天险范围极长,没必要只在一点登陆。这些想法可能只是我一厢情愿了,可能当时肯定有人跟曹操提过,而曹操本人也是杰出的军事家,可能也想到过这点。(只是猜测)
而曹操生性多疑,平常人不大会相信,如果是奉孝在的话,我想情势会完全逆转也不无可能,有人讲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力史的,我不太赞同这句话,小人物在特定的场合足以改变历史,不要说像奉孝那样智力绝伦的人了
作者:
我不是迭戈 时间: 2005-11-5 00:38
原帖由桠枫于2005-11-01, 14:46:26发表
楼主真搞笑~难道郭嘉在就一定能使火攻破产???
难道仅仅是因为曹操的一句话,就认为郭嘉在就能识破计谋??
呵呵~~~~
郭嘉之才非贾诩文若能比,识破周瑜的火攻肯定没问题.......
作者:
悲情史可法 时间: 2005-11-5 07:53
历史就是历史不会改写!郭嘉只是谋士之一
作者:
霜辰月 时间: 2005-11-5 17:20
也许历史真的很难改写,奉孝一人之力又怎能减少赤壁败果?
作者:
在下公谨 时间: 2005-11-5 22:35
之后顶多不会让曹操出现割髯弃袍,对付马超的渭水一战或许能够改变,其他就不太会了...
作者:
爱上三国的女人 时间: 2005-11-6 00:49
原帖由桠枫于2005-11-01, 14:46:26发表
楼主真搞笑~难道郭嘉在就一定能使火攻破产???
难道仅仅是因为曹操的一句话,就认为郭嘉在就能识破计谋??
呵呵~~~~
郭嘉虽然好,但是本身的能力似乎有所争议.
PS:你不是说这个ID让给我了ma ?
作者:
萬紫║韆紅 时间: 2005-11-6 18:44
我同意,至少赤璧战会被嘉看破的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1-10 12:21
不会,贾诩之才不逊郭嘉而曹操以天时不纳其言,所以,头脑发昏的曹操是注定要失败的
作者:
在下公谨 时间: 2005-11-10 23:52
多一人总比少一人好,多一个郭嘉,考虑到的方面也多!总比没有好,考虑了周全就未必不能识破大局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1-11 12:48
咱们得看曹操当时什么情况啊~~~~~~~~他已经晕了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1-12 18:02
郭嘉确有王者之才,你忘了征吕布《濮阳》,时过泰山郭嘉怕埋伏,曹操说服了郭嘉,难保在赤壁之战不会再说服他,记住,曹操那时已经听不进去了啊,不过要以死要挟的话,也没准,但历史是不许可说“可能”的,他毕竟是死了
作者:
bighead 时间: 2005-11-13 19:41
呵呵,如果徐庶不走,天下肯定是刘备的了。有徐庶辅佐关羽,诸葛法正扶持刘备,天下何畏不平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1-13 19:45
请问,徐庶到底做过什么?有什么功绩呢?徐庶的才能甚至比不上关羽。
作者:
高木知之 时间: 2005-11-16 20:14
才能比不上,性格上怎么也可以能够劝诫一下关羽的脾气,可能能起到马良的作用,马良一死,关羽就把持不住自己的傲慢了。徐庶要在,也许会好一些。就如同法正要在可能能劝得住刘备一样。
作者:
暗黑法师 时间: 2005-11-16 22:30
也许楼主说的很对,不过在赤壁当时曹操已经有点得意忘形了,他手下谋士不是没有提醒过他防火攻,即使郭奉孝不死,也未必能改写历史!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5-11-17 00:04
我就一直不理解, 按历史记载, 曹操在赤壁损失并不惨重啊: 火烧的作用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大, 曹操最后撤退还是因为瘟疫问题. 但一场瘟疫就能让曹操再无南下之力了么?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1-17 00:11
这场瘟疫让曹操的北方大军短时间内丧失了战斗力,死者不可数。继续把北军留在荆,这疫病无法控制,曹操就真是伤及筋骨了。
后来刘备收数万曲部,加上旧荆之部,再得南郡与孙权联合,曹操当然无力南下,这也有力的痛击了那些说刘备早据江陵不能抵抗曹操的说法。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5-11-17 00:18
下一个问题, 郭嘉活着能避免瘟疫么?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1-17 00:22
当然不能躲避。
作者:
南靖侠 时间: 2005-11-17 08:55
这种假设没有意义,诚如然,那假设吕布纳陈宫之策,曹操就完蛋了;假设孙策不死、奇袭许昌,同袁绍南北夹击曹操,那曹操也完了;假设周瑜不在巴丘病死,那西征巴蜀也未必不能成功,三国鼎足之势将不复存在,假设刘备纳赵云之策、不意气用事的为关羽报仇,同孙吴讲和、取回三郡,蜀国也不会窝囊至此;假设诸葛亮听从魏延的建议,以奇兵出子午谷,北伐也未必没有进展......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5-11-17 14:39
从我和青蓝那段对话, 很明显可以如下总结: 有郭嘉曹操在赤壁照样会失败, 刘备也可以在荆南重整旗鼓, 三足该怎么鼎立, 照样怎能鼎立.
要是周瑜不死, 也许三足鼎立不了... 但郭嘉死不死对历史进程没什么影响.
作者:
远舟 时间: 2005-11-17 15:27
原帖由天宫公主于2005-11-17, 14:39:16发表
从我和青蓝那段对话, 很明显可以如下总结: 有郭嘉曹操在赤壁照样会失败, 刘备也可以在荆南重整旗鼓, 三足该怎么鼎立, 照样怎能鼎立.
要是周瑜不死, 也许三足鼎立不了... 但郭嘉死不死对历史进程没什么影响.
你学理论物理的,总该知道只有已经发生的才能作为依据
你跟青蓝讨论的不过是一种本就不存在的可能性而已
作者:
小吕飞刀 时间: 2005-11-17 18:41
赤壁战败原因很多,奉孝不过是戏志才的替补,同意。
作者:
武悼天王冉闵 时间: 2005-11-17 20:26
郭嘉不死,只是有可能改写三国历史~
作者:
bizhulin0352 时间: 2005-11-19 14:39
这个根本没有结果,说历史能改变对,说不能改变也对。
本身郭嘉于周瑜没有交过手。能不能识破跟本无法假设。
但有一点很明显,曹操对郭嘉的计略深信不疑。还有有个评论贾诩比郭嘉如何如何,晕,怎么比?根本不是一个类型的文将!好比拿徐庶比蒋琬,怎么比?我不会
作者:
藏剑江南 时间: 2005-11-29 12:48
历史就是历史,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
当然,这不包括以后有时间机器咯,一大群军队去扫荡的问题。
作者:
fchu 时间: 2005-11-29 21:16
个人观点 郭嘉强于深通人际关系 解读人物心理而非军事 战略
看他几次出彩都是把握准了人的性格和心理
然而官渡之战前大谈十胜十败 战中却未现一计很说明问题
我想 开始曹操战局不力 郭嘉却一言不发 二人四目相对之时应该很有意思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1-29 21:50
贾诩也看破了周郎的计谋,只是狂妄的曹操听不进去而已,谁说贾诩不善于揣测人的心意的?只是官职问题
作者:
fchu 时间: 2005-11-29 22:07
官职问题?
郭嘉在曹操手下12年仍然是司空军祭酒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1-29 22:14
他以前功绩,再加上他是那么喜欢文和吗?
作者:
fchu 时间: 2005-11-29 22:24
第2个他是曹操吗 我想他不会因为喜欢不喜欢而选择听不听建议
我还是认为 当时的曹操因为消灭了最大的袁绍势力 大兵一到刘琮就投降了
已经飘飘然了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2 18:37
原帖由zqh5201314于2005-12-02, 18:29:06发表
晕. 你以为真像曹操传里面那样呀.
当时二荀.和曹手下众多谋士都被骗了..
多了郭嘉我觉得也改变不了什么历史.
他们没被骗,向曹操建议了,可惜曹操不听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5-12-4 12:54
原帖由陆逊{伯言}于2005-11-29, 21:50:33发表
贾诩也看破了周郎的计谋,只是狂妄的曹操听不进去而已,谁说贾诩不善于揣测人的心意的?只是官职问题
贾诩当时未敢力柬, 和张绣刚在不久前畏罪自杀也有一定的关系吧?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4 20:21
原帖由天宫公主于2005-12-04, 12:54:47发表
贾诩当时未敢力柬, 和张绣刚在不久前畏罪自杀也有一定的关系吧?
谁敢柬?柬就是死,想想当时的曹操,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
作者:
曹千君 时间: 2005-12-5 20:24
我想问一下,那时的文将哪个比较烈害。郭嘉好像不算什么,比他烈害的好像多的是(在魏国)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5 20:26
原帖由曹千君于2005-12-05, 20:24:19发表
我想问一下,那时的文将哪个比较烈害。郭嘉好像不算什么,比他烈害的好像多的是(在魏国)
程昱猛,连曹操都敬他三分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5-12-6 04:56
程昱可使关门闭户耳. 论兵法, 无出贾诩, 荀攸之右者.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6 08:47
原帖由天宫公主于2005-12-06, 4:56:29发表
程昱可使关门闭户耳. 论兵法, 无出贾诩, 荀攸之右者.
我知道程昱守城还可以,不过他的确很猛烈{性格}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2-6 10:19
程昱是否文官还待验证啊~`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6 10:36
原帖由青蓝于2005-12-06, 10:19:12发表
程昱是否文官还待验证啊~`
应该是吧,可是出谋划策,带兵治国好象都不突出,只是敢谏,和魏征一个类型吧
作者:
葛朗台 时间: 2005-12-6 11:52
不是吧,程昱出谋划策,带兵治国都很不错,只是后期曹操已不大听得进了~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6 11:53
原帖由葛朗台于2005-12-06, 11:52:08发表
不是吧,程昱出谋划策,带兵治国都很不错,只是后期曹操已不大听得进了~
不是,是别人都把他掩盖了
作者:
仇雠 时间: 2005-12-7 21:52
曹操毕竟也是位军事家,和手下的文和,文若在军事方面应该不相上下.
他将除程昱外的谋士都留在江陵说明他对战斗很有信心.
如果将程昱换成郭嘉,就整体而言没有什么分别.
郭嘉一人应该不能做到左右全局的作用.
作者:
张辽是人妖吗 时间: 2005-12-7 23:37
不能忽视伟人对历史的影响,但历史的大方向不会改变的。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8 18:07
原帖由仇雠于2005-12-07, 21:52:48发表
曹操毕竟也是位军事家,和手下的文和,文若在军事方面应该不相上下.
他将除程昱外的谋士都留在江陵说明他对战斗很有信心.
如果将程昱换成郭嘉,就整体而言没有什么分别.
郭嘉一人应该不能做到左右全局的作用.
其实有郭嘉时,几个谋士都是互补的,并不能说谁就不好,可是郭嘉一死马上就出问题了
还有被曹操留在江陵的好象就贾诩一人吧
作者:
七七白菜 时间: 2005-12-10 19:09
肯定不会,奉孝虽然号称曹操手下第一谋士,但相比之下,文诺之流也不会差到哪去,赤壁明显是曹操轻敌导致,一个他未必能挽回什么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10 19:18
原帖由七七白菜于2005-12-10, 19:09:20发表
肯定不会,奉孝虽然号称曹操手下第一谋士,但相比之下,文诺之流也不会差到哪去,赤壁明显是曹操轻敌导致,一个他未必能挽回什么
文若好象对大局把握上比较好,荀攸善于对曹操的观点进行补充,贾诩细微比较好,程善于进谏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13 18:52
原帖由
轩辕天之痕于2005-12-13, 18:45:11发表
原帖由陆逊{伯言}于2005-12-13, 18:07:57发表
[quote]原帖由轩辕天之痕于2005-12-13, 12:29:30发表
本人也蛮喜欢这个人的 早先曹操就没是没听他之言放走了刘备
悔恨晚矣 唉
郭嘉谏言时有个时间差,正好让你利用
呵呵 这叫我用上了啊
郭嘉遗计定辽东 足可见此人之雄才大略 [/quote]
用计可以,但雄才大略就不行了,你的中文水平有待提高
作者:
格奥尔吉 时间: 2005-12-15 01:31
楼上兄弟,曹操对嘉嘉可是言听计从啊。
作者:
天水英才姜维 时间: 2005-12-15 06:28
原帖由仇雠于2005-12-07, 21:52:48发表
曹操毕竟也是位军事家,和手下的文和,文若在军事方面应该不相上下.
他将除程昱外的谋士都留在江陵说明他对战斗很有信心.
如果将程昱换成郭嘉,就整体而言没有什么分别.
郭嘉一人应该不能做到左右全局的作用.
军事是说指挥和带兵方面,而不是谋略或内政。文若和文和是文官,出谋划策和治理内政很不错,但独立带兵未必能比的上曹操。拿曹操的军事水平和文若比几乎没可比性。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15 19:04
原帖由
天水英才姜维于2005-12-15, 6:28:24发表
原帖由仇雠于2005-12-07, 21:52:48发表
曹操毕竟也是位军事家,和手下的文和,文若在军事方面应该不相上下.
他将除程昱外的谋士都留在江陵说明他对战斗很有信心.
如果将程昱换成郭嘉,就整体而言没有什么分别.
郭嘉一人应该不能做到左右全局的作用.
军事是说指挥和带兵方面,而不是谋略或内政。文若和文和是文官,出谋划策和治理内政很不错,但独立带兵未必能比的上曹操。拿曹操的军事水平和文若比几乎没可比性。
个人觉得,文若带兵还不如程昱呢
作者:
天水英才姜维 时间: 2005-12-15 23:49
同意啊,但文若当文官可是比仲德好多了,柔韧自如,不像后者动不动就冲撞上司。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16 18:40
原帖由天水英才姜维于2005-12-15, 23:49:50发表
同意啊,但文若当文官可是比仲德好多了,柔韧自如,不像后者动不动就冲撞上司。
二荀都是曹操心腹,大事件问文若,荀攸对曹操的计策进行补充
作者:
天水英才姜维 时间: 2005-12-17 02:11
那郭嘉是不是属于“冷枪”?语出惊人,在大家没办法的时候想出办法,就是这种人。
作者:
黑影轩辕 时间: 2005-12-17 12:38
不可能,因为郭嘉并不一定精通水军,并且他不是战争的中心和主宰.
其实不过是二十万对五万人,而且孙刘联军精通水军,实力反而是占上峰.
战争就是战争,决胜与分秒之间,谁能把握机会,谁就是赢家,而且谁能肯定郭嘉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17 20:00
原帖由黑影轩辕于2005-12-17, 12:38:17发表
不可能,因为郭嘉并不一定精通水军,并且他不是战争的中心和主宰.
其实不过是二十万对五万人,而且孙刘联军精通水军,实力反而是占上峰.
战争就是战争,决胜与分秒之间,谁能把握机会,谁就是赢家,而且谁能肯定郭嘉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们说的只是一种可能性,郭嘉是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也被传为佳话。
陈寿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臣闻褒忠宠贤,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恩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馀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
由此观之,未必不能败吴
作者:
天水英才姜维 时间: 2005-12-18 23:58
原帖由黑影轩辕于2005-12-17, 12:38:17发表
不可能,因为郭嘉并不一定精通水军,并且他不是战争的中心和主宰.
其实不过是二十万对五万人,而且孙刘联军精通水军,实力反而是占上峰.
战争就是战争,决胜与分秒之间,谁能把握机会,谁就是赢家,而且谁能肯定郭嘉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你说的这些属于军事指挥范围,郭嘉精通的是分析和判断(多谋善断),要真让他指挥水军也不实际啊。
作者:
xiehuobin 时间: 2005-12-19 19:33
一个人不死,历史到底怎么改变,或者不变也很难说,讨论这种问题太没意思了
作者:
dddzz 时间: 2005-12-20 17:54
刘备英雄,有诸葛为之谋臣,关张世之虎将,必不久为人下;孙权素有异志,周瑜不能容人,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留军于荆州休整,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感觉郭嘉在的话,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就看曹操听不听了.....
作者:
BadbaT 时间: 2005-12-25 15:47
历史不容假设
作者:
猴子精神 时间: 2005-12-26 13:09
赤壁的时候 曹操的部队是因为感染了瘟疫 而且北方军队在南方做战战斗力明显不能与当地军队相比较而遭到失败 况且还是水战 北方有河吗?
作者:
真田弦一郎 时间: 2005-12-26 18:14
那也是不一定的,一个人是改变不料战局的
作者:
司徒苍月 时间: 2005-12-26 22:24
难说难说
真搞不懂当时那么多谋士、曹操也不笨为什么没有识破苦肉计、连环计
难道说还是故意的
记得三国志说
曹植生病,曹操急归,所以烧了战船,而并非周瑜所烧。
可能又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吧
作者:
大雄GG 时间: 2005-12-29 18:04
郭嘉活着也只会劝说曹操取消南征,因为其从来就是一只会说“该打”“不该打”而不会说“该怎么打”的人
作者:
倾心奉孝 时间: 2005-12-31 19:37
楼上的说笑,该不该打这场仗,是最高决策人所定的,也就是曹操,非郭嘉所能决定,他是谋士做的不过是建议而已,而连“该怎么打”他都不知道的话,何来军祭酒的职位,“水演下邳”“兵贵神速”是谁献计的,你可曾知道?
郭嘉是战略型的谋士,他身前所主张的几场战事皆无败绩。从全面分析袁曹的十胜十败,到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勋实由嘉。
尤其是他大胆建议的虚国远征,北伐乌丸,实在是帮曹操除去内外患,巩固北方基业,对将来的魏国此战有很深远的战略性意义。
而且郭嘉"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他能够很准确地分析出各个割据势力的利弊关系和首领的性情为人。从攻袁绍先取吕布、断定孙策此人轻而无备必遭枉死、刘表刘备互相牵制大胆使出“虚国计”。这一些计谋皆是在整个时局上着眼为曹操大军把握战略的大方向。此处二荀程皆不能胜。
观于赤壁之败,曹操此战在各方面都过于急功近利,缺少郭嘉这种战略分析的谋士,使曹操打了一场不该打的仗。曹操回忆郭嘉道:"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郭嘉在身前就预见下江东之隐患,可惜曹操没有得到重视。
曹操和奉孝是知己,在为人处事上都有相似处,曹操识时务奉孝为俊杰。曹操和郭嘉均是体任自然之人,不是拘泥于礼教之辈,这点就与二荀不同。曹操道"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二人军旅十一载"行同骑乘,坐共幄席" ,可见为智谋道同者。
赤壁之败后曹操悲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实为真情流露。以曹操之识人慧眼初见奉孝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如此赞誉,曹操身边又能以容阿谀奉承之鼠辈?曹操对郭嘉有莫大之期望,甚至说"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可见非常器重。赤壁战后,曹操反省给荀彧信中还提到郭嘉之言。如此托以重望之人,不幸在早亡,此后不到一年曹军大败江东,造成三国格局,曹操能不为丧失奇佐而扼腕叹息,毒恨之吗?
悼念郭嘉并不是说曹军的智囊团是一群庸臣。荀彧是否则后方政务的总理大臣,对前线不能临阵应变。荀攸和程昱皆是擅长战术型的谋士,虽然看出连环计火攻的隐患却难在大势上驾驭整体战略的走向。郭嘉在的时候,几位谋士在这些方面都有互补性(这点我非常同意上面某位仁兄的见解)。只可惜郭嘉身先亡。。。
在下绝不同意那些说曹操悼奉孝是推卸责任的虚情假意之言,甚至某些诬蔑奉孝阿谀奉承为人不检之辞,此乃侮辱历史之小人鼠辈之见!!
作者:
花差花差 时间: 2005-12-31 21:14
lz搞笑,任何一个微小的改变,历史都会改变,因为历史就是历史。
作者:
猴子精神 时间: 2006-2-5 13:15
历史都是一,两个人能改变的吗?赤璧之战时,曹军得瘟疫者无数,莫非郭嘉还有能力让瘟疫者复元的本事???
作者:
穆拉维约夫 时间: 2006-2-5 19:37
征吕布时过泰山郭嘉怕埋伏,曹操说服了郭嘉,难保在赤壁之战不会再说服他
作者:
fengxv 时间: 2006-2-5 22:28
这样的讨论本版并不鼓励,本帖锁。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