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忽然想到了施琅 [打印本页]

作者: 菠菜    时间: 2005-9-3 22:00

转载自强国论坛
作者卞毓方

不久前去泉州,老远就看到大坪山脊屹立一位英雄,居高临下,俯视尘寰——不用导游开口,我已猜测到,那就是近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郑成功的巨型雕塑。

此时此刻,我忽然想到了施琅。

毫无疑问,郑成功是巍然挺立了,无论是在官修的史书,还是在体现民意的人心。可是,是否有人设身处地地为施琅想一想?不错,施琅是明朝的将领,早年投奔老乡郑芝龙,由士兵而千夫长而副将而游击将军,从最底层干起,一路飙升,可见是很能打仗的。施琅首次降清,不过是奉老东家之命“集体跳槽”,谈不上什么自觉。待到临阵警醒,毅然倒戈,复投于坚持抗战的少东家郑成功。施琅的军事才能,在郑成功旗下得到超水平的发挥。他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就中,以智取金门、厦门一役,最为世人称道。俗话说功高震主,施琅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久而久之,难免与郑成功产生摩擦。及至矛盾激化,郑成功就找了一个碴儿,下令逮捕施氏一门三位虎将:施琅,以及他的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施琅不甘束手就擒,途中设计逃脱。郑成功闻讯大怒,索性杀了在押的施父、施弟,并株连其子侄亲属数十人。这样一来,事情就闹大了,人民内部矛盾演化成了敌我矛盾,昔日战友反目成仇。彼时彼刻,假若你是施琅,又该怎么办?历史的复杂在于时空交错,真理的复杂在于多维多元,作为现代人,我们固然无法重新演绎施琅的心电图,但绝对能感受到他的绝望,他的悲愤,以及在绝望中燃烧的希望,在悲愤中升华的悲壮。所谓英雄,就是能够看清时代走势而且勇于打破宿命的枷锁,施琅一定对郑成功彻底失望,对南明小朝廷不再抱任何幻想,所以,他才最终选择“造反有理”,彻底倒向清廷。

施琅二度降清,未获重用,在京城坐了多年的冷板凳,这是为他曾经的“动摇、反复”所必须付出的苦涩代价。只是因为郑氏政权(由郑成功子孙建立)在台湾日益坐大,尤其是施琅再三请缨,矢志复台,终于为他赢来了机会。公元1682年,六十二岁的施琅率军东征台湾,次年攻克澎湖列岛,全歼郑军主力,迫使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放下武器,拱手而降。

施琅刚刚打下澎湖,有人向他建议,说:“公与郑氏三世仇,今郑氏釜中鱼,笼中鸟也,何不急扑灭以雪前冤?”施琅回答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若其衔璧来归,当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与有?”这不是表面文章的官话,漂亮话,施琅随后进驻台湾,不仅不杀郑氏一名男丁,不嫁郑氏一名妻妾,还亲自写了一篇祭文,拿到郑成功的神庙去焚祷。祭文说:

自同安侯(郑芝龙)入台,台地始有居民。逮赐姓(郑成功)启土,世为岩疆,莫可谁何?今琅赖天子之灵,将帅之方,克有兹土。不辞灭国之诛,所以忠朝廷而报父兄之职分也。但琅起卒伍,于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间微嫌,酿成大戾,琅与赐姓,剪为雠敌,情犹臣主。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公义私恩,如是而已!

短短百把字,有褒扬(肯定郑氏父子开辟台湾功绩),有时势(精忠报国,统一天下),有怀念(关于两人私谊),有怅叹(因一件小事而闹成大分裂),有大体(不把公义和私怨一锅煮),通情达理,光明磊落,讲究政策,延揽人心,简直是把对台的“统战”工作做到了家。郑成功地下有知,应该后悔自己当初对施琅一家下手太重了吧。

台湾既归,随即又产生“弃”还是“留”的两种主张、两条路线。清廷多数官员,包括康熙皇帝,认为只要肃清郑氏政权的残余势力,就可以班师回朝,不必在台湾设郡置县,派驻军队。施琅身处群议的包围,力挽狂澜,他从国防、物产、民心和外患等方面着手,上疏朝廷,陈说利害,施琅指出:“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乃江浙闽粤之左护。”“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勿谓彼中耕种,犹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即为不毛荒壤,必藉内地挽运,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弃之必酿大锅,留之诚永固边圉。”正是由于施琅的坚持,清廷终于在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设立台湾府,宝岛从此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这是何等的远见!又是何等的殊勋!施琅的这一功劳,比较起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台湾,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者: 檀道济    时间: 2005-9-3 22:21

姚启圣到底是不是施琅的老师,施琅攻台时六十二岁,那姚启圣多少岁?
作者: Yuneunhea    时间: 2005-9-3 23:16

他儿子名气应该更大些~~
作者: 关内侯    时间: 2005-9-4 00:39

一直也没觉得这个人有多大逆不道,在当时的情况下上不能尽忠报国下不能获得信任换了我也只能选择降了满清。
作者: 赢任好    时间: 2005-9-4 11:23



QUOTE:
原帖由Yuneunhea于2005-09-03, 23:16:02发表
他儿子名气应该更大些~~

《施公案》——施世纶吧,俺也看过。不过正史还是老子比儿子名气大。呵呵。
作者: 鸾舞碧霄    时间: 2005-9-4 19:12

施琅我觉得是个反面人物
至少没什么可值得歌颂的
作者: faywong    时间: 2005-9-4 20:10

何必把家仇变成国恨,这种人其实就是汉奸,没什么值得称颂的
作者: 风熏人醉心不醉    时间: 2005-9-4 20:19

不错,施琅不值得称颂,
难道汉奸也值得我们去称颂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5-9-4 21:49

投降就算了,反过头来打旧主,的确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作者: 小马爱犬屋    时间: 2005-9-4 22:13

有仇必报.

话说回来,即使他不报仇,其他人为了功名利禄一样要去攻台的.

那不过就是多死几个中国人而已.
作者: 5288123    时间: 2005-9-4 22:23

除小马兄外的其他几个人的思想觉悟好高啊..(小马兄不要生气哦.哈哈)全家被杀光了还这么爱国....
作者: yanhy    时间: 2005-9-4 22:43

台湾郑家实在不咱的,除郑成功外有几个好货?郑芝龙海盗一个,受熊氏招安后拥立南明唐王,又挟权自重,首鼠两端,郑经整一个台湾王,他哪里把明宗室放在眼里,郑克爽稀松软蛋一个。对这种自私自利,不以苍生为重的独夫民贼效忠干什么?至于姚启圣,他和施琅毫无师生关系,同僚而已,姚也不象康熙帝国里那样屡升屡降,说实话那部电视不能看,误人子弟,不知道那位导演是不是特喜欢篡改历史,不知二月河先生看了后做何感想?
作者: 孝宽门人    时间: 2005-9-4 22:54

关于施琅二度降清这一事件,何以清史稿中会语焉不详?明明是施琅因为和郑成功反目成仇,而一怒反叛,却成了施琅不应郑成功的召唤去台湾,结果被郑灭了门?搞的施琅一开始就是清朝的忠臣义士似的。按道理清史稿是民国人写的,不至于为施琅或者清朝隐藏什么啊?

施世伦的话,人生比其其父相差太多了!
作者: 孝宽门人    时间: 2005-9-4 22:56



QUOTE:
原帖由yanhy于2005-09-04, 22:43:05发表
台湾郑家实在不咱的,除郑成功外有几个好货?郑芝龙海盗一个,受熊氏招安后拥立南明唐王,又挟权自重,首鼠两端,郑经整一个台湾王,他哪里把明宗室放在眼里,郑克爽稀松软蛋一个。对这种自私自利,不以苍生为重的独夫民贼效忠干什么?至于姚启圣,他和施琅毫无师生关系,同僚而已,姚也不象康熙帝国里那样屡升屡降,说实话那部电视不能看,误人子弟,不知道那位导演是不是特喜欢篡改历史,不知二月河先生看了后做何感想?

郑经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直接把他爹给气死了,呵呵。要知道郑成功死时才36啊!

不过说起篡改历史,罪魁祸首还是我们的二月河同志吧,这位老先生很有一点乡村土财主的意思,写点东西搞笑的很。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5-9-5 02:42

清史稿是清朝遗老写的吧。这些人是生活在民国的清人,当然对清朝历史留有不少曲笔。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5-9-5 03:53

清史稿好像是徐世昌带头写的。
作者: xiaomatu    时间: 2005-9-5 09:25

郑之龙=蒋介石;郑成功=蒋经国;郑经=李登辉;陈水扁=郑克爽
作者: 小马爱犬屋    时间: 2005-9-5 09:55

硬套.
作者: 桓大司马    时间: 2005-9-5 11:09

郑成功虽有复台之功,本身人品也不咋地
作者: 倒行逆施    时间: 2005-9-5 16:29

前有子胥,后有施琅
作者: 白木    时间: 2005-9-5 18:28

郑经和乳母生子,难怪气死老爸。所以2儿子才得董国太(成功他老婆)喜欢即位。
作者: 为人民币服务    时间: 2005-9-5 18:55

这雕像就在我同学家旁边,说来有趣,本来是剑指台湾的,后来变成了远眺台湾。
作者: yanhy    时间: 2005-9-5 21:21



QUOTE:
原帖由xiaomatu于2005-09-05, 9:25:39发表
郑之龙=蒋介石;郑成功=蒋经国;郑经=李登辉;陈水扁=郑克爽

中正不像郑芝龙那样无耻,卖国求荣。经国无成功之武略,文治尚可。李氏与郑经相若,而阿扁也如郑经转世。连宋之辈颇类克爽,庸懦无能投降之徒也!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