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辛德勒的名单—片断色彩浅析
[打印本页]
作者:
老虎
时间:
2005-6-14 08:53
辛德勒的名单—片断色彩浅析
影片以传记的形势记述了主人公辛德勒救助犹太人的故事。展现了他由起初的趁火打劫,压榨犹太工人到后来的自觉救助落难的犹太人这种心路历程的转变。整个剧情也是随着他这种心理的变化很明显的分为了两大部分。
而作为他心里转变的催化剂,那个身穿红色裙子的小姑娘无疑成了两大部分之间的关键转折。为什么此处能给我们留下如此深的印象呢,是那黑白背景下唯一出现的色彩,而且是刺眼的鲜红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从而把握住了主人公心理转变上的分界点。
镜头一,辛德勒与女友站在高坡除俯视犹太人聚居区。
远处是一队队缓缓而行的犹太人,他们的衣着是一种灰扑扑的色调,与苍白的背景画面似乎融为了一体。导演在这里故意弱化了每个人服装颜色的深浅对比,只是把他们作为一个烘托穿红裙子的小姑娘的背景来处理,紧接着小姑娘的出场,才得以一下子抓住了观众们的视线。
同时与人们脸上那种木然,惶恐的表情相比,身穿鲜艳红色的小女孩显得十分天真可爱,仿佛茫然不知前途的险恶。此时,观众通过辛德勒这个角色的带入,内心都会产生一份对小女孩命运的担心来。
镜头二, 辛德勒亲眼目睹德国纳粹处理大批被屠杀的犹太人的尸体。
仿佛来到了人间的地狱,面对堆积如山的尸体,辛德勒感到异常的震惊,此时他的知觉似乎已经麻木,赫然间,却看见堆满尸体的大车上突然出现了那熟悉的红颜色。想到如此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却变成了一具冷冰冰的尸体,一个鲜活的生命匆匆的结束,心中的麻木忽然被巨大的疼痛所代替,油然生出了对法西斯暴政的痛恨出来。
经过了两次与穿红裙子小姑娘的相遇,辛德勒对犹太工人的命运也由漠不关心逐步转为了怜悯,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脆弱后的辛德勒才开始真正的为营救犹太人的而奔走。
整个影片,导演用了黑白胶片的模式讲述故事,突出了一种历史纪录片似的真实感。又别出心裁的插入了这么一个鲜红的色彩,同时,影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将观众带入了辛德勒这个角色,使观众很容易的抓住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这一切都让人不得不叹服导演那超人的想象力和惊人的才华。
作者:
江东甘兴霸
时间:
2005-6-14 10:48
这就是斯皮尔伯格的过人之处啊!虎兄好文!
正因为片中那一抹红,更令人感觉到了残酷。记得那个女孩躲到床下,睁大了那双美丽却又带着惊怖的眼睛,每个人都希望她能逃出生天,遗憾的是,导演最终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尸体。
其实关于那个纳粹的集中营军官也颇有可谈之处,还望虎兄再著佳文以论述。
作者:
怀渊
时间:
2005-6-14 12:04
这种红色的使用方式的确很高明,她给人看了有一种希望的感觉.
虎兄提到的那两个镜头,是导演运用了长镜头的手法.画面不断的切换,让观众加深了感受.
起到了加深视觉的效果.
至于导演最终让我们看到了小女孩的尸体,我认为是导演想突出犹太人命运的残酷.有点扇情的嫌疑!
虎哥好文,就是短了些,看着不太过瘾.
作者:
老虎
时间:
2005-6-14 17:33
谢谢两位捧场,这篇小短文是我的一个小练习,影片已经看过很久了,只是对这个穿红裙子的小姑娘印象非常深。感觉小女孩的出场给人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从一开始导演就已经设定了她的悲剧命运,由此来代表所有被屠杀犹太人的悲惨结局。
作者:
马孟起
时间:
2005-6-14 22:12
咦?? 这部电影里面还有红色 俺怎么没有注意到
看完觉得总是找不到辛德勒从哪里开始转变,虽然隐隐约约觉得是从大屠杀开始,不过以为没有注意到这个关键线索,总决的似是而非。 现在听老虎兄的解释总算真相大白了。
作者:
菜刀
时间:
2005-6-15 23:53
这部片子今年初终于出d9了,真tmd不容易,爱好者快去买来收藏啊
作者:
navis
时间:
2005-6-16 00:32
我觉得最经典的是哥特要杀那个工人的时候枪坏了,后来怒的给了他一下子。真是看得人心里毛毛的。
PS:斯皮尔伯格战争的片子都不错,还有一部风格迥异的《太阳帝国》也不错。大家有时间可以找来看一下。
作者:
吕布貂蝉
时间:
2005-6-16 02:28
什么时候中国拍个这样的片子来搞下日本就好了~~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