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论关羽之刺 [打印本页]

作者: 云飞羽--亮亮    时间: 2005-5-31 17:14     标题: 论关羽之刺

关羽传:“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因“刺”字多意,遂引发了两个争议:
    其一,此“刺”作“暗杀”解。关羽之所以能斩杀颜良是因为搞的突然袭击,趁对方来不及准备。再加上斩华雄、诛文丑、五关六将、斩蔡阳、释黄忠、单刀会等皆是作者虚报的战绩,于是对关羽之勇嗤之以鼻,乃至认为是后人神化的产物。
    其二,据东汉末年比关羽稍早的郑玄在为《周礼--考工记》作注时,说“刺兵,矛属。”意思是说用来击刺的兵器,属于矛这一类。此“刺”表明了关羽的兵器不是刀,而是矛或戟。

    1、今将“刺”字之意--并《三国志》2002年2月版中所载之“刺”字条列于下:(或有遗漏,有待专家指证。)
    一、用有尖的东西穿进或杀伤。
    吕布传:“(吕)布以矛刺中(郭)汜。”
    注引英雄记:“(郝)萌刺伤(曹)性,性斫萌一臂。”
    和洽传注引孙盛曰:“进无蜉蝣之刺。”
    华佗传:“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
    管辂传:“持矛者主刺头。”
    孙策传注引江表传:“余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太史慈传:“(孙)策刺(太史)慈马。”

    二、暗杀。
    曹芳传注引魏氏春秋:“(郭)修欲刺(刘)禅而不得亲近。”
    张绣传注引傅子:“(张)绣有所亲胡车儿,勇冠其军。太祖爱其骁健,手以金与之。绣闻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
    张既传注引魏略:“(阎)行尝刺(马)超,矛折,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
    和洽传:“狐射姑刺阳处父于朝。”
    先主传注引魏书:“刘平结客刺(刘)备。”

    三、刺探,侦探。
    高柔传:“要能刺举而辨众事。”

    四、用尖刻的话指摘、嘲笑别人的缺点、错误。
    文帝纪:“曹诗“刺恭公远君子而近小人”......以答曹人之刺。”
    杜夔传注引傅子:“其相击刺。”
    诸葛亮传注引郭冲五事曰:“知其乖刺多矣。”
    诸葛瑾传:“而不离刺转相蹄啮者也!”
    陆逊传:“是以雅人所以怨刺。”

    五、尖锐像针的东西。
    此意未见载于志中。
    今据《淮南--汜论》中用“修戟无刺”来表示戟不锋利,当属此意。

    六、名刺,名片。
    夏侯渊传注引世语:“宾客百余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刺也。”
    荀彧传注引典略:“衡尝书一刺怀之。”
    曹植传:“则角弓之章刺。”
    步骘传:“乃共修刺奉瓜,以献征羌。”

    2、另志中还数个与“刺”有关的特定词组。
    一、刺史、刺奸(姦)。官名。
    此“刺”取第3种解释,为刺探,侦探之意。因“刺史”于志中比比皆是,遂不录于此。
    文帝纪注引魏略:“遣刺奸就考。”
    鲍勋传:“收三官已下付刺姦。”
    曹植传注引魏略:“转(丁)仪为右刺姦掾。”
    高柔传:“以为刺奸令史。”
    孙礼传:“径诣刺奸主簿温恢。”
    潘璋传:“后为吴大市刺奸。”
    周鲂传:“惟有诸刺姦耳。”

    二、刺客、刺者、刺杀。
    此“刺”取第2种解释,为暗杀之意。
    武帝纪:“为刺客所杀。”
    明帝纪注引魏略:“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
    刘表传注引零陵先贤传:“乃遣刺客杀之。”
    郭嘉传:“若刺客伏起。”
    诸葛亮传注引郭冲二事早:“曹公遣刺客见刘备......刺者尚未得便会......必曹氏刺客也......凡为刺客......鲜有为人作刺客者矣。”
    董卓传注引谢承后汉书:“欲伺便刺杀之。”
    荀攸传:“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
    程昱传:“伏兵刺杀之。”
    鲜卑传:“雄遣勇士韩龙刺杀比能。”

    又还有一条记载需详细说明:
    庞淯传:“初,淯外祖父赵安为同县李寿所杀,淯舅兄弟三人同时病死,寿家喜。淯母娥自伤父仇不报,乃帏车袖剑,白日刺寿于都亭前。”
    表面看来,此“刺”取第一种解释,为用剑穿进或杀伤之意。其实不然。
    “帏”:帐子,幔幕。“袖”:藏在袖子里。“帏车袖剑”,本为将车四周围上账幕,将剑藏在袖中之意。此处乃言其隐藏形迹之比。非是说其“刺寿”用的一定就是剑。
    同传注引皇甫谧列女传:“酒泉烈女庞娥亲者,表氏庞子夏之妻,禄福赵君安之女也......至光和二年二月上旬,以白日清时,于都亭之前,与寿相遇,便下车扣寿马,叱之。寿惊愕,回马欲走。娥亲奋刀斫之,并伤其马。马惊,寿挤道边沟中。娥亲寻复就地斫之,探中树兰,折所持刀。寿被创未死,娥亲因前欲取寿所佩刀杀寿,寿护刀瞋目大呼,跳梁而起。娥亲乃挺身奋手,左抵其额,右椿其喉,反覆盘旋,应手而倒。遂拔其刀以截寿头,持诣都亭,归罪有司,徐步诣狱,辞颜不变。”
    这里虽然两父女姓名与志中所载不符。但也很明显地指出无论是庞娥还是李寿,用的都是刀。据志中所书,因其先已隐藏形迹,所以此“刺”当仍属第二种解释,为暗杀之意。

    3、弄清了“刺”字之意,我们再来看看关羽传中之“刺”到底应如何解释。
    此“刺”首先应可排除第三、四、五、六种解释,则仅余“用有尖的东西穿进或杀伤”和“暗杀”之意。既第一、二种争议的由来。
    其实,我们还应该排除第二种解释:暗杀。
    此实乃断章取义的结果,往往疏忽了本文中其它描写。
    首先,关羽必须冲入敌方“万众之中”,此事非大勇者不可为。(或者某些人认为此“万众”乃“一万个观众”之意)既便你一个人冲过来,对方万人皆让路。待至冲到颜良面前,总得花点时间吧,又如何能趁其不备。况于敌方万众之中去“暗杀”敌方主将,岂不荒天下之大谬,属无稽之谈。此语应可止于智者。难不成关羽会使“隐身、定身”一类的法术?然后“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原来在此万众之中非但有兵,还有将校。而且这里亦非特指在回营时,当指在其整个“杀人、斩首、回营”的过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如此则亦当经过了一翻厮杀才可得知“莫能当”。这难道是件容易的事吗?只恐怕持第一种论见怀疑关羽之勇的人连数十人的重围都冲不进去,更遑论其它。况羽刮骨疗伤虽非华佗主刀,但确有其事,足见其非常人所能及。今并载志中与关羽同时期人物对其评论如下:
    温恢传:“......关羽骁锐......”
    刘晔传:“......勇冠三军......”
    郭嘉传:“......万人之敌......”
    程昱传:“......万人敌......”
    先主传注引傅子:“徵士傅干曰:“......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
    陆逊传:“蒙曰:“......羽素勇猛......””
    吕蒙传:“......关羽实熊虎......”
    周瑜传:“......熊虎之将......”
    魏人皆称“万人敌”,吴人皆以“熊虎”比,可见其勇非虚。

    4、如此,则只剩下一种解释:用有尖的东西穿进或杀伤。
    然度其行文又与上引第一种解释的数条记载略有差别。前者多为对行为动作的描述,或言“刺伤”、“刺中”、“刺杀”、“刺何处”。而关羽传中“刺”字未有言及,则此“刺”直接导致颜良死亡,应带有“杀”意。又因未如孙策传注引江表传中所载“刺”、“杀”并称,则非是“因刺而死”。如此,则此“刺”应独作“杀”解。既关羽策马“杀”良于万众之中。
    志中所载与关羽传相同单表一“刺”字的例子还有数条,如下所引:
    武帝纪注引魏书:“(曹)公谓诸将曰:“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
    公孙瓒传:“(公孙)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
    此两处皆明示兵器为何,所以仍当作第一种解释。
    曹髦传:注引汉晋春秋:“济即前刺帝,刃出于背。”
    注引魏末传:“济兄弟因前刺帝,帝倒车下。”
    单看此两条记载,则独作“杀”解亦无不可。
    但据同传注引干宝晋纪:“乃抽戈犯跸。”
    注引魏氏春秋:“骑督成倅弟成济以矛进。”
    两相比较,则弥补了前引未载兵器之不足,则又当作第一种解释来看。
    臧洪传:“复见斫刺。”
    这里因“刺”与“斫”并称,而“斫”乃动作行为的描述,所以此“刺”亦当作第一种解释来看。
    先主传:“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这里有两个“刺”字,但其字意又有所不同。很明显,“使客刺之”当为派人暗杀之意。“客不忍刺”则应独作“杀”解。否则不忍“刺”还可以“斩”,不忍暗杀还可以明着杀,于理不通。
    又因裴注是后来所加。志中魏、吴两国材料皆引自其史官所记。唯蜀书乃陈寿自己搜集材料、自己措辞的结果。如上所引又唯蜀书中有两处“刺”字独作“杀”解。可知此乃陈寿用语之习惯。
    张既传:“犹卞庄子之刺虎。”
    此“刺”亦独作“杀”解。但此非陈寿或张既语,乃古人之说。
    另据《左传--成公十六年》记:“刺公子偃。”此“刺”亦独作“杀”解。则“刺”、“杀”相通古已有之。

    5、董卓传注引谢承后汉书:“孚因出刀刺之。”(范晔后汉书董卓传亦有同载)
    吴主传第二注引吴书:“乃引刀自刺。”
    吕布传:“手刃刺卓。”
    据《新华字典》1987年重排本,刃字作如下解:
    一、刀枪等锋利的部分;二、刀;三、用刀杀。
    则“刀”亦可“刺之”。

    又现今出土的汉魏时期的兵器中亦未发现长柄刀。于是,或言长柄刀作为兵器使用始于唐、宋,更有甚者认为始于明朝。今查《三国志》得到以下记载:
    倭人传:“五尺刀二口。”
    华佗传注引佗别传:“因取大刀断犬腹近后脚之前。”
    典韦传:“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
    这里特别指出“五尺、大、长”,则与一般的刀有所区别。
    “五尺”,汉一尺等于今0.23米。五尺则为1.15米。仅比一般的刀长出约当时的一尺左右,既二、三十厘米。亦不能称其为“长”。于是以“五尺刀”名之。而典韦传所载“长刀”则必长于五尺,否则亦不可称其为“长”。至于“长”至几何,和华佗传所载“大”至多少则不得而知。但据《晋书》刘曜载记:“(前赵时陇上勇士陈安)每战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其与三国时相差不久,所用之刀却既“大”且有“七尺(1.63米)”,不可谓不长,或能以为参考。
    如上所述,若“刺”字从“杀”解,则“关公之无勇”不攻自破。又刀亦可“刺”,并三国时期已有长刀、大刀的出现,则关羽的兵器到底若何因史无明载仍不得解。笔者宁愿相信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至少关公耍大刀的说法已有千年。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30 19:36 编辑 ]
作者: 客上天然居    时间: 2005-6-1 00:26

有道理。

刺可作杀解。古时君杀大夫叫刺
经刺公子偃。──《左传·成公十六年》。注:「鲁杀大夫皆言刺。」
刺怀公于高梁。──《国语·晋语》
又如:刺斫(刺杀);刺虎(杀虎)
作者: 武安国    时间: 2005-6-2 14:52

这儿的刺应当选其一吧。
暗杀算不上,突袭,措手不及,一击致命。
作者: 客上天然居    时间: 2005-6-7 01:37



QUOTE:
原帖由32250589于2005-06-02, 10:30:47发表
还有啊,〈出师表》中的三顾茅庐,“三”指的是数次,而不一定是3次。
类似于“勇冠三军”。

据资治通鉴记载: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应该理解为三次的,不知对否?
作者: 小轲    时间: 2005-6-14 16:35

关羽的武器非所谓青龙偃月刀,这是毋庸质疑的。
我理解应该是剑之类的武器,而不是矛,只有用剑才可以又刺又斩,所以,此处的刺当是用剑刺的意思,后文的斩其首也是用剑。
(哈哈,真实的关羽是用双股剑?!有意思了。)
作者: 门清    时间: 2005-6-14 21:56

肯定不是矛,用矛的话短时间内斩其首还不大现实
作者: 无知无畏    时间: 2005-6-17 14:33

方天画戟也可以又刺又砍,不能仅仅凭借两个字就去妄自揣度两千年前古人的兵器,没什么意义,也不客观
作者: 夏侯征西    时间: 2005-6-18 13:16

感觉是暗杀。颜良可是在“万众之中”被杀的。怎么冲进来的,敌人怎么不抵抗?难道是关开着坦克车?显然双方并不是在交战状态,我绝对不相信地球上有生物能在一万个敌人面前生存。只能说当时颜良的士兵不是处与临战状态。没把关羽当敌人。
以本人的观点来假设当时的过程。颜良行军中,在指挥车上看行军地图。关公远来,袁军看见一骑也没当回事,当时军装不鲜明,关可能也没穿盔甲,怎么看也不象敌人。有个喜欢管闲事的小兵问关“干什么的”关回答“送信的”小兵指指后方。关羽顺着小兵指的方向骑行,看见了颜良的指挥车,老关就冲过去了,颜良接到卫兵的报告停车,看见关,想起了刘备托付的事,没戒备,刚要问,被老关拔剑给砍了,颜良卫兵被吓傻了。老关干完活,骑上宝马,趁乱,一脚油就遁了。纵关整个过程老关还是很有胆色的,绝对是勇者。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6-18 14:34

就算您瞧不见刺斩, 也该瞧得见后面的"绍诸将莫能当者".  

颜良是闻曹操至大惊, 率军逆战, 关羽一个过去早成蜜蜂窝了. 又不是对持着, 当时是关羽张辽两个一起出击击良, 撕杀中关羽看见了颜良, 单骑闯入敌阵中杀敌而还. 又不是真要通过了一万人才能去到颜良那.

关于刺, 我觉得是指关羽行动上的描述, 后面的斩良才是具体动作上的描述.
作者: 捕鲸叉    时间: 2005-6-18 14:51

枪或长刀都可以斩,去看看考古,三国时的长枪枪头五六十公分的都有。还有,吴王夫差用的矛头差不多和越王用的剑一样,不小心就当成剑了,现在藏人用的长枪就是这一类。这些足以说明无论枪刀,使用得当,砍个人头还是可以得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6-18 19:27



QUOTE:
原帖由夏侯征西于2005-06-18, 13:16:06发表
感觉是暗杀。颜良可是在“万众之中”被杀的。怎么冲进来的,敌人怎么不抵抗?难道是关开着坦克车?显然双方并不是在交战状态,我绝对不相信地球上有生物能在一万个敌人面前生存。只能说当时颜良的士兵不是处与临战状态。没把关羽当敌人。
以本人的观点来假设当时的过程。颜良行军中,在指挥车上看行军地图。关公远来,袁军看见一骑也没当回事,当时军装不鲜明,关可能也没穿盔甲,怎么看也不象敌人。有个喜欢管闲事的小兵问关“干什么的”关回答“送信的”小兵指指后方。关羽顺着小兵指的方向骑行,看见了颜良的指挥车,老关就冲过去了,颜良接到卫兵的报告停车,看见关,想起了刘备托付的事,没戒备,刚要问,被老关拔剑给砍了,颜良卫兵被吓傻了。老关干完活,骑上宝马,趁乱,一脚油就遁了。纵关整个过程老关还是很有胆色的,绝对是勇者。

你的逻辑有问题啊,    关羽杀颜良怎么了?  如果能像你这样猜想,演义的东西也合理啊!
作者: 潇湘夜雨    时间: 2005-6-18 21:36



QUOTE:
原帖由斩立决于2005-06-18, 14:42:27发表
关羽的兵器很可能是剑

什么可能使剑??就是剑,因为当时没有大刀
作者: sunce30    时间: 2005-6-18 21:51



QUOTE:
原帖由潇湘夜雨于2005-06-18, 21:36:32发表
什么可能使剑??就是剑,因为当时没有大刀

哪有在马上用剑的,不是矛就是戟.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6-18 22:03



QUOTE:
原帖由sunce30于2005-06-18, 21:51:58发表
哪有在马上用剑的,不是矛就是戟.

武将都配有剑的,这点考古上有发现。
作者: 秋月枫舞    时间: 2005-6-19 23:23

可是各位也要看清,那里可没有一字提到颜良做过任何反抗啊,一代河北名将没有任何反抗就被枭了首级,说不是偷袭,谁相信?至于为何绍诸将莫能当者,主将一死,军中必乱作一团,当然他就能趁乱脱身了。…………唉,不想提关羽,口水仗啊……
作者: 实干司马    时间: 2005-6-19 23:51



QUOTE:
原帖由捕鲸叉于2005-06-18, 14:51:42发表
枪或长刀都可以斩,去看看考古,三国时的长枪枪头五六十公分的都有。还有,吴王夫差用的矛头差不多和越王用的剑一样,不小心就当成剑了,现在藏人用的长枪就是这一类。这些足以说明无论枪刀,使用得当,砍个人头还是可以得

比较同意这种说法。

矛、戟都有可能,至于长柄刀,那时好像不太常用吧?
作者: 云飞羽--亮亮    时间: 2005-6-21 15:54

“可是各位也要看清,那里可没有一字提到颜良做过任何反抗啊,一代河北名将没有任何反抗就被枭了首级,说不是偷袭,谁相信?”
    汗,这又不是武侠小说,还一招一式!
    “至于为何绍诸将莫能当者,主将一死,军中必乱作一团,当然他就能趁乱脱身了”
    再汗,早说如若先没有“当者”,又何以知其“莫能当”?凭想像?

    “至于长柄刀,那时好像不太常用吧?”
    不常用也不能代表无人用。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6-21 20:49



QUOTE:
原帖由金蛇郎君于2005-06-19, 23:23:50发表
可是各位也要看清,那里可没有一字提到颜良做过任何反抗啊,一代河北名将没有任何反抗就被枭了首级,说不是偷袭,谁相信?至于为何绍诸将莫能当者,主将一死,军中必乱作一团,当然他就能趁乱脱身了。…………唉,不想提关羽,口水仗啊……

河北将士要等到主将被杀才发现有个敌军的人骑着马跑来了那么他们的视力也实在太有水准了.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7-1-19 08:52

关羽水平再不济,也比专诸本事大,至少冲进去刺完了还能活着出来。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7-1-19 14:30

1、我完全相信关羽可以冲进几层甚至几十层的包围。我17岁时曾打过一场群架,也可以说是阻止过一场群架。当时学校操场上几百人正准备对打,我双手各执一把椅子,直冲一方首脑,先后打倒约30人,将该首脑一把揪住,抓住他的头发和下巴,迫使他下令后退,继而让双方解散。我当时可是一直冲过了半个操场,仅用几分钟。关公一人一骑,其武力远非我能及,其速度又有绝对优势,所以,直冲到颜良前是完全可能的。
2、我完全相信颜良当时慌乱到无法抵御的程度。我打到对方首领面前时,对方首领根本还在指挥人抓我,我冲到他面前,伸手就抓住他的头发,一踩其膝弯,另一手就放在其下巴上,并将其头轻微搬动。在这一过程中,他根本未能进行有效的抵抗,连伸手乱抓都没有做到。他可是当时我们学校的小霸王。

因此,我怀疑:关羽是用马冲阵,携带战斧和长矛。因为砍人头实在很困难,汉刀怕是做不了。我没砍过人头,但我砍过羊头,确实很困难。羊头总不如人头结实。我用过苗刀、大刀、春秋大刀、单刀、朴刀砍东西。我看来,只有大刀好用。可是,当时怕还没出现大刀。因此,我倾向于关羽使用战斧和长矛。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7-1-19 14:58

建议年轻的朋友别学我。那时候大家还讲义气,首脑说话还有人听。现在怕是抓住一个人让别人“放杖”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而且那时我已经练习了十几年武术,正是到处找茬的时候。以后我也吃了亏,幸好是在高手们面前。就这水平,和高手比,人家让你躺下,你轻轻松松地就躺下。
关公是高手,这是三国志公认的。
再是,冲阵十分简单。只要不纠缠,下手狠,轮开家伙,跑得快,绝对能冲过去。当时还有人拦我,被打翻后,就不太有敢上来的了。我当时一边打,一边大吼“杀”,周围居民都能听见。
20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彻底不行了,身上到处是伤病。建议武术爱好者,别打架,更重要的是别打比赛,特别是别打正式比赛,就是锻炼身体。否则到老了就全找上来了。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7-1-19 20:03

环首刀出现后剑就成装饰品了,真正上战场的都是用刀,剑更多作为一种象征物品
作者: 赵哪个云    时间: 2007-1-19 22:08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1-19 20:03 发表
环首刀出现后剑就成装饰品了,真正上战场的都是用刀,剑更多作为一种象征物品

正是,那时除了环首刀外,将领都会带‘拍髀’,就是便于切割一类的小刀,剑这东西已经不太适应实战了~~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柄薄薄的剑在战场上和薄刃厚背的环首刀对砍起来,结果会这么样??
别当那种削铁如泥的宝剑真的存在就好~~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7-1-20 10:04

其实一万人并不多。一个中学操场就可以集合2000人。一万人散开(当时可没有散兵队形,也就是紧密队形啊)也就是一个大体育场的占地。主将应该在中间吧。就算主将在边上,关公不过只需要骑马冲过500米而已。这段路程,如果马上披甲,将军再神武一点,兵器又称手,几分钟就冲过去了。要是主将在中间,只有250米。
连我17岁时还能冲过半个操场呢。而且对手都是用棍棒什么的。
作者: Yotsuya    时间: 2007-1-30 13:18

关于这次的刺,应该是直接夺取首级的,所以用矛作为兵器应该不太准确
暗杀也不是,因为当时的颜良部队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动摇或者混乱,关羽武艺确实不是盖的,面对一支站意已经下降的乱军,关羽的冲锋没人能档其实也很正常
所以这次刺颜良是一次经典的作战方略的体现.在荀攸完美策划加上关羽虎熊般的神勇,使得曹袁首次正面交锋即以曹军完胜告终
作者: 风歌接舆    时间: 2007-2-10 16:26



QUOTE:
原帖由 客上天然居 于 2005-6-7 01:37 发表

据资治通鉴记载: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应该理解为三次的,不知对否?

-------------------------------------------------------
你理解的对,凡者,一共也

一共去了数次,说不通
作者: XM8    时间: 2007-2-10 21:03

当时使用最普遍的是矛和戟,在没有其他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那么关羽使用矛或戟的可能也就最大,至于说后来斩首,完全可以使用短刀来完成,没有必要说用矛或戟杀了人后砍头也必须要用矛或戟。
作者: 13203131999    时间: 2007-2-15 12:05

古时候武将是都有配剑的,战马上都有装敌将头颅的皮囊,应该是先把敌将刺于马下,再用配剑割其头颅.
所以战场上的刺可以理解为杀敌至死的意思.
宫殿上的皇帝杀大臣的刺应该是上级杀下级的意思.
下级杀上级应该是暗杀的意思.有刺秦始皇为例.
这完全为我个人理解,说得不好大家别见笑.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7-2-15 14:19

你用佩剑砍一个人的脖子----不用,砍一个羊的脖子试验一下?
很难!

诸位兄弟,剑是刺的,不是用来砍东西的。
作者: 13203131999    时间: 2007-2-15 16:23

我有说砍了吗?大哥我说的是割,再说杀了敌将是可以领赏的,不会每次把敌将杀了头颅都会掉下来,总得找个东西割下来好回去领赏吧.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7-2-15 16:40

真是没砍过头。
无论如何,割头也好,砍头也好,脖子要砍断。割是割不下来的。必须把武器抬到一定高度,用力下砍。你找只鸡试验一下就知道了,靠菜刀在上面割,割不断。
人头颈椎更结实,非砍不可。
剑由于重量不行,厚度也不行,砍骨头差点。

所以,古代为省事,一般割耳朵回去领赏。
作者: 斜出正入    时间: 2007-2-15 17:00

杀了大将只要有条件,肯定是要割了头回去的,杀的小兵才割耳朵,因为小兵甲和小兵乙论功行赏起来没啥分别。至于割头,其实不难,不过无论割头还是割耳,都得身边有自己人才行(或者没敌人也行),否则顾命要紧,那个事情就得往后靠靠了。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7-2-15 17:19

我砍过大牲畜的头,脖子比人头粗的多。我当时用一柄16斤的厚背大刀,轮圆后,一刀就砍下来了。
可是,那东西已经被杀了,是放在地上的。
我的力量,当时已经很大。可是东西不称手或者条件不够,我想还是很难砍下来的。因为当时我手都震麻了(绝对不是砍在地上的反作用力)。而且16斤的大刀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用的。现在我用它也很费力了,年龄大了。
作者: 13203131999    时间: 2007-2-15 17:46

我发现古时候的人都比较笨,关羽最擅长的就是拖刀计,那样简单的计策也可以上当我猜那时侯人IQ可想而之,哈哈要是我去三国那个时候说不定可以跟诸葛斗斗.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7-2-15 21:31

我也发个版区不符的帖子,省得有人轻视关公春秋大刀。

老兄,你知道什么叫拖刀计?你真要遇到恐怕也无法挡。

拖刀计 ,不仅仅是一个翻身下砍。其中变化繁多。
拣主要的说几个:
主体:拖刀而走。
变化1:抽刀翻身下劈。
变化2:抽刀转身前刺 。
变化3:抽刀转身横抹。
变化4:转身攒刺。
变化5:虚抽刀送刀前刺。
其余变化也很多。
总之,拖刀计必须是拖刀回身的动作,但回身后变化就太多了(这里挑的是马上步下都能用的)。要是遇上,就算知道他回身有一刀,恐怕也要吃亏。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7-2-15 22:26

再详细说一下变化1。
这是拖刀的正着。其要点在起身。我拖刀而走,对方紧跟。然后在适当时机,我刀一抽,这后面有个窍门,就是从马上踩马镫站起来,身子一起,一翻,大刀就从头上下劈。因为我出现起身下劈的动作,力量可以加大一半,因此,对方就是知道这一刀地路线,也无法抗拒我的力量。
战长沙关公用的就是这个变化。黄忠虽勇,力量无法大出关公一倍半,其实他格挡需要两倍以上的力量。所以他知道完了。只是关公举刀不劈,他才逃命。所以他自己有数,才感激关公。
我师父传授这个变化时,强调这个人必须身高臂长,虎背熊腰,否则无法完成这个站起翻身下劈动作。关公就是此体形。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3-17 15:41

1、奇怪这个帖子居然被翻到首页。
2、惊讶地发现这个帖子我居然被扣100分,真是挥金如土......
3、为避免这个回帖被扣分,我说点和版区相符的东西:
刺,是所有有尖武器的共同技术。因此,只要关羽使用的武器有尖,就可以完成这个动作。
但是,关羽是在马上完成这个动作的。所以,关羽使用的只能是矛。因为大刀那时可能没有出现,至少考古不支持。
作者: 关张马黄    时间: 2008-3-17 15:48

关羽的刺应该解释为刺杀,大概就是偷袭或者突击的那层意思吧!并不一定关羽就一定使枪刺颜良。甚至我认为颜良是死在关羽率领的军队手上,不是关老爷亲自结果颜良。
作者: 徐丹子鹤    时间: 2008-3-17 16:03



QUOTE:
原帖由 关张马黄 于 2008-3-17 15:48 发表
关羽的刺应该解释为刺杀,大概就是偷袭或者突击的那层意思吧!并不一定关羽就一定使枪刺颜良。甚至我认为颜良是死在关羽率领的军队手上,不是关老爷亲自结果颜良。

"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应是亲斩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8-3-17 19:04

其实也可能是关公腰佩长剑,手持长矛
把颜良刺死后拔剑斩了首级
作者: 镜    时间: 2008-3-18 11:14

LS正解...上战场不可能只带一把武器的...万一断了怎么办...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3-18 11:36

哎呀,你们为啥这样信任剑!
剑的砍斫功能太弱。我觉得,就是砍,也是用单刀或者斧子。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8-3-18 11:46

我覺得問題不在“刺顏良于馬下”,而在於“斬棋首還”。就算袁軍全是廢物,但只要事先有了防備,關羽也不可能有時間下馬,斬顏良首,上馬,囘營。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3-18 12:27



QUOTE:
原帖由 酒魔剑仙 于 2008-3-18 11:46 发表
我覺得問題不在“刺顏良于馬下”,而在於“斬棋首還”。就算袁軍全是廢物,但只要事先有了防備,關羽也不可能有時間下馬,斬顏良首,上馬,囘營。

在混乱中,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啥叫混乱?就是你的部队,队形已经冲乱,你的将领的指挥旗已经被砍倒,每个人都在喊你的主将已经被杀!
在这种情况下,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放弃一切抵抗,扔掉妨碍逃跑的长武器,逃走!

如果敌人追击,那就构成溃败,如果敌人不追击,那就是简单的一个字:溃!

如果,颜良被杀,他的部队仍能有秩序的抵抗或者还击,颜良就不是颜良,颜良部队就不是一般部队,而是无往不胜的----“铁军”!!!
这样的部队,在同等条件下是无法战胜的!
这样的部队,只会被绝对优势的敌人所压碎,而不会被相对优势的敌人所击溃!
这样的部队,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世界战争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很遗憾,颜良部不是这样部队。因为----关羽冲进了这支部队。而对于一个骑兵小队,即使它们再厉害,对于“铁军”来说,他们是自投罗网。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8-3-18 12:34     标题: 回复 #44 tiger1970 的帖子

手下再廢柴,顏良作爲河北四庭柱之首,手下的親衛隊應該還有些戰鬥力的,而且顏良只是被刺落馬,未必就是命畢當場,就算是,親衛隊也不可能確認。關羽也不可能知道親衛隊的想法,沒可能冒這種不必要的險去拿顏良的首級。
作者: 徐丹子鹤    时间: 2008-3-18 12:45

四庭柱貌似是评书者之言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8-3-18 12:51     标题: 回复 #46 徐丹子鹤 的帖子

這不重要,我只是想說顏良是袁本初手下的大將,沒理由是個徹底的膿包。

而關羽下馬去取顏良首級,卻是冒著極大的不比要的危險。取囘首級的收益卻微乎其微,因爲大家都看到他刺顏良於馬下了,是否有首級並不重要。關羽沒理由去冒著個險的。

[ 本帖最后由 酒魔剑仙 于 2008-3-18 12:54 编辑 ]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3-18 13:39

"手下的親衛隊應該還有些戰鬥力的"

一看就知道你根本不懂战争。
战争,其实是很可怕的。
特别是冷兵器战争。
告诉你,在战场上,只要能咽下唾沫、手能握住武器,就是好兵。
何况还能分心听命令?
因此,中国的历代军事家们经过鲜血的教训,只得把枪的使用法定位于封劈,就是:枪,本来是刺杀最有杀伤力。可是由于恐惧,战士根本端不平枪。因此,只能让他们抬着枪头,劈头盖脸的劈下去----这是人的本能,这样总稍微好些。

告诉你,战斗,其实不是像小说中的那样英雄浪漫,更多的是像一场斗殴,是比较谁更怯懦的场所。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8-3-18 14:05     标题: 回复 #48 tiger1970 的帖子

“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
“許 貢 客 。 無 聞 之 小 人 , 而 能 感 識 恩 遇 , 臨 義 忘 生, 卒 然 奮 發 , 有 侔 古 烈 矣 。 詩 云 : 「 君 子 有 徽 猷 , 小 人與 屬 。 」 貢 客 其 有 焉 。”

兩個文官的傢臣尚且如此,河北猛將的親兵有些戰鬥力怎麽就變得不可思議了?

且會周公,明日再戰。
作者: 伤云    时间: 2008-3-18 14:28

楼上诸位貌似忽略了一个问题。关羽是自己一个人冲过去的么?换句话,万军之中,一个人冲得过去么?同样的事情项羽干过,但项羽是对小股部队发起奇袭,和关羽乱军混战之中发动应有区别。

作为大将,身边必然会有比较精锐的护卫亲兵,所谓亲军、护军、甚至围子手(不带的....个人以为可以以白痴论....)。颜良会有,关羽也肯定会有。

关羽万军刺颜良,我以为是在主战场的局部,由关羽导演并亲自完成的,带领一队精锐骑兵(步兵没有可以完成任务的速度)高速突进到对方中军并成功击杀对方大将(这是个技术活,必须关羽亲自动手)的突袭战。也正应了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在这之前,关羽部作为部队的指挥者,应该是游离于主战场边缘,在确认对方主将位置后发动的突然袭击。“刺”无论解释成突袭、还是动词刺,都说得通。

如果给关羽派几个扈从,那么刺颜和斩首之间的矛盾则会小得多。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关羽还能全身而退。

史书记载的是个人战例,因此常用将名代表其人以及其所部军兵,这样的例子在《三国志》中比比皆是。如果单看人名不考虑军队....很多记载就变成几个人的战斗了......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08-3-18 14:41 编辑 ]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3-18 14:57



QUOTE:
原帖由 酒魔剑仙 于 2008-3-18 14:05 发表
“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
“許 貢 客 。 無 聞 之 小 人 , 而 能 感 識 恩 遇 , 臨 義 忘 生, 卒 然 奮 發 , 有 侔 古 烈 矣 。 詩 云 : 「 君 子 有  ...

你举的例子只能说明其麾下的勇烈,而不能说明他们在战斗中的遵守纪律和作战表现。
一个人要死,要做烈士,很容易,把脖子一挺就成。
但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亲眼看着人家砍进你的身体,看着你砍进人家的身体,小兄弟,这不是电玩游戏。
在这基础上,你还要冷静和听指挥。

不想多说,也不提倡你去打群架。不过,打群架有助于你更深刻的了解人性。
一旦经历过这些,你就再也不想去用任何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啦。

我没有时间和你“战”。我只是想说,战斗(战争)是世界上最恶劣的东西。它对人的拷问简直是你无法想象的残酷。

好啦,不多说啦。也许我所说的是现在打电玩游戏的孩子无法想象的。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08-3-18 15:00 编辑 ]
作者: fengc89    时间: 2008-3-18 22:59

汉代的剑MS不象后世那么薄吧??..虽然说剑是用来刺的..可是相对厚的剑应该也能砍吧?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8-3-18 23:13     标题: 回复 #51 tiger1970 的帖子

是否遵守纪律纪律不是我要讨论的,我们讨论的是颜良的亲兵在颜良落马后,会奋勇向前夺回主将,还是一哄而散。这个就是本就是看颜良手下是否忠烈。许贡家客可不是引颈就戮的。明知必死却能重创孙策,可见颜良亲兵奋勇向前并不是不可能的。
我不是要证明他们一定会奋勇向前,但只要有这个可能,关羽就不可能冒险下马斩首。因为他陷于敌军重围之中,尽快突围最要紧,他也无法猜测袁军的行动。按我们目前的假设,关羽是单骑杀入的,那么就没有人能和他抢斩杀颜良的功劳。冒生命危险下马去取无关紧要的事物不合常理。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3-19 08:41

实在无可理喻。
楼上的兄弟,您可以坚持您的意见。不过,我相信您是个好孩子,从来没有打过架,而且我发现您刚过20岁。希望您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对人性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8-3-19 08:54

注[一]英雄记曰: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不好意思,親兵奮勇向前,救囘主將並不是甚麽少見的事情。

打不打架我看不出有甚麽區別,莫非您老上過戰場?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3-19 09:17

"打不打架我看不出有甚麽區別,莫非您老上過戰場?"

如果您真是87年出生的话,我长您20多岁。您说我干过啥?呵呵,不说了成吗?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8-3-19 09:26

呵呵,怎麽反倒問起我來了?

不願說了就到此爲止吧,不過我堅持我的意見。我給出的史料足以證明即使顏良被刺落馬,袁軍也未必會立刻崩潰,那麽關羽下馬去“斬其首還”是一件冒險且不合理的事情。
作者: tiandizl    时间: 2008-3-19 09:33

即使是刀也可以用刺。。。。。。。。。。刀尖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3-19 09:33

呵呵,只是希望您永远不要像我一样遇到这样多事情......
快快乐乐的生活和长大,和和气气地与别人打招呼,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再是,不要过于固步自封。自己不能理解的,不一定就是没有。要谈论啥,至少要先去做一次啥。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3-19 09:34



QUOTE:
原帖由 tiandizl 于 2008-3-19 09:33 发表
即使是刀也可以用刺。。。。。。。。。。刀尖

是的。
作者: 千秋帝王梦    时间: 2008-3-19 10:38

有个说法是,颜良以为关羽是刘备派来的,时刘备在袁绍营,颜良没作任何防备。就被关羽杀了。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8-3-19 11:08     标题: 回复 #59 tiger1970 的帖子

我並不是反對您說的。目前您所舉證的,可以證明袁軍有可能崩潰,甚至是很有可能崩潰,但是卻不能證明袁軍必定崩潰。而且袁軍崩潰不代表顏良近衛隊一定會崩潰。您所舉證的並不能駁倒我的觀點,所以我也無法認同您的觀點。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3-19 11:18



QUOTE:
原帖由 酒魔剑仙 于 2008-3-19 11:08 发表
我並不是反對您說的。目前您所舉證的,可以證明袁軍有可能崩潰,甚至是很有可能崩潰,但是卻不能證明袁軍必定崩潰。而且袁軍崩潰不代表顏良近衛隊一定會崩潰。您所舉證的並不能駁倒我的觀點,所以我也無法認同您 ...

呵呵,反对也无妨。这本来就是论坛吗。大家都可以说话。而且恕我直言,所有的争论是永远不可能有结果的。只要把话说明,就结啦。
不过记住,以后一旦遇到危险,要相信自己的感觉,赶快逃走,不要争那些血气之勇。如果人家混乱逃走而你在顽强抵抗,受到最大伤害的是你。我的年龄,算你的大哥也好,叔叔也好,总之一定要记住我这句话。
但是,我最希望的,是你永远不要遇到危险,永远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地生活。
作者: 东倒西歪    时间: 2008-3-19 18:55

打仗和打架区别很大,军法严厉,而厚养亲兵更是做大将的惯例,否则多少条命都不够。所以顏良落马的话,10次里面有9.9次他的亲兵卫队会上前争夺,活着抢人,死了争尸,回去也好有个交代。至于关羽,也是一样,身为大将,除非兵打光(那样的话通常落荒而逃了),否则不太可能一个人去冲阵,那等于送个脑袋给人拿去升官发财。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8-3-19 20:08

关羽当时不是啥子大将身份,最多算个新降将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3-20 11:02

“10次里面有9.9次他的亲兵卫队会上前争夺,活着抢人,死了争尸,回去也好有个交代。”

一般的治兵方法是:在此情况下,全部卫队统统斩首。就别“交代”啦。
严格一点的治兵方法是:主将战死,部将和士兵还活着的,统统斩首。
去查查兵书吧。写得清楚。
作者: 东倒西歪    时间: 2008-3-20 19:14

军法不同时期,不同将领,会有所不同,不过通常都很严厉。所以,某人说亲兵不战而走,那是不太可能的,玩命也得上前。
作者: 东倒西歪    时间: 2008-3-20 19:17

更何况为将的平时厚养亲兵,就是指望关键时刻用得上,能混个名将的,一般亲兵都很强悍。
作者: yanguodong    时间: 2008-3-20 19:44

剧历史学家考证,三国时期还没发明刀,关羽的兵器应当是矛,所以用刺没什么不对
作者: fengc89    时间: 2008-3-20 19:57

刀有了..还没有那种大刀而已!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8-3-21 06:12     标题: 回复 #66 tiger1970 的帖子

所以就更要搶了,萬一運氣好,顏良只是被戳傷了,那麽皆大歡喜。運氣不好,顏良已經挂了,想報仇還是想跑路都來得及。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3-21 10:40



QUOTE:
原帖由 酒魔剑仙 于 2008-3-21 06:12 发表
所以就更要搶了,萬一運氣好,顏良只是被戳傷了,那麽皆大歡喜。運氣不好,顏良已經挂了,想報仇還是想跑路都來得及。

所以你还是在想象。关键是:书生不可能知道真正的战场。纸上谈兵谁都会,真上战场就傻眼啦。
好啦,不多说啦。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8-3-21 11:08


谁说"斩其首还"需要亲自下马斩的?


谁说关羽是把颜良的脑袋带回去邀功的?

关羽不过是单骑突入河北军中, 拔配刀劈了颜良脑门就迅速回退.  绍诸将莫能挡而已.


单骑冲阵难不可能完成吗? 后三国文大将军都在数千骑兵的追击中单骑数度冲杀. 何况关羽?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8-3-21 11:18     标题: 回复 #73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1.我們假設的是關羽單騎衝陣,那麽他不親自下馬斬首,莫非是袁軍砍了顏良頭獻上來?再説,無論誰下馬,關羽都必須停下來,而失去衝擊力的騎兵比起步兵還不如。

2.策馬刺良玉万衆之中,斬其首還。
可以看出顏良是先落馬,後被砍了腦袋的。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8-3-21 11:26

没有任何资料可以确实证明所谓“關羽單騎衝陣”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8-3-21 11:26

斩其首还, 跟枭其首还是两回事.

比如说. 在马上冲刺挥刀劈中其脑袋也是斩其首还. 不一定是标准行刑动作的"斩首".

策马刺良.

刺可以是实际动作, 也可以做行为描述. 显然关羽如果是实际先刺死了颜良后斩其脑门, 不大合理. 所以应该理解为刺做行为描述解释, 而真正的杀颜良动作则是"斩其首还".

所以, 关羽完成的就是单骑冲阵, 杀敌而还. 南北朝许多名将被比为关羽也没哪几个是刺死敌方大将后下马剁脑袋的.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8-3-21 11:46

回复 #75 慕容燕然 的帖子

同樣也沒有資料否定這一點,不過跟著關羽衝陣的人不會太多這一點,應該還是沒有異議的吧。


回复 #76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如果真是那樣,那陳壽的語法也太詭異了。明明是砍了腦袋,顏良落馬而亡,變成顏良被殺落馬,被人砍了腦袋。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8-3-21 11:53



QUOTE:
原帖由 酒魔剑仙 于 2008-3-21 11:46 发表
回复 #75 慕容燕然 的帖子

同樣也沒有資料否定這一點,不過跟著關羽衝陣的人不會太多這一點,應該還是沒有異議的吧。


应该是可以否定的。历史上对单骑立功的将领都会点明,这种个人用武行为必然要大书特书。
万均、万彻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万均单骑驰突,无敢当者。
宋兵出两山间,围数重,骑皆失色,柔单骑驰突溃围
再兴以单骑入其军,擒兀术不获,手杀数百人而还。
摩诃时年十三,单骑出战,军中莫有当者。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8-3-21 12:11     标题: 回复 #78 慕容燕然 的帖子

有道理,但是並非決定性的證據,而且並不改變我的論點。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8-3-21 12:20

所谓決定性的證據恐怕只有照片或录像了,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所以只能用史家惯用的叙述手法来进行分析。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3-21 12:53

这就没劲啦。
我在一个武术论坛中曾提到一个招数,说不能随便乱用,否则会出生命危险,结果现在这些孩子们居然说:拿视频来,要出生命危险的那种。我狂晕......
作者: 退思    时间: 2008-3-21 13:07

单骑可能不大,应该说身边有多少人难确定可能比较准确。

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先锋如果已经交火了,则是在两军混战中斩杀颜良。
万众应该是大之文势,这“万众”(不论敌我)不可能都围着颜良转的。毕竟除了张辽及羽为先锋外,后面还有曹操军。颜良来逆战的是曹操军,并不是张辽及关羽。

猜想猜想,有错轻砸

[ 本帖最后由 退思 于 2008-3-21 13:18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8-3-21 13:23

陈寿的语法没颜良被杀落马哦.


闵所乘骏马曰朱龙,日行千里。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

不知道这是不是单骑呢? 怎么就没单骑二字追随?
作者: 退思    时间: 2008-3-21 18:15

关于单骑,我不是想抬杠,真的是有点疑问:

南史·薛安都传

孝建元年,除左军将军。及鲁爽反叛,遣安都及沈庆之济江。安都望见爽,便跃马大呼,直往刺之,应手倒。左右范双斩爽首。爽世枭猛,咸云万人敌,安都单骑直入斩之而反,时人皆云关羽斩顔良不是过也。进爵爲侯。

虽云“单骑直入斩之而反”,却有“左右范双斩爽首”,“单骑”我觉得也未必就靠得住。
作者: 东倒西歪    时间: 2008-3-21 18:26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08-3-21 10:40 发表



所以你还是在想象。关键是:书生不可能知道真正的战场。纸上谈兵谁都会,真上战场就傻眼啦。
好啦,不多说啦。

你那才是书生的想象呢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8-3-22 01:05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8-3-21 13:23 发表
陈寿的语法没颜良被杀落马哦.


闵所乘骏马曰朱龙,日行千里。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

不知道这是不是单骑呢? 怎么就没单骑二字追随?

闵所乘骏马曰朱龙,日行千里。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

众寡不敌[
【解释】:少数敌不过多数。

冉闵这个显然不是单骑。

[ 本帖最后由 慕容燕然 于 2008-3-22 01:07 编辑 ]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8-3-22 15:31     标题: 回复 #83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刺良于馬下,如果不是落馬的話,那就是根本沒騎馬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3-22 19:00



QUOTE:
原帖由 东倒西歪 于 2008-3-21 18:26 发表

你那才是书生的想象呢

呵呵,我该参加的都参加过(别忘了我的年龄,正好碰上应该碰上的许多事情)。而且,我是个粗人,不是书生。就是要赖我,也只能说是学习吕子明。
作者: zc013    时间: 2008-3-22 20:13



QUOTE:
原帖由 酒魔剑仙 于 2008-3-22 15:31 发表
刺良于馬下,如果不是落馬的話,那就是根本沒騎馬

刺良于马下是演义,

《三国志》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没有说颜良落马。
作者: 东倒西歪    时间: 2008-3-22 22:58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08-3-22 19:00 发表


呵呵,我该参加的都参加过(别忘了我的年龄,正好碰上应该碰上的许多事情)。而且,我是个粗人,不是书生。就是要赖我,也只能说是学习吕子明。

别吹了,拿你那种不入流的混混打斗经验,竟然用来推断受到军法约束,训练有素,屡经战阵的士兵状态,可笑之极。群架我打的多了,动手之前顾虑多多,动手之后只剩下移动、出手……这几个简单意识而已,害怕两个字从来没有。哦,还有一个意识,别打死人,打残了都是小事,只要不死人。部队带兵那一套你根本不懂。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3-24 08:46



QUOTE:
原帖由 东倒西歪 于 2008-3-22 22:58 发表

别吹了,拿你那种不入流的混混打斗经验,竟然用来推断受到军法约束,训练有素,屡经战阵的士兵状态,可笑之极。群架我打的多了,动手之前顾虑多多,动手之后只剩下移动、出手……这几个简单意识而已,害怕两个 ...

嘴要干净。讨论问题可以,不许攻击对方:比如“不入流的混混打斗经验”等等。

除非谁参加过千人以上的冷武器作战、指挥过班以上规模或者参加过连以上规模的现代作战,才有资格这样说我。
另外,在单人徒手格斗中,省级第6名以下的,在短兵格斗中,没有实际比赛经验的,就别跳出来啦。

好啦,我也无意摆老资格。我的经历,我不想再提。但我绝对不想再经历和回忆。如果东倒西歪兄还坚持对我自身的事情进行攻击,而不是针对议论的问题进行讨论,我将不再回应啦。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08-3-24 09:24 编辑 ]
作者: 大风车    时间: 2008-5-2 00:57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08-3-24 08:46 发表



嘴要干净。讨论问题可以,不许攻击对方:比如“不入流的混混打斗经验”等等。

除非谁参加过千人以上的冷武器作战。指挥过班以上规模或者参加过连以上规模的现代作战,才有资格这样说我。
另外,在单人 ...

我没有参加过千人以上的冷武器作战、指挥过班以上规模或者参加过连以上规模的现代作战,但看过关于太平天国的书,发现往往几千个训练有素的湘军可以正面击败数倍的太平军,曾国藩认为太平军不过是群乌合之众。我想各位群殴好手面对防暴警察的盾牌阵时,也只有一哄而散了。
我认为面对训练有素的军队是很难发挥个人英雄主义的,关羽应该是在混乱过程中得手的。
作者: xiah_TOP    时间: 2008-5-4 05:41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07-2-15 14:19 发表
你用佩剑砍一个人的脖子----不用,砍一个羊的脖子试验一下?
很难!

诸位兄弟,剑是刺的,不是用来砍东西的。

正解!因剑的两边比较平,所以它只能刺!但是关羽也可能使大刀啊!逆袭貌似枪和戟是做不到的!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5-4 08:44



QUOTE:
原帖由 大风车 于 2008-5-2 00:57 发表


我没有参加过千人以上的冷武器作战、指挥过班以上规模或者参加过连以上规模的现代作战,但看过关于太平天国的书,发现往往几千个训练有素的湘军可以正面击败数倍的太平军,曾国藩认为太平军不过是群乌合之众 ...

呵呵,老兄,这话是话赶话出来的。
至于老兄的观点,我是同意的。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