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三国精锐部队面面观 [打印本页]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5-5-24 11:07

三国是一个动荡百年的时代,征战连年,烽火连天,这样的情况下,军队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小生下面就浅谈两句三国时期的精锐部队。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
    1。白马义从
    “瓚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因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1)
   “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乃画作瓒形,驰骑射之,中者咸称万岁。”(2)
     “白马将军”的“白马义从”是“善射之士”骑乘优良白马组成的,所以它的机动力和射程是毋庸质疑的。换句话,这就是一支精锐轻骑部队,也就是所谓的“控弦”。

     公孙瓒久在幽并,所以有机会组建这支“控弦”部队。“控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篇章。从战国就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代匈奴能与汉朝对抗几百年,靠的就是剽悍的“控弦”,其最辉煌时期还是号称“世界最强”的成吉思汗的蒙古“控弦”。
     公孙瓒的骑兵部队在后汉三国时期是首屈一指的。极辉煌时期达“万余”骑。袁绍也曾想和他求和,可见公孙瓒是一度占上风的。另外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和镇压黄巾军的战斗中,也都有公孙瓒骑兵的战绩(3)。
     白马义从——三国精锐轻骑部队。
     2先登死士。
     “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4)
      界桥之战,这八百“先登”在袁绍大将麹义(不要看不起被演义忽视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现比所谓的“河间四将”还抢眼,后来因为居功自傲,被袁绍杀死)率领下竟然击败公孙瓒的“万余”骑,其中还包括精锐的“白马义从”!
      “瓚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陷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5),史书中写很明白,这八百人“晓习羌斗”,也就是熟悉“骑斗”,在公孙瓒骑兵冲来时他们躲在“楯下”,“未至数十步”时一起冲出,用千张“强弩”射垮了公孙瓒纵横北地的“控弦”。
      汉武帝时,李广之孙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深入匈奴腹地,与相当于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骑兵相遇,结果他们硬生生坚持了十天,转战千里,杀敌数万!但最后李陵箭尽被擒,被俘前他曾说:给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们就可以坚持到汉朝边境。可惜他们一只箭也没有了!据说他们一共射出五十万支箭!!!!! 从中可见“强弩”对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杀伤力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附带说一下曾经被袁绍寄予厚望的“大戟士”面对被麹义击败的2千骑兵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最后还是麹义来救了袁绍(6)
       麹义先登——轻骑兵的客星。

      3白耳兵。
     “陈到所督,是先帝帐下的精锐,蜀国的上等部队。”(9)
      “先帝帐下的精锐”指的就是白耳兵。他们的统帅是陈到,与赵云并称于蜀汉的大将(又一个被演义忽视的将军),刘备命他率“白耳”与李严一起镇守永安,据说刘备夷陵败后,几百名白耳就挡住了追来的吴军。

      汉朝禁军原为“建章营”,后改为“羽林军”,开始只有“北军”建制,汉武时增设“南军”,南北呼应。蜀汉继承汉朝军制,有“虎步中军”印(7)为禁军统帅。“左、右羽林郎和虎步营、虎骑营,长官称部督或监。其他中军统帅不固定,有监军、都护、护军等称。”(8)
      史书对“白耳兵”的记述不多,估计是后来归入禁军编制,南北二营中或许可以找到“白耳兵”的影子。
      白耳兵——先主近卫军。
      4陷阵营。
     “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10)
      高顺(又是一个被演义忽视的大将-_-!!)其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11)可以说是典型的刚正不阿。他麾下的“陷阵营”也是吕布军中一只王牌部队。《三国志》从简,作者惜墨如金,即使是蜀汉诸大将,东吴诸都督,诸曹诸夏侯,也都没有单独立传。但对描述不多的高顺,却把他的“陷阵营”也写了进去,而且是“每所攻击,无不破者”(虽为引用,但陈寿舍得花笔墨来写,看来还是可信的),可见其地位之高,战斗力之强。
      后汉时期马铠没有普及,所以曹操在《军策令》中说:“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当时骑兵主要以轻骑为主。“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这指的是重装部兵。
      
     “陷阵营”曾经击败过拥有关张的刘备军,可见一斑。狐疑的吕布唯一信任的大将是高顺,他唯一放心的部队就是“陷阵营”。
      想到“陷阵营”我总想到叶挺独立团(-_-!时间差得好远)
      
      陷阵营——飞将的“高顺独立团”。
      5。西凉铁骑。
     “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12)
      为什么马超的可以以一州之地对抗曹魏全国?这就是“西凉铁骑”的威力。“超军中多高鼻深目者”,其实马超的部队中是有罗马西来的军人,大量吸取了罗马军阵的优点。“马超军队和董卓军队的区别,在于董卓军队受到匈奴等游牧民族军队的影响较大,注重骑兵和机动”。
      标枪,希腊密集军阵,重装盾牌,以及军队编制和战法上,都和古罗马十分接近。葭萌之战,连见多识广的刘备也对这种战术十分欣赏。后期蜀汉军队战斗力强的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吸取“西凉铁骑”的训练和严格纪律性。
      其实他们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重装骑兵,所以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对付不了“强弩”,曹操打败西凉兵主要是计谋,但和其战术也有关系,那就是筑城后,用强弩远射西凉兵,由于“西凉铁骑”只装备标枪,射程有限,所以十分被动。再有一个缺点就是机动力的不足,在和曹操精锐“虎骑”较量中处于下风,这和它的重型装备是分不开的。      
       西凉铁骑——西方技术装备的精锐骑兵。
       6。无当飞军。
      “ 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於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即为无当飞军。王平任无当监。”(13)
       简单说“无当飞军”就是蜀汉于“南中”组织的一支精锐雇佣兵部队。他们的统帅是阴沉,严厉的王平。“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14)
       这支精锐部队擅长山地,丛林作战,号为“飞军”,名副其实。
       在蜀汉的一系列行动中,尤其对曹魏的战斗中,这支部队居功至伟。“五月辛巳,乃使张合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三千无当死士对抗拥有精锐骑兵(骑兵对步兵的杀伤力极大)的曹魏主力。重要街亭之战王平的无当飞军就已经参战。
       最后在姜维时期,他们的末任司令官张嶷为保护姜维大军撤退,“军前与魏将徐质交锋,嶷临阵陨身,然其所杀伤亦过倍。”(15)所有“无当飞军”也在这一战中全军覆没。但他们“所杀伤亦过倍”。
       后来蜀汉虽然还是有“无当飞军”的番号,但已经是没落之师。      
       无当飞军——蜀汉精锐雇佣兵。
       7。丹杨兵(一做“丹阳”)。
       “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16)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17)
        为什么何进,曹操没兵了就跑到“丹杨”去募兵?因为“丹杨山险,民多果劲”(18)《三国志》从简,作者惜墨如金,即使是蜀汉诸大将,吴国诸都督,诸曹诸夏侯也都没有单独立传。而丹杨兵作为一支军事力量出现的频率可以说是相当高的。
       “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19)四千丹杨兵可以让刘备“去(田)楷归谦”。
       “天明,丹杨兵悉开门内布兵。”(20)丹杨兵的叛乱可以导致徐州的易主。
        丹杨兵影响最大的还是东吴。“时吴景尚在丹杨,策从兄贲又为丹扬都尉”(21)孙策平江东靠的就是那几千“庐江上甲”,即“丹杨兵”。孙氏一族对“丹杨太守”一职也十分慎重,大多都是孙氏亲族担当。
        后来诸葛恪专政,其中一大资本就是他身为丹杨太守,手中拥有丹杨兵。“权拜恪抚赵将军,领丹杨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22)
        丹扬之地既是东吴的兵源,也是一大毒瘤。“俗好武习战,高尚
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23)可见丹扬之民是屡有反叛的。
        后期丹杨兵在晋兵灭吴时也有表现,但是“三冲晋旅,不动”(24)。说明他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打硬仗的能力值得怀疑。      
        丹杨兵——三国精锐部队的代名词。
        8。虎豹骑。
        “仁弟纯,初以仪郎参司空军事,督虎豹骑从围南皮。”(25)
        “曹休字文烈,。。。。。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26)
        “ 曹真字子丹。。。。。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27)
         屡次出现“虎豹骑”,而且可以是曹操的“宿卫”,其统帅也都是曹氏宗族的杰出人物。那麽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呢?
         “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 ”(28)好可怕,“百人将”做虎豹骑的小卒>_<.“天下骁锐”名副其实。看看他的战绩。
          “纯麾下骑斩谭首。”(29)短短一句话,似乎没什么大不了,可你联系《三国志》的上下文就会明白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仗。我们可以看出这支部队的攻坚能力,和他打硬仗的能力(其实虎豹骑在史书中极少的几次露面几乎全是硬仗)。
           “及北征三郡,纯部骑获单于蹹顿 ”(30)千里奔袭,攻之能克,机动力和战斗力可见一斑,要知道这蹹顿可是号称“冒顿”再世(31)。
            “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率。进降江陵”(32),可见演义中的追赶刘备那支“五千铁骑”在正史中就是虎豹骑。他们一昼夜行“三百里”,诸葛亮说是‘强弩之末”,结果刘备被杀得几乎全军覆没,要不是关羽及时赶到,恐怕历史就改写了。其天生的快速能力展露无遗,这是刘备没有想到,而尤其令刘备感到震惊的是,他们在如此急行军后还能有这么强的战斗力。
             现代考古发掘出曹魏“豹骑都督印”,可见这支部队其实是虎,豹骑。
           “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贼益震惧。”(33)可见在对西凉铁骑的战斗中,虎豹骑也出战了。因为有后面这一句“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34),这五千铁甲就是虎豹骑(骑兵已经是难得,这样的精锐铁甲可以说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能大破西凉铁骑一方面是曹军“轻装步兵”顽强的拖住了敌人,为“虎骑夹击”争取了时间,但根本上还是他强大的战斗力决定的。
            在以后虎豹骑就销声匿迹了,个人估计他们是归入了曹公(曹操破马超后进封公爵“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近卫。后来极可能归入曹魏精锐五营: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当然,最大可能是骁骑营。(许楮的虎士后来就是归入武卫营)
            这支部队是先成立,后选帅:“太祖难其帅。纯以选为督,抚循甚得人心。”(35)在曹纯死后,虎豹骑没有了统帅,太祖曰:“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遂不选。(36)可见曹操对这支“天下骁锐”窥视已久。      
             虎豹骑——三国真正的王牌之师。

*****************************************




        写在后面:
        还有一支有名的部队“青州兵”,“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37)。所谓的精锐究竟怎么样呢?吕布“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38)。道见十余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39)可见这样一支部队虽然号为“精锐”。其实一碰到硬仗就溃不成军,平素烧杀抢掠,毫无纪律,怎能配“精锐”一词,(最多是依靠数量在声势上压倒敌人,后期也就不见了他们的踪影)故不在列。
        其他还有:
        张辽麾下“八百死士”。“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40)
         曹仁的“骁骑 ”。“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41)
         许褚的“虎卫”,“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42)
         典韦的“近卫甲兵”,“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43)
         这几支虽为精锐,但只是“别部”,难称“军”,故不在列。
         最后:
         魏:“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军统帅。这都是精锐部队。张合赶奔雍凉抵抗诸葛亮时,专门跑到洛阳提调南军五营,就是因为他们是魏军精锐。
         蜀:无前、无当,二者同为一支精勇的队伍。飞军,以羌族的一支——青羌为主,分为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队伍。虎骑,精勇的骑兵队伍,此外还有散骑、武骑等骑兵队。诸葛亮严格的训练和纪律性,以及连弩,精练钢刀的配备,八阵图的推广,使蜀汉军队整体实力大幅度提升。
         吴: 羽林,是宫廷禁卫部队。虎骑,拱卫京城的骑兵部队。敢死、解烦、无难、马闲,都是精勇的冲锋队,多分左右两部,各以左部督和右部督领兵。五营、五校,各有五营兵,五营有五营督领兵,五校有五校督领兵。因为吴的兵制比较混乱,所以对这些吴国自诩的精锐部队不应估计过高。因为在一系列的战斗中他们也没有表现出精锐部队应有的战斗力。
          其余藤甲,戎弩,斗舰,归于武器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1)汉末英雄记(2)后汉书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第六十三(3)三国志(4)汉末英雄记(5)汉末英雄记(6)汉末英雄记(7)三国研究(8)三国文化-->三国军制(9)《诸葛集》(10)汉末英雄记(11)汉末英雄记(12)三国志(13)《华阳国志》(14)《汉晋春秋》(15)三国志(16)~(23)三国志(24)晋纪(25)~(27)三国志(28)《魏书》(29)~(34)三国志(35)《魏书》(36)《魏书》(37)~(43)三国志
作者: 匿名拖拉机手    时间: 2005-5-24 12:01

影响军队强弱的还是统帅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5-5-24 12:01

2先登死士。

QUOTE:
“瓚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陷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5),史书中写很明白,这八百人“晓习羌斗”,也就是熟悉“骑斗”,在公孙瓒骑兵冲来时他们躲在“楯下”,“未至数十步”时一起冲出,用千张“强弩”射垮了公孙瓒纵横北地的“控弦”。

这里似乎有误,先用箭攻击的是袁绍派在麹义身侧的“强弩千张”,而非其自身部队,麹义承担的只是先登陷阵而已。

QUOTE:
附带说一下曾经被袁绍寄予厚望的“大戟士”面对被麹义击败的2千骑兵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最后还是麹义来救了袁绍(6)

从哪里看出袁绍对所谓的“大戟士”寄予厚望呢?混战之中,那2千骑兵恐怕也不能说之前是被麹义击败过,这反而说明公孙瓒虽败,尚有余力反击,麹义区区八百人的突击作用仅限于给公孙瓒带来混乱,真正致命一击是随后跟进的“步兵数万”。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5-5-24 12:07

3白耳兵。

已经有专帖讨论了,可以看看,不过说“先帝帐下的精锐”指的就是白耳兵恐怕也不尽然。

4陷阵营。

QUOTE:
“陷阵营”曾经击败过拥有关张的刘备军,可见一斑。狐疑的吕布唯一信任的大将是高顺,他唯一放心的部队就是“陷阵营”。

搞错了吧!恰恰相反,吕布根本就不信任高顺,书上后面不是接着写得很清楚“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5-5-24 12:16

高陷阵前期是击退刘备夏侯淳联军的啊,那次吕布没出场,只是使高顺击之。不信任是更晚以后的事情了吧?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5-5-24 12:18

先主传: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余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5-5-24 12:23

"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可知吕布虽信任他~~~~但不用他主要是两人的性格差异决定的.(吕布并不是个傻子)
"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正说明吕布队对这支部队的重视和信任.
至于大戟士"不为设备,惟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余人自随"作为亲兵怎能不寄予厚望?
作者: 匿名拖拉机手    时间: 2005-5-24 12:24

吕布可从来没有不信任高顺啊!!!
要不关键时候怎么会“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
重用和信任是两码事情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5-5-24 12:48

汗的说,先登哪是什么专有名词啊,就是先锋的意思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5-5-24 12:51

汉朝禁军原为“建章营”,后改为“羽林军”,开始只有“北军”建制,汉武时增设“南军”,南北呼应。

这段又是错的,汉朝开国就有南北军,所以周勃入北军,还担心打不过吕产,就是因为吕产控制着南军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5-5-24 12:55

而且建章,羽林,期门都是禁军非常小的一部分,开始根本没有,是汉武帝在位时才发展起来的,怎么能说禁军原为“建章营”,后改为“羽林军”呢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5-5-24 12:57

三国志》从简,作者惜墨如金,即使是蜀汉诸大将,东吴诸都督,诸曹诸夏侯,也都没有单独立传。但对描述不多的高顺,却把他的“陷阵营”也写了进去,而且是“每所攻击,无不破者”(虽为引用,但陈寿舍得花笔墨来写,看来还是可信的),可见其地位之高,战斗力之强。

这段也有问题,陷阵营这东西是裴松之引进去的,和陈寿似乎关系不大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5-5-24 13:09

关于羽林,通典和后汉书的资料大致是这样说的:

汉兵郎官无员数;虎贲千五百人,而多不过千人;羽林左八百人,右九百人;八校各七百人,至东汉不过三千五百三十六人;执金吾、缇骑五百二十人(或曰三百人),至东汉不过六百人(魏王朗奏:汉金吾骑从六百);卫尉所领诸宫掖门都侯、剑戟之士,至东汉不过二千五百人;十二城兵虽不见数,然亦不过门置一侯,以掖门司马所掌考之,多至百八十人,少或三十八人,则城门领于一校,大略可见。

中央警卫三大领导为:中尉、卫尉、光祿勋。

中尉,执金吾。汉武电视里面的苍鹰郅都、赵绾、条侯周亚夫均先后任此要职。又有刘秀同志语录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卫尉寺在宫内。主宫阙之内卫士,于周垣下为区卢。区庐者,若今之仗宿屋。”、张衡西京赋曰:“卫尉八屯,警夜巡昼。”其属下又有公车司马令:“诸门部各陈屯夹道,其旁当兵,以示威武,交节戟以遮误出入也。”最有名的卫尉是李广,可惜他不是地道的卫尉。只是未央卫尉。

光祿勋郎中令所辖郎与郎卫:按来源分,贵族纨绔子弟、推荐保举的人才、有功的特殊人才;按工作分,一般为宫门持戟执守、车辇护驾、传诏,其中唯议郎不充郎卫之役。

可见虎贲;羽林;北军八校;执金吾、缇骑;各是并列关系。

楼主是按民间观念把他们统称为“羽林军”了

这个原则上说不是大的错误,是“羽林军”一词的广义与狭义区别。似乎应予以注明才好。

PS:这并不太损害此帖的质量。此帖仍然是好帖。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5-5-24 13:17

《后汉书》说的是东汉的情况,和西汉是颇有区别的,跟西汉初更是两回事,象上面列举的羽林,八校尉,十二城门校尉都是汉武帝弄出来的。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5-5-24 13:26

上面这篇介绍也有些问题,汉朝各宫都有卫尉,但不带宫的“卫尉”就是指未央宫卫尉,因为未央宫是天子居处。不存在什么未央卫尉不是地道的卫尉之说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5-5-24 13:42

长乐、建章、甘泉卫尉不常置。如果不置,那么不带宫的“卫尉”就是指未央宫卫尉,如仲德兄所言。

如果置了呢?情况是否不同了^_^我指的就是程不识了。本想说李广只算半个或者大半个卫尉,顾及自己基础不扎实,措辞就没敢直接这样说。

想想还是说出来吧。如果我说错的话,直接接受批判好了。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5-5-24 14:03

我说的就是设置时的情况,比如李广就是被称为卫尉的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5-5-24 14:05

先登之说是方便说法,张辽的八百士也是先登,即先锋.
至于南北军和羽林军的说法是怪我没有注明,汉武之前南军与北军虽名义上南北呼应,但实际上北军强于南军,汉武时改造军制,"北军先始"即而南军"仿北军建制",可以说南北呼应是从汉武才真正实行的.
还有裴松之的注,在其他网站也有朋友提出我写得不明白,这个应该算一个疏忽.
作者: yunhezi    时间: 2005-5-24 14:08

终于抓到原作者了,景仰下。顺便请教问题。  
就是这个关于白耳兵的问题。眼镜先生给解释了大半天,引经据典,可是终究没有说这个“耳”是什么意思,蓝纱枫兄说应该是“白旄”。我想这个问题上原作者是最了解的,因此想请教下,这支部队何以成为“白耳”啊?我这里谢谢了先。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5-5-24 14:12

关于白耳兵的问题。眼镜先生给解释了大半天,引经据典,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你要知道,严肃认真的不敢说。

大致应该推测估计常情一般正常来说,就是那个意思了。

眼镜先生不肯说出最后的一句:“那就是白耳”,是高人持重不乱说任何可能有问题的语言。

作为我们普通爱好者,直接就选择认定那就是白耳,就可以辣^_^

白耳的帖子链接在这里,方便参考阅读: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52846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5-5-24 14:14



QUOTE:
原帖由老不看三国于2005-05-24, 14:05:22发表
先登之说是方便说法,张辽的八百士也是先登,即先锋.
至于南北军和羽林军的说法是怪我没有注明,汉武之前南军与北军虽名义上南北呼应,但实际上北军强于南军,汉武时改造军制,"北军先始"即而南军"仿北军建制",可以说南北呼应是从汉武才真正实行的.
还有裴松之的注,在其他网站也有朋友提出我写得不明白,这个应该算一个疏忽.

原来这些问题你都是知道得很清楚的,只是没说注明,是偶多嘴啦  

掌嘴,开溜
作者: yunhezi    时间: 2005-5-24 14:18

麹义先登——轻骑兵的客星。
这个应该说是麴义的以步弩兵克制骑兵的后发制人的战法是轻骑兵的克星,因为麴义能够大破公孙瓒主要是因为“久在凉州,晓习羌斗”,而公孙瓒又轻敌,所以才能够大胜,说这支部队就是公孙白马的客星,倒不一定。个人意见,与高人探讨。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5-5-24 14:21

白耳要么是白毛球挂在帽子上的(象辽兵和金兀术那样-_-!!)要么是白毛织的小披风,红领巾那样。这个细节,影视工作者应该研究。

我们大致知道是因其装饰物“白耳”而得名就可以了。
作者: yunhezi    时间: 2005-5-24 14:25



QUOTE:
原帖由廖化将军于2005-05-24, 14:12:17发表
关于白耳兵的问题。眼镜先生给解释了大半天,引经据典,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你要知道,严肃认真的不敢说。

大致应该推测估计常情一般正常来说,就是那个意思了。

眼镜先生不肯说出最后的一句:“那就是白耳”,是高人持重不乱说任何可能有问题的语言。

作为我们普通爱好者,直接就选择认定那就是白耳,就可以辣^_^

白耳的帖子链接在这里,方便参考阅读: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52846

廖化兄,我是一直不能明白,为什么叫做“白耳”,各位引证的经典,一直没有这个“白耳”的“耳”字啊,何以不直接写“白旄”呢?这个我很是不理解。现在好不容易抓到原作者,遇高人不能交臂失之啊,要是不弄明白,终究是个困惑啊。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5-5-24 14:29

也许刘备嫌“旄”或者“毦”难写,亲笔题字“白耳”,以至于后世人只好顺着来。又也许抄书人抄成这样。。。可能性很多的。。。。

历史这个东西,不可知论固然不好,想全搞清细节也是不可能和不好的。掌握个分寸吧。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5-5-24 14:31

耳应为"珥".
1.珠玉做的耳饰。也叫瑱、珰。
2.剑鼻。
3.日、月两旁的光晕。
4.插;戴。
5.通“衈”。古代祭祀杀牲取血以供衅礼之用。

(名词,动词)我估计应该是插,带的意思,即头带白巾,或头插白羽的兵。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5-5-24 14:33

还有一种说法是"耳,毛",这样理解就只能是白旄.
我倾向于后者~~~~~`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5-5-24 14:34

呵呵,又多一种解释,看来又会有争议的说。喜欢^_^
倒不是喜欢看热闹,廖化很喜欢多种说法并存的场面。
作者: yunhezi    时间: 2005-5-24 14:56

还有一个问题,这个“超军中多高鼻深目者”的引文出自什么地方啊?小子孤陋寡闻,读书不精,请先生别见笑。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5-5-24 15:02

这句出自<汉晋春秋>.
作者: yunhezi    时间: 2005-5-24 15:05

汗~以前觉得看三国这段历史看的挺全的,现在才知道,有这么多东东都不知道啊。少不得请方家不吝赐教了。
“葭萌之战,连见多识广的刘备也对这种战术十分欣赏。”
这个也不知所云。刘备称赞过马超的战术?葭萌之战,指的哪一场战争???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5-5-24 19:39

大家说的看过,我问问网友,他们说和那篇相似,作者叫萨苏的那篇。
其实做此文前我借鉴了萨苏的那篇《古罗马化的将军——马超》一文,但精锐部队那一篇我是后来才看到的。
确实有几处相似,但说实话,除了“蜀汉雇佣兵”这点上几乎没有差别之外,其他的还是有不同的认识的。
另外本文还参考了王佐的〈丹杨兵〉一文。
特此声明!!!
作者: 仇雠    时间: 2005-5-24 19:45

虎豹骑在我印象中好象是曹仁管的,专门负责曹操的安全的一支特种部队。(不知我有没有记错?)
作者: 贾图    时间: 2005-5-24 21:24

其实这兵卒也都要看用在谁的手上,像孙策周瑜的丹杨兵就和诸葛恪的丹杨兵是两回事情~
作者: 生如过客    时间: 2005-5-24 22:04

曾在他处看过,一直感觉写得很好。补充几点。

  
1。白马义从
义从者,应该类似于现代志愿兵。参考《兄弟连》中的美国精锐部队101空降师也是志愿兵,可知白马义从当属本地精英。

2先登死士。
从其战法和当时的军制装备,这应该是一个固定编制的校,其主要编成是步兵,一部分以大橹和长戟或长矛为主的长兵,一部分则是以挚张弩为主的弩兵(因为看其战法,约数十步方齐射,考虑蹶张弩的射程和射速,应该是挚张弩)。作战时形成圆阵,然后长兵以大橹为掩护,以长矛或长戟为阻挡。从个人感觉上,有点类似罗马的鱼鳞阵,但双方攻击手段不同。

4陷阵营。
后汉时期并非没有重装骑兵,曹操那段话的背景是连年军阀征战和天灾人祸,导致中原生产力急速下降。当时骑兵部队也是铠甲斗具齐全,而且骑兵部队因为人员要求更高,所以其铠甲斗具更胜于步兵。所以,不能因为陷阵营装备齐全,而得出是重装步兵的结论。

的确,陷阵营是步兵,这是根据它的编制人数得出的结论。当时步兵一校800人(包括各级军官),如果去除军官,一校差不多正好700人左右。而当时骑兵部队一般都是1100左右,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是步兵。至于是否重装,相比于南宋,我认为差远了。

5。西凉铁骑。
在网络中广为流传的凉州铁骑罗马化论点是萨苏所创,但这个观点是极不负责任的。对于得出凉州军队罗马化的结论,萨苏很多地方都是以可能存在的论点为论据,而忽视肯定存在的论点。古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恰是萨苏论证的注脚。由于原文很长,而且反驳也很长,这里就不多说了。

6。无当飞军
对于该军,我认为应该是以诸葛亮八阵图为主要作战方式的。八阵图历史上是存在的,我曾看其图,应该是一种安营扎寨的模式,通过武刚车将营寨划分为若干小的区域,以限制骑兵在营寨的行进路线,然后利用超长矛和诸葛弩依托武刚车与骑兵在营寨周旋对抗的一种战法。正因如此,才能有对魏战争的良好战绩。

8。虎豹骑
曹操起兵初期,骑兵极少,官渡战时,钟繇资曹操千匹战马,曹操始组建大规模骑兵部队。虎豹骑很可能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后来北方经济逐步恢复后,虎豹骑的装备也更加精良,甚至达到重装骑兵的程度。当时的重装骑兵的装备,马铠一具,鱼鳞铠一具,长矛(或长戟)一支,环首马刀一柄,弓箭一套,可能还有挚张弩一套,还可能有园木盾一个。仅此这些装备已经价值不菲,足可以装备长兵一人、弓兵一人、骑兵一人、弩兵一人!这还不包括我没有列入的装备,但这已经是很惊人的了。要知道,当时军阀混战,投入如此巨大的财力物力来组建如此骑兵,是很不容易的。
作者: 眼镜    时间: 2005-5-25 10:41



QUOTE:
原帖由廖化将军于2005-05-24, 14:12:17发表
关于白耳兵的问题。眼镜先生给解释了大半天,引经据典,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你要知道,严肃认真的不敢说。

大致应该推测估计常情一般正常来说,就是那个意思了。

眼镜先生不肯说出最后的一句:“那就是白耳”,是高人持重不乱说任何可能有问题的语言。

作为我们普通爱好者,直接就选择认定那就是白耳,就可以辣^_^

白耳的帖子链接在这里,方便参考阅读: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52846

廖兄说笑了,兄弟个头中等,不算高人  
史不可深考,如廖兄所言,我辈大致知道是因其装饰物而得名就可以了。说来这个关于“白耳”的文章,当日在西西河发出后,也有人问起出处,老萨他当时的回复是:待我查来:)
老萨史学方面,由于有几位专业的亲戚友人,少时耳听口授,获益良多。“白旄”一说,兄弟猜想,可能是这样得来的:

萨家长者道:刘备有只亲军卫队啊,骁勇异常,名唤“白旄(音er)兵”
萨兄听罢,落笔,书于纸上:白耳。

(嘿嘿,摇摇扇子,走人…………)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5-5-25 14:13



QUOTE:
原帖由老不看三国于2005-05-24, 11:07:40发表
6。无当飞军。
      “ 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於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即为无当飞军。王平任无当监。”(13)

这里的“王平任无当监”恐怕是楼主自己加的,《华阳国志》并无此语,而且王平也是在街亭战后才“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可以这么说,街亭一役,王平是参加了,“无当飞军”应该也是有参与,但说“王平的无当飞军”肯定是错的。

至于说“末任司令官张嶷”、“所有无当飞军也在这一战中全军覆没”等等都是夸张之语。
作者: 蓝纱枫    时间: 2005-5-25 14:19



QUOTE:
原帖由跋锋寒于2005-05-25, 14:13:46发表
这里的“王平任无当监”恐怕是楼主自己加的,《华阳国志》并无此语,而且王平也是在街亭战后才“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可以这么说,街亭一役,王平是参加了,“无当飞军”应该也是有参与,但说“王平的无当飞军”肯定是错的。

至于说“末任司令官张嶷”、“所有无当飞军也在这一战中全军覆没”等等都是夸张之语。

王平是无当监是有记载的:

《汉晋春秋》: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至于什么“末任司令官张嶷”、“所有无当飞军也在这一战中全军覆没”就真的找不到根据了。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5-5-25 16:52

其实对于这些部队的问题大可不必深究.是不是在逃避?
来看看<武汉大学历史系唐长孺教授谈诸葛亮>的一段话:"把《隆中对》作为诸葛亮的文章,这其实是不对的,这是陈寿的文章,是刘备问诸葛亮,诸葛亮回答,怎么说是他写的文章呢?而且,这里边《隆中对》,当时刘备去访问他,不晓得谁跟他去的,是否当时也有人作了记录呢?这是我很可疑的,也许是后来史臣,而当时蜀国是没有史臣的,据说是如此。"
还有对虎豹骑的起源一说,我为什么含糊其词?没有明确写出怎么成立,成立于什么时候?因为正史中根本没有明确记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如果深究起来那就各执一词,无法辩驳了.
还有王平的无当飞军是否参加了街亭之战,这一点我个人估计是没有的.?"因为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着句是出自街亭之战结束后的.为什么我写参加了呢?因为我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来驳倒这一大众说法,单凭这一句是不够的,所以就随波逐流了.
作者: 杨威利    时间: 2005-5-25 17:38



QUOTE:
原帖由老不看三国于2005-05-25, 16:52:31发表
其实对于这些部队的问题大可不必深究.是不是在逃避?
来看看<武汉大学历史系唐长孺教授谈诸葛亮>的一段话:"把《隆中对》作为诸葛亮的文章,这其实是不对的,这是陈寿的文章,是刘备问诸葛亮,诸葛亮回答,怎么说是他写的文章呢?而且,这里边《隆中对》,当时刘备去访问他,不晓得谁跟他去的,是否当时也有人作了记录呢?这是我很可疑的,也许是后来史臣,而当时蜀国是没有史臣的,据说是如此。"

呵呵,陈寿不光是写了三国志.
他的那个诸葛亮所有文字资料的编集"诸葛亮集"里.就有《隆中对》,连诸葛亮的信件文字记录都有.

至于史官,蜀国没有史官说明不了什么.汉朝三国以前的朝代,史官本就不是用来写史的.在汉朝官职编制里,所谓的"史官"太史令.主要的工作是做天文历算的,"修史"最多只是兼职和业余爱好.
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东汉张衡就长期当过太史令.当时修史的地方叫"东观".里面并没有专任官员,一般朝廷如果要修史了,就另外徵招一些知名学者来写.
比如东汉皇帝命令刘珍写史书"东观汉记"的时候,刘珍就不是所谓的史官,而是当的谒者仆射,和史官一点关系都没有.而张衡这个太史令想参加结果皇帝却没同意.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5-5-25 18:32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5-05-25, 14:19:37发表
王平是无当监是有记载的:

《汉晋春秋》: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我当然知道王平是“无当监”了,我说楼主引用《华阳国志》却又多出这么一句,显然以为无当军从一开头就是王平部队。
作者: 贾图    时间: 2005-5-25 21:02

街亭之时,王平肯定还不是“无当监”,一降将还未立什么功劳,如何率领蜀汉精锐?
作者: 赵哪个云    时间: 2005-5-27 11:44



QUOTE:
原帖由秋孤寒于2005-05-27, 1:11:55发表

QUOTE:
原帖由廖化将军于2005-05-24, 11:29:07发表
呵呵,这篇大作曾被广为转载,实在是好帖。得原作者本人来发帖,实在可喜。特加为精华。

(原帖有售价,带为取消,奉上轩辕铜板若干:老不看三国 2005-05-24  ¥ 1000 轩辕通宝  )

廖化恐怕误会了,这似乎不是原来那篇的作者,楼主也自己说了,最近才写出来的,翻遍许多网站,的确都贴有此文,但也都在5月24日或之后。而原文多年前就存在,作者不详,大话在4月21日从我们这里转过,地址如下:
http://sg.cgame.cn/info_Show.asp?ArticleID=3508

另外也可以从yunhezi在4月22日发的关于“白耳兵”的问题得到印证,可不知为何,我们这里的帖子不见了。
http://wt.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52846

从内容看,楼主虽然增加了一些东西,从5支到10支,但反而显得有生硬之处,不过两帖基本相同是毫无疑义的,难道说是修订版?

如果没记错的话
有个叫克队九号的人也写过基本一样的文
而且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作者: 啸狼    时间: 2005-5-27 22:58

说马超那段跟罗马相关目前正统史界疑问颇多吧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5-5-28 09:31

用百度查证了一下,秋孤寒和赵哪个云反映基本属实,两文略有不同,但主体结构还是那篇文章的

廖化最近忙一直没上线,我自作主张把精华取掉了
作者: AYAZERO    时间: 2005-5-29 17:54

第一次来。。随便转点资料
在《三国志·吴书》的《胡综传》里有这么一条不显眼的记载:

  刘备下白帝,(孙)权以见兵少,使(胡)综料诸县,得兵千人,立解烦两部,(徐)详领左部、(胡)综领右部督。

  “解烦”的组建原因在此,目的是为了解决孙权火烧眉毛的刘备东征之烦也。初期统帅就是分领左右的徐详和胡综。

  另外一条记载,却是在建安末年的了:

  ……建安末,追录功臣后,封脩(陈武之子)都亭侯,为解烦督。……(《三国志·吴书·陈武传》)

  建安末年,陈脩以亭侯的爵位拜“解烦”都督,这支部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此时,孙权的烦恼看来是不住增加中,所以“解烦”也不断扩充,并且在作战中临时分给大将指挥。关于这时的“解烦”有两条记载。

  1、黄武二年,(韩当)封石城侯,迁昭武将军,领冠军太守后,又加都督之号。将敢死及解烦兵万人,讨丹杨贼,破之。……(《三国志·吴书·韩当传》)

  小陈去世是在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而韩当将解烦是在黄武二年(公元223),这时的解烦已经大规模扩充,而孙权只有在大将作战之前,才临时抽调一部分“解烦”给韩当破敌用。

  所谓“敢死”,都是指从军队中抽选出最为精锐的士兵。能与“敢死”并称,充分说明了“解烦兵”骁勇善战的特性。

  还有,丹杨郡就是现在的苏南地区,孙权在丹杨郡境内建城建业,他临时抽调“解烦”是为能够顺利平定丹杨贼,说明“解烦”的作用是拱卫国都的中央军一份子。

  综合来看,就是孙家班拱卫国都的卫戍精英。如果放在今天的北京,就是平定“六四暴乱”的“三十八军”的地位了。

  2、(张温)表讨宿恶,寡人信受其言,特以绕帐、帐下、解烦兵五千人付之……(《三国志·吴书·张温传》)

  这段话,是黄武三年(公元224)孙权下令囚禁张温的诏令。张温所要上表讨伐的宿恶,其实是豫章郡境内的山越人。孙权之所以抽调绕帐、帐下、解烦部队给予张温指挥,是由于讨伐任务非常艰巨,所以赋予他最精锐的部队,以至于后来曹丕南下伐江淮的时候,孙权要紧急诏令张温带军火速出豫章北上救援,张温“被命不至”竟然成了罪名。

  “绕帐”、“帐下”这些都是宿卫亲兵,相当于拱卫皇宫的禁卫军、羽林军一样,“解烦兵”能够与之同列,地位不言自明。

  东吴一向实行将领世袭制度,就是军队私有化,比如凌操一家三代(父操……迁破贼校尉……中流矢死。(凌)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亦以操死国事,拜(凌)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拜偏将军,倍给本兵……会病卒……二子(凌)烈、(凌)封,年各数岁,(孙)权内养于官……封(凌)烈亭侯,还其故兵。后(凌)烈有罪免,(凌)封复袭爵领兵)

  其中也有特例,比如周瑜、鲁肃之子的特殊情况(周瑜鲁肃的食邑和部队都是直接对抗曹操和刘备,需要名将镇守,而周的子嗣不足担重任但也“授兵千人,屯公安”,这是一种将门特权的体现。而鲁肃之子鲁淑是遗腹子,鲁肃死的时候还没出生,所以无法继承部队。但“淑既壮”,于是濡须督张承就说“终当到至”,于是“假节,(鲁淑)迁夏口督”,等到鲁淑死后,“子(鲁)睦袭爵,领兵马”)

  而在陈脩死掉以后,史书中没有在记载解烦兵的史迹,所以下落不明。但是陈脩没有子嗣继承,而孙权也没有将此军交付他弟弟陈表的记录,说明“解烦兵”并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将领,是直属孙家班中央的特殊精锐部队。

  资料来源:

  《三国兵制杂考》

  《孙吴世袭领兵考》

  《三国志·吴书》
作者: 客上天然居    时间: 2005-5-29 19:12

以前好像在哪见过次帖,只不过好象还有刘备的白登兵,说是陶谦送的。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