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的军事能力实在是远胜司马 [打印本页]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19 12:39
关于诸葛和司马军事能力的对比,
一流军事家唐太宗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其论断实在是精彩绝伦
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东晋名将恒温也曾说过:“诸葛亮可谓名将”
可笑那些司马懿的拥戴者们,从没上过战场,却点评司马的军事能力超过诸葛
不知道他们的军事能力和眼光比上面两位如何
不知道哪位军事家说过:“司马懿如何如何”,至少我没看到
除了无耻的晋书来了一句“俘斩万计”,哈哈,按照晋书的说法
这场战斗的光荣可以和陆逊火烧连营差不多了
可惜除了晋书,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过个“伟大”的“俘斩万计”,实在搞笑。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基本都是强方攻,弱方守
大家想想战国的时候,在秦有白起,王翦,赵有廉颇,李牧的时候
都是秦攻赵,但大家并不认为白、王的能力一定超过廉、李,因为赵国的国力弱
也并不认为白、王不如廉、李,因为冷兵器时代防守要比进攻难得多
而三国时确是蜀攻魏守
那么这就很说明双方的指挥官诸葛和司马的军事能力了
陈寿也委婉的写出了“加众寡不谋,攻守异体”
相信大家都知道司马是什么水平的将领了
不过虽然说大奸雄司马懿军事能力一般,但要说不要脸的功夫,差不多倒是三国时代的
天下第一
关于这点,李世民的评价同样精彩:
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就连匈奴人石勒都鄙视了一把司马懿,
说大丈夫怎能像司马懿一样欺负人家孤儿寡母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司马懿是个什么货色了
用他来和诸葛亮相比,我都觉得是对诸葛亮的极大侮辱
作者:
匿名拖拉机手 时间: 2005-5-19 12:52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19, 12:39:22发表
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
贬司马懿贬的太厉害了
虽然我支持孔明
感觉唐太宗好像看过三国演义后说的那段话
作者:
fycmouse 时间: 2005-5-19 12:54
唐朝有三国演义?楼上不会刚睡醒吧?
作者:
随波逐流 时间: 2005-5-19 12:57
奇怪奇怪
就是这个远远不如诸葛的司马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
蜀国虽然能多次出击但是都达不到目的的说啊~
所谓军事能力~不光是战术指挥吧~
再者~诸葛在川中也是太上皇的说啊~还得了个大义的美名
对于司马欺负孤儿寡母,偶想问~对任何一个对天下有野心的人~在主上孱弱的时候这么做有什么问题吗~
作者:
Sphynxyu 时间: 2005-5-19 12:59
我觉得,比局部战争,可能诸葛略胜司马,比战略意识、大局观,诸葛就有点逊色了。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19 13:02
原帖由随波逐流于2005-05-19, 12:57:42发表
奇怪奇怪
就是这个远远不如诸葛的司马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
蜀国虽然能多次出击但是都达不到目的的说啊~
所谓军事能力~不光是战术指挥吧~
再者~诸葛在川中也是太上皇的说啊~还得了个大义的美名
对于司马欺负孤儿寡母,偶想问~对任何一个对天下有野心的人~在主上孱弱的时候这么做有什么问题吗~
你根本就没看懂啊
诸葛的国力弱,战略目标是攻击,实现起来难度要大
司马的国力强,战略目标是防守,(他生前从未夺过半寸蜀国的土地,军事能力可见一斑),实现起来当然容易
一个人能力虽然强,但要他拿100分,可能他有90分的能力,所以没有做到
而一个人虽然能力弱,但是只要拿60分就可以,结果他做到了
难道大家认为后者比前者的能力要高?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19 13:04
原帖由随波逐流于2005-05-19, 12:57:42发表
奇怪奇怪
就是这个远远不如诸葛的司马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
蜀国虽然能多次出击但是都达不到目的的说啊~
所谓军事能力~不光是战术指挥吧~
再者~诸葛在川中也是太上皇的说啊~还得了个大义的美名
对于司马欺负孤儿寡母,偶想问~对任何一个对天下有野心的人~在主上孱弱的时候这么做有什么问题吗~
“加众寡不谋,攻守异体”
双方的国力差距是主要原因
如果说战略的话,诸葛把刘备从一无所有变成三分天下有其一
实在是无出其右
作者:
随波逐流 时间: 2005-5-19 13:10
偶请教
诸葛的六出祁山
到底算是进攻呢还是积极防御呢?
作者:
匿名拖拉机手 时间: 2005-5-19 13:14
原帖由fycmouse于2005-05-19, 12:54:58发表
唐朝有三国演义?楼上不会刚睡醒吧?
唐朝虽然还没有三国演义
不过演义的一些雏形,传说等等已经有了
要不然三国演义也不会有那么多版本
你不会真以为三国演义是一个人构思出来的吧
作者:
风云天下 时间: 2005-5-19 13:46
原帖由Sphynxyu于2005-05-19, 12:59:14发表
我觉得,比局部战争,可能诸葛略胜司马,比战略意识、大局观,诸葛就有点逊色了。
要说战略意识和大局观,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天下无双的,谁能在乱世的时候预言示来几十年的局面?
诸葛亮只是输在运气,比如关羽失败,刘备举国攻吴也失败,国力和魏国根本没法比。
要论谋略,三国时诸葛亮还是第一的!
六出祁山其实是不得不打,因为蜀国不单国力弱,人才也缺乏,诸葛亮很怕自己死得早,统一大业没人承担得了,就只好拼一拼,力图在有生之年赌上一把,结果时运不济,没能成功。可惜啊。
作者:
当阳侯杜元凯 时间: 2005-5-19 15:10
老兄喜欢诸葛讨厌司马我都不反对,不过说《晋书》无耻有点过分了吧。李世民的评价不就是来源于“无耻”的《晋书》
作者:
随波逐流 时间: 2005-5-19 17:07
善战者,无赫赫战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
兵书上是这么说的
不知道李世民可看过
作者:
关毛 时间: 2005-5-19 17:15
石勒是羯人
作者:
龙宽九段 时间: 2005-5-19 17:24
司马也善诈术,加上蜀国军事实力并不是各位想象中弱小,特别是从兵器上看.司马更多是求蜀军内部失误或混乱罢了,看来是街亭之战甜头没吃够啊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5-19 17:26
如果诸葛亮的军事实力胜于司马懿,那为什么5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呢?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难道说三国志说的是错的,而三国演义说的才是对的吗?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5-19 17:28
原帖由风云天下于2005-05-19, 13:46:35发表
要说战略意识和大局观,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天下无双的,谁能在乱世的时候预言示来几十年的局面?
诸葛亮只是输在运气,比如关羽失败,刘备举国攻吴也失败,国力和魏国根本没法比。
要论谋略,三国时诸葛亮还是第一的!
六出祁山其实是不得不打,因为蜀国不单国力弱,人才也缺乏,诸葛亮很怕自己死得早,统一大业没人承担得了,就只好拼一拼,力图在有生之年赌上一把,结果时运不济,没能成功。可惜啊。
首先,绝非六出祈山。
其次,诸葛亮如果真敢赌上一把,就应该采取魏延的计策
作者:
龙宽九段 时间: 2005-5-19 17:35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19, 17:26:37发表
如果诸葛亮的军事实力胜于司马懿,那为什么5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呢?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难道说三国志说的是错的,而三国演义说的才是对的吗?
能凭一落后蜀地对付先进中原,还要防备东吴西羌南蛮.能打得让敌军闭关自守难道不厉害吗?况且诸葛亮还要负责国事,却又遇到一位庸主,这又说明什么呢?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5-5-19 17:39
拿李世民的观点没什么意义吧。本朝太祖还说过“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司马懿敌孔明之智”
只不过这些言论不利于诸葛亮,所以被某些人称为马后炮。
说毛太祖马后炮,李世民不也是马后炮么?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19 18:07
原帖由龙宽九段于2005-05-19, 17:24:35发表
司马也善诈术,加上蜀国军事实力并不是各位想象中弱小,特别是从兵器上看.司马更多是求蜀军内部失误或混乱罢了,看来是街亭之战甜头没吃够啊
街亭之战,主角是张颌
跟司马没有任何关系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19 18:13
原帖由肃杀于2005-05-19, 17:39:59发表
拿李世民的观点没什么意义吧。本朝太祖还说过“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司马懿敌孔明之智”
只不过这些言论不利于诸葛亮,所以被某些人称为马后炮。
说毛太祖马后炮,李世民不也是马后炮么?
本朝太祖虽然也是军事奇才
然等他打仗的时候,已经是热兵器时代了
和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思路差得远
而且本朝太祖后期在前线指挥战斗的例子很少
都是大将在前方指挥
不比李世民亲自带兵削平天下
再说他这段分析太空洞,更不足为信了
看看李世民的分析,双方的国力,士兵的战斗力,攻守异体,都分析的很透彻
显然更有说服力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5-19 18:14
原帖由龙宽九段于2005-05-19, 17:35:55发表
能凭一落后蜀地对付先进中原,还要防备东吴西羌南蛮.能打得让敌军闭关自守难道不厉害吗?况且诸葛亮还要负责国事,却又遇到一位庸主,这又说明什么呢?
诸葛亮能够让魏国闭关自守,却无力夺取魏国一寸土地,那个时候根本不需要防备东吴和南蛮。何况诸葛亮只是在第5次北伐才与司马懿交过手,前4次北伐对手都是曹真、郭淮这样的人,诸葛亮仍不能取胜,怎么会比司马懿强?
作者:
龙宽九段 时间: 2005-5-19 18:19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19, 18:07:57发表
街亭之战,主角是张颌
跟司马没有任何关系
我并没有说街亭之战是凭司马之力取胜的,那主要还是诸葛亮用人不当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19 18:21
原帖由龙宽九段于2005-05-19, 17:24:35发表
司马也善诈术,加上蜀国军事实力并不是各位想象中弱小,特别是从兵器上看.司马更多是求蜀军内部失误或混乱罢了,看来是街亭之战甜头没吃够啊
呵呵,那这句话有从何谈起?
不知道司马用什么诈术击败了孔明?
街亭这个例子举得就不恰当
那是张合大破马谡
作者:
龙宽九段 时间: 2005-5-19 18:22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19, 18:14:23发表
诸葛亮能够让魏国闭关自守,却无力夺取魏国一寸土地,那个时候根本不需要防备东吴和南蛮。何况诸葛亮只是在第5次北伐才与司马懿交过手,前4次北伐对手都是曹真、郭淮这样的人,诸葛亮仍不能取胜,怎么会比司马懿强?
怎么会没有能力夺取呢?实在不明白.不需要防备东吴和南蛮,那还南征干嘛,那李严又在那做什么?曹真、郭淮也绝非无能之辈.何况孔明有时是以一敌三.怎么会不行呢?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19 18:35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19, 18:14:23发表
诸葛亮能够让魏国闭关自守,却无力夺取魏国一寸土地,那个时候根本不需要防备东吴和南蛮。何况诸葛亮只是在第5次北伐才与司马懿交过手,前4次北伐对手都是曹真、郭淮这样的人,诸葛亮仍不能取胜,怎么会比司马懿强?
难道你不知道,曹真,郭淮的军事能力都不在司马懿之下吗?
三国志里面明确记载,诸葛第五次北伐的时候
魏国只有郭淮识破了诸葛的战术,采取了正确的措施
司马懿只知道像缩头乌龟一样
躲在营里不敢出来
作者:
当阳侯杜元凯 时间: 2005-5-19 18:43
原帖由龙宽九段于2005-05-19, 18:22:15发表
怎么会没有能力夺取呢?实在不明白.不需要防备东吴和南蛮,那还南征干嘛,那李严又在那做什么?曹真、郭淮也绝非无能之辈.何况孔明有时是以一敌三.怎么会不行呢?
少数民族的问题,三国均有。魏国就因为鲜卑屡次反叛忍无可忍刺杀了柯比能。至于东吴,诸葛亮北伐时期对曹魏的压力比对蜀汉大得多吧,五丈原时更是直接配合了诸葛亮的攻势。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5-5-19 20:23
在飞机、导弹出现之前热兵器时代战略上和冷兵器时代没有什么不同,区别在于战术上。
本朝太祖指挥的战役也不少,不管他后期指挥了多少,军事水平已经摆在那里了。
战术上的分析要细致,长篇大论不足为奇。把握战略需要优秀的大局观,往往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全局,虽然看似大而空,但实际上是精华所在。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19 22:43
原帖由肃杀于2005-05-19, 20:23:05发表
在飞机、导弹出现之前热兵器时代战略上和冷兵器时代没有什么不同,区别在于战术上。
本朝太祖指挥的战役也不少,不管他后期指挥了多少,军事水平已经摆在那里了。
战术上的分析要细致,长篇大论不足为奇。把握战略需要优秀的大局观,往往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全局,虽然看似大而空,但实际上是精华所在。
本朝太祖怕是也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吧, 战略的设定是益荆两相呼应, 战略的实施则是刘备,关羽, 至于所谓的"刘, 关, 诸葛三分兵力"就更是扯蛋了. 诸葛亮哪来的"三分兵力"?
至于分兵两处, 安能不败, 真是太对了~` 曹魏, 孙吴难道就没分兵在荆州? 本朝太祖的评论不过是成皇败寇罢了. 真正致使荆州败因的. 是关羽锋芒过露. 引来两家围殴, 能不败吗? 就是曹操被两家一殴也要苍茫北逃. 不过说到分兵, 诸葛亮在军事上自然万万及不上本朝太祖. 若以本朝太祖的运动战运用到三国中, 怕是曹孙刘三方加起来都头痛的要命.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5-5-19 23:19
毛提倡的是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不是在整条战线上拉开和敌人对打。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19 23:38
益州兵力刚好足够断其一指. 也刚刚断其一指(夏侯渊). 还是一样成王败寇的思想而已. 又或者说, 吴分兵荆州后能断其一指? 魏各处分兵又能断谁一指?
太祖以己评人, 诸葛亮自然远远不及. 三国之战略本就无人可与本朝太祖相比.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5-5-19 23:53
刘备的战略目标是汉中的土地,汉中之战刘备没有歼灭夏侯渊兵团吧,主要战果是击毙夏侯渊兵团的总司令。
吕蒙偷袭荆州是实实在在的断了刘备一指(其实是臂)
若不能成建制的歼灭敌人军队,而是一味追求占领土地等于给敌人留下更多可以机动的兵力来反击自己。
作者:
elz5000 时间: 2005-5-20 01:33
前期张飞几乎全灭张郃部,另外总司令都被咔喳了,部队没损失也太不可能了吧
作者:
攻强守弱 时间: 2005-5-20 11:48
真恶,看了开头就不想看了,倒不是因为其他,主要是作者举的例子,那唐太宗说的话从来都是自相矛盾,作者只举出有利的例子,相反的例子则不举。此所谓入主出奴而已
作者:
匿名拖拉机手 时间: 2005-5-20 12:13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19, 17:28:28发表
其次,诸葛亮如果真敢赌上一把,就应该采取魏延的计策
同意
诸葛打仗过于保守,不知道出奇制胜
如果用魏延之计,最多损失突袭部队1w,对大部队还是没有影响的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5-20 18:12
原帖由龙宽九段于2005-05-19, 18:22:15发表
怎么会没有能力夺取呢?实在不明白.不需要防备东吴和南蛮,那还南征干嘛,那李严又在那做什么?曹真、郭淮也绝非无能之辈.何况孔明有时是以一敌三.怎么会不行呢?
南征是5次北伐以前的事了,曹真、郭淮并非无能,但是远逊司马懿,诸葛亮连他们都不能胜,何谈军事上强于司马懿?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5-20 18:15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19, 18:35:24发表
难道你不知道,曹真,郭淮的军事能力都不在司马懿之下吗?
三国志里面明确记载,诸葛第五次北伐的时候
魏国只有郭淮识破了诸葛的战术,采取了正确的措施
司马懿只知道像缩头乌龟一样
躲在营里不敢出来
司马懿躲在营中不敢出来正式看穿了诸葛亮急于求战的心理,坚守不出,待蜀兵粮尽,这么好的策略被你说得是司马懿胆小了!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0 19:06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20, 18:12:47发表
南征是5次北伐以前的事了,曹真、郭淮并非无能,但是远逊司马懿,诸葛亮连他们都不能胜,何谈军事上强于司马懿?
远逊司马懿?
真是什么都敢说了.
肃杀兄:
哦? 关羽水淹七军, 刘备阵斩夏侯, 困张合. 夏侯渊的军团有多少兵力? 张合被困住的仅有数千, 一万不到,其他的难道都没被歼灭?
这样都没"成建制"的歼灭敌军. 阁下夸张了吧?
作者:
Sphynxyu 时间: 2005-5-20 19:10
原帖由风云天下于2005-05-19, 13:46:35发表
要说战略意识和大局观,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天下无双的,谁能在乱世的时候预言示来几十年的局面?
诸葛亮只是输在运气,比如关羽失败,刘备举国攻吴也失败,国力和魏国根本没法比。
要论谋略,三国时诸葛亮还是第一的!
六出祁山其实是不得不打,因为蜀国不单国力弱,人才也缺乏,诸葛亮很怕自己死得早,统一大业没人承担得了,就只好拼一拼,力图在有生之年赌上一把,结果时运不济,没能成功。可惜啊。
一边凉快去,这里是历史区,晕,新手?仔细看楼主的发言。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0 19:10
原帖由
一马当先于2005-05-20, 18:15:46发表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19, 18:35:24发表
难道你不知道,曹真,郭淮的军事能力都不在司马懿之下吗?
三国志里面明确记载,诸葛第五次北伐的时候
魏国只有郭淮识破了诸葛的战术,采取了正确的措施
司马懿只知道像缩头乌龟一样
躲在营里不敢出来
司马懿躲在营中不敢出来正式看穿了诸葛亮急于求战的心理,坚守不出,待蜀兵粮尽,这么好的策略被你说得是司马懿胆小了!
坚守不出,待蜀兵粮尽,这么好的策略被你说得是司马懿胆小
百余日过去, 蜀军粮食依然充足, 司马懿若是"待蜀兵粮尽"就真是"好策略"了. 倒是你说远逊司马懿的曹真, 一次配合张合破了蜀第一次北伐, 一次加强了陈仓防备成功防御了诸葛亮的趁虚而入. 对于一个沦落到要坚守份上的司马懿竟然被阁下反过来说成远胜于曹真, 真不知道怎么评论的.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5-20 20:48
原帖由
青蓝于2005-05-20, 19:10:58发表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20, 18:15:46发表
[quote]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19, 18:35:24发表
难道你不知道,曹真,郭淮的军事能力都不在司马懿之下吗?
三国志里面明确记载,诸葛第五次北伐的时候
魏国只有郭淮识破了诸葛的战术,采取了正确的措施
司马懿只知道像缩头乌龟一样
躲在营里不敢出来
司马懿躲在营中不敢出来正式看穿了诸葛亮急于求战的心理,坚守不出,待蜀兵粮尽,这么好的策略被你说得是司马懿胆小了!
坚守不出,待蜀兵粮尽,这么好的策略被你说得是司马懿胆小
百余日过去, 蜀军粮食依然充足, 司马懿若是"待蜀兵粮尽"就真是"好策略"了. 倒是你说远逊司马懿的曹真, 一次配合张合破了蜀第一次北伐, 一次加强了陈仓防备成功防御了诸葛亮的趁虚而入. 对于一个沦落到要坚守份上的司马懿竟然被阁下反过来说成远胜于曹真, 真不知道怎么评论的. [/quote]
第1次北伐失败是因为诸葛亮错用马谡,跟曹真的谋略无关。而坚守实际上是最好的策略,百余日蜀兵粮食充足代表总是充足的? 只要再过一些时间,蜀兵必然粮尽。蜀军运粮太不方便了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0 22:20
原帖由
一马当先于2005-05-20, 20:48:24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0, 19:10:58发表
坚守不出,待蜀兵粮尽,这么好的策略被你说得是司马懿胆小
百余日过去, 蜀军粮食依然充足, 司马懿若是"待蜀兵粮尽"就真是"好策略"了. 倒是你说远逊司马懿的曹真, 一次配合张合破了蜀第一次北伐, 一次加强了陈仓防备成功防御了诸葛亮的趁虚而入. 对于一个沦落到要坚守份上的司马懿竟然被阁下反过来说成远胜于曹真, 真不知道怎么评论的.
第1次北伐失败是因为诸葛亮错用马谡,跟曹真的谋略无关。而坚守实际上是最好的策略,百余日蜀兵粮食充足代表总是充足的? 只要再过一些时间,蜀兵必然粮尽。蜀军运粮太不方便了
诸葛亮错用马谡和曹真打败赵云有关系么? 陈仓的预先防备全系于曹真一人, 你还是没说出曹真怎么个远逊于司马懿. 郭淮也是. 北原逆战蜀兵, 阳隧备战蜀兵的时候, 那个姓司马的缩在寨里不出来, 打的全是郭淮. 真不明白司马懿怎么捞得了个远胜曹真,郭淮等的"大名"去了.
只要再过一些时间,蜀兵必然粮尽。蜀军运粮太不方便了
相应的只要在过一段时间蜀兵必然粮尽有资料证明么? 是打哪飞出来的? 诸葛亮在对持中预早屯田, 又早已安排战前屯粮于谷口, 再以流马为运输手段. 粮食问题在第五次北伐无论何书都不复出现, 怎么在你的口里就"再过些时间蜀兵必然粮尽"?
百余日蜀兵粮食充足代表总是充足的?
起码跟快要粮尽沾不上边. 难道百余日蜀兵粮食充足代表将要粮尽?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5-21 11:40
原帖由
青蓝于2005-05-20, 22:20:51发表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20, 20:48:24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0, 19:10:58发表
坚守不出,待蜀兵粮尽,这么好的策略被你说得是司马懿胆小
百余日过去, 蜀军粮食依然充足, 司马懿若是"待蜀兵粮尽"就真是"好策略"了. 倒是你说远逊司马懿的曹真, 一次配合张合破了蜀第一次北伐, 一次加强了陈仓防备成功防御了诸葛亮的趁虚而入. 对于一个沦落到要坚守份上的司马懿竟然被阁下反过来说成远胜于曹真, 真不知道怎么评论的.
第1次北伐失败是因为诸葛亮错用马谡,跟曹真的谋略无关。而坚守实际上是最好的策略,百余日蜀兵粮食充足代表总是充足的? 只要再过一些时间,蜀兵必然粮尽。蜀军运粮太不方便了
诸葛亮错用马谡和曹真打败赵云有关系么? 陈仓的预先防备全系于曹真一人, 你还是没说出曹真怎么个远逊于司马懿. 郭淮也是. 北原逆战蜀兵, 阳隧备战蜀兵的时候, 那个姓司马的缩在寨里不出来, 打的全是郭淮. 真不明白司马懿怎么捞得了个远胜曹真,郭淮等的"大名"去了.
只要再过一些时间,蜀兵必然粮尽。蜀军运粮太不方便了
相应的只要在过一段时间蜀兵必然粮尽有资料证明么? 是打哪飞出来的? 诸葛亮在对持中预早屯田, 又早已安排战前屯粮于谷口, 再以流马为运输手段. 粮食问题在第五次北伐无论何书都不复出现, 怎么在你的口里就"再过些时间蜀兵必然粮尽"?
百余日蜀兵粮食充足代表总是充足的?
起码跟快要粮尽沾不上边. 难道百余日蜀兵粮食充足代表将要粮尽? [/quote]
你相信有木牛流马?完全不靠人工,全自动啊! 现在都难以做到,那个时候能够做到?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1 11:55
至少木牛流马这种便捷的工具历史上有记载,使诸葛军队没有缺粮(当然不见得象演义中说的那样),所以司马懿什么“等诸葛粮尽退兵”是最高超的战略,
根本无从谈起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5-21 12:02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1, 11:55:25发表
至少木牛流马这种便捷的工具历史上有记载,使诸葛军队没有缺粮(当然不见得象演义中说的那样),所以司马懿什么“等诸葛粮尽退兵”是最高超的战略,
根本无从谈起
如果司马懿不坚守,你让他去和诸葛亮拼命? 司马懿没这么愚蠢吧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1 12:52
原帖由
一马当先于2005-05-21, 12:02:33发表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1, 11:55:25发表
至少木牛流马这种便捷的工具历史上有记载,使诸葛军队没有缺粮(当然不见得象演义中说的那样),所以司马懿什么“等诸葛粮尽退兵”是最高超的战略,
根本无从谈起
如果司马懿不坚守,你让他去和诸葛亮拼命? 司马懿没这么愚蠢吧
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这是李世民对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峙时候的评价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3:09
原帖由
arrowblue于2005-05-21, 12:52:06发表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21, 12:02:33发表
[quote]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1, 11:55:25发表
至少木牛流马这种便捷的工具历史上有记载,使诸葛军队没有缺粮(当然不见得象演义中说的那样),所以司马懿什么“等诸葛粮尽退兵”是最高超的战略,
根本无从谈起
如果司马懿不坚守,你让他去和诸葛亮拼命? 司马懿没这么愚蠢吧
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这是李世民对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峙时候的评价 [/quote]
宣皇果然强 哈哈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3:16
原帖由
一马当先于2005-05-21, 11:40:40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0, 22:20:51发表
[quote]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20, 20:48:24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0, 19:10:58发表
坚守不出,待蜀兵粮尽,这么好的策略被你说得是司马懿胆小
百余日过去, 蜀军粮食依然充足, 司马懿若是"待蜀兵粮尽"就真是"好策略"了. 倒是你说远逊司马懿的曹真, 一次配合张合破了蜀第一次北伐, 一次加强了陈仓防备成功防御了诸葛亮的趁虚而入. 对于一个沦落到要坚守份上的司马懿竟然被阁下反过来说成远胜于曹真, 真不知道怎么评论的.
第1次北伐失败是因为诸葛亮错用马谡,跟曹真的谋略无关。而坚守实际上是最好的策略,百余日蜀兵粮食充足代表总是充足的? 只要再过一些时间,蜀兵必然粮尽。蜀军运粮太不方便了
诸葛亮错用马谡和曹真打败赵云有关系么? 陈仓的预先防备全系于曹真一人, 你还是没说出曹真怎么个远逊于司马懿. 郭淮也是. 北原逆战蜀兵, 阳隧备战蜀兵的时候, 那个姓司马的缩在寨里不出来, 打的全是郭淮. 真不明白司马懿怎么捞得了个远胜曹真,郭淮等的"大名"去了.
只要再过一些时间,蜀兵必然粮尽。蜀军运粮太不方便了
相应的只要在过一段时间蜀兵必然粮尽有资料证明么? 是打哪飞出来的? 诸葛亮在对持中预早屯田, 又早已安排战前屯粮于谷口, 再以流马为运输手段. 粮食问题在第五次北伐无论何书都不复出现, 怎么在你的口里就"再过些时间蜀兵必然粮尽"?
百余日蜀兵粮食充足代表总是充足的?
起码跟快要粮尽沾不上边. 难道百余日蜀兵粮食充足代表将要粮尽? [/quote]
你相信有木牛流马?完全不靠人工,全自动啊! 现在都难以做到,那个时候能够做到? [/quote]
先问你一句, 你从哪里得出木牛流马全自动化的这个这么伟大的发现的呢? 现在怎么不去坚持待敌粮尽的说法了?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3:19
原帖由
青蓝于2005-05-21, 13:16:40发表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21, 11:40:40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0, 22:20:51发表
[quote]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20, 20:48:24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0, 19:10:58发表
坚守不出,待蜀兵粮尽,这么好的策略被你说得是司马懿胆小
百余日过去, 蜀军粮食依然充足, 司马懿若是"待蜀兵粮尽"就真是"好策略"了. 倒是你说远逊司马懿的曹真, 一次配合张合破了蜀第一次北伐, 一次加强了陈仓防备成功防御了诸葛亮的趁虚而入. 对于一个沦落到要坚守份上的司马懿竟然被阁下反过来说成远胜于曹真, 真不知道怎么评论的.
第1次北伐失败是因为诸葛亮错用马谡,跟曹真的谋略无关。而坚守实际上是最好的策略,百余日蜀兵粮食充足代表总是充足的? 只要再过一些时间,蜀兵必然粮尽。蜀军运粮太不方便了
诸葛亮错用马谡和曹真打败赵云有关系么? 陈仓的预先防备全系于曹真一人, 你还是没说出曹真怎么个远逊于司马懿. 郭淮也是. 北原逆战蜀兵, 阳隧备战蜀兵的时候, 那个姓司马的缩在寨里不出来, 打的全是郭淮. 真不明白司马懿怎么捞得了个远胜曹真,郭淮等的"大名"去了.
只要再过一些时间,蜀兵必然粮尽。蜀军运粮太不方便了
相应的只要在过一段时间蜀兵必然粮尽有资料证明么? 是打哪飞出来的? 诸葛亮在对持中预早屯田, 又早已安排战前屯粮于谷口, 再以流马为运输手段. 粮食问题在第五次北伐无论何书都不复出现, 怎么在你的口里就"再过些时间蜀兵必然粮尽"?
百余日蜀兵粮食充足代表总是充足的?
起码跟快要粮尽沾不上边. 难道百余日蜀兵粮食充足代表将要粮尽? [/quote]
你相信有木牛流马?完全不靠人工,全自动啊! 现在都难以做到,那个时候能够做到? [/quote]
先问你一句, 你从哪里得出木牛流马全自动化的这个这么伟大的发现的呢? 现在怎么不去坚持待敌粮尽的说法了? [/quote]
所以我的理论是正确的 宣皇并非待敌粮尽 而是己方粮食不足 外加避敌锐气 所以固守而已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3:21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3:19:35发表
所以我的理论是正确的 宣皇并非待敌粮尽 而是己方粮食不足 外加避敌锐气 所以固守而已
牛就一个字, 原来司马老头不是待敌粮尽, 而是待己粮尽.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3:25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3:21:32发表
牛就一个字, 原来司马老头不是待敌粮尽, 而是待己粮尽.
己的粮是尽不了的 最多缺而已 且青龙年间魏国处于低谷期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3:27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3:25:15发表
己的粮是尽不了的 最多缺而已 且青龙年间魏国处于低估期
又缺,但是又尽不了, 真是强啊. 总之就是缺, 能百余日的缺着就是一直缺到打不了,第一天开始就缺着打不了, 到百余日后还是缺得打不了. 真是牛啊!
原来出击一次的粮草比坚持百日耗费的粮草更多啊!~ 牛!~`特牛.
粮草的耗费主要是运输成本上的消耗, 粮食运到前线后, 你出去打仗, 回来也是吃一顿饭, 不出去打仗,在营里也是吃一顿饭. 到底粮食是怎么个出了问题能出到个出去打就会粮食大问题, 不出去打粮食就一直没问题那么强呢?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3:31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3:27:36发表
又缺,但是又尽不了, 真是强啊. 总之就是缺, 能百余日的缺着就是一直缺到打不了,第一天开始就缺着打不了, 到百余日后还是缺得打不了. 真是牛啊!
所以处于这种情况下固守才是最好的策略 司马跟朝廷都是这么认为的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3:34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3:31:14发表
所以处于这种情况下固守才是最好的策略 司马跟朝廷都是这么认为的
偶对此无敌"状态"感到特寒.
特意使个陷阱出来你还真踩进来. 好好观摩观摩邓艾对军队耗粮上的评价. 我不多说.
或者你可以说, 司马懿出战是让士兵带大堆粮草去砸蜀兵的, 那我就没办法了, 果然是出战的粮食耗费远大于坚守, 司马懿果然强. 他真比刘禅还牛B.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3:40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3:34:19发表
偶对此无敌"状态"感到特寒.
特意使个陷阱出来你还真踩进来. 好好观摩观摩邓艾对军队耗粮上的评价. 我不多说.
或者你可以说, 司马懿出战是让士兵带大堆粮草去砸蜀兵的, 那我就没办法了, 果然是出战的粮食耗费远大于坚守, 司马懿果然强. 他真比刘禅还牛B.
邓艾的那个你有兴趣就贴出来 我没空去翻
也不可能拿粮草去砸蜀兵 本来就缺粮 所以不能成立 固守才是上策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3:47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05-21, 13:40:43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3:34:19发表
偶对此无敌"状态"感到特寒.
特意使个陷阱出来你还真踩进来. 好好观摩观摩邓艾对军队耗粮上的评价. 我不多说.
或者你可以说, 司马懿出战是让士兵带大堆粮草去砸蜀兵的, 那我就没办法了, 果然是出战的粮食耗费远大于坚守, 司马懿果然强. 他真比刘禅还牛B.
邓艾的那个你有兴趣就贴出来 我没空去翻
也不可能拿粮草去砸蜀兵 本来就缺粮 所以不能成立 固守才是上策
说得这么明白了你还要扯么?
偶是问你, 粮食运到前线后, 打和不打的消耗量区别在哪里? 是不是出兵打一场, 每人就比平时多吃上十倍的粮食? 粮食的出战上是怎么消耗的, 坚守又是怎么消耗的? 你能告诉我这一标准, 再去说在缺粮能缺个百日都不会尽, 就是打一仗粮食就立刻会尽那么牛
故语有云, 十担粮食, 运上前线后就剩一担. 就是说, 粮食消耗主要并不在于前线, 而是在于运输成本上的消耗.
至于邓艾, 本论坛里的旧贴已经翻过N次这个话题了. 等你真解释出上面那道疑难偶再告诉你.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3:49
原帖由
青蓝于2005-05-21, 13:47:32发表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3:40:43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3:34:19发表
偶对此无敌"状态"感到特寒.
特意使个陷阱出来你还真踩进来. 好好观摩观摩邓艾对军队耗粮上的评价. 我不多说.
或者你可以说, 司马懿出战是让士兵带大堆粮草去砸蜀兵的, 那我就没办法了, 果然是出战的粮食耗费远大于坚守, 司马懿果然强. 他真比刘禅还牛B.
邓艾的那个你有兴趣就贴出来 我没空去翻
也不可能拿粮草去砸蜀兵 本来就缺粮 所以不能成立 固守才是上策
说得这么明白了你还要扯么?
偶是问你, 粮食运到前线后, 打和不打的消耗量区别在哪里? 是不是出兵打一场, 每人就比平时多吃上十倍的粮食? 粮食的出战上是怎么消耗的, 坚守又是怎么消耗的? 你能告诉我这一标准, 再去说在缺粮能缺个百日都不会尽, 就是打一仗粮食就立刻会尽那么牛
故语有云, 十担粮食, 运上前线后就剩一担. 就是说, 粮食消耗主要并不在于前线, 而是在于运输成本上的消耗.
至于邓艾, 本论坛里的旧贴已经翻过N次这个话题了. 等你真解释出上面那道疑难偶再告诉你. [/quote]
粮食不足影响士气这么简单一道理还扯什么扯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3:53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05-21, 13:49:57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3:47:32发表
[quote]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3:40:43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3:34:19发表
偶对此无敌"状态"感到特寒.
特意使个陷阱出来你还真踩进来. 好好观摩观摩邓艾对军队耗粮上的评价. 我不多说.
或者你可以说, 司马懿出战是让士兵带大堆粮草去砸蜀兵的, 那我就没办法了, 果然是出战的粮食耗费远大于坚守, 司马懿果然强. 他真比刘禅还牛B.
邓艾的那个你有兴趣就贴出来 我没空去翻
也不可能拿粮草去砸蜀兵 本来就缺粮 所以不能成立 固守才是上策
说得这么明白了你还要扯么?
偶是问你, 粮食运到前线后, 打和不打的消耗量区别在哪里? 是不是出兵打一场, 每人就比平时多吃上十倍的粮食? 粮食的出战上是怎么消耗的, 坚守又是怎么消耗的? 你能告诉我这一标准, 再去说在缺粮能缺个百日都不会尽, 就是打一仗粮食就立刻会尽那么牛
故语有云, 十担粮食, 运上前线后就剩一担. 就是说, 粮食消耗主要并不在于前线, 而是在于运输成本上的消耗.
至于邓艾, 本论坛里的旧贴已经翻过N次这个话题了. 等你真解释出上面那道疑难偶再告诉你. [/quote]
粮食不足影响士气这么简单一道理还扯什么扯 [/quote]
有趣有趣, 坚持百日粮食都还是"不足"状态就是楞没尽也没有足过. 敢问曹魏运输是每天运一次, 前线天天不足天天都挨饿天天没士气天天只能坚守? 你以为司马懿没出去打过? 一看见蜀军有军事被水割断, 立刻策动万骑冲过去开打, 两次派出郭淮去迎战诸葛, 怎么, 这回就士气大振了?
简单的道理? 看似简单. 道理可深着呢.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5-21 13:55
原帖由
青蓝于2005-05-21, 13:16:40发表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21, 11:40:40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0, 22:20:51发表
[quote]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20, 20:48:24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0, 19:10:58发表
坚守不出,待蜀兵粮尽,这么好的策略被你说得是司马懿胆小
百余日过去, 蜀军粮食依然充足, 司马懿若是"待蜀兵粮尽"就真是"好策略"了. 倒是你说远逊司马懿的曹真, 一次配合张合破了蜀第一次北伐, 一次加强了陈仓防备成功防御了诸葛亮的趁虚而入. 对于一个沦落到要坚守份上的司马懿竟然被阁下反过来说成远胜于曹真, 真不知道怎么评论的.
第1次北伐失败是因为诸葛亮错用马谡,跟曹真的谋略无关。而坚守实际上是最好的策略,百余日蜀兵粮食充足代表总是充足的? 只要再过一些时间,蜀兵必然粮尽。蜀军运粮太不方便了
诸葛亮错用马谡和曹真打败赵云有关系么? 陈仓的预先防备全系于曹真一人, 你还是没说出曹真怎么个远逊于司马懿. 郭淮也是. 北原逆战蜀兵, 阳隧备战蜀兵的时候, 那个姓司马的缩在寨里不出来, 打的全是郭淮. 真不明白司马懿怎么捞得了个远胜曹真,郭淮等的"大名"去了.
只要再过一些时间,蜀兵必然粮尽。蜀军运粮太不方便了
相应的只要在过一段时间蜀兵必然粮尽有资料证明么? 是打哪飞出来的? 诸葛亮在对持中预早屯田, 又早已安排战前屯粮于谷口, 再以流马为运输手段. 粮食问题在第五次北伐无论何书都不复出现, 怎么在你的口里就"再过些时间蜀兵必然粮尽"?
百余日蜀兵粮食充足代表总是充足的?
起码跟快要粮尽沾不上边. 难道百余日蜀兵粮食充足代表将要粮尽? [/quote]
你相信有木牛流马?完全不靠人工,全自动啊! 现在都难以做到,那个时候能够做到? [/quote]
先问你一句, 你从哪里得出木牛流马全自动化的这个这么伟大的发现的呢? 现在怎么不去坚持待敌粮尽的说法了? [/quote]
你说的木牛流马,在演义里不就是全自动化的吗?
我还是坚持司马懿的坚守是为了待蜀兵粮尽的观点!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3:56
还有就是怎么个不足法能不足到守百日都足就不足开打都没解释就直接说不足会影响士气. 你当士兵个个是国家领导去了解国家今年粮食尚有多少, 足与不足啊? 只要在前线粮食没问题他们士气怎么会受到影响?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3:57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21, 13:55:37发表
你说的木牛流马,在演义里不就是全自动化的吗?
我还是坚持司马懿的坚守是为了待蜀兵粮尽的观点!
牛啊, 因为演义里木牛流马全自动化, 所以历史上不存在木牛流马.
历史的木牛流马跟演义是一回事吗?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3:59
原帖由
青蓝于2005-05-21, 13:53:41发表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3:49:57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3:47:32发表
[quote]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3:40:43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3:34:19发表
偶对此无敌"状态"感到特寒.
特意使个陷阱出来你还真踩进来. 好好观摩观摩邓艾对军队耗粮上的评价. 我不多说.
或者你可以说, 司马懿出战是让士兵带大堆粮草去砸蜀兵的, 那我就没办法了, 果然是出战的粮食耗费远大于坚守, 司马懿果然强. 他真比刘禅还牛B.
邓艾的那个你有兴趣就贴出来 我没空去翻
也不可能拿粮草去砸蜀兵 本来就缺粮 所以不能成立 固守才是上策
说得这么明白了你还要扯么?
偶是问你, 粮食运到前线后, 打和不打的消耗量区别在哪里? 是不是出兵打一场, 每人就比平时多吃上十倍的粮食? 粮食的出战上是怎么消耗的, 坚守又是怎么消耗的? 你能告诉我这一标准, 再去说在缺粮能缺个百日都不会尽, 就是打一仗粮食就立刻会尽那么牛
故语有云, 十担粮食, 运上前线后就剩一担. 就是说, 粮食消耗主要并不在于前线, 而是在于运输成本上的消耗.
至于邓艾, 本论坛里的旧贴已经翻过N次这个话题了. 等你真解释出上面那道疑难偶再告诉你. [/quote]
粮食不足影响士气这么简单一道理还扯什么扯 [/quote]
有趣有趣, 坚持百日粮食都还是"不足"状态就是楞没尽也没有足过. 敢问曹魏运输是每天运一次, 前线天天不足天天都挨饿天天没士气天天只能坚守? 你以为司马懿没出去打过? 一看见蜀军有军事被水割断, 立刻策动万骑冲过去开打, 两次派出郭淮去迎战诸葛, 怎么, 这回就士气大振了?
简单的道理? 看似简单. 道理可深着呢. [/quote]
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卻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馀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曹操缺粮也在坚守 也时有出击 这是军事客观规律 防守和进攻是可以转换的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5-21 14:00
原帖由
青蓝于2005-05-21, 13:57:42发表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21, 13:55:37发表
你说的木牛流马,在演义里不就是全自动化的吗?
我还是坚持司马懿的坚守是为了待蜀兵粮尽的观点!
牛啊, 因为演义里木牛流马全自动化, 所以历史上不存在木牛流马.
历史的木牛流马跟演义是一回事吗?
那你说说,历史上的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的? 不要在这里凭空想像!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4:06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3:59:25发表
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卻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馀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曹操缺粮也在坚守 也时有出击 这是军事客观规律 防守和进攻是可以转换的
曹操是坚守?
搞笑啊, 曹操是因为缺粮想回去许都坚守, 让荀文若给一巴拍醒了, 打死不能退. 曹操一直都在派谴部队去袭击袁绍粮队, 为的就是减轻自己的粮食对比, 不让对方安宁, 逼迫袁绍进退不得
可曾象司马懿在那从来就没对诸葛亮粮道上做过任何手脚, 就在那干等. 这叫"坚守"? 曹操可主动着呢.
而且, 还是明载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原来比战斩将是坚守啊?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4:07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21, 14:00:23发表
那你说说,历史上的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的? 不要在这里凭空想像!
牛啊, 你先对自己说一遍再对我说吧. 假想.
我假想什么了呢? 我假想木牛流马是自动化运输工具了? 谁这么强把演义的假想往历史上填的?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4:12
原帖由
一马当先于2005-05-21, 14:00:23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3:57:42发表
[quote]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21, 13:55:37发表
你说的木牛流马,在演义里不就是全自动化的吗?
我还是坚持司马懿的坚守是为了待蜀兵粮尽的观点!
牛啊, 因为演义里木牛流马全自动化, 所以历史上不存在木牛流马.
历史的木牛流马跟演义是一回事吗?
那你说说,历史上的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的? 不要在这里凭空想像! [/quote]
亮集载作木牛流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鞦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4:14
原帖由
青蓝于2005-05-21, 14:06:09发表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3:59:25发表
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卻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馀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曹操缺粮也在坚守 也时有出击 这是军事客观规律 防守和进攻是可以转换的
曹操是坚守?
搞笑啊, 曹操是因为缺粮想回去许都坚守, 让荀文若给一巴拍醒了, 打死不能退. 曹操一直都在派谴部队去袭击袁绍粮队, 为的就是减轻自己的粮食对比, 不让对方安宁, 逼迫袁绍进退不得
可曾象司马懿在那从来就没对诸葛亮粮道上做过任何手脚, 就在那干等. 这叫"坚守"? 曹操可主动着呢.
而且, 还是明载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原来比战斩将是坚守啊?
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作者:
清风影 时间: 2005-5-21 14:16
怎么拿司马姨跟三个臭皮匠跟比,根本不在同一档次上的,按三国志上写得,当时魏国对付老诸,一般用了曹真、张合、郭什么的、再加上她,前面三人的能力都还在他之上。只不过他孙子当皇帝才把他吹得跟老大一样。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4:25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4:14:51发表
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扼其喉就是坚守了? 说过了. 比战斩将, 然众少粮尽. 看清楚了没有呢?
曹操只能做些骚扰其粮队的袭击不是因为粮尽. 看清楚蓝色字体.
--------司马当过皇帝 哈哈笑死
--------只不过他孙子当皇帝才把他吹得跟老大一样。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4:31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4:25:14发表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扼其喉就是坚守了? 说过了. 比战斩将, 然众少粮尽. 看清楚了没有呢?
曹操只能做些骚扰其粮队的袭击不是因为粮尽. 看清楚蓝色字体.
--------司马当过皇帝 哈哈笑死
--------只不过他孙子当皇帝才把他吹得跟老大一样。
那你说怎么才叫坚守 哈哈
说过了. 比战斩将, 然众少粮尽. 看清楚了没有呢?
曹操只能做些骚扰其粮队的袭击正是因为粮尽. 看清楚蓝色字体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4:34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自己对照一下自己画出来的句子吧. 看看粮食因素造成的是什么. 蓝色字体哦.
粮将尽, 所以曹操要争取主动, 速战速决, 因不能速决, 曹操方才欲退, 而不能决战的原因. 是因为其众少. 力量远不足与袁绍正面相争.
嗯, 至于坚守, 看来我是用错词了, 曹操与司马懿是坚守与乌龟之别.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5-21 14:36
在官渡,曹军坚守大概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当时,不止曹军经常袭击袁军粮草,袁军也是一样经常截击曹军运粮队,彼此彼此。这种情况是因为当地是大平原,少量快速部队可以穿插敌后。
但是到了司马懿在西线,此时的地形,已经基本没有穿插敌后的可能,试问,号称军事能力远胜司马懿的诸葛亮,怎么不知道出奇兵断敌粮道?截击敌人的运粮队?不要只说司马懿不能截击敌方的粮草,这是由当地的军事地理决定的。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4:38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5-21, 14:36:10发表
在官渡,曹军坚守大概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当时,不止曹军经常袭击袁军粮草,袁军也是一样经常截击曹军运粮队,彼此彼此。这种情况是因为当地是大平原,少量快速部队可以穿插敌后。
但是到了司马懿在西线,此时的地形,已经基本没有穿插敌后的可能,试问,号称军事能力远胜司马懿的诸葛亮,怎么不知道出奇兵断敌粮道?截击敌人的运粮队?不要只说司马懿不能截击敌方的粮草,这是由当地的军事地理决定的。
--------------麻烦燕京翻翻华阳国志, 看看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位在第四次北伐是怎么样对待对方粮道的.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4:42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5-21, 14:36:10发表
在官渡,曹军坚守大概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当时,不止曹军经常袭击袁军粮草,袁军也是一样经常截击曹军运粮队,彼此彼此。这种情况是因为当地是大平原,少量快速部队可以穿插敌后。
但是到了司马懿在西线,此时的地形,已经基本没有穿插敌后的可能,试问,号称军事能力远胜司马懿的诸葛亮,怎么不知道出奇兵断敌粮道?截击敌人的运粮队?不要只说司马懿不能截击敌方的粮草,这是由当地的军事地理决定的。
袭击对方粮道的前提是什么呢?
袁绍进不得, 但是得知曹操粮食有问题, 自然就会拼老命的骚扰曹操, 曹操自己粮食问题大大D, 但是又不得出, 自然就要通过袭击袁绍粮道来拉近大家的持久力.
而诸葛亮与司马懿呢? 第五次北伐, 大家战前准备都非常充足, 截粮道根本就对对方形成不了多大的骚扰, 那么还干无用功做什么?
难道对方明明粮草充足, 你还要去袭击他的粮道?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4:42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4:34:39发表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自己对照一下自己画出来的句子吧. 看看粮食因素造成的是什么. 蓝色字体哦.
粮将尽, 所以曹操要争取主动, 速战速决, 因不能速决, 曹操方才欲退, 而不能决战的原因. 是因为其众少. 力量远不足与袁绍正面相争.
嗯, 至于坚守, 看来我是用错词了, 曹操与司马懿是坚守与乌龟之别.
你说是众少就众少?我说是粮尽 有意见么?
同理 司马一看见蜀军有军事被水割断, 立刻策动万骑冲过去开打, 两次派出郭淮去迎战诸葛 这是在固守的正确战略下采取的正确的战术行动 与曹操伯仲之间耳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4:45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05-21, 14:42:43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4:34:39发表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自己对照一下自己画出来的句子吧. 看看粮食因素造成的是什么. 蓝色字体哦.
粮将尽, 所以曹操要争取主动, 速战速决, 因不能速决, 曹操方才欲退, 而不能决战的原因. 是因为其众少. 力量远不足与袁绍正面相争.
嗯, 至于坚守, 看来我是用错词了, 曹操与司马懿是坚守与乌龟之别.
你说是众少就众少?我说是粮尽 有意见么?
同理 司马一看见蜀军有军事被水割断, 立刻策动万骑冲过去开打, 两次派出郭淮去迎战诸葛 这是在固守的正确战略下采取的正确的战术行动 与曹操伯仲之间耳
粮将尽要坚守的情况确实含有着双方实力差距悬殊的因素在. 你赖也赖不掉.
在战场的实力评价难道首要是粮草么? 那么好, 让你有充足的粮草, 曹操那十分之一众就能主动出击斩一决胜负了?
想想就知道粮草是干嘛的了.
司马懿在兵力没问题粮草有问题下还在那一味坚守才叫有问题呢.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4:47
就是曹操在官渡粮草大大D有问题下.
也是"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相拒连月后, 才士卒疲乏. 您倒一上来就飞出粮食不足对士气有影响, 我真不知道这算是什么逻辑.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4:49
原帖由
青蓝于2005-05-21, 14:45:55发表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4:42:43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4:34:39发表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自己对照一下自己画出来的句子吧. 看看粮食因素造成的是什么. 蓝色字体哦.
粮将尽, 所以曹操要争取主动, 速战速决, 因不能速决, 曹操方才欲退, 而不能决战的原因. 是因为其众少. 力量远不足与袁绍正面相争.
嗯, 至于坚守, 看来我是用错词了, 曹操与司马懿是坚守与乌龟之别.
你说是众少就众少?我说是粮尽 有意见么?
同理 司马一看见蜀军有军事被水割断, 立刻策动万骑冲过去开打, 两次派出郭淮去迎战诸葛 这是在固守的正确战略下采取的正确的战术行动 与曹操伯仲之间耳
粮将尽要坚守的情况确实含有着双方实力差距悬殊的因素在. 你赖也赖不掉.
在战场的实力评价难道首要是粮草么? 那么好, 让你有充足的粮草, 曹操那十分之一众就能主动出击斩一决胜负了?
想想就知道粮草是干嘛的了.
司马懿在兵力没问题粮草有问题下还在那一味坚守才叫有问题呢. [/quote]
很遗憾 影响战争胜负的三大因素 主将、士气、粮草 兵法中关于兵不在多的词条多的是自己找去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4:51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4:47:57发表
就是曹操在官渡粮草大大D有问题下.
也是"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相拒连月后, 才士卒疲乏. 您倒一上来就飞出粮食不足对士气有影响, 我真不知道这算是什么逻辑.
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4:55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4:49:54发表
很遗憾 影响战争胜负的三大因素 主将、士气、粮草 兵法中关于兵不在多的词条多的是自己找去
很遗憾, 兵虽不在多, 但至少要足用. 这才是将领, 士气, 粮草发挥功效的前提.
而且你对士气, 粮草的理解存在人品问题. 粮少, 所以才要趁士尤存的时候尽快解决对手. 你粮少了, 坚守能保持住士气么? 词条上可有这条?
曹操是众少粮尽, 虽比战斩将多有斩获都鼓舞不了士气. 做乌龟就更别说鼓舞士气了.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4:57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05-21, 14:51:35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4:47:57发表
就是曹操在官渡粮草大大D有问题下.
也是"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相拒连月后, 才士卒疲乏. 您倒一上来就飞出粮食不足对士气有影响, 我真不知道这算是什么逻辑.
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曹操在刚开打时就给荀彧写信说要回去了, 然后荀彧居然到半年后才回信曹操???你的时间概念也未免太强了吧?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4:58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4:55:07发表
很遗憾, 兵虽不在多, 但至少要足用. 这才是将领, 士气, 粮草发挥功效的前提.
而且你对士气, 粮草的理解存在人品问题. 粮少, 所以才要趁士尤存的时候尽快解决对手. 你粮少了, 坚守能保持住士气么? 词条上可有这条?
曹操是众少粮尽, 虽比战斩将多有斩获都鼓舞不了士气. 做乌龟就更别说鼓舞士气了.
官渡时曹操士气、粮草全没了照样坚守 有何不可?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5:00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05-21, 14:58:22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4:55:07发表
很遗憾, 兵虽不在多, 但至少要足用. 这才是将领, 士气, 粮草发挥功效的前提.
而且你对士气, 粮草的理解存在人品问题. 粮少, 所以才要趁士尤存的时候尽快解决对手. 你粮少了, 坚守能保持住士气么? 词条上可有这条?
曹操是众少粮尽, 虽比战斩将多有斩获都鼓舞不了士气. 做乌龟就更别说鼓舞士气了.
官渡时曹操士气、粮草全没了照样坚守 有何不可?
敢情是曹操官渡时那十分之一于敌的兵力很足用是么?
总要故意忽略这一兵力差距上的因素是什么意思呢?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5-5-21 15:01
好热闹
粮食消耗主要并不在于前线, 而是在于运输成本上的消耗.
对比魏蜀两国的运输线,蜀在每运一石粮食背后的消耗都比魏要大很多,在国力上魏又远远高于蜀,拼起消耗蜀非常吃亏,所以诸葛亮才想屯田。不过屯田只能部分解决粮食消耗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战斗及非战斗减员蜀无法在敌占区得到补充。
所以司马懿在战略上采取防守的态势,战术上谋求进攻是正确的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5-21 15:01
那么第四次呢?可是有记载,双方都有粮食补给问题。
——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
——時軍師杜襲、督軍薛悌皆言明年麥熟,亮必為寇,隴右無穀,宜及冬豫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5:03
原帖由
青蓝于2005-05-21, 14:57:30发表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4:51:35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4:47:57发表
就是曹操在官渡粮草大大D有问题下.
也是"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相拒连月后, 才士卒疲乏. 您倒一上来就飞出粮食不足对士气有影响, 我真不知道这算是什么逻辑.
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曹操在刚开打时就给荀彧写信说要回去了, 然后荀彧居然到半年后才回信曹操???你的时间概念也未免太强了吧? [/quote]
说明曹操一直在缺粮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5:04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5-21, 15:01:44发表
那么第四次呢?可是有记载,双方都有粮食补给问题。
——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
——時軍師杜襲、督軍薛悌皆言明年麥熟,亮必為寇,隴右無穀,宜及冬豫
你不爱查华阳国志就不查呗, 粮草有没有问题你心底清楚. 就连三国志都写了诸葛亮是什么退兵的.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5:06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05-21, 15:03:20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4:57:30发表
[quote]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4:51:35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4:47:57发表
就是曹操在官渡粮草大大D有问题下.
也是"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相拒连月后, 才士卒疲乏. 您倒一上来就飞出粮食不足对士气有影响, 我真不知道这算是什么逻辑.
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曹操在刚开打时就给荀彧写信说要回去了, 然后荀彧居然到半年后才回信曹操???你的时间概念也未免太强了吧? [/quote]
说明曹操一直在缺粮 [/quote]
嗯, 再想象一下, 如果曹操因缺粮而紧门固守, 没去劫袁绍粮食, 结果会是怎么样呢?
说明曹操一直粮少? 难道就不说明曹操一直兵少?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5:10
原帖由肃杀于2005-05-21, 15:01:28发表
好热闹
粮食消耗主要并不在于前线, 而是在于运输成本上的消耗.
对比魏蜀两国的运输线,蜀在每运一石粮食背后的消耗都比魏要大很多,在国力上魏又远远高于蜀,拼起消耗蜀非常吃亏,所以诸葛亮才想屯田。不过屯田只能部分解决粮食消耗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战斗及非战斗减员蜀无法在敌占区得到补充。
所以司马懿在战略上采取防守的态势,战术上谋求进攻是正确的
对比魏蜀两国的运输线,蜀在每运一石粮食背后的消耗都比魏要大很多
-------关于着点, 诸葛亮早就预先将粮食运至谷口集中, 大大缩短了运粮之道路, 而且做了些小发明来节省人力. 哪方消耗大就不一定了.
在国力上魏又远远高于蜀,拼起消耗蜀非常吃亏
-------魏国国力是远高于蜀, 但是索要维持的地方花费同时也远大于蜀, 就区域平均实力而言. 魏国消耗战不比蜀国占到什么便宜.
所以司马懿在战略上采取防守的态势,战术上谋求进攻是正确的
战略上防守态势是正确这点不用说, 战术上谋求进取那就是阁下自话了.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5:11
原帖由
青蓝于2005-05-21, 15:06:15发表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5:03:20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4:57:30发表
[quote]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4:51:35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4:47:57发表
就是曹操在官渡粮草大大D有问题下.
也是"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相拒连月后, 才士卒疲乏. 您倒一上来就飞出粮食不足对士气有影响, 我真不知道这算是什么逻辑.
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曹操在刚开打时就给荀彧写信说要回去了, 然后荀彧居然到半年后才回信曹操???你的时间概念也未免太强了吧? [/quote]
说明曹操一直在缺粮 [/quote]
嗯, 再想象一下, 如果曹操因缺粮而紧门固守, 没去劫袁绍粮食, 结果会是怎么样呢?
说明曹操一直粮少? 难道就不说明曹操一直兵少? [/quote]
曹操兵少要偷袭 司马一看见蜀军有军事被水割断, 立刻策动万骑冲过去开打, 两次派出郭淮去迎战诸葛 是一样的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5-21 15:12
怎么写的后半段丢失了?补上:
——又敕使护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
——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那么袭击对方的粮道的前提到底是什么呢?是对方有否粮食吗?不是的!
大军作战,谁也不可能随身携带5个月作战用的粮食,这是一个基本道理。
诸葛亮、司马懿在四次北伐作战期间,主要是依靠后方的补给才能坚持5个月时间,后来夏秋季节,当地连降大雨,冲毁了本来就较差的运输线路,结果,双方的粮草都运送不上来了。司马懿依靠当地保护、抢收下来的粮食度过了难关,诸葛亮没有办法只好撤军。
试想,如果诸葛亮经常派出部队截击司马懿的运输线,那么粮尽退军的大概就是司马懿而不是诸葛亮了吧?
看看曹操在官渡,是否具备你所说的袭击对方粮道的前提?
我们知道:曹军在经常遭到敌方袭击运粮队的情况下,粮食依然坚持了7个月,从4月开战到10月。这个时间比诸葛亮在祁山坚持的5个月要长。也就是说:曹操虽然一直说粮食少,但是并不是真的只有1~2个月的粮食这种情况。
所以,只要地形许可,双方都会袭击敌人的粮道,而不会说因为敌人粮食较多就不袭击了。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5:17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5-21, 15:12:48发表
怎么写的后半段丢失了?补上:
——又敕使护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
——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那么袭击对方的粮道的前提到底是什么呢?是对方有否粮食吗?不是的!
大军作战,谁也不可能随身携带5个月作战用的粮食,这是一个基本道理。
诸葛亮、司马懿在四次北伐作战期间,主要是依靠后方的补给才能坚持5个月时间,后来夏秋季节,当地连降大雨,冲毁了本来就较差的运输线路,结果,双方的粮草都运送不上来了。司马懿依靠当地保护、抢收下来的粮食度过了难关,诸葛亮没有办法只好撤军。
试想,如果诸葛亮经常派出部队截击司马懿的运输线,那么粮尽退军的大概就是司马懿而不是诸葛亮了吧?
看看曹操在官渡,是否具备你所说的袭击对方粮道的前提?
我们知道:曹军在经常遭到敌方袭击运粮队的情况下,粮食依然坚持了7个月,从4月开战到10月。这个时间比诸葛亮在祁山坚持的5个月要长。也就是说:曹操虽然一直说粮食少,但是并不是真的只有1~2个月的粮食这种情况。
所以,只要地形许可,双方都会袭击敌人的粮道,而不会说因为敌人粮食较多就不袭击了。
司马懿依靠当地保护、抢收下来的粮食度过了难关,诸葛亮没有办法只好撤军。
说得好啊~` 什么郭淮调粮军食足用原来都是假的. 是司马懿收麦的功劳.
试想,如果诸葛亮经常派出部队截击司马懿的运输线,那么粮尽退军的大概就是司马懿而不是诸葛亮了吧?
叫你去查华阳国志你死不肯去. 对魏方的粮草收入你死不认帐. 我实在没啥兴趣跟现在的燕京讨论了.
看看曹操在官渡,是否具备你所说的袭击对方粮道的前提?
呵, 敢情曹操袁绍互相截粮的时间是从4月维持到10月了是不?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5:19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5:11:03发表
曹操兵少要偷袭 司马一看见蜀军有军事被水割断, 立刻策动万骑冲过去开打, 两次派出郭淮去迎战诸葛 是一样的
有趣有趣.
司马懿那三个出战种两个是被动防御, 一个是主动出击还被人给扁了回去. 跟曹操的比阵斩将都比不上还还跟劫粮相提.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5:21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19:20发表
有趣有趣.
司马懿那三个出战种两个是被动防御, 一个是主动出击还被人给扁了回去. 跟曹操的比阵斩将都比不上还还跟劫粮相提.
怎么不能相提?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5-5-21 15:21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10:42发表
对比魏蜀两国的运输线,蜀在每运一石粮食背后的消耗都比魏要大很多
-------关于着点, 诸葛亮早就预先将粮食运至谷口集中, 大大缩短了运粮之道路, 而且做了些小发明来节省人力. 哪方消耗大就不一定了.
在国力上魏又远远高于蜀,拼起消耗蜀非常吃亏
-------魏国国力是远高于蜀, 但是索要维持的地方花费同时也远大于蜀, 就区域平均实力而言. 魏国消耗战不比蜀国占到什么便宜.
所以司马懿在战略上采取防守的态势,战术上谋求进攻是正确的
战略上防守态势是正确这点不用说, 战术上谋求进取那就是阁下自话了.
如果蜀粮食充足大可不必去屯什么田,集中兵力谋求决战才是正道。司马这次是下定决心和诸葛对耗了,假如诸葛不死,蜀囤积的粮食总是要吃完的。小发明的确可以节省人力,但蜀的供应基地在汉中,魏的基地在关中平原,论补给线蜀怎么也比魏要长很多。魏维持的地方花费远大于蜀,但别忘了每年的财政收入也远大于蜀。
也就是说魏的财政收入大于蜀,供给一场战争的支出又小于蜀,怎么看都是蜀吃亏。
司马一看见蜀军有军事被水割断 立刻策动万骑冲过去开打, 两次派出郭淮去迎战诸葛这都属于战术上的进攻。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5-21 15:22
一点误解:
说诸葛亮提前把粮食运送到谷口,这样就减少了运输消耗,确有其事。但是不能误解为:诸葛亮提前把粮食运送到秦岭北面的谷口去。
我们知道:诸葛亮的粮食供应大多依靠成都平原而不是汉中。因此,在此前,需要先把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再从汉中运送到作战前线。诸葛亮只是提前把粮食运送到了汉中一侧的谷口,这样就减少了从成都运送到汉中的时间,而不用开战之后临时从成都运输。
但是这个运送的人力物力的消耗并不能减少,节省的只是战役开始后再运送的时间而已。
何况,即使把粮食先运送到汉中谷口,但是要到达秦岭另一侧的作战地区,还是要翻越秦岭栈道进行运送。
千万不要以为:诸葛亮大军还没有出发,先把大批粮食运送到敌人驻扎的秦岭北谷口,那等于是给司马懿送粮食,就是著名的运输大队长蒋介石也不会干这等蠢事的。
作者:
杨少凡 时间: 2005-5-21 15:22
别的不用说了,直接正题。
关于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对比,许多人认为司马懿采取了正确的战略,以坚守拖垮了诸葛亮。可是为什么不想想:军队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保护国家的呀,关中之地屡创于战火,人烟稀少、民生调敝,蜀军运粮固然困难,魏军又何尝容易。其粮草多从河间河内而来,动员的人力物力又不知多少,身为一个大军区的总指挥,司马懿的第一要务应该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战争的呀。
可是司马懿呢?依靠着强大的国力,指挥着众多的军队,面对翻山越岭而来随时可能断粮的蜀军,却不肯出战,指望耗尽敌方粮食使其撤军,蜀军撤退亦不敢也不会追击,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走掉若干年后再来,这是靠整个国家来为他的乌龟战法买单呀。
有人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策,不在优势的敌人面前出击是正确的。可是魏国无论国力军力都远强于蜀国,竟然还有人认为魏军不占优势,主动出击打不过诸葛亮,这只能说明司马懿的军事指挥才能远不如诸葛亮,极大的抵消了魏国在国力和军力上的优势。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5:22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05-21, 15:21:29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19:20发表
有趣有趣.
司马懿那三个出战种两个是被动防御, 一个是主动出击还被人给扁了回去. 跟曹操的比阵斩将都比不上还还跟劫粮相提.
怎么不能相提?
曹操劫了袁绍的粮草, 把原本是自己缺粮的状况一下子扭转为袁绍比曹操更缺.
司马懿拿什么去比?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5:23
原帖由
青蓝于2005-05-21, 15:22:44发表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5:21:29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19:20发表
有趣有趣.
司马懿那三个出战种两个是被动防御, 一个是主动出击还被人给扁了回去. 跟曹操的比阵斩将都比不上还还跟劫粮相提.
怎么不能相提?
曹操劫了袁绍的粮草, 把原本是自己缺粮的状况一下子扭转为袁绍比曹操更缺.
司马懿拿什么去比? [/quote]
司马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1 15:23
原帖由
肃杀于2005-05-21, 15:21:51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10:42发表
对比魏蜀两国的运输线,蜀在每运一石粮食背后的消耗都比魏要大很多
-------关于着点, 诸葛亮早就预先将粮食运至谷口集中, 大大缩短了运粮之道路, 而且做了些小发明来节省人力. 哪方消耗大就不一定了.
在国力上魏又远远高于蜀,拼起消耗蜀非常吃亏
-------魏国国力是远高于蜀, 但是索要维持的地方花费同时也远大于蜀, 就区域平均实力而言. 魏国消耗战不比蜀国占到什么便宜.
所以司马懿在战略上采取防守的态势,战术上谋求进攻是正确的
战略上防守态势是正确这点不用说, 战术上谋求进取那就是阁下自话了.
如果蜀粮食充足大可不必去屯什么田,集中兵力谋求决战才是正道。司马这次是下定决心和诸葛对耗了,假如诸葛不死,蜀囤积的粮食总是要吃完的。小发明的确可以节省人力,但蜀的供应基地在汉中,魏的基地在关中平原,论补给线蜀怎么也比魏要长很多。魏维持的地方花费远大于蜀,但别忘了每年的财政收入也远大于蜀。
也就是说魏的财政收入大于蜀,供给一场战争的支出又小于蜀,怎么看都是蜀吃亏。
司马一看见蜀军有军事被水割断 立刻策动万骑冲过去开打, 两次派出郭淮去迎战诸葛这都属于战术上的进攻。
非也,非也
并非司马懿派郭淮出去打的
而是郭淮猜到了蜀军的战略意图,
主动提出去打的
此乃郭淮之谋,绝非司马之智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5:26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5-21, 15:22:30发表
一点误解:
说诸葛亮提前把粮食运送到谷口,这样就减少了运输消耗,确有其事。但是不能误解为:诸葛亮提前把粮食运送到秦岭北面的谷口去。
我们知道:诸葛亮的粮食供应大多依靠成都平原而不是汉中。因此,在此前,需要先把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再从汉中运送到作战前线。诸葛亮只是提前把粮食运送到了汉中一侧的谷口,这样就减少了从成都运送到汉中的时间,而不用开战之后临时从成都运输。
但是这个运送的人力物力的消耗并不能减少,节省的只是战役开始后再运送的时间而已。
何况,即使把粮食先运送到汉中谷口,但是要到达秦岭另一侧的作战地区,还是要翻越秦岭栈道进行运送。
千万不要以为:诸葛亮大军还没有出发,先把大批粮食运送到敌人驻扎的秦岭北谷口,那等于是给司马懿送粮食,就是著名的运输大队长蒋介石也不会干这等蠢事的。
但是这个运送的人力物力的消耗并不能减少,节省的只是战役开始后再运送的时间而已。
这就是明显没有读过财务开销的结论.
能把原本什么都集于一个时间段里的事情分开做, 对资源的节省, 恢复, 和分流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人力物力长时间段内的消耗量是跟不这样做的短时间内的消耗量是一样, 可是恢复的粮和人力上的节省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耗量可以说明了.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5:27
原帖由
arrowblue于2005-05-21, 15:23:50发表
原帖由肃杀于2005-05-21, 15:21:51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10:42发表
对比魏蜀两国的运输线,蜀在每运一石粮食背后的消耗都比魏要大很多
-------关于着点, 诸葛亮早就预先将粮食运至谷口集中, 大大缩短了运粮之道路, 而且做了些小发明来节省人力. 哪方消耗大就不一定了.
在国力上魏又远远高于蜀,拼起消耗蜀非常吃亏
-------魏国国力是远高于蜀, 但是索要维持的地方花费同时也远大于蜀, 就区域平均实力而言. 魏国消耗战不比蜀国占到什么便宜.
所以司马懿在战略上采取防守的态势,战术上谋求进攻是正确的
战略上防守态势是正确这点不用说, 战术上谋求进取那就是阁下自话了.
如果蜀粮食充足大可不必去屯什么田,集中兵力谋求决战才是正道。司马这次是下定决心和诸葛对耗了,假如诸葛不死,蜀囤积的粮食总是要吃完的。小发明的确可以节省人力,但蜀的供应基地在汉中,魏的基地在关中平原,论补给线蜀怎么也比魏要长很多。魏维持的地方花费远大于蜀,但别忘了每年的财政收入也远大于蜀。
也就是说魏的财政收入大于蜀,供给一场战争的支出又小于蜀,怎么看都是蜀吃亏。
司马一看见蜀军有军事被水割断 立刻策动万骑冲过去开打, 两次派出郭淮去迎战诸葛这都属于战术上的进攻。
非也,非也
并非司马懿派郭淮出去打的
而是郭淮猜到了蜀军的战略意图,
主动提出去打的
此乃郭淮之谋,绝非司马之智 [/quote]
搞笑 你当司马是神仙什么都想得到 那就他一人去打不就行了 胜了本来就是集体的功劳 郭淮提出方案 司马拍板同意 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建议你还是回去多读点书再上来 照你这逻辑 曹操征乌丸全都成了郭嘉的功劳了?笑死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5:29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05-21, 15:23:48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22:44发表
[quote]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5:21:29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19:20发表
有趣有趣.
司马懿那三个出战种两个是被动防御, 一个是主动出击还被人给扁了回去. 跟曹操的比阵斩将都比不上还还跟劫粮相提.
怎么不能相提?
曹操劫了袁绍的粮草, 把原本是自己缺粮的状况一下子扭转为袁绍比曹操更缺.
司马懿拿什么去比? [/quote]
司马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quote]
既然阁下以曹操比之, 就应该看看曹操的情况.
没劫这躺粮, 曹操早就翘辩子去了还平什么北方.
我就说若以司马和曹操都粮少而论, 我就是让你看看两人的态度谁正确.
若非能劫到袁绍粮草, 曹操能坚持下去么?
而司马懿则劫都不劫诸葛亮的粮道, 这是粮草一路紧缺的样子?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15:30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5:27:58发表
搞笑 你当司马是神仙什么都想得到 那就他一人去打不就行了 胜了本来就是集体的功劳 郭淮提出方案 司马拍板同意 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建议你还是回去多读点书再上来 照你这逻辑 曹操征乌丸全都成了郭嘉的功劳了?笑死
搞笑, 曹操不紧做了一个决策, 还亲自执行了这个决策.
而司马懿仅仅采纳了一个决策, 提出和实行这个决策都是由郭淮去执行
把这功劳丢司马懿头上?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5:35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30:46发表
搞笑, 曹操不紧做了一个决策, 还亲自执行了这个决策.
而司马懿仅仅采纳了一个决策, 提出和实行这个决策都是由郭淮去执行
把这功劳丢司马懿头上?
怎么不能丢在司马头上?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1 15:37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05-21, 15:27:58发表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1, 15:23:50发表
[quote]原帖由肃杀于2005-05-21, 15:21:51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10:42发表
对比魏蜀两国的运输线,蜀在每运一石粮食背后的消耗都比魏要大很多
-------关于着点, 诸葛亮早就预先将粮食运至谷口集中, 大大缩短了运粮之道路, 而且做了些小发明来节省人力. 哪方消耗大就不一定了.
在国力上魏又远远高于蜀,拼起消耗蜀非常吃亏
-------魏国国力是远高于蜀, 但是索要维持的地方花费同时也远大于蜀, 就区域平均实力而言. 魏国消耗战不比蜀国占到什么便宜.
所以司马懿在战略上采取防守的态势,战术上谋求进攻是正确的
战略上防守态势是正确这点不用说, 战术上谋求进取那就是阁下自话了.
如果蜀粮食充足大可不必去屯什么田,集中兵力谋求决战才是正道。司马这次是下定决心和诸葛对耗了,假如诸葛不死,蜀囤积的粮食总是要吃完的。小发明的确可以节省人力,但蜀的供应基地在汉中,魏的基地在关中平原,论补给线蜀怎么也比魏要长很多。魏维持的地方花费远大于蜀,但别忘了每年的财政收入也远大于蜀。
也就是说魏的财政收入大于蜀,供给一场战争的支出又小于蜀,怎么看都是蜀吃亏。
司马一看见蜀军有军事被水割断 立刻策动万骑冲过去开打, 两次派出郭淮去迎战诸葛这都属于战术上的进攻。
非也,非也
并非司马懿派郭淮出去打的
而是郭淮猜到了蜀军的战略意图,
主动提出去打的
此乃郭淮之谋,绝非司马之智 [/quote]
搞笑 你当司马是神仙什么都想得到 那就他一人去打不就行了 胜了本来就是集体的功劳 郭淮提出方案 司马拍板同意 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建议你还是回去多读点书再上来 照你这逻辑 曹操征乌丸全都成了郭嘉的功劳了?笑死 [/quote]
我现在说的是司马与诸葛,
如果没有郭淮的预料,他那一战明显会有很大的失误
其智明显不如诸葛
也说明郭淮的判断力明显在司马之上
也是针对肃杀朋友说的“司马派郭淮去”说的
至于说读的书多少,呵呵,我不敢说比有些朋友读得多,却也不会比某些让人笑话的人读得少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1 15:38
原帖由杨少凡于2005-05-21, 15:22:34发表
别的不用说了,直接正题。
关于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对比,许多人认为司马懿采取了正确的战略,以坚守拖垮了诸葛亮。可是为什么不想想:军队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保护国家的呀,关中之地屡创于战火,人烟稀少、民生调敝,蜀军运粮固然困难,魏军又何尝容易。其粮草多从河间河内而来,动员的人力物力又不知多少,身为一个大军区的总指挥,司马懿的第一要务应该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战争的呀。
可是司马懿呢?依靠着强大的国力,指挥着众多的军队,面对翻山越岭而来随时可能断粮的蜀军,却不肯出战,指望耗尽敌方粮食使其撤军,蜀军撤退亦不敢也不会追击,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走掉若干年后再来,这是靠整个国家来为他的乌龟战法买单呀。
有人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策,不在优势的敌人面前出击是正确的。可是魏国无论国力军力都远强于蜀国,竟然还有人认为魏军不占优势,主动出击打不过诸葛亮,这只能说明司马懿的军事指挥才能远不如诸葛亮,极大的抵消了魏国在国力和军力上的优势。
一针见血
与李世民的说法差不多
实乃英雄所见略同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1 15:41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30:46发表
搞笑, 曹操不紧做了一个决策, 还亲自执行了这个决策.
而司马懿仅仅采纳了一个决策, 提出和实行这个决策都是由郭淮去执行
把这功劳丢司马懿头上?
非常对,
而且曹操不采取郭嘉的奇计,也未必会有什么损失
而如果没有郭淮,蜀军占了地利,会让魏军非常的被动
这就是司马和曹操能力的差距所在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5-21 15:43
如果不愿讨论就算了。不过问题还是要说清楚的。
1、关于郭淮调羌粮的时间,我也不能确定,但是我认为是在战役初期,司马懿大军急行军开赴陇右的时候,而不一定是后期。当然不排除后期的可能。
2、哈,那请教了,你说的魏方粮草收入,华阳国志有什么记载?我只看到:
——亮慮糧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5-21 15:44
网有问题,打的字都没有了,撤退。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5:47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1, 15:37:32发表
我现在说的是司马与诸葛,
如果没有郭淮的预料,他那一战明显会有很大的失误
其智明显不如诸葛
也说明郭淮的判断力明显在司马之上
也是针对肃杀朋友说的“司马派郭淮去”说的
至于说读的书多少,呵呵,我不敢说比有些朋友读得多,却也不会比某些让人笑话的人读得少
辛宪英聪明有才鉴。初文帝与陈思王争为太子,既而文帝得立,抱毗颈而喜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弟敞为大将军曹爽参军。司马宣王将诛爽,因爽出,闭城门。大将军司马鲁芝将爽府兵,犯门斩关,出城门赴爽,来呼敞俱去。敞惧,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於事可得尔乎?’宪英曰:‘天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以后事付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且曹爽与太傅俱受寄讬之任,而独专权势,行以骄奢,於王室不忠,於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曹爽耳。’敞曰:‘然则事就乎?’宪英曰:‘得无殆就!爽之才非太傅之偶也。’敞曰:‘然则敞可以无出乎?’宪英曰:‘安可以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不可也。且为人死,为人任,亲昵之职也,从众而已。’敞遂出。宣王果诛爽。事定之后,敞叹曰:‘吾不谋於姊,几不获於义。’逮锺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从子羊祜曰:‘锺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将为灭蜀也。’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特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祜曰:‘季母勿多言。’其后会请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见锺会之出,吾为国忧之矣。今日难至吾家,此国之大事,必不得止也。’琇固请司马文王,文王不听。宪英语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於亲,出则致节於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汝其慎之!’琇竟以全身
哈哈 照你这搞笑逻辑 这帮树碑立传的人智力、判断力都不如一个女的?你懂不懂时移势异的道理?
再说不是司马“派”郭淮去 还是郭淮自己“矫诏”去的不成?笑死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15:50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1, 15:41:11发表
而且曹操不采取郭嘉的奇计,也未必会有什么损失
你这句话能笑死多少人你知道吗?哈哈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1 19:52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5:50:14发表
你这句话能笑死多少人你知道吗?哈哈
哈哈,比起你这搞笑逻辑,笑死的人要少多了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1 19:55
对于你这种白痴逻辑再说一点,使郭淮做出了正确的分析,司马同意了
不是司马做出了,派郭淮去
司马也不是什么皇帝,谈不上被郭淮“矫诏”,他没有这个资格
就算他白痴子孙靠卑鄙无耻的手段当了皇帝,最后下场也被蛮夷人砍了脑袋
死于蛮夷之手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20:18
楼上的恼羞成怒了 哈哈 水平可见一斑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5-21 20:59
原帖由
青蓝于2005-05-21, 15:00:48发表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4:58:22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4:55:07发表
很遗憾, 兵虽不在多, 但至少要足用. 这才是将领, 士气, 粮草发挥功效的前提.
而且你对士气, 粮草的理解存在人品问题. 粮少, 所以才要趁士尤存的时候尽快解决对手. 你粮少了, 坚守能保持住士气么? 词条上可有这条?
曹操是众少粮尽, 虽比战斩将多有斩获都鼓舞不了士气. 做乌龟就更别说鼓舞士气了.
官渡时曹操士气、粮草全没了照样坚守 有何不可?
敢情是曹操官渡时那十分之一于敌的兵力很足用是么?
总要故意忽略这一兵力差距上的因素是什么意思呢? [/quote]
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兵力对比绝对没有十分之一,袁绍是十万大军,难道曹操只有一万?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23:35
原帖由
一马当先于2005-05-21, 20:59:24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00:48发表
[quote]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4:58:22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4:55:07发表
很遗憾, 兵虽不在多, 但至少要足用. 这才是将领, 士气, 粮草发挥功效的前提.
而且你对士气, 粮草的理解存在人品问题. 粮少, 所以才要趁士尤存的时候尽快解决对手. 你粮少了, 坚守能保持住士气么? 词条上可有这条?
曹操是众少粮尽, 虽比战斩将多有斩获都鼓舞不了士气. 做乌龟就更别说鼓舞士气了.
官渡时曹操士气、粮草全没了照样坚守 有何不可?
敢情是曹操官渡时那十分之一于敌的兵力很足用是么?
总要故意忽略这一兵力差距上的因素是什么意思呢? [/quote]
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兵力对比绝对没有十分之一,袁绍是十万大军,难道曹操只有一万? [/quote]
武帝纪还兵不满万呢. 一万?
荀X只是说了个概述, 袁绍在兵力上是拥有绝对优势的.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1 23:37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05-21, 15:35:46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30:46发表
搞笑, 曹操不紧做了一个决策, 还亲自执行了这个决策.
而司马懿仅仅采纳了一个决策, 提出和实行这个决策都是由郭淮去执行
把这功劳丢司马懿头上?
怎么不能丢在司马头上?
怎么能扔到司马懿头上?
由策划到实行都不关司马懿事, 结果他点了个头, 功劳就归他? 你做部下你上司一定很高兴, 有活你干, 有功他领. 他只需要对你点头就够了.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1 23:39
原帖由
青蓝于2005-05-21, 23:37:48发表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5:35:46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30:46发表
搞笑, 曹操不紧做了一个决策, 还亲自执行了这个决策.
而司马懿仅仅采纳了一个决策, 提出和实行这个决策都是由郭淮去执行
把这功劳丢司马懿头上?
怎么不能丢在司马头上?
怎么能扔到司马懿头上?
由策划到实行都不关司马懿事, 结果他点了个头, 功劳就归他? 你做部下你上司一定很高兴, 有活你干, 有功他领. 他只需要对你点头就够了. [/quote]
什么都自己去干的主帅是傻子 哦对了 诸葛亮就是那种 哈哈
作者:
sincery 时间: 2005-5-22 00:27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05-21, 23:39:44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23:37:48发表
[quote]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5:35:46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30:46发表
搞笑, 曹操不紧做了一个决策, 还亲自执行了这个决策.
而司马懿仅仅采纳了一个决策, 提出和实行这个决策都是由郭淮去执行
把这功劳丢司马懿头上?
怎么不能丢在司马头上?
怎么能扔到司马懿头上?
由策划到实行都不关司马懿事, 结果他点了个头, 功劳就归他? 你做部下你上司一定很高兴, 有活你干, 有功他领. 他只需要对你点头就够了. [/quote]
什么都自己去干的主帅是傻子 哦对了 诸葛亮就是那种 哈哈 [/quote]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了。做领导就是每天对下属的提议进行批示,对了,功劳是我领导有方的,错了,是下属能力不足。
身体力行者都是傻子,中国从孔老二开始就只重视理论,轻视动手实践者,悲剧啊。
人和人其实能力的差距并不会有天地之别,当然,残障人士例外,主要还是在精神上的差别,诸葛亮有魄力以蜀边远疲敝之地,与坐拥中原的对手争霸,我觉得,他已经是胜利者了
在我心目中,雄霸天下的曹操,白手起家的刘备,事必躬亲的诸葛亮,都比那些只会拣现成东西的所谓“成王”们要值得尊重的多
BTW:不过有感而发罢了,貌似和本帖没啥关系,加之连续工作没有睡觉,难免说话颠三倒八,望各位海涵了。。。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2 00:48
原帖由
sincery于2005-05-22, 0:27:03发表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23:39:44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23:37:48发表
[quote]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5:35:46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30:46发表
搞笑, 曹操不紧做了一个决策, 还亲自执行了这个决策.
而司马懿仅仅采纳了一个决策, 提出和实行这个决策都是由郭淮去执行
把这功劳丢司马懿头上?
怎么不能丢在司马头上?
怎么能扔到司马懿头上?
由策划到实行都不关司马懿事, 结果他点了个头, 功劳就归他? 你做部下你上司一定很高兴, 有活你干, 有功他领. 他只需要对你点头就够了. [/quote]
什么都自己去干的主帅是傻子 哦对了 诸葛亮就是那种 哈哈 [/quote]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了。做领导就是每天对下属的提议进行批示,对了,功劳是我领导有方的,错了,是下属能力不足。
身体力行者都是傻子,中国从孔老二开始就只重视理论,轻视动手实践者,悲剧啊。
人和人其实能力的差距并不会有天地之别,当然,残障人士例外,主要还是在精神上的差别,诸葛亮有魄力以蜀边远疲敝之地,与坐拥中原的对手争霸,我觉得,他已经是胜利者了
在我心目中,雄霸天下的曹操,白手起家的刘备,事必躬亲的诸葛亮,都比那些只会拣现成东西的所谓“成王”们要值得尊重的多
BTW:不过有感而发罢了,貌似和本帖没啥关系,加之连续工作没有睡觉,难免说话颠三倒八,望各位海涵了。。。 [/quote]
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邴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於位分之体也。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2 01:20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23:39:44发表
什么都自己去干的主帅是傻子 哦对了 诸葛亮就是那种 哈哈
嗯嗯, 开始已经言语糊涂了, 再谈下去会爆发战争的, 最后就回复一次.
由策划到实行都不关司马懿事, 结果他点了个头, 功劳就归他? 你做部下你上司一定很高兴, 有活你干, 有功他领. 他只需要对你点头就够了.
-------请问红色字体有表示过什么都主帅自己干么? 谈论功劳谁属跟什么都主帅自己干有关系么?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2 02:10
原帖由肃杀于2005-05-21, 15:21:51发表
如果蜀粮食充足大可不必去屯什么田,集中兵力谋求决战才是正道。司马这次是下定决心和诸葛对耗了,假如诸葛不死,蜀囤积的粮食总是要吃完的。小发明的确可以节省人力,但蜀的供应基地在汉中,魏的基地在关中平原,论补给线蜀怎么也比魏要长很多。魏维持的地方花费远大于蜀,但别忘了每年的财政收入也远大于蜀。
也就是说魏的财政收入大于蜀,供给一场战争的支出又小于蜀,怎么看都是蜀吃亏。
司马一看见蜀军有军事被水割断 立刻策动万骑冲过去开打, 两次派出郭淮去迎战诸葛这都属于战术上的进攻。
1 三国志原文就填得很明白, 诸葛亮屯田乃是为久驻之基, 还是粮食问题? 屯一次田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有收获呢?
2 魏的基地在关中平原,论补给线蜀怎么也比魏要长很多。魏维持的地方花费远大于蜀,但别忘了每年的财政收入也远大于蜀。
嗯, 看来辽东, 并州幽州徐州青州等等侯郡的粮食都是一收了之后就瞬间移动到关中平原, 所以魏的补给线就只是关中平原, 其他地方的补及线一律忽略不计, 更不需要计算魏国在东防西防之中的战争消耗, 更不用去计算魏国又是陇右无谷, 又是连年不收, 又是天下少谷的情况, 魏国玩消耗谁有利?
蜀中可是粮食大大D有. 就怕你不玩消耗.
3 司马懿唯一的一次"战术进攻"就是万骑出动, 结果灰溜溜的跑回来, 其余的, 都是蜀方主动出击, 郭淮根据蜀军的动向向司马懿提议防备个案, 这是战术进攻还是战术防守呢?
作者:
sincery 时间: 2005-5-22 02:23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2, 0:48:15发表
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邴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於位分之体也。
睡前再来点胡言
我可以不做我不屑做的小事
我可以不做我不必做的大事,居身象牙塔内
但是我就是不可以不做事,只埋头于故纸堆中
“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的确,有下面做那些杂事,上面是不用再作了,但是该你做的事要做,比如我们公司员工的活老板可以不做,但是老板不能每天只在办公室里看网页打发时间吧,他作为决策者也是要自己参与制订计划的。
孔明事必躬亲我承认是他最大的缺点,但是也是最让我尊敬的地方,同样理由让我尊重的是周恩来
睡了,明天还要去打球,这种事情还是要躬亲一下的,呵呵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5-5-22 03:22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2, 2:10:30发表
1 三国志原文就填得很明白, 诸葛亮屯田乃是为久驻之基, 还是粮食问题? 屯一次田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有收获呢?
2 魏的基地在关中平原,论补给线蜀怎么也比魏要长很多。魏维持的地方花费远大于蜀,但别忘了每年的财政收入也远大于蜀。
嗯, 看来辽东, 并州幽州徐州青州等等侯郡的粮食都是一收了之后就瞬间移动到关中平原, 所以魏的补给线就只是关中平原, 其他地方的补及线一律忽略不计, 更不需要计算魏国在东防西防之中的战争消耗, 更不用去计算魏国又是陇右无谷, 又是连年不收, 又是天下少谷的情况, 魏国玩消耗谁有利?
蜀中可是粮食大大D有. 就怕你不玩消耗.
3 司马懿唯一的一次"战术进攻"就是万骑出动, 结果灰溜溜的跑回来, 其余的, 都是蜀方主动出击, 郭淮根据蜀军的动向向司马懿提议防备个案, 这是战术进攻还是战术防守呢?
1、为什么要搞久驻之基?《三国志》好象是这么说的: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2、赋税这玩意儿在州府可以直接收粮食,哪有辽东还往中央还交粮食的?别混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区别。只有盛产粮食的地方才会负担向中央运送粮食的任务,辽东不是, 并州幽州也不是。再看地理对粮食转运的限制,关中平原有一条渭水,关东的粮食可以通过黄河入渭水到达目的地漕运是古代最方便快捷的运输方式,比什么当时发明的性价比都来得高。蜀那边好像除了山路还是山路。
3、别以武功水一战为司马懿是灰溜溜回来的,既然蜀军援军已经搭好桥,魏已经不能一口气吃掉河这边的部队当然是选择撤退。不能根据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而调整战术的不配称为优秀的统帅。仍然让万骑往上冲那叫盲目,如果投入更多的兵力战斗很可能出现战略决战。由于司马懿在战略上采取的是守势,所以尽量避免出现的结果。而北原是双方同时抢占一块阵地,判定为遭遇战最合适。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2 04:00
原帖由
肃杀于2005-05-22, 3:22:41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2, 2:10:30发表
1 三国志原文就填得很明白, 诸葛亮屯田乃是为久驻之基, 还是粮食问题? 屯一次田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有收获呢?
2 魏的基地在关中平原,论补给线蜀怎么也比魏要长很多。魏维持的地方花费远大于蜀,但别忘了每年的财政收入也远大于蜀。
嗯, 看来辽东, 并州幽州徐州青州等等侯郡的粮食都是一收了之后就瞬间移动到关中平原, 所以魏的补给线就只是关中平原, 其他地方的补及线一律忽略不计, 更不需要计算魏国在东防西防之中的战争消耗, 更不用去计算魏国又是陇右无谷, 又是连年不收, 又是天下少谷的情况, 魏国玩消耗谁有利?
蜀中可是粮食大大D有. 就怕你不玩消耗.
3 司马懿唯一的一次"战术进攻"就是万骑出动, 结果灰溜溜的跑回来, 其余的, 都是蜀方主动出击, 郭淮根据蜀军的动向向司马懿提议防备个案, 这是战术进攻还是战术防守呢?
1、为什么要搞久驻之基?《三国志》好象是这么说的: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2、赋税这玩意儿在州府可以直接收粮食,哪有辽东还往中央还交粮食的?别混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区别。只有盛产粮食的地方才会负担向中央运送粮食的任务,辽东不是, 并州幽州也不是。再看地理对粮食转运的限制,关中平原有一条渭水,关东的粮食可以通过黄河入渭水到达目的地漕运是古代最方便快捷的运输方式,比什么当时发明的性价比都来得高。蜀那边好像除了山路还是山路。
3、别以武功水一战为司马懿是灰溜溜回来的,既然蜀军援军已经搭好桥,魏已经不能一口气吃掉河这边的部队当然是选择撤退。不能根据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而调整战术的不配称为优秀的统帅。仍然让万骑往上冲那叫盲目,如果投入更多的兵力战斗很可能出现战略决战。由于司马懿在战略上采取的是守势,所以尽量避免出现的结果。而北原是双方同时抢占一块阵地,判定为遭遇战最合适。
1 因为司马懿的乌龟架式摆足见, 所以既便眼前粮草无忧, 准备至谷口的粮食总有一天会有问题, 所以必须得有个缓冲. 因此要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此表明: 你司马懿一天不肯出来打, 你就一天别想回家去.
2 用渭水运粮? 这渭水可不是断断都平静无波D. 看看诸葛亮的军队就在本次北伐中被洪水冲断过. 要不然哪来司马懿突然飑一把勇敢的率出万骑儿郎往前冲哇~~
还有, 还记得曹真伐蜀否? 渭水运输? 夏天水灾花啦啦, 春冬天变成一片冰, 从这条水里运输还是"最方便快捷"的运输方式?
3 浮桥搭好了, 蜀军还要冒着洪水渡水而至. 司马懿万骑在案, 居然会怕渡水的蜀军, 也实在有够"谨慎"D了. 这不是战术进攻, 这仅仅是贪图便宜.
至于郭淮, 郭淮谋策时就已经说明: 诸葛亮的行动目标是北原, 向司马懿申请去北原加强防备. 这是遭遇战, 因为魏军的防御工事没做好蜀兵就冲到了, 可这是战术进攻??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2 09:08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2, 1:20:37发表
嗯嗯, 开始已经言语糊涂了, 再谈下去会爆发战争的, 最后就回复一次.
由策划到实行都不关司马懿事, 结果他点了个头, 功劳就归他? 你做部下你上司一定很高兴, 有活你干, 有功他领. 他只需要对你点头就够了.
-------请问红色字体有表示过什么都主帅自己干么? 谈论功劳谁属跟什么都主帅自己干有关系么?
功劳谁属当然不跟都自己干有关 我就是这个意思 司马不用什么都自己干 作为元帅他只需要能采纳好的意见就行 照样有功 你终于明白了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5-5-22 12:09
夏天水灾花啦啦,春冬天变成一片冰。看到这里无语了,没有回帖的动力。论渭河起码也要对渭河的水文有基本了解吧,渭河的结冰期能达到180天?这哪是渭河,简直就是乌苏里江。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5-22 12:56
原帖由
青蓝于2005-05-21, 23:35:58发表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21, 20:59:24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00:48发表
[quote]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4:58:22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4:55:07发表
很遗憾, 兵虽不在多, 但至少要足用. 这才是将领, 士气, 粮草发挥功效的前提.
而且你对士气, 粮草的理解存在人品问题. 粮少, 所以才要趁士尤存的时候尽快解决对手. 你粮少了, 坚守能保持住士气么? 词条上可有这条?
曹操是众少粮尽, 虽比战斩将多有斩获都鼓舞不了士气. 做乌龟就更别说鼓舞士气了.
官渡时曹操士气、粮草全没了照样坚守 有何不可?
敢情是曹操官渡时那十分之一于敌的兵力很足用是么?
总要故意忽略这一兵力差距上的因素是什么意思呢? [/quote]
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兵力对比绝对没有十分之一,袁绍是十万大军,难道曹操只有一万? [/quote]
武帝纪还兵不满万呢. 一万?
荀X只是说了个概述, 袁绍在兵力上是拥有绝对优势的. [/quote]
曹操的兵力绝对不只一万,三国志的记载典型夸大了,曹操以前的兵上哪儿去了?
作者:
马超将军 时间: 2005-5-22 14:59
论总体实力蜀国乃一州之地,魏国乃九州之地,实力相差悬殊。孔明以小小的蜀国之力采取进攻态势,而司马懿的魏以大国竟取守势,诸葛在世时,魏不能占得蜀国丝毫便宜,如此状况,高下立判。
如果诸葛亮和司马懿换个位置,司马懿能守住蜀国就不错了,更不用说主动进攻了。
作者:
Sphynxyu 时间: 2005-5-22 15:42
原帖由马超将军于2005-05-22, 14:59:26发表
论总体实力蜀国乃一州之地,魏国乃九州之地,实力相差悬殊。孔明以小小的蜀国之力采取进攻态势,而司马懿的魏以大国竟取守势,诸葛在世时,魏不能占得蜀国丝毫便宜,如此状况,高下立判。
如果诸葛亮和司马懿换个位置,司马懿能守住蜀国就不错了,更不用说主动进攻了。
也不竟然,诸葛固然有他的难处,可司马也有他的弊端:诸葛为蜀皇义父,权倾朝野,阿斗又孱弱,可以说诸葛简直就是直接的小皇帝,凡事只要打个报告就完事了.司马则不同,后有曹氏一族虎势眈眈,不但要对付天下第一人诸葛亮,恐怕魏国内部的政治斗争更加凶险:他要是胜了,回后必然下台------飞鸟尽,良弓藏,输了回去更是必然要到大霉,这就是他为何只守不攻的原因,其实诸葛在当时大局面的把握上还是有问题的,以小伐大,且数年一伐,可见他有恃才强攻,这样虽然搞的魏国狼狈不堪,但同时也为蜀国国力衰退打下了伏笔.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5-22 15:53
原帖由sincery于2005-05-22, 2:23:19发表
睡前再来点胡言
我可以不做我不屑做的小事
我可以不做我不必做的大事,居身象牙塔内
但是我就是不可以不做事,只埋头于故纸堆中
“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的确,有下面做那些杂事,上面是不用再作了,但是该你做的事要做,比如我们公司员工的活老板可以不做,但是老板不能每天只在办公室里看网页打发时间吧,他作为决策者也是要自己参与制订计划的。
孔明事必躬亲我承认是他最大的缺点,但是也是最让我尊敬的地方,同样理由让我尊重的是周恩来
睡了,明天还要去打球,这种事情还是要躬亲一下的,呵呵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
作者:
蓝纱枫 时间: 2005-5-22 15:55
原帖由Sphynxyu于2005-05-22, 15:42:26发表
也不竟然,诸葛固然有他的难处,可司马也有他的弊端:诸葛为蜀皇义父,权倾朝野,阿斗又孱弱,可以说诸葛简直就是直接的小皇帝,凡事只要打个报告就完事了.司马则不同,后有曹氏一族虎势眈眈,不但要对付天下第一人诸葛亮,恐怕魏国内部的政治斗争更加凶险:他要是胜了,回后必然下台------飞鸟尽,良弓藏,输了回去更是必然要到大霉,这就是他为何只守不攻的原因
乱说,自己看看史籍,看清楚看司马懿在西线挡到诸葛亮死后,后来还有伐辽东的大胜,你所谓的"回后必然下台------飞鸟尽,良弓藏"-----------根本就是臆测.
作者:
Sphynxyu 时间: 2005-5-22 16:03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5-05-22, 15:55:04发表
乱说,自己看看史籍,看清楚看司马懿在西线挡到诸葛亮死后,后来还有伐辽东的大胜,你所谓的"回后必然下台------飞鸟尽,良弓藏"-----------根本就是臆测.
就算是臆测,也是有可能的吧?你敢肯定司马没有后顾之忧??后来司马装病一事真是铁证,只要有一点被搞下台的可能,哪怕只是一点感觉,司马也不会冒失的拿自己去冒险,如果你是司马,你有2条路:
1胜蜀,回国有可能会被搞下台,也有可能封个爵.
2保平,拖死诸葛,回去还是大将军,封个爵.
3败给蜀国、傻子也不会选.
你认为司马会选那一个??
拖死诸葛亮无疑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历史也说明了着一切.
作者:
蓝纱枫 时间: 2005-5-22 16:24
原帖由Sphynxyu于2005-05-22, 16:03:24发表
就算是臆测,也是有可能的吧?你敢肯定司马没有后顾之忧??后来司马装病一事真是铁证,只要有一点被搞下台的可能,哪怕只是一点感觉,司马也不会冒失的拿自己去冒险,如果你是司马,你有2条路:
1胜蜀,回国有可能会被搞下台,也有可能封个爵.
2保平,拖死诸葛,回去还是大将军,封个爵.
3败给蜀国、傻子也不会选.
你认为司马会选那一个??
拖死诸葛亮无疑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历史也说明了着一切.
麻烦你自己看清楚你的原话:回后必然下台--------阁下自己说得很清楚:"必然"
那么就请问阁下:司马懿回去后"必然"下台了?
而事实上司马懿回去后是什么待遇?你既然可以妄顾事实说什么"回后必然下台",我为什么不能反驳你?
你自己说"你有2条路",你为什么列了3条路出来?2和3都分不清吗?
另外我告诉你,司马懿回去后是明确记载他被升迁为太尉,而不是象你乱说的什么"回去还是大将军"
对你的再度乱说强烈BS一下.
作者:
Sphynxyu 时间: 2005-5-22 16:39
有必要吧?算我错了,切.
作者:
悲情史可法 时间: 2005-5-22 19:28
诸葛亮对司马懿,有什么决定性大胜利吗?没有,所以军事能力远胜司马懿之说不成立。
作者:
仇雠 时间: 2005-5-22 21:22
《三国志》中也写到: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不可否认,蜀国的确是国力不足,但志中说的也有道理,诸葛亮在任用人才方面,对自己不欣赏的就加以否定,如:魏延。对于魏延的提议,出兵子午谷并未予以采纳,致使后来连连处于被动。诸葛亮内政方面的贡献的确很大,但后人往往有爱屋及乌的想法,认为司马懿不如诸葛亮,其实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2 21:41
原帖由Sphynxyu于2005-05-22, 16:03:24发表
就算是臆测,也是有可能的吧?你敢肯定司马没有后顾之忧??后来司马装病一事真是铁证,只要有一点被搞下台的可能,哪怕只是一点感觉,司马也不会冒失的拿自己去冒险,如果你是司马,你有2条路:
1胜蜀,回国有可能会被搞下台,也有可能封个爵.
2保平,拖死诸葛,回去还是大将军,封个爵.
3败给蜀国、傻子也不会选.
你认为司马会选那一个??
拖死诸葛亮无疑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历史也说明了着一切.
诸葛亮死了, 蜀国和吴国就投降了? 鸟尽弓藏这套理念还轮不到此刻的司马懿去想, 这从他以后的伐辽东都能放开手干就知道了.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2 21:44
原帖由仇雠于2005-05-22, 21:22:54发表
《三国志》中也写到: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不可否认,蜀国的确是国力不足,但志中说的也有道理,诸葛亮在任用人才方面,对自己不欣赏的就加以否定,如:魏延。对于魏延的提议,出兵子午谷并未予以采纳,致使后来连连处于被动。诸葛亮内政方面的贡献的确很大,但后人往往有爱屋及乌的想法,认为司马懿不如诸葛亮,其实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对魏延怎么个否定法? 是否要对魏延言听计从才是好上司?
"出兵子午谷并未予以采纳,致使后来连连处于被"
说了一百遍不止, 第一次北伐的战略没犯什么错误, 因为这一次确确实实的打得魏国措手不及鞭长难阻, 最后诸葛亮是输在了自己的临阵安排上.
不是不采纳魏延的计划致使后来连连处于被. 本身魏延的计划就不符合蜀国的战略要求, 更不用说其可执行度有多高.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5-22 21:47
原帖由仇雠于2005-05-22, 21:22:54发表
《三国志》中也写到: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不可否认,蜀国的确是国力不足,但志中说的也有道理,诸葛亮在任用人才方面,对自己不欣赏的就加以否定,如:魏延。对于魏延的提议,出兵子午谷并未予以采纳,致使后来连连处于被动。诸葛亮内政方面的贡献的确很大,但后人往往有爱屋及乌的想法,认为司马懿不如诸葛亮,其实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所以5 次攻魏都无功而返
作者:
仇雠 时间: 2005-5-22 22:02
如果用魏延之计,大可不必袭长安,可与其一万军士,直取潼关,由当时魏朝廷反应来看,应该没有想到诸葛亮会伐魏,此时潼关必定空虚,一旦攻下潼关,加上诸葛亮大军推进,孟达配合,破魏必定更有胜算。总比历史上好很多吧。
作者:
悲情史可法 时间: 2005-5-23 00:31
诸葛亮用兵太谨慎,而且从击杀王双、射杀张郃等战例中都可看出其战略思想是诱敌深入我方有利地形再击败之,从而蚕食魏国的有生力量,再予出击。冀望这种用兵当然不会有大损失,不过遇上看穿其战略的司马懿,甚至是曹叡,采取拖字诀,就无处下手,只能等退兵了。
诸葛亮长于伏击,不过亲自率军主动出击击败魏军的胜绩就没有了。击大败郭淮都是靠魏延、吴壹。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3 09:25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05-22, 9:08:38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2, 1:20:37发表
嗯嗯, 开始已经言语糊涂了, 再谈下去会爆发战争的, 最后就回复一次.
由策划到实行都不关司马懿事, 结果他点了个头, 功劳就归他? 你做部下你上司一定很高兴, 有活你干, 有功他领. 他只需要对你点头就够了.
-------请问红色字体有表示过什么都主帅自己干么? 谈论功劳谁属跟什么都主帅自己干有关系么?
功劳谁属当然不跟都自己干有关 我就是这个意思 司马不用什么都自己干 作为元帅他只需要能采纳好的意见就行 照样有功 你终于明白了
哈哈,如果没有郭淮正确的意见
司马小儿就会被诸葛打得一塌糊涂了
从这点来看,郭淮还是司马的救命恩人呢
难怪司马后来灭人族的时候,牵扯到郭淮的妻子,郭淮派兵把妻子救了回去,司马也没处分他,是在报恩啊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3 09:30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20:18:36发表
楼上的恼羞成怒了 哈哈 水平可见一斑
哈哈,这是对你近似无赖的狡辩的回击而已
说别人的逻辑可笑,可是我至少距离说明,不像你光喊口号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3 19:03
原帖由仇雠于2005-05-22, 22:02:06发表
如果用魏延之计,大可不必袭长安,可与其一万军士,直取潼关,由当时魏朝廷反应来看,应该没有想到诸葛亮会伐魏,此时潼关必定空虚,一旦攻下潼关,加上诸葛亮大军推进,孟达配合,破魏必定更有胜算。总比历史上好很多吧。
孟达十六天就被司马懿干掉了, 用魏延计, 不知道会不会对魏延那一路军队打击很大?
应该没有想到诸葛亮会伐魏,此时潼关必定空虚,一旦攻下潼关
魏国不是没有兵, 而是分重兵守个路要道, 其他地方防备薄弱. 冲去打潼关, 不必打长安, 除非魏延疯了.
如果潼关没兵, 那么就代表备用军粮也不多,
魏延的人即便攻下潼关, 能挡得住魏国十数万大军多久? 如果魏延要就地取粮, 那么必定就能给魏军更多更充分的准备时间. 此时, 魏延还能有作为么?
最后一个问题, 魏延的情报里只得到长安无备, 潼关必定空虚不知道打哪边出来的?
作者:
仇雠 时间: 2005-5-23 22:18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3, 19:03:48发表
孟达十六天就被司马懿干掉了, 用魏延计, 不知道会不会对魏延那一路军队打击很大?
应该没有想到诸葛亮会伐魏,此时潼关必定空虚,一旦攻下潼关
魏国不是没有兵, 而是分重兵守个路要道, 其他地方防备薄弱. 冲去打潼关, 不必打长安, 除非魏延疯了.
如果潼关没兵, 那么就代表备用军粮也不多,
魏延的人即便攻下潼关, 能挡得住魏国十数万大军多久? 如果魏延要就地取粮, 那么必定就能给魏军更多更充分的准备时间. 此时, 魏延还能有作为么?
最后一个问题, 魏延的情报里只得到长安无备, 潼关必定空虚不知道打哪边出来的?
我认为魏延此时只须死守潼关,不要忘记潼关是天险,以魏延的一万士兵足以抵挡一阵,另外只须拨五千军士,负责粮草,应该没有问题,至于时间上,孟达十六天就被司马懿干掉了, 用魏延计, 不知道会不会对魏延那一路军队打击很大? 一问,我想先是夏侯懋,后来是曹真,到司马懿过了很久。所以我说只要魏延拖住魏军,诸葛亮攻下长安应该是势如破竹的,当时十八路诸侯对董卓退入长安也是丝毫没有办法,而魏延又不是无谋之人。如果用此计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4 11:27
原帖由仇雠于2005-05-23, 22:18:41发表
我认为魏延此时只须死守潼关,不要忘记潼关是天险,以魏延的一万士兵足以抵挡一阵,另外只须拨五千军士,负责粮草,应该没有问题,至于时间上,孟达十六天就被司马懿干掉了, 用魏延计, 不知道会不会对魏延那一路军队打击很大? 一问,我想先是夏侯懋,后来是曹真,到司马懿过了很久。所以我说只要魏延拖住魏军,诸葛亮攻下长安应该是势如破竹的,当时十八路诸侯对董卓退入长安也是丝毫没有办法,而魏延又不是无谋之人。如果用此计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晕, 魏延还真是天神啊```` 请问, 第一次北伐魏延率领的部队攻克了哪处"防守松懈"的小城没有?
首先魏延万人能不损失攻下潼关. 就是个奇怪的事情了. 攻城之后固守, 等于告诉魏军, 魏延手头上的部队只有N少. 这时曹真督军在嵋, 而长安守军过万. 魏延还敢派兵出来"搜粮"? 此一谬也.
看清楚孟达是什么时候挂的, 诸葛亮是什么时候才出兵的再说说先是夏侯附马,再是曹真. 然后司马这么强的话吧.
给你提个醒. 诸葛亮出兵是二月, 而司马懿平孟达是正月出兵最迟最迟也是诸葛亮刚发兵的时候孟达就给灭了. 攻长安? 取闻延计, 魏延二月出发还要20日方过子午谷到长安. 再折转攻潼关. 不是嫌命长是什么了?
曹真督雍凉.司马督荆, 曹睿真洛阳, 长安万余守军. 魏延真天神也~` 真天神也~~``
第一次北伐, 魏延于诸葛亮本队中, 攻比关中长安更为疏远的地方, 防守更为稀薄的地方, 尚未闻魏延至而魏人闻风而降, 想不到后人倒可以假设成若魏延取道子午谷不仅破长安, 下潼关, 还能在诸多魏军之下分兵搜粮? 不得了啊~` 不得了~` 魏延一人可灭魏了.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24 11:56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05-22, 9:08:38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2, 1:20:37发表
嗯嗯, 开始已经言语糊涂了, 再谈下去会爆发战争的, 最后就回复一次.
由策划到实行都不关司马懿事, 结果他点了个头, 功劳就归他? 你做部下你上司一定很高兴, 有活你干, 有功他领. 他只需要对你点头就够了.
-------请问红色字体有表示过什么都主帅自己干么? 谈论功劳谁属跟什么都主帅自己干有关系么?
功劳谁属当然不跟都自己干有关 我就是这个意思 司马不用什么都自己干 作为元帅他只需要能采纳好的意见就行 照样有功 你终于明白了
提拔有功, 于军功有何关系? 终于明白? 防备蜀国的军功跟司马懿有鬼关系.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6-19 18:44
原帖由Sphynxyu于2005-05-22, 16:03:24发表
就算是臆测,也是有可能的吧?你敢肯定司马没有后顾之忧??后来司马装病一事真是铁证,只要有一点被搞下台的可能,哪怕只是一点感觉,司马也不会冒失的拿自己去冒险,如果你是司马,你有2条路:
1胜蜀,回国有可能会被搞下台,也有可能封个爵.
2保平,拖死诸葛,回去还是大将军,封个爵.
3败给蜀国、傻子也不会选.
你认为司马会选那一个??
拖死诸葛亮无疑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历史也说明了着一切.
司马懿装病是为了防备曹爽,即使司马懿无功也会被曹爽灭掉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6-19 19:16
原帖由乡巴佬于2005-06-19, 19:13:26发表
司马懿,大笨蛋一个。泱泱大国竟然经常被小国欺负;
诸葛亮,大笨蛋一个。带那么多兵竟然没有抢到一村土地。
魏国怎么被蜀国欺负了? 诸葛亮的兵多吗?
作者:
杨平春 时间: 2005-6-19 21:08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19, 18:14:23发表
诸葛亮能够让魏国闭关自守,却无力夺取魏国一寸土地,那个时候根本不需要防备东吴和南蛮。何况诸葛亮只是在第5次北伐才与司马懿交过手,前4次北伐对手都是曹真、郭淮这样的人,诸葛亮仍不能取胜,怎么会比司马懿强?
兄认定曹真、郭淮军事才能比司马懿弱很多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6-19 21:11
原帖由杨平春于2005-06-19, 21:08:36发表
兄认定曹真、郭淮军事才能比司马懿弱很多
对,我就是这样认定,不信你自己去看三国志
作者:
杨平春 时间: 2005-6-19 21:39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6-19, 21:11:18发表
对,我就是这样认定,不信你自己去看三国志
三国志有这样的记载吗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6-19 22:07
原帖由杨平春于2005-06-19, 21:39:06发表
三国志有这样的记载吗
你去看司马懿的传和曹真的传,一比较就知道了
作者:
飞霞客 时间: 2005-6-19 22:23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6-19, 22:07:14发表
你去看司马懿的传和曹真的传,一比较就知道了
奇怪,我的《三国志》为什么没有司马懿的传?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5-6-20 07:05
前面有兄台说坚守是最好的战术。这战术是不错,但只是在敌强我弱之时。想想看,如果带军的不是猪哥娘,而是小斗的话, 司马懿恐怕冲在第一个准备生擒小斗,然后直捣成都。
至于魏延的建议,成功还好。失败的话,不仅损失万人,严重挫伤士气,更重要的是,将损失当时的蜀中第一大将--魏延,这风险这么大,猪哥当然不同意了。
作者:
Yuneunhea 时间: 2005-6-20 09:17
楼上比我快了一步~~把我想说的给说了~~
起的早就是好啊~~~
司马坚守~~这战术可能是不错~~也最稳妥~~
但这就表明司马没有战胜诸葛的决心和能力
一心想凭着自己国家家大业大耗死对手~~~
作者:
乡巴佬 时间: 2005-6-20 09:27
这种帖子最无聊,老比较谁比谁高明,人各有所长,扬长避短才是上策。就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说:司马懿坚守是他自认为战术能力不如诸葛亮,这样说就是诸葛亮高;但是司马懿在这里却扬长避短,同样高明。谁认为当时司马懿的兵马能把蜀国灭了?如果不能,那么把侵略者赶出国土就是胜利。也许司马懿这样做就是为了用最小的损失吧侵略者赶回去。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6-20 16:19
原帖由飞霞客于2005-06-19, 22:23:41发表
奇怪,我的《三国志》为什么没有司马懿的传?
sorry,说错了,不好意思 反正比较司马和曹真就行了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6-20 17:24
原帖由游戏人生于2005-06-20, 16:29:18发表
完全同意楼主,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司马懿远远比较不上的,曹真也比司马懿强太多
证据呢? 不要在这里光喊口号,是要有真凭实据的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6-20 21:53
原帖由马超爱尚香于2005-06-20, 21:50:57发表
晕,楼上的那位怎么老爱跟人争啊,人家就是这么想的你管的着吗.
PS.鄙人也是满赞同楼主的看法,
一个最直观的比较是,攻难于守,蜀弱于魏,如此,相对于他们两的难度系数本身就有落差,
况若非在孔明用兵的关键之际每每都出现后方不安因素的干扰,结果很可能会是一种不同的局面.且若不是上方谷上空的那场雨下的及时,,司马宣王是谁哦..
演义的东西是没有说服力的,你要知道
作者:
飞霞客 时间: 2005-6-21 00:13
兵贵胜不贵久,若司马懿用兵比诸葛亮好的话,以魏国的实力,应该速战速决,而不会拖。而司马懿正是自知用兵不如诸葛亮,才扬长避短,用魏国强大的国力想来拖垮蜀国。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也!
作者:
ken_sky 时间: 2005-6-21 05:30
原帖由Sphynxyu于2005-05-19, 12:59:14发表
我觉得,比局部战争,可能诸葛略胜司马,比战略意识、大局观,诸葛就有点逊色了。
在战略中诸葛亮有什么地方比不上司马??难道像司马那样每次碰见诸葛亮都坚守不出门,这就叫高明吗?。。如果蜀国当年后方不是没有人管理的话司马哪有可能可以守到孔明退兵呢???。。。守株待兔的方法可以叫他回家像老婆用吧。。
作者:
ken_sky 时间: 2005-6-21 05:34
原帖由
一马当先于2005-06-20, 21:53:53发表
原帖由马超爱尚香于2005-06-20, 21:50:57发表
晕,楼上的那位怎么老爱跟人争啊,人家就是这么想的你管的着吗.
PS.鄙人也是满赞同楼主的看法,
一个最直观的比较是,攻难于守,蜀弱于魏,如此,相对于他们两的难度系数本身就有落差,
况若非在孔明用兵的关键之际每每都出现后方不安因素的干扰,结果很可能会是一种不同的局面.且若不是上方谷上空的那场雨下的及时,,司马宣王是谁哦..
演义的东西是没有说服力的,你要知道
那照你而言什么才有说服力呢??难道真的要回到过去让三国慢慢从来一次好让你去证实每一件事吗。。。。评语不过就是评语,哪有绝对还是绝错的
作者:
狼一 时间: 2005-6-21 10:16
三国除了魏武子
就没有和古代英雄相比的名将了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6-21 14:52
原帖由酒魔剑仙于2005-06-20, 7:05:46发表
前面有兄台说坚守是最好的战术。这战术是不错,但只是在敌强我弱之时。想想看,如果带军的不是猪哥娘,而是小斗的话, 司马懿恐怕冲在第一个准备生擒小斗,然后直捣成都。
至于魏延的建议,成功还好。失败的话,不仅损失万人,严重挫伤士气,更重要的是,将损失当时的蜀中第一大将--魏延,这风险这么大,猪哥当然不同意了。
说得很对
对比一下夷陵之战,
陆逊坚守之后的反攻
而司马就没有这样的战例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6-21 14:53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6-20, 17:24:04发表
证据呢? 不要在这里光喊口号,是要有真凭实据的
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曹真传》,《郭淮传》
以及资治通鉴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6-22 14:12
原帖由
ken_sky于2005-06-21, 5:34:25发表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6-20, 21:53:53发表
[quote]原帖由马超爱尚香于2005-06-20, 21:50:57发表
晕,楼上的那位怎么老爱跟人争啊,人家就是这么想的你管的着吗.
PS.鄙人也是满赞同楼主的看法,
一个最直观的比较是,攻难于守,蜀弱于魏,如此,相对于他们两的难度系数本身就有落差,
况若非在孔明用兵的关键之际每每都出现后方不安因素的干扰,结果很可能会是一种不同的局面.且若不是上方谷上空的那场雨下的及时,,司马宣王是谁哦..
演义的东西是没有说服力的,你要知道
那照你而言什么才有说服力呢??难道真的要回到过去让三国慢慢从来一次好让你去证实每一件事吗。。。。评语不过就是评语,哪有绝对还是绝错的 [/quote]
要有说服力的东西是正史,不是演义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6-22 14:13
原帖由ken_sky于2005-06-21, 5:30:26发表
在战略中诸葛亮有什么地方比不上司马??难道像司马那样每次碰见诸葛亮都坚守不出门,这就叫高明吗?。。如果蜀国当年后方不是没有人管理的话司马哪有可能可以守到孔明退兵呢???。。。守株待兔的方法可以叫他回家像老婆用吧。。
蜀国后方没有人管理? 蒋费是干什么的?
作者:
游戏人生 时间: 2005-6-23 18:40
原帖由
匿名拖拉机手于2005-05-20, 12:13:18发表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19, 17:28:28发表
其次,诸葛亮如果真敢赌上一把,就应该采取魏延的计策
同意
诸葛打仗过于保守,不知道出奇制胜
如果用魏延之计,最多损失突袭部队1w,对大部队还是没有影响的
出奇兵太冒险,诸葛亮担负的责任是全蜀国,宁可不灭魏,也不可能去冒险求胜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6-23 19:17
原帖由马超爱尚香于2005-06-20, 21:50:57发表
晕,楼上的那位怎么老爱跟人争啊,人家就是这么想的你管的着吗.
PS.鄙人也是满赞同楼主的看法,
一个最直观的比较是,攻难于守,蜀弱于魏,如此,相对于他们两的难度系数本身就有落差,
况若非在孔明用兵的关键之际每每都出现后方不安因素的干扰,结果很可能会是一种不同的局面.且若不是上方谷上空的那场雨下的及时,,司马宣王是谁哦..
既然你这么说,我也回敬你一句:我就是这么想的你管得着吗?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6-23 19:19
原帖由
游戏人生于2005-06-23, 18:40:23发表
原帖由匿名拖拉机手于2005-05-20, 12:13:18发表
[quote]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19, 17:28:28发表
其次,诸葛亮如果真敢赌上一把,就应该采取魏延的计策
同意
诸葛打仗过于保守,不知道出奇制胜
如果用魏延之计,最多损失突袭部队1w,对大部队还是没有影响的
出奇兵太冒险,诸葛亮担负的责任是全蜀国,宁可不灭魏,也不可能去冒险求胜 [/quote]
你的逻辑都到什么地步了? 诸葛亮宁可不灭魏?诸葛亮巴不得早日灭魏呢,诸葛不出子午谷是因为太谨慎、拘泥,怎么扯到灭不灭魏了?
作者:
ken_sky 时间: 2005-6-26 00:34
原帖由
一马当先于2005-06-22, 14:12:12发表
原帖由ken_sky于2005-06-21, 5:34:25发表
[quote]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6-20, 21:53:53发表
[quote]原帖由马超爱尚香于2005-06-20, 21:50:57发表
晕,楼上的那位怎么老爱跟人争啊,人家就是这么想的你管的着吗.
PS.鄙人也是满赞同楼主的看法,
一个最直观的比较是,攻难于守,蜀弱于魏,如此,相对于他们两的难度系数本身就有落差,
况若非在孔明用兵的关键之际每每都出现后方不安因素的干扰,结果很可能会是一种不同的局面.且若不是上方谷上空的那场雨下的及时,,司马宣王是谁哦..
演义的东西是没有说服力的,你要知道
那照你而言什么才有说服力呢??难道真的要回到过去让三国慢慢从来一次好让你去证实每一件事吗。。。。评语不过就是评语,哪有绝对还是绝错的 [/quote]
要有说服力的东西是正史,不是演义 [/quote]
演义里的故事是人写的,正史里不也是人为的,难道写正史的人亲眼目睹了一切??看来你是念书念上脑了吧。。。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6-26 03:46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6-23, 19:19:52发表
你的逻辑都到什么地步了? 诸葛亮宁可不灭魏?诸葛亮巴不得早日灭魏呢,诸葛不出子午谷是因为太谨慎、拘泥,怎么扯到灭不灭魏了?
谨慎是真, 拘泥在哪?
莫非取道陇右就很拘泥? 咋弄来的三郡叛亮?赵云一疑军又怎么拘泥出来的? 以谡为前锋击街亭就很拘泥? 这连谨慎都算不上了.
作者:
岑平 时间: 2005-6-26 09:10
怎么说,如果说到治军、行军、布阵、作战等方面,或许诸葛的亮点的确比较突出~
但是司马懿当时选择应付蜀军的策略很是正确,证明其人有一定的军事素养~
:)~
也不能贬得这么一文不值啊~
:)
作者:
寂寞的烟 时间: 2005-6-26 10:50
事实就是诸葛打仗基本没赢过,司马打仗基本没输过,克日破孟达,拖死小诸葛,击败公孙渊(来取正好一年),都是杰作。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5-6-26 10:54
楼上的说错了,打仗是小猪赢得多,但是战役是小马赢得多,把小猪拖垮N次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6-26 13:16
破孟达,平辽东是杰作。但是斗诸葛嘛` 嘿嘿。更是杰作,乌龟杰作嘛。
作者:
Yuneunhea 时间: 2005-6-26 14:19
看看司马懿对内的赫赫战功
再看看对诸葛的战绩~~
我们不得不佩服司马懿挑软柿子拣的本事
作者:
ken_sky 时间: 2005-6-26 21:03
原帖由wqthx于2005-06-26, 19:54:43发表
司马也不是象楼主说的那么没用~~
认同,要不然怎么会成为最后的大赢家呢。。。
作者:
ken_sky 时间: 2005-6-27 12:28
原帖由酒魔剑仙于2005-06-27, 3:25:13发表
因为他和德川老乌龟一样能忍,忍到别人都死了,自然就轮到他了。
德川到最后并没有赢阿。。。还被朝廷剿灭了不是吗??
作者:
policeman 时间: 2005-6-27 16:09
原帖由ken_sky于2005-06-27, 12:28:35发表
德川到最后并没有赢阿。。。还被朝廷剿灭了不是吗??
德川200多年的幕府统治,你说他没赢,千万别说什么明治维新,大政奉还,那可是200多年后的时,我跟你急!
西晋才多长!从立国到五胡之乱,才30多年,其中还有与东吴并立和八王之乱的时期,真正统一的局面也就10几年,甭跟我说那个东晋小朝廷,还有16国呢。
德川不是赢家,司马反是大赢家,是那门子逻辑????
作者:
寂寞的烟 时间: 2005-6-27 18:56
原帖由酒魔剑仙于2005-06-26, 10:54:31发表
楼上的说错了,打仗是小猪赢得多,但是战役是小马赢得多,把小猪拖垮N次
举个例子啊,小说中的不算。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5-6-27 22:30
"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
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
亮,关中响震。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
除了用错了马谡,无意间遭致大败以外,基本上全是胜绩,而且也全是被小马拖的粮尽退兵。
作者:
阿鲁卡德 时间: 2005-6-28 06:23
看我用数学逻辑来回答谁军事能力更强这个问题。
假设诸葛亮军事能力小于或等于司马懿军事能力,
假设两边同样都由司马懿领军,结局肯定是魏国的司马懿必胜,得出司马懿不如诸葛亮
假设两边同样都是诸葛亮领军,结局肯定是魏国的诸葛亮必胜(没办法,蜀魏实力相差太大),得出诸葛亮强过司马懿。
所以假设不成立,得出结论:诸葛亮军事能力明显强过司马懿,因此才能在国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在战场上取得对等的均势。
作者:
小马爱犬屋 时间: 2005-6-28 07:57
那是不是阿富汗游击队的领导人的军事能力明显强过前苏联的军队领导人?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6-28 14:35
原帖由阿鲁卡德于2005-06-28, 6:23:19发表
看我用数学逻辑来回答谁军事能力更强这个问题。
假设诸葛亮军事能力小于或等于司马懿军事能力,
假设两边同样都由司马懿领军,结局肯定是魏国的司马懿必胜,得出司马懿不如诸葛亮
假设两边同样都是诸葛亮领军,结局肯定是魏国的诸葛亮必胜(没办法,蜀魏实力相差太大),得出诸葛亮强过司马懿。
所以假设不成立,得出结论:诸葛亮军事能力明显强过司马懿,因此才能在国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在战场上取得对等的均势。
不错
双方是在不对等的情况下取得的均势,
这还没有算上“攻守异体”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6-28 17:47
原帖由
ken_sky于2005-06-26, 0:34:27发表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6-22, 14:12:12发表
[quote]原帖由ken_sky于2005-06-21, 5:34:25发表
[quote]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6-20, 21:53:53发表
[quote]原帖由马超爱尚香于2005-06-20, 21:50:57发表
晕,楼上的那位怎么老爱跟人争啊,人家就是这么想的你管的着吗.
PS.鄙人也是满赞同楼主的看法,
一个最直观的比较是,攻难于守,蜀弱于魏,如此,相对于他们两的难度系数本身就有落差,
况若非在孔明用兵的关键之际每每都出现后方不安因素的干扰,结果很可能会是一种不同的局面.且若不是上方谷上空的那场雨下的及时,,司马宣王是谁哦..
演义的东西是没有说服力的,你要知道
那照你而言什么才有说服力呢??难道真的要回到过去让三国慢慢从来一次好让你去证实每一件事吗。。。。评语不过就是评语,哪有绝对还是绝错的 [/quote]
要有说服力的东西是正史,不是演义 [/quote]
演义里的故事是人写的,正史里不也是人为的,难道写正史的人亲眼目睹了一切??看来你是念书念上脑了吧。。。 [/quote]
演义本来就定为小说,你怎么把它当历史看了?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6-28 17:50
原帖由酒魔剑仙于2005-06-27, 22:30:18发表
"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
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
亮,关中响震。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
除了用错了马谡,无意间遭致大败以外,基本上全是胜绩,而且也全是被小马拖的粮尽退兵。
诸葛亮全是被司马懿拖的? 除了第5次北伐外,诸葛司马从来没有对过阵啊!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6-28 17:52
原帖由ak47fafa于2005-06-28, 12:32:13发表
司马仲达还是不错的,能跟孔命对阵这么长时间!把孔明拖死
司马和诸葛对阵时间长啊? 只有几个月时间啊!
作者:
寂寞的烟 时间: 2005-6-28 19:40
原帖由酒魔剑仙于2005-06-27, 22:30:18发表
"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
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
亮,关中响震。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
除了用错了马谡,无意间遭致大败以外,基本上全是胜绩,而且也全是被小马拖的粮尽退兵。
第一次 只是说攻打,三郡反叛,结果是被蜀军被击败了,反叛随即被扑灭,看不出赢在何处啊。
射杀两员大将是事实,可是小诸葛是去进攻的啊,一座城池都没有打下,一寸山河都没有收复啊,只是依靠诡计,灭了两个追击的将领。而且每次都是粮食不统筹好(掩盖了攻而不克的事实),还靠这个来收拾了李平一把,也算是厉害。
和司马相持,只是相持而已,好象也没赢啊。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6-28 20:08
原帖由青蓝于2005-06-26, 3:46:53发表
谨慎是真, 拘泥在哪?
莫非取道陇右就很拘泥? 咋弄来的三郡叛亮?赵云一疑军又怎么拘泥出来的? 以谡为前锋击街亭就很拘泥? 这连谨慎都算不上了.
拘泥指墨守成规,诸葛亮取陇右就是墨守成规,死硬呆板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5-6-28 23:10
几个月就已经很长了,四川崇山峻岭,能有多少地方种田?蜀道难,把粮食送到前线有多困难?前线的消耗是多少?运输的消耗又是多少?自己好好算算吧。要不怎么说魏蜀国力差距呢。
作者:
gushimin 时间: 2005-6-28 23:49
楼主说蜀国的国力比魏国弱,这个可以肯定,但是蜀国有天险可守,易守难功
诸葛要是凭险据守蜀国还怕被人把蜀国打下来不成!
他5出其山都没有打过胜仗,都被司马仪拖到退兵,他就没有想过等几年在发兵?他着什么急呢?
等他把司马老兄拖死谁和能和他一站?到时候估计统一三国的就是诸葛了!
论军事能力,肯定是司马厉害啊,看诸葛6出其山就知道了!
论军事能力首先要看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没有!
这个6出其山不是什么目的都没有达到吗?
而司马呢?他的目的就是防守不让诸葛打败魏国,他的目的打到了!
他知道直接和诸葛交锋不一定能打过诸葛,说以他选择了最正确的路线,那就是死守!
最后不是把诸葛给拖死了!
不站而屈人之兵乃是军事能力的最高体现,诸葛做到了吗?但是司马却做到了!
谁的军事能力高?历史给了我们最正确的答案。
作者:
gushimin 时间: 2005-6-29 00:09
原帖由
青蓝于2005-05-21, 14:06:09发表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21, 13:59:25发表
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卻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馀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曹操缺粮也在坚守 也时有出击 这是军事客观规律 防守和进攻是可以转换的
曹操是坚守?
搞笑啊, 曹操是因为缺粮想回去许都坚守, 让荀文若给一巴拍醒了, 打死不能退. 曹操一直都在派谴部队去袭击袁绍粮队, 为的就是减轻自己的粮食对比, 不让对方安宁, 逼迫袁绍进退不得
可曾象司马懿在那从来就没对诸葛亮粮道上做过任何手脚, 就在那干等. 这叫"坚守"? 曹操可主动着呢.
而且, 还是明载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原来比战斩将是坚守啊?
诸葛为人谨慎,他会不派人看守粮草吗?而且蜀道难行,司马要是打诸葛粮食的注意那不是自找苦吃?搞不好派出去的军队还会被诸葛全歼,对士气的影响是很大的!
谁的军事能力高?历史给了我们最正确的答案!!
作者:
ken_sky 时间: 2005-6-29 12:32
原帖由
酒魔剑仙于2005-06-29, 4:46:51发表
原帖由gushimin于2005-06-28, 23:49:46发表
楼主说蜀国的国力比魏国弱,这个可以肯定,但是蜀国有天险可守,易守难功
诸葛要是凭险据守蜀国还怕被人把蜀国打下来不成!
回去读一遍后出师表再来。
读出师表干什么 你意思是说诸葛出兵意在一统和报答知遇之恩。。可是这个“楼主说蜀国的国力比魏国弱,这个可以肯定,但是蜀国有天险可守,易守难功
诸葛要是凭险据守蜀国还怕被人把蜀国打下来不成!” 有什么关系????
作者:
游戏人生 时间: 2005-6-29 18:37
原帖由
一马当先于2005-06-23, 19:19:52发表
原帖由游戏人生于2005-06-23, 18:40:23发表
[quote]原帖由匿名拖拉机手于2005-05-20, 12:13:18发表
[quote]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19, 17:28:28发表
其次,诸葛亮如果真敢赌上一把,就应该采取魏延的计策
同意
诸葛打仗过于保守,不知道出奇制胜
如果用魏延之计,最多损失突袭部队1w,对大部队还是没有影响的
出奇兵太冒险,诸葛亮担负的责任是全蜀国,宁可不灭魏,也不可能去冒险求胜 [/quote]
你的逻辑都到什么地步了? 诸葛亮宁可不灭魏?诸葛亮巴不得早日灭魏呢,诸葛不出子午谷是因为太谨慎、拘泥,怎么扯到灭不灭魏了? [/quote]
诸葛亮是很谨慎,但是你说他拘泥就太过分了! 我说的是诸葛亮宁可不灭魏也不冒险灭魏,你就会断章取义
作者:
游戏人生 时间: 2005-6-29 18:39
原帖由gushimin于2005-06-28, 23:49:46发表
楼主说蜀国的国力比魏国弱,这个可以肯定,但是蜀国有天险可守,易守难功
诸葛要是凭险据守蜀国还怕被人把蜀国打下来不成!
他5出其山都没有打过胜仗,都被司马仪拖到退兵,他就没有想过等几年在发兵?他着什么急呢?
等他把司马老兄拖死谁和能和他一站?到时候估计统一三国的就是诸葛了!
论军事能力,肯定是司马厉害啊,看诸葛6出其山就知道了!
论军事能力首先要看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没有!
这个6出其山不是什么目的都没有达到吗?
而司马呢?他的目的就是防守不让诸葛打败魏国,他的目的打到了!
他知道直接和诸葛交锋不一定能打过诸葛,说以他选择了最正确的路线,那就是死守!
最后不是把诸葛给拖死了!
不站而屈人之兵乃是军事能力的最高体现,诸葛做到了吗?但是司马却做到了!
谁的军事能力高?历史给了我们最正确的答案。
既然你说司马懿胜过诸葛亮,司马懿就能灭蜀,因为蜀国虽然易守难攻但魏国国力那么强,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又强,怎么灭不了蜀?
作者:
gushimin 时间: 2005-6-29 21:53
原帖由gushimin于2005-06-28, 23:49:46发表
楼主说蜀国的国力比魏国弱,这个可以肯定,但是蜀国有天险可守,易守难功
诸葛要是凭险据守蜀国还怕被人把蜀国打下来不成!
他5出其山都没有打过胜仗,都被司马仪拖到退兵,他就没有想过等几年在发兵?他着什么急呢?
等他把司马老兄拖死谁和能和他一站?到时候估计统一三国的就是诸葛了!
论军事能力,肯定是司马厉害啊,看诸葛6出其山就知道了!
论军事能力首先要看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没有!
这个6出其山不是什么目的都没有达到吗?
而司马呢?他的目的就是防守不让诸葛打败魏国,他的目的打到了!
他知道直接和诸葛交锋不一定能打过诸葛,说以他选择了最正确的路线,那就是死守!
最后不是把诸葛给拖死了!
不站而屈人之兵乃是军事能力的最高体现,诸葛做到了吗?但是司马却做到了!
谁的军事能力高?历史给了我们最正确的答案。
既然你说司马懿胜过诸葛亮,司马懿就能灭蜀,因为蜀国虽然易守难攻但魏国国力那么强,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又强,怎么灭不了蜀?
司马老兄他深知自己在战役上面不容易胜诸葛,而且还很容易失败!
火熄子午谷就是最好的证明,司马老兄一出兵不要紧!不过一家3口差点被诸葛给全灭了!
司马老兄忍了几十年才忍出头来!终于熬到了自己掌权,难到他会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和诸葛玩?要我 我也不会去!诸葛食少事烦,活不了多久,反不着和他玩命,不如等几年他死了!那最后享清福的还不是司马老胸!
司马老兄在诸葛死了以后不是不想灭了蜀国,而是没有腾出手来灭蜀国!
他要在魏国夺权哪里来那么多的时间去灭蜀!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6-29 21:56
原帖由
游戏人生于2005-06-29, 18:37:43发表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6-23, 19:19:52发表
[quote]原帖由游戏人生于2005-06-23, 18:40:23发表
[quote]原帖由匿名拖拉机手于2005-05-20, 12:13:18发表
[quote]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19, 17:28:28发表
其次,诸葛亮如果真敢赌上一把,就应该采取魏延的计策
同意
诸葛打仗过于保守,不知道出奇制胜
如果用魏延之计,最多损失突袭部队1w,对大部队还是没有影响的
出奇兵太冒险,诸葛亮担负的责任是全蜀国,宁可不灭魏,也不可能去冒险求胜 [/quote]
你的逻辑都到什么地步了? 诸葛亮宁可不灭魏?诸葛亮巴不得早日灭魏呢,诸葛不出子午谷是因为太谨慎、拘泥,怎么扯到灭不灭魏了? [/quote]
诸葛亮是很谨慎,但是你说他拘泥就太过分了! 我说的是诸葛亮宁可不灭魏也不冒险灭魏,你就会断章取义 [/quote]
怎么过分? 我还是那句话,诸葛亮不会不想灭魏的,即使在任何情况下!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5-6-29 22:51
原帖由
ken_sky于2005-06-29, 12:32:54发表
原帖由酒魔剑仙于2005-06-29, 4:46:51发表
[quote]原帖由gushimin于2005-06-28, 23:49:46发表
楼主说蜀国的国力比魏国弱,这个可以肯定,但是蜀国有天险可守,易守难功
诸葛要是凭险据守蜀国还怕被人把蜀国打下来不成!
回去读一遍后出师表再来。
读出师表干什么 你意思是说诸葛出兵意在一统和报答知遇之恩。。可是这个“楼主说蜀国的国力比魏国弱,这个可以肯定,但是蜀国有天险可守,易守难功
诸葛要是凭险据守蜀国还怕被人把蜀国打下来不成!” 有什么关系???? [/quote]
阁下说的是前出师。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看看人家是怎么说的。
作者:
ken_sky 时间: 2005-6-30 05:01
原帖由
酒魔剑仙于2005-06-29, 22:51:13发表
原帖由ken_sky于2005-06-29, 12:32:54发表
[quote]原帖由酒魔剑仙于2005-06-29, 4:46:51发表
[quote]原帖由gushimin于2005-06-28, 23:49:46发表
楼主说蜀国的国力比魏国弱,这个可以肯定,但是蜀国有天险可守,易守难功
诸葛要是凭险据守蜀国还怕被人把蜀国打下来不成!
回去读一遍后出师表再来。
读出师表干什么 你意思是说诸葛出兵意在一统和报答知遇之恩。。可是这个“楼主说蜀国的国力比魏国弱,这个可以肯定,但是蜀国有天险可守,易守难功
诸葛要是凭险据守蜀国还怕被人把蜀国打下来不成!” 有什么关系???? [/quote]
阁下说的是前出师。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看看人家是怎么说的。 [/quote]
都不解。。。???一点都不明你的意思是什么,读了又怎么样。。好像你还没回答问题???
作者:
六翼堕天使 时间: 2005-6-30 21:39
看来作者又是一吃饱了没事做找骂的,当时魏国可是以一敌二啊,是两面作战,远胜二字从何说起
作者:
六翼堕天使 时间: 2005-6-30 21:54
原帖由龙宽九段于2005-05-19, 17:35:55发表
能凭一落后蜀地对付先进中原,还要防备东吴西羌南蛮.能打得让敌军闭关自守难道不厉害吗?况且诸葛亮还要负责国事,却又遇到一位庸主,这又说明什么呢?
谁说蜀地落后了,蜀可是天府之国哦,蜀地还有天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个人认为诸葛最遗憾的就是没有听取魏延的建议急袭长安,还有就是没有培养好人才,使自己过于操劳,而劳累成疾而死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5-6-30 22:47
原帖由
ken_sky于2005-06-30, 20:08:18发表
原帖由酒魔剑仙于2005-06-30, 5:56:45发表
。。。。。。。。。。。。。。。。。。。。。。
文章都找出来了,你看不懂我就没办法了。自己回家好好练练再来和大人讨论问题吧。
我有说不明白文章吗?!。。唯一不明的是你意在何处,更不明的是你想指什么。。谁不会贴出师表??!无聊。。。你叫人家念这个做屁阿,你连你自己的意思都还没表达出来就叫人狂念书,难道你是书(输)童吗
说的就是你读不懂,认两个字谁不会,问题是要你读懂里面的意思。你不学无术也就算了,我没时间和你瞎参和。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7-1 10:57
原帖由六翼堕天使于2005-06-30, 21:54:57发表
谁说蜀地落后了,蜀可是天府之国哦,蜀地还有天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 粮食就代表先进? 成都是天府之国还能跟中原九州相比? 其他方面的? 地域文化, 人口基数, 发展潜力等等, 哪一个不是远落后于魏的?
2 蜀道难, 不进别人打过来难, 自己跑出去打别人也难. 而这里是谁走蜀道? 这蜀道难对诸葛亮是优势?
魏国就是以一对二, 也是以天下三分之二领土对两外天下三分之一领土的联盟, 如何不是远胜? 何况蜀与吴还不是一个整体. 两家也有重兵陈列于边境之上.
诸葛亮对魏延之计遗憾? 诸葛亮对这种策略是好不犹疑的否决的. 人才?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7-1 11:01
原帖由gushimin于2005-06-29, 0:09:27发表
诸葛为人谨慎,他会不派人看守粮草吗?而且蜀道难行,司马要是打诸葛粮食的注意那不是自找苦吃?搞不好派出去的军队还会被诸葛全歼,对士气的影响是很大的!
谁的军事能力高?历史给了我们最正确的答案!!
袁绍就没派人守粮了? 曹操就一脚把他给揣飞. 这就叫能力高的表现.
而且您看清楚这说的是哪块. 这是讨论没粮时候的军事选择. 不是在比谁军事能力高.
原帖由gushimin于2005-06-29, 0:09:27发表
他5出其山都没有打过胜仗,都被司马仪拖到退兵,他就没有想过等几年在发兵?他着什么急呢?
等他把司马老兄拖死谁和能和他一站?到时候估计统一三国的就是诸葛了!
论军事能力,肯定是司马厉害啊,看诸葛6出其山就知道了!
论军事能力首先要看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没有!
这个6出其山不是什么目的都没有达到吗?
而司马呢?他的目的就是防守不让诸葛打败魏国,他的目的打到了!
他知道直接和诸葛交锋不一定能打过诸葛,说以他选择了最正确的路线,那就是死守!
最后不是把诸葛给拖死了!
不站而屈人之兵乃是军事能力的最高体现,诸葛做到了吗?但是司马却做到了!
第一二三次北伐与司马懿无关, 第四次北伐被人打得一头灰终于等到李严跟诸葛亮玩手段, 诸葛亮撤退了, 司马懿还把张合弄去送死.
第五次北伐司马乌龟没事躲寨里, 有事让手下扛, 看到便宜就想检, 结果被人家几支箭就吓的又缩回寨里. 闲来无事怕被人笑他怕诸葛亮又耍起那处千里请战的大戏.
最后等到诸葛亮病死了, 他终于就完成任务了.
诸葛亮可以等司马懿死? 这纯粹搞笑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 您明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是什么吗? 司马懿只做到了一半, 那就是善守, 不使诸葛亮可攻, 而不战屈人之兵, 则是要使诸葛亮不得不退. 司马懿貌似是等到了, 而不是做到了.
下面阁下说的那一堆"火熄子午谷"........偶还真佩服佩服. 演义那叫火烧葫芦谷. 历史里没啥谷的, 你说的是哪一件事?
"历史"告诉了我们谁的军事能力高? 哦, 原来会等的就是军事能力高.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7-2 21:20
原帖由
游戏人生于2005-07-02, 20:14:08发表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6-29, 21:56:31发表
[quote]原帖由游戏人生于2005-06-29, 18:37:43发表
[quote]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6-23, 19:19:52发表
[quote]原帖由游戏人生于2005-06-23, 18:40:23发表
[quote]原帖由匿名拖拉机手于2005-05-20, 12:13:18发表
[quote]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5-19, 17:28:28发表
其次,诸葛亮如果真敢赌上一把,就应该采取魏延的计策
同意
诸葛打仗过于保守,不知道出奇制胜
如果用魏延之计,最多损失突袭部队1w,对大部队还是没有影响的
出奇兵太冒险,诸葛亮担负的责任是全蜀国,宁可不灭魏,也不可能去冒险求胜 [/quote]
你的逻辑都到什么地步了? 诸葛亮宁可不灭魏?诸葛亮巴不得早日灭魏呢,诸葛不出子午谷是因为太谨慎、拘泥,怎么扯到灭不灭魏了? [/quote]
诸葛亮是很谨慎,但是你说他拘泥就太过分了! 我说的是诸葛亮宁可不灭魏也不冒险灭魏,你就会断章取义 [/quote]
怎么过分? 我还是那句话,诸葛亮不会不想灭魏的,即使在任何情况下! [/quote]
如果灭魏的可能性是1,失败的可能性是99,你说诸葛亮还会灭魏吗? [/quote]
关键是兵出子午谷不是灭魏的可能性是1,失败的可能性是99啊!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5-7-2 23:18
汗死,子午谷和灭魏有什么关系?说得好象子午谷一成功,整个魏国就立刻垮台似的。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5-7-4 12:31
贡献和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是绝对的吧。而且小猪对蜀国在军事方面的贡献比起来也不输小马呀,更别说治政方面了。
作者:
瑶姬小公主 时间: 2005-7-5 08:48
原帖由kklai于2005-07-04, 12:22:19发表
可是司马懿确实是拖死了孔明.这个是他对魏国最大的贡献.当然斩孟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虽然诸葛亮之智远胜司马,但最后的得胜手还是司马仲达啊……
作者:
六翼堕天使 时间: 2005-7-5 20:42
原帖由青蓝于2005-07-01, 10:57:05发表
1 粮食就代表先进? 成都是天府之国还能跟中原九州相比? 其他方面的? 地域文化, 人口基数, 发展潜力等等, 哪一个不是远落后于魏的?
2 蜀道难, 不进别人打过来难, 自己跑出去打别人也难. 而这里是谁走蜀道? 这蜀道难对诸葛亮是优势?
魏国就是以一对二, 也是以天下三分之二领土对两外天下三分之一领土的联盟, 如何不是远胜? 何况蜀与吴还不是一个整体. 两家也有重兵陈列于边境之上.
诸葛亮对魏延之计遗憾? 诸葛亮对这种策略是好不犹疑的否决的. 人才?
蜀汗虽不如中原富饶,但也没想象中那么落后.如果是的话,诸葛无疑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你看问题只看一面啊,蜀地易守难攻这只针对蜀地,相对地魏国就没有蜀地这么好的条件,那么魏国对蜀的进攻自然会比蜀汉更困难,相同地,蜀汉防守自然比曹魏更容易.并不是你说的人家打进来难,自己打出去也难这种片面的观点.想当初刘邦就是以此跟比自己强大很多的项羽抗衡.最后也取得胜利.对于人才,真正懂得培养人才的人,又怎么会事事都亲力亲为呢,难道你一个人比更多人能做更多的事情,更方便快捷省力.你只看到诸葛的劣势和司马的优势这是不正确的辨证论.魏延之计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和一个好计谋
作者:
游戏人生 时间: 2005-7-6 21:12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7-02, 21:20:35发表
关键是兵出子午谷不是灭魏的可能性是1,失败的可能性是99啊!
怎么不是?如果失败,就会损失1万兵力和魏延这样一位大将,而且兵出子午谷成功就能灭魏吗?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7-6 21:22
原帖由
六翼堕天使于2005-07-05, 20:42:59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7-01, 10:57:05发表
1 粮食就代表先进? 成都是天府之国还能跟中原九州相比? 其他方面的? 地域文化, 人口基数, 发展潜力等等, 哪一个不是远落后于魏的?
2 蜀道难, 不进别人打过来难, 自己跑出去打别人也难. 而这里是谁走蜀道? 这蜀道难对诸葛亮是优势?
魏国就是以一对二, 也是以天下三分之二领土对两外天下三分之一领土的联盟, 如何不是远胜? 何况蜀与吴还不是一个整体. 两家也有重兵陈列于边境之上.
诸葛亮对魏延之计遗憾? 诸葛亮对这种策略是好不犹疑的否决的. 人才?
蜀汗虽不如中原富饶,但也没想象中那么落后.如果是的话,诸葛无疑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你看问题只看一面啊,蜀地易守难攻这只针对蜀地,相对地魏国就没有蜀地这么好的条件,那么魏国对蜀的进攻自然会比蜀汉更困难,相同地,蜀汉防守自然比曹魏更容易.并不是你说的人家打进来难,自己打出去也难这种片面的观点.想当初刘邦就是以此跟比自己强大很多的项羽抗衡.最后也取得胜利.对于人才,真正懂得培养人才的人,又怎么会事事都亲力亲为呢,难道你一个人比更多人能做更多的事情,更方便快捷省力.你只看到诸葛的劣势和司马的优势这是不正确的辨证论.魏延之计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和一个好计谋
蜀以一州至多就能跟魏国的三州的收成相提。这样的治理还不够好?
蜀地易守难攻只针对蜀地那是谁说的?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先决条件上出蜀就大大限制了蜀地的作为,你要证明蜀地出击是那么的轻松,烦请给点实际的证据,就这么干扯话没啥意思。
刘邦?看清楚刘邦出关中时项羽在哪?关中三王互相间是怎么样的关系,甘章的部队士气如何,民心如何,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再去说出关中很轻松这类话吧。
会培养人才就不会事事亲为?这是什么理论?事事亲力亲为是信不过人,不会用人而不是不会培养人才。诸葛亮所谓的亲力亲为也是有限度的。起码杨仪管后勤,蒋宛费衣治内,魏延做前锋,王平镇军,马忠,张疑领南中,李丰守江州,董允管宫事,诸葛亮都是全面放权的。
子午谷是千载难缝的好计谋?光喊口号有用吗?这样偶还说直攻洛阳是万载不见的伟大计策呢。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7-6 21:32
原帖由游戏人生于2005-07-06, 21:12:11发表
怎么不是?如果失败,就会损失1万兵力和魏延这样一位大将,而且兵出子午谷成功就能灭魏吗?
子午谷成功可定关中,接下来循序渐进,不难灭魏!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7-6 21:34
子午谷成功是据长安而对魏军。不是定关中啊。。。。。好好瞧瞧魏略。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7-6 21:37
原帖由青蓝于2005-07-06, 21:34:45发表
子午谷成功是据长安而对魏军。是是定关中啊。。。。。好好瞧瞧魏略。
子午谷成功既定陇西、咸阳,不是关中是什么?
作者:
瑶姬小公主 时间: 2005-7-6 22:27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7-02, 21:20:35发表
关键是兵出子午谷不是灭魏的可能性是1,失败的可能性是99啊!
冒险是断不可取的,子午天险,若魏断道而攻之,不是阻死在路中央????诸葛亮的谨慎和考虑是对的~~~
作者:
爱上三国的女人 时间: 2005-7-6 22:35
也不能这么说,一味求稳,在打仗这事上也没什么可称道的
作者:
入侵者 时间: 2005-7-6 22:38
不管怎么说吧
敢于以弱罚强
这一点估计就胜司马多了
作者:
游戏人生 时间: 2005-7-8 18:46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7-06, 21:32:55发表
子午谷成功可定关中,接下来循序渐进,不难灭魏!
子午谷成功定关中?明明是长安,怎么跑到关中了?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7-8 18:55
原帖由游戏人生于2005-07-08, 18:46:14发表
子午谷成功定关中?明明是长安,怎么跑到关中了?
先定长安,再定关中,这你都不懂?
作者:
wqthx 时间: 2005-7-9 12:29
诸葛的局部战术厉害,司马大局观强
作者:
游戏人生 时间: 2005-7-17 19:53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7-08, 18:55:52发表
先定长安,再定关中,这你都不懂?
定了长安就能定关中了?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7-17 20:14
原帖由游戏人生于2005-07-17, 19:53:54发表
定了长安就能定关中了?
先定长安,再定关中啊!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7-17 20:19
原帖由wqthx于2005-07-09, 12:29:01发表
诸葛的局部战术厉害,司马大局观强
相反,我认为诸葛的战略更厉害,司马的战术更厉害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7-17 21:53
原帖由caorui4于2005-07-17, 21:32:10发表
完全支持!!
诸葛亮战略远胜司马懿啊,隆中对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作者:
随波逐流 时间: 2005-7-17 23:21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7-17, 21:53:19发表
诸葛亮战略远胜司马懿啊,隆中对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司马准确的把握了魏蜀的战略态势又如何解释孰高孰低
作者:
飞霞客 时间: 2005-7-18 00:36
原帖由随波逐流于2005-07-17, 23:21:14发表
司马准确的把握了魏蜀的战略态势又如何解释孰高孰低
魏蜀的战略态势在隆中对中早有论述,而且是非常准确的预见。看看隆中对可知诸葛亮后来的北伐中原其实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5-7-18 04:14
汗,问题不是这样看的,那我做对了1+1=2,是不是我比波尔聪明?
作者:
superzz_0 时间: 2005-7-18 14:18
有人说司马在战略上是成功的,战术上是失败的,这个我很同意。
但是司马在战略上成功不代表诸葛在战略上是白痴。
因为战略的成功是要取决于各种条件的,最主要的就是国力。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力的差距,而不是诸葛或者司马能力的差距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7-18 19:32
原帖由随波逐流于2005-07-17, 23:21:14发表
司马准确的把握了魏蜀的战略态势又如何解释孰高孰低
司马怎么把握?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7-18 19:33
原帖由superzz_0于2005-07-18, 14:18:53发表
有人说司马在战略上是成功的,战术上是失败的,这个我很同意。
但是司马在战略上成功不代表诸葛在战略上是白痴。
因为战略的成功是要取决于各种条件的,最主要的就是国力。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力的差距,而不是诸葛或者司马能力的差距
司马的战略并没有成功,但战术成功了
作者:
偷心猎人 时间: 2005-7-18 21:34
都说了诸葛亮是防守诱敌高手,主动进攻则连个小小陈仓都打不下来。要兴复汉室,只会防守诱敌是没有用的。
作者:
Dusk 时间: 2005-7-20 16:22
原帖由
肃杀于2005-05-21, 15:21:51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1, 15:10:42发表
对比魏蜀两国的运输线,蜀在每运一石粮食背后的消耗都比魏要大很多
-------关于着点, 诸葛亮早就预先将粮食运至谷口集中, 大大缩短了运粮之道路, 而且做了些小发明来节省人力. 哪方消耗大就不一定了.
在国力上魏又远远高于蜀,拼起消耗蜀非常吃亏
-------魏国国力是远高于蜀, 但是索要维持的地方花费同时也远大于蜀, 就区域平均实力而言. 魏国消耗战不比蜀国占到什么便宜.
所以司马懿在战略上采取防守的态势,战术上谋求进攻是正确的
战略上防守态势是正确这点不用说, 战术上谋求进取那就是阁下自话了.
如果蜀粮食充足大可不必去屯什么田,集中兵力谋求决战才是正道。司马这次是下定决心和诸葛对耗了,假如诸葛不死,蜀囤积的粮食总是要吃完的。小发明的确可以节省人力,但蜀的供应基地在汉中,魏的基地在关中平原,论补给线蜀怎么也比魏要长很多。魏维持的地方花费远大于蜀,但别忘了每年的财政收入也远大于蜀。
也就是说魏的财政收入大于蜀,供给一场战争的支出又小于蜀,怎么看都是蜀吃亏。
司马一看见蜀军有军事被水割断 立刻策动万骑冲过去开打, 两次派出郭淮去迎战诸葛这都属于战术上的进攻。
没绝对兵力优势和奇袭的良策,决战要敌人说肯才行,你不带好粮草拉上去敌人不肯出来咋办
固守的方法不能说高明,只能说平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都能做到,司马就是这么想的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7-20 21:26
原帖由偷心猎人于2005-07-18, 21:34:38发表
都说了诸葛亮是防守诱敌高手,主动进攻则连个小小陈仓都打不下来。要兴复汉室,只会防守诱敌是没有用的。
即使诸葛亮会主动进攻,也不能兴复汉室,因为魏蜀国力差太大了,魏军可以和蜀军拼消耗,而蜀军拼不起
作者:
上山之虎 时间: 2005-7-20 22:08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7-20, 21:28:19发表
魏蜀国力相差不多 昨天才教的你
魏蜀国力相差不多,哪儿有此类帖子,我去看看去。
不过就常理来说,要是魏蜀国力相差不多,魏领土远比蜀大,国力平均一下,就比蜀一州之地差太多了,按理说动员起来,蜀应有极大优势才对(地方小,相对方便集中资源,魏地方大,中途损耗就不会小)。魏要集中全国力量才能与蜀抗衡,这样不用打了,蜀只要动员一个地方,魏大概就要动员一个州。那诸葛亮只要呆那儿不动,拖也把魏拖垮了。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7-21 10:43
原帖由
一马当先于2005-07-21, 9:16:32发表
原帖由上山之虎于2005-07-20, 22:08:41发表
魏蜀国力相差不多,哪儿有此类帖子,我去看看去。
不过就常理来说,要是魏蜀国力相差不多,魏领土远比蜀大,国力平均一下,就比蜀一州之地差太多了,按理说动员起来,蜀应有极大优势才对(地方小,相对方便集中资源,魏地方大,中途损耗就不会小)。魏要集中全国力量才能与蜀抗衡,这样不用打了,蜀只要动员一个地方,魏大概就要动员一个州。那诸葛亮只要呆那儿不动,拖也把魏拖垮了。
就是啊,这位大师颠倒黑白的功夫极其了得,令我等甘拜下风啊,哈哈
那我就再教你一遍 1 雍州没有也不可能有十万常备军 2 我说的是“魏国没有你所意淫的对蜀压倒性绝对优势” 没说过蜀比魏强 3 就算雍州有常备军十万 中央军再来十万 也是1:2的态势 哪来的“魏蜀国力差太大了”?一说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7-21 11:36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07-21, 10:43:55发表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7-21, 9:16:32发表
[quote]原帖由上山之虎于2005-07-20, 22:08:41发表
魏蜀国力相差不多,哪儿有此类帖子,我去看看去。
不过就常理来说,要是魏蜀国力相差不多,魏领土远比蜀大,国力平均一下,就比蜀一州之地差太多了,按理说动员起来,蜀应有极大优势才对(地方小,相对方便集中资源,魏地方大,中途损耗就不会小)。魏要集中全国力量才能与蜀抗衡,这样不用打了,蜀只要动员一个地方,魏大概就要动员一个州。那诸葛亮只要呆那儿不动,拖也把魏拖垮了。
就是啊,这位大师颠倒黑白的功夫极其了得,令我等甘拜下风啊,哈哈
那我就再教你一遍 1 雍州没有也不可能有十万常备军 2 我说的是“魏国没有你所意淫的对蜀压倒性绝对优势” 没说过蜀比魏强 3 就算雍州有常备军十万 中央军再来十万 也是1:2的态势 哪来的“魏蜀国力差太大了”?一说 [/quote]
魏可以坚守不出,与蜀国拼消耗,蜀国就不可以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7-21 12:00
原帖由
一马当先于2005-07-21, 11:36:25发表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7-21, 10:43:55发表
[quote]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7-21, 9:16:32发表
[quote]原帖由上山之虎于2005-07-20, 22:08:41发表
魏蜀国力相差不多,哪儿有此类帖子,我去看看去。
不过就常理来说,要是魏蜀国力相差不多,魏领土远比蜀大,国力平均一下,就比蜀一州之地差太多了,按理说动员起来,蜀应有极大优势才对(地方小,相对方便集中资源,魏地方大,中途损耗就不会小)。魏要集中全国力量才能与蜀抗衡,这样不用打了,蜀只要动员一个地方,魏大概就要动员一个州。那诸葛亮只要呆那儿不动,拖也把魏拖垮了。
就是啊,这位大师颠倒黑白的功夫极其了得,令我等甘拜下风啊,哈哈
那我就再教你一遍 1 雍州没有也不可能有十万常备军 2 我说的是“魏国没有你所意淫的对蜀压倒性绝对优势” 没说过蜀比魏强 3 就算雍州有常备军十万 中央军再来十万 也是1:2的态势 哪来的“魏蜀国力差太大了”?一说 [/quote]
魏可以坚守不出,与蜀国拼消耗,蜀国就不可以 [/quote]
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
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会与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暢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7-21 13:40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07-21, 12:00:11发表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7-21, 11:36:25发表
[quote]原帖由sukerwl于2005-07-21, 10:43:55发表
[quote]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7-21, 9:16:32发表
[quote]原帖由上山之虎于2005-07-20, 22:08:41发表
魏蜀国力相差不多,哪儿有此类帖子,我去看看去。
不过就常理来说,要是魏蜀国力相差不多,魏领土远比蜀大,国力平均一下,就比蜀一州之地差太多了,按理说动员起来,蜀应有极大优势才对(地方小,相对方便集中资源,魏地方大,中途损耗就不会小)。魏要集中全国力量才能与蜀抗衡,这样不用打了,蜀只要动员一个地方,魏大概就要动员一个州。那诸葛亮只要呆那儿不动,拖也把魏拖垮了。
就是啊,这位大师颠倒黑白的功夫极其了得,令我等甘拜下风啊,哈哈
那我就再教你一遍 1 雍州没有也不可能有十万常备军 2 我说的是“魏国没有你所意淫的对蜀压倒性绝对优势” 没说过蜀比魏强 3 就算雍州有常备军十万 中央军再来十万 也是1:2的态势 哪来的“魏蜀国力差太大了”?一说 [/quote]
魏可以坚守不出,与蜀国拼消耗,蜀国就不可以 [/quote]
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
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会与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暢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quote]
第一个引用不足以说明问题,第二个引用是魏国主动进攻,这又和诸葛亮攻魏是两码事了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7-21 13:49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7-21, 13:40:31发表
第一个引用不足以说明问题,第二个引用是魏国主动进攻,这又和诸葛亮攻魏是两码事了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作者:
一马当先 时间: 2005-7-21 13:53
屯田并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法,遇到灾害就完了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7-21 14:01
诸葛每次退兵是因为运粮不济 所以才要在前线屯田 九年与魏军相持四个月 十二年与魏相持六个月 不是蜀国国力差种不出粮食 而是运不到前线去 并且年年用兵 你怎么意淫出魏国无比强大于蜀国?
作者:
oulikun 时间: 2005-10-6 20:37
司马懿的韬略不能全盘否认,孔明是否善于用兵目前史学界仍有争议。此二人实力高下不易分辨。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6 23:19
其实大家讨论半天,忘记了一个基本道理: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才会有谁也占不到便宜,谁也不能轻易取胜的情况。
因此,贬低谁家都是不可取的。
比方,如果把司马懿说的才能低下,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为何总不能取胜这样低能的对手?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14:15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06, 23:19:17发表
其实大家讨论半天,忘记了一个基本道理: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才会有谁也占不到便宜,谁也不能轻易取胜的情况。
因此,贬低谁家都是不可取的。
比方,如果把司马懿说的才能低下,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为何总不能取胜这样低能的对手?
不妨就拿下棋作比,我让你半边车马炮,结果下了个平手;
虽然结果不能说我赢了,但如果咱俩平手相斗呢?
作者:
lzp111 时间: 2005-10-7 15:34
说句实在话蜀汉丢了荆州曹魏居然还没办法,真不是一般的无能
而是愚蠢了
作者:
圆桌博弈家 时间: 2005-10-7 17:05
原帖由
千年一叹于2005-10-07, 14:15:39发表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06, 23:19:17发表
其实大家讨论半天,忘记了一个基本道理: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才会有谁也占不到便宜,谁也不能轻易取胜的情况。
因此,贬低谁家都是不可取的。
比方,如果把司马懿说的才能低下,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为何总不能取胜这样低能的对手?
不妨就拿下棋作比,我让你半边车马炮,结果下了个平手;
虽然结果不能说我赢了,但如果咱俩平手相斗呢?
有吴国在东边牵制,两国打一国,有蜀地易守难攻的地形,何来让“半边车马炮”之说?有人偏偏不肯承认这点。
诸葛率领蜀军无论从数量上与司马的魏军差不多。刘禅可没有干涉诸葛亮北伐,而不出战是明帝的命令,司马懿在统军时还受辛毗节度制肘,也有人忽略这点。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17:39
敢问何谓“两国打一国”?东吴在东线的进攻哪次不是雷声大雨点小?
连陈寿都说了“众寡不侔,攻守异体”,这难道能算平手而斗?如果说出战都要上表请示,敢问攻孟达之时何不同样惺惺作态一番?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7 18:20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17:39:29发表
敢问何谓“两国打一国”?东吴在东线的进攻哪次不是雷声大雨点小?
连陈寿都说了“众寡不侔,攻守异体”,这难道能算平手而斗?如果说出战都要上表请示,敢问攻孟达之时何不同样惺惺作态一番?
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要抗旨当然要请示皇帝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19:45
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水经·渭水注》引诸葛亮表
这是不是抗旨?咋没拉出去剁了捏?
作者:
圆桌博弈家 时间: 2005-10-7 19:51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17:39:29发表
敢问何谓“两国打一国”?东吴在东线的进攻哪次不是雷声大雨点小?
连陈寿都说了“众寡不侔,攻守异体”,这难道能算平手而斗?如果说出战都要上表请示,敢问攻孟达之时何不同样惺惺作态一番?
东吴在东线的进攻哪次不是雷声大雨点小?
原来石亭大败曹休是“雷声大雨点小”啊, 敢情诸葛亮6出祁山就是搔痒了!
作者:
书者 时间: 2005-10-7 19:57
原帖由lzp111于2005-10-07, 15:34:51发表
说句实在话蜀汉丢了荆州曹魏居然还没办法,真不是一般的无能
而是愚蠢了
抢了荆州的又不是曹魏!!!
而且孙权又和刘禅联合,虽然损失了关羽张飞刘备,但在国力上并没什么大损失(因为两个连在一起了吗)而且蜀国还有益州。交州两州,吴国也有两州。魏国虽有十州,但毕竟每个州地盘小,论国力,蜀吴连起来比曹魏大!!!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0:02
拿的出手的也就这么一次了,然而所谓的“两国打一国”何在,北伐时蜀汉占了什么有利地形,又从哪看出“蜀军无论从数量上与司马的魏军差不多”了?
作者:
圆桌博弈家 时间: 2005-10-7 20:07
这么一次除大败魏军,还使高级将领大司马曹休病死,还不够啊,诸葛亮战绩大败敌军拿的出手的战绩有什么?
嘉禾三年,明帝宁愿派司马懿抵挡诸葛亮,还御驾亲征吴军,你说哪个分量重些啊?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7 20:26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19:45:27发表
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水经·渭水注》引诸葛亮表
这是不是抗旨?咋没拉出去剁了捏?
所以不敢有第二次了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0:30
御驾亲征,何足为奇?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
魏大将军曹真、魏明帝两个对付诸葛亮一个,你说哪个分量更重?
别的不说,打败司马懿的就有几次: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
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司马懿、张郃、郭淮总算“高级将领”吧,不知道你觉得够不?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0:32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10-07, 20:26:47发表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19:45:27发表
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水经·渭水注》引诸葛亮表
这是不是抗旨?咋没拉出去剁了捏?
所以不敢有第二次了
到底是不敢出战,还是不敢“抗旨”?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7 20:35
原帖由
千年一叹于2005-10-07, 20:32:12发表
原帖由sukerwl于2005-10-07, 20:26:47发表
[quote]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19:45:27发表
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水经·渭水注》引诸葛亮表
这是不是抗旨?咋没拉出去剁了捏?
所以不敢有第二次了
到底是不敢出战,还是不敢“抗旨”? [/quote]
敢出战 但有圣旨规定不许出战 所以要上表请示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0:40
那就拿点东东出来证明一下“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和圣旨下达哪个在先吧.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7 20:43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20:40:58发表
那就拿点东东出来证明一下“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和圣旨下达哪个在先吧.
谁先谁后都一样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0:51
一面说不敢出战怕抗旨,一面又派万把人出去送死,这演给谁看啊~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7 20:54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20:51:17发表
一面说不敢出战怕抗旨,一面又派万把人出去送死,这演给谁看啊~
敢攻孟琰证明司马懿敢出战 上表请示说明有圣旨不敢随意出战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0:57
你不觉得自相矛盾吗?
能出动万人攻孟琰就说明有战场自主权,又何须千里请战?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7 21:01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20:57:43发表
你不觉得自相矛盾吗?
能出动万人攻孟琰就说明有战场自主权,又何须千里请战?
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
没有提到有万人
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
不止一次让司马懿不许出战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1:06
是不止一次,不过都发生在青龙二年,你还是无法自圆其说。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7 21:10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21:06:13发表
是不止一次,不过都发生在青龙二年,你还是无法自圆其说。
所以青龙二年司马才要上表请示天子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1:13
攻孟琰也是在青龙元年,怎么又不见请示呢?
另外刚才引文有脱漏,应为:臣先遗虎步监孟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7 21:17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21:13:17发表
攻孟琰也是在青龙元年,怎么又不见请示呢?
另外刚才引文有脱漏,应为:臣先遗虎步监孟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因为圣旨是在青龙二年下的青龙元年当然可以攻
哈哈 居然还有随意篡改史书的 无耻啊无耻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1:24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这是陈寿说的,不是我篡改。
另外“以二十日出骑万人”也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十三》,人家好意给你普及一下常识怎么这么不谦虚呢.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7 21:31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21:24:23发表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这是陈寿说的,不是我篡改。
另外“以二十日出骑万人”也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十三》,人家好意给你普及一下常识怎么这么不谦虚呢.
一开始鼓吹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
问你万人从哪意淫来的 就急忙改成
臣先遗虎步监孟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干脆改成出骑五十万岂不更能配合你的意淫?哈哈
我一直说的是诸葛青龙二年出武功 诏书也青龙二年下达 是你说“攻孟琰也是在青龙元年” 哈哈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1:35
是谁意淫,你去翻翻书就知道了,总比在这空口白活强。
“攻孟琰也是在青龙元年”是笔误,所以我知错就改。既然有人能将司马文王说成司马师,难道就不许我犯点小错误?哈哈.
作者:
圆桌博弈家 时间: 2005-10-7 21:46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
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首先这两段都是来自偏向蜀汉的《汉晋春秋》,不是正史,这点就不谈了。即使是真实的,“获甲首三千级”也不是诸葛亮亲自指挥,相比起大破曹休的石亭之战也有相当差距。
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司马懿、张郃、郭淮总算“高级将领”吧,不知道你觉得够不?
司马懿、郭淮活得好好的。张郃无论如何比不上作为握有重兵大权的大司马曹休官职大,这点没人能否认吧?
嘉禾三年吴国大帝孙权还亲自出征呢。公正地说,吴蜀二国对都魏国进行了有力的进攻,成效和态度是差不多。吴国的战绩如何能轻易抹煞?所以完全不存在什么吴国“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
何况青龙元年还有步度根反叛先胜后被秦朗击败,又匈奴首领反叛,等等。魏国的敌人多得很。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7 21:50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21:35:27发表
是谁意淫,你去翻翻书就知道了,总比在这空口白活强。
“攻孟琰也是在青龙元年”是笔误,所以我知错就改。既然有人能将司马文王说成司马师,难道就不许我犯点小错误?哈哈.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
可见司马懿成功贯彻天子“坚壁勿与战”的旨意 而并没有与诸葛主力决战 欲与之决战才上表天子 仅有孟琰、奇兵掎亮之后两战皆非战略决战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1:53
《汉晋春秋》偏向蜀汉?咋不见里面还有个“晋”字呢,提到司马懿还称“宣王”云云;刘知几《史通》还将其奉为直书的典范,至少比《晋书》之类可信度高点吧。
另外我又不是比较诸葛亮和陆逊,而是和司马懿相比,司马懿的战绩在哪呢?
作者:
圆桌博弈家 时间: 2005-10-7 21:57
另外我又不是比较诸葛亮和陆逊,而是和司马懿相比,司马懿的战绩在哪呢?
不妨就拿下棋作比,我让你半边车马炮,结果下了个平手;
虽然结果不能说我赢了,但如果咱俩平手相斗呢?
不知“让你半边车马炮,结果下了个平手”这句话是谁说的?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1:59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10-07, 21:50:34发表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21:35:27发表
是谁意淫,你去翻翻书就知道了,总比在这空口白活强。
“攻孟琰也是在青龙元年”是笔误,所以我知错就改。既然有人能将司马文王说成司马师,难道就不许我犯点小错误?哈哈.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
可见司马懿成功贯彻天子“坚壁勿与战”的旨意 而并没有与诸葛主力决战 欲与之决战才上表天子 仅有孟琰、奇兵掎亮之后两战皆非战略决战
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这句同样见于《汉晋春秋》,可见其有战场自主权。天子的诏书也不可能具体到“不要与诸葛亮主力决战,派万把人打打孟琰还是可以”的地步,既然攻其别营,难道就不怕引来诸葛亮主力?另外如何得知“坚壁勿与战”的“战”是指“战略决战”?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2:06
原帖由圆桌博弈家于2005-10-07, 21:57:11发表
不知“让你半边车马炮,结果下了个平手”这句话是谁说的?
呵呵,不知“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是谁说的?而裴注先有“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馀万”之记载,又载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其述佐篇论亮与司马宣王书曰:“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甚至还具体提到“战士不满五万”。
人数既不占优,又无地利之便,仍然破军斩将,来去自如,我说“让你半边车马炮,结果下了个平手”还算和很客气了。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7 22:11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21:59:45发表
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这句同样见于《汉晋春秋》,可见其有战场自主权。天子的诏书也不可能具体到“不要与诸葛亮主力决战,派万把人打打孟琰还是可以”的地步,既然攻其别营,难道就不怕引来诸葛亮主力?另外如何得知“坚壁勿与战”的“战”是指“战略决战”?
臣先遗虎步监孟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可见就算出动万人也是试探进攻 见诸葛主力率军建竹桥垂成便退 当然不会引来诸葛主力
因为只有“帝怒,表请决战”的时候才上表 之前攻孟琰、奇兵倚亮之后这种骚扰战并没有上表请示 可见战指战略决战
作者:
圆桌博弈家 时间: 2005-10-7 22:15
都说魏国要腾出手对付吴国等,要多线作战,你就不愿承认这点历史事实,还专引这些狗屁不通的野史。
盖有九分之一也
魏国士兵人口有蜀国九倍? 这还好,还没算吴国的。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
“据天下十倍之地”?敢情司马懿那时是魏国皇帝啊
十倍?请看看地图,魏国国土比蜀国大多少?还不算加上吴国的。
刘备也说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你就相信真的是十倍啦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2:29
魏国两线作战我不否认,不过司马懿比诸葛亮兵多的历史事实有人怎么又不愿承认呢?“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是陈寿说的,莫非也是“狗屁不通的野史”?你自己连个证据都没有,光在这空口白活,难道就“通”得很了?
是时天下魏国十有其八,蜀汉不过一州之地,这地图上也都有,要不你再仔细看看?
最后还是那句:就请用所谓“正史”证明一下“诸葛率领蜀军无论从数量上与司马的魏军差不多”如何?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2:37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10-07, 22:11:39发表
。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21:59:45发表
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这句同样见于《汉晋春秋》,可见其有战场自主权。天子的诏书也不可能具体到“不要与诸葛亮主力决战,派万把人打打孟琰还是可以”的地步,既然攻其别营,难道就不怕引来诸葛亮主力?另外如何得知“坚壁勿与战”的“战”是指“战略决战”?
臣先遗虎步监孟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可见就算出动万人也是试探进攻 见诸葛主力率军建竹桥垂成便退 当然不会引来诸葛主力
因为只有“帝怒,表请
决战”的时候才上表 之前攻孟琰、奇兵倚亮之后这种骚扰战并没有上表请示 可见战指战略决战
《汉晋春秋》和《晋书》都说明,“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所以能出动万人作试探性进攻。既然攻孟琰不须请示,所谓“千里请战”也只是“诈欲示威”而已。
汉晋春秋曰: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事实上哪能凭什么“长星坠营”就知道诸葛亮死了,况且司马懿也确实心有余悸,追击也没有获得什么成果。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7 22:46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22:37:35发表
《汉晋春秋》和《晋书》都说明,“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所以能出动万人作试探性进攻。既然攻孟琰不须请示,所谓“千里请战”也只是“诈欲示威”而已。
汉晋春秋曰: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事实上哪能凭什么“长星坠营”就知道诸葛亮死了,况且司马懿也确实心有余悸,追击也没有获得什么成果。
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
说的是司马知其必败 而不是知道他死了
说了攻孟琰是试探进攻 而表请决战是要与蜀主力决战 当然要上表天子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2:53
那么“奇兵掎亮”是不是与诸葛亮作战?怎么不见请示?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7 23:02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22:53:53发表
那么“奇兵掎亮”是不是与诸葛亮作战?怎么不见请示?
所谓奇兵 “当敌为正,傍出为奇;实动为正,佯动为奇” 也是骚扰战之列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3:06
把诸葛亮主力都打败了,还能称为“骚扰战”?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7 23:20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23:06:40发表
把诸葛亮主力都打败了,还能称为“骚扰战”?
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这种规模的战役称其骚扰战不为过 并且也没说把诸葛主力打败了 诸葛主力有十余万 就连这种规模的战役朝廷也在制止 可见魏的态度就是坚壁清野战术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7 23:28
既有料敌必败在先,又有奇兵掎亮在后,可知是与诸葛亮主力发生战斗了;同攻孟琰一样,这次也没有事先请示。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7 23:30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23:28:45发表
既有料敌必败在先,又有奇兵掎亮在后,可知是与诸葛亮主力发生战斗了;同攻孟琰一样,这次也没有事先请示。
战斗不代表在决战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8 17:23
原帖由
千年一叹于2005-10-07, 6:15:39发表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06, 23:19:17发表
其实大家讨论半天,忘记了一个基本道理: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才会有谁也占不到便宜,谁也不能轻易取胜的情况。
因此,贬低谁家都是不可取的。
比方,如果把司马懿说的才能低下,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为何总不能取胜这样低能的对手?
不妨就拿下棋作比,我让你半边车马炮,结果下了个平手;
虽然结果不能说我赢了,但如果咱俩平手相斗呢?
哈哈,那请问,让的半边车马炮在哪里?不会是在吴国吧?难道把吴国的车马炮都忘记啦?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8 17:27
千年没有搞清楚一个基本的情况就是:
司马懿请示的是决战,因而被明帝否决。但是并不代表不能进行非决战性的作战,比如奇兵偷袭之类的。
万骑出击就属于这类作战。当看到部分蜀军被洪水割断了与主力的联系之后,司马懿立即出动快速机动部队,准备检个便宜。但是诸葛亮也很能干,一面隔水放箭,并很快就联系上了被割断的部队。因此,司马懿马上撤回。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8 17:30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08, 17:27:37发表
千年没有搞清楚一个基本的情况就是:
司马懿请示的是决战,因而被明帝否决。但是并不代表不能进行非决战性的作战,比如奇兵偷袭之类的。
万骑出击就属于这类作战。当看到部分蜀军被洪水割断了与主力的联系之后,司马懿立即出动快速机动部队,准备检个便宜。但是诸葛亮也很能干,一面隔水放箭,并很快就联系上了被割断的部队。因此,司马懿马上撤回。
总结的好 这个道理我在前几贴已经给他阐述清楚了 因司马有圣旨在身 所以场面看起来很被动 并给人一种司马惧怕诸葛的错觉 其实司马是认真贯彻并成功完成上级给他的作战任务
作者:
不败东方 时间: 2005-10-8 18:18
诸葛亮军事才能绝远过司马懿。
论国力,论财力,论战略,论人口,论人才。无论什么样都比不上司马懿背后的魏国。
还能北伐而不大败,确实不凡。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8 19:01
之所以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就说明蜀吴联盟大体与曹魏势均力敌。
如果我们在看问题时,只说蜀汉如何弱小,而不考虑联合的力量,那自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的。
而实际上魏国的主要力量是用来对付吴国的,而在西线整体取守势。
作者:
不败东方 时间: 2005-10-8 19:22
自古守强攻弱。
蜀弱魏强。
诸葛亮,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
魏强统一只是时间上的问题,除非有意外。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8 19:35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08, 17:23:20发表
哈哈,那请问,让的半边车马炮在哪里?不会是在吴国吧?难道把吴国的车马炮都忘记啦?
论人数,众寡不侔;论地利,攻守异体,这不就让了半边车马炮,又何必扯到吴国呢?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8 19:52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08, 17:27:37发表
千年没有搞清楚一个基本的情况就是:
司马懿请示的是决战,因而被明帝否决。但是并不代表不能进行非决战性的作战,比如奇兵偷袭之类的。
万骑出击就属于这类作战。当看到部分蜀军被洪水割断了与主力的联系之后,司马懿立即出动快速机动部队,准备检个便宜。但是诸葛亮也很能干,一面隔水放箭,并很快就联系上了被割断的部队。因此,司马懿马上撤回。
老兄也忘了吧,建兴九年那次“决战”被打得大败,连张郃也挂了,哪敢再来“决战”呢?
魏明帝何尝不想早日灭蜀,只不过张郃已亡,司马懿也不是对手,只好下诏做做样子罢了。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8 20:03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8, 19:52:10发表
老兄也忘了吧,建兴九年那次“决战”被打得大败,连张郃也挂了,哪敢再来“决战”呢?
魏明帝何尝不想早日灭蜀,只不过张郃已亡,司马懿也不是对手,只好下诏做做样子罢了。
正因为想早日灭蜀 所以才要坚壁勿与战 魏明帝没你那么菜在青龙二年就跟蜀死拼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8 20:09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8, 11:35:02发表
论人数,众寡不侔;论地利,攻守异体,这不就让了半边车马炮,又何必扯到吴国呢?
那就很奇怪了,那半边车马炮,魏国可是要用来对付更加强大的吴国的。如果连这个前提都不知道,这棋也就不用下了吧?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8 20:10
不知道又是谁建兴九年出去“决战”被打的灰头土脸,然后青龙二年才有自知之明坚壁勿与战?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8 20:13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08, 20:09:40发表
那就很奇怪了,那半边车马炮,魏国可是要用来对付更加强大的吴国的。如果连这个前提都不知道,这棋也就不用下了吧?
老兄何必转移话题呢,跟诸葛亮下棋的是司马懿,不是东吴~
作者:
实干司马 时间: 2005-10-8 20:22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8, 19:35:02发表
论人数,众寡不侔;论地利,攻守异体,这不就让了半边车马炮,又何必扯到吴国呢?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这句全文翻译如下:
然而与他对敌作战的敌人,却不乏当世杰出的人才,加上双方力量相差过大,他本应采取守势,却不顾实际条件贸然进攻,因而虽然连年兴师动众,也未能取得成功。
“众寡不侔”指的是蜀国与魏国的静止对比。而实际上,那时魏国还要派兵对付吴国,故司马懿还受明帝节度,不可能率领比诸葛亮多得多的兵马对付诸葛亮;而诸葛亮一无吴国威胁,二有对蜀国军政大权的牢牢掌握,比司马懿大权也自由多了。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8 20:27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8, 20:10:23发表
不知道又是谁建兴九年出去“决战”被打的灰头土脸,然后青龙二年才有自知之明坚壁勿与战?
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
建兴九年也是以防御为主 一开始张颌欲用分兵驻守战术 而司马未采用 后在上邽之东、卤城亦采守势 张颌所谓“分为奇兵 示出其后”也是考虑到层层推进战法易失民望造成看似被动而提出 后也“登山掘营,不肯战” 可见魏对蜀的战略一贯是采守势
作者:
不败东方 时间: 2005-10-8 20:31
而诸葛亮一无吴国威胁
这一点不太同意,正如诸葛亮灭魏后,吴国不保。
六出祁山只是防吴突然反叛,如果占长安后吴国的态度大家还是讨论中。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8 20:31
不敢苟同,“众寡不侔”如何能翻译成“力量相差过大”?“攻守异体”,说的是守方有地利之势,攻方则要困难些。
司马懿在西线作战基本都有自主权,发动的几次进攻亦未见事先请示;至于军队数量,已经不止一次列过证据,如要反驳,至少请拿点实在的东东出来。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8 20:33
原帖由sukerwl于2005-10-08, 20:27:15发表
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
建兴九年也是以防御为主 一开始张颌欲用分兵驻守战术 而司马未采用 后在上邽之东、卤城亦采守势 张颌所谓“分为奇兵 示出其后”也是考虑到层层推进战法易失民望造成看似被动而提出 后也“登山掘营,不肯战” 可见魏对蜀的战略一贯是采守势
不错,因为打不过,所以只能守.
作者:
实干司马 时间: 2005-10-8 20:38
“攻守异体”,说的是守方有地利之势,攻方则要困难些。
不知这种翻译从何得来。
本翻译是参照书上通译全盘抄下来的。
对蜀战争,明帝下诏多次干预,还有辛毗节度,你总不能说司马懿调兵作战的自主权与蜀国军政最高把手的诸葛亮差不多吧?我可一次都没看到后主干预过诸葛亮伐魏。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8 21:05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8, 20:33:35发表
不错,因为打不过,所以只能守.
街亭、陈仓之战魏大胜 亦有曹真伐蜀之事 说魏国不敢与蜀交战完全是对三国史无知的表现 既然有以上事例何来打不过之说?明帝面对蜀吴联盟且国力相差还没到能一举灭蜀的地步 当然不会对蜀死拼 有些人在三国论坛混了这么久一些简单的道理都弄不明白 还停留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可笑观念上 哈哈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8 21:06
原帖由
千年一叹于2005-10-08, 11:52:10发表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08, 17:27:37发表
千年没有搞清楚一个基本的情况就是:
司马懿请示的是决战,因而被明帝否决。但是并不代表不能进行非决战性的作战,比如奇兵偷袭之类的。
万骑出击就属于这类作战。当看到部分蜀军被洪水割断了与主力的联系之后,司马懿立即出动快速机动部队,准备检个便宜。但是诸葛亮也很能干,一面隔水放箭,并很快就联系上了被割断的部队。因此,司马懿马上撤回。
老兄也忘了吧,建兴九年那次“决战”被打得大败,连张郃也挂了,哪敢再来“决战”呢?
魏明帝何尝不想早日灭蜀,只不过张郃已亡,司马懿也不是对手,只好下诏做做样子罢了。
哈哈,其实不过是个平手,只因有人只认汉晋春秋和不认晋书的记载而已。
即使那样,当司马懿率军来到祁山时,是谁在南北二山断水修筑防御工事?又是谁先主动发动了进攻?
说道第五次北伐,此时明帝正在忙着对付孙权的三路北伐,何谈什么早日灭蜀?
作者:
实干司马 时间: 2005-10-8 21:25
“攻守异体”,说的是守方有地利之势,攻方则要困难些。
你理解成这样,还有一点说不通:
这段是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之一。陈寿不仅在《诸葛亮传》中,还在所有有关北伐的记载中都没对双方地利地形作出“守方(魏)有地利之势,攻方(蜀)则要困难些”一些评价或描述(我就没怎么看到),怎么可能突然在用字少而谨慎的总结性评价中突然扯到地形地利——这种其他记载中从没提到的、极为具体不应该出现在评价中的东西呢。
作者:
fchu 时间: 2005-10-8 21:43
还停留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可笑观念上
项羽破斧沉舟 韩信背水一战
如果战争只是简单的统计一下兵力国力 就不会有那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了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8 22:54
原帖由sukerwl于2005-10-08, 21:05:49发表
街亭、陈仓之战魏大胜 亦有曹真伐蜀之事 说魏国不敢与蜀交战完全是对三国史无知的表现 既然有以上事例何来打不过之说?明帝面对蜀吴联盟且国力相差还没到能一举灭蜀的地步 当然不会对蜀死拼 有些人在三国论坛混了这么久一些简单的道理都弄不明白 还停留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可笑观念上 哈哈
建兴九年“决战”被打得只能缩回去坚壁无与战,有人磨几半天也反驳不了这点还在鼓吹自己如何有常识,哈哈。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8 22:59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8, 22:54:57发表
建兴九年“决战”被打得只能缩回去坚壁无与战,有人磨几半天也反驳不了这点还在鼓吹自己如何有常识,哈哈。
建兴九年为什么也在防守呢?
上贴说了张颌司马都是采用的防御战术 一个分兵防守 一个是层层推进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这只是派张颌为前锋的追击战 哪来的“决战”?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8 23:00
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10-08, 20:38:56发表
不知这种翻译从何得来。
本翻译是参照书上通译全盘抄下来的。
对蜀战争,明帝下诏多次干预,还有辛毗节度,你总不能说司马懿调兵作战的自主权与蜀国军政最高把手的诸葛亮差不多吧?我可一次都没看到后主干预过诸葛亮伐魏。
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
司马懿权力是不如诸葛亮大,但也没有必要调动全魏国的兵力才能与其抗衡,事实上,仅司马懿在西线的兵力就超过了诸葛亮。
另外,不知哪本翻译书竟然能将明显是说数量多少的“众寡不侔”明解释成“力量相差很大”?诚可怪也.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8 23:02
原帖由sukerwl于2005-10-08, 22:59:44发表
建兴九年为什么也在防守呢?
上贴说了张颌司马都是采用的防御战术 一个分兵防守 一个是层层推进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这只是派张颌为前锋的追击战 哪来的“决战”?
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既然要“防守”,为啥还硬碰诸葛亮主力去送死啊?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8 23:05
原帖由
燕京晓林于2005-10-08, 21:06:22发表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8, 11:52:10发表
[quote]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08, 17:27:37发表
千年没有搞清楚一个基本的情况就是:
司马懿请示的是决战,因而被明帝否决。但是并不代表不能进行非决战性的作战,比如奇兵偷袭之类的。
万骑出击就属于这类作战。当看到部分蜀军被洪水割断了与主力的联系之后,司马懿立即出动快速机动部队,准备检个便宜。但是诸葛亮也很能干,一面隔水放箭,并很快就联系上了被割断的部队。因此,司马懿马上撤回。
老兄也忘了吧,建兴九年那次“决战”被打得大败,连张郃也挂了,哪敢再来“决战”呢?
魏明帝何尝不想早日灭蜀,只不过张郃已亡,司马懿也不是对手,只好下诏做做样子罢了。
哈哈,其实不过是个平手,只因有人只认汉晋春秋和不认晋书的记载而已。
即使那样,当司马懿率军来到祁山时,是谁在南北二山断水修筑防御工事?又是谁先主动发动了进攻?
说道第五次北伐,此时明帝正在忙着对付孙权的三路北伐,何谈什么早日灭蜀? [/quote]
老兄又来了,祁山一败再败,又挂了张郃,仍然美其名曰:“打了个平手”?我不过说人少地寡的诸葛亮让了半边车马炮,又何必激动呢?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8 23:14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8, 23:02:07发表
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既然要“防守”,为啥还硬碰诸葛亮主力去送死啊?
刚才已经说了 自一开始魏军的战术就是防御 张颌提议“分兵驻雍、郿” 后于上邽之东也敛兵依险 张颌又建议止屯卤城做防务 而司马则屯兵于前线“登山掘营” 司马一直稳扎稳打 之前司马未与诸葛交手 而魏亦有胜蜀战例 某人的被打怕一说根本不成立
作者:
实干司马 时间: 2005-10-8 23:33
不知哪本翻译书竟然能将明显是说数量多少的“众寡不侔”明解释成“力量相差很大”?诚可怪也.
《中国历史名著全译丛书》之《三国志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9 00:23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10-08, 23:14:43发表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8, 23:02:07发表
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既然要“防守”,为啥还硬碰诸葛亮主力去送死啊?
刚才已经说了 自一开始魏军的战术就是防御 张颌提议“分兵驻雍、郿” 后于上邽之东也敛兵依险 张颌又建议止屯卤城做防务 而司马则屯兵于前线“登山掘营” 司马一直稳扎稳打 之前司马未与诸葛交手 而魏亦有胜蜀战例 某人的被打怕一说根本不成立
没打就先怕了,当然越打越怕.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9 00:26
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10-08, 23:33:55发表
《中国历史名著全译丛书》之《三国志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
我对古文也是一知半解,不过从“众寡不侔”的字面意思来看,理解成数量似乎比力量更为贴切些。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9 00:27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9, 0:23:31发表
没打就先怕了,当然越打越怕.
你一开始鼓吹是因为张颌被斩 所以有坚壁勿与战的诏书 然后改成因为获甲首三千级的战役司马被打怕 现在又变成没打先怕 你的逻辑根本讲不通 自己也在胡搅蛮缠而已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9 00:34
看清楚帖再回帖吧,看不懂也不要随意歪曲嘛;
未战先怯和后来越打越怕有什么矛盾?倒是某人一方面鼓吹防守第一又对屡战屡败哑口无言,你的逻辑根本讲不通 自己也在胡搅蛮缠而已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9 00:38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9, 0:34:26发表
看清楚帖再回帖吧,看不懂也不要随意歪曲嘛;
未战先怯和后来越打越怕有什么矛盾?倒是某人一方面鼓吹防守第一又对屡战屡败哑口无言,你的逻辑根本讲不通 自己也在胡搅蛮缠而已
已经给你说过司马之前未与诸葛正面交手 魏也有胜蜀战例 他怯什么?
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至于朐,拔其新丰县。军次丹口,遇雨,班师。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9 00:42
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9 00:50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9, 0:42:50发表
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
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张颌在卤城就不敢追了要止屯又是畏蜀如什么呢?张颌身经百战又面对手下败将诸葛亮 为什么一开始就怯呢?
作者:
千年一叹 时间: 2005-10-9 08:30
某人一开始鼓吹“司马之前未与诸葛正面交手,他怯什么?”后来又急忙改成张颌在卤城就不敢追了要止屯又是畏蜀如什么呢,逻辑混乱之至;
干脆改成“郃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岂不更符合你的YY?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9 10:05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9, 8:30:15发表
某人一开始鼓吹“司马之前未与诸葛正面交手,他怯什么?”后来又急忙改成张颌在卤城就不敢追了要止屯又是畏蜀如什么呢,逻辑混乱之至;
干脆改成“郃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岂不更符合你的YY?
那你就找个司马之前与诸葛交手的记载啊 别引我教你的那个拔新丰县啊 那仗司马根本没见着诸葛 就算见着了诸葛也是司马手下败将而已 按我的逻辑司马根本不用怯诸葛 而按你的逻辑就讲不通 一年前就是手下败将 司马根本没有任何理由“未战先怯” 我就是在请教你 他怯什么?张颌曾大败蜀军又是百战之将 按你的逻辑 他又在怯什么?因为是你的逻辑我当然就要问你喽
在这场战争中 张颌一开始就要分兵驻守 然后又欲于卤城止屯 最后又以军法围城当开生路的借口来推托追击 而司马虽也是防守但表现比张颌强硬百倍 拒绝分兵而与诸葛对峙 于最前线止屯 又遣张颌追击 现在某一小撮人的可笑观念是“司马惧怕诸葛” 怎么不提提这个比司马更惧怕诸葛的家伙呢 哈哈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9 11:14
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你看了汉晋春秋了没有?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9 11:52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09, 11:14:52发表
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你看了汉晋春秋了没有?
你看了晋书没有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9 12:39
我看没看晋书与你无关,大师,我并没有在此发表什么新观点,倒是您老发表了一串贴子,却是独举一词,我惟有问问某大师有没有看过汉晋春秋。
再明白的说句,晋书里哪来的司马畏蜀?您提畏蜀怎么连畏蜀的说法原料也不拿来说反倒只引晋书?有点常识好不好。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9 12:45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09, 12:39:52发表
我看没看晋书与你无关,大师,我并没有在此发表什么新观点,倒是您老发表了一串贴子,却是独举一词,我惟有问问某大师有没有看过汉晋春秋。
再明白的说句,晋书里哪来的司马畏蜀?您提畏蜀怎么连畏蜀的说法原料也不拿来说反倒只引晋书?有点常识好不好。
说明你根本没看我前面的帖子 认真看了再来废话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9 12:51
大师最擅长的语言就这句了。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9 12:53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09, 12:51:13发表
大师最擅长的语言就这句了。
那你就代某叹回答大师我 司马张颌面对手下败将诸葛亮 他们从一开始怯到最后 他们在怯什么?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9 13:07
什么时候诸葛亮就成了司马的手下败将了?
张合是建议分兵把防御网压后,而不是主张不战。司马懿是主张紧逼蜀军,但却终不交锋,结果,司马懿率军赶来,被诸葛亮率军逆战,固而不动,诸葛亮大收麦谷回卤城,司马懿才“星夜”追逐,结果寻到饿卤城,又立寨不前,结果落下了畏蜀美名。
司马怕什么?没怕什么,怕死呗。被人骂一骂就跑出去打,结果吃足了憋“还保营”,最后追击打死也要追,却让个不愿追的张合去追,结果被人干掉张合。
司马怕什么?怕死咯。
作者:
figozhu 时间: 2005-10-9 13:21
原帖由
arrowblue于2005-05-19, 13:02:36发表
原帖由随波逐流于2005-05-19, 12:57:42发表
奇怪奇怪
就是这个远远不如诸葛的司马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
蜀国虽然能多次出击但是都达不到目的的说啊~
所谓军事能力~不光是战术指挥吧~
再者~诸葛在川中也是太上皇的说啊~还得了个大义的美名
对于司马欺负孤儿寡母,偶想问~对任何一个对天下有野心的人~在主上孱弱的时候这么做有什么问题吗~
你根本就没看懂啊
诸葛的国力弱,战略目标是攻击,实现起来难度要大
司马的国力强,战略目标是防守,(他生前从未夺过半寸蜀国的土地,军事能力可见一斑),实现起来当然容易
一个人能力虽然强,但要他拿100分,可能他有90分的能力,所以没有做到
而一个人虽然能力弱,但是只要拿60分就可以,结果他做到了
难道大家认为后者比前者的能力要高?
蚂蚁不攻击蜀国,是有苦衷的嘛。
曹操生前就不放心他。
他能不韬光养晦吗。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9 13:28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09, 13:07:45发表
什么时候诸葛亮就成了司马的手下败将了?
张合是建议分兵把防御网压后,而不是主张不战。司马懿是主张紧逼蜀军,但却终不交锋,结果,司马懿率军赶来,被诸葛亮率军逆战,固而不动,诸葛亮大收麦谷回卤城,司马懿才“星夜”追逐,结果寻到卤城,又立寨不前,结果落下了畏蜀美名。
司马怕什么?没怕什么,怕死呗。被人骂一骂就跑出去打,结果吃足了憋“还保营”,最后追击打死也要追,却让个不愿追的张合去追,结果被人干掉张合。
司马怕什么?怕死咯。
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至于朐,拔其新丰县。军次丹口,遇雨,班师。
1 司马太和四年曾战胜蜀军 并略地
2 若不算太和四年这仗司马第一次与诸葛正面交锋
3 魏有胜蜀战例
4 “上邽之东,敛兵依险” 司马从一开始就采用防守战术 没有记载证明司马没来由的怕手下败将诸葛
5 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 张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利在不战
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哈哈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9 15:32
1 连路都不懂走,跑了整整一个月连曹真大军屁股都没跟上,这叫什么“胜仗”?要说这个,诸葛亮还在防御战里退曹真,更谴魏延深入莫北大败郭淮,谁其实涨啊?就拔个把边县好象就是强一样,要拔也拔个郡回来。
2 太和四年跟曹真一起伐蜀那叫跟诸葛亮正面交锋?我问您一句诸葛亮在司马懿出师时在哪跟谁干着呢???
3 蜀更有胜魏夺地,引魏兵回师,一出关中震响的战绩呢,谁怕谁呀?
4 上硅已经是司马懿弃守进逼后又突然改为临敌不战的一个事例了,又搞笑了,如此看来,诸葛亮与司马懿第一次正面交锋该算到诸葛亮谴魏延大破郭淮开始了。还手下败将呢。搞笑得不得了。
5 自然是利在不战,何苦进逼而又不战呢?拉长自己补给线,搞到一场雨就断了补给,如果不是郭淮调粮,我看司马懿早收拾包袱走人了。
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大破宣王,斩甲首三千,缴弩4千。张合苦劝不追,宣王不从,命张合追击,中伏身亡。
笑?只懂抱着晋书的就慢慢笑去吧。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9 15:53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09, 15:32:42发表
1 连路都不懂走,跑了整整一个月连曹真大军屁股都没跟上,这叫什么“胜仗”?要说这个,诸葛亮还在防御战里退曹真,更谴魏延深入莫北大败郭淮,谁其实涨啊?就拔个把边县好象就是强一样,要拔也拔个郡回来。
2 太和四年跟曹真一起伐蜀那叫跟诸葛亮正面交锋?我问您一句诸葛亮在司马懿出师时在哪跟谁干着呢???
3 蜀更有胜魏夺地,引魏兵回师,一出关中震响的战绩呢,谁怕谁呀?
4 上硅已经是司马懿弃守进逼后又突然改为临敌不战的一个事例了,又搞笑了,如此看来,诸葛亮与司马懿第一次正面交锋该算到诸葛亮谴魏延大破郭淮开始了。还手下败将呢。搞笑得不得了。
5 自然是利在不战,何苦进逼而又不战呢?拉长自己补给线,搞到一场雨就断了补给,如果不是郭淮调粮,我看司马懿早收拾包袱走人了。
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大破宣王,斩甲首三千,缴弩4千。张合苦劝不追,宣王不从,命张合追击,中伏身亡。
笑?只懂抱着晋书的就慢慢笑去吧。
所以我说司马未曾与诸葛正面交锋过 某人的被诸葛打怕此逻辑根本讲不通 不仅没被打怕 还拔过边县
蜀魏互有胜负 某人的被打怕逻辑照样讲不通
大破郭淮司马不是指挥官 且后来郭淮又于上圭邀亮 你也说司马弃守进逼 从上到下不能符合某人的未战先怯等搞笑逻辑
你的逻辑是按张颌的分兵驻守或者跟诸葛死磕魏军就不用吃粮天也不下雨了?哈哈
只懂抱着汉晋春秋的就慢慢笑去吧。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9 17:50
汉晋春秋可没有张合战死。
大军在后驻守,前线坚守,既不会被在陇右那一长大雨而阻断粮道,关中补给路线也不会托得太长,自然不会发生需要郭淮调羌粮,苦的只是诸葛亮,诸葛亮进无所据的时候,只有撤退,这是第五次北伐的方法,你说如何呢?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10 10:27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09, 5:07:45发表
张合是建议分兵把防御网压后,而不是主张不战。司马懿是主张紧逼蜀军,但却终不交锋,结果,司马懿率军赶来,被诸葛亮率军逆战,固而不动,诸葛亮大收麦谷回卤城,司马懿才“星夜”追逐,结果寻到饿卤城,又立寨不前,结果落下了畏蜀美名。
司马怕什么?没怕什么,怕死呗。被人骂一骂就跑出去打,结果吃足了憋“还保营”,最后追击打死也要追,却让个不愿追的张合去追,结果被人干掉张合。
司马怕什么?怕死咯。
自相矛盾的说法。
如果司马怕死,或者说怕诸葛,那何必要“主张紧逼蜀军”?请注意,这也是你老兄承认的事实。
如果司马怕怕,自然应远离蜀军,远远地监视即可。行动说明一切。紧逼但是不轻易攻击,就是在寻找最有利的战机。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10 10:38
不自相矛盾哦~`司马大侠经常上演这种做法。
比如----武功水出万骑被人几支箭就赶了回去。
又比如---没请来辛佐治前,都是给皇帝表请决战,请来辛佐治了,就不向皇帝表请决战,率军去让辛佐治阻了。
再比如---看见星落五丈原,宜急追蜀军,结果,追上了,被人反枪而向,司马某某立刻忘了自己的行动目的,又回去说“不宜紧逼”了。
本来就是司马某某自相矛盾的做法,你说我自相矛盾干嘛??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10 11:51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10, 2:38:40发表
不自相矛盾哦~`司马大侠经常上演这种做法。
比如----武功水出万骑被人几支箭就赶了回去。
又比如---没请来辛佐治前,都是给皇帝表请决战,请来辛佐治了,就不向皇帝表请决战,率军去让辛佐治阻了。
再比如---看见星落五丈原,宜急追蜀军,结果,追上了,被人反枪而向,司马某某立刻忘了自己的行动目的,又回去说“不宜紧逼”了。
本来就是司马某某自相矛盾的做法,你说我自相矛盾干嘛??
还是自相矛盾!
——如果司马害怕,完全不用出动万骑去攻击蜀军,只要死守即可。而实际情况证明,司马只是在等待有利的战机。
——这个不用解释了吧,那辛佐治手里拿的是什么?他是代表明帝来的,司马当然就不用再向皇帝请战了。
——当然司马也怀疑诸葛是假死,是引诱其出战的阴谋。至于那些迷信的东西,司马是否确信无疑?不能肯定。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10 12:37
出万骑当然不怕,不然干嘛出?因为当时蜀军被洪水切断,他光打那数千步卒,自然是检便宜的份,怕什么?可是人家几支箭飞过来,司马懿立刻怕了,糟糕,检不了便宜,迟点还被人检便宜,跑啊!~~`
对哦~`不用请了,既然明帝表态,他不用请了,忍就得了,但是这回他不忍了,他不管明帝的态度,直接出兵,让人出门阻他。帅啊`~`真是帅就一个字~``
怀疑假死?引诱战术的阴谋?----这不就是怕了诸葛亮了么?你自己就自相矛盾了。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10 13:08
哈哈,那魏军郭淮部,不也是在渭水北岸的北原上?与司马隔河相望?怎么不见诸葛去干掉他呀?要知道,诸葛在武功水可不仅是放箭那么简单,还有架桥,不要为了歌颂诸葛,把这么艰巨的工作量给抹杀掉呀。
看来是没什么可说的了?
怀疑是计谋,自然要谨慎,不能急追。要是这样的道理都不知道,那就不是司马了。至于是否谨慎就是害怕,我想只要想一想诸葛否定魏延的计划,就有答案了,好像你不会认为诸葛这就是害怕魏军吧?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10 13:54
郭淮在司马懿出万骑攻被洪水切断的蜀军时在渭水北岸的北原上?您怎么得出这伟大结论的?架浮桥而已,别把工程给夸大了兄台。浮桥能容许通过的蜀军数量有多少,司马某某甚至没来得及细想就跑了。怕死就怕死呗~
演戏都演到这份上了我还说他干啥,不过这里只是说其会演戏,倒不是要说他怕蜀军。无战心罢了。
诸葛亮当然是害怕和魏军主力直接交战,害怕危险,不怕他否决干嘛?诸葛亮都以此计悬危了还不怕呀?哇哈哈哈哈~`` 是么?司马某某怎么追击前不考虑对方会设计埋伏就急冲冲的跑出去呀?一看见敌人反枪就脑都没想清楚咋回事立刻撤军了,真是够“胆大”的啊~~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10 14:08
我晕!我何时说郭淮在司马懿出万骑攻被洪水切断的蜀军时在渭水北岸的北原上?你很会浮想联翩呀。
是架浮桥,可是是在发山洪的时候架,请注意这一点。至于诸葛亮架设了几座浮桥,能过多少人马,估计你也根本不知道。
不会吧?在五丈原数次挑战要和魏军在平原决战的是谁呀?不会不是诸葛亮吧?哈哈,自己抽自己的大嘴巴。
作者:
凌月 时间: 2005-10-10 15:28
比较的实力又不是人品有写地方偏题了吧.当时预见天下三分也并非只有诸葛,天下N多人那怎会只有他?后人的评论或多或少的都会掺杂个人的喜恶在内的.那就依当时的战况来看司马同学的却,诶让他讨到便易不是.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10 15:48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10, 6:22:38发表
不也是在渭水北岸的北原上?
----没K过么?您不会那么善忘吧?诸葛亮有学司马乌龟,看见几支箭就跑了吗?
正是因为山洪暴发,架起的浮桥才难以通过大两部队。至于能容多少蜀军通过,我只知道,只有少量箭射到岸边,你该不会说,那是很大量的部队吧?~哇哈哈哈哈哈~`
五丈原的魏军是司马懿,此时明帝在东,而诸葛亮自己也终于凑了支十万大军出来。你拿去跟第一次北伐比较有用么?哇哈哈哈~`` 我真不知道有什么好抽的。
就是五丈原诸葛亮也很害怕司马变乌龟啊,不然干嘛光挑乌龟不打乌龟?
要是这么说,那第二次,魏国的援军才走到哪里呀?诸葛亮就丢下攻不下来的陈仓跑路了。哈哈,差好几百里呢?什么箭也射不到这么远吧?
又开始你改编历史记载的把戏啦?好像你当时站在旁边数着数呢?
——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水经注 渭水)
这里哪里有浮桥——明明是竹桥,竹桥就一定是浮桥?
这里哪里有只有少量箭射到岸边?~哇哈哈哈哈哈~`
哈哈,终于有承认明帝在东,那司马不是魏军主力了。所以诸葛才敢于和司马决战。
你知道诸葛亮攻阳燧之战吗?要是司马是乌龟,诸葛大军的声东击西进攻是怎么被击退的呢?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10 16:01
哦?第二次北伐第一粮尽,不退干嘛?你怎么那么容易忘记资料呢?第二,诸葛亮此次的目的之一,就是吸引魏军回师。
竹桥不是浮桥,难道是独竹桥?哈哈哈哈~```
边搭桥边射箭,不是少量难道是大量?
终于承认?本来就是,昔日明帝在洛,跟魏军在关中硬拼必定不划算,今日明帝东去,在关中硬拼精神百倍么。司马手上本来就是关西关中锐卒+数万中央军了,不是主力也不会是偏师。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10 17:07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10, 8:01:05发表
哦?第二次北伐第一粮尽,不退干嘛?你怎么那么容易忘记资料呢?第二,诸葛亮此次的目的之一,就是吸引魏军回师。
竹桥不是浮桥,难道是独竹桥?哈哈哈哈~```
边搭桥边射箭,不是少量难道是大量?
终于承认?本来就是,昔日明帝在洛,跟魏军在关中硬拼必定不划算,今日明帝东去,在关中硬拼精神百倍么。司马手上本来就是关西关中锐卒+数万中央军了,不是主力也不会是偏师。
阳燧之战司马怎么个不是乌龟法的??
哈哈,只带20天作战的粮食,就能北伐?你以为这样的叫北伐?可笑不可笑呢?
哈,诸葛亮要学雷锋精神?再说了,他吸引魏军回师干吗?好让他北伐失败吗?注意此时吴国刚刚大获全胜,还用不着诸葛亮那区区数万人来救援呢。
竹桥可以是浮桥,但是也可以是普通的桥,这点道理都不懂吗?看来你老兄学历史都学傻了。武功水又不是长江、黄河,一条小河而已,只不过因突然发水,不能徒涉,但是可以架设桥梁,你以为诸葛亮大军没有类似于今天的工程兵吗?好像又小瞧诸葛亮的本事了呀。
哈哈,只要承认不是主力就可以了。没有人说司马是偏军。反过来考虑,如果魏延计划把魏军主力挡在潼关以东,那么诸葛亮在关中要决战的可就只有区区略无预备的关西部队了,这样不是比你认为的与西关中锐卒+数万中央军硬拼更有利吗?
嘻嘻,诸葛亮传自然是没有记载的了,因为声东击西也没有成功。哈,连司马下属郭淮都能识破的计谋,用当然是白用了。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11 15:54
哟,带20天的粮食还想怎么样,魏延还带十天粮食就出发了呢。哇哈哈哈~`
吴国大获全胜?对哦~`胜到连张合都率西军到方城屯驻了,果然是打肿脸充胖子啊,吴可并非蜀,与魏交接面可广着呢。诸葛亮不学雷锋也不会象孙仲谋,唇亡齿寒他是很明白的。不助吴他日又如何期望吴能协助自己??
怎么可以法?对于土法洪水不能徒步的水里,还建桩底桥,这不自讨苦吃么?仅一条小河?如此小河都能架起正常的竹桥了司马懿难道是个吃饭的桶,不如你这燕京晓林么?
嘿,我都说如果魏延能直取洛阳复汉大业就成了,还挡什么在潼关以东呢。魏延虽然狂妄,还没您燕大侠那么狂妄。潼关阻得了陆路可阻不了水路。当然了,某燕立刻会说水路很难走,嗯~对~`姜维说什么来着?步舟俱进自长安至孟津5日便到。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5-10-12 09:45
会员“偷心猎人”使用侮辱性词汇辱骂诸葛亮,特提出警告,帖子删除。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12 13:25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11, 7:54:38发表
哟,带20天的粮食还想怎么样,魏延还带十天粮食就出发了呢。哇哈哈哈~`
吴国大获全胜?对哦~`胜到连张合都率西军到方城屯驻了,果然是打肿脸充胖子啊,吴可并非蜀,与魏交接面可广着呢。诸葛亮不学雷锋也不会象孙仲谋,唇亡齿寒他是很明白的。不助吴他日又如何期望吴能协助自己??
怎么可以法?对于土法洪水不能徒步的水里,还建桩底桥,这不自讨苦吃么?仅一条小河?如此小河都能架起正常的竹桥了司马懿难道是个吃饭的桶,不如你这燕京晓林么?
嘿,我都说如果魏延能直取洛阳复汉大业就成了,还挡什么在潼关以东呢。魏延虽然狂妄,还没您燕大侠那么狂妄。潼关阻得了陆路可阻不了水路。当然了,某燕立刻会说水路很难走,嗯~对~`姜维说什么来着?步舟俱进自长安至孟津5日便到。
人家魏延带10天粮食是为了奔袭,掩护诸葛亮主力出关中。而诸葛只带20天粮食打陈仓想干什么?你明白吗?问题在这里!
吴国陆逊大获全胜没有问题!难道想代表诸葛不服气?
——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张郃传)
人家是因为水浅已经返回方城了,还用你学什么雷锋?再说了当时吴国也不危急呀。可笑。
看来你并不清楚小河发水的情势。诸葛既然敢于把部队派到河对岸扎营,自然本来是有桥连接的。但是突发山洪,很自然会把原来的桥面冲跑,但是桥桩一般是还在的,因为迎水面积小。所以,当山洪小一点时,只要把冲毁的桥面再架起来就可以了。虽然如此,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司马想利用这段时间打击一下这支蜀军。不是司马不懂,而是你老兄不懂。
好伟大呀。怎么当年曹操打潼关不下,不走水道偷袭马超?还要两次横渡黄河,差点被马超干掉?说话前先要思考一下,不要信口开河。
潼关一带水流湍急,如果顺流而下,还是可以,但是要逆流而上,必须要大批的民工拉纤。你以为魏延是呆瓜,会让这种大批民工拉纤的魏军从潼关旁边通过?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12 13:58
诸葛亮带一个月粮草,是为了检便宜顺便扯回西军,减轻吴国负担。诸葛亮与诸葛谨书里已经对此做了说明,你想不明白那是你的事。问题在你那又不在诸葛亮那。
而且,只有及时打通了陈仓道再准备更多的粮食方有价值,在陈仓卡住了准备更多的粮草有P用,魏延打算偷袭不准备多余的粮草就正确,诸葛亮去检便宜不准备多余的粮草就是问题?你脑袋的想法才是问题吧?
水浅,张合军只屯方城处,当然没对东吴形成威胁。真等成威胁时再帮吴?你以为诸葛亮是你么?
哈哈~`又来了,哪来的自然有桥连接,你脑袋还真比历史好使。既然你说的不是历史,浮桥比你那普通桥架得轻松又快捷,更为合理。在洪水爆发时去架普通桥,实在不是人该说的话。
对啊~`当年打马超时渭水渡口在谁手上?这点似乎某人立刻忘到九宵之外了吧?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12 14:23
1、言之有理。不过这只是诸葛亮的一面之词。
诸葛亮信中说这样可以使敌军不能分兵东向,但是很明显,是魏军关中主力早就东向了之后,诸葛亮才有这个行动;
再者,只带这么点粮食,如果魏军回援不及时怎么办,只能自己退军了。
其三,前面说了,张郃军是因为水浅不能通大船,才取消这次进攻,返回方城驻扎,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诸葛亮的牵制,张郃的关中军团也已经不参加进攻了。
2、这话说的没道理。知道第五次北伐前诸葛亮准备了大批的粮食,保证大军的作战吗?,而10万大军在五丈原待着,并没有攻克任何的魏军营垒,可还是照样运送来大批的粮食保证与魏军相持数月。
你说的检便宜才是诸葛亮这次出动的本意。但是却忘记在出动前先侦察一下,因为那里人家曹真早有预言,知道诸葛亮下次会从这里来,已经修筑好了陈仓城堡。所以便宜也检不到。
3、哈哈,洪水来了还能架浮桥?可笑至极!那不是徒劳吗?你没看见洪水过去,连水泥桥面都给冲跑了,只有桥墩在水里?
又来了,对地理一窍不通的。我知道你在影射曹操。曹操是在黄河渡口,不是渭水渡口,拜托搞清楚。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12 14:42
诸葛亮出兵时是西军东去了一段时间,尚未能参与战事时。作用就是把分出的西军扯回。这不是防止分兵么?
只带这么点粮食,魏兵不出,诸葛亮依然可以立刻运粮上来,继续进攻,但是这一点粮食是绝对够检便宜兼吸引魏军了,因为西军东移,关中,陇右少军,任谁也不会不回师救急的。
不是不能,而是需要等待,所以时刻给东吴都形成有威胁。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本来就已经打算定要持久战,而且斜谷口并未被魏军把持,作战目的和通道都不同,粮食的量自然也不同。
哈,加强界备的又不止有陈仓一处。祈山堡一向够硬。子午谷道路危险,斜谷栈道烧了,要偷袭关中自然是陈仓比较可能,厉害的是陈仓守将郝昭。
对啊对啊,洪水来了,浮桥都搭不起,竟然能把桥固定在桥墩上??在洪水来时架浮桥不被冲走的手段很多,浮桥不象普通桥那样固定在水里完全承受着洪水的冲击力,而对水的冲力有缓冲的作用。浮桥都搭不了的洪水,竟然燕大侠说要搭建桩桥,实在是伟大的建筑学家啊。
嗯?打马超时的攻击方向是咋样的你还记得吗?而马超占据着那些土地?当时的马超可不是只控制着潼关那么简单。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14 11:26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12, 6:42:38发表
诸葛亮出兵时是西军东去了一段时间,尚未能参与战事时。作用就是把分出的西军扯回。这不是防止分兵么?
只带这么点粮食,魏兵不出,诸葛亮依然可以立刻运粮上来,继续进攻,但是这一点粮食是绝对够检便宜兼吸引魏军了,因为西军东移,关中,陇右少军,任谁也不会不回师救急的。
不是不能,而是需要等待,所以时刻给东吴都形成有威胁。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本来就已经打算定要持久战,而且斜谷口并未被魏军把持,作战目的和通道都不同,粮食的量自然也不同。
哈,加强界备的又不止有陈仓一处。祈山堡一向够硬。子午谷道路危险,斜谷栈道烧了,要偷袭关中自然是陈仓比较可能,厉害的是陈仓守将郝昭。
对啊对啊,洪水来了,浮桥都搭不起,竟然能把桥固定在桥墩上??在洪水来时架浮桥不被冲走的手段很多,浮桥不象普通桥那样固定在水里完全承受着洪水的冲击力,而对水的冲力有缓冲的作用。浮桥都搭不了的洪水,竟然燕大侠说要搭建桩桥,实在是伟大的建筑学家啊。
嗯?打马超时的攻击方向是咋样的你还记得吗?而马超占据着那些土地?当时的马超可不是只控制着潼关那么简单。
首先,老张带着回来增援的不是原先的西军,而是洛阳部队。而这支部队本来也没打算南下打吴国。
老张才走到哪里诸葛就跑路了?你知道吧!连陕西都没进入呢。可见诸葛并不是因为吸引了援军就撤退了,而是既定方针捞个便宜就跑。可惜捞不到,只好跑。老张在洛阳就已经分析到诸葛不等他赶到一定早跑路了,就是这个道理。
什么威胁?曹操、曹丕多少次南下攻打,也不见蜀汉有人策应,照样吴国好好的。
远征敌国,千里迢迢跨越秦岭,却要和敌人打持久战,这就是所谓的军事家的战略?大概是你的战略吧?
我举第五次的战例,只是想告诉你,所谓的等大军打通了陈仓再运大批粮食是多么的不通。不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
曹真当然不会只加强陈仓防御,因此诸葛不论想到哪里找便宜都困难。
看来你的物理大概没有学过?不知道浮桥完全依靠水的力量支撑,而没有任何的固定支撑力?一旦洪水来了,浮在上面的东西第一个被冲跑。而如果有桥桩,还可以借助这个支撑力。
看来你老兄对地理位置又一次晕菜了。马超最基本一点:不仅控制着潼关,也控制着潼关旁边的渭水,但是没有控制着黄河!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14 11:53
召张合率军返原来不是带回原来的军队?神了。
张合未至南郑,诸葛亮撤退,有什么好奇怪的,本来张合率领去的是关中诸军。张合都已经返回了,诸葛亮目的还没达到?
曹操,曹丕南下攻吴,曹操时代谁说没打?夏侯渊怎么死的?张合怎么被围困的?只是曹操时代曹操留了足够的防御力量在关中,刘备根本没机会往上冲。到了曹丕那一回,刘备跑去彝陵弄了场大败回来,南中和蜀南部整片造反,打什么?
通过几次北伐,弄清楚了不可速胜魏军,自然会想办法久驻以胁敌,食敌之粮以疲敌。谁象你次次都往潼关冲啊?怕是你才有这种雄才大略吧?哇哈哈哈哈哈~
我说的关键在于第二次北伐与第五次北伐的战略目的根本就不相同。所以准备的粮食也不相同。第五次北伐经过三年准备,第二次北伐根本无事前准备,凑出一个月的粮食去检便宜,张合都看出来了,就你看不出来罢了。居然还要诸葛亮准备更多的粮食,你以为诸葛亮真的是神呢?能玩变戏法就变出无数粮食了呢?
我说你才没学过物理,洪水来时架桩桥除非是原桥桩子十分稳固了才会去架,可惜这是您老幻想出来的,而且,桩桥也不会架竹子来做,因为竹子太脆弱了,根本承受不了洪水的冲击,而浮力却很好。
我就是告诉你,马超控制的地区在潼关及潼关以北的地区,因此曹操才不可能直达关中,需要渡黄河。而且有多少众才能威胁曹操,魏延撑死也就5000锐卒罢了,居然还敢学马超???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14 13:18
原帖由赵哪个云于2005-10-14, 3:59:21发表
晕倒~~~
第一次听说浮桥是要有东西支撑的
特晕!看清楚再发言。
青蓝认为发洪水时诸葛亮搭的是浮桥,我以为不是浮桥。而很可能是以前有桥,桥面被洪水冲掉,只留桥桩。诸葛亮只是在利用桥桩重新搭建桥。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14 13:38
——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张郃传)
你自己计算一下,如果张郃带领在方城的部队,返回洛阳,要多少时间?再走到南郑又要多少时间?这里面只有诸葛亮攻打陈仓20余天。
因此这个记载很清楚:诸葛亮突袭陈仓,明帝快马召回张郃(不带本部军队),在河南城明帝另把南北军士三万及部分武卫、虎贲交给张郃指挥。张郃返回,并不代表张郃的关中部队返回。
要是等曹操攻打孙权返回了邺城,刘备再出兵攻打汉中,这也好意思称为牵制曹军兵力?明摆着是为了自己的战略目的。人家刘备就不这样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是为了自己。何必要吹嘘成替人家孙权打仗?
是吗?弄清楚了?是你弄清楚了吧?要是诸葛亮有这样的清楚思路,干嘛急着给司马又送妇女用品,又数次挑战?大家在渭水边耗着不是很好吗?要是如泥所言诸葛亮这样搞,那才叫一个笑死人呢。哈哈!
早这样承认不就好了吗?本来就是诸葛亮带了少量的粮食去偷袭一把,想捞点便宜,干嘛非要说成什么牵制魏军呀!粮食等打通陈仓再运呀什么的!何必呢。
有人说过桥桩是竹子的吗?你这不是瞪眼瞎掰吗?诸葛亮既然是在原来的桥桩上架桥,自然就不包括桥桩,这一点都不能明白?诸葛亮架的是桥面。
方向都不清楚!马超控制的是潼关以西,所谓的关东、关西。好像没有人喊什么关南、关北吧?
不要忘记,魏延身后还有诸葛的大军随后赶来,而曹军也是用了很长时间才集结在潼关之下的。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14 19:09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09, 17:50:51发表
汉晋春秋可没有张合战死。
大军在后驻守,前线坚守,既不会被在陇右那一长大雨而阻断粮道,关中补给路线也不会托得太长,自然不会发生需要郭淮调羌粮,苦的只是诸葛亮,诸葛亮进无所据的时候,只有撤退,这是第五次北伐的方法,你说如何呢?
看来你确实没什么三国史功底
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
五年春正月,帝耕于籍田。三月,大司马曹真薨。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
1 没有证据表明所谓的无谷是所谓的“陇右的一场大雨阻断粮道”造成的
2 这里说的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跟陇右无谷扯不上关系 就算有关系也是干旱造成无谷 而不是你的什么“一场大雨”云云 另 “大雩”的意思是搞很大排场来祭祀求雨 你以为是下大雨吧 哈哈
现在又说第五次北伐司马让诸葛进无所据 别的帖子里又气焰嚣张的叫嚣“司马乌龟”“不敢打”之类的话 麻烦你把三国史的脉络在你那脑袋里梳理好了再来发贴
作者:
偷心猎人 时间: 2005-10-15 01:07
诸葛亮这么厉害,还在正史里对司马懿毫无胜绩,还要靠野史《汉晋春秋》来帮助,而拥蜀派还不准人家提正史的《晋书》。敢情诸葛亮靠着拥蜀派野史《汉晋春秋》的帮助,对《晋书》的否定,对司马懿的“乌龟”等辱骂忽悠,诸葛亮就战胜司马懿了。
作者:
书者 时间: 2005-10-15 16:33
诸葛军事实力不如刘备,咋会比司马远胜?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17 10:10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10-14, 19:09:42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09, 17:50:51发表
汉晋春秋可没有张合战死。
大军在后驻守,前线坚守,既不会被在陇右那一长大雨而阻断粮道,关中补给路线也不会托得太长,自然不会发生需要郭淮调羌粮,苦的只是诸葛亮,诸葛亮进无所据的时候,只有撤退,这是第五次北伐的方法,你说如何呢?
看来你确实没什么三国史功底
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
五年春正月,帝耕于籍田。三月,大司马曹真薨。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
1 没有证据表明所谓的无谷是所谓的“陇右的一场大雨阻断粮道”造成的
2 这里说的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跟陇右无谷扯不上关系 就算有关系也是干旱造成无谷 而不是你的什么“一场大雨”云云 另 “大雩”的意思是搞很大排场来祭祀求雨 你以为是下大雨吧 哈哈
现在又说第五次北伐司马让诸葛进无所据 别的帖子里又气焰嚣张的叫嚣“司马乌龟”“不敢打”之类的话 麻烦你把三国史的脉络在你那脑袋里梳理好了再来发贴
在陇右无谷时,司马懿的魏军依赖的是郭淮调的粮食支撑。而在司马懿来前,上硅之麦仍在,不存在陇右无谷的情况(证明了无谷并非干旱造成。),而大军到了与诸葛亮对持之时,突然大雨断陇,粮运不继(诸葛亮和司马懿都存在此问题),所以说,陇右无谷不是大雨造成,但是陇右无谷是司马懿大军面对的真实情况。
你的三国功底才叫无敌啊~`
1 我什么时候说过陇右无谷是大雨造成的?是司马懿大军花光了陇右储备粮食,又由于大雨的关系,需要关中大运,后来郭淮自调羌粮来维持魏军的开销罢了。
2 看来某人是看不见三国志李严传上的盛下雨水和华阳国志的大雨绝道了。三国史功果然是高深莫测啊~~``
司马龟缩,诸葛亮进无所据有冲突么?有谁告诉过你司马懿龟缩诸葛亮就一定进有所据的呢?
至于某个在这称晋书为“正史”,而称汉晋三国等为野史的,我表示无言。哇哈哈哈哈哈~` 你哥哥弄清楚正,野史之分再来说吧。论及三国,三国志,后汉书最被采信。晋书不过是二十四史之一,汉晋春秋是晋朝所成的史书。只是全卷未能传下来,至于野史嘛,偷心先生你自己慢慢玩弄你的野史本领吧。
当然了,某些以书名做正,野之分,实在是有趣。蜀派?某些搞不清楚状况的,看清楚谁派张合追击导致大将被杀的吧。以晋书此等颠倒黑白的记载还能让某些人如此推崇,可真够难得了~```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5-10-17 10:28
还是那句话:如果《晋书》是野史的话,所有两晋的研究著作都可以扔到垃圾堆里去了,从此中国历史中两晋这一段一片空白。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17 11:15
您老人家分辨清楚谁说什么是野史吧。
但是晋书的编撰成形却非常有问题。这在作晋书的房玄龄传里已经明说了,正视不正视那是个人问题。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5-10-17 11:55
“好采诡谬碎事”别忘了前面还有“参考诸家,甚为详洽。”的评语。另外什么是诡谬,什么是碎事您老也要分清楚啊。狼顾鹰像叫“诡谬”,雪窗萤火才叫“碎事”哪有不分清史料随便拿一句就当救命稻草的。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17 13:35
哼哼,最重要那句肃老倒是提也不提。“参考诸家,甚为详洽”有个什么样的前提?以藏荣之晋书为主。
唐朝以前是因为所著之晋书有很多版本,除却藏荣的晋书还有十余种版本的晋书流传,因此房玄龄受唐太宗之命重修晋书罢了,对于三国末期的记载,全源于晋本朝之载,而对三国时期遗留的各种史书所纳不多。对于三国志上所载之郭淮调羌粮,谴张合击王平受阻,谴张合追击被伏杀等一干事宜皆以隐报,如果这叫“甚为详洽”的话,老实一句,野史都比晋书说的真实。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5-10-17 15:59
以臧荣绪《晋书》为主也无妨。关键在于它参考了诸家,也就是说全面掌握当时所有记载晋朝历史的资料。你又怎么知道这诸家里就没有参考三国时期遗留的各种史书呢?
看看后面怎么说的:所修《天文》、《律历》、《五行》三志,最可观采。”再看《天文》的记载吧:“其七月,车骑将军张郃追诸葛亮,为亮所害”。
您老要搞清楚,《晋书》记载的是晋朝历史,郭淮调羌粮,谴张合击王平受阻,谴张合追击被伏杀等一干事都是三国时期的事情。《晋书》没有郭淮、张合的传记,因此在这方面有所疏漏是正常的。就象三国志没有详细记载皇甫嵩、朱雋等人是如何镇压黄巾起义是同一个道理。你总不能因为三国志没有详细记载皇甫嵩、朱雋等人是如何镇压黄巾起义而认定,野史都比《三国志》说的真实吧。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17 16:28
我会因为三国志没记载怎么平定黄巾之乱而说三国志表达不了平黄巾的真相,就象晋书在三国部分远不及三国志和其他专门论述的史书可信度差。
晋书所参考的诸家乃晋朝史料(因为晋书所写乃晋朝历史,并非专著三国史),你连房玄龄所著的晋书目的,和参考的主要史料都弄不清楚就急着来说晋书三国部分有多可信,不觉得很荒诞么?
对于《天文》部分里所载的张合之死,只是说参与追击被害,事实上是怎么样的?张合苦劝不果,追击被伏。而晋书里是破之,追之,俘斩万记。张合只是随司马懿追击不幸战死。你觉得晋书里的意思很正确?
嘿,我只能说句,对于三国历史,晋书仅仅具备参考价值而已,最有价值也是其晋初的数据统计,对于其开国军皇的作战历程,远不如私人所修的史籍可靠。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5-10-17 17:06
《三国志》没记载怎么平定黄巾之乱就代表《三国志》表达不了平黄巾的真相么?错。在《三国志》中记载有关黄巾之乱的内容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说《三国志》中有黄巾之乱关涉及三国人物的部分都是可信的。其区别在于《三国志》只关心三国人物,对东汉人物则不予记载。同理,《晋书》中晋人涉及三国历史的有关部分也是可信的,并不比《三国志》可信度差。其区别在于《晋书》只关心晋朝人物,对三国人物则不予记载。
根据《晋书》内容推论,《晋书》参考过《汉晋春秋》。也就是说,《晋书》对涉及三国末期的资料也做了详尽的参考。仅根据自己的需要武断认定《晋书》所记载不可信才是荒谬。
首先要搞清楚《天文》是干什么的,记载天象,以及天象对人的影响。《天文》部分所记载所有历史事件都是一句话概括,根本不可能详尽记载。所以根本无须质疑《天文》部分。
《晋书》对于三国史的部分不仅是具备参考价值,而且有拾遗补缺的作用,有助于人们了解三国末期到西晋初年这段历史的全貌。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17 17:26
表达了平黄巾的真相??三国志对黄巾的描述全都是正确的??是真相??哈哈哈~` 我看是你肃老自己创造的吧?
如果后汉书,地方志里描述黄巾之乱与三国志有出入,自然以后汉书和地方志所载的为先,三国志为参考,三国志恰恰没出现与后汉书地方志相勃的地方。所以他在并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为对黄巾之乱的参考资料。
对于晋书,参考汉晋春秋?老哥,别以为里面有那么一两句死诸葛走生仲达就是“参考”了汉晋春秋,汉晋春秋是晋朝所修的史料之一,但是确实去记载三国之事的一部史书,里面有关于晋部分资料一点也不奇怪,就因为里面冒出了一部分与汉晋相仿的资料就吹成是参考了三国志,华阳国志蜀鉴等资料的简直就是在扯淡!
我质疑天文干嘛?我是根据晋书理解出来的意思,是司马懿追击大成,张合惜死,跟三国志里司马懿闻诸葛亮撤退派张合追击(注意,司马懿可没参加追击),张合苦劝不止,中伏身亡简直就是两个版本。这叫哪门子的参考?
就第四次北伐而言,晋书连割麦战和分兵出战都点滴不描,如果你觉得这叫参考了诸书,房玄龄没必要替司马懿擦屁股的表现的话,我实在不明白,晋书的第四次北伐,司马懿是一路凯歌,哪来的粮食有难,哪来的大败归营,哪来的诸葛亮主动撤退?别以为唐太宗在晋书里提笔的那几句话是废话。
晋书并未如你所说参考了诸多史料(连孙盛的晋阳秋之内容皆未被提及),只有其中一些内容与汉晋雷同,居然被肃大人说成详细参考了三国时期的史料,未免过度夸张了。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17 17:35
对于三国战绩和资料,很显然,各方的战斗记载和战功记录比起晋朝的要精确不少(魏略乃孙盛所注,里面有诸葛亮数万大军20日苦攻不下陈仓,亦有郭淮守北原,守阳遂),陈寿参考魏略,斐松之补注魏略,习作汉晋春秋,均未能寻出司马懿之第四次北伐破敌俘斩万余之势。却看到司马懿与诸葛亮平分上硅之麦,主动出战无果被退,不听柬言追击害死大将。
晋书到底在三国部分参考了多少三国资料?这点看过晋书的心中有数,断不会拿一句“加查诸籍”来给晋书充大头。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5-10-17 17:59
不能否认,东汉政府镇压是以皇甫嵩等人为主力,不过相关三国人物如曹操、刘备等人的发迹也是始于黄巾之乱。由于《后汉书》没有曹操、刘备等人的详细记载,三国志中的相关记载对于后汉书就是一种补充。
关于晋书参考了汉晋春秋,这在两本史书有重合记载可以得到印证。
我前文说过,《天文》记载简略是因为《天文》本身内容所决定的。你不可能硬要让《天文》把所有涉及星相的历史事件都详细记载,这样一来《天文》就失去了其做《志》本意。
《三国志》是前史,《晋书》没有必要对三国时期的一场战役做详尽记载,因为这不是《晋书》所关心的。你若是拿《三国志》的记载去对比《晋书》显然就是一种不合理的要求。这和《后汉书》中用150多个字记载镇压颍川黄巾军而《三国志》中仅有14个字记载,其详略不同是一个道理。
作者:
赵哪个云 时间: 2005-10-17 19:10
原帖由
燕京晓林于2005-10-14, 13:18:06发表
原帖由赵哪个云于2005-10-14, 3:59:21发表
晕倒~~~
第一次听说浮桥是要有东西支撑的
特晕!看清楚再发言。
青蓝认为发洪水时诸葛亮搭的是浮桥,我以为不是浮桥。而很可能是以前有桥,桥面被洪水冲掉,只留桥桩。诸葛亮只是在利用桥桩重新搭建桥。
这个竹桥当然应该浮桥啦~~
首先,没有任何记载这里是本来有桥的。即使有,也不见得会桥面被冲走了而桥桩还在。
其次是‘因水涨攻琰营’,您老认为应该是趁水涨马上进攻还是等水退了再攻??
我想司马不会白痴到等涨的水退了之后才去扁孟琰吧??
如果涨的水还没退下去的话,诸葛怎么在那个还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的桥桩上再搭桥啊??
在这种时候,当然是搭浮桥最快最方便,可能性最高啦~~~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18 08:54
根据《晋书》内容推论,《晋书》参考过《汉晋春秋》。也就是说,《晋书》对涉及三国末期的资料也做了详尽的参考。仅根据自己的需要武断认定《晋书》所记载不可信才是荒谬。
---有部分内容与汉晋相仿(还不计较内容相差万里),就能叫对涉及三国末期的资料也做了详尽的参考?对于三国末期的资料(如三国志,魏略,晋阳秋,华阳国志等等)均未有参详,更可看出,晋书仅仅是对各种版本的晋书进行了一次修整,参考资料并未涉及到三国末期的重要史料。
我只问您肃老一句,现今你还能说,晋书参考了很详细的资料,可做补注呢?很抱歉的说句,晋书参考的资料面并不广阔,所载的某些内容更是跟三国末期的资料出入很大,我并非因一己之需去质疑晋书关于三国末期部分的记载,反而是因阁下自己的需求对晋书予以无限拔高到不可忽视的地步罢了。
被偷心猎人称为“正史”的晋书,的确在关于晋朝的大部分记载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惜关于三国末期部分的记载,是否就有着这么高的考察性,哼哼,见仁见智了。
大胆的说句,各种版本的晋书成书时间也很可疑,斐松之搜罗百书楞是看不到有《晋书》一说,可见,后来各版晋书的出现已在离三国末期很远的时代了。如此成书时间所载的三国末期事迹,可信度更成疑问了。
我的质疑就到此而已,并非要说明晋书就一定不可信,我只是说明了自己的取信方向和原因罢了。顺便让某些人看看口里的所谓“正史”是怎么回事去吧。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21 17:45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17, 10:10:24发表
在陇右无谷时,司马懿的魏军依赖的是郭淮调的粮食支撑。而在司马懿来前,上硅之麦仍在,不存在陇右无谷的情况(证明了无谷并非干旱造成。),而大军到了与诸葛亮对持之时,突然大雨断陇,粮运不继(诸葛亮和司马懿都存在此问题),所以说,陇右无谷不是大雨造成,但是陇右无谷是司马懿大军面对的真实情况。
你的三国功底才叫无敌啊~`
1 我什么时候说过陇右无谷是大雨造成的?是司马懿大军花光了陇右储备粮食,又由于大雨的关系,需要关中大运,后来郭淮自调羌粮来维持魏军的开销罢了。
2 看来某人是看不见三国志李严传上的盛下雨水和华阳国志的大雨绝道了。三国史功果然是高深莫测啊~~``
司马龟缩,诸葛亮进无所据有冲突么?有谁告诉过你司马懿龟缩诸葛亮就一定进有所据的呢?
而大军到了与诸葛亮对持之时,突然大雨断陇,粮运不继——哪来的“大雨断陇”?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
原来蜀国下雨魏国也要下雨 哈哈 诸葛亮存在这个问题有李严传记载 司马懿存在此问题哪里记载?
三月,邵陵元侯曹真卒。
自十月不雨,至于十月。
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资治通鉴)
三月,大司马曹真薨。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
不但魏国没有下雨 而且干旱 所以你的那个因为大雨阻断粮道的逻辑不成立 继而你引申出的“大军在后驻守,前线坚守”就更是无稽之谈喽
知道司马龟缩让诸葛进无所据是高明的战术就好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23 01:46
原帖由
赵哪个云于2005-10-17, 11:10:05发表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14, 13:18:06发表
[quote]原帖由赵哪个云于2005-10-14, 3:59:21发表
晕倒~~~
第一次听说浮桥是要有东西支撑的
特晕!看清楚再发言。
青蓝认为发洪水时诸葛亮搭的是浮桥,我以为不是浮桥。而很可能是以前有桥,桥面被洪水冲掉,只留桥桩。诸葛亮只是在利用桥桩重新搭建桥。
这个竹桥当然应该浮桥啦~~
首先,没有任何记载这里是本来有桥的。即使有,也不见得会桥面被冲走了而桥桩还在。
其次是‘因水涨攻琰营’,您老认为应该是趁水涨马上进攻还是等水退了再攻??
我想司马不会白痴到等涨的水退了之后才去扁孟琰吧??
如果涨的水还没退下去的话,诸葛怎么在那个还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的桥桩上再搭桥啊??
在这种时候,当然是搭浮桥最快最方便,可能性最高啦~~~ [/quote]
又来想当然?
老兄好像是生长在水边的。大概不会不知道桥面对水的阻力远远大于那细小的桥墩(相比而言)。难道你没有看到过很多桥梁在洪水过后只剩下桥墩还在河里吗?
司马当然是因为水涨才进攻。但是你没有搞清楚司马并不是因为水涨就要进攻,而是因为水涨冲毁了联系主力的桥梁,才发动的进攻。
你应清楚山洪是怎么回事吧?这种从秦岭上突然冲下来的山洪,不可能一直是这样的势头,当然一开始冲过来导致桥梁断掉的是洪峰,此后,水势就逐渐减小了。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可以架桥的缘故。
如果山洪还在猛烈地冲击下来,你以为这种根本没有支撑,只靠浮力的浮桥能架的起来吗?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23 19:34
九年春,丞相亮復出圍祁山。始以木牛运。參軍王平守南圍。司馬宣王拒亮,張郃拒平。亮慮糧运不繼,設三策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後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時宣王等糧亦盡,盛夏雨水。----华阳国志,刘后主传
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明帝传,此月乃夏四月。
我以为某人的史书功底有多好,原来真是一个不看书的种。蜀国下雨魏国不一定会下,但是如果下雨的是前线,那么蜀魏双方都受大雨照顾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而且魏书上所载并非陇右无雨,而是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罢了。连哪里大旱哪里不雨都搞不清楚,怕是S大师的又一牛B 史功的体现吧?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23 19:42
说诸葛亮架桥有桥镦和洪水刚好退到露出原桥镦在看来就不是燕大侠的“想当然”?
再告诉燕老一句,洪水时架浮桥虽然不稳,但是易架,因为浮桥只是浮在水面,并不象固定桥一样需要完全承受洪水的冲击力,你把浮桥联想成固定桥一样去说桥要受到多大的冲力一开始就是忘了浮桥的特点是什么。浮桥由于没有固定桥镦,所以受到的河面漂流的力道完全可由桥的张力和缓冲带去缓解,你把浮桥的受力情况联想成固定桥一般本来就是一个可笑的推论。
好好复习您的物理吧。
作者:
圆桌博弈家 时间: 2005-10-23 20:53
群臣以为大将军方与诸葛亮相持未解,车驾可西幸长安。帝曰;“权走,亮胆破,大将军以制之,吾无忧矣。”遂进军幸寿春,录诸将功,封赏各有差。
在明帝眼中,诸葛亮的威胁远远小于吴国的进攻。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23 21:02
在明帝眼中已经有司马乌龟相持着而且还派了中央援军又谴了辛佐治去的对付的诸葛亮当然威胁不大了。
作者:
圆桌博弈家 时间: 2005-10-23 21:13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23, 21:02:53发表
在明帝眼中已经有司马乌龟相持着而且还派了中央援军又谴了辛佐治去的对付的诸葛亮当然威胁不大了。
辛佐治去对付诸葛亮?对付什么,让魏军不准出战,对付空气?
两线进攻下,明帝宁愿御驾亲征吴国,也没把诸葛亮放眼里。吴军一退,诸葛亮就胆破,最后病死。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24 08:58
难道还没派辛佐治去?
明帝确实宁愿亲征东吴,不过是宁愿在司马懿与诸葛亮进入相持阶段了,再谴多一支援军西去,方才东征。孙权一退,诸葛亮就胆破这么高手的话也说得出来,都明白你是什么立场了。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0-24 19:32
——桥的张力和缓冲带去缓解,
哈哈,竟然有人无知到编出这样的假科学来?好笑至极!
漫长的浮桥,完全依靠两端的固定力量去抵挡水流的强大冲击力?
你知道什么叫张力吗?还在这里卖弄!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25 09:28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23, 19:34:22发表
九年春,丞相亮復出圍祁山。始以木牛运。參軍王平守南圍。司馬宣王拒亮,張郃拒平。亮慮糧运不繼,設三策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後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時宣王等糧亦盡,盛夏雨水。----华阳国志,刘后主传
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明帝传,此月乃夏四月。
我以为某人的史书功底有多好,原来真是一个不看书的种。蜀国下雨魏国不一定会下,但是如果下雨的是前线,那么蜀魏双方都受大雨照顾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而且魏书上所载并非陇右无雨,而是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罢了。连哪里大旱哪里不雨都搞不清楚,怕是S大师的又一牛B 史功的体现吧?
九年春,丞相亮复出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参军王平守南围。司马宣王拒亮,张郃拒平。亮虑粮运不继,设三策。告都护李平曰:“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平恐漕运不给,书白亮宜振旅
很明显 说的是盛夏雨水导致李严害怕漕运不给 而不是什么下雨导致司马“运粮不继” 下不下雨陇右都会无谷 并且魏国有一年的干旱期 根本没下雨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25 09:47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23, 21:02:53发表
在明帝眼中已经有司马乌龟相持着而且还派了中央援军又谴了辛佐治去的对付的诸葛亮当然威胁不大了。
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
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青龙二年,诸葛亮率众出渭南。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西线固守东线出击是魏国整个决策层做出的决定 而不是司马想龟缩 明帝当然不会傻到干两线出击这种蠢事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25 15:59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10-25, 9:28:13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23, 19:34:22发表
九年春,丞相亮復出圍祁山。始以木牛运。參軍王平守南圍。司馬宣王拒亮,張郃拒平。亮慮糧运不繼,設三策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後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時宣王等糧亦盡,盛夏雨水。----华阳国志,刘后主传
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明帝传,此月乃夏四月。
我以为某人的史书功底有多好,原来真是一个不看书的种。蜀国下雨魏国不一定会下,但是如果下雨的是前线,那么蜀魏双方都受大雨照顾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而且魏书上所载并非陇右无雨,而是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罢了。连哪里大旱哪里不雨都搞不清楚,怕是S大师的又一牛B 史功的体现吧?
九年春,丞相亮复出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参军王平守南围。司马宣王拒亮,张郃拒平。亮虑粮运不继,设三策。告都护李平曰:“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平恐漕运不给,书白亮宜振旅
很明显 说的是盛夏雨水导致李严害怕漕运不给 而不是什么下雨导致司马“运粮不继” 下不下雨陇右都会无谷 并且魏国有一年的干旱期 根本没下雨
整个魏国一年不下雨这事用脑子想想都知道不可能了。而且魏书上写明了是去年十月到今四月不雨。干旱也就是半年。
而华阳国志的记载则是记载着前线的情况。并非是光蜀国国内下雨导致粮食运输出现问题。
----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平恐漕运不给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25 16:06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24, 19:32:19发表
——桥的张力和缓冲带去缓解,
哈哈,竟然有人无知到编出这样的假科学来?好笑至极!
漫长的浮桥,完全依靠两端的固定力量去抵挡水流的强大冲击力?
你知道什么叫张力吗?还在这里卖弄!
您老人家不懂就别装懂。
您老人家老在那吹着“强大”的冲击力。如果浮桥都搭不起来的水面,固定桥更不可能固定。要做压力测试吗?
您老连定点受力跟缓冲受力的承受力度都还没弄清楚就在这卖弄科学?连浮桥都受不了的冲力固定桥如何承受??你以为那时候的桥是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啊?有木桩能在山洪冲刷下顶着已经是奇迹了,更不用说所有桥桩都能完好无损的原地呆着。
真伟大的燕老师啊。又创造科学了。
还有一点提示:前面燕大侠才说“武功水一条小河”瞬间就变成了“漫长的浮桥”。好高的逻辑啊~` 好高的讨论水平啊~`` 到底这河是小是大,浮桥是漫长还是适中呢?某人可否就您自己发表的观点发表评论捏?还是说,燕大下认为,一条小河上搭建的浮桥非常漫长?
作者:
赵哪个云 时间: 2005-10-26 09:45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23, 1:46:29发表
又来想当然?
老兄好像是生长在水边的。大概不会不知道桥面对水的阻力远远大于那细小的桥墩(相比而言)。难道你没有看到过很多桥梁在洪水过后只剩下桥墩还在河里吗?
司马当然是因为水涨才进攻。但是你没有搞清楚司马并不是因为水涨就要进攻,而是因为水涨冲毁了联系主力的桥梁,才发动的进攻。
你应清楚山洪是怎么回事吧?这种从秦岭上突然冲下来的山洪,不可能一直是这样的势头,当然一开始冲过来导致桥梁断掉的是洪峰,此后,水势就逐渐减小了。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可以架桥的缘故。
如果山洪还在猛烈地冲击下来,你以为这种根本没有支撑,只靠浮力的浮桥能架的起来吗?
哈哈哈~~~
笑死,想当然??想当然的是燕老您吧~~
因为燕老您曾经见过有被冲垮了桥面还留着桥墩的情况,所以那条毫无记载的武功水上就必定也有一条被洪水同样冲垮桥面但留下桥墩的桥??而且还一定是山洪冲垮的???
在燕老您自己看来,这个反而不是想当然却是真理了吧!!!
山洪??燕老您又从哪里肯定出这么一场猛烈的山洪来啊???
您这就又不是想当然了???
另外多说一句,俺确实是住在水边,见过的洪水更不少,一个多月前就来过一场。而以前在我们这里还没有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之前,我们这是只有浮桥的,而即使发了洪水,俺这的浮桥可不象您老想象的那样,洪水一来就垮掉。反而是正常地浮在水面,连接两岸的,除非洪水是在来得太大太猛~~
作者:
fredghl 时间: 2005-10-26 11:22
以蜀汉和曹魏的国力对比
诸葛和司马的攻守态势,就知道谁强谁弱了
有什么好多争的
作者:
圆桌博弈家 时间: 2005-10-26 21:31
另外多说一句,俺确实是住在水边,见过的洪水更不少,一个多月前就来过一场。而以前在我们这里还没有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之前,我们这是只有浮桥的,而即使发了洪水,俺这的浮桥可不象您老想象的那样,洪水一来就垮掉。反而是正常地浮在水面,连接两岸的,除非洪水是在来得太大太猛~~
另外多说一句,俺确实是住在水边,见过的洪水更不少。燕京兄所说是正确的。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27 08:45
原帖由圆桌博弈家于2005-10-26, 21:29:19发表
又一个把吴国生生忽略掉的菜鸟诞生了
又一个以为有吴国在魏国就不比蜀国强大得多的菜鸟诞生了。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27 09:23
原帖由sukerwl于2005-10-25, 9:47:46发表
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
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青龙二年,诸葛亮率众出渭南。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西线固守东线出击是魏国整个决策层做出的决定 而不是司马想龟缩 明帝当然不会傻到干两线出击这种蠢事
西线固守东线出击?
----YY得那么离谱?别以为明帝率军出屯就叫“出击”了好不?人家魏明帝根本就没打算跟孙权打,不过是吓吓姓孙的结果就跟上次一样孙权听魏色变,跑得比谁都快了。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27 10:58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25, 15:59:21发表
整个魏国一年不下雨这事用脑子想想都知道不可能了。而且魏书上写明了是去年十月到今四月不雨。干旱也就是半年。
而华阳国志的记载则是记载着前线的情况。并非是光蜀国国内下雨导致粮食运输出现问题。
----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平恐漕运不给
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
自十月不雨,至于十月。
写明了是去年十月至四月不雨 没写明四月以后就下雨了
宣王粮尽与盛下雨水李严恐漕运不给是写在一起的两件事
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
只说了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 谁告诉你议欲关中大运的原因是下雨?如果魏国因下雨导致粮运不继 魏书某人传记中也该写明 现在魏书也写的很明白 关中大运的原因就是单纯的陇右无谷而已 不是你意淫出来的什么下大雨
作者:
饭富昌景 时间: 2005-10-27 11:08
.......真有可能1年不下雨吗?这比撒哈拉还强啊。。。。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27 11:13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27, 9:23:53发表
西线固守东线出击?
----YY得那么离谱?别以为明帝率军出屯就叫“出击”了好不?人家魏明帝根本就没打算跟孙权打,不过是吓吓姓孙的结果就跟上次一样孙权听魏色变,跑得比谁都快了。
YY得那么离谱?别以为你认为明帝率军出屯不叫“出击”就不是出击了好不?不管明帝出于什么动机已经造成了东线出击的事实 兵故诡道 用吓唬的方法出击退敌也是一高招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27 11:23
点得很明白给你听,所谓的不雨并非整个魏国一滴雨都没下,只是部分地区干旱罢了。你非要用这个不雨说陇右没雨下,我只能告诉你,你高。
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平恐漕运不给
说了这一句前两句都说的是战场的情况,没说盛夏雨水跟司马懿有关系。
我可没说下雨导致要关中大运的唯一原因。只是说大雨断陇,补给不利罢了。若非补给出了问题,何须另议大运。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27 11:27
原帖由
sukerwl于2005-10-27, 11:13:44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27, 9:23:53发表
西线固守东线出击?
----YY得那么离谱?别以为明帝率军出屯就叫“出击”了好不?人家魏明帝根本就没打算跟孙权打,不过是吓吓姓孙的结果就跟上次一样孙权听魏色变,跑得比谁都快了。
YY得那么离谱?别以为你认为明帝率军出屯不叫“出击”就不是出击了好不?不管明帝出于什么动机已经造成了东线出击的事实 兵故诡道 用吓唬的方法出击退敌也是一高招
你能解释解释出击与坚守是什么意思?司马懿率兵到前线不战,叫坚守,明帝率军屯居离前线很远的地方同样不战,只吓唬孙权,则成了出击。你果然很搞笑啊。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27 12:42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27, 11:23:05发表
点得很明白给你听,所谓的不雨并非整个魏国一滴雨都没下,只是部分地区干旱罢了。你非要用这个不雨说陇右没雨下,我只能告诉你,你高。
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平恐漕运不给
说了这一句前两句都说的是战场的情况,没说盛夏雨水跟司马懿有关系。
我可没说下雨导致要关中大运的唯一原因。只是说大雨断陇,补给不利罢了。若非补给出了问题,何须另议大运。
谁告诉你陇右下雨了?
平恐漕运不给是因为盛下雨水而不是议欲关中大运是因为盛夏雨水
另议大运就是因为陇右无谷 大雨断陇,补给不利只是你的意淫而已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27 12:47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27, 11:27:21发表
你能解释解释出击与坚守是什么意思?司马懿率兵到前线不战,叫坚守,明帝率军屯居离前线很远的地方同样不战,只吓唬孙权,则成了出击。你果然很搞笑啊。
明帝并非屯居而是未至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27 13:09
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平恐漕运不给
----我说得很清楚了,平恐螬运不给当然是因为盛夏雨水,跟哪里盛夏雨水有关系么?这里面描写的情况就是诸葛亮所在的战区雨水不断,李严害怕漕运所不给。
司马懿的粮食问题(陇右无谷)和战区下雨的记载都已经放出来给你瞧了(盛夏雨水),大搞运输也给司马某某提出来了。而郭淮平调羌粮运往前线的情况下司马懿还是粮尽(时宣王等粮亦尽)。
所谓意淫,怕是得S大师独享了。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27 13:22
原帖由sukerwl于2005-10-27, 12:47:14发表
明帝并非屯居而是未至
那么是已经率大部队迎击到前线坚守的配称出击还是一个还在走在半路的配称出击?
满宠倒是想诱孙权来开战,明帝却坚持让部队在要塞处坚守,自率军迎敌,恐未至,权退矣。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27 13:32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27, 13:09:47发表
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平恐漕运不给
----我说得很清楚了,平恐螬运不给当然是因为盛夏雨水,跟哪里盛夏雨水有关系么?这里面描写的情况就是诸葛亮所在的战区雨水不断,李严害怕漕运所不给。
司马懿的粮食问题(陇右无谷)和战区下雨的记载都已经放出来给你瞧了(盛夏雨水),大搞运输也给司马某某提出来了。而郭淮平调羌粮运往前线的情况下司马懿还是粮尽(时宣王等粮亦尽)。
所谓意淫,怕是得S大师独享了。
李严传中出现盛夏雨水当然是蜀国后方在下雨 李严才恐漕运不给
战区下雨没有记载 只有一年干旱的记载
郭淮调了粮军食足用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27 14:38
李严传中跟华阳国志中都出现了盛下雨水。
而李严此时是署府事督办粮事,正在汉中前线运输呢,跟蜀后方一点关系也没有,有点常识好不好?
战区没干旱记载,魏书只有魏国干旱记载。
參軍王平守南圍。司馬宣王拒亮,張郃拒平。亮慮糧运不繼,設三策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後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時宣王等糧亦盡
这粮尽是怎么回事?郭淮调粮是撑到了战争结束。但是所调之粮也已经将尽了,否则晋书里的诸葛亮撤退后几位将军建议什么“宜及冬运”啊?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27 15:00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27, 13:22:07发表
那么是已经率大部队迎击到前线坚守的配称出击还是一个还在走在半路的配称出击?
满宠倒是想诱孙权来开战,明帝却坚持让部队在要塞处坚守,自率军迎敌,恐未至,权退矣。
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
要等到明帝援军来了才出击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27 15:12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27, 14:38:43发表
李严传中跟华阳国志中都出现了盛下雨水。
而李严此时是署府事督办粮事,正在汉中前线运输呢,跟蜀后方一点关系也没有,有点常识好不好?
战区没干旱记载,魏书只有魏国干旱记载。
參軍王平守南圍。司馬宣王拒亮,張郃拒平。亮慮糧运不繼,設三策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後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時宣王等糧亦盡
这粮尽是怎么回事?郭淮调粮是撑到了战争结束。但是所调之粮也已经将尽了,否则晋书里的诸葛亮撤退后几位将军建议什么“宜及冬运”啊?
前线在祁山而不是汉中
秋八月,亮还汉中。平惧亮以运不辨见责,欲杀督运领岑述
陇右属魏国 魏国干旱
说明宣王筹划有方 将诸葛亮击退正好粮食也尽 不象某人随时上演粮尽退军的把戏 哈哈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0-27 15:21
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
这是决定出击?魏明帝根本就没打算开战。
前线当然在祈山,李严也是在粮道上督办粮事,而书本描述的盛夏雨水在华阳国志中说的是战区里的情况,要么你就确确实实的拿出不是战区下雨的证据。
魏国大旱跟陇右大旱没啥直接关系。就跟魏书里记载某州人相食一样,不是某州里每个人都互相吃。只是一部分。魏国发生大旱,陇右一样可以下雨。从魏书里看得出来,此次大旱的受灾地区显然不是关中,陇右等地。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0-27 15:45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27, 15:21:25发表
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
这是决定出击?魏明帝根本就没打算开战。
前线当然在祈山,李严也是在粮道上督办粮事,而书本描述的盛夏雨水在华阳国志中说的是战区里的情况,要么你就确确实实的拿出不是战区下雨的证据。
魏国大旱跟陇右大旱没啥直接关系。就跟魏书里记载某州人相食一样,不是某州里每个人都互相吃。只是一部分。魏国发生大旱,陇右一样可以下雨。从魏书里看得出来,此次大旱的受灾地区显然不是关中,陇右等地。
当然是出击
是蜀军后方的情况 证据就是魏书中没有下雨的记载
陇右下雨没有记载 只记载了汉中地区在下雨
作者:
曲逆侯 时间: 2005-10-30 20:44
必以全胜争天下。蜀千里转战,持锐沙场,胜则全据关中,败则退守汉中。对付诸葛亮,守好就行了,至于说破蜀,实在太麻烦。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1-4 23:09
原帖由
赵哪个云于2005-10-26, 1:45:55发表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23, 1:46:29发表
又来想当然?
老兄好像是生长在水边的。大概不会不知道桥面对水的阻力远远大于那细小的桥墩(相比而言)。难道你没有看到过很多桥梁在洪水过后只剩下桥墩还在河里吗?
司马当然是因为水涨才进攻。但是你没有搞清楚司马并不是因为水涨就要进攻,而是因为水涨冲毁了联系主力的桥梁,才发动的进攻。
你应清楚山洪是怎么回事吧?这种从秦岭上突然冲下来的山洪,不可能一直是这样的势头,当然一开始冲过来导致桥梁断掉的是洪峰,此后,水势就逐渐减小了。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可以架桥的缘故。
如果山洪还在猛烈地冲击下来,你以为这种根本没有支撑,只靠浮力的浮桥能架的起来吗?
哈哈哈~~~
笑死,想当然??想当然的是燕老您吧~~
因为燕老您曾经见过有被冲垮了桥面还留着桥墩的情况,所以那条毫无记载的武功水上就必定也有一条被洪水同样冲垮桥面但留下桥墩的桥??而且还一定是山洪冲垮的???
在燕老您自己看来,这个反而不是想当然却是真理了吧!!!
山洪??燕老您又从哪里肯定出这么一场猛烈的山洪来啊???
您这就又不是想当然了???
另外多说一句,俺确实是住在水边,见过的洪水更不少,一个多月前就来过一场。而以前在我们这里还没有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之前,我们这是只有浮桥的,而即使发了洪水,俺这的浮桥可不象您老想象的那样,洪水一来就垮掉。反而是正常地浮在水面,连接两岸的,除非洪水是在来得太大太猛~~
哈哈,我最喜欢你最后那一句,足够了!
这种太大太猛的洪水自然会冲毁浮桥,可是你们家现在的大桥,就是大洪水也不会被冲毁地!
总算有人看到桥墩还在水里了,不错,还不像青蓝那人,连看都没看到过。
至于说到诸葛所架的桥,我一直认为不能确定是浮桥,也可能是有桥墩的桥。请注意我一直在用可能这个词,而不像某些人,总是自认为无比正确,想当然地给诸葛的桥定性。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1-4 23:15
原帖由
青蓝于2005-10-25, 8:06:06发表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24, 19:32:19发表
——桥的张力和缓冲带去缓解,
哈哈,竟然有人无知到编出这样的假科学来?好笑至极!
漫长的浮桥,完全依靠两端的固定力量去抵挡水流的强大冲击力?
你知道什么叫张力吗?还在这里卖弄!
您老人家不懂就别装懂。
您老人家老在那吹着“强大”的冲击力。如果浮桥都搭不起来的水面,固定桥更不可能固定。要做压力测试吗?
您老连定点受力跟缓冲受力的承受力度都还没弄清楚就在这卖弄科学?连浮桥都受不了的冲力固定桥如何承受??你以为那时候的桥是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啊?有木桩能在山洪冲刷下顶着已经是奇迹了,更不用说所有桥桩都能完好无损的原地呆着。
真伟大的燕老师啊。又创造科学了。
还有一点提示:前面燕大侠才说“武功水一条小河”瞬间就变成了“漫长的浮桥”。好高的逻辑啊~` 好高的讨论水平啊~`` 到底这河是小是大,浮桥是漫长还是适中呢?某人可否就您自己发表的观点发表评论捏?还是说,燕大下认为,一条小河上搭建的浮桥非常漫长?
好呀,可以试验一下,省得你总自以为诸葛只能架浮桥,哈哈!
你以为浮桥是靠弹簧连接的?还什么缓冲受力,什么YY,胡白活!
浮桥的各段依靠什么连接受力并传导到两岸的地面支撑点?知道吗?水流的强大冲击力之下,你这些玩意,早就无影无踪啦。
所以,不懂科学,就不要在这里卖弄,还言之凿凿的浮桥呢?要是有记载,你还可以白活一番。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1-4 23:18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27, 0:45:01发表
又一个以为有吴国在魏国就不比蜀国强大得多的菜鸟诞生了。
哈哈,某菜鸟最关键的是总以为只有蜀国在抗击强大的魏国,而吴国,这个比蜀国强大的盟国却在吃干饭!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1-4 23:24
哈哈,还有一点,某人一直批判司马坚壁不出,但是为何不批判诸葛呢?既然那司马不是对手,不敢出门,就围上去攻打呀!
可惜的是,我们从没有看到诸葛上去围攻那所谓“胆小、无能”、“畏蜀如虎”的司马背水军营。
你要是说司马依托奇险,咱也就不提了,但是司马却在渭河边上的平川地带,无险可依,还是背水阵。真不是被某些人吹上天去的诸葛大人为何不敢进攻?
作者:
檀道济 时间: 2005-11-4 23:34
平心而论,两个绝世智者能够降生在同一个时代,人尽其才,各展所长,是他们的大幸。重要的是斗智的过程,至于结果,诸葛亮、司马懿都不操心,我们就不用争个头破血流了吧。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5-11-4 23:37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1-04, 23:24:03发表
哈哈,还有一点,某人一直批判司马坚壁不出,但是为何不批判诸葛呢?既然那司马不是对手,不敢出门,就围上去攻打呀!
可惜的是,我们从没有看到诸葛上去围攻那所谓“胆小、无能”、“畏蜀如虎”的司马背水军营。
你要是说司马依托奇险,咱也就不提了,但是司马却在渭河边上的平川地带,无险可依,还是背水阵。真不是被某些人吹上天去的诸葛大人为何不敢进攻?
能力有限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11-4 23:48
是呀,其实棋逢对手才是正理,何必非要靠贬低一方来抬高自己呢?关键是抬不高呀。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1-5 11:47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1-04, 23:15:58发表
好呀,可以试验一下,省得你总自以为诸葛只能架浮桥,哈哈!
你以为浮桥是靠弹簧连接的?还什么缓冲受力,什么YY,胡白活!
浮桥的各段依靠什么连接受力并传导到两岸的地面支撑点?知道吗?水流的强大冲击力之下,你这些玩意,早就无影无踪啦。
所以,不懂科学,就不要在这里卖弄,还言之凿凿的浮桥呢?要是有记载,你还可以白活一番。
又来搞笑了。
水流的强大冲击下?浮桥要正面承受水流的强大冲击?你不是胡侃,你是在幻想了你。你以为浮桥是固定桥?
浮桥可以随水波动,这就已经是在做缓冲了,而连接浮桥的两端在受力想能让浮桥被压到暂时脱离水面(三方受力的结果,浮力,冲力,和缓冲,结果只会向上抛),在上抛中,浮桥可以暂时性的脱离浮力和洪水的冲力,但仍然受着两端连接的张力而又向前抛回复原状态继续对水流做缓冲状态,当然,对一个物理小白说这些他当然不会明白。
还河里有桥,如果那种桥的桥墩都冲不垮还能冲垮浮桥就真是超级玩笑了。当然,有无桥墩都不知道就假设有桥墩的人确实很牛很牛,还能理直气壮呢`~
我至少不违背,不需要在原句上加些什么,而你,还要原来就有桥,还要有桥墩能完整留下(FT~`这绝对是天才),还要洪水降到了原桥墩下面。就这三个条件原文中没一条说到。
而又把自己看的钢筋混凝土工程承受洪水的现象搬到一千八百年前,您不仅在军事历史考究上创造了一千八百年前的空降技术,还在这一千八百年前给安了条钢筋混凝土的桥,确实了不起呀!~~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1-5 11:53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1-04, 23:18:11发表
哈哈,某菜鸟最关键的是总以为只有蜀国在抗击强大的魏国,而吴国,这个比蜀国强大的盟国却在吃干饭!
这个比蜀强大的盟国确实在吃干饭,因为人的问题。之前被打跑也罢了,现在这个更强大的吴国流行被吓跑还真是够有“帮助”的。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1-5 11:59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1-04, 23:24:03发表
哈哈,还有一点,某人一直批判司马坚壁不出,但是为何不批判诸葛呢?既然那司马不是对手,不敢出门,就围上去攻打呀!
可惜的是,我们从没有看到诸葛上去围攻那所谓“胆小、无能”、“畏蜀如虎”的司马背水军营。
你要是说司马依托奇险,咱也就不提了,但是司马却在渭河边上的平川地带,无险可依,还是背水阵。真不是被某些人吹上天去的诸葛大人为何不敢进攻?
咦?难道某菜鸟见过人说诸葛亮除了能让司马懿龟缩外还能攻破司马懿的营寨不成?嗯,我确实没见过有兵力相当时又没经过野战胜利就会发生一方围困另一方的,难道燕大人发现过?
作者:
圆桌博弈家 时间: 2005-11-5 12:24
原帖由青蓝于2005-11-05, 11:53:45发表
这个比蜀强大的盟国确实在吃干饭,因为人的问题。之前被打跑也罢了,现在这个更强大的吴国流行被吓跑还真是够有“帮助”的。
就凭诸葛亮领导下蜀军的水平,不可能有吴军石亭那样辉煌的胜仗,只有以粮尽为由退兵的份。怪不得明帝说吴军一退,诸葛亮胆裂的话了。不但胆裂,还病死了,哇哈哈哈。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11-5 12:28
石亭?嗯,在陆逊孙权的领导下,永远也达不到三郡叛变,陇右倾危的水平。
至于胆裂这话,够YY了。历来我只听过诸葛亮早就病困了,没听过诸葛亮在孙权退后胆裂,病死了。
作者:
赵哪个云 时间: 2005-11-5 13:45
原帖由
燕京晓林于2005-11-04, 23:09:55发表
原帖由赵哪个云于2005-10-26, 1:45:55发表
[quote]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23, 1:46:29发表
又来想当然?
老兄好像是生长在水边的。大概不会不知道桥面对水的阻力远远大于那细小的桥墩(相比而言)。难道你没有看到过很多桥梁在洪水过后只剩下桥墩还在河里吗?
司马当然是因为水涨才进攻。但是你没有搞清楚司马并不是因为水涨就要进攻,而是因为水涨冲毁了联系主力的桥梁,才发动的进攻。
你应清楚山洪是怎么回事吧?这种从秦岭上突然冲下来的山洪,不可能一直是这样的势头,当然一开始冲过来导致桥梁断掉的是洪峰,此后,水势就逐渐减小了。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可以架桥的缘故。
如果山洪还在猛烈地冲击下来,你以为这种根本没有支撑,只靠浮力的浮桥能架的起来吗?
哈哈哈~~~
笑死,想当然??想当然的是燕老您吧~~
因为燕老您曾经见过有被冲垮了桥面还留着桥墩的情况,所以那条毫无记载的武功水上就必定也有一条被洪水同样冲垮桥面但留下桥墩的桥??而且还一定是山洪冲垮的???
在燕老您自己看来,这个反而不是想当然却是真理了吧!!!
山洪??燕老您又从哪里肯定出这么一场猛烈的山洪来啊???
您这就又不是想当然了???
另外多说一句,俺确实是住在水边,见过的洪水更不少,一个多月前就来过一场。而以前在我们这里还没有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之前,我们这是只有浮桥的,而即使发了洪水,俺这的浮桥可不象您老想象的那样,洪水一来就垮掉。反而是正常地浮在水面,连接两岸的,除非洪水是在来得太大太猛~~
哈哈,我最喜欢你最后那一句,足够了!
这种太大太猛的洪水自然会冲毁浮桥,可是你们家现在的大桥,就是大洪水也不会被冲毁地!
总算有人看到桥墩还在水里了,不错,还不像青蓝那人,连看都没看到过。
至于说到诸葛所架的桥,我一直认为不能确定是浮桥,也可能是有桥墩的桥。请注意我一直在用可能这个词,而不像某些人,总是自认为无比正确,想当然地给诸葛的桥定性。 [/quote]
呵呵~~~
您老的那句‘想当然’,俺消受不起,原句奉还!
首先,没有记载武功水上有那么一条有墩有柱的桥,您老脑袋里变这么一条桥出来,不是想当然是什么?
其次,更没有记载来的那场洪水的规模怎么样,您竟然可以定性为山洪?而且您老还规定这山洪的规模必须不大不小,既不能大到把整条想象出来的桥一点不留地冲走,也不能小到对这条YY桥没什么影响,而是要刚好会把桥面冲走,留下桥墩(前提还必须是你想象出来的那条桥是存在的)!您老这想当然,已经到无与伦比的地步了!
所以,敬请燕老您下次在把别人定义为‘想当然’‘死要面子’‘盲目崇拜’等等之前,还是先审视一下自己吧!
哦,终于说出不能确定了吗?
这样很好,有进步啊!
按照史料记载来说,诸葛‘无中生有’地建一条浮桥的可能性,远比你那要满足N多毫无记载,而靠想象来提供必须条件的桥的可能性要高得多~~~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5-11-9 10:27
原帖由圆桌博弈家于2005-10-23, 20:53:18发表
群臣以为大将军方与诸葛亮相持未解,车驾可西幸长安。帝曰;“权走,亮胆破,大将军以制之,吾无忧矣。”遂进军幸寿春,录诸将功,封赏各有差。
在明帝眼中,诸葛亮的威胁远远小于吴国的进攻。
所谓“在明帝眼中,诸葛亮的威胁远远小于吴国的进攻。”
这个论调是要吃反弹的 :群臣以为大将军方与诸葛亮相持未解,车驾可西幸长安。在群臣眼中,诸葛亮的威胁远远大于吴国的进攻。
我们来看看魏国裁判的计点:群臣都判诸葛亮优势,否则西幸做啥?明帝身为主裁判,与一众小裁判意见相左,但是请注意“权走”这个前提,权不走的话,“大将军以制之,吾无忧”的后话便出不来。就是说,没有权走这个前提的话,则亮胆壮(对应胆破),西线显然是做不到无忧的。
魏国自己N小票诸葛优势,明帝的一大票投的是有前提条件下的均势。总结:诸葛形式略优。还是客场挑战,占了魏国地盘和人口(少量)。
不知道这个有什么可争的?
作者:
acceehi 时间: 2005-11-9 10:38
让有能耐的人施展不出能耐。这才是司马仲达面对诸葛的高明之处。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5-11-9 11:20
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
司马不是第一次用这个战术了,和五丈原相对照,如出一辙,有可信度。司马与诸葛的对垒不是逼近寻找战机,而是如此思路:一、不肯战(为什么,不便臆测,反正就是不肯);二、对梯级纵深布防没信心,怕被各个击破;三、又不肯战,也没信心守,还不能退远了弃地失职,真是难题,结果创造性的发明了进逼对垒而不战的新式战法。这个战法的好处是:重兵集结,有安全感;逼近敌军,使敌人也不敢分兵出去掠民略地。
针对诸葛亮要病死的史实来说,这个战法使司马成为最后的赢家(废话。历史写在那里,大家都知道他是赢家。问题是司马自己也象我们一样看过历史的答案?没看过的话,他对他这个希奇战法,自我打分能打出什么分来?很聪明,很优秀,还是很无奈?)。
针对当时蜀国以弱小国力屡屡挑战强大敌国的局面来说,魏国的西线打的很一般,一点也谈不上漂亮。尤其是五丈原这一次,很消极,兵力未见弱势而失地不能收复,诸葛亮不死的话,相持久了失民心堕士气的是魏国。
作者:
煲呔曾 时间: 2006-2-6 05:05
兵聖克勞塞維茲說:「榮冠只賜給最後的勝利者,中途的得分總和縱然勝過敵方,也無任何助益。」
以上可算兩者競爭的總結。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