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初唐随笔之六:唐代的绝代双“娇” [打印本页]

作者: 扶楠    时间: 2005-5-7 00:57     标题: 初唐随笔之六:唐代的绝代双“娇”

初唐随笔之六:唐代的绝代双“娇”——长孙皇后和则天皇帝

唐代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朝代,那个时期的女性在中国历史上是最解放的,体现在各个方面,因之,唐代不但男子英才辈出,而且还出了绝世双“娇”——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和历史上的“千古一后”。
有人曾经评过,说如果对应千古一帝的评选(当然事实上不可能有个全民投票选哪个是千古一帝),再来个千古一后的评选,那么长孙皇后当选的概率是很大的。纵览中国古代的皇后们,像有名的吕雉、窦太后、卫子夫、贾南风、独孤皇后、长孙皇后、马皇后乃至慈禧太后(皇后是没当成,但太后好歹也是个“后”)……太多了,但真正以贤德著称的却没几个,而且很多当皇后时没什么名气,但当了太后却颐指气使起来——像窦太后,当皇后时倒没见怎么样,而当了太后之后,便有了“资本”,连皇帝也不敢管她。看现在电视上把她渲染的多厉害,可事实上,窦太后也没有什么政治才能,和一个普通的老太太没什么区别,若说心计城府,其实她还不如王娡(也就是汉武帝的母亲),和吕后更没法比,吕后虽然狠,但是政治才干至少手腕是有的。把窦太后捧起来,纯粹有点偶然。卫子夫可惜最后不得善终。贾南风,一个著名的丑皇后,败家误国,西晋之所以灭亡的比较快,不能不说她出了很大的力。另外,独孤皇后固然有些才干,只是她的善妒却更出名,尤其是她还曾把皇帝杨坚气的独自一个人跑到野外生闷气,大臣们好说歹说才劝回来。马皇后倒是不错,只是她所能起到的作用却着实太微薄了,比方说她“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可事实上,朱元璋杀人之多却是出了名的。慈禧就不多说什么了,如果她要是能选为“千古一后”,那真是I服了you……
唔呀,废话不再多说,该咱们的主角闪亮登场了。
古时历史不大注重记录女子的名字,像《汉书》里有很多“姬”也并不是本人真名,当然不排除真有叫“姬”的。但像吕雉、王娡的名字记的这么清楚,毕竟不多。长孙皇后的名字也没有记下来,比较可惜,那么下文为称呼简便,就以姓代名了,称之为“长孙”。
长孙皇后是长孙无忌的妹妹,两兄妹小的时候父亲长孙晟就去世了,于是母亲只好带着孩子回到了哥哥高士廉的家中居住。而长孙晟在世的时候,就基本上把女儿的婚事定了。《新唐书》写他哥哥长孙炽因为知道窦夫人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猜测她一定会生出了不起的孩子,所以劝他弟弟“不可以不与之为婚”;《旧唐书》倒是没有这段,而是说高士廉因看到李世民,觉得这个孩子将来会很了不起,于是便把外甥女许配过去了。——只是长孙炽和高士廉既然都看出来李世民将来有出息,但都是把别人的孩子嫁了过去……
长孙嫁给李世民的时候才十三岁,大概也就是初一初二的意思吧,不过当时李世民也不大,是十六岁,最多高一。在现在来说可以算是“早恋”,不过在当时却是很正常的。只是有个问题,李世民的母亲窦夫人去世的时候,他好像也是十六岁。两件事哪个在先已经无法考证了,推测应该婚事在前,否则不符合守孝的规矩。不过这一年李世民可真够忙的,据说雁门那次炀帝被围,十六岁的他就去雁门从军小露了一手……然而这件事的可信度却不高,但作为写小说的素材倒是可以参考。后来长孙有一次归宁,结果舅舅的一个妾居然看到她的门后有匹二丈高的大马,吓的不轻。于是就占卦吧,占出来遇坤之泰,“女处尊位,履中而居顺,后妃象也”。要说准的确够准,不过现代人们对此类事物抱的态度大多是认为迷信,是后人写史时神化的。很多时候是这样,但是也不能一杆子打死,像武德九年那次太白经天,应该是确有发生的,一来天文志上也这么写,二来后来太宗也曾有些埋怨的对奏此事的傅奕说:“你老兄前面奏的这事,差点把我干掉……”长孙所遇到的这件事,可能是真的,反正天下大乱,凡是贵族都可能会遇到几个占卜者说他们是大贵之像,只不过没应验罢了。像李密,他和那个“桃李子”的歌谣可以说贴的最近,但也是大的反王当中最早被拉下来的。
后来到了唐朝时长孙首先是成为了秦王妃,这一时期她的作用主要就是“孝事高祖,谨承诸妃,消释嫌猜”。然而平日这么温柔恭谨的一个女性,玄武门之变时还亲自慰勉众将士。有一说李世民事变时是把她带到了玄武门的,当然这可不是把她当作女将军来用,也很难想象长孙拿着刀剑在众军中挥舞厮杀。不过那种场面一般女子多半是看不到的,一旦看到不知道要怎么大呼小叫——不知长孙当时什么反应,但联系她亲自慰勉将士的镇定,应该不会很失态,长孙的确够坚强。从记载来看,秦王府后来遭到冯立等人的围困陷入危机,反倒是在玄武门的李世民相对安全一些,也就是说,看起来危险的地方实际上反而安全。另外,如果事败,也方便两个人一起死——不用我说,估计你也能想起来常听到的一句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谓夫妻情深就是如此。想象一下如果事败,两人双双自尽,唔呀,可不亚于项羽和虞姬哦,感人感人……不过当时乱糟糟的,长孙纵然不会披挂上阵厮杀,但也得穿得利落安全一点,所以多半还是得穿上铠甲至少是细铠,也就是说,我们亲爱的皇后此时一定是非常英姿飒爽的……
再后来,随着李世民短时间内由秦王到太子再到皇帝,长孙自然也是步步高升,由秦王妃到太子妃再到皇后,终于应了那个“遇坤之泰”的卦。
当政的李世民有些事情想和妻子商量,但长孙主动的放弃了参政的机会。嘿嘿,也不用给长孙扣什么封建道德的帽子,把现代的说法扣在古人的身上是不现实的。长孙实际上也并不是真正的什么都不管,像魏征有一次惹得唐太宗生气到恨不得杀了他的地步,要不是长孙皇后“上有贤君,下有贤臣”的这么劝,虽说多半也会自己消气,但还真不会那么快。此外,看到历史上外戚最后多无好的结局,长孙也非常明智的劝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辞职,同时也劝李世民不要给长孙无忌高官。似乎是为了印证长孙皇后的正确,后来长孙无忌最终还是被迫自杀了。不过这与他是外戚的表面现象关系还不大,主要原因是长孙无忌是托孤重臣,难免有些把持朝政,权倾朝野,又与武后不和,这样当然危险了。
长孙皇后是一流贤后,而且也非常有才,写过《女则》。后宫中有了长孙皇后,李世民省了不少的心,而且有时他发火,长孙皇后都能婉转的劝止,于是“宫壶之中,刑无枉滥”。而且,她待人又是非常仁善的,对后宫MM们颇有照顾,很受爱戴。所谓标准的母仪天下,就是这样了。
只可惜,现在有些人只注意到了她的贤惠,而忽略了皇后与皇帝的爱情,更有甚者,因以前有部电视剧里发展了杨妃这一条线,因此惹得有些MM们真的以为李世民最爱的其实是杨妃,但是查阅历史的话,如果不是生了李恪,那么新旧唐书都懒的写上她一笔。反倒是《资治通鉴》里记载有一次太宗想要立曹王李明的母亲为后,只是因为她过去是齐王妃的身份而罢休。这是见于史册的,另外一位是考古考出来的,即韦贵妃,按后宫等级来说,贵妃是皇后以下最高的,可见也十分得宠。但如果说感情最深厚的,那么非皇后莫属。李世民和长孙的确是患难夫妻,宫廷斗争中是,当了皇帝皇后以后也仍然是,就连生的病都一样,都是“气疾”。大约贞观十年左右,李世民病了一年,长孙皇后随身携带着毒药,准备万一丈夫有个三长两短,自己义不独生。其实殉节这套东西是经过程朱理学之后到明朝到达高峰,唐朝反倒是不怎么讲究这个的,这完全可以说是因为长孙对李世民的爱而致。不过后来李世民的病好了,但一直也病着的长孙却加重了病情,终于于贞观十年去逝。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对她十分思念,像以前曾提过立台一事,只是魏征老儿不解风情,硬是逼着太宗把台毁了。
长孙皇后可以说很完美了,几乎找不出来缺点。不过她死后他的三个儿子,两个因争位而罢黜,因此难免有人批评她教子无方。但实际上这也不单纯是教子有方无方的问题,李渊把几个儿子都调教得十分厉害,可是最后仍然避免不了一场争斗。其实长孙生前对孩子们管教还是很严的,太子承乾的乳母说东宫的器物少,要求添置几件,长孙皇后说:“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可见她并未宠着孩子们。另外,长孙在世的时候至少还是相安无事,只是后来孩子们都长大了,必然会有权力方面的争夺,这不可避免,批评长孙教子无方没道理,批评李世民教子无方也不公平。何况,哪个朝代没有争皇位的事呢?
要说立储更乱的当属李治和武则天了。反正就四个儿子,太子轮流当之后,皇帝也是轮流做,可当来当去,最后皇帝玉玺还是跑到了他们母亲的手中。
武则天的事迹可以说是自力更生艰苦历斗白手起家的典型,她后来的地位权力无疑都靠她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只是有些手段在我们看来,未免有些狠。通鉴里写的清楚,“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为了自己的地位,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得不忍心杀掉。对这件事,为她辩解是没有必要的,以此来批评她也不客观。既然史书上记下了这一笔,要想推翻事情的存在,说什么“这件事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发生过”,靠的也只能是臆断,再者说,像武则天那样的女子,这样的事情还是可以干的出来的。但毕竟她当时处境并不是很安全,而如果她自己尚不得保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即使活下去,只怕结果也未必会好,所以为了更高更稳固的地位,武则天不惜用这种手段嫁祸于人。然而古人都有其局限性,如果换作别人在她那个处境下,只怕也得这么做。回头看看萧淑妃的女儿吧,年龄很大才得出嫁,而且也是将就了事,武则天根本就没打算让她们过好日子——可见当年的仇怨是多么的大。那么反过来说,如果得势的是王皇后和萧淑妃她们,武则天的孩子们也不会过得十分幸福。
宫廷中就是适者生存的地方,像武则天就生存了下去,如果没有狠劲是办不到的。她有一次在太宗面前驯马,就很能体现其性格,最后如果不能驯服马的话,那么即使再好的马,也是没有用的,干脆就杀。这和朱元璋的“士不为己用则杀”的意思是一样的。不过太宗不喜欢这种性格的人,尤其还是女人,这和长孙皇后的温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可你要说哪个好哪个不好,也不一定,反正可说是两个极端了。也正因此,实际上太宗时期武则天并没有像有些书中写的那样得宠。应该说,李世民自己就是非常刚强(但不残酷,至少他没有杀掉当时在大好形势下还要归隐的王绩)的人,他比较欣赏的是像皇后和徐惠妃那样的温柔女子,倒是李治性格比较温和,而武则天性格则是刚强的,所谓性格互补就是如此。
武则天除却果断,还十分有心计,这就不是一般的厉害了。《红楼梦》里曾有人这样评价王熙凤: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无论哪个朝代出来个厉害的女角,基本上这句话都能适用,但真正能让男人万不及一的,则首推武则天,原因是她还着着有些男子都没有的气度。骆宾王的千古名篇《讨武曌檄》写的很有气势,同时把武则天也贬低到了极点——当面被人这样揭短,尴尬自然是有些了,如果不觉得不好意思的话,那脸皮也是太厚了。于是,一句一句这么念着,一句一句这么尴尬着……突然,结尾了,武则天也许早就盼着快到结尾,但是当她听到“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时,文章的气势与文采令她折服了,或许欣赏更多于尴尬,因此她问作者是谁,答曰:“骆宾王。”——“这是宰相的过错啊……”这篇檄文能流传至今,不能不感谢武则天当时没有禁锢此文,而看过了明清的文字狱后,也不能不令我们佩服她的胸怀。
武则天虽然是个女强人,但也总有女人的一面。现代很多电视剧里只强调了她政治上的一面,却忽略了她作为女人的本性。小时候台湾有部电视剧《一代女皇》,里面潘迎紫演的武则天,前面清丽可爱,后面的打扮却是不敢恭维了,气势是有了,但是也实在很吓人的,偈潘迎紫那么漂亮的人,居然给画成了那个样子……大陆拍的《武则天》化妆倒是正常了,只是就像上面提到的那样,有失偏颇,但最后有一点挺有意思,就是老了的武则天让上官婉儿穿上她年轻时的衣服,然后突然说:“我年轻的时候比你漂亮多了……”武则天还会这样说?可能你的第一感觉是觉得有些好笑,但这却一下子把武则天拉回到了人间。女人总是希望是自己漂亮的,武则天就是再像个男子,也只是像而已,毕竟她还是女子。武则天年轻时一定十分漂亮,从那画像来看,有点典型唐朝“美人”的意思,但是古时的画像只怕大多数情况下作不得真,别人不说,你去翻翻初中时的历史课本,看看司马迁是什么样子的,就可以想象古时的画像会有多真实。因此,虽然武则天经过细心打扮之后坐在那里,郑重的等着画师给她画像,可是画师“斜睨”(也许不敢斜睨,但是瞥、瞟等词就更不合适了……)着看了她两眼,依旧按照自己应该画的模样画了起来——我猜那时画像是有个标准的,有一次看某个版本的唐代皇帝画像,里面的人基本上就是两副面孔,一个是李渊式的,一个是李世民式的,不过两式区别也不大,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唐代皇帝都是他们的子孙嘛,为了体现皇帝血统之纯,所以他们必须得长的像祖先,幸好那时人们还不知道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何物……那部《大唐情史》我是没兴趣看的,但看到了一个镜头,恰恰赶上画师为高阳公主画像那点。这里面的高阳太过愤世嫉俗,但这个地方的牢骚发的倒是正确,她说什么忘了,反正就是说画师画的不像。呜呼,这地方有点跑题了,咳咳,说到哪了?对了,这样的武则天才更真实一些,不过这几个武则天似乎都不是太称人意,反而《大明宫词》里那个配角的武则天受到好评更多,虽然戏说成分大了,但武则天平易了一些,离着人的距离也近了,但依然保持着女政治家的风度,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武则天?
前面说到小公主的事情,而后来,李弘、李贤的死,武则天也都有嫌疑。不过,李贤赋的诗“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搞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报蔓归”,真的起了作用,后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最终得以保全。也许,这和他们两个比前两个无能有关,又也许,真的像李淳风劝李世民时说的那样,三十年后,那个老人也许还会有些慈心的……总之,武则天废了中宗李显,又从儿子李旦手中接过象征权力的玉玺,开创了一个女皇时代。
我不愿把周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朝代,因为我太爱唐朝了,不忍心破坏它的完整,我有时甚至有些讨厌武则天,可是想想,也真是无聊呢,自己又不是唐朝的遗老遗少……
当皇帝的时候,武则天已经六十六岁高龄的老人。如果是个男皇帝的话,这个年龄可真是爷爷级的了,像清朝登基年龄最大的是雍正,也只是四十五岁,很多皇帝甚至还没活到这个年龄就死了。道理很简单,武则天是女皇,即使在开放的唐代,这也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跨过很多的障碍,耗去了她太多的青春,终于在垂老之时,迈向了人生的顶峰。
人总有更老的时候,总有死的时候,那么武则天也要面临着立储的问题。究竟是立儿子呢,还是立侄儿呢?这就得感谢狄仁杰了。狄仁杰很清楚的告诉武则天,如果立侄儿,将来姑祖母的后人们就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了,那么,只好把她请出宗庙;立儿子的话,那么千秋万岁配食太庙。经过几番劝说,武则天终于决定立儿子李显为太子。最后,让位给李显的武则天令去帝号,仍称自己是则天皇后,死后,仍和自己的丈夫李治合葬,也因此乾陵成了一座埋葬着两位实际独立当政的皇帝的陵墓。山不转水转,自己一辈子想转出这个圈子,可最后却仍无法摆脱自己是李家媳妇的身份,不知武则天那一刻,脸上曾否有过一丝苦笑?
其实,除这双“娇”之外,还有一位“皇后”也比较特殊,就是李渊的夫人窦氏。窦夫人没有等到李家得天下的时候,“太穆皇后”是死后加封的。她是北周公主的女儿,从小就很聪明,所以她的父母不肯把女儿轻易嫁出去,便设一个孔雀的屏风,如果有人三箭内射中孔雀两眼的话,那么便同意婚事。此法其实也有弊端,如果来了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怎么办呢?又或者,公子当中没有人能够有此箭术,也是伤脑筋的一件事。还真是应了“有缘千里来相会”,幸好李渊的箭术还是有准星的……
窦夫人生的几个孩子,的确都很出色,比如平阳公主,也是位女中豪杰,现在山西那里娘子关仍是重要的风景区,据说就是当年平阳公主把守的地方。窦夫人也很有才学,她摹仿李渊的笔迹,竟能以假乱真。李世民酷爱书法,其实就是受了母亲的影响。窦夫人也很有见地,她建议丈夫把自己得到的几匹马送给炀帝,可是李渊当时没有听,后来窦夫人去世,李渊为了摆脱自己面临的困境,想起夫人过去的话,便依计行事,结果果然做了将军,由文官而为武将,手中有了兵权,也就是有了发家的资本。于是他哭着对着儿子们说:“要是早听你们母亲的话,我早就当这个官了……”
李渊对窦夫人还算是一往情深,尽管他后来有若干嫔妃,但却不再立后,这不能不说,是与对妻子的怀念有关的。唐代的帝王对自己的正妻都比较重视,遍查唐史,只有穆宗有三位皇后,其他人基本上都控制在一两个之内。即使是玄宗那样宠爱杨氏,也只是立她为贵妃,却自始至终没有立为皇后。这个传统大概和高祖太宗作了好榜样有关,因此有唐一代,虽然宫闱之事比较乱,但皇后还是宁缺勿滥的。
李渊不再立后,或许其中也有政治原因。李渊被几个儿子搞晕了头脑,如果再立后的话,那么新皇后的儿子也要加入争储大军,自己可就真吃不消了。这是皇后不在,如果皇后在的话,又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窦夫人生前是最喜欢的是次子世民,四子元吉则是像貌丑陋,窦夫人有点受不了自己居然会有这么难看的孩子,甚至都不肯喂奶给他。窦夫人虽然是位很有见地的女子,但这时却体现出来像春秋时武姜一样的任性。武姜就是因为生长子寤生时难产而厌恶他,偏爱另一个儿子,最终导致兄弟相残。如果再联系同样疼爱次子杨广的独孤皇后在废立太子问题上起到的催化作用,那么,窦夫人将扮演的角色,多半和她们差不多。可是历史往往超出人们的遵循的逻辑,不然又哪里会出现那么多的偶然?李渊能吸取隋文帝的教训而不肯改立太子,那么窦夫人又何尝不会吸取教训反而压制李世民呢?总之,如果窦夫人在的话,那么变数是很大的。
除了李家的媳妇,李家的公主也都比较有意思。前面提过了平阳公主,李渊的女儿其实很多,但嫡出的就这么一个。历史上汉武帝的姐姐也是平阳公主,但比李渊的这个女儿差了很多。李渊其他的女儿,如果不是武德年间生下的小公主,基本上都是李世民的姐姐,而那些小公主,怎么说呢,有的命运有点糟糕,被二哥用去和亲了,而太宗自己的女儿却没有一个嫁到蛮夷之邦的。有时想,难怪太宗对和亲这么开放,因为他从不嫁自己的女儿,比如有名的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史书写是宗室女,出嫁时由李道宗送去,松赞干布见到他,“执婿礼恭甚”,因此人们多由此认为是李道宗的女儿。不过唐朝的和亲和汉朝前期的和亲是有所不同的,简单来说,汉的和亲被迫的,而唐的和亲却是主动的,是以武力征服为基础的,还以吐蕃为例,文成公主和亲就是在打败他们之后。小时候不大理解,既然都打败他们了,又何必再派公主去和亲?不过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现在也是似是而非懂,据说主要是为了加强巩固关系,这种先打后拉的手段是比单纯的强攻更具效力的。
除了和亲的公主,其他的大多数都基本平安的过着一辈子。对了,想起来李渊有个同母的妹妹,比李渊还长寿,一直活到了永徽年间。皇帝的女儿是公主,皇帝的姐妹是长公主,皇帝的姑母是大长公主,皇帝的姑祖母是……也不知高宗是怎么给她加的封号,好在高宗时间够长,不然到了下一辈都不好称呼她了。
和亲的、平安的都算过来了,如果还要再算的话,那么就该数数不平安的公主了。早夭的公主中,李世民对晋阳公主十分痛惜,她是长孙皇后的女儿,母亲死时年龄太小,很可怜。她本来有望继承父亲的“书法事业”,她临摹的太宗的飞白书竟也能以假乱真。但可惜的是,这位未来的女书家死的时候才十二岁,害得她父亲伤心难过了好多天,然后突然发现自己变得多愁善感起来。下面,就是非常有名的高阳公主,不想提那个《大唐情史》,把高阳演的太过了,高阳是非常傲气,但不是愤世,她的母亲正史也并未记载下来,应该说电视剧里演的实在是猜测的成分居多了。她嫁给房遗爱是有些委屈的,为辩机(顺便说一下,这个辩机多半也没有这么复杂的来历)的风度才识迷倒也是正常,不过一旦这种倾心趋向了“形而下”,就不正当了。辩机因此而被腰斩,太宗一气之下,这种酷刑都动用了,可见生的气很大,对着心爱的女儿也发起火来,最后父女关系搞的比较僵,甚至太宗死的时候高阳都没有哭。高宗之时,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因而被赐死。另外,这还连累到了吴王李恪等人,一下子死了好多朝廷亲贵,算是高宗时期比较大的一件事了。高宗的女儿本来就不多,两个是萧淑妃的,而另一个则是集父母之最爱于一身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唐代最有权势的公主了,她很像她的母亲,最后又是悲剧收场,这样的人物,如果不拿来做文章实在可惜。前几年的《大明宫词》中,那位集一切美德于一身的太平公主看着实在虚假,真实的她可比这个狠多了,武后中宗时期其实是比较乱的,太平在此时确实对国家的安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很难说她是为了国家,实际上她是有个人野心的。武则天的成功,吹皱了一池春水,像中宗的韦皇后也想做第二个武则天,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更是梦想着做皇太女……那么,继承了武则天衣钵的太平,有这种想法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是没想到,睿宗在这个问题上还算明智(中宗其实也并不十分糊涂,如果他真立安乐为太女的话,也就不会死了),或者说不明智也不行,因为李隆基是个比太平更厉害的角色。太平公主平生做的最错误的一件事就是派术士对哥哥说:“彗所以除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大家也许还记得以前提到过傅奕曾对李渊说过太白经天的事,李渊差点因此杀了李世民,那么太平公主当是想借此事打击李隆基。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李隆基实在应该感谢自己的好爸爸,连政变的事都省了,直接因为这句话而下定了传位的决心。太平心里一定气恼之极,而且也十分尴尬,可是生米煮成熟饭了,怎么办?如果她要是老老实实的当她的大长公主,至少在睿宗在世的时候,李隆基还不至于对她怎么样。但是谋反,则是谁也帮不了她了。至于那个裹儿安乐公主,则死的非常之惨,她们母女二人志大才疏,另外,她们的错误还在于不该这么早就扔掉了自己的靠山唐中宗。但是韦氏跟着李显,也的确受了不少的苦,只可惜她要求的回报已经超出了她所能得到的范围。
至此,本篇可以结束矣。可惜的是,杨贵妃生活在盛唐,这里就不提了吧。原本是想只写一写题目中的绝代双娇的,结果后来又不由自主的多写了这些人。看起来,本文叫“初唐的女子们”似乎更合适,罢了,就不改了,毕竟还是双娇占了重头戏呢。总之,没有套上枷索的大唐的女子们,在大唐灿烂的天空下,或清丽,或妩媚,或温柔,或刚强,偶尔也会露出些许狰狞,但无论是清丽妩媚、温柔刚强,都是丰富多彩,决不会使你有乏味之感。或许,这就是唐朝赋予她们特殊的魅力?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4:23 编辑 ]
作者: 王佐之才    时间: 2005-5-7 03:04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男权社会,一个女人要想出人头地,甚至于飞到龙之上,除了机遇外,必须具备两点:一个是美貌,另一个是才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峨嵋工谗”的武皇就是一个例子,满清一代妖后叶赫那拉.玉兰也是一个例子,当然这个例子离我们并不遥远。至于一代红后李云鹤就不提了。

 女人是感性动物,男人是理性动物,实际上这句话颇有问题。有的时候,男人与女人会发一个错位,男人是事业理性,婚姻感性;而女人是事业感性,婚姻理性。有心计、有手腕、有权谋的女人如武后,慈禧者就是依托自身条件,利用理性的婚姻实现了非凡的人生。这个经验即使放在现代社会,也不过时。

 至于唐代贵族妇女,我觉得是中国历史上个性最为鲜明的。有唐一代,名女荟萃,尤其是大唐公主,更可大书特书。唐代的公主无疑是最有名的,平阳、高阳、文成、太平、安乐、永泰、金城、各具风采,别有风韵,把其他时代的公主、帝姬、格格全比没了。建议可卿写一个大唐公主传系列,肯定受欢迎。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5-7 11:22



QUOTE:
原帖由孤江争鸣于2005-05-07, 11:18:51发表
仁兄摘的还是写的?反正写得不错

1、楼主是郡主,不能叫“仁兄”。
2、楼主标明是原创,当然是自己写的。(转帖冒充原创是要被砍的~~)
3、最后一点你对了,“写得不错”
作者: 扶楠    时间: 2005-5-7 12:45

多谢建昭兄。:)
其实真的想写写杨贵妃,但限于题目是“初唐”,只好作罢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5-7 13:11

郡主对女性多写些,唐代的女强人很多,到宋之后对女性的压抑较多,很出彩的人就少了。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5-7 13:23



QUOTE:
原帖由旁观者于2005-05-07, 13:11:25发表
郡主对女性多写些,唐代的女强人很多,到宋之后对女性的压抑较多,很出彩的人就少了。

倒也有几个传奇人物如李师师、柔福帝姬一类的。
作者: 狄人杰    时间: 2005-5-10 10:52

最后,让位给李显的武则天令去帝号,仍称自己是则天皇后。
————————————————————————————
本名媚娘,登基后改名(明空,zhao),“则天”两字是后来的事情吧。没记错的话,玄宗时给武后上尊号(谥号?)“则天大圣皇帝”。
作者: 扶楠    时间: 2005-5-14 19:26



QUOTE:
原帖由狄人杰于2005-05-10, 10:52:47发表
最后,让位给李显的武则天令去帝号,仍称自己是则天皇后。
————————————————————————————
本名媚娘,登基后改名(明空,zhao),“则天”两字是后来的事情吧。没记错的话,玄宗时给武后上尊号(谥号?)“则天大圣皇帝”。

“没记错的话”,如果不敢保证,最好查一查书
旧唐书卷六:神龙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上不豫,制自文明元年已后得罪人,除扬、豫、博三州及诸逆魁首,咸赦除之。癸亥,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甲辰,皇太子监国,总统万机,大赦天下。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家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二年五月庚申,祔葬于乾陵。睿宗即位,诏依上元年故事,号为天后,未几,追尊为大圣天后,改号为则天皇太后。

嘿嘿,仁兄果然记的有问题呢
作者: 狄人杰    时间: 2005-5-18 11:22

查了一下资治通鉴,确实是我记错了,向郡主千岁致歉。
作者: 宇文    时间: 2005-5-20 00:33



QUOTE:
历史上汉武帝的姐姐也是平阳公主,但比李渊的这个女儿差了很多。

历史上汉武帝的平阳公主的驸马卫青,比李渊的这个女儿的丈夫却强了很多。
作者: 萧让    时间: 2005-5-20 06:55



QUOTE:
原帖由宇文于2005-05-20, 0:33:05发表
历史上汉武帝的平阳公主的驸马卫青,比李渊的这个女儿的丈夫却强了很多。

柴绍可不弱,招琵琶伎阵前跳舞谈笑退敌,风度才情都是很赞的。不过初唐牛人太多了而已。
作者: festal    时间: 2005-5-26 15:56



QUOTE:
原帖由萧让于2005-05-20, 6:55:57发表
柴绍可不弱,招琵琶伎阵前跳舞谈笑退敌,风度才情都是很赞的。不过初唐牛人太多了而已。

呵呵,的确。人家都说矮子里的高个,可这位柴驸马就要说是高个里的矮子了。既生柴,何生×××××××  太多,都数不过来了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6 20:00

武则天和长孙皇后也能相提并论?

武则天篡权,搞得兵祸连年

后用大肆使用酷吏,屠杀良臣百姓

大耍阴谋,肆养面首

这种人祸乱天下,百死不足以赎罪

晚年被兵变赶下台,可谓罪有应得

临死前树无字碑,还算有点自知之名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6 20:03



QUOTE:
原帖由萧让于2005-05-20, 6:55:57发表
柴绍可不弱,招琵琶伎阵前跳舞谈笑退敌,风度才情都是很赞的。不过初唐牛人太多了而已。

哈哈哈,扔到名将的队伍里,或者谈到对中华民族的功绩

连卫青的背影恐怕都看不到吧
作者: yingzheng    时间: 2005-5-26 20:05



QUOTE: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6, 20:00:14发表
武则天和长孙皇后也能相提并论?

武则天篡权,搞得兵祸连年

后用大肆使用酷吏,屠杀良臣百姓

大耍阴谋,肆养面首

这种人祸乱天下,百死不足以赎罪

晚年被兵变赶下台,可谓罪有应得

临死前树无字碑,还算有点自知之名

长孙不过就是辅助丈夫而已
而且死的很早
又能起多大作用?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6 20:08

史书记载,还是起了很多好作用的,

至少有个劝谏皇帝关于魏征的事情

总比武则天祸乱天下强吧?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6 20:12



QUOTE: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5-05-26, 20:08:01发表

QUOTE: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6, 20:03:46发表
哈哈哈,扔到名将的队伍里,或者谈到对中华民族的功绩

连卫青的背影恐怕都看不到吧

卫青也不见得多厉害

七次出击匈奴,战功卓越,未尝一败,可谓名将

解除了异族对汉民族的威胁,功绩可谓极大,

而且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处世谨慎,奉法守职,为一代将帅的楷模。

不知道何谓厉害?
作者: yingzheng    时间: 2005-5-26 20:16



QUOTE: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6, 20:08:17发表
史书记载,还是起了很多好作用的,

至少有个劝谏皇帝关于魏征的事情

总比武则天祸乱天下强吧?

武则天又不是只有当皇帝的时候才掌权
她当政的时候,上面虽然内乱的厉害,不过底下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影响,还可以的说.
怎么是"祸乱天下"?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6 20:20



QUOTE:
原帖由yingzheng于2005-05-26, 20:16:12发表

QUOTE: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6, 20:08:17发表
史书记载,还是起了很多好作用的,

至少有个劝谏皇帝关于魏征的事情

总比武则天祸乱天下强吧?

武则天又不是只有当皇帝的时候才掌权
她当政的时候,上面虽然内乱的厉害,不过底下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影响,还可以的说.
怎么是"祸乱天下"?

如果不是她篡位,

怎能起兵祸呢?

想想兵祸对百姓的影响就可以知道了

早期底层的人民生活还可以,

是李世民时代打下的基础

至于后期乱用酷吏,大搞株连,死者甚众

不是她的罪过?

更糟糕的是,她开了一个这么不好的头

后来的韦后,太平公主末不想如此,

如果不是李隆基手腕果敢强硬,

还不知道会怎么样
作者: yingzheng    时间: 2005-5-26 20:24

反正我更喜欢阿武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6 20:32

喜欢那是你的事情,

但不能阻碍别人揭露她阴暗的那面
作者: 萧让    时间: 2005-5-27 05:17



QUOTE: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6, 20:12:10发表

QUOTE: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5-05-26, 20:08:01发表
[quote]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6, 20:03:46发表
哈哈哈,扔到名将的队伍里,或者谈到对中华民族的功绩

连卫青的背影恐怕都看不到吧

卫青也不见得多厉害

七次出击匈奴,战功卓越,未尝一败,可谓名将

解除了异族对汉民族的威胁,功绩可谓极大,

而且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处世谨慎,奉法守职,为一代将帅的楷模。

不知道何谓厉害?  [/quote]
彼此环境不同而已。有机会跟没有机会的差别,而不是个人素质的差别。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7 09:59



QUOTE:
原帖由萧让于2005-05-27, 5:17:36发表

QUOTE: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6, 20:12:10发表
[quote]原帖由张建昭于2005-05-26, 20:08:01发表
[quote]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6, 20:03:46发表
哈哈哈,扔到名将的队伍里,或者谈到对中华民族的功绩

连卫青的背影恐怕都看不到吧

卫青也不见得多厉害

七次出击匈奴,战功卓越,未尝一败,可谓名将

解除了异族对汉民族的威胁,功绩可谓极大,

而且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处世谨慎,奉法守职,为一代将帅的楷模。

不知道何谓厉害?  [/quote]
彼此环境不同而已。有机会跟没有机会的差别,而不是个人素质的差别。  [/quote]
呵呵,这么说抹杀卫青的功绩,

不厚道吧?

要这么说,我可以随便说一个人都不比某某差,环境不同,没机会吗?

那个驸马怎么没机会了?又不是出身低微

唐初开国之战,李世民执政期间有匈奴之战,他都没有表现出什么啊

汉朝有汉朝的建功难度,唐朝有唐朝的建功难度,就看个人的能力如何
作者: 萧让    时间: 2005-5-27 10:07

我并没有抹杀卫青的功绩呀,只是说柴绍个人素质不错而已,何来不厚道之言?何况楼主提到的是平阳公主,比起人家丈夫来了。我倒没觉得作为丈夫柴绍哪儿又差了?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7 10:11

引用  
历史上汉武帝的姐姐也是平阳公主,但比李渊的这个女儿差了很多。

历史上汉武帝的平阳公主的驸马卫青,比李渊的这个女儿的丈夫却强了很多。



楼上的MM,俺是针对这个说的
作者: 扶楠    时间: 2005-5-27 10:36

第二句话可不是我说的……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5-27 12:38



QUOTE: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6, 20:12:10发表

QUOTE: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5-05-26, 20:08:01发表
[quote]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6, 20:03:46发表
哈哈哈,扔到名将的队伍里,或者谈到对中华民族的功绩

连卫青的背影恐怕都看不到吧

卫青也不见得多厉害

七次出击匈奴,战功卓越,未尝一败,可谓名将

解除了异族对汉民族的威胁,功绩可谓极大,

而且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处世谨慎,奉法守职,为一代将帅的楷模。

不知道何谓厉害?  [/quote]
说用兵,卫青可以称道的地方很少,还不如自己的外甥霍去病。

QUOTE:
解除了异族对汉民族的威胁

这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么?

另外还请加“暂时”二字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7 12:49



QUOTE: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5-05-27, 12:38:15发表

QUOTE: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6, 20:12:10发表
[quote]原帖由张建昭于2005-05-26, 20:08:01发表
[quote]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6, 20:03:46发表
哈哈哈,扔到名将的队伍里,或者谈到对中华民族的功绩

连卫青的背影恐怕都看不到吧

卫青也不见得多厉害

七次出击匈奴,战功卓越,未尝一败,可谓名将

解除了异族对汉民族的威胁,功绩可谓极大,

而且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处世谨慎,奉法守职,为一代将帅的楷模。

不知道何谓厉害?  [/quote]
说用兵,卫青可以称道的地方很少,还不如自己的外甥霍去病。



这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么?

另外还请加“暂时”二字 [/quote]
霍去病出道的时候,西汉的骑兵队已经完成了从很弱到成形的过渡

此时的卫青早已获胜数阵,匈奴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强盛

自然霍去病打起来要轻松一些

两人面对的难度并不一样

不能因为史记中对战术的记载少就说卫青用兵没有什么称道之处

司马迁作传明显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他认为卫青不败是运气,李广战绩不佳也是时运不济,

这话明显得很不公平。


“暂时去除了威胁”

请问这个暂时是去除了多少年?一直到什么时候?

难道卫青退休以后,匈奴再来打也是他的问题?  

那除非灭族了

后来匈奴的分裂,一支远走欧洲,一支融入汉族,不能不说这是汉武帝在位期间,

对匈奴的打击造成的,而卫青居功至伟

“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么?”

当然不是,任何一场战争的获胜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要这么说世界上就没有名将了

但要看到,卫青长期作为对匈奴作战的总指挥,其功劳不言而喻,战果也明摆着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5-27 13:10



QUOTE: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7, 12:49:33发表
“暂时去除了威胁”

请问这个暂时是去除了多少年?一直到什么时候?

难道卫青退休以后,匈奴再来打也是他的问题?  

你说的是“异民族对汉族的威胁”,这话你自己不觉得很大么?

异民族只有个匈奴?汉族只有个西汉?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7 13:29

我说的是当时的异民族和汉族

难道还要卫青解决乌恒高丽小日本?

好,具体点说,“匈奴”“西汉”没有问题吧?

在西汉期间,主要的异民族就是“匈奴”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5-27 13:47



QUOTE: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7, 13:29:23发表
我说的是当时的异民族和汉族

关键就在于你没说“当时”,我加个“暂时”就是要给你圆一圆。

好了,这个问题打住,已经跑题很远了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7 13:50



QUOTE: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5-05-27, 13:47:21发表
关键就在于你没说“当时”,我加个“暂时”就是要给你圆一圆。

好了,这个问题打住,已经跑题很远了

呵呵,不愧是史区的斑竹大人,

实在是严谨

在下汗颜~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6-6 17:02



QUOTE:
原帖由我自横刀向天笑于2005-06-04, 14:41:45发表
看到武则天,调侃一句。

其实她是数学家,五过则添,就是发明四舍五入的那位大数学家。

这只不过是个规定而已

算不上什么数学家

在科学上,四舍五入是非常不科学的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