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一个女孩眼里的《三国》
[打印本页]
作者:
1984mcf
时间:
2005-4-19 20:47
读《三国》不下三遍了,但都离如今很久了。第一遍其实非读,听外公说书,为幼时好奇所动,听得津津有味。但已懂得闹着外公透露下事,比如“关公后来怎么样了”“曹操死了没有”,已颇懂得些善恶是非。第二遍只为好学,感慨政治阴暗人心险恶,但深“知君子、小人之泽”,爱憎分明,尊汉抑曹,立场坚定。后来高二暑假再读,已觉得不可深究,纯粹只是以局外人的立场,鸟瞰世变,视勾心斗角如同嬉戏,终不肯进入角色。之所以有如此巨大变化,我不想在此多做解释,终归一点:独立思想的形成,乃至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
《三国演义》成著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有关系,他本人有着反对专制统治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三国》正是在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中成著。文人作文有个很大的倾向在于作文以发胸志,罗亦不例外,明代有个叫李卓吾的曾这样评罗,说其“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月,实憾宋事”,这种“倾宋反元”的思想在其作品体现为严重的“尊汉反曹”倾向。作品中提倡忠孝节义是显然的,这与作者的文化背景藕断丝连,关系千缕万缕。一言以蔽之:正是一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渗透乃至于此,正是无限的压抑和局限使人不得独立乃至于此。是这样的,人一旦无助于现实,往往就会依托于灵魂和神,以至力图在无奈绝望之中发掘神以自救,他们认为在人无能为力时,只有神能承担得起对人类的拯救,于是无助有如罗贯中之士开始塑造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说穿了,这不仅仅是罗贯中的宿命,更是整个时代文人的宿命)在《三国演义》中体现为刘备的仁政,孔明的忠贞,关羽等人的忠义,并为此不惜借人反衬,让曹操变得又奸又辣,使周瑜变得气量太狭,正是因为罗神化的描写,比如于关羽则有如关公显圣等不断的粉饰和美化,以至后人给关羽带上了“伏魔大帝关圣帝君”的许多头衔,几乎使关羽享受与孔子一样的供奉。这种尊汉反曹,提倡忠义的正统观念的形成,正是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的映衬,并且在很大一部分支持了当时人民爱国爱仁的热情。
当然作品更是借此抒情乃至宣泄的作者的思想或者说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这也正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之所以第三次以至后来读《三国》不肯深究,以好武戏读就缘于此,因为《三国》让我看到了罗贯中的无奈,和感受到了作为读者我的失望,甚至这种无奈和失望可以深探到对整个封建主义的无奈和失望,在此愿以关羽为例。
在《三国》中,笔墨次于刘备、孔明、曹操的,为浓者当数关羽,作者如此不惜笔墨,正是想借关羽表现一个“忠”“义”结合,有勇有谋的武将形象,无怪后人评《三国》渲染“三绝”,其中有一绝便是关羽之“绝”。
关羽首先出现在桃园结义,并在“温酒斩华雄”中拉开了其英雄一生的序幕,以后千里送嫂,过关斩将,单刀赴会,临江会,水淹七军等无不处处突出表现关羽对刘备的忠义,为报曹操厚爱,诛颜良斩文丑,解救白马之围,长沙之战,关云长义释黄忠,更进一步光大“忠义”二字,最为突出的要算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情节,更是生动传奇,有声有色。把忠义二字发扬光大到无可复加的地步。乃至后来关羽大意是荆州兵败麦城被杀,作者均以巧布义无反顾大义就义、关羽显圣等一一化解,作者美关公之词溢于字里行间。
在此顺便提一下,我之所以有第二次与第三次阅读《三国》的差异,缘于辩证法和因此带来的本人世界观的完善,即独立思想的形成。多年辩证法的学习,最深刻和受益的是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中指出的:动摇和疑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最重要的一点,也正是罗氏最缺乏和执迷的一点。鲁迅在评《三国》中说过:“写好的人,写得一点坏处都没有,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可能事事全坏。”道理很浅显,正是这浅显的道理,令罗氏自愚自迷,沉沦于自相矛盾之中。比如他想写一个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诸葛亮,然而写出来的诸葛亮却狡猾多奸,妖气十足,他又想写一个仁义爱民的刘备,然而刘备却哭哭啼啼拘于厚道而近乎于虚伪,他还想写一个神武的关羽,然而关羽竟成了一个骄傲无谋的武夫。总之,适得其反。正是鲁迅说的:“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且关羽却非鲁迅所言“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在我看来,关氏之德之行在罗氏笔下不堪剖析,恰恰走向了理想的背端。在此仅以“华容道义释曹操”及“关云长败走麦城”两节为例。
关羽华容道释曹在于背负着“信义”和“昔日之情”。是昔日曹操的“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是金,下马是银”的恩惠和“过关斩将”后曹操敬酒送行的恩情,使他于军令状不顾义释曹操。表面上处处是忠是义,和儒道的恻隐之心,而事实上远非那么简单。
关羽前后一走一释,不是两大之忠,其实正是两大之不忠,何以见得?首先张辽所言甚是,当初关羽该降。然其既降,为何还要力排众阻执意要走?其实这正是关羽的矛盾,事实上这更是罗氏的矛盾。罗氏铺张渲染的忠义在这却表现为封建小生产者的忠义,显得浅陋不堪。所谓“仁者,社稷为重”。彼时曹操德高望重,有一统之气,刘备不顾民望,不顾曹操曾对自己的恩待,追求虚有的汉室之名,背道弃义,不可谓仁爱,其本质正是惟恐天下不乱的罪民。关羽盲目忠于刘备,已然背弃桃圆结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誓言,不可谓忠义。而此时,曹操劳师动众,欺民图利,正中墨子之言“伤义而不得”,结果全军溃败。此时擒曹正是报国安民之时,然而关羽弃真正的忠义不为,却为私德无视破坏诸葛亮联吴抗魏的策略,无视给蜀汉造成的巨大损失放走曹操,何言忠义?故有王夫之一语道破:“吴蜀之好不终,关羽安能逃其责哉?”书中多有提及关羽夜读《春秋》,力图塑造出关羽不仅仅是一个武者,还有着儒者正统的忠孝节义思想,然而塑造出来的关羽却因此处处背负着浓重的儒气,以至在表现忠义乃至人格魅力上显得拖泥带水。关羽之儒,但其实质上正是罗贯中之儒。罗贯中想体现儒,却让其儒陷之于狭隘而不免俗,罗贯中想表现忠,却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忠,真正的忠当“因民之利而利之”,然而其极力渲染的关羽虽有恻隐之心,却没有是非之心,这正是罗贯中的矛盾之一。而且更是罗氏自相矛盾的是,在后文与徐晃的对比中,关羽在徐晃的强烈的公私观中更显得脆弱,经不得琢磨。抄下文以佐证:
魏营门旗开处,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得云长手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费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
且不说华容道关羽释曹至少使“鼎足之势”形成退后十多载(言下之意,民间将多添十余年的战乱。)事实上,关羽大意失荆州正是揭开了蜀国衰落的开端。
关羽失荆州直至后来功败身死,文中有众多伏笔,如关公不同意刘封僭立,又如欲斩博士仁糜芳二将,再如不听王甫之劝差赵累总督荆州等等,无不体现其功利之心与娇逸之心的滋长。况之前关羽不满封爵一事也隐隐突现忠义在名利面前的变节。《三国》的悲剧,正是罗贯中的悲剧,也正是罗氏心中理想人格与现实历史冲突的悲剧。
罗贯中处处维护关羽智勇双全的形象,然而却在荆州一战功亏一篑。若是关某有谋,实当严防后方,更何况是荆州。诸葛亮早在“隆中对”指出:“荆州……此用武之国。”鲁肃也说:“荆州……此霸王之资也。”孔明在授荆州印与关羽时再三嘱咐,十分慎重,关羽不会不知道荆洲的分量。鄙此一介莽夫,竟撤荆州之兵而留庸将把守,既围攻樊城,又不乘“威震华夏”之际拿下,向北进军,与诸葛亮一起逐鹿中原,却迟迟疑疑,断事不绝,以至错失良机!可怜武夫无谋,毁国秧民!最后罗氏力图借大义凛然不屈身辱节从容就义释解关某其人格上的缺陷,却再次落得左右矛盾适得其反。同样的问题大家一定也问过:关羽匹夫即可降曹为何不可降吴?当初降曹说服于张辽之“三罪”,今受缚于吴,关某匹夫却不知亦有“三罪”,且比之张辽“三罪”,有过之无不及:罪一,明知刘关张三兄弟,同如一体,同生共死,若其被杀,定会引起一片复仇混战(事实证明正是如此),关羽想死,却早已背负弃义之责,不可言义。罪二,汉中王创业未半,正是用人之际,关羽不顾匡扶汉室之重,成就匹夫之勇,不可言忠。罪三,孔明曾在授荆州印之时,曾将八个字“北拒曹操,连和孙权”嘱关羽,关羽一意孤行不说,事已至此还不知悔改。倘若关羽降吴,定能稳固蜀汉联盟,正可借曹操气衰,一举攻破,真正的勇士,非不能忍一时之辱,图之于久远,但关羽不知思量,正是大不忠不义!可怜一介莽夫,小细节上逞忠卖勇,关节眼上却意气用事,显得英雄不足,气短有余。
罗氏一面在追求着完美的人格,一面却拘泥于历史事实。他一面想揭示圣者的真容,一面又不愿拂去世俗的尘埃。这使其在作品中流落出一种不伦不类的思想和不堪一击的人物内涵。罗贯中追求“王道”,然而在“霸王”的争夺中,却无处不在凸现着“王道”与“霸道”的矛盾,罗氏忽略正是这历史的挤压对人心灵的磨啮。罗贯中追求忠贞节义,可是在这权谋的肮脏和血腥中,在阴谋与倾轧中却不得不显得软弱无力。罗贯中追求正统,真正的正统却是“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天下者,重也;冤仇者,轻也”(诸葛亮),罗贯中始终未能深刻理解这一伟大的儒学,使其深陷于自己布下的陷阱之中,无处不显粗俗而局限。
总之《三国演义》,成于“人物”亦败于“人物”。
尽管如此,《三国演义》毕竟非常之作。正如胡适之言:
“《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在几千年的通俗教育上,没有一部书比得上它的魔力。五百年来,无数的失学国民从这部书里得着了无数的常识与智慧,从这部书里学会了看书写信作文的技能,从这部书里学得了做人与应世的本领。他们不求高超的见解,也不求文学的技能,他们只求一部趣味浓厚,看了使人不肯放手的教科书。《四书》《五经》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廿四史与《通监》《纲监》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古文观止》与《古文辞类纂》也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但是《三国演义》恰能共给这个要求。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要求,我们都会尝过它的魔力,我们都会受过它的恩惠。我们应该对它表示相当的敬意与感谢。”
----------------------------------------------
也许我们活着只是相互温暖,
想尽一切办法只为逃避孤单。
我把我所有的快乐,悲伤,沮丧,伤痛展示给你看。
如果能彼此感知,请为我停留。只要一瞬间
作者:
桓大司马
时间:
2005-4-19 20:54
曹操的性格塑造得很全面。诸葛亮、刘备的塑造虽有缺点,更多的是成功的地方。罗贯中并不讳言刘备偶尔也耍阴谋诡计。此外还有大批个性突出的人物
作者:
洗甲狼河
时间:
2005-4-19 20:58
原来是转贴的啊
作者:
superzz_0
时间:
2005-4-19 22:46
转古典小说
作者:
冒险王
时间:
2005-4-23 22:54
看来男人女人对三国的看法差不多啊
只是文笔柔弱了一些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