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给陆逊历史定位 [打印本页]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4-11 18:06

周郎赤壁破曹操,陆逊夷陵败刘备。先分析赤壁、夷陵两场战役,再对比周郎陆逊。赤壁战役难于夷陵战役有三点:
    第一:对手的军事才能相差巨大,曹操用兵有孙吴之才,刘备只是一般,这一点也是陆逊不如周郎的主要原因。
    第二:兵力的差距,周瑜领兵三万再和刘备的(不足两万)一共是五万左右。曹操的兵有二十四万(北方兵十六万,荆州兵八万);陆逊带兵五万拒敌,二线诸葛瑾屯兵两万,后援孙权拥兵未知,参加战斗的至少十万。刘备带兵八万伐吴。周郎是五万对曹操二十四万,陆逊是七万对八万。周郎胜陆逊多矣。
    第三:周瑜火攻在水上,必须有人诈降放火才能成功;陆逊火攻在林间,火攻容易,且刘备犯兵之大忌,将营盘驻扎在林丛茂盛之处。成功条件周郎远难陆逊。
    反观陆逊难于周郎也有四点:
    第一:周郎授命于吴师方锐之时,陆逊授命于吴师受挫之后。此一难也。
    第二:周郎抗曹有刘备协助,陆逊拒刘有曹丕虎视。二难也。
    第三:周瑜抗曹有鲁肃、甘宁、黄盖等助之,陆逊拒刘有张昭、韩当等疑之。三难也。
    第四:曹操大军不习水战,刘备队伍善路战。四难也。
    两场战役都是关系到东吴生死攸关的战役,陆逊授任于败军之际,周郎奉命于危难之间。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把曹操军不习水战与刘备背水林间扎营两个条件抵消。所以个人认为赤壁较夷陵更有难度,更需要三军统帅有临危镇定自若的胆识和高超的制胜谋略,毕竟他的对手是有着孙吴之才的曹操。
  曹操赤壁之兵,骄兵也;刘备夷陵之兵,愤兵也。骄兵必败,而愤兵亦必败。陆伯言书生拜大将,刘备从心里对东吴又多了一份轻视,三国志里在刘备败逃后曾写:“我竟为陆逊所辱,岂非天意?”这样一来,刘备的兵既是愤兵又是骄兵,又恰缝陆逊,怎能不败?
    制胜之道,在于知己知彼,心无旁骛。知己知彼故能审时度势,心无旁骛方可冷静划谋。符坚之败,王猛已亡;刘备败丧,谋不如人,无可厚非。
    兵折敌人之锐,将有大战。先以小战而折之,将有大战而胜。先有小战而胜挫敌势也———此周郎用兵之道;兵骄敌人之志者,将有大出。先有不出以骄之,将有大出而胜。先有小出而不胜骄敌心也———陆逊用兵之道。。敌大兵压境,避开他的精锐,在挫败他的精锐,周瑜用兵之奇,令人羡叹!应该在敌人骄傲大意的时候出战,却反而增加他的骄横,以图大胜,陆逊用兵变化多端,无人能及。
    周郎用兵出奇制胜,敌人胆寒;陆逊稳中求变,一战而定。两人皆为当时英俊奇才。周瑜更能高瞻远瞩,又战功赫赫。谈笑间,赤壁定三分。一挥间,败曹仁,取南郡于股掌。又建议孙权讨益州,联马超,图中原定天下。区区几岁间,挥洒自如,功盖群谋,乃天不于寿,匆匆而去。难怪孙仲谋悲叹:“非公瑾,帝不孤矣!”
    陆逊用兵稳中求变,一战而定,此费凡俗所能及也。划谋吕子明,骄以关羽,暗取荆州,可谓兵不血刃。不战而曲人之兵,这不是孙子兵法的很高的境界吗!黄武七年,陆逊指挥全琮朱桓兵分三路大破曹休。有人对陆逊不听朱桓计策持疑义。朱桓的计策是:断夹石、挂车两险,封曹休归路,以尽灭曹休,伺图寿春,直取许昌,夺洛阳定中原。我这样认为的:首先,陆逊不清楚夹石、挂车两地是否有曹的援兵,事实上有,贾逵已经占据了夹石。又且寿春也不是兵到既克,寿春城内还可能有相当兵力,如果冒进而取,攻而不克。后无军粮,曹魏此时在从下邳出兵,那吴军必然全军覆没。再此时曹魏从襄阳、宛城出急兵奋进,那江陵危矣,江陵危则南郡危矣!陆逊是稳中求胜,顾全大局。朱桓的想法很象魏延建议诸葛兵出子午谷的计策,险棋一招。
    赤乌五年,陆逊、诸葛瑾进攻魏襄阳,因军情为敌所晓而退兵。陆逊明取襄阳,暗地退兵;明外射戏,暗袭江夏,退的安全,胜得精彩,败中取胜,伯言之谋可比乐毅、田单。
  陆逊戎马一生,几无败绩。观三国用兵伐谋之大成者,一曹操,二周瑜,三陆逊。不足的是陆逊的每次战役都很精彩,却鲜于战略意识。陆逊统兵时,没有积极配合诸葛亮、姜维伐魏。三国鼎立,魏地大物博,吴蜀唇齿相依,国小力弱。如向隅偏安,只能导致国力差距越来越大,一统天下也就越来越不可能。这一点要逊于诸葛亮、姜维。姜维是以攻代守,拓界强兵,以图中原,得天下。虽失败,亦足取。
作者: 我不是迭戈    时间: 2005-4-11 18:18

陆逊用兵的确不错,击退了刘备和曹休,但是从其执政期间,东吴的领土并未扩大。是不是可以这样猜测,他只善于防守,而不善于进攻?或者从大的战略上说,他从来就没有想过统一三国呢~~~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5-4-11 18:41

第二:兵力的数字都不大对头。兵力数字历来是个惹争论的话题。转帖此类帖子的毛病就是没办法请教原作者数自何来。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4-11 18:58



QUOTE:
原帖由廖化将军于2005-04-11, 18:41:52发表
第二:兵力的数字都不大对头。兵力数字历来是个惹争论的话题。转帖此类帖子的毛病就是没办法请教原作者数自何来。

不过,大部分史料的记载上,夷陵之战,吴蜀兵力相当,甚至有史料记载吴国兵力较多


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差距不会像赤壁之战那么大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5-4-11 19:13

文帝记注魏书曰: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陆逊传:“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作者: 小轲    时间: 2005-4-11 19:14

二人均为东吴大才,周郎素有威信,陆逊则初出茅庐,因而周郎指挥手段则更为潇洒,陆逊则更为稳重.
阿瞒之军事才能,或优于大耳,比之孙吴是否有些言过其实?大耳因小视陆逊方才铸成大错,致使出师未捷身先死,白帝托孤于孔明,不应过于小视大耳的才能.关于刘备的军事才能被后人忽略,不才有专文论述,改日贴上.
作者: 曹仁子孝    时间: 2005-4-11 20:43

谁书一陆逊刚出茅庐,人家刚平定山岳回来啊
作者: 小轲    时间: 2005-4-11 21:17

对不起,只是想说陆公子名不见经传,为众将所轻.
作者: 当阳侯杜元凯    时间: 2005-4-12 07:11



QUOTE: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4-11, 18:06:25发表
  陆逊戎马一生,几无败绩。观三国用兵伐谋之大成者,一曹操,二周瑜,三陆逊。不足的是陆逊的每次战役都很精彩,却鲜于战略意识。陆逊统兵时,没有积极配合诸葛亮、姜维伐魏。三国鼎立,魏地大物博,吴蜀唇齿相依,国小力弱。如向隅偏安,只能导致国力差距越来越大,一统天下也就越来越不可能。这一点要逊于诸葛亮、姜维。姜维是以攻代守,拓界强兵,以图中原,得天下。虽失败,亦足取。

最后一段有点不同意.诸葛亮在蜀汉实际上全权,而陆逊始终有个孙权压着(刘禅可压不住诸葛),北伐这样的事情没有孙权点头陆逊想打也打不了.而孙权自从消遥津被张辽吓破胆以后对魏作战多为骚扰,规模虽大却没有决一死战的勇气,就看出来他已经放弃这个念头了.至于姜维,真正掌权时陆逊已经死了,当然没法"配合".

说到底,东吴原本还是有些勇气和曹魏较量较量的.但是曹操时代屡次无功而返,自夺取江陵后就没有值得一提的战果,泄气了也是很正常的.孙权死后还没有领教过曹魏厉害的诸葛恪不立刻就动手了?
作者: 醉眼看苍生    时间: 2005-4-13 08:58

陆逊文武兼备,典型的儒将代表,只可惜孙权老年太过昏聩,是陆逊有才难长,不然他的经典战绩还要多几件。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5-4-13 09:05

历史不允许假设。
要说“如果”的话,可以“如果”出丰功伟绩的英雄不要太多哦~
作者: 宇文    时间: 2005-4-14 17:55

孙权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屡攻合肥不下,估计是认命了。
陆逊么,估计是受不了孙权了,忍不住参与立储,可惜,压错了宝,郁郁而终
作者: 闻琴解佩    时间: 2005-4-15 00:47

感觉陆逊性格不张扬,冷静沉稳。彝陵之战是先稳住军心,再图变数。正符合孙子兵法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吕蒙奇袭荆州时其实陆逊也非常聪明地假装成一个文弱书生,迷惑了关羽,为吕蒙的奇袭行动提供了机会。
作者: 洗甲狼河    时间: 2005-4-17 01:36

闻琴解佩 发帖时间 2005-04-15, 0:47:44
吕蒙奇袭荆州时其实陆逊也非常聪明地假装成一个文弱书生,迷惑了关羽,为吕蒙的奇袭行动提供了机会。

---------------------------------------------------
同意楼上对陆逊印象,但取荆州时扮书生似是夸张说法。平山越时陆逊已展锋芒:“会丹杨贼帅费栈作乱,扇动山越。权命逊讨栈,破之。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取荆州时已是两年后:“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计划其实是吕蒙全盘制定的,陆逊的建议与之相符,被选来做配合。关羽以为吕蒙病退,少了忌惮,放松了警惕,但不会笨到以为如此乱世之中,继任的都督会是个书生气十足的将军。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5-4-17 03:13

陆逊虽然当时不是什么书生,但绝对是个无名下将。关羽自认为对于吴国将领算是了解的很透彻,因此他只惮吕蒙,别人谁都不怕。因此陆逊扮演的角色,只能说是个比吕蒙次点的普通将领,可能是靠关系(孙策女婿),爬上去的。这样也足以麻痹关羽了。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5-4-17 03:15



QUOTE:
观三国用兵伐谋之大成者,一曹操,二周瑜,三陆逊。

陆逊不弱,可是周瑜怎么也排上来了?那个家伙什么都没干就挂了。还是换个贾诩了什么的吧。就是搁刘备,也比周瑜合适啊。
作者: 旭日    时间: 2005-4-19 15:15



QUOTE:
原帖由我不是迭戈于2005-04-11, 18:18:30发表
陆逊用兵的确不错,击退了刘备和曹休,但是从其执政期间,东吴的领土并未扩大。是不是可以这样猜测,他只善于防守,而不善于进攻?或者从大的战略上说,他从来就没有想过统一三国呢~~~

本人也有这方面的疑问,就是觉得东吴缺少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除了早期的小霸王孙策和周瑜有大志之外,其他都感觉有点抱着安于现状的态度!

还有,不同意楼上的说的"什么都没干就挂了"!!!!
作者: kouuraky    时间: 2005-4-20 18:17

居然说周瑜什么都没干就挂了。。。
就算赤壁之战不全是他的功劳,他这个总指挥能算是‘什么都没干吗’?
作者: iori1222    时间: 2005-4-23 19:11

别这么较真嘛,将军的意思还不就是说他英年早逝,没再多做些大事么
作者: sincery    时间: 2005-4-25 10:57



QUOTE:
原帖由南八于2005-04-25, 10:15:33发表
莫名其妙,好像有些人很了解历史一样,好像理解得比陈寿还多一样。
无知狂妄。

现代人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如古代人。但是其分析见解,往往比当时人更客观准确一些,所谓当局者迷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4-25 13:17

陈寿没说过周瑜是三国第二人吧?

定江东是孙策亲自平定的, 周瑜所担任的角色尚且不如荀文若之于曹营. 败曹操非其一己之功, 他对于选战的时机到是挺会把握的. 夺南郡算不上亮点了. 曹仁未能获得援助而已.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5-4-26 19:27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4-25, 13:17:38发表
陈寿没说过周瑜是三国第二人吧?

定江东是孙策亲自平定的, 周瑜所担任的角色尚且不如荀文若之于曹营. 败曹操非其一己之功, 他对于选战的时机到是挺会把握的. 夺南郡算不上亮点了. 曹仁未能获得援助而已.

蓝兄正解。平江东主要是孙策,赤壁之战鲁肃、黄盖作用都比周瑜大。
作者: 天涯相随    时间: 2005-4-26 21:19

其实关于历史所有人都没有权利评论真实性!毕竟我们不是当事人!没有没有处于当时环境!有些时候亲眼看到的未必是事实!何况是人们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某些东西呢!所以无论是现代人或者古代人!他们所提供的只是一个参考而已!没有必要那么人认真追究!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5-4-26 21:35

每个人都有权力评价历史的真实性(至少民主社会是应该这样的,人人评论自由),至于评论的好坏还是由听课去决定吧。
作者: 飞霞客    时间: 2005-4-27 23:23



QUOTE: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4-11, 18:06:25发表
周郎赤壁破曹操,陆逊夷陵败刘备。先分析赤壁、夷陵两场战役,再对比周郎陆逊。赤壁战役难于夷陵战役有三点:
    第一:对手的军事才能相差巨大,曹操用兵有孙吴之才,刘备只是一般,这一点也是陆逊不如周郎的主要原因。

曹操屡胜刘备时,都是曹操有明显的军事、政治、经济优势。当两者实力差不多,甚至刘备只是略逊时,曹操就占不到一点便宜(如汉中之战)。我一直在想,如果曹操在统一北方时遇到的不是袁绍,而是刘备(如果官渡之战中河北集团的首领是刘备而不是袁绍),不知他是否能撑到三分天下?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5-4-28 01:15

历史刘备很牛的,才干和曹操堪称三国伯仲。不过,如果刘备真的统治河北,估计曹操也不会那么早先招惹他,毕竟大家都是明白人。
作者: tobywhcheng    时间: 2005-4-28 01:39



QUOTE:
原帖由天公将军于2005-04-28, 1:15:16发表
历史刘备很牛的,才干和曹操堪称三国伯仲。不过,如果刘备真的统治河北,估计曹操也不会那么早先招惹他,毕竟大家都是明白人。

還是一句歷史沒有如果吧
袁家家勢顯赫,劉備一介草民

不過不是曹操招惹袁紹,是袁紹發兵打他啊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5-4-28 01:59

“如果”是飞霞客问的,不关我的事。

在袁绍发兵打曹操之前,曹操完全有可能用柔软一点的外交手段,还迟缓决战的日期:孔融、荀彧的辩论就充分说明这一点。但显然曹操觉得袁绍是无用之人,得罪得罪无妨。如果袁绍是和刘备一样的角色,恐怕曹操会慎之又慎的(刘备弱时,曹操都怕他三分,何况刘备实力是袁绍那样)。
作者: 贾图    时间: 2005-5-14 03:47

说是给陆逊定位,其实还是拿来和周郎诸葛比,呵呵。没想到赤壁周郎君和天变雨纹兄一样,在三国在线与小生争论完某人物后,还特意另作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虽然当初原作者对三国志不是很熟悉,不过从此文看,的确是下工夫补习了一番史书。

小生仍有几点异议:

QUOTE:
对手的军事才能相差巨大,曹操用兵有孙吴之才,刘备只是一般,这一点也是陆逊不如周郎的主要原因。

——曹操的“孙吴之才”在于陆战,对于周郎来说曹操的水战能力则是小儿科。而对于陆逊来说先主的陆战能力决不是小儿科。故这种不合理对比得出的结论显然站不住脚。

QUOTE:
周郎是五万对曹操二十四万,陆逊是七万对八万。周郎胜陆逊多矣。

——兵力差异的确赤壁为甚,但陆逊是5万对8万余(除去虞翻部、黄权部以及蛮夷部)。

QUOTE:
周郎授命于吴师方锐之时,陆逊授命于吴师受挫之后。此一难也。

——周郎授命时,孙吴军虽未吃败仗,然而面对强敌将兵士气低落,其实也很困难啊。

最大的不同观点仍然在于“陆逊弱于大战略”这点上。

QUOTE:
陆逊统兵时,没有积极配合诸葛亮、姜维伐魏。

——陆逊时期可不是周郎时期,他更不能像诸葛伯约那样集兵权于一身。进否防否,能带多少兵都由孙权说了算,即使他有统一中国之心,也没多少机会施展手脚。也就是说陆逊和孙权的战略方针其实是统一的,也是不得不统一的。那么孙权究竟是否想偏安自守呢?很多朋友受演义影响,总认为碧眼是安于守成的家伙。事实上孙吴对魏用兵次数和规模根本不亚于蜀汉,说“没有积极配合”蜀汉是没有根据的,而且期间数次孙吴北伐时蜀汉也“没有同时配合”,这又怎么说呢?吴主野心勃勃,联公孙、巴南蛮、探夷洲,甚至还和蜀汉制定共灭曹魏后的疆土划定图。然屡次北伐均未成功,原因很简单,碧眼自身的军事能力低下。东吴出战多数情况是孙权自己带主力从东线进攻,而陆逊西线的进攻兵力只有万余而已。故除夷陵和石亭伯言自率主力外,孙吴都没有取得较大规模的战果。(这也成为吴兵皆费柴口实之一)
而以“东吴的领土并未扩大”来说陆逊战略不行就更奇怪了,似乎诸葛姜维也没使“蜀汉领土扩大”吧?难道他们的战略谋划能力也不行吗?
其实从力劝孙权放弃公孙和夷洲这两件事情看,陆逊有相当的战略头脑,而其早年对待山越问题上的建议更是成了孙吴的国策。

哎,其实这些观点我亦已阐述过多次,说的自己都烦了。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14 03:50

——兵力差异的确赤壁为甚,但陆逊是5万对8万余(除去虞翻部、黄权部以及蛮夷部)。

----8万余的数字显然不可靠。刘备可是全军尽覆的。蜀国先折荆军,再折8万之师,还哪有力量(还要除去黄权和蛮夷部)?再加上刘备一死蜀南方全面反叛(2万余啊),这一算,蜀国不是整整失去了有十万的军队?孙权还求和干嘛?逼降得了。
作者: 蓝纱枫    时间: 2005-5-14 07:26



QUOTE:
原帖由贾图于2005-05-14, 3:47:15发表
而以“东吴的领土并未扩大”来说陆逊战略不行就更奇怪了,似乎诸葛姜维也没使“蜀汉领土扩大”吧?难道他们的战略谋划能力也不行吗?

贾兄终于回来了啊,那就先飞上一砖庆祝一下.  


诸葛亮北伐其间,打下了阴平武都,怎么可以说是"没使蜀汉领土扩大"??


另,现在臭骂诸葛亮"战略谋划无能"的人狂多啊.
作者: 碧落赋    时间: 2005-5-14 08:46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5-05-14, 7:26:24发表

QUOTE:
原帖由贾图于2005-05-14, 3:47:15发表
而以“东吴的领土并未扩大”来说陆逊战略不行就更奇怪了,似乎诸葛姜维也没使“蜀汉领土扩大”吧?难道他们的战略谋划能力也不行吗?

诸葛亮北伐其间,打下了阴平武都,怎么可以说是"没使蜀汉领土扩大"??


虽然阴平武都险要,但是去看看地图,实在没多大,相对于蜀汉全国的版图,增幅2%也不到。武都人口物产也不是丰富。一般所言“版图的扩大”,好歹也有10%的增幅嘛!
作者: 蓝纱枫    时间: 2005-5-14 09:07



QUOTE:
原帖由碧落赋于2005-05-14, 8:46:23发表
虽然阴平武都险要,但是去看看地图,实在没多大,相对于蜀汉全国的版图,增幅2%也不到。武都人口物产也不是丰富。一般所言“版图的扩大”,好歹也有10%的增幅嘛!

不到2%?夸张了点吧?

那汉中郡有多大?有何丰富物产??刘备又去争它干什么?

没有了阴平武都,蜀汉北部的形势仍然不乐观,汉中处于三面包围之势,曹魏也可以从阴平直插蜀汉腹地。


另,这个“版图的扩大好歹也有10%的增幅”的标准是谁定下来的?
作者: 贾图    时间: 2005-5-14 11:45



QUOTE:
陆逊虽然当时不是什么书生,但绝对是个无名下将。

——魏蜀多不知有这号能人不假,但他绝不是什么下将。平山越治郡县早已显示出其出色的军政才能,更不可能单凭关系爬上去。他是孙策的女婿,碧眼本来就看不的兄长系的人物掌权,陆逊如果不是靠真本事如何能被重用?

QUOTE:
陆逊不弱,可是周瑜怎么也排上来了?那个家伙什么都没干就挂了。还是换个贾诩了什么的吧。就是搁刘备,也比周瑜合适啊。

——如果周瑜什么都没干,那么《魏志》将取代无法成书的《三国志》。贾诩虽然用计超一流,但是谋士,无法类比吧。刘备这人物比较敏感,还是不议为好。


那么周郎在孙策军中到底是什么地位呢?且看这两段记载。
“时策西讨黄祖……便分遣从兄贲、辅率八千人於彭泽待勋,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策军主力不提其他将领,只提孙策和周瑜两人。
吴录载策表曰:“臣讨黄祖……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头号武将也是周瑜。

再从兵权上看。
“……兵财千馀,骑数十匹,宾客原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
“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
孙策原部两千余人,可见周瑜亦帅两千余人迎之,加起来五六千人,这就是渡江前的全部兵力。排除周郎军事能力优劣的因素,就冲他带来了这么多兵力,也自然是策军军事上的NO.2。

另,周瑜兼任的中护军主武官选举并节制诸将,调节矛盾。所以孙策死后才能以此职与子布共掌众事。

孙策定江东最艰难就是在初期,而周瑜正是参加了取吴会之前的那些恶战。所以说,周瑜在孙策平江东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计首功。虽然程普后来表现活跃,然而战斗激烈程度显然不同。
策军在以五六千人攻破横江、当利、秣陵、湖孰、江乘、曲阿后,已达数万。孙策让周瑜留镇丹阳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因为大势已定,最艰苦的战斗已经结束,剩下的战事已不需要最得力干将了;另一方面周郎所帅援军为周尚丹杨兵,说到底还是袁术的士卒,孙策自然让他们归还原驻所。

至于赤壁,鲁肃诸葛成就联盟大计,公覆献必杀之谋,然最大功劳仍在周郎。这里我只说一个理由,曹操说:“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只从这点就可看出赤壁之战到底谁是主角。

关于南郡之战。曹仁、乐进、徐晃部作为赤壁之战的第二梯队(后拒)都没什么损失。
甘宁在夷陵求救(1000人,半数新丁),曹仁包围甘宁的偏师有5、6000人。按常理,解围部队至少应该和包围部队的兵力相等才对,但是“诸将以兵少不足分”,也就是说假如分出5、6千人,那么和曹仁主力对峙的部队(还剩20000左右)就处于数量劣势。这说明曹仁的部队数量肯定要超过周瑜军,再加上“城中粮多”和骑兵劣势,周瑜当然是以弱敌强,占优势的只有士气而已。
曹仁委城走有两个原因,一是被“所杀伤甚重”,二是曹军赤壁后元气大伤,且被东线孙权军牵制,故无力增援。
其实整个三国里能让曹仁吃败仗的也就周瑜和朱桓两个人,前者是攻坚战后者是防守反击战,难易程度有别。且此战后孙吴拥有了据点江陵,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故我认为南郡之战可算是周郎值得夸耀的战绩之一。
作者: 贾图    时间: 2005-5-14 12:25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5-05-14, 7:26:24发表
贾兄终于回来了啊,那就先飞上一砖庆祝一下.  


诸葛亮北伐其间,打下了阴平武都,怎么可以说是"没使蜀汉领土扩大"??


另,现在臭骂诸葛亮"战略谋划无能"的人狂多啊.  

蓝纱兄好(为免与青蓝兄搞浑)

曹操听张既之计,将武都氐民五万户迁至扶风、天水两郡,其实曹魏对阴平、武都已经处于半控制状态了。不过对于蜀汉来说,此二处虽无人口资源但都是战略要点,取此二处的确算是诸葛战功之一。呵呵,不好意思,被俺忽略了。
由于北方地界难守,东吴用兵基本上以杀伤敌有生力量和迁徙人口为主。吴军在消灭曹魏兵力方面要比蜀汉方面好的多。

呵呵,是谁在诋毁诸葛三大军事才能之一啊?偶要与彼好好论论~亦或是有谁能提出个比以攻代守更好的策略来?
作者: 蓝纱枫    时间: 2005-5-14 12:46



QUOTE:
原帖由贾图于2005-05-14, 12:25:32发表
呵呵,是谁在诋毁诸葛三大军事才能之一啊?偶要与彼好好论论~亦或是有谁能提出个比以攻代守更好的策略来?

本论坛的万X松风不就是一个吗?  

有机会回琅邪看看,最近琅邪来了几个“高人”多次猛踩诸葛亮,搞得最近琅邪笑话连连,不妨过去领略一下他们踩诸葛亮的高论。
作者: 当阳侯杜元凯    时间: 2005-5-14 13:37

武都阴平恐怕收复失地的意味更大.转一段林木村对陈仓一战后的评论.

诸葛亮两次北伐失利,并失武都、阴平二郡。东汉末,武都郡属雍州。《三国志》中的《武帝纪》、《刘备传》、《曹真传》、《张既传》、《杨阜传》等传纪曰:刘备向汉中,遣张飞、马超等入武都。曹操遣曹洪等救武都,自将兵至长安。曹洪退张飞、马超。刘备杀汉中守将夏侯渊。曹操入汉中,寻撤兵,使曹真至武都迎曹洪还屯陈仓,使张既、杨阜徙武都民氐,使居京兆、扶风、天水,徙郡至扶风小槐里。刘备占汉中即逼武都。这说明曹操全面撤出汉中、武都二郡,刘备遂有之。东汉时,益州广汉郡北部置有广汉属国。《晋书·地理志》曰:刘禅建兴二年(224),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说明阴平为蜀所有。刘备取益州时,曹操平定雍凉,并从武都入汉中,似未尝进阴平。就算曹操有阴平,刘备克汉中,占武都,也势必要取之。武都东邻汉中,北与扶风、天水、南安、陇西接壤,西南连阴平,是汉中出陇右所经之地。诸葛亮出陇右,只说天水、南安、安定叛,陇西未叛,未提武都如何,说明武都不在魏,而在蜀。武都若在魏,蜀军要从汉中向祁山,显然就得先取之。实际上,诸葛亮第一次是出武都而入祁山的,第二次亦是经武都而围陈仓的。事实很可能是,诸葛亮因两次北伐无获而反失武都、阴平。因武都所处的位置,曹操撤出兵民后,刘备也不可能大力投入,主要还是经营汉中。或者说,武都基本是双方的缓冲地带。

建兴七年(229),诸葛亮出兵武都、阴平,退走魏雍州刺史郭淮,收复二郡,复丞相位。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5-5-14 13:50



QUOTE:
原帖由当阳侯杜元凯于2005-05-14, 13:37:02发表
武都阴平恐怕收复失地的意味更大.转一段林木村对陈仓一战后的评论.

诸葛亮两次北伐失利,并失武都、阴平二郡。东汉末,武都郡属雍州。《三国志》中的《武帝纪》、《刘备传》、《曹真传》、《张既传》、《杨阜传》等传纪曰:刘备向汉中,遣张飞、马超等入武都。曹操遣曹洪等救武都,自将兵至长安。曹洪退张飞、马超。刘备杀汉中守将夏侯渊。曹操入汉中,寻撤兵,使曹真至武都迎曹洪还屯陈仓,使张既、杨阜徙武都民氐,使居京兆、扶风、天水,徙郡至扶风小槐里。刘备占汉中即逼武都。这说明曹操全面撤出汉中、武都二郡,刘备遂有之。东汉时,益州广汉郡北部置有广汉属国。《晋书·地理志》曰:刘禅建兴二年(224),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说明阴平为蜀所有。刘备取益州时,曹操平定雍凉,并从武都入汉中,似未尝进阴平。就算曹操有阴平,刘备克汉中,占武都,也势必要取之。武都东邻汉中,北与扶风、天水、南安、陇西接壤,西南连阴平,是汉中出陇右所经之地。诸葛亮出陇右,只说天水、南安、安定叛,陇西未叛,未提武都如何,说明武都不在魏,而在蜀。武都若在魏,蜀军要从汉中向祁山,显然就得先取之。实际上,诸葛亮第一次是出武都而入祁山的,第二次亦是经武都而围陈仓的。事实很可能是,诸葛亮因两次北伐无获而反失武都、阴平。因武都所处的位置,曹操撤出兵民后,刘备也不可能大力投入,主要还是经营汉中。或者说,武都基本是双方的缓冲地带。

建兴七年(229),诸葛亮出兵武都、阴平,退走魏雍州刺史郭淮,收复二郡,复丞相位。

武都什么时候在刘备讨汉中后就归刘备了? 在刘备攻汉中之前, 曹操也就已经徒汉中之民归关中了. 难道曹操此时就放弃汉中了?
作者: 蓝纱枫    时间: 2005-5-14 17:57

那是林木村自己的假设而已,现在琅邪那边杨文理、辽东管宁、林木村还在为此争执呢,这么快就把林木村的观点拿出来用,未免太心急啊。
作者: 轻松好心情    时间: 2005-5-14 20:06

武都、阴平二郡在魏属于易攻难守,在曹操令张既、杨阜徙武都民氐后,人口肯定大减,而崇山峻岭地理条件恶劣,还有一些氐族部落会造成民族问题,相比雍州相差太大,对魏又显然孤悬于外,如长期驻军粮食运输都是大问题,所以姜维在沓中地方驻军才要硬着头皮种田,否则粮食难以为继。而邓艾能长途跋涉偷渡阴平也正说明那里人烟稀少。

所以相对魏来说,蜀国需要二郡愿望肯定比魏国强烈一些,魏国放弃二郡也不是什么大损失。
作者: 黑传说    时间: 2005-9-15 11:50

陆逊军事才能值得怀疑,因为他的对手都是盟友,打得越赢就意味着越失败,何况人家压根就不想和你打的,从他对魏的战绩看,从大政方向把握上也确实可以看出他比周瑜逊色太多了,最多只是一个吕蒙式人物。
作者: 誓扫匈奴不顾身    时间: 2005-9-15 17:06

东吴最有战略眼光的是鲁肃,最有军事才能的是陆逊,才能全面能像蜀汉关羽那样独自统领一军开疆拓土的是周瑜。可惜,吴主孙权的能力就差了不少,当然也还是了不起的一个人物。
作者: 赵子龙帅    时间: 2005-9-17 19:23



QUOTE:
原帖由宇文于2005-04-14, 17:55:56发表
孙权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屡攻合肥不下,估计是认命了。
陆逊么,估计是受不了孙权了,忍不住参与立储,可惜,压错了宝,郁郁而终

孙权还是有进去心的!夺荆州!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