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平话刘秀之新莽动乱 [打印本页]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4-5 13:12     标题: 平话刘秀之新莽动乱

《新朝末年反政府武装的兴起二三事》

清河公主,吾之良友也。汉光武帝,吾之推崇也。同道好文,吾之欣赏也。
荟萃一时,焉能不赞成其事乎~
于是不揣浅陋,粗鄙之论附于华章之后矣。

天山一剑仙




《平话刘秀之新莽动乱》

王莽篡位

当人们提起刘秀时,不得不先说王莽。王莽,字巨君。他的名字,让人一听就发毛。给孩子取这种名字的人一般都是有问题的。但是这个有问题的人却有一个长的不错的姐姐。也就是说王莽的姑姑是个美女。美到什么地步呢?美到能让她做汉元帝的皇后。

王莽出生于公元前四十五年,汉元帝初元四年。这是西汉衰落的年代。元帝刘奭是个酷爱音乐的人。他不理政事,宠爱宦官。他的父亲汉宣帝刘询是个小有作为的皇帝。刘询生前就说过,刘奭这个孩子会败家。但是刘奭还是当了皇帝,浑浑噩噩地混了一辈子,把昭宣中兴的兴旺都糟蹋了。刘奭很爱儒家,很重视儒家的教育。在他做皇帝之前,朝廷太学府里只有一百个学生。后来有人说孔子那么个穷书生还有三千个弟子呢,大汉的教育不能还不如孔子吧。于是刘奭就下令扩招到三千个学生。刘奭这辈子做过一件值得后悔的事,那就是他把大美女王昭君让给一个外国人。刘奭死后,汉成帝刘骜继位。刘骜是典型的爱美人不爱江山,他把精力都用在美女赵飞燕的身上,让皇太后,也就是王莽的姑姑,王政君(一个男人的名字),打理朝政。于是一时间外戚当政,王莽的伯伯王凤坐在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集政权、兵权于一身的位置上,而其余的叔伯也都封侯拜相。可惜王莽那个有问题的爹死得早,没能等到靠姐姐封侯的那一天,所以王莽的生活依然很简苦。

王莽年轻时读书很用功,也喜欢交接名流。他最喜欢读的书是《礼》,所以他的行为都很谦逊有礼,一副一表人才的样子。由于王莽是外戚人士、又礼贤下士,所以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不过王莽骨子里还是个拍马屁的主。公元前二十二年,权倾朝野的王凤病重,王莽抓住了这个表现的机会,跑到王凤的家里给他煮药端水,一连照顾了几个月,比王凤的亲儿子还孝顺。王凤一时感动,在死前向太后推荐了王莽。这样,王莽先是做了黄门侍郎,之后又做了射声校尉。在三十岁那年,太后给王莽封为新都侯,拜为光禄大夫、骑都尉。三十岁就被封侯,还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参与朝政,如果不犯大错,可以说王莽是仕途无量。王莽有了俸禄和从新都侯而得的固定的收入,便开始养起门客来,名声更加好了。

这时候还有一个外戚叫做淳于长。他是太后的妹妹的儿子。是王莽的表兄弟。淳于长也是二三十岁就被封侯的人,当王莽刚刚被封为拜为光禄大夫、骑都尉时,他已经身居九卿中的卫尉。但是和王莽不同,淳于长不是靠太后升官发财的,而是靠成帝。却说成帝原来的皇后是许氏,可是成帝却看上了他女儿的歌女赵飞燕和赵合德。为了封赵飞燕为皇后,成帝废了许氏。可是太后却说赵飞燕出身贫寒,不能为皇后。这时候淳于长出面对太后说赵飞燕如何善良、孝顺、可爱……太后被他说服,成帝也就如愿以偿地封了赵飞燕为后。于是淳于长很在成帝、赵后面前得宠。

可是王莽看到淳于长得宠,心里和不是滋味。于是他私低下搜罗关于淳于长的犯罪证据,等着有一天能推倒他。像淳于长这种人怎么可能没做过缺德事呢?王莽随便找人一查,就找到不少关于淳于长贪污受贿的事。但是凭这些,王莽还不足以整倒淳于长,于是他继续让属下查,终于查出了一件大事。原来,成帝的原配许氏被废后,知道不可能和赵飞燕争做正宫了,便想争取一个左皇后的位置。而许氏的姐姐许孊刚好是淳于长的小妾,所以许氏便通过许孊贿赂淳于长,希望他能在成帝面前说些好话。淳于长则假装答应许氏,以此来骗取许氏的贿赂钱。而且淳于长还常常写信给许氏,信中都是调戏轻薄的话。如此持续了好几年。这时候,担任大司马、骠骑大将军的王根(也是外戚)病重。有很多人都说王根死后,担任大司马的会是淳于长。王莽出于嫉妒,便跑到王根面前把淳于长的罪状一一数了一遍,还说淳于长知道王根病重后很高兴。王根听罢大怒,就让王莽把这些事告诉皇太后。太后听后也很生气,于是就把这些事告诉成帝,但是把淳于长调戏许氏的事隐瞒下来了,可能是不想让成帝的皇冠变成绿色。成帝知道后很生气,但是由于淳于长是太后亲戚的缘故,只罢了他的官,依然保留他的爵位,把他赶回封国去了。

但是这件弹劾案并没有结束。另一个外戚,叫做王立。他本来是大将军。但是由于他曾经指使门客占夺田地,再加上当时的丞相司直孙宝弹劾他,于是他被罢黜了。此后,他弟弟王根才被任为大司马、骠骑大将军(嫖妓……)。可是王立认为他被弹劾是由于淳于长从中作梗,所以对他一直耿耿于怀。可是淳于长被罢官后,却时常给王立送礼,希望王立能帮他东山再起。王立觉得虽然和淳于长有怨,但是没必要跟银子过不去。于是他跑到成帝面前替淳于长求情。成帝虽然好色,但还不傻,他心想,王立一向忌恨淳于长,为什么今天要替他求情呢,这其中一定有内情。于是成帝把淳于长抓了起来,严刑拷打。淳于长受不起酷刑,就把贿赂王立连同调戏许氏的恶心事都招出去了。许氏虽然是皇帝的破鞋,但也不能允许淳于长这种人来调戏啊!于是成帝把淳于长杀了,把他的家人都放逐了。而许氏也被迫自杀了。

淳于长死了,事情还没完。丞相翟方进又出来弹劾王立。成帝不忍让王立这个舅父受法律制裁,于是翟方进又弹劾王立的党羽朱博、孙闳等。结果这些人都被罢黜禁锢了。却说翟方进也不是什么好鸟。他在当丞相时只有一个好朋友,那就是淳于长。而且和淳于长一样,他也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拍成帝马屁的人。淳于长死后,翟方进觉得有些不安,于是上疏辞职。成帝没有允许。为了立功,翟方进马上揪出淳于长的党羽(当然不包括他本人),又进行弹劾。这一弹劾,就弹掉了刺史级以上的官员二十余人。这是震动朝野的大案。

而刨根问底,如果没有王莽揭发淳于长,也就不会有这样大的弹劾案。于是成帝夸王莽忠心正直。此时王根快死了,于是向成帝推荐王莽代替他。公元前八年,王莽被任大司马,年纪不过才三十八岁,可以说是官场奇迹。扫视一遍中国历史,有不少人发达前都是简言慎行、洁身自好,但是做了大官后,觉得该享受荣华富贵了,于是就开始过起腐败的日子,然后把之前的好名声都毁了。但是王莽虽然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显然不把大司马作为他仕途的一个终点。他还是像原来那样爱好名声,他把大部分财产都花在供养门客上,却很少用在家人身上。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了,很多大臣的老婆都来看望,结果接待她们是一个穿着超短裙(买不起布)的女人。她们都以为这个女人是下人,询问之下才知道这是王莽的老婆。于是王莽节俭的故事传到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里。

汉成帝绥和二年三月,成帝在一个晚上暴毙。有很多人说是赵合德害死了成帝,其实就是他本人过分活泼造成的。他的侄子汉哀帝刘欣继位。汉元帝爱音乐,汉成帝爱美色,这位汉哀帝变本加厉,居然爱男色。不错!他是同性恋!!!鄙视一下先!!!

汉哀帝登基后,他的母亲傅妃变成了皇太后,而王莽的姑姑就变成了太皇太后。这样,朝中就有两批外戚了,一批姓王,一批姓傅。王太皇太后是个懂道理的女人,她为了避免两批外戚打架,就让王莽处处让着傅派。王莽来了招预先取之、必先予之,他上疏请求退休。四十岁就退休,一看就是假的。傅派的骨干傅喜知道王莽辞职后,明白王莽是不想和傅派斗,于是就和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报告太皇太后如果王莽辞职,哀帝就等于失去了左膀右臂,意思是他知道王莽的意图并表示愿意和他和平共处。于是太皇太后又指示王莽继续辅政。当时有个叫刘歆的人,是汉室皇族,经学很好。王莽就把推荐给哀帝。刘歆很受哀帝崇信,也很感谢王莽的知遇之恩,便成为王莽的心腹。后来刘歆改名为刘秀,当然不是光武帝刘秀了。

虽然王莽不想和傅派发生矛盾,但是一山二虎,哪有不打架的道理。有一天,哀帝开宴会,把傅太后和王太皇太后的座位摆在了一起。王莽看到后,就对下人说,皇太后岂能和太皇太后一起坐?于是下人就把傅太后的座位往下移了一点。傅太后知道后大怒,拒绝赴宴,搞得宴会的气氛比较诡异。王莽知道闯祸了,就在第二天又写了封辞职信。这一次哀帝批准了,但是在批准前,还尚给王莽五百金,表示恩宠。而后,哀帝每隔十天,给王莽赐餐一次,而且接见王莽时仍然用对待三公的礼节。可见哀帝对王莽的眷顾。而后哀帝重用了许多傅派的人。但是有一个大司马却不得不提。他的名字叫董贤,标准的小白脸,哀帝的姘头,也可以说是姘夫,完全取决于哀帝的性向……总之董贤参政后,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的。

却说王莽在家里,一副处身世外的样子。一次,他的次子王获杀了人,他为了显示出大公无私的精神,居然活活地把王获骂到自杀。所谓虎毒不食子,王莽居然能活活把儿子骂死,可见他不但毒,而且毒性很强。由于王莽洁身自好,在他赋闲的三年里,有成千上万的人呼吁朝廷重新录用王莽。可见他影响力之大。在汉哀帝元寿元年,也就是公元前二年,正月中,哀帝把王莽和他的亲戚王仁召回京,来服侍太皇太后。同一月,王莽的对手傅太后死了。在傅太后死前,董贤不知不觉地帮了王莽一个忙,那就是把大司马、卫将军傅晏整倒了。随着傅晏的倒台和傅太后的死,傅家的势力基本上消失了。而这时候,能与王莽王家族对抗的,只有董贤董家了。可是董贤家似乎没有能干的人。尽管如此,王莽还是和董贤家族的井水不犯河水,因为他知道对于哀帝而言,爱情比江山重要,即便是同性间的。

汉哀帝元寿二年六月,哀帝驾崩。九岁的汉平帝刘衍被王莽选为傀儡。刘衍的母亲卫氏成为皇太后。董贤,作为大司马兼哀帝生前的最爱,被太后委任,担起了负责哀帝丧礼一事。董贤从来没办过丧礼,于是王莽就说他办过成帝的丧礼并表示愿意帮助董贤。董贤如获大释,便对王莽很友好。不料王莽此举只是想刺探董贤对他有没有防范,结果发现董贤比他想象中还要单纯。于是王莽第二天就以董贤年轻无能为理由废了他。董贤被废后很害怕,就自杀了。《资治通鉴》是这样的记载的:“贤与妻皆自杀”。“与妻”?看来董贤背着哀帝包二奶。不久后,哀帝的母亲傅太后和扶植刘欣的赵飞燕双双自杀。

废了董贤后,大家都说王莽以前就是大司马,现在只有他能当大司马,于是大家都举荐他。可是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都认为让外戚掌权会危及皇帝,于是他们想了个很笨的方法,就是互相举荐,想以此阻止王莽再次掌权。结果王莽还是以高票获选,而且当上大司马后马上就以互相举荐为罪名弹劾何武和公孙禄,结果两人都被免去官职。此外,王莽整倒的人还有傅太后的亲戚、董贤的家人和门客、赵飞燕姐妹和一切得罪过他的人。比如王莽小时候曾经仰慕毋将隆,而毋将隆不理睬他,于是王莽任大司马后就把他整掉了。当然,卫皇太后的亲戚也被王莽早早地制约起来了,免得又造成两批外戚打架的局面。王莽的叔父王立,就是那个和淳于长勾结的人,当时还有一定的影响力。王莽怕王立约束他,于是以和淳于长勾结之罪而弹劾他。结果王立也被整垮了。先逼死儿子,又整倒叔父,王莽可谓是原形毕露。在铲除异己后,王莽就开始为篡位做准备了。世人都把王莽和曹操比作一起,其实曹操就篡位这种事来讲是比不过王莽的。曹操篡位时,是出去打一场仗。回来加封一级官,再打一场仗,再回来加封一级官,闹到最后,也就加到了魏王。王莽篡位就简单多了,没有打仗,只靠动嘴皮子、耍阴谋诡计,一共就三步,史称“篡位三部曲”,是古今中外奸臣的必读物。

第一步
王莽让夷族自称是越裳族到京城里献白雉。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周公当政时,天下太平,南方有个叫越裳的国家就派人来中国献白雉,表示对周公的赞美。王莽让别人给他送白雉,无非就是想告诉天下他是周公再世。于是群臣们兴高采烈地求太后赐王莽为“安汉公”。太后当然没有理由反对了。之后王莽又让女儿和汉平帝结婚,抬高身价。而王莽的死党王舜就提出赐给王莽“宰衡”的称号。“宰衡”来自于伊尹的外号“阿衡”(也是黄药师老婆的昵称)还有周公的外号“太宰”。当时附和王舜的人除了在朝的大臣,还有民间的百姓。于是太后又同意了。这样王莽就有了“宰衡”这样一个诨号。之后朝廷又要赐给王莽一块在新野的封地。王莽连忙推辞,结果百姓知道王莽推辞后都向朝廷诉不平,让朝廷加强赏赐的力度。可是王莽还是不接受。怎么办呢?于是朝廷换了一种赏赐的方式,就是给王莽加九赐。王莽高高兴兴地答应了。可见王莽只爱名,不爱地。

第二步
随着汉平帝渐渐长大,王莽觉得这个孩子已经不如以前那样好管理了。于是他借着平帝一次生病的机会就下毒给他毒死了。平帝死后,王莽又出来假惺惺地大赦天下,然后让官员们服丧三年。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王莽又耍了一个花招。平帝死时才十四岁,按理讲应该在平帝的兄弟里挑一个当皇帝,这样年龄上过得去。结果王莽在平帝的儿子辈里挑了一个两岁的婴儿当皇帝。然后,有个叫谢嚣的太守说在武功挖出了一块白石,上面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这件事很快就传遍朝野。王莽以为太后知情后就会给他禅让。不料太后说这是无稽之谈,不予理睬。于是王莽就让人提议既然不让王莽做真皇帝,为什么不看在皇帝年幼的情面上让王莽做假皇帝呢?太后一捉摸觉得也有道理,于是王莽就做了“假皇帝”,也叫“摄皇帝”。这一年的年号也改为“居摄”

第三步
当上假皇帝的三年后,一个叫做辛当的亭长在做梦时梦到一个人对他说:“假皇帝要当真的了。如果你不相信,这个亭里将会出现一个新井。”第二天,辛当爬起来,果然发现治下的亭内有一个新井。然后有人发现巴郡莫名其妙有石牛出现。再之后,有人发现扶风地带有石文。然后这三个消息都传到了京城,石牛和石文被送到长安。大臣们都去看石文,结果一阵狂风大起,石文上竟然有“天告帝符,献者封侯。承天命,用神令。”而此时,长安城里有“三七之厄”的传言,说汉朝经过二百一十年气数已尽。于是王莽让王舜去劝太皇太后,也就是他的姑姑,交出玉玺。太皇太后知道这是王莽的把戏,开始不肯,后来被逼无奈,只得把玉玺扔在地上,把玉玺上的一个角摔坏了,并说道:“你们拿去吧!反正你们不会有好下场的!”王舜拣起玉玺,小心翼翼地捧到王莽面前。于是,王莽靠着一个又一个小花招当上了皇帝,并改国号为“新”。

王莽篡位的一系列计划,很难让人看出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反而有几分神棍的色彩。

王莽是个做作虚伪的人,开始凭借他的道貌岸然才混到了大司马的职位,然后又借着虚名当上了皇帝。但是做上皇帝后,他还是不忘把虚伪进行到底,又在小皇帝面前痛哭了一场,弄得朝臣无不落泪。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3:15 编辑 ]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4-6 11:49

新朝新政

王莽在篡位后,封妻子王氏为后。王莽本来有四个儿子,王获、王宇、王临、王安。王获被他骂死了;王宇由于看不惯他专权,被他关在监狱里,后来服毒自尽了;而王安又傻兮兮的;于是他封王临为皇太子。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也就是新朝的新政。

王莽改革的第一项是官位。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却说王莽还在当“摄皇帝”的时候,江湖上有个骗子叫做哀章。哀章是个很机灵的人,他看到王莽有当皇帝的可能性,于是就做了一个铜柜和两个标签。一个标签上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意思是他奉承上帝的旨意。另一个标签上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意思是刘邦让他把皇位传给王莽。哀章为了弄得更玄乎点,又在金匮图和金策书上写上了八位大臣的名字,他们是王舜、平晏、刘歆(此时已改名为“刘秀”)、甄邯、王寻、王邑、甄丰、孙建。哀章说这八个人就是新国家的辅政大臣。为了把事情说的更吉利点,哀章又加了两个名字——“王兴”和“王盛”,说以后第九、第十位辅政大臣就叫“王兴”和“王盛”。当然,一般的骗子都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哀章也不例外,于是他把“哀章”也加入了辅政大臣的名字之列,这样刚好凑齐了十一个大臣。当时,石文和石牛的事刚刚传到朝中,朝野震惊。而哀章就在这时候跑到祭庙里,把金匮图和金策书交给了管理祭庙的大臣。大臣把这件事告诉了王莽。石文、石牛、开天井这种事八成都是王莽暗中指使的,但是哀章的金匮图和金策书的出现却是出乎王莽所料。王莽以为哀章真的是上帝派下来帮他的,对他一见钟情。当然,更重要的因素是,他们两个都是神棍,自然多少会臭味相投。

建立新朝后,王莽就按照哀章所写的,准备找十一个辅政大臣。算上王舜、平晏、刘歆、甄邯、王寻、王邑、甄丰、孙建、哀章九个人,还差王兴和王盛。于是王莽下令把京城里所有叫王兴、王盛的人都集中起来,然后他请了个看相的去挑一个长得最好的王兴和一个长得最好的王盛。结果是,看相的从一群王兴里挑出了一个看门的,从一群王盛里挑出了一个卖饼的。王莽于是封王舜为太师、平晏为太傅、刘歆为国师、哀章为国将,统称“四辅”;甄邯为大司马、王寻为大司徒、王邑为大司空,统称“三公”;甄丰为更始将军、王兴为卫将军、孙建为立国将军、王盛为前将军,统称“四将军”。由八个在位大臣、一个神棍、一个看门的、一个卖饼的组成的内阁就这样成立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给孩子取名字一定要取吉利的名字,说不定他哪天靠运气就当上宰辅了

之后,王莽又把很多官名改了,为了是让百姓感到新朝事事都是新的。此外,他还把前朝刘姓的王都降为公,把他们的儿子的侯爵都撤掉了。再之后刘姓的公也被王莽贬为平民。而一些帮助王莽辅政刘姓皇族都被赐姓为“王”,官职爵位不变。由于刘歆和王莽是亲家,所以依然保留刘姓。

王莽改革的第二项就是改革他的出身。古代的皇帝都想让人们觉得他们的出身不同,于是都想方设法证明他们是“天子”、“龙身”什么的。作为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君,王莽也想这样做。可是他的前任,也就是刘邦,做的比较绝,给了他很大的压力。刘邦说他妈在生他前的几分钟被一条龙强暴了,所以他就是一个血统不纯的“龙子”,是当之无愧的皇帝胚子。王莽不能说他妈也被龙强暴过,但是又不想让人们觉得他的出身不如刘邦,于是就说他是黄帝的后代。反正让人们觉得他出身很高贵。至于有没有人买他的账就很难考察了。

王莽改革的第三项就是土地均分。王莽之前,西汉的土地都是由大小地主拥有的。而农民却没有地。王莽认为在秦朝之前,每一家都拥有一定的田地,当时人们的生活很好。于是他下令土地公有制:
一、田地归国家所有,称为“王田”。取消地主阶级。
二、有八个男丁的家庭有九百亩地。如果家里不够八个男丁,就把多余的土地让给别人。
三、目前没有田地的农民可以从政府那里拿到田。
四、凡是从事于商业、开采、游牧、打猎、捕鱼等非农业生产的人必须向政府申请并得到执照。而那些没有从事非农业生产执照的、却不耕田种地的人就会被罚在政府工作一年。
五、不得买卖奴婢。
王莽这一新政无疑触犯了很多地主、很多公卿(当官的地主)的利益。而且,王莽规定的田税比较高,所以他虽然给了农民田地,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经济困难。四年后,王莽意识到他的土地均分制两面都不讨好,于是这套改革方案失效了。公元十二年,王莽下令土地可以自由变卖,买卖奴婢的人暂时不予惩罚。

王莽的第四项改革是货币。先是,王莽认为“劉”由“卯”、“金”、“刀”组成,于是他废除了带有“正月刚卯”的饰物和金刀钱、错刀币、契刀币、五铢钱,然后造面值五十的大钱和面值一的小钱。王莽第二次更换货币是因为他认为只有五十和一两种面值的钱对买卖双方都不方便。比如一个人要买一个价值四十九钱的物品,他就必须用四十九个面值一钱的小钱出来,很麻烦。于是王莽又造金币一种、银币两种、龟币四种、贝币五种、布币十种。于是,当时的货币一共有五类、六种、二十八个等级。由于货币的种类等级太多,百姓很难折算,于是新的货币得不到流通,反而破坏了经济。王莽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又下令取消金币、银币、龟币、贝币、布币,只造大钱和小钱。这是他第三次更换货币。由于王莽总是更换货币,为了方便买卖,不少百姓都愿意私下用原汉的五铢钱,结果被王莽知道了,都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四年之后,王莽再度恢复金币、银币、龟币、贝币、布币,并取消大钱和小钱,而且金币、银币、龟币、贝币、布币的面值又和以前的面值不同。从公元九年王莽登基,五年之间,货币被更换了四次。而每一次制造新币,百姓手上的旧币就分文不值。如此反复四次,不少人都破产了。原来的市场平衡受到了巨大的破环,农、商失业,经济崩溃。而破产的百姓都变成了山贼盗寇,于是社会治安也每况愈下。

王莽的第五个改革措施就是颁布“五均”、“奢货”。

所谓“五均”就是政府对一般商品的物价控制,让百姓均富并防止商人独富。这里用大米做例子。首先,政府官员设定一个米价,这个价钱就叫做“市平”。如果市场上的米价高于“市平”,那么就一定要降下来,不然政府就不让他们做生意。当大米的价钱都低于市平时,商人才能自由交易。但是如果市场竞争太大,某个人的大米买不出去,政府就会用市平的价钱买过来,然后等到市场上缺米时再以原价卖出。这个看似很周到的五均制其实妨碍了经济的平衡。用新名词说就是制约自由交易。这样商人赚不到钱,商业就一直萎靡不振。

“奢货”就好像如今的信用卡。比如某个百姓家里死人了,但是一下子拿不出很多钱办丧礼,于是政府就出钱先把丧礼办了。而这家人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要把钱还给政府。又比如,一个人想开一个餐馆,手上却没有足够的金额,于是政府可以先帮他造一个酒楼,他以后再慢慢换钱。

此外,王莽还规定盐、铁、酒的买卖必须由政府控制,商人不能再买卖酒了。这样,政府对物价的控制、对盐、铁、酒的买卖、铸钱、管理地产六项经营事业就统称为“六莞”或者“六管”。六莞看似很理想,但是却不够实际,因为它阻止了自由经商,打击了商人的积极性,非但没有促进经济,反而让当时的社会“农商失业、食货俱废”。

对于王莽的改革,古贤今人的评价褒贬不一。公主对新朝新政没有足够的认识,更没有高明的见解,所以本文对王莽的改革不做任何评价,只想说明王莽的新政失败了。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4-7 13:14

内忧外患

除了改革变法的失败,王莽还要面对的困难是政府内部的斗争和北方匈奴的侵袭。

首先,甄丰、刘歆、王舜虽然都是王莽的心腹,但是开始并不赞同王莽篡位。甄丰的性格比较率直,让王莽看出了他的不满。于是王莽把他把封为四将中的一个,和卖饼的、看门的一个级别。甄丰的儿子甄寻私下制作符命,然后宣布符命上说新朝应该像周朝一样,把京城附近的地区分为东西两区,让甄丰,也就是他父亲,为左伯,让平晏为右伯,让他们分别掌管东西区。符命就是一种和金匮图、金策书一样的东西,当时的神棍写一个符命,然后说这是上帝的安排,到处装神弄鬼。王莽开始听从甄寻的意见,分出东西区并封甄丰、平晏为左右伯。但是王莽之后又想到他本人是靠符命这种东西骗到了皇位,如果别人有一天也写一个符命说上帝让他替代王莽,那么他的皇位不就不保了吗?于是王莽又很痛恨符命和写符命的人。刚好这时,甄寻又写了一个符命,王莽就借机发挥,说甄寻大逆不道、招摇撞骗,并派人逮捕他。甄寻害怕,于是跑到华山躲了起来,而甄丰自知难保,于是自杀了。一年后,甄寻被抓回京城被审讯。他的供词牵连了刘歆的儿子刘棻、刘棻的弟弟刘泳、王邑的弟弟王奇等一大批人。结果这些人全部被王莽处死。可见王莽对心腹重臣是丝毫没有感情的。

甄寻之案发生后,王莽越发不信任手下的大臣,于是便重用宦官以便监视大臣。而一些大臣,为了讨好王莽,也开始指责别的大臣;而且这些大臣越是指责别人,越是受王莽的器重。此后,朝中的大臣们便以互相揭发、互相弹劾为升官的工具,反而不做正事了。而王莽,由于防止大臣们秉政,事必躬亲,一个人独揽朝政,看似是紧紧地抓住了权力,实际上是疏远了和大臣之间的距离。于是,大臣们也不再事事向王莽禀报,反而常常私下徇私舞弊对他隐瞒下情;负责向皇帝传话的尚书也不再把下面的民情告诉王莽了;这样导致了王莽和朝臣越走越远。《易经》上称这种皇帝与大臣之间有隔阂的现象为“亢龙有悔”,对这种现象的评价是“盈不可久”。王莽和大臣离心离德,说明他的王朝是不会持续太久的。

除了和大臣们不和外,王莽还和家人有颇深的矛盾。先是在公元十八年,王莽的孙子王宗画了一幅自画像,画里面的他身穿龙袍、头戴皇冠。结果王莽发现了,以为王宗要篡位,于是就逼他自杀了。而王宗的姐姐在事发后害怕王莽会怀疑她,于是先将家里的婢女杀光,然后又和丈夫一起自尽了。她的丈夫就是看门的王兴。却说王莽的妻子由于王莽两次逼死儿子,如今又逼死孙子孙女,于是日夜痛哭,最终哭瞎了眼睛。王莽便让太子王临入宫照顾她。结果王临借照顾母亲的机会和侍女原碧混在一起。不料,原碧本来和王莽也有奸情。为了不让事情被发现,王临和原碧便计划杀死王莽。父子相残,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结果王莽无意间发现了王临给皇后的一封信,察觉到这封信里透露出王临对他的不满,他便怀疑起王临来。于是王莽把原碧抓起来审问。原碧把和王临通奸还有计划谋杀王莽的事都说了出来。王莽大怒,处死了原碧,并让王临自杀。王临死后,他妻子,刘歆的女儿,刘愔也自杀了。王莽为了掩盖这件荒唐的事情,又把办案的大臣全部杀光了。但是历史依然把这件丑闻记载给后人了。

王莽还有一个陋习,那就是小气。他很喜欢给别人封爵拜官,却又不舍得给人家好处。当时有些男爵、子爵虽然有封位,但是常常穷得要靠给别人干苦力活来养家糊口。而不少官员也因为俸禄不够,或者辞职、或者贪污、或者受贿。于是王莽越发不得人心,而新朝的官场也是一片乌烟瘴气。

王莽虽是名士出身,但是篡位之后却得不到大部分名士的支持。比如王莽在为太子选择师友时,看上了名士龚胜,便派人去请龚胜当师友祭酒。龚胜不愿为王莽效力,便自称疾病缠身。王莽不知趣,又派人好好慰问龚胜,并表示等他病好后再来请他出山。龚胜见王莽志在必得,便把家人召来,表示他是汉朝人,决不在王莽的政府里为官。此后,龚胜绝食而死。其余被王莽看上的名士,如薛方等,也都不愿如朝为官,但是好在都没有被王莽逼死。此外,在朝为官的不少大臣也在王莽当政后辞官回家,其中有尚书陈咸、南郡太守郭钦和兖州刺史蒋诩。其实,每一个新朝代建立后,都会有不少人留恋前朝,不愿在新朝做官,所以光凭龚胜、郭钦几个人不愿为王莽出力并不能说明王莽不得人心。

王莽当政期间,新朝除了内政混乱,还常常受到外族的侵略。追根问底,这也是王莽惹出来的祸。却说王莽称帝后,认为中原的皇帝应该比外族的首领的地位高。以前,汉朝给外族首领的印信都被称为“玺”,表示外族首领和汉朝皇帝的地位一样。王莽觉得中原的皇帝是天子,而外族的首领顶多是个诸侯,于是他派出几个五威将出使各族,想把他们的带有“玺”字的印信收回来,并换成“章”字。出使匈奴的五威将王骏见到匈奴单于栾提知,要求他把旧的印信交出来并接受新的印信,却没有说明新的印信上没有“玺”字却有“章”字。栾提知的手下苏从旁对他说,如果没有看到新的印信,就不能把旧的印信交出去,以防有诈。可是栾提知认为王莽换印信只是因为他不想让匈奴再用汉朝的印信,于是就交出了旧的印信。然后王骏把新的印信交给栾提知,他也没有马上仔细审查。第二天,栾提知拿出印信细细地看了一下,才发现以前的印信上写的“匈奴单于玺”已经被改为“新匈奴单于章”。栾提知知道章是给中原大臣用的,而他本人是匈奴单于,于是就派人找王骏,表示不愿接受新印信,让他把旧印信交出来。可是王骏拿不出来,因为他前一天晚上怕栾提知会把旧印信要回去,于是索性把旧印信砸碎了,绝了他的后路。于是新朝和匈奴交恶。新朝和匈奴的恩恩怨怨还有很多,这里不详细讲了。

栾提知在接受新印信后就屯军一万在朔方郡之北。王莽派甄丰(当时还没有自杀)出兵攻打匈奴,并让车师后王国承担军事开支。车师后国王须置离不想出这份钱,就准备逃到匈奴,结果事情败露,被西域都护杀死。须置离的哥哥狐兰支便率领部下逃入匈奴。于是新朝和车师后交恶。

另一个五威将来到西南的句町国,改封国王邯为侯,邯不愿接受,于是王莽派人杀死了邯。此外,王莽想调动高句丽的部队攻打匈奴。高句丽侯驺不愿出兵,于是被将军严尤杀死。而王莽更加落井下石,改“高句丽”为“下句丽”,以羞辱高句丽人。五威将王骏出使匈奴后又来到西域诸国,任务还是更换印信。西域诸国早对王莽不满,于是焉耆、姑墨、封犁、危须等国暗中安排伏兵突击王骏。结果王骏和部下被杀死,西域诸国和中原脱离关系。于是新朝与句町国、高句丽国、西域诸国交恶。

却说王莽把周边国家都得罪光了后,匈奴、句町两国就不停地侵略新朝的边境,时不时跑过来杀一个太守,又抢一点钱,再杀一群百姓,掠夺一些牲畜。汉武帝之后,中原的边境地区不再有战乱,人口密集、牛羊遍地。可是王莽当政几年内,边疆地带白骨皑皑、一片荒凉。起初,将军严尤希望王莽能集结一只大部队出征匈奴。可是王莽却迂腐地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真本事,于是他把大部队摆放在边境去吓唬外族,希望他们能知难而退,但是却不开战。外族也不理睬王莽,继续骚扰着中原边境。用兵是要消耗粮草的,王莽派出那么庞大的军队驻守在外,这要消费许多粮草,还需要很多人去运粮。渐渐的,国家已经没有足够的粮草供应军队了,于是王莽就加重税收。但是税收只能缓解一时之需,很快国家又拿不出供应军队的粮草了。于是王莽只得听从大夫如普的意见,把军队解散了。这样,外族的军队在中原边境更加肆无忌惮了。

却说军队在驻扎边境时,不但没有驱逐外族,反而常常搜刮百姓的钱财。由于同时受到外族的侵略和国家军队的欺压,边境的百姓们都成群结队地变成了强盗土匪。而在内地的百姓也因为内政腐败而团结起来,反抗政府。新朝在内忧外患的两面夹击之下很快就要走向灭亡了。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4-8 15:11

绿林赤眉

王莽制定的六莞看似完美,却阻碍了经济发展。但是在公元十七年,王莽再次肯定六莞,并加强了督促推行六莞的计划,凡是违反六莞的人都要被处以刑罚,有时甚至是死刑。官员冯常规劝王莽废止六莞,结果被王莽免职了。此外,百姓的赋税很重,当时一个奴婢就要缴三千六百钱的税。而新朝的法律琐碎苛刻,好比吐口痰就要被判死刑一样,人们一不小心就触犯法律,监狱里都关满了犯人。在苛政的压迫下,不少农民和富商都兴兵造反,占山为王。但是地方官员不敢向王莽汇报实情,于是如果有一百人造反,他们就说只有十人,如果有一千人造反,他们就说只有一百人,王莽也一直没有放在心上。长久下来,由于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有些敢说真话的官员告诉王莽人民对新政颇为反感,希望王莽能重视人民的意见,废除新政,这样才能平定叛乱,结果被刚腹自用的王莽免职了。

新朝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十五年。当时五原郡的几千个农民成群结队成为盗匪,转战附近地区。王莽派将军孔仁围剿,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平定了一支几千人的部队。此后农民起义军此起彼伏,而其中最有能力颠覆新朝的就是绿林军和赤眉军。

公元十七年,荆州发生了大饥荒,百姓都跑到野地里面挖野菜、树根吃。而有时候,他们会为了争抢野菜、树根而打起来,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饥寒交迫到什么地步。出现了纷争,就要有解决的人,于是大家就把有威望的王匡、王凤请出来排解纠纷。日子久了,王匡、王凤觉得老吃野草、树根不是办法,就召集了几百人起义。后来又有马武、王常、成丹等人来投奔,在数月之间王匡、王凤就纠集了数千人。他们平时多在绿林里,饿的时候到远处的村落里打劫。四年后,朝廷把这批人定性为“绿林贼”,但是出于对农民兄弟的尊重,现代的人都叫他们“绿林军”。绿林军虽然到处打劫,却很少杀死平民百姓;即便有时和州、郡的部队打仗时杀死一些刺史、太守,那也不是他们的本意。在公元二十一年,荆州刺史派两万大军讨伐绿林军。王匡率众在云杜一带大破荆州军,杀死数千士兵,缴获所有兵器粮草。之后,王匡又率人伏击并俘虏了荆州刺史,之后又把他放了。政府军被击败后,王匡的义军已经扩张到五万人,大部分却都是男人,于是他们四下里抢了一些妇女,又退回绿林里了。

在绿林军前后的起义的还有临淮人瓜田仪和琅邪人吕母。瓜田仪的名字很奇怪,估计是家住在种瓜的田里,所以被人叫做瓜田,就好像诸葛亮本姓葛,由于一堆姓葛的人住在一起,就被人叫做诸葛了。瓜田仪的义军一直在南方活动,规模不大。对于规模不大的义军,王莽一般都采取安抚劝降的手段,于是他让储夏去招安瓜田仪,结果居然成功了。但是瓜田仪在没有受封之前就死了,王莽也很守信用,给他修了坟墓和祠庙并追封为男爵。除了瓜田仪,王莽还成功劝降了一些造反的人。可是这些人被招安后,没过几天好日子就又饥寒交迫了,于是又出来造反。吕母是一位姓吕的人的母亲。吕母家很富有,他的儿子原本在当地做官,结果由于犯了小错误,就被处死了。吕母为了报仇,就准备召集人马起义。她先买了很多刀剑武器,也酿了很多酒、做了很多衣服。如果当地人没有酒喝,吕母就送给他们酒,如果有人没有衣服穿,吕母就把衣服送给他们,很是慷慨大方,当地人都很爱戴她。几年后,吕母把钱都慷慨光了,于是当地的人为了报恩,就准备把以前从吕母那里拿来的东西都还给吕母。吕母不接受,反而激励他们和她一起造反。当地人本来就对政府有意见,听了吕母的话马上抄起吕母事先买好的武器攻打官邸。吕母的义军不久后扩大到几千人,攻破了不少郡县,杀了不少郡守县宰。等到为儿子报仇完毕,吕母带领人马回到家乡,从此金盆洗手、退隐江湖。严格来说,吕母起义的目的是为了为儿子报仇,所以她的军队并不是意义上的义军。但是在吕母归隐后,她的部队都投靠了赤眉军,很大程度上壮大了赤眉军。所以说到新朝的农民起义,就不能不提到吕母。

赤眉军的创始人是樊崇,和吕母一样,也是琅邪人。在吕母起义的一年后,樊崇聚集了一百多人,在泰山附近流窜。而当地的盗贼知道樊崇勇猛,于是纷纷投靠,一年之间,已有一万多人归附于他。而此后,徐宣、谢禄、杨音带着几万部下跟随樊崇。这批人在青、徐两州活动,一时间很让王莽头痛。王莽派太师羲仲景尚、更始将军护军王党攻打樊崇,结果兵败,反被义军杀死。

当时守在翼平郡的将军田况智勇双全。他征召了四万壮丁,四处围剿义军,百战百胜。樊崇知道田况有本事,于是处处避着他。田况认为四处剿匪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于是他写了份奏折给王莽,把新朝的吏治、新政、官员批评了一遍,并指出百姓四处起义是因为官员不能、制度苛刻,希望王莽能再次改革,解百姓之苦。王莽本来很器重田况,但是看了他的奏折又不爽了,于是把他调到京城里以便好好看着他。看来王莽这个人在缺乏用人的能力。田况一走,樊崇的军队就死灰复燃了。其实这个田况看起来精明,也有糊涂的时候。以前,王莽由于国库空虚,让百姓缴三十分之一的财产为税,结果各地官员征税后交上来的钱不如王莽预计的多,田况就说这是因为地方官对百姓的财产估计的不对、或者是官员营私舞弊,所以少收了一些钱,并建议让地方官再重新估计当地人的财产。不料王莽索性让百姓把他们三十分之一的剩余财产再交给国家。天下的百姓苦不堪言,都在背地里骂田况多嘴。

却说樊崇的义军在田况进京后逐渐强大,他为了防止部下残害百姓,规定滥杀无辜的人以命抵命、故意伤人的人负责给伤者养伤。公元二十二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东征樊崇。这里的王匡当然不是绿林军的头头了。樊崇在备战时,为了区分义军和官兵,于是让部下在眉毛上涂上朱砂,于是别人都称他们为赤眉军。却说太师王匡的部队由于管教不严,处处骚扰百姓,所经之处的百姓都颇多怨言。当时民间有一个民谣:“宁遇赤眉、不遇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偶!”意思是,宁愿遇上赤眉军这种强盗,也不要遇到太师王匡的部队;可是太师的部队最多只是骚扰百姓,而王莽的新政却是要把百姓逼上绝路。看来,王莽的政府还不如一群强盗得民心。

太师王匡和廉丹出兵不久后,无盐县的卢恢起兵造反。王匡和廉丹于是先攻打无盐。不久,两人攻陷了无盐,斩杀了一万余人。得胜后,王匡想马上进攻赤眉军在梁郡附近的董宪部队。廉丹认为大军刚刚经过一场激战,因该休息一下。王匡不听,便独自带部下前进。廉丹为了照应他,只好也带兵跟随。却说王匡进军到成昌地带被义军伏击而败,于是带着部队逃跑了。廉丹的部下见王匡逃跑,也劝他一起走。廉丹不走,结果在战斗中战死。廉丹死后,他的部队也想到阴间去追随他,于是和义军死战,最后都被义军歼灭。于是,赤眉军名声大振。不久后,吕母病死,她的部队都归顺于赤眉军了。当时的赤眉军可以说是实力最强大的一支义军。

就在赤眉军耀武扬威的时候,绿林军却碰上了大麻烦。他们原本住在绿林里,不料一场瘟疫入侵绿林,结果绿林军有一半人都病死。这很有可能是王莽采取的生化武器战术。此时,将军严尤正在准备攻打绿林。由于士兵大多病死病危,不能与官兵交战,于是绿林军离开了绿林,并分为两支部队以分散敌人注意力。王匡、王凤、马武等人率领新市军;王常、成丹等人率领下江军。而几个月后,陈牧、廖湛起兵相应王匡,自称平林军。绿林军从此分为三军,转战荆州。

面对义军的茁壮成长,王莽不敢再掉以轻心。他命大司马董忠训练新兵,加强长安的防御,遣大将军杨凌镇守粮库敖仓,再派大司徒王寻在洛阳驻军十万,以防义军西进。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4-9 15:29

潜龙勿用

汉朝建立后,第一任皇帝是高祖刘邦,第二任是文帝刘恒,第三任是景帝刘启。刘启的儿子刘发被封为长沙定王,刘发又生了刘买,刘买又有了刘熊渠,刘熊渠的儿子就是刘仁。由于长沙郡的气候潮湿,刘仁不愿意久留,于是朝廷把他的封地改到了往北一点的南阳郡的白水乡。于是刘家的人都迁移到了南阳郡。却说刘买的小儿子刘外生了刘回,刘回又生了刘钦。刘钦是当地的县令,他的妻子是南阳樊重的女儿樊娴都。樊娴都非常贤惠。樊家是农业大家,他们善于种庄稼,生产出来的都是好粮食,同时他们也是大地主,在当地是大家族。

汉哀帝建平元年,刘钦管辖的蔡阳县内出现了一棵长有九个谷穗的禾稼,当地人都说这是吉兆。这一年年底,刘钦的第三个儿子出世了,刘钦希望孩子日后能够出人头地,就给他取名为“刘秀”,字文叔,“秀”的意思是像那棵禾稼一样茂盛。刘秀在家排名第五,大哥是刘縯,二个是刘仲,大姐是刘黄,二姐是刘元(不是《不见不散》里面葛优演的那个),还有个妹妹刘伯姬。这本来是个很温暖的家庭,可惜在刘秀九岁那年,刘钦和樊娴都就双双去世了,于是刘秀和他五个兄弟姐妹都住在叔父刘良家里。

很快,刘秀长大成人,身长七尺三寸,不算太高,但是美须眉。当时王莽当政,废除了皇家刘姓的爵位和封地,所以虽然是皇族后代,刘家人依然过着按时耕作、自食其力的日子。在刘家六个孩子里,刘秀和刘縯是最出色的两个。刘秀学习很好,勤于耕作,而且持家有道。而刘縯,字伯升,则到处游交、好养侠士,是远近闻名的人物。看到刘秀为人老实,刘縯常常笑他是刘仲。刘仲是刘邦的哥哥。在刘邦还是小混混的时候,刘仲就勤于持家守业,他的父亲就让刘邦多多向刘仲学习。后来刘邦当了皇帝,还问他老爹是他强还是刘仲强。不过刘邦还是让刘仲做了代王。可是有一次匈奴向代国进攻,胆小的刘仲吓得弃国而逃。事后刘邦很郁闷,削除了刘仲的王位,之后刘邦的儿子和刘仲的儿子还干了一架。刘縯说刘秀是刘仲,就是在讽刺他懦弱窝囊。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家老二的名字也是刘仲,不知道他听了刘縯的讽刺后作何感想。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秀和他的族兄刘嘉一起到长安去参加太学。刘嘉也是个孤儿,起初刘钦一直收养他,刘钦死后,他跟随刘秀住在刘良家里。到了长安后,刘秀选择的专业是学习《尚书》。《尚书》是一本讲如何治理朝政的书。从刘秀后来的表现不难看出他学得很好,而且能够活学活用。另一方面,王莽小时候的专业是研究《礼》,学得也很出色,乃至于他后来做事都是走形式化,外表很花哨却很少有实际意义。看来选择专业是人生第一大事,会直接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如果专业选错了,学得再好也没有意义。和刘秀同学的刘嘉就更厉害,他除了学《尚书》,还学《春秋》。但是博不能精,刘嘉虽然选择双主修,却学得都不够深入,不能熟练运用,所以后来没能当上皇帝。这说明,一个人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同样在太学学习的有一个叫邓禹的人,还有一个叫朱祐的人,他们也都是南阳人,是刘秀的老乡。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长安时,刘秀和邓禹、朱祐互相之间没少互相帮助,后来邓禹、朱祐都成为了东汉的开国元勋。

却说刘秀虽然一直在长安定居,却和南阳郡里的人一直保持联系。一个原因是由于南阳有不少大户常常来往于两地间,而他们和刘秀很熟,因为毕竟以前南阳的一部分是他家的封地。另一个原因是刘秀的二姐刘元嫁给了南阳郡新野县的邓晨,于是两家来往频繁。邓晨家四世官宦,他的曾祖父做到了扬州刺史、祖父做到了交趾刺史。后来刘秀完成了学业,他在长安看到了新朝政治的失败,认为朝政不可为,于是回到家乡了。这样刘秀常常在刘邓两家一来一往,他和姐夫邓晨的交情更深了。

当时,到处都有蝗虫。庄稼种不出来,于是不管穷人富人都被迫出去打劫。刘家虽然是大家,但是也养不起刘縯手下的那群门客。于是这些门客也出去干了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结果反而被官府通缉。刘縯和刘秀害怕被连累,于是跑到邓晨家躲了起来。有一次刘秀和刘縯到邓晨玩,邓晨就带他们和一个叫蔡少公的人一起喝酒。蔡少公对星象算卜这类东西很着迷,当时他算了一卦,结果卦象表示,一个叫刘秀的人会当上皇帝。却说当时的国师刘歆已经改名为刘秀,所以大家都以为这支卦上的刘秀指的是刘歆。但是刘秀却问他们为什么这个刘秀不能是他本人。在座的都是二十岁的年轻人,大家听了刘秀的话后都大笑起来,只有邓晨暗暗高兴。这个故事反映了两个问题。首先,当时的皇帝是王莽,为什么大部分人要说刘歆,一个姓刘的、和王莽没有亲戚关系的人,会当皇帝呢?要知道,说这种花在封建社会是要掉脑袋的。这是因为王莽本来有四个儿子,其中三个被他逼死了,剩下一个比较傻,所以当时的人都觉得王莽死后应该由一个能干的大臣继承皇位,而刘歆是比较合适的人选。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当时的人们不喜欢王莽的新政,并渴望刘氏当政,汉世复兴,而刘歆是汉世皇族后代。这第二个原因就解释了邓晨为什么听了刘秀的玩笑话后会暗暗高兴。估计他本来就希望刘秀能够振兴汉世,听到刘秀开这种玩笑,他也觉得刘秀有当皇帝的志向,所以他暗暗高兴。之后邓晨私下里曾暗示过刘秀推翻新朝、自立为帝。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刘秀当时的心意没有放在造反、当皇帝上,他对邓晨笑了笑,就保持沉默了。

既然当时的刘秀没有把心思放在造反上,他的心思到底放在什么地方上呢?其实,当时刘秀的志向和他祖上刘邦相比就小多了。却说刘秀在长安学习时,他有一天在街上碰上了当时的执金吾出巡,他看见了执金吾出巡的架势威风凛凛,心里不由得羡慕起来。而当时在新野县有个叫阴丽华的美女,号称是管仲的后代。阴丽华的美丽是有口皆碑的,多次被评为新野县花,在新野一代是年轻男士追求的目标,很多人到阴家提亲,却都被拒绝了。年轻的刘秀虽然当时没有机会见到她,但是听闻她的美貌后,便立志要娶她。于是刘秀曾经说过一句概括他当时的人生目标的话:

仕宦当作执金吾
娶妻当得阴丽华

后来刘秀在推翻王莽的政权后终于阴丽华共偕连理,尽管他当时还没有建立属于他的政权,而其中的细节以后会慢慢道明。可惜的是,刘秀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一直没有当上执金吾的机会,反而他要经常眼睁睁地看着本事不如他的出任执金吾。真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啊!!!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4-10 13:43

沘水之战

南阳郡有个叫李守的宛城人,他在长安里做王莽的宗卿师。和当时不少名流一样,他也很迷信于算命。有一次,他开了一卦,卦象显示“刘氏复兴、李氏为辅”,便告诉他儿子李通。而李通牢牢记住了这八个字,一直希望能找到姓刘的做皇帝,而他就能为辅。却说当时绿林军在荆州四处流窜,各地人心惶惶,而李通和堂弟李轶认为这是新朝将亡、汉氏当立的迹象,于是他们凑在一起商量造反的事。他们都认为当时在新野的刘縯、刘秀兄弟品行端正、远近知名,又是汉朝宗室,于是就准备拥立他们起义。当时的刘秀还是一个干农活的书生,所以李通、李轶真正的联络对象是刘縯。但是李通和刘縯一直有仇,原来李通有个略通医术的兄弟,以前刘縯找他看病,但是他却耍大牌,结果刘縯把他打死了,由此两家结怨。由于李通不能直接和刘縯交涉,他就让李轶找刘秀商量去。李轶来到新野想拜见刘秀,而刘秀这个人心比较细,担心李轶此次来是为了给李通的兄弟报仇,于是一直躲着他。李轶倒有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耐心,他反复去请刘秀。终于,刘秀觉得不好意思再拒绝,就勉强见了李轶。李轶表达了李通对刘家两兄弟的爱慕敬仰之心,并邀请刘秀到李通家聚聚。刘秀早知道李通也是个正人君子,于是就答应了李轶。可是去李通家前,刘秀还是对李通放不下心,他就在怀里藏了把刀,用来自卫。

却说刘秀来到了李通家,李通见到他后喜出望外,一下子抓住了刘秀的手,刘秀一紧张,把怀里的刀露出来了。李通不愧是君子,他见到刀后,不去想刘秀带刀是为了防身,反而以为刘秀嗜好习武,于是他夸刘秀好武。刘秀见李通对他毫无戒心,也不好再骗人,就说明了他带刀防身的用意。李通听后大笑,两家的恩怨就这样化解了。李通找刘秀要谈的是造反的事,所以当然要谨慎一点,于是他先让刘秀住了几天,两人利用这段时间互相交流认识。几天后,李通觉得和刘秀很谈得来,于是就告诉刘秀他想拥立刘縯造反的用意,并告诉他“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卦象。先是有蔡少公的“刘秀当为天子”的话,再有李守的“刘氏复兴”的预言,迷信的刘秀不禁心动,于是他接受了李通的意见。刘秀心细,又问李通,如果起义了,在长安的李守怎么办。李通胸有成竹地说他早有准备。刘秀回去把李通的意思告诉刘縯,而刘縯好养侠士,早就有造反的念头,于是一口同意了。李通造反的计划是一面让人通知在长安的李守赶快回宛城,一面让刘縯、刘秀、李轶到舂陵召集兵马,而他本人则准备在太守甄阜、郡尉梁丘赐阅兵的时候挟持甄阜和梁丘赐,然后指挥兵马造反,响应在南边的刘縯等人。

刘縯、刘秀、李轶来到舂陵了招兵。舂陵本来是刘秀曾祖父的封地,所以刘家在当地的号召力很大。刘縯、刘秀一去就召集了七八千人,号称舂陵军。可是刘縯、刘秀这七八千人的动静闹大了,事情传到了王莽那里。其实,如果一般百姓召集个七八千人,王莽根本就不会知道。但是刘縯、刘秀都是刘姓皇族,对王莽很有威胁力,所以王莽对他们是密切观察。于是乎刘縯、刘秀一闹事,消息就传到了王莽那里。王莽知道刘縯、刘秀和李通勾结后,就把李守关进了监狱,准备杀了他。李守的好朋友黄显就对王莽说李通虽然造反,但是李守却一直在京城里为朝廷效力,所以不应该把他杀了。王莽听后觉得有道理,就把李守放了出来。可是甄阜不久后又上报李守事先知道李通造反的事却没有制止,王莽又把李守抓了起来,黄显又到他面前为李守辩解,不料王莽把李守、黄显都关了起来,把两家人都杀了。处死李守、黄显后,王莽让甄阜、梁丘赐镇压刘縯、刘秀、李通的起义。

起初,李通本来想让刘縯、刘秀到舂陵起兵,他在宛城挟持甄阜、梁丘赐起兵,这样南北互相照应。但是如今朝廷有了防范,李通不可能在宛城起兵了,于是他跑到舂陵和刘縯、刘秀会合。却说刘縯召集的那七八千人开始还气势高昂的,结果事情败露后,都以为大祸临头,一个个垂头丧气的,说刘縯起义把他们害苦了。此时,刘秀却时时身穿铠甲战袍,士兵看见了,都觉得刘秀这种老实人都不怕造反,他们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义军的士气复又高涨起来。可是有了高涨的士气,舂陵军依然不是甄阜、梁丘赐的对手。于是舂陵军决定和在荆州活动的绿林军合作。刘秀便派刘嘉去和绿林军交涉。

绿林军遭受瘟疫后,就分散成三股势力,一是王匡、王凤的新市军,一是王常、成丹的下江军,一是后来形成的陈牧、廖湛的平林军。当时下江军正在和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交战,不能和舂陵军合作。而新市军、平林军都表示乐意和舂陵军同步发展,于是他们和刘縯、刘秀一起攻占了长聚、唐子乡等地。攻占两地后,义军的内部却出现了矛盾。原来新市军和平林军的士兵们抱怨舂陵军的人分红分的太多了。这里所谓的“多”,有两种解释,一是舂陵军的确拿了很多战利品;二是舂陵军的人拿的和新市、平林的一样多,但是新市、平林认为舂陵初来乍到,不应该拿的和他们一样多。不论舂陵军是怎么多拿了,反正新市军、平林军是不高兴了,有些人还嚷嚷着要打倒刘縯、刘秀。为了义军的和睦,刘秀就站出来把同族人的财物都拿了回来,送给了新市、平林。这样,义军又和好如初了。事后,他们又出兵攻占了棘阳。占领棘阳后,李轶和邓晨也带着家人加入了义军的行列。

义军攻占长聚、唐子乡、棘阳后,刘縯有些骄傲了,于是他冒然地向宛城进攻,但是自古以来,骄兵必败。却说宛城是南阳郡的治所,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政治价值,甄阜、梁丘赐知道义军要攻打宛城,就在沿路埋伏起来。刘縯行军到一个叫长安聚的地方时,遭受甄、梁的伏击,当时正值深夜,义军看不清敌人,结果死伤无数。刘秀一个人杀出重围,他在往棘阳撤退的路上遇上了妹妹刘伯姬,于是两个人坐在一匹马上逃往。不巧路上又遇上了二姐刘元以及她和邓晨的三个女儿,刘秀想让刘元和侄女一起上马。可是刘元知道一匹马驮六个人是跑不快的,在追兵就要接近的情况下,她毅然选择了牺牲,她让刘秀带刘伯姬先走。刘秀知道无论他做什么也救不了姐姐,于是带着妹妹走了。之后,南郡兵赶了上来,杀死了刘元和她的三个女儿,而刘秀的二哥刘仲也死于乱军之中。战败后,刘縯收拾起兵马,退回棘阳。

甄阜、梁丘赐伏击刘縯成功后,就率兵十万向沘阳县进军。沘阳和棘阳只有沘水之隔。为了快速进军,甄阜、梁丘赐把粮草辎重都留在后方的潢淳水。到达沘水后,甄阜和梁丘赐玩了招破釜沉舟,他们把通过潢淳水的桥烧了,把粮草辎重都留在了黄淳水的另一面,以此鼓励士气。看到南阳军破釜沉舟的气势,义军有些害怕了,甚至有些人想不战而逃。面对这种局势,刘縯、刘秀、李通想到了向下江军求援的办法。原来下江军和严尤作战,后来失败了,伤亡惨重,于是他们退居三钟山、石龙山,召集士兵,恢复了元气。之后下江军又击败荆州军,并驻守在离棘阳不远的宜秋。于是刘縯、刘秀、李通亲自来到宜秋拜见下江军首领王常,希望和下江军合作。起初,下江军是不想和舂陵军、新市军、平林军合作的,特别是成丹、张卬认为大丈夫是不需要和别人合作的。幸运的是,王常的政治觉悟很高,他认为四军合作很有道理,于是就说服了成丹、张卬,并带兵和刘縯等人会合。

由于下江军的加入,义军的军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鼓舞和稳定。义军几位首领聚在一起商议,决定在除夕夜偷袭蓝乡,也就是甄阜、梁丘赐屯粮的地方。南阳军显然没有料到义军会使出捣巢这招,他们在蓝乡的守备很少,结果守军一战就被擒,于是义军夺获了南阳军的所有粮草辎重,南阳军士气被挫。第二天,舂陵、新市、平林、下江四军攻向甄阜、梁丘赐,杀死士卒两万余人,并斩杀甄、梁。这场战役就是沘水大捷,是绿林军转败为胜的里程碑。

沘水大捷常常被定义为刘縯、刘秀、李通、邓晨等人的舂陵军和绿林军的第一次合作。但是这里为什么要把舂陵军和绿林军分开呢?因为和绿林首领不一样,刘縯、刘秀、李通、邓晨造反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困难而对政府不满,他们都是大家族,不愁吃、不愁穿。他们造反的理由是政治原因,也就是想要夺权。其实从王莽摄政以来,出于政治因素而造反的人一直没有间断过,其中包括皇族的刘崇、刘快。而在刘縯起兵前,发动最大的政治叛变的人是翟义,丞相翟方进的儿子。他和刘宇、刘信、刘璜发动了十余万的人起义;而在长安附近,赵朋、霍鸿也响应翟义,队伍也有十余万。当时的局势可怕得让王莽连饭都吃不下,他几乎出动了所有他能调动的部队来抵挡两支义军。后来,长安附近的赵朋、霍鸿的部队很快被镇压了;远处刘璜死在战场上,翟义兵败逃亡,后来被抓住车裂了。而翟义的同党王孙庆更倒霉,他在起义失败九年后被抓住,王莽让几个太医把他活生生地解剖了,用来研究经脉。可怜的王孙庆为中国的内科医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4-16 14:25

更始皇帝

在沘水之战中斩杀南阳太守甄阜和郡尉梁丘赐后,刘縯向郡治宛城进攻。先前在南郡作战的纳言将军严尤和秩宗将军陈茂则打算在刘縯之前赶到宛城驻防。刘縯和严尤在淯阳交战,严尤大败。于是刘縯率众包围宛城,自号“柱天大将军”。王莽知道刘縯斩杀郡守、战败严尤后,对这位柱天大将军无比惊畏。他于是下令凡是能取刘縯人头的人,赏五万户、十万斤黄金、封上公。他还让百姓把刘縯的图像挂在墙上,然后射他的头。看来王莽还是这么迷信。

在刘縯称将军以前,义军里是没有“将军”这种称号的。一般人都是按大当家的、二当家的这种江湖方式排名。赤眉军和别的义军不一样,他们的老大叫做“三老”,老二叫“从事”,剩下的都是“卒吏”,基本上也都是小官的名称。而刘縯称将军后,大家都觉得“将军”比“某某当家的”或者“三老”好听,于是义军首领们也都纷纷称将军。有了将军后,义军们觉得还不够,因为这里一个将军、那里一个将军,大家谁都不听谁的,很难合作。于是就有人提出拥护一个刘姓皇室作皇帝,这样好调度义军,也加强管理体系。但是就推举皇帝一事,义军内部出现了分歧。舂陵军的大部分人和下江军那个有政治觉悟的王常都拥护刘縯当皇帝,但是新市军和平林军的首领们就主张拥护一个叫刘玄的人。

刘玄,字圣公,是刘秀、刘縯的族兄弟,他们的曾曾祖父是刘买。刘玄还没造反时,和刘縯一样,也有很多门客。刘玄养门客的目的是为了给他死去的弟弟报仇,至于他弟弟怎么死的,就不得而知了。却说一次刘玄的一位门客犯了事,官府要抓刘玄问罪,于是他就跑到平林一带躲了起来。之后,官府坚持子债父偿的原则把刘玄的父亲抓了起来。为了让老父开脱,刘玄装死,官府信以为真,就把他父亲放了。之后刘玄参加了平林军,并在沘水之战后自称“更始将军”。

《后汉书》上写新市军和平林军拥护刘玄是因为“惮伯升威明而贪圣公懦弱”,似乎是刘縯很严明,而刘玄很懦弱、容易被人利用和控制。其实这完全是在美化刘縯、刘秀,丑化刘玄。新市军和平林军之所以拥护刘玄无非是出于对刘縯的不信任。之前已经指出,刘縯、刘秀、李通的舂陵军和绿林军的三支分队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如果刘縯当皇帝,他一定会重用刘秀、李通等世家子弟,而不是草莽英雄,这对绿林军的首领而言是一种威胁。而刘玄虽然也是世家子弟,但是他出身平林军,和贩夫走卒称兄道弟,被绿林好汉们看成是他们的人,而刘玄的亲信也确实都是草莽出身的人,于是在选皇帝这种重要的事情上,绿林军大部分人还是想让好兄弟刘玄出任。

为了阻止刘縯当皇帝,绿林军的首领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们在没有和舂陵群豪和王常先商量的情况下封刘玄为帝,然后再派张卬通知刘縯,让刘縯不得不服从组织上的决定。刘縯到底是江湖老手,根本没有被绿林军的小阴谋难倒,于是他回答道:绿林以荆州为大本营,赤眉在青、徐二州活动。大家虽然身处异处,但是目标都是推翻王莽政权。如果绿林此时拥立一个皇帝,赤眉会听从这个皇帝吗?如果赤眉也拥立他们的皇帝,那么义军内部就会出现两个皇帝,在今后的日子里谁做主呢?如今最好的办法是绿林、赤眉各选出一个王,日后取贤者为帝。

刘縯的回答还是很高明的。首先,他没有反对让刘玄做大,这样他不会得罪新市军和平林军,不会让绿林军分裂。其次,他没有让刘玄做皇帝,于是只要他本人努力取得人望,日后还有做皇帝的机会。再次,他考虑到了绿林军立帝后的赤眉军的尴尬立场,维护了两军之间的关系。当初刘縯自比高祖刘邦,看来还是有一点本事。

刘縯的发言得到了大部分在场人的支持。可是绿林代表张卬是个莽夫,他见刘縯说的在理,也不讲理,以剑击地,表示立刘玄为帝已定,不能再有异议。刘縯为了义军的团结着想,没有再说什么。

于是在公元二十三年二月,刘玄在淯水滩登基,定年号为“更始”,封堂叔刘良为国三老、绿林元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绿林元老王凤为成国上公、新市首领朱鲔为大司马、舂陵首领刘縯为大司徒、平林首领陈牧为大司空。而刘秀当时只混到了太常偏将军。更始朝廷虽然建立,但是一切设备都不还不全。当官的人都应该有官印,可是一时间,义军上下造不出那么多官印。此时刘秀捡了一个“定武侯家丞印”,于是就带着上朝了,挺可怜的。



天山一剑仙评曰:

一、宛城作为南方的第一大都会实际上就位于中原地区,不过偏南一点。这里是荆州的州治、南阳的郡治所在,好比现在的省会城市,又是省政府所在地,还是省会市政府的所在地,宛城一城就是荆州也是南方最重要的政治中心。不但如此,宛城与长安、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并称为天下六大都会,还是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以大城市为革命的主要根据和对象,不是没有道理。一旦汉军拿下宛城,对莽新政府必将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而对天下各地还颇为观望的英雄豪杰以及没有明确斗争方向的流民集团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号召。而刘氏兄弟开始就把宛城作为主要的革命根据地,此后的胜利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当然后来的成功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但幸运也并非没有实际的基础。另外想要成功不冒险也是不行的,呵呵。

宛城向北六七百里就是洛阳、西北通过武关距离长安也就是八九百里。占据宛城,可以说就在中原地区和莽新政府核心形成近在咫尺的对峙,对莽新核心势力所在的长安及洛阳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宛城一战必将对天下局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汉军战败,莽新还可苟延残喘,新军战败,四方反新武装受到鼓舞必定蜂拥而起。王莽也很清楚现在宛城下的汉军才是当前头号敌人,因此暂时放松了对其它地区的镇压,抽调各郡兵力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大军前来讨伐。由于领兵主帅的失策,决战的地点是在昆阳而不是宛城。这是一场决定了胜败大局的决战!

二、刘玄被立为更始皇帝,这可以说是绿林将帅的一手操纵,公主说得很清楚。这绿林将帅与汉军在立汉帝之前是联军的性质,刘伯升因为卓越的军事、组织才能可以对联军的斗争方向做引导,但还谈不到统率控制整个联军。

绿林军是流民队伍,以求食的农民为主,汉军是地主豪强的武装,以刘氏族人为首,两军的立场有所不同。本来绿林军就是四处转掠求食,当然被掠夺的对象主要是有积蓄的地主富豪们。在与汉军联合后,绿林军还是以前的作风,攻战之余仍然抢掠。这无疑令刘氏兄弟和南阳的豪强、士大夫接受,因为他们都希望能争取更多豪强势力的支持,但绿林军却把可以争取的利益集团作为革命抢掠的对象。这里,农民军是缺乏斗争策略和远见的,李自成之所以失败,不正是和这个有莫大的关系么。史书中因此说,绿林将帅害怕刘伯升纪律严明,限制部属的烧杀抢掠,而没有选择刘伯升作为汉帝的候选人。

当时联军的主力是绿林,自己有更大的实力,谁愿意屈居人后呢,立帝就是一次争权夺利的阴谋。刘玄幸运的作了皇帝,日后刘玄到长安的时候,在朝廷上还问今天掳掠了多少啊?直令一旁宫廷老吏为之目瞪口呆呢。绿林将帅虽然掌握了绝大部分权力,而且获得了掳掠的自由,却最终导致了更始政权的迅速瓦解和失败。

三、关于更始皇帝刘玄曾为兄弟报仇一事。在汉代血亲复仇是很常见的,在具体案件上对复仇者往往给予理论上的肯定而在实际上宽大处理,直到曹魏时期才明令禁止民间复仇。这是汉代风俗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我也曾写过一篇《汉代复仇观》浅谈了一下。在汉代如果有仇不能报那是很令人羞耻的事情,无论朝野,都是如此。刘玄在这样的风俗之下报仇也是很自然的,从中也可见刘玄并非是那样懦弱的不行的人,他表现出来的懦弱也许更多的是因为没有平素的精神准备和实际才能,一下子做了皇帝不够适应吧。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4-17 20:37

一战成名

更始政权建立后,义军继续派刘縯率领主力攻打宛城,而另外派刘秀、王凤、王常攻打昆阳、定陵、郾三处,派平林军后部攻打新野。刘秀、王凤、王常很快席卷了昆阳、定陵、郾。而平林军围攻新野时,新野郡宰表示只要刘縯来,他就投降。刘縯知道后就来到新野,郡宰果然投降。

眼看刘玄称帝、刘縯围攻宛城、刘秀等攻取四郡,王莽越来越坐不住了。不过他还是很要面子,他把头发染黑了,然后又封了一个太后(原来的太后瞎了),以此告诉天下他一点都不焦虑。但是他却在最短的时间内做了一个很大的军事部署:
一、调回围剿赤眉军的军队,以全力打击绿林军。
二、征召懂兵法的数百人为军官。
三、在各州、各郡挑选精兵四十三万,由各刺史、郡守率领,由司空王邑、司徒王寻率领。

却说三年前,夙夜太守韩博找到了一个身高一丈、体大十围的大个子,名叫巨毋霸。韩博向王莽报告:巨毋霸雄壮,应该用来抵挡外族,于是属下把他送到京城来。但是巨毋霸身高体壮,恐怕京城的城门容不下他。陛下应该把京城的大门、道路修得更宽大一些,这样巨毋霸可以进京出力。而外族也会因为他而惧怕本朝。

韩博此举其实是绕着弯子骂王莽。他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呢?原来当时王莽和外族各族首领之间都有矛盾,闹得边疆地区常常受到侵略。于是韩博用“打开城门”这种方法来提醒王莽,对待外族应该心胸开阔一些,这样才能缓解外交上的紧张局面。王莽这个人很没风度,他把韩博招进京杀了,然后把巨毋霸改名为“巨母霸”,意思是承西汉文母皇后的意思让王莽当霸主。三年之后,绿林军闹事,王莽又想到了这位大力士,于是他把巨母霸封为垒尉,也就是一个防守堡垒的官。然后王莽又找了一大堆老虎、豹子等动物给他壮势。对于巨母霸这种大力士,王莽不用他打匈奴、西域,却让他对付本国人,怪不得不得人心呢。

等军事部署都做好了,王莽命名这支部队为“虎牙五威兵”,号称有一百万。公元二十年夏季,王邑、王寻带领虎牙五威兵南下和严尤、陈茂会合,然后向军事要冲昆阳进军。

当时守在昆阳的更始首领是王凤和王常,他们只有八九千人。面对四十二万新朝兵,更始军不禁心慌了,都想带着家人赶快跑到别处去。其时,刘秀正在率领数千人正在阳关聚一带,听到新朝军围攻昆阳的消息后,他马上就奔回昆阳。当看到更始军上下都想到别处避难后,刘秀告诉他们昆阳是军事重镇,如果现在逃跑,把昆阳拱手让给新朝军,那么新朝军可以马上转攻更始的任何一支部队,顷刻之间更始政权就会灰飞烟灭;如果坚守昆阳,则各部还有一线生机。但是当时的人们对刘秀的发言都嗤之以鼻。刘秀很风度地笑着走了。

几天后,更始探马回报说新朝四十二万大军离昆阳只有几百里之遥,军队之庞大,大到连尾部都看不见。如此迫在眉睫的情况下,更始诸将知道逃跑已经不行了,如果现在走,恐怕新朝军第二天就会追上来。于是他们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把刘秀请来,问他如何破敌。刘秀认为敌军庞大,光靠在昆阳的一万余人是抵挡不足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在外的部队求援。在征得诸将的同意后,刘秀决定和李轶带着十三骑兵一起突围求救,让其余人等坚守,

却说新朝军的士兵看到了十几匹马从昆阳城里跑了出去,就报告给王邑、王寻。他们俩觉得这十几个人不过是更始的逃兵,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而将军严尤觉得这是昆阳守军的阴谋,于是建议王邑先打攻打宛城的刘縯,表示一旦攻破刘縯的主力,昆阳一定会不战而降,而更始政权也随之覆灭。王邑很固执地拒绝了,然后他派兵把昆阳重重包围起来,每天向城里放乱箭。王凤在昆阳里边有点吃不住了,于是就举白旗投降,结果王邑没有接受他的投降。严尤觉得王凤在被拒降之后会有逃跑的计划,于是让王邑按照兵法上讲的“围城为之阙”的方法给王凤放一条路,等王凤逃跑后再阻击他,不过王邑没有听他的建议。这种能臣献策、庸臣拒纳的事在历史上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啊!

就在王邑围攻昆阳时,宛城守将岑彭、严说由于城里缺粮而向刘縯投降了。于是刘玄带着更始各部进驻宛城,并在宛城建都。定都后,更始的将军们因为围攻宛城时吃了不少苦头,都想杀死岑彭、严说,刘縯认为更始刚刚建立,正是收买人心的时候,不能乱杀降将,反而应该封赏他们。于是刘玄听了刘縯的意见,封岑彭为归德侯。岑彭字君然,南阳人,最初是棘阳县长,直到刘縯攻拔棘阳时,岑彭才退回宛城。

而此时,刘秀来到定陵、郾等地,试图劝说各地的部队能够援助昆阳。可是各地的部队一方面不想送死,一方面贪图在当地的财产,都不愿出兵援助。刘秀就说要是昆阳被克,每个人都要掉脑袋,到时候有财产也没有用了;如果现在大家一起保护昆阳,杀退敌军后,财产是大大的有啊。各地的部队被刘秀说服了,于是纷纷动身去援助昆阳。

刘秀带着军队向昆阳挺进的消息被王邑知道后,他派了一支几千人的小部队阻挡刘秀。刘秀则带着一支一千人的先锋部队和敌人交锋。在战斗中,刘秀一改平日儒雅的形象,奋勇地杀了几十个人,其余将领都很佩服他,说他“见小敌怯、见大敌勇”,于是都纷纷卖力地杀向敌人,于是刘秀军一鼓作气地歼灭了敌军。

却说当时刘縯攻陷宛城的消息已经天下皆知。于是刘秀写了封报告宛城派军队援救昆阳的信,派人往昆阳城里送去,然后故意丢在地上。王邑的部下捡到刘秀的信就拿给他看,王邑知道宛城派兵救援的事后大为震惊,新朝军的军心一下子就被动摇了。

刘秀军击败王邑的先锋军后士气高涨,于是刘秀又组成了一个三千人的敢死队,发了疯一样地向王邑的大本营进攻。王邑知道后,觉得刘秀以三千人来攻四十二万大军,实在是以卵击石,于是他挑了一万巡逻兵和刘秀对战,然后又多此一举地让其余各部不得出战。刘秀虽然只有三千人,但是由于首战告捷,士兵个个都很勇猛。而王邑的部下由于先锋部队覆没,再加上得知宛城军队的救援,都很怯敌。于是双方刚一交锋,王邑的部队就乱了阵脚,不多时,司徒王寻死于军中,这样王邑军的士气更加大受影响。而王邑的其余部队虽然知道王邑战败,却因为王邑有坚守的命令而不敢出战。此时昆阳城内的守军也攻出城外,和刘秀军夹击王邑军。王邑军不敢应敌,接连败退。这时候,天公作美,顿时狂风怒起、暴雨倒灌,把王邑的大部分人马都卷到溃水里,淹死无数,死尸把溃水都堵死了。王邑与严尤、陈茂渡水而逃。再之后王邑带着几千人回到洛阳,严尤、陈茂仍然在荆州防守。王莽四十二万大军基本上被杀死、淹死,而其余没被淹死的士兵都逃回家乡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两万胜四十二万的昆阳大战。

昆阳大战后,更始军夺了王邑留下的所有军粮,而王莽由于虎牙五威军的全军覆没,再没有能力和更始抗衡,而各地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呼应更始。王莽的末日很快就来临了。

昆阳大战在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昆阳大战是刘秀的成名作。不难看出,在昆阳大战之前,更始的诸将对刘秀多有轻视,认为他只是个书呆子。在战役初,处于生死边缘的更始将领开始接受刘秀的建议,也听从了他引援坚守的计划。在战时,刘秀英勇作战,激励了军心,也使诸将对他怀有敬畏之心。再加上刘縯攻陷宛城,当时的刘氏兄弟可以说是更始军中最出名的军事统帅。昆阳大战的第二个重要意义是它标志了王莽政权的倒塌。在昆阳大战前,王莽聚集了全国的精兵,结果在战斗中一败涂地、全军覆没,从此之后王莽再也没有能够阻挡更始的军事实力了。

另一方面,昆阳大战也从不同程度上表现了更始军的内部问题。首先是新野郡宰不向平林军投降,却点名向刘縯投降,这说明刘縯在更始军中的地位是出奇的高。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恐怕对威胁到刘玄的地位。其次是刘氏兄弟和绿林将领的差异,从王凤乞降、更始诸将欲杀岑彭、严说等事都能看出刘氏兄弟的素质和眼光远远高出绿林出身。而这两股人在面临外敌的时候能够团结,但是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难免会产生矛盾。以后发生的事情就证明了这个观点。

分析昆阳大战,刘秀有得胜原因如下:
一、刘秀能够审视度量。在大部分守兵想逃离昆阳时,刘秀毅然决定死守。此举不仅维护了更始军在昆阳一带的势力,也帮助攻打宛城的刘縯军拖延了王邑部队。
二、刘秀的口才好。刘秀凭借好口才说服了在各地的部队来援助昆阳。
三、更始军作战勇敢。
四、王莽在短时间内调集了庞大的部队,但是这支部队的各个支部却没有足够的默契。而新被任命的军官也大部分缺乏实战经验。这支部队和久经考验的绿林军相比,除了多了二十几倍的兵力外,也没有别的优势了。
五、王邑没有军事知识,又不听严尤的话。而让这种人带四十二万没有默契的军队就好像让一只猫带着几十条狗和一只老虎打假一样,自然是打不赢仗的。
六、王邑轻敌。开始刘秀带领几千人进军昆阳时,王邑就应该派大部队剿灭他,但是他只派了几千人,结果被刘秀歼灭。之后刘秀带三千人进攻朝廷军军营时,王邑应该全力出击。那时候杀死刘秀对他而言是轻而易举的。但是他没有把刘秀放在眼里,只带了一万没有经验的巡逻兵出战,还不让别的部队帮忙,白白浪费了这个好机会。值得思考的是刘秀带三千人进攻王邑的营寨,如果王邑不是个轻敌的人,刘秀此举无疑是自杀。这种军事冒险的行为是反常的。
七、主将是不应该随便出战的。而王邑和王寻亲自出战,结果王寻战死,大大地影响了军心。
八、天降大雨,刘秀军占据天时。



军神在线
作者: 天山一剑仙    时间: 2005-4-18 22:53

清河将昆阳之战叙述得清楚流畅,而且对造成胜败的几个重要原因作了细致分析和全面总结。最近这些天我也一直在对这场新汉之际最重要的战役做了解,想从中分析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看了清河这段《一战成名》,正好谈谈心得体会。

一、双方兵力对比极为悬殊,王莽征调百万大军,实际汇合到洛阳并赶赴前线参战的是42万。军中不但驱赶各种猛兽以壮军威,还携带了大量珍宝辎重“示富饶于山东”,在战败之后,这些宝贝都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其数量巨大,至于汉军“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从中可见王莽为尽快地大获全胜,是下了血本的。

相比之下,汉军兵力就显得太可怜了。昆阳城中“唯有八九千人”,而且很难断定城中全是军人,刘秀搬兵“悉发郾、定陵兵数千人来救昆阳”,这样,合计汉军充其量也就是约1.5万左右的样子。

两军相差30倍之多。

二、刘秀之临危不惧、“图画成败”、“见大敌勇”,充分地展现出一代大英雄、大豪杰的绝世风采。虽然昆阳汉军的最高军事长官是原绿林首领王凤,但这次战役中,权位不高而深有计议的刘秀确是最关键的人物。

在几十万敌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秀说服其他人坚守昆阳,自己作为求援“十三骑”之一,搬来救兵数千人。此时昆阳城中已经万分危急,在强势的王军猛攻之下,王凤等人恐惧失望,曾“乞降”但没有被接受。刘秀引兵一到,就被王军发现,于是王军统率王寻派出数千人阻击。援军并没有足够的信心,刘秀独自率领“千余人”为先锋,身后的其他人颇有观其成败的意思,看到刘秀奋勇冲杀之后,才受到振奋,一拥而上,初次接触汉军取胜。

接下来,刘秀耍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手段,故意传递给敌军假情报,说“宛下兵到”。

在这次战役中有一个比较偶然的因素,那就是后来王寻、王邑两个人面对刘秀率领的三千敢死军只领了万人迎敌,并且下令大军没有命令不得擅动。史书中说这是他们轻敌的原因,但是仔细考量前后,刘秀那封故意叫他们看到的书信似乎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如果汉军真的拿下了宛城,就不会只有刘秀这几千人马,王寻、王邑很有可能为了防备不存在的“宛下兵”而下了固守大营的命令。这是应该注意的一点。

三、就算刘秀施展出更多高明的奇谋妙计,也改变不了必将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作战这样一个事实,另外时间也不允许更多的考虑。实际上这次大战从昆阳被围到结束估计也就是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汉军经不起持久战,只有决一死战才有希望。

虽然说王莽在政治上、军事上的统治已经颇为动摇,内外人心涣散,但是莽新政权拼尽全力的最后一搏,却绝对是非同小可。以颖川数城汉军的微弱实力,敌人稍稍得策,汉军稍稍失策,便会立反胜败。虽然刘秀为了争取战役中尽量有利的条件做出了相当的努力,但绝难保不出差错。总之,汉军必须要战才有生机、汉军也有一定的可战之势,但胜算缥缈,败算倒是大有。

为了寻觅刘秀从何得来的必胜把握,苦恼了很多天,也没有收获。就如上所说,刘秀并没有必胜的把握。最后似有所悟: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冒险精神、为了事业而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

俗话说:富贵险中求。还有不知哪个成功的大企业家说过,只要有50%的把握我就干。可不是这个道理嘛,看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有几个不是出色的冒险家,过的不是刀头舔血、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生活,玩儿命的闯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如果等着有十成的把握才敢行动,为了那样的好事就一直等下去吧~~~刘秀不是这样保守的人,在面对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大无畏的革了王莽命的气概激励了汉军将士,以一分的把握、十分的勇气搏出了大汉帝国的天下!

刘秀在昆阳实在是冒险一搏呀。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4-20 12:56

功高震主

昆阳之战后,刘縯、刘秀兄弟威名日盛,新市军、平林军的将领私下都劝刘玄将他们除掉。刘秀察觉到这件事,便暗中让刘縯警惕。刘縯也知道新市、平林的人对他们兄弟不怀好意,但是没放在心上。有一次,刘玄会见更始所有的将领。在会中,刘玄想看看刘縯的宝剑,于是刘縯将佩剑卸下,呈给刘玄。此时,绣衣御史申屠建则献上一个玉玦给刘玄。玉玦是古代人用的戒指或者耳环。申屠建献玉玦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当年鸿门宴时,范增在席间曾三次举起他的玉玦,以此暗示项羽杀刘邦。如此一来,申屠建献玉玦的动机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刘玄却不想动手。

申屠建献玉玦之事,可能是刘玄和手下事先布置好的。他们的计划是他先召开一个会议,然后把刘縯的佩剑骗过来,这样刘縯就没有武器了,然后再当场杀了他。但是当计划执行到一半时,刘玄不敢下手。于是申屠建效仿范增,献上玉玦。而刘玄依然不敢下手。当然,这件事又或者是献玉玦是申屠建个人的临场发挥,他看到刘縯的佩剑在刘玄手里,于是暗示刘玄借机杀掉刘縯。而刘玄可能没明白申屠建的暗示,所以没有动手,又或是明白了,但是不想动手。

这次会议结束后,刘縯的舅舅樊宏就警告他申屠建献玉玦是想暗示刘玄杀掉他。刘縯没有反应。

当初和刘縯、刘秀一起起兵的李轶,此时为了向刘玄献媚,处处算计刘氏兄弟。刘秀告诫刘縯要提防李轶,不能再信任他,但是刘縯没有听从。却说刘縯的同族兼部将刘稷是个冲锋陷阵、勇冠三军的猛将,但是脾气很暴躁。刘稷在刘玄称帝的时候就很不高兴,他觉得刘縯应该作皇帝,于是处处和刘玄以及他的手下做对。刘玄很有幽默感,知道刘稷不听他的话,就给他封了将军,叫做“抗威将军”。刘稷明白刘玄是在讽刺他,所以坚决不接受这个封号。刘玄生气了,就和他的将军们率几千人把刘稷抓了起来,准备将他处死。

刘玄是皇帝,他要是想抓一个人,下个圣旨就行了;如果对方拒捕,他最多派几个小兵就能解决了。那么他为什么要带着将军和几千士兵来抓刘稷呢?其中究竟就很值得玩味。刘稷是个猛将,同时也是刘縯的支持者。如果刘玄下旨捉拿刘稷,恐怕刘稷不但会拒捕、还会造反;刘稷一旦造反,刘縯自然会出兵相援,如此一来,舂陵军就会和新市军、平林军打起来。为了避免内战,然后又能捉拿刘稷,刘玄只好带上兵将,先下手为强,在捉拿刘稷的同时以兵力镇压其部署,杜绝造反。这次带有政治色彩的逮捕很恰当地反映了当时更始内部的矛盾。却说刘玄以武力捉拿刘稷后,就以欺君之罪判他死刑,刘縯知道后坚持反对。结果李轶、朱鲔就劝刘玄借机以抗旨的罪名把刘縯也抓起来。刘玄一下狠心,把刘縯逮捕了,并在当天将刘縯、刘稷斩首了。一代英雄刘縯就这样死了。

刚刚打胜昆阳之战的刘秀乘胜追击,进军颍川,攻占颍阳,之后连攻父城而不能克,于是在巾车乡一带驻扎。有一天,刘秀的部下抓住了一个颍川的官员。询问之下刘秀得知,这个官员姓冯名异字公孙,是颍川太守的掾,当时负责五个县的事务。冯异的从兄冯孝、同乡丁琳、吕晏当时正好在刘秀帐下效力,他们都向刘秀推荐冯异。于是刘秀接见了冯异,冯异说他能把治下的五个县都献给刘秀。刘秀听后很高兴,于是把放冯异了,让他劝降五县。刘秀能够在对战之际把刚刚投降的冯异放出去,表现了他对手下的信任和本人的人格魅力,而冯异也没有辜负刘秀的信任。他对父城县长苗萌说刘秀举止风雅,不纵兵到处抢东西,和刘玄手下的一般草寇大不一样。苗萌听后,就带着五县的百姓兵马投降了。

刚刚收复五县后,刘秀就受到了刘縯的死讯。他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决定孤身回到宛城向刘玄请罪,以此消除刘玄对他的怀疑。于是他回到宛城,为刘縯抗旨之事向刘玄道歉。之后百官向刘秀表示哀悼,他不露出丝毫悲哀,也不给刘縯服丧,饮食谈笑一如平常,对以前的功绩更加是绝口不提。为了彻底消除刘玄的怀疑,刘秀决定在刘縯的丧期娶个妻子。却说刘縯起兵时,有一个叫阴识的人在长安读书。闻知刘縯起兵后,阴识毅然退学,举家来投奔刘縯,之后被拜为校尉,后迁偏将军,随刘縯征战于淯阳、新野、宛城。巧得很,阴识的妹妹刚好就是那位让刘秀天晕地暗的美女阴丽华。于是在阴识的介绍下,刘秀与阴丽华结婚了,并完成了他两个人生目标中的一个。真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啊!

看到刘秀在刘縯的丧期还有心思结婚,刘玄彻底解除了对他的疑心,于是又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
作者: 天山一剑仙    时间: 2005-4-22 15:22

刘伯升——这位最令王莽惧恨、以五万户、十万金、上公位悬赏的汉军领袖,死了……

一、绿林和汉军的立场、作风不同,虽然合作却掩盖不了相互之间的矛盾。起初面对强敌,双方还能保持联合。攻陷宛城、昆阳大胜之后,天下形势一振,四方豪杰纷纷起义响应汉军,前面的胜利果实是唾手可得。立下这两件大功的刘氏兄弟威名日盛、豪杰归心,无疑令更始君臣心中忐忑不安。绿林立刘玄为汉帝之时,就引起地主豪强一派的强烈不满,因为绿林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另外刘伯升兄弟是汉军起义、战斗的领导者,选刘伯升做皇帝确实是名至实归。此时谁知道刘氏兄弟会不会甘居人下呢。

有一件事,新野县令点名只向刘伯升投降,很值得玩味,说明此时绿林系汉军不顾斗争策略、习惯掳掠令他们被很多官员、豪强排斥而趋于孤立。刘伯升能够约束自己的部队,争取更多利益团体的支持,在政治上、舆论上都处于有利的地位。还有刘秀在颖川攻打父城的时候,县长冯异也知道莽新大势已去,表示支持刘秀,此后更始麾下的绿林系汉军前后来了“十余辈”想要进城,冯异都坚守不降,也反映了地方官吏、豪强对绿林军与刘氏兄弟的不同态度。绿林的斗争策略显然缺乏理智,过于蛮干,对地主豪强的抢掠和打击只会失去可以争取的力量,而且以掳掠为要务的队伍也难保不伤及无辜百姓。这也是很多农民军难以摆脱的天然局限吧…

二、刘玄虽然做了皇帝,但大权实际被绿林将帅掌握,他能够影响的事情很有限。此后刘玄为了摆脱绿林的控制,也采取过一些对策直到最后刀兵相见。这次杀刘伯升就是绿林将帅的阴谋,刘玄与刘伯升兄弟同族,感情基础是会有的。他也并非忍心的狠人,在针对刘伯升的阴谋里他的态度一直很暧昧,但在绿林系的压力之下也不容他不允许事态如此发展。

刘玄被绿林利用,刘伯升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利用对自己有利的客观环境,最后反被形势左右而丧命。即便刘伯升自己没有其它想法,他的族人、地方豪强为了自身利益也不会面对绿林把持大权的局面甘愿安于现状。刘秀曾经提醒他要小心谨慎,也没有听取。刘伯升虽然是个英雄豪杰,在政治斗争上却远没有自己的兄弟那样敏感。两个利益集团的对抗把刘玄、刘伯升推到前台,哪怕不是他们的本意,也不可能置身事外。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三、刘秀在颖川的这段时间,不但打了昆阳一战而威名天下,还积极笼络地方豪杰。二十八将之中颖川七将,以冯异为首、铫期、王霸、傅俊、祭遵等至少五人都在此时决定追随于他。

另外还得提个人,这位是汉军起兵之后攻占的第一个县城——棘阳的县长,失守之后便跑到宛城坚守,长期与汉军为敌。宛城被攻陷之后,众将要杀了此人,多亏刘伯升拦住,说:他是南阳大吏,坚守拒敌,尽职尽责,是个有气节的人。还是不杀,以表彰忠义为好。因此收了他在汉军之中,后来见更始政乱,去河北投奔刘秀去了。这位曾与汉军力战的县长名叫岑彭。

云台二十八将之中唯独冯异、岑彭“建方面之号”,冯异是征西大将军、岑彭是征南大将军,受命专门负责一个大方面的军事、政治。他们二位是二十八将中的佼佼者,此时都被刘氏兄弟降服了。



冯异在刘秀赶回宛城之前就已经投降:

“会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
“光武南还宛,更始诸将攻父城者前后十余辈,异坚守不下;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经父城,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


最后,与吾贤妹hqqkq作悼文一篇,以祭大汉齐武王伯升在天之灵:

呜呼伯升,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经历长安;蓄积英风,不慕时贤。吊君弱冠,汉祚已休;仗义疏财,志有必就。吊君壮力,卓伟名高;雄杰瞩望,篡子心焦。吊君丰度,赳赳豪迈;帝胄之裔,民心所怀,吊君气概,可昭天日;始有大虑,终能举事。吊君宛城,精诚维持;不愧汉帝,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受降破敌,威震山岳。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数旬,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神灵怆然;露为哀泣;雨为泪涟。君之勃发,兄弟同德;招揽绿林,独运风波;海内群伦,响应呼吸,假使得意,想望雄奇!呜呼伯升!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伯升!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4-23 13:15

新莽末路

昆阳大战后,王莽失去了反击更始的军事力量,他渐渐地陷入了更严重的内部和外在问题。先是,道士西门君惠对卫将军王涉说卦象表示刘姓应该复兴,而国师刘歆就姓刘,所以应该暗助刘歆为帝。于是王涉聚集了刘歆、大司马董忠、司中大赘孙(亻及)商议,准备劫持王莽,投靠刘玄。更始元年(公元二十三年)七月,孙(亻及)向王莽告密,于是王莽召见董忠,在董忠进宫时,王莽让侍卫把他砍成一段一段的。然后王莽又逮捕了董忠的家人,用醋、毒药、利刀、荆棘,当然还有土,把他们一起活埋了。知道事情败露后,刘歆和王涉都自杀了。王莽不想让外人知道他的大臣都背叛了他,于是没有把刘歆、王涉的死因公开。面对刘歆的叛变,这位被王莽一手提携起来的人的背叛,这位王莽的第一心腹的背叛,这位一度被认为是王莽继承人的背叛,王莽不再相信身边的大臣了。从此他每天只喝闷酒,吃鲋鱼,读兵书,读累了就在几案上睡觉。

此时,西汉钟武侯刘望在汝南起兵,自称天子。一度被王莽委以方面重任的严尤、陈茂也背叛了他,投奔刘望,并分别成为他的大司马、丞相。

随着更始势力的逐渐扩大,当时的人门纷纷起义相应刘玄。成纪人隗崔、隗义,上邽人杨广,冀人周宗起兵杀死了镇戎大尹李育。隗崔的侄子隗嚣自幼喜好读儒经,最初被刘歆征用。刘歆自杀后,隗嚣又回到了成纪,在当地很有声望。于是义军推举隗嚣为上将军,隗崔为白虎将军,隗义为左将军,隗嚣又请来平陵人方望为军师。方望建议隗嚣祭刘邦,以昭告天下他们对汉世的忠诚。于是隗嚣等人盖建了祭祀刘邦的祭庙,并在祭祀刘邦时立誓要辅佐刘姓皇族。之后他们斩杀了雍州牧陈庆、安定大尹王向,然后召集十万大军,征战各地,很快平定了西北地区,一直西至敦煌。

在汉中,南阳人宗成、商人王岑集结数万人,攻占汉中,诛杀了庸部牧宋遵。当时扶风茂陵人公孙述正在川内的导江郡当太守,以做事精明干练而出名。公孙述早就对王莽失去了信心,知道宗成、王岑起义后,他就派人去迎接他们入蜀。不料宗成、王岑的军队到了成都后,纵容部下烧杀抢掠、奸淫妇女。公孙述知道他们的暴行后,就召集部队,以更始帝刘玄的名义封他本人为辅汉将军、领蜀郡太守、益州牧,然后带兵杀死宗成、王岑,并合并了他们的部队。后来隗嚣和公孙述都好好地折腾了一番。

此时,王莽把留守洛阳的王邑召回长安并任为大司马,然后任命张邯为大司徒、崔发为大司空、苗䜣为国师,同时调遣太师王匡、国将哀章去镇守洛阳。哀章这个神棍还在当国将呢!而刘玄也在同一时间发动了新朝的毁灭性打击,他派定国上公王匡进攻东都洛阳,西屏大将军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进攻武关,直逼长安。析人邓晔、于匡又给王莽火上添油,两人在南乡起兵,相应刘玄。邓晔、于匡进攻武关,武关都尉朱萌投降,之后邓晔、于匡复又斩杀右队大夫宋纲,并基本控制了武关、湖县地区。

武关失守后,王莽更加焦虑。于是大司空崔发就出来“献计”,建议王莽向古代的君王学习,对着天大哭,祈求老天保佑他们,王莽居然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王莽带着群臣、逼着老百姓到南郊,声嘶力竭地对着青天狂哭,对于哭得很凄惨的百姓,王莽还封他们做官,一时间朝廷里多了五千多个官员。此外,王莽也抱着“自助者、天助之”的信念做了最后一搏,但是由于没什么技巧,他这最后一搏做的很失败。他选了九个将军,称为九虎将军,让他们带着几万御林军去东边抵住更始军。但是为了让九虎将军为他效力,他把九虎将军的家人都抓到宫里作为人质,然后又每个人赏了四千钱。当时宫里的黄金有六十多万斤,外加无数的珍宝奇玩,但是王莽只给了九虎将军每人四千钱,还把他们的家人绑架了。都说做头头的要学会恩威兼施,但是王莽玩的恩威兼施怎么就变味了呢?九虎将军率军来到华阴扼守要地。邓晔、于匡率军攻击九虎将军,由于军心不稳、兵无斗志,九虎将军败走,其中两虎将军回到长安被王莽处死、四虎将军逃亡、另外三虎将军退守京师仓。

九虎将军退出武关地区后,邓晔打开关门,李松带三千士兵进入武关,与邓晔、于匡会合。三人带兵继续攻打京师仓,但是没有成功。于是邓晔分兵给校尉王宪,让他攻占左冯翊,而李松也让偏将军韩臣进攻新丰。王宪进入左冯翊,各地的官员纷纷投降,百姓纷纷响应。而进攻新丰的韩臣就遇到了一点小麻烦。当时防守新丰的人是波水将军扶风平陵人窦融窦周公。窦融先前参与了昆阳大战,战败后被调守新丰。窦、韩两军交战后,窦融败走,之后他投靠了更始的将军赵萌。

在王宪、韩臣顺利进入左冯翊、新丰后,更始军已经全面控制了长安附近地区,当时各地的百姓、义军,包括在天水的隗嚣,都一面挖王莽的祖坟、一面向长安逼近,每一支部队都想最先进入长安立功,每一个人都想最先冲进宫里抢财宝。王莽面对这种情况已经无能为力,但是他还是要做困兽之斗,他把监狱里的犯人都放了出来,给他们武器,告诉他们如果背叛新朝,社鬼都不会饶恕他们,之后他让更始将军史谌带领这些犯人去打仗。那群犯人怎么可能会帮王莽呢?出了长安城,一过渭桥,这些犯人就四下逃跑了,只有史谌一个人回到了长安。

更始元年(公元二十三年)九月初一,在更始军到达长安前,各地百姓组成的义军攻破宣平门,挺进长安,一进城就杀掉了大司徒张邯。王邑、王林、王巡三人带着少量的部队保卫京城,但是已经难以力挽狂澜。第二天,城中的百姓朱第、张鱼聚集群众到处放火,破坏政府办公的建筑。王莽的女儿,原汉平帝的太后,此时也绝望地投火自焚。大势已去的王莽跑到未央宫前殿,还穿着天青色的衣服、拿着匕首向天祈祷。初三,义军攻进皇宫,王莽和几千士兵逃到渐台上,义军马上随后包围渐台,于是两军用弓箭对射,后来箭射完了,双方短兵相接,王邑、王巡等大臣战死。王莽又躲进密室,结果被义军发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校尉公宾割下他的头颅,将他的头颅传回宛城,而王莽的尸体则被人抢去砍成好几段,等他的头颅到了宛城后,又有心理变态的人把他的舌头吃了。王莽的下场真是粉身碎骨啊!王宪在王莽死后自封汉朝大将军,收敛了十几万军队,然后住进长乐宫,享用王莽的妻妾、财宝。初六,李松、邓晔等人也进入了长安,他们因为王宪私藏玉玺而把他杀了。

此后不久,更始的定国上公王匡攻陷洛阳,斩杀了新朝的太师王匡、国将哀章。哀章这个神棍终于和王莽这个神棍在前后脚死了。一个月后,更始的奋威大将军刘信攻占汝南,斩杀了刘望、严尤、陈茂。从此,维持了十五年的新朝彻底覆灭了,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如何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而在这个问题上,历史选择了刘秀。
作者: 天山一剑仙    时间: 2005-4-24 18:54

昆阳之战是在六月,九月王莽就死于非命,其间不过才三个月。如果从刘伯升、刘秀起兵算起,前后也不过十来个月的时间。昆阳之战正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此前汉军与绿林大战南阳重兵,败而后胜,进围宛城;此后拔宛、大胜昆阳,四方豪杰受此鼓舞,便乘机蜂拥而起,莽新再无计可施了。

四方起兵的豪杰自称将军,用汉朝年号等待更始诏命,就是任职于莽新政府的地方大吏也是坐以待命。汉使者所到之处,无不望风归服,更始不必再用兵,天下即可传檄而定。后来割据一方的隗嚣、刘永、灭了更始政权的赤眉首领等当时豪杰都以为莽新已灭,天下可平,都在此时敛手归朝,高高兴兴地做起汉朝的官爵来。此时兴汉形势已成,只需中才之主,统一的大汉帝国就可立即重振昔日雄风。

可惜,更始不是这样的君主,而更始朝里的绿林将帅更没有这样的见识。最有资格并且有能力做好更始皇帝的汉军起义领袖刘伯升死于权力之争,他兄弟立下大汉中兴第一功的刘秀也遭到排挤。更始政权掌握在一群无见识、无才干的匹夫手里,只一年多的时间,便败乱地不可收拾,这是后话了。此后,千方百计争取河北之行的刘秀逐渐壮大,最终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才又把天下平定。但因此伤了多少元气啊,比如长安,更始帝刘玄赶到的时候,除了王莽自焚的地方还有未央宫,整座长安城还有城中官吏百姓都安然无恙。后来更始政权不能维持,战乱不定,又经历赤眉之乱,长安到刘秀手中的时候已经残破不堪了。其它地方也大多如此,否则,东汉初年的基础本该雄厚的多,刘秀之所以放弃西域、不再对外用兵,实在有不得已的苦衷……

可叹刘伯升没能做了皇帝~~~


最后说说王莽这小子……

王莽这个人物实在复杂,也非几句话所能讲清,说来说去,恐怕前后舛误,反而乱了自己的阵脚。不说也罢~~~

但是此人有个最令我鄙夷之处,就是他的虚伪。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这首诗实在不错。平帝病重,王莽为之祷告,请以身代;后来孺子年幼,便为摄政皇帝;即真皇帝,执孺子手流涕之时,无不以周公为言。把这些表面文章都做得足够,可是实际作为却与周公背道而驰。

本来天下者人人之天下,汉朝衰落,由王莽来继承也无可厚非。当然,在当时会有很多政敌以此借口施以攻击,出于社会舆论的考虑,搞些花样粉饰一下,以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可以理解。虚伪与欺骗就是政治的一部分,从古到今如此而已。

不批其伪,应知其虚。

后来的实际证明,王莽的实际政治才能远远不如他的表面功夫。简而言之,他是一个名不副实的人。王莽从他做大司马执政汉朝,到他做皇帝的十几年里面,最惯于虚张声势,这使他步步高升,最终也令他的政治因此而日益败坏。当年,朝野拥护的安汉公,万众归心,直到绿林、赤眉兵起,也不过是转掠求食,并没有针对莽新政权的统治做斗争。应该说他的政治基础、社会基础在很长时间里都有着很雄厚的依托。但是他求名而不务实,汉军已经杀到关中,王莽仍然寄希望于虚伪的真诚。他率领臣民祈求上苍,望天大哭之日,正是后人把卷可笑之时。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4-24 18:56

清河评曰:

新莽政权从公元九年建立到公元二十三年灭亡,历经十五年。其速兴速亡的命运是由许多因素所造成的,但是归根结底是王莽和他的新政所导致的。王莽一生虽然虚华无实,滥用刑法,而且有些荒淫好色,但是他改革的初衷却毋庸置疑是为了造福于世。对于这种复杂矛盾的人,想要做出全面的评价是很困难的,所以清河在这里引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断代史系列 • 秦汉史》的作者林剑鸣先生在书中所用的六个词来评价王莽的政治能力和品格:浮夸拒谏、猜疑心重、喜怒无常、朝令夕改、食古不化、顽固迷信。

在新莽动乱这段历史中,刘縯是一个不能忽略的人物。提到新莽末年的农民起义,一般人都会想到绿林、赤眉。其实绿林、赤眉的根本性质是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土匪。真正以政治目的起兵反对新莽的是刘縯、刘秀、李通组建的舂陵军。作为舂陵军的领袖,刘縯在沘水之战、宛城之战中都表现了相当出色的军事才能;当刘玄强行称帝时,刘縯也能冷静地洞察全局,说明他具备一定的政治实力。可是他一直不能意识到刘玄及其部下对他的居心叵测,最终惨死,实属大意。套句《袁世凯在朝鲜》里的老话,这是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的结果。

除了建立舂陵军和更始政权,刘縯另一个历史价值就是他带出了刘秀。刘秀年轻时憨厚老实,没有明显展露才干,除了他的同学邓禹,没有人看出他有帝王之能。但是由于刘秀是刘縯的弟弟,刘縯起兵时自然不会落下他,这样刘秀走进了军事生涯。假设刘秀不是刘縯的弟弟,历史上可能不会出现这位中兴之帝。

刘秀在昆阳之战前是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在昆阳之战后他名声大振,之后又在颖川一带立功,不料刘玄在此时诛杀刘縯,使刘秀不得不回到宛城,开始含韬隐晦的日子。虽然在新莽动乱这段时间内,刘秀不是重要的人物,但是他无保留地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帝王所应具有的军事才能、洞察力、魄力、人望和韬略,勾勒出一个模糊的英雄影子。

********** the end **********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4-24 18:57

呵呵~~~~细心的人可能发现偶把题目从《白话刘秀之建立东汉》改成《平话刘秀之新莽动乱》。偶改“白话”的原因是因为它俗,改成“平话”后让偶看起来聪明一些~~~偶本来想写到刘秀消灭王郎、自立为帝才停笔,所以起名《建立东汉》。不过后来感到连载太累了,给偶很多压力,所以这次只写到王莽死,所以把名字改成《新莽动乱》。做人不能太死板啊~~~

文章写成之际,偶想谢谢大家一直没有回帖,也谢谢两位斑竹的支持和配合。有人会说:“她为什么不让回帖啊?是不是神经病啊?”偶怎么会是神经病呢?偶不让大家回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版面干净、整洁,偶就是这个毛病。另一个原因是如果大家在文章没有写完之前就回帖,那么以后看的人就不能连贯地读完全文,至少偶看slq321的文章时就是这种感觉。所以为了后来人的方便着想,偶决定不让大家回帖。偶这种行为其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应该得到群众的支持和领导的奖励的,特别是奖励~~~

在感谢完大家后,偶还要特别感谢几个人。

首先是loyani。偶本来在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莽,是个不吉利的字。”后来loyani告诉偶“莽”不是不吉利,所以偶把这句话删了。

第二个是当阳侯杜元凯。他替偶挑了一个错,不过过程太复杂了,偶就不详细说了。

第三个是桓大司马。呵呵~~~偶开始把李轶的名字写成“李铁”了。好在桓大司马及时发现和提醒了偶。这件事要是传出去了,偶就没脸见人了~~~  

第四个是曹仲德。偶偷偷向他讨教了一个问题,不过没用上~~~仲德不要郁闷啊~~~

第五个是hqqkq。她也叫可卿。她和剑仙帮偶写了篇悼文。

最后要感谢的是偶的同道天山一剑仙。他在唐风叫张飞,在琅邪也叫天山一剑仙,道上的人叫他三将军。呵呵~~~他可是研究刘秀的高手,目前在唐风就有11篇精华。11篇啊~~~~!!!!要是都拿到轩辕来,一夜之间就能当上白衣卿相。呵呵~~~剑仙知道偶在说什么吧?  

偶写完袁世凯和刘秀之后才发现偶写的东西都是虎头蛇尾。第一篇都不错,往后就越写越烂,越写越短……      好在剑仙出来帮偶,在偶的文章加上深入、详细的评论,真可谓是偶的点睛之笔~~~        祝偶们合作万岁!!!!

呼呼~~~好不容易写完了,估计有人已经买好砖等着砸偶了。不过偶要声明的是,偶从来不仔细看回帖,所以想砸偶的人还是省省力气吧~~~

偶去灌水啦~~~鄙视看帖不回的~~~说你呢!赶快回帖!!!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4-24 19:54



QUOTE:
原帖由天山一剑仙于2005-04-24, 19:50:54发表
清河这段总评确实精彩~~~

呵呵~~~东拼西凑的~~~不能张扬出去啊~~~
作者: 当阳侯杜元凯    时间: 2005-4-24 20:08

偶去灌水啦~~~鄙视看帖不回的~~~说你呢!赶快回帖!!!

奉公主的命令,特来回贴!

(小声嘀咕,这第三者终于当上了!    )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4-24 20:23



QUOTE:
原帖由黄玮青于2005-04-24, 20:20:25发表

QUOTE:
原帖由清河公主于2005-04-24, 18:56:55发表
清河评曰:

新莽政权从公元十九年建立到公元二十三年灭亡,历经十五年。

偶无法算出有十五年的时间呀……   
公主姐姐是否打错了~   

黄玮青。呵呵~~~早就听说过你,这还是第一次见。

这是个比较考验逻辑的问题。如果王莽从19年当到13年,应该用23减去18,而不是19。呵呵呵呵。这样就是5年了。偶先去睡觉了~~~
作者: 天山一剑仙    时间: 2005-4-24 21:04

最近这两年,对东汉特别感兴趣,对刘秀也慢慢有了些模糊的认识。  
前些日子想动笔写写东汉初年的一些故事,但是贪玩啊~~~隔了几天,就提不起精神了。  
直到看见清河也在写作,受到鼓舞,就联系着一块交流交流,并草草地写了一篇《新朝末年反政府武装的兴起二三事》。还在这个帖子里发表了一些心得体会,都是因为有清河作榜样,才振作了一下,嘿嘿……  
原来一直在唐风潜伏,认识了很多朋友,也写了几篇东西。被加为精华的,俺向来视作对自己的鼓励,确是不敢四处献丑的。  
请大家多多指教~~~
最后庆祝俺和清河合作万岁,干杯!!!
作者: 天山一剑仙    时间: 2005-4-24 21:14

清河是忙晕了,她那儿有点问题也上不来轩辕......

莽新从公元九年到公元二十三年,约十五年的时间,这样就没问题了。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5-4-24 22:11



QUOTE:
原帖由清河公主于2005-04-24, 18:57:30发表
呵呵~~~~细心的人可能发现偶把题目从《白话刘秀之建立东汉》改成《平话刘秀之新莽动乱》。偶改“白话”的原因是因为它俗,改成“平话”后让偶看起来聪明一些~~~偶本来想写到刘秀消灭王郎、自立为帝才停笔,所以起名《建立东汉》。不过后来感到连载太累了,给偶很多压力,所以这次只写到王莽死,所以把名字改成《新莽动乱》。做人不能太死板啊~~~

文章写成之际,偶想谢谢大家一直没有回帖,也谢谢两位斑竹的支持和配合。有人会说:“她为什么不让回帖啊?是不是神经病啊?”偶怎么会是神经病呢?偶不让大家回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版面干净、整洁,偶就是这个毛病。另一个原因是如果大家在文章没有写完之前就回帖,那么以后看的人就不能连贯地读完全文,至少偶看slq321的文章时就是这种感觉。所以为了后来人的方便着想,偶决定不让大家回帖。偶这种行为其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应该得到群众的支持和领导的奖励的,特别是奖励~~~

在感谢完大家后,偶还要特别感谢几个人。

首先是loyani。偶本来在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莽,是个不吉利的字。”后来loyani告诉偶“莽”不是不吉利,所以偶把这句话删了。

第二个是当阳侯杜元凯。他替偶挑了一个错,不过过程太复杂了,偶就不详细说了。

第三个是桓大司马。呵呵~~~偶开始把李轶的名字写成“李铁”了。好在桓大司马及时发现和提醒了偶。这件事要是传出去了,偶就没脸见人了~~~  

第四个是曹仲德。偶偷偷向他讨教了一个问题,不过没用上~~~仲德不要郁闷啊~~~

第五个是hqqkq。她也叫可卿。她和剑仙帮偶写了篇悼文。

最后要感谢的是偶的同道天山一剑仙。他在唐风叫张飞,在琅邪也叫天山一剑仙,道上的人叫他三将军。呵呵~~~他可是研究刘秀的高手,目前在唐风就有11篇精华。11篇啊~~~~!!!!要是都拿到轩辕来,一夜之间就能当上白衣卿相。呵呵~~~剑仙知道偶在说什么吧?  

偶写完袁世凯和刘秀之后才发现偶写的东西都是虎头蛇尾。第一篇都不错,往后就越写越烂,越写越短……      好在剑仙出来帮偶,在偶的文章加上深入、详细的评论,真可谓是偶的点睛之笔~~~        祝偶们合作万岁!!!!

呼呼~~~好不容易写完了,估计有人已经买好砖等着砸偶了。不过偶要声明的是,偶从来不仔细看回帖,所以想砸偶的人还是省省力气吧~~~

偶去灌水啦~~~鄙视看帖不回的~~~说你呢!赶快回帖!!!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样一个大坑要保持长期的兴趣填完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所以大坑改成小坑非常理解  偶在唐风的签名就是“誓死捍卫姐姐挖坑不填的权利”,哇哈哈,看来偶以后要把这签名转轩辕来啦……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4-25 12:50



QUOTE:
原帖由桓大司马于2005-04-25, 12:47:57发表
呵呵,好文,是不是不久就会有续集——平话刘秀之平定天下呢?呵呵

平定河北
一统江山
光武中兴

还有三部。不过偶得慢慢写~~~
作者: fengxv    时间: 2005-4-25 14:58



QUOTE:
但是这个有问题的人却有一个长的不错的姐姐。也就是说王莽的姑姑是个美女。美到什么地步呢?美到能让她做汉元帝的皇后。

此说恐非。
《汉书·卷九十八·元后传第六十八》
岁余,会皇太子所爱幸司马良娣病,且死,谓太子曰:“妾死非天命,乃诸娣妾良人更祝诅杀我。”太子怜之,且以为然。及司马良娣死,太子悲恚发病,忽忽不乐,因以过怒诸娣妾,莫得进见者。久之,宣帝闻太子恨过诸娣妾,欲顺适其意,乃令皇后择后宫家人子可以虞侍太子者,政君与在其中。及太子朝,皇后乃见政君等五人,微令旁长御问知太子所欲。太子殊无意于五人者,不得已于皇后强应曰:“此中一人可。”是时政君坐近太子,又独衣绛缘诸于,长御即以为是。皇后使侍中杜辅、掖庭令浊贤交送政君太子宫,见丙殿。得御幸,有身。

从这里可以看出元后并非因美貌成为皇后。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4-25 15:43



QUOTE:
原帖由fengxv于2005-04-25, 15:27:38发表
匈奴单于栾提知?
当时的匈奴单于是 乌珠留若鞮单于 挛鞮囊知牙斯

这个是偶错了……汗~~~  

偶不是说了吗?偶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5-2 04:07



QUOTE:
原帖由一骑讨于2005-05-02, 3:25:33发表
有个问题想请教各位大大,刘秀兄弟俩到底是不是汉室宗亲(擦点边也算)!好像是南阳郡*陵乡的豪强!

汉朝建立后,第一任皇帝是高祖刘邦,第二任是文帝刘恒,第三任是景帝刘启。刘启的儿子刘发被封为长沙定王,刘发又生了刘买,刘买又有了刘熊渠,刘熊渠的儿子就是刘仁。由于长沙郡的气候潮湿,刘仁不愿意久留,于是朝廷把他的封地改到了往北一点的南阳郡的白水乡。于是刘家的人都迁移到了南阳郡。却说刘买的小儿子刘外生了刘回,刘回又生了刘钦。刘钦是当地的县令,他的妻子是南阳樊重的女儿樊娴都。樊娴都非常贤惠。樊家是农业大家,他们善于种庄稼,生产出来的都是好粮食,同时他们也是大地主,在当地是大家族。

汉哀帝建平元年,刘钦管辖的蔡阳县内出现了一棵长有九个谷穗的禾稼,当地人都说这是吉兆。这一年年底,刘钦的第三个儿子出世了,刘钦希望孩子日后能够出人头地,就给他取名为“刘秀”,字文叔,“秀”的意思是像那棵禾稼一样茂盛。刘秀在家排名第五,大哥是刘縯,二个是刘仲,大姐是刘黄,二姐是刘元(不是《不见不散》里面葛优演的那个),还有个妹妹刘伯姬。这本来是个很温暖的家庭,可惜在刘秀九岁那年,刘钦和樊娴都就双双去世了,于是刘秀和他五个兄弟姐妹都住在叔父刘良家里。

你看过《流氓皇帝》吧?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5-3 03:48



QUOTE:
原帖由一骑讨于2005-05-02, 16:04:52发表
知道了,谢谢楼主帮我解决了疑问  
《流氓皇帝》和《不见不散》都没看过  

偶也没有看过……  

刘縯和刘秀都是皇族,而且都读过太学,也就是有大本学历。刘縯可能算是南阳豪强,因为他手下有很多小弟,但是刘秀绝对不是。因为刘秀后来和赤眉打过仗,解放之后,不少为农民起义正名的历史学家或者御用文人就把刘縯、刘秀说成是土豪恶霸、地主阶级的人。如果你看看当时的书就会发现在描述刘秀和铜马等部作战时,书中的主角是赤眉军,有一次铜马把刘秀打败了,有人还拿它当经典战例……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5-5-7 16:14

根据太常寺审核意见

女驸马《平话刘秀之新莽动乱》追加精华3点,总共4点(女驸马 和 天山一剑仙 各两点精华)。
作者: 黄玮青    时间: 2005-5-7 19:51



QUOTE:
原帖由女驸马于2005-05-07, 16:21:02发表
谢谢~~~偶说怎么看到斩监侯了~~~  

今天进来一看,公主姐姐怎么变成驸马了……  
  
  
  汉朝第二任是惠帝刘盈吧?虽然没当多久的说,可为君一日也当青史留名嘛……
作者: 女驸马    时间: 2005-5-7 20:17



QUOTE:
今天进来一看,公主姐姐怎么变成驸马了……  

自恋呗~~~

QUOTE:
  汉朝第二任是惠帝刘盈吧?虽然没当多久的说,可为君一日也当青史留名嘛……

这个这么说呢~~~刘秀是“九氏玄孙”,是刘恒的后代。偶到时候改改那句话,可能说的不明确~~~  看起来bug还不少~~~
作者: 气流    时间: 2005-6-20 12:58

我晕,怎么掉到第六页去了,好不容易找到。。。

我对这段历史的印象就是:有N多姓王的,还都是单名,一团糊涂。看过了公主这篇稍微清醒了一点儿,不过姓王的还是很多
作者: 碧落赋    时间: 2005-6-21 18:59

呵呵,前段时间很喜欢看王氏家族,不愧为中国著名外家啊。其实个人认为王莽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作者: 慕容九九    时间: 2005-6-24 08:55

昭宣中興指西漢的一個時期,大致包括漢昭帝和漢宣帝的在位期間 (約為公元前87年至前49年)。

漢帝國在這段時期著重休養生息,以恢復在漢武帝時期被消耗的國力。後世歷史家遂稱這段時期為「中興」。
作者: 黄玮青    时间: 2005-7-6 17:28

王莽要是没有改革失败的话……就是另一个赵匡胤
作者: 蚍蜉撼大树    时间: 2005-7-12 03:47

我一直觉得王莽是所有皇帝中最神秘的一个,他的世界观和执政思想太超前了,甚至可以说近乎于大同社会了
作者: 大树将军    时间: 2005-8-30 11:53

实际上王莽改革不可能成功。
作者: 王佐之才    时间: 2006-4-11 00:57

好文,不愧是女驸马。张飞兄弟的评论也很精彩,还很幽默。

王莽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对于一个政治人物而言,没法用好坏来衡量。王莽在篡权之初,还是颇得人望的。西汉立国二百余载,被王莽通过不流血的政变所取代,如果在朝野上下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没有强有力的舆论作为基础,是难以想象的。究其因,王莽性虚伪,好沽名,骗取民心是其中一个因素。

王莽改制要论其当初的本意,我看可以归纳为:均贫富、遏制兼并、抑制商业、削弱豪强、利源归于国家。但是在执行起来,不是没法执行,就是适得其反。归根到底,王莽是依靠一个西汉遗留下来的腐朽的官僚集团去推行这种改革,其结果犹如“庸医治病”只能越改越乱。

王莽以沽名钓誉起家,善幻想、不务实。再加上取江山过于容易,王莽作为开国帝王缺乏处理内政、外交、军事的能力。这使得他的一些举措,看起来是非常乖张可笑的。另外,他的江山并非是靠武力打下来的,而是依靠一个腐朽无能的王氏外戚集团与一些所谓的名士进行篡国治国。这个政治基础本身就是非常脆弱的。

归根结底,王莽虚伪有余,智略不足,无自知之明。他的失败主要还是能力问题。

[ 本帖最后由 王佐之才 于 2006-4-12 21:03 编辑 ]
作者: 冰祁步    时间: 2006-4-12 22:42

有人说王莽是一个进行社会主义变革的政治家
可惜最后只能落得个悲惨下场

或许他的很多理念都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
而缺乏能够将之付诸现实的实干者
这或许就是那个时代他用人的悲哀吧

问个问题
当初王莽篡政
真的得到了广大阶级的支持了吗?
作者: superzz_0    时间: 2008-12-23 12:10

王莽和刘秀我都很喜欢.
王莽用现在的说法来说就是一个穿越的现代人.
而刘秀,作为一个皇帝,只能用明主来形容,而且他的琐事和典故也很精彩.
作者: ldm.nc    时间: 2008-12-23 16:39

浮夸拒谏、猜疑心重、喜怒无常、朝令夕改、食古不化、顽固迷信
这样的人格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 银枪游侠儿    时间: 2008-12-23 20:05

刘秀还是挺大度的

不过这也也给东汉末年的动荡埋了一笔啊
作者: 353018016    时间: 2015-9-6 17:54

完全看不懂
作者: pan851206    时间: 2015-9-11 16:25

好文啊,MARK了再看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