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讨论]看王夫之胡批隆中对 [打印本页]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3-11-16 00:14

王夫之《读通鉴论》曰:“是其所为谋者,皆资形势以为制胜之略也。蜀汉之保有宗社者数十年在此,而卒不能与曹氏争中原者亦在此矣。”

“以形势言,出宛洛者正兵也,出秦川者奇兵也,欲昭烈自率大众出秦川,而命将向宛洛,失轻重矣。关羽之覆于吕蒙,固意外之变也,然使无吕蒙之中扰,羽即前而与操相当,羽其能制操之死命乎?以制曹仁而有余,以制操而固不足矣。宛洛之师挫,则秦川之气沮,而恶能应天下之变乎?”

书生之见,何谓形势?又何谓正奇?打仗可不是宋襄公的游戏,难道说必须王对王,将对将才行?不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吗?再说,隆中对规划的只是两路夹击战略战术,而从军事角度说,主次之分在于兵力配置,而不是将帅的方位。

“乃公之言此也,以宛洛为疑兵,使彼拒我于宛洛,而乘间以取关中,此又用兵者偶然制胜之一策,声东击西,摇惑之以相牵制,乘仓猝相当之顷,一用之而得志耳。未可守此一为长策,规之于数年之前,而恃以行之于数年之后者也。敌一测之而事败矣。谋天下之大,而仅恃一奇以求必得,其容可哉?”

战争打的是国家实力,以曹魏拥九州之地,夺了关西,还有关东;夺了宛洛,还有河北,绝不可能一战而定,只能步步进逼,削弱敌人同时壮大自己。而计略的最高境界是使敌知之却无力应对,观乎只凭关羽的攻击就能使曹操想要迁都以避,若益州之众能再出秦川,真正形成两头蛇攻击态势,夺取关中可以预见,那是高祖之业能否重现,不更增保握吗?

“且形势者,不可恃者也。荆州之兵利于水,一逾楚塞出宛洛而气绥于平陆,益州之兵利于山,一逾剑阁出秦川而情摇于广野。恃形势,而形势之外无恃焉,得则仅保其疆域,失则只成乎坐困。当先主飘零屡挫、托足无地之日,据益州以为资,可也;从此而画宛洛、秦川之两策,不可也。”

各地的兵将都各有其长处,也各有其短处,能招到既精通步战,又精通骑战,还精通水战的兵恐只能在游戏中。应该说关键还在于将帅的使用,北方之兵不是也不擅水战吗,可历史上往往还是北统南,而南方也经常有在平原战胜的记录。何况刘备若不以荆益为其基础,到那里去占根据地啊。

综观其所议,过分于纠缠“形势”二字,恐怕还是那种“正道得天下”的迂腐之论,却不知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将帅的能否,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正是此理。
作者: 五虎上将    时间: 2003-11-16 23:31

王夫之一届书生,长于哲学。举兵抗清而败亡,军事非其所长。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3-11-16 23:59

所以说“书生造反,十年不成”,有的只是满脑子道德文章,真正干点实事也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偏偏还要不懂装懂。
作者: 陆逊少年时    时间: 2003-11-21 13:29



QUOTE:
原帖由秋雨冰风于2003-11-16, 23:59:24发表
所以说“书生造反,十年不成”,有的只是满脑子道德文章,真正干点实事也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偏偏还要不懂装懂。

王夫子起码是自己读了之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还有很多人,是把人家的读史见解当成史料的一部分来引用,就像引用唐太宗贬司马的话,以及袁子评论诸葛亮的话,堂而皇之,好像一贴出来反对意见都得噤若寒蝉似的。。。。。。。。。。说不定诸位哪天在讨论诸葛亮的时候,有人把王夫之的话贴出来压你。。。。。
作者: 赵哪个云    时间: 2003-11-21 19:31

陆兄,此话差矣!
评论当然是每个人都可以说啦,但不见得搬出来就可以压人了。
你认为不对,驳它就是了,驳倒不就OK了??
除非驳不动,那就没办法了。

至于搬出来的人,也不能说他压人啊,我想最多说明他同意该种说法而已。
要是真的有人把这种评论当史料的话,那这种人就可以不予理睬了。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3-11-22 04:31

这个我不敢苟同!
对于那些评论应该一分为二。一方面由于所处年代不同,历史车轮是在往前发展的,看待问题也是在发展的,那些纯议论性的迂腐的观点我们当然不能接受,这也是我帖中所要表达的;另一方面,由于古人比我们更接近历史,拥有的史料也应比现在多得多,对待文中一些涉及到的我们所不知的记叙,如果没有它证,应该是可以作为论据的。

至于袁子的评论之语也是如此,象用“屯去数里,不救”来说明其勇,显然是没有道理,纯属胡扯;但是对待“屯去数里”这个记载就不应因其说不合理而完全否决了,我想不可能空穴来风,应该是有点根据的,只不过袁子引申错了,或者说会错意了,至于为何不救,可能还有其他原因,这我在《出祁山的战略意图》里再作说明。
作者: 赵哪个云    时间: 2003-11-22 13:25

秋兄
这句“屯去数里,不救”也算是评论??
我看是袁子的评论中所杂夹的事件吧??(不能肯定真伪,姑且不称为史料)

如果引用一段评论的目的是使用里面的史料,就更不能说是那评论来压人啦.
这时候要做的就不是驳这段评论了,而是去辨别该段史料的真伪了!!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3-11-23 02:52

对既成的事情,  后人评论之, 可以.  引某人的评点, 仅仅是同意其言.  

但是书生非仅是评价,  却对形势以原计最终未能成功作为己之假设正确之根据,  再以己之所谓正确为根据妄议原计之非就十分可笑了.
作者: 甘兴霸    时间: 2003-11-28 11:47



QUOTE:
原帖由五虎上将于2003-11-16, 23:31:45发表
王夫之一届书生,长于哲学。举兵抗清而败亡,军事非其所长。

非也,败于满清并不能证明他不善用兵,满清铁骑入关,横扫中原,此天下形势使然,临时兴义兵岂是悍军对手?这不是不是个人能力能挽回的.谁说书生不可为将?曾国泛如何?历史上的其他儒将我就不用再举例了吧?同理,也很同情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大义兴兵,"伶仃洋里叹伶仃"...还要忍受后人的种种"不能军"的指责,须知当时蒙古铁骑可是横扫整个世界,接近无敌的啊...彻远了,就此打住
作者: 千山我独行    时间: 2003-11-28 13:42

所谓书生误国并非说读书人误国,而是特指其中一部分
作者: 三国观潮    时间: 2003-11-30 00:11



QUOTE:
原帖由千山我独行于2003-11-28, 13:42:27发表
所谓书生误国并非说读书人误国,而是特指其中一部分

唱: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

能误国者,往往已不仅仅是书生。
作者: 甘兴霸    时间: 2003-12-2 00:12



QUOTE:
原帖由三国观潮于2003-11-30, 0:11:37发表
唱: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

能误国者,往往已不仅仅是书生。

能乱国的,  也不会是书生,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作者: 庸才马谡    时间: 2003-12-3 19:03

误国多昏君权臣,如书生辈,徒发牢骚耳。
作者: 东献武王李承年    时间: 2003-12-9 13:47

不以成败论英雄。有时候,我自己也认为正确的方向标立来自于诸多参照物的借鉴。同理,做的对不对,可以作为言行一致的道德监督方面,但丝毫不影响对真理的表述。
作者: seraphim    时间: 2003-12-11 07:20

好好的读书人为何要去打仗呢?以己之短攻敌之长阿

不过,诸葛丞相又如何解释呢????
作者: 天一千    时间: 2007-3-23 17:19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曾文正的吧!
作者: sos2290    时间: 2007-3-23 17:24

王夫之笑诸葛亮;今天我们笑王夫之。

以后谁又笑我们?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7-3-23 17:38

我的观点:
我很佩服诸葛的战略。但王公说得有理。
诸葛战略最重要的是: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没有书,好像是这几句)。
但是,如果孙权有问题,那就麻烦了。关羽不足以应付。
但是,如果刘备亲临,战略重心肯定随之转向荆州。这样,孙权的背叛至少能够得到更好的对付。

诸葛更多考虑“联孙”的问题,王公更多考虑“自己做”的问题。

再是,关于秦楚兵特点的论述,也确实如此。

如果要贯彻隆中对而孙权不足恃的情况下,则应以刘备移荆州同关羽一起指挥全盘,诸葛亮、张飞、马超出秦川,或许可以得到关中。以下将是比较漫长的战争。坐镇益州的事情,只能交给阿斗了。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24 14:58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07-3-23 17:38 发表
我的观点:
我很佩服诸葛的战略。但王公说得有理。
诸葛战略最重要的是: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没有书,好像是这几句)。
但是,如果孙权有问题,那就麻烦了。关羽不足以应付。
但是,如果刘备亲临,战略重心肯定随之转向荆州。这样,孙权的背叛至少能够得到更好的对付。

诸葛更多考虑“联孙”的问题,王公更多考虑“自己做”的问题。

再是,关于秦楚兵特点的论述,也确实如此。

如果要贯彻隆中对而孙权不足恃的情况下,则应以刘备移荆州同关羽一起指挥全盘,诸葛亮、张飞、马超出秦川,或许可以得到关中。以下将是比较漫长的战争。坐镇益州的事情,只能交给阿斗了。

关羽是刘备手下数一数二的人物,让他跟刘备挤在一起,未免浪费人力资源了
诸葛亮所说命一上将出宛洛,也只有关羽条件最充足了。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7-3-24 16:03

“关羽是刘备手下数一数二的人物,让他跟刘备挤在一起,未免浪费人力资源了
诸葛亮所说命一上将出宛洛,也只有关羽条件最充足了。”

我也是这个意思。关羽北伐,刘备坐镇荆州。
或者刘备亲征,关羽坐镇荆州。
尽量不给东吴机会。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24 16:09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07-3-24 16:03 发表
我也是这个意思。关羽北伐,刘备坐镇荆州。
或者刘备亲征,关羽坐镇荆州。
尽量不给东吴机会。

当时刘备跟孙权关系毕竟还没破裂啊。
建安二十年两家达成协议,刘备毕竟是牺牲了利益来维持两家和约的。
孙权反水是意想不到的事情。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4 16:18

当时刘备跟孙权关系毕竟还没破裂啊。
建安二十年两家达成协议,刘备毕竟是牺牲了利益来维持两家和约的。
孙权反水是意想不到的事情。
==============================
其实主要是孙权狂攻了几次合肥,没打下来,而且损兵折将,所以只能打起了荆州的注意,如果孙权在合肥能得到些好处,就不会如此了.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