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勿以君子之心,去度小人之腹
[打印本页]
作者:
歌痕
时间:
2005-1-18 13:53
勿以君子之心,去度小人之腹
----“是皆秦之罪也”正误
“是皆秦之罪也”语出《战国策》,指苏秦当时说秦王不得入,狼狈还乡,“赢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机,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于是苏秦长叹道:“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一般的解释“是皆秦之罪也”都解为“这都是我苏秦的过错呀!”,南怀谨先生在《孟子旁通》也作如是解,还感叹道:“你看,这是一种什么胸襟!什么器度!他对于目前周围的情形,一点都不迁怒怨恨到别人身上去,只是深自反省自责,认为他的太太、嫂嫂、父母等人对待他这种情形,都是他自己的不是、无能,并没有埋怨他们的冷淡,更不会借酒浇愁。”这真叫人晕死,让我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
光从字面上看,“是皆秦之罪也”可解作“这都是我苏秦的过错呀!”,也可解作“这都是秦国的过错呀!”。但如果对照一下苏秦的为人以及随后发生的史实,真伪自辨。
苏秦,小人也!他求学的目的是啥?“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这是他的自白,只为“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至于“如天下苍生何?”,他想都没想过。《战国策》里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他的人品:当时周分裂为东,西两个小邦,正闹矛盾,东周要种稻子,位于上游的西周卡住水源不放水。于是已显贵的苏秦对东周君说看我的,我一定说服西周君放水。苏秦去对西周君说‘您现在不放水,东周马上准备种耐旱的麦子,对您有啥好处呢?不如现在放水,等东周种了稻子之后再卡住水源来要挟,那才有大利呀!’西周君连说对对,马上放水,于是苏秦“并得两国之金”。这就很能看出苏秦的人品,两国的纠纷如何解决,关乎百姓民生的水源如何保证,他根本没放在心上,放在心上的只是如何“并得两国之金”。
这种人品的苏秦,在受到别人的白眼冷遇后,居然会首先“深自反省自责”?如果是自责,为何苏秦第二次出门游说根本不再入秦,而是选择与秦作对的六国,大倡“合纵”来对付秦国?如果是自责,为何苏秦显贵后会对自己家人那种鄙视调侃的态度?请看史记苏秦显贵后的模样:“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事实已明,无须多言,“是皆秦之罪也“指的是“这都是秦国的过错呀!”别人可不提,为何南怀谨这样的国学大师也会作出如此误判呢?这其实就是我在《两千五百年前的误会》一文后对网友的回帖中提到的,南先生书生气太重。南先生是君子,常以君子之心去揣度人,揣度同是君子的孔子,得出“无友不如己者”是我们通常的解释误会了孔子,这是对的;但以君子之心揣度小人苏秦,就得出“你看,这是一种什么胸襟!什么器度!”的结果,真让人哭笑不得。
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5-1-18 15:15
不以为如何,按这么解,好象别扭的很,不是很说的通。“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妻嫂父母下来,自然该说人,怎么会突然跳到秦国上去?
作者:
kgb8027
时间:
2005-1-18 15:54
要是苏秦换个名字就不会有这样的怀疑了。
作者:
紋刀狩易
时间:
2005-1-18 16:28
也可以解釋成“這都是秦王的罪過啊~”
這樣似乎更合理
大家認爲呢??
作者:
轩辕族某甲
时间:
2005-1-18 16:42
有道理,换成秦王就应该差不多了。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