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老男孩---oldboy [打印本页]

作者: 三骨毛驴    时间: 2005-1-1 22:41

我实在难以评论这部片子

太让我难以相信了, 让我难以相信的是韩国人的进步速度

去电影院看了<<无贼>> <<功夫>>, 回家继续看

这几天我看了大小十多部片子,  我想唯一还有点印象的就只有<<老男孩>>了

之前拿了一些独立奖项,  然后看到<<电影世界>>杂志推荐, 我终于买来看了

整部片子那种无法用语言概括的扭曲, 和变态, 确实把人性100%的揭露出来

特别是最后吴大秀翻开那本影集的时候, 整个世界都崩溃了

最后的结尾也非常有意思, 他自己的女儿抱着他说"我爱你, 叔叔"

我从此对韩国电影另眼相看


最近找到一个新闻, 说韩国90年代以后文化部彻底开放, 然后很多新浪潮导演经过进十年的

锻炼终于出来了

再看看我们国家,  那些大导演就不说了, 真正我觉得与我们没代沟的导演也就徐静雷

还有什么陆川, 但是这些人的片子给我感觉为什么就是找不到感觉, 呵呵.显然<<一个陌生

女人的来信>> 还是<<可可西里>>都无法代表某个时代. 有人说2004年中国电影复苏了,

其实他们只是看到钱了,  真正的电影复苏,我想还要等到像<<老男孩>>这类电影能走进大

陆的影院开始...

<<老男孩>>我认为确实是可以代表韩国电影的一个时代, 他们的电影结构终于有所突破

了,风格多样化了, 镜头伸向了更深刻的一层. 然而我们这时候还在以买弄拳脚和老套的特效

自豪.难道我们只能拿祖先的文化来当落后的遮羞布....

中国电影, 以前是潭死水, 现在也是, 不知道将来会如何
作者: 晨山尚书    时间: 2005-1-1 22:54

自己没看过,不过有人评价说是韩国版的<<基督山复仇记>>,不知是不是真的?
作者: 三骨毛驴    时间: 2005-1-1 23:09



QUOTE:
原帖由文若何在于2005-01-01, 22:54:12发表
自己没看过,不过有人评价说是韩国版的<<基督山复仇记>>,不知是不是真的?

是讲复仇的


一定要看, 我想你不会失望的!


虽然片子仍然有一些生硬的地方,  但是总得来说还算是部经典了

自少是<<兄弟>>以后, 我看过的韩国最好看的片子
作者: 晨山尚书    时间: 2005-1-1 23:45



QUOTE:
原帖由三骨毛驴于2005-01-01, 23:09:11发表
是讲复仇的


一定要看, 我想你不会失望的!


虽然片子仍然有一些生硬的地方,  但是总得来说还算是部经典了

自少是<<兄弟>>以后, 我看过的韩国最好看的片子

好,兄台如此推荐我肯定看,这个算是兄台推荐第一部吧.
作者: 老虎    时间: 2005-1-5 06:48

日本的电影和经济一样,衰落了,没见几部能看的片子。
作者: 栀子飘飘    时间: 2005-1-5 09:41

韩国的电影分级制度以及大的政治环境对它的商业电影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觉得我们批评中国的商业电影之前,首先得问一问我们提供给那些电影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行政干涉严重,意识形态钳制,盗版光碟横行,发行机制混乱,电影分级迟延不出···

有人说,韩国电影底蕴太薄,仅从艺术角度讲,韩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至少就我所看过的韩国电影来讲,我表示赞同。
作者: 老虎    时间: 2005-1-5 12:12



QUOTE:
原帖由栀子飘飘于2005-01-05, 9:41:15发表
韩国的电影分级制度以及大的政治环境对它的商业电影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觉得我们批评中国的商业电影之前,首先得问一问我们提供给那些电影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行政干涉严重,意识形态钳制,盗版光碟横行,发行机制混乱,电影分级迟延不出···

有人说,韩国电影底蕴太薄,仅从艺术角度讲,韩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至少就我所看过的韩国电影来讲,我表示赞同。

这部片我刚刚看过,感觉有点混乱,暴力镜头挺像漂流浴室,是部还不错的片子。   为什么楼上认为向这些影片没有艺术性哩?
作者: 栀子飘飘    时间: 2005-1-5 12:37

这部电影没看过。我所说的仅就韩国整体艺术电影水准而言。韩国艺术片里现在有些名气的,我所知道《八月照相馆》《绿洲》《薄荷糖》等几部,在韩国国内可能已经算一流水准了,放宽到当前的世界范围来讲,在我看来能算得上二流水准已经很不错了。
作者: 老虎    时间: 2005-1-5 12:47

受教,那日本电影平均水平是否超过中国,跻身世界一流?
作者: 三骨毛驴    时间: 2005-1-5 13:37



QUOTE:
原帖由栀子飘飘于2005-01-05, 9:41:15发表
韩国的电影分级制度以及大的政治环境对它的商业电影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觉得我们批评中国的商业电影之前,首先得问一问我们提供给那些电影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行政干涉严重,意识形态钳制,盗版光碟横行,发行机制混乱,电影分级迟延不出···

有人说,韩国电影底蕴太薄,仅从艺术角度讲,韩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至少就我所看过的韩国电影来讲,我表示赞同。

我并不赞同这种观点

就好像当年戛纳电影节<<低俗小说>>战胜了<<红>>
被称为痞子战胜大师.

什么才是电影???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呢????
这是一个争夺话语权的时代, 所谓的学院派的标准早就过时了
因为事物是发展的.  那种学院派所谓的艺术和电影规范已经在
某种程度上是个僵化的事物.

我认为像韩国这种缺少文化底子的国家现在在电影上不段的实验, 求新, 他们迟早会尝到丰收的美味, 并在世界电影擂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突然想到90年代初期, 我们曾经的男子足球还对日本抱有那么一点点优势.还取笑日本男人在<<足球小将>>里面痛宰巴西队
十多年过去, 人家已经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远远的超越了我们...
作者: 栀子飘飘    时间: 2005-1-5 14:12

我个人认为在总体成就上,中国电影要比日本电影差不少,日本电影史上的大师,黑泽明虽然不是我喜欢的导演,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在电影手法上对电影艺术的贡献是世界级的,罗生门在当时电影手法上的创新几乎堪与公民凯恩相媲美。小津安二郎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个导演,他在长镜头上的实践至今对于亚洲电影依然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无论是伊朗的阿巴斯,还是大陆的贾樟柯,台湾的候孝贤杨德昌等等,都明显可以看出他的影响。这还仅从技术上而言,从作品深度来讲,沟口健二对于日本女性全方面反思,今村昌平对时代的敏感与刻画,在目前的中国,至少在我看来是还没有可以与之媲美的人物。第五代的三个代表人物,张陈田,他们可能在某些单个作品上达到了相差不多的一个高度,但是整体水平一比,就大为逊色了。

  日本电影的后起之秀里,有大师潜质的估计就是当前名气最大的两个了:岩井俊二与北野武(实际上已经是大师了)。恰好两个人的电影我都很喜欢,在当前的中国,个人成就能和他们相比的可能很难找得出来,在我个人看来,也许只有贾樟柯才能和他们放在同一级别作比。姜文也不错,前提他必须保证他以后的作品不会比他前两部差太远。就总体水平来讲,当前的日本电影应该是比中国电影逊色不少的,至少我目前还看不出日本电影圈里有哪位新人可以成为日本电影的明日之星(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了),而中国的所谓第六代在我看来比第五代更具力量(这里还不算台湾和香港)。
作者: 栀子飘飘    时间: 2005-1-5 14:32



QUOTE:
原帖由三骨毛驴于2005-01-05, 13:37:15发表

QUOTE:
原帖由栀子飘飘于2005-01-05, 9:41:15发表
韩国的电影分级制度以及大的政治环境对它的商业电影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觉得我们批评中国的商业电影之前,首先得问一问我们提供给那些电影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行政干涉严重,意识形态钳制,盗版光碟横行,发行机制混乱,电影分级迟延不出···

有人说,韩国电影底蕴太薄,仅从艺术角度讲,韩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至少就我所看过的韩国电影来讲,我表示赞同。

我并不赞同这种观点

就好像当年戛纳电影节<<低俗小说>>战胜了<<红>>
被称为痞子战胜大师.

什么才是电影???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呢????
这是一个争夺话语权的时代, 所谓的学院派的标准早就过时了
因为事物是发展的.  那种学院派所谓的艺术和电影规范已经在
某种程度上是个僵化的事物.

我认为像韩国这种缺少文化底子的国家现在在电影上不段的实验, 求新, 他们迟早会尝到丰收的美味, 并在世界电影擂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突然想到90年代初期, 我们曾经的男子足球还对日本抱有那么一点点优势.还取笑日本男人在<<足球小将>>里面痛宰巴西队
十多年过去, 人家已经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远远的超越了我们...

“痞子”战胜大师这种说法本来就是我不赞同的,假如说昆丁塔仑蒂诺的落水狗还是准大师级水准,低俗小说无论从哪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水准。我想没有多少人会认为低俗小说是商业电影而不是艺术电影,就像没有多少人会认为我的野蛮女友是艺术电影而非商业电影。我承认韩国的整体电影水平的确处于上升期,但是并不能成为我认同它的艺术电影成就的理由。在我看来本来就没有一个所谓学院派的概念,张艺谋拍出活着,田壮壮拍出蓝风筝的时候,谁认为他们是学院派了?现在他们却在一定意义上成了正统。就算是低俗小说,现在也成为了国外各大电影学院的教学素材。我始终认为真正的电影艺术是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累积的,没有改革开放这个独一无二的时代对个人生存与理想的拷问,没有第五代对导演本人的影响,甚至没有电影史上长镜头的源远流长,贾樟柯就不可能拍得出《站台》——而这部片子恰恰是我认为代表了当前中国最高电影水准的片子,而无论从那方面看,我都看不出这部片子具有“学院派”的气质。
作者: 三骨毛驴    时间: 2005-1-5 16:14



QUOTE:
原帖由栀子飘飘于2005-01-05, 14:32:43发表

QUOTE:
原帖由三骨毛驴于2005-01-05, 13:37:15发表
[quote]原帖由栀子飘飘于2005-01-05, 9:41:15发表
韩国的电影分级制度以及大的政治环境对它的商业电影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觉得我们批评中国的商业电影之前,首先得问一问我们提供给那些电影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行政干涉严重,意识形态钳制,盗版光碟横行,发行机制混乱,电影分级迟延不出···

有人说,韩国电影底蕴太薄,仅从艺术角度讲,韩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至少就我所看过的韩国电影来讲,我表示赞同。

我并不赞同这种观点

就好像当年戛纳电影节<<低俗小说>>战胜了<<红>>
被称为痞子战胜大师.

什么才是电影???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呢????
这是一个争夺话语权的时代, 所谓的学院派的标准早就过时了
因为事物是发展的.  那种学院派所谓的艺术和电影规范已经在
某种程度上是个僵化的事物.

我认为像韩国这种缺少文化底子的国家现在在电影上不段的实验, 求新, 他们迟早会尝到丰收的美味, 并在世界电影擂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突然想到90年代初期, 我们曾经的男子足球还对日本抱有那么一点点优势.还取笑日本男人在<<足球小将>>里面痛宰巴西队
十多年过去, 人家已经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远远的超越了我们...

“痞子”战胜大师这种说法本来就是我不赞同的,假如说昆丁塔仑蒂诺的落水狗还是准大师级水准,低俗小说无论从哪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水准。我想没有多少人会认为低俗小说是商业电影而不是艺术电影,就像没有多少人会认为我的野蛮女友是艺术电影而非商业电影。我承认韩国的整体电影水平的确处于上升期,但是并不能成为我认同它的艺术电影成就的理由。在我看来本来就没有一个所谓学院派的概念,张艺谋拍出活着,田壮壮拍出蓝风筝的时候,谁认为他们是学院派了?现在他们却在一定意义上成了正统。就算是低俗小说,现在也成为了国外各大电影学院的教学素材。我始终认为真正的电影艺术是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累积的,没有改革开放这个独一无二的时代对个人生存与理想的拷问,没有第五代对导演本人的影响,甚至没有电影史上长镜头的源远流长,贾樟柯就不可能拍得出《站台》——而这部片子恰恰是我认为代表了当前中国最高电影水准的片子,而无论从那方面看,我都看不出这部片子具有“学院派”的气质。 [/quote]


呵呵, 我对<<低俗小说>>获奖的看法却是这样的

是独立电影对学院派最大的一次嘲弄,  这标志着独立制作做为一股新力量对学院派的叫板

也是独立导演在艺术电影话语权的争夺战中的一场漂亮仗

而不是说昆丁就变成大师了,  大师这个词恐怕还是不要随便往一个人头上戴. 就凭他拍的几

部片子要成大师还是太牵强了点.  


"在我看来本来就没有一个所谓学院派的概念 "   

这句话更让我寒啊, 任何艺术都有个理

论背景, 都有自己的一套潜在的规则,一套教育体系. 所谓的学院派大致就是依照这个规则去

探索的派系.也是常人所谓的"正规军"


"张艺谋拍出活着,田壮壮拍出蓝风筝的时候,谁认为他们是学院派了?"


这句话荒谬, 张艺谋, 陈凯歌这些人都是电影学院毕业的, 从他第一部片子开始

他就是学院派了, 这是毫无疑问的.


"没有第五代对导演本人的影响,甚至没有电影史上长镜头的源远流长,贾樟柯就不可能拍得出《站台》——而这部片子恰恰是我认为代表了当前中国最高电影水准的片子,而无论从那方面看,我都看不出这部片子具有“学院派”的气质。"

<<站台>>确实是一部很一般的片子.没什么出色表现,到是电影配乐还有点意思.  我不是要

与栀子 兄唱对台戏.只是客观评价这片子我确实不敢恭为, 因为它无法焕发出自己独有的光

芒, 不管是从电影结构, 剧本, 镜头技巧, 美工上讲与好片相比, 也没有自己的优势

是"当前中国最高电影水准电影"的说法难以说服大家啊.
作者: 栀子飘飘    时间: 2005-1-5 21:08

首先我要纠正三骨兄的一个说法,即“是独立电影对学院派最大的一次嘲弄”,因为独立电影实际上和电影本身的内涵毫无关系,它是作为电影的外延,即影片的制作机制而出现的一种说法,它与一般电影的区别实质在于拍摄资金的来源不同,而不在于思想主题手法等等的不同,只要某部电影在资金投入和制作上不隶属于任何电影集团、公司或制片厂,而是由导演或者制片人本身自筹资金拍摄,那么就算这部电影再主旋律再传统再保守,它也是名副其实的一部独立电影,这是一个已经写入电影辞典的名词释义,我相信无需再做更多讨论。所以独立电影从根本上讲就不是作为与“学院派”相对立的一个电影概念出现的,也就谈不上所谓的“嘲弄、叫板”了。

那么学院派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事实上学院派的叫法最早并非是出现在电影的领域,它起先是其它人文领域,比如哲学、经济、绘画等等,作为与“实践派”相对立的一个概念而出现,意指那些长年过着学院生活,单纯从事学术理论研究的学者们教授们,后来有人把它引申进了电影领域之中,以形容电影的一种精神气质与审美风格,但是不再是与“实践”,而是与“民间”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也就是在电影的表达上如果采取民间立场,以与电影中的普通人站在同一个高度上去平视他们关注他们,不加过多修饰不掺杂浓烈个人色彩(既所谓知识份子的人文关怀),只纯粹的客观的让镜头去冷静呈现,交由观众自己去做道德上与情感上的判断,而且表现手法也比较老实朴素,那么就是真正民间上的姿态;但是如果电影的表达上倾注了导演个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在道德给予了个人评判与同情(实际上也就是导演本人先把自己定性为“文化精英”这一身份,再用精英的姿态去俯视自己镜头下的角色),同时在电影手法、技术上也比较灵活样,那么一般他就被归于典型的学院派。而至于两者的明确界限到底在哪里,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学院派”,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硬性的归类,不能用准确的学术意义上的话来给它严密定义,从来就没人能够完全划分清学院派与非学院派的区分,一个导演,他有可能先是学院派风格,后来慢慢立场开始变得民间,也有可能先是民间电影立场,而后慢慢变得学院起来,从技术上讲的话,民间派意义上的电影也有可能有充满先锋意识的探索与实验,同理,“学院派”意义上的电影也有可能拍的中规中矩毫不花哨。但是不管怎么区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所谓的“学院派”绝非就是导演本人有着相关的专业教育背景出身,也非所谓的“正规军”,这样理解是典型的望文生义。所以张艺谋的活着,田壮壮的蓝风筝,因为他们所采取的民间立场,都不是“学院派”电影。


而仅就低俗小说这部电影来说,实质上,既不能因为它的独立电影的身份而对学院派形成挑战,也不具备所谓的民间立场而与“学院派”产生对峙,因为它并非是一部民间立场上的影片,虽然它的制作具有民间的背景。真的非得给它概念上的定位,应该说“实验电影”或者“先锋电影”才更准确一点。至于昆丁,我并没有说他就是大师,我是说低俗小说是大师级水准的电影。大家都知道评判一个导演是否是大师,是从他的整体平均水平(假如可以平均的话)出发的,而不是取他最高那点来做判断。除非他的一部片子的影响确实太大,以至于仅此一部,就足以改变电影史的进程,比如威尔斯。


再来说《站台》这部片子,当我们在评判一部片子的好与坏时,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色彩。在国外那些所谓国际电影专家与影评人眼里,同是贾樟柯的作品,《小武》就要比《站台》好。但是实际上在我看来,站台却比小武要好,而且好的不只一点。那些所谓专家们之所以说小武好,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台那个时代背景的亲身经历,所以在事件上更有典型性和共通性的《小武》更能博得他们的好感。从某种意义上,我认为他们不具备评判《站台》好与坏的权威资格。无论是从表现手法、全局观,还是情绪把握、结构的转承顺接上,站台都要好过小武,它是贾樟柯目前的颠峰之作,成熟度远胜《小武》。在剧本上,它是导演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动笔撰写,经过多年的修改完善最终付诸实践的一个故事,用导演的话说,这是在他心头压了长达十数年之久的一块石头,只有搬开它,他才可能往下继续走。故事跨度长达十年,通过几个青年人在十年间的生活端现出了那个时代之下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整整一代农村青年的内心世界的苦闷彷徨与青春理想的茫然挣扎,可以说是导演几十年生命经验积累的一次喷发。镜头上导演大量长镜头的使用,让电影具备了一种虽然倾诉欲望强烈但是却又不失清醒的冷静讲述,对于角色保持着理智的旁观者立场,让镜头最大程度的贴近生活平面而行,对于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电影题材,没有什么比尽可能靠近真实本身更容易让观众深入到主题之后了。镜头最终还是为主题服务的,不是个个非得把镜头玩得跟王家卫、玩得跟昆丁,玩得跟希区柯克,才叫镜头技术,只要让镜头可以最大程度的服务于电影本身,那就是电影镜头运用上的大师,哪怕他一个长镜头戳到底。在美工上,《站台》里的审美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级审美,它不再有《小武》的粗糙,但是却保持了《小武》的朴素,塔柯夫斯基电影美学上公认的世界级大师,他在《雕刻时光》里说,真正的最高层次的美,是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发掘美。我非常赞同。就如希腊电影大师安哲罗普洛斯曾说,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在雨中狼狈的匆忙而过,你近距离看上去,毫无美感。但是把镜头一拉远,将雨的朦胧,街旁闪烁的霓虹灯,和茫然张望的路人一起拉入场景之内,生活之美马上出来了。像张艺谋那样依靠浓烈色彩的视觉冲击人为制造的美,那是最粗浅的美,一种未脱形而下痕迹的非真实美。在《站台》里,每一个镜头都显示了导演在审美上的讲究与注重,一种从生活最常见的场景之中发掘出的充满宿命与伤感的情绪美,真正具有了一种生活底蕴上的质感。而至于《站台》的电影结构,在我看来恰恰是电影最为成功也是最显导演功力之处,十年时间的跨度,却丝毫感觉不出导演在剪辑上的用力,在我看来在当前中国几乎没有其他导演能具备这种功力,张艺谋的活着,田壮壮的蓝风筝,以及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恰好都是时间跨度长的电影,但是在这些电影里面,你就很明显感觉到旁观者的存在,当电影的情节大幅度跳跃到几年之后时,观众马上就会察觉到场景的全面转变,然后意识到导演对故事的人为干涉。但是在整个《站台》的观影过程中,我丝毫没有类似的感觉,导演几乎是让人物的命运与悲欢带着我不知不觉走完全片,人的整体情感都投入到电影所包蕴着那种故事情绪之中无法自拔。可以说,导演在大局观上的把握与情绪的酝酿所到达的高度,让这部片子具备了一种史诗式的气质。我一直认为,以前的中国电影实际上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电影,直到贾樟柯电影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局面。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我觉得说《站台》代表了中国当代电影的一个高度是毫不为过的。
作者: 弟弟玉门    时间: 2005-1-5 21:16

有机会去找来看看!
作者: 老虎    时间: 2005-1-6 02:26

看两位的笔论,才了解到自己认识的粗浅,我平时最多注意的只是演员的演技和导演的手法。 两位继续,也给我等扫扫盲。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