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长平之战之我见 [打印本页]

作者: chuchu1129    时间: 2004-11-21 21:14

长平之战
思考1.为什么要用赵括换廉颇,真是中了秦的反间计??
    我想战时换帅是兵家大忌,何况廉颇又是战功赫赫的名将,对他来说打仗和吃饭一样平常,在长平的两年多时间内也兢兢业业,虽输了几阵,但也无碍大局,在战局上不吃亏。现在换个没经验的奋青(赵括),怎么说也不正常。我想可能赵王对廉颇不放心。廉颇是先王老臣,从行伍一步一步靠战功封侯的,在军中应该很有威望。估计有些不吊当朝老大,好像赵王有点荒淫,男女都爱,估计廉颇不怎么爽之。另外,廉颇脾气估计也不好,看过负荆请罪的都知道,一开始看小如  官比他大一点就不爽,你不爽可以憋着,可他四处扬言要扁如如  ,而且要狂殴在世人前  。还好,听见小如的一番话,就惭愧的负荆请罪了  。由此可见,廉颇是个直肠子。象这种人很容易得罪人的。再想想,秦赵在上党一打几年,渐渐的几乎全国的兵都在那了。万一,廉颇反了,那赵还不不完了。说到这,就不由得佩服王翦了,他在军中整天派人问秦王给我的房子钱mm呢——高手!!想想廉颇这是也老了,mm  是不要的,美男估计赵王舍不得  ,钱地位都有了,不缺啥,于是,就不找赵王要这要那的,赵王实在不知他想要啥。想想他打赢了,赏什么好呢。而括就不一样了,赵王宗亲,且老婆还是公主(就是寻秦记中的骚夫人),真正的皇亲国戚,忠诚度没问题,人又帅估计赵王有点意思(瞎想的)  。同时又没战功,军队没啥底子,到军中只能靠的是赵王的威势和他老子的余威,想反都没的机会。于是就用了赵括。
   再看当时两国打了好久,累了,正是待变的时候(我又想到官渡时旬或给曹操的信)。赵国用年轻的冲一冲,秦就想赵主动着他打,于是赵括就上来了。

  2.赵括他娘对赵王说“赵老爹说这个儿子打仗肯定会输的,不能让他上云云”的用意是什么?
   我认为赵母是很溺爱她家括括的,所以从小虽然赵括熟读兵书,但一直没机会锻炼,又身在富贵窝中,一辈子顺境。这是听说叫儿子去长平,鬼都知道那是会死人的,就是不死,儿子也要吃好多苦的。于是,搬出一对老赵的话,叫赵王收回陈命。可赵王他不干。于是,就想如果输了可别没说我没提醒你,到时别找我家括括的茬。瞧,连后路都各赵括铺好了。
  
  3.上兵伐交,赵国在外交上的失败之处
     秦的补给经过魏楚边界,在漫漫的三年中,维持这条线是多么艰难的。
     当时诸侯中就秦和赵最强,但诸侯都怕秦,也都嫉妒赵。长平之战,赢者就为一代霸主,所以诸侯一直观望,只盼两家都大的不行了,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
    当时秦赵在长平摆开了战场。但赵军抵挡不住秦兵,落了下风。于是赵王召来大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对策。赵王说:“长平战事,我们不胜,新近又战死一员都尉。我想再增派军队往长平去抵挡秦兵,你们的看法如何?”楼昌说:“再增派军队也没用。不如派大使到秦国去求和。不然,我们的军队将会彻底被秦兵消灭。”但虞卿不同意楼昌的见解。他说:“我看现在不必去求和。主张求和的人,总是强调“不求和,必破”。其实,未必是这样。大王,你说,秦国攻打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消灭我们军队呢?”赵王说:“是啊!秦国不遗余力,看来是定要消灭我们的部队才甘心啊!”虞卿说:“就按大王说的,秦国要消灭我们军队,我们应该去求和,现在也不能派大使到秦国去。请听我的话,先派使者带着宝物去赠送给楚国和魏国。楚王和魏王要是得到了赵国赠送的宝物,便一定会高兴地接纳我们的使者。一旦我们的使者进入楚国和魏国,秦王必定会怀疑天下人要联合起来对秦,因而感到惶恐。那时,和谈就好进行了。”可是赵王不以为然,终于没有接受虞卿的意见。不久,赵王派郑朱为特使,到秦国去求和。郑朱走后,赵王又召来虞卿,问道:“我已派郑朱到秦国去和谈,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呀?”虞卿回答说:“和谈不会成功。但这样一来,赵国的军队很可能为秦国所破灭。这是因为,郑朱是我们赵国的一位显贵的人物。他到了秦国,秦王以及应侯范睢一定会借机宣扬他们的胜利。天下的诸侯也一定向秦国祝贺。而楚、魏两国以为我们跟秦和谈了,也不会派兵来援助了。在这种情况下和秦国和谈,秦国的条件一定会很高。如果我们应允,秦国是一定不肯让步的。所以我说,和谈不一定能成功。”果然,郑朱一到秦国,秦王和应侯范睢便借郑朱的到来向天下扬言说他们攻打赵国取得了胜利。还说,秦国终于不肯与赵国和谈。随之,长平之战爆发,赵国溃不成军,赵国的京都邯郸也被秦兵包围了。后来,还是靠信陵君窃符救赵加范睢怕白起功劳超过他,才解了围。可见,当时诸侯立不合且畏秦如鼠。

   4.为上党打值吗??
    上党降赵以后,平原君赵胜力主受降,据其所言,此乃天赐赵地。而蔺相如,廉颇都力劝赵王不受,这里面大有原因,作为老将,重臣,他们的理由比赵胜来得现实,看问题看得远,原因据我推断不外乎以下:一,秦乃有备而来,为伐韩做了大量准备,全国精兵皆在于此,而赵军则是几乎处于无备而战的状况,以无备战有备,难以取胜。二,秦军自变法以后,经数百战,仅失一阵(阙与之战,主帅赵奢),士气高昂,战力惊力,相比而言,赵军虽也屡战屡胜,但相较秦军锐士而言,稍有不如。三,秦断韩连接,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上党,其志在必得,此时若赵横插一杠子,必挟愤而来,难以抵挡。四,此时之赵,新近战败魏,齐,燕,得地不少,从土地上来说,并不缺乏,缺的是人口,虽说与秦军一战不可避免,但为了上党而将决战时间提前,无疑不很明智。可惜这时的赵王,利迷心窍,哪有工夫听这二人罗嗦,当下便发书使使受了上党,秦军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当下便集攻韩的全部主力直扑上党,这里赵王也命廉颇领兵出援上党。廉颇军未至上党,上党失守,太守冯亭率军民数万碰到赵军,告诉廉颇秦军随后就到,赵军便在长平待秦军至,未几,秦军抵长平,主将正是伐韩主帅王(齿)奇,赵军出战,两军相交之下,赵军数败。
作者: 哥舒夜带刀    时间: 2004-12-24 20:40

看过央视10套的记录片<复活的军团>吗,里面对秦赵长平之战有详细的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作者: 侯景    时间: 2004-12-24 20:47

谁说廉颇不吃亏的????廉颇可是在王龁手上吃了大亏的。。。。。。。。
作者: 曹仁子孝    时间: 2004-12-25 13:20

长平阵前换将,两边都换的,那白起前的那个秦帅是谁?王齿?
作者: 司马老儿    时间: 2004-12-25 20:35

依我之见是赵王昏庸,自己的手下都不相信.
作者: 兴汉讨虏大将军    时间: 2004-12-25 22:12

长平之战年代过于久远,史载过于简略且未必真实,疑点重重。。。
作者: 关毛    时间: 2004-12-26 15:08

赵括要是能活着,说不定还能漫漫发展成能干的将军
作者: kingke    时间: 2004-12-27 13:23

谁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只好猜了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