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邓双林:希特勒、墨索里尼与音乐——音乐本质再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q42474112    时间: 2004-11-17 09:54     标题: 邓双林:希特勒、墨索里尼与音乐——音乐本质再思考

邓双林:希特勒、墨索里尼与音乐——音乐本质再思考

● 邓双林


    一、赋格曲由谁奏鸣?
     
    斯帝文·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十分动人的好电影。与许多二战题材的影片不同,它不仅具有沉重的人道主义思考,还对法西斯主义者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心理结构做了深刻探索。片中有一个小插曲看上去很不经意,似乎有点跟他的主题关系不是很紧密、我初看时并没有很在意。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插曲”,但却令人恐惧,令人深思。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在克拉夫特大屠杀的晚上,德国的军人以他们特有的精确和认真态度搜查犹太人。他们就是国防军,不是党卫军,也不是盖世太保的秘密警察。在战后,如果审问这些人,他们一定会告诉法庭自己只是在执行任务。其中有的人还会象今天的某些作家、红卫兵,或红卫兵作家一样理直气壮地声称他们当时是出于纯洁的动机和崇高的理想主义。经过白天的大搜捕和大屠杀,犹太人居民区已经人去楼空。但是还有一些人想尽一切办法藏在一切可能藏人的地方。德国军队有的是耐心,他们也具有高度严密的组织才能。为了找到躲藏在楼梯下和夹层里的老人和孩子,全副武装的军队居然用上了听诊器!在一阵手电筒的光晃动之后,德国军队在钢琴里面、床板下面、楼板夹层中找到了躲过了白天大屠杀的残存者。又响起了一阵阵的枪声,又一批生命消失了。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可是,这时楼房的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居然响起了钢琴声,弹奏的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中的一首赋格曲。演奏者的技巧很好,乐曲弹奏得节奏流畅,触键的颗粒性很好,旋律给人的感觉十分欢快、激扬。两个纳粹德国的国防军士兵居然站在门口谈论起来:“这是巴赫?”,“不,这是莫扎特。”此后,这曲子就伴随着枪声一直在画面中延续。大屠杀的夜晚,到处响着枪声和被屠杀者的惨叫,这钢琴曲一直伴随至这杀人现场切换成黑暗小镇全景的结尾。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我问过几个看过的人,在这一段中,是谁让钢琴鸣响?有的说没注意,有的说是一个犹太人在弹奏,导演以此表现犹太人视死如归。《当代电影》是大陆的很权威的专业性电影杂志。该杂志1995年第3期登了《辛德勒的名单》的电影剧本,是国内人根据影片记录编译的。编译者也将此一段理解为是一个犹太人在弹奏:“这时,一位犹太音乐家却端坐在钢琴前,入神地弹奏着雄壮的钢琴曲。蜂拥而至的德国‘屠夫’冲进房门,在一阵狂笑声中,用机枪将钢琴扫得粉碎。”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那位业余钢琴演奏家、很有水准的音乐爱好者是一位德国军官。
     
    这是极其令人震撼的一笔。它写出了德国军官在杀人时那种极为自然的心态,用平常、正常写出了纳粹军人是如何把这种族灭绝的大屠杀当作一个工作、一个任务。他们简直就象受到邀请到别人家中去做客,玩累了,就弹上一段钢琴曲休息一下,用音乐的怡悦换换杀人趣味,或者是冲淡一下杀人的烦闷。这一笔写出了戈培尔博士怎样把德国士兵都锻造成元首杀人机器上那些可靠的、闪闪发光的螺丝钉。更加让我们看到这一群官兵在杀人现场的状态。他们在杀人现场处于一种极其自然、正常的心理状态中。这更让我产生了凉透骨髓的荒诞感、恐惧感。在这一段,编导还多次用了这种反写的方法表现了德国军人的正常状态:早晨,集中营司令官高特以有魅力的语言激发起士兵们心中神圣的事业感、种族优越感、参与创造新历史的使命感。从这段钢琴曲来看,他的动员令是很有效的,士兵们以如此认真、纯净的心境在清洗犹太人居住区。在这一段,编导也让他发出了嫌夜晚寒冷的牢骚,他抽着鼻子抱怨这个“夜晚”怎么还不结束。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本文想研究的是:为什么我们会出现如此南辕北辙的误读?美好的音乐与美德有联系吗,反过来说,沉浸于心旷神怡、或宁静、辉煌的音乐就能让人不干坏事吗?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观察渗透理论,对《辛德勒的名单》的这一处误读可能与目前我们这里比较盛行的文化信念有关。
     
    对于音乐的作用、音乐与人们心灵的关系、音乐与人的精神生活、音乐与创作者及其欣赏者的良心的关系,我看到许多让我很奇怪的信念。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方法》是一本很有学术水准的探索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杂志。有一位有些名气的胡亚东先生在上面撰文,他认为:“有人说音乐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此话虽有夸张,但是常听贝多芬或者巴赫的音乐,绝不会出现做坏事、抄袭、做假等等现象。强大的美可以抑制丑的滋长。”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赵鑫珊是国内对法西斯的艺术关注较多,并做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的一位学者。在《希特勒与艺术》一书中,他提供了大量的纳粹时期艺术的材料,发出了许多富于人道情感的深沉疑问,有许多思考是联系我们民族的历史现象作出的。作者的资料占有令我获益菲浅,作者的澎湃思绪很有感染力。可是,作者对音乐本质的一些认识我不敢同意,甚至觉得有点危险。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在1942年,在希特勒的生日庆典上,居然用贝多芬“第九”来装点这个人类的死敌,对此我大为吃惊:贝多芬的曲子竟被坏人曲解、利用至此!我恨。我在波恩贝多芬故居访问,……我就想起他的音乐伟力被希特勒利用一事,心里便充满了愤慨,这愤慨并不亚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在我心中激起的憎恨。”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民间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很可怀疑的全称否定判断,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是: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
     
    二、魔鬼殿堂回荡的美妙音乐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表述:一个是听音乐可以使人的本性得到升华,还有的试图把这一判断限制一下或者加上了对音乐更严格的纯净选择:好的音乐可以使人道德水准得到提高。这两种表述其实是基于一个信念:音乐可以使人向善,听音乐,或者说听那些被认为崇高的音乐就能提高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就能剔除一个人性格中那些恶的倾向,就能使灵魂得到拯救。从这个信念推导出另一个结论:恶人不能欣赏音乐,听不懂伟大、崇高的音乐。对这一问题很有思考的赵鑫珊先生就这样认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司令官克拉麦以亲手杀人为乐,哪里懂得什么童心?又何以能听懂《梦幻曲》?一颗充满仇恨的心怎么能同一颗充满挚爱的心(指舒曼的美好心灵。作者注)共鸣?”撇开音乐是否能听“懂”这一音乐美学的另一个很值得争议的问题,这里我要讨论的是,坏人喜欢音乐是不是装出来的?人间恶魔听到美妙的音乐有没有深深的感动和发自内心的快感和怡悦?音乐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种道德担保?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就我的观察和思考,听音乐,学音乐能使人具有更好的教养,具备更高的文化素质,具有更丰富的内心情感,使一个人给人的感觉更文明一些。但是,要说学音乐、创造音乐会使一个人的道德良心得到多少善良的升华,这不好说。反过来说,因为一个人喜爱听音乐,或只听经过道德和音乐双职称教授挑选的“高雅、高尚”的音乐,他就能得到某种道德担保,我也不能下肯定判断。热爱音乐的坏人,跟不喜欢音乐的好人没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差异。也不能证明,坏人就不能欣赏音乐,好人就对高雅、纯净、向上的音乐有什么天生的敏感和应和。最让我担心的是,这些高雅、纯净、向上的好音乐怎样确定、由谁来确定?什么样的音乐圣哲和强有力的文化机器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要说音乐素养,纳粹德国的军队是音乐文化素质很高,音乐爱好者最多的军队。
     
    在纳粹的党代表大会上,播放或者现场演奏次数最多的作品来自两个音乐家:瓦格纳和贝多芬。尤其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纳粹时期德国的报纸常有这类报道:晚上德国飞行员听了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和《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二天驾着战斗机向伦敦或莫斯科前线飞去便斗志昂扬,勇气倍增。”贝多芬的音乐可以让各种人激动,可以给各种人以愉悦,可以为各种理想壮威,希特勒、戈陪尔用这种氛围为他们那由极端民族主义引导出的残酷的种族主义服务,它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贝多芬的音乐如那些美学家们所言��表达了崇高的思想和充满了善良的哲理,那么它与反人类的纳粹主义信念怎么会相得益彰,至少是和平共处?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司令官克拉麦杀人如麻,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用毒气杀害囚犯。他还为此做过很多实验。他是一种极度认真和冷静、实验的态度来做这件事的,他说:“门一关上,他们(指裸体女囚犯)就开始尖叫。我通过管子把一些盐放进去,然后从一个小孔去窥视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些女人只挣扎了一分钟便倒在地上。”可这一点也不妨碍他是一个真诚、热情的音乐爱好者。他在集中营里组织了囚犯的管弦乐队。他经常听奥斯维辛女子交响乐队的演奏。听到舒曼的梦幻曲时,他动情地落泪了。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党卫军的保安处处长,秘密警察的副首领海德里希生性残暴,他很好地组织和负责地执行了希特勒亲自提出的“对犹太人的最后解决计划”。他设计了对1100万犹太人的屠杀方案和具体措施。但是,他也是一个忠实、热情的音乐爱好者。他对古典音乐有一种狂热的喜好,尤其是对海顿和莫扎特的乐曲。他自己也能很好地弹奏许多古典音乐家的曲子。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纳粹的领袖希特勒不光是一个有着疯狂思想的人物,也是一个有着很高的艺术素养的人。他对音乐的热爱是世人皆知的。他最喜爱的三位音乐家是瓦格纳、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53岁生日的庆典上,演奏的就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可是这三位音乐家的许多作品至今仍是我们许多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希特勒对瓦格纳音乐的崇拜,伴随了他的一生,从他的维也纳流浪时代起,他经常买站票去欣赏瓦格纳的歌剧。据希特勒自己说:光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就听过34遍,而且每听一遍都有新的感受。他甚至能把《钮伦堡的名歌手》的第二幕的歌词背出来、唱出来。希特勒在1942年1月曾经说过:瓦格纳的每一部作品都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愉快!当他成了大独裁者之后,一直竭尽全力推崇瓦格纳音乐。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也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他也崇拜瓦格纳,他还擅长演奏小提琴,他原先的理想是做个音乐家。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三、迷人的音乐和迷人的法西斯
     
    音乐是美的。但它仅仅是美的。
     
    法西斯是恶的,但它也是美的,迷人的。
     
    法西斯的美,是我在整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迷惑、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而且,我至今仍不能把思路转移到21世纪是哪个文化的世纪,由什么文化来拯救21世纪的世界这样宏大又伟大的问题上来。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法西斯的美表现在许多方面。
     
    法西斯使用和创造了许多美丽、迷人和有力的形式。音乐只是它利用的一种审美形式。法西斯的VI(视觉定位体系)和CI(公司、团体定位体系)系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最有力的广告宣传和意识形态系统,只不过这是一种美学的暴力支撑的成功,是以压制普世价值观、压制人的善良本性为代价的。法西斯的制服是设计和制作得极为精细、唯美的一种制服。这种制服更加使里面的人有一种对群体的归属感,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穿上它,一个在底层的愤怒、不满的红卫兵、红小兵也会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媚的心态,会感觉自己精神起来,有力起来。“比较起平民化、缝工也较为粗陋的美军制服来,党卫军的制服紧身、笔挺、风度翩翩,包括手套、皮靴等,处处体现和助长着把对方视为次等动物继而加以灭绝的优越感,甚至成为行使暴力的依据。如此挺拔俊美的人应该享有一般人不具有的特权,这类奇怪思想只有放在纳粹整个意识形态背景中才能得到理解。”记得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读到希姆莱解决组织问题的抉择过程时,我还有一些不明白。当时德国有各种各样的青年组织,纳粹还只是一个小山头。后来成为秘密警察头子的希姆莱曾经为参加哪一个组织而颇费踌躇。他后来回忆,是青年冲锋队的制服在视觉上的美感吸引了他,使他决定参加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希姆莱还提到纳粹的举手动作对他也很有吸引力。是的,除了制服,纳粹的举手礼、集体操练和检阅的仪式、元首的演说、人群的欢呼、元首与孩童、妇女的接触和握手,都是使人进入魅力中,使人产生归属感的重要手段。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法西斯是迷人的,因为戈培尔博士用美的力量挑动了根植于内心的许多特质,这些特性是人性的重要部分。法西斯用选择迷人的强力人格、集体操练、大型检阅、领袖魅人的演讲、有力的理论和完美的表述把我们的许多本性挖掘了出来。使用了这些美的形式,它让许多人产生归属感,让许多人在单调压抑的现代社会感到又投入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从而觉得自己的生命又获得了自由和意义。人对于选择自我、思考存在的本质和自己的生存状态这些思想任务本来就十分懒惰,法西斯让人可以一次性地把自己交出去,从此只要元首的手挥向哪里自己就杀向哪里就可以了。在现代社会中,人常常会有失败感、挫折感,法西斯替我们找到一个“非我族类”的群体或者种族,好让我们一下子就升华了,一下子就感到高人一等,让我们把一切的失败、贫穷、渺小都归到一个种族或某一类人身上。每个人都有权力意志,法西斯为我们找到一部人,把他们划分出去,让我们可以任意地污辱他们、折磨他们、殴打他们、屠杀他们,这是多么令人放松、令人有快感的事!肆无忌惮,几乎是每个人都想达到的境界。法西斯告诉我们,你可以在一部分人身上实现它、体验它。法西斯甚至在情爱关系上制造了一种纯洁的信仰。它即压制了自己队伍内的这种腐败,也把其信徒对犹太人的性爱和情爱成功的阉割、遮蔽了。对这个问题,福柯说了一些很有道理的话。他把法西斯时期的权力欲与现在的爱欲横行做了比较,得出了一些有深刻之处的结论。“在权力与爱情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基本的、正反辨证关系……权力有一种性爱的快感和刺激。纳粹主义现在为何变成了爱欲的终极象征?现在,每一种被颠覆的、劣质的性爱幻想,都被归属于纳粹主义。这引发了一个根本而且严肃的问题:你怎么会再去爱权力呢?没有人会再爱权力了。这种对权力被运作、加在别人身上的权力的情感上,爱欲性的执着、依恋和欲望,现在已经不存在。君主政体以及它的各种政治仪式是被创造来激发对权力的这种爱欲关系。庞大的斯大林国家机器,甚至希特勒的国家机器都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被构筑起来。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在法西斯的整个文化思想生产线上,音乐只是其中的一部有力的发动机。但它是有快感的、集体性的、有激情的、高扬的,很多时候音乐本身就具有生理上的感动人的力量。我在纳粹的行为和纳粹的艺术中都看到音乐女神的完美演出。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在长达12年的纳粹德国时期,到处奏响的是瓦格纳的音乐,每逢纳粹党大会召开或群众集会上,都少不了演奏《众神的黄昏》片段。尤其是当希特勒检阅军队,举手行纳粹礼的时候。无数犹太人被驱逐出德国的家园,背井离乡,亡命国外,或被纳粹用火车车皮运往集中营,这时候的背景音乐多半就是瓦格纳的曲子。瓦格纳的音乐成了纳粹德国的音响符号,以至于二战已经结束半个多世纪了,以色列人还拒绝演奏瓦格纳的作品。对此,我的美学认识是:他的作品的激情状态可能与纳粹的状况更契合,也更为纳粹鼓动青年人所需要。他的歌剧中的歌词确实是直接与纳粹的大德意志国家主义相应相和。但是,这与他音乐并没有直接联系,否则我们就不会到今天还在世界各地演奏和欣赏他的乐曲。时至今日,连以色列的青年也觉得不演奏瓦格纳的音乐毕竟是一种文化上的损失。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纳粹时期有一个女性记录片大师,名字叫莱尼·瑞芬斯坦。她拍摄的记录片形式极其有力、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她的艺术作品,在大场面的把握上,至今没有一个导演可以声称超越了她。1934年,她受命拍摄纳粹的纽伦堡大阅兵。她用情节剧的摄影机角度来记录这场宏大的阅兵里的个人和整体,又用瓦格纳歌剧的手法来表现这场庞大阅兵的主角,希特勒成了人间之神。在这部毫无情节可言的杰作《意志的胜利》之中,瑞芬斯坦把“纯粹”和“秩序”当作主人公来塑造,她把希特勒的政治理想表达得不仅前程灿烂,而且显得无限动人。其中有一段极好地用音乐的魅力与她那完美的画面和剪辑技巧相互配合,使希特勒和纳粹的士兵显得十分神圣、庄严,整个仪式也因此更加真实、感人。这是在影片的第12段,内容是律特普德体育场对战死烈士的致敬仪式。仪式的主要人物是由希姆莱和褐衫队头子鲁兹陪同的希特勒。几千名参加仪式的士兵尽管列队整齐军容严整,在记录片中只不过是用做构图和线条的背景,他们的脸孔是看不见的,但我们从他们站立的姿势和队伍的纪律看出,他们是被对领袖的崇敬、和参与历史重要时刻的光荣感笼罩的。三个领导在士兵的簇拥下走向摆着花圈的阵亡将士纪念碑。此时,画面已经营造出哀悼的气氛。构图上,队伍向画面上方延续,堵满了画面,几个人舒缓而坚定的步伐与无声肃立着的几千人对比,强有力地传达了宏伟庄严的印象。这时,一首军歌响了起来。这是一首根据乌兰德在1809年9月5日所写的诗《好战友》谱写的德国军旅歌曲。这时,记录片的观众无法分辨声音是来自画内或是画外,瑞芬斯坦显然不要我们注意这个,她只要用最有效的方式把我们带入她的美学帝国的辉煌殿堂中去。因为此前画面中已经出现过仪式上有一只大型管乐队在演奏,这时歌声的飘然降临就十分自然。这时,引用这歌曲在美学上是贴切的、既符合气氛又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场景,更有效地把我们导入到作者的思想认同道路上。当然,它的歌词和历史泛本文关系更提供了某些希特勒和瑞芬斯坦所需要的暗示。对战死者的记忆,提供了对历史重新做修正的借口,导演用看上去是从天而降的、无人称、无声源的歌曲给希特勒提供了与民族、历史合一的人格化身份 营造了一个既是历史继承人又是当下众望所归者的形象,并暗中把一种神圣感和任意书写的权力赋予他。都是完美控制的、是十分符合人们形式感觉的。歌曲是画面外的配乐,摄影机的每个运动都受到控制:领袖走下宽阔的走道、大批士兵恭敬地行注目礼、小心翼翼从右至左的稳定的移动镜头表现了全貌、推进的镜头突出强调帝国的鹰徽和纳粹的万字标志。这些都被划作一个整体,没有一秒钟会出现任何不确定的或未经安排的事物。这样就具有高度的美学感染力又避免了矫饰,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学上的胜利。它是法西斯美学的胜利,许多这种胜利聚集在一起就使得法西斯更加迷人、更加有力量。顺便说一句,战后人们问起这位御用女导演与法西斯的关系,她的回答与卡拉扬对类似诘问的回答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只是想拍电影。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看来,音乐既不能使人更好,也不能保证不被恶人所享用。
     
    四、没有一次性获得解放的门槛
     
    恶人会不会发自内心地喜爱音乐,会不会对音乐产生快感?恶魔能不能“听懂”音乐?高雅的音乐能不能滋养恶人的灵魂?对所有这些问题。我的回答只有一个:会。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音乐是美的,但它和法西斯一样也是危险的。
     
    这个事实并不比奥斯维辛的焚尸炉更让人愤怒、并不比纳粹的火炬大游行和燃烧书籍更让人恐惧。但从今天人们的认识和对这一问题的议论来看,比焚尸炉更令人深思。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美是一种感动,一种纯形式的规律,符合艺术形式的规律会让人产生快感。对纯形式的体验、感悟能力是普遍人性的一部分,所以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判断,真正的美是无利害关系的。以上我对音乐性质、功能的考察符合这一认识。音乐能感动人,而且它的美(歌剧的歌词不在单纯的音乐美感之内)是超越阶级、文化、民族的。就是说,音乐是能感动人的,但是感动以后、激动热情的发泄方向却不是音乐所能控制的,也不能通过选择某一种音乐来达到。同样是听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许引起的是捍卫元首的神圣感、民族扩张的使命感,甚至是屠杀异类的豪情,也可能是坚定了保卫人的尊严,与无边的苦难和不可逃避的命运做抗争的勇敢决心和无畏精神。在小说和影片《沉默的羔羊》中,嗜血食人的利克特博士在戒备森严的巴尔的摩监狱连杀两名狱警以后不是还照样平心静气地欣赏巴赫的复调钢琴曲吗?我们能说希特勒和他喜欢音乐都是附庸风雅,都是装做有教养的人前作秀?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至此,我要思考为什么有的人会认为音乐会提供某种道德担保。我认为主要是因为这个信念:音乐是善真美的统一体,音乐自身可以使人得到拯救,得到某种提升和完善。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这其实是在政治的教条解魅之后试图再次找到某种一次性获救的天堂之门,好让人可以一步跨进去得到解放。真善美统一的音乐美学信念基于我们的一个很可怕的愿望:总想找到一个可以总体上救赎自己灵魂的思想精神或偶像,好把自己的责任一次性交出去。这是人的一种本性��逃避自由,这种本能倾向在音乐美学上就是这样表现的。面对每日的无数不可逃避的选择,我们总想逃避,我们总想否认这种很累人的生存境遇,我们总想呆立不动或者面对选择背过身去。现代重要思想家佛洛姆就认为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是法西斯主义的重要心理基础。“第一种所要谈的逃避心理机构是指个人有放弃其自身独立自由的倾向,而希望去与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种事物结合以便获得他所缺少的力量。……这类人想要轻视自己,使自己软弱而不愿去主宰一切,他们有一种显著的象征,就是愿意依靠别人、组织、大自然或自身以外的任何力量。”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这种整体性把握的信念不认为艺术、政治、道德彼此是有不同的价值标准的,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彼此不同的规律和标准。应该指出:这种多元性标准不是说人性基本人道主义有多元标准,而是一种基于统一的、普世的人性之上的,存在于人类生活各中活动之间的多元标准。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这种价值多元论的代表,他断言:“一事物之所以为美,恰恰因为其不真不善,而且唯其不美不善,才成其为真……真善美根本就是相分离而不是相统一的”。与之不同,启蒙时期有的思想家的信念是认为“大自然已经用一条牢不可破的铁链把真理、幸福和美德结合为一体。”(孔多塞)德国作曲家舒曼也持这种我很难理解的音乐美学观:“道德的规律也是艺术的规律”。事情要是真的这样,那麻烦可就大了。不过,学对位法也许就简单了。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中国儒家的传统是相信可以追求“尽善尽美”,相信天地万物是由一个内在统一的“道”来管制,所以总想追求某种“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境界。这种文化传统接受价值分离、每个人的特质是由他每天的选择来决定这类理念就要稍微困难一些。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另外,追求完美、音乐与人的道德紧密相连这一信念还会导致对音乐作品做出高下之分,并进而试图以音乐来判断人的道德、拯救人的道德。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这就很危险了。请看下面几段话。
    “艺术必须是崇高和美的喉舌,因此她是自然和健康的载体。”
     
    “艺术是一项崇高的,需要狂热去献身的使命”
     
    “有时候我甚至设想,如果希特勒感兴趣的不是瓦格纳歌剧,而是莫扎特的歌剧,也许就不会有纳粹运动了。”
     
    “丧失了人生根基、灵魂无着落而惶惶不可终日的当代人,不是通过重金属摇滚,不是靠高科技震耳欲聋的音响、变幻多端的灯光、劈啪作响的烟火、电子屏幕的烘托和全身闪烁的服装等方面加以包装,以及杰克逊在台上拼命扭动霹雳,声嘶力竭地喊唱、气喘嘘嘘时就停下来说几句‘我爱你,我爱你’,而是通过莫扎特的圆号才获救的!”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把那些有传染危险的腐败艺术从觉醒的德国艺术中清除出去!”
     
    有的人可能不会相信,上面的前两段话是希特勒语录,接在后面的两段话是《希特勒与艺术》的作者赵鑫珊在文中多次表达的信念。而最后一句话是纳粹德国“艺术协会”第一任主席哥尔德斯密特的坚定决心。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对比这几段话,我简直又好笑又害怕。好笑的是,赵鑫珊在感情上很富有人道主义同情心、内心极为痛恨纳粹和专制。他试图通过研究法西斯艺术来剖析法西斯的思想根源和心理基础,可是他自己居然在美学上转了一个圈子,走到了法西斯美学的隔壁。对音乐的神圣化、对音乐作用理解的偏激化、道德化居然能让作者表达的这样的思考:“墨索里尼还经常拉小提琴,他原先的理想是做一个音乐家。不过我怀疑这样的政治恶棍是否真的理解伟大的、神圣的小提琴所演奏出来的音乐艺术。”对音乐的神圣化和拜物崇拜居然泛化到一种乐器上去了。别人不说,小提琴到了我的手上就马上不神圣、不伟大了,马上就会让周围人家纷纷来抗议白天鸡叫。同时,我又感到深深的恐惧。我害怕的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的和整体论信念是怎样长江后浪推前浪,怎样为我们每一代人准备了生活上的导师和艺术上的检察官。杰克逊的音乐是热闹一些,《希特勒与艺术》的作者不喜欢也完全是一件与别人无关的事,可作者怎么就能证明现代人已经丧失了根基?灵魂都惶惶不可终日?作者可能不知道,他给自己提出了一个绝对困难的任务:怎么证明只能是莫扎特的圆号可以让现代人获救?不光困难,完成这种任务,还得要一颗“勇敢人的心”啊。就是勇敢、狂妄地为别人的精神生活规定形态,坚定地把自己的道德理想国强加于每一个大脑之内。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不知认为好音乐可以使人高尚的人有没有想过。这个任务由谁来完成:指定和选择一些好的,或者说高雅、向上、向善的音乐。他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个任务本身就是人性中的法西斯倾向给每一代人、每一个人准备好的大陷阱,这是一个布满鲜花,香气扑鼻的大陷阱。对艺术和一切东西的绝对纯洁和崇高的要求恰恰是通向法西斯的一扇大门。要捍卫艺术的高雅纯洁,想为音乐区分等级、清理门户就开始朝走向老大哥、迎接《1984年》迈出了第一步。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有一些音乐素养很高的人说坏人不能欣赏美好的音乐,认为法西斯利用音乐是对音乐的亵渎,希特勒沉浸和迷狂在欢乐颂的高昂乐曲中就是玷污了贝多芬,这是一种道德化的美学信念,是用道德评判替代了美学分析。这种占据道德制高点的美学理论其实多少有一种自媚。这类音乐美学家的愤怒是盲目的,是基于一种错误的信念之上的。而且,我从中多少感觉到一点把自己提升到高空的得意,他们把对自己音乐修养很欣赏,这原本是合理的,没什么不好;但是他们用一种高超的自媚心理技巧把这点自我欣赏引导、扩大到了良知和道德上。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顺便说一句,希特勒的美术素养也很好,他的素描功底很不错,仅就素描这一项,考上中央美院没问题。
     
    最后,我应该正面回答本文提出的问题。学音乐的孩子不比别的孩子好,也不比别的孩子坏。学音乐的孩子变好也要自己的磨练、抉择,如果变坏,也跟别的孩子一样快、一样坏。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在快要完成本论文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对我的观点有质疑:“也许法西斯在主观上是有道德感的,否则他们怎么会喜欢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那是一首有明确文学表达的乐曲。”我想,某种主观的欲望和激情可以产生强烈的动机,但那不是道德,那是个人的意志。它恰恰是与道德相对的概念。道德这个概念强调的不是相对性,不是个人的、主观的东西,而是某种普遍性和共同性,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所承认、所有人都可以理解的,它所包含的基本价值观是人类的共识。我们不排除在激昂的第九交响曲和语录歌的乐音中,那些施暴者也体会到某种参与历史创造的使命感和重任在肩的崇高感,但对于这种封闭环境中的个人意识状态;对这种被操纵、控制的激情,我们一般不用“道德”这个词来表述它。也许,也正因为我们善于为这类“主观的道德”寻求合理性,才会使在“文革”期间做过令人发指的罪恶的人为自己找到道德的解脱,对此,我们还远没有全社会的深刻反省。在21世纪,我们应该强调建立某种普遍性的底线伦理。我们首先可以做的是承担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选择的权利和不可逃避的选择的责任。试图把这种选择一次性地交给音乐是一种虚妄甚至是欺骗。(凯迪网络)

[ 本帖最后由 马岱 于 2006-9-1 22:10 编辑 ]
作者: 金庾信    时间: 2004-11-17 10:52

纳粹是带着宗教感情去杀人的。
作者: 三骨毛驴    时间: 2004-11-17 14:03

某种主观的欲望和激情可以产生强烈的动机,但那不是道德,那是个人的意志。它恰恰是与道德相对的概念。



??????????

我没看懂这篇文章在说什么

我觉得很多逻辑都有问题, 而且根本没论证出什么

音乐的本质不应该和道德混起来谈

这两者之间好像没什么关系吧

我听了这么久的音乐, 从来没有见人把牛头和马嘴合在一起说事的

按照这个逻辑, 绘画, 雕刻, 都要拿出来说说事
作者: 弟弟玉门    时间: 2004-11-17 18:08



QUOTE:
原帖由金庾信于2004-11-17, 10:52:12发表
纳粹是带着宗教感情去杀人的。

也和德国人的时空观念有关系啊
因为他们觉得别人在很远的地方也会侵犯到他们的个人空间
所以作为民族整体来讲
就要试图努力的去开拓他们自己的空间
作者: 实干司马    时间: 2004-11-20 00:42

好文!

这其实就是反映出现今教育的落后!

音乐说到底也就是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工具而已,什么人怎么对它,产生的效果与善恶迥异,与音乐、演奏者及欣赏者的音乐素养高低毫无关系。举个极端例子:731的日本医生拿中国人活体作研究试验,折磨死了一大批中国人,罪恶罄竹难书,但其产生的研究成果如果是严格没有作假的话却仍然是科学真实的,甚至是宝贵的!绝不可仅因为道德问题否认这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作者: 无知者    时间: 2004-11-20 17:04

柏拉图提出要把艺术家从城邦里驱逐出去,并非没有道理。至少让艺术细胞过剩的人掌权是很可怕的。
作者: q42474112    时间: 2004-11-23 23:50

三句话不离本行
作者: 白布衣    时间: 2004-11-30 20:33

辛德勒的名单的cd我有,当我大黑天一个人戴着耳麦(不是小耳机),听其中奥斯维辛那段音乐时,异常恐怖.........
作者: 车正风后    时间: 2004-12-3 08:34

虽然没有音乐细胞,文中的恐怖也把汗毛吹动了。
作者: 车正风后    时间: 2004-12-3 08:37

能否解释为,对美的高度理解和共鸣是非常个人的。是自私的。是排他的。是孤立的。
作者: 虎痴    时间: 2004-12-9 19:43

深刻剖析,论点独特的好文,让人耳目一新
艺术是激发唯美激情的动力,并为这种激情提供了追求和爆发的途径,而这种唯美至美的激情是个人的,意志的,单一的,并通过不同的形式去表现.但艺术对广泛的,世俗的,普遍的,约束的人类道德不附加其他效用,音乐只是拯救人的灵魂(这种灵魂也是个人的,狭隘的,与道德无关的灵魂),它不负责拯救人的道德,和批判人的道德和价值.
田中的<<银英传>>,大家一定都看过,并有相当一部份人对那个美若处女,冰冷伶订,代表极权和独裁的帝国皇帝莱因哈特.冯.罗严克拉姆(好一个德意志帝国优雅的贵族名字)着迷吧,而大部分乐迷对宇宙大会战的背景音乐<<诸神的黄昏>>.<<尼伯龙根的指环>>津津乐道(这是瓦格纳的作品),没有人指责极权不对,没有人指责战争的残酷,所有人都沉醉于个人的,意志的美中-----由此可以推出美与道德无关,艺术不应为道德的迷失承担任何责任.
作者: 首席屠宰官    时间: 2006-8-26 01:39

希特勒这人本意不想干坏事儿,他就是太偏激极端了,他觉得他搞得民族大屠杀都是对德国人有益的

他不是为了个人吃喝嫖赌抽享乐而做的那些事儿

咱们觉得他是恶魔,他自己觉得他是圣人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6-8-26 08:15

此文很片面,希特勒时期的音乐只是对某些作曲家的作品独有情钟,而非代表整个古典音乐的风貌。3b+w之外,就没有什么作品被纳粹和假纳粹们所推崇了,这一点需要注意---知道了这个事实和背景,对此片转文的标题“音乐本质思考”和其论点,究竟有多少牵强附会的成分,我想智者心里便有一笔帐了。
作者: patriot0712    时间: 2006-8-26 08:39

完全是不搭界的两码事嘛。当时都是民族狂热分子,不听自己国家的听谁的?
作者: 凯坦尼古斯基    时间: 2006-8-26 15:31



QUOTE:
原帖由 klause 于 2006-8-26 08:15 发表
此文很片面,希特勒时期的音乐只是对某些作曲家的作品独有情钟,而非代表整个古典音乐的风貌。3b+w之外,就没有什么作品被纳粹和假纳粹们所推崇了,这一点需要注意---知道了这个事实和背景,对此片转文的标题“音乐本质思考”和其论点,究竟有多少牵强附会的成分,我想智者心里便有一笔帐了。

klause这个观点未免是偏激了。这不取决于音乐流派问题。
诚然,瓦格纳、贝多芬的作品更多表现人和命运的冲突(要溯源至北欧神话时代),与法西斯主义在美学和哲学上有天然的共鸣——但勃拉姆斯那么深沉、理性的作品,门德尔松淳朴典雅,清晰自然的音乐语言也被很多纳粹党徒们推崇,这又怎么解释?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键在于受众自身的解读。
因此,音乐就是音乐。
从这个角度上,我赞同原作者的观点——没有一次性获救的天堂之门。
作者: tonyget    时间: 2006-8-27 01:34

古代的昏君暴君, 能写一手好字, 做一手好诗, 画一手好画, 下一手好棋的一点不少, 除了成吉思汗那类的征服者以外, 一般一国之主都有一定艺术素养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6-8-27 06:57



QUOTE:
原帖由 凯坦尼古斯基 于 2006-8-26 15:31 发表


klause这个观点未免是偏激了。这不取决于音乐流派问题。
诚然,瓦格纳、贝多芬的作品更多表现人和命运的冲突(要溯源至北欧神话时代),与法西斯主义在美学和哲学上有天然的共鸣——但勃拉姆斯那么深沉、理性 ...

纳粹问题,远比我们这些今天的人观察所复杂的多,那是一个整体民族性的东西,不但是部分音乐受到影响,其他比如道德,伦理,哲学,等等都不可避免的受到极右观点的反动。法西斯是主义?这是斯基兄自己定义的吧?法西斯顶多是一种主张,因为他是意大利的产品,不可避免带有十分的局限性。而纳粹,则是发展了外延的一种主义,这2者是不同的,请注意。

19世纪末,德国哲学和美学只要的集大成者就是WAGNER,其人有明显尼采和叔本华的影子,是一种偏向高于一切自我膨胀的哲学,适合于19世纪末德国崛起的大环境。纳粹上台后,不过是以ww1的不公和德国受到的制裁包装其称霸的野心,说实话,这和beethoven,Brahms连边儿都不搭,这种宣传类似于我国建国后革命样板戏的形式,只重一家。而非是你转贴中全部的古典音乐都和纳粹发生关系。

haydn和mozart就很招希特勒讨厌,认为那是“轻音乐”,更不用说波希米亚乡下搞姐弟恋且血统不纯的门德尔松了,现在知道的,招魂幡用的最多的不过是我说的3B+w,很简单,因为元首当时喜欢,所以下面的人就一定喜欢。哪里有那么多道德和哲理上的来自一个外邦人士的“思量”?
作者: 凯坦尼古斯基    时间: 2006-8-27 08:07



QUOTE:
原帖由 klause 于 2006-8-27 06:57 发表
法西斯是主义?这是斯基兄自己定义的吧?法西斯顶多是一种主张,因为他是意大利的产品,不可避免带有十分的局限性。而纳粹,则是发展了外延的一种主义,这2者是不同的,请注意。

……很简单,因为元首当时喜欢,所以下面的人就一定喜欢。哪里有那么多道德和哲理上的来自一个外邦人士的“思量”?

,我可不敢自己定义词语条目。

法西斯主义: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您可以在维基语录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文章: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意大利语fascismo)是浪漫-极权主义革命热情的主要政治表现。这个名称起源于1919年3月23日在米兰成立的“战斗法西斯”(il Fascio di Combattimento),这是一个反社会主义的民间军事组织。而Fascio一词,则来源于拉丁文Fascis,拉丁文原义是指“捆在一起的一束棍棒,中间插一柄斧头,是古罗马高官的权力标志,象征着万众团结一致,服从一个意志,一个权力”。因此“战斗法西斯”采用了古罗马执政官前放置的棒束作为标志和名称。

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困境的产物。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处境恶化、不满现状的中间阶层的情绪,以及政府寻求新的统治对策、准备重新划分世界的战争的需要,促成了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

纳粹,即Nazi,是德语Nationalsozialismus(意为“国家社会主义”)的缩写。这个名词把国家和全社会的利益拿来当作理由,想说明公民的个人利益远没有全社会的全体利益更加重要。因此,为了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全体利益,公民们必须放弃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力。

另外有更详细的英文资料:http://en.wikipedia.org/wiki/Fascism

至于门德尔松,奥地利下士的确不喜欢并下令禁演——可时任第三帝国音乐局的"帝国首席指挥"富特温格勒仍然继续演奏着门德尔松的作品——看来,klause兄的确是把第三帝国音乐当作只重一家的革命样板戏了

就这点而言,我同意您的意见——哪里有那么多道德和哲理上的来自一个外邦人士的“思量”。

[ 本帖最后由 凯坦尼古斯基 于 2006-8-27 08:15 编辑 ]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6-8-27 08:23

维基上的东西,也就地图可以看看,其他的毁人不倦,老兄怎么还被它指引呢

法西斯没有任何理论专著来表述,也没有明确的纲领,顶多是一个团体和口号,组织形式也花样繁多。和纳粹比起来,意大利的法西斯就是一种原始兽欲

QUOTE:
至于门德尔松,奥地利下士的确不喜欢并下令禁演——可时任第三帝国音乐局的"帝国首席指挥"富特温格勒仍然继续演奏着门德尔松的作品——看来,klause兄的确是把第三帝国音乐当作只重一家的革命样板戏了

富特温格勒吃小灶,这是个例,此公ww2后也被审查,但不久就放出来了,毕竟他只是一个卖艺的,但是今天流传下的他的经典,3B+W还是占99%哦!至于我说DRd的音乐是样板戏,那只是德国人的比较,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对文革音乐感兴趣的国家,这是历史的相似之处,斯基兄也可以细品一二。

作者: 凯坦尼古斯基    时间: 2006-8-31 21:57



QUOTE:
原帖由 klause 于 2006-8-27 08:23 发表
维基上的东西,也就地图可以看看,其他的毁人不倦,老兄怎么还被它指引呢

法西斯没有任何理论专著来表述,也没有明确的纲领,顶多是一个团体和口号,组织形式也花样繁多。和纳粹比起来,意大利的法 ...

几天没来,原来klause还是那样啊.

维基不对你的口味?没关系,关于法西斯主义的词条它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一样《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解释的.


至于法西斯没有任何理论专著来表述
给您推荐几本?
爱泼斯坦《国家社会科学百科全书》
莱因哈德·屈恩尔《法西斯主义剖析》
[奥]赖希:《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


说到这个,有意思的是,元首自己1932年在与《意大利人民报》的专访时,他说自己也认为法西斯主义不是用来出口的,而是一种“理论”,因为“它包含的总体概念具有国际价值”。并在会谈时竭尽全力地承认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首要地位

[澳]理查德·博斯沃思『墨索里尼』
作者: 伶州鸠    时间: 2006-8-31 22:25

元首艺术方面的兴趣仅限于他所认知的“纯正的古典艺术”……不知道当年如果他被维也纳美院录取了是不是就没有啤酒馆政变这回事了……不过话说回来,他的建筑细致,景物层次分明,不过人物线条僵硬,比例失调,甚至根本懒得画人……换了是我也不会录取他……问题是他怎么不报考建筑学院……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6-8-31 22:46

呵呵,我Goo了一下,就看见斯基兄推荐的书啦!

不过,先别忙着找神秘大腕定言论。

你开的书目就说明了足下的谬误:

爱泼斯坦《国家社会科学百科全书》-----------这是主要以纳粹为主要分析对象的,
莱因哈德·屈恩尔《法西斯主义剖析》-----------这是学术上的分析,实际上是剖析并否定了表面作为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而实际上的极端民族主义,
[奥]赖希:《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这个,是根据佛洛伊德心理学阐述小民的压抑症和抑郁症的,跟法西斯“主义”没有任何关联。


简述之,法西斯是一种技术性的组织和政治号召,可以以任何利于目的的口号或借口作为宣传,其终极目的和纳粹选取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是一样的,只是一种政治性虚构命题,法西斯和纳粹都是运动形式,而实际实施的却是通认的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极端的霸权主义来自于对民族,资产,经济,社会诸元素的指导。如果法西斯主义是标准,那么你见过意大利宰杀犹太人了吗?你如何解释希特勒将其纳粹党团以“民族主义工人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取代所谓的“法西斯主义”呢?

[至于希特勒拍墨小胖子的马屁,你应该知道这种东西拿来做论据根本就是笑话阿,德国官方很多这2个活宝一起的影像资料都经过技术处理---墨老大那一半都被遮住,只突出希特勒一个人---这就是2人实际的关系。]

所以法西斯这个词:Fascio,只是极权主义的实体表现之一,如果说派生词fascismo,这个拉丁词汇一直是学术研究中对于极权主义的修辞学的指代,而不能另外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实体。

至于老兄你开的书单,涉及学术的矛盾我已经列出,至于“百科”。。。。呵呵,我就不说什么了。您勒赶快更正这个错误吧,网络上的东西,很多时候是错误当圣经的。




[ 本帖最后由 klause 于 2006-8-31 22:51 编辑 ]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6-8-31 23:01



QUOTE:
原帖由 伶州鸠 于 2006-8-31 22:25 发表
元首艺术方面的兴趣仅限于他所认知的“纯正的古典艺术”……不知道当年如果他被维也纳美院录取了是不是就没有啤酒馆政变这回事了……不过话说回来,他的建筑细致,景物层次分明,不过人物线条僵硬,比例失调,甚至 ...

当时艺术院校课程很全,其次单一的建筑业是工科才能干的,学艺术的元首,当时需要数理化的本事才行,可惜,要有那样的本事,就不学艺术了。
作者: 凯坦尼古斯基    时间: 2006-9-1 00:21



QUOTE:
原帖由 klause 于 2006-8-31 22:46 发表
呵呵,我Goo了一下,就看见斯基兄推荐的书啦!

不过,先别忙着找神秘大腕定言论。

你开的书目就说明了足下的谬误:

爱泼斯坦《国家社会科学百科全书》-----------这是主要以纳粹为主要分析对象的,
莱因 ...

klause,有时候真佩服您读书的速度。
即使观其大略,足下也大可不必将以下内容全部忽略了吧——

《国家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纳粹是法西斯主义一个重要的发展思想和分支,这里又有什么谬误


《法西斯主义剖析》-----------“很明显,1922年在意大利,1933年在德国,1934年在奥地利,1935年在日本,…,其主要社会内容是共同的:大多数人不能得到和表达自己的利益。依附性劳动者的组织被搞垮,他们的积极代表人物被投入监狱,他们的政治思想被宣布有罪并受到相应的处理。因此,他们被搞得毫无自卫能力,任凭资本占有势力的摆布。资本占有者在其企业内部被一个多是通过法律(在德国通过《国家劳动秩序法》,在意大利通过《劳动宪章》)任命为工人和职员们的军事指挥官。…。现在,法制国家的规章制度和依然可以表达依附性劳动者利益的议会机构已不再对他们构成阻力。当时并非只是工运动被搞垮并受迫害,其他所有可以表达独立的、有损于大资本的目的或利益的组织和公共机构,特别是那些商业、手工业、和农业中的小独立经营者的独立组织,只要他们对垄断目的表示反对,也都被取缔。”
可以说法西斯有如下特征:要求清除民主制度,政党政治,建立起严酷的中央集权和纪律制度,”憎恨社会无序“,希望用强权的领导来结束这一切。

内容有法西斯主义学术研究的意义、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作为普遍现象的法西斯主义、论问题的现实性。
这是我还是您的谬误?或者是作者的?

至于您把:《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这个,是根据佛洛伊德心理学阐述小民的压抑症和抑郁症的,跟法西斯“主义”没有任何关联。

我们且把这本书简介词列出来好了:作者力图把马克思的社会学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结合成为性经济社会学,并据之考察和分析法西斯主义.他认为,法西斯主义不是某个人,某个民族或某个政治集团的意识形态或行动,而是几千年来基本生物需要和冲动上一直受到压抑的普通人民群众的非理性性格结构的表现.权威主义家庭和神秘主义组织形式对人的性压抑使人成为生物病态的,产生了施虐受虐狂的性格.

简而言之,这本书是讲法西斯主义的社会人文起源。您认真看过吗?


至于涉及学术的“百科”。。。。这样说吧,我虽然相信”尽信书不如无书“,
不过要我去否认,至少是赞同否认一个知名且广泛认同的词条,
至少要明白它说的是什么——很遗憾,我佩服您的勇气,但认为从以上几个方面表现出来您的学术素养——还不足以有这个实力哪。

[ 本帖最后由 凯坦尼古斯基 于 2006-9-1 00:31 编辑 ]
作者: 凯坦尼古斯基    时间: 2006-9-1 00:28



QUOTE:
原帖由 klause 于 2006-8-31 22:46 发表
如果法西斯主义是标准,那么你见过意大利宰杀犹太人了吗?你如何解释希特勒将其纳粹党团以“民族主义工人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取代所谓的“法西斯主义”呢?

[至于希特勒拍墨小胖子的马屁,你应该知道这种东西拿来做论据根本就是笑话阿,德国官方很多这2个活宝一起的影像资料都经过技术处理---墨老大那一半都被遮住,只突出希特勒一个人---这就是2人实际的关系。]

klause,我一直赞同你的那句话:”凡事不要想当然“。
“纳粹作为法西斯主义一个重要的发展思想和分支,排犹思想激进程度是一个明显的界限”《法西斯主义剖析》-----------所以再次说,认真看书的必要性。

至于说到希特勒拍墨小胖子的马屁,建议你多看1932年左右的资料——那不是天方夜谭。摘抄段上文提到的『墨索里尼』供您参考:

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充满了骚动和压力,根本等不了一代人的时间了。即使是一直优先关注意大利国内事务的墨索里尼也曾经开玩笑似地说:“法西斯政权希望——如果可能的话——能够与所有的国家和平共处,梵蒂冈也包括在内。”此时,他已经无法忽视希特勒了,而柏林现在成了暴风雨聚集的中心。伦泽蒂现在成了墨索里尼和戈林私下的和业余的联系人,这也显示出与纳粹之间的任何交道都具有不一般的特性。伦泽蒂定期地与纳粹的主要头目会面,并且避开了正规的外交渠道而把情况直接报告给墨索里尼。虽然是通过这种非正规的沟通渠道进行接触,但法西斯和纳粹之间的关系的特点却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希特勒仍然强调自己对于墨索里尼的崇拜,以及与意大利结盟的决心。墨索里尼也非常愉悦地接受了这些来自德国领导人的表示敬意的言辞,并且也向他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例如,1931年11月,他警告希特勒不要被可能的伙伴联盟所左右从而偏离他自己奉行的严格的信仰和政策。有很多记载都表明,希特勒很想与墨索里尼面对面地谈一谈,但不知是意大利方面的原因还是德国方面的原因,他们的会谈总是被推迟。1932年10月,希特勒上台伊始就带着令人厌恶的恭维态度承诺说:“国家社会主义的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在几十年里都会是朋友,至少在我死之前将会如此。”


  意大利的媒体总体上对纳粹的崛起也表示了认可,当然也不是没有批评之辞。佛朗哥?恰兰蒂尼在一份名叫《奥古斯都》的文化和政治月刊上发表文章声称,过去人们常说法西斯主义不是用来出口的,但那些人“没有聪明地理解墨索里尼的思想”。“许多意大利人都坚持只把它的法西斯组织作为一个纪律、意志和权力的榜样,但那是一种幻想,或者说得更差一些,是一种反社会的愿望,也是我们所不赞成的。的确,希特勒在慕尼黑的布朗豪斯里也有一尊像墨索里尼那样的与真人同样大小的富于灵感的半身塑像,但是看到自己的理念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展,意大利人应当高兴才对,因为法西斯的影响可能继续扩展至“欧洲和世界”。另外一个记者也赞同地说,纳粹进入德国政府也是意大利的胜利,表明法西斯主义“是意大利的革命理论,同时也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因此应当对此鼓掌喝彩。


  然而,大部分的评论还是带着一些暗藏的担忧。法里纳奇甚至警告说,不能太轻易地得出结论说纳粹和法西斯运动是完全一样的,这样做是“危险的”,就像以前错误地认可普里莫?德里韦拉在西班牙的统治一样。在1932年11月的选举中,纳粹遭遇了暂时的挫折,法里纳奇这下高兴了,得意地评论说革命可不是那么简单,并且高兴地推测纳粹将会在最后一个跨栏处摔倒。


  可以预见,《意大利生活》上刊登的文章也是非常欢迎反犹太势力在德国的兴起的。然而,纳粹对“犹太问题”的狂热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仍然困扰着意大利大多数的评论家。俗套的说法是,反犹太主义是一个舶来品——很明显,1932年的《意大利百科全书》没有认可德国的种族理论。一些评论家也毫不犹豫地指出,纳粹做得太过分了,他们的信条本来还是有积极的一面的,但他们的反犹太主义破坏了这些积极的方面。阿斯维罗?格拉韦利是赞同法西斯主义的普遍适用性的一个狂热分子,他把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称为“种族宗教的新教徒。我们更愿意相信事实的真相而不是与事实真相不符的假设的现实。”伦泽蒂所持的立场更具普遍性,他在《等级制度》把纳粹的反犹太主义解释为德国历史中特定情况下的产物。伦泽蒂预测说,一旦掌权,纳粹在种族方面的政策就肯定会变得温和一些,因为他们将会面对许多更为严重的问题。?但是,1933年1月刚过,纳粹就开始迫害犹太人了。有可能是接受了伦泽蒂的建议,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人民报》上发表文章说,不能脱离背景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要避免简单的道德说教。墨索里尼英明地推断说,没有哪个国家是完美的。新的外交部副部长是富尔维奥?苏维克,他是一个憎恶德国的的里雅斯特人。因此,他试图限制伦泽蒂与德国的联系,并且想把德意关系严格限制在外交领域内,但他的做法遭到了墨索里尼的阻挠。??与此同时,墨索里尼还在私下里给希特勒写信警告说,“过分的”的反犹太主义正在遭到外国的批评,并且也在阻碍纳粹革命的进程。1933年7月,他还带着些偏见对博塔伊说,现在才是德国人真正理解“我们的秩序和我们的理论”的时候,一旦他们有了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他们“就可能会确信他们再没有什么好发明的了”。简单地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墨索里尼自己对于新的德国的政策与法西斯媒体就此事发表的评论一样,也是含混不清的。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6-9-1 11:48

《国家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纳粹是法西斯主义一个重要的发展思想和分支,这里又有什么谬误

分支?---斯基兄阿,你仔细看这本书了吗?你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法西斯“主义”的概念吗?

纳粹主义,Nazismus,是德国本土按照极权思维通过立法和非法方式建立的法西斯组织型政府所具备的基本意识形态。德国所有的政策出处,都来自于纳粹思想--而不是法西斯“思想”,你引用的这些,都是德国自己按照极端集权方式进行的政府和法制改造,只能说德国的法西斯推行纳粹主义,而不能说德国纳粹推行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剖析》-----------“很明显,1922年在意大利,1933年在德国,1934年在奥地利,1935年在日本,…,其主要社会内容是共同的:大多数人不能得到和表达自己的利益。依附性劳动者的组织被搞垮,他们的积极代表人物被投入监狱,他们的政治思想被宣布有罪并受到相应的处理。因此,他们被搞得毫无自卫能力,任凭资本占有势力的摆布。资本占有者在其企业内部被一个多是通过法律(在德国通过《国家劳动秩序法》,在意大利通过《劳动宪章》)任命为工人和职员们的军事指挥官。…。现在,法制国家的规章制度和依然可以表达依附性劳动者利益的议会机构已不再对他们构成阻力。当时并非只是工运动被搞垮并受迫害,其他所有可以表达独立的、有损于大资本的目的或利益的组织和公共机构,特别是那些商业、手工业、和农业中的小独立经营者的独立组织,只要他们对垄断目的表示反对,也都被取缔。”
可以说法西斯有如下特征:要求清除民主制度,政党政治,建立起严酷的中央集权和纪律制度,”憎恨社会无序“,希望用强权的领导来结束这一切。
内容有法西斯主义学术研究的意义、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作为普遍现象的法西斯主义、论问题的现实性。
这是我还是您的谬误?或者是作者的?

1923年纳粹党的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发表文章强调,民族社会主义两个概念不可分割,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反对共产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以及主张对外扩张的一种极权制度。而这组成了法西斯主张的一种形式,经典的意大利法西斯简单说就是独裁帝制,而你可以说这是某一时段的法西斯“主义”,但是在之后的时间里,极权范畴扩大,加入了种族主义、反犹主义、民族复仇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专制主义、反共产主义和超阶级的族民共同体思想,这些东西,就整体的全部内涵没有一样是号称法西斯之父墨索里尼提出的,在三国签署反共条约后,意大利方才融入了部分德国法西斯组织的思想义务。

所以,你没有搞清楚法西斯作为一个向心极权的组织形式是不具备任何上升到“主义”的基础的,诸多其他的主义促成了一个极权独裁的事实,而法西斯就是这个事实具备的表征,把实际的结果性社会定义--法西斯作为主导运动过程中的诸多主义的一种集合,学术上作为论文是可以的,但是也只能是论文,因为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的。

建议足下看懂我的意思,然后不要只是自己拘泥于某些著作的影响,对于记录当时法西斯运动的详情加以考察,你应该看看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兴亡,这部书是纪实性的,没有干扰性和老儒玩味的“很多定义”在里面。

ps,认真地讨论,很愉快,呵呵


至于您把:《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这个,是根据佛洛伊德心理学阐述小民的压抑症和抑郁症的,跟法西斯“主义”没有任何关联。

小民的压抑症和抑郁症:某个民族或某个政治集团的意识形态或行动,而是几千年来基本生物需要和冲动上一直受到压抑的普通人民群众的非理性性格结构的表现.权威主义家庭和神秘主义组织形式对人的性压抑使人成为生物病态的,产生了施虐受虐狂的性格.呵呵你都替我说了,还用我反驳吗?

[ 本帖最后由 klause 于 2006-9-1 11:50 编辑 ]
作者: 凯坦尼古斯基    时间: 2006-9-1 13:59

klause,让我们回到问题本身——

1、“法西斯主义”究竟是不是一种独立的思想体系,一种结果性的社会定义?

2、音乐存不存在道德担保?是否能取代道德成为社会现象的普遍意义评判标准?

PS:
另外,不得不再次强调,您对《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的理解是片面的。小民的压抑症和抑郁症、包括非理性性格和生物病态的确存在,但它只是“临床表现”——这本书研讨的,就是法西斯主义的社会人文起源。

[ 本帖最后由 凯坦尼古斯基 于 2006-9-1 14:00 编辑 ]
作者: 圆桌博弈家    时间: 2006-9-2 02:13

很有启发,喜欢音乐跟人善恶无直接关系
作者: whws    时间: 2006-9-8 13:22



QUOTE:
原帖由 无知者 于 2004-11-20 17:04 发表
柏拉图提出要把艺术家从城邦里驱逐出去,并非没有道理。至少让艺术细胞过剩的人掌权是很可怕的。

非常有道理。政治是理性的,而艺术是感性的。
作者: 竹园子    时间: 2006-9-8 20:55

中产阶级的古典浪漫—集权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激进盲动—集权主义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作者: whws    时间: 2006-9-12 10:38

美原本就是超越道德的。

道德是局限于社会认识的。而美仅仅取决于人性。
作者: 冷月寒冰    时间: 2006-9-14 15:23

我道是记得 德国曾经用音乐做先锋连克三城
作者: 伶州鸠    时间: 2006-9-14 22:37



QUOTE:
原帖由 冷月寒冰 于 2006-9-14 15:23 发表
我道是记得 德国曾经用音乐做先锋连克三城

超时空要塞???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