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刘备一生唯一战胜曹操的战役 [打印本页]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3-10-24 15:50     标题: 刘备一生唯一战胜曹操的战役

从公元217年冬到219年5月,刘备为争夺汉中,与曹军展开了全力以赴的作战。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终于迫使曹操自汉中撤兵,刘备全部占有了汉中地区。
    刘备一生中多次直接与曹操作战,总是遭到失败。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曹操的作战,刘备不仅没有被曹操打败,还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其中的经验值得好好总结。
    有人可能会认为,赤壁战役刘备不是已经战胜了曹操吗?实际上,刘备虽然参加了赤壁战役,但是只是跟随周瑜,即没有投入作战部队,也没有任何计谋贡献,所以赤壁战役只是周瑜以及孙权军的胜利。刘备只是赤壁战役胜利的直接受益者。

一、 汉中地区的重要性

汉中地区的重要性,对于魏、蜀两方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
汉中地区位于秦岭和大巴山脉所围成的盆地之中。北面隔险峻的秦岭山脉与魏国的关中地区相连,南面隔大巴山脉与四川盆地相通,是从关中进入四川的最重要通道。
    由于秦岭比大巴山脉更为险峻,因此,对于四川的守卫者来说,以秦岭一线作为对北方的防御线比以大巴山作为防御线在战略和战术上都要好很多。

所以法正论述汉中的重要性时说:“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杨洪向诸葛亮强调汉中之重要时也认为:“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相对来说,汉中对于北方来说,并不是关系生死的地区。北方以秦岭作为防御线比以大巴山明显要优越。只有在北方要进攻四川时,汉中才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本次战役的结果也证明了以上的观点。刘备为了整个四川根据地的生死存亡问题,动用了在四川所有的精锐部队和优秀将领、谋士,全力争夺汉中地区长达一年半之久。反观北方的曹操,不仅增援汉中的行动慢慢吞吞,最后干脆没有经过什么作战就放弃了对汉中的争夺。
曹操的放弃汉中,就等于暂时放弃了进军四川、消灭刘备集团的想法。

二、 双方的参战兵力

曹操军——分两个阶段投入兵力
第一阶段:曹操到达汉中前(217年冬到219年1月)。
参战将领有:
    夏侯渊、张郃、徐晃、曹洪、曹真、赵咨、郭淮、
    兵力不详,估计2.5~3万人。
第二阶段:曹操到达汉中(219年2月)后到战役结束。
    曹操以及中央机动兵团,人数不详,估计2~3万人。参战总兵力5~6万左右。
    当时曹操手下最有名的五员大将,张辽、乐进在东线合肥,于禁在南线荆州,汉中则有张郃、徐晃;而曹操的亲族将领中,东线有夏侯惇,南线有曹仁,汉中有夏侯渊和曹洪、曹真,说明曹操在汉中还是投入了相当多的主力精锐部队。

刘备军——分两个阶段投入兵力
第一阶段:刘备从成都增兵前。
参战将领有:
    刘备、法正、张飞、马超、黄忠、魏延、赵云、陈式、高详、吴兰、雷铜、任夔、刘封。
    兵力不详,估计4~5万人,即所有刘备从荆州带来的主力和部分投降的刘璋军。
第二阶段:刘备从成都增兵后。
    增加兵力不详,估计为留守成都的刘璋投降军新整编部队2~3万人。参战总兵力6~8万左右。

三、 战役经过

本次战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刘备军全面进攻,曹军积极防御,刘备的进攻全面受挫;
第二阶段——刘备军增加兵力,展开重点进攻,大败曹军于定军山;
第三阶段——曹操主力到达汉中,刘备坚守不战,曹军进攻不利,全面撤军。

第一阶段:217年冬到218年底
    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集中主力争夺汉中。其部署为:
    刘备率法正、黄忠、魏延、赵云、高详、刘封等将进攻夏侯渊军据守的进入汉中之要隘阳平关,以期夺占阳平关将曹军驱除出汉中地区;
    张飞、马超、吴兰、雷铜、任夔等将进攻武都郡(下辩一带),既可切断曹军从陇右地区向汉中增援兵力和粮草的通道,又保证刘备主力的侧翼安全;
    曹军以夏侯渊军主力据守阳平关,张郃军守广石,确保汉中门户的安全;以曹洪、曹真军抵抗张飞的部队,确保阳平关侧翼和西路粮道的安全;以徐晃军机动防御马鸣阁至阳平一带,保障阳平关侧后之安全。

    217年冬,刘备军开始自成都向汉中进兵,张飞部进军下辩。
    218年春,张飞部到达下辩,与曹洪军相持。张飞分兵,扬言要出击曹洪军的后路,被曹真等人识破,结果前军吴兰等部被曹洪军集中兵力击破,雷铜、任夔战死,吴兰逃到少数民族部落后被杀。张飞看到损失较大,有利地形已经被曹军占领,估计无法再发动进攻,就撤出了武都地区。张飞军总共约2万人,此次作战估计损失5千以上,大将3员。
    同期,刘备的主力与夏侯渊、张郃军一直相持在阳平关一带,刘备屡攻不下,损失也不小。
    218年7月,刘备派陈式军攻击马鸣阁道,希望切断阳平北面道路,从侧后方威胁阳平。结果遭到徐晃军的打击,损失惨重,许多士兵因山路狭窄而落入山涧。
    这时,刘备的夺取汉中之计划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主力仰攻阳平不下,侧翼迂回的两路部队均遭到失败,曹军已经威胁到其主力的侧翼安全了,而且兵力也损失很大(前后相加估计1~1.5万左右)。只好紧急征调成都的留守部队到汉中前线。

第二阶段:219年1月
    诸葛亮及时将成都的部队集中后全部派往汉中,缓解了刘备的危急形势。
    219年1月,刘备放弃进攻阳平,渡过汉水,向定军山一带机动,希望以此调动夏侯渊军离开坚固阵地,在运动中寻找战机。夏侯渊果然中计,与张郃率军也渡过汉水,在定军山扎下大营。
    刘备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先猛攻张郃军防守的东面,夏侯渊惟恐张郃兵少抵挡不住,就分兵一半增援。接着刘备火烧夏侯渊防守的西面外围,趁夏侯渊出营救火,放松警戒的时机,突然派黄忠从山上发起突击,一举斩杀夏侯渊,并击败其残余部队,益州刺史赵颙也同时阵亡。
    张郃军守不住定军山大营,只好退过汉水扎营,并收拢散兵。夏侯渊的司马郭淮等临时推举张郃统一指挥剩余的部队。
    刘备军准备渡过汉水继续攻击张郃军。张郃准备沿河阻击。这时郭淮建议:沿河阻击是示弱的表现,应把部队向后移动,让刘备军渡河,待其半渡而击之。张郃采纳了这个建议。刘备看到曹军的部署担心渡河有危险,于是放弃了渡河追击的企图。张郃于是率军退回阳平继续坚守。
曹操得到夏侯渊阵亡,曹军损失很大,情况危急的消息后,命令曹真火速增援阳平。曹真到达后,指挥徐晃军反击刘备派出的高详军,获得胜利,暂时稳定了战场形势。

第三阶段:219年2月~5月
    219年2月,得到夏侯渊战败的消息,曹操急忙从长安赶到阳平一带,准备与刘备的主力展开决战。曹操是在218年7月开始自邺出发的,于当年9月到达长安。由于10月发生了宛城守将侯音叛变事件,加之当时汉中局势比较平稳,曹操于是留在长安观察局势发展,再决定进一步的行动(比如可能要增援宛城的平叛作战)。由于219年1月夏侯渊的阵亡,曹操马上率军进入汉中。
    219年3~5月,刘备依靠大巴山的险要地形,坚守不出,曹操进攻又没有效果,而曹军的运输线因过于漫长,还经常遭到刘备军的偷袭,后勤得不到保障,最后曹操决定将所有部队撤离汉中。
    同时(或在此前)撤出的还有汉中的人民8万多人和武都郡的少数民族5万余户。
    汉中战役到此全部结束。

四、 总结的经验

    总结此次战役的经验,在刘备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充分重视
    鉴于汉中地区对四川的重要性,刘备在本次战役中投入了除荆州关羽兵团以外的所有主力。所有在四川的将领和主要谋臣也基本自始至终参加了整个战役。
    法正在战略战术等方面对刘备的帮助非常大,连曹操也认为:“吾固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甚至连突击夏侯渊的时机确定也出自法正。
2、 战略战术得当
    在曹操的主力没有达到之前,刘备一直是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虽然开始阶段并不顺利,但是刘备坚持不懈,终于在曹操主力到来前击败了夏侯渊,赢得了战场主动权。
    在曹操主力到达后,刘备则坚持依险固守,拖垮曹军的战略,使曹操求战不能,攻坚不下,运输困难,士气低落。最后终于达到了逼走曹操、占领汉中的目的。
3、 四川后方的全力支援
    诸葛亮在后方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充分保证了大军的后勤供应,还在刘备最关键的时候,派去了增援部队,确保了击败夏侯渊战斗的胜利。
4、 从将领到士兵的拼死作战
    全体蜀军官兵,从上到下,充分了解到汉中的重要性,与曹军拼死作战,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仅大将就牺牲了三员,士兵损失估计也达到1.5万左右。

五、几个小问题

马鸣阁道的位置在哪里?

根据《中国战争史》的说明,马鸣阁道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北的朝天驿一带。但是根据战役进程和曹操对徐晃打胜马鸣阁道战斗的赞扬来看,好象其位置应在古阳平关的西面或西北。
    《资治通鉴》记载:“刘备屯阳平关,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与之相拒。备遣其将陈式等绝马鸣阁道,徐晃击破之。张郃屯广石,备攻之不能克,”可见刘备军已经达到阳平关一带,与夏侯渊相持时,刘备才派陈式等去切断马鸣阁道的。
    如果马鸣阁道在朝天驿,就是在刘备前往阳平关的路上,刘备必须先击败徐晃,占领马鸣阁道,才能继续北上到达阳平关,明显与史书记载不符。
    另外《三国志徐晃传》中记载:“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说明马鸣阁道是连接魏军内外的重要通道,这样的通道,自然不会在阳平关以南,而应在阳平关以西、西北或北面,是阳平通向武都或关中的咽喉要道。
(注:管宁认为位于古西汉水通向关城(今陕西宁强)的路上。)

夏侯渊为什么要跟随刘备军到定军山?

在攻击阳平关失利、另外两路迂回包抄部队也相继失败的情况下,刘备将部队向南渡过汉水,从阳平关转移到定军山一带。刘备准备干什么呢?
    有朋友认为,刘备准备率大军从定军山迂回到阳平关的后面,这样一来,阳平关就无法防守了,所以夏侯渊必须跟随刘备去定军山。其实不然。
    阳平关之所以重要,关键就在于从西面进入汉中的道路仅此一条。定军山乃险山野岭,根本没有道路可供大军穿越进入汉中。试想,如果大部队可以较轻松的穿越定军山进入汉中,刘备还傻乎乎攻打阳平关那么长时间干什么?也用不着派很多部队去迂回阳平关的西北了。
    曹操当年率大军进攻阳平关不下,也没有一点考虑迂回定军山进入汉中的考虑,还差一点就放弃对汉中的进攻了。这也说明定军山是不能迂回进入汉中的。
    那么夏侯渊为何要离开阳平关的坚固阵地,跑去定军山呢?我分析,夏侯渊认为刘备进攻失败,迂回部队也损失惨重,大概是准备撤退了,所以才全面出击,渡过汉水保持对刘备军的压力。否则不会夏侯渊、张郃、赵颙、郭淮等均在定军山,阳平关交给谁来守备呢?
    其实如果夏侯渊只管坚守阳平,刘备是没有一点办法的,这样坚持到曹操中军赶到,刘备大约只能撤军了。所以是夏侯渊中了刘备的计——假撤军之计。

    客观的评价这次作战,应当是双方在战术层面上打成平手,但是在战略上刘备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当然,这与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有一定的关系。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30 17:33 编辑 ]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3-10-25 07:46

我一直有个疑问:《先主传》和《法正传》(中华书局)“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而据《资治通鉴》胡注,原《备传》是“于定军山势作营”。按王平拒魏曹爽的兴势之役,兴势应在阳平北或东北方,而刘备南渡沔水则应在阳平东南方,看来“兴势”二字有误,通鉴也按《黄忠传》作“营于定军山”,不知是否有两处兴势?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3-10-26 12:28

秋雨兄,我这里的三国志(中州古籍出版社96年版)是写作“定军山势”的。应该没有两个兴势吧?
作者: xlxxg    时间: 2003-10-26 20:43

其实刘备在一生中曾经数次击败曹操部队,比如:
"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可见刘备和曹操部队作战,是经常获胜的,尤其是这个夏侯惇,本来就是刘备的手下败将.而且可以看出,刘备本来就善于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
至于刘备败于曹操,主要是徐州被曹操奔袭及当阳被曹操轻骑追击两次,都是军事实力大大弱于曹操,而且被偷袭,准备不足.可见刘备的领军能力其实和曹操是相当的.
作者: 建威中郎将    时间: 2003-10-26 20:46



QUOTE:
原帖由xlxxg于2003-10-26, 20:43:13发表
其实刘备在一生中曾经数次击败曹操部队,比如:
"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可见刘备和曹操部队作战,是经常获胜的,尤其是这个夏侯惇,本来就是刘备的手下败将.而且可以看出,刘备本来就善于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
至于刘备败于曹操,主要是徐州被曹操奔袭及当阳被曹操轻骑追击两次,都是军事实力大大弱于曹操,而且被偷袭,准备不足.可见刘备的领军能力其实和曹操是相当的.

楼主是说和曹操本人率领的部队直接交战,只胜过这一次。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3-10-26 20:56



QUOTE:
原帖由建威中郎将于2003-10-26, 20:46:59发表

QUOTE:
原帖由xlxxg于2003-10-26, 20:43:13发表
其实刘备在一生中曾经数次击败曹操部队,比如:
"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可见刘备和曹操部队作战,是经常获胜的,尤其是这个夏侯惇,本来就是刘备的手下败将.而且可以看出,刘备本来就善于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
至于刘备败于曹操,主要是徐州被曹操奔袭及当阳被曹操轻骑追击两次,都是军事实力大大弱于曹操,而且被偷袭,准备不足.可见刘备的领军能力其实和曹操是相当的.

楼主是说和曹操本人率领的部队直接交战,只胜过这一次。

这场战役没有夏侯惇,对的是夏侯渊,比较厉害些。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3-10-27 11:05

是呀,夏侯惇历史上实际没有打过什么胜仗,败于于高顺,损失了眼睛,又败于刘备。主要是自小与曹操关系铁,加上忠心耿耿,还在吕布袭击兖州时立了大功,所以才得以做了大官吧。
作者: xlxxg    时间: 2003-10-29 07:29

刘备和曹操直接作战,一生大概仅有三次吧,一是徐州,二是当阳,三是下邳,两负一胜。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3-10-30 16:04

1、关于阳平关的地理形势。
阳平关(勉县西北)座落在从西进入汉中盆地的山谷之间,是个咽喉要地,《水经注》称“连峰接崖,莫究其极”,其城下的南北二山虽然险峻难登,但也是可以通行的,故张卫“据关坚守,横山筑城十余里”,而曹操也才有“攻阳平山上诸屯,山峻难登,既不时拔”,“遣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前锋误入敌营中惊走张卫的事发生。

同样,《张鲁传》有“乃奔南山入巴中”;而张合在有黄权处于回阳平的大道上的情况下,“督诸军徇三巴,欲徙其民于汉中”,被张飞在瓦口大破之,逃回南郑,说明西川可以穿越米仓山(南山)到达汉中的。

参考《中国交通地图》,铁路是从勉县折向西南方向,不走古阳平方向;而川陕高速公路更是直接穿越定军山,虽说现在工程技术和1800年前没什么可比性,但也能作为山势情况的一点参考。

因此,阳平关并不是进军汉中的唯一道路,其左右都有小路可翻山而过,只不过非常险峻,大军难于通行,故其在军事上才显得非常重要,但也需保护好左右翼安全,否则会被断了后路,遭到前后夹击的。

2、关于汉中战役的进程。
曹军的部署:以夏侯渊、徐晃守阳平,卡住入汉中的唯一大道;以曹洪驻扎在武都,守住关中通汉中的路上,保护右翼安全;以张合守广石(据胡注,应在汉巴之间,《曹操传》(张作耀著)认为在今广元市内,估计在定军山西麓的宁强一带),防止敌越过定军山,保护左翼安全。

刘军的进攻:刘备军沿嘉陵江河谷北上,进逼阳平。以张飞率军向东北出武都,试图断曹军通关中之路,被曹洪击退;刘备攻阳平不下,又把目光转向曹军左翼。

3、关于马鸣道的位置。
按《通鉴》胡注:马鸣道在利州昭化县,我认为是正确的,马鸣道应是夏侯渊和张合间的联系通道。故刘备遣陈式等十余营准备截断他们的联系,又被“晃别征破之”,还“以精卒万余,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也就是说刘备想从左右穿插到敌后都不成功。

如果马鸣道是在阳平西北方向,哪里已经有曹洪在把守,不可能在阳平关紧急时,另派徐晃前去,而没见到曹洪影子。至于其和刘备的进军方向也不矛盾,刘备是沿嘉陵江河谷的大道北进的,而马鸣道是在嘉陵江东边,是南北走向或由北偏东南走向,不是在蜀军的进军路上。

4、关于刘备南渡沔水的意图。
我认为刘备南渡沔水,不是玩假撤退,而是因仰攻阳平困难,可偏师攻张合不下,故准备率大军全力攻击张合,先击破敌左翼,这种情况下,夏侯渊不得不救。应该说,两军相据二年多,曹军虽有小胜,但主动权始终在刘备手中,其兵力也占优,想攻哪就攻哪,曹军只有守的份,更何况刘备增兵,曹军肯定能感受到,如果是刘备撤军,也应在没增援前撤退,夏侯渊能守住汉中是占了绝对地利,已经很不容易和感到庆幸的,哪里还敢轻易追击呢。

5、关于夏侯渊之死。
夏侯渊以张合守东围,自己守南围,有地理优势,本来非常有利。据《太平御览》载曹操的《策军令》“夏侯渊今月贼烧却鹿角。鹿角去本营十五里,渊将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补之。贼山上望见,从谷中卒出,渊使兵与斗,贼遂绕出其后,兵退而渊未至,甚可伤。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其死纯属意外。

正因夏侯渊的意外身亡,曹军失了主帅,惊慌失措,导致定军山阵地丢失,阳平关险要也失去了左翼屏障,曹操在寻战不得的情况下,估计没有大军很难再守了,才全军撤退的。如果定军山没有路可直插阳平侧背,也就是说对汉中防守毫无关系,曹操就不必要全军撤退的,否则夏侯渊守汉中不就毫无意义了吗?至于担心东部战情或粮运,可象夏侯渊当初一样,留下部分兵力给张合把守,夏侯渊可是守了两年多,也不见粮草紧张的。而刘备已经尽了全力,也无力再长期攻下去的。

所以说,这次战役中,刘备在战略上是有很多有利因素,战场上也是法宝尽出,但象曹操攻汉中一样,运气是很关键的一点,故其“得地不得民”也应感到庆幸了。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3-11-3 17:14

秋雨兄:
1、没有错,阳平附近是有小路可通,但是毕竟在敌人严密防备下只有少数人马通过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所以不管是曹操取汉中还是刘备取汉中都一直以攻占阳平为目标。
2、自汉中南方进入是有两条道路,即所谓的金牛道和米仓道。金牛道就是通过阳平关的这条,而米仓道在南郑的正南方,与金牛道相隔甚远。张郃当年——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就是走的这条道。
3、三国时的阳平关是在今勉县西边一点,不是今阳平关所在地。所以铁路在勉县还是走的相同的道路。
4、定军山一带至今都没有什么道路可通汉中。可见在古代也是无路可行的地带。
5、查昭化——也就是原来认为的马鸣阁道,当时为霞萌关,距离剑阁已经很近了。而广元——也就是兄所言张郃驻守的广石,却在马鸣阁道的北面。但是这两个地点都在沿嘉陵江北上的道路上。请考虑:魏军是要坚守汉中,怎么会跑到四川的险关剑阁一带去建立防线呢?如果张郃驻守在今广元,那实际上徐晃比张郃前出的更远。而且自从刘备从霞萌开始进攻刘璋,这个霞萌一直在其控制之下的。我之所以特别提出对马鸣阁道的疑问,是因为这个解释太不符合基本规律了。请再仔细看一下地图。
6、如果南渡汉水可以出定军山进入汉中,那阳平也就没有什么重大战略意义了。试想,曹操也不傻,他为什么在张鲁集中兵力防御阳平久攻不下时就准备撤退了呢?难道他不知道从定军山迂回进攻吗?所以很清楚定军山是过不去的。至于刘备的企图,我文中也是估计的。
7、曹操撤离汉中,决不是因为汉中险要已经丢失,无法再守,而是刘备据险不战也不退,自己的补给由于要跨越秦岭太困难的缘故。另外从战略上考虑,汉中是进攻四川的踏板,但是防御关中并不需要依靠汉中,依托秦岭险要足以。所以在曹操暂时不准备进攻四川的战略前提下,放弃汉中也是明智的。
由于夏侯在以精锐防御汉中作战中吃了刘备的亏,所以曹操已经不敢再委派其他大将单独守卫汉中啦。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3-11-4 22:26

晓林兄:
1、阳平关卡在山谷之间,正面进攻是很困难的,曹操才有“他人商度,少如人意”的感慨。但它不同于潼关的是其防守还必须守南北二山,故曹操攻阳平不攻正面,而是攻击张卫在两边山上建的“小长城”,然后从两侧可居高临下攻击阳平。也才有张卫在山上诸屯失守时慌张逃遁,就是因左右屏障失守,阳平已不易把守。

2、不知我兄认为广石在何处?张合守广石又是何意?我所说的不是在今广元市区内,而是其辖区附近,准确的说法应是定军山西麓,大概是宁强一带,这不在嘉陵江大道上。其目的是防守定军山阵地,以为阳平犄角,保护左翼安全。防止蜀军从南侧攻击阳平,或迂回(定军山能不能通过,我是不确定,但那有汉水河谷也许可以)。

3、据史载“张合屯广石,备以精卒万余,攻之不能克”,张合也无任何撤退的理由和迹象,可后面为何有“渊使张合护东围”呢?只能说明屯广石也就是守定军山阵地。如此,夏侯渊随刘备到定军山是救援张合也是顺理成章的。

4、马鸣道在昭化可能有误(引用胡注说法,我没有地图,不知当时的利州昭化辖的是何处),但其位置应在阳平关南,其作用是夏侯和张合的联系通道,故“绝马鸣道”。不可能是阳平西北方,因哪里是由曹洪把守的。

5、至于曹操攻汉中,其攻击张卫的“横山筑城十余里”就可达到迂回侧击的目的,且曹军北来,不仅补给要经过阳平关前,而且大迂回也要迂回到刘备地盘,十分不智。而刘备是从南往北攻,没击破张合,是很难在阳平关南,也就是夏侯和张合之间迂回侧击的。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3-11-4 23:19

还有几个疑问,不知那位能解惑:
1、关于曹真。文中认为击破吴兰部有曹真在内,当然还有曹洪、曹休了,也就是《曹真传》中的“以偏将军将兵击刘备别将于下辩,破之”。但传中接着“从至长安,领中领军”,然后“以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详于阳平”,看起来好象是随曹操到长安的。而且应该不会在汉中战情紧急时无故将其从武都调回长安,后又从长安派到阳平,这样来回折腾的。

2、关于吴兰等部。张飞、马超、吴兰、雷铜、任夔等人是一次侧击行动,还是两次呢?如果是在一起,按地位其名义主帅应是马超才对,就象曹军,曹休“汝虽参军,其实帅也”,但主帅还是曹洪。而且一次侧翼行动,有必要派两个地位很高的大将一起吗?

3、如果考虑曹真的疑问,可能演义的说法更准确(当然志里也没说不是两次,只是太简单了)。即马超、雷铜早早就驻扎在下辩(马超名义上是督临沮,实守西陲),但被曹真击退,随后刘备才开始进兵汉中,并派张飞和吴兰再次进军武都,但这次是被换防的曹洪击败。而《先主传》“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既可理解为“分兵派遣”,也可理解为“分批派遣”。

4、而且,马超、张飞分别和吴兰、雷铜可能也不是一起的,吴雷二人是进攻部队,而马张二人是配合接应部队,马超还带有守边境的任务。

5、文中曹军将领有赵咨,可并无此人,是不是赵颙的笔误。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3-11-6 11:35

x兄,刘备直接与曹操作战包括汉中这次应为4次吧。
郯城截击战失败,小沛被击溃,当阳被追击击溃,最后是汉中的胜利。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3-11-6 11:59

秋雨兄,
大概您还是以为阳平关是在今天的地点吗?我已经介绍了,三国时期的阳平关是在勉县西一点,距离宁强有83公里(166华里,大约240汉里)。而定军山就在勉县南面不远。
根据《中国战争史》的说明,广石和阳平关均是说:位于今勉县西,可见这两个地方是距离很近的,而且都在勉县附近。
因此,可以断定,夏侯渊是驻守阳平关的,而张郃则驻守在附近的广石,与阳平关形成犄角之势。这才符合基本的防御原则吧。
反之,如果张郃驻守的广石在宁强,也就是在240里以外,那就不是帮助防御阳平关了,而是前出的前哨部队啦。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说明刘备是到达阳平关以后才与渊、郃进行对抗的。
《三国志张郃传》记载:“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余,分为十部,
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说明张郃坚守广石的同时,刘备已经屯阳平关下了。如果广石在宁强,那不是等于刘备绕过广石北进240里攻打阳平关吗?那刘备不是陷于魏军的南北夹击之下了吗?所以,只能理解为,刘备在攻打关城前,想先拿下与关城为犄角之势的广石,所以猛攻了一番,但是失败。
我们知道阳平关是在汉水北,所以刘备在攻关不利的情况下,南渡汉水到定军山,夏侯和张则一起从关城跟过了汉水。

明白了夏侯和张的实际防御位置,就会明白马鸣阁道为什么不可能在昭化或广元的朝天驿,这里距离魏军保卫汉中的阵地足足有200公里(昭化)和160公里(广元)
这里切断的只是汉中到蜀地的联系呀。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3-11-6 13:14

秋雨兄:
1、曹真配合曹洪在武都打败张飞是218年春的事情,而当夏侯渊阵亡后曹真增援汉中则已经是219年2月初左右了,中间相隔近一年呢。
我们知道汉中与武都其实并不是一个战区,中间相距200多公里。曹洪的部队在击败张飞后就没有帮助汉中防御的一点企图。因为在218年汉中的防御是很成功的,刘备攻广石不下,攻阳平不下,攻马鸣阁道惨败等等。所以武都的魏军无须增援。因此很可能是曹真在帮助曹洪击败张飞后就回长安了。
2、应该是一次行动。从《三国志曹休传》的记载:“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众议狐疑,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可以看出张飞与吴兰军是有极大关系的,但是不在一起。所以才有“兰破则飞自走”的结果。如果是两次作战,曹休是不会得出这样的判断的。
3、还是看《三国志曹休传》的记载:“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太祖谓休曰:‘欲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于休。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接着是前面引用的那一段话。证明这是一次连续的作战:刘备准备进攻汉中,先派吴兰进屯下辩,曹操马上派曹洪去击退这支插入汉中与陇右之间的蜀军。刘备得知后立即增派张飞、马超军增援。但是张飞军没能与吴兰军会合,吴军就被消灭了。张飞军失去了前进基地只好撤回。这个马超估计确如老兄所言,本来就是在西北地区驻守的。但是其官衔虽与张飞差不多,但是毕竟是新投奔来的,担任方面指挥的只能是张飞(亲信)。
4、赵咨是笔误,谢谢指正。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3-11-6 17:10

晓林兄:
您误解我的意思了!张飞吴兰是一起行动的,这没错啊。我怀疑的是雷铜和吴兰不是一起行动的。也就是说是雷铜先行动,第二次才是张飞吴兰。而马超从头到尾就一直在哪里。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3-11-7 10:03

秋雨兄说的很有道理。从先主传的记载看,“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说明吴兰、雷铜原来都不在武都,所以才有刘备“分遣…等入武都”的命令。由于自曹操如汉中平张鲁以来,武都一直都在曹军手中,所以蜀军不可能是有部队一直在那里的。
而记载的“分遣”,“皆为曹公军所没”,说明吴兰、雷铜正如老兄前面分析的,或者是分路进入的(不在一起),或者是分批进入的(可能随张飞军增援的)。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5-3-4 10:16

好一场大战,刘备损失雷铜、任夔、吴兰,曹操挂了夏侯渊。

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

以精卒万余,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

真是引人遐想。这么热闹的打仗帖子居然沉底。害我找了半天。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3-4 17:55

哈哈,可能该争论的都争论完了。实在没有话题啦!
作者: 陈靖仇    时间: 2005-3-4 20:21

这次战役也是曹操决策出现重大失误的一次~~
作者: 中庸    时间: 2005-3-5 08:16

楼主的题目有点欠妥啊!再者赤壁也是曹操输掉了。小刘赢过曹操两次啊!小刘和曹操一共才打过几仗?用唯一搞得好像刘的胜利多么来之不易似的!
作者: 锦官城门吏    时间: 2005-3-5 15:41

作者燕京晓林先生坚持的观念是刘备赤壁孤身随军说,这个虽值得商榷,不过呢,不必在这个帖子里论辩。按作者的这个意见为前提,那“唯一战胜”说也说的过去。
作者: 偷心猎人    时间: 2005-3-5 17:05

刘备挂的三位都是降将,地位不太高;曹操挂的可是亲属嫡系,因此就将领损失方面曹操大于刘备是肯定的。

不过说刘备一生唯一一次战胜曹操也无不可,赤壁之功多为周郎所占。
作者: 酒徒    时间: 2005-3-6 05:20

夏侯渊犯了轻率的毛病,还搭上饿自己一个优秀的儿子,损失够大的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5-3-7 08:57



QUOTE:
原帖由锦官城门吏于2005-03-05, 7:41:21发表
作者燕京晓林先生坚持的观念是刘备赤壁孤身随军说,这个虽值得商榷,不过呢,不必在这个帖子里论辩。按作者的这个意见为前提,那“唯一战胜”说也说的过去。

没错,锦官兄说的正确。关于刘备参加赤壁之战情况,请参考其他文章。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5-11-23 11:52

专门说说我对马鸣阁道的位置看法:



看法一:指白水到葭萌的白龙江(三国时白水)栈道

查四川省政府网站的三国遗迹介绍

“马鸣阁道 亦称景从道。指由白水关至葭萌关的古蜀道。路线是由白水关经、大高山、三堆镇至葭萌关。为三国时阴平道与金牛道的重要通道。沿途有左担栈道遗址。

左担道 为秦、汉所凿之栈道。自青川县白河乡至广元水磨乡的白龙江的悬崖峭壁上,至今犹存栈道孔。因军士挑担在栈道上行走时不容换肩,故名“左担道”。古人形容其险峻程度为“前者之踵,可接后者之肩

经查,其中,水磨乡,当为金洞乡水磨场,因为水磨乡在旺苍县,偏离太远;
白河乡于一九九二年与永红乡合并而建营盘乡

介绍所说的位置是白水江沿岸白水关通葭萌关的一段栈道,也是故道(近来考证认为陈仓道与故道是有区别的)南段的一段;白水江跟西汉水(今嘉陵江)在葭萌关汇合(谭本历史地图将葭萌标在更靠南的位置,剑阁东南,个人认为不当,应在剑阁东北,即今四川广元的昭化镇;这样也与后来姜维退兵保剑阁的路线吻合),也就是古陈仓道南段与金牛道的汇合点。而这里的左担道是马鸣阁道的一段,跟邓艾后来出阴平向江油的左儋道不是一条道路。(明杨慎的《升庵诗话》中提到左担道有三条:“杜子美《愁坐》诗曰:“高斋常见野,愁坐更临门。十月山寒重,孤城水气昏。葭萌氐种回,左担犬戎存。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葭萌左担,皆地名也。葭萌人知之,左担人罕知也。注者不知,或改作“武担”,又改作“立担”,皆可笑。按《太平御览》引李克蜀记云:“蜀山自绵谷葭萌道径险窄,北来担负者不知不容易肩,谓之左担道。”又李公胤《益州记》云:“阴平县有左肩道,其路至险,自北来者,担在左肩,不得度右肩。”常璩《南中志》云:“自僰道至硃提,有水步道九道,有黑水及羊官水道,度三津,至险难行,故行者谣曰:‘楢溪赤水,盘蛇七曲。盘羊乌栊,气与天通。庲降贾子,左担七里。’又有牛叩头、马搏坂,其险如此。”据此三书,左担道有三,绵谷一也,阴平二也,硃提三也,义则一而已。硃提今之乌撒,云贵往来之西路也。”)

从地形图可以看到从阳平关向西南有一条峡谷通道,沿途过关城沿古陈仓道南段到可达白水,然后入马鸣阁栈道向东南可通葭萌。



看法二:指关城(今燕子砭镇)到安乐河口(今朝天镇)的嘉陵江(三国时西汉水)栈道

即《中国战争史》及《大清一统志》前诸地志的说法

今天这段位于明月峡的栈道被称为“嘉陵云栈”,该道春秋末年便开始兴修,北接陈仓道,直达关中渭河流域,南汇金牛道。陈仓道在关城折去西南,通白水;金牛道在安乐河口折向东北,通阳平关。

当时刘备可能不是从安乐河口直接北上到关城然后再去阳平关的,因为这段栈道太过狭窄难行,刘备的几万大军利在急战,从此通行,太不方便,而是从金牛道仰攻阳平关(注意:汉代金牛道在葭萌向西北经过白水县而向东北。)则魏军也可以从阳平到关城,然后沿此道南下到葭萌,围魏救赵,也可能北上故道,断张飞 马超军之后。徐晃之破陈式,一定是刘备围阳平关之前,否则,陈式不能越刘备军之封锁而至此地。




这两个看法比较看,战争史的看法似乎更可信,一方面,从关城直接到安乐河口比较近;另一方面,葭萌有关有城,又是刘备长期留兵屯守之地,受曹军威胁较小。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5:14 编辑 ]
作者: 偷心猎人    时间: 2005-11-26 00:53

马鸣阁道在白水—阴平一线,通向剑阁—葭萠一线,又通汉中,这一带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作者: shinndou    时间: 2005-11-28 16:38

[QUOTE]

酒徒 发帖时间 2005-03-06, 5:20:34
  夏侯渊犯了轻率的毛病,还搭上饿自己一个优秀的儿子,损失够大的



搭上儿子?夏侯尚吗?是侄子吧。
作者: 忠于哈曼    时间: 2005-12-6 12:45

所以张合还是很厉害的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6 12:54

刘备怕者违张合一人耳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6 19:48



QUOTE:
原帖由shqhaha于2005-12-06, 19:44:27发表
其实我也佩服刘备用人啊

佩服他杀张任,贬刘巴?
作者: 葛朗台    时间: 2005-12-6 20:39

贬刘巴?出自何处啊~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6 20:48



QUOTE:
原帖由葛朗台于2005-12-06, 20:39:19发表
贬刘巴?出自何处啊~

不能说贬,是弃之不用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5-12-6 21:18

……刘备是很巴结子初的
初为汉中王 其为尚书 后代法正为尚书令
刘备称帝 文诰策命也都是子初所为
但子初很讨厌刘备……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6 21:39



QUOTE:
原帖由恨地无环于2005-12-06, 21:18:15发表
……刘备是很巴结子初的
初为汉中王 其为尚书 后代法正为尚书令
刘备称帝 文诰策命也都是子初所为
但子初很讨厌刘备……

刘备没有重用过刘巴,自从称帝后,就弃之不用了
作者: 葛朗台    时间: 2005-12-6 22:18

刘备起初是很看重刘巴,而且很重用他,但刘巴不赞成刘备称帝,故后疏远,而刘备杀了和刘巴一起劝柬的雍茂,而放过了刘巴,应该说刘备是很容得下他这个人才了~~

至于刘备用人是不是值得佩服,我想根本不必怀疑吧~~~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5-12-6 22:39

有一篇网文转写子初和刘备的恩怨
很是有趣 并且九成以上遵从裴注《三国志》
引来给伯言看下吧

QUOTE:
当年,刘备得到孔明之后,曾说过他得到孔明是「如鱼得水」,这样的君臣关系,羨煞了后世百代。

三顾茅庐的传奇,世人已经熟到不能再熟。但是,如果以为诸葛亮是刘备寻访贤才的过程中,最为辛苦的一个,那你就错了。

另一位奇才,追他追得更辛苦,刘备追遍了荊州益州,差点要杀到交趾去;追他的过程中,有时高兴得要开宴会,有时气得想干脆把他砍死算了。

而且,追到孔明之后,随便刘备爱怎么睡就怎么睡,(三国的君臣常同眠以增进感情,这里所说的睡就是睡的意思,不要想太多!)这个人身在蜀营,还是冷若冰霜,好像蜀国的人都欠他一样。

他就是超可爱的刘巴。

此人的才干,连诸葛亮都自叹不如,挖角最力的也是诸葛亮。为了把他请出來,刘备阵营几乎是全部动员,这位架子奇大的刘巴,何许人也?

刘巴字子初,是荊州世家名人,少年时就很有才赶,不过却是打从他出名开始,就以「讨厌刘备」出名。偏偏他跟刘备有缘到了极点,不管他怎么闪,都会遇到刘备。

他十八岁时,在荊州担任郡署戶曹吏主记主簿。当时刘备正好来荊州投奔刘表。

刘巴何时开始讨厌刘备,我们不知道。只知道这时他已经十分有名气,刘备叫刘表的甥儿周不疑去向他求学,刘巴一听是刘备介紹的,拼命推辞,说自己承当不起,大大谦虚了一番。本來这只能证明他很谦虚,不能证明他讨厌刘备,但是不久之后,刘备就发现原來他真的是讨厌自己的。

在赤壁之战前夕,刘备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开始逃难,荊州的士族都跟著刘备走,只有刘巴一个人往北上,去找曹操。这下可表明他宁愿去当汉奸(汉朝的奸臣)也不要跟着刘备。
曹操对他的投奔又惊又喜,任命他做掾(助理),后來曹操叫他去招抚长沙、零陵等地,这是委以极大的重任。刘巴說:「我不去。」曹操很奇怪,我要重用你,你居然不肯?当然就问原因了。刘巴臭着脸說:「刘备在荊州,我不要去!」原來长沙等地就在荊州以南。

曹操似乎没有听懂這句话的意义,笑着说:「安啦!万一你遇到刘备,我派六军去保护你!」

「你说的喔!」有了这句保证,刘巴才上路了。

想不到,他真的很衰,赤壁之战曹操惨败,诸葛亮指导刘备的战略就是去夺长沙、零陵等郡。

刘备入主零陵,听说刘巴也在这里,非常地高兴。神经少一条的刘备还以为上次他沒跟自己南下,是被曹操抓去的关系。当刘备很热情地准备去找刘巴敘敘旧,才发现刘巴逃走了,而且逃得很远,逃到交趾(越南)。

刘备再怎么迟钝,也终于发现人家真的不想理自己。贤才是都有点架子没错,但是当初他去三顾茅庐时,孔明虽然也躲了他几次,至少沒有逃走啊!(亮:「我是來不及跑。」)刘备觉得很沒面子,好像受到蛮大的伤害。

如果他知道刘巴有多讨厌他,他可能会更伤心。刘巴逃到越南还不夠,怕刘备通过渠道找到他,刘巴还改名换姓。

老天好像有意跟刘巴闹,逃到交趾改姓张的刘巴,在交趾的太守士燮手下做事,士燮是拥吴派,也是三国时代少数沒有卷入斗争的领导者。或许是刘巴給他的意见与他的作风不合,兩人处得不好,刘巴便离开了。经由牂牁道时,被益州郡守拘留,(我猜是他报假名,跟证件不合之类的问题)差点要被杀掉。(注:这个益州郡,与益州沒有关系,是在云南省。)所幸太守的主簿觉得刘巴似乎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不愧是三国时代,乡下地方的一个科長都有水镜先生的识人功力),便將他送去见见益州牧刘璋。

熟悉三国史的人大概都已经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了。

刘璋本來是亲曹派,派张松去对曹操表明态度。不料因为张松其貌不扬,曹操對他冷冷淡淡,憋了一肚子气回來的张松便劝刘璋和刘备合起來对付曹操。刘璋沒什么主见,也就同意了。(曹操正值赤壁战败,莫名其妙又少了个盟友,真是,人在走霉的时候,什么都不顺......)

这时刘巴被抓到刘璋面前,刘璋以前就听过他的大名,大喜过望,马上问他对自己有什么好的意见?刘巴只给他一个意见:「不要接纳刘备。」

刘璋不听,益州果然被刘备并吞。刘巴要再度展开他的「远离刘备之旅」,却被堵住,刘备这回卯起來不让他跑了。孔明写信給刘巴说:「你躲不掉的!天命如此,刘备就是你的真命天子,认命吧!给我出來!」刘巴回信说:「我是替刘璋办事的,事情沒办好,你应该放我回家才对,讲那个什么话!」


总之,孔明死要活要,还是把刘巴要出來了。

刘巴大概是放弃挣扎,只好答应为刘备效命。但是「你可以得到我的身体,不能得到我的心」,刘巴还是继续讨厌刘备。

所谓「嫌乌及屋」,他对张飞、关羽当然也沒有好脸色。那个跟他老哥一样少了一根神经的张飞,居然还兴沖沖地跑到刘巴家睡觉。可能是听说刘巴讨厌刘备,张飞对他很好奇吧?也可能张飞还说过:「他的假名也姓张,我想他可能比较喜欢我!」之类很得意的话,也想体验一下大哥跟孔明同榻而寢、如鱼得水的感觉,便也去跟刘巴挤同一张床。

刘巴沒想到除了帮刘备处理公事之外,还要陪他老弟睡......(我想这个谁都想不到的),睡就让他睡,我不讲话可以吧?张飞在刘巴家赖了一整天,东问西问,刘巴都沒开口吐出一个字,(可能会是不好听的字),张飞终于发现(你早在进门到他的脸见色就该发现!)刘巴不欢迎自己(正确地說是很讨厌!)。张飞气得哇哇叫,孔明赶快居中调解,刘巴还是爱理不理地说:「我干嘛要理他?」(对啊!张飞你没事去別人家睡觉干什么?)

最好笑的是这件事居然连吴国都知道了,吴国君臣在东家长西家短时(门外挂着「战略研讨中心」的牌子),聊到这事,张昭說:「刘巴实在是很不上道,对张飞这么沒礼貌。」孙权说:「刘巴就是这样嘛,高人都是有架子的。」(实在是有够没意义的对話,更无聊的是写史的人还把它記下來......不过,呵呵,我喜欢,可爱的裴松之。)

刘巴虽然很拽,却有拽的本钱,在刘备攻取益州之后,国库空空,刘备十分忧心。刘巴说:「小事一件,三个动作搞定:一、铸值百钱的铜板通行;二、统一全国物价;三、实行公卖制度。」真不是盖的,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孔明要他真是要得太漂亮了!

不禁想到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空虛,物价可能要涨,还有可能加稅。要是有刘巴这么一号人物,不知有多好呢~~~


这件事上面,就可以看出刘巴的能力实在罕见,但是他的态度非常被动,事情不塞給他,他绝不会抢着做。想也知道,他本來就是被逼着帮刘备的,当然不会追求表现。蜀国建国之后,诏命公文什么的都是刘巴写的,国号年号也都是他定的(好在他沒有公报私仇,把蜀国取名为「输国」,年號章武取為「章螂」),但他实在太不愿意被后人注意到他的存在(备:「当我的手下真的有這么丟脸吗?!」),因此,关于他的记载确实很少。

刘巴在章武二年去世,时年只有三十九岁。总计花了十三年(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时光)躲刘备,最后八年才认命。死后的他,总算可以摆脱刘备。

然而,他在天堂只清静了不到一天(天上一日,人間一年),刘备就跟來了。没错,刘巴去世的第二年,刘备也死了!

上穷碧落下黃泉,兩处茫茫皆撞见。他们真是有缘啊!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6 22:46



QUOTE:
原帖由葛朗台于2005-12-06, 22:18:58发表
刘备起初是很看重刘巴,而且很重用他,但刘巴不赞成刘备称帝,故后疏远,而刘备杀了和刘巴一起劝柬的雍茂,而放过了刘巴,应该说刘备是很容得下他这个人才了~~

至于刘备用人是不是值得佩服,我想根本不必怀疑吧~~~

刘备容是因为刘巴名气大,当初他也讨厌许靖,结果还不是没杀?
作者: 葛朗台    时间: 2005-12-9 11:03



QUOTE:
原帖由陆逊{伯言}于2005-12-06, 22:46:31发表

QUOTE:
原帖由葛朗台于2005-12-06, 22:18:58发表
刘备起初是很看重刘巴,而且很重用他,但刘巴不赞成刘备称帝,故后疏远,而刘备杀了和刘巴一起劝柬的雍茂,而放过了刘巴,应该说刘备是很容得下他这个人才了~~

至于刘备用人是不是值得佩服,我想根本不必怀疑吧~~~

刘备容是因为刘巴名气大,当初他也讨厌许靖,结果还不是没杀?

刘巴的名气可远远比不上许靖,当然能力远胜于他~~

刘备起初不想用许靖,是因为他没能力,只是清谈之士.
"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由法正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刘备最后用他只是因为他的名望

至于刘巴,刘备很明显看重的是他的才能,当时刘巴的声望怎么可以和许文休相提并论?

看刘巴一开始对刘备的态度,刘备是深以为恨,而后刘备定益州,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这是什么胸襟?备攻成都,令军中曰:“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这又是什么概念,对刘巴看重如此.

正因为刘备对人才如此看重,才开创了蜀汉.
我还是那句话,刘备的用人是其成功之道,若连这都不佩服,呵呵~~~~也就没什么好说了~
作者: 大头笨笨    时间: 2005-12-9 12:42

许靖徒有虚名,却是当权者所必需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9 18:27



QUOTE:
原帖由大头笨笨于2005-12-09, 12:42:12发表
许靖徒有虚名,却是当权者所必需

有名无实啊,不过官至司空,刘巴呢?
作者: 葛朗台    时间: 2005-12-9 19:18

许靖是司徒非司空,刘巴为尚书令,刘备用许靖是用他的名望,用刘巴是重他的才能,两者有什么可比?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9 21:19



QUOTE:
原帖由葛朗台于2005-12-09, 19:18:14发表
许靖是司徒非司空,刘巴为尚书令,刘备用许靖是用他的名望,用刘巴是重他的才能,两者有什么可比?

有才的官低没才的官大,明白了吗?
作者: 葛朗台    时间: 2005-12-9 22:20

当然明白,不过要达到这个境界估计要等你帮我们实现了共产主义再来讨论了~~~


如果这也算做不能用人的依据,那纵观古今就没人能用人了.只有等兄台去实现了~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10 18:16



QUOTE:
原帖由葛朗台于2005-12-09, 22:20:43发表
当然明白,不过要达到这个境界估计要等你帮我们实现了共产主义再来讨论了~~~


如果这也算做不能用人的依据,那纵观古今就没人能用人了.只有等兄台去实现了~

是吗?刘备用人可算是识人,但是绝对没有做到物尽其用
作者: 葛朗台    时间: 2005-12-11 12:23

物尽其用,谈何容易,你不觉得你的帽子扣得太大了吗

兄台何不明言你认为谁的用人值得你佩服,佩服在哪里呢.又或阁下心比天高,天下本无值得你佩服之人,故而看谁都不顺眼呢~


我们谈历史人物,当然要在他们所在历史范畴里,以现在或现在都达不到的想法强加于前人,未免无稽~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11 18:49



QUOTE:
原帖由葛朗台于2005-12-11, 12:23:08发表
物尽其用,谈何容易,你不觉得你的帽子扣得太大了吗

兄台何不明言你认为谁的用人值得你佩服,佩服在哪里呢.又或阁下心比天高,天下本无值得你佩服之人,故而看谁都不顺眼呢~


我们谈历史人物,当然要在他们所在历史范畴里,以现在或现在都达不到的想法强加于前人,未免无稽~

呵呵,你去瞧瞧曹操不就行了吗?
作者: 葛朗台    时间: 2005-12-11 22:38

曹操吗,他用人比较复杂,要分时期看的,开始创业时期,用人不拘一格,极有度量和胆识,连枭雄刘备都不杀害,后期守成阶段,为代汉做准备,那就是大杀有大才、大名望、大影响的人才,荀彧、崔琰等都死于当时.
他用人也确实值得佩服,但要说比刘备高明多少,最多一时之喻亮吧.
另外我在曹操和刘备两人中为什么更佩服刘备用人,主要在于曹操由于出身好,后面挟天子,多的是人才前去投靠,而刘备却基本是靠自己的挖掘,把人才找出来,刘备曾说"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世不乏贤这四个字,非善于知人者是不能道出的,正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啊.

当然封建社会,亲族才能低,名望高才能低者居高位者比比皆是啊~~要达到才高者必定官高,物尽其用实不可能,其实现在也一样.......................


好,兄弟,咱们就聊到这吧,偶也是个懒人,这两天打字手都酸了,以后还是多发帖少打字吧,呵呵~~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12 18:25



QUOTE:
原帖由葛朗台于2005-12-11, 22:38:20发表
曹操吗,他用人比较复杂,要分时期看的,开始创业时期,用人不拘一格,极有度量和胆识,连枭雄刘备都不杀害,后期守成阶段,为代汉做准备,那就是大杀有大才、大名望、大影响的人才,荀彧、崔琰等都死于当时.
他用人也确实值得佩服,但要说比刘备高明多少,最多一时之喻亮吧.
另外我在曹操和刘备两人中为什么更佩服刘备用人,主要在于曹操由于出身好,后面挟天子,多的是人才前去投靠,而刘备却基本是靠自己的挖掘,把人才找出来,刘备曾说"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世不乏贤这四个字,非善于知人者是不能道出的,正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啊.

当然封建社会,亲族才能低,名望高才能低者居高位者比比皆是啊~~要达到才高者必定官高,物尽其用实不可能,其实现在也一样.......................


好,兄弟,咱们就聊到这吧,偶也是个懒人,这两天打字手都酸了,以后还是多发帖少打字吧,呵呵~~

后来没错,因为他难道要为了一个颓废的汉朝贡献自己的一生吗?好象心理不平衡,他当然不能让自己的儿子有障碍,哪个父亲不是呢?

刘备高明我是从他看田豫看出来的,但他识人,真真做到重用的仅关张诸葛,不是吗?

好了,我也不聊了,你看看得了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12 21:47



QUOTE:
原帖由shqhaha于2005-12-12, 21:39:25发表
刘备和曹操作战总是输的多啊

根本不是少的问题,刘备看了曹操就害怕
作者: 葛朗台    时间: 2005-12-12 22:02



QUOTE:
原帖由陆逊{伯言}于2005-12-12, 18:25:56发表

QUOTE:
原帖由葛朗台于2005-12-11, 22:38:20发表
曹操吗,他用人比较复杂,要分时期看的,开始创业时期,用人不拘一格,极有度量和胆识,连枭雄刘备都不杀害,后期守成阶段,为代汉做准备,那就是大杀有大才、大名望、大影响的人才,荀彧、崔琰等都死于当时.
他用人也确实值得佩服,但要说比刘备高明多少,最多一时之喻亮吧.
另外我在曹操和刘备两人中为什么更佩服刘备用人,主要在于曹操由于出身好,后面挟天子,多的是人才前去投靠,而刘备却基本是靠自己的挖掘,把人才找出来,刘备曾说"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世不乏贤这四个字,非善于知人者是不能道出的,正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啊.

当然封建社会,亲族才能低,名望高才能低者居高位者比比皆是啊~~要达到才高者必定官高,物尽其用实不可能,其实现在也一样.......................


好,兄弟,咱们就聊到这吧,偶也是个懒人,这两天打字手都酸了,以后还是多发帖少打字吧,呵呵~~

后来没错,因为他难道要为了一个颓废的汉朝贡献自己的一生吗?好象心理不平衡,他当然不能让自己的儿子有障碍,哪个父亲不是呢?

刘备高明我是从他看田豫看出来的,但他识人,真真做到重用的仅关张诸葛,不是吗?

好了,我也不聊了,你看看得了

这个不会吧
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
另外庞统、邓芝、马忠,魏延,黄忠等等刘备手下大都得到重用了啊,怎么仅诸葛关张呢.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12 22:12



QUOTE:
原帖由葛朗台于2005-12-12, 22:02:32发表

QUOTE:
原帖由陆逊{伯言}于2005-12-12, 18:25:56发表
[quote]原帖由葛朗台于2005-12-11, 22:38:20发表
曹操吗,他用人比较复杂,要分时期看的,开始创业时期,用人不拘一格,极有度量和胆识,连枭雄刘备都不杀害,后期守成阶段,为代汉做准备,那就是大杀有大才、大名望、大影响的人才,荀彧、崔琰等都死于当时.
他用人也确实值得佩服,但要说比刘备高明多少,最多一时之喻亮吧.
另外我在曹操和刘备两人中为什么更佩服刘备用人,主要在于曹操由于出身好,后面挟天子,多的是人才前去投靠,而刘备却基本是靠自己的挖掘,把人才找出来,刘备曾说"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世不乏贤这四个字,非善于知人者是不能道出的,正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啊.

当然封建社会,亲族才能低,名望高才能低者居高位者比比皆是啊~~要达到才高者必定官高,物尽其用实不可能,其实现在也一样.......................


好,兄弟,咱们就聊到这吧,偶也是个懒人,这两天打字手都酸了,以后还是多发帖少打字吧,呵呵~~

后来没错,因为他难道要为了一个颓废的汉朝贡献自己的一生吗?好象心理不平衡,他当然不能让自己的儿子有障碍,哪个父亲不是呢?

刘备高明我是从他看田豫看出来的,但他识人,真真做到重用的仅关张诸葛,不是吗?

好了,我也不聊了,你看看得了

这个不会吧
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
另外庞统、邓芝、马忠,魏延,黄忠等等刘备手下大都得到重用了啊,怎么仅诸葛关张呢. [/quote]
你从那里的知的?我好象没看几个尽其用了?刘巴最甚
作者: 葛朗台    时间: 2005-12-12 22:24

这个第一句话就是三国志原话啊
至于庞统、邓芝、马忠,魏延,黄忠等等都很明显啊
庞统不用说了吧,先是谈话,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随后入川
邓芝: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马忠:先主已还永安,见忠与语,谓尚书令刘巴曰:“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
魏延黄忠不多说了
何必揪着刘巴不放吗,你欣赏的曹操,称王时因为政见不合的,没少杀啊~
作者: 实干司马    时间: 2005-12-12 23:32



QUOTE:
所以是夏侯渊中了刘备的计——假撤军之计。

综合刘备侵扰叶县烧掉营帐假装撤退,伏击夏侯惇得手,以及在夷陵之战也曾试过让吴班等带领几千人在平地上扎营,以诱吴军出战,暗自在山谷中埋伏8000人,没得手。看来这次也应该是这样。刘备的诱敌伏击的确有一手,这可能同多次被追击有关。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13 18:19



QUOTE:
原帖由葛朗台于2005-12-12, 22:24:25发表
这个第一句话就是三国志原话啊
至于庞统、邓芝、马忠,魏延,黄忠等等都很明显啊
庞统不用说了吧,先是谈话,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随后入川
邓芝: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马忠:先主已还永安,见忠与语,谓尚书令刘巴曰:“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
魏延黄忠不多说了
何必揪着刘巴不放吗,你欣赏的曹操,称王时因为政见不合的,没少杀啊~

我好象忘了他们了,不好意思,不过好象李严开始就是个太守吧。不过知错能改才是刘备的迷人之处吧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14 19:29



QUOTE:
原帖由二楼于2005-12-13, 23:27:30发表
一生就打赢了曹操一次,大耳贼真不容易。

确切的说是两次,赤壁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16 18:34



QUOTE:
原帖由绝世天骄于2005-12-16, 18:32:10发表
赤壁之战的主力可是东吴军队

但是,刘备到最后还烧了曹操,虽然计来得晚了点
作者: 天水英才姜维    时间: 2005-12-17 02:18

孙刘真正联手是对付曹仁那次,曹大司马打败了甘宁,却被吴军困住,刘备这人又贪图到手的便宜,他率兵迂回到曹仁军的后面,最后两军连手夹击,曹仁败退。赤壁之战倒没显示出刘备军的什么战力,关羽的那点水军似乎也没调上去。
作者: 陆逊{伯言}    时间: 2005-12-17 18:26



QUOTE:
原帖由天水英才姜维于2005-12-17, 2:18:38发表
孙刘真正联手是对付曹仁那次,曹大司马打败了甘宁,却被吴军困住,刘备这人又贪图到手的便宜,他率兵迂回到曹仁军的后面,最后两军连手夹击,曹仁败退。赤壁之战倒没显示出刘备军的什么战力,关羽的那点水军似乎也没调上去。

最倒霉的不是这里,关羽做伏兵准备伏击曹仁,结果,呵呵,反而被李通冲散了军队,每想到这里就想笑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3 01:10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5-11-23, 3:52:02发表
专门说说我对马鸣阁道的位置看法:



看法一:指白水到葭萌的白龙江(三国时白水)栈道

查四川省政府网站的三国遗迹介绍

“马鸣阁道 亦称景从道。指由白水关至葭萌关的古蜀道。路线是由白水关经、大高山、三堆镇至葭萌关。为三国时阴平道与金牛道的重要通道。沿途有左担栈道遗址。

左担道 为秦、汉所凿之栈道。自青川县白河乡至广元水磨乡的白龙江的悬崖峭壁上,至今犹存栈道孔。因军士挑担在栈道上行走时不容换肩,故名“左担道”。古人形容其险峻程度为“前者之踵,可接后者之肩

经查,其中,水磨乡,当为金洞乡水磨场,因为水磨乡在旺苍县,偏离太远;
白河乡于一九九二年与永红乡合并而建营盘乡

介绍所说的位置是白水江沿岸白水关通葭萌关的一段栈道,也是故道(近来考证认为陈仓道与故道是有区别的)南段的一段;白水江跟西汉水(今嘉陵江)在葭萌关汇合(谭本历史地图将葭萌标在更靠南的位置,剑阁东南,个人认为不当,应在剑阁东北,即今四川广元的昭化镇;这样也与后来姜维退兵保剑阁的路线吻合),也就是古陈仓道南段与金牛道的汇合点。而这里的左担道是马鸣阁道的一段,跟邓艾后来出阴平向江油的左儋道不是一条道路。(明杨慎的《升庵诗话》中提到左担道有三条:“杜子美《愁坐》诗曰:“高斋常见野,愁坐更临门。十月山寒重,孤城水气昏。葭萌氐种回,左担犬戎存。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葭萌左担,皆地名也。葭萌人知之,左担人罕知也。注者不知,或改作“武担”,又改作“立担”,皆可笑。按《太平御览》引李克蜀记云:“蜀山自绵谷葭萌道径险窄,北来担负者不知不容易肩,谓之左担道。”又李公胤《益州记》云:“阴平县有左肩道,其路至险,自北来者,担在左肩,不得度右肩。”常璩《南中志》云:“自僰道至硃提,有水步道九道,有黑水及羊官水道,度三津,至险难行,故行者谣曰:‘楢溪赤水,盘蛇七曲。盘羊乌栊,气与天通。庲降贾子,左担七里。’又有牛叩头、马搏坂,其险如此。”据此三书,左担道有三,绵谷一也,阴平二也,硃提三也,义则一而已。硃提今之乌撒,云贵往来之西路也。”)

从地形图可以看到从阳平关向西南有一条峡谷通道,沿途过关城沿古陈仓道南段到可达白水,然后入马鸣阁栈道向东南可通葭萌。



看法二:指关城(今燕子砭镇)到安乐河口(今朝天镇)的嘉陵江(三国时西汉水)栈道

即《中国战争史》的说法

今天这段位于明月峡的栈道被称为“嘉陵云栈”,该道春秋末年便开始兴修,北接陈仓道,直达关中渭河流域,南汇金牛道。陈仓道在关城折去西南,通白水;金牛道在安乐河口折向东北,通阳平关。

当时刘备可能不是从安乐河口直接北上到关城然后再去阳平关的,因为这段栈道太过狭窄难行,刘备的几万大军利在急战,从此通行,太不方便,而是从金牛道仰攻阳平关(注意:金牛道在安乐河口折向东北,在今宁强县折向北到勉县西的。);则魏军也可以从阳平到关城,然后沿此道南下到安乐河口,断刘备之后。


总结一下,无论马鸣阁道在白水与葭萌之间,还是在关城与安乐河口之间,都是可以绕到刘备军后的。对刘备威胁较大,所以刘备在张飞 马超攻曹洪失败后,派陈式去破坏栈道,也是恰当的部署。

这两个看法比较看,战争史的看法似乎更可信,一方面,从关城直接到安乐河口比较近;另一方面,葭萌有关有城,又是刘备长期留兵屯守之地,受曹军威胁较小。

历山兄的见解很详细。我也不能确定马鸣阁道究竟在何处,但是,从三国志徐晃传的记载,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几点:
——徐晃传:太祖还鄴,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
这里面:
1、拒刘备于阳平,说明是夏侯渊与徐晃抵抗刘备进攻阳平关;
2、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
3、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就是说,如果刘备成功断绝了马鸣阁道,就断绝了汉中的内外,就能够夺取汉中。
这样问题就出现了:
不论马鸣阁道在历山兄说的哪个地点,都不能断绝汉中的内外联系。后来刘备率军一直到了阳平关下攻打,此时马鸣阁道必然早已在刘备身后,也并不能攻下汉中。
结合以前曹操攻汉中走的是陈仓道到达武都,再向东进入汉中的路线,很有可能此阁道应在阳平西面,是可以切断这条路线的险要。
最后曹操是走斜谷增援的汉中,想必刘备在没有攻克阳平以前,是不可能派兵切断斜谷的。
因此,刘备的企图,并不是防止魏军绕道马鸣阁道断其后路,而是要想切断汉中的内外联系。这一点将决定此阁道的实际位置。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3 15:07

我认为,这里的内外不能单纯理解为汉中的内外,应当做魏蜀内外来理解:切断马鸣阁道,魏蜀的交通只有金牛道而已。

因为曹军可以通过马鸣阁这条栈道南下到葭萌,切断刘备与后方的联系,使其腹背受敌。或者北上故道,截断张飞马超军之后路。所以,刘备必须控制这条通道。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5:16 编辑 ]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5 11:47

历山兄:
我依然认为这样理解不太合理。
试想:
1、此时是刘备大举进攻,自然是希望能有多条道路可以攻击敌人,如果自己先断绝一条,只剩下金牛道,一旦被敌军坚守,不就更难以攻破了吗?因此在己方大举进攻的前提下,先自己断掉一条进兵路线,不符合基本军事规律。
2、如果此阁道确实在昭化县北百里,也就是今天朝天区一带,那么就不是什么“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而完全是阳平关的前哨阵地了,请注意,此地距当时的阳平关有150KM,也就是340汉里。如果夏侯渊打算依托阳平关险要阻击刘备,怎么可能把徐晃一支孤军派遣到如此深入敌方的地方去呢?这也是不符合基本军事规律的。
3、从三国志徐晃传的记载看,曹操原话是: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而并不是顾祖禹记载的此阁过汉中之阴平,乃咽喉之要路。”
4、即使曹操说过此话,则很可能更证明此阁在汉中到武都之间,也就是阳平关的西面。因为即使在当代,从汉中去文县(当时的阴平)也就只有两条路:一条从汉中向西到武都在折向南,一条走金牛道到今广元再向西。但是如走金牛道就等于要经过蜀国的防区,而走武都道才是魏国的地界。因此,如果曹操说马鸣阁道是联系汉中与阴平的咽喉,也自然是在说是魏国方面联系的咽喉。
5、如果刘备全力猛攻汉中刚刚开始,就已经考虑断绝一条阁道准备败退,我以为这种考虑过于谨慎,至少此时曹操远在河北,还不至于威胁到刘备的安危。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5 13:32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6-1-5 11:47 发表

历山兄:
我依然认为这样理解不太合理。
试想:
1、此时是刘备大举进攻,自然是希望能有多条道路可以攻击敌人,如果自己先断绝一条,只剩下金牛道,一旦被敌军坚守,不就更难以攻破了吗?因此在己方大举进攻的前提下,先自己断掉一条进兵路线,不符合基本军事规律。
2、如果此阁道确实在昭化县北百里,也就是今天朝天区一带,那么就不是什么“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而完全是阳平关的前哨阵地了,请注意,此地距当时的阳平关有150KM,也就是340汉里。如果夏侯渊打算依托阳平关险要阻击刘备,怎么可能把徐晃一支孤军派遣到如此深入敌方的地方去呢?这也是不符合基本军事规律的。
3、从三国志徐晃传的记载看,曹操原话是: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而并不是顾祖禹记载的此阁过汉中之阴平,乃咽喉之要路。”
4、即使曹操说过此话,则很可能更证明此阁在汉中到武都之间,也就是阳平关的西面。因为即使在当代,从汉中去文县(当时的阴平)也就只有两条路:一条从汉中向西到武都在折向南,一条走金牛道到今广元再向西。但是如走金牛道就等于要经过蜀国的防区,而走武都道才是魏国的地界。因此,如果曹操说马鸣阁道是联系汉中与阴平的咽喉,也自然是在说是魏国方面联系的咽喉。
5、如果刘备全力猛攻汉中刚刚开始,就已经考虑断绝一条阁道准备败退,我以为这种考虑过于谨慎,至少此时曹操远在河北,还不至于威胁到刘备的安危。...

关于第一点,在另一帖子,已经提及,我认为断绝阁道是刘备出兵前,为了策应进攻武都的张飞、马超军或保证加盟不受进攻而作的部署。

第二点,徐晃传有记载,他是在刘备派陈式去控制栈道时,被派去的,也就是所谓“别征”,应该不是夏侯渊一开始就派他过去的。

第三点,仍然是“内外”之说,存疑;

第四点,刘备已经包围阳平关,阳平关的地形,北连群山,南临汉水。山水之间不过五里的距离。刘备完全可以封锁阳平关与武都间的联系。且,如果徐晃轻易能至阳平关西北,恐怕张飞马超军就不能轻易从武都沿此路与刘备军会合了。从阳平关到阴平的道路,恐怕不止两条,当时的关城(今燕子砭镇)也是道路汇合点,从阳平关到关城,向南嘉陵江栈道可以到汉寿,从汉寿向西北,沿白龙江栈道过白水,可到阴平;从关城直接向西南(阳平关-关城-白水一线,是一条明显的山脉断裂带),也可以到白水,再至阴平。只不过这两条道路都比较险峻难行,不是大部队行军的主要道路而已;

第五点,若设想为刘备未至白水前的部署,当可以理解了。

另外,附带说一下,现在通行的等高线地势图由于缺少立体感,有些地方还是很难看清楚的。最近,一直忙于制作一幅分辨率高的地形图,是由卫星图直接转化过来的DEM地形图,但是因为需要将六百多幅小地图拼接起来,需要花费时间。等做成了,奉献给大家,也许对历史军事地理的研究有所帮助。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5:23 编辑 ]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6 23:54

第一点——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武帝纪)——证明徐晃击败陈式,是整个拒刘备于阳平,也就是保证阳平侧翼安全的的一个部分。试想:此时刘备兵力强大,夏侯死守还忙不过来(有张郃血战为证),怎么会分出一支主力去破坏刘备的所谓保护退路行动呢?这不是主次不分吗?之所以要在如此关键而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分兵破坏刘备的这个行动,必然是因为此行动会对汉中魏军极为不利。

第二点,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此时刘备主力在何处?
如果刘备主力已经在进攻阳平,那么徐晃军就等于是深入刘备后方数百里去作战,目的竟然是防止刘备军自己切断一条进军阁道?
如果刘备军还没有进军阳平,那么则根本谈不上以后撤退的道路被敌人切断的问题,刘备完全可以以陈式的兵团由此路进军,这同时也就防止了以后敌人可能的断路,而无需绝断此阁道。
马超、张飞与曹洪的作战,有记载是在建安23年1~2月,也就是刘备刚刚开始进攻汉中的时候。但是3月张马就败走汉中了。按说曹洪这一路兵力也不弱,他们能够击败由张飞、马超、吴兰、任夔等率领的蜀军兵团,就证明这一点。但是曹洪兵团并没有去增援汉中,这自然是因为张飞等虽然败走,但是必定在会合刘备后向武都方向布防,以防止曹洪兵团侧击刘备攻打阳平的部队。
在这种局势下,如果徐晃还能深入南面数百里,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第四点,不论道路几条,但是能联系魏军两个兵团的路线则只有一条。因为老兄所言另两条路线,皆要通过白水,而白水早在刘备开始与刘璋反目时就是其南下的基地,因此必然控制在蜀军手里。魏军的联系是不可能依靠这两条路的。

第五点,我以为,刘备如果真的考虑撤退,留着这条阁道可能性更大,因为撤退必然是因为作战失利,那么多一条撤退阁道是比较方便大军和辎重撤退的,就如同我们大军要撤退,会先派工兵在关键的大桥上准备着,等我军大多撤回了,而敌军追击部队即将赶到,这时才会炸桥,可没听说过我军正向前推进呢,就先炸掉一座桥。

翘首盼望新地图!!兄是干什么工作的,会做这种地图?厉害呀!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7 23:13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6-1-6 23:54 发表
第一点——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武帝纪)——证明徐晃击败陈式,是整个拒刘备于阳平,也就是保证阳平侧翼安全的的一个部分。试想:此时刘备兵力强大,夏侯死守还忙不过来(有张郃血战为证),怎么会分出一支主力去破坏刘备的所谓保护退路行动呢?这不是主次不分吗?之所以要在如此关键而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分兵破坏刘备的这个行动,必然是因为此行动会对汉中魏军极为不利。

第二点,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此时刘备主力在何处?
如果刘备主力已经在进攻阳平,那么徐晃军就等于是深入刘备后方数百里去作战,目的竟然是防止刘备军自己切断一条进军阁道?
如果刘备军还没有进军阳平,那么则根本谈不上以后撤退的道路被敌人切断的问题,刘备完全可以以陈式的兵团由此路进军,这同时也就防止了以后敌人可能的断路,而无需绝断此阁道。
马超、张飞与曹洪的作战,有记载是在建安23年1~2月,也就是刘备刚刚开始进攻汉中的时候。但是3月张马就败走汉中了。按说曹洪这一路兵力也不弱,他们能够击败由张飞、马超、吴兰、任夔等率领的蜀军兵团,就证明这一点。但是曹洪兵团并没有去增援汉中,这自然是因为张飞等虽然败走,但是必定在会合刘备后向武都方向布防,以防止曹洪兵团侧击刘备攻打阳平的部队。
在这种局势下,如果徐晃还能深入南面数百里,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第四点,不论道路几条,但是能联系魏军两个兵团的路线则只有一条。因为老兄所言另两条路线,皆要通过白水,而白水早在刘备开始与刘璋反目时就是其南下的基地,因此必然控制在蜀军手里。魏军的联系是不可能依靠这两条路的。

第五点,我以为,刘备如果真的考虑撤退,留着这条阁道可能性更大,因为撤退必然是因为作战失利,那么多一条撤退阁道是比较方便大军和辎重撤退的,就如同我们大军要撤退,会先派工兵在关键的大桥上准备着,等我军大多撤回了,而敌军追击部队即将赶到,这时才会炸桥,可没听说过我军正向前推进呢,就先炸掉一座桥。

翘首盼望新地图!!兄是干什么工作的,会做这种地图?厉害呀! ...

对于楼上的几点,答复如下:

关于第一点,刘知几《史通》 “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徐晃传》所谓“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明显是连缀前因后果之纪事本末写法,曹操留徐晃于阳平关之时,岂能就预测到刘备之进攻?很明显“留晃与夏侯渊”在前,“拒刘备于阳平”在后。此连缀前后的写法不足以证明徐晃破陈式在刘备到达阳平关之后。因为“传”这种体例中的记事顺序并非完全是时间上的前后关系。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建安十三年孙权围合肥与赤壁大战的先后,其实应该是从《武帝纪》攻合肥在前,而《吴主传》则在后。

前面说过,由于对《徐晃传》中关于“内外”的记载所指有异议,并不能证明马鸣阁道所在位置。也不能说明徐晃作战的目的(论述见第二点)。

若理解为刘备至阳平关前的部署,则没有以上的问题。

关于第二点,按《武帝纪》,张飞 马超军入武都,在刘备抵达阳平关前,张飞军之向武都实际上是侧敌行军,汉中之魏军很可能西出北上,首尾夹攻,则张飞军非常危险。另一方面,刘备大军在白水一线,关城南的嘉陵江一线若不防守,汉中魏军西出南下,就可以攻击葭萌,围魏救赵。

第五点,若理解为刘备出军前部署,不至于有此疑点。

还有就是,如果晓林兄有关于“马鸣阁”更合理的地点的看法,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一下,还有就是顺便提供一下证据。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5:37 编辑 ]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8 21:00

历山兄:
我又仔细看了前面你引用的两种关于马鸣阁道位置的说法,认为这里面其实有很大的问题。下面我逐一分析:
1、第一种说法,认为此阁道是指由白水关至葭萌关的古蜀道。
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有历史记载可以证明此错误:
——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传)
——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先主传)
——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先主传)
由此可知,白水关和葭萌关,早在刘备打刘璋时就已经控制。因此,刘备的北部前沿当在白水关一线。而且刘璋有白水军和白水军督,可见白水关或白水都是刘璋的势力范围,其后也必然由刘备接管。
因此,这一种关于阁道的说法,就等于是说:在刘备大举进攻汉中的同时,徐晃竟然带领一制孤军进入了蜀国境内作战。是完全说不通的,而且对汉中的防御作战来说,这是根本没有可能的作战。

2、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指关城(今燕子砭镇)到安乐河口(今)的嘉陵江(三国时西汉水)栈道。
看中国历史地图集,大致白水关就位于今朝天镇一带,而在三国时期,金牛道无疑是蜀汉通向汉中的最主要通道。
请注意,当时,由于工程技术水平低下,在山区一般的道路都是沿河谷修建的,比如褒斜道、子午道等。有记载为证:
——典略曰: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见先主传裴注)
因此,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刘备计划率领大军走金牛道去攻打汉中,却又要派陈式率万人(十余营)的兵力先去把这条主要的道路摧毁、切断。这完全是说不通的吧?
因此,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当然,根据中国历史地图,白水关和白水县不在一个地方:
白水关在金牛道上,就是今朝天镇附近,而白水县则位于青县东北两江交汇处。
因此,从剑阁到葭萌关再到白水关,再到关城而通向阳平关,就是所谓的金牛道,也是蜀地到汉中的最重要道路。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8 21:37

历山兄:下面再来回你昨天的帖子。

1、——另一方面,刘备人数虽多,但是夏侯渊据险防守,攻守有三倍之别。
这一点说的没错。但是兄忽视了一点:刘备如果担心魏军迂回其后路,那么自然要离开他们所依赖的天险。那么离开了天险的魏军还有何优势呢?没有了。
其实刘备后来南下定军山南,不就是为了把魏军从阳平调出来吗?
如果徐晃或某个魏军能出关来作战,那正是刘备求之不得的事情呀,何况还是迂回到刘备后面数百里?

2、刘备主力如已经在阳平关前线,试问徐晃是如何从刘备身边溜过,并跑到其南面数百里的地方去痛打陈式的呢?要知道,阳平关前可不是一片平原,可以任徐晃穿插敌后,那里就只有仅有的道路,总不会刘备的大军连魏军打到其后方数百里都不知道?
我前面引证资料,证明金牛道当时确实是最主要的通道,如果兄有反证,证明金牛道并不是主要道路,另有其他大路,请给出。

3、兄这种说法有些不切实际(不好意思)。夏侯面临刘备大军的猛攻,集中兵力依托险要还打的异常艰难呢?哪里能去考虑出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是远离阳平主战场数百里之遥?
要知道,夏侯的任务不就是守住汉中吗?而且曹操也随后会率援军赶到。到那时再进行这样的打算才有可能。
而且,阳平这个战场其实并没有什么可以打运动战的余地,要消灭敌人只能死磕。而后来夏侯失败,正是因为盲目离开阳平关造成的。

4、兄既然认为从蜀汉到阳平有两条道路,而且众所周知蜀道艰难,那么刘备当然应当派兵保护好这些道路和阁道,防止被敌人烧毁,因为大军的后勤就靠它们。怎么可能反而帮敌人办事,先把一条主要道路上的阁道去绝断呢?
正如兄最后所言:烧阁道岂不是矛盾?因此,这个阁道必然不是联系蜀军前后方的通道,而是魏军联系前后方的要道。
而这样的要道,决不可能在刘备的后方数百里的地方。

5、不错,汉寿就是葭萌,它们和剑阁、白水关、关城等要塞都在重要的金牛道上,这也证明金牛道当时的唯一性和重要性。而兄所说的另一条道路上,不知可有什么著名的关隘?而正因为这条道路是刘备北伐的必由之路,才绝对不可能先自己派兵去毁掉的。

6、关键是兄所言的大路在哪里,有何证据表明那是大路?而马鸣阁道不是主要道路?而实际上,古代在四川,一般是没有办法修路的地方,才会修阁道,因为以古代的技术,修阁道是很困难的,诸葛亮在写给其兄的信中就说到这一点。因此,如果真的有一条在旁边不远处的大路,那么这条艰难、险要的阁道是不会、也没有必要修建的。

但是我只能推测其应在汉中通武都的方向,证据目前可没有,毕竟我们不是专业人员,也没有条件去搞清楚。但是目前观点的不合理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9 13:38

1.先说说马鸣阁的位置。其实晓林兄还是没有搞清楚金牛道的具体路线,汉代金牛道从葭萌向西北经白水再向东北,经过今天的安乐河、燕子砭、阳平关而至勉县的古阳平关。 这是行军的主要路线,而燕子砭以南的嘉陵江一线,自秦代就有栈道,但比较难行,汉代为次要道路。南北朝以至唐宋,嘉陵江线设县增多,白水线遂为次要。明清时宁羌州之设置,宁强线又成为主线,也就是从朝天向东北过今宣河、转斗、黄坝驿(七盘关)、宁强、高寨子镇、铁锁关镇向北大致沿今国带河过胡家坝镇到土铺关镇然后向东到勉县的。现在的公路也有一段经过这里。


而从安乐河口(东汉白水关,今四川广元朝天驿北)向北到关城(今燕子砭镇)才是所认为的马鸣阁,即战国至秦的栈道,是条险路。

2.再说说,若刘备围阳平关,徐晃去不了西南此地,那同样也去不了其西北,一样的道理。只有理解为刘备一军未至阳平前,就没有问题。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5:42 编辑 ]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9 21:15

历山兄,说的有理。

1、从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书中的图上看,第2种阁道观点确实就不在金牛道上了。不过中国历史地图集还是标注此阁道在金牛道上。

2、这个问题,兄的理解可能有误。夏侯并不是向当年张鲁那样完全龟缩在阳平南北山上死守,而是一方面依阳平坚守,同时还在广石与阳平构成犄角之势并派大将张合据守。
——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
根据三国志词典:广石——地名,在今陕西勉县西。
那么阳平也在勉县西,刘备总不能进入阳平到广石大战张合,因此,可以说:广石大致位于阳平关西面一带,夏侯派张合据守此地,与阳平形成犄角之势。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战场大致为,魏军以阳平到广石一线阻击蜀军,保护着阳平通往武都的联络线;
刘备在这条战线的南面展开,大举进攻,因此在阳平一带,并不是完全刘备由西向东进攻,而是由南向北进攻。
魏军也不可能在阳平关里出不来。但是要想绕过刘备大军在南面的阵地,也很难而且完全没有必要。

3、刘备此战是下定了必胜决心,动员了蜀汉内地的所有力量,而在敌军增援没有影子的时候,却考虑撤退的安全问题,并派遣重兵去绝道,我以为这在军事上说不通。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0 14:06

第一个问题,中国历史地图集没有任何关于金牛道的标注。而如景谷道、左儋道、马鸣阁等,是有标注的。


第二个问题,不是我理解错了,兄认为“刘备主力如已经在阳平关前线,试问徐晃是如何从刘备身边溜过,并跑到其南面数百里的地方去痛打陈式的呢?”,我在前一个帖子里的第二点主要是说,我认为徐晃能够到达我所认为的马鸣阁的位置的,是在刘备出兵到阳平关之前,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防止汉中曹军南下,另一方面也防止汉中魏军北上截断张飞军后路。到我认为的马鸣阁就是先从阳平关向西再从关城向南。徐晃肯定是可以到达关城的。

另一方面,你既然认为徐晃不能在刘备身边溜过,他到不了刘备南面,那他就能到刘备北面吗?什么理论呢?

刘备走的金牛道即汉代金牛道,是经过古白水县的。张郃所屯之广石没有任何证据在阳平关以西,如果在其西,刘备军没有理由不战张郃而至阳平关。张郃之屯广石,很可能是刘备移营定军山后的事,那么广石就该在阳平关以东了。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5:44 编辑 ]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6-1-10 18:58

我赞同历山兄的看法,所谓“隔绝内外”应是指刘备打算隔开夏侯渊与张郃之间的联系,张郃所在的广石并不在勉县,而是在定军山西南方向。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12 00:04

历山兄:
今天又看了一点关于这里地形的介绍。继续讨论。
1、这个金牛道,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有标注的,但是不在东汉、也不在三国,而在战国,秦蜀那篇。您可以看看。我们都知道,金牛道开始称石牛道,后来改称金牛道,地图上就是把从阳平关经过今天宁强一带到遐萌关的路标为石牛道的。因此,如果此阁道如兄所言,就等于是刘备在大举进攻时,先自己断绝主要的金牛道。
2、由此可知,如果按照《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现在被认为是白水关的青川县,就不是遐萌关到汉中的咽喉,而是北上武都、陇右的关口。但是在《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中,这两条主要路线中间,并没有大路相连。
我们联系曹操的评语,这个评语的实际含义我以为致关重要。——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请主义,这段话证明一点,就是如果断绝此阁道成功,是非常有利于夺取汉中的。
试想:如果按照兄的思考,刘备断道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退路,也就是说对进攻汉中的进攻作战毫无用途,那么就不符合曹操的说法了。
3、按照兄的认为,徐晃是怎么迂回到刘备大军身后数百里的呢?而且是在阳平关战事吃紧的关头,其目的竟然时为了在刘备以后撤军时切断他?不解。
按照一般的军事规律,敌人大军来进攻,守军可能会出兵迂回敌后,但是其目的正相反,应当是去切断敌人的阁道,使敌人大军的粮草运不过来,比如官渡时期。可是你说的完全相反,徐晃千辛万苦迂回到敌后,目的竟然是保护敌人的交通线?完全不能成立吧?
因此,即使徐晃是主动出击,目的也不对,更不符合曹操的评论。
4、关于战役计划。如果双方兵力和其他条件(比如天气)没有大的变化,应尽力去实现自己的战役计划,而不能还没进攻,先把自己的通路切断。兄举的战例并不合适,曹操的赤壁计划,主要是突然出现了周瑜的援军才改变。但是在汉中,此时并没有这样的变化。
5、此阁道既然如此险要,根本无须分多少兵力,就足以守住,如果它真的位于兄所说的刘备身后数百里的地方。
而兄所提出的怀疑,也正是我提出来反对目前关于此阁道位置说法的呀!
由于,根本解释不通,因此,此阁道很有可能不在目前认为的地方。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12 00:37



QUOTE:
原帖由秋孤寒于2006-01-10, 10:58:06发表
我赞同历山兄的看法,所谓“隔绝内外”应是指刘备打算隔开夏侯渊与张郃之间的联系,张郃所在的广石并不在勉县,而是在定军山西南方向。

孤寒兄:
先请教一下:广石并不在勉县,而是在定军山西南方向。——根据何在?
——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张郃传)
既然刘备大军都已经屯住在阳平关前了,广石怎么还能在定军山西南?
定军山已经在阳平南面,如果广石又在定军西南,也就是说刘备大军是遭到了阳平夏侯渊和广石张郃的前后夹击?此在军事上解释不通吧?

我提出的观点如下:
马鸣阁道大致应在阳平关到武都之间的某地,而且距离阳平较近一些。
1、按照一般的军事规律,大军要攻克某地时,自然要先考虑切断敌人的增援和粮道。阳平关的连接内外的道路呢?除了阳平关内汉中通向关中的险道外,只有陈仓道。
我们知道,曹操等人均认为褒斜道非常艰难,被比喻为地狱。因此进攻汉中走的是陈仓道。而诸葛亮也说: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第一次(一半)、第二次北伐也走了此道。由此,可知阳平有一条道路通过武都到关中,而且大部分地段道路较好走。
但是从阳平到武都一带,还是有很多险要阁道,比如今略阳一带的栈道。因此,很可能刘备正是考虑切断这条联系汉中内外的阁道而派出大军。
2、武都方向,由于此前马超、张飞战败,因此这条路线被魏军打通,曹洪也有东进增援阳平的可能,因此,刘备切断此方向阁道,是一举两得,即可以切断一条魏军的重要补给线,还可以防止武都魏军增援汉中,侧击刘备。
3、由于阳平关在魏军手里,刘备不可能进入汉中去切断其他通向关中,连接汉中内外的路线。
4、夏侯派张郃据守勉县西面的广石,一来与阳平成犄角之势,二来也可照应这条交通线。
5、刘备派陈式去切断此路,可能张郃正与刘备激战,因此夏侯马上派出其战役预备队——徐晃军,去保护这条交通线。请注意:魏军在广石到阳平一线,而刘备必然与此相对,那么也就是说,此阁道是在双方的西面,双方都可以不通过对方的防区而到达这一带。
我以为,只有这种情况,才符合当时的战役布局,也符合曹操的评论。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2 11:48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12, 0:04:24发表
历山兄:
今天又看了一点关于这里地形的介绍。继续讨论。
1、这个金牛道,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有标注的,但是不在东汉、也不在三国,而在战国,秦蜀那篇。您可以看看。我们都知道,金牛道开始称石牛道,后来改称金牛道,地图上就是把从阳平关经过今天宁强一带到遐萌关的路标为石牛道的。因此,如果此阁道如兄所言,就等于是刘备在大举进攻时,先自己断绝主要的金牛道。
2、由此可知,如果按照《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现在被认为是白水关的青川县,就不是遐萌关到汉中的咽喉,而是北上武都、陇右的关口。但是在《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中,这两条主要路线中间,并没有大路相连。
我们联系曹操的评语,这个评语的实际含义我以为致关重要。——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请主义,这段话证明一点,就是如果断绝此阁道成功,是非常有利于夺取汉中的。
试想:如果按照兄的思考,刘备断道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退路,也就是说对进攻汉中的进攻作战毫无用途,那么就不符合曹操的说法了。
3、按照兄的认为,徐晃是怎么迂回到刘备大军身后数百里的呢?而且是在阳平关战事吃紧的关头,其目的竟然时为了在刘备以后撤军时切断他?不解。
按照一般的军事规律,敌人大军来进攻,守军可能会出兵迂回敌后,但是其目的正相反,应当是去切断敌人的阁道,使敌人大军的粮草运不过来,比如官渡时期。可是你说的完全相反,徐晃千辛万苦迂回到敌后,目的竟然是保护敌人的交通线?完全不能成立吧?
因此,即使徐晃是主动出击,目的也不对,更不符合曹操的评论。
4、关于战役计划。如果双方兵力和其他条件(比如天气)没有大的变化,应尽力去实现自己的战役计划,而不能还没进攻,先把自己的通路切断。兄举的战例并不合适,曹操的赤壁计划,主要是突然出现了周瑜的援军才改变。但是在汉中,此时并没有这样的变化。
5、此阁道既然如此险要,根本无须分多少兵力,就足以守住,如果它真的位于兄所说的刘备身后数百里的地方。
而兄所提出的怀疑,也正是我提出来反对目前关于此阁道位置说法的呀!
由于,根本解释不通,因此,此阁道很有可能不在目前认为的地方。

关于兄的第一点,既然已经看过区域历史地理著作,兄也大体知道了金牛道的路线,就不难知道,战争史所认为的马鸣阁道,即今朝天驿(安乐河口)到今燕子砭镇(关城)这一段,包括白水关,都不在金牛道的路线上,这一点我一直再强调的.所以刘备切断的不是自己行军金牛道。

(汉代金牛道经过古白水县,今四川青川沙洲附近)

关于兄的第二点,关城到阳平关之间肯定是有道路的,主要路线是燕子砭镇-阳平关镇-代家坝镇-大安镇-青羊驿镇-新浦镇-土关铺镇,汇合金牛道在东入勉县,是汉代金牛道主线。如果没有这段道路,姜维之“欲赴关城,未到,退趣白水”就无法解释。

关于兄的第三点,前面的帖子也说过,刘备此时的意图跟徐晃的未必一致,刘备是为了安全,徐晃是为了歼敌。刘备是为了毁掉阁道,徐晃是为了保住阁道

关于兄的第四点,在前面的帖子也曾说过,刘备进攻是已经开始了,但是进展及其不顺,西路军失败,攻阳平不下。还有曹洪军的威胁。晓林兄不要以为刘备是很经得起打击的,想象一下,当年曹操攻阳平不下都想要回军的。还是设身处地的推论一下当时刘备的处境比较好,万一十万大军没于关下,刘备还有什么机会么?

关于兄的第五点,跟第四点的理由相似,如果是从撤军的后路来考虑,破坏比防守就更加有效了,所以刘备要去毁掉它

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晓林兄一直想要推翻现在比较公认的马鸣阁道的位置,但始终不告诉我们更加合理的位置以及证明这个位置的证据,而总是用“反证法”,要知道逻辑中有个基本的论题“即使证明了除某甲之外所有的人都没有杀人,也不能证明某甲就是杀人凶手”。

还请晓林兄指导。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5:10 编辑 ]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2 13:50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12, 0:37:37发表
孤寒兄:
先请教一下:广石并不在勉县,而是在定军山西南方向。——根据何在?
——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张郃传)
既然刘备大军都已经屯住在阳平关前了,广石怎么还能在定军山西南?
定军山已经在阳平南面,如果广石又在定军西南,也就是说刘备大军是遭到了阳平夏侯渊和广石张郃的前后夹击?此在军事上解释不通吧?

我提出的观点如下:
马鸣阁道大致应在阳平关到武都之间的某地,而且距离阳平较近一些。
1、按照一般的军事规律,大军要攻克某地时,自然要先考虑切断敌人的增援和粮道。阳平关的连接内外的道路呢?除了阳平关内汉中通向关中的险道外,只有陈仓道。
我们知道,曹操等人均认为褒斜道非常艰难,被比喻为地狱。因此进攻汉中走的是陈仓道。而诸葛亮也说: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第一次(一半)、第二次北伐也走了此道。由此,可知阳平有一条道路通过武都到关中,而且大部分地段道路较好走。
但是从阳平到武都一带,还是有很多险要阁道,比如今略阳一带的栈道。因此,很可能刘备正是考虑切断这条联系汉中内外的阁道而派出大军。
2、武都方向,由于此前马超、张飞战败,因此这条路线被魏军打通,曹洪也有东进增援阳平的可能,因此,刘备切断此方向阁道,是一举两得,即可以切断一条魏军的重要补给线,还可以防止武都魏军增援汉中,侧击刘备。
3、由于阳平关在魏军手里,刘备不可能进入汉中去切断其他通向关中,连接汉中内外的路线。
4、夏侯派张郃据守勉县西面的广石,一来与阳平成犄角之势,二来也可照应这条交通线。
5、刘备派陈式去切断此路,可能张郃正与刘备激战,因此夏侯马上派出其战役预备队——徐晃军,去保护这条交通线。请注意:魏军在广石到阳平一线,而刘备必然与此相对,那么也就是说,此阁道是在双方的西面,双方都可以不通过对方的防区而到达这一带。
我以为,只有这种情况,才符合当时的战役布局,也符合曹操的评论。

“阳平关的连接内外的道路呢?除了阳平关内汉中通向关中的险道外,只有陈仓道。”

这是不太合理的,其实现在通常都说“陈仓故道”在汉时并非一条道路,从宝鸡、大散关、到陕西凤县以后,两条道路是分开的。

陈仓道,应该叫古陈仓道或者陈仓沟道,由勉县沮水向北经百丈坡、观音寺、张家河、留坝的火烧关、瓦房坝到陈仓沟口(即连云寺,与连云栈道),张良庙(紫柏山麓柴关岭)、留凤关、凤县、出宝鸡大散关。

故道, 自勉县西行过阳平关镇、乐素河镇、略阳、徽县、两当县到陕西凤县与陈仓道北段汇合。

附:连云栈道始修于汉,南接褒斜栈道,自留坝武关驿镇的姜窝子向西北沿紫柏河而上经留坝县城(安山驿)、张良庙(紫柏山麓柴关岭)、留凤关,与陈仓道相连。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12 22:52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12, 3:48:16发表
关于兄的第一点,既然已经看过区域历史地理著作,兄也大体知道了金牛道的路线,就不难知道,战争史所认为的马鸣阁道,即今朝天驿(安乐河口)到今燕子砭镇(关城)这一段,包括白水关,都不在金牛道的路线上,这一点我一直再强调的.所以刘备切断的不是自己行军金牛道。
(《读史方舆纪要》对于金牛道的记载:正道则在汉中也今自褒城县至朝天岭,共四百四十里。《舆程记》:自褒城西南九十里而至沔县。又六十里为青阳驿。又四十里为金牛驿。其相近者有五丁峡,亦曰金牛峡。又七十里为宁羌州。州北十里有柏林驿,州南四十里为黄霸驿。驿南有七盘关,为川陕分界处。又六十里为神宣驿。又七十里至朝天岭,岭有朝天驿,计程共四百四十里也。又南至广元县六十里。)

关于兄的第二点,关城到阳平关之间肯定是有道路的,主要路线是燕子砭镇-阳平关镇-代家坝镇-大安镇-青羊驿镇-新浦镇-土关铺镇,汇合金牛道在东入勉县,今有公路相通,汉时不是大路;而从燕子砭镇去武都,主要是沿嘉陵江而行,路线是燕子砭镇-阳平关镇-巨亭-乐素河镇-略阳(武兴)然后向西北去武都的。

关于兄的第三点,前面的帖子也说过,刘备此时的意图跟徐晃的未必一致,刘备是为了安全,徐晃是为了歼敌。刘备是为了毁掉阁道,徐晃是为了保住阁道

关于兄的第四点,在前面的帖子也曾说过,刘备进攻是已经开始了,但是进展及其不顺,西路军失败,攻阳平不下。还有曹洪军的威胁。晓林兄不要以为刘备是很经得起打击的,想象一下,当年曹操攻阳平不下都想要回军的。还是设身处地的推论一下当时刘备的处境比较好,万一十万大军没于关下,刘备还有什么机会么?

关于兄的第五点,跟第四点的理由相似,如果是从撤军的后路来考虑,破坏比防守就更加有效了,所以刘备要去毁掉它

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晓林兄一直想要推翻现在比较公认的马鸣阁道的位置,但始终不告诉我们更加合理的位置以及证明这个位置的证据,而总是用“反证法”,要知道逻辑中有个基本的论题“即使证明了除某甲之外所有的人都没有杀人,也不能证明某甲就是杀人凶手”。

还请晓林兄指导。

历山兄:感谢提供了很多资料!

1、白水关的位置,其实有两种说法,中国历史地图集认为在金牛道上,大致在今朝天镇附近;而其他资料以及四川很多旅游资料都认为不在金牛道上,而在青川县。
但是问题就又出现了:
如果白水关不在金牛道而在青川,也就是在蜀地通向陇右的道路上,试问三国志先主传裴注的典略:於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典略曰: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
请注意,裴注把典略这段记载注引在刘备从汉中返回成都之后,证明刘备的这些行动是为了加强成都与汉中这个战略据点的联系,而刘备如果为了加强成都到汉中的交通,自然应扩建金牛道,而决不可能去大力修建蜀地通向陇右的道路。
由此,我认为白水关其实也是在金牛道上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观点上正确的。

2、这一点,希望兄能有更好的证据,证明在东汉末年,关城确有道路通阳平。即使真的有,我们考虑一下:蜀道艰难,尤其是这条金牛道,对于刘备的大军而言,是迫切需要更多的道路来运送粮草到前线的。如果马鸣阁道是蜀地通阳平的另一道路,刘备怎么可能不加以利用?反而要自己断掉呢?

3、徐晃的作战企图,三国志徐晃传写的很清楚,就是曹操对徐晃的评语:
——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
请注意:徐晃的作战胜利,是粉碎了刘备企图断绝汉中外内,以便夺取汉中的计谋,而不是别的。我一直强调曹操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已经把徐晃在马鸣阁道作战的意义说的非常清楚了:既不是要切断刘备的撤退路线,也不是要深入敌后消灭刘备的有生力量,而仅仅是为了保护汉中的内外联系(自然是与自己后方和友军的联系,而决不可能是汉中与四川的联系)。

4、汉中对曹操和刘备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法正、杨洪都有陈述:
——克之(指攻克汉中)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法正传)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杨洪传)
而曹操的态度则不同:
——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刘晔传)
——九州春秋曰: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脩便自严装,人惊问脩:“何以知之?”脩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武帝纪裴注)
由此可知,汉中对于刘备是关系蜀汉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而对于曹操而言,如同鸡肋!因此,刘备后来命诸葛亮动员全部后备增援阳平前线,就证明刘备是势在必得。
而后来,即使刘备最害怕的曹操亲自率军而来,刘备依然具有必胜的决心:
——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先主传)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刘备的决心有多大,因而决不可能在敌人没有增兵的情况下,自己考虑撤退的退路安全问题,并派重兵去切断自己的阁道。

5、军事上最基本的一点,撤退时应在自己的主力撤回后,才能切断阁道,阻挡追兵,从没有听说离撤退还遥遥无期时,就自己切断退路之一。
而且,如果这是刘备自己的撤退道路,虽然不是金牛主道,但毕竟在刘备身后数百里,自然是刘备的势力范围,哪里用的着派遣十余营的重兵去?如果切断自己后方的阁道都要如此重兵,那如果真的要去切断敌人后方的阁道,要出多少人马才能完成呢?

最后说一点,比如断案,我可以先证明某甲决不可能是杀人凶手,因为有不在现场证据,但是我并不能知道真正的杀人者,难道不可以吗?
我们可以先证明马鸣阁道不会在现在认为的地方,至于究竟在何处,可以今后继续研究、挖掘。兄以为如何?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12 23:12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12, 5:50:51发表
“阳平关的连接内外的道路呢?除了阳平关内汉中通向关中的险道外,只有陈仓道。”

这是不太合理的,其实现在通常都说“陈仓故道”在汉时并非一条道路,从宝鸡、大散关、到陕西凤县以后,两条道路是分开的。

陈仓道,应该叫古陈仓道或者陈仓沟道,由勉县沮水向北经百丈坡、观音寺、张家河、留坝的火烧关、瓦房坝到陈仓沟口(即连云寺,与连云栈道),张良庙(紫柏山麓柴关岭)、留凤关、凤县、出宝鸡大散关。

故道, 自勉县西行过阳平关镇、乐素河镇、略阳、徽县、两当县到陕西凤县与陈仓道北段汇合。

附:连云栈道始修于汉,南接褒斜栈道,自留坝武关驿镇的姜窝子向西北沿紫柏河而上经留坝县城(安山驿)、张良庙(紫柏山麓柴关岭)、留凤关,与陈仓道相连。

古代道路不少,但是可以证明的不多。
我也看到有那条陈仓道,但是之所以没有提出,因为以下:
1、此沟道东汉末年是否存在,目前不能确定;
2、此沟道位于汉中北部,即使有,当时刘备由于没有打下阳平也决不可能派重兵深入到此。
关于陈仓沟道,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是这样写的:
——褒斜道与嘉陵陈仓道之间另辟有新道,经今陕西留坝县越岭与凤州相连,史称回车道,始凿于拓拔魏时期,实际可能比之更早。
因此,此道可考证的开始时期比东汉末年晚了好几百年,而三国志以及三国相关历史记载中,不见此道的记载,因此,并不能证明东汉末年已有此道。

兄最后引述的内容,不知来源何处?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12 23:55

先用word画一个地形示意图看看:

                                    至陈仓 ○                         ○ 长安
                    ○
       ○           河池
武都                  

            曹洪军

                                        ○     马鸣阁道3
                                                           沮县    ▲         夏侯渊军
                                              张郃军 ○      ○      ○ 汉中
                                                     广石  阳平关    南郑
                         嘉     西                 刘备大军    △定军山
                          陵     汉                  金
至阴平                     江     水         ○  牛
                                                 (今宁强)
                      马鸣阁道2 ▲          道
                   ○
            白水关(四川旅游)   ○

              马鸣阁道1▲        白水关(中国历史地图标注)

                             金
                            牛      ○
                          道      蕸萌关         马鸣阁道1——四川政府旅游资料
                     ○                          马鸣阁道2——厉山兄认为的地点
                    剑阁                         马鸣阁道3——鄙人观点


          至成都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13 00:08

另外问一下历山兄:
你说的中国战争史的观点,也就是兄所说第二种观点,究竟是来自哪一本中国战争史?
我这里有一本中国战争史,金城出版社,武国卿(前少将)著。
其中关于马鸣阁道的位置是这样的——今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
而且认为徐晃是在前面阻击刘备大军的,而此时刘备大军还在此阁道南面。我以为这种观点不符合曹操关于此战的评论,是错误的。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3 13:42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13, 0:08:39发表
另外问一下历山兄:
你说的中国战争史的观点,也就是兄所说第二种观点,究竟是来自哪一本中国战争史?
我这里有一本中国战争史,金城出版社,武国卿(前少将)著。
其中关于马鸣阁道的位置是这样的——今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
而且认为徐晃是在前面阻击刘备大军的,而此时刘备大军还在此阁道南面。我以为这种观点不符合曹操关于此战的评论,是错误的。

正是这本书,朝天驿即安乐河口,由此向北,到关城之间,就是我所认为的马鸣阁道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3 13:45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12, 23:12:52发表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12, 5:50:51发表
“阳平关的连接内外的道路呢?除了阳平关内汉中通向关中的险道外,只有陈仓道。”

这是不太合理的,其实现在通常都说“陈仓故道”在汉时并非一条道路,从宝鸡、大散关、到陕西凤县以后,两条道路是分开的。

陈仓道,应该叫古陈仓道或者陈仓沟道,由勉县沮水向北经百丈坡、观音寺、张家河、留坝的火烧关、瓦房坝到陈仓沟口(即连云寺,与连云栈道),张良庙(紫柏山麓柴关岭)、留凤关、凤县、出宝鸡大散关。

故道, 自勉县西行过阳平关镇、乐素河镇、略阳、徽县、两当县到陕西凤县与陈仓道北段汇合。

附:连云栈道始修于汉,南接褒斜栈道,自留坝武关驿镇的姜窝子向西北沿紫柏河而上经留坝县城(安山驿)、张良庙(紫柏山麓柴关岭)、留凤关,与陈仓道相连。

古代道路不少,但是可以证明的不多。
我也看到有那条陈仓道,但是之所以没有提出,因为以下:
1、此沟道东汉末年是否存在,目前不能确定;
2、此沟道位于汉中北部,即使有,当时刘备由于没有打下阳平也决不可能派重兵深入到此。
关于陈仓沟道,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是这样写的:
——褒斜道与嘉陵陈仓道之间另辟有新道,经今陕西留坝县越岭与凤州相连,史称回车道,始凿于拓拔魏时期,实际可能比之更早。
因此,此道可考证的开始时期比东汉末年晚了好几百年,而三国志以及三国相关历史记载中,不见此道的记载,因此,并不能证明东汉末年已有此道。

兄最后引述的内容,不知来源何处?

这里的连云栈道是明清时候才有的。晓林兄去查一下我所说的路线,跟后来的回车道不是一回事。

回车道又名梁汉旧路、石门栈道、回车戍或回车阁道。多认为始建于北魏正始四年(507)。因回车河(现凤县平木东河桥)而得名。北魏正始三年(506),朝廷派左校令贾三德领徒l万人、石工1000人.修复褒斜栈道。次年,开“石门阁道”至褒谷西江口,称之回车戍。南北朝时,凤陷氐羌,曲斜谷通梁,特取径于车道河,古回车道即此。经李之勤先生考证,实际上回车道也就是褒斜道的一段而已。

其路线是,从陕西留坝江西营向北沿西河、车道河,经狮子坝、柿树坝、凤县坪坎镇,从杏树坪沿嘉陵江支流安河折向西行,经过河口镇、洪光而到凤州镇。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5:46 编辑 ]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3 13:47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12, 22:52:45发表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12, 3:48:16发表
关于兄的第一点,既然已经看过区域历史地理著作,兄也大体知道了金牛道的路线,就不难知道,战争史所认为的马鸣阁道,即今朝天驿(安乐河口)到今燕子砭镇(关城)这一段,包括白水关,都不在金牛道的路线上,这一点我一直再强调的.所以刘备切断的不是自己行军金牛道。
(《读史方舆纪要》对于金牛道的记载:正道则在汉中也今自褒城县至朝天岭,共四百四十里。《舆程记》:自褒城西南九十里而至沔县。又六十里为青阳驿。又四十里为金牛驿。其相近者有五丁峡,亦曰金牛峡。又七十里为宁羌州。州北十里有柏林驿,州南四十里为黄霸驿。驿南有七盘关,为川陕分界处。又六十里为神宣驿。又七十里至朝天岭,岭有朝天驿,计程共四百四十里也。又南至广元县六十里。)

关于兄的第二点,关城到阳平关之间肯定是有道路的,主要路线是燕子砭镇-阳平关镇-代家坝镇-大安镇-青羊驿镇-新浦镇-土关铺镇,汇合金牛道在东入勉县,今有公路相通,汉时不是大路;而从燕子砭镇去武都,主要是沿嘉陵江而行,路线是燕子砭镇-阳平关镇-巨亭-乐素河镇-略阳(武兴)然后向西北去武都的。

关于兄的第三点,前面的帖子也说过,刘备此时的意图跟徐晃的未必一致,刘备是为了安全,徐晃是为了歼敌。刘备是为了毁掉阁道,徐晃是为了保住阁道

关于兄的第四点,在前面的帖子也曾说过,刘备进攻是已经开始了,但是进展及其不顺,西路军失败,攻阳平不下。还有曹洪军的威胁。晓林兄不要以为刘备是很经得起打击的,想象一下,当年曹操攻阳平不下都想要回军的。还是设身处地的推论一下当时刘备的处境比较好,万一十万大军没于关下,刘备还有什么机会么?

关于兄的第五点,跟第四点的理由相似,如果是从撤军的后路来考虑,破坏比防守就更加有效了,所以刘备要去毁掉它

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晓林兄一直想要推翻现在比较公认的马鸣阁道的位置,但始终不告诉我们更加合理的位置以及证明这个位置的证据,而总是用“反证法”,要知道逻辑中有个基本的论题“即使证明了除某甲之外所有的人都没有杀人,也不能证明某甲就是杀人凶手”。

还请晓林兄指导。

历山兄:感谢提供了很多资料!

1、白水关的位置,其实有两种说法,中国历史地图集认为在金牛道上,大致在今朝天镇附近;而其他资料以及四川很多旅游资料都认为不在金牛道上,而在青川县。
但是问题就又出现了:
如果白水关不在金牛道而在青川,也就是在蜀地通向陇右的道路上,试问三国志先主传裴注的典略:於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典略曰: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
请注意,裴注把典略这段记载注引在刘备从汉中返回成都之后,证明刘备的这些行动是为了加强成都与汉中这个战略据点的联系,而刘备如果为了加强成都到汉中的交通,自然应扩建金牛道,而决不可能去大力修建蜀地通向陇右的道路。
由此,我认为白水关其实也是在金牛道上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观点上正确的。

2、这一点,希望兄能有更好的证据,证明在东汉末年,关城确有道路通阳平。即使真的有,我们考虑一下:蜀道艰难,尤其是这条金牛道,对于刘备的大军而言,是迫切需要更多的道路来运送粮草到前线的。如果马鸣阁道是蜀地通阳平的另一道路,刘备怎么可能不加以利用?反而要自己断掉呢?

3、徐晃的作战企图,三国志徐晃传写的很清楚,就是曹操对徐晃的评语:
——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
请注意:徐晃的作战胜利,是粉碎了刘备企图断绝汉中外内,以便夺取汉中的计谋,而不是别的。我一直强调曹操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已经把徐晃在马鸣阁道作战的意义说的非常清楚了:既不是要切断刘备的撤退路线,也不是要深入敌后消灭刘备的有生力量,而仅仅是为了保护汉中的内外联系(自然是与自己后方和友军的联系,而决不可能是汉中与四川的联系)。

4、汉中对曹操和刘备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法正、杨洪都有陈述:
——克之(指攻克汉中)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法正传)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杨洪传)
而曹操的态度则不同:
——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刘晔传)
——九州春秋曰: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脩便自严装,人惊问脩:“何以知之?”脩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武帝纪裴注)
由此可知,汉中对于刘备是关系蜀汉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而对于曹操而言,如同鸡肋!因此,刘备后来命诸葛亮动员全部后备增援阳平前线,就证明刘备是势在必得。
而后来,即使刘备最害怕的曹操亲自率军而来,刘备依然具有必胜的决心:
——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先主传)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刘备的决心有多大,因而决不可能在敌人没有增兵的情况下,自己考虑撤退的退路安全问题,并派重兵去切断自己的阁道。

5、军事上最基本的一点,撤退时应在自己的主力撤回后,才能切断阁道,阻挡追兵,从没有听说离撤退还遥遥无期时,就自己切断退路之一。
而且,如果这是刘备自己的撤退道路,虽然不是金牛主道,但毕竟在刘备身后数百里,自然是刘备的势力范围,哪里用的着派遣十余营的重兵去?如果切断自己后方的阁道都要如此重兵,那如果真的要去切断敌人后方的阁道,要出多少人马才能完成呢?

最后说一点,比如断案,我可以先证明某甲决不可能是杀人凶手,因为有不在现场证据,但是我并不能知道真正的杀人者,难道不可以吗?
我们可以先证明马鸣阁道不会在现在认为的地方,至于究竟在何处,可以今后继续研究、挖掘。兄以为如何?

其实,关城向阳平关也好,阴平向阳平关也好,三国时候道路是通的。不用到别的地方找证据,《三国志》就有了:

《钟会传》“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

《邓艾传》“维遂东引,还守剑阁。”

《姜维传》“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

可见,钟会破阳安关口后下关城,后去白水会合诸葛绪军往攻剑阁。姜维从阴平欲向关城然后救阳安口。从阴平到关城再到阳平关(阳安口)是有道路可通的。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3 13:56

可能大家对甘陕川交界处的古道,了解还不全面,主要道路大家都知道,但是一些比较次要的,可能就比较模糊。

正在写一篇关于此题的帖子,还想附图,只是不知道如何发图片?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4 21:19

写了一贴《后汉三国时期川陕甘的通道》,希望对此文的讨论有所帮助。
作者: 木村信渊    时间: 2006-1-15 23:23



QUOTE:
原帖由shinndou于2005-11-28, 16:38:42发表
[QUOTE]

酒徒 发帖时间 2005-03-06, 5:20:34
  夏侯渊犯了轻率的毛病,还搭上饿自己一个优秀的儿子,损失够大的



搭上儿子?夏侯尚吗?是侄子吧。

渊五子夏侯荣,适汉中之败,时年十三,拒走奋剑战死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6 09:30

附图见
http://dx.xycq.net/photo/displayimage.php?...3792&fullsize=1
分辨率较小。高分辨率的制作中。。。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17 00:04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13, 5:45:44发表
这里的连云栈道其实就是三国时期的箕谷道。晓林兄去查一下我所说的路线,跟后来的回车道不是一回事。

回车道又名梁汉旧路、石门栈道、回车戍或回车阁道,始建于北魏正始四年(507)。因回车河(现凤县平木东河桥)而得名。北魏正始三年(506),朝廷派左校令贾三德领徒l万人、石工1000人.修复褒斜栈道。次年,开“石门阁道”至褒谷西江口,称之回车戍。南北朝时,凤陷氐羌,曲斜谷通梁,特取径于车道河,古回车道即此。

其路线是,从陕西留坝江西营向北沿西河、车道河,经狮子坝、柿树坝、凤县坪坎镇,从杏树坪沿嘉陵江支流安河折向西行,经过河口镇、洪光而到凤州镇。

沟通了褒斜道与陈仓道。

历山兄:图看到了,很不错。
不过有个问题:
图中好象画所谓连云栈道在回中道南面,也是连接陈仓道和褒斜道的,是这样吗?
可问题是这个根据何在呢?兄说这个连云栈道就是箕谷道,不知有何依据呢?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诸葛亮传)
由此可见,箕谷应在斜谷道,而且是位于接近关中郿的斜谷北端一带,而不可能如兄所言在回中道南面。
——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赵云传)
——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曹真传)
由此也证明,驻军郿的曹真军后来击败了位于箕谷的赵云军,并随后转攻北方的安定。如果箕谷在兄图中位置,那么曹真深入的距离是过大了。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17 01:09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13, 5:47:56发表
其实,关城向阳平关也好,阴平向阳平关也好,三国时候道路是通的。不用到别的地方找证据,《三国志》就有了:

《钟会传》“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

《邓艾传》“维遂东引,还守剑阁。”

《姜维传》“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

可见,钟会破阳安关口后下关城,后去白水会合诸葛绪军往攻剑阁。姜维从阴平欲向关城然后救阳安口。从阴平到关城再到阳平关(阳安口)是有道路可通的。

这里就牵扯到了对所谓关城的定位和理解问题了。
对于关城到底是指某座关,还是当时就有一个城关名字叫关城呢?
这里面牵扯到阳平关、阳安关、阳安口、关口、关头、关城等几个相关名词。
三国志词典认为:
——阳安口:关口名。又名阳安口、关头、关城。在今陕西宁强西北,南倚鸡公山,北榜嘉陵江,形势险要。自古为汉中循南栈道进入四川的交通咽喉。
——白水关:关隘名。一作关头。故址在今四川广原东北。为蜀北门户。
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分册(益州北部)认为:
——标注:阳平关(阳安口),等于认为,阳平关别称阳安口,既两者为一个地方。
——同时,又标注关城在今阳平关一带,
——同时,也标注白水关在今朝天驿一带。

总结一下:
一种观点认为:阳平关和阳安口是一个地方,也就是当年汉中的门户阳平关,今勉县西。关城是一个单独的地名。
一种观点认为:阳安口不是阳平关,而是关城的名字,关城是阳安口的简称。
这两种观点均认为白水关在关城南面的金牛道上,白水关不是白水县城。

我个人以为,这两种观点都有问题,尤其是从后汉三国时期军事部署的考虑上分析。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姜维传)
从这段记载,我们应可以知道:前面说阳安关口,又说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再说关口,可见关口就是阳安关口的简称。
——恺围汉城,辅围乐城。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钟会传)
从这段记载可知:阳安口就是关城。而且,钟会绕过汉城向西去阳安口并攻克之前,刚刚经过了诸葛亮之墓,而诸葛亮墓正在沔阳。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出现了:到底钟会派胡烈进攻的阳安关在哪里?请看记载:
——蜀记曰: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姜维传裴注)
由此可知,蒋舒留在关城,是为了助汉中守,而向西出了阳平关,就不再是汉中郡地盘,而且阳平关是汉中西面的屏障,蒋舒要助汉中守,自然应驻守在汉中西边的阳平关上,怎么可能跑到武都、梓桐交界的所谓关城去呢?
而且,从军事地理考虑,姜维既然制定了不守汉中外围据点,而坚守城堡等敌军疲惫后再反击的战略,那么最重要的就是阳平关了,如果阳平关无人驻守,魏军占领之后,就彻底切断了汉中与蜀地的联系,以后想反击,也要先攻克险要的阳平关。这是无论如何说不通的。但是,如果认为所谓关城(阳安关)在阳平关西面很远,就出现了这个军事上极不合理的阳平关这个要点无人防守的现象。
因此,我认为,应综合几种观点和历史记载来看待这个问题:阳平关其实就是阳安关,也就是所谓的关口、关城,这些其实说的都是一个地方:著名的汉中西门户——阳平关。
而并不存在什么位于今天阳平关的关城。因此,所谓马鸣阁道位于关城南面的说法也是不合理的。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7 10:02

《钟会传》的记载正说明了,关城不是阳平关,而是阳安关口。
《蜀记》载晋武帝诏曰“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佥父肜,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岂由彼此以为异?”则阳安关口即关城。

关于阳平关 阳安口 关城 关头的关系,我已另有拙文阐述。(再论三国时期的关城、阳安关口与阳平关的地理位置,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 ... A%C9%BD%D1%A7%CA%BF


连云栈道是连通陈仓道和褒斜道的。

关于箕谷道的位置,确实有争议。

《读史方舆纪要》有两种说法:
卷五十六褒城县“箕山县北十五里。。。箕山之谷,亦谓之箕谷。”
卷五十五宝鸡县“箕谷在县东南四十里。蜀汉建兴六年,诸葛武侯以大兵出祁山。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兵,据箕谷,是也。有箕谷水出焉。又温水谷,亦在县东南四十里。温水出焉,北流入渭。”“箕谷水在县东南。出箕谷中,北流入渭。又有洛谷水,在县东南二十里。出南山,亦北入于渭。又有清涧水,出县西南六十里煎茶平山。东北流,入于渭。”

历史学家何光岳、梁福义也认同后说,认为在今宝鸡天王镇西。李之勤先生的《南山谷口考校注》也说明了箕谷就是今天的马尾河谷。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06 编辑 ]
作者: fengxv    时间: 2006-1-17 12:12

历山兄,如果不是引用的话,不要连续跟帖~有灌水嫌疑   

另,何光岳的观点,我觉得应该慎重些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7 13:29

哦,抱歉,当时因为有个字显示不出来,以为是字数限制,所以发了好几个帖子。

结合史实来看,何、梁的说法应该比较合理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7 16:04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6-1-12 22:52 发表

历山兄:感谢提供了很多资料!

1、白水关的位置,其实有两种说法,中国历史地图集认为在金牛道上,大致在今朝天镇附近;而其他资料以及四川很多旅游资料都认为不在金牛道上,而在青川县。
但是问题就又出现了:
如果白水关不在金牛道而在青川,也就是在蜀地通向陇右的道路上,试问三国志先主传裴注的典略:於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典略曰: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
请注意,裴注把典略这段记载注引在刘备从汉中返回成都之后,证明刘备的这些行动是为了加强成都与汉中这个战略据点的联系,而刘备如果为了加强成都到汉中的交通,自然应扩建金牛道,而决不可能去大力修建蜀地通向陇右的道路。
由此,我认为白水关其实也是在金牛道上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观点上正确的。

2、这一点,希望兄能有更好的证据,证明在东汉末年,关城确有道路通阳平。即使真的有,我们考虑一下:蜀道艰难,尤其是这条金牛道,对于刘备的大军而言,是迫切需要更多的道路来运送粮草到前线的。如果马鸣阁道是蜀地通阳平的另一道路,刘备怎么可能不加以利用?反而要自己断掉呢?

3、徐晃的作战企图,三国志徐晃传写的很清楚,就是曹操对徐晃的评语:
——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
请注意:徐晃的作战胜利,是粉碎了刘备企图断绝汉中外内,以便夺取汉中的计谋,而不是别的。我一直强调曹操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已经把徐晃在马鸣阁道作战的意义说的非常清楚了:既不是要切断刘备的撤退路线,也不是要深入敌后消灭刘备的有生力量,而仅仅是为了保护汉中的内外联系(自然是与自己后方和友军的联系,而决不可能是汉中与四川的联系)。

4、汉中对曹操和刘备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法正、杨洪都有陈述:
——克之(指攻克汉中)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法正传)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杨洪传)
而曹操的态度则不同:
——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刘晔传)
——九州春秋曰: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脩便自严装,人惊问脩:“何以知之?”脩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武帝纪裴注)
由此可知,汉中对于刘备是关系蜀汉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而对于曹操而言,如同鸡肋!因此,刘备后来命诸葛亮动员全部后备增援阳平前线,就证明刘备是势在必得。
而后来,即使刘备最害怕的曹操亲自率军而来,刘备依然具有必胜的决心:
——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先主传)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刘备的决心有多大,因而决不可能在敌人没有增兵的情况下,自己考虑撤退的退路安全问题,并派重兵去切断自己的阁道。

5、军事上最基本的一点,撤退时应在自己的主力撤回后,才能切断阁道,阻挡追兵,从没有听说离撤退还遥遥无期时,就自己切断退路之一。
而且,如果这是刘备自己的撤退道路,虽然不是金牛主道,但毕竟在刘备身后数百里,自然是刘备的势力范围,哪里用的着派遣十余营的重兵去?如果切断自己后方的阁道都要如此重兵,那如果真的要去切断敌人后方的阁道,要出多少人马才能完成呢?

最后说一点,比如断案,我可以先证明某甲决不可能是杀人凶手,因为有不在现场证据,但是我并不能知道真正的杀人者,难道不可以吗?
我们可以先证明马鸣阁道不会在现在认为的地方,至于究竟在何处,可以今后继续研究、挖掘。兄以为如何? ...

1.历史地图集 东汉部分 把白水关标在今朝天镇附近没有任何依据,实际上是惑于 读史方舆纪要的 说法而已,我已经另有一文说明白水关的历史演变(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 ... A%C9%BD%D1%A7%CA%BF)。朝天附近不存在白水关。


2.经过关城的道路当然是存在的,钟会西出阳安口,而后至白水就是证明。


3.曹操的评语是说 徐晃 破坏了刘备 隔绝内外的战略目的, 内外并非仅指汉中内外而是 蜀国的内外,就是说切断了魏 蜀的边境道路。

4.若是理解为刘备一路没有到达阳平关的部署就可以了。

5.同前。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07 编辑 ]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19 20:05

如果历史没有记载,我们自然可以推测。关键是有明确记载的:
——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
——刘备断绝此阁道的目的,曹操说的再清楚不过了: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
而不是所谓的防止撤退时被敌人切断后路。因此,刘备的所有作战行动,但是都是围绕攻克汉中进行的。
而且,从当时情况看,魏军没有主动采取过进攻行动,而都是敌人打过来,拼命抵抗的动作。因此,突然冒出来个穿插敌后数百里,目的竟然是防止敌人自己切断阁道,实在是说不通的。
如果说是徐晃去断道,还有一点军事可能性。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20 19:32

晓林兄还是被三国志的关于曹操的这句话绊住了,其实“隔绝内外”与“取汉中”是不是联系在一起,并不能确定。因为还有很多史料并不是这么记载的。

1.《蜀鉴》载:马鸣阁,寰宇记曰在今利州昭化县。按蜀志,曹操曰此阁乃过汉中之平阴,咽喉之要据,。。。

2.《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八昭化县载:曹操曰:此阁过汉中之阴平,乃咽喉之要路。
可见,对曹操评价的记载并不一致。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08 编辑 ]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21 16:10

历山兄:
不是我被拌住,而是这个资料我以为最具有权威性。

1、兄所列举的《蜀鉴》,乃南宋时期的产物,距离三国年代已远,当不能与三国志记载的准确性相提并论。
2、《读史方舆纪要》更是晚至明末清初的作品,其这段话自然是抄录蜀鉴的无疑。因此,也并不具备与三国志记载抗衡的资格。
3、至于兄引用的《华阳国志》附一,虽然《华阳国志》的写作年代很早,确有权威性,但是兄引用的这段话,实际上并不是《华阳国志》本身的内容。从语言和用词看,当是现代人自己的观点,好象在这些附录的最后,有一句:
——1976年任乃强再稿。
如果这乃是此人1976的意见,我以为不具有权威性吧?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21 16:15

另外,就是单看——《蜀鉴》载:马鸣阁,寰宇记曰在今利州昭化县。按蜀志,曹操曰此阁乃过汉中之平阴,咽喉之要据,
我们能如何理解呢?曹操这样说,不正是表示此阁位于汉中到阴平的咽喉处吗?
请注意,此时刘备大军以到阳平南面,而此时汉中到阴平的路线总不能走白水吧?那不是等于从敌后去阴平?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21 16:17

对了,《蜀鉴》说的也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引用北宋《太平寰宇记》的内容。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21 16:24

我考虑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马鸣阁并不是一个非常专用的地名,而是在很多地方都有,就如同箕谷仅仅在褒斜道上就有一南一北两个一样的道理。
所谓马鸣阁,我分析这样的地名大致来源于:阁道在这里异常险要,马匹每每走到这里,都惊惧嘶叫不敢前行。那么很有可能一些险要的阁道都有这样的称呼了。而南面的那个马鸣阁更加有名,因此后人才会张冠李戴的。
有很多历史、地理学者,确实对于军事知识有所欠缺,因此不少解释其实是不能符合基本的军事规律的。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21 16:29

箕谷的箕,大致就是形状如箕,
比如附近有箕水,或箕山,也就是形状如同箕的小河或者山峰,其形成的山谷或河谷可能就都可被当地人称为箕谷。
只不过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号的很少。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21 16:34

我查的一些资料,证明当时陈仓道略阳到阳平的路线是沿着古沮水走的,大致经过今天的:黑河坝、何家岩和鱼洞子。而走古沮水谷道,自然可能会有阁道,在一篇记载当地绿茶的文章中,就写到在鱼洞子一带发现了古栈道遗迹,因此,这里很可能就是真正的徐晃作战的阁道。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22 19:12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1, 16:34:29发表
我查的一些资料,证明当时陈仓道略阳到阳平的路线是沿着古沮水走的,大致经过今天的:黑河坝、何家岩和鱼洞子。而走古沮水谷道,自然可能会有阁道,在一篇记载当地绿茶的文章中,就写到在鱼洞子一带发现了古栈道遗迹,因此,这里很可能就是真正的徐晃作战的阁道。

沿沮水的最后还是要会合到阳平关前,马超 张飞就是由这条所谓的 “沮”道入武都的,问题是若这里是马鸣阁道,徐晃在这里,张飞 马超如何从武都向汉中回合刘备?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11 编辑 ]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22 19:16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1, 16:10:05发表
历山兄:
不是我被拌住,而是这个资料我以为最具有权威性。

1、兄所列举的《蜀鉴》,乃南宋时期的产物,距离三国年代已远,当不能与三国志记载的准确性相提并论。
2、《读史方舆纪要》更是晚至明末清初的作品,其这段话自然是抄录蜀鉴的无疑。因此,也并不具备与三国志记载抗衡的资格。
3、至于兄引用的《华阳国志》附一,虽然《华阳国志》的写作年代很早,确有权威性,但是兄引用的这段话,实际上并不是《华阳国志》本身的内容。从语言和用词看,当是现代人自己的观点,好象在这些附录的最后,有一句:
——1976年任乃强再稿。
如果这乃是此人1976的意见,我以为不具有权威性吧?

兄总说别人的看法就不权威,那兄有何权威的说法及证据?


我倒认为,对于历史的考证,今人所及资料远不如古人丰富,而且史学是讲究传承的,总必须以前人的考据为基础才可以,除非兄发明了时光隧道。宋人、清人离三国是远一点,但是难道晓林兄却比他们离的近么?《晋书》成书是唐朝的事,晋与唐相隔也不算近,难道我们就不要看它了?不看他,请问还有什么更权威的?


况且,《蜀鉴》说的明白,他是“按蜀志”的记载,蜀志就是《华阳国志》里的,《华阳国志》是晋时的,也不算晚。现在的《华阳国志》蜀志里面找不到,可能是传到现在缺失了。


《华阳国志》那一段关于道路的论述是四川大学任乃强先生的观点,任先生对古代交通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起码言之有据。兄又以何为据呢?总不能就因为曹操那句话(未必真实),就推断出一些毫无根据的结论吧?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22 19:25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1, 16:15:51发表
另外,就是单看——《蜀鉴》载:马鸣阁,寰宇记曰在今利州昭化县。按蜀志,曹操曰此阁乃过汉中之平阴,咽喉之要据,
我们能如何理解呢?曹操这样说,不正是表示此阁位于汉中到阴平的咽喉处吗?
请注意,此时刘备大军以到阳平南面,而此时汉中到阴平的路线总不能走白水吧?那不是等于从敌后去阴平?

先前,兄是不肯认可,阴平到阳平关是有直接的道路的,现在总算认同了。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曹操当时对徐晃的评价之言,未必有“内外”及“以取汉中”一说,也就是说,凭《徐晃传》里的记载来推断马鸣阁道不在朝天驿北的结论是武断的。

如果觉得“曹操曰此阁乃过汉中之平阴,咽喉之要据”这段记载言之有据,那么就好说了,这句话并不是说曹军当时要去阴平,而是说了道路的方向而已。也不存在要不要过白水去阴平的问题。

问题那就是,通过这段路可以抄到刘备军后,使刘备军成为悬军。这才是刘备害怕的原因。

另外,兄总以绝对的疆界来看问题,曹军怎么不能过白水去阴平呢?请问刘备派张飞、马超屯下辨的时候,他们是怎么过去的?难道因为有疆界,他们就要飞过去么?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23 18:23

引用_3、故道
  故道自勉县西行过宁强大安镇、阳平关镇,折向北行,沿嘉陵江河谷,过略阳乐素河镇、略阳县城(城关镇)、甘肃徽县、两当县到陕西凤县与陈仓道北段汇合。今陕西凤县凤州镇,秦时置故道县,以此名之。

其实历山兄在这里把本来走沮水道的陈仓故道的南段改成了走陈平道,这是没有道理的,陈平道是后来人们嫌入川要绕道阳平走金牛道而开辟的近道。
但是走陈仓故道入汉中,还没有人会绕道陈平道。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古代有道路的,现代也大多有一条对应的道路,即使是低等级道路,因为这是后人在前人基础上加工而成。
沮水道如此,陈平道如此,陈仓道也如此。
只有兄坚持的所谓从——宁强燕子砭镇(关城)向南,沿嘉陵江峡谷,过四川广元大滩镇至朝天镇,这里没有任何的道路,只有解放后新开辟的宝成铁路线。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23 18:37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22, 11:25:17发表

先前,兄是不肯认可,阴平到阳平关是有直接的道路的,现在总算认同了。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曹操当时对徐晃的评价之言,未必有“内外”及“以取汉中”一说,也就是说,凭《徐晃传》里的记载来推断马鸣阁道不在朝天驿北的结论是武断的。

如果觉得“曹操曰此阁乃过汉中之平阴,咽喉之要据”这段记载言之有据,那么就好说了,这句话并不是说曹军当时要去阴平,而是说了道路的方向而已。也不存在要不要过白水去阴平的问题。

问题那就是,通过这段路可以抄到刘备军后,使刘备军成为悬军。这才是刘备害怕的原因。

另外,兄总以绝对的疆界来看问题,曹军怎么不能过白水去阴平呢?请问刘备派张飞、马超屯下辨的时候,他们是怎么过去的?难道因为有疆界,他们就要飞过去么?

看来兄有些健忘?我再把前面鄙人的原话引用过来:
——4、即使曹操说过此话,则很可能更证明此阁在汉中到武都之间,也就是阳平关的西面。因为即使在当代,从汉中去文县(当时的阴平)也就只有两条路:一条从汉中向西到武都在折向南,一条走金牛道到今广元再向西。但是如走金牛道就等于要经过蜀国的防区,而走武都道才是魏国的地界。因此,如果曹操说马鸣阁道是联系汉中与阴平的咽喉,也自然是在说是魏国方面联系的咽喉。

我的意思一直是:阳平关到阴平的道路大致有2条,魏军自然是应走阳平西行到武都再到阴平,而决不可能走蜀汉内地的沿白水西北行到阴平的道路。难道我说的还不够清楚?
因此,如果敌人要切断一条自己方面不会走的阁道,自然不可能派精锐部队去保护。

正是这个道路的方向,才更加证明此阁道不可能在兄所言的地方。因为这个道路是出阳平直接向西走沮水道去武都的,无论如何不可能走到南面数百里的地方。

兄的历史知识确实很不错,不过军事知识有些欠缺,请不要生气。
我这几天与兄讨论问题,受益非浅,很佩服兄的知识渊博和读书广泛。
如果刘备以优势兵力猛攻敌人的同时,却因为担心这个敌人深入自己身后来切断后路,而要把阁道断绝,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很简单,此阁道如此险要,以陈式的十余营兵力完全可以防守住,根本没有必要此时就绝掉的。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23 18:41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22, 11:16:06发表
兄总说别人的看法就不权威,那兄有何权威的说法及证据?


我倒认为,对于历史的考证,今人所及资料远不如古人丰富,而且史学是讲究传承的,总必须以前人的考据为基础才可以,除非兄发明了时光隧道。宋人、清人离三国是远一点,但是难道晓林兄却比他们离的近么?《晋书》成书是唐朝的事,晋与唐相隔也不算近,难道我们就不要看它了?不看他,请问还有什么更权威的?


况且,《蜀鉴》说的明白,他是“按蜀志”的记载,蜀志就是《华阳国志》里的,《华阳国志》是晋时的,也不算晚。现在的《华阳国志》蜀志里面找不到,可能是传到现在缺失了。


《华阳国志》那一段关于道路的论述是四川大学任乃强先生的观点,任先生对古代交通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起码言之有据。兄又以何为据呢?总不能就因为曹操那句话(未必真实),就推断出一些毫无根据的结论吧?

《华阳国志》时间是可以的,但是目前没有根据证明其中有此内容。
如果用还没有证实存在的内容,来反证已有的三国志未必真实,我以为不可取。

如果有任先生的相关证明文章,就可以知道了。可惜没有。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1-23 19:03

其实,兄所坚持的马鸣阁道位置,并没有任何的依据。
兄所说第一种,目前看来兄也完全不赞同,而第二种,兄说是根据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的观点。但是,我们看:
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第190页:平寇将军徐晃率军守卫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将军张郃守广石。四月,刘备命陈式等10余营军攻马鸣阁,徐晃谴别将将陈式军击败,刘备再次派军才将马鸣阁攻破。…刘备军进至阳平关…

由此可知,此书观点认为:
1、马鸣阁在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而不是兄所言燕子砭镇到安乐河口(今朝天镇)的嘉陵江(三国时西汉水)栈道;
2、徐晃是在坚守此阁道,但是这与三国志记载的是刘备派陈式去绝此阁道不同;
3、说后来刘备又派兵打败了徐晃,这个没有相应的历史记载;
4、刘备是在击败徐晃马鸣阁守军后才进军阳平的,与三国志: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的前提记载不符。
我们看此书,对于此问题的本质描述是:刘备要进攻汉中,徐晃军守住马鸣阁,刘备过不去,两次派军攻击,一败一胜,打跑了徐晃之后,刘备主力才继续北上到达阳平,也就是说徐晃军是驻守在阳平关的一个前哨据点——马鸣阁。
这里面,不仅没有兄理解的所谓担心魏军来切断后路问题,而且是认为从蜀地去阳平只此一条道路,刘备非走不可。

因此,我想请教:兄的观点究竟是来自何处?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24 15:13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3, 19:03:56发表
其实,兄所坚持的马鸣阁道位置,并没有任何的依据。
兄所说第一种,目前看来兄也完全不赞同,而第二种,兄说是根据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的观点。但是,我们看:
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第190页:平寇将军徐晃率军守卫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将军张郃守广石。四月,刘备命陈式等10余营军攻马鸣阁,徐晃谴别将将陈式军击败,刘备再次派军才将马鸣阁攻破。…刘备军进至阳平关…

由此可知,此书观点认为:
1、马鸣阁在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而不是兄所言燕子砭镇到安乐河口(今朝天镇)的嘉陵江(三国时西汉水)栈道;
2、徐晃是在坚守此阁道,但是这与三国志记载的是刘备派陈式去绝此阁道不同;
3、说后来刘备又派兵打败了徐晃,这个没有相应的历史记载;
4、刘备是在击败徐晃马鸣阁守军后才进军阳平的,与三国志: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的前提记载不符。
我们看此书,对于此问题的本质描述是:刘备要进攻汉中,徐晃军守住马鸣阁,刘备过不去,两次派军攻击,一败一胜,打跑了徐晃之后,刘备主力才继续北上到达阳平,也就是说徐晃军是驻守在阳平关的一个前哨据点——马鸣阁。
这里面,不仅没有兄理解的所谓担心魏军来切断后路问题,而且是认为从蜀地去阳平只此一条道路,刘备非走不可。

因此,我想请教:兄的观点究竟是来自何处?

战争史 与我的观点没有什么不同!朝天镇就是朝天驿。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14 编辑 ]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24 15:14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3, 18:37:47发表
看来兄有些健忘?我再把前面鄙人的原话引用过来:
——4、即使曹操说过此话,则很可能更证明此阁在汉中到武都之间,也就是阳平关的西面。因为即使在当代,从汉中去文县(当时的阴平)也就只有两条路:一条从汉中向西到武都在折向南,一条走金牛道到今广元再向西。但是如走金牛道就等于要经过蜀国的防区,而走武都道才是魏国的地界。因此,如果曹操说马鸣阁道是联系汉中与阴平的咽喉,也自然是在说是魏国方面联系的咽喉。

我的意思一直是:阳平关到阴平的道路大致有2条,魏军自然是应走阳平西行到武都再到阴平,而决不可能走蜀汉内地的沿白水西北行到阴平的道路。难道我说的还不够清楚?
因此,如果敌人要切断一条自己方面不会走的阁道,自然不可能派精锐部队去保护。

正是这个道路的方向,才更加证明此阁道不可能在兄所言的地方。因为这个道路是出阳平直接向西走沮水道去武都的,无论如何不可能走到南面数百里的地方。

兄的历史知识确实很不错,不过军事知识有些欠缺,请不要生气。
我这几天与兄讨论问题,受益非浅,很佩服兄的知识渊博和读书广泛。
如果刘备以优势兵力猛攻敌人的同时,却因为担心这个敌人深入自己身后来切断后路,而要把阁道断绝,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很简单,此阁道如此险要,以陈式的十余营兵力完全可以防守住,根本没有必要此时就绝掉的。

这一点我也说的很清楚,刘备未至阳平关前的事。

从汉中去阴平,不可能就那两条道路。兄非要这么说,还要以此为根据,那我觉得也没必要讨论了。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14 编辑 ]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24 16:36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3, 19:03:56发表
其实,兄所坚持的马鸣阁道位置,并没有任何的依据。
兄所说第一种,目前看来兄也完全不赞同,而第二种,兄说是根据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的观点。但是,我们看:
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第190页:平寇将军徐晃率军守卫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将军张郃守广石。四月,刘备命陈式等10余营军攻马鸣阁,徐晃谴别将将陈式军击败,刘备再次派军才将马鸣阁攻破。…刘备军进至阳平关…

由此可知,此书观点认为:
1、马鸣阁在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而不是兄所言燕子砭镇到安乐河口(今朝天镇)的嘉陵江(三国时西汉水)栈道;
2、徐晃是在坚守此阁道,但是这与三国志记载的是刘备派陈式去绝此阁道不同;
3、说后来刘备又派兵打败了徐晃,这个没有相应的历史记载;
4、刘备是在击败徐晃马鸣阁守军后才进军阳平的,与三国志: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的前提记载不符。
我们看此书,对于此问题的本质描述是:刘备要进攻汉中,徐晃军守住马鸣阁,刘备过不去,两次派军攻击,一败一胜,打跑了徐晃之后,刘备主力才继续北上到达阳平,也就是说徐晃军是驻守在阳平关的一个前哨据点——马鸣阁。
这里面,不仅没有兄理解的所谓担心魏军来切断后路问题,而且是认为从蜀地去阳平只此一条道路,刘备非走不可。

因此,我想请教:兄的观点究竟是来自何处?

战争史的记载,我只是觉得对位置的表述基本可信

对于战役的具体过程,并不赞同。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2 15:21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24, 8:36:58发表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3, 19:03:56发表
其实,兄所坚持的马鸣阁道位置,并没有任何的依据。
兄所说第一种,目前看来兄也完全不赞同,而第二种,兄说是根据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的观点。但是,我们看:
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第190页:平寇将军徐晃率军守卫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将军张郃守广石。四月,刘备命陈式等10余营军攻马鸣阁,徐晃谴别将将陈式军击败,刘备再次派军才将马鸣阁攻破。…刘备军进至阳平关…

由此可知,此书观点认为:
1、马鸣阁在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而不是兄所言燕子砭镇到安乐河口(今朝天镇)的嘉陵江(三国时西汉水)栈道;
2、徐晃是在坚守此阁道,但是这与三国志记载的是刘备派陈式去绝此阁道不同;
3、说后来刘备又派兵打败了徐晃,这个没有相应的历史记载;
4、刘备是在击败徐晃马鸣阁守军后才进军阳平的,与三国志: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的前提记载不符。
我们看此书,对于此问题的本质描述是:刘备要进攻汉中,徐晃军守住马鸣阁,刘备过不去,两次派军攻击,一败一胜,打跑了徐晃之后,刘备主力才继续北上到达阳平,也就是说徐晃军是驻守在阳平关的一个前哨据点——马鸣阁。
这里面,不仅没有兄理解的所谓担心魏军来切断后路问题,而且是认为从蜀地去阳平只此一条道路,刘备非走不可。

因此,我想请教:兄的观点究竟是来自何处?

战争史的记载,我只是觉得对位置的表述基本可信

对于战役的具体过程,并不赞同。

所以兄的观点有些自相矛盾呀。
如果赞同中国战争史的位置,则证明此地位于刘备进攻汉中的必经之路——金牛道上,那么问题就来了:刘备要通过此路进攻,为何要派兵先断绝它?
难道是自己在面前挖个陷阱?不解!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2 15:24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24, 7:14:51发表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3, 18:37:47发表
[quote]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22, 11:25:17发表

先前,兄是不肯认可,阴平到阳平关是有直接的道路的,现在总算认同了。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曹操当时对徐晃的评价之言,未必有“内外”及“以取汉中”一说,也就是说,凭《徐晃传》里的记载来推断马鸣阁道不在朝天驿北的结论是武断的。

如果觉得“曹操曰此阁乃过汉中之平阴,咽喉之要据”这段记载言之有据,那么就好说了,这句话并不是说曹军当时要去阴平,而是说了道路的方向而已。也不存在要不要过白水去阴平的问题。

问题那就是,通过这段路可以抄到刘备军后,使刘备军成为悬军。这才是刘备害怕的原因。

另外,兄总以绝对的疆界来看问题,曹军怎么不能过白水去阴平呢?请问刘备派张飞、马超屯下辨的时候,他们是怎么过去的?难道因为有疆界,他们就要飞过去么?

看来兄有些健忘?我再把前面鄙人的原话引用过来:
——4、即使曹操说过此话,则很可能更证明此阁在汉中到武都之间,也就是阳平关的西面。因为即使在当代,从汉中去文县(当时的阴平)也就只有两条路:一条从汉中向西到武都在折向南,一条走金牛道到今广元再向西。但是如走金牛道就等于要经过蜀国的防区,而走武都道才是魏国的地界。因此,如果曹操说马鸣阁道是联系汉中与阴平的咽喉,也自然是在说是魏国方面联系的咽喉。

我的意思一直是:阳平关到阴平的道路大致有2条,魏军自然是应走阳平西行到武都再到阴平,而决不可能走蜀汉内地的沿白水西北行到阴平的道路。难道我说的还不够清楚?
因此,如果敌人要切断一条自己方面不会走的阁道,自然不可能派精锐部队去保护。

正是这个道路的方向,才更加证明此阁道不可能在兄所言的地方。因为这个道路是出阳平直接向西走沮水道去武都的,无论如何不可能走到南面数百里的地方。

兄的历史知识确实很不错,不过军事知识有些欠缺,请不要生气。
我这几天与兄讨论问题,受益非浅,很佩服兄的知识渊博和读书广泛。
如果刘备以优势兵力猛攻敌人的同时,却因为担心这个敌人深入自己身后来切断后路,而要把阁道断绝,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很简单,此阁道如此险要,以陈式的十余营兵力完全可以防守住,根本没有必要此时就绝掉的。

这一点我也说的很清楚,为防止叙述不清,还画了图

从汉中去阴平,不可能就那两条道路。兄非要这么说,还要以此为根据,那我觉得也没必要讨论了。 [/quote]
我们讨论的所谓道路,并不是能过山羊或采药人的小道,而是指能走军队的基本道路。这一点是否赞同?
古代不比如今,道路四通八达,尤其是在险峻的山区,古代道路是很少的。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2 15:28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24, 7:13:08发表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3, 19:03:56发表
其实,兄所坚持的马鸣阁道位置,并没有任何的依据。
兄所说第一种,目前看来兄也完全不赞同,而第二种,兄说是根据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的观点。但是,我们看:
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第190页:平寇将军徐晃率军守卫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将军张郃守广石。四月,刘备命陈式等10余营军攻马鸣阁,徐晃谴别将将陈式军击败,刘备再次派军才将马鸣阁攻破。…刘备军进至阳平关…

由此可知,此书观点认为:
1、马鸣阁在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而不是兄所言燕子砭镇到安乐河口(今朝天镇)的嘉陵江(三国时西汉水)栈道;
2、徐晃是在坚守此阁道,但是这与三国志记载的是刘备派陈式去绝此阁道不同;
3、说后来刘备又派兵打败了徐晃,这个没有相应的历史记载;
4、刘备是在击败徐晃马鸣阁守军后才进军阳平的,与三国志: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的前提记载不符。
我们看此书,对于此问题的本质描述是:刘备要进攻汉中,徐晃军守住马鸣阁,刘备过不去,两次派军攻击,一败一胜,打跑了徐晃之后,刘备主力才继续北上到达阳平,也就是说徐晃军是驻守在阳平关的一个前哨据点——马鸣阁。
这里面,不仅没有兄理解的所谓担心魏军来切断后路问题,而且是认为从蜀地去阳平只此一条道路,刘备非走不可。

因此,我想请教:兄的观点究竟是来自何处?

难道《读史方舆纪要》、《蜀鉴》、《华阳国志》都不要算证据么?研究了四川历史地理一辈子任乃强先生的工作都是白做的么?

那在您看来,究竟还有什么能成为证据的?自己的脑袋?怎么觉得都像是刘心武了。。。

是否有点人身攻击的味道?我能比刘心武吗?哈哈。
我们应清楚一点:我质疑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某一个地点,并不能说我要否定整个中国历史地图集,这一点应明确。任先生研究一生,是很了不起,但是不代表他的观点一定都正确。
作者: thief-zhai    时间: 2006-2-2 23:32

说句招砖头的话啊,打仗时的运气和人之于金钱一样,运气就打一场胜仗而言不是必要的,但是是很需要的。打仗时的具体情况很多时候还是因为运气在做怪,个人认为这跟当时的领兵将领的处事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带出来的结果也许是一样的,但过程肯定会差很多。例如:李云龙?呵呵,算是行为方式比较怪的人了吧。 ^_^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3 16:18

哈哈 ,其实,李云龙类型的人物,才是军事指挥员的比较常见的形象,果断、大胆。而那种事事小心、谨慎,前怕狼后怕虎的,一般担任参谋长比较合适,做一把手是基本不能胜任的。
作者: thief-zhai    时间: 2006-2-3 23:29

呵呵,他就是有点太。。。。。。天不怕地不怕了。哈哈!!不过属于粗中有细,俺喜欢!!
作者: 朱佑棠    时间: 2006-2-4 02:16



QUOTE:
原帖由陆逊{伯言}于2005-12-10, 18:16:16发表

QUOTE:
原帖由葛朗台于2005-12-09, 22:20:43发表
当然明白,不过要达到这个境界估计要等你帮我们实现了共产主义再来讨论了~~~


如果这也算做不能用人的依据,那纵观古今就没人能用人了.只有等兄台去实现了~

是吗?刘备用人可算是识人,但是绝对没有做到物尽其用

三公坐而论道,正适合许靖这种名满天下、嘘枯吹生的大清客。尚书台要处理天下政务,正适合刘巴这种又臭又硬、办事效率一流的能吏。当然遗馥荀令这样的完人最好,问题是国士无双并不是哪里都能撞上10个8个的。伯言想证明刘备不能尽其才,举这个例子好像不太恰当吧?倒是曹丕让贾文和登三公之位,惹得孙权这种乡下大名都引为笑谈,这才是典型的不会用人。须知三公这种位置本来就是为华歆、王朗之流准备的,文和这种心腹何必摆在台面上。

若说到刘备、曹操之用人,有件事倒很可以做个对比。同样是忠孝不能两全,刘备这边是田豫、徐庶主动开口求去,刘备洒泪惜别。而曹操主动谈话放人,部下却拍着胸脯说绝无二心、转过脸立马就奔吕布而去。其实我倒是相信曹公是真心想成全,问题是部下(叫魏什么来着)却对之以两面三刀,比之大耳那边的君臣相知推心置腹君子坦荡荡,曹营的部下生活在何等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阴影之下啊。似乎也从侧面反映了二人的信人和使人信的能力高下之分吧。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4 18:24

曹操早期的不好说,毕竟还没有扬名立腕。看一个后期的:
——为羽所得,立而不跪。羽谓曰:“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德骂羽曰:“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遂为羽所杀。太祖闻而悲之,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
哈,可见曹操的感召力有多强。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6 11:19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2-02, 15:24:49发表
我们讨论的所谓道路,并不是能过山羊或采药人的小道,而是指能走军队的基本道路。这一点是否赞同?
古代不比如今,道路四通八达,尤其是在险峻的山区,古代道路是很少的。

哈哈,晓林兄,这条道路可不是采药小道。

不说更早的轩辕黄帝从嘉陵江出川入关中,更晚的 《后汉书》 卷八十八《虞诩传》载:  
“(元初二年)迁武都太守,。。。。。。先是运道艰险,舟车不通,
驴马负载,僦五致一。诩乃自将吏士,案行川谷,由沮至下辨
十里,皆烧石剪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于是水运
逼利,岁省四千余万。”

《华阳国志》所载 “萧何发蜀,汉来万船而助给军粮。。。”

都是走的嘉陵江这一段,逆流船运,栈道拉纤是不可缺少的。今之明月峡尚存萧何碑。

《宋会要辑稿》载北宋时这段峡谷尚存阁道90000余间,《舆地纪胜》载南宋此段尚有阁道18318间。

怎么就是羊肠小道呢?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16 编辑 ]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6 11:22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2-02, 15:21:44发表
所以兄的观点有些自相矛盾呀。
如果赞同中国战争史的位置,则证明此地位于刘备进攻汉中的必经之路——金牛道上,那么问题就来了:刘备要通过此路进攻,为何要派兵先断绝它?
难道是自己在面前挖个陷阱?不解!

我只认同战争史关于马鸣阁道在朝天驿北的论断,因为我认为朝天驿北是马鸣阁的南端

金牛道在朝天驿转向东行那是明清时候的事,两汉金牛道取白水线,所以朝天北的马鸣阁不可能在金牛道上。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18 编辑 ]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7 00:45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2-06, 3:22:25发表
我只认同战争史关于马鸣阁道在朝天驿北的论断,因为我认为朝天驿北是马鸣阁的南端

金牛道在朝天驿已经转向东行了,所以不可能在金牛道上。

兄要看仔细,中国战争史中,只说马明阁在朝天驿附近,而不是朝天驿北。因此还是可能在金牛道上的。
何况该书本意,就是说此地在要道上,因此刘备必须拿下才能继续向汉中推进。但是这个完全是错误的,因为与三国志的记载正好相反了。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7 01:03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2-06, 3:19:41发表
哈哈,晓林兄,这条道路可不是采药小道。

不说更早的轩辕黄帝从嘉陵江出川入关中,更晚的 《后汉书》 卷八十八《虞诩传》载:  
“(元初二年)迁武都太守,。。。。。。先是运道艰险,舟车不通,
驴马负载,僦五致一。诩乃自将吏士,案行川谷,由沮至下辨
十里,皆烧石剪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于是水运
逼利,岁省四千余万。”

《华阳国志》所载 “萧何发蜀,汉来万船而助给军粮。。。”

都是走的嘉陵江这一段,逆流船运,栈道拉纤是不可缺少的。今之明月峡尚存萧何碑。

《宋会要辑稿》载北宋时这段峡谷尚存阁道90000余间,《舆地纪胜》载南宋此段尚有阁道18318间。

怎么就是羊肠小道呢?

历山兄:
这条不正是我说的汉中经过沮通向武都、阴平的道路吗?我们应清楚一点:武都地形虽也险要,但是完全比不上蜀道那段。因此诸葛亮才会说平取陇右。

问题是请找到从略阳直接南下经过嘉陵江河谷道路的记载。
萧何发万船不假,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万船从成都能开到什么地方?比方说开到汉寿,就要转陆运。比如象诸葛亮何等聪明?为何不经过嘉陵江直达武都运送粮草?而要发明什么独轮车之类的陆上运输工具呢?道理很简单。

至于到了唐宋以后,很可能局面已经发展。这个就太远了不说了。至少目前知道的能够走这段路的都是唐宋以后的人物。而我们要证明的是公元219年的问题。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7 09:01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2-07, 1:03:10发表
历山兄:
这条不正是我说的汉中经过沮通向武都、阴平的道路吗?我们应清楚一点:武都地形虽也险要,但是完全比不上蜀道那段。因此诸葛亮才会说平取陇右。

问题是请找到从略阳直接南下经过嘉陵江河谷道路的记载。
萧何发万船不假,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万船从成都能开到什么地方?比方说开到汉寿,就要转陆运。比如象诸葛亮何等聪明?为何不经过嘉陵江直达武都运送粮草?而要发明什么独轮车之类的陆上运输工具呢?道理很简单。

至于到了唐宋以后,很可能局面已经发展。这个就太远了不说了。至少目前知道的能够走这段路的都是唐宋以后的人物。而我们要证明的是公元219年的问题。

这条道路不是南到略阳就结束了,而是一直到达昭化。

详细论述见黄盛璋的《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及王自立的《考证嘉陵道》

这一段嘉陵江水是最早的从蜀中去陇秦漕运通道,这里仅举一例,《史记 河渠书》说武帝元狩年间关于开褒斜道的事,有载“其 後 人 有 上 書 欲 通 褒 斜 道 及 漕 事 , 下 御 史大 夫 張 湯 。 湯 問 其 事 , 因 言 : 「 抵 蜀 從 故 道 ,  故道 多 阪 , 回 遠 。 今 穿 褒 斜 道 , 少 阪 , 近 四 百 里 ; 而 褒 水通 沔 , 斜 水 通 渭 , 皆 可 以 行 船 漕 。 漕 從 南 陽 上 沔入 褒 , 褒 之 絕 水 至 斜 , 閒 百 餘 里 , 以 車 轉 , 從 斜 下 下 渭。 如 此 , 漢 中 之 穀 可 致 , 山 東 從 沔 無 限 , 便 於 砥柱 之 漕 。 且 褒 斜 材 木 竹 箭 之 饒 , 擬 於 巴 蜀 。 」 天 子 以 為然 , 拜 湯 子 卬 為 漢 中 守 , 發 數 萬 人 作 褒 斜 道 五 百 餘 里 。道 果 便 近 , 而 水 湍 石 , 不 可 漕 。”

可见,漕运抵蜀,只有嘉陵故道而已,褒斜道虽然近捷,但修成后仍无法通漕运。

诸葛亮出祁山也好,出斜谷也好,都是以汉中为中转基地,汉中去秦陇,若从水路,只能先到略阳了。而且木牛虽然是陆运工具,现在也不能肯定是独轮车。而流马可能就是水运工具。至于有没有从略阳向武都、祁山漕运,我想一定是有的。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19 编辑 ]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7 16:20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2-07, 1:01:23发表
这条道路不是南到略阳就结束了,而是一直到达昭化。
详细论述见黄盛璋的《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及王自立的《考证嘉陵道》

这一段嘉陵江水是最早的从蜀中去陇秦漕运通道,这里仅举一例,《史记 河渠书》说武帝元狩年间关于开褒斜道的事,有载“其 後 人 有 上 書 欲 通 褒 斜 道 及 漕 事 , 下 御 史大 夫 張 湯 。 湯 問 其 事 , 因 言 : 「 抵 蜀 從 故 道 ,  故道 多 阪 , 回 遠 。 今 穿 褒 斜 道 , 少 阪 , 近 四 百 里 ; 而 褒 水通 沔 , 斜 水 通 渭 , 皆 可 以 行 船 漕 。 漕 從 南 陽 上 沔入 褒 , 褒 之 絕 水 至 斜 , 閒 百 餘 里 , 以 車 轉 , 從 斜 下 下 渭。 如 此 , 漢 中 之 穀 可 致 , 山 東 從 沔 無 限 , 便 於 砥柱 之 漕 。 且 褒 斜 材 木 竹 箭 之 饒 , 擬 於 巴 蜀 。 」 天 子 以 為然 , 拜 湯 子 卬 為 漢 中 守 , 發 數 萬 人 作 褒 斜 道 五 百 餘 里 。道 果 便 近 , 而 水 湍 石 , 不 可 漕 。”

可见,漕运抵蜀,只有嘉陵故道而已,褒斜道虽然近捷,但修成后仍无法通漕运。

诸葛亮出祁山也好,出斜谷也好,都是以汉中为中转基地,汉中去秦陇,若从水路,只能先到略阳了。而且木牛虽然是陆运工具,现在也不能肯定是独轮车。而流马可能就是水运工具。至于有没有从略阳向武都、祁山漕运,我想一定是有的。

黄盛璋的《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书我已经购买,明天去办公室就可以看到,先不说。

王自立的《考证嘉陵道》,我看了,谢谢提供资料。
但是,这篇文章,完全没有涉及到兄坚持认为的所谓一直通到昭化的问题,而仅仅是在略阳以北范围论述。并证明,所谓嘉陵道,只是略阳北面的一个县或者一段路。至少在水经注以前,没有人称嘉陵江。

而兄引述的《史记 河渠书》,说的还是略阳以北的运输问题,根本联系不到所谓南到昭化。

要知道,所谓有漕运,不见得就是从头到尾都有,其实古代大部分都是只有一段漕运。因为当时改造河道的能力太差。

至于三国时期是否有用昭化北的嘉陵江水运,请兄再寻找证据。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8 09:38

王自立的《考证嘉陵道》,《史记 河渠书》,都有“抵蜀”的说法,对于秦汉时期来说,蜀一定是在昭化南的,北面大巴山部分,应为“巴”

《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说的是很清楚的,从昭化往北就是两个方向,沿嘉陵江向略阳和沿金牛道向南郑。这都是公认的。而且,嘉陵江道开始利用的时间远比后者早。


略阳北汉代《陠阁颂》说:“沮县士民.或给州府.休偈往还,恒失日咎,”很明显说明沮县至略阳的道路,而沮县至阳平关后南下金牛道即可到昭化,即古葭萌。

兄所谓采药小道的说法,未免有些武断。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22 编辑 ]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9 17:26

近来看到一部地方史志《禅林仙观》,对于推断马鸣阁的命名原因,可能有点帮助。

《禅林仙观》是记录川北三百八十四座寺观记事录。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记载,就是《筹笔驿道途次舍碑》的碑文。此碑文是记录的诸葛亮、费祎修筹笔驿附近嘉陵栈道的经过,是军师庙八碑之一。

其庙毁于隋末,此碑也残缺不全。宋景祐四年复修故道栈道,复立此碑。后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因大水淹于筹笔驿下的沙坝中。

1979年江水曾冲开沙坝,露出当年军师庙残碑、石像,后又因山洪泥沙,重被湮没。

《禅林仙观》所载碑文是《军师庙录事》上的记载,有“添梁换柱,固木铺板,栈阁稳固,车鸣马喧”之句,这里碑文的记载,一定是后于“马鸣阁”的称呼,但可能道出了“马鸣阁”得命的来由,也可能是由“马鸣阁”的故称,演绎出的碑文。

筹笔驿的位置,《舆地纪盛》载“利州北百里”,正是朝天镇之北。与马鸣阁位置位置相近。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9 20:08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2-08, 1:38:01发表
王自立的《考证嘉陵道》,《史记 河渠书》,都有“抵蜀”的说法,对于秦汉时期来说,蜀一定是在昭化南的,北面大巴山部分,应为“巴”

《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说的是很清楚的,从昭化往北就是两个方向,沿嘉陵江向略阳和沿金牛道向南郑。这都是公认的。而且,嘉陵江道开始利用的时间远比后者早。

《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娶西陵之女,生青羊、昌意,青羊降江水,昌意降若水,这些地方都在秦岭、大坝山以南,而到了黄帝就活动在轩、陈,是秦岭以北了。这种由南到北的迁移,就是通过嘉陵江道的。在今燕子砭到广元的这一段峡谷内,还发现了周家坪、沙河等古文化村落遗存,正好提供了证据。说明在石器时代就已经是先民交通通道了。

兄所谓采药小道的说法,未免有些武断。

王自立的文章,我已说过,并不能证明可以走略阳直接南下到昭化。
《陈平道》那篇兄不是也看了?其中介绍宋代为了减少入蜀距离而开辟此道为驿道,而此前由略阳入蜀都要绕道走到勉县再南下的。因此,即使《史记 河渠书》,都有“抵蜀”的说法,也很有可能是绕道走到勉县再南下抵蜀。除非有证据表明不是这样走的。

《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今天我仔细看了,但是有些失望。不是对作者水平失望,而是文章对于所谓的两路入蜀,没有什么直接的证据而就下断言了,尤其是三国以前时期。至于五代以后到唐宋,自然由于经济、技术发展,就另说了。我再仔细学习此文之后,会写一篇文章论述的。哈,有些不自量力的感觉。

所谓这些人的由南向北的迁移,就一定走嘉陵江峡谷道路?这才未免武断吧?难道迁移不能翻山越岭?而远古时期,人口稀少,其迁移走羊肠小道也是很合理的。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9 20:15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2-09, 9:26:40发表
近来看到一部地方史志《禅林仙观》,对于推断马鸣阁的命名原因,可能有点帮助。

《禅林仙观》是记录川北三百八十四座寺观记事录。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记载,就是《筹笔驿道途次舍碑》的碑文。此碑文是记录的诸葛亮、费祎修筹笔驿附近嘉陵栈道的经过,是军师庙八碑之一。

其庙毁于隋末,此碑也残缺不全。宋景祐四年复修故道栈道,复立此碑。后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因大水淹于筹笔驿下的沙坝中。

1979年江水曾冲开沙坝,露出当年军师庙残碑、石像,后又因山洪泥沙,重被湮没。

《禅林仙观》所载碑文是《军师庙录事》上的记载,有“添梁换柱,固木铺板,栈阁稳固,车鸣马喧”之句,这里碑文的记载,一定是后于“马鸣阁”的称呼,但可能道出了“马鸣阁”得命的来由,也可能是由“马鸣阁”的故称,演绎出的碑文。

筹笔驿的位置,《舆地纪盛》载“利州北百里”,正是朝天镇之北。与马鸣阁位置位置相近。

这种观点,更证明所谓马鸣阁这个地名,很可能到处都有。试想:这样的运输队,一路上要通过的阁道难道不是都会是“车鸣马喧”?难道只有这一段才有这种情况?
我从一开始就不反对朝天也有马鸣阁,只是认为徐晃打胜的不会是这里。就如同箕谷仅仅在褒斜道上就有两个一样。而赵云打败仗的箕谷只能是符合当时情况的那个。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9 21:58

晓林兄我上面的帖子只是说一种可能性。但能找到这些记载,总比老拍脑袋出“火花”好一点吧。而且,兄自一开始就反对马鸣阁(特指徐晃击败陈式的那个马鸣阁)在朝天关的看法的,怎么就变了呢?

徐晃为什么不能在这里取胜?如果陈式是在这里破坏栈道,那么他肯定在这里取胜。

陈式为什么破坏这里的栈道?因为是刘备派他来的。

刘备为什么破坏这里的栈道?因为曹军可以通过这条栈道南下到金牛道,切断刘备与后方的联系,使其腹背受敌。

曹军有能力这样做吗?当然有,武都下辨的曹洪军可以,就是阳平关的守军,也可以派出一支机动部队。因为刘备打了一年,都没有占到便宜。

再说了,刘备本来是派张飞、马超攻下下辨,切断阳平关与陇上的联系的。这个作战意图没有达到,反过来考虑自己的处境,是很自然的事情。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9 22:52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2-09, 20:08:45发表
王自立的文章,我已说过,并不能证明可以走略阳直接南下到昭化。
《陈平道》那篇兄不是也看了?其中介绍宋代为了减少入蜀距离而开辟此道为驿道,而此前由略阳入蜀都要绕道走到勉县再南下的。因此,即使《史记 河渠书》,都有“抵蜀”的说法,也很有可能是绕道走到勉县再南下抵蜀。除非有证据表明不是这样走的。

《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今天我仔细看了,但是有些失望。不是对作者水平失望,而是文章对于所谓的两路入蜀,没有什么直接的证据而就下断言了,尤其是三国以前时期。至于五代以后到唐宋,自然由于经济、技术发展,就另说了。我再仔细学习此文之后,会写一篇文章论述的。哈,有些不自量力的感觉。

所谓这些人的由南向北的迁移,就一定走嘉陵江峡谷道路?这才未免武断吧?难道迁移不能翻山越岭?而远古时期,人口稀少,其迁移走羊肠小道也是很合理的。

怎么看怎么觉得是强词夺理

   《史记 河渠书》说的是“漕运抵蜀”,请兄教我,从略阳绕到沔县,如何通漕?再说了,即使是绕到沔县,兄又有什么证据么?

    《陈平道》本来说的就是从略阳到勉县的道路,与走陈仓道(注意这里的陈仓道是从沮水走,并非走嘉陵江的故道)去勉县比要近,是特别针对略阳-勉县这一段来说的。而在此作者的另一篇《考证嘉陵道》的文章中,明确写道“嘉陵道,古道路名,是连结故道、金牛道中间的一段极其重要的古道,也是诸多古蜀道中唯一可通漕船运,有栈道也有纤道的古蜀道。” 呵呵!


    在石器时代,黄帝先民再怎么说从四川南部北出到陇西,也不能傻到有近便且傍水之道不走,要绕远路翻大山吧?那样的话,恐怕我们现在都不一定叫炎黄子孙了。况且还有文化遗存作为佐证。

  
  况且,这条古道,周为“周道”,秦为“秦道”,汉为“故道”,怎么说是没有证据呢?有秦汉栈道遗存,如何就不是证据?


  反观晓林兄总说别人没道理,自己却证据都拿不出来,我看是骑虎难下、死要面子的心理作怪。

  还是那句话,总说我们的观点不对,证据也不妥。那我请你说一下,青羊、昌意到轩辕黄帝,从南而北的迁徙走的是什么路呢?你有什么证据?

  再进一步,那你认为马鸣阁到底在哪里?你有什么证据?


我个人,还是要讲证据的,再给你举一个:


    黄盛璋先生的《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一文,对研究古代川陕间的交通有指导意义。通读之后,发现此文对陈仓古道的考证,尤其是对四川广元昭化镇与陕西略阳之间的嘉陵江古道的考证,略显单薄,使人对其开通年代产生诸多怀疑。

    笔者认为,昭化与略阳之间的嘉陵古道至少在先秦时就已经得到应用。这里,结合《禹贡》、《山海经》、《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水经注》等地里著作,作一简单考证。
一、相关水道的考证
    古代山地交通多沿水而行,一则平易,二可取水。因此先从这段道路沿线的水流说起。

《禹贡 九州》载:华阳、黑水为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而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禹贡 导山》载:导嶓冢,至于荆山。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
《禹贡 导水》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山海经》载: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

    “岷”、“嶓”即岷山、嶓冢山。但这里的“沱”、“潜”却不是专名,《尔雅》说“水自江出为沱,自汉出为潜”。故《禹贡》有荆州之沱、潜,也有梁州之沱、潜。那么梁州的“沱”源于岷山而注于长江,应该就是岷江或者沱江,到底是哪以条这里不去深究,与本文主题无关紧要。另一条源于嶓冢山的漾水东(南)流入沔(汉)水,属于“潜”一类。到这里是没有问题的。那么结合今天的汉水地理,似乎漾水就是发源于陕西宁强、略阳、勉县一带的汉水主源或者支流了。今宁强大安镇西北还有一个嶓冢山,当地人还叫它汉源山。

    问题出在《禹贡 九州》对梁州后面的记载,即“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而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都是贡物;“西倾”是山,《汉书地理志》、《水经注》都认为在临洮西。“桓”为白水,《地理志》说“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者也”,《水经注》说“桓水出西倾山,更无别流,所导者惟斯水耳”,并说“自西倾至葭萌,入于西汉,既郑玄所谓潜水者也”,也就是说流入嘉陵江,这于今天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流向及所经见后面的水经注分析。但是嘉陵江无论北魏还是现在都是入江不入汉的,就不应该叫做“潜”了,为什么仍然说“即郑玄所谓潜水者也”?

    其实,《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水经注》都不取嶓冢山在今陕西宁强的说法,而是认为在今甘肃天水西南,并认为西汉水上源才是漾水。《汉书地理志》载“陇西郡西,《禹贡》嶓冢山,西汉所出,南入广汉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过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里”。《华阳国志》说“汉水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会白水,径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沔水出东狼谷,径沮县入汉”。《水经注》说“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关于氐道,《汉书地理志》载:“陇西郡,秦置…氐道”,大致辖今武山南、礼县北、岷县东、天水西的地区,主要是管辖以氐人为主的少数民族。《中国历史地图集 西汉部分 凉州》也持此说。如果按照这些说法,漾水是从今天甘肃天水西南的嶓冢山发源,流入汉江的。这与现在的地理状况完全不一致。

    所以就出现了两个嶓冢山,两条漾水的情况。可以说,在北魏以前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但到后来,地理论著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开始含混起来。《通典》说“嶓冢有二,秦州上邽县(今甘肃天水西南)嶓冢山,西汉水所出,经嘉陵曰嘉陵江,经阆中曰阆江,汉中金牛县(今宁强县大安镇西北)嶓冢山,《禹贡》‘嶓冢导漾’之嶓冢无疑”。看来到了唐代,已经不能确定《禹贡》的嶓冢山及漾水了。到底北魏当时的地理状况是怎样的呢?

    《水经注》的对水流走向及所经记载是很完备的,现节录如下。
   
    卷三十载:

    1、关于漾水,“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今勉县茶店镇)为汉水。”
    2、关于西汉水,“今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导也。…汉水又南入嘉陵道(今略阳老城),而为嘉陵水。…汉水又东南于槃头郡(《魏书  志第七 地形二下》“槃头郡,领县二,武世、苌举”;《徽 县 沿 革 考》文帝大统<535—550>末,置东益州<治武兴>,领武兴、梓潼、仇池、广长、广业、落丛、槃头七郡。…其槃头郡由旧修城郡改置,仍治今徽县大河店,领武世<治今明水坝>、长举<治今长峰寺>二县。)南与浊水合。…汉水又西南,径关城北,…汉水又径晋寿城西,而南合汉寿水。…又东南至葭萌县东北,与羌水合。…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 …”。
    3、关于浊水,“水出浊城(今甘肃成县西南)北,东流与丁令溪水会,…浊水又东径武街城南,故下辨县治也。…浊水又东径白石县南。…浊水又东南,两当水注之。…浊水南径槃头郡东,而南合凤溪水,…浊水又南注汉水(汇合点在今略阳徐家坪镇北、药木院东)”。
    4、关于两当水(即故道水),“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西南径故道城东,…与马鞍山水合。…西南流,北川水注之。故道水又西南历广香交,合广香川水。…故道水又西南,入秦冈川,尚婆水注之。…故道水又右会黄卢山水。…故道水南入东益州(《魏书  志第七 地形二下》“东益州治武兴”)之广业郡  (《魏书  志第七 地形二下》“广业郡,领县二,广业、广化” ;《徽 县 沿 革 考》“北魏延兴三年<473>…广业郡,<治下辨>,领白石、栗亭二县。栗亭县为新置,治宝井堡,即今徽县伏家镇)界,与沮水枝津合,谓之两当溪。…又西南,注于浊水(汇合点应在今略阳白水江镇西南)。”
    5、关于沮水枝津,“水上承武都沮县之沮水渎,西南流,注于两当溪。”
    6、关于白水(即桓水、羌水),“白水西北出于临洮县西南西倾山,…于吐费城南,即西晋寿之东北也,东南流,注汉水。”“西晋寿,…故遂名城为葭萌矣,刘备改曰汉寿。”

    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以大致找到以上各水对应的现在的河流流,两当水、故道水,指的是现在嘉陵江源头到略阳白水江镇的一段;浊水就是现在青泥河加上略阳白水江镇到徐家坪镇这段嘉陵江道。可见,郦道元并没有像现在分析河流的源头那样,按照水流的长短区分主、支流,他认为故道水在今白水江镇注入了浊水,浊水在今徐家坪镇注入西汉水。

    而作为连通西汉水和汉水的“沮水枝津”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根据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当时这段水流的所经——北魏的广业郡(《魏书  志第七 地形二下》“广业郡,领县二,广业、广化”)治原来的下辨,其东北是固道郡(《魏书  志第七 地形二下》“固道郡,延兴四年置”;《两当县概况》“后魏延兴四年<即公元474年>设固道郡<约在今陕西凤县境内>,于今县境内设两当<在今杨店附近>、广乡<在今城关附近>二县,并曾一度在两当县设两当郡,西魏改固道为归真郡。”)。那么广业郡的北界应在两当以南。所以,广业郡北界与故道水的结合点,就大致在今甘肃的两当县显龙站儿巷两当河入嘉陵江处到徽县嘉陵镇这一段。“漾”水在这一段出嘉陵江向南连接沮水支流;当时沮县治所是现在略阳县的茶店镇,沮水枝津是沮水的支流,而且是东北-西南流向。那么在今天看来,符合这些条件的河流,应该就是勉县的张家坝河或者肖家坝河了。

  从上面各水流向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发源于今天甘肃天水西南嶓冢山的西汉水,与今天的汉水至少在北魏当时及以前是连通的,就是说西汉水的上游一段——漾水——的确是注入汉水的。只不过它同时也是西汉水的上源罢了。秦汉时代的地理学家正是看到这些问题,才采用东西分称的办法来区别两条汉水的。

二、广元昭化镇与陕西略阳之间的嘉陵江古道的考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漾水从天水嶓冢山源头导出,在广业郡界入汉水,在槃头郡南会合浊水为西汉水。一源二流,都可以叫做“入汉”,那把漾水归入“潜”类也是理所当然了。而宁强的所谓嶓冢山,一定是后人没有仔细考证,牵强附会的结果。

   由此,《禹贡 九州》“西倾因桓而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的记载也不再前后矛盾了。正如《水经注》卷三十六所说:(沿桓水进贡道路)自西倾至葭萌入于西汉,即郑玄之所谓潜水者也。自西汉溯流而届于晋寿界,沮漾枝津,南历冈穴,迤逦而接汉,沿此入漾,《书》所谓浮潜而入沔矣。历汉川至南郑县,属于褒水。溯褒暨于衙岭之南溪水,枝灌于斜川,届于武功,而北达于渭水。此乃水陆之相关,川流之所经,复不乖《禹贡》入渭之宗,实符《尚书》乱河之义也。”

    这里的“沮漾枝津”与前面的“沮水枝津”是一样的,因为这条水道是连通沮、漾的,看作是哪一条的支流都可以。而把浊水入汉处到桓水入汉处的这一小段也一并称为“潜”,实际上是用来代指漾水罢了。这段水道其实也并不是太好走,但是限于先秦的生产力水平,直到东汉时候路况才有所改观。《后汉书 虞诩传》记载了虞诩为武都太守时在下辨东的浊水峡谷里裂石开水道的事迹,改善了沮县到武都的漕运条件,“水运通利,岁省万计”。黄盛璋先生以沮县为略阳,并认为虞诩开通了西汉水上的漕运通道,似乎不妥。

    综上所述,根据《禹贡》、《山海经》的成书年代推断,从阴平(今武都)沿白水江、嘉陵江、沮水、汉水、褒水、斜水通于关中渭河、黄河地区的通道(包含广元昭化镇与陕西略阳之间的嘉陵江古道)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开辟。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26 编辑 ]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10 22:54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2-09, 13:58:33发表
晓林兄我上面的帖子只是说一种可能性。但能找到这些记载,总比老拍脑袋出“火花”好一点吧。而且,兄自一开始就反对马鸣阁(特指徐晃击败陈式的那个马鸣阁)在朝天关的看法的,怎么就变了呢?

徐晃为什么不能在这里取胜?如果陈式是在这里破坏栈道,那么他肯定在这里取胜。

陈式为什么破坏这里的栈道?因为是刘备派他来的。

刘备为什么破坏这里的栈道?因为曹军可以通过这条栈道南下到金牛道,切断刘备与后方的联系,使其腹背受敌。

曹军有能力这样做吗?当然有,武都下辨的曹洪军可以,就是阳平关的守军,也可以派出一支机动部队。因为刘备打了一年,都没有占到便宜。

再说了,刘备本来是派张飞、马超攻下下辨,切断阳平关与陇上的联系的。这个作战意图没有达到,反过来考虑自己的处境,是很自然的事情。

兄好象还没有理解我的意思。再说一遍。
我不认为朝天附近不可能有叫马鸣阁的地方,因为马鸣阁很可能是一个很常用的地名,就如同各个城市都有什么十里铺、七里营、八里庄之类的。
而褒斜道上仅箕谷就有一南一北两个,更证明这种情况很多。
而徐晃之所以不大可能去朝天的马鸣阁战斗,其原因最关键的一点是:东汉末年还没有所谓的从朝天沿嘉陵江直通略阳(或者到今阳平关)的道路,更没有什么从白水县斜向横穿山脉、河流直通阳平的道路,有的只是唯一的金牛道。
这条道路,在读史方舆记要中记载的很明确和详尽。

只要明确了这个前提,就会清楚,刘备要率领大军去攻打汉中,怎么可能先派人把唯一的要路上的阁道给断绝了呢?

如果担心武都的敌人,只要派兵守住阴平桥头即可,这个道理很简单呀。兄不会以为东汉末年在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地方,遍地都是道路可以供部队穿插敌后吧?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11 00:00

鄙人从来不强词夺理。咱可以慢慢论述。

1、漕运抵蜀,就必然全程漕运?那么萧何也准备了万船物资,是否就能证明可以一直开到刘邦作战的前线?
兄还是没有明白嘉陵江上游的河道情况。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嘉陵江上可通航的航路也是自广元以下,难道今天的人开发河道的能力还不如2000年前?
至于说在某个河段,由于比较平缓,可能部分通航,就如同史记说的情况,但是要证明2千年前就能通漕运从下辩一直到广元,请拿证据。

2、看来兄真的没有看明白陈平道这篇文章呀。
——方骞驿在兴州 (今略阳 )陈平道上,距兴州约三十公里。陈平道是沟通故道嘉陵道与金牛道的一条天然捷径。道自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接官亭翻分水岭入导岭沟,沿导岭河经庙坝至大安驿 (唐代称金牛驿 )全长 40公里。导岭河,古称陈平水,道以水名。
所谓陈平道,就是指从略阳开始向东南走通过接官亭、庙坝直达大安的一条古道,接官亭、庙坝今天的地图都还有,请自己看看吧?

3、引用——况且,这条古道,周为“周道”,秦为“秦道”,汉为“故道”,怎么说是没有证据呢?
关键是兄到现在,都没有搞清楚所谓故道实际是怎么走的。有点遗憾。而所谓故道,绝对没有一直沿着嘉陵江走到四川的证据,而仅仅是在嘉陵道一带沿嘉陵江而行呀。

4、这话说的过了吧?兄有证据能说服我,我自然高兴地接受,在本论坛,我也不止一次承认过错误的。这个没有什么可死要面子的。因为我们都是业余爱好者。

5、青羊、昌意到轩辕黄帝,这些大多是古代传说,本来就没有证据,连黄老也这样认为的。因此最好避开这些传说。

6、引用——从西倾山发源的桓水(今白水),作为贡物通道,(在今广元)入西汉水(嘉陵江),然后逆流而行在晋寿郡北界,在广业郡沮县(今略阳)的漾水支流(今略阳东渡河),东南向通过分水岭接入沮水支流白河(其实就是现在略阳城关镇-接官亭镇-何家岩镇-硖口驿镇-茶店镇-土关铺镇-勉县一线),然后在南郑入褒水,再逆流北上,翻分水岭入斜水,入渭水,通河水(今黄河)。

最起码一点,汉代褒水还不能通漕运,因为“水湍石”,虽然开通了石门,依然没能开通漕运。因此说战国时期就能漕运,显然是禁不起推敲的。
由此,这里所谓的漕运,更可能是一段一段的。

至于汉水、西汉水问题,多年来都是扯不清楚的,兄论述的很详尽。
作者: 生如过客    时间: 2006-2-11 00:03

燕京兄好久不见了,一切安好?
兄此文给了我很大启发,甚为感谢。我也分析过汉中之战,但刘备从阳平至定军,一直没有弄清其目的所在,看完你的这篇分析,方才恍然大悟。
我有一不情之请:燕京兄能否分析下董卓为何能败在黄巾之下?
按说,董卓在讨伐鲜卑、羌的时候,表现出很出色的军事能力,而黄巾远不如鲜卑、羌勇悍,但董卓却能数败,甚是可疑。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11 00:44

感谢问候,一切都好,很就没有看到老兄了,最近在哪里?
关于董卓,不好意思,还真没怎么学习过呢。老兄不妨先写篇文章论述呀。我最近一直忙着与历山兄讨论川陕交通问题。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11 17:24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2-10, 22:54:59发表
兄好象还没有理解我的意思。再说一遍。
我不认为朝天附近不可能有叫马鸣阁的地方,因为马鸣阁很可能是一个很常用的地名,就如同各个城市都有什么十里铺、七里营、八里庄之类的。
而褒斜道上仅箕谷就有一南一北两个,更证明这种情况很多。
而徐晃之所以不大可能去朝天的马鸣阁战斗,其原因最关键的一点是:东汉末年还没有所谓的从朝天沿嘉陵江直通略阳(或者到今阳平关)的道路,更没有什么从白水县斜向横穿山脉、河流直通阳平的道路,有的只是唯一的金牛道。
这条道路,在读史方舆记要中记载的很明确和详尽。

只要明确了这个前提,就会清楚,刘备要率领大军去攻打汉中,怎么可能先派人把唯一的要路上的阁道给断绝了呢?

如果担心武都的敌人,只要派兵守住阴平桥头即可,这个道理很简单呀。兄不会以为东汉末年在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地方,遍地都是道路可以供部队穿插敌后吧?

“其原因最关键的一点是:东汉末年还没有所谓的从朝天沿嘉陵江直通略阳(或者到今阳平关)的道路,更没有什么从白水县斜向横穿山脉、河流直通阳平的道路,有的只是唯一的金牛道。”

汉代金牛道的路线你根本就没有搞清楚,金牛道是经过白水县的!

先秦时代嘉陵江道已经开辟,请看拙贴《从《禹贡》“沱潜既道”考证昭化略阳间的嘉陵古道》,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85072

《中国文物地图集》略阳南有白雀寺栈道遗址,为战国至南北朝时期遗址。加之朝天明月峡栈道,可以明证略阳至昭化间之道路,汉代已存。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7:02 编辑 ]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11 17:38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2-11, 0:00:19发表
鄙人从来不强词夺理。咱可以慢慢论述。

1、漕运抵蜀,就必然全程漕运?那么萧何也准备了万船物资,是否就能证明可以一直开到刘邦作战的前线?
兄还是没有明白嘉陵江上游的河道情况。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嘉陵江上可通航的航路也是自广元以下,难道今天的人开发河道的能力还不如2000年前?
至于说在某个河段,由于比较平缓,可能部分通航,就如同史记说的情况,但是要证明2千年前就能通漕运从下辩一直到广元,请拿证据。

2、看来兄真的没有看明白陈平道这篇文章呀。
——方骞驿在兴州 (今略阳 )陈平道上,距兴州约三十公里。陈平道是沟通故道嘉陵道与金牛道的一条天然捷径。道自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接官亭翻分水岭入导岭沟,沿导岭河经庙坝至大安驿 (唐代称金牛驿 )全长 40公里。导岭河,古称陈平水,道以水名。
所谓陈平道,就是指从略阳开始向东南走通过接官亭、庙坝直达大安的一条古道,接官亭、庙坝今天的地图都还有,请自己看看吧?

3、引用——况且,这条古道,周为“周道”,秦为“秦道”,汉为“故道”,怎么说是没有证据呢?
关键是兄到现在,都没有搞清楚所谓故道实际是怎么走的。有点遗憾。而所谓故道,绝对没有一直沿着嘉陵江走到四川的证据,而仅仅是在嘉陵道一带沿嘉陵江而行呀。

4、这话说的过了吧?兄有证据能说服我,我自然高兴地接受,在本论坛,我也不止一次承认过错误的。这个没有什么可死要面子的。因为我们都是业余爱好者。

5、青羊、昌意到轩辕黄帝,这些大多是古代传说,本来就没有证据,连黄老也这样认为的。因此最好避开这些传说。

6、引用——从西倾山发源的桓水(今白水),作为贡物通道,(在今广元)入西汉水(嘉陵江),然后逆流而行在晋寿郡北界,在广业郡沮县(今略阳)的漾水支流(今略阳东渡河),东南向通过分水岭接入沮水支流白河(其实就是现在略阳城关镇-接官亭镇-何家岩镇-硖口驿镇-茶店镇-土关铺镇-勉县一线),然后在南郑入褒水,再逆流北上,翻分水岭入斜水,入渭水,通河水(今黄河)。

最起码一点,汉代褒水还不能通漕运,因为“水湍石”,虽然开通了石门,依然没能开通漕运。因此说战国时期就能漕运,显然是禁不起推敲的。
由此,这里所谓的漕运,更可能是一段一段的。

至于汉水、西汉水问题,多年来都是扯不清楚的,兄论述的很详尽。

1、“看来兄真的没有看明白陈平道这篇文章呀。
——方骞驿在兴州 (今略阳 )陈平道上,距兴州约三十公里。陈平道是沟通故道嘉陵道与金牛道的一条天然捷径。道自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接官亭翻分水岭入导岭沟,沿导岭河经庙坝至大安驿 (唐代称金牛驿 )全长 40公里。导岭河,古称陈平水,道以水名。
所谓陈平道,就是指从略阳开始向东南走通过接官亭、庙坝直达大安的一条古道,接官亭、庙坝今天的地图都还有,请自己看看吧?”

   我很赞同这篇文章关于陈平道的所经阿,而且,在拙贴《后汉三国时期川陕甘的通道》(http://wt.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82504)也写了,还有地图。怎么说没有理解呢?

2、“关键是兄到现在,都没有搞清楚所谓故道实际是怎么走的。有点遗憾。而所谓故道,绝对没有一直沿着嘉陵江走到四川的证据,而仅仅是在嘉陵道一带沿嘉陵江而行呀。”

请看,拙贴《后汉三国时期川陕甘的通道》(http://wt.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82504)、《从《禹贡》“沱潜既道”考证昭化略阳间的嘉陵古道》(http://wt.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85072 )。对故道的所经我说的很清楚,也从来没有改变过。关于故道是不是“周道”、“秦道”,也有证据。《水经注》卷十七 渭水:“渭水又与扞水合,水出周道谷北,径武都故道县之故城西。。。其水又东北历大散关而入渭水也。”大散关附近发现的散氏盘铭文亦有周道一地。而故道县,是秦时所置,交通所经,也不必言。

3、“这话说的过了吧?兄有证据能说服我,我自然高兴地接受,在本论坛,我也不止一次承认过错误的。这个没有什么可死要面子的。因为我们都是业余爱好者。”

我的每一句话都有证据,却不像兄,从来只有推论,没有证据。

4、“青羊、昌意到轩辕黄帝,这些大多是古代传说,本来就没有证据,连黄老也这样认为的。因此最好避开这些传说”

那兄看来不是炎黄子孙了,这些都不承认。要不就是鲁迅说的隔断历史的“孱头和混蛋”思想作怪。

5、“引用——从西倾山发源的桓水(今白水),作为贡物通道,(在今广元)入西汉水(嘉陵江),然后逆流而行在晋寿郡北界,在广业郡沮县(今略阳)的漾水支流(今略阳东渡河),东南向通过分水岭接入沮水支流白河(其实就是现在略阳城关镇-接官亭镇-何家岩镇-硖口驿镇-茶店镇-土关铺镇-勉县一线),然后在南郑入褒水,再逆流北上,翻分水岭入斜水,入渭水,通河水(今黄河)。

最起码一点,汉代褒水还不能通漕运,因为“水湍石”,虽然开通了石门,依然没能开通漕运。因此说战国时期就能漕运,显然是禁不起推敲的。”

虽不能确定通槽,但是作为通道是没有疑问的。还请看《从《禹贡》“沱潜既道”考证昭化略阳间的嘉陵古道》(http://wt.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85072 )。

刘备要破坏马鸣阁的是栈道,既然先秦时候已经是通道,到刘备时期有了栈道也不奇怪。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13 11:13

历山兄:
因为有一个前提,你建立错误——那就是早就有所谓从略阳直通昭化的道路。而实际上目前并不能证明有此道路。

1、——我很赞同这篇文章关于陈平道的所经阿,而且,在拙贴《后汉三国时期川陕甘的通道》(http://wt.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82504)也写了,还有地图。怎么说没有理解呢?

此图最大的问题是关于故道的线路,主要是南面一段。兄误以为此道在到达略阳后,要继续沿嘉陵江南下,直到今阳平关再折返东北行到勉县。其实不然。
故道实际上应在到达略阳后就直接向东南行,沿河谷直达勉县,并不要绕道今阳平关的。
那篇陈平道文章也是此意:——入蜀较走沮水经西县 (今陕西勉县 )可节省三驿四铺近 150余里。陈平道上仅有一驿即方骞驿,宋设急递铺三,即麻柳铺、肖公铺、黄土铺。走沮水道入川则要经大桃 (唐 )驿、硖口驿、西县驿、青羊驿四驿和茅坝铺、煎茶铺、沮水铺、土关铺、沮口铺 (为沮水会汉江处 )、新铺、金堆铺等七铺。
这些地名,很多现代地图上还有:比如硖口驿、西县驿、青羊驿、土关铺、新铺等。这说明实际上在开陈平道为驿道之前,由略阳入蜀是要先到勉县,再向西南行的,所谓才为此开通陈平道,以节省150里的路程。
如果按照兄所画路线,则根本没有开通陈平道的必要,因为从略阳如果有道路直达今阳平关,就已经比陈平道入蜀还要近,还要便捷。试想,此等情况下,翻山越岭新开陈平道不是多此一举吗?

2、——请看,拙贴《后汉三国时期川陕甘的通道》(http://wt.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82504)、《从《禹贡》“沱潜既道”考证昭化略阳间的嘉陵古道》(http://wt.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85072 )。对故道的所经我说的很清楚,也从来没有改变过。关于故道是不是“周道”、“秦道”,也有证据。

可惜,问题的关键不在北段,而在南段,北段路线,咱们看法一致,但是到略阳之后,我认为向东南走直达勉县,兄则认为还要先沿嘉陵江南行到今阳平关,再折返东北行。

3、——我的每一句话都有证据,却不像兄,从来只有推论,没有证据。
有点牛呀!好象兄说的都有证据?而我完全是在胡扯?
——请解释一下为何要开通陈平道?难道为了绕远进入蜀地?
——请告诉我所谓有从略阳沿嘉陵江直接入蜀的大路的证据?哪支大军走过,咱可不要拿什么羊肠小路来说事。

4、——那兄看来不是炎黄子孙了,这些都不承认。要不就是鲁迅说的隔断历史的“孱头和混蛋”思想作怪。
哈哈,想搞文革那套扣大帽子?首先这些传说拿来进行严肃的科学论证不合适,其次,这也不能证明有大路,最多羊肠小路而已。

5、或许有远古时期的羊肠小路,这个我也不敢否认,但是没有证据表明是可以走大军的大路。至少现在有一点,咱们达成共识:那就是那段记载,不是说的全线漕运,而只是说有人走这条线。
但是另一个问题出现:兄认为的所谓从白水斜出直达今阳平关的依据何在?兄不是说都有证据的吗?
如果没有这条斜路,试问刘备为何要自己断绝出嘉陵江的唯一道路?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13 12:57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2-13, 11:13:37发表
历山兄:
因为有一个前提,你建立错误——那就是早就有所谓从略阳直通昭化的道路。而实际上目前并不能证明有此道路。

1、——我很赞同这篇文章关于陈平道的所经阿,而且,在拙贴《后汉三国时期川陕甘的通道》(http://wt.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82504)也写了,还有地图。怎么说没有理解呢?

此图最大的问题是关于故道的线路,主要是南面一段。兄误以为此道在到达略阳后,要继续沿嘉陵江南下,直到今阳平关再折返东北行到勉县。其实不然。
故道实际上应在到达略阳后就直接向东南行,沿河谷直达勉县,并不要绕道今阳平关的。
那篇陈平道文章也是此意:——入蜀较走沮水经西县 (今陕西勉县 )可节省三驿四铺近 150余里。陈平道上仅有一驿即方骞驿,宋设急递铺三,即麻柳铺、肖公铺、黄土铺。走沮水道入川则要经大桃 (唐 )驿、硖口驿、西县驿、青羊驿四驿和茅坝铺、煎茶铺、沮水铺、土关铺、沮口铺 (为沮水会汉江处 )、新铺、金堆铺等七铺。
这些地名,很多现代地图上还有:比如硖口驿、西县驿、青羊驿、土关铺、新铺等。这说明实际上在开陈平道为驿道之前,由略阳入蜀是要先到勉县,再向西南行的,所谓才为此开通陈平道,以节省150里的路程。
如果按照兄所画路线,则根本没有开通陈平道的必要,因为从略阳如果有道路直达今阳平关,就已经比陈平道入蜀还要近,还要便捷。试想,此等情况下,翻山越岭新开陈平道不是多此一举吗?

2、——请看,拙贴《后汉三国时期川陕甘的通道》(http://wt.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82504)、《从《禹贡》“沱潜既道”考证昭化略阳间的嘉陵古道》(http://wt.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85072 )。对故道的所经我说的很清楚,也从来没有改变过。关于故道是不是“周道”、“秦道”,也有证据。

可惜,问题的关键不在北段,而在南段,北段路线,咱们看法一致,但是到略阳之后,我认为向东南走直达勉县,兄则认为还要先沿嘉陵江南行到今阳平关,再折返东北行。

3、——我的每一句话都有证据,却不像兄,从来只有推论,没有证据。
有点牛呀!好象兄说的都有证据?而我完全是在胡扯?
——请解释一下为何要开通陈平道?难道为了绕远进入蜀地?
——请告诉我所谓有从略阳沿嘉陵江直接入蜀的大路的证据?哪支大军走过,咱可不要拿什么羊肠小路来说事。

4、——那兄看来不是炎黄子孙了,这些都不承认。要不就是鲁迅说的隔断历史的“孱头和混蛋”思想作怪。
哈哈,想搞文革那套扣大帽子?首先这些传说拿来进行严肃的科学论证不合适,其次,这也不能证明有大路,最多羊肠小路而已。

5、或许有远古时期的羊肠小路,这个我也不敢否认,但是没有证据表明是可以走大军的大路。至少现在有一点,咱们达成共识:那就是那段记载,不是说的全线漕运,而只是说有人走这条线。
但是另一个问题出现:兄认为的所谓从白水斜出直达今阳平关的依据何在?兄不是说都有证据的吗?
如果没有这条斜路,试问刘备为何要自己断绝出嘉陵江的唯一道路?

1.我建立的是正确观点,你怎么证明我错了?我可以引北魏前的所有地理著作来证明,你呢?

2.陈平道一文说的是从略阳到大安,然后接上金牛道,当然比走沿沮水经过沮县、勉县的陈仓道南段要近了。。。。王自立比较的是陈平道与陈仓道南段,与故道南段没有关系。

3.陈仓道从凤县、故道向东南经沮水到勉县;陈平道是从故道先南到略阳,再从略阳向东南到大安。请兄看清楚。

4.哦,远古时期的道路后来都不用了?都成了羊肠小道?兄真是高论。那你给我找这条道路变成羊肠小道的证据吧。

现在的宝成铁路还要通过这一段呢,这就叫羊肠小路阿?兄给我说说这其中的道理吧,最好找点证据。

先前不承认汉以前有这条道路,现在别人考证出来了,而且是最早记载的川陕通道。你又说是羊肠小道,先秦有,后来就没有了。难道历史是你说出来的么?

5.从白水县取道关城然后到阳平关的道路,可以看看黄盛璋的《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有所述及。现在这条道路的讨论已经不是关键了吧?不用转移话题。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13 13:51

1、所有的地理著作?问题是可有人率军走过?没有吧?那就是兄的理解问题了。

2、兄又理解错啦。
陈平道一文的意思,是说:以前从略阳入蜀,要先绕道西县,再走金牛道入蜀。而开通陈平道之后,可以从略阳直接南下而无须再绕道西县,因此路途近了150里。明白吗?
而按照兄所言,从略阳南下入蜀就有沿嘉陵江的直接路线,那么再开辟陈平道,不是反而绕远吗?完全不通的。
很遗憾,这个文章我看不到。但是我只看到:曹操由关中进攻阳平,走的是陈仓道,而所谓的故道线路,兄可有证据?
我先给两个:
——五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汉书高帝纪)
——从至汉中,迁为将军。从还定三秦,攻下辨、故道、雍、(空一字)。(汉书曹参传)
由此可见,所谓故道,还是要经过下辩的。

3、请先证明清楚所谓故道再说。请注意是三国以前,不要拿宋、清朝的来论。

4、我只知道一点基本常识,走大军才能为大路。因为没有大队走,自然这里不太可能有大路。如果兄要证明全国到处都是大路,反而让我给出全国没有大路的证据,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建宝成铁路嘉陵江段全靠水运,也是那考证嘉陵道自己说的。至于那里有大路,请给证据。
难道不敢让我说?还是怕我说?先秦是什么交通状态?不是说有人走过的地方,就有大路。要考证出有大路,还要下工夫的。

5、黄老的文章中,从没有你所言的这条斜路,有请指出。我只看到:
——但发展的结果,南端一定要通广元缺口,(历史地理论集 224页第八行)
而且,不论黄老文章,谭图还是方舆记要,都认为白水关在今朝天一带,而不是兄坚持的白水县城。
作者: 卧云飞    时间: 2006-2-13 13:56

诸位兄台的知识让在下仰慕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13 14:05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2-13, 13:51:15发表
1、所有的地理著作?问题是可有人率军走过?没有吧?那就是兄的理解问题了。

2、兄又理解错啦。
陈平道一文的意思,是说:以前从略阳入蜀,要先绕道西县,再走金牛道入蜀。而开通陈平道之后,可以从略阳直接南下而无须再绕道西县,因此路途近了150里。明白吗?
而按照兄所言,从略阳南下入蜀就有沿嘉陵江的直接路线,那么再开辟陈平道,不是反而绕远吗?完全不通的。
很遗憾,这个文章我看不到。但是我只看到:曹操由关中进攻阳平,走的是陈仓道,而所谓的故道线路,兄可有证据?
我先给两个:
——五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汉书高帝纪)
——从至汉中,迁为将军。从还定三秦,攻下辨、故道、雍、(空一字)。(汉书曹参传)
由此可见,所谓故道,还是要经过下辩的。

3、请先证明清楚所谓故道再说。请注意是三国以前,不要拿宋、清朝的来论。

4、我只知道一点基本常识,走大军才能为大路。因为没有大队走,自然这里不太可能有大路。如果兄要证明全国到处都是大路,反而让我给出全国没有大路的证据,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建宝成铁路嘉陵江段全靠水运,也是那考证嘉陵道自己说的。至于那里有大路,请给证据。
难道不敢让我说?还是怕我说?先秦是什么交通状态?不是说有人走过的地方,就有大路。要考证出有大路,还要下工夫的。

5、黄老的文章中,从没有你所言的这条斜路,有请指出。我只看到:
——但发展的结果,南端一定要通广元缺口,(历史地理论集 224页第八行)
而且,不论黄老文章,谭图还是方舆记要,都认为白水关在今朝天一带,而不是兄坚持的白水县城。

陈平道一文说的是从略阳到大安,然后接上金牛道,当然比走沿沮水经过沮县、勉县的陈仓道南段要近了。。。。王自立比较的是陈平道与陈仓道南段,因为陈平道与陈仓道南段都接金牛道如蜀,所以才作比较。嘉陵道是跟金牛道并行的,所以他这里没作比较。

下辨在故道北段的支线祁山道上。

兄所举的例子还是北段的。故道以北,陈仓道、故道是重合的。

故道从故道县(注意不是《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位置,而是在今两当、凤县之间)向南的路线就是我所画的路线,可以参考《中国历史概论》及严如煜《汉南续修郡志》。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13 14:16

好象兄真的不理解陈平道一文的含义?不解。按照兄的水平,是完全没有这个问题的。再引用:
——陈平道是沟通故道嘉陵道与金牛道的一条天然捷径。道自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接官亭翻分水岭入导岭沟,沿导岭河经庙坝至大安驿 (唐代称金牛驿 )全长 40公里。——说明陈平道是从略阳到大安,中间经过庙坝。
——入蜀较走沮水经西县 (今陕西勉县 )可节省三驿四铺近 150余里。——注意前面的入蜀两个字,自然是指由起点略阳入蜀比较走沮水经西县可节省150余里。
兄一上来就画地图,但是怎么现在反而在地图上迷惑了呢?

不要总说我没有证据,都是推论。
我给出的这两个历史记载,证明三国以前,从汉中走故道去关中,要先到古阳平关,再到武都(下辩),再到河池,再经故道抵达陈仓,因此,如果此路有两个名字,那么此时则都是指的一条路线。
兄还没有回答我严如煜等认为的故道线路是指什么时期的?请教了。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13 14:20

王自立比较的是陈平道与陈仓道南段,因为陈平道与陈仓道南段都接金牛道如蜀,所以才作比较。嘉陵道这一段是跟金牛道并行的,所以他这里没作比较。

他不做比较,并不是说故道这一段没有。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13 14:46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2-13, 14:16:34发表
好象兄真的不理解陈平道一文的含义?不解。按照兄的水平,是完全没有这个问题的。再引用:
——陈平道是沟通故道嘉陵道与金牛道的一条天然捷径。道自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接官亭翻分水岭入导岭沟,沿导岭河经庙坝至大安驿 (唐代称金牛驿 )全长 40公里。——说明陈平道是从略阳到大安,中间经过庙坝。
——入蜀较走沮水经西县 (今陕西勉县 )可节省三驿四铺近 150余里。——注意前面的入蜀两个字,自然是指由起点略阳入蜀比较走沮水经西县可节省150余里。
兄一上来就画地图,但是怎么现在反而在地图上迷惑了呢?

不要总说我没有证据,都是推论。
我给出的这两个历史记载,证明三国以前,从汉中走故道去关中,要先到古阳平关,再到武都(下辩),再到河池,再经故道抵达陈仓,因此,如果此路有两个名字,那么此时则都是指的一条路线。
兄还没有回答我严如煜等认为的故道线路是指什么时期的?请教了。

“我给出的这两个历史记载,证明三国以前,从汉中走故道去关中,要先到古阳平关,再到武都(下辩),再到河池,再经故道抵达陈仓,因此,如果此路有两个名字,那么此时则都是指的一条路线。
兄还没有回答我严如煜等认为的故道线路是指什么时期的?请教了。”


正因为先要到古阳平关,再到下辨,所以比陈平道远。还是跟故道南段没有关系。

严如煜说的是汉时。而通过《禹贡》已经证明了,先秦时候就有。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13 15:06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2-13, 6:20:50发表
王自立比较的是陈平道与陈仓道南段,因为陈平道与陈仓道南段都接金牛道如蜀,所以才作比较。嘉陵道这一段是跟金牛道并行的,所以他这里没作比较。

他不做比较,并不是说故道这一段没有。

道理在于:如果有略阳直通南面的道路,这条陈平道就毫无意义了。
陈平道的意义在于:从略阳入蜀要先绕道西县,为了缩短入蜀路程,才开辟陈平道。
而如果确有所谓的嘉陵江南下直道,那么从略阳入蜀,完全可以直接从略阳南下,即不用绕道西县,也无须新开辟陈平道了。

要证明有此路,就要有的证明,不是所有的河谷都有道路的。请看看等高线地形图。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13 15:13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2-13, 6:46:39发表

正因为先要到古阳平关,再到下辨,所以比陈平道远。还是跟故道南段没有关系。

严如煜说的是汉时。而通过《禹贡》已经证明了,先秦时候就有。

由此证明三国时期的故道,并不是兄所画的线路,而是更加绕远的,也就是说从陈仓南下到了凤县后,并不是直接沿嘉陵江南下,而是继续沿西南方向到徽县、成县再折向南,再折向东南到略阳的。
证据就是:刘邦和曹操都要经过武都下辩一带。

只是不知严老的观点是否有证据支持呢?要大军经过的。不会是如同黄老文章一样,没有证据就先断言有此大路通行吧?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13 15:22

老兄,远的是陈仓道,不是故道,好不好。我说的你都不能看明白呢?我再说一遍,因为陈平道跟陈仓道南段首尾一样,只是中间路段不一,所以这两条路才拿来对比。

如果提到故道南段,就不是陈平道跟它对比了,而是金牛道来跟他对比。所以专门写“陈平道”的王自立没有提及。

我已经证明,嘉陵道先秦时期就是进贡通道。你说还有别的,为什么最早的《禹贡》没有?

你说后来嘉陵道就没有了,有什么证据?就因为王自立单论《陈平道》的一篇文章没有提到,就说这条道路没有了?然后把《中国历史地理概况》以及《汉南续修郡志》乃至《禹贡》都否定了。这真是无稽之谈!

你既然那么崇拜王自立,怎么不看看他的其他文章,比如《考证嘉陵道》来看看?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13 15:38

先扣帽子是自己没有底气的表现呀!!
我说的正是西欧功能画的陈仓道,两个证据表明,都要经过的地方,你的地图根本没有经过。承认吗?
而你所画的陈仓道和故道,至少在三国时期没有人走,不存在。除非刘邦、曹操是傻子,非要绕远到武都下辩溜达一圈。

我的观点:远古时期:从蜀到内地的小路可能不少,因为各个部落可能都有自己的上贡小路。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路开通,这大路当然是挑选了其中一条比较好走的路线,也就是后来的金牛道进行开通。
而其他山间小路就不再有人走而渐渐荒废了。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13 15:39

我谁也不崇拜!!谁说的在理,就相信谁的。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13 15:46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2-13, 15:38:37发表
先扣帽子是自己没有底气的表现呀!!
我说的正是西欧功能画的陈仓道,两个证据表明,都要经过的地方,你的地图根本没有经过。承认吗?
而你所画的陈仓道和故道,至少在三国时期没有人走,不存在。除非刘邦、曹操是傻子,非要绕远到武都下辩溜达一圈。

我的观点:远古时期:从蜀到内地的小路可能不少,因为各个部落可能都有自己的上贡小路。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路开通,这大路当然是挑选了其中一条比较好走的路线,也就是后来的金牛道进行开通。
而其他山间小路就不再有人走而渐渐荒废了。

我画的当然有,祁山道就是。。。。

很多人把这条道路叫做故道西线,或者故道支线。我只是给它的另一个名字而以。

你把从故道到武都的祁山道一段看作故道的,也没有任何问题。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13 15:59

问题就在这里,如果祁山道是故道,那么兄的地图,走此路就要到阴平道去了,而并没有道路能回到汉中勉县来。不错吧?
因此,这种解释是不能成立的。
由于我们这里多讨论三国问题,而兄的地图实际上的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道路都有(先不说正确与否),很容易给一些人误解。
兄若能做一幅三国时期川陕道路图就好了。期待中。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13 16:10

先从故道,后到武都

你举的例子,没有说“武都在故道上”

武都也确实不在故道上

最多是,武都郡的辖地有故道一段,从故道行军,于故道拦截而已。

如果是攻取武都必然要向西走。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13 16:18

所以我要问,是否刘邦、曹操都是傻子?
刘邦在偷袭关中的紧急时刻,还有闲心绕道去下辩溜达一圈?根本解释不通!其必然是用最快的速度,走最近的路线(当然烧绝栈道的不能走)去进攻关中。而绝不可能没事绕道下辩去。因此,唯一的解释就是当时故道经过下辩,必走。
曹操也是同样道理,如果故道不经过武都,曹操完全没有理由在去攻打汉中的战役中,节外生枝绕道跑去武都攻打据险而守的少数民族。正因为他的大军必须要通过这里,才不惜一切地打下来。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13 16:34

呵呵,你说他那么走他就那么走吧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13 17:24

要是画一张地理路线图,结果上面的路线很多都是错误的,哈,要是曹操按照此图行军,大概一辈子也到达不了阳平了。哈哈。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2-13 18:11

你丫能画个比我的更好的来看看好了。我的考证虽不算什么。但你那些所谓什么什么“真相”的东西,一捅就破,若比较起来,就是瞎扯而已。

早知道,才不跟你浪费时间。一边去看你的的《三国志》去吧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11-29 09:24 编辑 ]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6-2-13 18:31

哈,没有理了,说不下去了,就这付嘴脸?真叫一个悲哀呀!
作者: 冷风青古道    时间: 2009-11-28 20:34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3-10-24 15:50 发表
218年春,张飞部到达下辩,与曹洪军相持。张飞分兵,扬言要出击曹洪军的后路,被曹等人识破,结果前军吴兰等部被曹洪军集中兵力击破,雷铜、任夔战死,吴兰逃到少数民族部落后被杀。张飞看到损失较大,有利地形已经被曹军占领,估计无法再发动进攻,就撤出了武都地区。张飞军总共约2万人,此次作战估计损失5千以上,大将3员。

历山学士在92楼的帖子里可以看出,楼主笔误,应该是曹休。
作者: 暴民    时间: 2009-11-30 22:11

有关广石的位置对整个讨论是很关键但好像没有怎样去谈过,广石按理不是如晓林兄或学士所想的在阳平关西北,按理称为在沔县西,应在沔县附近,合理的位置当是夏侯渊在定军山阵地的东围。
作者: 劣弧    时间: 2009-12-1 09:15

这坟挖的,既然挖了,就说几句,看了燕京的一系列关于兵力的研究,只能证明一个东西:就是曹操的军事能力是很低下的。刘备仅仅那么点地盘,每次拿出出征兵力都大于曹操的应战兵力。军事能力不仅仅是体现在现场的指挥,而是整个兵源的调动,国家资源分配。而古代战争人是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中这么重要的战场,曹操为守方,又是强盛的一方,居然调动的兵力没有刘备多,这个刘备的军事能力可见一斑了。对了燕京兄不还说了襄樊战场关羽的兵力也多于曹军,看样子无论是刘备的主力还是偏军那都是强盛的,以致于占有中华大半之地的曹操的动员能力都逊色很多。
作者: 心怀蜀汉    时间: 2009-12-1 10:15

燕京跟人中鬼是一样的,都是把魏军的兵力打包压缩,把大耳的兵力无限扩大,从而得出蜀的将领很垃圾,曹魏将领比较猛的结论。

所以说他们是蜀黑,这是显而易见的,你几时见过他们贬低孙家?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9-12-1 14:58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11-30 22:11 发表
有关广石的位置对整个讨论是很关键但好像没有怎样去谈过,广石按理不是如晓林兄或学士所想的在阳平关西北,按理称为在沔县西,应在沔县附近,合理的位置当是夏侯渊在定军山阵地的东围。

在 马鸣阁初探 的回帖里已经说了,我认为张郃守广石很可能是刘备移营定军山以后的事,则广石在阳平关东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作者: 逍遥飞将    时间: 2009-12-1 15:52

随便开口估计谁谁有多少人马,谁谁有多少人马。实在没有依据就不要估计了嘛!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09-12-1 16:00

好一个“一生唯一”,看来易中天所言刘备“只怕曹操一个,曹操的武将不怕”并不虚矣!
作者: naniwa    时间: 2009-12-1 18:22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3-10-24 15:50 发表
第一阶段:曹操到达汉中前(217年冬到219年1月)。
参战将领有:
    夏侯渊、张郃、徐晃、曹洪、曹真、赵咨、郭淮、
    兵力不详,估计2.5~3万人。
第二阶段:曹操到达汉中(219年2月)后到战役结束。
    曹操以及中央机动兵团,人数不详,估计2~3万人。参战总兵力5~6万左右

第二阶段曹操亲帅大军来汉中寻找刘备决战,曹操的“大军”被燕大侠打包的只有  2----3万人,这也忒夸张了吧,在燕大的笔下,蜀军兵力永远多于魏军
作者: 万人刀    时间: 2009-12-2 22:59

楼上不懂了吧,这是燕京流统计兵力一惯算法,不过燕京大大能把“宣王病之”理解的那么高难度,这些边边角角也没啥奇怪的。

[ 本帖最后由 万人刀 于 2009-12-2 23:04 编辑 ]
作者: 天|°很灰    时间: 2009-12-3 06:27

又是“宣王病之”
作者: 逍遥飞将    时间: 2009-12-3 15:00

各位讨论好象没有注意到,东汉至今各中地名和实际位置有所变化,所以有许多分歧。在此将史念海先生在《河山集》系列著作中有关记载摘录出来,给各位参看。本人不是迷信权威,而是史教授当年受皮定均将军委托,专门就军事地理做研究考证,而且力所能及地实地考察,并向皮将军汇报。所以可信度比那些自以为懂军事、却又拍脑袋想话题然后按图索骥找史料的人要高。
      史教授在《河山集》6集496页的注里对阳平关位置有考证: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238《汉中府》:“阳平关在宁羌州西北一百里。关城东西径二里,南倚鸡公山,北傍嘉陵江......按:古阳平关即白马城,在沔县界。今关乃古阳安关地,三国汉景耀六年,姜维闻钟会治兵关中,表请遣张翼、廖化等督军分护阳安关口。后魏谓之关城......《水经注》,西汉水南流径关城北。《元和志》,关城俗名张鲁城,在金牛县西38里,皆即此。近代改置阳平关,仍汉旧名。《明统志》以为即古阳平关,误。”清宁羌州今为宁强县,唐金牛县在今宁强县东北。
(关于其他几条道路的记载以后再发,因为要先去上班了。版主不要以为我灌水)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9-12-4 09:49



QUOTE:
原帖由 逍遥飞将 于 2009-12-3 15:00 发表
各位讨论好象没有注意到,东汉至今各中地名和实际位置有所变化,所以有许多分歧。在此将史念海先生在《河山集》系列著作中有关记载摘录出来,给各位参看。本人不是迷信权威,而是史教授当年受皮定均将军委托,专门就军事地理做研究考证,而且力所能及地实地考察,并向皮将军汇报。所以可信度比那些自以为懂军事、却又拍脑袋想话题然后按图索骥找史料的人要高。
      史教授在《河山集》6集496页的注里对阳平关位置有考证: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238《汉中府》:“阳平关在宁羌州西北一百里。关城东西径二里,南倚鸡公山,北傍嘉陵江......按:古阳平关即白马城,在沔县界。今关乃古阳安关地,三国汉景耀六年,姜维闻钟会治兵关中,表请遣张翼、廖化等督军分护阳安关口。后魏谓之关城......《水经注》,西汉水南流径关城北。《元和志》,关城俗名张鲁城,在金牛县西38里,皆即此。近代改置阳平关,仍汉旧名。《明统志》以为即古阳平关,误。”清宁羌州今为宁强县,唐金牛县在今宁强县东北。
(关于其他几条道路的记载以后再发,因为要先去上班了。版主不要以为我灌水)...

史念海教授的看法基本正确。古阳平关在勉县西武侯镇,据《水经 沔水注》确定。今陕西宁强西北之阳平关镇为古之关城,据《水经 漾水注》确定。但三国时期关城即阳安关口,由晋武帝诏确定。史教授认为后魏才有关城之名不确。详参拙文《再论三国时期的关城、阳安关口与阳平关的地理位置》(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 ... A%C9%BD%D1%A7%CA%BF

我们在讨论中对关城(阳安关口)与古阳平关分的很清楚,没有搞混。附送地图两张便于搞清两者关系。

图一 姜维退军路线图



文字说明 :
(1)        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
(2)        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
(3)        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
(4)        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
(5)        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图二 陇蜀道路图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4 09:55 编辑 ]
作者: 逍遥飞将    时间: 2009-12-4 22:40

“史教授认为后魏才有关城之名不确。”——那是《大清一统志》里的注这样说的。不是史教授。
    史教授关于汉中在《河山集》四集中有专门一篇长文论述。其中提到几条道路的变迁。下面是我引用他的文章,注是原文中有的。我尽量引用多的文字,以免被误会为断章取义,如所引不在同一段内,我会另起一段:
      陈仓道由秦岭北坡的清姜河(古称扞水)而上,再由南坡的嘉陵江(古称古道水)南下。
      子午道则是越过秦岭后,由宁陕县内甸阳坝循池水南行,池水于石泉县东南马池街的老街注入汉水。老街于南北朝曾设过直城县,先后隶属于东梁州和直州。
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和武关道都曾有过较为重要的改动,而且这些改动都在秦岭的南坡。陈仓道与褒斜道之间的连云栈,是截取褒斜道内褒城至武休关间一段,再由武休关北,转向西北行经留坝至凤县凤州镇与陈仓道相衔接的路程。(注:《舆地纪胜》一八三《兴元府7》:“斜谷路,在府西北,入斜谷路至凤州界150里,有栈阁2989间,板阁2893间。”《读史方舆纪要》五六《汉中府》引《汉中志》:“褒斜谷中,宋时有栈阁二千九百八十九间,元时有板阁二千八百九十二间。历代制作,增损不定。前朝因故址修造,约为栈阁二千二百七十五间,统名之曰连云栈。”这里所说的褒斜谷中,只是褒斜道的最南段的褒河谷中。顾氏又引《舆程记》:“陕西栈道长四百二十里。自凤县北草凉楼驿,为入栈道之始。……自(褒城)县而东五十里为汉中府,自县而南五十里为黄沙驿。至此路始平,又为出栈道之始矣。”连云栈自应包括凤县北草凉楼驿这一段。这一段虽有宋时的栈阁,然其始用当不是肇自宋时。《资治通鉴》288《后汉纪》:“乾佑元年。十月。蜀主遣山南西道节度使安思谦将兵救凤翔,……己亥,思谦进屯谓水,汉益兵五千戍宝鸡。思谦畏之,谓众曰:“粮少敌强,宜更为后图。”辛丑,退屯凤州,寻归兴元,……十二月,(凤翔)王景崇累表告急于蜀,蜀主命安思谦再出兵救之。壬午,思谦自兴元引兵屯凤州,……戊子,思谦进屯散关。”按:思谦引兵北上,自是出于连云栈一途。当然,这条道路的开通,还应在此之前。《新唐书》五《玄宗纪》,记玄宗入蜀,由陈仓,经河池驿,至普安郡。陈仓即今宝鸡市,正当陈仓道口。河池郡为凤州,普安郡为剑州。未提及汉中郡,当系出于兴州一途,与连云栈无涉。《资治通鉴》256《唐纪七十二》记光启二年僖宗南行事,说:“田令孜奉上发宝鸡,留禁军守石鼻为后拒。置感义军于兴、凤二州,以杨晟为节度使,守散关。……山南西道监军冯翊严遵美迎上于西县,丙申,车驾至兴元。”则所行的是出于兴州。当时是事出仓促,途中多厄,以早到兴元为安全之道,乃不由凤州东南行,取褒河谷一道,而反西南行,绕道于兴州、西县,可知其时如国已有连云栈,亦非通行的大道。虽非通行大道,然兵家奇着并不是不可行军的。元魏时,元英由斜谷退至下辨,所行的即这条道路。其详俱见后文。)由于这条新路的增修,不仅改变了褒斜道的作用,也改变了陈仓道的作用。南北之间的往来,就可由褒斜道入陈仓道,而褒斜道的北段和陈仓道的南段,作用就逐渐减少,成为较狭小的地区间的道路。这条通道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有过军事行动,唐宋时期不断有过修理,到元代成为南北往来的要道,明清两代沿而不改。现在由宝鸡到汉中的公路也是循着这条通道兴行的。子午岭的改道则在南北朝后期,当时由今宁陕县甸阳坝西南行,循堰坪河而下。堰坪河和蒲河等水会合为子午河。子午河畔有子午镇。当子午道改道后 所经过的地方。河水和居民点都是用子午二字来命名的。至于武关道的改道则在唐代中叶。当时所修的新道是爱现在丹凤县离开丹水河谷而转向东南方向的。
……(一段介绍除武关道外的五条道路大致平行,略)
     陈仓道和武关道分居于越过秦岭的六条通道的东西两面。因而这两条通道和邻近地区的一些道路有了联系,扩大了它们所涉及的范围。这样联系的道路在陈仓道方面有六条。第一,由凤县附近循红崖河北行,经天水东南利桥营至渭水岸秒年 的三岔,过渭水为宝鸡西陲的凤阁岭,再北可至陇县西南的关山。而关山则为安夷关的所在地,这样就可以与陇关道相衔接了。第二,是由徽县通往天水的道路。在那里也可和陇关道相衔接。天水为陇山以西的重要城池,古代的秦州就设在那里。现在由天水至徽县的公路,大体与旧日的通道相仿佛。第三,又徽县经过成县,再由成县可至西和县。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地祁山就在西和县东北。而东晋南北朝的仇池国又在西和县西南。第四,由徽县经成县也可以通到武都。第五,今成县城南有青泥河,东南流至略阳西北入嘉陵江,清泥河古时为浊水。略阳、成县之间,亦可循这条河道往来。第六,由略阳经白马关(今甘肃康县东)可至武都。据说,陈仓道经过勉县,是由勉县西北的略阳来的,再东达于汉中。今勉县正北传说有陈仓道故地,经茅坝(在勉县北与凤县交界处)、铁炉川等处。至柴关岭(在今留坝县西北接凤县界)西北与连云栈相衔接,而距衔接处不远则有地名陈仓沟。陈仓沟附近有陈仓山,其西北的留风关,亦名废丘关。陈仓山在宝鸡,废丘在今兴平,与这一带无关。所谓勉县正北的陈仓道当是以讹传讹了。虽然如此,经过铁炉川、茅坝的通道还是不宜忽视的。
(史教授下面还有说明各道之间相通,军事通行取捷径,可以绕道汉中。因为太长今天不发了。后面还说明运粮道路,包括水路。提到嘉陵江及旁系河道很早就可漕运粮,但也说史料疏少无从知其详情。)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9-12-6 23:38



QUOTE:
原帖由 逍遥飞将 于 2009-12-4 22:40 发表

史教授在《河山集》6集496页的注里对阳平关位置有考证: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238《汉中府》:“阳平关在宁羌州西北一百里。关城东西径二里,南倚鸡公山,北傍嘉陵江......按:古阳平关即白马城,在沔县界。今关乃古阳安关地,三国汉景耀六年,姜维闻钟会治兵关中,表请遣张翼、廖化等督军分护阳安关口。后魏谓之关城......《水经注》,西汉水南流径关城北。《元和志》,关城俗名张鲁城,在金牛县西38里,皆即此。近代改置阳平关,仍汉旧名。《明统志》以为即古阳平关,误。”清宁羌州今为宁强县,唐金牛县在今宁强县东北。
(关于其他几条道路的记载以后再发,因为要先去上班了。版主不要以为我灌水)

“史教授认为后魏才有关城之名不确。”——那是《大清一统志》里的注这样说的。不是史教授。
   



既然这段关于阳平关的记载全是《一统志》,您说史教授的考证之功又在何处?

QUOTE:
原帖由 逍遥飞将 于 2009-12-4 22:40 发表

史教授关于汉中在《河山集》四集中有专门一篇长文论述。其中提到几条道路的变迁。下面是我引用他的文章,注是原文中有的。我尽量引用多的文字,以免被误会为断章取义,如所引不在同一段内,我会另起一段:
      陈仓道由秦岭北坡的清姜河(古称扞水)而上,再由南坡的嘉陵江(古称古道水)南下。
      子午道则是越过秦岭后,由宁陕县内甸阳坝循池水南行,池水于石泉县东南马池街的老街注入汉水。老街于南北朝曾设过直城县,先后隶属于东梁州和直州。
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和武关道都曾有过较为重要的改动,而且这些改动都在秦岭的南坡。陈仓道与褒斜道之间的连云栈,是截取褒斜道内褒城至武休关间一段,再由武休关北,转向西北行经留坝至凤县凤州镇与陈仓道相衔接的路程。(注:《舆地纪胜》一八三《兴元府7》:“斜谷路,在府西北,入斜谷路至凤州界150里,有栈阁2989间,板阁2893间。”《读史方舆纪要》五六《汉中府》引《汉中志》:“褒斜谷中,宋时有栈阁二千九百八十九间,元时有板阁二千八百九十二间。历代制作,增损不定。前朝因故址修造,约为栈阁二千二百七十五间,统名之曰连云栈。”这里所说的褒斜谷中,只是褒斜道的最南段的褒河谷中。顾氏又引《舆程记》:“陕西栈道长四百二十里。自凤县北草凉楼驿,为入栈道之始。……自(褒城)县而东五十里为汉中府,自县而南五十里为黄沙驿。至此路始平,又为出栈道之始矣。”连云栈自应包括凤县北草凉楼驿这一段。这一段虽有宋时的栈阁,然其始用当不是肇自宋时。《资治通鉴》288《后汉纪》:“乾佑元年。十月。蜀主遣山南西道节度使安思谦将兵救凤翔,……己亥,思谦进屯谓水,汉益兵五千戍宝鸡。思谦畏之,谓众曰:“粮少敌强,宜更为后图。”辛丑,退屯凤州,寻归兴元,……十二月,(凤翔)王景崇累表告急于蜀,蜀主命安思谦再出兵救之。壬午,思谦自兴元引兵屯凤州,……戊子,思谦进屯散关。”按:思谦引兵北上,自是出于连云栈一途。当然,这条道路的开通,还应在此之前。《新唐书》五《玄宗纪》,记玄宗入蜀,由陈仓,经河池驿,至普安郡。陈仓即今宝鸡市,正当陈仓道口。河池郡为凤州,普安郡为剑州。未提及汉中郡,当系出于兴州一途,与连云栈无涉。《资治通鉴》256《唐纪七十二》记光启二年僖宗南行事,说:“田令孜奉上发宝鸡,留禁军守石鼻为后拒。置感义军于兴、凤二州,以杨晟为节度使,守散关。……山南西道监军冯翊严遵美迎上于西县,丙申,车驾至兴元。”则所行的是出于兴州。当时是事出仓促,途中多厄,以早到兴元为安全之道,乃不由凤州东南行,取褒河谷一道,而反西南行,绕道于兴州、西县,可知其时如国已有连云栈,亦非通行的大道。虽非通行大道,然兵家奇着并不是不可行军的。元魏时,元英由斜谷退至下辨,所行的即这条道路。其详俱见后文。)由于这条新路的增修,不仅改变了褒斜道的作用,也改变了陈仓道的作用。南北之间的往来,就可由褒斜道入陈仓道,而褒斜道的北段和陈仓道的南段,作用就逐渐减少,成为较狭小的地区间的道路。这条通道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有过军事行动,唐宋时期不断有过修理,到元代成为南北往来的要道,明清两代沿而不改。现在由宝鸡到汉中的公路也是循着这条通道兴行的。子午岭的改道则在南北朝后期,当时由今宁陕县甸阳坝西南行,循堰坪河而下。堰坪河和蒲河等水会合为子午河。子午河畔有子午镇。当子午道改道后 所经过的地方。河水和居民点都是用子午二字来命名的。至于武关道的改道则在唐代中叶。当时所修的新道是爱现在丹凤县离开丹水河谷而转向东南方向的。
……(一段介绍除武关道外的五条道路大致平行,略)
     陈仓道和武关道分居于越过秦岭的六条通道的东西两面。因而这两条通道和邻近地区的一些道路有了联系,扩大了它们所涉及的范围。这样联系的道路在陈仓道方面有六条。第一,由凤县附近循红崖河北行,经天水东南利桥营至渭水岸秒年 的三岔,过渭水为宝鸡西陲的凤阁岭,再北可至陇县西南的关山。而关山则为安夷关的所在地,这样就可以与陇关道相衔接了。第二,是由徽县通往天水的道路。在那里也可和陇关道相衔接。天水为陇山以西的重要城池,古代的秦州就设在那里。现在由天水至徽县的公路,大体与旧日的通道相仿佛。第三,又徽县经过成县,再由成县可至西和县。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地祁山就在西和县东北。而东晋南北朝的仇池国又在西和县西南。第四,由徽县经成县也可以通到武都。第五,今成县城南有青泥河,东南流至略阳西北入嘉陵江,清泥河古时为浊水。略阳、成县之间,亦可循这条河道往来。第六,由略阳经白马关(今甘肃康县东)可至武都。据说,陈仓道经过勉县,是由勉县西北的略阳来的,再东达于汉中。今勉县正北传说有陈仓道故地,经茅坝(在勉县北与凤县交界处)、铁炉川等处。至柴关岭(在今留坝县西北接凤县界)西北与连云栈相衔接,而距衔接处不远则有地名陈仓沟。陈仓沟附近有陈仓山,其西北的留风关,亦名废丘关。陈仓山在宝鸡,废丘在今兴平,与这一带无关。所谓勉县正北的陈仓道当是以讹传讹了。虽然如此,经过铁炉川、茅坝的通道还是不宜忽视的。
(史教授下面还有说明各道之间相通,军事通行取捷径,可以绕道汉中。因为太长今天不发了。后面还说明运粮道路,包括水路。提到嘉陵江及旁系河道很早就可漕运粮,但也说史料疏少无从知其详情。)
    史教授关于汉中在《河山集》四集中有专门一篇长文论述。其中提到几条道路的变迁。下面是我引用他的文章,注是原 ...

实在没明白您引用史教授这段关于蜀道文字的用意。

史教授的这段话并没有分清各条道路所属朝代及其变化,特别是关于各道之间的通路问题,尤其不能粗略而论。如褒斜道 故道间之连云栈道,是明清后的产物。褒斜、傥骆、子午三道之间的通路,起码至两汉三国还是没有的。若按教授这段文字,岂不是一直就有?(这里并非说史教授有多大过错,他只是粗略而论。读者千万不能奉为真理!)

若论蜀道考察之细致者,首推当代李之勤教授,其作品《南山谷口考校注》、《西北史地研究》汉魏至宋元驿道研究部分,奠定了蜀道精细研究的基础。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8 14:27 编辑 ]
作者: 逍遥飞将    时间: 2009-12-7 21:32

对不起,因为为了避免某些人断章取义,所以不得不发这么多,但这还不是全部,兄台如果方便给个邮箱,我把河山集四发给你,注意看汉中那部分,以及几次战役。可大略知道金牛道和陈仓道的连接,金牛道并非是刘备唯一的通道。而诸葛亮趋祁山,又略阳至祁山这一段是经过成县的。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9-12-8 14:06



QUOTE:
原帖由 逍遥飞将 于 2009-12-7 21:32 发表
对不起,因为为了避免某些人断章取义,所以不得不发这么多,但这还不是全部,兄台如果方便给个邮箱,我把河山集四发给你,注意看汉中那部分,以及几次战役。可大略知道金牛道和陈仓道的连接,金牛道并非是刘备唯 ...

《河山集》四集我有,金牛道与陈仓道是南北相接自然相通。

我所说两汉三国时褒斜 傥骆 子午三条基本平行蜀道间没有通道,与金牛道无干!

史教授写的明不明白,兄台搞搞清楚再说。。。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8 14:28 编辑 ]
作者: zeloti    时间: 2009-12-8 15:49

“曹公虽来,无能为也”这是刘备一生最酷最有力量的话,比起什么“以人为本”、“勿以善小而不为”强多了
作者: 赌侠    时间: 2009-12-19 21:40

楼主也不瞧瞧刘备前半生的起步,曹操是宦官子弟,开始就当官了,刘备是白手起家,曹操身边谋士多多猛将如云的时候,刘备身边还不成气候,将、兵、谋士,无一能成正比,败多也属人之常情,“唯一"二字特让人不爽,赤壁之战刘备势力依然未成气候,但也是成功狙击了曹操吧?曹操不亲征刘备,派去的那些将士也多曾败给刘备,唯一二字感觉刘备军事很差似的,文章取名差强人意啊。
作者: Yumicall    时间: 2009-12-20 22:25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3-10-27 11:05 发表
是呀,夏侯惇历史上实际没有打过什么胜仗,败于于高顺,损失了眼睛,又败于刘备。主要是自小与曹操关系铁,加上忠心耿耿,还在吕布袭击兖州时立了大功,所以才得以做了大官吧。

夏侯敦不只是一个将领,这家伙内政也是一把抓,还是比较厉害的。至于其军事分才能嘛。。。。。(*^__^*) 嘻嘻……不咋地
作者: 佛山黄师傅    时间: 2010-3-14 22:12     标题: 回复 #1 燕京晓林 的帖子

其实我感觉刘备在汉中能战胜曹操,靠的是地利与士气。刘备在险要地带一守,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曹操又能怎么办呢?再说刘备新夺蜀中,士气正盛,士卒乐为所用。
作者: 正阳真人    时间: 2010-3-23 16:03

刘备虽然参加了赤壁战役,但是只是跟随周瑜,即没有投入作战部队,也没有任何计谋贡献??

那李通是怎么死的?关于又是哪冒出来的?

虽然,当时赤壁之战已经结束,但还在刘备平江东四郡之前啊。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10-4-28 22:19

好久不来,这里也即将变成如同琅琊一般的蜀粉天下了?晕倒了。

或许我的观点不正确,但是用不着搞这些吧?偶尔路过。
作者: naniwa    时间: 2010-4-29 09:07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10-4-28 22:19 发表
好久不来,这里也即将变成如同琅琊一般的蜀粉天下了?晕倒了。

或许我的观点不正确,但是用不着搞这些吧?偶尔路过。

你不是一向都打着“事实”和”真相“的旗子来教训别人的么?还扬言 张合 陈寿都不知道的东西,你能知道,怎么这次也破天荒的承认自己的观点不正确了。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10-7-17 21:52



QUOTE:
原帖由 naniwa 于 2010-4-29 09:07 发表


你不是一向都打着“事实”和”真相“的旗子来教训别人的么?还扬言 张合 陈寿都不知道的东西,你能知道,怎么这次也破天荒的承认自己的观点不正确了。

笑,
没看到“不正确”的前面还有“或许”二字吗?
要证明我的错误,请说出你的事实和真相。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10-7-17 22:00



QUOTE:
原帖由 正阳真人 于 2010-3-23 16:03 发表
刘备虽然参加了赤壁战役,但是只是跟随周瑜,即没有投入作战部队,也没有任何计谋贡献??

那李通是怎么死的?关于又是哪冒出来的?

虽然,当时赤壁之战已经结束,但还在刘备平江东四郡之前啊。

答复一下: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李通传)
以上史书不知看过吗?
1、李通是得病去世的,大概与关羽无关吧?当然你可以说是关羽武艺高强,李通心里害怕吓得生病了?
2、李通是带着郡兵(地方部队),向江陵方向迎接曹仁军。试问:如果曹仁军还在江陵城里固守,李通迎接什么呢?这表明,此时是曹仁率军放弃江陵北撤之时,而关羽在半道截击曹仁。此时是何时?是建安十四年年底,而刘备取南方四郡是何时?是建安十三年年底。两者相差一年时间,怎么到你这里,变成刘备取四郡之前了呢?
3、关羽部署好的截击阵地,而李通只是带着地方部队(李通为汝南太守),却勇冠诸将,打穿了关羽的阻击,这代表关羽很能打,还是很有战功呢?
作者: naniwa    时间: 2010-7-18 16:35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10-7-17 21:52 发表


笑,
没看到“不正确”的前面还有“或许”二字吗?
要证明我的错误,请说出你的事实和真相。

是挺好笑的

你都已经伟大到可以制造事实和真相的地步了,谁还能给你事实和真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不错,但是老打着  “事实 真相” 之类的招牌的,我看还真只有你一个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7-18 16:45 编辑 ]
作者: shps940114    时间: 2010-7-21 21:17

翻遍三國志
劉兇真的只剩這一次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10-7-21 23:58

3、关羽部署好的截击阵地,而李通只是带着地方部队(李通为汝南太守),却勇冠诸将,打穿了关羽的阻击,这代表关羽很能打,还是很有战功呢?
-------------------
关羽被派遣给周瑜时是什么时候,李通又是到什么时候才把通道打通迎曹仁的,作为运用关张作战的周瑜事后对关张二人又作何评价?这代表关羽不能打,还是没有战功呢?

作为主帅的周某某事后向孙权建言的时候都说关张熊虎之将,要幽禁刘备以御二人,燕大侠这位真相帝要不去烧注香给周瑜,告诉他你比他还清楚赤壁、南郡关羽就是个水包好了。

我实在不知道是周瑜是不是秀逗了,有请燕真相帝予以解说吧。

汝南跟江陵隔着老远,江陵也明显不是李通的辖区,然而留屯襄阳的乐进却未能把通道打通,需要假手于汝南太守李通来完成这项任务,说明了啥?这绝对不是燕童鞋那种理解,李通带着地方部队独立把关羽部署下的北道防务给突破了。而是留屯襄阳的乐进未能完成这一任务,李通前来配合乐进突破了关羽的防线,但是已经于事无补,曹仁已经“杀伤太甚、委城而去”,这才使得周瑜在事后对关羽有着极高的评价。

不过嘛,凭着燕童鞋那种关羽说了句“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变成了刘备一人在吴师中,如何不能忽略乐进留屯襄阳这个事情说是李通千里迢迢带着汝南的地方部队前来打通关羽所绝之北道?更不用说周大傻还不知吃了多少脑白金说关张熊虎之将了,在燕童鞋面前,周瑜你就一边去吃脑白金吧。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10-7-22 00:10 编辑 ]
作者: 佛山黄师傅    时间: 2010-7-24 15:48     标题: 回复 #1 燕京晓林 的帖子

LZ分析的蛮不错的。个人感觉刘先主凭借一定的地理优势和合理战略战胜了曹公。只是我想知道,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争夺战的双方大致兵力LZ是怎么推测出来的。
作者: naniwa    时间: 2010-7-27 10:06

是他发明的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10-7-30 09:54

笑。
引用——李通带着地方部队独立把关羽部署下的北道防务给突破了。

我何曾说过李通是独立突破的关羽防线?某些人可真会造假。

是李通的部队突破的关羽防线,但是不代表李通只有独立一军。
作者: 闳骏    时间: 2010-7-30 10:23

其实只想问楼主,你想表达什么含义呢?
前期刘备败于曹操,手下将不过3-5,幕僚基本无,而曹操智囊团健全,大将云集。胜之不武···
即使如汉中战败曹操,也明显的看去,曹操实力明显强悍···
尤其你通篇兵力的设计,你不觉得你哗众取宠,颠倒黑白,1蜀之兵既然比九州之地的曹操还多,可信吗?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10-7-30 10:35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10-7-30 09:54 发表
笑。
引用——李通带着地方部队独立把关羽部署下的北道防务给突破了。

我何曾说过李通是独立突破的关羽防线?某些人可真会造假。

是李通的部队突破的关羽防线,但是不代表李通只有独立一军。

懂笑是好事,你没说独立,你只说了关羽被敌方部队打通了通道这表示关羽很有功劳还是啥。我想知道你现在对此事的评价跟周瑜这位主帅还有啥不同不?

如果不是李通独立打通通道,还叫什么“只率领地方部队就把关羽给突破了”?
作者: naniwa    时间: 2010-7-30 11:50

曹操的主力被他YY的只有两三万人,还说什么呢,你认为和这种人还有什么可说的
作者: 飞将军马超    时间: 2010-8-17 21:49

楼主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

其一
刘备的国家是国,不是什么蜀国
因此你的文章里,全是魏国跟一个不存在的国家磨叽。

其二
关于赤壁之战,你把史实和演义混淆了

演义中赤壁之战,刘备是坐收渔利,那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写的

史实中相反,刘备是作战的主力之一,而周瑜根本不是前线指挥。

真要说演义的话,光新野、博望几战就干掉曹军二十多万了。
作者: 楊延朗    时间: 2010-9-3 02:03

汉水之战中,曹彰的参战曾经迫使刘备后退十里,还斩杀了大将吴兰。楼主为何不曾提及?
作者: country    时间: 2010-9-3 21:21     标题: 回复 #1 燕京晓林 的帖子

汉中之战和徐州之战~虽然后者是运气,但本人相信运也是实力的一份!!!
作者: 神秘书生    时间: 2010-9-5 01:21

赤壁之战,主要是曹操和刘备打的、
而东吴是为了得到利益,趁混乱占领荆州而进军的、
基本没吴国什么事,
基本可以说是刘总单方面作战胜利的、
而曹军输的原因是瘟疫、、
作者: 蓟下腐儒    时间: 2011-11-8 15:43

想想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魏武都没有败给刘皇叔的可能,但就是败了,并且丧失了汉中之地,魏武郁闷。
作者: yuciy    时间: 2011-11-8 16:23

若有张地图就好了
作者: jkx324cnua    时间: 2011-11-8 16:24

关羽曾说:“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结果叫楼主一句话赤壁之战刘备就成打酱油的了!
作者: yuciy    时间: 2011-11-8 16:26

若有张地图就好了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11-11-28 21:34

不管怎么说,刘备的取汉中比起借荆州、诈益州显然要光辉得多,有意义得多。而且张飞、黄忠、法正也都表现出色。良将张郃挫败,名将夏侯渊授首,这不能不算刘备的本事。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11-11-28 21:51



QUOTE:
原帖由 蓟下腐儒 于 2011-11-8 15:43 发表
想想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魏武都没有败给刘皇叔的可能,但就是败了,并且丧失了汉中之地,魏武郁闷。

这正是法正的厉害和刘备善于用人的一面,可惜法正死得太早了!而且他来到刘备身边也太晚了!假如刘备早得此人,何至于颠沛流离半生。刘备的悲哀在于他不是没有本事,而是早期一流的人才都看不起他,这说明一个事实,起点低确实不如起点高的。易中天说什么刘备有福气,一开始就有关张生死相随,曹操是腌竖之后,为当世所看不起,根本就是扯谈。刘备有关张相随,曹操一起兵不也有夏侯兄弟、曹仁、曹洪吗?而且荀彧、郭嘉、贾诩等陆续来归,刘备求个诸葛亮,还得一请再请(荀彧、郭嘉可是主动来找曹操的),尽管是腌竖之后,但好歹是个富豪官宦出身,刘备哪有曹家这许多资产和名望(连当时名流界的代表袁绍、张邈都是曹操的朋友,刘备哪有这些豪门望族朋友?),因此事业不如曹操,不能说他没有本事,实在是他没有一个好的平台创造事业的缘故呀!
作者: phoenixdaizy    时间: 2011-12-5 08:04



QUOTE:
原帖由 佛山黄师傅 于 2010-7-24 15:48 发表
LZ分析的蛮不错的。个人感觉刘先主凭借一定的地理优势和合理战略战胜了曹公。只是我想知道,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争夺战的双方大致兵力LZ是怎么推测出来的。

燕京每次战役都是曹操兵力大大不如或者是相近对手。呵呵,可惜史料都不是如此说。
但凡曹操失败的缘由都是局部兵力不如刘备咯。曹操是项羽么??

项羽还是因为南征北战平地诸侯,后路被彭越,英布什么抄了,都城也失守过,才导致兵员没增长。

[ 本帖最后由 phoenixdaizy 于 2011-12-5 08:11 编辑 ]
作者: 13983751146    时间: 2016-6-30 13:38     标题: 回复 #1 燕京晓林 的帖子

能力和实力呀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17-7-14 15:04



QUOTE:
原帖由 jkx324cnua 于 2011-11-8 16:24 发表
关羽曾说:“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结果叫楼主一句话赤壁之战刘备就成打酱油的了!

哈哈,关羽绞尽脑汁,也就能夸耀刘备参加了赤壁之战,而且主要是吹睡觉也不脱衣服,你咋不吹杀敌多少?烧船多少?还有你关羽本人呢?咋不连带吹上几句,杀敌数人之类的?很难明显就是即使按照吹牛的说法,也就是刘备本人参加了而已。不就是个打酱油的吗?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