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读《史记》后的一些奇想怪论 [打印本页]

作者: 梓庭君    时间: 2004-10-24 22:54

读《史记》后的一些奇想怪论
当我读完史记中有关各朝代谱系的历史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几乎所有的治世明君也好,雄才武帝也好,在祖系上的终端都是一致的。所谓三皇也好,五帝也罢,以及夏商周秦的先组都可以追述到一个人,那就是黄帝。颛顼是黄帝次子昌意之子,也就是黄帝的孙子。高辛(喾)是黄帝长子之孙,也就是是公孙轩辕的曾孙。尧是帝喾的次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虞舜同样是鲧的兄长穷蝉的后人,穷蝉的父亲是颛顼。也就是还是黄帝的子孙。而鲧本人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夏禹。这样我们在传说时代所有的贤人,领袖,帝君都是一个直系祖先的子孙。

以上这些是白纸黑字明明确确把谱系写明白了,对商周和秦的领袖的先祖相对来说含糊很多,也玄妙神秘很多。先看商,《诗经。商颂》写的很明白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帝喾的次妃简狄吃了玄鸟(燕子)蛋,然后生下了契,从契开始有了商部落的强大繁衍。但是我想这个契在祭祀的时候,应该还是以帝喾而不是燕子作为自己的父亲。而且似乎吃个玄鸟蛋似乎和怀孕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除非简狄小姐像西方耶酥的母亲玛利亚女士那样是处女,但是作为一个帝王的次妃,如此守身入玉实在是有些不合情理,所以我更愿意把契的出生和他的母亲作为一个帝王的次妃而且履行了应有的程序作为主要原因联系起来而不是因为他母亲吃了一枚不知道怎么回事携了天命的燕子蛋。

更具有戏剧性的是,帝喾的元妃有邰氏女姜原竟然不知怎么回事踩到一块不知什么“巨人迹”而生下了周朝的第一代先祖弃(后稷),可叹啊,可怜的帝喾,自己的妃子不明不白和某种超自然现象结合而诞生了两个具有高度青铜文明的朝代,而自己本身却处于如此尴尬的地步,我不知道商周两朝的帝君在祭祀自己的祖先燕子蛋和“巨人迹”是什么感受,至于秦,他们的祖先同样是颛顼的后代的女一方,而且同样是燕子蛋的“结晶”。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权威的《剑桥秦汉史》会把秦称为亡商的后裔,可惜崔瑞德,鲁唯一先生这样皓首的汉学家也被中国古代复杂的苗裔关系给搞蒙了。也许西方人对东方的历史有怀疑的态度和自己的理解。当然这些人的祖宗全是一家,也就是中国在耶酥诞生前两千多年的兴亡更替不过就是公孙家的家庭纷争的延续,公孙轩辕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亚当,那么夏娃呢?当然是西陵氏的女儿了。

前面这三段纯属我自己的调侃之论,充满了乱七八糟的讽刺和戏谑。再无聊的人也不应该去和古人尤其是记载那些长达数千历史的史家钻牛角尖,否则就真和那些辩论一个亚当被抽掉哪一根肋骨的中世纪天主教僧侣那样无聊了。当然在我只是希望从这些看似荒谬或可笑的东西中追寻真实历史的轨迹和规律,哪怕从伟大的“神迹”搜索到一些久远满布尘埃却充满生命力的历史线索的蛛丝马迹。

鉴于太史公的良好信誉和对中国古代史学先贤的尊重,我们先假设这些看似荒谬的历史记载是真实的,那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家天下,从传说中的年代就开始了,分封制并非西周的首创,公孙轩辕在打垮了苗蛮部落联盟后,把中原的各区域分为不同的部落,然后分封给自己的子孙。所谓的禅让,其实只是王族和贵族长老们斗争妥协的产物。不要觉得这不可思议,这些在埃及,爱琴海区和两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建立一定的王权统治,当然军事民主制和王权的斗争同样贯穿于那个时代的史诗和传说记载中,只是由于象形文字,克里特线形文字和苏美尔文的破译,西方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更多的直接材料。而我们的半坡陶文仍处在符号和文字的争论中,所以大抵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只能靠意想了。如果是如此,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史学上的一个疑问。即有人曾认为夏商周并不是前后相继的,而是并立而存,这样就可以想象,公孙轩辕的后人实际上是被分封了一定的地域,所谓什么殷革夏命等其实只是这些地方诸侯的争霸结果。当然,还有另一种推论。那些燕子蛋也好,巨人脚印也好,都是一些春秋笔法罢了。那实际上仍就是母系氏族社会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反映,但是《史记》另有一个比较令人疑惑的记载,那就是关于后稷的出生,他的父亲帝喾粗暴的将这个不知来历的神秘婴儿弃于道路,然后自然是肥皂剧般的成为惯例的一些列天象神迹等等。假如那时仍处与母系氏族社会,这个帝喾又有什么权利去遗弃姜原的儿子。当然,我们可以把其想象为父系和母系在氏族内部斗争的结果,可是仅仅只能想象。

我们再回到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司马迁对这些帝王谱系的记载具有杜撰或着把民间传说写进正史了。那么为什么一个严谨的史学家要这样写。我想司马迁的老师之一,董仲舒对他的历史观一定有深刻的影响。董仲舒并不是“君权神授”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是为封建王权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作为他的学生,司马迁的史书中充满了天人感应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而且从史记中的《秦本纪》《始皇本纪》和可以看到,司马迁对大一统是持肯定态度的,虽然司马迁同样歌颂那些六国的侠士英雄,但是那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类高贵品质的景仰,暴秦统一的进步性,司马迁未必能说的头头是道,但是他明显可以感受到这一点。给自己本民族的先人带上神圣英雄主义的光环和尽量在溯源上追寻一个共同的先祖是古今中外的人民的共同传统,但是这些色彩更多的体现在民间传说和英雄史诗上,尤其是后者。对于治学严谨的正史尤其是私人修的史书来看,还是比较少见的。这一点司马迁和比他早六百多年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颇有相似之处。只能说,作为一个具有深刻儒家风格的学者,司马迁本身也强烈感受到了“天命”,意识到民族大一统进程和延续赋予自己的使命。他要宣传“王道”这种矛盾性贯穿了《史记》其中,也构成了《史记》的精神。面队诸如郑国将军祝聃射伤周桓王,齐国田氏驱姜氏,三家分晋等这些按照儒家学说十分大逆不道的“下克上”,《史记》中没有以过多的儒家道德色彩予以抨击;对孔子本人给予了“高山仰止,景行性止”的极高评价和赞誉,但是并没有全盘的歌颂孔子的言论思想,相反的《史记》中的诸位儒家先贤,与后世那些冷冰冰的偶像相比更具有人性魅力,更多是有血有肉形象饱满,对于伯夷,叔齐的死节也是如此。作为武王伐纣的合理性,《史记》是承认的,但是《史记》同样为我们展示了两位在人类道德方面的高尚者形象。联想到后世的各种著做,对于那些和自己立场不同的人进行全方面的否定和诋毁,才更弥足感受到《史记》和作者本人史观的可贵。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这是孔子对于二人的评价,我认为同样也是司马迁本人的品格。好一个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求仁也好,求利也好,求权也好,在这2000多年的历史中,每个人都按着他的人生目标奋斗并不自觉的扮演着历史漫漫长河中各种积极或消极的因素。记述他们的言行和闪光,才是治史者的风格。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在这个层面上讲,儒家微言大义的“绝对正义”已不重要了。这就是一本矛盾的史记,为了天理大义,要极力对那些传说中的先贤,要加以神圣化,为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提供理论依据;但是为了,他又要记叙那些死士,游侠以及诸如吴起,李斯这些按照儒家标准道德极为低下的伟人的光辉业绩。孔子曰“必也正名”为谁正名?游侠,滑稽,儒林。。。。。正名者谁?司马子长也。因何正名?因“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也!

这时再回到我开篇时的疑问,中国的祖先是黄帝也好炎帝也好,那些的英雄领袖的父母是燕子也好鸽子也好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历史服从“政治”,“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就是儒家社会的皇权神授。我看韩国历史书描绘他们的祖先澶祖是从鸡蛋中生出来的,不禁哑然失笑,但是外国人看我们的祖先何尝不是如此,笑就笑吧,也许这就是民族主义感情。司马迁并不是民族主义者,但是所有炎黄子孙都以他的创造的神迹为荣为骄傲,所有中国的民族主义者都以那些“来历不明”的高贵血统而自豪。当一幕幕悲壮浪漫的画卷展示在我们的面前时,虚虚实实又有什么关系,只要能够从中寻找到中华民族的脊梁就可以了。大概在浪漫性上,史记的确可以称的上是“无韵之离骚”;从严谨性上,《史记》未必强过后期的官修史书,但是能够把儒家的天理大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如此完美的结合,也真可称的上是“史家之绝唱”了。也许历史就是这么简单。并不在于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而是在于你能否从过去的遗迹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史记》也是这么简单,而司马迁肯定也找到了吧。

这篇文章并不是严肃的学术文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篇读书感言,里面很多观点都比较主观和经不起推敲。只能说,作为中国二十四史中最精彩最宏大的一部,古代帝王经常由大学者负责讲解《史记》。而对我们来说,要发掘《史记》中的宝藏,时间太过短暂了,时机也太不成熟了。只能说,能够好好读一读,写一点感言,也比较现实。
作者: liuwangxizi    时间: 2004-10-25 11:27

顶!!!!
作者: 紫冠道人    时间: 2004-10-25 12:29

也算不上什麼奇想怪論吧。

我也是這樣想的。
作者: 王佐之才    时间: 2004-10-25 17:41

史记文笔生动绚烂,在二十四史中无有出其右者。有的家者戏称史记是历史小说。至于史记中的世家本纪里的同祖之说,也不奇怪。中华百家姓如果上溯的话,都同根同祖,全都是炎黄子孙。事实上,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这只不过是中国人的心理与文化上的一种传统认同而已。
作者: 实干司马    时间: 2004-10-26 23:07

。。。。。。

————————
注:这帖内容涉及时事范围,与本版风格不符,删除其内容,请谅解!
作者: tooshingan    时间: 2004-10-31 09:19

厉害
作者: shenfeng02    时间: 2004-11-8 01:47

创造性的见解!一个字:强!!!
作者: 青阳    时间: 2004-11-8 12:55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4-10-25, 17:41:26发表
史记文笔生动绚烂,在二十四史中无有出其右者。有的家者戏称史记是历史小说。至于史记中的世家本纪里的同祖之说,也不奇怪。中华百家姓如果上溯的话,都同根同祖,全都是炎黄子孙。事实上,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这只不过是中国人的心理与文化上的一种传统认同而已。

中国人,或者说中华民族的起源当然是多源头的,否则无法解释各地华人在解剖学上的诸多差异.
作者: 常胜将军    时间: 2004-11-8 13:25

认同一个祖先确实没有什么根据,不过不等于整个史记都是这个样子,其他方面要严禁些。而且这不过是世人的观念的反映
    有人编,有人信,有人记,如此
     而且,史家在无法确实的考证的情况下,也只有如此纪录,并且谱系的纪录也不是全无意义,尤其比较近的纪录
作者: 金庾信    时间: 2004-11-8 13:39



QUOTE:
原帖由常胜将军于2004-11-08, 13:25:06发表
认同一个祖先确实没有什么根据,不过不等于整个史记都是这个样子,其他方面要严禁些。而且这不过是世人的观念的反映
    有人编,有人信,有人记,如此
     而且,史家在无法确实的考证的情况下,也只有如此纪录,并且谱系的纪录也不是全无意义,尤其比较近的纪录

其实有可能的,想想蒙古当年,草原上强人辈出,但能做大汗的只有黄金家族的人才行。扎木合要说力量当时远强于铁木真,但铁木真可以做大汗,出身血统卑微的扎达兰部的扎木合就不可以。中国人蒙昧时期的时候氏族之间的关系也很可能这样,不是黄帝苗裔,很难获得政治上的正统性。
作者: 常胜将军    时间: 2004-11-8 13:43

兄台所言确实有理,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应该有拉关系的和确实有关系的两类
作者: 金庾信    时间: 2004-11-8 13:46

94,拉关系的肯定还在少数。
作者: 广成子    时间: 2004-11-8 18:17

司马迁写《史记》经常带有自己的主观偏见。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