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太尉华歆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佐    时间: 2004-10-16 15:27     标题: 太尉华歆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华歆与北海邴原、管宁游学;三人被称为“一龙”。后来华歆在平原为吏,清平廉洁;论人议事,意见中肯,决不毁人名誉、伤人感情。之后华歆举孝廉,又任郎中;因疾辞官。

灵帝驾崩,何进辅政。为了与官宦周旋,何进征用华歆及当时名士河南郑泰、颖川荀攸。华歆被任为尚书郎。何进死后,董卓揽权,与当时的关东群雄对立。袁绍、曹操等人以西进勤王的名义召集诸侯讨伐董卓。面对关东群雄的压力,董卓准备迁都到长安。华歆为了避乱请求出任下邽令,董卓应允。离开董卓后,华歆因病而不能到下邽上任,遂和郑泰等六、七人从蓝田去南阳避国难。途中遇到一个独行的人,那人请求与华歆等同行。华歆说:“如今我们连自己都照顾不了,怎么有能力再带一个人上路?如果路上他遇到危险,我们岂不是连累他了?”然而郑泰等人不忍孤零零地留下那个人,于是便带他同行。后来那个人掉到井里,郑泰等人不愿意出力救他。华歆却说:“我们既然和他同行,就没有弃之于不顾的理由。”于是率领众人把那个人救出井来。后来华歆留在南阳做袁术的幕僚。针对时局,华歆劝袁术出兵讨伐董卓。当时的袁术只知道图谋刘表的荆州,根本不理睬华歆的进谏(《袁术传》)。华歆认为在袁术手下难以施展抱负,便有意辞袁术而去。正逢当时天子遣太傅马日磾安抚关东,华歆从马日磾讨了一个秘书从事的工作——掾,随即脱离袁术。

离开袁术后,华歆跟随马日磾东至徐州。朝廷任命华歆为豫章太守。华歆为官清廉,不扰民生,官吏、百姓对他甚为敬爱。时值刘繇与袁术争扬州。刘繇前锋樊能、张英被孙策击破,便退守豫章。后刘繇病故,其属下便推举华歆为主(即扬州刺史)。华歆明白如果自己代刘繇统其旧部而领扬州,必定与袁术、孙策结仇;即便袁、孙不来攻打豫章,刘繇的部下也会鼓动自己找机会北上报仇。为了不让自己卷入这场争斗,华歆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以自己身为汉臣、不宜自代刘繇的理由回绝了刘繇的部下。后来孙策转战江东,华歆不管自己是不是汉臣,笑眯眯地将豫章献给孙策。孙策也很敬重华歆,以上宾礼待他。华歆正式成为孙策的幕僚。

孙策生前,华歆本想在江东扎根。为了巩固自己在江东的势力,华歆娶了乌伤望族名士骆俊的遗孀。骆俊本任陈国相,与袁术不和,被刺杀(《骆统传》)。然而华歆喜事完毕后没多久,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管江东。至此,江东政局动乱,孙策旧部中不乏不服孙权者,造反的造反,谋位的谋位;而江东大族也有蠢蠢欲动之势。孙权为了稳住自己的统治地位,迅速以张昭、周瑜等孙氏旧部为辅,准备压制谋反者和江东望族。华歆,此时一方面身为降将、不能进入中枢,一方面与骆家这样的江东大族联系甚密、在孙权打击的范围内,自忖在江东难有出头之日,开始有改换门庭的意思了。

曹操一直视孙氏集团为身后最大的隐患。官渡之战击垮袁绍后,曹操准备趁孙策新死、江东大乱之际将扬州划入自己的地盘。身在曹营心在孙的张纮急忙劝曹操:“趁人丧事而大兴讨伐不是仁者所为。与其借机消灭孙氏,倒不如于此时安抚并拉拢孙权。”曹操也考虑到自己还有袁绍、刘表等心腹大患,实在无力讨伐孙权,便应允了张纮的建议,封孙权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并把孙策的谋主张纮派回江东、辅佐孙权。当然,喜欢见缝插针的曹操即便不和孙权为难,也不愿放弃这个挖墙脚的机会。于是华歆接到了一道征他北上的圣旨。华子鱼打心眼里笑了。起初孙权不想让华歆走。华歆可不想留在江东、卷入政斗,便说:“将军奉天子之命,当与曹操交好,就让子鱼去朝中为将军效力。空把子鱼留在江东,犹如养无用之物,并不能为将军做任何事。”孙权只好派华歆北上。华歆北上的消息一传出去,他的朋友旧部千余人相送,赠给华歆“数百金”的礼品。华歆当时把礼物收下,临走前都一一奉还了。虽然孙权对华歆有拳拳不舍之情,但是华歆即便留在江东也不会有好前途。赤壁战前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在赤壁战后都没有受到重用。张昭地位陡降。如果华歆留为孙权幕僚,以他不战而降的作风肯定也是赤壁战前的一个主降派,其下场也不会好。

华歆来到北方后,曹操拜他为议郎,又拜为司空军事,后入为尚书,转为侍中,终于代荀彧为尚书令。能代荀彧为尚书令者一定要具备三点:曹操的信任、才、德。尚书令统领群臣、镇守京都;曹操生前,荀彧、华歆为汉尚书令、都许都,荀攸为魏尚书令、都邺,钟繇为司隶校尉、都洛阳、长安。华歆这个尚书令的担子很重。他没有像荀彧那样为曹操提供粮草、辎重,但是他做着一件对曹操更重要的事——夺权。许都是汉朝的都城,大部分大臣都不属于曹操集团,也是让曹操头痛的地方。华歆出任尚书令时曹操正在琢磨着自封魏公的事,一旦事成,许都的汉臣反映可能会很强烈、甚至会产生暴动。华歆的任务就是在曹操加封为公的阶段稳定住许都的政局。曹操顺利称魏公后就开始在邺缔造自己的王国,把自己的心腹从汉的朝堂中调到邺。然而随着曹操势力向邺转移,许都的反曹势力也自然而然的壮大起来。华歆便要在这个权力转移的期间控制住许都的反曹势力。在此期间伏皇后请其父伏完密图曹操,事败。曹操令御史大夫郗虑及华歆带兵入宫、软禁伏皇后。伏皇后得讯,藏躲壁中;华歆则将伏皇后牵出墙壁(《武帝纪》注引《曹瞒传》)。由此可见华歆对反曹势力的严厉打击。曹操将权利转移到邺后,便向代汉自立又迈进一步——自称魏王。在曹操称王的期间,华歆管理的许都还是一片安宁。魏国建立后,邺成为北方的政治中心,曹操的幕僚们早已在邺讨论起了军政大事,许都俨然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国都。建安二十二年六月,曹操把自己留在许都的最后一个心腹——华歆——调到邺,并任命华歆为御史大夫。建安二十三年正月,许都的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谋反。华歆任尚书令四年,许都安然无事;而华歆前脚离开,许都后脚就发生动乱,这似乎证明着华歆的政治能力。

在《华歆传》中找不到华歆带兵入宫、软禁皇后的事。这是写《魏志》的人不想让华歆沾上“犯上”和“助纣为虐”的名声。然而废汉正是华歆毕生的心愿。华歆年轻时,中平四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谋废灵帝(《武帝纪》)。当时王芬邀请华歆及其同乡陶丘洪同谋。陶丘洪略微动念,而华歆却说:“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于是陶丘洪打消了密谋废帝的念头。后来事败,王芬畏罪自杀。虽然华歆没有参与王芬的行动,但是他的话依然值得玩味。“废立这种大事,伊尹、霍光都很难办到。王芬性格文弱、不善武功,其事必败,而将连累他的亲友。你千万不要去!”不难看出,华歆拒绝王芬的出发点在于“事不能成”,并非“事不能做”。如果废立之事能成,华歆一定会恭身入局。可见,早在灵帝年间,华歆就不再对汉朝抱有希望了,他梦想着一个新的政府。之后华歆投降孙策、投靠曹操恐怕就是因为他看出了孙、曹二人有代汉自立的能力,于是尽力辅佐。

曹操死后,华歆被拜为相国。曹丕篡汉,华歆被封为司徒。华歆生活俭朴,所得赏赐都施与亲戚故人;家中的侍女、丫环,华歆也都为她们找了好人家嫁出去。曹丕闻知后,大嘉称颂,将御衣赏给华歆,并为其妻子、子女做衣服。当时三府议道:“举孝廉,本以考察人的品行,不必要加入经试。”华歆则以为:“天下大乱,学业荒废,应当兴复学业,以正王道。制法者,以兴废学业而定国之兴衰。如果考察孝廉不以经学,则天下没有人再读书了。如果有人才德出众,破例征用也可以。治国就怕没有人才,而不是得不到人才。”曹丕听从华歆的意见。

曹丕请众公卿举荐四海人才,华歆举荐好友管宁。曹睿登基后,拜华歆为太尉。华歆称病,欲让位于管宁。曹睿不许华歆让位给管宁,也不许华歆辞职。华歆与管宁同学,然而却差别甚大。管宁才学高于华歆,却清高志坚,不愿为官;满腹经纶,留于自娱。华歆经世致用,管宁闲云野鹤,两人相善为友,可谓是当时佳话。

曹睿准备开几桌宴席,犒劳一些有功的大臣,就派散骑常侍缪袭诏喻。临行时,曹睿吩咐缪袭:“华歆不答应赴宴,你不要回来。”太和四年,曹真建议伐蜀。华歆上疏:现今要事是治理内土,以求国强民富;而吴、蜀乃蕞尔小国,根本不必出兵征讨,即便任由其发展,也会自生自灭、终有时日。曹睿表示:“武帝、文帝都不能平定吴、蜀,我也不对此抱太大的希望。然而各位将领认为如不深入探取,犹如坐以待毙,应当主动出击。如果时不与我,我自然会退兵。”适逢秋降大雨,曹真军不能行,曹睿诏其回师。

太和五年,华歆薨,谥敬候。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30 20:03 编辑 ]
作者: 马超将军    时间: 2004-10-18 00:21

演义里可是把华歆贬的一无是处,志里的华歆还是很有见识和才干的  。
作者: shadow0315    时间: 2004-10-18 00:56

呵呵一个安乐派~怪不得能活到曹操孙子的年代
作者: 独孤烈云    时间: 2004-10-18 13:43

华歆?是那个逼献帝写退位诏书的人么?
对他没什么好评,
只是魏国吏,
绝非汉帝臣。
作者: 实干司马    时间: 2004-10-20 00:33

华歆应该算是品德不错的,这可是从孙策口中说出的,但废除汉帝也表现其见风使舵一面。
总之,其人政治力还是不错的,85没有问题。
作者: 独孤烈云    时间: 2004-10-20 13:11

《三国演义》中对华歆的描写很不公正,和历史上的华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三国演义》里华歆所做的事,正史上都未见记载;而正史上华歆谦逊服人的品格,早已被世人所遗忘了。
作者: 胡无心    时间: 2004-10-21 10:22

废立之事可以评价华歆这个比较顺应潮流吧,与品德关系不大


从汉朝的统治思想上来说肯定就是某逆,但是从当时的历史潮流来看又是另回事,当然曹魏两个即位之君的短命,最终也间接造成了五胡乱华的发生,肯定不是华歆等为代表的魏派谋臣的初衷。
作者: superzz_0    时间: 2004-10-22 16:57

屈服于压力尔,不能表扬,也不至于批判嘛,自然是个能士
作者: 万壑松风    时间: 2004-10-22 20:48

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陈寿评曰:“钟繇开达理干,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作者: tft    时间: 2004-10-23 18:49



QUOTE:
原帖由王佐于2004-10-16, 15:27:13发表
曹丕请众公卿举荐四海人才,华歆举荐好友管宁。曹睿登基后,拜华歆为太尉。华歆称病,欲让位于管宁。曹睿不许华歆让位给管宁,也不许华歆辞职。华歆与管宁同学,然而却差别甚大。管宁才学高于华歆,却清高志坚,不愿为官;满腹经纶,留于自娱。华歆经世致用,管宁闲云野鹤,两人相善为友,可谓是当时佳话。

楼主捧华歆也捧得太高了吧?
关于华歆跟管宁的关系,看看《世说新语》里的说法吧: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PS:本人是很不齿华歆的。
作者: 无知者    时间: 2004-10-24 13:29

楼主说灵帝时华歆已对汉朝不抱希望了,证据不足。从华歆劝阻友人不要参与废立之事,看出他早有废汉之心,未免过于深文周纳了。王芬所行之事与曹丕所行之事是不同的,王芬是要废灵帝,是想诛杀宦官,不是想改变汉家天下。从道义上讲,不能说王芬完全站不住脚,所以,华歆不从道义上反对这件事,推不出他已经对汉朝失望了。
作者: settle88    时间: 2004-10-26 11:27



QUOTE:
原帖由tft于2004-10-23, 18:49:35发表

QUOTE:
原帖由王佐于2004-10-16, 15:27:13发表
曹丕请众公卿举荐四海人才,华歆举荐好友管宁。曹睿登基后,拜华歆为太尉。华歆称病,欲让位于管宁。曹睿不许华歆让位给管宁,也不许华歆辞职。华歆与管宁同学,然而却差别甚大。管宁才学高于华歆,却清高志坚,不愿为官;满腹经纶,留于自娱。华歆经世致用,管宁闲云野鹤,两人相善为友,可谓是当时佳话。

楼主捧华歆也捧得太高了吧?
关于华歆跟管宁的关系,看看《世说新语》里的说法吧: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PS:本人是很不齿华歆的。

不同意!
大隐隐于朝 中隐隐于市 小隐隐于野
华歆虽然还够不上大隐的标准,但管宁,小隐而已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4-10-27 04:43

仔细琢磨一下,华歆在为人处世、个人品德上似乎称得上完美,陈寿对他的评价也颇高,而如果以现代眼光看,他的气节到底有让人指责的地方,看起来更象个职业政客。但在汉末那个特殊的混乱时期,实际上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华歆可算建安名士的一个典型。

文章不错,若能在汉魏风气影响华歆思想行为方面作些探研,避免成为纯粹的传记,就更为出色,建议楼主有空稍加润色深化。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4-10-27 04:51

多说两句,也算抛砖引玉。
汉代以儒家思想为政治哲学,理论上所谓的“微言大义”完全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加上谶纬的介入使其神化,充斥着断章取义、牵强附会;政治上采取“因名设教”的治国手段,起用名教的道德标兵当官,并把它说成是顺应天意。然而,神圣的道德教化一旦和功名利禄相联系就变了味,先是各种沽名钓誉的不近人情的道德壮举,接着就是请托贿赂更为简捷,随着吏治败坏和风气日下,名教也轰然破产。

当面对宦戚专政所导致的政治腐败,士人们尚能本着儒家道德精神,以生命为代价进行斗争,招致“党锢之祸”,但对名教所带来的社会风气败坏,他们开始反其道而行,道家思想为他们提供了精神镇痛剂,“生命之上”与“人性自然”成了汉魏士大夫们的共识,这不同于遁迹山林,而是抛开世俗的束缚,以恢复生命的自然本色为终极目的,经学大师马融的应邓骘之召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附《马融传》: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缼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
作者: 檀道济    时间: 2005-8-29 19:23



QUOTE:
原帖由daizhiyuan于2005-01-09, 14:48:17发表
食君之禄,当忠君之事.身为汉臣却谋朝篡位,纵有才华又有何用!

这样的人才正是曹操父子所需要的,要大家都像荀彧那样,那就不会产生魏国了。
作者: 实干司马    时间: 2005-8-29 21:01



QUOTE:
原帖由daizhiyuan于2005-01-09, 14:48:17发表
食君之禄,当忠君之事.身为汉臣却谋朝篡位,纵有才华又有何用!

食君之禄,当忠君之事.身为魏臣却不支持谋朝篡位,纵有才华又有何用!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