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为何东北的喜剧产业如此强大!? [打印本页]
作者:
☆慕容泪☆ 时间: 2019-8-30 11:05 标题: 为何东北的喜剧产业如此强大!?
轩辕掉线的这些年,也追了一些诸如《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我为喜剧狂》等等之类的喜剧选秀节目。后发现,这些喜剧人当中,东北人是绝对优势,实力确实非常强大。湖北(例如贾玲)到上海长江分界线以南基本上喜剧人就难觅踪迹。
这些喜剧节目,除了相声仍然是京津占主导(德云社虽然负面较多,但目前来说无敌,虽然西安也崛起),其他喜剧形式基本上是东北人包揽。我发现一个问题,当看过这些节目之后,本地地方电视的喜剧节目根本无法看,一点也笑不起来,其实是东北的喜剧太强大了。
细说一下这几年崛起的东北喜剧人,他们不一定要在这些选秀节目拿冠军,但他们参加比赛之后都能拿到不错的订单(到地方电视台演喜剧节目)。
赵家班人马有天然优秀,例如那个“呜哈哈哈哈,此情此景我想吟诗一首”的宋晓峰,还有丫蛋、王龙、宋小宝等人是赵家班嫡系。
但蹭赵家班,或者说跟赵家班有些关系的东北喜剧人冒出来了不少,小品类的例如文松,他和他的团队参赛就是实力超群。脱口秀界这两三年弹出的小沈龙,能成为中国脱口秀第一人应该是没有悬念的。但是脱口秀还有一个比较全能的喜剧人是周云鹏,跟赵家班关系也不大。
还有一个实力强大的是张小斐团队,张小斐不是赵家班出身,东北人,北影毕业,杨幂的同学,正统演员科班出身。但是这个团队,看何欢、朱天福、卜钰等人都是东北人,只有贾玲是湖北人。
实力强大的还有一个团队,就是郭阳郭亮团队,这对双胞胎哥们基本功也扎实,也带火了陈嘉男,作品的质量非常高,虽然拿冠军很难,但确实让观众喜爱。
赵家班毫无疑问是订单不断的,参加完这些选透后,小沈龙我觉得很成功,拿到安徽卫视《今夜欢乐颂》的订单,他的工作确实也很出彩,不论什么话题和风格,都能通过脱口秀和小品成功的演绎,这个节目的人马也是东北人居多,除了主持人是山东人;张小斐本人的喜剧实力看上去并不是太强大,笑果方面有点欠缺,要在选秀比赛上拿冠军很难,但她基本功好,她的团队实力都非常强,得到四川卫视《喜剧班的春天》订单。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东北的一群喜剧人到了四川这个文化独树一帜的地方,表演形式不需要任何本土化转变,除了主持人程玥是四川本地人,所有节目只是偶尔会用上本土演员,换另一个角度说,就是猛虎压倒地头蛇,或者说本土演员难以抗衡。
问题就是,为何东北喜剧人会如此强大?
说到这里,饿不能说是一种担优,而是一种预感,东北喜剧“入侵”广东,饿感觉是迟早的事,因为上面提到过的,看过东北人高质量的喜剧节目,本地的一般粤语小品相声什么已很难笑出来。广东有自己独特的粤语文化节目,理论上来说,比较封闭,本土人语言优势目前来说还是巨大的,不过……形势已经发生了改变,粤语文化目前是一种式微的过程。不要说现在珠三角的小朋友已经不知道传统的广东童谣了,连粤语的最核心区域广州,现在会说粤语的孩子都越来越少,饿在有生之年见到粤语消亡也不是没可能的。
作者:
aappmn 时间: 2019-8-30 13:16
方言消亡很缓慢的,楼主活个300年看见粤语打出GG?
方言中的俚语(就是土话,出了这疙瘩别的地方的人完全听不懂)消亡很快,我父母辈能听懂还说,我辈是能听懂不说,下一辈是听不懂没法说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19-8-30 13:47 标题: 回复 #2 aappmn 的帖子
粵語保守估計有上千年了吧
事實上不能太精確,因為古代沒有錄音機,只能說古音韻書本上顯示非常接近今天的粵語
我覺得粵語消亡是不現實的
=====
再說人類保育應該是愈做愈好的
沒有零碎記錄的方言消亡在所難免,但是有了詳細記錄的語種不太可能會消亡
換句話說有了錄音錄影設備後完整有系統的語言不太可能會"絕種"了
頂多就是生活中消亡,人為保育的問題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9-8-30 19:46
第一点,“蹭赵家班”这个词很不合适,赵本山在鼎盛的那些年,对东三省施行的是演艺圈的黑社会政策,所有艺人只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拜他为师,所以很多人并不是想蹭,而是不得不加入,没加入还红起来的,只有几个为数不多的个例,闫学晶算一个,听说是他老公能量大,但闫学晶还是不得不认赵本山当干爹(最后这句只是听说,不确定真假)
第二点,真正横让赵家班的人大活的还是郭德纲主持的节目,其他的节目收视率都低的可怜,别说火了,郭德纲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是收拾的保障,这个没问题
第三,说节目效果,东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因为长期寂寞(冬天冷,没法干别的),导致只能屋里喝酒扯淡,所以对“让人笑”有高度磨练,很多年前姜昆去东北演出,演完以后和当地的体制内的人说是不是观众没看懂,怎么都不乐,当地的和他说,你看看我们的二人转就知道了,当时是赵本山和潘长江唱了一段二人转,姜昆笑的肚子疼了三天,这段事印象里是姜昆自己说的,记不太清了,但能看出来东北普遍的功力就比较深
反倒是那些所谓体制内的人,因为各种主动被动的限制,导致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让人笑了,德云社是因为郭德纲没走这条路子,用的是相声界一直传承的那些东西,才能做到那么体贴的迎合观众,而且能迎合到恰如其分的那个点上,反倒是体制内的需要符合这个精神那个旋律的,那些东西只有个别人,特别是有主宰权的官喜欢,大多数民众是不喜欢的,所以就乐不出来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9-8-30 19:53 标题: 回复 #3 橙炎陽 的帖子
现在各地方言都见衰,普通话冲击的太严重,像我青岛生青岛长得,不会说青岛话,小时候父母为了让我说好普通话,所以就没教过青岛话,所以到现在几乎是一句不会,除了个别只有青岛话里才有的词。不只是大陆,台湾的年轻人对闽南话,客家话也是这个现状,学校里只教国语了,所以会的就少多了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19-9-2 10:07
原帖由 hhp19910906 于 2019-8-30 19:53 发表
现在各地方言都见衰,普通话冲击的太严重,像我青岛生青岛长得,不会说青岛话,小时候父母为了让我说好普通话,所以就没教过青岛话,所以到现在几乎是一句不会,除了个别只有青岛话里才有的词。不只是大陆,台湾 ...
最大社會實用角度來說好事
文化保育不應該用民眾來承擔,應該少數領工資的人承擔
方言保育應該雙軌化
民眾推動普通話(簡體字同理),精力有限的民眾不強求,也不推廣方言,能懂的最好,不懂就算了
少量學術教授,文化局,用電子設備紀錄,保育,研究方言
======
像台灣官方語言沒有包括閩南語,所以就保育不了
像香港和澳門,官方語言有包括粵語,所以就能保育
有定義成官方語言意味著學校要教,生活要用,電視得保證有播放
文化上來說多個官方語言是好事,
像香港是強調兩文三語(中英兩文/國粵英三語)
但民眾會有點累是真的
[ 本帖最后由 橙炎陽 于 2019-9-2 10:09 编辑 ]
作者:
aappmn 时间: 2019-9-3 10:37
现在香港5岁-20岁的年轻人说什么话?
作者:
田建享 时间: 2019-9-3 14:55
我不想说话,说出来就成地域黑了
作者:
田建享 时间: 2019-9-3 14:56 标题: 回复 #7 aappmn 的帖子
说白话,也叫粤语 (假装看不懂)
作者:
szwd1997 时间: 2019-9-3 15:43
可能我是南方人吧,我觉得东北的这一批都不是我的菜,北方的话我还是喜欢陈佩斯和朱时茂那个年代。
现在的一些喜剧节目我都看过,但基本觉得不好笑,是运作的结果。我就觉得小沈龙的表演还不错,虽然段子都是往上抄的。
他们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都喜欢搞煽情,喜剧人,动不动的就煽情,又不是痛苦悲剧人,要搞悲剧可以搞1942去啊。
陈佩斯那个时候就是纯粹搞笑就搞笑,不要煽情。不过现在所有节目都是这个路子,也没有办法。
唱歌的节目家里不死各把人,好像导师就不会投给你。
讲真,我真要想哭,我会看爱情保卫战。我真哭过。我看喜剧人,唯一一个让我感动的小品恰恰不是东北的,是金婧刘胜英吴彼组队的一个小品,人家是上海的。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9-9-4 21:46 标题: 回复 #6 橙炎陽 的帖子
你应该知道,大陆人一个普遍的观念,方言很“土”是给个人形象减分的,特别是北方方言,我上学小学或者中学的时候(具体记不清了),就有老师说过,看着一个年轻的女的,什么都挺好的,结果一张嘴全是土话,瞬间就觉着拉低了形象。在这种观念为普遍观念的环境下,很多人自然会放弃方言,所以造成断代,以方言为母语的人,再说普通话,很难能做到一点痕迹没有,最典型的就是东北话,怎么伪装都能听出东北味,能做到一点没有的都是极少数,所以就只能教孩子用普通话当母语,方言成了次要的,再学反而方言又成了不纯正的了,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
作者:
aappmn 时间: 2019-9-5 10:04 标题: 回复 #11 hhp19910906 的帖子
嗓嗨银抠否器港噗痛孩户格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19-9-6 08:40
原帖由 hhp19910906 于 2019-9-4 21:46 发表
你应该知道,大陆人一个普遍的观念,方言很“土”是给个人形象减分的,特别是北方方言,我上学小学或者中学的时候(具体记不清了),就有老师说过,看着一个年轻的女的,什么都挺好的,结果一张嘴全是土话,瞬间就觉着拉低了形象。在这种观念为普遍观念的环境下,很多人自然会放弃方言,所以造成断代,以方言为母语的人,再说普通话,很难能做到一点痕迹没有,最典型的就是东北话,怎么伪装都能听出东北味,能做到一点没有的都是极少数,所以就只能教孩子用普通话当母语,方言成了次要的,再学反而方言又成了不纯正的了,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
形象減不減分這個兩說吧
像我通曉的方言和語言挺多的,我語言能力還行,當然很多方言和外語我講起來有口音,但我也仍自信
如果有別的一技之長,也不怕別人指指點點
打比方說你是中科院院士,或者國家領導人,巨富,一級運動員之類的絕高成就,只懂方言又咋地
如果只是普通人,那要靠語言加分,那沒辦法
但話又說回來,歧視永遠發生在最低檔次的人身上
就像在USA,開口歧視黑人,歧視華人,一般就是最低端的人種,你就根本沒別的長處可以體現你的亮點,所以只能靠地域歧視別人來獲得成就感了
我基本不歧視別人,另外我也遠離這個階級
那個年輕女人低不低級我是不好說,
您說的這個老師,本身挺LOW的
=====
從精力上來說我同意您的看法
除了少數特別有精力者(有錢有才有閒),大部分人只懂普通話,簡體字,啥都不懂
從成本上來說是最划算的(學得太多邊際效應遞減了)
從國家層面來講保證大家只懂這麼一門就夠了
剩下的都是加分題
[ 本帖最后由 橙炎陽 于 2019-9-6 08:45 编辑 ]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9-9-14 15:51 标题: 回复 #12 aappmn 的帖子
上海人可否将普通话XX?最后俩字没看懂什么意思,另外,上海话里人应该念宁吧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9-9-14 16:04 标题: 回复 #13 橙炎陽 的帖子
你说的在理,但是当年大陆就是这么个情况,所有人都是这样被影响的,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想法,这些年好多了,对方言的包容度好了不少
“打比方說你是中科院院士,或者國家領導人,巨富,一級運動員之類的絕高成就,只懂方言又咋地”这句不太同意,如果说是高端人口,那可以,如果只针对高官就不行了,自己都不响应自己的政策,那就不合适了
作者:
aappmn 时间: 2019-9-14 16:17 标题: 回复 #14 hhp19910906 的帖子
只通一窍。最后两字不是一个词看不懂就对了,“人”发音精确点来说,是“宁”发音舌尖不能贴上颚,要履直,并且是第三声。好多年没听过上海话了,不过大体上这样是没问题的。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9-9-14 17:11 标题: 回复 #16 aappmn 的帖子
方言的专有词确实没法懂,特别南方语系的,构词规律都和北方话有区别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9-9-14 17:20
原帖由 橙炎陽 于 2019-9-2 10:07 发表
像台灣官方語言沒有包括閩南語,所以就保育不了
像香港和澳門,官方語言有包括粵語,所以就能保育
这个倒是从没考虑的角度,没想过港澳的官方语言,不过确实是这么回事,那些年陈水扁倒是想在教学里加闽南语,结果被批是台独行为。学校不教确实是很大的原因,但是又不能教,教了闽南话,客家话又不爽了,要是放到大陆就更不可能了。但我不清楚,粤语再细分有多少分支?港澳政府官方认定的粤语怎么定义?像青岛话,就是单纯老青岛的那地图上都找不到的范围,都能细分出好几种,这种事在粤语里也是存在的吧
作者:
江山笑 时间: 2019-9-21 21:46
广东话目前还会坚持一段时间的,不过随着香港 澳门的日益沉沦,广东话的衰弱也是必然
作者:
江山笑 时间: 2019-9-21 21:52
广东话目前还会坚持一段时间的,不过随着香港 澳门的日益沉沦,广东话的衰弱也是必然
作者:
☆慕容泪☆ 时间: 2019-9-23 10:04 标题: 回复 #10 szwd1997 的帖子
难得看见喜欢小沈龙的。
饿觉得小沈龙带动了国内的脱口秀,说脱口秀的人多了,水平上去了,以后开会、讲座什么的就不会昏昏欲睡,很实用。他在《今夜欢迎颂》有一期节目是讲养生的,如果换一个什么健康砖家来讲,操不标准的普通话背稿子什么的谁会看。还有旅游、电影等这些百姓话题,都表演得非常棒,脱口秀真的是非常实用。
将喜剧以悲剧形式表现出来的,明明是让人笑非要让人哭的,饿觉得应该是从《笑傲江湖》开始,宋丹丹始作佣者吧,是她说的喜剧其实是看别人的悲剧。其实不止是娱乐选秀节目,什么挑战不可能、出彩中国人、我爱发明什么的节目都是家里要死多少人的那种。饿觉得这失去了技能比赛的初衷,人们并不是卖艺而是卖惨,这样会使节目水平上不去的。
作者:
☆慕容泪☆ 时间: 2019-9-23 10:12 标题: 回复 #4 hhp19910906 的帖子
哇,你怎么懂这么多?莫非你也参加过这些选秀节目?
东北因为冷而出笑话多真是挺新鲜的。但是太冷好像也不好吧,一般的俄国人就没什么幽默感,太冷漠、脸瘫。
另外呢,饿觉得体制内的,尤其是80到90年代这批相声演员也有他们的优势,他们当中也有不少成功优秀的,可能成功率没东北这批人高吧。毕竟那时代的体制内演员基本上是要插队下基层的,为的是更好的体现群众需要,其实当年周恩来的文艺工作方针直到现在也没多大的变化。
作者:
☆慕容泪☆ 时间: 2019-9-23 10:22 标题: 回复 #18 hhp19910906 的帖子
粤语基本上没有分支,基本都是广州为最标准的。
粤语现在还能生存基于广州是广东省会,广东目前除了粤北及粤东偏远山区、雷州徐闻、深圳等不通外,其他地方至少市区是能通的。只是个别地区口音有所偏差,但广州标准音是能听懂的。
但闽南语不是,闽南语有潮州片、泉州片、台湾片等分支,区别是很大的,与粤语最大区别是福建省会福州不说闽南语,没有标准粤语有那么强的辐射力,应该是以泉州片为标准,闽南文化的核心在此。
另外之前也看过一集纪录片,澳门其实还存在一种葡语和粤语结合的澳门土话,但是随着时间消逝,好像现在会说的人只剩个位数了。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19-9-23 12:07
原帖由 ☆慕容泪☆ 于 2019-9-23 10:22 发表
粤语基本上没有分支,基本都是广州为最标准的。
粤语现在还能生存基于广州是广东省会,广东目前除了粤北及粤东偏远山区、雷州徐闻、深圳等不通外,其他地方至少市区是能通的。只是个别地区口音有所偏差,但广州标准音是能听懂的。
但闽南语不是,闽南语有潮州片、泉州片、台湾片等分支,区别是很大的,与粤语最大区别是福建省会福州不说闽南语,没有标准粤语有那么强的辐射力,应该是以泉州片为标准,闽南文化的核心在此。
另外之前也看过一集纪录片,澳门其实还存在一种葡语和粤语结合的澳门土话,但是随着时间消逝,好像现在会说的人只剩个位数了。
順帶一說,在東南亞很多華人都講閩南語,粵語,所以考慮小分支的話還有外國系的閩南語,粵語分支
可能是地理,或者性格吧,古代往外跑船移民的基本都是這兩省為主
.......最標準的粵語,不一定是廣州
看怎麼定義這個標準二字了
如果強行定義粵=廣,所以廣州一帶的才叫粵那我無言以對
如果按參考古代傳統粵語詞彙來看,香港保育得最好,學校出來的基本都能寫一些粵語古字,古詞
廣州話現在很多語彙受白話文,普通話影響了,只有古代的發音,而沒有詞彙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標準程度我認為低於香港,當然,香港話問題也有,在於過度西化了
紅字邏輯略為蛋疼,福州話應該是閩北話體系,如果粵語能生存是基於廣州是省會,
那閩南話不能生存是因為講閩北話的福州是省會
那閩北話為甚麼又不能生存呢?
結合中國這麼多消亡的方言來看,如果只要省會城市講這個方言,方言即不消亡的話,那中國現在廣泛運用的大方言應該要很多才對
廣州橫向對比大部分省會城市,對於方言保育並沒有太大功勞
方言保育要從幾個層面看
1. 學校教學
2. 官方官員發言
3. 電影歌曲流行文化
4. 民間運用
以上4點香港基本全做到了,澳門也做到了一些,至少1,2,4是有做到的
廣州和大部分中國省會城市都只做了一個4.,123點基本就是幾乎完全不做,或者很次要地做
而現實就是只有粵語保留了
兩點結合看,我認為粵語保留不在於廣州
當然也不能說全在香港,應該說香港堅持了保育,而文化上又堅持出新(這裡的新其實也不新了,90年代吧,是相對別的方言新)
從而輻射到了廣東,和東南亞
[ 本帖最后由 橙炎陽 于 2019-9-23 12:09 编辑 ]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9-9-24 17:20 标题: 回复 #22 ☆慕容泪☆ 的帖子
没参加过选秀节目,只是根据正式消息和小道消息按照常理分析,天冷这个原因是张雪峰老师参加奇葩说第四季选拔的时候回答蔡康永的问题的时候说的,蔡康永问他怎么才能把嘴皮子练的这么溜,他回答在东北呆几年就练出来了,冬天什么都干不了,只能闷在屋子里吹牛。不是原话,大体意思是这样,毛子和东北人的区别是他们的文化和欧洲的严谨关系比较大,和汉人的随性融合的少,所以对“乐”的需求方向不一样,就好像根本不可想象西方人一见面的问候语是:孙子,还活着呢。
8,90年代的情况还要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那时候普遍对“笑”的标准就比较低,所以下点精力就能让人笑,所以现在反到是水涨船高,越来越难让人笑,《少林寺》放到现在还可能卖出10亿人次的观影量么,原理是一样的,其次才是你说的,有过接地气的生活经历,知道观众的喜好是什么,但是没有那种生活经历的一样可以有好作品,周伟,李伟健这些曾经的体制内的新秀都有这种作品,效果反倒也很好,这个主要是看能不能想榫卯一样去迎合观众的喜好,这一点现在德云社做的是最好的,反倒体制内的不思进取
最后还有一点忘说了,东三省的观众群体是很庞大的,节目制作方是不会放弃那么大的收视群体,会增加很高的收视量,所以才会有那么接东北地气的节目
[ 本帖最后由 hhp19910906 于 2019-9-24 17:34 编辑 ]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9-9-24 17:53 标题: 回复 #23 ☆慕容泪☆ 的帖子
首先一点同炎阳,福州是闽北,不是闽南。对于粤语,炎阳更有发言权,但我觉着粤语的辐射强,和曾经的粤语歌和粤语电影脱不了关系,特别是粤语歌,台湾的反倒少,一般进到大陆的绝大多数是国语片,在大陆能接触到的台式闽南语,我觉着可能除了布袋戏就没其他的了,至少其他的渗透力也是极弱,我对南方语系的了解很少,甚至对吴越语系至今还一头雾水
作者:
☆慕容泪☆ 时间: 2019-9-25 17:30 标题: 回复 #26 hhp19910906 的帖子
饿是从发源地这个角度去看的。
因为据饿所知,粤语的发源地,乃至整个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在肇庆广宁。广州人口最多,靠得比较近。
但是不是香港粤语辐射广东呢?饿看未必,因为广东也是在80年代末才引进香港电视。其实在80年代初期,粤语讲古、粤语相声、新粤剧等,已经在广东范围内很比较热烈了,粤语连续剧已经在广东各地开播了。
至于“标准”二字,饿看过一些礼仪教程,里面有说到接待的时候,要么说标准的普通话,要么说标准的广州话,不要夹集母语口音。广州作为广东省会,广州的辐射作用是很强的。香港的粤语不能说它不标准,跟广州话是完全通的,声调什么的差别不是太大,不过香港粤语夹杂了大量的英文,是没广州话这么纯。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19-9-25 22:55
原帖由 ☆慕容泪☆ 于 2019-9-25 17:30 发表
饿是从发源地这个角度去看的。
因为据饿所知,粤语的发源地,乃至整个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在肇庆广宁。广州人口最多,靠得比较近。
但是不是香港粤语辐射广东呢?饿看未必,因为广东也是在80年代末才引进香港电视。其实在80年代初期,粤语讲古、粤语相声、新粤剧等,已经在广东范围内很比较热烈了,粤语连续剧已经在广东各地开播了。
至于“标准”二字,饿看过一些礼仪教程,里面有说到接待的时候,要么说标准的普通话,要么说标准的广州话,不要夹集母语口音。广州作为广东省会,广州的辐射作用是很强的。香港的粤语不能说它不标准,跟广州话是完全通的,声调什么的差别不是太大,不过香港粤语夹杂了大量的英文,是没广州话这么纯。
語言文化這種東西不是自然科學,沒有辦法一概而論
只能說給予一個大概的想像
紅字是正確的,從歷史角度來說香港粵語輻射廣東當然不可能
如果完全從歷史角度來說肯定是香港粵語學自廣東,這個沒有疑問的
但我們這帖不是談歷史,是談各地方言消亡得這麼快,為什麼唯獨廣東話相對還是比較堅挺
換句話說是誰在保育廣東話?
從事實上來看
廣州人在保育工作上對比其它方言的省份沒有甚麼特殊不一樣的地方
廣州人對粵語的保育就像所有有大方言的省會城市一樣----半吊子保育,基本就是民間老人大概講一下,官方發言完全不講
學校完全不教,電視台,收音機也就以一個很小的比例搞幾個頻道
所以橫向看,如果廣州人做的這一套是有效的,那其他方言省會也有效,那各地方言也不至於消亡得這麼快
這裡只能反向推理來推測另一個可能性:廣州人這套效果不大,至少是次要地借助了很多外力,也有可能是主要借助外力
=======
從保育而言,香港做的體系完整太多了
從文化宣傳上來看,香港的粵語流行文化較強,能排得上號的粵語文化作品基本都來自香港
從給予非粵語人士的文化卡片來看,香港較強,問北方言的兄弟們能說出多少廣東歌,基本都是香港的
當然這裡不能單純說香港全功,這種說法我也不接受
在一個普通話教學席卷全國的浪潮下,其實就是一個民間力量(大陸官方教育和媒體影響範圍外的力量)在支持的問題
我會這麼看,保育應該是一個1+1+1+1的問題
廣州民間人口基數大+香港文化保育宣傳好+澳門保育不錯+東南亞早年的移民很多能操粵語,而這一群人也都沒有受普通話強制教育影響
廣州自然有很大的重要性,但這個基本盤每個省都有,最終決勝負的還是在附加盤
我冒味地不負責任,完全有可能是錯誤地講一句:如果一開始
香港/澳門/東南亞人講的是閩南話,那估計粵語應該代替閩南話消亡
香港/澳門/東南亞人講的是湖南話,那就是粵語應該代替湖南話消亡
[ 本帖最后由 橙炎陽 于 2019-9-25 23:02 编辑 ]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9-9-26 21:05 标题: 回复 #27 ☆慕容泪☆ 的帖子
发源地肯定不是广州,闽粤语系曾经是全中原的语言,衣冠南渡的时候带到南方的,北方语系是后来和游牧民族的胡语融合的的多了,才成了今天这样,据考证唐朝还是闽粤语系的发音,这个从唐诗的韵律可以作证
80年代还是方言兴盛的时期,还没开始衰退,但粤语衰退的势头比其他方言慢得多,这个和香港肯定有离不开的关系,如果没有香港的文化输出,很难说衰退的势头会和其他方言有本质的区别,当今的上海话都濒临灭绝,反不如粤语在广东普及,北方话更是如此,本身和普通话融合就容易的多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19-9-27 15:18
原帖由 hhp19910906 于 2019-9-26 21:05 发表
发源地肯定不是广州,闽粤语系曾经是全中原的语言,衣冠南渡的时候带到南方的,北方语系是后来和游牧民族的胡语融合的的多了,才成了今天这样,据考证唐朝还是闽粤语系的发音,这个从唐诗的韵律可以作证
80年代 ...
粵語和閩南語我基本都可以講一些
粵語跟平水韻很接近,只能說平仄是相符的,但音韻還是有區別,比如一冬二東
閩南語也挺接近,但沒有粵語這麼接近
要說粵語是現存語言中最有古漢語特色,用的都是同一個平仄的我同意
要說粵語橫向對比其它方言最接近中原古話我同意
要說粵語直接就是跟古代漢語相似,或者說古漢語聽起來像粵語,(大白話說就是假設你穿越1000年前的中原,講粵語可以勉強溝通)我不是很肯定
保守一點應該這麼說:閩粵語系的前身肯定是發展自古代中原的官話
回想古代兩廣太落後了,加上文化傳遞不便,兩廣的古人直接能講官話我傾向不相信
換一個角度來說,粵語承襲了官話特色,並因為兩廣的落後性,所以一直保育至今天,這個說法比較可取
文字發展很好結論,語音發展一直是一個很蛋疼的問題
我理解是錄音機的發明之後的年代才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 本帖最后由 橙炎陽 于 2019-9-27 15:29 编辑 ]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9-9-27 22:05 标题: 回复 #30 橙炎陽 的帖子
人对优质的文明都是有向往的,所以衣冠南渡的时候两广的土著人仰慕汉文化,导致和当时的汉语大幅度融合,是有可能的,更何况那时候荒无人烟的,土著都不一定有逃难去的汉人多,类比北魏孝文帝的融合,连姓都改成汉姓,所以说两广土著被同化,我觉着是说得通的。我用的词是闽粤语系,不是闽南语和粤语,一个语系可以有很多种语言,当然也不排除那些已经不用的,这个语系是最贴近的,这个基本上已经是公认的了,这一点你也没有异议
保留读音虽然录音机非常重要,但不是必须的,只要注音方式保留下来,也是可以的,例如英语的音标,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拼音这个模式,但也有以常用字类比的方法,但是相比音标和拼音,这个方法确实很坑,莱菔这个词《本草纲目》的注音是“来北”,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肯定不是普通话发音的“来北”,莱菔这词指的是萝卜,再考虑到李时珍的口音,我觉着就是荆襄话的“萝卜”,但如果荆襄话失传了,那这就成悬案了。相比英语好像保留的好一些,莎士比亚那个年代的you,写成thou,发音按现代的音标还是能发出当年的音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19-9-27 22:25
原帖由 hhp19910906 于 2019-9-27 22:05 发表
人对优质的文明都是有向往的,所以衣冠南渡的时候两广的土著人仰慕汉文化,导致和当时的汉语大幅度融合,是有可能的,更何况那时候荒无人烟的,土著都不一定有逃难去的汉人多,类比北魏孝文帝的融合,连姓都改成汉姓,所以说两广土著被同化,我觉着是说得通的。我用的词是闽粤语系,不是闽南语和粤语,一个语系可以有很多种语言,当然也不排除那些已经不用的,这个语系是最贴近的,这个基本上已经是公认的了,这一点你也没有异议
保留读音虽然录音机非常重要,但不是必须的,只要注音方式保留下来,也是可以的,例如英语的音标,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拼音这个模式,但也有以常用字类比的方法,但是相比音标和拼音,这个方法确实很坑,莱菔这个词《本草纲目》的注音是“来北”,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肯定不是普通话发音的“来北”,莱菔这词指的是萝卜,再考虑到李时珍的口音,我觉着就是荆襄话的“萝卜”,但如果荆襄话失传了,那这就成悬案了。相比英语好像保留的好一些,莎士比亚那个年代的you,写成thou,发音按现代的音标还是能发出当年的音
粵語系事實上平仄接近100%符合古代漢語特徵
但發音還是有很些區別
說在一群基本沒有古漢語特徵的中國方言中最接近古漢語是可以的,說很有高相似度我保留(那怕是50%我也覺得沒有)
========
中國古代有反切法
跟音標一樣都挺尷尬的
這一種標音的形式只能橫向使用:就是你活在當代,你已經明白當代一部分的文字怎麼念了,然後音標法可以教育你其餘的字怎麼念
這種標音的方式無法豎向使用:當你活在後代,你一個字都不會念的時候,他沒辦法教你,那怕是任何一個字
(但理論上你只要會念1-2個字,那拼圖可以慢慢拆開)
用無聲的東西去推理有聲的東西這個天然是不可能的
(不知道如果畫個圖,把所有口形還有喉嚨,聲帶全部解剖圖畫出來能不能搞定,但人類智商能做到這水平,錄音機也早該有了)
我認為是科學的次元之壁,沒有方式可以突破,直至另一個有聲的記錄方案產生
那怕是現今的科技我認為也幾乎做不了,打個比方說,不給你錄音設備,
要求你用純文字或者圖案的方式教會一個後世發音斷代,但是能看懂漢字的人說"炎陽你真帥"五個字的2019年普通話發音
我認為您做不到
=========
十幾年前有一個國學(是真的名校,不是民間叫獸)教授團隊搞出了一個古音朗誦詩經的項目
就是考證了一堆2000+年前的中文字的發音,然後配上一些(4音調的)樂器邊念邊唱
我當年有稍為看一下那個原理,但我一直沒聽懂這個原理是啥
1000年前的發音至今仍是個迷,怎麼能搞出個2000+
我估計是他們先虛構假設了3-5個字的發音,然後再用這個3-5個字作基礎去反推別的字
(比如一冬二東之類的簡單發音)
[ 本帖最后由 橙炎陽 于 2019-9-27 22:37 编辑 ]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9-9-28 21:38 标题: 回复 #32 橙炎陽 的帖子
确实反切的坑也不小,钱文忠教授说过他小时候看古籍,“心宽体胖”的胖注音是“丹六反”,结果他怎么都和pang这个音拉不上关系,然后就按pang念,后来他的长辈给他纠正的,才明白是怎么念。毋庸置疑,录音是最好的方法,绘图不显示,极少有人能那么精确的控制声带和口型,同时还包括共鸣音,像前鼻音后鼻音,唱的东西还有脑鸣音什么的,完全没法绘图,甚至录音都不完善,还得有讲解,要不几千年后的人未必能注意到共鸣这些,还需要其他讲解
据说章太炎老先生精通各朝各代的发音,我不是太清楚,只是听过这么一句评价,不清楚他精通到什么程度,不过在民国的时候他的发音还是有权威性的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19-9-28 22:00 标题: 回复 #33 hhp19910906 的帖子
我講一個事例,當年那個古風詩經朗誦會我有聽過錄像
確實每一個字拆開都不像中國字,就像瞎講非洲話
但成段聽起來確實能聽懂是詩經
這個很好解釋:因為用反切,聲韻,完全可以考察出每一個字"互相相對"(呃這個表達我也不知道怎麼再精確解釋了....)的讀音
所以有考證古代音韻的人完全可以念一通聽起來很完美的方案出來
章太炎先生會不會我不敢講,但他要演講出一段讓人挑不出毛病的古語朗誦是有可能的
簡單來說就是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19-9-28 22:05 标题: 回复 #33 hhp19910906 的帖子
除了錄音,還有另一個方法,但也需要有"活體參考物"就是了,反正光有紙筆是不行
我以前看過一個介紹說,有聾啞學校可以教先天聾人(不是聾啞人)講話.....
這個666吧
估計是試錯的方法,在先天聾人面前做一個嘴型,然後要求他跟著自己(想像)發音
那聾人會挨個可能性去嘗試,老師會根據你的發音做點頭和搖頭
一開始教一兩個字都難,然後慢慢會愈學愈快......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9-9-29 21:56 标题: 回复 #35 橙炎陽 的帖子
这个传承的难度比录音大多了,而且需要懂得人做判断,换句话说,还是需要懂的人在,既然有懂的人,那传承当然没可以,而现在的问题是过几十年没人懂了,怎么办,就像一千年前的发音
回复 #34 橙炎陽 的帖子
这种方法可行的前提是最开始的那一两个必须是对的,否则满盘皆输,现实问题是怎么保证切入点是对的,我对发音唯一的了解就是当年古文老师说了一句,古汉语的发音没有z c s zh ch sh,这几个音是对应的从j q x里分出来的,所以这也是我唯一的认知角度,不过从闽南话中基本可以证实这说法基本上没错,细节方面需要商榷
[ 本帖最后由 hhp19910906 于 2019-9-29 22:07 编辑 ]
作者:
aappmn 时间: 2019-9-30 07:57
说到发音,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有些是不同的,所以现代汉语有些听起来不押韵了,是不是要按照古语发音?
远上寒山石径斜,我们学的时候斜就是xie,现在很多教导要发xia;笼盖四野,我们学的时候老师让发野ya3,现在大多就是ye3;例子还有很多
当然,对于考试来说出题者还是人性化的,这种有争议或者不同观点的没见过出过题的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19-9-30 21:20 标题: 回复 #37 aappmn 的帖子
一兩個字改了個音去押韻說得通,但改了的音也稱不上是"古音"啊,挺多只能說"古風押韻音"
估計還原不了了
唐宋時期的平水韻書還在,也基本是個未知之迷,也沒人說得出個所以然
音韻學相對外行來說基本是最難的,門檻太高,資料太少
比如歷史,文字,文化這些,軒轅隨便拉個哥,都能講兩句,音韻誰能考證幾個古音?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19-9-30 21:27
原帖由 hhp19910906 于 2019-9-29 21:56 发表
这个传承的难度比录音大多了,而且需要懂得人做判断,换句话说,还是需要懂的人在,既然有懂的人,那传承当然没可以,而现在的问题是过几十年没人懂了,怎么办,就像一千年前的发音
回复 #34 橙炎陽 的帖子
这种方法可行的前提是最开始的那一两个必须是对的,否则满盘皆输,现实问题是怎么保证切入点是对的,我对发音唯一的了解就是当年古文老师说了一句,古汉语的发音没有z c s zh ch sh,这几个音是对应的从j q x里分出来的,所以这也是我唯一的认知角度,不过从闽南话中基本可以证实这说法基本上没错,细节方面需要商榷
古漢語確實沒有,卷舌聲母確實不是漢語特色,應該是北方官話人口歷史上多次受胡化影響發展
我覺得中國人舌頭確實不靈光,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不知道算優點還算缺點,兩說吧
方塊字有牛逼的地方,但是發音確實比較太簡單了
漢字同音字太多,基本有95%的字詞都能找到同音字
這個在拉丁語系找不到
而且發音的方式簡單,一字一音
導致中國人學外語,舌頭確實繞不開
但是學字母很快
反過來拉丁語系老外學中國發音很快,
但是遇到方塊字就容易蒙圈
對於閩粵系方言人來說學北方話最難是平舌卷舌音
對於北方人學南方話來說最難是入聲字
對於他們來說學外語最難是.....所有發音都難,舌頭不好使----基本能聽懂,但念不標準
我這裡說的難,不是指記不住,是說學不來,那怕有個人在你面前先念了五次,讓你跟著念,還是念不標準
[ 本帖最后由 橙炎陽 于 2019-9-30 21:28 编辑 ]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9-9-30 21:47 标题: 回复 #37 aappmn 的帖子
有些读音是近几百年的发音,并不全是一千年前的发音,我小时候看的《新华字典》里“崖”有一句旧读ye(二声),但是参考闽南话,读ai(二声),所以ye可能也不是最古的音,不一定哪个音是在哪个年代用的,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9-9-30 22:18 标题: 回复 #39 橙炎陽 的帖子
你说的方块字发音简单其实不是方块字的特点,而是单音节发音的特点,除了 瓩 这种后加的奇葩字,汉字都是单音节发音,所以你说的不灵光的问题是在这里,辽文就比较坑,两种字体,一种仿汉语,一种仿回纥语,后来汉语的这套就被淘汰了,因为辽语是多音节发音,天发音是“腾格里”,所以用回纥文更好一些
方块字最牛的不是发音,而是字义可以延续的更久,例如如果完全不懂古英语,就没法把thou和you联系起来,但汉字只要能认出是哪个字,字义就基本清楚了,这是拼音文字完全无法做到的,200年就能演变的面目全非。同时方块字基于图像,识别的时候更简便,英语的危险,dangerous,你得把字母看全,然后拼出来才知道什么词,虽然熟练以后可以加快识别的速度,但基本步骤是这样,汉字一个“危”就表达了全部意思,一眼就能识别完成,而不是撇,横折...组成起来是个危字,在紧急情况更占优势
中国人学字母语言从现实看,反倒不占优势,因为字母(或者拼音)文字因为前面说的识别困难,所以才会增加简便方法,例如英语的时态语态等(还包括你曾经说过的那件事,把pork故意说成pig meat),就是为了减短识别的时间,而汉语因为识别简单,所以这些意思直接融入在语境里,而非直接在文字上标注,所以中国人学字母语言其实更困难。而西方人学汉语的发音也很坑,例如英语只有升降两个音调,让他发普通话的四个音就很困难,所以说的让人感觉他们的汉语老师都是河南人,河南的方言倒是这个规律,只有两个音,其实都没有什么轻松的部分
闽粤语系学北方话确实有大舌头的问题,但北方人学闽粤语,入声不是一个鸿沟,其实在特定情况有类似入声的发音,不知道你听过没,如果没听过,网上找学生军训的视频就可以,军队的“一二一”这个口号的第一个“一”,基本上发音时间就是正常发音的一半甚至更少,有入声的意思,虽然不是很贴切。其实我觉着最难得还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发音,我看霹雳布袋戏里,“脚”发音是“卡”,这个北方人想到死也想不出是这个字,还有一条我不确定,就是闽粤语是不是语法也和普通话有区别,这个正好你来解一下疑惑
对于古音这个问题,我觉着地域相差比较远的方言当中发音相近的部分,是古汉语发音的可能性比较大,就像闽南话和烟台话都把q(以及普通话的c,ch)的发音往k上偏,“提起”发成ti ki,我觉着这样的发音可参考的价值比较大
PS:我对拉丁语系只懂英语,如果我的观点在其他大部分拉丁语系的语言中有偏差,那我收回那部分观点
作者:
toushion 时间: 2019-10-16 12:21
北方方言确实没排面,在某个什么划分中,和它并列的不是南方方言,而是吴语,粤语,闽南语等等,就是说整个北方和南方仅仅一个省的地位是同等的。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19-10-16 12:58
原帖由 toushion 于 2019-10-16 12:21 发表
北方方言确实没排面,在某个什么划分中,和它并列的不是南方方言,而是吴语,粤语,闽南语等等,就是说整个北方和南方仅仅一个省的地位是同等的。
北方方言確實不多
從語言學上來看,
如果二者明顯語法,發音,字體有很大區別的叫兩種語言
比如中文,英文
如果二者語法一樣,字體一樣,只有發音有區別的叫方言
比如北方言,閩南語
如果二者語法一樣,字體一樣,發音也基本差不多,那只能算小方言
比如山東話,東北話,北京話
有的人同時能講山東話,東北話,北京話自稱懂三種語言我一般就笑了,說三種方言也稱不上,只能說三種小方言
===========
北方方言確實少,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的"方言"(不是小方言)只有一種
但從排面上看我覺得很有排面
這裡恰好說明了北方人古代政治文化上是比較優越的
書同文,語同聲
方言太多,比如南方,一個個省的方言可以跟北方方言並列,其實不值得談排面
當然,說南方言多要自卑嘛,倒也不必,只是歷史如此罷了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19-10-16 13:22
原帖由 hhp19910906 于 2019-9-30 22:18 发表
你说的方块字发音简单其实不是方块字的特点,而是单音节发音的特点,除了 瓩 这种后加的奇葩字,汉字都是单音节发音,所以你说的不灵光的问题是在这里,辽文就比较坑,两种字体,一种仿汉语,一种仿回纥语,后来汉语的这套就被淘汰了,因为辽语是多音节发音,天发音是“腾格里”,所以用回纥文更好一些
方块字最牛的不是发音,而是字义可以延续的更久,例如如果完全不懂古英语,就没法把thou和you联系起来,但汉字只要能认出是哪个字,字义就基本清楚了,这是拼音文字完全无法做到的,200年就能演变的面目全非。同时方块字基于图像,识别的时候更简便,英语的危险,dangerous,你得把字母看全,然后拼出来才知道什么词,虽然熟练以后可以加快识别的速度,但基本步骤是这样,汉字一个“危”就表达了全部意思,一眼就能识别完成,而不是撇,横折...组成起来是个危字,在紧急情况更占优势
中国人学字母语言从现实看,反倒不占优势,因为字母(或者拼音)文字因为前面说的识别困难,所以才会增加简便方法,例如英语的时态语态等(还包括你曾经说过的那件事,把pork故意说成pig meat),就是为了减短识别的时间,而汉语因为识别简单,所以这些意思直接融入在语境里,而非直接在文字上标注,所以中国人学字母语言其实更困难。而西方人学汉语的发音也很坑,例如英语只有升降两个音调,让他发普通话的四个音就很困难,所以说的让人感觉他们的汉语老师都是河南人,河南的方言倒是这个规律,只有两个音,其实都没有什么轻松的部分
闽粤语系学北方话确实有大舌头的问题,但北方人学闽粤语,入声不是一个鸿沟,其实在特定情况有类似入声的发音,不知道你听过没,如果没听过,网上找学生军训的视频就可以,军队的“一二一”这个口号的第一个“一”,基本上发音时间就是正常发音的一半甚至更少,有入声的意思,虽然不是很贴切。其实我觉着最难得还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发音,我看霹雳布袋戏里,“脚”发音是“卡”,这个北方人想到死也想不出是这个字,还有一条我不确定,就是闽粤语是不是语法也和普通话有区别,这个正好你来解一下疑惑
对于古音这个问题,我觉着地域相差比较远的方言当中发音相近的部分,是古汉语发音的可能性比较大,就像闽南话和烟台话都把q(以及普通话的c,ch)的发音往k上偏,“提起”发成ti ki,我觉着这样的发音可参考的价值比较大
PS:我对拉丁语系只懂英语,如果我的观点在其他大部分拉丁语系的语言中有偏差,那我收回那部分观点
大部分同意,
中文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語言來說已經算是相當實用的了
當然用很挑剔的眼光看,打比方說要重新創造一種語言,那肯定很多中文現有的短版得剔去
其實當然也可以找到一些不足,但這要考慮到當年造字時候的不易,也只能認可
========
中文的長處不談了(比如認字快,單音節學得快),單純考慮短板來說:
1. 同音字太多
2. 組成的"元素"太複雜,連電腦輸入法其實都是"圖象",不利編程
打比方說像一些老式液晶屏(比如計算器,冰箱,空調的顯示屏),只要錄進26個字母就已經可以表達1000個單字了
但中文的液晶屏,若要表達1000個漢字,需要錄入1000個單字
3. 學寫書法的成本太高,同2,英語練好26字母就能"抄"好書法了,中文如果你有些字不常練,你臨時很難寫好
我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接觸過很多世界各地的人,有外國人學中文,有中文人學外文,有日韓的,也有閩粵的學普通話,也有北方的學閩粵
我都是基於實際觀察那些第二語言者的經驗談的(我很多很多朋友都是2-3語言/方言者)
數量可能說不多,但真實性肯定有
我認識的"中國通老外",大多會講不會寫
美國人學中文大多會講不會寫,
因為發音太輕鬆了,認字一頭霧水
(那怕是純老美
你教他一兩句中國吉祥話他死記硬背一晚肯定能標準,反過來讓中國人記一句美國外文,發音很難標準)
英語就不用說了,少數中國人讀寫都很好,但大部分還是啞巴英語,能寫不能講
中文人學英文會寫不會講,就算是小學文憑的,讓他寫英文有個抄的完全不是問題
有單字,給他死記硬背,背5個總是沒問題的,讓他講,他不行
中文人天然舌頭,還有短促音之類的就是短板,因為習慣單音節,但是認字能力強
英語系正好反過來
北方人念不了入聲字的,這是我觀察北方朋友的通病,軍訓的一二一,短是夠短,但不是入聲字,氣息還是向外噴的,入聲字氣息是向內的,這個初學者不行
(入聲字像英語的CUP,SHUT UP,YUP倒是有,但人家後面有個輕聲......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北方人念不好,北方人英語倒也行啊,估計是記不住)
因為確實沒有這個習慣,剛開始念不習慣,那怕真會念了,也記不住,因為本身就是不常用這組發聲器官,開始連一些不該入聲的字都入聲了
南方人念卷舌同理
一開始你教他四是四十是十,他說"十"永遠念不準,那怕真念準了,他也記不住
多了之後比如"張","十","人"之類的他總是記不住,就會亂套了,不該卷的也卷了
基本大齡人學語言都是沒有語感的,所以他們的學其實是在母語找一個對應,
廣東話的母語張,十,人不會卷舌,所以他們下意識認為普通話也不該卷
入聲同理
英語也同理
為什麼有的大齡青年講英語都可以搞成國語諧音,或者說看英語拼音念得跟普通話拼音似的,因為語感太弱了
[ 本帖最后由 橙炎陽 于 2019-10-16 13:26 编辑 ]
作者:
toushion 时间: 2019-10-16 19:41 标题: 回复 #43 橙炎陽 的帖子
排面不排面的,姑且那么一说吧。
我其实有点疑惑的是这个,为啥南方方言听起来不土,北方的比如山东,河南,陕西,我都感觉土的掉渣,是因为我是北方人听得太多的缘故还是别的什么道理?
印象中金庸写阿碧出场的时候说她吴侬软语唱的歌好听,这里换成个山东的姑娘是不就不那么写了?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9-10-16 21:43 标题: 回复 #44 橙炎陽 的帖子
北方话没有去声可能和性格有关,比较豪爽,发音也给你发的足量,也就没有那种轻音的发音了,我突发奇想的观点,不严谨,但可以从北京话做反例,老北京话就是发音极其偷懒的那种“慵懒”的发音,能产生这种发音的可能,我猜测和八旗子弟的养尊处优有关,什么都不干,出生就有足够开销的俸禄,所以一切都是闲散,慢慢演变成说话都懒得发字正腔圆的音了,由这个反证,我那个突发奇想也不全是无稽之谈。北方人记不住,也可能就是因为没这个习惯,
另外还有一点,我不确定去声字是所有使用都发去声还是在不同使用可以发不同的音?
上一贴说的闽粤语的语法和普通话有没有本质的不同,这个问题请解答一下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19-10-16 23:19
原帖由 hhp19910906 于 2019-10-16 21:43 发表
北方话没有去声可能和性格有关,比较豪爽,发音也给你发的足量,也就没有那种轻音的发音了,我突发奇想的观点,不严谨,但可以从北京话做反例,老北京话就是发音极其偷懒的那种“慵懒”的发音,能产生这种发音的可能,我猜测和八旗子弟的养尊处优有关,什么都不干,出生就有足够开销的俸禄,所以一切都是闲散,慢慢演变成说话都懒得发字正腔圆的音了,由这个反证,我那个突发奇想也不全是无稽之谈。北方人记不住,也可能就是因为没这个习惯,
另外还有一点,我不确定去声字是所有使用都发去声还是在不同使用可以发不同的音?
上一贴说的闽粤语的语法和普通话有没有本质的不同,这个问题请解答一下
或許是北方人豪爽沒錯,但估計不是北方漢人,是北方其他民族
唐宋的北方漢人,那時代的人肯定是懂的,看高適岑參他們很明顯懂
從歷史上看肯定不是八旗(清),從文學詩歌音韻能推出普通話(北京話)面世肯定是元朝發生的事,但具體是甚麼原故,沒有實證,因為很難考證
我聽過並採信一個說法,是因為元朝的時候蒙古人為主的北方非漢人
非漢族人民在學習漢話的時候對於入聲字有很大的障礙,於是便簡化取消掉了
入聲字是漢語特色,短促,哀怨,氣短
最出名的是李清照的聲聲慢,押得是入聲韻,讓個女子通篇讀來節奏感那怕是個不通漢語的洋人也能體會箇中愁滋味
漢族人民自古以來都是平上去入四聲,到了元朝之後北方言無端端了就剩下"平上去"三聲了(平聲一拆為二)
閩粵語句子上的語法跟普通話是一樣的
個別短語是不一樣的----比如普通話"你先跳",粵語會說"你跳先"
所以在廣義層面上,我會說語法是一樣的,但硬要抬扛也能找出反例就是
作者:
toushion 时间: 2019-10-17 11:27
度娘了一下,好像是这个理。日语里难道有入声?我听同学说海宁话跟听日语感觉差不多
----------------------------------------------------------------------------------------------------------------------------------------------------
江浙话、湖南话、江西话、粤语、客家话、闽南话、潮汕话,都可以读出入声字。尤其是粤语,保留了几乎全套的入声字。
入声是汉语之骨,许多南方人觉得,听北方人讲话,感觉很“油”,顺溜却缺乏高低起伏的美感,就因为北方人的话里,已经没有了铿锵有力的入声。在诗文当中,运用好入声字,读起来就显得特别有力道。
-----------------------------------------------------------------------------------------------------------------------------------------------------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19-10-18 18:21
原帖由 toushion 于 2019-10-17 11:27 发表
度娘了一下,好像是这个理。日语里难道有入声?我听同学说海宁话跟听日语感觉差不多
----------------------------------------------------------------------------------------------------------------------------------------------------
江浙话、湖南话、江西话、粤语、客家话、闽南话、潮汕话,都可以读出入声字。尤其是粤语,保留了几乎全套的入声字。
入声是汉语之骨,许多南方人觉得,听北方人讲话,感觉很“油”,顺溜却缺乏高低起伏的美感,就因为北方人的话里,已经没有了铿锵有力的入声。在诗文当中,运用好入声字,读起来就显得特别有力道。
-----------------------------------------------------------------------------------------------------------------------------------------------------
確實像,但不是
我日語不專精,但我理解日語有一些像樓上HP兄說的,非常輕微,短促很像入聲的發音,但也不是入聲,終究那個音是向外吐的
日語的韻母貌似沒有入聲,所以猜測日語沒有入聲
=======
所謂入派三聲嘛,入聲字後來被拆進了三種字裡,有平的,上的,也有去的
是不是骨不敢講,我也不會覺得有入聲字就很自豪,或者說漢話少了入聲就沒有骨頭了......只能說從詩文立場上來看確實得有入聲
北京話相對唐宋的漢語沒了入聲,新添了卷舌,還有後鼻音
我會猜測這些有一點吸收了外語特色的樣子
因為這幾個發聲部位講道理說在唐宋顯然是沒有在用的
如果說是突然內部改革了一種北方話出來,還新添了幾個發音部位,這個有點不合理
反觀如果參照唐宋,中國南方方言都是把聲韻母交叉組合成不同的發音,甚少有新添發聲部位的
我會猜測地理解成北方方言是後來跟統一政權的外來民族融合過了
[ 本帖最后由 橙炎陽 于 2019-10-18 18:34 编辑 ]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9-10-18 22:15 标题: 回复 #47 橙炎陽 的帖子
我说的北京话不是国语和普通话,是那种不正经发音的北京话,举几个前几年网上很火的例子,“你好”听起来就是“鸟”,“厉害”听起来是“列”。你还可以找找那些网友恶搞的北京话十级考试。把发音象征性的哼一下,就是一个字,甚至几个字发一个音,我觉着这不是元朝开始的,而且在成祖迁都以后,因为把一些南京人迁到北京,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北京话是有南京口音的,肯定会抵消一部分元朝的影响
既然闽粤语和普通话整体语法一样,那就是我对发音还不了解,等着慢慢再对比一下
我说的北方人的豪爽是以现在说的,所以不排除豪爽的性格是从游牧民族融合来的。舌音鼻音是外来发音方式的可能性也很大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24-1-27 22:55
原帖由 橙炎陽 于 2019-9-28 22:00 发表
我講一個事例,當年那個古風詩經朗誦會我有聽過錄像
確實每一個字拆開都不像中國字,就像瞎講非洲話
但成段聽起來確實能聽懂是詩經
這個很好解釋:因為用反切,聲韻,完全可以考察出每一個字"互相相對"(呃這 ...
這個帖子對音韻的探討非常深入,能與斑鳩兄的那帖分享的話原來以前也討論過一遍了
我以前的觀點感覺都比現在要好,哈哈哈哈
那個時候更多會員一起討論,角度和話題的豐富度更高
[ 本帖最后由 橙炎陽 于 2024-1-28 09:54 编辑 ]
作者:
斑鸠凉 时间: 2024-1-28 17:35 标题: 回复 #51 橙炎陽 的帖子
嗯嗯,看了大部分。艳阳记忆力不错呐,有使用论坛的收藏功能吗?或者搜索功能呢。hhp现在也来,不怎么说话了。可惜他是个北方人,不会讲粤语呐。艳阳觉得唱粤语歌要会唱多少,才能初步学会说粤语?
[ 本帖最后由 斑鸠凉 于 2024-1-28 17:57 编辑 ]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24-1-28 21:54
原帖由 斑鸠凉 于 2024-1-28 17:35 发表
嗯嗯,看了大部分。艳阳记忆力不错呐,有使用论坛的收藏功能吗?或者搜索功能呢。hhp现在也来,不怎么说话了。可惜他是个北方人,不会讲粤语呐。艳阳觉得唱粤语歌要会唱多少,才能初步学会说粤语? ...
沒用收藏哈哈,靠人腦
關於這個說粵語的問題
看怎麼叫"會說"囉
如果客套話來說,在美國80,90年代有很多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電影,或者更早的李小龍,在美國以前是有過香港熱/粵語熱的
我認識很多老外都懂得講兩句:雷猴,猴塞雷,我係鬼佬,恭喜發財
我要奉承他們,也會拍馬屁說"您們的粵語說得真好"
那這能不能叫會說呢?
========
真正意義上的會說嘛,要用我的標準來說,我認為很多會唱100首粵語歌的北方言者,有的也是不會說的
因為他們很多時候是不會念入聲字的,比如"譚仔話"
香港有一家連鎖米線店,叫"譚仔",或者叫"譚仔三哥"(兩個老闆分家了),大致上是可以自由加料的那種
(轉貼:譚仔多聘用來自貴州、四川、湖南之新移民,其操有自家性格之廣東話口音(例如將「腩肉墨丸」講成「懶肉勿演」),其口音被食客戲稱為「譚仔話」。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師歐陽偉豪認為譚仔口音象徵「至少肯融入香港文化,令人覺得親切」。
譚仔雲南米線在巴士廣告上使用「旦旦坦仔味」(譚仔話「啖啖譚仔味」)廣告語)
=========
香港往壞裡說有點排外(甚至歧視也有人會這麼理解)
中性點說就是他們對粵語口音很敏感
所以按香港的標準對廣東話要求極高
大部分後天學粵音者都倒在入聲字上,比如譚仔話,我認識很多來自大陸的,或者日本的,歐美朋友都念不好入聲字
當然從寬說他們也應該視作會講粵語,就看整件事怎麼定義成"會"囉
日常講完全不成問題,但是要朗誦或者讀報之類的不行
=========
快手抖音有很多粵語歌教學,都是諧音成普通話的
笑你我枉花光心计 (秀內我王发按桑給)
爱竞逐镜花那美丽 (爱ging造ging发那美莱)
怕幸运会转眼远逝 (怕航玩位君安云塞)
這種念法學再多也不算會說,只能叫"瞎說"
========
之前您講過中原官話的問題,叫我自己上去找視頻,道理也是一樣的
我想了一下這些人也屬於是"不會講中原官話"的,我沒明確證據,但根據我看過太多人瞎唱粵語,日語,英語歌,閩南語歌了,我也大致感覺那些中原官話是瞎說的
[ 本帖最后由 橙炎陽 于 2024-1-29 09:00 编辑 ]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24-1-28 21:57 标题: 回复 #53 橙炎陽 的帖子
我小的時候家父跟我說過一個玩笑話
他說只要是我不懂的語言,上到法語俄語,下到非洲或印第安語,他全都會講
(反正我辨別不出真偽,他隨便編就行了)
按家父這個說法,我父親對中原官話頗有研究的
作者:
斑鸠凉 时间: 2024-1-30 11:00 标题: 回复 #54 橙炎陽 的帖子
这点比较有趣呢,乱讲能讲一小时吗?那确实得有点功力
艳阳对粤语的理解很固化,方言也好,古音也好,都是在不断演化之中的,哪有一成不变的语言。随着中国人进入现代社会,如今的高频词汇都是古代所未有的,语言自然是要跟着变。现代科学,现代文明很多新词,用你说的标准粤语讲多了就不通顺,更不要说21世纪以来每天都在产生的网络词汇。
以日语来说最为明显,科学 与 化学 ,按过去的读法都是かがく,这样还不容易混淆。所以后来 化学 变成了 かけがく,以示区分。粤语也是一样的,香港很多漫画为了描述现代词汇,生造了很多乱七八遭的字。与其如此,还不如加入你说的谭仔话,或者黎明为代表的大圈话里面那些带粤语腔的北方词汇
[ 本帖最后由 斑鸠凉 于 2024-1-30 11:02 编辑 ]
作者:
橙炎陽 时间: 2024-1-30 11:48 标题: 回复 #55 斑鸠凉 的帖子
日語是的
日語一般被視作"最沒骨氣"的語言,因為其加入了太多不必要的新詞
日語加入了大量的音譯,而且又經常簡化
有過研究讓80歲的人去讀18歲的人的文章,各國比試下來日本老人讀不了年輕人文字的比例佔大多數
========
在美國老人跟年輕人的遣詞造句很多時候也不一樣
但要讀通肯定是沒問題的,英文的外來語相對少
===
香港人的粵語,或者說香港話來說,單論純潔程度肯定也是低的,生造的潮語,或者夾雜英語問題也很嚴重
這點遜於廣東粵語不假
===
粵語從來都不代表古音,這點我強調N次了
粵語是只湊巧跟古音最像的而已,這種是證據明擺的問題,要辯這個等於偽造證據了
這個沒啥問題,古代官話發展到今天這麼多種還在流傳的方言,總有幾個相對來說更像,有的更不像,這個不奇怪
當然很多人認為北方言是更加"胡化"一些的,因為北方一直是跟胡人,或者漢族以外融合多更的地區,所以很多人會這麼想
這個理由很多時候聽起來會不這麼舒服
傳統上大家還是更追求正統是最好的,名門正派找祖師爺的信仰
也就是胡化即矮化
我一般在這個問題上就不這麼絕對,如果北方言認為他們是優化,不是胡化,我也無所謂
但誰更古代發音更像這個沒啥好辯的
[ 本帖最后由 橙炎陽 于 2024-1-30 12:08 编辑 ]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