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战役卤城、祁山会战再考 [打印本页]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19-2-7 17:42     标题: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战役卤城、祁山会战再考

早期在2003年写过一篇《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真实情况分析》,最近与网友们讨论历史,又有了新的思考,特写出来一起讨论。

对于蜀军从上邽一带退回到祁山,司马懿率魏军随后跟进过来,于是四伐之中的几次主要交战,就在卤城、祁山一带爆发了。但是由于《三国志》、《晋书》、《汉晋春秋》的相关记载相互矛盾比较混乱,导致后世对于这个阶段双方的交战过程一直没有搞清楚,本文试图对此加以研讨、分析。

四伐战役整体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邽地区的军事行动
蜀军大举入侵魏国陇右地区,魏军以司马懿为统帅在西线长安集结主力并召开军事会议,讨论西进对付蜀军入侵的方略。随后,蜀军留部分兵力监控祁山魏国守军,诸葛亮帅主力北上进到上邽一带。而魏军也同时自长安西进,翻越陇山山脉,经过略阳到达上邽东部。
诸葛亮得知魏国援军即将到来,就派遣部队抢收上邽一带的麦粮,而上邽魏国守军费曜、郭淮虽然只有四千人马,要面对数万蜀军,为了迟滞、破坏蜀军抢收行动,依然自上邽城出击,逼迫蜀军停止收麦而集结兵力进行反击。魏军在达到延误蜀军抢粮目的后,撤回上邽城。
随后,司马懿主力得到魏明帝命令要求保护上邽一带的麦粮,因此,司马懿下令部队急行军赶到上邽以东。先赶到的部队就地转入防御,而蜀军虽有优势兵力(因魏军主力急行军而来,到达时间有先后)但是只是挑战而未发起进攻。随着司马懿主力部队陆续赶到,诸葛亮看到魏军兵力强大,在上邽地区会战于蜀军不利,于是决定蜀军向南撤退。
史书记载如下:
——《晋书宣帝纪》:“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三国志明帝纪》:“五年春正月,帝耕于籍田。三月,大司马曹真薨。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夏四月,鲜卑附义王轲比能率其种人及丁零大人兒禅诣幽州贡名马。复置护匈奴中郎将。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书》曰:“初,亮出,议者以为亮军无辎重,粮必不继,不击自破,无为劳兵;或欲自芟上邽左右生麦以夺贼食,帝皆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
——《三国志诸葛亮传》:“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三国志张郃传》:“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

第二阶段:祁山相持前的军事行动
蜀军向南撤退,魏军随后跟进,两军在渡过渭河之后,在汉阳一带有过一次接触,但是蜀军依然没有进行会战而继续向南撤退,一直到了卤城、祁山一带。司马懿则率魏军继续跟进。
蜀军退回祁山一带后,其部署大体是:
前军营垒:位于卤城,负责将领不详,任务是坚守卤城,切断祁山堡魏守军和主力的联系,并掩护蜀军大营的正面安全。
中军营垒:位于祁山堡以南三里一带,面积估计很大,由蜀军主帅诸葛亮负责,包括魏延、高翔、吴班各军,为蜀军主力。
后军营垒,位于祁山大营的西南(所以也称为南围),负责将领为王平(何平),任务是保护蜀军主力的后侧安全和补给线路安全。
魏军主力则跟随蜀军而来,主力位于卤城东北(自上邽到卤城的路线上),另有祁山堡守军被蜀军包围、孤立在诸葛亮大营以北地区。
根据《水经注漾水》的记载,可知卤城到祁山堡的距离为二十里左右。(《水经注》中祁山堡写为祁山军、卤城写为盐官,二者到西汉水发源地嶓冢的距离分别是七十里许和五十许里)。
《水经注漾水》记载:“西汉水又西南迳宕备戍南,左则宕备水自东南、西北注之,右则盐官水南入焉。水北有盐官,在嶓冢西五十许里,相承营煮不辍,味与海盐同。故《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其水东南迳宕备戍西,东南入汉水。汉水又西南合左谷水,水出南山穷溪,北注汉水。又西南,兰臯水出西北五交谷,东南历祁山军,东南入汉水。汉水又西南迳祁山军南,……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峰竞峙。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许里,山上有城,极为岩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汉水迳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垒,垒之左右犹丰茂宿草,盖亮所植也。”
蜀军卤城前军营垒的布防见《晋书宣帝纪》的记载:“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个人以为这里写的“亮屯卤城”是指的“亮军屯卤城”,也就是诸葛亮前军,而不是诸葛亮本人屯卤城。
此时,司马懿召开了军事会议,讨论行动计划:
《汉晋春秋》记载:“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宣王不从,故寻亮。”
从张郃的建议内容我们总结出几点重要内容:
第一,当时魏军还没有进攻卤城蜀军守军;
第二,张郃建议不要进攻卤城守军,只要屯军在此即可;
第三,如果不攻占卤城,则祁山堡之围解不了,因为张郃说的很清楚,屯军在卤城以东,祁山堡守军只能得知大军来到附近了,军心就比较稳定了,但是很明显并未解围。
因此,司马懿认为张郃这个意见比较保守,不能为祁山守军解围,也不能对蜀军施加更大军事压力,因此否定了张郃的建议。
当然,个人以为司马懿之所以不同意张郃意见而要进攻卤城,更主要的是认为卤城守军是可以攻破的。随后,魏军向卤城展开了猛攻:
《晋书宣帝纪》记载:“亮(军)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军)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魏军对卤城蜀军前军的进攻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蜀军坚固的营垒被攻破了,蜀军为了避免被全歼,连夜向祁山撤逃,魏军趁机发起追击,再次击破蜀军,取得了斩杀、俘获蜀军上万人的战果。
之所以我们确认卤城进攻作战真实存在,是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在攻占卤城前,根据张郃意见的描述,祁山堡守军是被切断的,最多只能知道援军来到了附近,但是并不能与主力相互联系。而魏军攻占卤城之后,魏军紧逼到了祁山蜀军大营以东,而蜀军也就不得不解除了对祁山堡的包围,标志性事件就是祁山堡守军的将领:贾栩、魏平,来到了司马懿大营参加军事会议了,并且积极要求乘胜进攻诸葛亮大营。
《汉晋春秋》记载:“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
此时,魏军大多数将领都被卤城之战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都要求司马懿继续进攻蜀军祁山大营,甚至对司马懿说出一些带有侮辱性的语言,司马懿感到很忧虑,因为司马懿还是保持了比较清醒的头脑,认为虽然蜀军卤城前军营垒可以攻破,但是善于防御的诸葛亮大营并不是轻易能够攻破的,或者说此时还不是攻击蜀军大营主力的很好时机。
这个应当不是对司马懿的专美之词,因为这个记载来自《汉晋春秋》:“既至(祁山),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从这段记载可知,司马懿在胜利攻克卤城后,逼近祁山蜀军大营,一方面解了祁山堡守军之围,同时给蜀军以最大的军事压力,但是司马懿并不进攻蜀军大营,而是立即就地构筑野战工事,以等待有机战机出现。
不过,司马懿最后还是经不住部下将领们的积极请战,决定对蜀军大营发起进攻。为了分散蜀军的兵力,司马懿采取了两路进攻,以张郃为一路,去攻击蜀军王平据守的南围,让诸葛亮为了保护后路安全分兵增援,再以主力正面进击蜀军祁山大营。
结果,诸葛亮以魏延、高翔、吴班率主力迎战司马懿中军,根据《汉晋春秋》记载是取得了大胜,魏军战败退回原来的营垒。
《汉晋春秋》:“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三国志王平传》:“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至此,四伐第二阶段的军事行动结束,第二阶段军事行动的结果,就是双方相持于祁山。

第三阶段祁山相持直到蜀军粮尽退军。
五月十日司马懿发起进攻遭到失败,随后双方就相持于祁山一带,直到六月蜀军由于大雨导致山路被冲毁粮草运输不过来,粮尽退军,四伐就此结束。

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确实有《晋书宣帝纪》所记载的卤城攻坚战,魏军成功攻破蜀军坚固设防在卤城的前军营垒,蜀军为了避免被全歼不得不连夜撤逃回祁山大营,此战蜀军被斩杀俘虏达上万人。
第二,卤城攻占后,魏军主力逼近蜀军祁山大营,蜀军才不得不解除了对祁山堡的包围,祁山堡守将贾栩、魏平此时才能来到司马懿大营开军事会议并积极请战。
第三,司马懿在不听张郃意见攻占卤城后,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逼近祁山构筑坚固工事,准备与蜀军相持,因为他认为攻击蜀军大营的时机还不成熟。
第四,但是最后司马懿没有经受住部下将领的反复请战,决定向蜀军祁山大营发动一场进攻。蜀军派出魏延、高翔、吴班等主力迎战,魏军会战不利,损失较大(估计同时蜀军也有很大损失,平坦的河川地形,并不是非常适宜蜀军的山地兵),退回大本营。
第五,要搞清卤城、祁山之战的过程,应当把《晋书宣帝纪》和《汉晋春秋》的记载相互结合起来,因为这两部分史料记载,各有自己的偏向,《晋书宣帝纪》是司马懿的个人传记,只写胜利不写失败是常规写法,而《汉晋春秋》则对蜀汉有倾向性,不认同魏国的历史地位,则对于魏国方面的胜利也都不予记载,则把两者结合起来就能看到战役过程的全貌了。
第六,为何魏延在祁山会战中按《汉晋春秋》记载取得了很大胜利,尤其是击败了魏军的主帅司马懿主力,但是四伐结束后,魏延却没有得到什么封赏呢?考虑到就在前不久,魏延和吴懿单独北伐,在阳溪会战中击败了魏军费曜和郭淮,就“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的封赏,要说在西线战场,司马懿、曹真属于主帅一级,张郃属于仅次于主帅的大将,费曜、郭淮则再次于张郃。
个人以为,最大可能就是祁山会战并不像《汉晋春秋》记载的战果如此辉煌,或者说魏军的损失可能是这个数字,同时蜀军也同样受到很大伤亡,因此,在战后的评定中,这并不算是一场胜仗,战后也就没有封赏了。

后记:
此文是在百度吧与TenzenX兄讨论张郃与司马懿的争论谁对谁错时,突然想到的新看法。
以前我一直以为卤城也属于祁山,因此认为卤城蜀军防御就是诸葛亮,而祁山堡以南三里的所谓诸葛亮营垒是王平的南围。
但是那天又仔细阅读了《水经注漾水篇》,发现有两个新观点:
第一,认为祁山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指以祁山堡为中心的一片山脉,其二单指祁山堡(祁山军),这只是《水经注》里的意思,而在《三国志》或者《晋书》、《汉晋春秋》,都只是指的祁山堡,也就是《水经注》里的祁山军。
第二,卤城是《水经注》里写的盐官,和祁山并非一个地方,而是相距二十里左右。
由此,就改变了我以前的观点,现在认为:卤城并非诸葛亮驻守,而是蜀军前锋营垒,这样一来,诸葛亮中军营垒就回到了祁山堡以南三里的位置(当然,数军中军兵力多,会是很大一片地域,多个营垒,祁山堡以南三里的营垒,只是诸葛亮中军距离祁山堡最近的一个营垒)。
而王平的南围,则还在祁山堡诸葛亮中军营垒的西南。
蜀军整体的部署,大体是沿着上邽到祁山的大路,由卤城——祁山南——祁山西南沿着西汉水北岸。
这样一来,魏军攻破卤城之战,就和司马懿中军进攻祁山魏延反击之战分开了,相当于《晋书宣帝纪》只记载了卤城之战,因为魏军获胜了,而《汉晋春秋》只记载了祁山之战,因为蜀军打退了魏军进攻。
而最关键的一点,也解答了TenzenX兄的一个疑问,就是祁山堡之围何时被解除的。答案就是魏军攻克蜀军卤城防御,从而逼近祁山大营之时,蜀军只能解除了祁山堡之围。

有朋友质疑魏军在上邽东不敢和蜀军交战,是害怕蜀军,对这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
先来解释一下上邽东的局势:
上邽守军有四千人,守将是费曜和郭淮。诸葛亮主力先到祁山,而后留部分兵力包围祁山,自己率主力进军到上邽附近,注意是主力。
此时,司马懿主力在长安,开会决定主力都增援陇右,去上邽(注意此时费曜、郭淮可以骑马来长安开会而后马上返回上邽,因为只是少数骑兵速度很快),于是向西开进,由于路途较远,中间还要翻越陇山山脉,因此,蜀军主力到达上邽时,司马懿主力还在通过略阳开往上邽的路上。
——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晋书宣帝纪)
——《魏书》曰:初,亮出,议者以为亮军无辎重,粮必不继,不击自破,无为劳兵;或欲自芟上邽左右生麦以夺贼食,帝皆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三国志明帝纪)
看着两条记载,可以知道,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快要到了(但是还没到),又不可能攻克上邽,于是决定蜀军分散开抢收上邽外围麦粮。而魏明帝此时下令要求各部魏军保护麦粮,魏军的行动就是:
1、上邽守军出城进行骚扰,破坏蜀军抢收麦粮。注意,上邽只有四千人,城外是诸葛亮主力,上邽守军按道理只要死守坚持到司马懿主力赶到不失守就是胜利,为何要冒险出城和诸葛亮主力交战呢?答案就是因为有魏明帝指令,要求保护上邽麦粮,所以出城骚扰,当然,蜀军马上集结起来反击,郭淮自然打不过,估计也不会真的打,傻子才会真的打,就撤回了上邽城里。
2、司马懿主力也接到魏明帝指令保护麦粮,于是司马懿下令部队急行军赶往上邽,记载就是:卷甲晨夜赴之,也即昼夜兼程赶往上邽。
随后,就发生了《汉晋春秋》记载的: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请注意,此时,司马懿部队是急行军赶来,必然不可能主力同时赶到,而是陆续到达,而且又是是急行军必然很疲劳,因此,先头部队在赶到上邽东之后,为了防止被蜀军主力击破,马上就地转入防御,所谓:敛兵依险,目的:一来是等待主力陆续赶到,而来也好让急行军的部队得到修整。,结果就是:军不得交。
如果此时魏军先头部队上来就按照蜀迷的要求和诸葛亮主力会战,那么必然被击败,除非魏军是傻子,才会在此时和蜀军主力会战。
但是,随着司马懿主力陆续急行军赶到上邽东,局面就变成了主力对主力,而非先头部队对主力了,随后发生的事情,《晋书宣帝纪》记载为:“亮望尘而遁”。而《汉晋春秋》记载为:“亮引而还”。其实是一样的:蜀军为何忘尘而遁呢,因为司马懿主力陆续赶到,必然掀起很多尘土(大部队行军),这代表司马懿主力赶到了,结果就是诸葛亮看到司马懿主力到了,就不敢交战而撤退了。
所以,在上邽东并不是司马懿不敢交战,而是诸葛亮看到对方主力到了后就跑掉了,怎么交战?

蜀军从上邽一路撤回祁山,中间还有一次有可能发生主力会战,这个在《晋书宣帝纪》里有记载,而《汉晋春秋》没好意思记载。
——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
根据《水经注漾水》记载,汉阳在祁山东北方向,正好是蜀军从上邽撤回祁山的半路上位置。
那么在汉阳,为何诸葛亮不敢决战呢?
在汉阳这个地点,双方条件差不多,魏军也没有可依托的据点,蜀军也没有,就是在平川地区,两军主力对垒,实际上,条件对蜀军更有利一些,因为双方都渡过了渭河,因此魏军算是背水的形势,而蜀军若不利可以很快就撤回在祁山的营垒(原来留下包围祁山堡的)。
但是,在汉阳,其实双方已经展开了部队,布好了阵型,甚至魏军已经派出牛金率轻骑来挑战了,想让蜀军出阵会战,但是诸葛亮犹豫再三,还是没有交战,而是收拢部队又跑了,跑回了祁山。
那么汉阳会战是谁不敢交战,结果也是很清楚地。

至于回到了祁山以后,两次进攻都是魏军发动的,蜀军第一次是看着卤城守军被攻破,被追杀,也没啥动静,而在魏军两路进攻祁山主阵地和南围时,终于派出魏延等主力反击了,才打退了魏军的进攻。
所以,在祁山的两次会战,主动出击的一方还是司马懿,而不是诸葛亮。
甚至从魏延战后没有封赏的结果看,汉晋春秋说的大捷可能也有水分,大体就是双方会战都有很大伤亡,不然魏延击败魏军主帅司马懿,那可是不得了的战果,回去后怎么可能没有封赏(想想前面魏延击败了郭淮的封赏,为何击败主帅却没封赏?诸葛亮不是赏罚分明的吗?)
因此,四伐大致有四次有可能会战,分别是上邽、汉阳、卤城、祁山。其中上邽、汉阳都是诸葛亮主动避战撤退了,卤城是被司马懿攻克,从而解了祁山堡的包围,而诸葛亮也没有增援卤城守军,只有司马懿进攻诸葛亮祁山大本营时,诸葛亮才派魏延迎战了。
从这四次的交战局势,怎么可能得出司马懿畏惧诸葛亮呢?
如果仅仅因为看到祁山诸葛亮大本营防御坚固,司马懿不想去进攻,就被说成是畏蜀如虎,那么,就很难解释前面诸葛亮多次避战司马懿的情况,是否也都是怕魏如虎呢?
如果作为主帅不顾敌情,上来就要去强攻,这并不能证明你很有胆量,而是证明这位主帅无脑。其实,在汉中,刘备面对曹操增援而来的主力,也一样是坚守不出,但是也没见有人批刘备,因为刘备的战略战术正确,曹操耗不起,自然死守。

请注意,这是诸葛亮主动地北伐,而不是司马懿进攻蜀汉地盘,想起来怎么也应当是诸葛亮主动进攻司马懿吧?即使司马懿先头部队到了上邽东就修筑工事,难道主动进攻的诸葛亮,看到敌人修工事了就不进攻了吗?如果这样,为何诸葛亮到了祁山、卤城也修工事?而司马懿还是会进攻呢?这样相互对比一下看看,到底是谁不敢会战了。
再对比同样是诸葛亮主动进攻第五次北伐,即使魏军已经先占据北山和阳燧,自然也会有防御工事,为何诸葛亮就发动了进攻呢?当然诸葛亮进攻的结局和司马懿在祁山进攻的结局是一样的,也是以失败告终,不过五伐中的这样两次进攻失败,我们在蜀汉方面的记载中根本看不到,《汉晋春秋》也不会记载。
我只想说的是:同样是主动大举北伐进攻魏国的四伐和五伐,为何四伐时诸葛亮就是不停的后退避战,反而是防御方的司马懿要和蜀军会战,还两次大举进攻蜀军已修好营垒的坚固阵地?如果司马懿怕蜀军,他采纳张郃意见,留在卤城东边,不进攻就可以了?干嘛非要猛攻卤城蜀军坚固防御阵地?

[ 本帖最后由 燕京晓林 于 2019-3-28 20:32 编辑 ]
作者: 香港李飞    时间: 2019-2-7 23:30

本区今年第一个主题帖,祝燕老新年快乐。

QUOTE:
随着司马懿主力部队陆逊赶到,诸葛亮看到魏军兵力强大,在上邽地区会战于蜀军不利,于是决定蜀军向南撤退。

是陆续赶到

[ 本帖最后由 香港李飞 于 2019-2-7 23:32 编辑 ]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19-2-8 11:01     标题: 回复 #2 香港李飞 的帖子

谢谢李飞兄!春节快乐!
感谢指正,确实是打字是错了,联想词选择错了,没检查出来。哈哈,老眼昏花呀。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19-2-8 11:04

还是论坛好,错了字可以编辑改正,百度吧错了就没办法。
作者: 江山笑    时间: 2019-5-28 11:06

又炒 晋书 的冷饭自嗨,有意思么,俘斩万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19-5-31 17:26

《晋书》,那毕竟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正史。哈哈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19-5-31 17:29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事,根据对《晋书》中司马懿与张郃的对话,发现了卤城之战和祁山之战是两次会战,这个也很关键。

这样就解决了斩俘万计和祁山之战的矛盾。因为斩俘万计并非祁山之战的战果,而是卤城之战的战果。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19-5-31 17:29

如果看不懂,就拜托用点心,仔细地看吧。
作者: 田建享    时间: 2019-5-31 19:31

比较长,看了足足2个小时,并且去思考
作者: 江山笑    时间: 2019-5-31 21:31

你的大作很早前就拜读过,这么多年了,你先设立场再选择性找佐证或者干脆幻想的手法一直没改变。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作者: 与萧峰同醉    时间: 2019-6-1 14:28

如果第一阶段魏军破卤城俘斩万人,第二阶段双方主力会战蜀军斩首魏军三千级,两个战果都基本可信的话,从数字上看蜀军无疑是吃亏了

然而,诸葛亮对司马懿不能说稳占上风,不过第四次北伐长驱仰攻粮草不济情况下互有胜负,最后还伏杀张颌全身而退,应该说还是战略失利战术得胜了。

至于到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屡次挑战,司马懿不敢出战,这个就无需辩驳了。

应该说第四次北伐是两人第一次交手,司马懿携各方面软硬件优势心气很高比较积极,但是也只是互有胜负还折了重量级将领张颌,从此对蜀军就不敢轻视了, 所以第五次北伐就开始保守了。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19-6-2 11:14     标题: 回复 #11 与萧峰同醉 的帖子

没错,不需要轻易否定任何的史料记载。
实际上,如果四伐蜀军取得了大胜,尤其是魏延竟然击败了魏军主帅司马懿,想想战后回国难道不应得到重奖吗?可惜的是啥也没有。毕竟前面魏延打败了郭淮都重奖了。
为啥呢?
正如老兄所言,四伐这两次会战,实际上是蜀军吃亏了,而不是大获全胜了。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