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朱棣攻破南京、建文自焚以后是怎样统一全国的? [打印本页]
作者:
KYOKO 时间: 2014-1-17 14:37 标题: 朱棣攻破南京、建文自焚以后是怎样统一全国的?
第4、5次看《明朝那些事儿》了,不光是《明事儿》,几乎任何地方对朱棣占领南京,建文失踪以后是如何统一全国的就没说了。
事实上,即使朱棣占领了南京,登基称帝,那时候他实际控制的地区仅限于他原来在北方的三府+南京一地(还有其它吗?),其它地方是如何归顺燕王(现在是皇帝)的几乎就没有多说。就拿《明事儿》来说,作者只说了把铁铉抓到南京,割耳、割鼻、处死、灭族等等,我一开始还以为是朱棣一封诏书过去,铁铉立马成擒。可事实上,铁铉在济南是经过了殊死抵抗最后兵败被俘的。只是不知道朱棣在称帝以后全国还有多少反抗的,应该大多数是纷纷效忠新皇帝了,毕竟老皇帝官面儿上已经死亡了。像铁铉那样的应该是极少数。当然,我没证据,只是自己想当然,有请方家指教
作者:
寂寞沙洲冷 时间: 2014-1-17 20:21
文官集团在乎的不是皇帝是谁,在乎的是自己的权益受没受到影响。
李自成为啥能进北京?后来为啥又失败?看看他对吴三桂的做法就知道了。
作者:
KYOKO 时间: 2014-1-17 22:41
嗯 在建文失踪的那一刻大局已定了,官兵为谁打仗,说大了为了皇帝,说小了为自己。可现在皇帝都不在了,打赢了没用,打输了脑袋没了。朱棣是能比较容易统一全国的了
作者:
人生无梦 时间: 2014-1-18 15:11
一者朱棣可能算朱元璋众儿子中的佼佼者吧
二者能征惯战者被老朱诛杀殆尽也是一个原因
建文速败,朱棣应可传檄而定(明初范围)
老朱地下有知,应感叹“国难思良将”
作者:
马岱 时间: 2014-1-18 17:32
明朝的官员和军队是忠于明朝皇帝,而不是忠于建文帝这个人。建文帝既然不在了,自然改认新皇帝,何况都是朱家子孙,谁当皇帝有什么关系呢。
建文帝未必死了,但朱棣一定要宣布他死了,就是告诉大家别观望了。
作者:
大圣归来 时间: 2014-1-18 17:53
你们公司董事会闹内讧,原来老板下台了,你是不是就不上班了?
作者:
KYOKO 时间: 2014-1-19 11:41 标题: 回复 #5 马岱 的帖子
那铁铉、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些忠臣怎么说?
作者:
关内侯 时间: 2014-1-19 13:18
原帖由 KYOKO 于 2014-1-19 11:41 发表
那铁铉、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些忠臣怎么说?
这些人是忠于建文帝个人,我个人感觉。
作者:
zhwenh_0421 时间: 2014-1-19 13:24 标题: 谁的公司
原帖由 大圣归来 于 2014-1-18 17:53 发表
你们公司董事会闹内讧,原来老板下台了,你是不是就不上班了?
老板怎么下台?
PS:
公司宣布破产的话,你是不是就不上班了……
作者:
cmy77 时间: 2014-1-19 13:57 标题: 回复 #9 zhwenh_0421 的帖子
应该是老板死了他长孙接班,结果长孙也死了,他另一个儿子出来说他接班,大家照常上班,一切照旧,你是上班还是不上班?
作者:
xiaguangming01 时间: 2014-1-19 16:24
原帖由 cmy77 于 2014-1-19 13:57 发表
应该是老板死了他长孙接班,结果长孙也死了,他另一个儿子出来说他接班,大家照常上班,一切照旧,你是上班还是不上班?
顺序错了,应该是老板死了安排他长孙接班,结果另一个儿子跳出来说要接班,还把老板的长孙弄死了,那你是上班还是不上班?
作者:
KYOKO 时间: 2014-1-19 22:44
两分,齐泰、黄子澄这种人我认为是毫无疑问的忠臣。与此相反,看朱棣当了皇帝立马随风倒的那些人呢(应该是大多数),他们就是奸臣了?——也不至于吧。再退一步,打开城门迎接朱棣的李景隆之辈捏?我不知道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4-1-20 14:39
忠臣也分几种。
第一种是忠于道义的,不管你是谁,道义上做错了就不行。
第二种是忠于建文帝本人的,不管你是谁,只要是反建文帝的就不行。
第三种是忠于朱家的,你们之间打架我不管,只要是朱家的当皇帝就成。
第四种是忠于秩序的,谁赢谁输无所谓,只要尽快恢复太平,别让百姓受罪就成。
第五种是忠于中华的,谁当皇帝无所谓,只要别让蒙古高丽啥的占大明的便宜就成。
如果是为个人利益打算的,那就不算纯忠(当然不一定不忠,只不过不是纯忠而已)。
作者:
KYOKO 时间: 2014-1-21 01:13
老虎伯伯说的理论上可以,实际上很难。如果都这样,那抗战当汉奸的都可以说曲线救国了,只要能赶走鬼子,方法不是问题,咱不是忍辱负重,和鬼子虚以委蛇吗?!汉奸不是汉奸,摇身一变成民族英雄了
照老虎伯伯所说,太多的混水摸鱼之辈了,李景隆也可以说,我投降朱棣是为了天下百姓,不要再让他们受战乱了。谁信?你信吗?忠臣奸臣就该一刀切。事实上,张邦昌为北宋老百姓做了太多的事儿了,他不当皇帝金兵就要屠开封,你是开封老百姓让不让他当汉奸?可是对不起,汉奸就是汉奸,一杯毒酒你是跑不了的,赵构只能在心里说声对不起。。(大同皇帝,咱说的对不对啊)
ps:咱的意思,不投降朱棣的肯定算忠臣;投降朱棣的,不能说是奸臣,但肯定算不得忠臣
作者:
luke19821001 时间: 2014-1-22 16:35
忠这个词本来就有不同的定义,简单说来,有几个划分:
1、职务型
通常来说在其位谋其政,你的所作所为要对得起职责。比如李景隆的职务是将军,无论什么理由当内鬼都是个奸贼。其他的,比如地方官,你要忠于建文帝抵抗到底,当然是忠臣,但是建文帝死了你就投降了,也不能说是奸臣,因为你并没有违背你的职责。
2、众望所归型
这种类型是被名利所羁绊,比如一个名人,大家都认为他应该抵抗到底,结果他投降了,没有办法,谁叫你当初那么有名呢,被骂也是活该。
3、个人志向型
这种人比较另类,一切以个人志向为准。假如朱棣一起兵,某人身在朱允炆的管理范围,却义无反顾的非要去帮朱棣,这种人你不能说他就是奸贼。还有一种,比如姜维这种,说他投降了是因为想说服终会一起造反,这种评价就要看实效,因为姜维后来真的造反了,所以他之前的投降就可以说是有预谋的;如果是汪精卫这种,或许他真有曲线救国的志向,但是谁知道呢?大家看见的就是他卖国求荣的实际效果,所以此人就是汉奸无疑。
作者:
KYOKO 时间: 2014-1-22 17:00 标题: 回复 #15 luke19821001 的帖子
你说的比老虎伯伯要实际
举个例子,如果安禄山谋反的时候某个地方官立马响应,那忠臣奸臣?是不是要以最后结果论——因为安禄山失败了,所以必然是奸臣;如果成功了,忠臣也不是,但是可以认为不是奸臣
作者:
风精之羽 时间: 2014-1-29 20:38
原帖由 KYOKO 于 2014-1-19 11:41 发表
那铁铉、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些忠臣怎么说?
这就跟公司高层换人,高层亲信肯定要干掉一批,但底下的小职员那还不是该干啥干啥。。
作者:
阿巽 时间: 2014-1-29 21:29
原帖由 KYOKO 于 2014-1-19 11:41 发表
那铁铉、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些忠臣怎么说?
铁铉貌似是保境安民——朱棣的蒙古骑兵可不管是内战还是外战
方孝孺黄子澄这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货,朱棣就是被他们逼反的(以事后诸葛的眼光来看,没有这干腐儒拖后腿加上“天命”,朱棣冒险夺位成功的几率很小)
作者:
三国赤壁周郎 时间: 2014-5-6 21:00
方孝孺、齐泰们是忠臣,难不成张玉、娆广孝是奸臣?其实他们都是只忠于自己的集团而已。
作者:
sos2290 时间: 2014-5-9 15:53
大老板抢班夺位,只要结果一出来,下面的人一般就消停了,反正都是老朱家的人。
所以朱老四早早就宣布建文的死讯,大家效忠的人都挂了,其他人还有什么念头。
作者:
徒手拆高达 时间: 2014-5-9 16:01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4-1-20 14:39 发表
忠臣也分几种。
第一种是忠于道义的,不管你是谁,道义上做错了就不行。
第二种是忠于建文帝本人的,不管你是谁,只要是反建文帝的就不行。
第三种是忠于朱家的,你们之间打架我不管,只要是朱家的当皇帝就成 ...
说到“纯忠”,只有忠于建文帝才算啊。而且摆开了说,其它的都是“权变”。
至于有没有真正的“忠”,估计有吧?得和“信仰”一样,生下来就得“忠”。过后,多是理、利相合吧?
而且,古代对于“不德”和“德”只要一确认,是真正能得到“大利”的,注意,不是小利哦?不是发个奖状,奖几千块钱就完了的。
子子孙孙,兴宗旺族的说。无论是为官、经商、从政、从学都有大好处啊。
在这样的情况下,“殉德”何不为?傻子啊?这也是为毛要诛十族的原因,你们都将得利?切,杀光了看你们还能不能心存侥幸!
作者:
诸葛周 时间: 2014-5-14 21:02
朱允炆确实宽厚仁慈。对大臣,礼貌有加;对百姓,不断减税,甚至还要实行井田制,以平均田地,造福于民。结果是朱棣率军南下,逼近南京,各省各县居然没有一个官员率兵勤王!对于败军之将李景隆,他不但不杀,反而委以重任,安排李去守备涌金门。结果是李开涌金门迎接朱棣!
作者:
hahaku719 时间: 2014-5-16 13:56
原帖由 诸葛周 于 2014-5-14 21:02 发表
朱允炆确实宽厚仁慈。对大臣,礼貌有加;对百姓,不断减税,甚至还要实行井田制,以平均田地,造福于民。结果是朱棣率军南下,逼近南京,各省各县居然没有一个官员率兵勤王!对于败军之将李景隆,他不但不杀,反 ...
宽厚仁慈什么?对自己的亲叔叔们怎么不宽厚仁慈?说简单点,朱允文就是一蠢货,统治天下不是靠仁,靠的是权术。即位之初,恩信不立,仁义不施,人心不附,迫不及待的就开始收拾自己的亲叔叔,给天下人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连自己的亲人都要杀,那天下人也没在他眼里,再减税也没用,对百姓再宽厚也没用,在百姓看来都虚假的做作之套。收拾到燕王这里收拾不动了,反被收拾了。
井田制真是太儿戏了,开历史倒车,明初私有制经济体系已经普遍形成,不需要你官家再来统一分配土地。听说他还要恢复周礼,整一个白痴行为。孔子200年后恢复周礼已经无所适从了,他2000年后还要来恢复,知道什么是与时俱进吗?都是那犬儒方孝孺出的馊主意。
军事上还是蠢,罢耿炳文,用李景隆。用耿炳文的话不至于速败,还是犯了“轻”的毛病,心中没底,才会轻。这和即位之初就开始收拾亲叔叔一样,心里没底。心中有底,厚重,才能缓急权变,收放自如。
李景隆,李文忠的儿子,早年和朱棣一起在军中跌打滚爬的时候,他朱允文还没生出来呢。二人对彼此的才能是早就知根知底的,那李景隆见了朱棣就像耗子见了猫一样,速败。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4-5-16 14:05 标题: 回复 #23 hahaku719 的帖子
我觉得说的基本靠谱。
我特别是同意这一句:
原帖由 hahaku719 于 2014-5-16 13:56 发表
宽厚仁慈什么?对自己的亲叔叔们怎么不宽厚仁慈?
不是他亲叔叔先收拾他,而是他先收拾叔叔的。
说个实话,朱棣要想不死,就要造反,没别的出路。
朱棣固然暴虐,但建文皇帝也是做在先。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5-16 14:06 编辑 ]
作者:
诸葛周 时间: 2014-5-17 21:31
相对而言,建文也是只想罢其叔兵权,而朱棣却可能动了杀建文的心思。而建文没有残杀臣民的例子,朱棣却有不少血腥记录,更何况朱棣发明那种“厂卫制度”,历来受到主张现代文明的一些专家、学者的强烈批判。因而在世人眼中,就会出现建文仁厚(而且是仁厚过了头的那种),朱棣暴烈的形象。但朱棣这种形象却是最符合帝国的需要,帝国需要的是雄君,而不是好人或者君子。这里没有为建文翻案的意思,反正就算他是真仁慈,也是用错地方的仁慈或者不合时宜的仁慈,他因为过分仁慈而导致失败,也是不少专家、学者的共识。
做帝皇,就不能像他那样“仁慈”。
[ 本帖最后由 诸葛周 于 2014-5-17 21:54 编辑 ]
作者:
hahaku719 时间: 2014-5-18 14:20
原帖由 诸葛周 于 2014-5-17 21:31 发表
相对而言,建文也是只想罢其叔兵权,而朱棣却可能动了杀建文的心思。而建文没有残杀臣民的例子,朱棣却有不少血腥记录,更何况朱棣发明那种“厂卫制度”,历来受到主张现代文明的一些专家、学者的强烈批判。因而 ...
儒家是亲其亲的,全天下都看着的,连自己的至亲都不亲,怎么亲天下?
建文洪武三十一年(1398)六月三十日即位,七月即派李景隆巡视开封,以谋反罪擒周王,周王和燕王同母,所以第一个发难。周王举家被发配往云南,废为庶人。
建文元年(1399)4月,以同样的理由擒湘王、齐王、代王,湘王不堪受辱愤而自杀。齐王代王均被软禁,废为庶人,迁往漳州。至此六王已废其四。
引用郑庄公杀弟的例子,看看郑庄公是怎么杀太弟共叔段的?恶未露时千万不能动手,这时杀人就等于杀自己。公子吕劝庄公早除逆弟,庄公不应。庄公然后借出巡为名,离国朝周。共叔段果然乘此机会举兵造反,庄公因而擒而杀之。所以人心大定,举国之人都说共叔段不是,咎由自取。
建文的这些举动都是导致丧尽人心的根本原因。不杀人甚过杀人。井田、周礼则是他无能的表现,就是直接举起的杀人武器,他要是真实行的话,下场就和王莽一样。这些行动让尚未成气候的文官集团,很快就将其不放在眼里。没有朱棣的话君弱臣强的局面不会要晚到成化弘治时才开始发生,而是建文朝当即发生。说简单点,建文就是不知道什么是人,什么是人心。受人摆布,肆意妄为。
朱棣的厂卫,用现代的话说叫作--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朱元璋杀了很多人,建国之初,国家立国根基不稳,杀人以震人心通常是最直接的方法。明初人心迅速安定,国家得以迅速强盛。朱允文上任之初当即即把业已安定的人心再次搅乱。朱棣无奈只能立厂卫,再干一次和朱元璋同样的事。朱棣这是在给混蛋的朱允文擦屁股。
朱元璋手下名将云集,征伐的事全部是手下代劳。朱棣手下靖难之后就没有名将了,文官领兵的时代尚未到来。朱棣只能御驾亲征,出征时留下的朝廷就无人代领,所以立厂卫以代劳皇帝也是必须的,无可奈何的。
杀人,这把刀举得起来砍得下去也是能耐。就怕砍下去以后天下大乱了,或者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样例子在历史上频频发生。朱棣和朱元璋,这把刀正在火候上。
这些专家学者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是以当代眼光看古代史。冷兵器时代是对等的较量,大家拿根棍子拿把刀砍在你我身上都是一样的,你疼我也疼。现代可不一样,造反可不容易,一把枪举在手里就能震慑一大片,造反抗法时真的要多掂量掂量。这就是热兵器虽然杀伤力大幅增加,但是战争比例却因此下降,战争死亡人数的比例也因此下降的原因。核武诞生后,大国都在尽力避免冲突。人欲啊,都是怕疼的,最怕死得不明不白,你没死我却干脆利落的完了,连个狡辩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干脆就不造反咯。
。
[ 本帖最后由 hahaku719 于 2014-5-18 14:31 编辑 ]
作者:
诸葛周 时间: 2014-5-18 21:36 标题: 回复 #26 hahaku719 的帖子
仁兄之言甚是有理,本来皇帝削藩先下手,也很正常。汉景帝成功了,康熙成功了,他建文却失败了,也实在没有什么可圈可点。
作者:
三国赤壁周郎 时间: 2014-5-22 18:57
朱棣的成功除了自身厉害,建文朝廷策略失当、用人失当外,客观原因也十分重要。
首先是颇有人缘、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者————朱标早死;
其次就是朱棣的二哥————朱爽特别窝囊,设想一下这朱老二不是那么不堪,经常犯错,朱元璋怎会跳过兄终弟及的条例,立下一代的朱允炆为嗣?说白了就是这个二儿子不及格,很令老朱头疼(不过老朱为啥不立老三朱棡,难道就顾忌老二终究是哥哥,不能乱了辈分,但也搞不懂为何要顾忌这个不争气的二儿子干嘛?还是老三掌兵多年,更适合当将军,留着他和老四朱棣一齐守卫边疆更为妥善,这就猜不透了),至于有些历史专家说朱老二早死作为一个原因,这个倒不太重要,关键是朱老二的死也没有令朱元璋太过悲伤和感触,甚至老皇帝根本没当回事,反正就是个不长进;
再者就是朱棣的三哥————朱棡也死在老朱前面,朱棡这个晋王可不是吃素的,也是有点能耐(至少比他那个窝囊二哥还有什么战事都不懂的朱允炆有能耐),可以说是朱棣的一个竞争对手,而且跟朱棣一样,掌握军队,结果在1398年也死了,朱棣的幸运真是特别的好,设想这老三还活着,朱允炆当皇帝后,削藩重点肯定冲他来,朱棣再了不起,也只能跟着三哥后面,帮三哥对付侄子,胜了,轮不到你当皇帝,败了,那更不用说了,有三哥在,朱棣成了他十七弟————宁王朱权一样的角色;
最后朱棣他爸————朱元璋也在该死的时候死了,当初老朱是想让老三、老四搞平衡,结果老三提前报销,老朱对朱棣就格外提防了,老朱临终时预感到,将来威胁到朱允炆,可能就是老四了,据有些杂史记载,朱元璋曾对驸马梅欣说:“燕王不可不虑!”到他说这话已经晚了,病入膏肓的老朱来不及妥善处理老四的问题,就病死了,假如老朱再长命一点,朱棣可能就会被老爸折了羽翼,也就没有什么大作为了。
总之,该死的人都死在朱棣前面,朱棣实在是太幸运了!
作者:
诸葛周 时间: 2014-5-22 22:29
原帖由 三国赤壁周郎 于 2014-5-22 18:57 发表
朱棣的成功除了自身厉害,建文朝廷策略失当、用人失当外,客观原因也十分重要。
首先是颇有人缘、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者————朱标早死;
其次就是朱棣的二哥————朱爽特别窝囊,设想一下这朱老二不是那么 ...
朱棣的成功归根究底是他准备充足,他装病和用鸭子的声音遮挡兵器的声音都是得益于其本事,而建文一面则犹犹豫豫,甚至还把他三个儿子放归。如果没有朱棣的装病,建文如何会放他三个宝贝儿子,朱棡会玩这手吗?如果换了朱棡就一定能成吗?朱棡遇到削藩或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起兵,但就一定能在瞬间幻变的战场击败对手和避实就虚吗?
因此,拿朱棡如果不死来说事意义不大,况且老三亦有些恶名,建文必然利用他的“罪行”,先拿他开刀,也说不准会出事儿。事实上建文的政策也并非全无道理,先后削掉周、齐、湘、代、岷五王,建文这个削藩开始还真不错,起码没有搞出汉代以刘濞为首的七国动乱和清代的三藩之乱,一开局就见真章。建文没有这种大麻烦,还是成功削去了五个叔父,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一旦去动燕王,建文就犹豫了,始终决心未下,当然,朱棣也会演戏,使建文无所适从,不便下手。归根究底还是这朱允炆突然犯糊涂了,削到燕王就不知所措,让朱棣有了可乘之机。到了战场上见真章,又用人失当,攻打北平也失利,被朱棣一鼓作气,直捣南京。
当然,最主要原因当数朱棣厉害,正因为他厉害,正因为他会演戏,才会使建文犯傻,不然,建文就必然下定决心,到时朱棣也只能跟他五个弟弟一样,做“燕庶人”了。
周王们就是因为没有朱棣的水准,以至于被糊涂皇帝建文削掉,说白了还是能力问题,连建文那种水平尚且能对付周王们,可见周王们的水平是很差那种。看看人家汉代的七位王爷,一削就联合起来干脆反了,这几位朱家子孙怎么就那么笨呢?傻乎乎等着皇帝来削?
作者:
KYOKO 时间: 2014-5-22 23:08
我不认为,我认为最主要原因是建文失误
作者:
zeloti 时间: 2014-5-23 00:14
从树倒猢狲散到重新上岗,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作者:
KYOKO 时间: 2014-5-23 00:17
有奶就是娘,给谁打工不是打工
作者:
关张马黄 时间: 2014-5-23 06:53
胜利者是朱棣,凭八百勇士举事就可以对抗多余数倍的敌人,起兵过程朱棣处于敌众我寡的境地,这些故事总感觉很荒谬。事实可能是建文根本没有派兵去围攻北平燕王府,朱棣早有准备,很轻松地收拾了一些监视自己的人,加上是北平的实际拥有者,因此一开始就直接在北平起事了。
作者:
我家住在瓦岗寨 时间: 2014-5-24 18:42
创立厂卫制度还算少儿科,他灭方孝孺十族,活剐三千宫女,虐待建文遗臣家眷,残杀解缙等兽行,简直令人发指,古今雄君未有如此之变态。论杀人,曹操这个奸雄在他面前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作者:
llloveee 时间: 2014-7-11 21:52
看几个朝代的历史,但凡宗族力量不强都要被权臣玩弄,建文削藩确实是大错特错,自毁家族长城,4叔教训他是应该的。不削藩,我实在看不到这些藩王的威胁,而且一下削到流放,真是六亲不认,毫无道理。
最成功的统治者是西方的几大家族,从来都没有科举这个想法,权力不是给内戚就是外戚,还要代代联姻,虽然也常打仗内斗,但大权从不旁落。
作者:
qiyuan926 时间: 2014-7-19 22:44
说到底就是朱大哥死早了。
作者:
Jaguar 时间: 2014-9-15 17:39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4-1-20 14:39 发表
忠臣也分几种。
第一种是忠于道义的,不管你是谁,道义上做错了就不行。
第二种是忠于建文帝本人的,不管你是谁,只要是反建文帝的就不行。
第三种是忠于朱家的,你们之间打架我不管,只要是朱家的当皇帝就成 ...
不是随便一个姓朱的都行,跑来一个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献王朱椿之庶第三子说我要当皇帝,那朝中拥护者怕是半个也没的。
前面三個,应该归结为“忠于儒家礼法和大明法统”的。大明法统何在,在开创者太祖朱元璋,那么他死后的法统,按照他本人的意愿,是到朱允文身上。
但儒家礼法不是完全遵循个人意愿的。按照嫡庶之论,继承太子一脉的是吴王朱允通。按照国赖长君,有朱元璋剩下最年长的儿子朱棣。
这几个各有占理,但又不是全占理的,谁打赢了谁基本可以传檄而定朝廷内外。
但如果前面提到那位蜀王府第三子如果要当,除非有力压天下的力量,难度基本等于开创一个王朝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