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漫说“登闻鼓” [打印本页]
作者:
眼镜 时间: 2004-9-10 10:29
漫说“登闻鼓”
--------------------------------------------------------------------------------
发布时间:2004-08-25 文章来源:作者发布 文章作者:李兴濂
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挝登闻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直诉方式之一。我们常常在影视片中看到,冤屈的百姓在衙门口击敲鸣冤的场面,所击的大鼓就是登闻鼓。相传尧舜之时,就有“敢谏之鼓”了。凡欲直言谏诤或申诉冤枉者均可挝鼓上言。据史载,周时悬鼓于路门之外,称“路鼓”,由太仆主管,御仆守护,百姓有击鼓声冤者,御仆须迅速报告太仆,太仆再报告周王,不得延误。这“路鼓”就是后来的“登闻鼓”。
到了晋代,“西平人麴路伐登闻鼓,言多袄谤,有司奏弃市,帝曰:朕之过也,舍之不问。”(《晋书·武帝纪》)。其名为登闻鼓是因其具有“用下达上而施于朝”的功能。晋以后,历朝都有此制。北魏时,“阙左悬登闻鼓,人有穷冤则挝鼓,公车上表其奏。”隋朝“敕四方辞讼……有所未惬,听挝登闻鼓,有司录状奏之。”唐代规定:“有人挝登闻鼓,……主司即须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宋代则专设登闻鼓院(鼓院)和登闻鼓检院(检院),两院均受理吏民申诉之状。元、明、清也都有鼓院或鼓厅,均以受理四方吏民之诉为主要任务。
登闻鼓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可直达圣听,伸冤雪滥。南梁天监年间,吉玢之父被人诬陷入狱,判为死罪,当时只有15岁的吉玢“挝登闻鼓,乞代父命”,梁高祖闻而感之,“乃宥其父”(《梁书·吉玢传》)。北宋靖康元年春,金兵南下,直抵开封。宋钦宗为讨好金人,罢了力主抗金的尚书右丞、东京留守李纲之职,并割三镇予金人。消息传开,京城军民义愤填膺,以太学诸生陈东等为首的数万都民伏阙上书,要求复用李纲,并登阶击鼓,喧呼动地,迫使宋钦宗复了李纲之职。明宣宗时,军士阎群儿等九人被诬告为盗,判为斩刑。家人拼死挝登闻鼓诉冤,覆案之后,果然发现冤状,九条人命得救于刀下(《明史·刑法志》)。二是可惩治贪官汙吏。宋太宗雍熙年间,开封城寡妇刘某与人通奸,被告其夫前室子王元吉发觉。刘某恐奸情泄露,先发制人,唆使小啤诬告王在食中置毒、谋害后母,并厚赂推勘官吏。推勘官吏以严刑掠治,王不得己诬伏。王妻不服,挝鼓上诉,太宗亲问其状,冤情大白,“立遣中使捕元推官吏,御史鞠问,……推官及左右军巡等削任降秩,……及推吏受赃者,并流海岛。”宋徽宗时,户部尚书蔡京强占四邻民田,受害百姓挝鼓上诉,结果蔡京“坐罚金二十斤”(《宋史·范正平传》)。三是可发现弊端,促成改革。宋初有人挝登闻鼓,诉乡试贡举有不公平的情况,苏易简受诏赴贡院,改用糊名考试。糊名之法成为以后科举考试中一项防止作弊的重要措施。宋时“十日一虑囚”的规定也是挝登闻鼓上诉冤滥而后制定的,及时察觉误枉之情,成为宋代的定制。四是可发现一些有用之才,激励士风。宋代的苏舜钦,就是因在玉清昭应宫遭灾后诣登闻鼓进表上疏,深得天子赏识而为日后仕途铺平道路的。宋仁宗时,韩琦任职中山之地,政廉治安,受到当地百姓拥戴,皇祜三年(1051),数千百姓挝登闻鼓,要求朝廷留任韩琦,不要更代。仁宗嘉叹非常,诏从百姓之请,并迁韩为观文殿学士,以激励天下士风。
当然,登闻鼓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如被别有用心者作为诬告的工具,挝鼓之诉者也并非都可以得到昭雪,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对挝登闻鼓的限制很严,北宋时,百姓遗失一头猪,即挝登闻鼓上诉,宋太宗诏令赐千钱作为赔偿,并对宰相说:“似此细事悉诉于朕,亦为听决,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临天下,可以无冤民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真是民无小事!到了清代,“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方可击鼓,否则不得击鼓。上诉程序须从基层到各衙门后,仍不得伸冤者,方许挝鼓,否则要处以重刑。受理听断者由皇帝而主管大臣、由主管大臣而一般胥吏,并非都可“直达圣听”了。这样,登闻鼓逐渐失去了直诉工具的性质,成为一个象征性的“达闻”之具了。
尽管登闻鼓己成陈迹,我们也应该庆幸历史上,毕竟有过老百姓不用拿上诉费就可以直诉冤屈、可以越级上访上诉、直达圣听的时候,有过不但不对上访上诉者穷追堵载,反而“有人挝登闻鼓,……主司即须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的时候。仅为这一点,我们也不应忘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登闻鼓”!
作者:
苏小蛮 时间: 2004-9-11 21:01
知道了,以后再被某人冤枉我就来敲鼓~~~
作者:
小月刀锋 时间: 2004-9-11 21:07
原帖由苏小蛮于2004-09-11, 21:01:07发表
知道了,以后再被某人冤枉我就来敲鼓~~~
再?某人?
作者:
眼镜 时间: 2004-9-12 14:36
原帖由贱客浪心于2004-09-11, 21:07:52发表
再?某人?
俺
作者:
庞桶 时间: 2004-9-12 23:07
今不如昔多少事
岂独区区登闻鼓啊
作者:
蒹葭苍苍 时间: 2004-9-13 09:59
好个轩辕庞步兵。
作者:
i smile 1111 时间: 2004-9-22 10:11
楼上的两位重量级人物都好象有话要说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9-28 11:25
宋太宗雍熙年间,开封城寡妇刘某与人通奸,被告其夫前室子王元吉发觉。刘某恐奸情泄露,先发制人,唆使小啤诬告王在食中置毒、谋害后母,并厚赂推勘官吏。推勘官吏以严刑掠治,王不得己诬伏。王妻不服,挝鼓上诉,太宗亲问其状,冤情大白,“立遣中使捕元推官吏,御史鞠问,……推官及左右军巡等削任降秩,……及推吏受赃者,并流海岛。”宋徽宗时,户部尚书蔡京强占四邻民田,受害百姓挝鼓上诉,结果蔡京“坐罚金二十斤”(《宋史·范正平传》)。三是可发现弊端,促成改革。宋初有人挝登闻鼓,诉乡试贡举有不公平的情况,苏易简受诏赴贡院,改用糊名考试。糊名之法成为以后科举考试中一项防止作弊的重要措施。宋时“十日一虑囚”的规定也是挝登闻鼓上诉冤滥而后制定的,及时察觉误枉之情,成为宋代的定制。四是可发现一些有用之才,激励士风。宋代的苏舜钦,就是因在玉清昭应宫遭灾后诣登闻鼓进表上疏,深得天子赏识而为日后仕途铺平道路的。宋仁宗时,韩琦任职中山之地,政廉治安,受到当地百姓拥戴,皇祜三年(1051),数千百姓挝登闻鼓,要求朝廷留任韩琦,不要更代。仁宗嘉叹非常,诏从百姓之请,并迁韩为观文殿学士,以激励天下士风。
北宋时,百姓遗失一头猪,即挝登闻鼓上诉,宋太宗诏令赐千钱作为赔偿,并对宰相说:“似此细事悉诉于朕,亦为听决,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临天下,可以无冤民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
==============================================
看了这个,感到还是宋朝的皇帝体察下情。宋朝军事虽弱,却享国三百年,与其治道不无关系。
作者:
rumyfei 时间: 2005-7-7 23:45
那现在110时这个意思吧!
作者:
东方未明 时间: 2005-7-8 13:56
不知道这里水清不清
不知道轩辕在体现公正方面是如何处理的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