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如果有以下题材的一本书,有人愿意花钱买吗? [打印本页]
作者:
韦孝宽 时间: 2013-9-3 22:57 标题: 如果有以下题材的一本书,有人愿意花钱买吗?
书名:将谈
分以下几节:中国古代的将道与名将、中国古代武将的地位变化、将门、斗将、败将、争议人物、评书演义中的武将。
作者:
KYOKO 时间: 2013-9-3 23:33
书不错,还是感兴趣的
不过,现在人大多被电子书喂叼了。。爵爷让他(咱)们花钱买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13-9-3 23:44
韦爵爷要出书?关键还是内容和定价吧,内容最好是网上没有公开的,定价也是个问题
作者:
蓝色の忧郁 时间: 2013-9-4 00:38
偶覺得吧,對於現在的人,喜歡看書是一回事,花錢買書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作者:
小贩 时间: 2013-9-4 01:25
不买,怕把小孩看歪了。
实在找不到这样的一本书的价值何在。讲战例,以孙子兵法或三十六级为纲为领比较好。
讲人品,将领有人品的死的早。
更重要的是史实、小说混杂。没定型的三观尽毁不说,还不知怎么树立。
别打别想啊……
其实,就等于本史记+小说、评书节选。如果真要出这种什锦书,以趣味为主吧。
不过,我早就决心了,生了儿子,先给我四书五经,然后看金庸、古龙。女儿以器乐舞蹈为主了。
所以这本书找不到买的理由……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3-9-4 08:46
不会。
因为不是单纯的史料、历史研究、评书、古代军事理论、武术等,是混杂在一起的......不太适合我。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3-9-4 08:48 编辑 ]
作者:
小陆伯言 时间: 2013-9-4 09:17
可能会看,不会买。
作者:
慕容十二郎 时间: 2013-9-4 09:21
你送我一本作者签名本也许会收藏
作者:
sos2290 时间: 2013-9-4 09:22
这个估计很难,目前这一类题材受众比较窄,很可能是收获口碑,销量未必好。
目前历史类题材的书,综合一点,俏皮一点,贴近读者一点,或许更好。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13-9-4 09:40
很多书是先在网上吸引大批免费读者,然后再出实体书,有些不那么吝啬并且想收藏的读者就会买。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3-9-4 10:17 标题: 回复 #10 张建昭 的帖子
是。《明朝那些事儿》我就是先在网上看完然后买的。
作者:
KYOKO 时间: 2013-9-4 10:24
原帖由 张建昭 于 2013-9-4 09:40 发表
很多书是先在网上吸引大批免费读者,然后再出实体书,有些不那么吝啬并且想收藏的读者就会买。
抠门点的能不能网上的缺点儿啥,实体书再补全?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13-9-4 10:27 标题: 回复 #12 KYOKO 的帖子
真抠门的你就是缺一半他也不会买。
作者:
关内侯 时间: 2013-9-4 10:48
先免费阅读十几章看看内容再说。
作者:
feiyue1206 时间: 2013-9-4 10:50
我近几年就没买过书,除了专业书籍
作者:
伪昆仑 时间: 2013-9-4 11:13
将门以后的不感兴趣
前两本合我个人的胃口和兴趣,会买一本看看的
作者:
白云苍狗 时间: 2013-9-4 11:17
学生时代空虚寂寞得很,买了不少书来看。参加工作至今20年了,只买过一套织田信长上下册,理由是当时很想看而网上又实在找不到全本。
主要因为结婚之后感觉生计为要,知识类的东西嘛,不管全面不全面,上网总能查到一些,于是书籍似乎不如房、车、衣服和三餐那么有实际价值,而自己又不是那种肯花心思赚钱的人,所以爱学习的欲望应该自觉克制一下。
作者:
夜阑 时间: 2013-9-4 11:31
肥宽继菜帮饱受打击后,在挂挂看完楼上们评价,估计又是一大盆冷水
作者:
抽水仔 时间: 2013-9-4 12:32
基本上书这东西,如果可以的话在下是不会花钱去买的,不会如果是爵爷写的,在下愿意破例!
作者:
韦孝宽 时间: 2013-9-4 21:10
谢谢回复。这种题材也不指望有很多人会花钱买,一些质量很不错的中国古代军事题材书籍也只能印两三千本,想要畅销可能性并不大。做这个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一下市场上的不同意见。
作者:
韦孝宽 时间: 2013-9-4 21:12
原帖由
夜阑 于 2013-9-4 11:31 发表
肥宽继菜帮饱受打击后,在挂挂看完楼上们评价,估计又是一大盆冷水
菜帮众的打击毫无力度,因为都是没经过调查的直接结论,这种情况随便说也有五成命中率,所以毫无参考价值
作者:
小贩 时间: 2013-9-4 21:49
要不你在拍拍或淘宝上摆个摊,出售带签名。我买一本。要精装典藏的。放着。
论坛里这些人的意见很小众了,老得思想僵化了,不用太在意。
作者:
平原相 时间: 2013-9-4 23:04
最好还是评书和史实分开……
建议出两本……上下册
作者:
韦孝宽 时间: 2013-9-5 15:38
摘录《将门》中的一段
杨家祖先世代居于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杨家是从杨业父亲杨信那一代开始在史册上出现的。杨信本名杨弘信,因避宋太祖父亲赵匡胤的名讳,在史书上的名字就变成了杨信,他本是麟州土豪,在五代后汉时期占据麟州,自称麟州刺史。杨信有两个儿子:杨崇贵、杨崇训(杨信未必只有两个儿子,但记载可见只有这两个)。在杨崇贵约20岁时,杨信将他送到后汉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那里以示依附,他的两个儿子从此为了避刘崇的名讳,将名字改成了杨重贵、杨重训。951年正月,后汉枢密使郭威推翻后汉称帝,建立后周。刘崇则在太原独立,仍用后汉年号,史称北汉。后来杨信归附后周,也许是因为乱世反复无常已司空见惯,也许是因为确实人才难得,刘崇并没有因杨信和后来杨重训的叛变对杨重贵不利,反而对他颇受重用,还收为养孙,赐姓刘名继业,和后来继承刘钧帝位的刘继元成了义兄弟(954年刘崇去世,其子刘钧继位,因为没有儿子,以义子刘继元继位)。这位刘继业,就是后来演义小说中大名鼎鼎的杨令公杨业,为方便,后面将全部以杨业称呼他。从此,杨家就分成了杨业这一支的太原杨家和留在麟州的杨重训这一支的麟州杨家。
杨信归后周不久后就去世,由留在麟州的杨重训继承刺史之位。杨重训不久就归附北汉,952年又归附后周,其后再次归附北汉,直到957年十月,杨重训又归附后周,后周末年为避恭帝柴宗训的名讳,改名杨重勋。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杨重勋归附于他,并于961、962年两次打退北汉的入侵。967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麟州设建宁军,杨重勋任建宁军节度使留后。972年九月,宋太祖将西北地区的许多当地豪族地方长官调到内地任职,杨重勋就被调任保静军(今安徽宿州)节度使留后,后升任节度使,975年七月去世。杨重勋的儿子杨光扆于979年以西头供奉官监麟州兵马;孙子杨琪(980—1050,字宝臣)也是武官,父子二人都默默无闻。曾孙杨畋(1007—1062,字乐道)名气较大,他弃武从文,1033年以进士及第,任并州录事参军,四年任满,升任大理寺丞、知岳州;六年任满,升殿中丞、知岳州、提点荆湖南路刑狱、专治盗贼事。1043年,湖南地区猺峒叛乱,他多次率兵镇压,既有胜绩,也曾因打败仗被降职。杨畋作为文官,并不是特别擅长军事,甚至被司马光指为“为人迂阔”,有点书呆子气,但也许也许是因为朝廷看中了他的将门出身,总安排他去从事和军事相关的事务,1045年还将他转为武职,以东染院使为荆湖路驻泊鈐辖。1052年,侬智高叛乱,杨畋被任命为广南西路体量安抚提举、经制盗贼事,率兵征讨,结果战败被降职,从此再也没有领兵作战。回归文职后,杨畋倒是如鱼得水,去世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员外郎兼侍读、知谏院。即便算上杨畋,麟州杨家也没有多少名人,影响较小,通常所说的杨家将,专指太原杨家。
杨业(约927—986)自幼倜傥有侠气,擅长骑射,每次出猎射得猎物都倍于旁人,曾对身边人说:“我日后为将用兵,也和用鹰犬追逐野鸡野兔一般。”杨业在刘崇手下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任汉辽边境的建雄军(后来北宋的代州,今山西代县)节度使,多次在抗击辽国入侵时立下战功,北汉人称其“杨无敌”。但杨业在汉辽边境的战绩,史书并没有具体描述,何以确定他对辽国作战屡立战功?因为杨业早年驻守汉辽边境,直接对辽人,如有勇名,只可能是在对辽作战时积累的,而且杨业在对宋作战时负多胜少,凭对宋战绩是远说不上“无敌”的。杨业在陈家谷之战被俘时耶律斜轸曾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杨业在北宋仅七年,那么剩下和辽国对抗的二十多三十年,就只能是在北汉时的事了。而如果杨业在对抗辽国时碌碌无为,那么耶律斜轸对他的情绪只会是蔑视,不会是憎恨,辽国也不至于指定一定要活捉他。所以杨业在北汉对辽作战时,至少也应该是胜多负少、占据优势的,不过辽对北汉并没有进行过大规模入侵作战,北汉也要依靠辽国对抗后周和宋,不可能撕破脸皮大打出手,所以杨业在北汉时对辽的战绩应该也只是以中小规模的边境冲突为主,史册不载,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968年,宋太祖赵匡胤先是派出李继勋进攻北汉,继而自己于969年正月率大军亲征,当时杨业任侍卫都虞候,领军扼守团柏谷,得知宋大军已到,自知寡不敌众,于是退保太原,因此被罢兵权。宋军围住太原,决汾水灌城。杨业率数百精骑出城袭击,被宋军猛将党进击败,有些狼狈地躲在壕沟里,靠城上垂下吊索把他拉上了去;后又和郭无为率精兵千人出城夜袭,因马足受伤被迫退回。宋军多次强攻太原城未果,伤亡惨重,加上军中疾病流行,只得退兵。宋军围城时辽国派北院大王耶律屋质率军支援北汉,杨业曾向北汉皇帝刘继元进言道:“契丹贪图利益不讲信用,日后必然要攻击我国。如今救兵骄横没有防备,请派我去袭击他们,能获得数万马匹,再将河东之地归于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陛下也可以长享富贵,不很好吗?”刘继元没有采纳。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北汉,围太原城,杨业守卫太原东南面,对宋军造成很大的杀伤。五月,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杨业仍在奋战,直到刘继元派亲信前往传达命令,杨业才向北再拜,痛哭解甲,投降宋军。宋太宗大喜,封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命其恢复杨姓,还取消了名字中间的“继”字,显然是为了割断他和北汉皇家旧有的联系,从此从刘继业改名杨业,而演义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杨继业这个名字,是从来没有在杨业在生时出现过的。
攻灭北汉时,宋军击败了来援的辽军,宋太宗因此对辽军产生了轻敌情绪,又认为大胜后的士气可用,于是决定立刻继续攻辽,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宋军灭北汉后非常疲惫,而且赏赐没有及时下发,士气低落,即使如此,宋军起初也获得了几场胜利,占领了岐沟关和涿州等地,并攻到幽州城下,甚至一度有三百人登上幽州城头,还有辽将出城投降,但宋太宗本阵于七月六日在高粱河被辽军名将耶律休哥率军侧击击溃,耶律斜轸从另一侧夹击,守城的耶律学古也同时出击,宋军大败,损失惨重,据《辽史》说头一天就斩首万余级,次日也杀伤甚众,宋太宗自己受重伤乘驴车逃走。虽然宋军在年九月的满城之战中打退了辽军的进攻,但辽军仍攻势不减。因为杨业熟悉边事,宋太宗封他为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让他又回到自己战斗多年的地方去面对自己的老对手辽军,而他的顶头上司,就是三交都部署潘美。980年三月,辽西京节度使萧咄李与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率军号称十万(《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说是十万,而《宋史•潘美传》中记载是万骑)进犯雁门关。潘美令杨业领数百骑兵(《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说是数百,而《宋史•杨业传》说是数千)自雁门关出发,沿着小径迂回至雁门北口、辽军侧后方,潘美自己带兵正面迎敌,两军合击辽军于雁门北岭。辽军大败,萧咄李被杀,李重诲被生擒。宋军斩首三千,追击入辽境内,缴获铠甲革马甚多。杨业因功受封云州防御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此辽军见到杨业旗帜就掉头逃走。杨业的主将潘美等人妒忌杨业,上书给宋太宗诽谤他,宋太宗看过以后置之不理,并封还给杨业,一方面是以示信任,另一方面则是告诉杨业他的所作所为都有人在监视着。而潘美等人给杨业打小报告也不纯粹是嫉贤妒能,一方面潘美这种立下过灭南汉大功的开国功臣肯定看不起北汉的亡国降将杨业,而且杨业作为北汉帝刘继元的义兄弟,身份也比较特殊;另一方面潘美本身也负有监视部将的任务,而杨业的生存环境有多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982年九月,辽景宗耶律贤去世。宋太宗轻信了贺令图、侯莫陈利用等人的说法,认为继任的辽圣宗耶律隆绪年幼,辽国由太后萧绰执政,内部不稳,且辽国当时正用兵高丽,有机可乘,于是于986年发动第二次北伐,史称雍熙北伐。宋军分三路,意图行声东击西之计,由曹彬、米信率军十余万人从雄州、霸州一线出击,持重缓行,吸引辽军主力;由田重进率军攻蔚州,由潘美、杨业取寰、朔、应、云诸州;待潘美、田重进两路平定山后地区,再三路合兵攻击幽州。潘美部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王侁、刘文裕为监军,三月出兵,起初获胜,寰、朔、云、应四州或投降或被攻克,东路曹彬大军攻下涿州等地,田重进出飞狐口,也攻克蔚州,辽军因主力未至,不敢大举出战,只能在防御之余用轻骑骚扰宋军粮道。四月辽军援兵分批赶到,战斗开始越来越艰难,而东路曹彬主力于此时掉了链子:先是因粮尽退回雄州,部下诸将认为手握重兵而没有战果,纷纷要求再攻涿州,曹彬压制不住,于是带着五十天的军粮再次出击攻涿州,路上被辽军重兵阻拦骚扰,二十天才到达,与辽军相持之际又发现军粮不够,被迫退兵,退兵时出现混乱,被耶律休哥于五月初在岐沟关追上,宋军溃散,死者数万。自岐沟关之战后,宋朝对辽转入彻底的战略防御,从那时起直到宋于1122年联金攻辽的一百三十六年中,宋朝廷没有做出过任何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尝试。
宋太宗得知曹彬战败,急忙命令潘美退回代州、田重进退回定州。五月,耶律斜轸攻下蔚州,六月底攻克寰州,控制了雁门交通要道,使得云、应、朔三州与后方的联系都被切断,这几州之地,已经无法保全,宋朝廷于七月下令迁回云、应、朔、寰四州的百姓,由潘美、杨业率兵护送。但此时潘美、杨业部已经返回代州,而耶律斜轸又夺去了寰州,迁回四州百姓的难度和风险已非常大。杨业对潘美建议:“敌军士气正盛,此时不可与其交战。朝廷只命令迁回几个州的百姓,只需要由我率兵出大石路,此时先派人秘密告知云州、朔州的守将,等大军离开代州的时候,云州的军民先撤出。我的部队到达应州,辽军必然率兵来抵挡,那时再命令朔州军民撤出,进入石碣谷。派千名强弩手在谷口列阵把守,再派骑兵在中路支援,三州的百姓可以保全。”杨业的想法是以佯攻应州威胁耶律斜轸的后路,吸引其回援,百姓趁机撤回。但监军王侁认为杨业领数万精兵,行事怯懦,应该直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企图通过正面战斗击败辽军,潘美和另一名监军刘文裕也赞同。杨业认为如此必败,王侁则讽刺说:“君侯平时号称无敌,现在见到敌人不敢作战,是不是有异心?”杨业作为降将最怕被人说有异心,于是说:“杨业不是怕死,是时机于我军不利,只会白白牺牲将士而无法成功,现在您既然责备杨业不死,那杨业申请为先锋。”准备出击时,杨业流泪对潘美说:“此行必然不利,杨业是太原降将,本就该死。陛下不杀我,还封我为将,付以兵权。现在不是不敢攻击敌人,只是想找合适的时机,再立功以报国恩。现在诸君责难杨业避敌不战,杨业就先行战死。”指着陈家谷口说:“诸君在这里布置下步兵强弩,张左右翼作为支援,等杨业转战到这里,就用步兵夹击救援,不然就全军覆没了。”潘美就与王侁等在谷口布阵。耶律斜轸则先行令萧挞凛伏兵于路旁,自己与杨业接战后就诈败后退,杨业追击,被伏兵夹击,败退。按理说杨业不应中这种简单的埋伏之计,但以他当日的处境,不追或退兵很可能都会被监军王侁找借口杀掉,也许杨业所想的只是与其被军法处死,不如战死,才会不顾一切追击。而当辽军诈败后退时,王侁以为辽军败走,想要争功,于是领兵离开谷口,潘美也不能(或不愿?)节制。等听到杨业败走的消息,王侁又立刻率兵逃走。杨业一路死战直到黄昏,来到谷口发现没人,放声痛哭,对剩下的百余名官兵说:“你们各有父母妻儿,和我在这里一起牺牲也没有意义,逃回去报告天子吧。”部下都感动哭泣,不愿离开。杨业率军回身力战,部将淄州刺史王贵和儿子杨延玉战死,他自己身受数十创,还手刃数十名辽军,最后战马被射倒,被辽将萧挞凛部所擒,部下官兵也全部牺牲。杨业绝食三天而死。宋太宗知道消息后非常痛惜,追赠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杨家布帛千匹、粟千石。潘美并没有收到什么处罚,只是削去虚衔,两名监军王侁、刘文裕都被除名,分别流放金州、登州。
杨业不读书,但有勇有谋,与士卒同甘共苦。在代州苦寒之地时,别人都用毛毡毛毯,而他却披棉衣坐着处理军务,旁边也不放火炉取暖,旁人几乎冻僵,而他一点怕冷的样子也没有。他为政简易,以恩义统御部下,所以士卒都乐于为他所用。听到他牺牲的消息,人们尽皆流泪。
演义小说中常称其为“杨令公”,但史书里没有杨业受封或被追赠为中书令的记载,所以是不够资格被称“令公”的,但欧阳修在为杨业的侄孙杨琪所写的《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却提到“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按理说欧阳修不会在官职上犯大错误或者刻意吹牛,所以杨业的追赠很可能后来又升了级。既然是中书令,那后世称其“杨令公”也没错,但杨业未牺牲时的人不可能知道他后来会获得如此追赠,也就不可能称其为“令公”了。
杨业死后,朝廷对他的几个儿子加了官,分别封供奉官杨延朗为崇仪副使,殿直杨延浦、杨延训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为殿直。杨家将演义小说中杨业有七个儿子,历史上确实也有七个,但有事迹记载的只有杨延朗和随父亲牺牲的杨延玉,其余五个都声名不显。杨延朗(958—1014)就是著名的“杨六郎”,后因避讳改名杨延昭,并一直以此名行于世。从杨业死后朝廷对其儿子们的提拔看,除了已牺牲的杨延玉年纪未知外,杨延昭肯定是年纪最大的,所以他在杨业的儿子里不是“杨大郎”就是“杨二郎”,“杨六郎”应是杨延昭在整个杨氏家族同辈中的排名。
杨延昭自幼沉默寡言,小时候做游戏就喜欢摆军阵,杨业曾说:“这儿子像我。”每次出征都带着他。雍熙北伐时,杨延昭作为先锋,随潘美、杨业军攻击朔州城,在战斗中被流箭射穿手臂,却越战越勇,终于攻下朔州。杨业牺牲后,历任知景州、江、淮南都巡检使、崇义使知定远军等职。999年七月,辽军大举南下,杨延昭时任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就加如京使,驻扎在遂城(今河北徐水西),辽萧太后亲率大军围城,遂城城池小,在辽军猛攻下危在旦夕。杨延昭将盔甲武器发给城中壮丁,让他们上城助守,恰逢天气寒冷,他命人将水浇到城上,水迅速结冰,城墙变得既坚固很滑,使得辽军无法攀爬。辽军无奈撤退,他从后追击,缴获许多武器,因功升任莫州刺史。当时宋真宗赵恒到了大名府,杨延昭、杨嗣(杨嗣也是著名边将,和杨延昭并称“二杨”,其兄也叫杨信,官至殿前都指挥使领建武军节度使)、石普等请求增派人马主动出击,但时任镇、定、高阳关都部署的傅潜畏敌如虎,不敢出击,使辽军肆虐,猛将康保裔战死。宋真宗将傅潜削去官职后,召杨延昭晋见咨询边事后很高兴,指着他说:“杨延昭父亲是前朝名将,他治军守边有其父之风,值得嘉奖。”于是厚赏杨延昭。1000年冬,辽军再次南侵,杨延昭将精兵埋伏在羊山以西,自己从北面向辽军挑战。他且战且退,将辽军诱至羊山之西,伏兵突出,辽军大败。杨延昭部斩获辽将首级,缴获了许多战马和武器,被晋升为莫州团练使。1002年,辽军入侵保州,杨延昭和杨嗣率兵救援,部队在未成列时遭到攻击,战败,宋真宗以李继宣代替杨延昭、杨嗣的职务,但次年辽军再次入侵,李继宣不敢出战,宋真宗只好再次起用杨延昭。
1004年,宋真宗将杨延昭所部增加至万人,驻守静戎军之东。闰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及萧太后于冬季率大军数十万大举入侵,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杨延昭、石普等虽然兵力不足,但也坚持出击骚扰。十一月,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固请下,亲自来到澶州,加上援兵从各地开来,宋军士气大振。辽军孤军深入,统军萧挞凛又被弩箭射死,士气低落。宋军本有机会对辽军造成重大杀伤,但宋真宗无心决战,于十二月答应了辽国提出的较苛刻的议和方案,宋朝每年给辽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史称澶渊之盟。杨延昭此时提出:“辽军来到澶州,离边境千里之远,人马都已非常疲乏,虽然人数众多也不难击败。他们所有掳掠所得,都放在马上。请命令诸军扼守要道,即可将其歼灭,还可趁机攻取幽州、易州等地。”宋真宗没有采纳,而杨延昭咽不下气,干脆在辽军撤军时自己率军杀入辽国境内,攻下古城,斩获颇多。宋真宗也并没有追究他,还封他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后来又升为保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不懂文书工作,让部下小校周正代理,常遭其蒙蔽,还因此被宋真宗斥责过。杨延昭在边关九年,于1014年在任上去世,终年57岁。
杨延昭与其父杨业相似,都是勇猛善战,甚得军心。他得到赏赐都分给部下,不问家事,出入的随从和一个小校一样少,与部下同甘共苦,每战都冲在前面,有功劳都归于部下,所以部下都乐于为其所用。杨延昭擅长指挥骑兵,在边境二十多年,辽人对其非常忌惮。他去世后,河朔地区的人都望着他返回的棺木而流泪。杨延昭有三个儿子,当然不是演义中的杨宗保,而是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前两个儿子事迹不见记载,而三子杨文广在演义小说中不知为何却成了他的孙子,而他也是杨家第三代仅有的名将。
杨文广字仲容,与演义小说中年纪轻轻作为大将就出征正相反,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他早年只是北宋众多凭父荫得官的低级武官中的一员,最初可能连品级也没有,否则也不会一直到1043年才靠参与讨平小股流寇张海立功,才被授为仅正九品的殿直,而据一般推测,他那时至少已超过44岁了(因为杨文广在1014年杨延昭去世时凭父荫得官,而根据当时规定,非长子长孙,受荫要年过15岁)。如果不是靠了一些运气,杨文广很可能和他的两个兄长一样淹没在人海之中,不为人所注意。
在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已经进入大致的和平状态,北宋的主要威胁变成了西部的西夏。1038年,李元昊公开称帝,建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东南),并开始不断出兵入侵宋朝。宋仁宗赵祯出兵征讨,但于1040、1041、1042年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场战役全都遭受惨败,损失了大批精兵猛将,元气大伤,被迫于1044年签订和约,承认了西夏的割据地位,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西夏表面对宋称臣,对内部仍称帝,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三万斤。但此后西夏仍经常侵入宋境掳掠,两国边界交锋不断。1044年,参知政事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但遭到朝中强烈反对,他被迫自请出外。宋仁宗任命他为陕西、河东宣抚使,主要的任务就是防范西夏。范仲淹在获得任命后跟杨文广交谈,对其大加赞赏,将其纳为部下。根据何冠环先生的考证,杨文广的族侄、麟州杨家的杨畋跟范仲淹有交情,杨文广很可能就是被其族侄推荐给范仲淹的,他得到这个面试的机会有一些运气和关系的成分,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才能,他也不会通过面试、得到范仲淹的赏识和任用。那么他靠什么得到范仲淹的赏识呢?太原杨家真正祖传的绝学,不是杨家枪(杨家枪是后来南宋末年红袄军首领李全之妻杨妙真所创,和太原杨家并无关系),而是骑战和修筑堡寨之术。韩琦于1053年出镇河东时,就发现很多堡寨都是杨业在北汉时所筑,对其选址修建都赞叹不已。杨文广有没有继承其祖父、父亲的骑战战法,不得而知,但从他后来在韩琦部下受命大修堡寨来看,祖传的筑堡术是学到家了。范仲淹上任后很重视修筑堡寨,在这种背景下,杨文广被其赏识、任用,也很可能是因为他家传的筑堡术。而事实也证明,在边境要地筑堡寨、招纳蕃部、稳扎稳打的策略,对付西夏是非常有效的。杨文广跟随范仲淹去陕西后,就一直在宋夏边境地区驻守了八年,期间当是以防御为主。而名将狄青此时也在陕西,杨文广曾当过狄青部下或至少和狄青认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1052年四月,广西部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五月,攻占邕州(今广西南宁),自立为帝,国号“大南”。此后一路势如破竹,攻下广南东、西两路许多州县,还进围广州,因无攻城器械而撤走。侬智高此时兵力已发展到五万余人,还准备攻击荆湖南路等地,杨文广的族侄杨畋率军平叛也被打败,宋仁宗赵祯被迫于九月派狄青为将,率精锐西军前往征讨。狄青挑选了西军和蕃军共五千人,并征调了一批西军军官,其中就有杨文广。杨文广作为骑兵指挥官参与了平定侬智高之乱,并立下战功,但因为没有参加归仁铺的决战,所以战功并不是非常突出。战后,杨文广被封为德顺军(即渭州笼竿城,今宁夏隆德)知军,德顺军一直是宋朝与蕃人交易战马的重镇,地位非常重要,杨文广在任期间防守得法,西夏多次入侵都不能得逞。大约在1058年,杨文广调任宜州(今广西宜州)知州,1061年,调任广南西路钤辖、邕州知州,升为供备库使(正七品),终于进入诸司使臣行列,成为了中级武官。他在邕州期间主要任务是平定小规模异族叛乱以及监视交趾。1064年,宋英宗赵曙即位后,重新任命宿卫将领,年过66岁的杨文广因为是功臣之后,又有战功,被任命为成州团练使(遥领)、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终于进入了三衙管军的行列,成为了大宋的高级将领,1066年,又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
1067年,宋神宗赵顼即位,杨文广受封兴州(当然不是西夏首都兴庆府那个兴州,而是今陕西略阳)防御使,秦凤路副都总管,从中央又回到了宋夏边境。同年,种谔袭取了西夏的绥州(今陕西绥德),宋夏再次开战,罢相外出不久的韩琦被派往陕西坐镇。韩琦和范仲淹一样,也力主修筑堡寨的策略。1068年七月,韩琦决定在秦州西边渭河支流上的筚篥城旧址处以及擦珠谷筑城,并以此为根据地招纳蕃部进行屯垦。他派出的人选就是杨文广。杨文广知道西夏人不会坐视宋军筑城,于是用声东击西之计,先扬言要先在离筚篥城八十里远的擦珠谷筑城,西夏人因此放松了警惕,而在黄昏前赶到擦珠谷时,杨文广突然命令急行军赶回筚篥城,然后迅速安营扎寨。西夏人恍然大悟率军赶来时发现宋军已经防备森严,无机可乘,虽然人数占优也不敢进攻依托防御工事的宋军,只得退兵,临走还写书信给杨文广说要上报夏主率大军来攻。杨文广毫不畏惧,还在西夏人撤退时抓住时机出兵追击,斩获甚多。九月,杨文广在筚篥筑好大甘谷寨,取名甘谷城,随后又在擦珠谷筑城,取名通渭堡。杨文广获得胜利后,有人问他取胜之道,他回答说:“古人说要夺人之气。这里是必争之地,对方如果得知而预先占据,就难以获胜了。”1069年,杨文广调任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知军,又任鄜州(今陕西富县)知州,但也许是因为年龄太大,没有被任用参与期间与西夏的战斗和王韶开熙河。1072年,杨文广升为步军都虞候,出任河北的定州(今河北定州)副都总管,回到了自己祖父和父亲当年与辽国战斗过的地方。1074年,辽国趁宋朝廷在西部用兵,挑起了边界争端,宋朝廷以妥协应对,但此时杨文广却向朝廷献上阵图和攻取幽燕的方略,但未获回应。当年十一月,年约75岁的老将杨文广在任上去世,获追赠同州观察使。
杨文广前半生很平庸,后半生得到了发挥机会,没有辱没先祖的名声,然而也没有惊人的业绩,只能以中规中矩形容,但出任三衙管军之职则是其祖父、父亲在生时都没能做到的。他在年过七十的时候献上攻取幽燕的方略具体如何,没人知道;而他的举动是为了报国恨家仇?不甘心于自己此前有限的成就,想要建功立业?还是确实看出辽国内部问题严重,有可乘之机?这一切都注定不为人所知了。杨文广之后,太原杨家和麟州杨家都再没出过名将,后来有南宋庸将杨存中是杨家之后的说法,西南地区的播州土司杨家也自称杨家将之后,但经考证均属于附会,杨家作为将门,自杨文广后就已经彻底式微了。
作者:
XM8 时间: 2013-9-5 15:46
就实体书来说,先在网上看,觉得好看就买,不好看就不买。
作者:
抽水仔 时间: 2013-9-5 16:20
感觉吸引力不足
作者:
小陆伯言 时间: 2013-9-5 17:56
说实话,看了一小会,太刻板,太正统,太像百度搜索那一瞬间的感觉。
教科书式的历史是没什么人爱的。。。。。。。。。。。。。
作者:
平原相 时间: 2013-9-5 20:01
原帖由 韦孝宽 于 2013-9-5 15:38 发表
因避宋太祖父亲赵匡胤的名讳
赵弘殷……
作者:
临川介甫 时间: 2013-9-5 20:09
原帖由 小陆伯言 于 2013-9-5 17:56 发表
说实话,看了一小会,太刻板,太正统,太像百度搜索那一瞬间的感觉。
教科书式的历史是没什么人爱的。。。。。。。。。。。。。
我觉得通俗历史读物要么走夏坚勇、张宏杰那种文学性强的路子(我喜欢这一种),要么走网络语言路子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13-9-5 22:19
如果出书,我是会捧场的。
作者:
卫天龙 时间: 2013-9-5 22:56
这本没兴趣,没有价值的历史,闲聊更用不着
要有点思想价值或娱乐价值应该好点,想让同意你观点的人看,写思想;想赚钱,写搞笑
作者:
土卫七 时间: 2013-9-7 14:11
俺就不避讳的直说了。这个可能不会买,因为我觉得这种类型的话题太容易掺进个人感情因素,而且话题是整个中国古代,这个太宽泛了,如果作者没有相当高的学术地位,我认为不具备太高的参考价值。当然如果是网文我还是有兴趣一观的,实体书就没太多兴趣了
作者:
xiaguangming01 时间: 2013-9-8 08:05
对这题裁倒还有兴趣,但看了lz贴出来的一节,像是本关于中国古代武将的工具书。
如果是作为消遣的话,可读性不强;作为研究的话,又不够深入;但真要做工具书去查什么的话,还不如百度。
直言得罪莫怪。
类似题裁的,天涯正在连载的《千古名将英雄梦》觉得还不错。
[ 本帖最后由 xiaguangming01 于 2013-9-8 08:13 编辑 ]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13-9-9 09:40
如果只有最后一章,我会买的。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13-9-9 09:42
看了一下上文,大家都不买书啊。。。
俺每个月估计最少要买20本书吧。。。当然,俺是靠看书吃饭的。。。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3-9-10 09:55 标题: 回复 #35 绝世天骄 的帖子
你跟我差不多。
不过我不靠看书吃饭。
作者:
社尔 时间: 2013-9-20 18:03
似乎不错啊
作者:
社尔 时间: 2013-9-21 17:53
可以考虑购买啊
作者:
卫天龙 时间: 2013-9-21 18:25 标题: 回复 #35 绝世天骄 的帖子
嗯,这叫什么吃法?
求教,哲学家?
作者:
不容青史俱成灰 时间: 2013-10-5 10:28
文笔太差,还不如我
选材更差,和我戳破人们愉快自淫一样不讨喜
必然仆街
还是洗洗睡吧
作者:
促织 时间: 2013-10-16 09:42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3-10-5 10:28 发表
文笔太差,还不如我
选材更差,和我戳破人们愉快自淫一样不讨喜
必然仆街
还是洗洗睡吧
扯淡,就你写的那些东西,还是自己先洗洗睡吧。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