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心理学中的"罗陀斯"
[打印本页]
作者:
村里我最帅
时间:
2004-9-4 20:32
多年以前,在大学读书时,曾听过一个心理学老师的课,他对心理学有关问题特别是对知觉对象性问题的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似乎觉得他提出了一个人类思想史上带有突破性的观点,不管是否正确,至少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心理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人们还是有很大启发的,我认为他的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
知觉的对象性问题,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形容语的矛盾就是指"木制的铁"、"圆形的方"一类的矛盾。知觉的对象性正是这一类的矛盾,知觉是主观的,主观的东西却具有对象性客观性,就是主观的客观,这确实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要真正理解这个说法,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马克思在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阐述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时写到:"正如一物在视神经中留下的光的印象,不是表现为视神经本身的主观兴奋,而是表现为眼睛外面的物的客观形式。但是在视觉活动中,光确实从一物射到另一物,即外界对象射入眼睛。这是物理的物之间的物理关系。"(《资本论》第一卷第89页)
马克思的这段话在许多摘录马克思关于心理学问题的语录集中,都不见收集,但正是这段话表明了马克思在心理学上的天才眼光。这段话包含有三层意思,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正确的。
第一、 马克思所说的"印象"就是"知觉形象"或者"知觉映象"。他说这种印象是光在视神经中留下的,这一观点,到了今天实质上仍然是正确的。科学研究证明,知觉映象产生于人脑中,这是一个科学真理。我们要注意的是:"印象"是全句的主语,下面两个论段都是针对"印象"说的。
第二、 马克思说"印象"并不表现为视神经本身的主观兴奋,这也符合每个人的日常实际生活经验,谁也经验不到他自己大脑中的神经冲动。"印象"产生于神经系统中,但神经冲动本身并不表现在"印象"之中,这是知觉的封闭性。这也是一个铁的事实,是科学真理。
第三、 马克思说"印象"表现为眼睛外面的物的客观形式。这仍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它符合每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人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东西都在我们的面前。在大脑中产生的物的映象,我们不意识到在我们以内,而意识到在我们以外。"眼底人是面前人",形象的说明了这一事实,一个人站在我们面前,他的映象在我们"眼底"(大脑)产生,我们却看到他在我们的面前。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知觉映象在大脑中产生,经验又告诉我们看到的映象在我们以外,不在大脑中,这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矛盾,就是产生于大脑中的映象为什么跑到"眼睛"外面去了呢?
是的,经验不能作为科学的证据,但人的经验也是客观事实,科学必须对经验现象作出科学解释。
列宁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列宁选集》第二卷第65页)
列昂捷夫说:"内部心理现象的存在,对主体呈现世界图景这一事实,构成人类心理的中心秘密,使科学心理学研究对之止步不前。"又说:"一个根本的事实,即我们并不把因外界物体作用于我们的器官而引起的效应理解为自己的状态,而是理解为我们以外的东西。"。尽管他认为直接性公设造成了心理学中的骗局,但他还是对此现象进行了描述,他说:"如果从外界影响直接地在脑中引起我们主观映象这一假设出发,马上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种映象表现为存在于我们之外的东西,我们主观性之外的东西,这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活动 意识 个性》第67、14、50页)
知觉映象以物的客观形式表现在人们的眼睛外面,这就是知觉的对象性的真正含义。
这是心理学中的"罗陀斯"。
作者:
xiaa
时间:
2004-9-11 10:56
说实话,用哲学的东东去论述心理学,是我所不赞同的!
心理学有自己的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较为客观的反应人心理活动的规律,伟大导师马克思等说的话并不能作为理论基础。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