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问个清朝辈分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颖颍    时间: 2012-11-29 21:37     标题: 问个清朝辈分问题

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川岛芳子的父亲,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是哪字辈的?

当时清朝辈分不应该是绵(道光)、奕(咸丰)、载(同治、光绪)、溥(宣统)么?再之后我听过的有,毓(溥仪儿子辈,约 1930 年生)、恒(溥仪孙子辈,约 1960 年生)、启(溥仪重孙辈,约 1990 年生),再往后就没怎么听说了。

那么这里就有问题了,肃亲王善耆的“善”字,到底算哪一辈的?
作者: 邓仲华    时间: 2012-11-29 21:44

肃亲王这是豪格那支,也能按皇帝的那样起名排吗?
作者: 颖颍    时间: 2012-11-29 22:26     标题: 回复 #2 邓仲华 的帖子

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不都是按照皇家辈分叫的么?

或者说,到那支以上就不能按皇家辈分叫了?乾隆以前?康熙以前?还是皇太极以前?有个什么说法么?

[ 本帖最后由 颖颍 于 2012-11-29 22:27 编辑 ]
作者: 阿巽    时间: 2012-11-29 22:45

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年间才开始采用汉人按辈分取名的方法。康熙初年,几名皇子曾先后以“承”、“保”、“长”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划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永”、“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祺”。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讳上亦没有划一方法。胤禛登基后,其兄弟则改名为“允”字辈,但其子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并不要求兄弟避讳。当乾隆传位予永琰后,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将永琰改名为颙琰。道光帝绵宁继位后也把自己名字改为旻宁。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䜣、奕誴、奕譞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庆亲王奕劻,因其不是道光之子,则是“力”部。家族世系属于登基皇帝辈份,谱份越高。
作者: KYOKO    时间: 2012-11-29 23:04

现今大清后裔还用xx字辈咩
作者: 颖颍    时间: 2012-11-30 01:27     标题: 回复 #4 阿巽 的帖子

难道说康雍乾定下的胤、弘、永,只对康熙自己的孩子们有效?诸如豪格系的不必(甚至不许)按照这些字来排辈分?
作者: lafair    时间: 2012-11-30 04:10

启字辈1990年生?启功先生的启字不是排辈来的?
作者: 慕容心    时间: 2012-11-30 05:55

刚才顺手查了下wiki,发现觉罗氏有宋赵氏后裔之说。
本以为是完全扯淡,结果发现不少满清宗室(包括一位铁帽子王)都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民国后都改姓赵。。。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2-11-30 09:00     标题: 回复 #6 颖颍 的帖子

对。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2-11-30 09:05     标题: 回复 #7 lafair 的帖子

启功先生的启字是辈分来的。
但是启功先生从自身开始,就确定自己姓启名功字元白(元伯)。
同辈分年龄相差很大,是大家族中经常的事情。
作者: 阿巽    时间: 2012-11-30 11:09



QUOTE:
原帖由 颖颍 于 2012-11-30 01:27 发表
难道说康雍乾定下的胤、弘、永,只对康熙自己的孩子们有效?诸如豪格系的不必(甚至不许)按照这些字来排辈分?

济尔哈朗系郑亲王连汉名都不用
作者: KYOKO    时间: 2012-11-30 12:29     标题: 回复 #11 阿巽 的帖子

嘛意思?

不用汉名、木有汉名咋称呼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12-11-30 13:25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2-11-30 12:29 发表
嘛意思?

不用汉名、木有汉名咋称呼

济尔哈朗这本来就不是汉名啊--汉名专指符合汉文化有专门意思的名字。济尔哈朗也就是个汉字音译而已,和欧巴马克林顿差不多。

玄烨溥仪之类,都已经是汉名了。
作者: KYOKO    时间: 2012-11-30 13:38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12-11-30 13:25 发表


济尔哈朗这本来就不是汉名啊--汉名专指符合汉文化有专门意思的名字。济尔哈朗也就是个汉字音译而已,和欧巴马克林顿差不多。

玄烨溥仪之类,都已经是汉名了。

那玄烨、溥仪有木有满名的,如果有的话类似“济尔哈朗”介样的音译同玄烨、溥仪也相差很大了
作者: a741    时间: 2012-11-30 17:23     标题: 回复 #8 慕容心 的帖子

虽然北宋汴梁之战 二帝以及无数宗室帝姬北狩 不过大多数 貌似尚未到北地便死了
作者: Z_Artemis    时间: 2013-1-2 13:51



QUOTE:
原帖由 颖颍 于 2012-11-30 01:27 发表
难道说康雍乾定下的胤、弘、永,只对康熙自己的孩子们有效?诸如豪格系的不必(甚至不许)按照这些字来排辈分?

别说豪格系了,就是康熙的嫡亲兄弟,都不按这些字排辈。

清世祖第五子常寧被封親王,封號恭。
1671年—1703年:恭親王常寧
1703年—1712年:已革貝勒海善 常穎三子,降爵為貝勒,1712年革爵
1712年—1731年:奉恩鎮國公滿都護 常寧二子,初封貝勒,1726年降貝子,同年降奉恩鎮國公
1731年—1762年:貝勒斐蘇 海善孫,祿穆布一子
1763年—1787年:貝子明韶 斐蘇二子,降爵為貝子
1788年—1803年、1817年—1828年:奉恩輔國公晉昌 明韶一子,降爵為奉恩鎮國公,1803年革爵,1817年復襲奉恩輔國公
1803年—1817年:已革奉恩輔國公晉隆 明韶二子,降爵為奉恩輔國公,1817年革爵
1828年—1834年:不入八分鎮國公祥林 晉昌二子,降爵為不入八分鎮國公,1834年告退
1834年—1891年:不入八分鎮國公承熙 祥林一子
1892年—1894年:不入八分鎮國公崇略 承熙一子
1894年—1895年:不入八分鎮國公德蔭 崇略一子
1895年—?:不入八分鎮國公德茂 崇略二子
作者: KYOKO    时间: 2013-1-2 13:55     标题: 回复 #16 Z_Artemis 的帖子

大清贝勒、贝子啥样爵位,不是亲卫、郡王、公侯伯子男咩?贝勒、贝子处于哪阶段?
作者: 阿巽    时间: 2013-1-2 14:16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3-1-2 13:55 发表
大清贝勒、贝子啥样爵位,不是亲卫、郡王、公侯伯子男咩?贝勒、贝子处于哪阶段?

贝子,中国清代贵族爵位名。满语,初为贝勒的复数。在早期满族社会中 ,贝子意为天生贵族 。努尔哈赤确立八旗制度,以子侄为各旗旗主,称和硕贝勒。贝勒下设贝子,全称为固山贝子,属高级贵族。贝子。又称作固山贝子,在清代早期,贝子一词用来泛指皇族的诸王、诸大臣。但到1636年(崇德1年),制定新的皇族爵位制度,将第四等的皇族爵位称作固山贝子,简称为贝子。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

这是爱新觉罗氏专用的,与公侯伯子男不混淆

[ 本帖最后由 阿巽 于 2013-1-2 14:18 编辑 ]
作者: Z_Artemis    时间: 2013-1-2 14:18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3-1-2 13:55 发表
大清贝勒、贝子啥样爵位,不是亲卫、郡王、公侯伯子男咩?贝勒、贝子处于哪阶段?

宗亲的爵位是(从高到低)

和硕亲王 · 多罗郡王 · 多罗贝勒 · 固山贝子 · 奉恩镇国公 · 奉恩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 · 不入八分辅国公 · 镇国将军(三等) · 辅国将军(三等) · 奉国将军(三等) · 奉恩将军
作者: KYOKO    时间: 2013-1-2 14:32     标题: 回复 #19 Z_Artemis 的帖子

能不能再提供下非宗亲爵位高低啊。满清袭爵大多数都要爵降一等,俺记得降到哪个爵位就不会再降了,也不知是不是已经没有比该爵位更低的爵位了
作者: 阿巽    时间: 2013-1-2 14:42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3-1-2 14:32 发表
能不能再提供下非宗亲爵位高低啊。满清袭爵大多数都要爵降一等,俺记得降到哪个爵位就不会再降了,也不知是不是已经没有比该爵位更低的爵位了

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为臣民在战争中立功而受封,称为功封;另为皇裔受封(正常情况下必封),称为恩封。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通常为嫡长子)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

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这就叫做世袭罔替。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称为铁帽子王。

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在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


功臣爵位        

▪ 公爵(三等)▪ 侯爵(三等)▪ 伯爵(三等)▪ 子爵(三等) ▪ 男爵 (三等)▪ 轻车都尉(三等)▪ 骑都尉         ▪ 云骑尉    ▪ 恩骑尉


“八分”就是八份。清朝入关之前,每战有所虏获,均分为八份,每个旗的有资格的贵族按各自等级参与战利品的分配。后来,这些人的身份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贵族的一种等级,称“入八分”。

(三等)则为有三个等级。入八分公在后期开始世袭罔替。清朝远支皇族“觉罗”不能使用宗室爵位,其所用世爵与异姓贵族相同。

[ 本帖最后由 阿巽 于 2013-1-2 14:51 编辑 ]
作者: KYOKO    时间: 2013-1-2 15:11     标题: 回复 #21 阿巽 的帖子

▪ 公爵(三等)▪ 侯爵(三等)▪ 伯爵(三等)▪ 子爵(三等) ▪ 男爵 (三等)▪ 轻车都尉(三等)▪ 骑都尉         ▪ 云骑尉    ▪ 恩骑尉

===========================
这么说的话,功臣子孙的封爵最终会降到哪个爵位,也是由他们的祖先最初被功封时受的爵位而定,并不是固定的?
作者: 小陆伯言    时间: 2013-1-2 15:28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3-1-2 15:11 发表
▪ 公爵(三等)▪ 侯爵(三等)▪ 伯爵(三等)▪ 子爵(三等) ▪ 男爵 (三等)▪ 轻车都尉(三等)▪ 骑都尉         ▪ 云骑尉    ▪ 恩骑尉

========== ...

功臣子弟一般不降,降的是宗室。。。。。。。。。
作者: KYOKO    时间: 2013-1-2 15:32     标题: 回复 #23 小陆伯言 的帖子

这样啊,俺一直以来理解错误了?

如果这样的话,吴三桂的平西王也是可以世袭罔替的了。以前看看他有人说他“不是铁帽子王”,要降等的
作者: 阿巽    时间: 2013-1-2 15:54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3-1-2 15:32 发表
这样啊,俺一直以来理解错误了?

如果这样的话,吴三桂的平西王也是可以世袭罔替的了。以前看看他有人说他“不是铁帽子王”,要降等的

耿藩袭了两代

不过三藩的存在不是常态

另外,满清的封爵制度好像直到乾隆年间才形成定制,也就是八大铁帽子王虽然是从入关前就有传承,但“自乾隆三十九年制定此制,到乾隆四十三年为多尔衮昭雪复爵,只有清初所封之礼亲王、睿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由承泽亲王改)、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八家保持世袭罔替,宗王中才有了本来不特殊的特殊称号——“铁帽子王”。”
作者: 小陆伯言    时间: 2013-1-2 16:03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3-1-2 15:32 发表
这样啊,俺一直以来理解错误了?

如果这样的话,吴三桂的平西王也是可以世袭罔替的了。以前看看他有人说他“不是铁帽子王”,要降等的

三藩的藩是藩王的意思,即为国家藩篱,为国守土。和铁帽子王不是一码事,但是从原则上只要你不撤藩,就得让人家承袭王位吧?否则还藩个毛线啊。所以那帮哥们才那么拼命。。。。。。。。
像楼上说的那样,从乾隆始,封爵制度修入了党章,毕竟八大王都已经成型了。。。。。。
作者: Z_Artemis    时间: 2013-1-2 16:19     标题: 回复 #25 阿巽 的帖子

乾隆四十三年诏封世袭罔替的除了这八家,还有乾隆爷的亲叔和硕怡亲王
作者: 小陆伯言    时间: 2013-1-3 13:21     标题: 回复 #27 Z_Artemis 的帖子

即13阿哥是也。。。。。。。。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