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影响自我突破社会因素
[打印本页]
作者:
槛外雪
时间:
2004-8-26 09:54
爱因斯坦的张力思维法
爱因斯坦不仅是位物理学大师,也是一位研究思维的专家,在他的文集中有大量研究科学思维方法的论述。他考察了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推理到培根的归纳推理,再到牛顿的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思维方法后,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他认为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没有逻辑的,是直觉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是逻辑的方法。这样,爱因斯坦在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思维,他本人称为"直觉-演绎思维方法"。
爱因斯坦一方面看到牛顿的推理发现逻辑所获得 的辉煌成功,另一方面也看出牛顿对概念发现逻辑完,全是一个陌生人,这就暴露出牛顿的思维方法在自然 科学新的认识水平上出现的破绽。因为,拉马克的进化论思想、拉瓦锡的氧化理论、康德的"星云假说" 等新思想的提出,都不是逻辑推导得出的,而是通过 : 提出新概念、变革旧概念,来反映和把握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因此,爱因斯坦得出结论:"为了科学, 就必须反反复复地批判这些基本概念。"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和他创立的相对论,是现代科学中想象力发挥作用的突出表现。; 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并不是从对光行差的观测; 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结果中逻辑地导出来的,而是 基于这些观测和实验不能解决当时物理学发展中的矛盾,他完全凭着直觉把这两条原理作为一种大胆假设; 提了出来。爱因斯坦批判牛顿力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实际上是对牛顿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感到不满意,指出牛顿的推理发现逻辑排除了非逻辑思维方法——概念发现逻辑。
由于理论思维是思维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和方法的总和,因而张力思维方法对新的理论思维在 理论和方法方面都发挥着创造功能。一方面,张力思维方法首先对牛顿的推理发现逻辑和爱因斯坦的概念发现逻辑的科学思维方法发挥着创造功能;另一方面, 张力思维方法在创立科学思维方法中的功绩,又充分体现在孕育出伟大的科学理论上面。牛顿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光量子论的发现,都是运用张力思维方法的结晶。
张力思维方法与其说是一种科学研究中的方法,不如说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评论,而不仅仅只有方法论的意义。"直觉-演绎"本身是无法操作的。它要求我们善于在归纳与演绎、推理与直觉等对立的两极保 持必要的张力,但没说清楚怎样保持这种张力,可以 把它形容为走钢丝一样的高超技艺,稍一偏离平衡,就会发生"翻车"。它与科学家个人学术素养及对问题的认识深度等因素相关。但在提出这种方法时,爱因斯坦对逻辑推理作用的评价,值得我们重视。
作者:
槛外雪
时间:
2004-8-26 09:56
冲破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能够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构成思维定势的因素,主要是认知的固定倾向。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张照片上的人丑陋、粗俗。然后对你说,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全国通缉的罪犯,要你指出谁是罪犯,你大概不会犹豫吧!
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即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
这里先提一个问题:
一个公安局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正下到难分难解之时,跑来一个小孩,小孩着急地对公安局长说:
"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
"这孩子是你的什么人?"老头问。
公安局长答道:"是我的儿子。"
请问:两个吵架的人与这位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公安局长是女的,吵架中的一方是她的丈夫,即小孩的父亲;另一方是公安局长的父亲,即小孩的外公。
有人曾将这道题对一百个人进行了测验,结来,只有两个人答对。后来,又有人将这道题对一个三口之家进行了测验,结来,父母猜了半天没答对,倒是他们的儿子(小学生)答对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原来是思维定势在作怪。人们习惯上总是把 "公安局长"与"男性"联系在一起,更何况还有与 "男性"有联系的"茶坊"、"老头"等支持这种思维定势。这道题,从经验出发,就不容易解答,那位小学生因为经历少,经验也少,就容易跳出定势的思维"魔圈"。
再提一个问题:"
篮子里有四个苹果,由四个小孩子平均分,到最后,篮子里还有一个苹果。请问:他们是怎样分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四个小孩一人一个。这个答案,许多人可能不服气:不是说四个孩子平均分四个苹果吗?那篮子里剩下的一个怎么解释呢?首先,题目中并没有 "剩下"的字眼;其次,那三个小孩子拿了应得的一份,最后一份当然是最后一个孩子的。至于他把苹果留在篮子里或者拿在手上,这并没有什么区别。
经常着到一些学生为解答这类问题而绞尽脑汁。他们困于认识的固定倾向,而不能识破题目布下的图套。由认识的固定倾向所产生的消极的思维定势,是禁锢人的思维的枷锁。
认识的固定倾向走一种习惯,而习惯却是一种因循式的思维形式。习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经常使我们不饥而食,不困而眠,不愠而吼,压倒合理的思想而不给它以自由发挥的机会。要捉高智力,就必须从冲破思维定势开始。
作者:
槛外雪
时间:
2004-8-26 10:00
阻碍自我突破心理因素
由自我环境造成阻碍创造力萌发的因素,常常来自于教育、 感情、文化、认识等四个方面。通常具体表现为:
(1)看待事物的习惯心理。熟悉一种物体或原理 的固定使用范围,往往会妨碍我们发现其他可能的效用。例如,人们习惯于把汤匙作炊具,而只看到它是经过加工的瓷器的或金属材料制成的物体。因此除了作炊具外,不容易想到把它们组合起来搭成图案,会是一种很好 的装饰品。又如造房子的砖头,人们一般把它看作是建筑材料,其实如果打破这种固有的看法,还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有一定质 量、体积与特性的物体,它既可作建筑材料,又可作砖刻材料,作支重的物体等等。而玻璃瓶子,虽然是器皿一类的物体,但德国有人就把瓶子当建筑材料,用收集的各种玻璃瓶子搭建成一座极其别致的房子。
人都有一种习性,在相对的时间内,多次重复某一活动,就形成了习惯,而人们就受着这习惯的支配,甚至不想去寻找新的途径或方法 。过去的条件作用和固定的思想方法 使人们总是按老一套处理问题,因为按习惯办事既省力又保险。但是遗憾的扈习惯无非是今 日重复昨日的行为,用昨天的老办法解决今天的新问题。事物在发展,如果只按习惯办事,甚至连新问题都不能应付,更无从去谈创造性。譬如我们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的学生,他们在学校里已学到了许多用惯例解决问题的方法,到工作岗位后,他们还是习惯于从教科书中找答案,不去考虑其他或许更有创造性的方法。可是教科书上介绍的只是已知的东西,创造性的方法或答案在那里是找不到的。因此这样的大学生,往往是拿问题去套解答方法。
(2)崇拜权威的自卑心理。与习惯力量密切相联的一个问题是过分信赖权威。人们对专家权威作出的判断与方法深信不疑,往往作为全部真理而接受下来。事实上,即便是某个领域的泰斗,他们也难免在判断上有失误。如爱迪生曾写过几篇研究非议交流电的论文,他断言交流电太危险,家庭不适用,直流电是唯一途径。爱因斯坦顽固地反对物理学的某些新理论,如量子力学与海森堡测不准理论,尽管这些理论是根据爱因斯坦的发现推导出来的。韦勒·冯布劳恩坚决否定用于在月球上着陆的登陆舱,而M·w·罗森却深信自己的设计能起作用,坚持研究与分析,直到说服专家为止。
(3)鲁莽的急于求成心理。很多人以自己重实效而自诩,他们坚持立竿见影,不赞成围绕一个问题冥思苦想。可是对于创造性工作来说,只有适当时机到来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在自我突破过程中,成功的机率与设想出来的选择途径数量成正比。例如,如果我们能想出100条路子,选出最佳方案的机会就比只想出10条路子多10倍。
很多实验证明,如果等到想象力把可能的途径都设想出来后再下结论,那么提出最佳方案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想象,应当任凭它自由翱翔,不便它受到现实得失考虑的约束。强有力的例证表明,在概念萌芽阶段,设想越是海阔天空越好。在进入具体的应用问题以前,无须对设想的相对优势作出决定,真正有创造性的人是先让想象力自由驰骋,然后再回到现实中来。不要过早地付诸行动,否则可能发现难于从结果证明错误的道路上回头。这是一句很好的警句,"明智地、冷静地、不带偏见地作出判断,但须在适当时机到来时再作出判断。"
(4)担心成为"三脚猫"的心理。现在有一个事实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我们的人才还是按专业的要求去培养的,当然求学时代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是必要的,它是合乎要求的,但是差不多各个专业领域的重大突破都是由本专业以外的人取得的。如郭沫若原先是学医的,但他后来却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文艺领域取得成功,而且在考古学上也有独到之见。因此必须看到,一个人自身的专业并不包罗全部答案,也不拥有全部真理。最好的、最有创造性的答案很可能来自一个表面无关的领域,但不去探索是得不到的。如果,我们去培养他们对各种工作的好奇心,那么,在越加深入研究自身领域的过程申,就会发现自己局限于一孔之见。担心成为"三脚猫"的心理,严重地阻碍了创造性设想的产生,因为缺少触类旁通的联系来谈创造发明是不可想 象的。相反在客观现实中,"三脚猫"的创造发明是屡见不鲜的。
(5)可怕的"耻辱"心理。大多数人都认为失败是一种耻辱。这种看法的后果如何呢?奥斯本说:"好的设想的夭折率很惊人, 它们大多数是在问世之前就被自己的"父母"扼杀。"但是,一个 新的设想在开始时不遇失败,这种情况是罕见的。发明者或创新者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爱迪生和他的合作者试验了 6000根不同的纤丝后才找到合格的灯丝。
失败主要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者说是我们对形势的看法问题。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经理到实验室后,有一个工作人员精神十分沮丧地求见,这个人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作了1000次试验,都失败了。这个经理告诉他,不要把这些试验看成失败,并说:"实际上你的进展很了不起,你已经发现1000种方法是不能用的。" 爱因斯坦以同样的心情把晚年大部分时间用在研究"统一场论"上。有一天,他的朋友特斯多夫问他是不是感到大功快成,他回答说:"没有,但我学到很多东西,我知道了我至少有99种方法 是行不通的。"
失败通常会引起对自己创造能力产生怀疑。莎士比亚说过: "怀疑是叛逆,它使我们因害怕尝试而丧失我们往往可苡得到的好处。"自信心是对创造性、对冒险的勇气和意志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有创造性的人从失败中学习,但不害怕失败。
作者:
槛外雪
时间:
2004-8-26 10:04
激发自我突破的因素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环境与开发创造力、进行自我突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设置一个利于人们进行自我突破的环境,这是开发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十分活跃的美国创造学专家布郎认为,有创造性的人才,激发他们比发现他们更为困难,而且更显得重要。为了激发这些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需要为他们创造以下的环境氛围,
(1)承认个人的创造。苜先,决不可无视这 样一个事实,就是从事创造是一个一个的单个人,而不是一个一个的集体,例如 在十年浩劫中,许多发明或者创作,明明是个人所为,但"四人帮"及其爪牙不承认个人的创造,硬是要在发明成果或创作的作 品上,标上集体的名字,这就极大地打击了创造人员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甚至会失去创造的热情。
(2)要有创造性的上司。布朗认为,尽力把他能发现的、乐于从事科研管理的、最具创造性的人才放在管理阶梯中的各个位置上。他告诫不要选那种没有创造性 、深为种种框框所束缚的计划者来充任科研管理人员、主持人或项目领导人。这种人虽常常精于常规的发展项目,但他们都往往不愿给其下层必凄的、自由的探索和发现新思想的气氛和条件。 布朗说,如果科学家和工程师在那些没有创造性的人手下工作,要激发他们的创造 性是很困难的。具有长期经验而较少创造性的人,对某种情况往往所知"过多",他知道你的想法为什么 "不行",但是对待别人对他自己已经过研究的问题所提出的新 的解决途径,思想却不很开放。
(3)人员要流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通过人员的不断流动,使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员,能在各种不同的工作环境下接触到新的事物,这对产生新的看法、导致新的设想是极为有利的。当然也不能把轮换的周期缩得太短。布朗认为大约两年一次力最佳。因为要比较圆满地进行和完成一个项目,一般来说得使一个人耗去一年半时间。研究表明,某个人被安排在一个新的项目里的时候,在前六个月中他将有许多想法,他将激发别人(也为别人所激发),他还得动手去试验许多新东西。接下去,在以后大约六个月的时间里,他将找到主要问题的解决办法,因而对这个项目就变得不那么有兴趣了。这时就应该将他从这个项目中调出来而指派到一个新的小组里去。此时,那个小组的时日已经屈指可数,大都有可能产生全新的创造冲动。
(4)善肋有创造性的人才。用你的最具有创造性的人来解 决你的那些最棘手的问题。不要无意谀抛使用手下的专家,因为有创造性的人其实就是许多不同方面的解决问题的专家。布朗说:"我称他们为园艺家,无论他们种什么,看来总是要长出来的,他们是稳操胜券者。"而有创造性的人才,一旦他们种出什么来,那么这个"什么"就会使人们大吃一惊。 另外,用你的有创造性的人们来激发那些缺乏创造性的人们。有创造性的人是精于此道的。可以举行新思想交流会,通过对公认的观念和固有的方法提出质疑,既可以起到激发别人的作用,也会为别人所激发 。
(5)使人确信需要创造性 。要激发创造性 ,重要的是要 使人确信你是真正需要创造性的。要给创造性 成果以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奖励,郧旧是极小的但属 于创造性的成果,应该用各种舆论或者社会约有关机构予以充分的肯定。如在日本,设立定期的有关制造发 明的大奖,等等。总之,要使人们建立一种观念:我们整个社会的前进和创造性是分不开的,人们确实需要创造性和创通性成果。
(6)要有适当的"压力"刺激。照理说,施加压力会形成阻碍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因素。这里说的压力的意思并不是指一定要出成果的压力。布朗坚信一个实验室应保持紧张气氛,或者应保持英国人所说的那种"兴奋"的状态。他说,那种在时间的压力下箝倒不干的人,我还从未见过。当然,在他还没有时间确定课题,决定要搞什么的时候,不要给他施加压力,但是,在他有了这种课蚵旨 ,压力往往是创造性研究的一种有很大的刺激力。 什么样的压力呢?布朗认为压力无非是:来!我们得早点儿概文个问题解决了,不然,公司就要陷入困境了。竞争可以产生出优质产品来,而选择时机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产品从现在起要等五年后才能拿出来,这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说,给以适当的时间压力是能刺激创造性的开发的。
(7)给有创造性的人们一些"创造条件"。这里说的"创造条件"是指能超出一些常规的条件。当然这并不是说要给于超过 "理性范围"的、甚至会违背社会公德的条件,而恰恰相反,是在以上述的基础上和许可范围内提供的种种必要的和合适的"创造条件"。
(8)进行终生教育。对创造性人才来说,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要进行终生教育,它可以采取有组织和非组织的形式。有组织的形式包括参加各种技术会议和专业会议、短期补习班或先进课题讲座,高级学位讲习班等等。非组织形式以讨论会或咨询会为主,同时包括积极地进行情报交流,因为这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教育工具,而且有助于同行间的相互影响,经常触发创新的积极性。当然繁琐的公文程序可能会干扰这些形式,所以对此必须有意识地加以管理和支持。
作者:
槛外雪
时间:
2004-8-26 10:05
影响自我突破社会因素
上海交通大学许立言老师,制作了一张由自我环境造成阻 碍创造力发展的检核表。下面提供给大家,可供每一个人自己检查一下,从而尽力去避免这些不利因素。
(1)教育因素 A在对待自己大脑的功用上,仅只发挥吸收、记忆、推理的功能,未能发挥丰富的创造力。 B在课堂上,对模棱两可的知识均以老师讲的为真理。
(2)感情因素 A操之过急,仓促完事。 B怕犯错误而被人讥笑。 C对与自己持不同见解的人的意见不愿听。D先入为主,以偏盖全,仅被个别原因左有。 E缺乏接受批评的雅量。F持有恐惧感,怕说错话而被人轻视。G持有自卑感,总以为别人比自己高明,宁愿步人之后。当听到别人说"不行"或"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就缄默不语,或日"不会"、"不懂"、"不知道",从而瓦解自己的创造思维。 H怕负责任,总持有"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思想,这种人 每天得过且过,无所作为。"I患有慢性拒绝症,遇到问题总是: a·再考虑考虑,研究研究(等于没做)。 b·好是好,但是没有时间或称缺乏条件。c·先看看别人是否也这样做了。d·总感到别人比自己落后,不必操之过急。 e·对与己无关的事都不关心。 f·承认别人的主意好,但认为别人不能成功,自己也不必再做。
(3)文化因素 A迷信理论,理论万能主义。 B认为积极地思考是一种浪费。 C习惯于不思考先行动。 D喜欢妄下结论,过早断言。 E专业知识过浅。 F被统计数字迷惑。 ·"G过分妥协、随和他人,盲信权威。 H按陈旧俗套办事,过分迷信传统。 I对传统世俗、习惯造成的"固有观念",认为不可抗拒。 "J当自己学历职位较高时,不愿向别人提问题,不愿听别人 的意见,不愿改革现状。K由于依赖统计数据,而对创造性设想不予信任。
(4)认识因素 A受自己所订的信条约束。 B不能以超越现实的取光来观察现有问题。 C不能从不同事物中找出共同点。 D目的与作用、本质与影响分不清楚。 E本末倒置,因果不分。 F感觉器官的错觉,仅认识事物的外表。 G摆脱不掉现有知识的限制。 H缺乏发掘、发现问题的能力。
除了上述的自我环境因素外,社会环境因素也阻碍创造力 的开发,影响自我突破。由于社会环境本身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因而这种阻碍创造力开发的因素也是多样化的,而且在各个领 域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在教育领域里,它的表现通常为,
(1)学校本身缺乏启发创造力的课程,缺乏创造思维的训练,学生完全投课本和老师的教授思考问题。
(2)强调尊重师道,而不能批评老师错误。
(3)老师为了维护尊严,很难承认错误。
(4)分数至上,按老师布置的重点学习。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由此造 成了学生仅只追求现有的知识,而不追求创造知识,最终还会导 致毕业后难以在工作岗位上产生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力。 在科技领域里,它的表现通常为:
(1)来自领导方面。这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多样性的。如对技术人员的干涉过多,影响他们的一些横向的自由交流决策的随意变动;不求实际,强调创造性设想近期见效;对创造性人才缺乏表彰和奖励,而偏重奖励埋头苦干的人f对要冒风险的改革不 支持再等等。
(2)人际配合系统。人际配合系统是阻碍科技人员的一个弊端。因为相异性在前进中是不可缺少的,建设性的多变是创造性的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如果一个团体赋予个人或小集体更多的权力,并使系统去配合人,它能增强发挥创造性 的能力。
(3)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使科技 人员视创新为畏途。为了避免责难,他们可能任意缩减参量,结果减少了他们对整体所能作出的贡献。为了避免承担责任,他们可能出于自卫采取保守的老一套办法,以减少失败的风险。实际上由于要求不逾越常规的压力和害怕承担风险,迫使人们继续维持现状,从而大大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