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这一次,阿瑟黑利没有给出确切答案
[打印本页]
作者:
菜刀
时间:
2012-3-2 16:26
标题:
这一次,阿瑟黑利没有给出确切答案
豆瓣链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220687/
阿瑟黑利的小说,结构总是千篇一律的。
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是个年富力强、精通业务、职业道德高尚并且具有长远眼光的男子,身处企业高层,总能发现行业的问题、并且预见到行业的走向,在企业内也有一帮追随者。
与此相对的,是企业内必定有一个和他在业务上尖锐对立的人,同样身处高层,也有一帮追随者。
两人的冲突会成为故事的主线之一,明为个人冲突,实际上代表了对企业往哪个方向发展的一种思考。
小说的结尾,往往是一场大的事故以及骚乱,企业多年积攒下来的落后和陈腐被正面暴露,导致多人死伤。但这种骚乱不全然是悲剧,而是象征着腐朽和落后的灭亡,新的、进步的企业会在这废墟上诞生。
同时,主人公在此时会击败对手,在企业里取得领导地位,从而带领企业迈向新的明天。
嗯,一切都欣欣向荣的样子。
好吧,为什么黑利写东西如此的千篇一律,但还是一本比一本卖得好呢?这也是我以前一再强调的,故事的架构,并不完全决定着作品质量的优劣。在看一部制作精良的好莱坞电影时,就算你知道结尾时世界一定会被拯救、坏人一定会死去、好人一定会抱得美人归,你也有可能津津有味的看下去。为什么呢?因为细节。
阿瑟黑利每次给小说换上一层外衣、也就是换一个行业,就能使小说看起来焕然一新。在他把行业细节描述得如此细腻、如此深入的情况下,即使读者知道故事的大致走向,也照旧会对他的书爱不释手。
既然如此,谈论“超载”时,我就简单谈谈这本书和黑利其他作品的不同在哪里吧。
最大的不同,就是电力行业的内部矛盾不再是故事主线,企业领导人一直清楚行业该如何前进。虽然在小说开头,作者制造了主人公尼姆和一个同事的对立局面,但他们的冲突对故事影响甚微。
这次的主要矛盾,是电力行业与外界的矛盾。尼姆等人意识到了企业目前的供电能力,无法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电力的需求量,于是想方设法建设新的供电厂。与此相对的,是大批环保主义者,因为电力污染而试图阻止政府对于建造供电厂的批文。同时还有个极端的地下爆破组织,认为电力行业对平民收费过高,企图用炸毁各大供电厂的手段,来达到使电力行业降低对用户的收费的目的。
老实说,这三方里,除了那个地下组织得不到人们认可,另外两方,都是很难说清,谁的做法更对的。环保主义者想的是为我们的后辈创建一个干净、无污染的家园,让他们健康的成长。而供电行业的领导者们,则认为危机是迫在眉睫的,再不建设新的电厂、再不批准使用煤能源,几年内就会出现席卷全国的供电危机。
双方自然各有各的道理,不过作者更多的站在了后者的立场上。尼姆等人辛辣的指出,那些极端的环保主义者,都是躲在象牙塔里的无知分子,丝毫看不到供电危机对民计民生的毁灭性的打击。如果一旦断电,这些伪善者又会把责任全部归于供电行业能力低下,把自己择的干干净净。而那些夸夸其谈的政客,只会把捞选票作为自己的唯一任务,他们努力去讨好环保主义者,却从来不体察人民的真正疾苦。只要在他们任上没发生供电危机,他们就会将自己的态度完全的偏向环保主义者。
环保是必须的,供电也是必须的,但这两者如何换算呢?就是说,当环保和供电冲突时,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对比,才能让一方给另一方让步?当电力公司试图在某旷野兴建电力厂时,环保主义者激烈反对,认为这样会使当地的一种鼠类绝种。尼姆愤怒的问道,难道你们只看重几百只老鼠、却不在乎上万人的正常生活吗?
同时,对于环保主义者成天号召要用太阳能发电、而不许火电核电的做法,尼姆也认为,这是无知的蠢话。目前的太阳能采电,效率极其低下,采电设备需要极大的占地面积,而采到的电却远不及占地比它小得多的火电站核电站的采电量。那么,太阳能电站浪费了大片的土地,难道就不是一种环境污染吗?
小说的结尾,地下组织在对电力公司造成了严重破坏后,被警方破获。然后,在一次供电危机后,环保主义者们终于暂时低下了强硬的头,同意兴建新的供电厂。对眼前的危机的恐惧,打败了对遥远的未来的恐惧。
尼姆一方似乎是胜利了,但作者刻意淡化了对胜利的描写,让尼姆到最后依然是略带迷惘的。同是为了我们生活的更美好,为什么供电业和环保却如此尖锐的对立。这种难以两全的斗争,眼下是供电业赢了,但也只是眼下赢了而已,未来的路还有很长。而且,不是每次赢就都代表着进步。
本书出版于70年代,现在看起来仍有时效性。这也是黑利作品的一贯特点,就是能够预见和前瞻。从我国开放互联网到现在,类似的争端,我们依然随处可见。到底该偏向哪一头?赢的人是否全部正确、输的人是否全部错误?还是说,人类不管怎么做,都是在把自己往毁灭之路上推?这一切,都是难以说清的。
小说的主线非常吸引眼球,不过人物的塑造却是比较平庸的。尼姆的形象,也远不如黑利笔下的其他角色,如“大饭店”中的彼得、“航空港”中的梅尔以及“最后诊断”中的欧唐纳那么让人记忆深刻。这主要是因为,主线的理念之争已然够尖锐了,导致持理念的人都变成了木偶。
总之,这本书在阿瑟黑利的作品中,水平算是中等的。
[
本帖最后由 菜刀 于 2012-3-2 18:04 编辑
]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12-3-2 17:51
梁凤仪学的难道是阿瑟黑利?琼瑶版阿瑟黑利?
说起80年代的外国流行小说,西德尼希尔顿总是跳不过的吧,有空刀刀说说哈
[
本帖最后由 水镜门生 于 2012-3-2 18:48 编辑
]
作者:
菜刀
时间:
2012-3-2 19:59
嗯嗯,写完了,生煎来加分加钱加精吧
阿瑟黑利的影响力主要是六七十年代啊,80年代他就淡出了。之后他还有几部作品,但水平都远不如六七十年代时
美国这些流行小说家,我看过的比较多的,也就普佐、黑利、康奈利等几个人。谢尔顿的看过几部,感觉比较一般~~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12-3-2 20:05
咱的意思,这些小说大批量引进的年代,就是八十年代嘛,所以称之为八十年代外国流行小说也可以嘛
西德尼谢尔顿看得多,主要还是我家老爹那些存货,基本都这位大爷的,初中时候看着,那故事还真挺跌宕起伏的,有好莱坞大片范儿。不过看多了嘛,也就那样,主要这位很能写,搁到今天,那速度也能混个起点小神吧
作者:
落叶的秋
时间:
2012-6-11 22:27
又发现一个
作者:
慕容秋
时间:
2012-6-12 20:05
楼上的地主婆很多年没见了 跳上来就挖坟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