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被误解的历史:秦朝实际上时刻关心百姓的死活(转) [打印本页]
作者:
a741 时间: 2012-3-2 11:43 标题: 被误解的历史:秦朝实际上时刻关心百姓的死活(转)
核心揭示:事实证明,秦国以及秦帝国,对待百姓是充满着人性关怀的。他们时刻关心着百姓的死活而不是时刻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所出台的政策,所做的决定,其立足点是根植于百姓的实际需要。
前天 23:21 上传下载附件 (9.47 K
本文摘自《秦朝:被曲解的历史》 作者:刘义光 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 秦始皇的刻石,亦体现了以儒用世的特点。
因此,秦之亡,并非亡于法律繁苛。
就是说,所谓“秦为乱政虐刑,残灭天下”(《史记·张耳列传》)、“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汉书·贾谊传》)、“法令烦惨,刑罚暴酷”(《汉书·晁错传》)之类,应当看做是西汉时人鉴古知今的需要,并非全部出于理性的分析。
尽管发出这些议论的儒生出发点是好的,满心希望并且祝愿大汉帝国不要重蹈秦之覆辙,但结合秦帝国的审判制度稍作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言论明显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而且对于秦帝国覆亡的真正原因,也没有分析到关键之处。
《云梦睡虎地秦简》与“张家山汉简”之间,关于律法的某些对应之处,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秦始皇为建立理想的新世界,曾颁布过两项影响巨大的法令——“挟书律”和“妖言令”,后人将之批得体无完肤,恶名难拂。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是这两项“臭名昭著”的法令,前者直到汉高祖的儿子汉惠帝当政时期才被废除,而后者,直到吕后当政时期才被废除。
由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鉴于西汉初年纷繁复杂的局面,刘邦亦需要这两项法令来维持汉初政局的稳定。
因此,秦始皇不只是一个意志坚强、手段强硬的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个目光远大、智略不群的哲学家,其法儒兼用、以法为主的哲学实践,对后世影响既深且巨。
事实再一次证明,秦国以及秦帝国,对待百姓是充满着人性关怀的。他们时刻关心着百姓的死活而不是时刻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所出台的政策,所做的决定,其立足点是根植于百姓的实际需要。
时至西汉末年的王莽时期,对秦人这一政策依然持有倾慕之心的,大有人在。
王莽掌权后,打算在全国恢复周朝的井田制。有一个名叫区博的人就劝他说:
“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迄今海内未厌其敝。”
从商鞅确立奖励耕战这一政策以来,到王莽时期,已历经四百年,百姓依然“未厌其敝”,感念秦政的好,这是何等的顺应民心。
直到多年以后,才由汉武帝出面来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工作。然而,与秦始皇蛮横地消灭异类不同,汉武帝实际上只是突出儒学的显要,真正被消灭的只有纵横家。这是因为和平时期的游说风气等同于蛊惑人心,实在要不得。除此之外,其他学派照旧在民间流传,并且其学说还有机会保存在官府中。因此,史书才称赞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
由此来看,秦帝国的崩溃,实质是由知识分子的人心转向开始的。
再加上帝国另一项不当的用人政策,求仕无门而又满怀抱负的士人,当然要极力诅咒秦帝国,巴不得她早点倒台。
这就意味着,把秦帝国送进火葬场的干柴,又加一堆,只等着那一点火星的到来。
而这一不当的用人政策,就是“以吏为师”。
作者:
fbboy 时间: 2012-3-2 12:20
谢谢分享!
作者:
小贩 时间: 2012-3-2 12:49
有一种说法:
旧制度的衰亡是有过程的。虽然必将走向历史的深处,但那临行前的挣扎往往将埋葬者弄得惨不睹。
旧有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在哀亡的过程中积累了强大的能量。就算其已经消亡,这余下来的东西可以坑得新生的势力消化不良,行为不便。
于是运气不好,立马就嗝屁了。运气好点,溜之跑也!
帝国如此,共和亦是如此。
作者:
58642modemeng 时间: 2012-3-2 13:55 标题: 回复 #3 小贩 的帖子
顶一个
完全赞同这种观点
加一点
凡是在政治制度和分配制度上的历史大变革,
改革者无一例外的都要承担推动历史车轮所附带的巨大的副产品
作者:
谭文山 时间: 2012-3-2 14:02
按文章的意思,得罪老百姓不要紧,对老百姓好也不能长治久安。
只有抓住利益集团和“士人”的心,国家才能不被颠覆。
这文章就这么个意思。
作者:
小贩 时间: 2012-3-2 14:50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发展到极致就是这么做的: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不过他们已经被消灭掉了。
统治者相对于革命者,总是落伍于时代的发展的。
作者:
XM8 时间: 2012-3-2 17:05
秦国统治阶级、知识分子、士人?能把这几个概念整一块还真不是一般的有才。
作者:
关内侯 时间: 2012-3-6 10:59
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实行耕战,人民或许能从中获益。
统一六国后秦朝,政策却变得过于严苛,怎么也谈不上关心百姓死活吧?时刻关心百姓死活的例子呢?
作者:
arkemiz 时间: 2012-3-6 11:21
不能不说 这个帖子 题目很大 干货很少
作者:
星义 时间: 2012-3-6 11:31
原帖由 小贩 于 2012-3-2 14:50 发表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发展到极致就是这么做的: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不过他们已经被消灭掉了。
统治者相对于革命者,总是落伍于时代的发展的。
问题是这革命者是怎么定义的,如果把努尔哈赤也算为“革命者”,那可明显是开时代的倒车。
另外,我不同意关内侯的说法,我认为秦法从战时到治时,是一贯一下来的,都是用严苛的法律来运转国家机器。在战时,这种行为极大的加强了国家的战斗力,但是和平时却没有放松,让老百姓喘一口气,这才是问题的症结。几年前看过央视的一个记录片《消失的军团》,里面讲到秦箭头的制作,那管理的方法完全就是现在的经理负责制,每个人都对自己上一层的人负责。这种制度天朝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在一些私营企业出现,想来三千年前秦人就用了这种管理手段。
作者:
小贩 时间: 2012-3-6 16:48
改朝换代≠革命
好吧,有点绝对了。有统治者自己改革的。我在这里“统治者”更多是指的是现有文明利益掌者也是利益获得者。(者也有问题,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经济和权利阶级)
[ 本帖最后由 小贩 于 2012-3-6 16:50 编辑 ]
作者:
飞风划过 时间: 2012-3-6 17:04
对本文,我就不评论什么了
敢情去渔阳的陈涉他们是嫌跨省旅游待遇货不对板,一时冲动才造反的
[ 本帖最后由 飞风划过 于 2012-3-6 17:05 编辑 ]
作者:
KYOKO 时间: 2012-3-6 17:19 标题: 回复 #10 星义 的帖子
能打几百年的仗不放松也不简单,仅仅和平鸟几年就分崩离析鸟。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
巴卡斯博士 时间: 2012-3-6 17:53 标题: 回复 #5 谭文山 的帖子
总结的很好,很对
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
现实总是残酷的。
士大夫这个阶级掌握着舆论
在古代平民是没有文化的,他们的言论无法流传后世。
作者:
巴卡斯博士 时间: 2012-3-6 18:00
士大夫们经常站在本阶级的立场说话,写历史。
很多都是假话、伪史。
可是假话说的时间长了,信的人也多了
最后变成了“神话”
思维定势
每到王朝灭亡,总是套路
什么XX朝末年,皇帝昏庸,
贪官横行,民不聊生。XX人起义,全国相应终于推翻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