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曹操年轻的时候真的想匡扶汉室,爱民如子 [打印本页]

作者: ljm0915    时间: 2012-1-17 20:00     标题: 曹操年轻的时候真的想匡扶汉室,爱民如子

蒿 里 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作品鉴赏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是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是悲愤、失望的;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可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无情的揭露,并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厉的抨击。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转载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30608.htm
可见曹操确实是关心民间疾苦,痛恨袁绍袁术那种野心家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感情真挚,我看可以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相比。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12-1-17 23:25

说到不代表能做到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句在徐州的体现可就是曹中年吟完这首诗后亲手干的
作者: 落星追魂    时间: 2012-1-17 23:30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第一个拔刀对盟友的就是曹操
作者: 墨叶    时间: 2012-1-17 23:51     标题: 回复 #3 落星追魂 的帖子

不是袁绍吗?
袁绍对韩馥,害的游戏中韩馥能力都很低。
作者: hiloong    时间: 2012-1-17 23:57



QUOTE:
原帖由 落星追魂 于 2012-1-17 23:30 发表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第一个拔刀对盟友的就是曹操

第一个怎么会是曹操 他当时那么弱 积攒实力还来不及 怎么到处树敌
作者: 飞风划过    时间: 2012-1-18 00:09

这首诗已经是袁术称帝后的作品,那时曹操已经很老了

曹操年轻时一腔热血匡扶汉室不是体现在这首诗里,而是体现在刺杀董卓
作者: 贾图    时间: 2012-1-18 09:57

转折点在独自向西讨董却被徐荣击败之后~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12-1-18 10:44     标题: 回复 #6 飞风划过 的帖子

历史上的曹操有刺杀董卓吗?
作者: KYOKO    时间: 2012-1-18 10:51

人有了权力以后转变很快的,不稀奇
作者: 墨叶    时间: 2012-1-18 12:24     标题: 回复 #9 KYOKO 的帖子

维护政权,不得不变。
十八路同盟失败,曹操就变了。

觉得转折点在独自向西讨董却被徐荣击败之间~
作者: 落星追魂    时间: 2012-1-18 23:00

谢承后汉书曰:其年为卓军所败,走还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欲与张邈合。匡先杀执金吾胡母班。班亲属不胜愤怒,与太祖并势,共杀匡。

王匡在前
作者: 13595399078    时间: 2012-1-23 02:36

权力这东西太诱人了,历史为了他连亲人都能反目
作者: 墨叶    时间: 2012-1-23 11:26     标题: 回复 #12 13595399078 的帖子

觉得曹操也是为了巩固权力,只能如此。
就算不造反,也得防皇帝反扑。
作者: T〇P    时间: 2012-1-23 17:45

胡母班不是关东诸侯,应算是董卓的人吧。
作者: KYOKO    时间: 2012-1-23 17:46     标题: 回复 #13 墨叶 的帖子

有理 皇帝得了权力不一定能放过cc
作者: 落星追魂    时间: 2012-1-23 21:09

的确是董卓的人,王匡奉袁绍的命令弄死了他
所以他的部下就想弄死王匡
曹操赚了一把

这里面曹操扮演啥角色就不说了
作者: 西歪    时间: 2012-1-23 23:20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12-1-17 23:25 发表
说到不代表能做到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句在徐州的体现可就是曹中年吟完这首诗后亲手干的

台上讲完反腐倡廉,转头却被双规、判刑,原来是大贪
作者: 当阳侯杜元凯    时间: 2012-1-24 04:54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2-1-23 17:46 发表
有理 皇帝得了权力不一定能放过cc

肯定放不过。东汉往回倒着数,录尚书事的权臣从董卓何进,乃至此前的陈蕃等人几个有好下场了。就说曹操处理的第一个外戚董承,原来是董卓女婿牛辅的手下,恐怕两年前还是董卓叛党。董承被杀时是车骑将军,而曹操见到汉献帝之后的官职也是司空行车骑将军事,即代理车骑将军。史书中虽然没有明载董承什么时候当上的车骑将军,明显是在削曹操的兵权。换我也不能不对汉献帝有戒心了。从董承过去的身份看,曹操有理由认为,汉献帝为了限制他的权力,说不择手段也许过分点,但也已经没什么遮掩。
作者: 落星追魂    时间: 2012-1-24 11:35

说的好像董卓何进被弄死是皇帝想出来的法儿一样
曹操行车骑将军啥啥啥的
名义上说到底还是靠录尚书事
献帝即使任命了车骑将军董承
又真分得了兵权?
作者: 周定乾坤    时间: 2012-1-26 05:57

这是成立的,毕竟,诗乃心声(情至深处即为诗)诗大体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志向理想报负。特别是那些千古名诗。
而且,曹操早年进谏,立五色棒,不惧权贵(当然,他也是权贵),至于董卓时行奋武将军,力主兴复汉室。
但是,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化。晚年的曹操(其实中年就已经开始了)已经是一个老奸巨猾,不折不扣的奸雄了。
作者: 落星追魂    时间: 2012-1-26 19:04     标题: 回复 #20 周定乾坤 的帖子

讨董联盟有几个是真心清君侧的?
作者: 飞风划过    时间: 2012-1-27 00:11     标题: 回复 #18 当阳侯杜元凯 的帖子

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三国志·武帝纪》)
看看,在汉献帝窘迫困顿自身难保的时候,董承做的什么行径
作者: 当阳侯杜元凯    时间: 2012-1-27 00:52     标题: 回复 #22 飞风划过 的帖子

不知道你的只言片语想说什么?后来董承不还因为看到韩暹居功自傲,暗中勾结曹操放行,曹操才得以畅通无阻见到了汉献帝。
作者: 飞风划过    时间: 2012-1-27 01:29     标题: 回复 #23 当阳侯杜元凯 的帖子

能不能这样理解,那时已经黔驴技穷,没办法就只能投靠曹操了
作者: 当阳侯杜元凯    时间: 2012-1-27 04:46     标题: 回复 #24 飞风划过 的帖子

我自己认可这个观点。汉献帝从长安往东逃难的时候,运气再差点饿死也不希奇。汉献帝自己以及亲信早没有什么实力可以支撑,无非是靠这个打那个。手下也分崩离析,曹操后来的作为令汉献帝不快双方矛盾激化另当别论,刚见到曹操的时候恐怕还是个稻草也要捞的心情。

转一篇  白话三国(5) 从长安到许昌,看看此时汉献帝手下这帮“忠臣”的热闹非凡。

兖州平静了,长安却又“火”了起来。当时的天下,可谓东方不乱西方乱,平了南方有北方。董卓死的时候,长安附近还有几十万户人家。李催郭汜放纵士兵胡来,加上饥荒蔓延,两年间居民死亡殆尽。李催郭汜樊稠三个人争权夺利,好几次差点就火并了起来。贾诩常常给这三个讲些大道理,因此他们虽然内部矛盾尖锐,还能保持表面上的和气。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当曹操正和陶谦吕布打得不可开交时,在西凉的马腾因为一点私事和李催闹翻,当即要起兵来给李郭点颜色看看。汉献帝派人去和解,马腾根本不听。西凉的另一位军阀韩遂也来凑热闹。然而,李催郭汜虽然胡作非为不得人心,打起仗来可毫不含糊,马腾韩遂一败涂地,被迫逃回凉州。在追击途中,樊稠因为私情放了韩遂一马。李催的侄子李利(在击败马腾韩遂之战中因为作战不利被樊稠训斥过)打了小报告,立刻引起了李催的疑心。又因为樊稠作战勇敢,有相当的人气,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二月干脆趁召开军事会议时作掉了樊稠。这一下子搞得人人自危,从此内部充满了互相猜忌的气氛。李催常常请宴请郭汜,郭将军喝多了难免时不时地留宿李催府上。郭太太却开始胡思乱想,这个挨千刀的是不是看上了李催家里的哪个狐狸精?这怎么行,必须想办法制止。正巧李催送些饮食到郭汜家,这位女主人就先在里面下药然后情谊绵绵地告诉夫君:“防人之心不可无啊。”之后的某一天,郭汜在李催家里喝醉后回家,突然觉得好像中了毒,赶忙大喝几口粪汁把“毒药”吐掉(郭汜这个木头脑袋,你去李催家多少回了?李催想要你的小命又怎么会用这么笨的办法?喝粪汁也是活该),然后恍然大悟勃然大怒,李催这个狼心狗肺的家伙,看老子怎么收拾你!木头脑袋和狼心狗肺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打了起来。

汉献帝派了一些官员去劝架,李催郭汜谁也不听。打着打着,郭汜突然来了灵感,想到了挟天子以令李催的妙计。谁知道泄了密,李催立刻来了个先下手为强,派几千兵马把东汉的天子公家的钱粮都“请”到了自己的军营中,然后一把火把宫殿官府民宅烧成了灰。汉献帝想,上次去劝架的人大概级别不够,又派了些公卿去。郭汜没抓到献帝,正在气头上,立刻把这些人扣押当了人质,然后召开会议请大家民主地议论李催的罪行。当然,我郭汜是一贯正确的。

李催郭汜混战几个月,连那个驻扎在弘农的同党张济都看不下去了,六月亲自返回长安要劝说两人和解,并劝献帝去弘农。长安显然已经呆不下去了,于是献帝再次下诏劝架。翻来覆去,李司马(李催已经升官为大司马)郭将军好歹原则上同意了,并约定互相送儿子为人质。可是节外生枝,李太太喜欢儿子,不肯老老实实地送去,因此议和一直悬而未决(后来互相送女儿为人质)。李催为了打郭汜曾许诺以宫女为代价把羌人招来助战,这些羌兵整天围着献帝的住处转扯着自己的嗓子喊:“那个小皇帝在里面吗?李催答应的宫女美人,在哪里呀?”被人堵住家门要老婆,汉献帝脸面全无,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出面解决这一难题的又是武威人贾诩。他把羌人的头脑全部请来赴宴,酒酣耳热之际说:“李催仅仅是个大司马,他能给你们多少好处?别为他卖命了。先回去,陛下这就会下诏书。诸位就等着升官发财吧。”羌兵到底老实,看看这本空头支票比李催给的厚一点,就高高兴兴地拿着退了兵。从此李催的实力大大削弱。

七月,献帝终于带着文武百官如愿离开了长安。李催跑到别的地方驻扎,不凑这个热闹。路上献帝给张济郭汜等人都升了官,也是为了加以笼络吧。离开长安了,去哪里?大家都想去弘农,可是郭汜坚持要去别的地方,献帝下诏百官劝说都不同意,献帝干脆绝食以示抗议。郭汜无法,勉强同意先找个县城安身,却又暗地里阴谋劫驾。谁知道又泄了密(看来郭汜善于泄密),吓得他抛弃军马只身逃亡。郭汜的兵力在当时举足轻重,又是献帝金口御封的车骑将军,却连堂而皇之地把自己的人马拉走的勇气都没有。这样的废物也来争夺天下?

这个逃亡中的小朝廷在如此窘迫的情况下,还不忘记内讧一下。十月,当他们到了华阴县后,将军段隈来进贡,终于解决了这帮人的温饱问题。可是后将军杨定和这个姓段的有仇,就指使手下的诬告他要谋反,又胁迫下级官员造谣胡说郭汜在他的军中。太尉杨彪等人以性命担保段将军决不会反叛,献帝则两边的话都不太相信,犹豫不决。杨定等不及了,联合了杨奉董承要来硬的,并请求献帝下诏。献帝这时已经十六岁,稍微懂事了:“他到底有没有罪还不清楚,你们就想让我下命令?”有诏书要动手,没有诏书照样动手!可是手下又不争气,杨奉进攻段隈的军营,十几天打不下来。姓段的还真是条汉子,即使如此照样供应天子百官饮食,并没有二意。献帝下诏书命令停战,杨奉等人找个台阶就下了台,撤了兵。十二月,献帝一行终于到了弘农。从长安到弘农,足足爬了五个月。

李催郭汜看到这些家伙的可爱之处,立刻就追了上来。张济和董承杨奉等不和,戴着献帝给的票骑将军(原文如此,应该是骠骑将军的通假)的乌纱帽就又投靠了李郭。杨奉等人哪里抵挡得住车骑票骑大司马的联合进攻,在东涧被打败。百官士卒尸横遍野,各种宝贝印绶典籍全都扔了逃命。献帝一行人病急乱投医,一面假装和李催郭汜和谈,一面召集附近的李乐韩暹胡才等人来保驾,完全不顾他们本来是土匪。又把匈奴的右贤王也召来护驾。这些人会合董承杨奉等,把李催郭汜打了个措手不及,杀掉几千人。董承等就看快催着献帝趁机开溜,一大堆婆婆妈妈的家伙要和李催郭汜的铁骑赛跑。立刻就被追上。李催郭汜这次不再上当大打出手,献帝一行败得比东涧还惨,满朝公卿被杀被俘的比逃掉的还多。这个时候,护驾的御林军已经不到一百人了。一个连都不到,怎么能逃出魔掌?李乐就建议大家乘船走水路逃命。太尉杨彪觉得河道过于艰险,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就让李乐先去准备船只,一切就绪后举火为号。献帝和大臣们步行走向河岸。河岸高十几丈(头一次听说这样的地方可以称作岸而不是崖,明摆着是春秋笔法了),下不去。幸亏伏皇后的哥哥伏完带着十匹绢,于是派个人背着献帝再用绢把两个人放下去。别人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要么老老实实地往下爬,要么一半是跳一半是掉的下了“岸”,帽子头巾掉了也顾不上。到了河边,却没有那么多船。士兵们拼命扒着船舷向上爬,董承李乐就拿着戈戟乱砍。上了船的仅有皇帝皇后等几十人,带着一船砍断的手指头离了岸(写到这里,我自己的手指头都有被砍断之感)。留在岸上的官吏士兵宫女全都被李催郭汜的士兵抢劫,衣服被抢走头发都被剪断。农历十二月的陕北,这样的人哪里还有活路?活活地被冻死。李催的骑兵发现献帝一行后(举火为号暴露了行踪)追上来沿着河大喊大叫。董承怕他们来个乱箭齐发,用被子把船舱裹了一圈(看样子汉献帝逃命时什么都带着),顺便挡挡风寒。虽然窝窝囊囊,也算是暂时逃脱。半路上河内太守张杨河内太守王邑来进贡粮食衣物,献帝一行终于有了点安心感。

功高莫过救驾,当然要论功行赏。于是王邑封侯张杨等人拜将,通通假节开府,这是平时的三公才有的殊荣。这些家伙的喽罗们也来求职,一律升了官。印绶没有,就拿着锥子在石头上胡乱刻几下充数。狗尾续貂是五胡的典故,却完全适用于这个时候。献帝就在荆棘中和百官议事,士兵们扒着篱笆看热闹:哦,朝廷就是这个样子呀?献帝派太仆韩融去弘农劝解李郭两位“爱卿”,实际上就是去求饶。李郭看看追不上了,也就网开一面同意了,并释放了在押的官吏宫女,奉还了相当的战利品。这一番好心却带来了麻烦:献帝身边哪里有粮食养活这些人?宫女们只好挖野菜摘野果果腹。后来情况恶化,尚书以下的官员全都要亲自去找吃的,不少人就这么被活活饿死。这一番战乱,弄得长安城四十几天成了空城,关中两三年没有人烟。正月,献帝有感于这一段痛苦的经历,改元兴平为建安。兴建平安,确实是战乱中人们最迫切的愿望。

这个时候,袁绍的手下沮授看到这一切,感到是个好时机,立即建议袁绍:“将军您家世代重臣,祖孙忠义。如今朝廷动荡天下动荡,各地的诸侯虽然号称忠义救国,全都是挂羊头卖狗肉,上不敬天子下不抚万民。现在冀州已经初步平定,应当趁机迎请天子大驾至邺城。这样一面挟天子以令诸侯,一面招兵买马来讨伐反叛,天下又会有谁是您的对手?现在不去,一定另会有别人去,那时候就晚了。”谁知道,郭图淳于琼(这三个就是后来袁绍的三都督)当即反对:“汉朝都这个样子了,怎么还能复兴?如今正是逐鹿中原的好时候。如果把天子请来,到底听不听他的?不听是抗旨,听了我们又浑身不自在。这不是什么好主意。”汉献帝在李催郭汜身边呆了四年,到底谁听谁的还没看清?真是迂腐。袁绍就这么放弃了这一天赐良机。

果然,袁绍不动另有人动。曹操在许昌,也在谋划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计。曹操的部下也并非全部双手赞成。荀彧劝说大家:“当年晋文公辅佐周襄王使天下景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难后,曹将军首先兴兵讨逆,只是因为关东动乱才未能成行。如今车驾回来而洛阳却破落不堪。天下的义士心怀汉室,各地的人民也留恋过去的美好时光。这个时候奉迎天子来获得人望,秉公执法让天下服从,是无比的功德宏大的战略。四方虽有动乱,有什么了不起?杨奉韩暹这种人,有什么可担心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不动手,将来就来不及了。”曹操当机立断,派曹洪领兵去迎接天子。然而,董承等占据险要,曹洪无法前进。董昭看到杨奉兵力最强却孤立无援,为曹操写了一封信给杨奉,大意是说您有兵我(曹操)有粮,正好优势互补,不妨合作一番。杨奉被打动,推荐曹操为镇东将军,并继承他父亲曹嵩的爵位。

这时候董承看到韩暹居功自傲,又改了主意,暗中招曹操兵马前来对抗姓韩的。这下子曹操畅通无阻。见到献帝后,曹操立即就表奏献帝韩暹、张杨等的胡作非为。献帝念及他们护驾有功,网开一面不予追究。献帝一路颠沛流离苦不堪言,每次看到有人来朝贡都是心花怒放封官许愿,这次也不例外。他任命曹操为司隶校尉并录尚书事,从此曹操掌握了实权。曹操又听从董昭的建议,先派使者去杨奉那里感谢他的保荐,然后告诉他洛阳粮草短缺(洛阳确实已经残破不堪),因此打算迎接天子去鲁阳。稳住杨奉后,车驾于建安元年八月离开洛阳到了许昌。到许昌后献帝进一步升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并在许昌建立了皇室的宗庙(看来献帝确实打算在许昌常住了)。曹操终于获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但也只有聪明的渔翁才能得利。袁绍本来也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机会。以他的实力,如果和曹操同时动手可谓稳操胜券,但他却白白错过。几个月后,袁绍看到曹操利用天子的名义指手画脚时就后悔了;几年后,官渡之前更是因为拉不到盟友而大吃苦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明目张胆地和曹操对抗,因为他头上有了一顶令人生畏的帽子。沮授的建议和荀彧的没什么两样,但袁绍却远远不及曹操的英明果断。争霸天下的主动就这样被曹操夺走了。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12-1-27 13:32     标题: 回复 #18 当阳侯杜元凯 的帖子

行车骑将军事是因为袁绍拒任大司马一职,曹操立马自行调整的.并不是献帝当时就"限制曹操"的行径. 董承任车骑将军的时间恰恰是在密召诛曹的时间.那个时候自不必说了.没必要往曹操脸上贴金的.

----四年,张杨为将杨丑所杀。以董承为车骑将军,开府。
----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
作者: 周定乾坤    时间: 2012-1-27 23:15     标题: 回复 #21 落星追魂 的帖子

所以才有后来曹操讨董失败后怒斥关东诸侯。
所以才显得曹操前期心存汉室、
作者: 当阳侯杜元凯    时间: 2012-1-28 00:27     标题: 回复 #26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这个东西,就把事件按照顺序列举一下。按照《后汉书 献帝纪》的记载,

建安元年,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四年春三月,袁绍攻公孙瓚于易京,获之。

卫将军董承为车骑将军。

夏六月,袁术死。

董承在建安四年三月到六月之间被任命为车骑将军,然后在建安五年正月因为密谋除掉曹操泄露后被杀。《后汉书 献帝纪》中明载董承等“受密诏诛曹操”,《三国志 武帝纪》中记载“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先主传》中记载“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也就是说,董承密谋杀曹操出于汉献帝的授意。至于什么时候接受的秘旨,按照《先主传》的记载,

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硃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而袁术死在建安四年六月,受秘旨只能在这个之前。再考虑到董承于这期间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几方面联系到一起,曹操有理由认为,这些动作都是连贯的,汉献帝任命董承为车骑将军是在限制他的权力。注意我只是说曹操有理由认为,至于是不是献帝本意,是否因此引起曹操警觉,和后面事情相比已经是个次要问题。对曹操而言最严重的是献帝下秘旨要董承等人杀他,这已经足够让君臣矛盾表面化。

另外,我不是说曹操因为畏惧袁绍从大将军退任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是汉献帝在限制他,我说的是董承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是限制曹操的举动。

[ 本帖最后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2-1-28 05:11 编辑 ]
作者: 暴民    时间: 2012-1-28 12:31     标题: 回复 #28 当阳侯杜元凯 的帖子

建安四年三月的升官应是曹操破吕布回师后的封赏,所有官员都为此得到升官,汉献帝在曹操身边只是个
笼中鸟,那有任命车骑将军这样的权力,官员任免权在曹操手上。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12-1-29 22:02

曹操和汉献帝之间的矛盾是权力分配问题,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汉献帝吃饱了穿暖了自然就会进一步想要更大的权力,而想得到这份权力只能去夺曹操的,因为曹操的军府是兖、豫两州的实际控制政府。
汉献帝夺曹操军府权力的标志是董承事件,董承又是以杀曹操为手段达到夺权的目的。因此董承事件一出曹操匡扶汉室就再也不存在可能性。
作者: 落星追魂    时间: 2012-1-29 22:34     标题: 回复 #31 慕容燕然 的帖子

献帝曹操之间谁惹着谁后汉书里说的很明白
后汉书 董卓传
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
作者: 当阳侯杜元凯    时间: 2012-1-30 12:47     标题: 回复 #31 落星追魂 的帖子

追究这个有多大意义呢。就算是曹操先有不臣举动把汉献帝逼急了,汉献帝也不能通过正常手段任免,只能通过非常手段暗杀,不也就是个局势失控,回天无力的表现。这件事最后只有两个结局,成功了除掉曹操,失败了至少是要被控制和防范得更加严密。

能下的结论无非是此前不管汉献帝和曹操互相怎么看不顺眼,表面上的和气还在维持。董承事泄后,互相之间彻底没什么好客气了。

话说回来,史书中记载汉献帝下密诏杀曹操,我倒还真好奇当时是怎么处理的。汉朝诏书下达有规矩,一式两份。一份下达,一份下专门机构收藏,有必要的时候核对防止矫诏。《汉武大帝》中窦婴找不到藏本而被当作矫诏处死,历史上确有其事(也许没那么戏剧性)。汉献帝给董承的密诏不可能有副本收藏,曹操当个矫诏的死罪处理汉献帝都没话可说,除非他说,没错,就是我下的旨意要处死你,老子和你拼了......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12-1-30 18:28     标题: 回复 #31 落星追魂 的帖子

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
这种状况的出现是很正常的,曹操的统治基础是他的军府而不是汉献帝手下的公卿大臣。汉献帝投靠曹操的那一天开始汉朝朝廷与曹操军府间权力分配的矛盾就是不可调和的。
作者: 落星追魂    时间: 2012-1-30 22:00

奇怪了,为啥我特意引号引起来的内容被视而不见了呢?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12-1-31 00:53     标题: 回复 #34 落星追魂 的帖子

因为和前面的意思重复,我不习惯于抠字眼的游戏。
作者: 当阳侯杜元凯    时间: 2012-1-31 01:42

对于汉献帝而言,当时理想的大臣需要两方面的表现。第一,忠诚;第二,有能力压住可能的乱局。毋庸讳言第一点曹操并不理想,第二点他恐怕也要承认,如果曹操压不住就没有别人能压住。类似的局势汉献帝在长安已经经历过一回了。董卓被杀,王允在策反了其重将吕布的情况下还是顶不住董卓余党的反扑。后来从长安往许昌逃难的路上,董承等人也只有被追着打屁股的能耐,这种“忠臣”形同废物,到头来照样要把自己弄得颠沛流离,狼狈不堪。还不要说董承没有策反曹操手下吕布这种级别重将的可能。董承这件事上汉献帝是在玩火,败了危险,成了恐怕更危险。
作者: 落星追魂    时间: 2012-1-31 02:04     标题: 回复 #35 慕容燕然 的帖子

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

权归诸葛亮时,天子总已,百官备员,诸葛亮又何时有专逼之谓?
又何来与前面意思重复?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12-1-31 02:10     标题: 回复 #37 落星追魂 的帖子

你觉得没重复就没重复吧,该回复我已经回复。
作者: 落星追魂    时间: 2012-2-2 00:24     标题: 回复 #32 当阳侯杜元凯 的帖子

前面一部分省略不答
我只是看不有惯人一上来搞得好像献帝人心不足
曹操立志忠臣孝子的
偏偏还与她在百度的观点矛盾

后面一部分衣带诏
献帝定然不可能留副本
曹操临了也未按矫诏罪灭董承
即说明此诏存在

要论重将还轮不到吕布
临了嫡系凉州部几个跟着他干的?

献帝在李傕郭汜下都是竭力周旋
对曹操若到鱼死网破的地步
不刚好说明曹操之不臣?
作者: superzz_0    时间: 2012-2-9 14:50

曹操后来就爱民爱到屠城了,忠汉忠到取代了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12-2-9 21:08

目前来说,老曹曾经有过匡扶汉室的想法这点比较一致,分歧主要在这个想法持续到啥时候转变的

主帖提的另一点爱民如子少有人讨论,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曹操从小到大估计都没有“爱民如子”这个概念,他一直都是从上往下俯视“老百姓”这个群体的,愿意给自己卖命的他不在乎在自己吃肉的前提下赏个馒头,那些不愿意跟自己的他不介意给上一刀,然后在他们流血的尸体上搜刮钱财。
作者: 雄心不渝志犹存    时间: 2012-2-13 18:17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12-1-29 22:02 发表
曹操和汉献帝之间的矛盾是权力分配问题,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汉献帝吃饱了穿暖了自然就会进一步想要更大的权力,而想得到这份权力只能去夺曹操的,因为曹操的军府是兖、豫两州的实际控制政府。
汉献帝夺曹操军府 ...

曹操算好的啦,没当众说出主谋(献帝,伏莞,伏皇后),也没加罪域伏莞,伏皇后。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12-2-13 22:48

董承的事跟伏完和伏皇后有啥关系?

伏皇后最后的下场如何?居然好意思说“没加罪”,帮阿瞒洗白也不带这样洗的
作者: superzz_0    时间: 2012-2-14 10:54



QUOTE:
原帖由 雄心不渝志犹存 于 2012-2-13 18:17 发表

曹操算好的啦,没当众说出主谋(献帝,伏莞,伏皇后),也没加罪域伏莞,伏皇后。

伏完根本不是主谋,他受到了汉帝的秘诏,都不敢行动。反过来说,这本身就说明皇帝不喜欢曹操。
至于没加害伏皇后,这个笑笑就可以了
作者: 暴民    时间: 2012-2-14 21:25     标题: 回复 #44 superzz_0 的帖子

又或者根本没有什么秘诏,只是曹操想废皇后另立曹家女为后
拿个借口把皇后杀害的手段。
作者: Jaguar    时间: 2012-2-15 01:53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2-1-18 10:51 发表
人有了权力以后转变很快的,不稀奇

不一定就跟权力有关,时世也会令人改变的
中学大学的时候,周围很多人都是反美仇日,拥护xxxx,高呼核平台湾的愤青。到近两三年,移民的不说,留下来的也多半渴望变革,其中包括混在底层的草根,也包括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

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一般人得了病,亲朋好友都会希望他尽快治好,人之常情嘛,可是如果病入膏肓回天乏术,恐怕就会悄悄准备后事了,再加上深受疾病折磨的话,大家开始觉得能够安乐死对他是一种解脱。如果至亲不忍亲见这一步,就让自己走在前面。

[ 本帖最后由 Jaguar 于 2012-2-15 01:55 编辑 ]
作者: Jaguar    时间: 2012-2-15 02:41

说回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不知诸位怎么看,我觉得虽有粉饰之词,其中还是不乏内心告白的。
我们首先得承认曹操是个能力很强的人,能力强的人有个很大的缺点,对别人不放心,尤其是让别人处于自己的地位时,能不能做得像自己“这么好”(自认为),不放心。大家不妨观察周围,能力强的人都有这种倾向,不完全是恋权。能力强的人对于自己手头上正进行中的事情,有着狂热的迷恋。
那么曹操首先的志向是匡扶汉室,汉室的皇帝,汉献帝能力怎样?是曹操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历史的表现看,献帝不能说是昏庸或者愚钝之君,但也肯定没有高祖、孝武、光武之资,那么即使献帝能力不亚于昭宣明章,也未必能被曹操看得上眼。在献帝做出一些对他本人和他的事业不利的举动后,甚至是有些失望的。在失望的情绪渲染下,有取而代之的心态,也很正常。但很快这种心态得到遏制,献帝仍是君,他仍是臣。但曹操开始觉得他的事业不可能完成了,尤其是内有献帝未扶,外有孙刘割据的情况。这个时候,让他当皇帝,他不想背叛自己前半生的事业,让他放手,他一不放心二不甘心。
“若天命在我,当为周文王”与其说是野心,不如说是打个马虎眼,打个哈哈过去了,他不想讨论这个问题,不想自己的思维往这上面靠。既然做不了萧何韩信,做不了邓禹,他只能做自己能做的,对内立纲陈纪、选拔贤能,对外恢复汉家声威。至于人力所限做不到的,由他去吧,身前事尚且不能如之何,身后名声更是由他去吧,一种逼出来的豁达。品读曹操,越到晚年,越有“不这样,又能怎样”的感叹。
作者: 游戏爱好者    时间: 2012-2-15 16:57     标题: 回复 #47 Jaguar 的帖子

深有同感

曹操一生中慢慢的完成了从愤青 到忠臣  到权臣 的过程

进一步,他不愿意
退一步,他不甘心
作者: 雄心不渝志犹存    时间: 2012-2-15 17:38

爱名如子倒是事实,起码曹操也不是贪官。他府上的幔布破了便找人补补接着用;脚上的鞋子穿了几十年也舍不得换;院子也是朴实清雅贵重材料不多。再者,魏国的赋税远低于蜀吴两国,还时常开仓放粮赈灾。有空闲时还会去民间视察亲自抚慰百姓,发掘人才。也算是爱民如子了吧?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12-2-15 17:50

楼上的真让人无语啊,除了曹操节俭这条王沈曾在在《魏书》有过记载外,其他啥的你在哪见过有写?莫非是网络小说?
作者: 厚生唯和    时间: 2012-2-15 21:59



QUOTE:
原帖由 雄心不渝志犹存 于 2012-2-15 17:38 发表
爱名如子倒是事实,起码曹操也不是贪官。他府上的幔布破了便找人补补接着用;脚上的鞋子穿了几十年也舍不得换;院子也是朴实清雅贵重材料不多。再者,魏国的赋税远低于蜀吴两国,还时常开仓放粮赈灾。有空闲时还 ...

我滴个乖乖啊!“脚上的鞋子穿了几十年也舍不得换”这玩意是啥国际名牌啊? 还有神马开仓赈灾、民间视察、发掘人才、爱民如子这些东西可能也只有光荣出版社的三国志中才有。
话说老曹建国后整天盘算兼并天下人口,魏国富的流油,汉家州郡饿殍遍野。这早就超越了贪官级别,跻身窃国大盗行列。
作者: 卧龙何在    时间: 2012-2-15 23:21

乱世出人才,给出枭雄!!谁不想君临天下,成万世霸业……
作者: 正阳真人    时间: 2012-2-16 10:51     标题: 回复 #47 Jaguar 的帖子

关于《让县自明本志令》,这么重要的文献,《三国志》、《典略》、《魏书》居然没有记载!正是让人诧异。
更让人诧异的是,这篇重要的文献居然是出自一本叫《魏武故事》的书,而且这本书现在已经亡佚了,连作者是谁、成书年代都不清楚。
作者: 正阳真人    时间: 2012-2-16 10:53     标题: 引用“ suketheyoung ”先生的博文

奸雄的黑色幽默——《让县自明本志令》读感

  《让县自明本志令》(下文简称“《让》”)这个题目也许有些陌生,毕竟这篇文章连《魏志·武帝纪》的原文都没进,而是被收录在了一本叫做什么《魏武故事》的可疑的书里。但不论是说三国,还是上大学学中国古代文选,这篇文章绝对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文中曹操本人的口气有些难以把握。他似乎想说些“狠话”,但只“狠”成了两次;他似乎想主要表达自己遵循天道,但话里有话,让人听起来颇有些别扭。总之,我在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着实吓了一跳:变态啊,曹操一定是因为在赤壁受了刺激而变态了。可转念一想,这篇文章写得真是“事出于深思,义归乎翰藻”,情深意切,为什么就没有被收录进《文选》呢?后来再琢磨起它来,突然发觉其中的“奸雄意味”——曹操生命的最后十年,也就借这篇文章定调了。

  说他写得变态其实不算太夸张。早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吟唱《短歌行》时,曹操的思维就已经有些向“那样的”方向发展了:先是借儿女情长来表达自己渴求贤才(这么理解固然没错,但很难说曹操当时有没有胡思乱想),到了最后一句突然180度转到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让》的先兆吗?实在不好说。

  前半部分先叙述自己的“功绩”,情绪倒还算平和,然后突然一转,喊出了“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倒让我联想到了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同样喋喋不休地向人们传达对方显然已经知道的事情。没有人会否认曹操写这篇“令”的目的是压服朝野,但他的动机有些不纯:说狠话好像并不过瘾,旁敲侧击地讽刺一下这帮“汉朝大臣”才令人舒心。事实的确如此。曹操并非只讲了自己的功绩,而是连着自己野心的发展经历一起吐了出来。这就明白了,曹操的意思是:我今天权势熏天炙手可热,都是你们这群所谓的“汉朝忠臣”干出来的好事。要是没有我,你们的皇上这会儿还不知在那条沟里呢!你们这群大臣现在也不知在那个摊儿上卖烤地瓜呢!你们不感恩戴德,反而议论纷纷,简直就是恩将仇报。所以说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也就由不得你们了。

  曹操的这种论证思路实在令人叫绝,简直就是孟子“五十步笑百步”的翻版!也不要说他动机不纯了,或许曹操的本意根本就没有脱离他固有的那种黑色幽默,就是想用一种并不正式,甚至是嬉笑怒骂的口吻,来嘲笑那些不识时务的人。至于压服,曹操是丞相,又手握兵权,又掌握着皇帝,说什么话不都是压服,何必要用这么大的篇幅。曹操自己都说自己“性不信天命之事”,还不是因为他所处的位置极端尊贵与重要。如此,他还需要像中年妇女一样抖落陈芝麻烂谷子来为自己夺取天下而张本吗?当然不需要,而真正的张本也不可能依靠这些,于是曹操开始了下面的悲情议论。

  说是议论,其实还是“夹叙夹议,以叙为主”。一开始就说“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猜度,每用耿耿”,把自己置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实在令人好笑。刚刚说完“设使无有孤”这样的话,现在又怕人说闲话,这让“接收”这篇“命令”的人怎么相信?不过曹操不管这个,因为他很清楚,这道命令的存在压根就是不合情理的:谦让封地应该上表给皇帝,就算皇帝是个“壳”,意思意思也还是有必要的。可现在曹操忽悠起了自己的“下级”,而且还亮了底牌:我就是忽悠你,你想说什么!你还能说什么!鬼把戏耍到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地步,也就不是什么鬼把戏了,反而变成了一种真情实感。

  我甚至怀疑曹操是不是刚看完《报任少卿书》,一时心血来潮,写了这么一篇不合时宜的文章。反正我是写完了《〈报任少卿书〉读感》之后一下就想到了《让》。下面的内容开始展示曹操的“史学功底”了:齐桓、晋文的恭谦,乐毅的忠心,蒙恬的厄运,难道靠这些东西就能“压服”众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连妻妾们都被抬出来了,还没死就预备好让这些女人改嫁“传教”,难道靠这些东西也能“压服”众臣?

  当然不可能,这些不过是些铺垫而已,但真正的“压服”也着实强不到哪去。“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能在“紧要关头”用这等大实话来“让县自明本志”,真可谓古今绝唱了。但这不合规矩,总得有些“正议”吧!那好,说说介之推、申包胥吧,他们的“避封逃赏”可是千古传颂的了!可曹操依然没改他那“我就是忽悠你,你能怎样”的意气:让你们这些没事就乱嚼舌头的人好好看看,你们不是“仰慕”这些先贤吗?那就烦劳你们把我曹某人和这些先贤相提并论!实在又是一代绝响!

  《让》基本上就给两年半之后的《册魏公九赐文》确定了“写作方向”。然而令我深感不平的是,这样豪爽痛快的文章竟然没有进入《文选》,反而是《册》文进了,实在遗憾。我想,陈寿之所以不将这篇文章收录进《魏志》正文,可能就是已经看出它根本就没多少实际的政治意义,更多的是曹操作为一个奸雄宣泄自己激愤(“激愤”似乎不太恰当)的场所。可惜萧统他们似乎没有看出这一点,使它永远躺在了“《魏武故事》载公十二月己亥令曰”之后。



相关阅读

  《魏志·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

  《文选》卷三十五,潘元茂《册魏公九锡文》
作者: 厚生唯和    时间: 2012-2-16 12:05



QUOTE:
原帖由 Jaguar 于 2012-2-15 02:41 发表
说回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不知诸位怎么看,我觉得虽有粉饰之词,其中还是不乏内心告白的。
我们首先得承认曹操是个能力很强的人,能力强的人有个很大的缺点,对别人不放心,尤其是让别人处于自己的地位时,能不 ...

这《让县自明本志令》前面大半截都是“想当年”的废话,铺垫而已。
到了这里才算是见着正主:
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结果捏?
魏书曰:庚辰,天子报:减户五千,分所让三县万五千封三子,植为平原侯,据为范阳侯,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

活脱脱的一场秀,灌了一天一地的水,干货还是那些干货。这老曹就是实在,实诚人呐!

[ 本帖最后由 厚生唯和 于 2012-2-16 12:08 编辑 ]
作者: Jaguar    时间: 2012-2-16 20:18

无所谓,提那篇令,就是为了起个头,我后面表达的核心意思,又不是围绕那篇东西。顶多打我个画蛇添足
作者: kaylabi    时间: 2012-3-8 11:37

直到诸侯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都是希望做一个治世的能臣
不过后来发现自己说话不算话,所以改变策略,占领地盘,让听自己话的地方更多
作者: 枭皇    时间: 2012-4-23 15:02     标题:

在公元200年前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
作者: a741    时间: 2012-4-23 15:43     标题: 回复 #58 枭皇 的帖子

l楼上之言 大善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12-5-14 20:31

且不管这曹贼年轻时是不是想匡正汉室,但爱民如子肯定是扯谈。
曹贼自幼就会作弄人,连自己亲叔都敢耍,还会抢新娘、偷看张公公的隐私,典型的富二代,绝对不是什么有为青年。
作者: edwin16    时间: 2012-5-15 16:52

如果没有动乱,曹操肯定是一个能臣
作者: 三国赤壁周郎    时间: 2012-12-3 22:38

现在看来,至少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这十年间,只有曹操堪称“乱世英雄”。因为几乎只有曹操,才决心在这个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时候,以区区一己之躯,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作者: 司马光    时间: 2012-12-5 12:23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12-2-9 21:08 发表
目前来说,老曹曾经有过匡扶汉室的想法这点比较一致,分歧主要在这个想法持续到啥时候转变的

主帖提的另一点爱民如子少有人讨论,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曹操从小到大估计都没有“爱民如子”这个概念,他一直都是 ...

正确的说法是,老曹或许曾经有过匡扶汉室的想法。
作者: 13983751146    时间: 2016-6-29 10:09     标题: 回复 #1 ljm0915 的帖子

真的支持
作者: sos2290    时间: 2016-10-5 18:11

汪精卫都还说过“不愧少年头”呢,政治人物说的不可信。

曹操年轻时当然想匡扶汉室了,这很正常,从小就是那么教育的。但是当一个人有了地盘,有了从属于自已的利益集团后,就完全不一样了。不能说政治人物反复无常,而是上位者往往行不得快意之事,成千上万人跟着你混饭吃呢,你不能不考虑到他们的前途。

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说是“义军”,其实很多就是临时招募的一群乌合之众,从军队的角度讲,他们的职业程度低,各个诸侯都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军政体系,受到利益群体约束的相对较少。等到了后面,有个固定的地盘,一大帮子人在手底下讨生活,大家跟着你出生入死,图的就是一个前途,曹操真要为了个人声誉搞什么匡扶汉室,不顾手下的想法,被打黑枪的可能是很大的........更何况曹操也不是什么善茬。

利益集团的冲突,很难调和的。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