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朱仝算是梁山比较清白的好汉吧 [打印本页]

作者: Shadowleech    时间: 2011-8-31 02:21     标题: 朱仝算是梁山比较清白的好汉吧

基本没有什么污点,为人也仗义,放过梁山两任老大救助过雷横。
作者: foxT    时间: 2011-8-31 02:25

真要说清白官军投过去的那几位都还行吧.. 这厮没什么出彩是真的, 感觉像关胜的弱化版
作者: 白云苍狗    时间: 2011-8-31 09:26

朱仝最为世间所传颂的优点是会哄小孩。


作者: 宇文铭    时间: 2011-8-31 09:31

身为公务员勾结黑势力收保护费还清白,不过结合国情,倒是也算
作者: 林冲    时间: 2011-8-31 14:36

徇私枉法,哪来的清白?
作者: 寥廓江天    时间: 2011-8-31 19:24

朱仝比关胜有特点多了
作者: 菜刀    时间: 2011-8-31 20:08

朱仝私放晁盖、私放宋江、私放雷横,清白个毛啊
作者: 楊延朗    时间: 2011-8-31 20:11     标题: 回复 #3 白云苍狗 的帖子

在黑暗的北宋王朝里,落过草,就一辈子都是贼

PS:求大白的图片的全套
作者: qiyuan926    时间: 2011-8-31 20:22

看过篇文章,老施写的时候都有前后呼应的,杀人杀的多的好汉,死的都很惨。。。
作者: 火狐天下    时间: 2011-8-31 23:33



QUOTE:
原帖由 qiyuan926 于 2011-8-31 20:22 发表
看过篇文章,老施写的时候都有前后呼应的,杀人杀的多的好汉,死的都很惨。。。

死的最惨的郝斯文,未见得杀了多少人
杀人最多的李逵,死得也没多惨,跟宋江哥哥一起,还留个全尸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1-9-3 19:15

相对那个环境下是算清白的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11-9-3 22:45



QUOTE:
原帖由 qiyuan926 于 2011-8-31 20:22 发表
看过篇文章,老施写的时候都有前后呼应的,杀人杀的多的好汉,死的都很惨。。。

征方腊根本不是老施的手笔
作者: 伤云    时间: 2011-9-4 09:52

朱仝是个枉法的官,但是从好汉角度出发的确很清白。
作者: 陶心    时间: 2011-9-4 10:18     标题: 回复 #12 坚硬的稀粥 的帖子

征腊段无论简、繁本,在文字风格、铺陈情节方式等方面与前七十回相似程度很高,犹如一人所为,不同于其他。不能断言“根本不是”。版本沿革中,明初“罗编一百回”和郭本一百回是两个性质的版本,但征腊段和招安段都是有的,只不过被后人改动程度的大小有别。

[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11-9-4 10:21 编辑 ]
作者: 妖仙    时间: 2011-9-4 18:04



QUOTE:
原帖由 坚硬的稀粥 于 2011-9-3 22:45 发表


征方腊根本不是老施的手笔

征方腊在《宣和遗事》里就有了。
作者: 菜刀    时间: 2011-9-4 19:55

我也同意稀粥的看法,征方腊不是施耐庵的手笔,和前七十回的相似度很低,更接近三国演义的风格。就算不谈宋江的剧变,只看四斗五方旗、九宫八卦阵、梦授玄女法、打破混天阵等,都纯属扯淡篇章,跟前七十回的水平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11-9-4 20:30



QUOTE:
原帖由 陶心 于 2011-9-4 10:18 发表
征腊段无论简、繁本,在文字风格、铺陈情节方式等方面与前七十回相似程度很高,犹如一人所为,不同于其他。不能断言“根本不是”。版本沿革中,明初“罗编一百回”和郭本一百回是两个性质的版本,但征腊段和招安 ...

我只是觉得,如果是老施写后几十回,一定会有王进出现,也一定会有栾廷玉出现.
作者: 火狐天下    时间: 2011-9-4 22:30

要说不是老施手笔也不应以七十回为界,七十回以后的智扑擎天柱、元夜闹东京这些段子还是很像老施的风格,到征辽才感觉风格变了
作者: 李程公子    时间: 2011-9-4 23:11

如果小衙内见到关胜,是不是也要他抱抱?
作者: 中庸    时间: 2011-9-4 23:21

朱仝为人仗义,可惜被吴用这个混蛋给玩了,从这件事情上就特BS吴用;
至于李逵,只能说这厮不得好死,五岁的孩子你也用那么残忍的手段劈成两半,是人不?
作者: 妖仙    时间: 2011-9-5 19:31



QUOTE:
原帖由 火狐天下 于 2011-9-4 22:30 发表
要说不是老施手笔也不应以七十回为界,七十回以后的智扑擎天柱、元夜闹东京这些段子还是很像老施的风格,到征辽才感觉风格变了

大聚义到招安前这个是最原始的成分,大段从杂剧改编的李逵燕青等人独立故事。
作者: 御剑    时间: 2011-9-5 19:45

所以命也最好,一直做到节度使,不落草正常升迁的话一辈子都没可能

受招安后,被封为保定府都统制。后在保定府管军有功,随刘光世破了大金,直做到太平军节度使。
作者: 陶心    时间: 2011-9-6 09:43     标题: 回复 #16 菜刀 的帖子

你下半句提到的那些“四斗五方、九宫八卦、混天、玄女梦授”都不是征方腊中的内容,而是招安和破辽部分的,文风各不相同,与征腊也都不同。招安、破辽、征腊三部分一直是被区别看待与分析的,征腊段文字特点和前七十是颇为相似;招安段则是部分相似,内部复杂、拼装感强;而破辽段则是大为不同。

[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11-9-6 11:11 编辑 ]
作者: 陶心    时间: 2011-9-6 09:49     标题: 回复 #17 坚硬的稀粥 的帖子

出现不出现王进、栾廷玉,与有没有征腊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吧。你之前仅仅针对征腊,那我觉得,前七十和征腊都是施耐庵的手笔;但前七十和征腊之间,必然会有“招安段”。现行的招安十回是一个其内部都文风不一致的粘合体,明显被后人重新排列增补组合过,王进、栾廷玉说不定出现在施耐庵原创的招安段里。
另,我个人觉得,王进不一定要出现。他和扈成在退场时,去向都很明确,尽管人生结局交代得不如扈成清楚,但既然写明王教头去了延安府,可看作他有了归宿。
栾廷玉和闻达、李成倒是很可能有下文的。梅寄鹤的托名作也使用了这个思路。

[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11-9-6 10:02 编辑 ]
作者: 爱华    时间: 2011-9-6 10:04

好汉好汉,干的都是杀人放火的勾当

一群完蛋玩儿应

论人品道德的话
作者: 陶心    时间: 2011-9-6 11:21     标题: 回复 #21 妖仙 的帖子

施耐庵水浒本身作为一部含有原创与集大成双重性质的小说,总体上和宋、元话本,元杂剧的渊源很深,出现杂剧情节不为过。现行的从聚义后到完成招安这十回,内部文风也不一致,貌似明代有人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增补、改换、拼装、重排,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相对比较简明的那十回。

[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11-9-6 11:23 编辑 ]
作者: 妖仙    时间: 2011-9-7 15:36



QUOTE:
原帖由 陶心 于 2011-9-6 11:21 发表
施耐庵水浒本身作为一部含有原创与集大成双重性质的小说,总体上和宋、元话本,元杂剧的渊源很深,出现杂剧情节不为过。现行的从聚义后到完成招安这十回,内部文风也不一致,貌似明代有人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修 ...

嗯,十节度使那段明显是同人大乱斗,光现在所知就有杨温、梅展、李从吉、徐京四个有独立故事的人在串场,王文德因为董平对他说那话也显得很可疑。
作者: 吴元叹    时间: 2011-9-7 16:44

求杨梅徐李这几个人的故事

聚义到招安那段有很明显的插入痕迹,除了最后招安,当中的都是一则则故事,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少。应该是为了凑齐十回,把旧杂剧故事和新编故事参杂而成。能比较确定为原本的,大概也就是童贯高俅(两者是否都为原著不确定)和招安那一段了。

田虎王庆故事前后呼应,而且出现在同一版本中,但又和本传文风有很大的不同,应该是同时插入的伪作。

征辽从头至尾就是斗阵,人物描写什么的实在欠缺,从文学水平而言,是百二十回本最差的,但其中因为涉及民族矛盾,对小说的思想而言,倒也不无裨益。但其文风来看,与七十回相差太大,应该是伪作的可能性比较大。

征方腊一段,因为少了单独主角,文笔感觉上不如七十回,但其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倒还颇有前七十回的风格,总的来说,这是最接近前七十回的部分。而且从故事结局来说,征腊伤亡最后被奸臣所害,这个结局相比聚义,不论是思想性还是小说完整,都要高明得多。我个人倾向这个结局,因此也倾向这是原著。
作者: 陶心    时间: 2011-9-7 20:23     标题: 回复 #28 吴元叹 的帖子

招安十回中有些改编自元杂剧的,未必不是施耐庵的手笔,从李逵坐衙、燕青打擂过渡到偷酒扯诏,行文铺陈上也是流畅的。总之这十回,个人倾向于施原作与明代改编增插相混同。
作者: 楊延朗    时间: 2011-9-7 21:38     标题: 回复 #25 爱华 的帖子

在北宋后期,你不杀个人放个火啥的,出来会被人看不起的


作者: 妖仙    时间: 2011-9-7 22:16



QUOTE:
原帖由 吴元叹 于 2011-9-7 16:44 发表
求杨梅徐李这几个人的故事

聚义到招安那段有很明显的插入痕迹,除了最后招安,当中的都是一则则故事,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少。应该是为了凑齐十回,把旧杂剧故事和新编故事参杂而成。能比较确定为原本的, ...

《李从吉》(《徐京落草》)、《梅大郎》都只能在《醉翁谈录》看到名字,和《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之类排在一起,算是朴刀杆棒一类,至于《杨温拦路虎传》倒是能找到。http://www.my285.com/gdwx/xs/hb/qps/15.htm
作者: 妖仙    时间: 2011-9-7 22:17



QUOTE:
原帖由 吴元叹 于 2011-9-7 16:44 发表
求杨梅徐李这几个人的故事

聚义到招安那段有很明显的插入痕迹,除了最后招安,当中的都是一则则故事,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少。应该是为了凑齐十回,把旧杂剧故事和新编故事参杂而成。能比较确定为原本的, ...

《李从吉》(《徐京落草》)、《梅大郎》都只能在《醉翁谈录》看到名字,和《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之类排在一起,算是朴刀杆棒一类,至于《杨温拦路虎传》倒是能找到。http://www.my285.com/gdwx/xs/hb/qps/15.htm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