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28骑面对数千人怎能取胜? [打印本页]
作者:
三国赤壁周郎 时间: 2011-6-1 21:01 标题: 28骑面对数千人怎能取胜?
项羽于是对他身边仅剩下的28个骑兵说:“我带兵起事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敢于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我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没有不被我降服的,我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因而能够称霸天下。如今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项羽的28个人开始对五千汉军发起冲锋。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项羽杀掉了一名汉将,一瞪眼把汉将赤泉侯吓退好几里。项羽又斩杀一名汉尉,杀死汉军百八十人,而项羽仅损失两人。于是,项羽的随众异口同声地说:“大王说得一点不假,我们服了!”
28人痛宰数百,一万楚军岂不痛宰汉军十万?
读着这段文字,连我都服了:项羽真了不起,真能打,刘邦如何是对手?
可是,我忍不住要问了:
第一,如果项羽一瞪眼就能把刘邦的将军吓得倒退好几里,注意,是好几里,几千米,不是好几米,那还要刀枪厮杀干什么,冲着刘邦的军队一瞪眼就行了。你想,刘邦好几十万人,前面人往后一退,那还不自相践踏。乱作一团,此时楚军再来个冲锋,岂不摧枯拉朽,一举搞定?
第二,既然楚军28个人就能把汉军5千人杀得屁滚尿流,瞬间就死了几百人,兵力折损十分之一,项羽取得了杀敌20倍于己的战果,那你项羽不是只要有一万人就能把刘邦的数十万大军也杀得屁滚尿流了吗?不是只要几次冲锋就可以把刘邦的几十万大军都杀光了吗?如果是这样,你项羽尚有十万大军,你干吗要临阵脱逃?干吗要让你的楚军让汉军像砍倭瓜一样,砍死八万?
第三,那五千汉军是不是也像今天的影视作品一样,都是英雄的摆设?即不反抗,也不射击,就等着被项羽和楚军一刀砍下来,一个优美的翻身倒地死亡?他们手里的弓箭和刀枪难道是吃素的?
中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之后,弓箭已经广泛装备于军队。秦帝国已经具有能够连发的弩机,其最大射程能够达到 300米(有说800米)。
就算你项羽是个武术天才,小时候没怎么学现在却武功了得,可是,五千人马五千张弓弩,不等你项羽马到跟前,万箭齐发,像雨点一样的箭雨铺天盖地的过来,难道你项羽有铜头铁背,刀枪不入?你项羽的马也是铜头铁背刀枪不入?
我们没有办法去实地体会一下古代战争的残酷,可是,只要去看一次古装战争片的拍摄就会得出正确的认识。一个人,无论他本事多大,武功多么高强,在几千人手持假刀枪的群众演员中,都是十分的渺小。当他纵马“杀入敌阵”的时候,如果群众演员不是很小心的躲避他,稍有不慎他就会“中枪落马”!根本不可能有项羽杀入五千汉军如入无人之境的事情。
[ 本帖最后由 三国赤壁周郎 于 2011-6-1 21:03 编辑 ]
作者:
Mr.Ghost 时间: 2011-6-1 21:05 标题: 回复 #1 三国赤壁周郎 的帖子
主要是圧迫感,例子就是明明一百只羊集體向一只狼沖鋒,狼就要死了,可是為神馬要後退呢?每個人都怕死的,自然有這個情況了
作者:
00249598 时间: 2011-6-1 21:07
猛虎驱群羊。
英雄长啸、匹夫舍身,可夺人胆气,虽千万孬种不可敌也。穷寇莫追也是这个道理,盖悍不畏死。
[ 本帖最后由 00249598 于 2011-6-1 21:11 编辑 ]
作者:
yr12345 时间: 2011-6-1 21:22
这就和一个持枪歹徒劫持一大群人的理论是一样的,理论上歹徒手上枪的子弹有限,子弹打完他就完蛋了,不过又有几个人敢当出头鸟去挨子弹呢。
作者:
luke19821001 时间: 2011-6-1 21:42
项羽1W人杀刘邦十万人是小儿科,LZ可以搜索一下彭城之战,项羽2W人是怎么杀得刘邦60W大军血流成河的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1-6-1 21:56
1、项羽二十八骑对数万汉军,说说项羽取胜了?事实不过是项羽突围成功而已。
《史记·项羽本纪》称“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这个场景可以参考《三国演义》中关羽斩颜良的描写:“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来;……,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三国演义》中“波开浪裂”四字,可为汉军注脚。
至于项羽在这次突围战中的战绩嘛,《史记》也是记载了,不过杀伤“百十人”而已。
其实,历史上猛将数十骑(甚至数骑、单骑)透数万重围的战例常有,项羽这并不是孤例。譬如昆阳之战中,王莽军队四十万围困小城昆阳,而刘秀率领十三骑便可透围而出,——并且貌似没有折损人手。——和项羽相比较起来,倒是刘秀的这个战例,更加辉煌些。
2、杨喜被项羽吓退数里,并不是因为项羽瞪眼睛。
《史记》原文称:“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请注意,首先,项羽“瞋目而叱之”,也就是说,主要是项羽大喝,——项羽这个大喝的技能极高,早在荥阳之战时,就有战例。当时汉军的神射手楼烦在城楼上狙击楚军,结果惹恼了项羽,被他大喝一声,“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项羽的这个技能在当时也是天下知名的,韩信就说项羽“喑呜叱咤,千人皆废”,可见项羽大喝的厉害。
其次,杨喜被项羽大喝之后,是“人马俱惊”,不但人惊了,更重要的是马惊了。杨喜的战马在项羽的大喝之下,陷入了混乱状态,杨喜无法控制了。一匹受惊了的马,跑个几里路,那是很正常的。
作者:
XM8 时间: 2011-6-1 21:57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段话至少有这么几个信息
1.赤泉侯和项羽是近距离遭遇。
2.辟易数里的只有赤泉侯一人。
我找不到“楚军28个人就能把汉军5千人杀得屁滚尿流,瞬间就死了几百人”记载。
按50人一队,排下来30*50米就已经非常密集了,队之间间隔10米,骑兵马上不能开弩,弓的射程按90米算,射3轮,1%的命中率来算,能射中项羽的也几只箭而已。这还不算项羽的主动防御能力。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11-6-1 22:25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白话版缩水啊。
马也受惊了,吓得跑了几里地才停下来,这问题至少马也有一半。
人马俱惊和把人吓退……这可不一样。
在还木有马镫的时代,能够骑马作战的部队简直是鹌鹑中的战斗鸡,而楚霸王正是战斗鸡中战斗力最猛,威名最盛的那一只,对于众鹌鹑的威吓力不容小视。同样也正因为这种骑兵门槛高,在部队中的比例不可能很大,尤其考虑到汉初的人口低谷,所谓十万级的,能是经过训练的足轻就已经不错了,驱市人为战的例子也不罕见。
可惜,战斗鸡再牛也就是一人一骑,指挥千军万马那也只能在一地一处,刘邦和他争的是天下共主之位,而不是先锋大将的虎符。
作者:
zidaneluo 时间: 2011-6-1 22:50
lz再读读《通鉴》里的文鸯,《隋书》里的张须陀,《唐书》中的马璘,《宋史》中的杨再兴……会觉得传说中的项羽不过如此而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1-6-1 22:55
其实还可以加上辛弃疾。
想当年,辛弃疾率领50名骑兵,直透五万大军的大营,在中军生擒其主将,然后带着俘虏再次透围而出,最后安全渡江。
这种高难度的动作,恐怕项羽那次最后的疯狂也是远远比不了。
作者:
sos2290 时间: 2011-6-1 22:57
突围跟取胜不是一回事。
作者:
Mr.Ghost 时间: 2011-6-1 23:01 标题: 回复 #10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辛老爺不是詩人來的嗎?
作者:
sos2290 时间: 2011-6-1 23:01 标题: 回复 #12 Mr.Ghost 的帖子
文武双全的人.....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1-6-1 23:14
原帖由 Mr.Ghost 于 2011-6-1 23:01 发表
辛老爺不是詩人來的嗎?
辛弃疾首先是大英雄,其军事才干恐怕不在历代名将之下。只是朝廷不任用他,一腔才气无处可以发泄,才注之于词。非寻常文人可比。
所以说,在文学史上,虽然“苏辛”并称,可仔细读他们的词就会发现明显的不同。苏东坡的词是一股才子气,而辛弃疾的词是一股英雄气。
作者:
sharpest 时间: 2011-6-2 01:30
就算是史书,也有夸张的成分吧,最夸张的记录应该是刘裕,一人追斩千余人……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11-6-2 01:47
原帖由 sharpest 于 2011-6-2 01:30 发表
就算是史书,也有夸张的成分吧,最夸张的记录应该是刘裕,一人追斩千余人……
刘裕是被人砍,不是砍人,还真当刘裕是天神下凡了。倒是有努尔哈赤的四人砍八百,也是类似刘裕的。
作者:
Mr.Ghost 时间: 2011-6-2 07:22 标题: 回复 #14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我還以為他像岑參一樣只是隨軍的詩人...
作者:
naniwa 时间: 2011-6-2 07:58
纠结这个根本没必要,文学小说就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虽说史书是记史实,但毕竟也是文学作品,加上古代科学不发达,采取信息手段落后封闭
作者:
伤云 时间: 2011-6-2 08:39
28个人面对数千人……实际能够到这28个人的不过一百多人吧。
作者:
tassdar 时间: 2011-6-2 08:39
这个主要看对手军事素质,对手如果军事素质很低,那还真是很正常.
要是曹操的2000虎骑围住了,10个项羽也跑不了.
比如高仙芝跟阿拉伯人那场战争,对方5000士兵装备的跟我方将军一样精良,结果就是我方还没打就吓跑一半,剩下一触即溃.
作者:
naniwa 时间: 2011-6-2 08:47
本人一直认为,战场上成千上万军队作战靠的是军队的综合实力,神马某一个将领大呼一声,杀入敌阵,砍翻几百敌兵,敌军丧胆大败云云的,不过是小说家的思维
作者:
tassdar 时间: 2011-6-2 08:52
原帖由 naniwa 于 2011-6-2 08:47 发表
本人一直认为,战场上成千上万军队作战靠的是军队的综合实力,神马某一个将领大呼一声,杀入敌阵,砍翻几百敌兵,敌军丧胆大败云云的,不过是小说家的思维
将领勇猛作用还是很大,古代的战场,特别是乱世之时,士兵不像现在各个都能训练有素,将领起到带头作用,往往是将领亲兵攻坚,其他酱油部队跟着造势和追杀残敌罢了,真指望这些乌合之众再多也不顶事.
郭子仪还是李光弼有一次跟史思明大战,一阵强风吹过,两方几十万军队均败奔数里......汗,什么素质的军队亚。
[ 本帖最后由 tassdar 于 2011-6-2 08:54 编辑 ]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1-6-2 09:14
我小时候曾经阻止过一场群架。几个班同学为踢足球吵架在操场上打反了天啦。我当时就和两个同学一起穿过大半个操场,直冲指挥台(我们操场上有个台子,是做操、升旗时校长讲话的地方,我们叫指挥台),直接把上面正在指挥的一方头头给按倒啦。
当时操场上到处是拳头、板凳、扫帚,我当时空手。自我感觉似乎打倒了十几个,也没费太大力气,就是直接往前冲,所有的人自然往后退,而且乱跑并带动场面混乱----“波开浪裂”这个比方很恰当。
当时也学了十几年拳啦。
事后被教导处主任表扬,教导处主任破天荒的给我拍拍肩膀上的头皮屑,受宠若惊啊受宠若惊......其实是因为我喜欢的一个女孩喜欢的一个男孩(纠结......)正在被指挥台上按着打。
至于“大喝”,太极拳里就有。以前打比赛时常用,对方往往被吓的一愣,直接一拳就放倒啦。为此被警告......
以前试手也用过,对方形容:跟打个雷似的。一般是一声同时就是一手,一下就打趴下啦。
这个发音因人而异。家师的发音是“哼(近似于嗯)”,我的发音是“着(急促的短音,近似于喳)”。
作者:
naniwa 时间: 2011-6-2 09:25
我的发音是 吼吼吼
小孩儿打架和 军队作战 两码子事儿,个人勇猛在那种参战人数在几十个左右,以棍棒等轻兵器为武器的混殴中,还是很有些用的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6-2 09:32 编辑 ]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11-6-2 09:26
按理说,刘邦下达赏金封侯的诱惑,反而不能激起将士们的“雄心壮志”,赤泉侯面对项羽这个宝贝,竟被他一瞪眼吓退好几里,利益面前,怎么还如此无能呢?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11-6-2 10:56 标题: 回复 #25 吃饭猛喷罗大傻 的帖子
……你跟他的马说……封它当八部天龙……
当时骑手的下肢只能夹住马匹,马受惊了不给掀下来已经不错了。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11-6-2 12:12
小股部队的作战和大军团作战根本不能放在一起比。所以28人突破几千人不能推倒出1W人可以打败几十万人。
基层单位作战,勇猛之类的还能起到很大作用。而大规模作战,有效的组织和后勤保障是关键。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11-6-2 13:54 标题: 回复 #26 恨地无环 的帖子
还是不通,这赤泉侯失误,难道其他人都是这样?利益使人疯狂,商鞅通过高奖赏可以练就一支虎狼之师,但汉军面对高赏赐,反而不疯狂一把,竟被项羽杀了百十人,都干不掉项羽,也未免太不济了!
作者:
喋血中原 时间: 2011-6-2 14:00
个人认为,刘邦只是想活捉项羽,没有杀他的意思,所谓“赏千金、封万户侯”只是要求活捉项羽,否则派上数十个弓弩手乱射过去,早把项羽人马射个透了。而事实上汉军没有射箭,而是跟项羽近身搏斗,这就明白了,项羽之所以能突围,是因为汉军只想活捉,没有痛下杀手的缘故。
作者:
34370421 时间: 2011-6-2 14:05
明朝靖难的时候,朱棣手下的朱能带着几十个人就敢追着几万人砍,项羽还差些
作者:
关毛 时间: 2011-6-2 18:58
一个高中校长要讲话,五千学生站操场,也不过一小坨地方。
所以不要把五千人看得有多么多。
作者:
三国群英 时间: 2011-6-2 19:08
项羽不勇猛西楚霸王怎么当.?
作者:
shqyici 时间: 2011-6-2 20:47
冷兵器时代,打仗可不是1比1消耗的,
作者:
zidaneluo 时间: 2011-6-2 21:13
原帖由 naniwa 于 2011-6-2 07:58 发表
纠结这个根本没必要,文学小说就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虽说史书是记史实,但毕竟也是文学作品,加上古代科学不发达,采取信息手段落后封闭
正是,所谓文史一家,墙裂呼吁“轩辕史话”并入“春秋文艺”
想当年,哥真灰常之纠结……那些写史的咋的就能把这么多人私下里说的话一字一句的记下来?比起这个,神马一人pk多少万简直何足道哉
作者:
naniwa 时间: 2011-6-3 07:57
楼上的大不必气成这样子
史书里的人物说了些啥话做了些啥事,那是作者个人对史料的判断取舍问题、写作倾向问题,治史态度问题
而在肉搏战中一人能否杀掉几百人,这已经涉及到科学问题了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6-3 08:45 编辑 ]
作者:
沈浪 时间: 2011-6-3 11:52
原帖由
zidaneluo 于 2011-6-2 21:13 发表
正是,所谓文史一家,墙裂呼吁“轩辕史话”并入“春秋文艺”
想当年,哥真灰常之纠结……那些写史的咋的就能把这么多人私下里说的话一字一句的记下来?比起这个,神马一人pk多少万简直何足道哉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5ODgyMTky.html
27:28左右开始看
作者:
zidaneluo 时间: 2011-6-3 16:49
原帖由 naniwa 于 2011-6-3 07:57 发表
史书里的人物说了些啥话做了些啥事,那是作者个人对史料的判断取舍问题、写作倾向问题,治史态度问题
说的容易,就麻烦你以本贴为例解释下……项羽同那28骑说的话是谁记下来的?
1、以他们说话时与汉军的距离,汉军不可能听到;
2、除非这28骑里面有人没死(或装死、或投降、或被擒),这些对话才可能传出去并记载下来;但于情于理分析,这一可能性会有多大?
啥东东,看不到,空白
ps:史托于文而分于两汉,一些揶揄的话哥不需要解释吧
作者:
沈浪 时间: 2011-6-3 16:55
西楚霸王项羽 纪录片 第三集 ,难怪水王之前发帖说优酷的视频看不了
作者:
孔方 时间: 2011-6-3 17:03
看过了,内容就是说司马迁和当时在场的杨喜的后人是亲戚,所以得到第一手资料。
观点很新颖啊。
作者:
naniwa 时间: 2011-6-3 17:15
原帖由 zidaneluo 于 2011-6-3 16:49 发表
说的容易,就麻烦你以本贴为例解释下……项羽同那28骑说的话是谁记下来的?
1、以他们说话时与汉军的距离,汉军不可能听到;
2、除非这28骑里面有人没死(或装死、或投降、或被擒),这些对话才可能传出去并记载下来;但于情于理分析,这一可能性会有多大?
谁记下来的这那位朋友的视频不是给你答案了么
至于真实与否你爱信不信那是你的事儿,史官既然采用了这条史料,说明他自己是相信的,如此而已
作者:
zidaneluo 时间: 2011-6-3 17:23
杨喜是谁?28骑幸存者?如果是我就信;如果是汉将,则不能说明什么——他怎么听得到敌人之间的对话?
作者:
孔方 时间: 2011-6-3 17:24
这个视频至少解决了项羽在乌江边情节的问题,这样至少比陈寿记载的《隆中对》以及诸如此类的屏退左右的密谈要靠谱多了。
作者:
naniwa 时间: 2011-6-3 17:28
那你就别信
史书只能是提供大致的历史事件和发展轮廓,至于具体的一些言语细节,爱信不信 不信拉倒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1-6-3 17:38
其实那28骑,我怀疑至少被擒拿一半。
很简单,几百人一齐上去,十几个服侍一个,就成。为啥不自杀?凭啥啊,项王都死啦......钟离昧也逃走啦......为啥不抵抗?抵抗啥啊,找死啊......被俘后没准还死不了呢,毕竟不是乱军之中......
反正是没根据的怀疑呗,怀疑谁不会?
隆中对更简单----刘备或者诸葛亮自己告诉大家的!证据?要是他不说,大家怎会知道?反正是找理由呗,谁不会啊?
怀疑史书是现在的流行路数,可是怀疑可以,必须求证!
要是单纯的怀疑,很容易遭到反击----某人坚持史书是对的,并给史书的记载做同样路数的合理解释,你怎样赢他们?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1-6-3 17:39
原帖由
zidaneluo 于 2011-6-3 17:23 发表
杨喜是谁?28骑幸存者?如果是我就信;如果是汉将,则不能说明什么——他怎么听得到敌人之间的对话?
杨喜就是赤泉侯。
至于二十八骑,没有任何史料说他们都战死了。
作者:
zidaneluo 时间: 2011-6-3 17:42
原帖由 孔方 于 2011-6-3 17:24 发表
这个视频至少解决了项羽在乌江边情节的问题,这样至少比陈寿记载的《隆中对》以及诸如此类的屏退左右的密谈要靠谱多了。
看来与我有同样的疑惑,握个手
我怀疑的不是乌江自刎那段,因为这时项羽与汉军已经处在近距离了,而且项羽本来就是在与汉军中人交谈;我搞不懂的是在这之前,项羽与28骑的对话:
(项羽)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
通过搜索,在别的地方看了上面这个视频,此杨喜并不是28骑幸存者嘛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1-6-3 17:48
你看,我这样解释----
项羽部队全部溃散,项羽仅仅带一支小部队逃走。在此种情况下,所有的兵都知道困兽犹斗,大家都希望追击----直到项羽那支部队精疲力尽上去摘桃子。
在此种情况下,项羽的冲锋大家是不会抵抗的----凭啥啊?项羽拼命,让这些人上去顶,后人摘桃子?跑!
然后,项羽就冲乱汉军,并且显示出追杀态势。
项羽的攻击事实上是追杀一批不愿意打仗,背对他们的军队而已。
你这时候敢射项羽吗?不敢!为啥?射箭可以,谁的功劳?最后结果五人分尸五人封侯,为此杀了好些人。谁在这样大的利益面前宁愿把功劳搞的不清楚?而且你敢保证别人和你一起射箭吗?要是就你一个人转身,第一个死的就是你!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放项羽跑!全国都解放啦,你能跑哪儿去?追也累死你啦!还过乌江----过了乌江就安全啦?做梦!啥英布、吴芮等着呢!
在这个时候,白痴也知道战争结束啦,活下去是最重要的,然后就是杀项羽----前提是,自己不死。
这就是真相----反正是猜测的,无根据凭常理来说呗!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1-6-3 17:50 编辑 ]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1-6-3 18:03
利益使人疯狂?要是面对被杀的危险,你是不是先要保命?
反正项羽早晚要死,战争马上结束。打了三四年,总算能回家啦。
对于笼子里的困兽,谁敢把大家扔在身后直接上?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跑,然后追,累死他!
可是,战场上撤退怎会那样容易,人家一冲,不就自相践踏而且被人家追着砍啦?
可是项羽也不敢咬的很紧----一旦把人家杀急啦,只要几百人一转身,这二十八人都要完!杀两下就成,快跑!
就这样。
最后的结果是----项羽自杀,随从们被相继拖下马,按倒,绑上,然后审问。然后......记入档案,然后太史公就能查阅啦。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1-6-3 18:05 编辑 ]
作者:
诸葛周 时间: 2011-6-3 22:00
可是这个视频没有解释一个我想知道的问题:为什么项羽在战乱纷飞的环境下,可以从容地跟乌江亭长谈了一大段话,汉军按理是应该穷追不舍,怎会傻乎乎看他们谈话呢?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11-6-3 22:44
刚看了《大地惊雷》,有一段台词挺适合这个帖子的。
图片附件:
4.jpg (2011-6-3 22:44, 234.29 K)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13
http://xycq.org.cn/forum/attachment.php?aid=109793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1-6-3 22:50
原帖由 诸葛周 于 2011-6-3 22:00 发表
可是这个视频没有解释一个我想知道的问题:为什么项羽在战乱纷飞的环境下,可以从容地跟乌江亭长谈了一大段话,汉军按理是应该穷追不舍,怎会傻乎乎看他们谈话呢?
在乌江渡口时,项羽已经脱离战场了。
《史记》记载亭长的话,说“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由此可知,这时汉军并没有追上来。
作者:
三国群英 时间: 2011-6-3 23:01
项羽一人到底可敌多少人.?
作者:
KYOKO 时间: 2011-6-3 23:03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1-6-3 22:50 发表
在乌江渡口时,项羽已经脱离战场了。
《史记》记载亭长的话,说“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由此可知,这时汉军并没有追上来。
亭长的话可以证明28骑肯定有人被俘虏了,并且招供了。亭长不会傻傻的去交代我想放霸王走,结果他不走自杀了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1-6-3 23:39
原帖由 三国群英 于 2011-6-3 23:01 发表
项羽一人到底可敌多少人.?
项羽刚起义时,在郡守府杀“数十百人”,换成白话,就是几十上百人。
在乌江最后拼命,“杀汉军数百人”。
所以,正常情况下,项羽一个人对付一两百是不成问题的。真正的百人敌
作者:
naniwa 时间: 2011-6-4 07:55
说某人能一口气杀几百个敌兵,就像说千里马能日行千里一样,两者都出自某些史料
都被现代科学否定
作者:
intermlbai 时间: 2011-6-4 13:17
人身上都有动物性,举个不大恰当的例子,一条野狗扑过来的时候尽管来势汹汹,你一跺脚它就会缩回去观察形势,再一赶就跑了。这方法不奏效的一般都是疯狗.....
作者:
宇文铭 时间: 2011-6-4 13:21
就是因为都知道他要死了,谁也不愿意这胜利之前先当了烈士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1-6-4 14:14
谁说一人杀不了一百人?不懂武术的也就是自己闷头想,懂武术的一看就明白----耐力问题!
一个打几个,只要你能退到后面没人攻入的位置----也就是那句著名的话“保护我的背”能做到的话,其实就是一个打两个!
如果三个打一个,由于攻击正面有限,其中一方两个必然自己妨碍!
所以说,只要是几个打一个,这一个最多只需要对付两个!(后面没防护的不算)
你只要有一打二的实力,就能打败所有敌人!前提是:耐力!
否则你自己会累死!
这个疑惑就是书生不懂武术自己瞎想的结果......
作者:
三国群英 时间: 2011-6-4 14:19
原帖由 naniwa 于 2011-6-4 07:55 发表
说某人能一口气杀几百个敌兵,就像说千里马能日行千里一样,两者都出自某些史料
都被现代科学否定
现代科学怎么知道古人不行的.?
有些人就是自己不行也说别人不行...
作者:
naniwa 时间: 2011-6-4 15:17
原帖由
三国群英 于 2011-6-4 14:19 发表
现代科学怎么知道古人不行的.?
有些人就是自己不行也说别人不行...
这个问题,到我的帖子里,慢慢和你讲
作者:
naniwa 时间: 2011-6-4 16:31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1-6-4 14:14 发表
谁说一人杀不了一百人?不懂武术的也就是自己闷头想,懂武术的一看就明白----耐力问题!
一个打几个,只要你能退到后面没人攻入的位置----也就是那句著名的话“保护我的背”能做到的话,其实就是一个打两个!
如果三个打一个,由于攻击正面有限,其中一方两个必然自己妨碍!
所以说,只要是几个打一个,这一个最多只需要对付两个!(后面没防护的不算)
你只要有一打二的实力,就能打败所有敌人!前提是:耐力!
否则你自己会累死!
这个疑惑就是书生不懂武术自己瞎想的结果......
所以我说你是打擂台打多了,什么是公平竞技,什么残忍的战争
战场上的环境,敌人的手段,可不是按适合你的思路来
保护你的背,谁来保护你的背?
靠墙上?来个乱箭齐射,乱枪齐捅也就够了
再者,人的体力总是有限的
这个不明白,就是擂台赛看多了,没真的经历过你死我活的搏斗
作者:
KYOKO 时间: 2011-6-4 16:36 标题: 回复 #61 naniwa 的帖子
同意,拳击赛就不该有神马点数取胜,就该打到一方认输or爬不起来为止
作者:
naniwa 时间: 2011-6-4 16:45
原帖由
KYOKO 于 2011-6-4 16:36 发表
同意,拳击赛就不该有神马点数取胜,就该打到一方认输or爬不起来为止
拳击赛 是绝对公平的一比一,连双方体重都相同,还什么这个部位不能打,那个动作不能做,裁判在旁边随时喊停,违规者将受惩罚,这是竞技,不是战争
真的战争,管你什么一比一,二比一,哪里存在哪个部位不能打,什么兵器不能用,尽管往死里整,什么明枪暗箭,什么阴招怪招都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一般的打群架也不能和战争比,一般人打群架顶多想揍对方一顿,往往会手下留情,不敢下死手,直接杀人的很少见。
作者:
黑传说 时间: 2011-6-4 16:46 标题: 回复 #61 naniwa 的帖子
28人完全可以组成一个有攻有防的攻击单元了。所以可以类似于老虎所说的背部安全。
作者:
游戏爱好者 时间: 2011-6-7 16:20
28对1000 战胜 无可能,但是突围并且杀死杀伤100绝对可能,
以项羽为箭头,28骑尾随其左右,汉军追赶而来,阵营肯定疏散
所以大多数情况项羽只需面对一个人,在两马交叉的瞬间刺死对手。然后面对下一个对手。
至于弓箭,在项羽反冲锋的时候,除非停下来列好队伍齐射,不然的话,个别汉骑在马上移动中射箭,很难做到。
对于零碎的箭,以项羽之武力,很容易拨开。
当项羽冲进汉军中,除非精锐神射手,一般汉军不会不管三七,乱射之。
作者:
逍遥轩 时间: 2011-6-7 21:15
数个人在敌乱军之中游弋,敌军如何能乱放箭?岂不要射到自己人?
作者:
魔王庆 时间: 2011-6-9 01:39
一人杀上百人都不是难事,还别说20多人。
我认识的一个老红军(爷爷辈了),年轻时曾经试过训练时一人对一个连拼刺刀,在一个山头上来回扯动,每次只对付一至两人,最后自己没受任何攻击,对方一个连全灭。
刺刀使用棉布包起来的训练刺刀,沾石灰。要害处有石灰点就算死亡。
千万别动不动就拿科学来说事,科学不是想当然,更不是加减法。
项羽骑马,对方步兵,有机动力的优势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选择对方人少的点切入,高机动、乱军中,汉军弓箭很难瞄准,又不敢乱射。项羽凭借机动力则可以避免被包围且每次都面对少数敌人,以一当百不是稀奇事!
在合适的地点使用合适的方法杀敌才是科学,而不是想当然!
[ 本帖最后由 魔王庆 于 2011-6-9 01:41 编辑 ]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11-6-10 09:52
李开元之见解纯粹笑话,既然知道赤泉侯是杨喜,那么杨喜的后人会告诉司马迁:“我先祖是如何这样被项羽项羽大喝之后,出现是“人马俱惊”的?”你们的祖宗也太没面子了!显然司马迁的记载跟杨喜的后人提供的所谓信息没有干系,杨喜的后人也不可能会告诉司马迁他们的祖先是如此被项羽杀得不堪的,即使这是真的,也不可能会告诉司马迁。所谓家丑不出外传,落祖先面子的事谁会做呀?不是为自己丢脸么?被项羽一瞪眼睛就吓得人马俱惊,你这是英雄事迹呀?鬼都不信。
得出的结论是:司马迁记载项羽之死,与杨喜后人没有关系。
[ 本帖最后由 吃饭猛喷罗大傻 于 2011-6-10 09:56 编辑 ]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11-6-10 10:11
项羽之死最大的问题是要搞清楚项羽怎么突然又想死了,他不是要突围吗?突围为什么?求生呀!然而项羽跟乌江亭长一番对话后,既然想去寻死,大家说这项羽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觉得没脸回江东做大王,可以做个百姓隐居了却余生,即使不回江东,还有别的地方可去,中国的南方当时许多地方还未开发,大得很,用得着自杀吗?你自杀了,岂不是浪费了28骑为你浴血奋战的价值吗?用得着死吗?白痴!你突围不是为了求生,难道是要跑来乌江自杀,觉得这里风景好,死得畅快!?项羽有病。如其这样,还不如在垓下死战到底,最后和虞姬死在一块,不是更感人吗?
作者:
慕容秋 时间: 2011-6-11 10:24
项王只有28人
汉军怎么可能派5000那么多人去列队攻击
5000人必然是分队搜索 扩大范围
项王面对的最多不过一个几百人的搜索小队
杀个百十人 正常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11-7-2 22:21
有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就是项羽以28骑回身与数千汉军拼命。傻子最大的问题是,渡过淮水之后,项羽是如何跑到阴陵?其次为什么汉军知道项羽会打算去东城?其三田父是怎么知道问路的人是项羽?其四项羽明明率领28骑脱离阴陵的汉军,为啥反而敢率领28骑回身死战?他在阴陵尚且还有百人,结果一过阴陵,只剩得28骑,这种情况下还打?
项王至阴陵(渡过淮水就抵达阴陵了?应该还要走一两天的路吧),迷失道(应该是遇到分岔路而已),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汉军同样会面临分岔路的选择,怎么可能这么快追上?难道汉军熟路?看来不是田父告密,就是项羽打算回到分岔路再往右走时遭遇汉军追至)。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损失甚大,剩下二十八骑,反而比刚才有百余人的时候更有战斗力,蒙谁呢?)。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为什么觉得自度不能脱,你的人马在前边跑,汉军的人马在后边追。反倒以二十八骑回身跟敌人拼杀就可以突围,这合符逻辑吗?),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这么多人都看不清项羽所在?大概是不认得谁是项羽,不过作为一军之将,看装束还是可以认得的,除非项羽穿了跟士兵一样铠甲),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作者:
郭靖かくじゅん 时间: 2011-7-2 22:48
楼主可知道项羽??破釜沉舟,彭城之战可知道?项羽兵精将猛又不是什么秘密。何以如此惊讶,况且项羽本身就勇猛无比,两阵对杀,靠气势杀几员偏将又算得了什么。谁知道是不是那俩人为了抢功冲到最前面的。
作者:
晕菜 时间: 2011-8-29 20:08
刘裕不也是一个人追着上千人砍吗,刘敬宣带着一票北府在旁边都看呆了
作者:
Garnett2012 时间: 2011-8-30 01:32
在特定情况下 ,猛将是有这种威慑力的
作者:
Garnett2012 时间: 2011-8-30 01:37 标题: 回复 #1 三国赤壁周郎 的帖子
个人认为楼主过于认真了,打个很简单的比方,麦蒂有35秒13分的表现,那照你的算法,是不是说麦蒂打40分钟可以得几百分,那火箭不就早拿冠军了吗?事实上呢,所以说这种东西都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人物的一种特定表现,不能以常规方法计算
作者:
晕船水手 时间: 2011-8-31 15:54
其实是可以的,战场上的心理因素影响很大,军队很容易因为意外因素而心理崩溃,如果一方本来就缺乏战意和良好的组织,很容易出现一哄而散的局面
明辉在战艺就科普过,克里米亚战争中,曾十几名英法士兵上刺刀突袭而导致上千俄军逃走的例子
[ 本帖最后由 晕船水手 于 2011-8-31 15:55 编辑 ]
作者:
土卫七2 时间: 2023-11-30 09:46
这个问题,无非三种可能:
1.史书中的数字,往往并不真实。记录者可以有文学化的语言,也有可能单纯就是严格统计能力缺失导致。其实你不要说那么久远的时代,现在统计局的有关数据,质疑的人海了去了。
2.司马迁这段记录的史源是什么?可能只能来自于当事人子孙的叙述。当事人在追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遗漏,突出重点等干扰信息,而子孙的叙述又往往存在着加工。
3.不要把现代军队的组织度与古代相比。我们看多了现代军队的快速集中,至少看过整齐划一的走正步。但是古代军队不是这样的,五千人可能分散在很大一块地域,项羽集中几十个骑兵突击,正面遇敌可能不过数百人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杀败对方很正常。而古代的士兵往往并不是职业化的,一听说前面败了很容易造成恐慌从而大规模溃散。所以在古时候各种战例中,我们经常看到几百精锐骑兵决定战争胜负的现象,这也不足为怪。
作者:
斑鸠凉 时间: 2023-12-2 09:51
满清兴起那会儿也有这样的战例。其实就是关羽斩颜良式,万军之中取上将人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主帅怕死临阵脱逃导致大军溃败的战例外国也有不少,万人敌的称号就是这样打出来的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