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小白提问:古代人如何生活? [打印本页]
作者:
jiangdongpu 时间: 2011-5-28 19:14 标题: 小白提问:古代人如何生活?
1、我很好奇,有个问题请教各位,中国古代的女人,是用什么方法避孕的?
古代的女人,没有月月舒,他们的妇科疾病岂不是很容易感染?古代女性不是要经常劳作吗?
2、又,中国古代人漱口,能比的上现今的牙刷牙膏刷的干净吗?
3、类似的问题还有古代人洗头,古代人有针对不同发质的人的专门洗发的吗?除了淘米水洗头外?
4、古代人的碎银问题,碎银有大有小吗?看电视剧里,给店小二买单时,扔几块碎银买单,碎银是否大小有别,或者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如果有大有小,如何界定他们这餐吃的消费所需的钱两呢?、
5、有研究清朝的达人吗?清朝有通货膨胀吗?比如 吃餐饭,逛一次青楼,实际情况下当时所需银两为几何?
作者:
循环 时间: 2011-5-28 19:57
碎银问题,这个LZ是被电视剧神马的误导了
老百姓基本不以碎银作为常用货币
都是铜钱这个
作者:
intermlbai 时间: 2011-5-28 20:17
明清小说中看到过牙刷的出现,不过不知道他们用什么代替牙膏牙粉。
银两的问题,中国不是主要产银国,明朝以前银两相当于今天的支票神马的,一般人都用铜钱。历代的铜钱价值,主要是对比白银和米的价值都不一样,在不断变化中。明朝随着白银大量涌入白银才成为广泛应用的货币,使用白银主要看白银的成色,成色最高最纯的就是所谓的“纹银”
补充说明一下,明清貌似还是存在白银的贬值的,算不算通胀就不好说了,女性生理问题么,貌似听说过“月*带”这个玩意儿?
[ 本帖最后由 intermlbai 于 2011-5-28 23:02 编辑 ]
作者:
jiangdongpu 时间: 2011-5-28 22:46
多谢LS几位达人解答……
顶楼还有几个问题 一直困惑着……
作者:
XM8 时间: 2011-5-28 23:04
除了手术,其他现在有什么避孕方法,古代基本上都有。但是使用不普遍,或者效果不好,否则就不会有生子不举了。
妇科病当然很成问题。
漱口当然比不上现在刷牙了。
洗头还真没研究过。
碎银大小有别,用的时候要过秤还要看成色。
通货膨胀这个就比较复杂了,因为洋钱的流入造成白银的贬值可以算通货膨胀吗?
吃饭逛窑子,那得看你在什么地方,对象的档次怎么样了。
作者:
KYOKO 时间: 2011-5-28 23:13
1.避孕可以颜射,妇科病很多要靠男人,现代女性同样要劳作(体力劳动)
2.漱口肯定不如刷牙,不过确实不清楚多久前的古人开始刷牙的
3.没那么细,皂角是个好东西,男女通吃
4.碎银需要称的,扔块碎银打发店小二的只出现在影视里
5.通货膨胀。。有。请达人回到,如果一个国家只以金银为货币进行流通,还会不会通货膨胀。。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11-5-28 23:51
原帖由 KYOKO 于 2011-5-28 23:13 发表
1.避孕可以颜射,妇科病很多要靠男人,现代女性同样要劳作(体力劳动)
2.漱口肯定不如刷牙,不过确实不清楚多久前的古人开始刷牙的
3.没那么细,皂角是个好东西,男女通吃
4.碎银需要称的,扔块碎银打发店小 ...
还有正题吗?颜射都出来了。
1、古代避孕不太了解,但是有些女性可以通过喝药达到绝育的效果,比如妓女行业。
2、古代中国人发明了牙粉,原始牙粉就是骨粉或者食盐。
3、皂角不太了解
4、现实中还是用铜钱比较多,银子呈色重量等原因用起来都不方便,况且面值又大。
作者:
孔方 时间: 2011-5-29 17:10
记得《红楼梦》里就有描写晴雯还是谁把一锭银子用剪子还是什么剪开然后称好了再拿去用的。她还顺道笑话宝玉不懂怎么花钱。
作者:
瓯越子龙 时间: 2011-5-29 18:46
1.刷牙的话古代是用盐的 像明朝皇宫还要陕西的青盐特供 一般老百姓是用粗盐
2.银子的话古代以铜线为主 小交易用个把铜钱 大的交易就是100个铜钱用绳子连在一起 称作一贯 所以有钱人都叫“家财万贯”
3.古代避孕是有药的 也有用一小段羊肠当避孕套使用的
作者:
三国群英 时间: 2011-5-29 18:52
古代不是很保守嘛.?除了嫁人才玩OOXX的啊~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1-5-30 09:02
1、旧时有一种类似卫生巾的东西。用干净的布做成类似袋子的东西,然后用冷却的草木灰装进去垫在里面以加强吸水功能,然后就当卫生巾那样用。固定是用袋子旁边的线绳绑住的----至于如何绑,我没见过,不知道。现在想想大概是绑在腿上。草木灰是烧出来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无菌。要换掉的话,倒掉草木灰,洗袋子就成。
但是确实古代妇科病比例比现在高的多。应该说几乎没有妇女没有妇科病。
至于有药物能终身避孕,只能说可能吧。我读中医书的时候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印象里也没有发现。或许没有?因为魏忠贤让张皇后流产,是运用了按摩手法。其实要是有这种药的话,在这以前直接给她加到饭菜里,就万事大吉啦,何苦搞的这样明?----最后魏忠贤等于间接死在张皇后手里。
羊肠当避孕套,有。算日子的方式,也有。
2、根据砖家们的理论,能够刷干净牙的核心在于牙刷而不在于牙膏。而古代是用青盐擦牙。有说是用柳枝当牙刷的,但是我想不出来如何用。如果单从这个擦字看,我怀疑是用布来擦。这样,只要保证布的清洁,肯定比牙刷更干净。
但是,就我见过的民间的老人们多不重视牙齿保护,一口黄牙和虫牙的,很常见。
古代中国人十分重视女子头发,“青丝”这个词就证明啦。可见必有养发之道。至于如何养,还真没留心过。
3、钱的问题。旧时正式流通的货币就是铜钱,支付用此进行。要是要动到银子,不仅要称量,而且要看成色计算兑换率,十分复杂。所以有银子的多在银匠处兑换成铜钱使用。近代随商业发展,有用钱票或者银票的,类似个人支票,一般面额也不大。到清末墨西哥鹰洋因为成色固定,重量固定,就成了大额交易的准货币,直到废两改元时,发行了光绪银元,银才成为正式流通货币。
做个不太妥当的比喻----银子,在旧时大致相当于美元在现在,能不能花?能,但是一般人都不用,可是大企业计算时还往往用它。
4、进一次妓院,按照明朝的价钱,见于话本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秦小官人嫖妓(美娘)一夜,花费足色纹银10两,其余使用另算。这是杭州(首都)的天价。也就是说,这是全国最高等妓女的价格。这故事背景是南宋,作者是晚明,因此,可以理解为这是明朝的价格,而且是天价。至于吃饭,《儒林外史》中记载甚多。吃的简单的如马二先生之类,只要几个钱。要是搞个拼盘,就略微贵点,要是搞几个人吃顿酒,针对吃啥,多少人,上面都开过帐。此书是明人写明事,应该是反映当时物价的。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1-5-30 09:08
至于大清的妓院价格,我不太清楚,只是知道晚清和民初的时候,逛八大胡同有个规矩,就是进门扔下一个银元,立即上果子上菜,妓女都来陪酒伺候,如果没有挑中过夜的,可以起身就走。一个银元为库平银七钱二分。
至于小说家高阳在《八大胡同》中写道,曹锟时期,这里的二等妓女度夜资是20元钱足够,也就是相当于14多两银子,也不知是小说家言还是有所本的。高阳虽然是小说家,但是也号称“野翰林”,对清史很有研究。没准是真的也说不定。
对啦,添一句:美娘的初夜是300两银子,赎身费是1000两。秦小官儿当夜的其他使费是2两。里面对话带出来,一般妓女的赎身费可能是300两左右。秦小官儿的16两银子,是一年多攒出的,他是个挑担卖油的。
《红楼梦》中剪银子的是麝月吧。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1-5-30 09:40 编辑 ]
作者:
intermlbai 时间: 2011-5-30 09:23 标题: 回复 #11 tiger1970 的帖子
牙刷这玩意儿清朝应该是有了,问题就是不知道到底形制如何.....《肉蒲团》里有拿来“一枝刷牙放在水桶上”的细节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1-5-30 09:34
关于刷牙
在网上查到:中国人嫌树枝太硬,改用马尾扎成小刷子,这就是牙刷的雏形。从苏轼《仇池笔记》、沈括《梦溪笔谈》、吴自牧《梦梁录》和欧阳修写给家人的信札中都可以找到例证,证明最迟在宋朝,中国人已经学会用牙刷刷牙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5b35c0100fro2.html
这个,他引用的资料,我没空查。如果能查到,则说的就对啦。
作者:
jiangdongpu 时间: 2011-5-30 15:32
十分感谢楼上各位达人指点迷津。。。困扰了俺十几年的问题…………
如果是用布、柳叶枝加盐水来洗牙,还是感觉古人牙齿的牙垢,牙齿上的一些黄黄的东西很难弄干净啊。
。。。。有一次我也没有牙刷和牙膏,只能用布 攒水 来擦呀~~~ 真的不能干净啊,,,经常不刷牙,就口臭的……
刚才楼上一个达人也提到古代妇科病多的问题,,,难道这就是1、女人被称为扫把星,晦气,妇~ 不好听的名字的原因吧?2、古代通常取三妻四妾的原因?因为妇科病多。。。
避孕套的问题,居然是用羊肠。。。太那什么了。。。天啊~~
作者:
jiangdongpu 时间: 2011-5-30 15:37
这样想来,古代的柳永及花花公子那些人逛青楼,,如果不带避孕套,而内射的话,
我估计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没几个愿意外射的吧。。这样,妇科病就多了啊……
不知道古代同时期的西方是怎样做的,更好奇哎~~
这样一想啊。刷牙问题、同房问题等,看来我对古代美女的羡慕之情比较浅是对的,亲信,,所以不卫生的话,就是美女也不觉得美啦,一走进,有口臭,或者下面有异味,,晕死。。。
银子的问题,看来大家的观点还是铜钱多,明白了。碎银是极个别的。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1-5-30 15:57
1、青盐可以有效地避免口臭。
至于牙垢,现代人也很难靠牙膏弄干净,只能洗牙。
2、把妇女认为扫把星或者晦气,不是因为她们有妇科病,而是因为她们有月经。
古代娶妾的原因,主要是为多生孩子,特别是至少生一个男孩子,而不是因为妇科病的问题。
妇女如果正常进行清洁的房事,不会得妇科病。
中国古代对于妇女卫生还是比较重视的。但下层人民就未必有那样好的条件。而生育则是造成妇科病的最重要因素,而且即使在现在,生育仍是妇科病的最重要诱发因素。
所以一定要珍惜愿意为你生孩子的女人。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1-5-30 16:33
不是。
从元朝开始,银子就事实上处于流通状态了,而从明朝中期之后,官方正式承认了银子做为货币流通的功能。
银子和钱的兑换,官方定价是1000钱兑换一两银子,但实际上,银钱兑换价格是随着经济形势不断波动的。
清代有人个叫钱泳(好名字啊),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他在笔记中记载了三朝的银钱比价,称:乾隆初年,银每两兑换钱700文,后渐渐增为720、740、760,乃至于840文,嘉庆元年,银价顿贵,每两银可兑换1300、1400文。
从这里也可见清朝通货膨胀的一个轨迹。
当然,清朝前期、中期的通货膨胀,基本是渐进的,这还算正常范围之内。清朝货币制度的真正崩坏,是在咸丰年间,那时一方面西方列强的经济抢掠和战争赔款,另一方面太平天国战争的巨额军费,使得清朝经济顿时崩溃,朝廷只能通过增发货币来应对战争和赔款,从而引发了雪崩式的通货膨胀。——稍微对古币留心的人就会知道,清朝咸丰通宝有很多“当十”、“当百”的大钱。所谓“当十”、“当百”,就是说这一枚钱相当于普通的十文或一百文铜钱。这是典型的通货膨胀的特征。
咸丰年间,一两银子兑换1500~1600文钱,此后同治、光绪年间的银钱比价基本也是这个。
至于说到清朝物价,这里有几个史料。
先说米价:
顺治三年,四川,白米一斗,价格纹银十两
康熙四十年,四川,白米一斗,价格纹银一钱四分六厘
道光十八年,四川,白米一石,价格纹银6~7两(折算成斗,则一斗白米价格6~7钱)
光绪二十九年,四川,白米一斗,价格1500余文钱(约合纹银一两)
顺治七年,松江(今上海),白米一石,价格纹银二两五钱
康熙二十一年,松江,白米一石,价格纹银九钱
康熙48年,松江、白米一升,价格16文(折合一石1600文,相当于纹银二两)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1-5-30 16:55
终于把你三红给钓出来啦......
我估计你肯定就这个银钱问题说话。
这个正式货币,一直众说纷纭。三红兄说“明朝中期之后,官方正式承认了银子做为货币流通的功能”有啥根据吗?我说的是正经的、正式的根据。
人家跟我要根据,我真拿不出来。因此我只能从银元算。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1-5-30 17:15
元朝时,白银已经在民间做为货币流通了,这是有元杂剧为证的。
明朝初年,朝廷严格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但这是无济于事的,朝廷的法定货币宝钞极度贬值,就连官府自己都不愿意使用,因此在经济中,白银是做为事实上的货币流通的,朝廷累次重申禁令,但根本无济于事。
明朝政府开始正式撤消白银禁令,是在正统元年,《明史·食货志》:正统元年,副都御史周铨言:“行在各卫官俸支米南京,道远费多,辄以米易货,贵买贱售,十不及一。朝廷虚糜廪禄,各官不得实惠。请於南畿、浙江、江西、湖广不通舟楫地,折收布、绢、白金,解京充俸。”江西巡抚赵新亦以为言,户部尚书黄福复条以请。帝以问行在户部尚书胡濙。濙对以太祖尝折纳税粮於陕西、浙江,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馀万石,折银百万馀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於天下。
也就是说,从这年开始,国家税收开始使用白银,从此白银的流通就遍及天下。
《明史·食货志》又称:英宗即位,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当钞,驰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钞壅不行。
也就是说,正统元年,朝廷解除了禁止白银流通的禁令,于是朝野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部使用银子,额度小的才用钱,只有官员俸禄才使用法定货币宝钞,但宝钞根本不能流通。
事实上,从景泰年间起,官员的俸禄也开始使用白银,到正德年间,官员俸禄已经是90%使用白银,10%使用钱。
到了万历年间,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废除实物税,税收已经全部使用白银了。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1-5-30 17:21
嗯,正统元年那一条还牵强,食货志那句“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是事实根据。
但是这只能说明白银被默认作正规流通货币,并不说明被正式承认为正规流通货币啊。
作者:
hhp19910906 时间: 2011-5-30 17:25
避孕的问题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是讲避孕套的起源的,最早是有什么塞什么,后来发展成羊肠。妓院的话还可以打胎,用中药中的活血药即可,例如麝香(内服),大量的红花等。11楼说的魏忠贤用按摩应该是为了不留痕迹,要是下药的话可以验出来,妇科病的问题应该不是非常多,毕竟正经的女人比现在查不了多少。妓女就算得了也能治,治不了就......不就结了,开玩意的有几个是有良心的。
刷牙的问题没接触过
洗头有用草药的,不过我没在这方面没研究过
如果要用银子是很麻烦的,首先是成色,其次是分量,这些方面都有专门的方法和工具,最常见的是咬咬,掂掂。导演们通常不懂,为了不出“破ding”直接一打锭银子然后不用找了
物价的问题没具体查过史料(直接参考三红的就行),但以前听二月河说过康熙年间1两银子够8口家正常吃法吃一年的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1-5-30 18:08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1-5-30 17:21 发表
嗯,正统元年那一条还牵强,食货志那句“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是事实根据。
但是这只能说明白银被默认作正规流通货币,并不说明被正式承认为正规流通货币啊。
在正统之前,明朝的税收大部分是谷物,只有特别情况下,可用金、银、绢、帛等物替代,征收谷物称之为“本色”,以金银绢帛等替代,称之为“折色”。——也就是说,金银等物要折合成谷物计算。
但在正统元年,朝廷下令,不再征收实物税,而统一征收白银。——这也就意味着,白银做为官方承认的货币正式登场了。
关于《明史·食货志》中的第二条史料,即“英宗即位,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当钞,驰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请注意其中的“驰用银之禁”这句话。“驰”意即“废”,这说明是朝廷有明确诏令废止用银之禁的。
正是因为朝廷驰用银之禁,所以朝野才率皆用银。故而讲述中国货币史或者明朝经济史的书,都以正统元年为中国银本币制度确立的年代,不是没有道理的。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1-5-30 18:17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1-5-30 18:08 发表
“驰”意即“废”,这说明是朝廷有明确诏令废止用银之禁的。
我设法找找这个诏令吧......要说服那些木头脑袋没有打的住的东西不成啊......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1-5-30 18:21
原帖由 hhp19910906 于 2011-5-30 17:25 发表
物价的问题没具体查过史料(直接参考三红的就行),但以前听二月河说过康熙年间1两银子够8口家正常吃法吃一年的
1两银子够8口之家正常吃1年的说法,肯定是不对的。
以清朝最鼎盛时期的康熙年间为例,
康熙22年,松江(今上海,鱼米之乡)一石白米9钱银子,清朝1石=120斤,换算成今天的单位,则是70.8kg,也就是说,9钱银子可买70公斤白米。9钱和1两也相差不远,1两=10钱,那么1两银子顶多买80多公斤白米。
八口之家,按照每人每月平均吃15公斤计算,则一个月要吃120公斤大米,一年就是1440公斤。
两者相差太远了。
要知道康熙年间的松江地区,粮价可是非常低的。在这盛世的鱼米之乡,1两银子也顶多够8口之间吃半个多月。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1-5-30 18:33
嗯。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大致数据,一两银子折现代的500块人民币购买力。这个数据十分粗略,也相当的不准确,也没有考虑到不同时期的变化,但比“1两银子够8口家正常吃法吃一年”这种说法靠谱一些,而且比较好记。
作者:
徐道难 时间: 2011-5-30 18:33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1-5-30 18:21 发表
1两银子够8口之家正常吃1年的说法,肯定是不对的。
以清朝最鼎盛时期的康熙年间为例,
康熙22年,松江(今上海,鱼米之乡)一石白米9钱银子,清朝1石=120斤,换算成今天的单位,则是70.8kg,也就是说 ...
------------------------------------------------------------------------------------------------------
武松道:“好兄弟。”——便去身边取五两来银子。——“你把去与老爹
做盘缠,跟我来说话。”郓哥自心里想道:“这五两银子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
----------------------------------------------------------------------------------------------------------
《水浒》中的这个郓哥得说法值得借鉴吗?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1-5-30 18:36
原帖由 徐道难 于 2011-5-30 18:33 发表
------------------------------------------------------------------------------------------------------
武松道:“好兄弟。”——便去身边取五两来银子。——“你把去与老爹
做盘缠,跟我来说话 ...
要是用我那个数据计算,5两多折不到3000,超过2500。
这些钱,农村一老头过三五个月,够啦。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1-5-30 19:27
原帖由 徐道难 于 2011-5-30 18:33 发表
武松道:“好兄弟。”——便去身边取五两来银子。——“你把去与老爹
做盘缠,跟我来说话。”郓哥自心里想道:“这五两银子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
----------------------------------------------------------------------------------------------------------
《水浒》中的这个郓哥得说法值得借鉴吗?
这个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五两银子用三五个月,那一年也就是12~20两银子。
再联系到《红楼梦》里,刘姥姥说“二十几两银子,够庄户人过一年”的话,可知明清时代,普通人家一年的花费起码是20两左右。
回到我楼上的计算。按康熙22年松江府的米价,9钱银子买1石米,也就是1两银子买80公斤左右,那么20两银子买1600公斤米。八口之家一年需要吃1440公斤左右的大米,如此算来,也正好说明普通人家一年的花费是十几二十两银子的样子。
水浒传、红楼梦和我楼上的计算,都基本上合拍。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1-5-30 19:51 编辑 ]
作者:
XM8 时间: 2011-5-30 19:50
蒲松龄就是现成的例子,他有二十亩薄田,教书还能有8两左右的收入,结果就是全家在温饱线上挣扎。
作者:
风精之羽 时间: 2011-6-3 17:50
话说洗头,貌似红楼梦里也提到过,就是春燕的妈妈给春燕和芳官洗头那段,吵完了貌似谁拿了几个鸡蛋来给芳官单独
洗过,估计是用蛋清当护发素?
作者:
飞雨落花中 时间: 2011-7-2 13:23
大陆的电视剧很多在细节上都不严格,而且有明显作秀的倾向。
不要受误导。
作者:
edc34512 时间: 2011-7-2 13:36
咱们不管古代人是如何生活的,OK?
我们只知道现在是21世纪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