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关于伸手党,是否值得担忧? [打印本页]

作者: ☆慕容泪☆    时间: 2011-4-26 18:07     标题: 关于伸手党,是否值得担忧?

PS:声明一下,本文绝对没有针对某个坛友,只是一些感想。

首先说说自己的理解,“伸手党”在网上多指“资源伸手党”,他们渴望免费资源,对资源提供者苛刻要求,觉得别人满足他们任何要求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是所谓的“资源伸手党”,是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一类人。还有另一类伸手党,应该叫做“结论伸手党”,或叫做“答案伸手党”。举些例子,那些学生总是把作业发到网上求解,有些问题还真简单的离谱,饿以前很喜欢这类人,因为在百度知道想刷积分,就拿这些学生开刀就行了。但刷着刷着,觉得饿再这样回答他们,是害了他们,于是再没去刷了,尽管看着别人抢答简单问题拿积分又心有不甘。

记得从高中上大学后,饿的成绩差了不少,当然跟上了大学高手集中起来有关,但总的来说,还是跟高中的学习方式有极大的不同,很难转变思维方式。高中的时候,公式不是很多,但一学完绝对要刻骨铭心,要举一反三,做N多的练习题和应用题,哪怕有半点不理解也不行。但上了大学不同了,一本教材那么厚,几乎页页有公式,公式只是解释一下,举一两个例子,然后讲下一个公式。有些公式上课时没理解的,课后问老师或同学,其实他们自己也不怎么理解,他们都说不要管那么多,你记住就行了,但饿总是说都理解不了,怎么记住啊。这也许就是个人能力不行,记不了那么多,平时上课都很认真听,从不逃课,发言也很活跃,碰到平时没搞懂的问题,一到考试成绩就不好。或者这叫做说饿这种“过程控”,适应不了以“结论控”为主体的市场吧。关于这点,饿一直觉得苏格拉底那种不直接回答结论,而是一直反问对方,使对方不停思考,尽管最后总是得不到结论的教学方式非常不错。

工作以后几年,还真发现目前环境还真是以“结论控”大行其道,“结论伸手党”不仅仅在网络盛行,大至国家政策,一两个砖家说这样好,政府就这样做,那个砖家说那样不好,政府就叫停。有些行业标准更是这样,有时分析方法跟标准完全是矛盾的,打电话询问,发现其他人应用标准时只是走个场子,因为有些标准根本无法操作,唯有上面说过关就过关,不过关就不过关好了。消费者购物更是如此,甲说这个好,乙就跟着去买,丙说那个有毒,丁绝对不买,反正就是,“猪是最喜欢问为什么的”,所以大家都不问为什么,全民都在关心结论,关心答案,都关心别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一旦发现结论是错的,不知被谁忽悠了,标准答案一定是“有关部门不作为”。不是说“全民考研、全民炒股、全民单反”么?所以谁的声音更大,谁说的就是真理,觉得有些东西懂的人不多的就去忽悠别人获益,自己的不懂的就让别人忽悠好了,反正自己不用背黑锅。然而,这种环境之下,学习、研究、创新,这些需要费脑子脑体力的活就越来越没人干了。事实上环境也不允许你多加思考与研究,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那么你就错过了“本职”应该做的事了,到头来还不是发现自己老在折腾。这种环境之下,不就是无法形成学习、研究的土壤了。要说民间的发明还是很积极,中国人正在很努力地创新,但细心一看,多看新闻才知道,民间发明者基本上挣扎在贫困线上或债台高筑的居多,说某某农民“发明了飞机”的新闻绝不是一两次,飞机不是发明一百多年了,怎么现在才由中国农民发明?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再一个,为何现在中国发明者除了少数很牛叉的成功者基本上都那么贫困?他们不是缺乏精力、动力及智力,而是“发明”出来的东西不是别人的遗牙就是效率、效果比原来的工艺还低还浪费的东西,能怪谁呢?饿个人的理解是:太抱着惊艳的结果不放,没有好好尊重事实和常理。为什么成功学现在能大行其道,谁真正关心那个过程,还不是都盯着了成功后的结果,开宝马住洋楼之类的结果。

别的不评那么多,诸位看国家级的科教节目,如《我爱发明》,去年还好看点,尤其是那个捕鼠捕小强那几个都很强大,后来,一个星期才一次的节目竟然要反反复复播数次,播来播去都是捕鼠捕小强,倘大一个国家十几亿人就只有这些发明是理想的吗?后来干脆连《我爱发明》这个节目也完全取缔掉,原因不用问,没有好的题材了。剩下的都是有企业或产业背景的发明人获得优势,也许是因为他们能给更多的广告费吧。

“结论伸手党”看上去只是个人品德和作风问题,不影响他人。事实上也存在侵略性,排他性。例如,QQ和360打架时,为何不支持QQ就=支持360?要么不是说话,一说话你就无法站在两个敌对阵营之外?另很简单的一件事,五笔拼音之争,各人有各人习惯好了,这个比较少人会骑墙吧。为何相互一定要敌对起来?对于这个问题,饿个人的理解,也有“结论伸手党”的影子,那个“结果情结”在作怪。
举个简单例子:
甲问:今天想吃水果,吃什么好呢?
乙:吃苹果好
丙:吃雪梨好
乙:那你的意思是我错了?
……于是乙和丙开始敌对起来,甲无论吃苹果还是雪梨都将得罪其中一方。他们三个人,其实为的就是一个结果。


从上述来说,“结论伸手党”或者叫“答案伸手党”确实有存在的理由和土壤,而且正在适应着社会的环境,但伸手党主义破坏了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也是不容否定了。切回题目,说这个“伸手党”的壮大,是不是值得担忧呢?是不是真的到了网上所说的“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的地步呢?个人认为,随着伸手党的壮大,被忽悠或乐于被忽悠的人多了,根据市场规律,他们会逐渐希望加入到忽悠者的行列,或者他们发现既不忽悠人,也不被人忽悠才是最理想的。

有时自己也在想,为什么人一定要寻找一个标准答案告诉自己应该去做什么才是最正确的?就像玩游戏,也许你看完攻略再玩或边看边玩你会很顺手,但不看攻略自己摸索,不也是一种乐趣吗?
作者: 三国群英    时间: 2011-4-26 18:20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作者: 潇湘暮客    时间: 2011-4-26 21:59

信息爆炸了,原来都是得不到信息,所以信息很宝贵
现在到处都是信息,信息就不值得去记忆和思考了。
作者: 马岱    时间: 2011-4-27 08:46

文章说的东西很多啊,分开来说一下吧。

我认为中学的学习与大学的学习有本质的不同。中学的学习强调的是基础学习的熟练程度,也就是说经过反复学习之后,知识点是每个同学都掌握的(除非完全不学的),中学比的是对知识的熟练程度,都知道这个知识点,但你能做出来,我就做不出来。大学主要学的是运用科学,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你知道就会,你不知道就不会。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学考试是不准用计算器的,大学是允许的,因为中学需要锻炼学生的心算能力,大学已经不需要了。

所以中学的东西翻来覆去要学好几遍,大学的东西只学一遍,领悟能力快的人大学会学得好,学习技巧好、活学活用的人中学学得好。

从运用的角度,确实结论是最重要的,比如我用计算器一样可以得到正确结果,但你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作者: 马岱    时间: 2011-4-27 08:53

关于舆论和国家政策之间的关联关系。

我的观点有所不同,我认为首先是政府有这样的意图,就会指示一些御用文人开始鼓吹,形成舆论效应,看民众的反应,而不是政府被所谓专家引导。我接触过不少专家,总体来说,与政府联系越紧密,就越容易受领导抑制左右,学术上的很多事情正着说反着说都可以,专家政治领悟能力通常都是很强的。

不客气的说,真正保持独立自主,完全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就事论事,这样的专家实在是少,我是没见过这么有骨气的专家。

除了政府之外,利益集团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次媒体本身也有自己的声音。

但总体来说,中国对舆论宣传领域的控制是比较严的(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
作者: 马岱    时间: 2011-4-27 08:59

关于发明这个问题,中国确实是一个“山寨”大国,很多行业都是在鼓励“山寨”,而不是在鼓励发明。
作者: ouyangnitian    时间: 2011-4-27 09:17

这就是传说中的彻底的唯物主义,黑猫白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所以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作者: 3_141592653589    时间: 2011-4-27 11:01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11-4-27 08:59 发表
关于发明这个问题,中国确实是一个“山寨”大国,很多行业都是在鼓励“山寨”,而不是在鼓励发明。

说到底,还是基础太差。我们想搞出来的东西,大多是发达国家已经搞出来了的,强求创新,走同发达国家不同的道路,太不值了。而真正值得创新的,好多咱们要不是没实力,就是没钱投资....
作者: 游戏爱好者    时间: 2011-4-27 17:05

先赞美,难得的思考好帖。

同时,觉得很多概念在一起,不知会不会混淆。

资源伸手党是小皇帝的升级版,跟家庭教育有关

答案伸手党 应该分为好几种吧,有些是因为思想的懒惰,一些是因为时间问题,你不可能用自己的能力找出所有答案。科学的发展也是因为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需要把前人的道路重新走一回。

结论伸手党 涉及到媒体舆论,和专家的强势,和某群人盲目的信任。 甚至涉及到中国的资源极其有限。 因为资源有限,所以要一拥而上。 这个其实是某些人无法独立思考的问题。

关于发明,我觉得凭个人能力可以搞一些小发明,但是大发明应该属于科研室。

关于,排他性,应该是咱传统的站位问题,非左即右。
作者: 司机佬    时间: 2011-4-27 20:28

资源伸手党完全是个人品德问题嘛 教育上有很大的缺失

结果论没什么不对呀 不管都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 大家都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就好像相亲要挑有车有房的 潜力股很少受欢迎 就是这个问题
虽然经历了过程 也许同样能获得相同的结果 但是现在已经有现成的结果(比如车和房) 那么何乐而不为
作者: 00249598    时间: 2011-4-27 23:24

学习上“过程控”和“结论控”的说法太有共鸣了!俺也是“过程控”、不过要是对付起考试来,“结论控”显然要强势、效率的多得多了。
有时真的觉得刨根问底不值得呀、完全没催生出任何经济效益嘛,~但偏偏生性如此,唉、就把自作自受当做自娱自乐吧,真是悲剧……
作者: 土流氓    时间: 2011-4-28 10:32

我觉得也无可厚非,站在别人的基础上也没什么不好。如果感兴趣,再去弄明白原理就行了
流水线作业就是代表,每个环节的工人只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其他的不需要去理解。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