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尤其是西方发达的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其丰富的社会。但是,在这个时代中的人性却如有的学者所说患上了一种“时代的精神分裂症”。“在‘完整的人’的内只把某一个别环节绝对化,这属於我们时代的精神分裂症”(20)主要表现为人的应然性的丧失。人成为物化的人,被自然情欲所操纵的人,为工具理性所操纵的人,丧失了生命激情的人。造成这种人性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为物质财富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的各种物质欲望的满足“有利於使这个社会的假需要易於接受的幸福意识”“在精神的官能中,所希望和所允许之间的张力似乎已大大降低,而现时原则似乎不再要求对本能需要进行宽广而痛苦的转化”,而这种转化其实也是人性的升华。理想与现实的同化,使人的应然性,“从灵魂或精神或思想的理想王国中拉出来”。并且把人的一切理想都物质化(The Materialization of Ideals)。而物质化了的理想,其实是作为人的理想的泯灭与丧失。人为物质、为对象物、为自然本能与情欲所牢牢拴住,为它所限定、所规定。成了它们的奴隶。现代人成了没有心灵的享乐人。人们不去追求超越其自然与现实的规定性,追求人之为人的理想,而只是用“物质的批判”去取代“思想的批判”;用“物质的超越”去取代精神的超越。“局限眼前,醉心功利,遗忘未来,失却祟高”(21)。不仅是当代人(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写照,更是由许多人所鼓吹、所极力要去证实的所谓人性论!
人性本来就是兽性,只不过隐藏的深点而已,人类建立了法制约束了兽性,但是看看历史,每当天下大乱,就是人吃人的场景。作者:
yili 时间: 2014-6-30 15:32
人类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前提,物质生活以健康快乐为度不可奢侈和纵欲,精神生活以互助友爱为理念日益前景广阔。从这一观念出发,大同理想应该在文化科技发展推动下,持续创造人类健康快乐的物质生活基本需要,越来越致力于推动人类互助友爱精神文明建设;其中当然包括文化科技研究领域的协作,反过来又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看来,无限制追求物质生产的速度和数量,不仅会导致竭泽而渔的环境破坏,也违背健康快乐物质生活需要,奢侈和浪费反过来惩罚人类的贪婪和自私。作者:
yili 时间: 2014-6-30 17:43
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人性的两重性。善与恶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大多数人善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恶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极少数人恶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所以世上好心人总是占多数,恶人只是一小撮。但是恶人的能量很大,社会危害性很大。在社会风气不好的时候好人怕恶人,恶人更是气焰嚣张为害无穷。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善良的人可以变为恶人,恶人也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浙江省杭州市箫山区塔楼镇居民章红彩就是一个由善变恶的典型人物。2007年9月18日,塔楼镇发生了一起车祸,74岁的村民丁志灿被汽车压伤左腿生命垂危。肇事司机立即打电话给车主章红彩。章赶到现场后即刻把伤者送到医院抢救,使他脱离了生命危险。在交警处理完这宗交通事故之后,丁志灿的伤势出现反复,医院向亲属下达病危通知书。丁志灿的子女纠缠不休,要章红彩再赔偿15万元。章红彩因这宗车祸倾其所有积蓄还负债累累,终于不胜其烦萌生杀人恶念,潜进病房用被子捂住丁志灿将其杀死。就这样,性本善良的章红彩变成了一个杀人犯。作者:
yili 时间: 2014-7-13 15:20 标题: 截然相悖的两种观点
人类个体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乃是人类个体对客观事物和环境的容忍范畴,或者叫做可以相安共生的底线。但是,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因而,每个人对客观事物和环境的适应或包容态度各不相同,对于同一事物或环境会表现出大相径庭的立场。 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具体的个人在所有经历的际遇中,各种人与人关系及经验教训的衍化、转变、积淀、内化、升华的复杂过程。所以,具体的人对于事物和环境的态度是千差万别的,用阶层和和阶级来划分比较笼统,不加具体分析的推断和猜测必然陷入失误。作者:
yili 时间: 2015-2-15 13:30
西方哲人在物质日益丰富时代,担心社会追求物质刺激走向没落,寄望东方佛儒道德教化超度人类。各国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环境破坏盲目过度消耗资源,由于各国军备竞赛和掠夺,放纵私欲奢侈腐化堕落,回归动物世界和丛林法则。是故挽救人类,要倡导各国发展以公民幸福为标尺,个人丰衣足食追求价值实现,大同理想应是努力方向。作者:
yili 时间: 2015-2-22 15:26
孙中山先生提出“社会互助”论多次批评西方的“生存竞争”论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 ... mCESoTZjQhZlCm-HCqa
孙中山认为:道德观念产生于“互助”的实践活动中,是服从于、服务于“互助”的。他强调:“人类进化,非相国相助,无以自存。” 显然,孙中山看到道德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之中。孙中山认为人是动物性与道德性的结合,动物演变成人,就由兽性变成人性。但人从动物界脱离出来后,由于“为时尚浅,而一切物种遗传之性,尚未能悉行化除”,所以还带有动物的“斗争之性”——“兽性”。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兽性将逐渐减少,人性会不断增多,最后达到“完全人性”,进入“神圣”,人类道德就高尚。他说:“人的本源便是动物,所赋的天性,便有多少动物性质。换句话说,就是人本来是兽,所以带有多少兽性,人性很少。我们要人类进步,是在造就高尚人格。要人类有高尚人格,就在减少兽性,增多人性。没有兽性,自然不至于作恶。完全是人性,自然道德高肖;道德既高尚,所做的事情,当然是向轨道而行,日日求进步,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成,既成人形,当从人形更进化而入于神圣。是故欲造成人格,必当消灭兽性,发生神性,那么才算是人类进步到了极点。”支配动物活动的根本法则是你死我活的“竞争”,支配人类活动的根本法则是“互助”原则。在孙中山看来,“互助”是“天性所趋”,是随着动物演化为人而产生的,“互助”是人的“本能”,“互助”就是人性。“互助”的道德范畴,既是孙中山道德思想的主要准绳,也是其道德思想的基础。孙中山认为:“互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道德思想进化的根源。尽管孙中山同克鲁泡特金一样,把“互助”作为一个国家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也作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以及全人类的行为准则,但孙中山的“互助原则”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它与中国“固有的道德”思想相结合。“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这里把“道德仁义”说成是“互助”的“用”,就是说“互助”比“道德仁义”更根本,决定“道德仁义”;“道德仁义”是由“互助”派生的。这一方面说明孙中山将中国的“道德仁义”思想与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思想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说明孙中山所要恢复的“中国固有的道德”,不是他的伦理道德的重点,互助的道德观才是基本的。作者:
yili 时间: 2015-5-21 08:09
用心的理论但是缺乏实际意义。哲学给的定义就是无差别的劳动成果。大部分人纠结在劳动形式或者形态差异上。实际上,真正的生活感受是不入行不知苦。追求所谓的平均只能作为一个理想和永远不能实现的标准去理解。人类的社会活动构成是很复杂的。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劳动到收获这样一个简单过程。种地还要看天气。往往付出了又不会有收获,时有发生。如今的中国社会价值分配多数还是合理的。人们认为分配不均是心理作用更多一些。很多人在非传统劳动行业致富,持有传统劳动价值的人不会理解。就像地产业,中国在进行城市化变革,城市居住需求增多,面对旺盛的购买力,和激烈的私有制竞争,显然价格是最好的砝码,在这个时期地产业就是最具有经济活力的行业。无论谁有了这个机会都会暴富。有很多人并不具体从事任何工作,他们需要的仅仅是理解这个社会理解市场,做一些资金的投资就可以。对于如今世界的经济规则,这就是合法合理的。人类不能放下彼此间的竞争意识,谈平均是没有意义的。竞争可以提高劳动价值,但同时也是灾难的来源。作者:
yili 时间: 2015-8-12 11:39 标题: 劳动教育千万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