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也谈《金庸作品集》最新修订版 [打印本页]

作者: 刘国重    时间: 2010-6-15 11:13     标题: 也谈《金庸作品集》最新修订版

一              导言


    金庸,再次大幅度地修改旧作,为世间留一更新版本,这是做加法,不是减法。

    修改过程中,难免有处理不好让人感觉‘书不如故’的地方,却仍值得肯定。

    不肯写新的,改旧的,也好。

    即便新版确乎不及旧版,所幸《金庸作品集》早已流播天下,欲寻旧版,并非难事。

    有那么二十年,金庸太累。从1955年算起,到约1975年,金庸写小说、社论等等,得文约2000万字,每日码字近三千。

    最近二十年,金庸太闲!就没见他有多少新作发表。

    慰情聊胜无。不肯写新的,改旧的,也不坏。借用钱钟书先生的话,可以说:“亦可见新版旧版之相辅,即早晚心力之相形也.”

    想想金庸也满可怜。不改,读者(如我)要找病的。改吧,争议四起。

   有所得必有所失。金庸很可怜,金庸又很幸运,那么多人关注他的作品,这才会有争议四起。

    期待金庸第三次修改旧作,或加或减,期于至当。

    修改旧著,值得肯定。不过,我仍感觉:修改过程中,多有处理不够妥当的地方。

    新版的好处,倪匡先生已经谈得很多很好。拙文,主谈新版之失。

                                                               

  

             二                  “旁人听来毫无意义”



   “维廉走进来。她(马利亚娜)是多么活泼地向他飞过去!他搂住她那穿着红色制服的身躯,让那白缎子小背心紧紧贴在他的胸前,心情是何等的愉快!”(歌德《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走笔至此,歌德老人并不曾做以下描述:

    马利亚娜问维廉:“你一天想我几次?”维廉说:“一天至少想两百次。”马利亚娜道:“两百次不够,我要三百次。”维廉说:“我一天想你四百次,上午两百次,下午又两百次。”马利亚娜接着道:“你吃饭时也想我,就多一百次,一天想五百次。”

   《维廉·麦斯特》,下文:“谁肯在这里继续描写,谁又适于述说两个爱人的幸福!老女仆喃喃抱怨着躲到一边去,我们也随她走开,让这两个幸福的人儿单独留在那里。”行文至此,这一章节,就结束了。

   ‘谁肯在这里继续描写’?呵呵,大有人在!例如,金庸这次修改《神雕侠侣》,当杨过与小龙女久别重逢,多了些添加剂,小龙女问杨过:“你一天想我几次?”杨过说:“一天至少想两百次。”小龙女道:“两百次不够,我要三百次。”杨过说:“我一天想你四百次,上午两百次,下午又两百次。”小龙女接着道:“你吃饭时也想我,就多一百次,一天想五百次。”
   有朋友认为以杨过的个性,应该不会说得这样肉麻,鄙人大不谓然,感觉恋爱中的男女,什么昏话都是可能脱口的。

   问题不在杨过会不会说出这样的话,而在:就算杨过如是说,也不必写到书上——小说又不是当年皇帝老儿的起居注,讲求有闻必录。

   适当的留白,是必须的。

   与其将此看做歌德与金庸的差距,毋宁看做壮年金庸与晚年金庸的差距。‘谁肯在这里继续描写’的道理,当年的金庸,不是不明白。

  “天色渐渐黑了,李文秀坐得远了些。苏普和阿曼手握着手,轻轻说着一些旁人听来毫无意义、但在恋人的耳中心头却是甜蜜无比的情话。”(《白马啸西风》三联版344页)

   杨过、小龙女的对话,就算符合二人性格,但在读者看来听来,却是‘毫无意义’,写入书中,多此一举。

   《射雕英雄传》写郭靖远离大漠、与母亲分别一年多之后重新相聚,惜墨如金,只用了十二个字:“郭靖母子相见,自有一番悲喜。”此是何等手笔!

   曾几何时,金庸对着后辈温瑞安耳提面命:“文学上,节制是很重要的,要将奔腾的感情约束在含蓄的文句之中。”可惜,金庸这次修订旧作,新加的情节,多数犯了与温瑞安作品同样的毛病,“往往放而不能收,给人一种‘过分’的感觉。”(均见温瑞安《王牌人物金庸》)

   王朔称金庸小说为‘金馒头’,未见得即是恶谥。

   齐白石绘大白菜,并有题句:“牡丹为花中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蔬之王,何也?”

   在白石老人看来,白菜实为菜蔬之王,如此,馒头亦可视作“面食之王”了,虽不及各色‘宫廷点心’精巧华贵,但它的实际价值,只有更高。

   馒头,大气、朴素,无花巧,少雕琢,淡乎寡味,却是人间至味。

   这人间至味,被败坏,黑手却出自作者本人。

   金庸小说是朴素的,元气淋漓,不事雕琢。而此次大修,金庸丧失、背离了以往的朴素。馒头,不像馒头,倒像是北方人家过年时在素白的饽饽上印上红点,透出说不出来的一份喜气,同时也就不免沾上了一份说不出的俗气。

   感觉金庸这几年所做的,竟是为万里长城贴瓷砖的工作。如全部贴上瓷砖,效果又未必不佳。金庸则是每隔二里地给贴上一平米的瓷砖,不见华丽,徒见其斑驳陆离。

                                                     



                三                  黄药师的户口问题





     三毛姐姐,快些醒来啦!看看新版黄药师,还认识吗?还会再说“最爱黄药师,什么都爱”吗?

     知道黄药师出生在何处的妇产科医院?我们现在都知道而你是不知道的,黄药师“生在云南丽江”!

     知道黄药师说哪处方言?现在知道了,据周伯通揭发,黄药师满口“浙江口音”,因为老黄祖籍浙江。

     知道黄药师同学的家长是谁吗?知道,知道的,他“祖父在高宗绍兴年间做御史”“父亲教他忠君事亲的圣贤之道。”

      知道‘东邪’的前称与全称?呵呵,‘邪怪大侠’!

      原籍,有的。出生地,有的。家长,有的。曾用名,有的。口音,有的。居住地,有的。……

      好了好了,现下可以给黄药师办理‘暂住证’了。

      一直,我以为黄药师是庄生梦中幻化的那只蝴蝶,栩栩然飞动,不肯安生。这下好了,金庸先生用图钉把它订在了墙板上,制成蝴蝶标本……

     我一直以为桃花岛就像那“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现在好了,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了,有金庸亲笔题词,“碧海金沙桃花岛”。

     曾经错认黄药师为世外高人,神龙见首不见尾。现在好了,其人首尾,皆历历可见,与人民群众打成了一片。

     怎么会这样?

                                                                                                                                    

                                                      

                                      四            降龙十八,降龙二八,降龙三八?





     关于修改旧作,金庸说:“(小说在报上连载时)很多时候拖拖拉拉的,拖得太长了。不必要的东西太多了。从来没有修饰过。本来,即使最粗糙的艺术品,完成之后,也要修饰的,我这样每天写一段,从不修饰,这其实很不应该。就像一个工匠,造成一件工艺品,出卖的时候,也要好好修改一番。”

     一件工艺品,应该尽可能减少其瑕疵,令其更加圆润浑成,至若与这位匠人的其它出品风格是否一致,非所计也。

     一部稍微长些的小说,存在漏洞是难免的,总该将各色漏洞尽可能补上。不过,一部小说,只是一部小说,它只对自己负责,这部小说与这位作者的其它作品是否合拍,完全不重要。

     《天龙八部》写的是北宋故事,《射雕》《神雕》写的是南宋故事。

     《龙》与《雕》中的丐帮帮主,用着同样的‘降龙十八掌’。

      然而,《天龙八部》中,丐帮前帮主萧峰未及将‘降龙十八掌’传授与人便已自尽在雁门关前,如何到了南宋《射雕》时,‘降龙十八掌’复出江湖?

      最近这次修订,金庸作了如下安排:‘降龙十八掌’,在北宋年间本为‘降龙二十八掌’,萧峰去繁就简,将‘降龙二十八掌’减了十掌,成为‘降龙十八掌’,由义弟虚竹代传,由此世代传承。

     有必要这样罗嗦吗?

     一部小说,只是一部小说,只对自己负责,这部小说与这位作者的其它作品是否合拍,完全不重要。

      况且,《天龙》《射雕》原来的情节也不能说是彼此矛盾。既然萧峰的恩师汪剑通帮主可以留下“如萧峰叛汉,全帮即行合力击杀”的遗令,谁又能断言:那位首创‘降龙十八掌’的丐帮老帮主没有安排下一旦帮主未及传授‘降龙十八’而猝死的情况下的相应的应急预案?

     我对《飞狐外传》一书,向来评价不高。但绝对佩服“这(《雪山飞狐》《飞狐外传》)是两部小说,互相有联系,却并不全然的统一”(《外传·后记》)的处理方式。

      壮年的金庸,气魄、手腕,皆足惊人!晚年的修改旧作的金庸,失之琐碎了。

    ‘降龙十八掌’改称‘二十八掌’,气势骤减,韵味大失。

      幸亏金庸没有写过一部发生在北宋之前的丐帮故事,要不然,会不会再冒出个“降龙三十八掌”?

      可怕!可怕!

            



                                     五                    向査老先生进一言





    当初在《明报》连载的版本,可称‘一版’。

    第一次修订后所出远景版、三联版,可称‘二版’。

    这次最新修订后所出花城版、远流版,称为‘三版’。

    金庸声言还会有的下一次修订,算‘四版’好了。

    做加法,修改一次,多一版本。

    加法的之中与之下,更有加减法。

    第一次修订,做的,是减法,据金庸自己说来,“报上连载总是比较罗嗦些,出版单行本就把不必要的、冗长部分删掉好多。”

     第二次修订,做的是‘加法’,补写了很多,删削则是极少。

    小说中的一些漏洞,靠增写文字未必就能补圆。将有漏洞的情节删除,漏洞就再不漏了。

    由金庸自己说来,他的小说“不必要的东西太多了”,第一次修订,删了不少。我感觉:删得还是不够。

    窃以为未来的第四版,还是做‘减法’为宜,将小说中的枝蔓处、矛盾处大幅删削,篇幅可以减去一成到三成,而使结构更紧凑、情节更合理。

    此意,我在06年已经说过,“金庸作品集的修订,应以此类错误为先。报上连载,为吸引读者而使高潮迭起,也算不得已,但为流传后世计,一些假高潮、虚好看,能删则删,于《作品集》的价值有益无损。大海,又何惜乎几朵浪花?”

    有些情节,很没意思,删之为宜。先生的文字,却是好的,删之可惜。

    不妨让‘二版’与‘四版’并行。

   ‘三版’发行,反响不佳,或有盗版商钻空子,大量印出‘三版’牟利,那还不如自己印。

  ‘三版’中对文字的修正,尽可吸收到‘二版’中去。‘三版’所添加的情节,如何取舍?在‘四版’中做一了断。

     甚至,‘一版’中已删的较长的文字,也可以作为附录收到‘二版’或‘四版’之后。

     如此,大致应该可以皆大欢喜的。



                                                                                                       2009、9
作者: 张洋    时间: 2010-6-15 16:13

我注六经耶?六经注我耶?刘兄为文,思人之未能尽思,言人之未能尽言,端的是大家手笔,较之查老原玉,亦有并蒂共栀之妙。他日查先生倘一睹兄的评论杂谈,亦当生知己之念,恐深悔惜时封笔之早乎。
作者: 佛山黄师傅    时间: 2010-6-15 22:59     标题: 回复 #1 刘国重 的帖子

金庸先生多次修改自己的小说,却是花了大工夫的。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值得我们一看。
作者: 刘国重    时间: 2010-6-16 15:29

张兄过奖,感愧无已。

黄兄:感觉金庸晚年的语感真是比早点差得很大。

问好
作者: feiyue1206    时间: 2010-6-16 18:48

关于降龙十八掌,我与刘兄意见相同,没必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写明写清楚,一些无关要害的地方,有bug就有bug好了。我想金老如此改动,也是另一方面大众不断质疑的结果吧,金庸也是被逼改动的。还有那个神足经什么的,实在是没有必要啊。
另,新版也有不错的改动。王语嫣原版里突然变心,我就觉得太假了。新版的处理不错,段誉于大悲痛中顿悟,不再迷恋王,我非常欣赏。不过王又突然变的太神经质了点,年纪轻轻的考虑什么容颜衰老,转变还是有些突兀,不过这段总体要比老版的要好了
作者: yzp1981    时间: 2010-7-26 03:32

金大侠可能是希望国内武侠效仿欧美的AD&D
走严谨+产业化路线?

作者: 佛山黄师傅    时间: 2010-7-26 11:45     标题: 回复 #4 刘国重 的帖子

呵呵,金庸先生晚年修改小说,总体来说是不错的,可惜少了年少轻狂和义气蓬发,没有旧版那种畅快淋漓的舒畅感了。
作者: KYOKO    时间: 2010-7-26 12:07

有必要这样罗嗦吗?

     一部小说,只是一部小说,只对自己负责,这部小说与这位作者的其它作品是否合拍,完全不重要。

完全同意。

不过,王语嫣就该对段死心塌地了。段对王也是,什么大彻大悟不欣赏。
作者: Heathcliff    时间: 2010-7-26 19:25

我朋友曾经这样说:“原来,金庸的小说是一流的武侠小说,二流的小说。现在,新修版的金庸小说已经是二流的武侠小说了。”

以上评价对金庸小说的评价有点苛刻。不过个人对金庸小说的这次修改确实不太满意。

确实如刘兄多讲,金庸的小说下次修改应该“减”,而不应该“加”。三联版的除了《鹿鼎记》外,不必要的话已经够多,新修版是变本加厉了。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