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人道主义的光芒 [打印本页]

作者: 蒹葭苍苍    时间: 2004-7-4 01:38

中国古代诗歌,自《诗经》以降,经过一千多年的积淀,终于迎来了唐朝的大鸣大放。唐诗结构完美,语言纯熟,题材广泛,风格繁复,气势雄奇,无论是技艺上,还是在反映当时时代精神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代诗人群落之大,诗作产量之高,流派之多,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在唐人务实的文学观的影响下,大量现实主义题材涌入唐诗中,大大丰富了唐诗的境界。下面,本文将就其中的一种——唐诗中的悲悯主义情结——作一点粗浅的探究。
一、唐诗中悲悯主义情结的起源、发展及其本身的特点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带有悲悯情绪的诗文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邙风·柏舟》、《邙风·谷风》、《卫风·氓》、《小雅·采薇》都可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从这些诗文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看出,作者站在纯粹的人道主义高度(尽管是不自觉的),对争取婚姻自由的女子、被丈夫遗弃的妇人以及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由衷同情与关怀,并由此基本确立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悲悯主义的基调。到了建安时代,因为社会的动荡,大规模战争的爆发,诗歌中的悲悯主义情绪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与延伸,尤其是在反映战争的残酷方面,比之先秦时代要显得更加的深髓,这无论是从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蒿里行》),还是作为一般文人的王粲(《七哀歌之一》)的作品中都可见一斑。另外,对怨女旷妇同情的思想也在曹丕等人的诗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及至两晋南北朝,由于政治黑暗,社会风气严重腐化,中国古代诗歌的风格曾一度沉湎于消极悲观,隐晦虚幻,绮丽轻靡,重形轻意的氛围中。文人的价值取向更是趋于自我,主动逃避社会责任,诗歌的风格只注重形式和词藻的堆砌而轻于务实,诗中的悲悯主义情结也因之几乎消失殆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初唐,直到唐人复古运动的兴起才得以改观。这个新兴的王朝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务实精神,反对华丽铺张,高标汉魏风骨,一扫持续了二百多年萎靡不振的诗风,中国古代诗歌大浪淘沙,洗尽铅华,显露真金的时刻终于到来。唐人以充沛的生命力,务实的态度,融入到时代的洪炉中,从而使唐诗获得了蓬勃的生机,并英姿飒爽地站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诗人的社会责任感从此得到回归,并上升到一种更高的层次。悲悯主义情结也因之复活,始终贯穿整个唐代并对后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悲悯主义情结并非唐诗特有,而是自诗歌诞生之日起就产生,并伴随着历代诗歌的发展变化不断充实壮大,在唐诗中达到顶峰的。
二、唐代悲悯主义诗歌的特征及其繁荣的必然性
尽管唐诗的悲悯主义情结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与之相比,还是具有其自身特点和差别的。第一、唐诗中具有悲悯主义情结的诗文的产量之丰远胜于前代。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诗歌经过一千多年的积累,到了唐朝,无论技艺还是材料上,都达到了高度成熟,这是前代诗歌所望尘莫及的。从《诗经》的四言体,汉魏的五、七言体到南朝梁代的永明体,宫格体,还有音律规格的制定,使得诗歌在技艺上不断完善,而咏怀诗和山水田园诗的产生则拓宽了咏述的范围,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充足的养份,再加上唐人务实进取,直面现实的态度,大大丰富了唐诗的内涵。作为唐诗一部分的悲悯主义题材诗歌,也因之得到了增益。第二、悲悯主义情结产生的性质的不同。所有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必定有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创作阶段。众所周知,《诗经》又分为《风》、《雅》、《颂》,而《风》占了其中大量篇幅。风作为一种民歌,来源于生活的底层,思想境界还处于一种很低的档次。大多被动而发,内容上点到即止,并没有作深一层的思考和反思,流露出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而汉诗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占据主流的是赋体),无论是普及性,还是影响力都很弱(以乐府为主的诗歌创作相比诗经虽有一定的进步,但仍未脱离掉民歌的形式)。而中国古典文学进入自觉创作时代从魏晋时代(一般认为从曹氏兄弟起)就已开始,作为后自觉创作时期的唐诗,已经成为唐朝的主流文学体裁之一,与前代相比,无疑更具主动性与思想性(比如杜甫的《兵车行》,不仅有对苦于战争的老百姓的同情,还包含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抨击,这都是前代诗歌中所少有的)。用一句话总结,即唐代诗歌中的悲悯主义情结是在传统的哀怜(被动的,思想性不高的)基调上的一种升华(主动的,有一定思想高度)。第三、科举制度的间接推动作用。在唐代,成熟的科举制度取代了以往的九品中正制,朝廷不再局限于门第出身,而是以考试的方式取仕,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士提供了进入社会上层的机会。这些来自底层的士大夫们了解民间疾苦,其中部分有良知的人愿意为劳苦大众说话。另外,作为儒家正统的仁政思想也影响着这些人,使他们更关注老百姓的生活。此二者为唐诗中的悲悯主义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题材,间接地拓宽了它的范围与扩大了它的影响。这是之前历代诗歌发展过程中所不具备的。
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当中国古代诗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有利因素累积到一定程度之时,腾飞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可以肯定地说,在那个诗歌技艺集大成时代,是历史首先选择了唐诗,然后才是唐诗创造了历史。唐诗中的悲悯主义诗歌也由此奠定了它的历史地位。
三、唐诗中悲悯主义题材诗歌的范围、种类、创作群体及其代表作
唐诗中的悲悯主义题材诗歌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体裁其中的一种,它所涵盖的范围是深而广的。从民间到深宫到边塞,不管贩夫走卒还是怨女弃妇,无论失宠宫人抑或一般士卒,都是它的写作对象。而且,大多属于作者的自觉行为。唐诗悲悯主义诗歌的种类主要有以下三种:
1、描写百姓疾苦,关心民间的苦难
在中国古代悲悯主义诗歌的创作群体中,分量最重的当数杜甫。他的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历经了唐王朝由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大起大落。虽然作为士大夫的一员,生活却贴近劳苦大众,所以他的作品中很少有惺惺作态的腔调,而是由衷的同情广大人民的命运。除了名垂千古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外,从他锋利笔端之下,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了穷兵黩武对民生的破坏:“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安史之乱造成的恶劣后后果:捉丁从役连老弱也不放过(《石壕吏》、《新安吏》);丈夫离别新婚的妻子上战场(《新婚别》);多年从役的士兵无家可归,母亡无人收葬(《无家别》);垂老之人在儿孙战死之后还要参军从役(《垂老别》)而他的另一首诗《佳人》,也反映出了他对遭丈夫遗弃的乱世佳人的同情。一千多年来,后人常常为李白、杜甫谁高谁低而争执不休,不过,就关注民生而言,李的确不如杜。
另一位诗人也以反映百姓疾苦著称的是元结,字次山。和杜甫同时。他也经安吏之乱,代宗时,出任道州刺史,到任后营舍给田,轻徭薄赋,使得流亡者归万余人。当时西原贼攻永州,破邵州,却不再进犯道州,因而触使他写出了《贼退示官吏》,诗中说“城小贼不屠”是因为“人贫伤可怜”,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可知当时的民生是何等的凋弊,而官府的盘剥又是何等的沉重。此诗拙直朴实,艺术成就远不如其他很多诗人,却因为作者的悯世之心而广为流传,由此可见,扎根于民众现实生活中的文学作品,是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的。
除此之上,能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诗人还有韦应物(“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首诗可称得上是家喻户晓)、聂夷中(“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等,在此就不一一冗述了。
2、抒发女子幽愤,同情女性的不幸遭遇
作为人类两大命题之一的女性,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中国古代那种男性专制的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极其低下与不平等,使得关于她们的文学作品大多显得凄凉而悲惨,中国古诗也不例外。自从《诗经》开创以弃妇,思妇为题材的先秦诗歌,经过汉乐府的进一步发展,在士大夫文人手里,终于走出民间,进入到深深宫阙之中(标志是宫体诗的出现)。在经历了一段脂粉气很浓的时期(南朝及初唐)之后,终于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同时,汉代作为主要以民歌收集创作为主乐府在唐朝也发展成熟,演变成了一种集音乐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新的文学体裁,为唐人“宫词”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与理论基础。另外,传统上对民间的描写并没有被遗弃,反而因唐人诗歌技艺的成熟而获得了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都是要交待清楚的。
在古代,女子一踏入宫门无非两种结局。一是得到君王宠爱,从此锦衣玉食,众星拱月,举家列侯。一是默默无闻,终生与寂寞为伴。但后宫三千佳丽,得宠者寥若辰星。所以绝大部分宫女的命运是很凄凉的。于是,一幕幕以深宫重阙为舞台背景的宫词在士大夫的文人手中不断地诞生和上演,逐渐形成了唐诗中的一道另类的风景。
以善写乐府长诗著称的白居易是其中成就最高者。他笔下的《长恨歌》、《琵琶行》不仅文辞优美,而且感情真挚,在思想性方面层次也颇高。虽然历来的观点把《长恨歌》定义为一首政治讽喻诗,但全诗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爱情气息。尤其是诗的后半部分梦中相会和七夕盟誓的章节,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与一般认为祸国殃民的论调不同的是,白公在对待杨贵妃的态度上更多的是同情。从“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再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升天入地求之遍”“九华帐里梦魂惊”。在诗人哀宛缠绵的笔调下,乱唐的杨妃更像是一个政治牺牲品,为晚昏庸的唐玄宗承担了所有的骂名(至于女子是否能误国之事,见智见仁,与本文主旨无关)。与《长恨歌》相比较,《琵琶行》更接近作者的生活。元和九年(814年)官拜太子左赞善大夫白居易因直言上书,为权贵所恶,结果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个打击使他认识到了人心险恶和命运坎坷。所以当遇到身世与他形势上虽不同,但本质却一致的琵琶女的时候,便产生了一见如故的感觉。一个是色衰委身下嫁贾人的歌妓,一个是一贬再贬的宦旅失意人。曾经的显赫,黯淡的前途,强烈的反差使白公对琵琶女的身世产生了共鸣。于是,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便在江州司马的青衫泪痕中传诵出无限的愁绪与幽怨来,这一传就是千年,而琵琶女悲惨的身世从此也烙在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
短诗方面一般以绝句或乐府为主。不过晚唐秦韬玉的一首七律《贫女》却流传极广。其中“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还常被引用于他处,衍生出更多的意义。而以描写宫女生活的宫词则又是另外一种代表,无论是元稹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行宫》)之寂寥,刘方平的“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春怨》)的凄凉,或是杜牧笔下的《奉陵宫人》的惨淡,都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制度对女性的不公。依照唐朝的惯例,皇帝死后,侍候皇帝的宫女如果没有所出,都必须去守陵。宫中失宠的妃嫔也好,终生不得临幸的宫女也好,她们毕竟还可以住在宫室里,而那些守陵的宫人则要一生陪在死人坟前,与二者相比还要凄惨几分,但她们能做的仅仅是“泪滴秋山入寿宫”而已。当然,唐代诗人们有关此类题材的诗的创作冲动,大多出于对己身仕途上不遇的同病相怜,但总的来说还是值得肯定。
3、刻画战争的惨烈,感慨士兵的悲惨命运
唐朝自建立之日起,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与周边民族的冲突时有发生。唐的敌人先后分别有东、西突厥、吐谷浑、高丽、吐蕃,再加上安史之乱和唐后朝的藩镇割据使得整个唐王朝时时处于战争的边缘。同时,按照唐朝的官制,进士一般得先出任地方官的幕僚然后才能回京接受官职委派。这便使得其中的一些人有机会到边塞去。边塞壮伟奇丽的自然风光与惨烈战争画面拓宽了诗人的眼界,使诗人的创作得到了更广阔发挥的空间,种种因素集合到一起,终于催生出了一种以战争、边塞生活为背景的崭新题材的诗歌——边塞诗,同时还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边塞诗人群体(比较出名的有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岑参等)。
就整体而言,盛唐的边塞诗的风格慷慨激昂,豪放苍凉,反映了当时国家富强,蓬勃积极昂扬的时代精神。但战争毕竟是一件要流血牺牲的“凶”事,对社会的破坏极其严重。为将者虽然可借战功获得荣华富贵,但身处社会底层的普通士兵却待遇极差,不仅君王刻薄寡恩,还要时时面临妻离子散,战死沙场的痛苦。所以部分有良知的诗人有时也会创作一些同情士兵的遭遇,批判战争的残酷与惨无人道的诗歌。比如高适的《燕歌行》,虽然基调慷慨激昂,高扬着建功立业、报国忘身的豪迈精神,也有对边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抨击和对“铁衣远戍辛苦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同情。能写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也不是时时的豪壮,他的塞下曲中,更多的是“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之类的句子。而李颀则借用汉武帝不许攻西域不利的汉兵汉将回玉门关的典故和战士们“年年战骨埋荒外”(《古从军行》),而得到的只是“空见蒲萄入汉家”(古从军行)现实的强烈的反差,揭露了君王所谓开边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仅如此,唐朝边帅为推卸责任,隐匿败绩不报的情况时有发生,中唐的张籍在他的《没蕃故人》中所描绘出的“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的场面虽只是诗人的揣想,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没蕃”的悲剧性,而这一回受伤的仍是广大的士兵们。有关战争的题材还充实了唐人乐府诗的内容,陈陶的一首《陇西行》更是将战争的惨烈性描绘得淋漓尽致。“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汉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不说“魂”而说“人”,实在令人砭骨摧心,痛彻骨髓,数千被家中妻子日夜挂念的将士,做了沙场的战死鬼之后,而家人还不得而知,还在望穿秋水的等着归来。这是何其的凄惨与凄凉呵!
四、结语
总而言之,唐朝的悲悯主义题材诗歌像其他大多数文学作品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并经历了起源到成熟,从民间到官方,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在唐朝,无论哪个时代(盛唐或晚唐),它都能占据着其中的一席之地。今天,当我们读着这些流传了千年的作品,仍能看出诗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他们不时焕发出的人道主义的光芒。虽然这些作为统治阶层的封建文人们,并不能完完全全的站在劳苦大众一方,为他们高声呼号,只是因着未泯的良知,看到了一些不幸与痛楚,并为之哀叹上两三声而已,但我们不能对古人过于苛责,毕竟在那种封建专制的时代里,他们也有着自己的阶级局限性。而我们重读这些作品目的,不仅是要从它们优美的文辞与高度的艺术境界中吸取养份,还要学习古人务实的作文精神——文学作品要与现实生活高度结合,要真实的重现和反映生活,从而影响生活。只有做到了这点,文学作品才能打动读者,才能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才能具有不朽的生命,超越时空的界限而成为经典——这也是本文的创作目的之一。
作者: 落花风雨    时间: 2004-7-4 01:58

学习
作者: 财务成本管理    时间: 2004-7-4 02:01

题目少了两个字,文章少了两个人
作者: 蒹葭苍苍    时间: 2004-7-4 02:11

题目少了哪两个字。另:我不是考据,少的人多了。欢迎继续拍砖,请大家畅所欲言。
作者: fandongpai    时间: 2004-7-4 05:22

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今人所缺少的.
作者: 易非    时间: 2004-7-4 22:59

如果是写诗,还是走李白的道子好
杜的诗太沉重了,有点失诗的本意。
作者: 吴元叹    时间: 2004-7-4 23:57



QUOTE:
原帖由易非于2004-07-04, 22:59:05发表
如果是写诗,还是走李白的道子好
杜的诗太沉重了,有点失诗的本意。

易非基础就错了,你师父怎么教的  
李白的诗歌,是需要天赋才能写出来的,而杜甫的,却更注重于文字的锻炼,虽然杜甫的诗读起来没有李白那样畅快淋漓,但是却比较容易打好基础,就像马援的画虎论一般。一开始受李白影响而学诗,固然缺少拘束,写起来义气风发,但是持久如果不能进步的话,容易流于浅薄,宋诗之所以从学杜入手,这也是原因之一。
作者: 弓骑步    时间: 2004-7-5 14:26

《长恨歌》不是爱情诗恐怕就不值钱了。乐天本意在于讽喻,失之太小,然而其人不能自已,上穷碧落下黄泉,这才不朽起来。
作者: 蒹葭苍苍    时间: 2004-7-6 00:24



QUOTE:
原帖由易非于2004-07-04, 22:59:05发表
如果是写诗,还是走李白的道子好
杜的诗太沉重了,有点失诗的本意。

杜诗读多了你才会觉得好,李诗读书了就会觉得得厌了。
作者: 吴元叹    时间: 2004-7-6 00:26



QUOTE:
原帖由蒹葭苍苍于2004-07-06, 0:24:44发表

QUOTE:
原帖由易非于2004-07-04, 22:59:05发表
如果是写诗,还是走李白的道子好
杜的诗太沉重了,有点失诗的本意。

杜诗读多了你才会觉得好,李诗读书了就会觉得得厌了。

不是厌,而是你学不了,心里痒,故意这么说
作者: 易非    时间: 2004-7-6 08:21

宋诗学成怎么样,大家都知道
就是因为他是以杜诗入手的。
诗毕竟是诗,不是史啊什么的。
我是推崇性灵说的。
作者: 蒹葭苍苍    时间: 2004-7-6 08:29

这不是推崇不推崇的问题,而是李白不是人人可学的。
作者: 财务成本管理    时间: 2004-7-6 09:10



QUOTE:
原帖由弓骑步于2004-07-05, 14:26:25发表
《长恨歌》不是爱情诗恐怕就不值钱了。乐天本意在于讽喻,失之太小,然而其人不能自已,上穷碧落下黄泉,这才不朽起来。

无语了,您真是南大毕业的么,乐天自己归类的时候把长恨归为感伤诗而非讽喻诗,无论是在篇幅还是给后人留下的印象中长恨的讽喻都大大失于其对美好爱情的赞美
作者: 龙笑酒粥    时间: 2004-7-6 09:47

这是论文嘛?
作者: 疯剑狂刀    时间: 2004-7-6 18:48

李凭天赋,杜凭学养。
作者: 金刚捣锤    时间: 2004-7-7 17:29

个人觉得李杜都有相当的天份.
  李白的个性造成了这种诗的风格.而杜并非天份不好,而是他所处的环境和他的个性.
  杜的诗, 如果只看得出史和家国之悲, 那就太浅薄了. 他的诗,照样不好学.
  李氏不但不好学,而且学不好会走调, 而杜风虽然也许学不好,但不至于离谱.
作者: 弓骑步    时间: 2004-7-12 08:24



QUOTE:
原帖由悲风鸷于2004-07-06, 9:10:40发表
  无语了,您真是南大毕业的么,乐天自己归类的时候把长恨归为感伤诗而非讽喻诗,无论是在篇幅还是给后人留下的印象中长恨的讽喻都大大失于其对美好爱情的赞美

Faint,悲风,你仔细看了某家的回复吗?意思都没弄明白还敢来骂某家,BS你!
作者: 气流    时间: 2004-7-13 23:35

温莉、伊兹米、莉莎霍克艾都是什么人?
作者: 气流    时间: 2004-7-13 23:36



QUOTE:
原帖由悲风鸷于2004-07-04, 2:01:13发表
题目少了两个字,文章少了两个人

少了哪两个字?
作者: 财务成本管理    时间: 2004-7-14 00:43



QUOTE:
原帖由弓骑步于2004-07-12, 8:24:10发表
Faint,悲风,你仔细看了某家的回复吗?意思都没弄明白还敢来骂某家,BS你!  

别解释,话就是要让人看懂的,用个云中动漫元老的头像真没新意,你在那里有声望么?有就买个FTP送我。
作者: 弓骑步    时间: 2004-7-22 08:13



QUOTE:
原帖由悲风鸷于2004-07-14, 0:43:37发表
  别解释,话就是要让人看懂的,用个云中动漫元老的头像真没新意,你在那里有声望么?有就买个FTP送我。  

最近的小孩啊,在字词上的理解力就是不足……BS你……  
这个头像是蓝色月光先用的,某家觉得长得颇像自己,就拿来了,你管啊……BS你……  
云中的声望很难攒的,坚决不送……BS你……
作者: 弓骑步    时间: 2004-7-22 08:14



QUOTE:
原帖由气流于2004-07-13, 23:35:28发表
温莉、伊兹米、莉莎霍克艾都是什么人?

钢之炼金术师之中三个可爱的女子……  统统是某家的……
作者: 气流    时间: 2004-7-22 11:43

“钢之炼金术师”是虾米东西?
作者: 弓骑步    时间: 2004-7-22 11:46



QUOTE:
原帖由气流于2004-07-22, 11:43:33发表
“钢之炼金术师”是虾米东西?

落后!愚昧!腐朽!连包揽格兰披治所有奖项的钢之炼金术师都不知道,说明你从不看动漫画,可悲啊!
作者: 财务成本管理    时间: 2004-7-22 11:47

楼上的一边玩积木去,那对你说太难了

弓公公一边看机器猫去,我说老流氓呢你回帖那么快干什么
作者: 吴元叹    时间: 2004-7-22 12:21



QUOTE:
原帖由弓骑步于2004-07-22, 11:46:56发表
落后!愚昧!腐朽!连包揽格兰披治所有奖项的钢之炼金术师都不知道,说明你从不看动漫画,可悲啊!  

把FTP地址留下
作者: 蒹葭苍苍    时间: 2004-7-22 19:57

再说废话就删贴.
作者: 人之初    时间: 2004-7-29 03:29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7-07, 17:29:52发表
个人觉得李杜都有相当的天份.
  李白的个性造成了这种诗的风格.而杜并非天份不好,而是他所处的环境和他的个性.
  杜的诗, 如果只看得出史和家国之悲, 那就太浅薄了. 他的诗,照样不好学.
  李氏不但不好学,而且学不好会走调, 而杜风虽然也许学不好,但不至于离谱.

学不如不学!如果谁能把杜甫的诗学好!我看这人就可以当国务院参事了!如果谁能把李白的诗学好,我看这人就半疯了!诗不是用来学的,是用来感悟的……
作者: 铁柔    时间: 2004-7-29 19:36

弓公公,这个名字妙!

同意吴元叹对李白和杜甫两人的评价。
作者: 桓大司马    时间: 2004-11-22 13:11



QUOTE:
原帖由易非于2004-07-06, 8:21:53发表
宋诗学成怎么样,大家都知道
就是因为他是以杜诗入手的。
诗毕竟是诗,不是史啊什么的。
我是推崇性灵说的。

宋诗佳作也多呀
作者: 桓大司马    时间: 2004-11-22 13:13

学杜不成,是“刻鹄不成尚类骛”;
学李不成,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作者: 我不是迭戈    时间: 2004-11-22 21:52

好帖。好帖。
作者: 卜卜月    时间: 2007-3-26 12:47

诗歌本来就是表达情感的,有人规定了不能写实的么?

杜的诗情感挚热,比飘渺的东西更有价值.....
PS:谢谢LZ的分析~受教拉~
作者: 西园公子    时间: 2010-6-11 22:05

无李白之境遇天才,学之则流于叫嚣。
总之宗杜者生,宗李者死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