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金庸小说与《红楼梦》几点比较 [打印本页]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7-2 21:30

金庸小说与《红楼梦》几点比较

严伟英

    由于脂本程本之争还望不见了断的一天,本文题目显然托大了。不过更有人指
责把金庸小说与《红楼梦》相提并论是一种"日夜不分的昏话",相较多下,此举完
全可说是伸张正义。有位搞电子科学的老前辈,在《金庸小说的思想历程》发表后,
指着"相信总有一天,世人会象承认安徒生一样,承认中国的金庸"一句,连连摇头,
"金庸的武侠小说我又不是没看过,永远不会成为伟大的小说"。
    我就问:"那你觉得什么样的小说才算是伟大的小说?"他深思熟虑一会,答:
"《红楼梦》那样的小说。"
    自那以后一直计划写作此文。其实以红学之浩翰,金学之烟海,岂是我辈能得
以从头至尾一一比较的?不过择其鲜明者勉述一二罢了。对于传统的学术理论而言,
评判武侠神话的价值似是一道障碍,但我以为,成千上万的小说,所重者无非是灵
魂和技巧。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7-2 21:31

一、浪漫主义。

    武侠题材具有明确的夸张性,当然不是现实的摹仿。我们应该承认,武侠来源
于中国文化中的浪漫主义传统。
    浪漫主义都倾向于对现实进行再创造。《红楼梦》将现实的素材重塑为一个集
时间、地点、人物一体的、现实中不存在的大观园;在此之上,又设置了一个隐隐
约约的神话世界;将现实中的人物影射为神话中宿命的原型,下凡历劫的幻象。而
武侠小说的再创造结果一般是江湖--类似大观园的性质,是集时间、地点、人物一
体的人生舞台。
    关于江湖问题,金庸有一段重要的评述。

    ……在希腊悲剧中,表演者常带面具,与中国京剧的脸谱差不多,脸上的表情
看不清了,而幕后或舞台旁又有大合唱,唱的时候台上的对话暂时停止了(中国的
川剧有类似手法),这就使观众和表演者拉开了距离。这一距离令观众意识到舞台
上表演的是一个故事,它与现实并不相等。……武侠小说如果用写实主义或现实主
义的表现手法,恐怕是很困难的。
    (《我崇拜女性--在"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
的讲话》)

    这段话有两个要点:
1、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拉开与现实与读者的距离,是完全应当的,因为素材本身并不
切实际;
2、其它形式的文艺,如戏剧就常采取某种夸张的形式,以满足距离的美感。
    历史上最热衷于布置间离效果的戏剧家布莱希特说:"戏剧必须使观众吃惊。要
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运用对熟悉的事物进行间离的技巧。①"距离产生美感,这是我
们常听到的。倘若韦小宝的故事由现实主义者来写,定会失去大量读者,因为韦小
宝的故事和韦小宝所处的环境在历史上完全有可能存在,每一处历史中几乎都有韦
小宝故事的影子,而对一种熟稔的现象,读者自然提不起兴趣--人都有寻求新奇的
本能。韦小宝在一场市井斗殴中偶然走进江湖,有老到武侠阅读经验的或初涉武侠
小说的读者都会感到惊异,被描写成具有超人力量的武侠世界,居然有和现实世界
相通的本质。在(亚)神话结构中突兀的现实因素,多么令人惊奇!文艺一旦拉开
与现实的距离,往往带来新奇。
    武侠及江湖等不现实的因素可以转化为达成惊奇效果的隔离手段,只要小说内
容确实具有深刻的真实性。武侠及江湖还发生另一种作用,即方便情节的剧烈发展。
情节是素材的结构形式,大量通俗题材作品都是单一的情节剧--当然金庸是例外。
但金庸小说情节仍不外借助一些武侠小说常见的模式,如学艺、夺宝、仇杀、比武、
结派等等。比如《连城诀》,核心情节不外是夺宝,由于武侠世界被公然赋予暴力
因素,夺宝争斗空前惨烈,怵目惊心,激烈的情节发展把贪婪的人性放大,将人性
的扭曲深刻在书卷之上。
    综上所述,(亚)神话结构的意义不外两点:
1、帮助读者摆脱现实,娱乐读者;
2、隔离现实,放大现实或推动现实,随着阅读的深入,现实将越发强烈地刺激读者。

    由于大量通俗题材的文艺仅以实现第一项为满足,文学殿堂的统治者便将通俗
作品与非通俗作品区别对待,似乎认为只有非通俗题材类作品才能完成文学的使命。
于是乎文学被假想为两大阵营,一曰通俗,一曰高雅。有迹象表明这种错误正在纠
正中。我们感谢金庸为中国文学作出的贡献,他的小说也许可以唤醒沉睡于象牙噩
梦中的文学。
    《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是漫长的,至少经历了二十年。在创作后期,曹雪芹将
原定在小说后半部的太虚幻境搬至第五回,致使小说结构斧凿过重。但同时大大加
强了悲剧的宿命气氛,并且神话抢在真实内容展开以前进入读者视野,象征了人生
宿命的太虚幻境使读者得以预知的目光冷静地察看人物的命运。小说刚开始还披着
一切虚幻的外衣,随着悲剧的现实内核益渐深刻的演绎,受到预言隔离的读者感受
到强烈的震动。
    冲突激烈的武侠情节既娱乐了读者,又可让读者看到许多放大的真实。所以金
庸小说被公推为"雅俗共赏",他和其他武侠小说家唯一的不同也许就在于:他懂得
挖掘现实,更懂得如何创造远离现实的真实。金庸与曹雪芹同为浪漫主义大师。
    两者接近的人生主题大致有两处:
    一、青春的缅怀和青春的毁灭。
    二、现实的思索和理想的执著。
    龚自珍诗: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
中身。少年时代的情爱悲欢,遭际坎坷,当成年老迈之后慕然回首,便有了"梦中身
"的恍惚。贾府衰落后宝玉"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②,比较当年"白玉为堂金作
马"时的盛状,能不有"梦中身"的幻觉?当狄云走出恶梦,在茫茫雪地上奔驰,回忆
少时与戚芳青梅竹马的纯情时光时,也就是这种心情。我们读完金庸书中所有少年
人的故事时,一样可体会到这份"绵绵不绝的伤感和孤独"③。
    从抒情基调来看,《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连城诀》等几部悲剧意
味甚浓的小说最近《红楼梦》。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我们看"(鲁
迅语),这句话被引用了多次,实际象麦克白这种小人,算不上是有价值的,他的
毁灭还是悲剧;不如说"毁灭美的悲剧是最理想的悲剧"。金庸小说与《红楼梦》的
悲剧之美都从属于这条规律。金庸小说中特别是中期作品充斥着毁灭的道德、毁灭
的正义、毁灭的青春、毁灭的爱情,尤其是毁灭的美好女性,这同《红楼梦》又极
相似。如《飞狐外传》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程灵素和袁紫衣,性质类似于林黛玉和薛
宝钗,一个知道情人永不会爱上自己,用情人的血毒死了自己,专注而贞烈的性格,
是有别于林黛玉的另一种至情至性;另一个本是尼姑,虽天性活泼开朗,终不敢违
师命追求人间幸福,同薛宝钗一样现实而虚弱。虽然都是强人,她们生命中美好的
时光只有短短的一瞬。如同林黛玉、薛宝钗、晴雯、香菱等各自走上毁灭的道路一
样,程灵素、袁紫衣及马春花等一干女子遭到了命运的毁灭。
    凌霜华、程灵素、阿朱、纪晓芙、胡夫人等奇女子,品性贞烈而高尚,她们的
惨死象划破虚无夜空的流星,绚烂得使人永远不能忘怀。青春的猝死给人以最纯粹
的悲伤,倘若林黛玉不早逝,《红楼梦》的魅力必将打去一半折扣。一大批具有浪
漫气质的青春女性遭受各自命运的毁灭,这是金庸小说与《红楼梦》共同的悲剧主
题。
    作为阅历人生风雨的主人公,往往身世坎坷,多经患难,在家国兴亡之中,遍
涉沧桑炎凉,或发忧思,或启愤慨,或图励志,或谋归隐,甚至游戏人间。主人公
的实质即是戴着角色面具的作者原型,就象具有自传性质的贾宝玉一样,"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典型者如萧峰,竟无一人能理解他自
杀的人道用意,死后胜利果实遭剽窃,未能得到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承认。"救人危难,
奋不顾身,虽受牵累,终无所悔"的陈家洛,被亲兄出卖,郁郁寡欢地退出政治舞台;
杨过虽与小龙女团聚,此前尽遭冷遇白眼,且经历了十六年孤独的等待时光;狄云
饱受利欲陷害,孤愤之意,怆然纸上;甚至单纯洁白的石破天,面对纷繁复杂的芸
芸众生,有太多无奈的"心的距离"。追求道义良心和自由的人们要么受到摧残迫害,
要么被迫离开,主人公们(除韦小宝外)无一不在充满失落和孤独的岁月中成长,
这是又一与《红楼梦》相类似的主题。
    《红楼梦》中,宝黛诗化的爱情带有先天的脆弱性,"木石前盟"最终被世俗的"金
玉良缘"取代,深刻地将理想与现实,天上与人间隔离。而金庸笔下的爱情,不论悲剧
喜剧,在美遭受毁灭后,从未有世俗人事取而代之。《红楼梦》终局"好一似食尽鸟
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家族中所有人遭毁灭性打击而四散分离,"这个
现实世界毁灭人的价值,毁灭美的事物"③,强烈悲怆的人生幻灭感上升为所有生命
的幻灭感。金庸小说却大多有喜有悲,主悲则染喜,旨趣而点悲,写尽了几家欢喜
几家愁。并且金庸作品很多具有史诗性,常以具有神话般力量的英雄人物代表良知
影响历史,与《红楼梦》的小人物群迥然不同。
    艺术家都有不同的风格。《红楼梦》"最后只剩下梦幻一般的对于美的事物的执著
怀想。但这种执著怀想给人世留下了深长的感动" ⑤。在追求理想,坚持美善上,金
庸与曹雪芹是一致的。连最后一位小无赖主人公,关键时刻还是义字当头。这是从
人性的最深处流露出来的最美的东西。也正是所有有良心的艺术家一致具有的顽强
信念。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7-2 21:32

二、戏剧结构

    以上提及金庸关于江湖的那段话,暗示他的小说与戏剧有关。其实白话小说原
本就脱胎于说唱艺术--正可以理解为戏剧的一种变种,所以旧白话与戏剧有着与生
俱来的联系。旧话本起头往往是:"话说……",模拟说书人叙事的方式,并常夹以
一大段有关议论。这一方式恰恰无意间迎合了隔离的需要。在布莱希特的戏剧中,
常有意塑造出一个叙述者,向观众讲述其他人物正在演绎的故事,以方便隔离效果。
比较起来,中国白话小说不经意间形成的独特的冷静风格,似可作为西方人的教材。

    大观园就象是一座舞台。在这场舞台剧的剧幕尚未正式拉开以前,有几段过渡
戏,类似戏剧中序幕的性质。一是石头下凡,这一亚神话结构让故事在起始处就和
读者拉开了距离。石头所发关于后文故事的议论,正同旧白话起头的议论一样,不
过是借石头而发罢了。西方古典戏剧中常见一种序幕,正剧开始前由某致词人致开
场白,介绍剧情大概,以使观众先有个大致印象,都是一样的用意。二是"冷子兴演
说荣国府",是戏剧中常见的引出剧情的方法。比如《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幕开头,
猛泰与班弗关于罗米欧的大段对话,都是为了交待主人公和故事的背景。三是甄士
隐的故事。甄士隐一生的衰落是贾府的缩影,也是贾府的预演。让小说以悲凉的大
观园以外的世界写起,再转写大观园内具体由盛至衰的过程,可使小说"一切幻灭"的
表现空间延伸至全部的世界。如此编排,实为创举。
    《鹿鼎记》开篇第一回"纵横钩党清流祸,峭茜风期月旦评",描写了一场酷烈
的文字狱。中国的政治一向为"问鼎天下,逐鹿中原"而变本加历地涂毒生灵,残害
教化,由此窥见一斑。在韦小宝故事以外的世界中存在的现实远较韦小宝的经历残
酷、深刻。同甄士隐的故事扩张了悲剧空间一样,"明史一案"把小说的悲剧主题直
指向历史深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谈及天地会陈近南诸事等如向读者预先交待
《鹿鼎记》的故事背景。与《红楼梦》不同的是,这一回同下文情节衔接不上,显
得孤立。
    严格说来,早期创作中金庸并未注意到隔离的问题。甚至在创作中期,金庸尽量
放弃白话的传统风格,转用煽情式的五四新文艺腔。尤其是《连城诀》,全书充斥着
情节演变的紧张感,将读者完全吸入一个疯狂兽性的世界。到《倚天屠龙记》、
《天龙八部》时,旧白话朴素冷静的风格悄悄抬头,至后期情形来了个大转变。在
戏剧史上,戏剧反讽是一种常见的形式。但是中国小说史上,甚至世界小说史上也
只怕难觅《侠客行》这样的反讽杰作。反讽正是实现隔离效果的一大手段。一旦用
石破天这个单纯洁白、不明事务的人把《侠客行》的故事世界同读者隔离开,读者
立即发现这个世界实质无是生非、莫名其妙。由于内容的真实性,读者笑得越欢,
心情就越沉重。《笑傲江湖》中寓含作者影子的莫大先生拉着胡琴出场,小说未尾
又拉着胡琴远去,琴声"凄清苍凉之意终究不改","曲未终而琴声不可闻",暗示大
团圆的结局只是一种假象。想起《倾城之恋》的开头末尾,"胡琴咿咿呀呀拉着,说
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都是控制读者与故事之间距离的有效手段。
    《红楼梦》虽有某些戏剧特征,但对戏剧手法的借鉴却远不及金庸,这也是当然
的,金庸写作时已有了充分的剧作经验。而在曹雪芹的时代,戏剧发展远不及西方成
熟,一般开场人物都是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字洪,名君瑞……",那时无论戏剧小说,
结构都是粗糙散漫。由于缺乏情节经验,旧白话小说不明白控制故事起点的道理,
所有的叙事几乎都是从头说起。这样一来,一旦所叙故事庞大而琐碎,结构就往往
相当散漫。《红楼梦》即便处处精心铺排接应,总体还是显得散漫,不过这正是曹
雪芹表现天才的地方,借此他将小说的散漫演绎成一种视觉风格,即这个世界本身
就是散漫的。
    经典的戏剧理论认为,戏剧的变化过程无非是:复杂局面--危机--解决⑥,这一
公式实际是一切有情节的文艺作品的形式本质。所以作品结构的关键在于小说开始时
处于故事的哪一阶段,是危机之前?还是危机之后?
    中国的旧白话流行早起点。《红楼梦》除开头处贾雨村的部分故事运用了晚起
点外,从宝黛初会开始写起,顺序描写了许许多多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有高潮,
又都是为了小说的最高潮--家族败落的刹那准备的。八十回时已有家败的预兆,可
惜后半部遗失,未能让天下人领略危机惊心动魄的那一刻。金庸小说全然不同,大
多将小说作明暗交替的两条线索处理。明的一条以主人公的行事为线索,把主人公
的故事从头写起;暗的线索不一定在小说起始出现,但每当这条暗线索正式向读者
示意时,故事已进入危机阶段,甚至危机已过去。即明线采用早起点,暗线偏向晚
起点。这明暗两条线索有时交叉展开,有时并列而行。如《连城诀》,以狄云同戚
芳父女三人的平静生活开始写起,实则彼时戚长发师兄弟三人的冲突已如弦上之箭,
不得不发。整部小说看似主要描写狄云的悲惨遭遇,实则是对故事核心--夺宝事件
进行的抽丝剥茧的追溯。随着狄云逐渐走出噩梦,多年前已经发生、并一直持续发
生着的现实完全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并达到高潮。令狐冲相对于岳不群、袁承志相
对于金蛇郎君,张翠山相对于谢逊,张无忌相对于周芷若,虚竹相对于逍遥派,宝
树等人相对于胡一刀等等,都是明暗相间,暗者突起的处理。
    这种方式并没有在小说中形成固定格式。而且是在创作中不断进化的。如《笑
傲江湖》,其独特的风格正在于对明暗线索精细独特的处理。主人公令狐冲是正面
人物,他令读者记忆犹新的出场式却是借师弟们和仪琳大段的口述勾勒而出的。当
衡山脚下华山弟子第一次提起令孤冲"这会儿多半酒也醒了",此时林家灭门一事已
经过去,下一个危机还未到来。接着劳德诺等人倒叙林家灭门前后的复杂经过。突
然定逸师太出现,大声叫骂令狐冲,登时令狐冲成为人人减打的淫贼,危机再度出
现。就在众人准备围歼令狐冲,危机一触即发时,仪琳回来了,详细讲解了令狐冲
甘冒奇险,智斗田伯光,救她脱险的过程。在仪琳述说时,令狐冲与田伯光的恶斗
已经过去,即令狐冲的出场过程中真正的危机已经解决,然后由纯真温柔的仪琳说
来,自有一番绘声绘色的惊心动魄。这种危机四伏,波澜起伏的写法,令多少作家
梦寐难求啊!
    几乎所有成功的金庸人物,都由于危机而表现出了个性。《连城诀》中花铁干
原本是坚持了几十年正义的大侠,因不慎误杀义弟,又一日间亲见义兄断头、义弟
断腿;霎时心理崩溃,脆弱到抛枪磕头,谀词如潮的地步。在这生死的一刹那,"埋
藏心底二十多年卑鄙龌龊的念头,尽数冒了出来",以至于为填饱肚子,吃了义兄弟
的尸体。相反《鹿鼎记》中的韦小宝虽说是个惯于脚底抹油的小无赖,大难临头时
却能表现出超人的机智和勇猛。从杀史松起,杀小桂子,杀鳌拜,杀董金桂,杀瑞
栋,机变狠辣,几度死里逃生。师父九难被众喇嘛高手追杀,他以性命作赌注和大
喇嘛决斗,虽然吓得尿湿了裤裆,终于大获全胜。少年英主康熙则比韦小宝更镇定。
因此他们都是真正的强者。
    通俗题材赋予情节的紧张性,使危机得以常常出现。只要布置了确定的地点、
时间、人物,即可成为舞台,然后推动危机冲突,达到故事高潮。《射雕》中牛家
村;《天龙八部》中苏星河的棋局;《连城诀》中的大雪谷,《飞狐外传》中商家
堡等等,上演了许许多多脍制人口的舞台惊险剧。人物的个性在危机高潮中被发挥
得淋漓尽致。所以金庸笔下的人物都是彻底的人物,少见平庸如麝月之类的人物。

    把晚起点的叙述方式夹杂在早起点的故事之中,甚至以晚起点的故事为主(如
《雪山飞狐》)在白话小说史上虽非创举,亦属少见。金庸在这方面的探索为长篇
小说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7-2 21:33

三、叙述角度

    以上论及金庸小说与《红楼梦》在戏剧结构方面的相类似和差异。武侠爱好者
或许联想起古龙。古龙小说情节紧密,对白强烈,无一不是纯粹的情节剧,戏剧感
很强。然则古龙与金庸的差异究竟在哪里呢,使我们觉得他们全然不同?除了一个
喜欢一句一段,一个喜好几句一大段外,二者最大的不同应在于叙述结构的不同,
即叙述人称、叙述角度、叙述视角等等的差异。
    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大部分小说倾向于第三人称
叙述,这一点不消细述。叙述角度则大致可分为两种:全知叙述和有限全知叙述--即
次知叙述。所谓全知或次知,是针对小说中隐藏的叙述者而言,即叙述人对故事内
情是完全了解,还是只知道一部分。常有这类句子,"列位看官,你道那是何?却原
来是……,"即小说模拟某个叙述角色,这个角色对故事所有内容一应细节无所不知、
无所不晓。顾名推之,次知叙述即指叙述人只知道故事的一部分。最早的白话小说
都是全知叙述。
    次知叙述在《金瓶梅》时悄悄出现,到得《红楼梦》,又经历了大刀阔斧的革
新。大量的次知叙述让《红楼梦》的小说世界耐人寻味,小说史上次知叙述的成功
典型薛宝钗,其举止言谈"淡极始知花更艳",内心世界一直让人品琢不透。宝玉睡
梦中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
了,"不觉怔了",反应只一"怔"字。这个处处有意表现大家闺秀气度的冷美人,对
宝玉究竟是否有情?还是介于有情无情之间?听了宝玉的梦话,她是尴尬、惊异还
是失望委屈?书中一字不提。对此,红学界和读者群中至今未能达到共识。十九回
滴翠亭边听到小红坠儿的谈话,她假装追赶黛玉,蒙混过关,有没有嫁祸黛玉的阴
险用心?全凭读者自己琢磨了。中国艺术崇尚写意,简略形体,这一鲜明的叙述风
格,永远启迪着后世作家。半明半暗的描写使人物和事件在客观的视觉中留下了意
味深长的空白点。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它的成熟特征之一即是形成了一套成
熟的叙述风格,也应是后世浪漫主义作家最为注重的技巧。简单地概括下来,即把
全知叙述(包括具体入微的心理动机描写)对准了主人公及主人公代表的理想世界;
而对薛宝钗、袭人等一些性格虚伪、城府极深的人,对暗晦的、现实的人事则布置
以次知叙述。这是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起来的一种极高明的技巧。
    金庸小说中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的复合运用,几乎可令曹雪芹含笑于九泉。郭
靖、杨过、胡斐、狄云、张无忌、令狐冲、韦小宝等主人公,描述一概全知全明,
并无半点疑窦;而周芷若、白世镜、岳不群、林平之、方怡等反派人物的嫌疑角色,
他们的堕落过程、变态心理或丑恶罪行几乎大半暗写伴以侧写,全部作次知叙述。
在次知叙述时,有时反面角色会跳到明亮面与读者见面,套用假全知叙述--实则仍
有所不知(如岳不群)。因此象《笑傲江湖》之类批判气氛浓重的小说,总体还是
体现出光明的朝气。
    比如林平之,他原是一个正直的热血青年,后来彻底变坏,残杀了对己赤诚的
妻子。他的变坏有个过程,全部是暗写。自下华山之后,林平之的描写一直是中性,
虽然刚强之态触目,心机之深已不可测。在漫长和屈辱的伺机复仇过程中,林平之
惊觉最大的敌人正是自己的师父。当他死里逃生,冒险偷回剑谱,又自残肢体,复
仇眼盲之后,已经心态扭曲,残忍无比。他剑杀灵珊时,劳德诺正一旁监视,自然
深知一已性命操纵人手,只有杀了岳灵珊才能获取劳德诺的信任。但倘若他尚存良
知,决计不可能一剑穿透岳灵珊的身子。在这挥剑的刹那林平之狠下了死手,可见
他对于人世间一切的憎恨。林平之的变态过程书中未加描绘,仅让读者自行猜想,
所以晦暗的东西虽然充斥在书中,由于正面大量描写的只是令狐冲和任盈盈等几人,
全书还是洋溢着笑傲脱俗的健康气氛。
    也有不是反面角色多用暗写的。典型即《笑傲江湖》中的莫大。嵩山比剑时以莫
大之功力竟会让岳灵珊击得口喷鲜血,断了几根肋骨,他是有意诈伤还是故意自伤?
书中莫大显得行踪诡秘,莫测高深。但这是因为莫大虽是正面角色,却被赋予了某
种冷眼旁观意义的原因。甚至莫大就是作者本人,而作者是不好意思过多介入故事
的。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7-2 21:35

五、描写

    古典白话小说向来倚重语言描写,一旦涉及动作、心理等动态情境,一概简略,
点到为止。旧白话这种淡化暴力行为和淡化动态意境的倾向,不知是否因传统的静美
观所限。甚至"知礼仪明廉耻",不愿细写暴力,以免贻误教化?
    《红楼梦》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湘莲走上来瞧瞧,知道他是个笨家,不惯捱打,只使了三分气力,向他脸上拍了几
下,登时便开了果子铺。薛蟠先还要挣挫起来,又被湘莲用脚尖点了两点,仍旧跌
倒,口内说道……,湘莲道:"我把你瞎了眼的,你认认柳大爷是谁!你不说哀求,
你还伤我!我打死你也无益,只给你个利害吧。"说着,便取了马鞭过来,从背至胫,
打了三四十下……一面说,一面又把薛蟠的左腿拉起来,朝苇中污泥处拉了几步,
滚的满身泥水,又问道……湘莲又掷下鞭子,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薛蟠便乱
滚乱叫……

    骟耳光用"拍"字,踢勾用"点"字,击拳用"擂了几下",薛蟠再"不惯捱打",也
不该象小脚女人一样绵软。接下来湘莲以拳威逼薛蟠说软话讨饶、喝脏水,一场泼
皮打架以一边倒的情势结束。柳湘莲"原是世家子弟,读书不成,父母早丧,素性爽
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
薛蟠误认作优伶,令他蒙耻而愤怒,痛打呆霸王一场,算得上颇有血性。但是如此
这般并无刚硬气地打人,而捱打之人比小孩子还经不起,则打人者更显不出英雄来。

    类似问题在《水浒》、《三侠五义》等小说中屡见。
    在这方面,金庸可比老前辈们高明得多了。

    公主一摆门闩,喝道:"有种的,快起身再打。"呼的一声又是一闩打在他肩头。
韦小宝"啊"的一声,跳起身来。公主挥闩横扫,掠他脚骨。韦小宝侧身闪开,伸手
去夺门闩,公主叫道:"来得好!"门闩挑起,猛闩他胸口,韦小宝向左避让,不料
那门闩翻了过来,砰的一声,重重打中了他右颊。
    韦小宝眼前金星乱冒,踉跄几步。公主叫道:"你这绿林大盗,非得赶尽杀绝不
可。"门闩猛力横扫,韦小宝扑地倒了……

    大致数一下,这一节用"打"字至少有三四十处,其它"掠"、"夺"、"挑"、"戳"、
"扫"、"滚"、"闪"、"挡"、"跃"、"扑"、"勾"、"跌"、"扭"、"撞"、"踢"、"割"等等
凡人能有的动作全都毫不客气地用上了。这一段相打把建宁公主野蛮残忍的个性和一
对冤家初会"不打不相识"的稀奇缘分刻划得生龙活现。两人的拳脚交接和口舌之争
无不惟妙。
    金庸非但擅长描写打斗,而且对于战斗高潮前后的气氛把握,极具罗曼蒂克的渲
染才能。如《飞狐外传》陶然亭那段有名的夜景:

    但见四下里白茫茫的一片,都是芦苇。西风一吹,芦絮飞舞,有如下雪,满目尽
是肃杀苍凉之气。忽听一只鸿雁飞过天空。程灵素道:"这一只失群的孤雁,找寻同伴
不着,半夜里还匆匆忙忙地赶路。"忽听芦苇丛中有人接口说道:"不错,地匝万芦
吹絮乱,天空一雁比人轻。两位真是信人,这么早便赴约了。"
……
    蓦地里听得一人长声吟道:"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
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吟到后来,声转呜咽,跟着有十余人的声音,或长叹,或低泣,中间还夹杂着几个
女子的哭声。

    文字凄凉肃杀,静后伏动,悠悠的诗韵背后响起斫杀高潮来临之前的序曲,甚至
已暗示了马春花程灵素等人的悲剧结局。而且情景描写可使情节的发展有张有弛,阅
读时不会有读古龙一样脑胀之感。
    而《红楼梦》写景纯属写景,是为写实之需。这又是金、曹二位的不同之处。杨
兴安曾分析金庸小说中描写擅用影像处理,有慢镜、近景特写、定格、长镜等各种视
觉的组合效果。但《红楼梦》情态描写止于静态,决无闪回或蒙太奇,连慢镜和镜
头推移都少得可伶;而且曹雪芹是那么惜墨如金的人,他追崇的审美标准落下当代
一大段距离了。《红楼梦》虽未失宠,读者已越来越少。时代使读者的趣味改变,
这也是文学面临的问题,文学作品总及不上影视剧有声有色有市场。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7-2 21:36

六、 世情小说

鲁迅对世情小说下的定义: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之事,又缘描摹事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⑧《红楼梦》与《鹿鼎记》都是世情小说。《鹿鼎记》实在是金庸小说中最重要的一部,它在文学史上实际应占的地位迫使我专辟一章论述。

世情小说以如实描写事态人情著称。世态人情四字可解释为:世态,即众生相;人情,即人际关系。中国人的特点往往更表现在人际关系中,因为中国是个讲关系的民族。把关系称作"情",可见中国实在是个礼节上注重感情的民族,实则又另当别论。世情小说中,我不喜《金瓶梅》,遍地是丑恶,也不赞成《围城》,满眼卑微无奈。在社会关系的笼罩下,邪恶者偶露善相,怯懦者忽发奇勇,正直者一念差池,都是很常见的事。《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⑨这种难能可贵的写实风格塑造了一大批地地道道、个性鲜明的中国人。
《鹿鼎记》主角韦小宝的很多缺点,正是许多中国人的缺点;他的优点,金庸认为也正是中国人身上最明显的优点:能够适应环境和讲义气。康熙虽是"仁主",为保江山,谁也阻止不了他诛灭天地会;汉人一心谋刺康熙,不是因为康熙坏,而是为了夺回江山。小说中任何政治集团所作所为都不能说是正义或非正义的,没有是非之分,只不过都想问鼎天下。这部小说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目。
肝胆相照的天地会兄弟,为夺香主之位,差点起内讧;康熙虽与韦小宝情同手足,曾对韦森然言道:"若你有反意,怎容你活到今日?"兄弟之情及不上江山之毫厘;阿珂、苏荃等人原先何等强硬,仅因韦小宝一次强奸,都甘心做了他老婆;便是救世主性质的陈近南(我总觉象孙中山)不幸惨遭暗害,临终担心背上轼主罪名,不许韦小宝报仇。这些都是历史局限下的人性弱点。连五台山那位临时雇工于八,都象足了贾宝玉撞见的王一贴。
《鹿鼎记》中随处可见中国社会特有的人情世故--等级制度下特殊的人际关系。韦小宝原只是个任何人都可打骂的小无赖、小太监,仗着运气好,巴结上了皇帝发达起来以后,世人对他的态度越来越恭敬了。众文武百管虽看不起他为人,当面谀词如潮大加奉迎。大观园作为小社会情形是一致的,连贾宝玉闲时所作的诗赋,都"有那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因见是富贵子弟的诗,便蜂拥传诵,炎凉世态,遍地可见。
韦小宝的最大特点是重义气,且好赌成性,民间泼悍的血性性格使他结交了许多真正的朋友。《红楼梦》原定结尾贾府家败后有贾芸丈义探庵,刘姥姥报恩救巧姐的情节,蒋玉涵柳湘莲等都有义举。同武侠小说一样,《红楼梦》把救世的理想寄托在民间崇尚的侠义精神上;儒道作为社会的主流,显得虚弱而失败。
相对于曹雪芹,金庸具备了较多揭露现实的自由。《鹿鼎记》直指中国政治中根深蒂固的恶习。韦小宝深通为官之道,打官腔,敲竹杠,瞒上不瞒下,花花轿子人抬人(贾雨村的法宝),有财大家发,深得上官下属拥戴。且这套法宝在任何政治集团无试不爽,无往不利;彻底敲碎了中国两千年腐败吏治的虚壳。小说深刻揭示了政治腐蚀一切原始道义的现实。中国向来是个政治力量无孔不入的国家,任何哲学创意一经政治力量捕获,很快变形扭曲,为其所利用。韩非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若他晚生五百年,绝对不会有此种忧虑。从上古时代的游侠演变而来的侠客们一旦加入某帮某派,立即失去了原始的自由和活力,成为甘受政治力量摆布的工具。连革命家陈近南都脱不了忠仆的局限,更不用说其它儒道佛等一干信仰体系,皆逃不脱这一噩运。所以在金庸的最后一部小说《越女剑》中,男女主人公最终都远离了政治。故事冲突不再以政治或政治势力为起因,仅围绕游侠与美女展开:阿青颓而败走,并非用意批判武侠,而是为了诗意地讴歌女性温柔的美。现在有人说《鹿鼎记》是反武侠的,若金庸真有意反武侠,不会反复描写韦小宝义字当头的特点。
贾宝玉最不喜谈"仕途经济",他和林黛玉都追求健康活泼的人生,也因此受到命运的覆灭。天才的追求往往是一致的,曹雪芹和金庸都试图摆脱一切功利价值观的束缚,追求自由的人伦情感。
"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戳自张罗",这首评诗承认《红楼梦》自破自立、自相违驳的创意。李庆说《红楼梦》的核心主题是:新的人生追求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以及这种追求不可实现的痛苦⑩--贾宝玉这块顽石,虽有无比崇高的坚强信念,毕竟是"无材补天"的废物。在金庸尚未成熟的创作早期,往往借牵强的团圆神话掩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小说以理想战胜邪恶的结局麻醉读者。以后随着现实因素在小说中的不断生长,掩饰无法继续得逞了,于是他选择另一种方式表现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即,高高在上的反讽或讽刺,让冲突演变为喜剧或闹剧。
《鹿鼎记》及前一部作品《侠客行》都正应了鲁迅对喜剧下的定义"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在金庸所有长篇中,是内容最饱满、主题最成熟的批判杰作。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7-2 21:36

结束语

本文关于金庸小说与《红楼梦》的比较评述,对金庸有所偏袒,实在是因为时至今日,在所谓正统的殿堂内仍有许多言论混淆金庸小说的意义。那些对于"通俗"二字持有神经质观点的人,不妨细读布莱希特的一段话:

科学和艺术,一个经管着人类的生计,另一个经管着人类的娱乐。在正在到来的时代,艺术将把新的首创精神变成娱乐的源泉。而这种新的首创精神将大大改善我们的生计,一旦它毫无阻挡地得到发展,就很可能成为最大的一种享受。(〈戏剧小工具篇〉第二十条)

中国目前的长篇小说,极大部分情节方式单一、叙述结构粗糙、表现空间狭隘,因为作家们太安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主流格局。大陆自伤痕文学以来,寻根主义、新写实主义、先锋派或主旋律作品,均风行一时,或以严肃姿态实现对浪漫主义的反动,或满足于情节化的散文,好一点的叨叨闲嗑家常,坏一些的以艺术之名诲淫诲暴,看似千姿百态,实则千人一面。而台湾多年未能摆脱张爱玲、胡兰成的影响,除王文兴等少数人以外,范畴只限生活细节和生活随想,颇显小家气。由此更可见金庸的可贵,他的成功表明,其穷尽二十年之力摸索而得的写作手法和题材意识,也许可挽救陷入困境的长篇创作。
写评论,作翻译,搞比较文学的老师们,能否暂且放下一味介绍外国的重担,先把脚底下中国文化的瑰宝--白话小说诸如《红楼梦》、《鹿鼎记》之类拣起来,然后告诉中国和外国的文学界,这才是改良长篇小说的希望。

作于一九九八年 十一月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7-2 21:37

注:

① 《戏剧小工具篇》第四十四条。
② 十九回脂批。
③ 参见丁进《金学的四个相关学科》
④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之《曹雪芹与〈红楼梦〉》。
⑤ 同④。
⑥ 引自《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之〈戏剧〉条。
⑦ 见张爱玲《红楼梦魇》
⑧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明人情小说〈上〉》
⑨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⑩ 同④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7-2 21:38

附我与某网友对此文的简略评论:

MM是搞文学的吗?同好同好啊。

我刚才翻了一下你在XX的贴子,翻到一篇比较金著和“红楼梦”的,是很对我胃口的谈结构的哎。太妙了,我一直想从这个学术性强得多,文学批评的味道正规得多的角度来研究金学,以为没有谁做的,居然给你找到这么好的文章。

陈平原那“千古文人侠客梦”写得足够学究气,但他明显不喜欢武侠小说,写起文章来难免“能出不能入”,少了血气。严家炎的评论学究气也十足,但给那个学术的框架约束得太死,少了灵气。以前还看过一本北大中文系博士生写的以研究金庸小说为对象的博士论文,但我觉得他并没有真正从学术的高度上理解金著,拿了些西方的理论生搬硬套(其实金庸小说成功借鉴西方文学的地方不少,但他完全摸不着边,用不相干的东西乱套一通,这既说明他其实不懂金庸小说,也不真正地懂西方文学),其它地方都是灌水而已,通篇看下来,没有真正的创新与突破。

你转的这篇,思想的亮点不少,如果铺开了写,不愁做出一篇有份量的博士论文来。
作者: 青钢剑    时间: 2004-7-2 22:55

看完了还真是大受启发啊,拿金庸文学与《红楼梦》相比
一般都不会认为有什么可比性,不过找上面看来,确实存在着不少共通之处。
红楼已经有了过百年历史,而金庸不过半个世纪,相比下研究要差许多
但相信之后会有更多更好的研究出来啊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4-7-3 00:21

虽说原则上不是一个档次的东西不能比,但实在是玩笑笔墨也是有趣的
作者: happytime    时间: 2004-7-3 12:28

我还以为nono写了新文章呢,搞了半天原来是转载.
nono再不出山,我就要考虑是不是继续做你的fans了.   
限你一个星期交新文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7-3 13:34

只要是好的文章,何必管是不是我写的。

以我现在的工作任务繁重,会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可能像上段时间那样泡网了。这篇好文倒是引发我不少想法,有时间会细评这篇评论,但没时间的话也没办法了。

你自己不写评论,倒到处催人的稿?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7-3 13:39

再转一个关于“金学”研究现状的段落,总结得不错:

在近年来越来越深入扎实的金庸小说研究中,……最有收获的是三方面:一是探讨侠义进取精神和金庸小说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重塑;二是反思正统文学史对金庸和武侠小说的偏见,进而就“雅俗之辨”进行思考;三是归纳和评价金庸小说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

  第一方面的研究收获最丰。陈墨在《金庸小说与汉民族的文化批判》巧妙地指出金庸,“往往不自觉地褒扬少数民族,贬抑中原汉人”,从早期“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中跳出来”,批判汉族文化中虚伪、柔弱的方面。严家炎的《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指出,和传统武侠小说相比,其现代精神表现在否认“快意恩仇”、滥杀无辜;超越狭隘的民族观念,用平等开放的态度处理民族问题;放弃正邪两分观念,“以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考察各派斗争”;人生观兼顾“社会责任与个性自由”;特别可贵的是“潜藏独立批判意识”,尤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冷成金认为金庸小说“以充沛的现代意识为主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和阐扬”,“暗合了我们民族重塑文化本体的百年祈盼”。与此相似,周宁发现众多男主人公的父亲“缺失”,他们的“身世之谜是民族命运的象征”,而“武侠小说创作和阅读使华人在幻想中完成文化认同式”。严伟英详细梳理了《金庸创作的思想历程》,顺时间考察金庸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感情变化,推测写《侠客行》前金庸经历了骨肉惨剧,而李敖在《我的自白书》中提到金庸曾夭折一子,大恸——笔者佩服严伟英敏锐。

  第二类题目有林焕平的《关于文坛重排座次问题》、孔庆东《金庸小说的文化品味》、刘炳泽《金庸的末班车与文学观念的变革》、陈墨的《金庸的产生及其意义》。总的来说,金庸小说的价值和地位正在得到越来越明确的肯定,传统的“学院研究”对金庸和整个通俗文学采取了越来越开放、理智的态度。

  第三类题目数量较少,宗源把金庸与英国间谍侦探小说家勒卡雷进行比较,侧重艺术手法,认为二者都达到了“雅俗共赏”的高境界。《浅谈金庸古龙的创作方法和风格》侧重求二者之同,没有指出二人各自的特点。严家炎从金庸小说为什么吸引人切入,总结其情节上的继承、借鉴与创新。冯其庸借《论〈书剑恩仇录〉》,指出金庸小说的风格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现实主义基础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大写意的手法,重在塑造人物的精神气质。”作为红学专家、著名学者,冯先生著文本身就是对金庸小说的褒扬,证明学术界对金庸小说的接纳与肯定——当然,仍有不同意见,但不改变总的态度。

  特别突出的是陈墨的金庸研究系列著作,《金庸赏评》、《金庸小说赏析》、《金庸小说之谜》、《金庸小说人话》、《金庸小说艺术论》和《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共近200万字的书稿”。此外金庸的散文和评论亦散见各处,如《韦小宝这家伙》,深入浅出论述了韦小宝和中国人的性格,《金庸论侠》是他在北大回答学生提问的记录。金庸一手写小说一手写政论,想来他的政论在大陆出版应该不会遥远,这将成为金庸小说研究的重要材料。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7-3 13:47

杨兴安曾分析金庸小说中描写擅用影像处理,有慢镜、近景特写、定格、长镜等各种视觉的组合效果
-----------------
杨兴安那篇文章我看过,写得真是好极了,以电影技巧分析“飞狐外传”中苗人凤追与田归农私奔的南兰那一幕,分析透彻已极,显示他对于电影技巧有深厚的功力。可惜找不到电子版,否则那篇评论可以作为金学评论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文学批评中的教科书式的典范作品。
作者: happytime    时间: 2004-7-3 20:33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7-03, 13:34:23发表
只要是好的文章,何必管是不是我写的。

以我现在的工作任务繁重,会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可能像上段时间那样泡网了。这篇好文倒是引发我不少想法,有时间会细评这篇评论,但没时间的话也没办法了。

你自己不写评论,倒到处催人的稿?

Nono果然工作繁忙呀,能够理解。
接到工程任务通常压力是挺大的,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可怜的nono,不在催你了,好好地忙你的工作吧。
作者: 青钢剑    时间: 2004-7-4 03:03

倒倒倒!!!
怎么看起来MM和nono的关系有点不不正常化啊???
作者: 人在江湖    时间: 2004-7-4 14:32

我不管文章是谁写的,也不管别人怎么说,金作与红楼比,套一句俗语:那是姓马的嫁给姓梁的——梁马氏(两码事)。二百多年过去了,红楼梦依旧,试问二百年后,金庸何之?
再怎么牵强附会,金庸的作品虽然写得不错,但永远也上升不到与红楼相提并论的程度。
作者: 文烈    时间: 2004-7-4 18:50



QUOTE:
原帖由人在江湖于2004-07-04, 14:32:10发表
我不管文章是谁写的,也不管别人怎么说,金作与红楼比,套一句俗语:那是姓马的嫁给姓梁的——梁马氏(两码事)。二百多年过去了,红楼梦依旧,试问二百年后,金庸何之?
再怎么牵强附会,金庸的作品虽然写得不错,但永远也上升不到与红楼相提并论的程度。

比并非只有比个高下。。。。
作者: 人在江湖    时间: 2004-7-5 15:13

所谓比较,比,就是相同的相似的;较,就是有高下之分。
但无论如何比较,首先要两者间有可比性。
金庸书是写的不错,可以拿来与古龙、黄易等人比较,但与红楼比较,就有点牵强附会了。
就像我们不能拿罗大佑去和贝多芬比较是一样的。
作者: 金刚捣锤    时间: 2004-7-5 15:18

不认为金庸的水准和红楼梦的差距,有楼上的说的那么大.
  反而倒是金庸和黄易之流的差距,倒是很大. 虽然小说内容题材是差不多的.
  当然,红楼梦的水平,不是一般的小说可以迄及的,但我认为拿金庸的作品做比较,并不是要较量的意思,(自然比不过). 但仔细一读此文, 比较得不错,是一种方法.
作者: 青钢剑    时间: 2004-7-5 20:59

红楼梦有创作的背景,金庸文学产生也有条件
但是前者是曹最落魄的时候写下的,目的什么不用我说,相信大家别我看的透。
而金庸文学初期是为了生活啊
前提就不一样,出发点也 不同。
作者: 文烈    时间: 2004-7-5 21:36

比较文学常见的定义是文学的跨文化、跨学科研究,以促进不同文化、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解、交流和互补、扬弃。我理解比较更多是切磋的意味,或有高下之分,也显然无关宏旨。
武侠应该在文学领域有一席之地,作为武侠文化的重要代表人之一的金庸,和曹雪芹比较比较,有何不可。固步自封,就永远只有一部红楼梦了
作者: 人在江湖    时间: 2004-7-6 11:24

如果让我选择在我所有藏书只留一部书,我会留红楼梦。

金作的水准和红楼相比,确实是天差地远。

这些年来,舆论把金庸抬的太高了,我承认他的故事写的不错,我也喜欢看,但他归根结底,也只是一个编故事的人,是作家,而不是文学家。

一部红楼,博大精深,如今被拿来和金庸相比较,我为雪芹一哭。

至少,红楼里没有让宋人唱元曲。

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要求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打破国家、民族、学科的界线,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综合性的比较研究,以探讨文学的总体规律,目前已经盛行于世界各国而成为一门国际的学科。它是一门导论性的课程,讲解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历史沿革,论述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介绍这一学科的研究成果。学习这一课程可以获得有关比较文学的全面的知识,开阔文学研究的视野、了解国际上文学研究的动向。

学习一下比较文学的定义,PLEAS不要断章取义
作者: 花仙子    时间: 2004-7-7 19:27



QUOTE:
原帖由人在江湖于2004-07-04, 15:32:10发表
我不管文章是谁写的,也不管别人怎么说,金作与红楼比,套一句俗语:那是姓马的嫁给姓梁的——梁马氏(两码事)。二百多年过去了,红楼梦依旧,试问二百年后,金庸何之?
再怎么牵强附会,金庸的作品虽然写得不错,但永远也上升不到与红楼相提并论的程度。

对对对,我绝对的赞同
要不然<红>怎会成为闻名全世界的四大名著呢!
作者: 花仙子    时间: 2004-7-7 19:40

一个是具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具有历史参考研究价值;一个是打打杀杀的武侠小说,只待业余欣赏,怎能混为一谈?  
要是真能这样的话,还不如刊登一篇武侠的作为语文教学内容去给小学生读读.
可有过这种事吗?有可能吗?永远也不会有的,永远也不可能!

只有红楼梦才会进教科书.      
我也为曹雪芹老师遇上这样的学生感到遗憾,  如果曹老师泉下有知的话绝不会允许让那些人再看他的作品,唔唔....................................
作者: 金刚捣锤    时间: 2004-7-9 15:37

如果把金庸的小说归结为打打杀杀,那么水浒又何尝不是打打杀杀,三国演义又何尝不是打打杀杀. 要说子虚乌有, 那么,入云龙公孙胜的法术,比武侠难道不夸张?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固然不容质疑,但眼睛里只有红楼,岂非也太狭隘了.
作者: 金刚捣锤    时间: 2004-7-9 15:38

有很多人的通病, 就是还没有仔细研究过的东西,就妄发评论.
   如果要批判,首先自己要深入研究.
作者: 花仙子    时间: 2004-7-9 18:31

难道要我去研究金庸呀?!
作者: 青钢剑    时间: 2004-7-9 20:10

这里是武侠区,不研究金庸难道研究???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5-3-5 13:16

(转载)金庸小说是继《红楼梦》的又一高峰

  把观点放到历史长河中,就知道某些古董何其可笑了。他们承认《红楼》、《三国》等是名著,但是金庸的小说就是娱乐品、通俗垃圾。但是请这些人去看看文学史,红楼和三国在中国当时不也恰恰是被官方和正统观点这样认为的吗?其地位甚至不如现在的金庸小说。衡量文学作品的高低,标准不是作品的形式和题材(想当初,小说何能登大雅之堂?小说家更在三教九流之外,属于不入流一类),而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境界、思想、格调、艺术成就等方面。

  金庸的小说,气魄宏大,境界宽广,格调很高。在思想性上,他复活了“仁”这个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价值观,很多人认为“侠”、“义”是武侠小说的思想核心,这个是不错的,但是金庸的小说超越了“侠”与“义”,上升到“仁”的高度。侠者,尽兴而已,义者,尽忠于友而已。仁则不同,仁是爱,仁是人道主义,仁是一种对人本身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弘扬与赞美。金庸的小说,通过刻画各种各样的志士仁人的形象,表达了对“仁”的赞美和思考。如郭靖,讷于言而敏于行,非常符合孔子对“仁者”的定义,他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把“侠”提升到爱民众、爱国家的高度,实际上是“仁”的内涵。仁是一种人道主义,本源自一种爱的心态,一种“不忍”之心,这也是金庸小说主人公的特点之一。“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句话,是金庸小说的核心观念之一。

  金庸的小说,以正邪两派,阐述了他对对立世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这实际上表述了他对当时世界上两个对峙阵营的看法(他的书,大多成于六、七十年代,那正是世界的冷战时期),他没有简单的否定任何一方,而是着重否定了那些打着“正义”的幌子谋夺权力、满足私欲的人,在今天开来,这些看法是多么的深刻,他的视野是何其宽阔,思想是何其深邃。金庸的小说,还深入的探讨了“善”与“恶”,国家民族等多方面的问题。金庸的小说,还借鉴了西方的很多思想,如英雄主义。中国古代文化里是很稀缺这个东西的,但是金庸的小说却是一个英雄主义的世界,使我们热血沸腾,恨不得随之而往,这个方面,可以说对改造我们的国民性大有助益。

  金庸的小说还对个人奋斗、人的独立性、人的叛逆等等西方的价值观都有深刻的描画。说金庸的小说没有思想的人,只能说自己没有大脑,对于他们,只有哲学和政治课本,那才叫思想,只有文字上写了“思想”二字,才叫思想,不写的,就没有思想。金庸的小说,其格调是很高的,读他的书,就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可爱和生动,有无数可敬可爱的人士,有如许可歌可泣的事业,有如此高远伟大的理想,有这样惊天动地的人生!无法不感动,无法不向往!试问有几个人的作品能达到这个高度,能有这样的效果?金庸小说的境界之大,我想我也不用说了,读过书的人,自然有体会。。而其在众多人物的鲜明刻画、诸场景入画式的戏剧化描述、激烈而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曲折又引人入胜的情节等艺术方面,无一不把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并且揉入了戏剧的某些成分,实在是我国自红楼梦以来小说的又一巍巍高峰(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但是其情节、矛盾冲突以至人物方面都不是特别的符合小说的特点,很难说其是小说的高峰。衡量小说这种艺术,流行性是很重要的,四大古典名著加聊斋都是广为流传,至今恐怕也比鲁迅的小说流行程度多得多,而且像水浒都是屡禁不止的)。

  综上所述,那些以形式和题材说事的人及其观点,简直不值一提。不从内容上着眼,本身就已落了下乘,何足与言!最后,送他们一句话“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5-3-5 13:18



QUOTE:
原帖由花仙子于2004-07-07, 19:40:41发表
要是真能这样的话,还不如刊登一篇武侠的作为语文教学内容去给小学生读读.
可有过这种事吗?有可能吗?永远也不会有的,永远也不可能!

只有红楼梦才会进教科书.      

呵呵,永远也不可能,永远也不会有。

很遗憾古代没有网络,否则我们可以看看当年那些正统人士是如何评价现在位居四大名著之列的小说的。大概也是这样吧。“永远也不可能,永远也不会有”
作者: 锦官城门吏    时间: 2005-3-5 14:49

这种文章,不顶一下不行啊~怎么看怎么觉得楼主象卖保健品的出身呢?

尤其是那个“我刚才翻了一下你在XX的贴子,翻到一篇比较金著和“红楼梦”的,是很对我胃口的谈结构的哎。太妙了,我一直想从这个学术性强得多,文学批评的味道正规得多的角度来研究金学,以为没有谁做的,居然给你找到这么好的文章。”

呃~

欧买糕 ~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5-3-5 15:02



QUOTE:
原帖由锦官城门吏于2005-03-05, 14:49:15发表
尤其是那个“我刚才翻了一下你在XX的贴子,翻到一篇比较金著和“红楼梦”的,是很对我胃口的谈结构的哎。太妙了,我一直想从这个学术性强得多,文学批评的味道正规得多的角度来研究金学,以为没有谁做的,居然给你找到这么好的文章。”

我评论金著,都是从很纯粹的学术角度出发来评的,你可以到我的四不斋去看。至于集中于结构这一个要素来评论金著,我以前在“清韵”那里整理了一个贴子,你可以到这里看
http://www.qingyun.net/cgi-bin/ut/threaded...h=1&age=0&bpg=3
作者: 锦官城门吏    时间: 2005-3-5 15:13

既然单单说结构,先生也该知道金庸大作多出于连载,常写到后面忘了前面。又或到后面来补充凑成“结构”

红楼是怎么成书的最后又怎么不能完稿,想必先生比我更清楚。

先生这么博学,现在这样子来对比这两家,我就纳闷了,这算是哗众呢?还是求真知?
作者: 锦官城门吏    时间: 2005-3-5 15:21

说天龙“这部小说到最后,所有线索居然一一收束得住,于是对金庸在驾驭结构上的功力更是惊为天人。”

欺人之谈罢了。人物出场的顺序就不对,中间乔峰异军突出,大有另成一书之势,这也算是金庸构思好陈心这么铺开的?

此后萧老爹慕容老爹再突突突出.......怎一个汗字了得!

纯乎故事难编急急草成,以致于无法收拾,要再炮制出一老僧来收拾局面。而这老僧,压根又是个作笑料的好胚子。

金庸编剧情之随意,控制场面的能力之面,由此可窥其一斑。

“惊为天人”,火星人也算天人,这样的话我倒愿意与君一同惊上那么一惊。
作者: 昭福    时间: 2005-9-9 16:47

我觉得金庸的小说两百年后可能
和大仲马的小说地位差不多吧
本来两者写小说的背景以及目的都是一致的
不过金庸更突出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理想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