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电影《孔子》中人物形象与真实历史人物的辩证 [打印本页]

作者: acceehi    时间: 2010-2-7 18:29     标题: 电影《孔子》中人物形象与真实历史人物的辩证

故事从鲁定公五年(前505年)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任开始,这一年孔子46岁。在电影里,孔子被鲁定公从中都宰(一个地方官)提升为大司寇,并希望他能改变鲁国“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实际上,历史并不是那么回事。在季桓子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时,他与季世家中的包括阳虎、公山不狃在内的家臣是颇有一番权力争夺的。史载桓子有一位宠臣名叫仲梁怀,这位仲梁怀与阳虎的关系不佳,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之后,阳虎就囚禁了仲梁怀,季桓子大怒,阳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连季桓子也囚禁了。好在季桓子好汉不吃眼前亏,和阳虎达成妥协之后被释放。此后的鲁定公八年,季世家臣阳虎和公山不狃再次发动叛乱,又把季桓子捉住了,命大的季桓子想了一个诡计,从阳虎的控制之下逃了出来。翌年,阳虎作乱战败,逃到了齐国。在季氏内部频发内乱的社会背景下,“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孔子决定不出仕为官。不过孔子与阳虎的一次见面改变了他的想法。此事见于《论语·阳货第十七》: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阳货即阳虎。孔子从小就讨厌阳虎,孔子年轻的时候,季氏家里有一次“飧士”,大约就是知识分子招待酒会的性质,少年气盛的孔子欣然前往,在门口被阳虎拦住,说我们家邀请的是“士”,不是先生您。孔子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自此就对阳虎不怀好感。这次又被阳虎问了个哑口无言,于是决定出仕做官。
阳虎作乱失败奔齐,公山不狃接管了费邑(费邑是季氏的封地)。公山不狃准备依靠费邑造反,派人联络孔子。在电影中,公山不狃(我始终想不明白的一点就是公山不狃在电影中为什么改名叫公山狃。)也有一段想联合孔子共同反对三桓的情节,孔子答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断然拒绝了公山不狃的邀请。实际上,孔子心中还是非常希望通过这次机会出仕的,他说:“当年周文王和周武王凭借丰镐之地而称王,现在费地虽小,也和周文王周武王那时的情况差不多吧。”但是这次出仕行动被子路阻止了。直到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鲁国政治渐趋稳定,孔子方才出仕为中都宰。这一年,孔子50岁,距离季平子之死已经过了4年之久。
孔子既然在季平子死时并未出仕,电影中援救季氏逃奴漆思弓的情节就更是编剧的杜撰了。查孔子门徒七十二贤中无漆思弓。有人认为漆思弓即孔子门徒漆雕开,《孔从子·诘墨》中称他“形残,非行己之致,何伤于德哉,”可见他身有伤残,确与电影中失去一臂相符,此处的杜撰倒有一些依据。但并无史料可以说明漆雕开是季氏的逃奴,也没有孔子营救他的记载。《论语》中记载孔子曾经对他说:“子之齿可以仕矣,时将过。”他回答说:“吾斯之未能信。”表示不愿出仕为官,孔子听了之后很高兴。仅此而已。另外,孔子似乎并不反对人殉,孟子提到孔子曾经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大意是说,第一个作陶俑代替活人为私人陪葬的,难道是因为没有后代吗?对于用陶俑代替人殉的行为表示出强烈的反感。按人殉应为古制,《墨子》曰:“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在当时社会应属常见现象,人殉制度虽有悖于仁道,然孔子遵从周礼,亦未必强烈反对之。此外,孔子和公山不狃在朝堂上关于何人去殉葬的辩论,其原型似乎来自《礼记·檀弓下》陈子亢反对以活人殉葬事: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也。”于是弗果用。陈子亢亦孔子弟子,师徒二人对于人殉问题竟有如此分歧。
鲁定公十年春,齐鲁于夹谷会盟。齐国并没有在会盟过程中动手脚,也没有安排伏兵,当时代理国相的孔子出于安全考虑,带上了一些保卫人员。在讨还失地的问题上,孔子确实立了很大的功劳,但绝非利用齐景公一时失口,用“君无戏言”这样的这种看似儿戏的无赖手段迫使齐国就范的。古有“天子无戏言”之说。《史记·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这就是有名的“桐叶封弟”。上古有“天子无戏言”之说,而并没有“君无戏言”的说法,齐国的国君并非天子,自然不能用“无戏言”的标准来要求了。实际上,当时作为盟主的齐国在会盟时文艺节目安排有问题,请了一些倡优侏儒前来演出助兴,大概就如同现今两国首脑会晤时,请来郭德纲、小沈阳之流参加表演,属于非礼的情况。孔子看到这种情况,愤然发飙,冲上会场,大叫:“以匹夫迷惑诸侯的应该杀!”当时有关部门就把郭德纲和小沈阳之流的手脚都砍了下来。齐景公回国之后,自知理亏,就把汶上三城归还了鲁国。电影中的“堕三都”情节与史实大同小异。堕三都的功败垂成并不是因为齐国的入侵,而是确实没能攻陷孟孙氏重兵把守的要塞郕邑,尽管孟孙氏担心郕邑如果被拆毁,齐国的军队会毫无遮挡地杀到曲阜的北门以外。
电影漏下了一个孔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情节:诛杀少正卯。《史记》称少正卯是“鲁大夫之乱政者”,似乎是个乱臣贼子形象。但《荀子》中却称他为“鲁之闻人”,孔子指出少正卯有五条大罪:“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强记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荧众,强记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雄桀也,不可不诛也。”然据北朝刘昼著《刘子》载:“少正卯在魯,与孔子同时。孔子门人,三盈三虚,惟顔渊不去,独知圣人之徳也。”说明少正卯也应是位自主办学的学者,曾经和孔子争夺过生源,同行是冤家,故孔子做了代理相国之后,给他安了一个“小人雄桀”的罪名杀掉了。电影回避了诛杀少正卯的敏感内容,维护了孔子正面完整的形象。
鲁国中了齐国的反间计赶走了孔子,孔子开始周游列国。临行之时,季桓子赠以玉玦的细节,其事虽无可考证,然《荀子·大略》云:“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这个细节虽为杜撰,但合乎历史背景和人物身份。
子见南子之事,《史记》、《论语》均有记载,但是大多语焉不详。《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周游列国中第二次到达卫国,这位“美而淫”的南子夫人托人给孔子捎话:“四方的仁人君子想要和我们国君称兄道弟的,都得见见我们国君夫人。我们夫人也很想见您。”孔子本来不想见这名声不好的女人,再三辞谢还是见面了。南子夫人身在帷幔之中,孔子在帷幔之外,互相施礼,孔子只听到环佩叮当之声不绝于耳。孔子出来之后和学生们说:“我一开始不想见她,现在见了她也是以礼对答的。”但孔子的学生子路还是因为孔子见了这个名声不好的人而深感不快。孔子于是对子路赌咒发誓地说:“我前去见南子,是为了通过她使卫灵公接受我们的主张,如果我不是抱着这个目的,就让老天抛弃我吧!”过了一月有余,有一天,卫灵公驾车出巡,同车的正是这位南子夫人,孔子被安置在第二辆车上。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样安排无可厚非,但是在春秋时代,当众和宠妃共乘一车是件挺丢脸的事。正如汉代班婕妤对汉成帝所说的:“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孔子感慨道:“我从来没见过有人像爱好女色一样爱好德行!”孔子看透了卫灵公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干脆离开了卫国。南子之死,史记未见记载,电影中认为她被政敌刺杀而死,似乎有些根据。据《左传·定公十四年》:卫灵公太子蒯聩曾经图谋刺杀南子,但是事情泄露,蒯聩遂逃亡。
最后说说颜回和子路之死。颜回之死,《史记·孔子世家》有明确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而孔子早在鲁定公八年就被迎回了鲁国。回国之后,颜回的生活境遇也许并没有太大的改观,继续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乐观态度面对生活,孔子也多次在别人面前不吝惜对颜回的喜爱之辞。让回鲁国后又过了六年安贫乐道生活的颜回,在周游列国途中为了几册竹简死在寒冷的冰窟之中,编剧先生是不是有点感情过剩了呢?这出戏确实很感人,但是历史剧的情感首先要寄托在对历史真实的尊重上,设若观众了解到真正的颜回并没有落水冻死,而是回国后又活了很长时间,编剧凭空杜撰出来的感人情节还能赢得观众的唏嘘和眼泪吗?关于子路之死,电影中的介绍基本符合史实,特别是子路临死时重新戴上帽子的细节,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都有明确记载。唯一不符合史实的是,子路之死发生在鲁哀公十五年,即孔子死前一年,并不是如电影中表现的死于孔子返回鲁国前夕。爱徒子路之死对于风烛残年的孔子的打击是巨大的。《礼记·檀弓上》载孔子闻听子路的死讯,在中庭痛哭流涕。听使者说子路死后被剁成肉酱,孔子赶紧命人讲家里的肉酱收起来,不忍再看。随后孔子生病,次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孔子逝世,享年七十三岁。

作者: 崔浩    时间: 2010-2-7 20:24

人家拍的本来就是商业片,谈啥历史?
电影源于生活,而要高于生活的。为了刻画人物形象啥的,要故意的拔高一些儿人的地位,贬低一些儿人的地位,这样才能做到人物鲜明给人印象深刻。楼主有点苛刻了,为了票房,为了让人们接受,改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真正关注历史事件本身的人少之又少,大家去看电影也是为了看热闹,拍好点还能因为一些儿思想,改变一下大家心气和状态,仅此而已!
作者: 逐日而行    时间: 2010-2-8 10:37

是也,就人物看,没有什么需要辩证的,只是需要区别一下有多少是商业化操作的情节就可以了
作者: 崔浩    时间: 2010-2-8 13:20



QUOTE:
原帖由 逐日而行 于 2010-2-8 10:37 发表
是也,就人物看,没有什么需要辩证的,只是需要区别一下有多少是商业化操作的情节就可以了

OOXX情节的估计都是为了商业目的加上去了。不过你想一想,这样的事情肯定是有点,楼主喜欢考证的话,可以考证一下对象还有点意思,比如那个南子,在历史上的真实原型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2-8 13:22

论语中公孙不狃和佛肸章,都被怀疑是伪作,真实性不可考。
作者: 逐日而行    时间: 2010-2-8 13:23     标题: 回复 #4 崔浩 的帖子

承蒙高看,考证都是以正史为基础考证真伪,一部商业化电影要考证的实在太多了,小弟才疏学浅恐怕考不了
作者: 崔浩    时间: 2010-2-8 13:34



QUOTE:
原帖由 逐日而行 于 2010-2-8 13:23 发表
承蒙高看,考证都是以正史为基础考证真伪,一部商业化电影要考证的实在太多了,小弟才疏学浅恐怕考不了

某说的是让楼主来考证。
作者: romadream    时间: 2010-2-10 09:33

博士考证的很好...建议转移至炎黄
作者: 阿巽    时间: 2010-2-10 09:52

商业片就不要带道德的高帽子,既从事服务业又从事建筑业
作者: 逐日而行    时间: 2010-2-10 11:12



QUOTE:
原帖由 崔浩 于 2010-2-8 13:34 发表

某说的是让楼主来考证。

误会误会,绝对无悔,期待楼主考证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10-2-10 11:15



QUOTE:
原帖由 崔浩 于 2010-2-7 20:24 发表
人家拍的本来就是商业片,谈啥历史?
电影源于生活,而要高于生活的。为了刻画人物形象啥的,要故意的拔高一些儿人的地位,贬低一些儿人的地位,这样才能做到人物鲜明给人印象深刻。楼主有点苛刻了,为了票房, ...

我不介意历史大片搞点“生活元素”,个人英雄主义,夸张下忠奸立场。。。但请不要搞的太离谱,太弱智。
作者: 逐日而行    时间: 2010-2-10 11:21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10-2-10 11:15 发表

我不介意历史大片搞点“生活元素”,个人英雄主义,夸张下忠奸立场。。。但请不要搞的太离谱,太弱智。

有道理,支持。最起码看起来情节是发生在古代,乍一看还以为是现代生活题材呢
作者: maikeill    时间: 2010-2-19 02:19

历史的本来面目如何是不可能说清楚弄明白的    所以戏说的历史更接近历史也未尝可知!!!!
作者: 金二少    时间: 2010-4-14 03:14

电影是电影 ,历史是历史,,至于考证这考证那吗,你就看电影 拍的怎么样, 演员表演怎么样就行了;
作者: wrcxy    时间: 2010-4-14 09:11

历史不考证了,至少一些自然规律还是要遵守的吧。片尾颜回为了捞“沉入水底的书简”而死可真是O M G 啊,难道孔子都是用铜简写作的吗?
作者: 墨叶    时间: 2010-4-14 09:15

诺。
作者: 长葛李子龙    时间: 2010-4-14 10:23

你们这些家伙,人家明明是一部架空武侠式史诗电影,非要扯到历史上去
作者: 中庸    时间: 2010-4-14 15:20

好好的一部言情剧+情景剧,乃们为啥要给人定性为历史呢???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