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多人联手武力叠加公式 [打印本页]
作者:
甲乙丙jyb 时间: 2009-12-28 18:55 标题: 多人联手武力叠加公式
(六)一对多的处理
前面我们一直用一个词“单挑”,其实“单挑”中也允许包含一对多的战例,本应该改为“斗将”更确切,但是单挑说习惯了,就继续沿用吧。
估计不可能由原文中的一对多战例看出多人方的武力叠加公式,因为作者连武力值的精确概念应该都没有,当然也就更不会有这种公式。这种公式只能是由各位武评爱好者创造性的提出,只要能够较好的解释原文中的战例、合情合理即可。
这么多年没有寻找到合适的、多人方的武力叠加公式,个人感觉最根本的原因是未曾将单个武将的武力较准确的数值化。最近本人完成了大多数武将的武力数值推导工作,所以开始研究多人方的武力叠加公式。现提出一个公式供大家参考:
n人联手武力=第一武力+[第二武力-(对手武力-26)]/3+……[第n武力-(单人方武力-26)]/3;注:若武力<(对手武力-26),则忽略。
说明:
1、该公式保证了n人联手的武力绝对不会低于n人中的最高武力。
2、该公式忽略了武力低于(对手武力-26)的武将对联手武力的贡献。26的含义是“2合+击杀”的差距,也就是说如果n人中有人武力与对手差距太大,例如1合就会被击杀,那么单人方通过闪躲很可能就先干掉了他,根本不能持续进行以多打少。
3、由该公式可知,联手的武力还与对手的武力有关,对手武力越低,联手的叠加效果越大,战斗结果便更不相同。
下面我们利用此公式、武力差距表和本人的一些武将武力数值来解释一些一对多战例。
例1、关羽(99)、张飞(99)对吕布(100),结果30合战不倒吕布:
关、张联手武力≈99+[99-(100-26)]/3≈107.3;
解释:
查表可知30合击败吕布的武力需要108,所以关、张联手30合未能击败吕布;同样由查表可知关张联手30合应该能够击退吕布,考虑到关张只是30合战不倒吕布,以能否战倒为目标,而非以能否战平为目标,显然关张是占优势的,只是吕布不退。
例2、于禁(85)、乐进(91)对吕布(100),结果双战吕布不住:
于、乐联手武力≈91+[85-(100-26)]/3≈94.7;
解释:
查表可知于禁、乐进联手本应该能够抵挡吕布30余合以上,考虑到曹军战局不利对武力发挥的影响,实际回合数应该明显小于30余合。
例3、郝盟(70)、曹性(70)、成廉(70)、宋宪(74)对典韦(99),结果郝盟、曹性、成廉、宋宪不能抵挡:
郝、曹、成、宋联手武力≈74;
解释:
由于郝盟、曹性、成廉武力都低于(99-26),所以忽略不计,以74的武力对典韦自然不能抵挡。
例4、许褚(99)、典韦(99)、夏侯惇(96)、夏侯渊(95)、李典(89)、乐进(91)对吕布(100),结果布遮拦不住,拨马回城:
许、典、夏、夏、李、乐联手武力≈99+[99-(100-26)] +[96-(100-26)] +[95-(100-26)] +[91-(100-26)] +[89-(100-26)] ≈132.3;
解释:
由于差距达到了32.3,而差距30便可以秒杀,所以吕布自然遮拦不住这6人的攻击。
例5、杨昂(90)、杨任(90)对许褚(99),结果:杨昂、杨任不能当许褚之勇,回马退去:
杨、杨联手武力≈90+[90-(99-26)]/3≈95.7;
解释:
查表可知杨昂、杨任联手可以和许褚战到50余合左右,如果小于这个回合数,自然可以从容退去。
例6、高顺(90)、侯成(74)对典韦(100),结果:高顺、侯成倒走出城:
高、侯联手武力≈90+[74-(99-26)]/3≈90.3;
解释:
查表可知高顺、侯成可抵挡20余合左右,所以虽然被打得倒走出城,但是并未中途败逃。
例7、再假设一个战例与关、张战吕布对比,以明确单人方的武力对联手武力叠加效果和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关羽(99)、张飞(99)对A(92):
关、张联手武力≈99+[99-(92-26)]/3≈110;
解释:
关、张联手武力超过对吕布时的107.3;与A差距18,查表可知正常结果为:关、张联手4-5合击败A。
这个公式有什么用?一些1对多战例中的武将武力还未确定,又没有其他更好的确定方法,这时我们便可以利用上述公式来确定其武力,例如:
韩瑶(x)、韩琼(x)对赵云(七旬赵云95),结果赵云全然不惧,枪法不乱。四子韩琪,见二兄战云不下;
分析:
由韩瑶、韩琼一起出场,将他们的武力看做近似相等;从书中描述来看二人只是战不下赵云,还谈不上被赵云战下,所以判定他们联手的武力约等于赵云。根据公式有:x+[x-(95-26)]/3≈95;解得:x=88.5;考虑到接下来赵云1对3还少时杀1人,所以,将88.5向下取整为88。
由于公式匆匆完成,尚未进行全面检测,大家看看有什么问题,欢迎讨论。
附: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200394-1-1.html
武力差距表:3楼;
武将武力值:6楼;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2-28 19:52 编辑 ]
作者:
马腾 时间: 2009-12-28 19:46
杨昂杨任凭什么有90?
作者:
甲乙丙jyb 时间: 2009-12-28 20:07
原帖由 马腾 于 2009-12-28 19:46 发表
杨昂杨任凭什么有90?
忘了更新,已添加。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9-12-28 21:32
个人觉得,多人合力时以武力最高者为基准,系数为1,武力次高者乘一个系数a,武力再次高者再乘系数b,依此类推。其中a、b、c、d为递减关系,人物增加越多,影响系数越小。
合力效果应该是武力越接近,效果越好,武力差距比较大的合力效果比较差。
作者:
dddzz 时间: 2009-12-29 09:32
不错的尝试,看下来的话有两点商榷:
1、
杨昂、杨任应该有差别。
杨任与夏侯渊三十合不分胜负,死于夏侯渊的拖刀计;杨昂在乱军中遇见张郃,交手被杀——杨昂略低于杨任更合理些。
2、
如果A战不倒B,以能否战倒为目标,而非以能否战平为目标,就判定显然A是占优势的,
那么,类似的语境,如果A敌不过B,按甲兄的说法,过为超过、超越,以能否敌过为目标,而非以能否敌住为目标,也可以判定显然A是占优势的。而A敌不过B显然不是这么个意思。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9-12-29 09:41
甲兄这个公式有这样的思路,联手的效果主要跟被围攻的武将武力相关,如果实力差距较大,那联手则没什么效果,这种思路还是可取的。
但我以为仅仅与被围攻武将武力挂钩还不够。
对于马战围攻来说,战场空间是很大一个问题,如果是步战,容易形成多人同时进攻的效果,但马战的战场腾挪空间很大,被围攻武将有较多的余地将多人围攻分解为多个一对一。而围攻武将越多,互相干扰就越大,可施展的空间越狭小。
另外指出甲兄的一个问题,高顺和侯成都曾单独与典韦交战,都是败走。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9-12-29 10:43
根据甲兄的设想,我略作调整也列了一个公式。
被围攻武将为X,第一武将A,第二武将B,第三武将C,第四武将D,其中X、A、B、C、D严格按高低顺序排列,武力可以相等,但后面武将不得超越前面武将。
合战武力值=A+B/(X-b+2)/2+C/(X-C+2)/3+D/(X-D+2)/4...........
公式原理,以武力最高者为基准;第二武将的增加值与自身武力值B成正比,与自身武力与被围攻武将武力差值(X-B+2)成反比(加2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武力相等时相除后会非常大),再除以双人合战系数2;第三武将的增加值与自身武力值C成正比,与自身武力与被围攻武将武力差值(X-C+2)成反比,再除以三人合战系数3;依此类推。
本公式有以下特点,武将武力与被围攻武将武力相差越大,衰减越厉害,增加武将越多,折减系数越大,作用越小。
例1、关张战吕布不倒,吕布100,张飞97,关羽96,合力105
例2、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遮拦不住,吕布100,张飞97,关羽96,刘备80,合力106.2
例3、乐进于禁双战吕布不住,吕布100,乐进83,于禁81,合力84.9
例4,吕布迎战典韦、许褚、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遮拦不住,吕布100,典韦85,许褚93.5,夏侯惇92,夏侯渊86,李典84,乐进83,合力106.6
例5、关羽奋力杀退许褚徐晃,关羽96,许褚93.5,徐晃87,合力97.5
例6、高顺侯成战典韦倒走出城,典韦95,高顺82,侯成78,合力84.1
例7、宋宪、曹性、郝荫、成廉战典韦敌不住,典韦95,宋宪69、曹性69、郝荫69、成廉69,合力71.7
例8、许褚击退杨任杨昂,许褚93.5,杨任78,杨昂69,合力79.3
例9、许褚敌住周泰韩当,许褚93.5,周泰79,韩当77,合力81.1
[ 本帖最后由 马岱 于 2009-12-29 11:14 编辑 ]
作者:
月映长河 时间: 2009-12-29 11:23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2-29 10:43 发表
根据甲兄的设想,我略作调整也列了一个公式。
被围攻武将为X,第一武将A,第二武将B,第三武将C,第四武将D,其中X、A、B、C、D严格按高低顺序排列,武力可以相等,但后面武将不得超越前面武将。
公式原理,以武力最高者为基准;第二武将的增加值与自身武力值B成正比,与自身武力与被围攻武将武力差值(X-B+1)成反比(加1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武力相等时相除后会无穷大),再除以双人合战系数2;第三武将的增加值与自身武力值C成正比,与自身武力与被围攻武将武力差值(X-C)成反比,再除以三人合战系数3;依此类推。
本公式有以下特点,武将武力与被围攻武将武力相差越大,衰减越厉害,增加武将越多,折减系数越大,作用越小。 ...
我认为衰减系数应是曲线函数而不是正比例增加,当围攻的人数趋向无穷大时,衰减系数趋向某个定值,可大致认为人数达到某个值时(如4或5人,具体人数应论证确定),后面的人衰减系数为定值。
这样的话,八人围攻大致相当两个四人围攻,十人围攻大致相当两个五人围攻……
作者:
爱华 时间: 2009-12-29 11:28
许褚敌住周泰韩当,许褚93.5,周泰79,韩当77,合力81.1
刀疤男的武力才这么少?

作者:
甲乙丙jyb 时间: 2009-12-29 11:30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2-29 09:32 发表
1、
杨昂、杨任应该有差别。
杨任与夏侯渊三十合不分胜负,死于夏侯渊的拖刀计;杨昂在乱军中遇见张郃,交手被杀——杨昂略低于杨任更合理些。
2、
如果A战不倒B,以能否战倒为目标,而非以能否战平为目标,就判定显然A是占优势的,
那么,类似的语境,如果A敌不过B,按甲兄的说法,过为超过、超越,以能否敌过为目标,而非以能否敌住为目标,也可以判定显然A是占优势的。而A敌不过B显然不是这么个意思。
1、杨昂被张合击杀,首先是没有回合数,其次是战局很不利对武力发挥可能有不良影响,因此一般不能作为杨昂武力不及杨任的依据;
杨昂与杨任并列,谋略方面显然不及杨任,推测:应该是武力不低于杨任。
2、对于“敌不过”我没有这样的语境感觉。
作者:
dddzz 时间: 2009-12-29 11:35 标题: 回复 #10 甲乙丙jyb 的帖子
战——敌;不——不;倒——过:甲兄说没有,只能是双重标准的自欺欺人了。
作者:
甲乙丙jyb 时间: 2009-12-29 11:42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2-29 09:41 发表
甲兄这个公式有这样的思路,联手的效果主要跟被围攻的武将武力相关,如果实力差距较大,那联手则没什么效果,这种思路还是可取的。
但我以为仅仅与被围攻武将武力挂钩还不够。
对于马战围攻来说,战场空间是很大一个问题,如果是步战,容易形成多人同时进攻的效果,但马战的战场腾挪空间很大,被围攻武将有较多的余地将多人围攻分解为多个一对一。而围攻武将越多,互相干扰就越大,可施展的空间越狭小。
另外指出甲兄的一个问题,高顺和侯成都曾单独与典韦交战,都是败走。
1、准备最多考虑6人;步战暂不考虑。
2、联手方的武力衰减的太快也未必,从承担2个方向的攻击到承担3个方向的攻击到承担4个方向的攻击,单人方所承受的压力变化估计还是很大的。
3、我知道高顺和侯成都是败走,但没有回合数,对于差距的确定通常是没有帮助的,所以本人一般不考虑。
作者:
甲乙丙jyb 时间: 2009-12-29 13:57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2-29 11:35 发表
战——敌;不——不;倒——过:甲兄说没有,只能是双重标准的自欺欺人了。
好吧,在兄看来我就是双重标准,行了吧。
作者:
dddzz 时间: 2009-12-29 14:19
原帖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2-29 13:57 发表
好吧,在兄看来我就是双重标准,行了吧。
不是在我看来,说的是兄武评时的分析。
还有,主帖中的二韩战不下赵云是第三重标准吗?
从书中描述来看二人只是战不下赵云,还谈不上被赵云战下,所以判定他们联手的武力约等于赵云——为什么不是:考虑到二韩只是战不下赵云,以能否战下为目标,而非以能否战平为目标,显然二韩是占优势的;
或者考虑到关张只是30合战不倒吕布,以能否战倒为目标,而非以能否战平为目标,显然关张是占优势的——为什么不是:关张二人只是三十合战不倒吕布,还谈不上被吕布战倒,所以判定关张联手的武力约等于吕布。
作者:
哈哈在世 时间: 2009-12-29 14:50
不错,挺好玩。支持一下。
作者:
甲乙丙jyb 时间: 2009-12-29 17:10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2-29 14:19 发表
不是在我看来,说的是兄武评时的分析。
还有,主帖中的二韩战不下赵云是第三重标准吗?
再次阐明立场:语境的理解,兄认为我是双重标准,那么我就是;兄认为我是三重标准,那么我就是。
作者:
dddzz 时间: 2009-12-30 08:54
原帖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2-29 17:10 发表
再次阐明立场:语境的理解,兄认为我是双重标准,那么我就是;兄认为我是三重标准,那么我就是。
我还是要接着问问题:
1、
同一个问题,甲兄是否认为不同的人可以有合理度相当的不同答案?
是否当甲兄提出一个观点后,提出其他观点的人其实不是为了提出其他观点,而就是为了反对甲兄?
2、既然甲兄说自己对这三个说法有三种理解,可否再集中的阐述一下?
战不倒:
战不下:
敌不过:
抛砖引玉——我的理解,战不倒与战不下都比较接近平手,敌不过比较接近战败。
作者:
甲乙丙jyb 时间: 2009-12-30 11:28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2-30 08:54 发表
我还是要接着问问题:
1、
同一个问题,甲兄是否认为不同的人可以有合理度相当的不同答案?
是否当甲兄提出一个观点后,提出其他观点的人其实不是为了提出其他观点,而就是为了反对甲兄?
2、既然甲兄说自己对这三个说法有三种理解,可否再集中的阐述一下?
战不倒:
战不下:
敌不过:
抛砖引玉——我的理解,战不倒与战不下都比较接近平手,敌不过比较接近战败。
这个没有办法讨论,只能各自认定,各自保留。
战不倒:武力强于对方,暂时没有战倒对方,需要更多的回合数。
战不下:武力与对方很接近;
敌不过:武力低于对方,已经被击败。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9-12-30 14:45
说说我的看法:
单从词语本身的意思分析:
关张战不倒吕布,首先场面是平手状态,其次在优劣方面,有两种可能,一是完全均势,用战不倒一词也是可以的;二是关张略占上风,但取胜不了。如果是关张下风,用这个词语就有些不恰当了。
韩家二子战不下赵云,场面也是平手状态,在优劣方面,上风、均势、下风三种情况下,用这个词也都是可以的。
---------------------------------------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在这两个场景用不同的词语,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还得先看看之前的场景。
关羽上去之前,张飞与吕布是不分胜负的,那么关羽上去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取胜,所以关张战不倒吕布是回答关张是不是能赢吕布这个问题的,结果就是没能赢下来,所以刘备接着再上,然后就赢下来了。所以理解为关张优势是可以的,张飞一个人是不分胜负,关张是有优势但赢不下来,刘关张就赢下来了,这个顺序和逻辑一脉相承,如果是张飞一个人是不分胜负,关张两个人还是不分胜负,那么人们要问了,关羽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刘备上去就赢下来了,再一看,到底谁是超一流高手啊,是关羽还是刘备呢,似乎应该是刘备吧,这个逻辑就不太顺了。
韩瑶战赵云,结果是抵敌不住,然后三子韩琼前来夹攻,韩琼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是挽回劣势,回到均势状态,然后再争取取胜,但结果是“战云不下”,这个战不下有搞不定的意思,韩琼上来想如何如何,结果目的为实现。如果说,二将已经占了优势,韩琪再上,不仅没形成胜势,反而自己被干掉了,这个逻辑就有些看不懂了。分析下来应该是,一个韩瑶抵挡不住,韩瑶加韩琼依然搞不定赵云,韩琪再上,本意是再加一层砝码,不想自己倒成了短板,忙没帮上,性命给丢了。
通过前后场景分析,可以判断关张对吕布有优势,而韩瑶加韩琼对赵云优势的可能性基本排除,主要是均势和劣势两种可能。
--------------------------------------
我们知道作者经常用不分胜负这个词语,这个词语不仅仅是表达场面平手,还有暗示场面均势的意思,因为还有一些平手战例并不出现不分胜负,说明作者不是什么场合都用的。如果作者想表达不分胜负,那么用这个词语是最简单明了的。但作者偏偏不用,实际就暗示了这里并不是均势。
总结下来,即关张对吕布为优势,韩瑶加韩琼对赵云为劣势。
作者:
甲乙丙jyb 时间: 2009-12-30 19:59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2-30 14:45 发表
总结下来,即关张对吕布为优势,韩瑶加韩琼对赵云为劣势。
同意,所以,二韩的武力88.5被我向下取整。
作者:
dddzz 时间: 2009-12-31 10:41
同一个问题,甲兄是否认为不同的人可以有合理度相当的不同答案?
是否当甲兄提出一个观点后,提出其他观点的人其实不是为了提出其他观点,而就是为了反对甲兄?
原帖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2-30 11:28 发表
这个没有办法讨论,只能各自认定,各自保留。
看来甲兄确实是这么理解的了——
同一个问题,只可以有一个最合理的答案,其他的不同答案都排在后面。
目前的三国武评,最合理的这个答案就是甲兄提出的武评系统。
作者:
甲乙丙jyb 时间: 2009-12-31 11:28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2-31 10:41 发表
看来甲兄确实是这么理解的了——
同一个问题,只可以有一个最合理的答案,其他的不同答案都排在后面。
目前的三国武评,最合理的这个答案就是甲兄提出的武评系统。
兄要这么说也可以。如果不能让我觉得更合理的答案,我自然不会将其排在我的答案前面。
至于我的答案在别人的心目中无论排的多么靠后,我也无所谓,因为这在我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事。
作者:
dddzz 时间: 2009-12-31 12:26
原帖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2-31 11:28 发表
兄要这么说也可以。如果不能让我觉得更合理的答案,我自然不会将其排在我的答案前面。
至于我的答案在别人的心目中无论排的多么靠后,我也无所谓,因为这在我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 ...
说的挺好,那么第三方对不同武评系统的合理性判断,是由第三方自己做出呢?还是由甲兄代为做出?
作者:
劣弧 时间: 2009-12-31 12:51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2-31 12:26 发表
说的挺好,那么第三方对不同武评系统的合理性判断,是由第三方自己做出呢?还是由甲兄代为做出?
^_^,甲兄曾经说过要是有时光机他也要问问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言下之意即作者和他不同他也觉得自己的武评更合理,作者的话都一边,哪个第三方甲兄能给面子?
作者:
甲乙丙jyb 时间: 2010-1-1 08:52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2-31 12:26 发表
说的挺好,那么第三方对不同武评系统的合理性判断,是由第三方自己做出呢?还是由甲兄代为做出?
由第三方作出。
有些问题,如果我觉得第三方未能完全了解我的想法,我会解释,哪怕很难解释的问题,我也会竭尽全力去解释。
有些问题,我觉得双方的观点很清晰,完全没有必要再解释,对方作出任何合理性评判,我都无话可说。
我相信自然会有更多的第三方合理性评判。
什么是客观公正?记得有人说过:
对于别人的观点——要求苛刻;对于自己的观点更是——毫不留情。
当我把一些武评高手看做高手时,我相信有些结论都通不过他们自己这一关,我又何必再辩。
否则就当我看错了高手。呵呵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10-1-1 08:59 编辑 ]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